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寶雲經 (No. 0659_ 曼陀羅仙僧伽婆羅譯 ) in Vol. 16

[First] [Prev]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菩薩誓願忍具足。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我
於如來應供正遍知前作師子吼。我當修行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諸衆生沈滯生死
沒深淤泥。我應拔濟令得度脱。是故我今不
可以於所度之衆。多生瞋忿起怨憾心不耐
不忍。若我不忍尚不自渡。何況渡人。善男
子。譬如醫王。見諸盲人便作是念。我今當爲
如是人等除其目中一切暗翳種種障膜。雖
作是念而是醫師本自盲冥。善男子。於意云
何。如是醫師能爲衆生除眼翳不。對曰。不也
世尊。佛言。善男子。如是菩薩。於此無明生盲
世界自無慧眼。云何能除世間無明。自眼翳
障尚不能治。豈能治他。以是因縁。菩薩欲除
一切衆生無明暝者。應前自除一切暗障後
及於人。是故菩薩應堪忍之不生瞋恨。如是
菩薩自誓願忍具足。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
薩具足十法忍波羅蜜滿足
大乘寶雲經卷第一



大乘寶雲經卷第二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等譯
  十波羅蜜品之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毘梨耶波羅
蜜滿足。何等爲十。一者金剛不壞精進。二者
勇猛精進。三者離兩邊精進。四者増廣精進。
五者練治精進。六者無休息精進。七者清淨
精進。八者無比精進。九者無輕蔑精進。十者
非策精進。善男子。云何菩薩精進不壞喩如
金剛。菩薩摩訶薩勇猛精進發弘誓願。爲諸
衆生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未得度者而令得
度。未解脱者令得解脱。未安立者令得安立。
未覺悟者令得覺悟。如是勇猛運廣大心時。
魔波旬即便往到是菩薩所。而諫之曰。善男
子。無勞如是勇猛精進。何以故。善男子。我昔
已曾如是勇猛。亦爲衆生發弘誓願。未涅槃
者令得涅槃。如是誓願皆是妄語。欺誑世間
嬰兒凡夫無有眞實。善男子。我未曾見頗有
一人。如是精進發弘誓願。以願力故得成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唯見無量無
邊一切衆生如是精進。以聲聞乘辟支佛乘
而般涅槃。以是義故急當捨離如是精進勞
累身心艱苦疲極。爾時菩薩而作是念。咄哉
波旬。將不故來嬈亂我耶。豈不欲作障礙留
難我法事耶。審知魔已而作是言。波旬善哉。
少欲自持。何勞樂知世間事乎。波旬。如來説
此一切世間業爲師匠。依因於業縁力所使。
波旬。汝當自攝復道還去。汝今惱我之因縁
故。汝於來世長夜受苦空無利益。如是魔衆
及魔天民。故作障礙來相惱觸。而是菩薩不
破不散不壞不退。如是菩薩金剛精進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勇猛精進。菩薩摩訶薩以
是精進即能超越過前修行。諸菩薩等不能
及是菩薩一分。乃至算數譬喩皆不能及。何
況聲聞辟支佛等。於初發心以精進力。攝持
一切如來法藏。即便遠離一切不善。如是菩
薩勇猛精進具足。云何菩薩離二邊精進具
足。菩薩摩訶薩。雖作如是勇猛精進。不得過
分自苦其身。復不下劣懈怠懶惰。如是菩薩
離二邊精進具足。云何菩薩増廣精進具足。
菩薩摩訶薩如是精進。如如來身我身亦然。
如來頂上無能見者。圓光一尋相好殊特。具
足無量不可思議無礙智慧諸佛功徳。恒師
子吼力無所畏我皆亦爾。如是精進。是名菩
薩増廣精進具足。云何菩薩練治精進具足。
善男子。如摩尼珠及金銀等。以練治故却垢
瑩磨淨潔光明。人見歎言。是摩尼珠及金銀
等。以得光明被練治故。如是菩薩修行精進。
蕩除一切垢穢不淨亦復如是。何者精進垢
汚。所謂懈怠懶惰是精進垢。於食飮中不自
知足。不識己身是精進垢。菩薩悉皆蕩除。
如是勇猛則爲無垢無穢淨潔光明顯現。如
是菩薩練治精進具足。云何菩薩不休息精
進具足。菩薩摩訶薩。於四威儀常修精進。無
時無處而暫休息。是名菩薩不休息精進具
足。云何菩薩清淨精進具足。如是菩薩常修
精進。設有麁惡諸不善法障道因縁無利益
