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句經疏 (No. 2902_ ) in Vol. 85

[First] [Prev] 1435 1436 1437 1438 1439 1440 1441 1442 1443 1444 144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902 [cf. No. 2901]
法句經疏

夫至理無言。稱謂斯斷。玄宗幽寂心行莫縁。
稱謂斯斷故。則有言傷其旨。心行莫縁故。則
作意失其眞。所以掩室摩竭用啓息言無際。
杜口毘耶以通得意之路。斯皆理爲神御故。
聖以之默。豈曰無辯。辯所不能言也

就法彰目。或人事並陳。或法喩雙説。今此
經者人皆爲名。佛是能説之人。法是可談之
理也 天竺梵音號曰佛陀。此出譯言名爲覺
者。無明如來獨秀重幽。孤明臣夜照達有無。
解窮眞俗。覺行圓滿。導悟群生。故稱爲佛。暢
四辨於舌端。敷八音於聽表。談法性則名義
倶空。論善友則功窮後際。衆乃慶所過而懷
之。如來愁之而感傷。遂使振及遐方。異出雲
集再揚深法。極樂無動普光悟忍。於無生寶
明蒙記於十號。宣自金口聞之彼意。故名爲
説也。法者有其四種。謂理教行果。今言法句。
則通收四門。法是所詮之旨。謂行理果。法句
是能詮之教。謂金剛之説。今爲對詮明旨。所
以故須局三爲法。軌生物解。因以名焉。法分
自彰。顯在平教。文勢相屬。詮理義周。故名
爲句。經者此土之言。梵云修多羅。良以此土
之人貴重五經義少相以故番譯家以經字代
修多羅。修多羅有五義。出自廣文。一者出生。
出生諸義故。二者勇衆。義味無盡故。三者顯
示。顯示諸義故。四者繩墨。分辯邪正故。五者
結鬘。貫窮諸法故。經有二義。一法。二常。常
者人雖古今教儀恒定。法者五經顯治道之
得失。明人倫之是非也。多羅五義略擧六條。
一謂湧泉。二稱繩墨。湧泉注而無竭。此義可
以自常。繩墨則辨定正邪。茲義又當其法也。
卷謂卷舒。文無二軸。稱之一也。故云佛説法
句經一卷也。自下釋文大判有三。初明序分。
佛告寶明已下。次辨正宗。爾時文殊已下。明
流通分。大聖説經之依有由致故先明序。序
義既興。宜陳奧旨。次辨正宗。正法既宣。非
唯獨益當時。遠被將來。使道光無絶。所以第
三明流通分也。序義雖衆無過有二。一者發
起序。謂。起化由藉大聖得説。託處假時動地
放光。有縁斯集。類藉此等。起發正經啓化之
由。故名發起序。二者證信序。阿難禀宣佛化。
將來未聞欲以聖言澤流萬代故。言如是之
法我從佛聞。證已所傳深爲可信。從此立名
故云證信序。文中初明證信序。於是衆中已
下明發起序。初證信者。佛教阿難。一切經初
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國某處。爲某
甲等若干人説。經文雖六句則唯三。一爲息
諍。二示信相。第三證説。初我聞者。謂阿難
對衆陳己飡受。聽説非他故稱爲聞。猶是我
聞也。此則第一息諍法。若出我聞之外。則便
有執。有執則起諍。今言我從佛聞。則明已無
執。彼亦無諍也。又愛有二種。一者我愛。二者
法愛。外道出家能斷我愛。不斷法愛。故情有
所執。然佛弟子二愛並除。法愛既盡執競都
息。始稱我聞存於此也。我有三種。一者見我。
二者慢我。三者名字我。阿難既是是無學聖
人。見息惑盡。雖無二我。隨世流布故有名字
我也。如是者示信相也。明有信之人能入佛
法。信言此經如是。不信者言此經不如是也。
故肇師言。如是者信順之辭也。夫信則所言
之理順。理順則師資之道成。違之者正言而
致返還。原之路絶雖無豐約非信不傳。故於
經首創建如是也。一時者。自下時方人三事。
證實非虚。方是説經之處。人謂菩薩等衆。一
時者説經時也。於此時中佛説如是經也。又
法五啓運之日。大衆嘉集之晨。故言一時。婆
伽婆者。標于化主世尊總號也。破煩惱習。種
智現前。覺一切法。號曰婆伽婆也。在日月宮
中者。説經處也。下列衆有二。初明純衆。二明
雜衆及他方衆也。前中初擧數列名。第二總
結。菩薩摩訶薩者通號也。若依梵本。應言摩
訶菩提薩埵質搪。摩訶言大。菩提言道。薩埵
名衆生。質搪言心。謂大道心衆生也。下明雜
衆中有二。初明人天衆。亦云出家在家衆。二
明八部衆也。前中初明出家衆。二明俗衆。言
比丘比丘尼者出家衆也。釋有四義。一破煩
惱。二持淨戒。三能怖魔。四淨乞食。離四口食
