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鈔 (No. 2218_ 宥快撰 ) in Vol. 60

[First] [Prev+100] [Prev]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第三住心天乘釋歟。但何不詳△如修循身
觀等已下作釋也。於中。初依顯文釋常
意。後若眞言行者付密意顯齊等
位△如修循身觀○而生貪愛已下明身
受心法四念所觀中。是初明身不淨觀△
如修循身觀時慈覺請來十四卷義釋。智
證請來十卷義釋。此二本倶如修身觀時
仍循字無之。但循身觀云事。出華嚴并𣵀
槃經等見。又玄應一切經音義云。循身○
循。亦遍也。巡歴也仍今本正也。付之循身
觀者循觀行者身。觀不淨等相義也△見
此身三十六物等三十六物者。五種不淨
自體不淨ヨリ開之也。五種不淨者一種
子不淨。二住處不淨。三自體不淨。四自相不
淨。亦名外相不淨。五究竟不淨也△三十六
物事。智度論𣵀槃經等説之。又大乘義章第
十二。演密鈔第四釋之△五種不淨事。智
度論義章演密鈔釋之△次復觀受心法
是明四念所後三念住。演密鈔第四云。
次受心法トハ即是受心法念觀也。應觀受
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是觀時。離
我性四倒。謂觀身不淨得離淨倒。乃至觀
無我得離我倒故。下結云。於身之扼
縛得蘇息處也△得離不觀我性等者。結
四念所觀。釋身無畏義△若眞言行者等
已下付密意明能寄齊行者。依前三密
行。本尊衆相現前スル位也。大師三密寥寂&MT06279;
尸灰。諸尊感應忽來訪付之能所寄
依其義勢同。而所寄齊ヲハ。或釋終不
爲此而生貪愛。或判得離不觀我性四種
顛倒。是皆遮情義也。能寄齊本尊三昧衆相
現前。表徳義也。仍遮表大不同也。能所寄
義少難得意。但依四念所觀所顯空
寄齊衆相現前可心得歟。或一義ニハ本尊
三昧衆相現前時。用十縁不生觀門義。同
身不淨受無樂等觀相故。能所寄齊也云云
用十喩觀相事雖不見。總&MT06279;十縁生
句觀。包括始終。綜該諸地故。第二無畏
ニモ用道理有之也。或一義ニハ第三無畏
不生愛慢一句。今衆相現前時
之。合所寄齊不生貪愛義心得事有之。
是今多用亂脱故。如此迴文了簡也。但
如今文得意無相違上難及苦勞料簡
者也
大日經疏第三


大日經疏卷第三鈔卷第七十七
           二日

經云若於取蘊等 六無畏内。自初至
第二無畏終先度了簡畢。就第三無我無
ヨリ至第六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
終一段。梗概可有料簡。此一段文。初ニハ
我無畏釋。次法無畏。次法無我無畏。後
切法自性平等無畏釋。四節各別
經云。若於取蘊所集我身捨自色像觀當
得無我無畏者。謂觀唯蘊無我時於陰界
入中種種分柝推求我不可得。捨此自色像
者。譬如因樹則有樹影現。若無樹者影由
何生。今五蘊尚從縁生。都無自性。何況此
積集中。而有我耶。如上所説。乃至證湛寂
之心。離一切過。是於我之扼縛得蘇息處。
若眞言行者於瑜伽境界一切分段中能觀
心不可得不生愛慢位與此齊也 是初
無我無畏釋分明也。此中。初牒文。次作
釋。作釋中。初付顯相釋常途意。後若眞言
行者付密意被顯齊等位也。凡此無我