事。悉應蕩除。所有善法隨順涅槃不逆正道。
助成菩提流向菩提。則爲生長而増廣之。於
一念頃尚不故生微細諸惡。何況大惡。是名
清淨精進具足。善男子。云何菩薩無比精進
具足。菩薩作如是念。若遍十方如恒河沙等
世界。爲阿鼻獄猛火燒然。是中世界見諸衆
生。無救無護無歸依處困苦無向。菩薩即發
勇猛之心獨自無侶。設爲一人度脱因縁。能
以脚歩度如是等世界猛火。而度脱之。何況
衆多。如是菩薩。與諸聲聞辟支佛等及諸外
道不可爲比。如是菩薩無比精進具足。云何
菩薩無輕蔑精進具足。菩薩不作是念。謂菩
提者。非是世間凡人可得。而我今者所修精
進蓋不足言。下劣微薄我今懶惰。而菩提法
勇猛精進如救頭然。於無量劫之所修得。我
今若不堪任荷負如是重擔。是菩提法豈可
得矣。菩薩應復諦想思惟。過去已有無量諸
佛如來應供正遍知。今正等覺。當成等覺。
皆悉用於如是等策。如是修行。如是精進。諸
佛如來悉成正覺。而我今者用如是策勇猛
精進。與諸衆生不可爲比。縁諸衆生得成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復如是。是故我今寧
爲一切諸衆生等受地獄苦。而不能爲利益
自身獨證解脱而取涅槃。如是菩薩無輕蔑
精進具足。善男子。云何菩薩無策精進具足。
菩薩如是精進非人所策。不著其味。亦不以
此勤精進故策怪他人。亦不自高。作是思惟。
何有智者正務私事待人所策。是名菩薩無
策精進滿足。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毘
梨耶波羅蜜滿足。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
十法禪波羅蜜滿足。何等爲十。一者福徳佐
助。二者多厭離想。三者勇猛精進。四者多聞
具足。五者心不顛倒。六者如訓相應。七者如
法修行。八者自性利根。九者善解心地。十者
善解奢摩他毘婆舍那無止息意。善男子。云
何菩薩福徳佐助。菩薩摩訶薩於大乘法宿
植徳本。在在處處流轉生死。爲善知識之所
攝受。隨願受生。若富貴大姓。若居士大家
信樂之家。既意欲得往彼受生。即便造作彼
業因縁令得往生。生生世世値遇親近眞善
知識。何者名爲眞善知識。所謂諸佛菩薩。如
是増長宿世修集善業因縁。常作是念。苦哉
世間痛哉世間。無安立哉一切世間。久遭重
病癡暗無明。何以故。欲因縁故。是故我今
不當於如是等困厄世間求受五欲。夫婬欲
者。唯是妄想顛倒而已。於三苦中謬生樂想。
是故如來處處經中種種因縁。具説婬欲多
諸過失殊可患厭。所謂婬欲如炙肉法。肉&MT06300;
倶燋。如舐刀刃貪味僞舌。如毒蛇頭具四
種毒。如猪在厠臭穢不淨。如彼癡狗而齧枯
骨。其口出血謂之爲樂。亦如獼猴黏著𥻿膠。
是故菩薩當生厭離。剃除鬚髮而被法服。於
正法中如法出家。往無家地而慕精進。未得
令得未證令證未至令至。以是因縁而取三
慧。世諦所説第一義諦所説。善解二諦深妙
之理。如所教訓即爲隨順。離諸顛倒如法修
行。何者名爲如法修行。所謂正見正思惟正
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以能通達於
道諦故。成就利根了知諸根。即樂寂靜究竟
遠離。一切徒衆混雜諠閙。怱遽多言婬怒癡
等一切惡覺。親里知識利養名譽畢竟遠離。
身心快樂柔軟調和。復更思惟觀察是心。何
法處行於善不善無記法耶。若行於善即生
歡喜。若生欲覺名爲不善。欲有三種謂上中
下。何者爲上。以欲遍身深入心住。迷亂倡狂
不能修於遠離因縁。以深著故。云何深著。以
其不能究竟生於慚愧心故。獨居空閑而隨
憶念不曾暫忘。生惡覺觀決云婬欲。定是精
妙諷詠歌歎。妄想顛倒謂言好物。如癡獼猴
見水中月便欲捉取。不見其惡無慚恥心。以
欲因縁。亦能與其父母尊長而共爭競。乃至
相殺不避親疎。凡夫癡頑耽著愛染。不能捨
離欲因縁故。死墮地獄畜生餓鬼受諸苦報。
是名上欲。何者中欲。若人習行親近婬欲。未
交會前方便求覓。設遂其事便生厭離而有
慚心。知欲不善呵責自悔。是名中欲。何者下
欲。脱遇欲縁止申捉手共相磨觸。或共言話
或眼瞻視。是名下欲。夫名婬欲。若莊嚴身若
愛壽命及諸資生。但能生貪悉名婬欲。何者
名瞋。瞋亦三種。謂上中下。其上瞋者。生於忿
毒怨憾恚怒惡頼憎嫉。於五無間重罪之中。
皆能備造或謗正法。由謗正法所得重罪。於
前五逆不及一分。乃至算數譬喩悉不能及。
以是因縁。死後入於大地獄中受諸苦毒。久
久之後無量劫中脱得生人。其眼光赤無頼
惡性暴虐咆哮。生旃陀羅下賤之家。以是因
縁展轉生死無有出期。是名上瞋。何者中瞋。
其雖發瞋造諸惡業。即生悔心發露懺謝瞋
所生罪。速疾修其對治方法。是名中瞋。何者