無畏。三劫初劫攝在。十住心ニハ
四住心并第五住心ヲモ可攝此中歟。聲聞
位也。異朝人師覺菀。六無畏配釋五十
位時。第三無我無畏配釋三賢十住十
行。此一段大綱。於五蘊聚集我身成唯蘊
無我觀。以陰界入三科知我不可
得位。眞言行者觀自心畢竟不生不生慢
著位齊之見。付之今疏第一卷。復次如聲
人初觀陰界入時。即蘊求我。離陰求
我皆不可得。相在亦不可得。爾時。於八直
道中遠塵離垢&MT06279;正法眼生。眞言門菩薩
如是。初觀陰界入時。即陰求心離陰求
心皆不可得。故即時懸悟自心本不生際。
於如來知見大菩提道中。遠塵離垢&MT06279;得法
眼淨彼以聲聞我不可得觀相。對明眞
言初地行者也。今齊等地前行者不生愛
位也。故彼是各別見。但彼對明證理。今
齊離慢著篇故。相望不定ナリト可得意歟。今
三賢位故△取蘊所集者。五蘊聚集義也。付
之取蘊者。取煩惱總名也。煩惱能執取五
蘊故名取蘊也。是依主釋意也。倶舍頌有
漏名取蘊光記釋蘊從取生故名取
蘊從因爲名。煩惱名取能執取故。依主釋
也。演密鈔第四蘊者積集而爲體故。取謂執
取。凡夫執取以爲我故△我身者。一義云。
五蘊人我所依故。指取蘊説我身取義。
唯識論釋體依聚義總説名身也。此三義
中。今身當依義見。一義ニハ我身者於五蘊
上所計我體指我身取義。此時體義
也△捨自色像者自對他詞。付色像。一義ニハ
五蘊中擧初兼餘。像人我取義。演
密鈔第四言捨自色像觀者自色蘊也。像
我也。雙離稱捨一義ニハ色像共名人我取
義。人我名色像事約喩得意。如樹
現。依蘊人我色像現スル可得意也△當得
無我無畏無我者。空人我義。無畏者空人
我所得證理也△謂觀唯蘊○我不可得
是總釋經文。謂觀唯蘊無我者。聲聞見道已
行相也。倶舍頌無我唯諸蘊。煩惱業
初劫經文ニハ説謂如是解唯蘊無我。大師
存法故唯蘊。遮人故無我釋也△於陰界入
中○不可得是釋陰界入三科中人我
相不可得ナル義。經ニハ雖説五蘊一種。疏開之
具擧三科法也。五蘊十八界十二入三科
開合不同見△捨此自○而有我耶
捨自色像句被釋也。此中初譬説。今五蘊
法説也。初譬ヲハ喩五蘊。影ヲハ喩人我
也。付之。空人我事。專二乘觀相也。空五
蘊事二乘當分ニハ難得意。隨違謂觀唯蘊無
道理也。但爲空人我拆破五蘊故。
破法空分齊可得意也△今五蘊○有我耶
是法説也△如上所説○離一切過是指
初劫謂如是解唯蘊無我根境界淹留修行
拔業煩惱株杌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縁離建立
執等如是湛寂一切外道所不能知先佛宣説
離一切過也△是於我之扼縛等
經當得無我無畏。意於五蘊和合上計人
我。依此我見起種種業煩惱縛。而今觀我
不可得。離我見縛得蘇息處義也△若眞
言行者等付密意明能寄齊眞言行
者△瑜伽境界者。指上本尊三昧衆相。分
差別義也。今疏第一卷謂若分段者是總
擧從縁生法。以法待因縁成スルハ必有差別
相故又演密鈔第四ニハ。疏一切分段中等
者。一分段爲分段△能觀心不可得
是能觀遣不可得不生慢著義也」
經云。若害蘊住法攀縁當得法無畏者。謂
行者心住蘊中欲令發起離著。爾時幻焔
等喩觀察諸蘊即空。得離違順八心證寂
然界。然離蘊之扼縛。於法得蘇息處。法謂
十縁生句也。若眞言行者現覺瑜伽境界皆
如鏡像水月無性無生時。位與此齊也 以
下釋第四法無畏。此一段。擧初劫證寂
然界菩薩離一重法倒觀相。眞言行者所
境界覺無性位寄齊也。牒文作釋能所
寄齊待對。先段可准得意。今此第四無畏
三劫初劫分齊。十住心第五第六攝
在間事。所論也。以此菩薩名大乘行者。或
如釋漸過二乘境界。或釋若以十縁生句觀
諸蘊無性無生即是菩薩三昧。可第六他縁
大乘住心菩薩乘所攝ナルタリ。然間可攝第
六住心初心被申古徳一義タリ。又疏家
行者未過此劫。與辟支佛位齊時名爲
無言説所或判所觀人法倶空與成實諸
宗未甚懸絶。或釋故以三乘上中下出世
間心合論一阿僧祇劫。至第二僧祇乃與二
乘異也。如キハ此等解釋可攝在第五住心
見。般若寺疏鈔ニモ第四無畏拔業因種住心
被釋。尤可第五住心所攝覺△若害蘊者
所離五蘊。即法執也。害損害義。即離一
法倒義也△住法攀縁者依一義意者。
法空五蘊十縁生句可意得也。攀縁者
簡下無縁言也。意他縁大乘住心三界唯
心心外無別法觀相圓成中道。證寂然
界菩薩偏眞被説住法攀縁也△當得
法無畏者一義ニハ法者十縁生句法。此法即無
取義。上無我無畏空我名無畏。彼於
所空我得無畏義也。今於能觀縁生
法無畏心得故上下無畏義各別也。
一義ニハ所指法可五蘊法取義。此義ナラハ法者
可相當害蘊蘊也。演密鈔第四法無畏謂
行者心中住法中。約幻焔等五喩。達諸
即空。證寂然界此意也△謂行者心住
蘊中等已下釋經文△謂行者心住蘊中
者指上唯蘊無我位也。雖空人我。存五
法故。云住蘊中也△欲令發○諸蘊即
是證寂然界菩薩以幻焔等五喩。觀五
無性義也。總當段御釋。以初劫經文
意作釋也。彼經文祕密主彼出世間心住蘊
中。有如是慧隨生。若於蘊等。發起離著。當
觀察聚沫浮泡芭蕉陽焔幻等。而得解脱
意也。付之幻焔者一義ニハ擧五喩二種
等餘取義。一義ニハ十喩二取義△得
離違順八心證寂然界初劫經文
如是證寂然界。是名出世間心。祕密主。彼
離違順八心相續業煩惱網。此意也△違順
八心事。初劫疏。如前所説。種子根疱等。及
歸依三寶。爲人天乘行齋施善法。皆名順
八心。若三乘初發道意ヨリ迄至拔業煩
根本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縁。名違世八
。或可就見道修道等諸位分之。各自
有八心也△然離蘊云扼縛等是當得法
無畏經文釋也△於法得蘇息處者。次下云
法謂十縁生句故法者指十縁生句法見△
若眞言行者等是明能寄齊行者△現覺
瑜伽境界等所現境界覺不可得義釋。
第三無我無畏遣能觀心。今遣所觀境
故兩種無畏不同事分明也△鏡像水月者。
擧十喩二種顯法無性也
經云。若害法住無縁當得法無我無畏者。
即是無縁乘心觀察法無我性。於心外有無
影像智都無所得。心王自在覺本不生。得
離法之扼縛。於法無我得蘇息處。若眞言
行者於瑜伽道中心得自在用時位與此
齊也 已下釋第五無畏。三劫中。第二劫分
齊。十住心時第六住心也。第七住心ヲモ攝第
五無畏歟事。一尋也。般若寺疏鈔ニハ指第五
無畏。釋此他縁大乘心也。第六無畏ニハ
覺心不生一道無爲極無自性三住心也。仍
第五無畏局第六住心見。經文説相云若
害法住無縁故。局無縁乘樣見。又第七住
心已上倶性宗故。第六無畏下可合論一
所道理分明也。但前三劫時。他縁覺心二種
住心同合論第二劫也。又同三乘教故。可
攝一種無畏道理分明也。隨而當段御釋
心王自在覺本不生第七覺心不生心ナリト
云事明也△若害法付之。一義ニハ五蘊法取
義。第四第五二種無畏。共空五蘊上
深故。上ニハ説害蘊今説害法也。是同可五
蘊法取義。一義ニハ今所指法。證寂然界
十縁生句取義。上第四無畏。以