下瞋。當瞋發時而作惡口不愛之語。或惡眼
視。雖作不善亦非恒瞋。一念之頃速疾修集
對治方法是名下瞋。癡亦三種。謂上中下。何
者上癡。於前所説如是之處癡所迷惑。而無
憂愁不知改悔是名上癡。何者中癡。若癡暫
發造作惡業速疾改悔。於同學邊發露懺悔
不敢覆藏。於所犯罪知非利益。是名中癡何
者下癡。於所持戒若二若三。脱有毀犯皆是
制罪。終不敢犯性重禁戒。是名下癡。是中菩
薩善巧方便。制伏其心令不作罪。如是制心
絓是婬欲縛著因縁。悉不復生。何以故。如是
善巧制伏心故心若無記。是時憶念一向觀
察。令其心性與善相應。何者名爲無記心耶。
若有是心。不散於外不住於内。不住於善不
住不善。不在奢摩他不在毘婆舍那。不能收
攝令得寂靜。睡眠所逼沈沒而住。如人眠覺
睡勢未除心不明了。菩薩爾時以巧方便制
御其心。令得起發歡喜安住於禪定中。如是
菩薩善解於心。菩薩如是解於心已。觀見
諸法如幻如夢。是法不善是法是善。是法
出離是法不出離。作如是知。是等諸法皆依
於心。由心而生心爲上首。若能攝心調伏
制止。若達心性則能攝得一切諸法。則能
調伏一切諸法。則能通達一切諸法。若如是
見一切諸法。則能修心令得寂靜以心繋心。
若心不靜而制令靜安心於心。若心如是寂
靜相應。是名一心。得一心已則入於定。得
入定已寂靜所生一向歡喜。心歡喜已滅於
貪欲。貪欲滅已一切不善亦皆寂滅。有覺有
觀寂靜所生。得歡喜樂入於初禪。是時菩薩。
爲滅覺觀勤行精進。於歡喜樂不著其味。何
以故。謂無常故。行於初禪而移其心。離於覺
觀心不復著。無覺無觀三昧所生。得歡喜樂
入第二禪。是時菩薩則見此樂決定是苦。何
以故。三苦攝故。是時菩薩住於捨心。住捨心
已唯正憶念。而有了知以身受樂。如是之樂
一切聖人説名爲捨。憶念樂住入第三禪。是
時菩薩謂第三禪決定是空。故求四禪而使
其心入於四禪。絓諸我見悉皆迴轉。樂亦隨
滅諸苦亦滅苦樂滅故。從初以來憂喜滅故
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禪。復作觀行則
自見身。與虚空界以爲一相。如是見已。絓是
色想究竟超越。是隔礙想悉不復生。何以故。
已得超越過色想故。無復絓礙。於一切想唯
見無礙。無邊虚空故入無邊虚空而住。是時
復見識與無邊虚空相應。自謂此識無有邊
故。入識無邊。過此識已是中但有無相之心。
一切行滅無心功用。是名爲滅。如是心滅。菩
薩應知復更入定。是中進修而不休息。是處
其心與慈相應。具如前説。乃至修得六通自
在。是中亦復不息精進。當求修滿菩提法行。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禪波羅蜜具足。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般若波羅蜜
具足。何者爲十。一者善解無我眞理。二者善
解諸業果報。三者善解有爲之法。四者善解
生死相續。五者善解生死不相續。六者善解
聲聞辟支佛道。七者善解大乘之道。八者善
解遠離魔業。九者智慧不倒。十者智慧無
等。善男子。云何菩薩善解無我眞理。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以善正慧觀察色陰。乃至受想
行識皆善觀察。如是觀察不見色生不見色
集不見色滅。乃至受想行識亦不見生亦不
見集亦不見滅。何以故。以眞實故。不以假名
世俗性故。其眞實性與世俗性。是二種性文
字章句所不能説。以是因縁精進不息如救
頭然。精進勇猛利益衆生。如是菩薩善解無
我眞理。云何菩薩善解諸業果報。菩薩應作
如是觀察。所言世間有諸果報。皆似伎兒乾
闥婆城本性自空。所言衆生則非衆生。而横
執相著於我見。以是因縁不達眞理。既不能
了眞道理故。作如是見。若言無我無人無衆
生無壽者無士夫無養育無男女等。及諸善
惡業因果報。誰生誰死。爾時菩薩雖無衆生。
有業有報如是悉知。非是衆生非諸善惡業
因果報菩薩亦知。以正慧故。以眞實故。如是
菩薩善解業因果報。云何菩薩善知諸有爲
之法。菩薩摩訶薩應於一切有爲之法。以善
慧故而善通達。作如是觀。是諸行法搖動不
住。如朝露滴日出消盡。如山水流唯去不歸。
何有智者。於行法中而生貪著其心戀慕。若
能觀見如是眞實。見實因縁則生厭離寂滅
之心。如是菩薩善知有爲之法。云何菩薩善
解生死流轉。菩薩以善智慧通達有爲諸法。
作是思量。遍諸世間被無明暗之所覆蔽障
其慧眼。如生盲人不見正路。何由能得出離
生死。唯著生死貪愛繩索之所纒繋。而取四
取趣向三趣。沈滯生死以取因縁。而能造作
善不善業。以善不善諸業行故。受三有生有
因縁生。以生因縁有老有死。老死因縁憂悲
苦惱種種不絶。如是流轉猶若車輪。生死輪