十縁生句觀五蘊無性。今彼能空十縁生
爲所簡。故説害法也。例得意。此中十
喩。望前十喩復成戲論△住無縁者萬法
唯心&MT06279;心外無可縁事義也△法無我無畏
者依一義者於五蘊法無我相義可意
得也。證寂然界菩薩同雖空五蘊。心外存
五蘊法體。觀空理時單空分齊也。依之彼
空理云空理實有存我相也。今第五無畏
萬法唯心觀解上。照有空不二。空相又不
可得ナル智品故。指之名法無我也。一義ニハ
無我者。寂然界十縁生句ナルヘシト取義△即是
無縁乘心等已下釋也。第二劫經文復次
祕密主。大乘行發無縁心法無我性ニハ
無縁乘者。至此僧祇始能觀察阿陀那深
細之識。解了三界唯心心外無一法而
可得者。乘此無縁心而行大菩提道。故
名無縁乘也。此無縁乘。即是法無我性。
以行者初劫修觀行時。心沒蘊中故。以
五種無性空門觀法無我。然望縁生中道。
猶屬對治悉壇。若失般若方便即墮&MT06279;於斷
滅名惡趣空濫方廣道人。今大乘不可
得空。空相亦不可得。雖觀諸法無所
有。然亦於諸法無所空。故須離有離無
觀法無我性此意也△於心外有無影像
智都無所得是唯識頌釋&MT06279;通達位相。若時
於所縁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
相故彼此意也。彼頌意。根本智向眞如
時。離能執所執相無所得ナルスル也。付云
心外有無影像。學者了簡區見。一義云。依
心内遍計心外故。指遍計所執有無
界。釋心外有無影像取義。有者。凡夫實有
我并二乘法。有無者二乘人空。寂然界
諸蘊即空等也。所執非實體法。故云影
像取義。但付之所執名影像本據不分
明歟。一義云。依他非有似有故。名有
影像取義。依他諸法。皆心所變影像
故。釋有無影像取義。但付此義者。依他
名心外事難得意。但心内心外分別可
有重重故。或分心境境總名心外義
得。或今疏意。初二劫ヲハ定心外分齊故。今
指第二劫觀相。釋心外有無影像取義。
或*一義ニハ根本智證眞如時。依他若有
若無曾無縁故釋心外有無影像智都無所
得取義也。此時望眞如依他名心外
也。有無者於依他法可有有無二法也△
影像者縁依他法。必變能縁相分縁
故。指彼相分名影像也。根本智縁眞如
相分無變スル&T069222;故。如此釋也△智都無所
得者根本智向眞如時。曾不見依他法。
シ玉フ無所得心得事在之△心王自在覺本
不生等是約第七住心覺心不生心作釋
也。第二劫經文祕密主。彼如是捨無我。心
王自在。覺自心本不生疏家ニハ心主即心
王也。以不滯有無。心無罣礙。所爲妙業隨
意能成。故云心主自在。心主自在明即是
淨菩提心更作一轉開明倍勝セル&T069222;於前劫
付之經文偏約第六住心無縁乘心雖
被説。疏家得經密意。釋覺心不生心見。或
又第二劫復次祕密主大乘行發無縁乘心
法無我性經文。第二劫總句故。通第六第
七二箇住心取義。第五無畏經文。通説第
六第七住心得意事在之。此等第七住心
置第五無畏意也。一義經疏説相共第五
無畏限第六住心。第七覺心不生心ヲハ合論
第六無畏取義也。般若寺疏鈔此意也。此
ナラハ。心王自在覺本不生。明第六住心
理可得意也。大師釋第六住心大綱時。
册心王以四徳都。勝義勝義致太平之化。
廢詮談旨扇無事之風是心王自在意也。
又不生疏家觀察蘊阿頼耶。覺心前後際
不可得時。當約心之影像。本不生故。名種種
法門此意。二箇住心共有不生義見。又大
師。他縁乘約生法二空。二障不生明義