迴無復斷絶。如是菩薩善知生死流轉。善男
子。云何菩薩善知生死不復流轉。菩薩摩訶
薩作如是觀。無明滅故不著生死。不執著故
貪愛不生。貪不生故取則不生。取不生故有
不相續。不接續故生則不生。生不生故老死
憂悲諸苦惱等。悉皆斷滅究竟無餘。菩薩摩
訶薩依此道理。以善慧故悉皆通達。如是菩
薩善知生死不復流轉。云何菩薩善知聲聞
辟支佛乘。作如是觀。若行是法得須陀洹果。
若得斯陀含果。若得阿那含果。若阿羅漢。
流盡六通盡諸有結。無復繋縛向涅槃道。若
行是法得成縁覺。自度自脱等於犀角。如是
諸法菩薩以善慧故皆得通達。雖爾通達而
不取證。所以者何。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我
今荷負諸衆生類。作師子吼誓度脱之。是故
我今不應未度一切衆生生死稠林曠野險
難。而獨度身於生死險。如是菩薩善知聲聞
縁覺乘道。善男子。云何菩薩善知大乘。菩薩
乃學一切諸佛所制戒律種種經法。究竟無
餘。不得學者不得學道。不得所學一切種法。
不以如是之因縁故而墮斷見。如是菩薩善
知大乘正道。善男子。云何菩薩善知遠離魔
業。菩薩摩訶薩於惡知識究竟遠離。及非所
宜國土聚落。受持讀誦路伽夜多外典呪術。
貪求利養殷重恭敬。菩薩知已皆悉遠離究竟
避之。及諸結使諸縛惱惑。能障菩薩清淨道
者皆悉遠離修對治門究竟斷之。如是菩薩
善知遠離魔業。善男子。云何菩薩智慧不顛
倒。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技藝道術悉皆學
知。何以故。爲欲成就利衆生故。不爲欲得所
知識故。但爲光揚顯示如來正法功徳之最
勝故。於諸外法不生優勝功徳之想。唯作是
解。如來經教最深最極。諸律毘尼功徳無量。
是故菩薩不取外道邪見法則而爲清淨。如
是菩薩智慧不顛倒。善男子。云何菩薩無
比智慧。菩薩摩訶薩於此世間若魔若梵若
沙門若婆羅門若人若天一切十方。無有一人
等於菩薩之智慧故。唯除如來應供正遍知。
無有智慧能勝之者。若天若梵若人若魔。一
切世間所有智慧無能及者。如是菩薩智慧
無比。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般若波
羅蜜滿足。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善
解方便波羅蜜。何等爲十。一者善解迴向滿
願方便。二者善解轉諸外道方便。三者善解
轉諸毒塵方便。四者善解調伏疑悔方便。五
者善解救濟衆生方便。六者善解延衆生命
方便。七者善解攝受方便。八者善解處非處
方便。九者善解勸化利喜教導方便。十者善
解供養承事方便。善男子。云何菩薩善解迴
向滿願方便。善男子。菩薩設見若華若果無
有主甲非人所護。以此華果於夜三時日中
三時。而供養佛及諸菩薩。以是因縁所得功
徳。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設見香樹寶
樹意樹無有主甲非人所護。日夜六時而設
供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諸經中
所聞種種供養之具勝妙殊特。以内深心皆
悉迴向。十方世界諸佛世尊。一切菩薩一切
衆生。所有善業菩提修行。以深心故皆悉隨
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佛塔像若
華若果。而設供養皆悉迴向。願諸衆生遠離
破戒臭穢之氣。願諸衆生得於如來戒定慧
等芬馥之香。若以掃灑供養佛時。願諸衆生
皆得端正威儀具足。若設幡蓋供養三寶悉
皆迴向。令諸衆生遠離煩惱一切蒸熱。若入
寺舍願諸衆生入涅槃寺。若從寺出願令衆
生出離生死困厄牢獄。若開門戸願諸衆生
開善道門。若閉門戸願惡道門悉令閉塞。若
坐息時願諸衆生坐於道場。若洗浴時願諸
衆生離煩惱垢。若受水時願諸衆生離諸臭
穢。若洗脚時願諸衆生離煩惱障。若用楊枝
願諸衆生除諸不淨。出入動止願我此身。但
爲利益安樂六道一切衆生。若禮佛時願諸
衆生速成佛身。一切人天之所恭敬。如是菩
薩善解迴向滿願具足。善男子。云何菩薩善
解迴轉外道方便。菩薩摩訶薩常於處處外
道法中。化作道士梵志尼揵。爲欲成就衆生
因縁。就學經法而作是念。是等衆生多有憍
慢。若作法師而往教化其不信受。以是義
故。前作外道弟子學士就中出家。精進勇猛
密威儀。必令得勝外道徒衆。以多聞故以
苦行故。方能得作外道法師。可尊可重言語
有用辯才具足。知其信已方貶其道示其過
失。仁者。汝所學道非爲清淨。非爲離欲。亦非
厭離。不能滅障。從其邪道而迴轉已。以佛正