意。又他縁乘不生義分明也。但六無畏
。第七住心可合論第五無畏見。其故
王自在覺本不生御釋。全依第七住心
文故。難取第六住心當分也。若此義ナラハ。疏
御釋。且第七住心已上性宗故。合論ラルル
六無畏下。一往御分別可意得也△得離
法之○蘇息處是釋經當得法無我無畏
文也△若眞言行者已下擧能寄齊行者
也。前來二種無畏能縁心遣所縁境。今無
心無罣礙得自在位見
經云。若復一切蘊界處能執所執我壽命等
及法無縁空自性無性。此空智生當得一切
法自性平等無畏者 已下釋第六無畏。於
此無畏。分別セハ能所寄齊。所寄齊一道極無
二心。能寄齊眞言初地行者可得意也。故
釋即是眞言行者虚空無垢菩提心也。或第
六無畏於平等心中修曼荼羅行。離垢地已
去。各於地地觀心中修曼荼羅行但依
疏鈔意者。所寄齊中。可置覺心不生心。故
可有三箇住心也△一切蘊界處○及法無
是擧所空一切法也△空自性無性者
擧能空相。明自性平等義也△蘊界處能
執所執者二乘所帶也△我壽命等者指外
道△及法者證寂然界菩薩十縁生句法也
△無縁者。當第六住心無縁乘心也。若約
六無畏分別能離所離。蘊界處能執所執
相當第三無我無畏所帶。即第四無畏
寂然界菩薩所離扼縛也。我壽命等。外
所執。是相當第一善無畏第二身無畏
第三無我無畏所離也。及法第四法無畏
十縁生句法。即第五無畏所離也。無縁。第
五無畏無縁乘心也。約次第相連者。此
心。正可爲第六無畏所離也雖然今廣
擧我壽命等也。總蘊界處能執所執等
釋。學者了簡區也。雖然是且一義通也。或
一義ニハ屬所空。可第五無畏覺心
不生心了簡シタル事雖在之。是經此空智生
文。違疏謂觀自心畢竟空性釋故。不足信
用也
謂觀自心畢竟空性時我之與蘊法及無縁
皆同一性。所謂自性無性。此空智生即是時
極無自性心生也。於業煩惱等都無所縛
亦無所脱。故云得一切法自性平等。爾時
於有爲無爲界二種扼縛得蘇息處。即是眞
言行者虚空無垢菩提心也 已下解釋也。
於中。初明無垢平等心。後然此心示淨
菩提心無相義也△謂觀自心畢竟空性時
者。能空智品。約所寄齊可相當一道極無
二心也。第三劫經文説所謂空性也。彼疏
家。空性即是自心等虚空性。上無量如
虚空乃至正等覺顯現。即喩アラハセリ此心也。前
ニハ悟萬法唯心&MT06279;心外無法。今觀此心即
是如來自然智。亦是毘盧遮那遍一切身
是約第八住心也。凡此空顯一心周遍
廣大義故。一道極無二心共可謂觀自心
畢竟空性上觀門也。故大師明第九住心
大綱時近而難見我心。細而遍空我佛。我
佛難思議。我心廣亦大此意也。今疏ニハ
三劫等虚空心。無邊智慧。一切二乘不能
思議。乃名甚深般若第三劫自心
等虚空觀相見△我之與蘊法及無縁
釋所空法也△我者相當經我壽命等也。
十六知見擧第一第三第四三種等
自餘也。釋且擧初一種攝餘見△蘊者
當經蘊界處能執所執也△法及無縁者。
與經文言同也。付之。擧所空法經
疏。其次第各別也。是所詮經横明一切法
自性平等義故不存次第。疏家分三劫六
無畏次第淺深連故。經與疏影略横竪
義可得意也△皆同一性所謂自性無性者。
釋經空自性無性也△此空智生等者指能
智品。釋極無自性心生。付之一義ニハ此空
智生者通一道極無二心。雖然約&MT06279;究極
ラルト極無自性心生也取義。一義ニハ第六無
約究極。經説極無自性心故。疏家ニモ
此空智生即是時極無自性心生也一道無
爲心ヲハ攝此極無自性心可心得取義。是故
第五無畏擧初心兼究極第六無畏。擧
究極攝初心取義△於業煩惱等者第三
經文。説於業煩惱解脱而業煩惱具依。
疏家行者解脱一切業煩惱時。即知一切
業煩惱無非佛事。本自ヨリ無有縛。令誰解
脱耶。如良醫變毒爲藥除衆病。又如虚
空出過衆相而萬像具依此意也△爾時
於有爲無爲界等是明無畏義也。初二劫
有爲無爲隔歴故。爲此二種縛也。至第
三劫者有爲無爲平等&MT06279;無差別故。名得一
切法自性平等無畏也△即是眞言行者虚
空無垢菩提心也是明第六無畏眞言行
淨菩提心。付之前五無畏ニハ皆能所寄齊
釋見。第六無畏所寄齊極無自性心。能寄
眞言行者也。爾者既有能寄齊言。無能
所寄齊言釋即是眞言行者虚空無垢菩提
心事。一往不審也。付之一義云。三劫安立
初二劫顯。第三劫祕密也。是故第六無畏ニハ
不安顯密相望能所寄齊言。直釋即是眞
言行者虚空無垢菩提心取義*。一義云。於
第六無畏。雖可有能所寄齊言以比來次
第分明顯故義。不安與此齊等言也。意
寄齊即是眞言行者虚空無垢菩提心也
御釋取義。是般若寺疏鈔即是眞言行人。
得無垢菩提心時位與此齊也依此意
也。或又第六無畏猶地前位也。故眞言行
地前遮情理。同所寄齊一道極無也。仍
付此邊被置即是言取義。或又第六無
初地也。而初地所得遮情理。等一道極
無故。釋即是眞言行者了簡。付之第六無
畏地前地上事。是了簡不同也。一義ニハ第六
無畏初地淨菩提心取義。是下御釋
六無畏於平等心中修曼荼羅行。離垢地已
各於地地觀心中修曼荼羅行此意
第六無畏擧離垢地。離垢地第二地
字也。是故第六無畏可初地取義。一義云。
第六無畏地前取義。此意以六無畏十地。
十六重深淺不同得意義通也。此時離垢
地已去御釋ヲハ第二地別稱トハ不可得意。初
遠塵離垢可心得也。但離垢地
。第二地別稱故。第六無心初地ナル事分明
歟。此時十六重深淺不同御釋或約言總
心得也
然此心在纒出纒皆畢竟無相。以如來五眼
諦觀尚不能得其像貎。況餘生滅中人 以
明淨菩提心無相義也△此心者。指上
虚空無垢菩提心也△在纒○無相者雖有
迷悟不同一心本性明無相湛然。衆生
性不思議心故。在纒無相ナル義分明也。又
究竟諸法實相三昧圓明無際時。無所増
故。出纒時無相也。故釋畢竟無相也△以
如來五眼等已下釋成無相由也。如來五
擧果人。生滅中人等擧因人也。心地觀
第八卷觀心品云。心法本來無有形相。
心法本來無有住處。一切如來尚不見心。
何況餘人得見心法當段御釋。與彼經
文同也。付之。自宗意。於心法有色形歟
事。一尋也。若無色形義ナラハ當段御釋分明也。
若有色形義ナラハ今所指如來顯佛果也。
仍如實不可有見自心色形也。故釋尚
不能得其像貎也。一義云。約遮情門御釋
取義。表徳門可有色形取義事在之。
五眼事。智論第三十九云。舍利弗。有菩薩摩
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淨於五眼。肉眼天
眼慧眼法眼佛眼此意也
今所以廣明三劫六無畏處衆多心相者皆
是擬儀外迹以明修證之深淺耳 已下
被通防難也。意次上付明菩提心畢竟無
義。若菩提心畢竟無相ナラハ。明三劫六無畏
衆多心相事。相無相相違不審故。彼心
以所離外迹明深淺不同義會通也。
皆是擬儀外迹等御釋此意也。付之。擬儀外
迹事。了簡不同也。一義ニハ外迹指妄心。修證
深淺指三劫六無畏證理取義。意淨心
ナレ&MT01302;寄妄顯之故。指之釋擬儀外迹得意
也*一義云。外迹指顯。修證深淺約密取