法而安立之。爲五通仙受持梵行。修是梵行
勇猛精進。必令能得外道法術。如是勇猛成
就三昧三摩跋提。必令得勝一切外道五通
仙等。爲諸仙人作大法師。世所崇仰。知成熟
時而貶是等諸外道法現其過失。從其禪定
而迴轉之。仁者。是道不爲清淨。不爲厭離。亦
不能滅一切障礙。從如是法迴轉竟已。以佛
正法而安立之。如是菩薩善解迴轉外道方
便。善男子。云何菩薩迴轉毒塵。菩薩摩訶薩
見諸衆生深著貪欲。但令滅其貪欲因縁。作
是方便化作女色。形容端正具足相好勝餘
女人。衆生見已生貪甚深愛樂耽著。於所眠
息受樂之時忽然而死。一念之頃即成臭爛。
可惡不淨見即怖畏。大生厭離慞惶苦惱。此
是臭穢誰能除之。爾時菩薩侍立其前即爲
説法。令得決定令入正位。於三菩提隨得一
種。如是菩薩善解迴轉毒塵方便。善男子。云
何菩薩善解斷除疑悔方便。菩薩摩訶薩見
是衆生作五逆罪。及餘不善種種罪業。菩薩
往詣而作是言。仁者。何故愁毒不安樂耶。心
無寧頼如無精神。答曰。善男子。我以造作諸
逆罪業。以是因縁我今失心怖懼無寧。以此
罪故於未來世受諸苦惱諸非利益。是時菩
薩前令信受。以是因縁或作神通或記於
心。見神通者是人信已。於菩薩邊得大歡
喜。生信解心堪受説法。如是信已。是時菩
薩於其人前。而作變化化作父母。而作是
言。仁者見不。我之父母亦被殺害。殺父母已
復作神通。而現是人令其歡喜。如是之人有
大神通。尚殺父母何況於我。是時菩薩爲是
衆生而説法要。令其罪業展轉輕微薄如蠅
翼。如是菩薩斷除疑悔善巧方便。善男子。云
何菩薩善解救濟衆生方便。菩薩摩訶薩若
見衆生堪聞正法而作惡業。爲教化故。菩薩
爾時巧作神通。若以王身應得度者則現王
身。若宰相身應得度者而則爲現宰相之身。
若以富貴臣民刹利身應得度者則爲現之。
若以天身應得度者而現天身。若有衆生以
軟語故應得度者。而作軟語爲教化之。若金
剛身應得度者現金剛身。若有衆生以怖畏
故應得度者即現怖畏。若有打拍訶罵縛録
應得度者即現是事。若有衆生欲作逆事打
拍損惱。菩薩摩訶薩見是等已。即生憐愍而
作是念。是等衆生欲來惱我。見是衆生如觀
掌中阿摩勒果。生大愁惱而作是念。我今此
身寧受阿鼻地獄大苦。令是衆生即得入於
無餘涅槃而得解脱。見是衆生作諸罪業。以
是因縁若捨今身必受阿鼻地獄苦報是時菩
薩生憐愍心。以慈悲故念彼衆生。爲治罰故
而折伏之後方教悔。如是菩薩救濟衆生善
巧方便。善男子。云何菩薩善解延衆生壽命
方便。菩薩摩訶薩若見衆生不感利養無有
勢力。不能得知諸聖妙法。雖求飮食尚不能
得存立身口。是時菩薩爲是人等。教導文章
技藝算計種種法術。善相應者令得存立。如
是菩薩善解延衆生壽命方便。善男子。云何
菩薩善解攝受方便。菩薩摩訶薩若得種種
珍寶之聚。高須彌山悉爲納受。隨宜微細亦
爲納受。所以者何。爾時菩薩而作是念。是等
衆生慳惜貪悋。耽著無厭保護堅捉。慳貪因
縁流轉沈溺生死大海。猶若江河一切川流
倶入大海。是等衆生墮三惡道。亦復如是。爲
是衆生利益安樂。是故菩薩納受所施不爲
自利。非爲潤己而受畜之不生貪心。但爲一
切衆生利益同得用故。但爲供養佛法僧寶。
但爲救濟困乏衆生。令彼檀越得歡喜故。得
利益故。如是菩薩攝受善巧方便。善男子。
云何菩薩善解處非處方便。菩薩摩訶薩若
見衆生有大威力。堪任成就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而行諸行求於聲聞辟支佛道勇猛
精進。是時菩薩從如是處。而作方便令得捨
離。示大乘道而令修行。若不信受乃至示現
作大鬪諍令得降伏。如是菩薩處非處起善
解方便。善男子。云何菩薩善解勸化利喜方
便。菩薩摩訶薩於諸未發菩提心者。能令發
於菩提之心。已發心者懈怠懶惰勸令精進。
不持戒者令其持戒。若以少善而知足者。
方便發起令具諸善。若見衆生隨所犯戒可
懺悔者。以是因縁閉心而住不喜不樂。是時
菩薩爲是衆生廣説法要。令得懺悔滅如是
罪。如是菩薩勸化利喜善解方便。善男子。云
何菩薩善解供養承事方便。菩薩摩訶薩得
出家已無人供養。隨宜如法所得知足。獨在
閑處住於寂靜。作是思惟。我今云何能得供
養承事如來。作是思惟心心不絶。思諸供具
願得供養承事三寶。此則能得滿足六波羅蜜
行。於一念中運供養心捨於所重。是檀波羅
蜜。運供養心縁諸衆生而發是心。是戒波羅
蜜。於是心中而坐安樂。是忍波羅蜜。於是心
中無有疲倦。是精進波羅蜜。於是心中不散
不動。是禪波羅蜜。於是心中而思種種供養
之具。是般若波羅蜜。如是菩薩供養承事善
解方便。善男子。菩薩具是十供養。善解方便
波羅蜜具足。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