義。意三劫六無畏次第階級皆寄顯被顯
修證取義。一義ニハ常途心相眞言行者
相共皆擬儀外相所爲之事業。顯内心修證
之深淺義得意。此義尤符順釋段意也」
上已明見煙之相。可以比知火性。但知心
垢盡處戲論不行。即是第六無畏依。更欲如
何表示耶 以外相知内心義准例ラルル
六十心釋也。六十心釋段以心法微細&MT06279;
識。但觀ルニ所爲事業。必有相彰于外。
譬如鑒煙之状貎。即火性可以比知
指彼釋也。付之彼六十心。先約妄
心也。雖爾。此喩實ニハ通染淨可心得。故無
相違也△但知心垢等已下約言總雖被
表三劫六無畏。其中第六無畏三妄盡處
故。被明心垢悉盡不行戲論。無可表示
心相義也。是正被釋成菩提心畢竟無相&MT06279;
無可擬儀外迹義也
大日經疏第三


大日經疏第三鈔卷第七十八
           三日

經云祕密主若眞言門○綜該諸地 當卷
所釋住心品經文六無畏十縁生句二段相
分中。上來六無畏御釋畢。以下被解釋十
縁生句經文内。付自初至綜該諸地一
文可有了簡。此一段文。初牒文屬當。後
作釋。作釋中初十喩觀。明爲行者旨要事。
次然統論住心品十句示有三分
事。後此經顯説十縁生句次所由。三節
分明也。凡此十縁生句。別&MT06279;眞言行者心垢
淨除觀門。總顯密二教一切佛法旨要也。
然間。當段ニハ如下文萬行方便中○留意思之
釋。大師性靈集第十。此是十喩修行者之
明鏡。求佛之人舟筏。一誦一スレハ與塵
而含義。一スレハ將沙軸以得理當經
開題云。十縁妙句成心臺之明珠△一。十
縁生句觀通地前地上事。下包括始終綜該
諸地御釋分明也。付之十縁生句觀通佛
果歟事
祕密主。若眞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深修
觀察十縁生句當於眞言行通達作證
此眞言行者。依十縁生觀門。成就三密
行。證得佛果徳義也。大師一處御釋祕藏
記云。如境界中見界會聖衆及餘一切事。
皆當入十縁生句觀察。不信&MT06279;而信セヨ之。唯
係心於本不生際。無留所現
云。祕藏記。於十喩觀密嚴界會眼前時。觀
如陽燄。其意如何。若思是至極其意留著
又作慢心。譬如磨鏡時。見現少影像停留
時。遂不成實鏡又云。疏末卷第五云。今
行者深觀十縁生句。了知三業畢竟不生。
法性自爾&MT06279;常無動作。是名住無爲戒也○
若眞言行人。不曉如是淨戒即雖口誦眞
言身持密印。心住本尊三昧。具修次第
式。供養諸尊。猶名造作諸法未離我人之
網。云何得名菩提薩埵耶此等意。住十
縁生句觀時。成眞實眞言行體。可成就
果徳見。今經文以此意可見。華嚴香象。非
眞體行不證心スル意。相似此意。乃至
略中間言也
乃至如實遍知一切心相者 眞言行者。
觀十縁生句。凡聖十界心相了知也。下
云。若於一念心中明見○故曰如實遍知一
切心相
是略答前問中修行句也 此屬當九問中
第七及彼行修行句答説。誠此十縁生句
通達眞言行觀門故。修行答説事分明
也。總修行答説廣之。故釋略答。第一卷
疏。如下入大悲藏曼荼羅等。即是答修
付之上御釋被屬當九問答説中
十縁生句文不屬修行答説事。一往
不審也。但上屬當約大分故。一一不屬當
之可意得也。若又十縁生句三密修行
無所得方便故。上不屬當修行句答説可
意得歟 一。住心品三句悉説歟事 一。今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