願波羅蜜具足。何者爲十。一者無下劣願。二
者無怯弱願。三者爲度脱利益一切衆生願。
四者稱歎一切諸佛功徳願。五者降伏一切魔
怨願。六者不由因信他願。七者無邊際願。八
者無怖畏願。九者無疲倦願。十者究竟圓滿
清淨諸願。善男子。云何菩薩無下劣願。菩薩
摩訶薩不樂受於三有之樂。而發誓願。是名
菩薩無下劣願。善男子。云何菩薩無怯弱願。
菩薩摩訶薩發弘誓願。不求遠離出於三界
而自取證。是名菩薩無怯弱願。善男子。云何
菩薩救濟利益一切衆生願。菩薩摩訶薩作
如是願。諸衆生界窮未來際。先令盡得無餘
涅槃。然後我乃於佛涅槃而般涅槃。是名菩
薩救濟利益一切衆生願。善男子。云何菩
薩稱歎一切佛功徳願。菩薩摩訶薩作如是
願。若有衆生。於其未發菩薩心者教化令發。
已發心者次第令行諸菩薩行。已修行者令
坐道場。我設供養請轉法輪。請住世間利益
衆生莫般涅槃。是名菩薩稱歎一切諸佛功
徳願。善男子。云何菩薩降伏一切諸魔怨願。
菩薩摩訶薩作如是願。我今應作如是等事。
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是我刹土不
聞魔名。一切魔民不生我國。是名菩薩降伏
一切魔怨願。善男子。云何菩薩不由信他願。
菩薩摩訶薩不信他故。願得成就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智慧故作是思惟。此
衆生界滯生死苦無救無護。爲救護故。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是名菩薩不由信他
願。善男子。云何菩薩無邊願。菩薩發願無有
齊限行無執著。是故菩薩偏袒右肩右膝著
地。至心勸請。觀於十方一切世界。有諸菩薩
坐於道場。有諸菩薩於十方界而成等覺。請
轉法輪。隨諸衆生根性不同而善憶念。凡是
諸佛所説法要皆悉信解。如是信解而隨喜
之。作隨喜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
名菩薩無邊願具足。善男子。云何菩薩無怖
畏願。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聞諸佛法甚深
甚深。聞佛功徳甚深甚深。聞諸菩薩神通遊
戲甚深甚深。聞諸菩薩方便甚深甚深。不恐
不怖不畏不驚。而作是念。諸佛菩提無量無
邊。諸佛境界無量無邊。成熟衆生無量無邊。
如我等類何能思算如來境界。所以者何。諸
佛如來自能知之我不能知。是名菩薩無怖
畏願具足。善男子。云何菩薩無疲倦願。菩薩
若見剛強衆生難調難伏。放逸自恣不肯受
化。是諸菩薩之所厭患。如是剛強難調難化
所厭患者。以是因縁。即生疲倦而棄背之。發
願往生清淨世界諸佛淨土。是淨土中無如
是等剛強衆生及其名處。菩薩不欲聞是人
名。何況相見。若有菩薩棄背衆生。亦不能得
諸佛淨土而往受生。是中有智諸菩薩等發
如是心。一切世界有諸衆生。頑囂暗鈍聾盲
瘖瘂無涅槃性。從彼世界諸佛菩薩所棄捨
者。是等衆生願悉來集。我所莊嚴佛國土中。
是等衆生勿令有餘。我皆令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坐於道場覺了佛果。菩薩摩訶薩
作是思時。從初發心一切魔宮無處不動。十
方一切諸佛世尊之所稱歎。而是菩薩所嚴佛
國。速得成就究竟清淨。證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是名菩薩無疲倦願。善男子。云何菩
薩善畢竟具足願。菩薩摩訶薩坐於道場破
碎魔軍。乃至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
不復發願。是名得如所願滿菩提願。譬如器
皿酥油盛滿平齊縁邊。不復能容如隣虚滴。
是故説言。此鉢盛滿究竟具足。菩薩摩訶薩
證得佛道不復發願。猶若隣虚亦復如是。一
切諸願究竟滿故。是名善究竟諸願具足。善
男子。菩薩摩訶薩以是十法。願波羅蜜具足。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力波羅蜜具
足。何者爲十。一者不可降伏力具足。二者不
可破壞力具足。三者福徳力具足。四者慧力
具足。五者眷屬力具足。六者神通力具足。七
者自在力具足。八者陀羅尼力具足。九者不
擾動鎭力具足。十者超越無智力具足。善男
子。云何菩薩不可降伏力具足。菩薩摩訶薩
一切外道悉不能伏。是名不可降伏力具足。
云何不可破壞力具足。善男子。菩薩摩訶薩
於諸人天衆生聚中。無一衆生以其道力能
得破壞菩薩力者。是名菩薩不可破壞力具
足。善男子。云何菩薩福徳力具足。菩薩於諸
徳福行中。無有一行若世間若出世間所不
經行。是名菩薩福徳力具足。善男子。云何菩
薩般若力具足。菩薩摩訶薩於諸佛法。無有
一法以善慧故是所不見是所不證所不通達。
唯除如來深智慧耳。是名菩薩般若力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眷屬力具足。菩薩眷屬
無破戒者無邪見者非威儀者無邪命者。所
以者何。菩薩眷屬隨有資生共相分張。具足
自利利他義故。是名菩薩眷屬力具足。善男
子。云何菩薩神通力具足。菩薩摩訶薩於諸
世間神通之力及諸聲聞縁覺境界。悉皆超
越。何以故。菩薩神通力最勝故。若閻浮提内
一毛中。而安立之亦無損減。如是四洲若干
世界。若三千大千世界。若如恒河沙數世界
内於一隣虚塵中。而安立之亦無増減。若二
若三若四若五若六若七若八若九若十恒河
沙。若可説不可説恒河沙數世界。内於隣虚
塵中亦無増減。是等世界亦無妨礙。是中衆
生亦無逼迮。是名菩薩神通力具足。善男子。
云何菩薩自在力具足。菩薩摩訶薩變此三
千大千世界。化作七寶盈滿其中。自在力故
事無不遂。乃至不可説不可説世界七寶盈
滿其中皆悉自在。是名菩薩自在力具足。善
男子。云何菩薩陀羅尼力具足。菩薩於諸不
可説不可説諸佛刹土。絓是諸佛所説之法。
種種文字種種章句種種意趣。於一◎刹那
一羅婆一牟休羅。菩薩一聞悉能受持通達
解説。是名菩薩陀羅尼力具足。云何菩薩不
可擾動鎭力具足。菩薩摩訶薩所鎭之處。於
諸人天衆生聚中。無一衆生能擾動者。唯除
如來應供正遍知。是名菩薩不擾動鎭力具
足。云何菩薩超越無智力具足。菩薩於一切
智皆悉超越。一切衆生尚不能及。何況能過。
唯除如來善解方便。是名菩薩超越無智力
具足。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力波羅
蜜滿足。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智波
羅蜜滿足。何者爲十。一者人無我智具足。二
者法無我智具足。三者無分限智具足。四者
三昧境智具足。五者鎭智具足。六者不破壞
智具足。七者觀衆生行智具足。八者無功用
智具足。九者一切法相智具足。十者出世間
智具足。善男子。云何菩薩人無我智具足。菩
薩摩訶薩觀見諸陰生時滅時。是陰生時無
眞實生。不動不作皆是虚妄。而觀見之。是陰
滅時不見敗壞。復作是念。是陰無我無人無
衆生無壽者養育士夫。有諸癡頑嬰兒凡夫。
深著我見而作是解。是陰非我我中無陰。於
五陰中深生執著。決言有體。故不通達眞實
法性。以不通達眞實道理。是故流轉於生死
中。猶若火輪無有休息。菩薩於是眞實法性。
究竟通達無復有餘。是名菩薩人無我智具
足。善男子。云何菩薩法無我智具足。菩薩摩
訶薩於損減謗如實而知。於増上謗如實亦
知。而作是念。於假名法而爲安立分別諸名。
雖作分別所可分別。一切諸法本無自性。是
等文句能分別者亦無自性。是法體性不如
分別。名字分別不當其體。所以者何。一切諸
法但有名相唯假名説。於是法中不應執著。
是假名法非爲究竟。一向非有。但此諸法依
因他縁。藉他縁合而便得生。因縁散故其亦
隨滅。如是等法。菩薩摩訶薩如實而知。是
名◎法無我智具足。善男子。云何菩薩無分
限智具足。菩薩不於一刹那中而生於智。第
二刹那而不生也。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於一
切刹那之中。智慧悉生無邊無礙無有分限。
是名菩薩無分限智具足。善男子。云何菩薩
三昧境界智具足。菩薩摩訶薩悉知一切聲
聞三昧。悉知一切縁覺三昧。悉知一切菩薩
三昧。一切如來三昧皆悉知之。於是三昧聲
聞行處菩薩悉知。於是三昧縁覺行處菩薩
亦知。於是三昧菩薩行處菩薩亦知。於是三
昧如來所行是佛三昧菩薩亦知。復有果報
所可成就。自得智者皆悉知之。是名菩薩三
昧境界智具足。善男子。云何菩薩鎭智具足。
菩薩若於聲聞所鎭。若辟支佛所鎭。若菩薩
所鎭。菩薩尚不知。何況一切諸衆生等。是名
菩薩鎭智具足。善男子。云何菩薩不可破壞
智具足。菩薩摩訶薩一切智慧不可破壞。若
諸外道若諸魔兵。若諸聲聞若諸縁覺悉不
能破。是名菩薩不可破壞智具足。善男子。云
何菩薩觀衆生行智具足。菩薩摩訶薩以清
淨智皎潔明白。觀衆生界是中而見。有諸衆
生已發菩提心。有諸衆生未發菩提心。有諸
衆生已修菩提行。有諸衆生未修菩提行。有
住初地乃至十地有成等覺。成等覺已正轉
法輪。佛事已訖而般涅槃。有諸衆生以聲聞
乘而般涅槃。有縁覺乘而般涅槃。有諸衆生
生於天上。有諸衆生生於三途。菩薩悉皆了
了得見。是名菩薩觀衆生行智具足。善男子。
云何菩薩無功用智具足。菩薩摩訶薩若行
若立若坐若臥若出若入。不加功用是智恒
生。猶若有人正眠熟時喘息恒生。菩薩智生
亦復如是。如是智慧無處不遍。是名菩薩無
功用智具足。善男子。云何菩薩了一切法相
智具足。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若通相若別
相。若無量相。皆悉知之。若如幻相若虚妄相
菩薩悉知。是名菩薩了一切法相智具足。善
男子。云何菩薩出世間智具足。菩薩摩訶薩
以無流智得具足故。超越一切世間人天。是
名菩薩出世間智具足。善男子。菩薩摩訶薩
具足十法智波羅蜜具足
大乘寶雲經卷第二



大乘寶雲經卷第三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等譯
  平等品第三
佛告降伏一切障礙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
菩薩具有十法與地平等。何等爲十。一者廣
大無量。二者養育衆生。三者有恩無恩無有
異想。四者能受大法雲雨。五者一切衆生所
依止處。六者種善根處。七者爲珍寶器。八者
爲妙藥器。九者不可傾動。十者無所怖畏。善
男子。云何菩薩廣大無量。猶若大地遍於十
方廣大無量。菩薩亦爾。遍一切處廣大無量。
福徳智慧具雙行故。是名菩薩廣大無量。云
何菩薩養育一切衆生。善男子。譬如大地一
切衆生因之存立。種種資生隨意得用。菩薩
亦爾。長養衆生。種於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慧
等。一切菩薩清淨行法。及餘無量資生什物
皆悉利益。是名菩薩養育一切衆生。云何菩
薩有恩無恩無有異想。善男子。譬如大地若
被損辱亦不生瞋。若有供養亦不生喜是中
不作二想。菩薩亦爾。損惱不瞋利益不喜。
於彼衆生不生憎愛不望反報。是名菩薩有
恩無恩皆悉平等。云何菩薩能受一切大法
雲雨。善男子。譬如大地受諸洪雨。及餘一切
諸大水聚悉堪容受。菩薩亦爾。如來所雨大
法雲雨悉皆容受。是名菩薩能受大法雲雨。
云何菩薩一切衆生所依止處。善男子。譬如
大地一切衆生若出若入依於大地。菩薩亦
爾。一切衆生行於六趣及涅槃道而爲依止。
如是菩薩一切衆生所依止處。云何菩薩種
善根處。善男子。譬如大地一切種子因之生
長。菩薩亦爾。一切衆生諸善種子。依因菩薩
而得増長。是名菩薩種諸善法種子之處。云
何菩薩爲珍寶器。善男子。譬如大地爲珍寶
器。依因於地無量珍寶皆悉出現。菩薩亦爾。
種種功徳光明珍玩。依因菩薩而得出現。是
名菩薩爲珍寶器。云何菩薩爲妙藥器。善男
子。譬如大地出諸妙藥。能治一切衆生病苦。
菩薩亦爾。一切法藥因之出現。能滅一切世
間種種煩惱重病。是名菩薩能爲藥器。云何
菩薩不可傾動。善男子。譬如大地一切苦具
不能侵擾。時節寒暑蚊蟻毒虫觸之不動。菩
薩亦爾不可擾惱。衆生所起一切内外種種
苦具悉不能擾。是名菩薩不可傾動。云何
菩薩無有怖畏。善男子。譬如大地一切龍王
及諸象王師子王等。所出音聲聞不怖畏。菩
薩亦爾。聞諸魔聲及外道聲。不恐不怖不怯
不畏。是名菩薩無有怖畏。善男子。菩薩摩訶
薩具是十法與地平等。善男子。菩薩摩訶薩
具足十法與水平等。何者爲十。一者福徳漸
深。二者生白淨法。三者歡喜諮嗟潤澤。四者
漬爛一切煩惱根栽。五者清淨無濁。六者滅
煩惱熱。七者除諸渇愛。八者甚深難冐。九者
能漂好醜。十者淨煩惱塵。善男子。云何菩薩
摩訶薩福徳漸深。善男子。譬如諸水次第流
注漸入深處。菩薩亦爾。流注善法漸漸向深。
是名菩薩福徳漸深。云何菩薩生白淨法。善
男子。譬如水聚能生一切草木叢林種種妙
藥。菩薩亦爾。以三昧故生長一切助菩提法。
已生長者重復増廣。乃至成於一切種智。樹
木叢林於佛刹土令生法果活立衆生。是名
菩薩生長善法。云何菩薩歡喜諮嗟潤澤。善
男子。譬如清水自性潤澤復潤餘物。菩薩亦
爾。自性歡喜諮嗟潤澤復潤於他。言歡喜者
是出世法。言諮嗟者依佛法僧。言潤澤者是
心清淨。是名菩薩歡喜諮嗟潤澤。云何菩薩
漬爛煩惱根栽。善男子。譬如清水若草若木
若根若葉皆能漬爛。菩薩亦爾。因修三昧一
切煩惱根栽相續而漬爛之。乃至名相亦皆
滅盡不知所在。煩惱臭穢習氣亦盡。是名菩
薩漬爛一切煩惱根栽。云何菩薩清淨無濁。
善男子。譬如淨水體性清淨無有垢穢。菩薩
亦爾。自性清淨無垢無穢。言清淨者。一切隨
眠煩惱結使貪瞋癡等皆消滅故。諸根無染
無垢無穢。是名菩薩清淨無濁。云何菩薩滅
煩惱熱。善男子。譬如水性夏月蒸熱。一切地
土并諸地上。一切衆生爲作清涼。菩薩亦爾。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