也。下明俗衆。優婆塞等謂清信男女也。復有
大天者梵釋諸天也。下明八部衆。龍有三種。
一在地龍。二在虚空。三在海水。之下夜叉。漢
言輕捷神。有三種。一在地。二在空。三在下
天。守宮城門。故智度論言。帝釋有九百九
十九門。門別有十六青衣夜叉守之。地夜叉
但以財施故不能飛空。天夜叉。以車馬施故
能飛行。佛轉法輪時。地夜叉唱。空夜叉聞。
空夜叉唱。天空夜叉聞。如是乃至梵天也。神
者受善惡雜報。以人天而非人天。其形勝人
而劣天。身輕微難見也
自下第二以明發起序。就中有二。初寶明陳
昔蒙記請而立名因縁。第二如來正道也。而
中有三。初承力清而彰己積習所依。言承佛
威神者。聖徳尊高輒難啓問。自非降神下被。
無由直請也。燃燈佛者。標其授記之尊。出家
學道。正明又植善本也。世尊即授下第二明
記所立名。爾時寶明下第三問名字所由。但
寶明今問多爲審定其理證成已解。又爲請
首因弘至道。望與時衆共聞深法。故言云何
授我號爲寶明乎。下答中。初文外略。明燃燈
世尊立名遠意。第二就文分別。即明釋迦正
答。言遠意者。但寶明歴待先佛。功行不虧。
今奉釋迦將隣道記燃燈佛。爲遣立所得心
假名字以導。如如故復爲之彰號。先聖遠意
既存斯旨。今佛釋迦述而不作。還就其所立
廣明性空。語破其心事同慈氏。蒙記一生當
得阿耨菩提。淨名廣問爲用何生得授記乎。
乃至言如者不二不異。云何獨授。仁者當得
菩提也。就文分別者。於中有二。初明爲説勅
聽思定諦。謂審諦聽。若不審則有謬聞之過。
聞之不思。便有退。解之眞思而不念則文義
倶喪。良以思而念之則文義並存。聽無不審。
則聞而不謬。故勅諦聽。善思成念之也。下第
二明其説意。於中有三。初明聖心等被普洽
時機。二説斯決定。下明所説法。言大乘者。如
起信論説。大義有三。謂體相用也。三世諸佛
之所遊履運苞衆聖。圓成極果。名曰大乘也。
三明衆心忻賀。專心頂受。奉教而聽也。上序
分又記。下第二次明正宗。但衆生招品萬殊。
藉悟多端。大悲俯應。説有兩會不同。文中有
三。初從此文終至世尊傷嘆已來。正爲此土
及餘方機縁已熟者。初會説法。第二於是東
方已下。次爲寶至世界普光大衆。第二會説。
第三佛説經已普光得忍下。明二出時衆聞
法獲益也。前初會中文有四節。初正酬寶明
所請。第二菩薩欲得阿耨菩提已下。因言顯
理。廣明十八界空。第三一切衆生欲得菩提
已下。勸近善友。第四於是已下寶明大衆聞
法慶喜也。良以衆生無始已來尋名執義。起
或爲業。輪迴生死。爾來不息。自非專修正
觀。冥心至理善友良縁義無得返。所以勸觀
名義性空并近善友也。初文有二。初正説名
字空義。第二作是觀下明觀之利益。初文復
二。初正勸觀。第二善男子若名字已下。次勸
捨著。前文有三。初勸。次觀。第三結也。初云
且觀者。將以如通聖凡窮上。所以前觀佛名。
後方類釋也。下正觀中初明名不定有二。明
非無但名無自體託法而生。若有而爲實者。
直説食名聞便已足。何待進而方飽。故云説
食與人應得充飽也。下第二明非無者。上辯
名依義立。不可爲有此。明義復依名。不可
爲無也。文中初明佛智窮原。言不空者。若名
字定無空記何爲故。言若字無者。不授我記
及汝名也。二若名字定無便無授者。不應得
佛。然昔蒙受記。今登正覺。寶明名字目義非
虚。何得定無。故云如無授者我不應得佛也。
第三總結云。當知字句其以久如者。論實夫
如也。不二不異。異便定意二即定無。良由非
定有故。隨目何義不異。一切非定無故墮恒
召法未曾同彼。未曾同故無定所屬。不異一
切故備題諸法也。下勸捨著也。但寶明雖復
久存學道。良未洞達音聲法門。於善惡言下
猶難取捨。蒙佛授記。情生踴躍。今明毀譽等
法。其唯是聲。聲類縁生究竟空寂。豈容善惡
於其間來。文中有二。初擧所觀境。第二若遇
已下對境修觀。正明捨著。前中初牒。次勸。後
復釋。勸中八風之内略擧二條。則是違順兩
縁。違中有二。初毀呰誹謗經辱。以加良善譏
呵一種。小過則重爲譏責也。下明順意輕微
之徳。越分稱揚名曰讃譽。此皆不實。如空谷
響。衆生不了。妄謂爲有。理觀既無。何瞋何喜。
下對境修中有二。初明遇境興觀拆之歸空。
故言此音聲者。爲大爲小乃至都無所得也。
故智論言。風名憂檀那。觸臍而上出。是風七
處觸。頂及齗齒唇舌咽及以胸。是中語言生。
凡夫不知此。或著起瞋癡也。若無所得下。第
二正勸捨著聲既自空。毀譽不實。云何妄生
瞋喜之心也。下第二觀益中有三。初法。次喩。
後合。前中初牒上事。修觀立衣招勝果。故言
作是觀已乃至當得菩提。阿之言無。耨多羅
言上。三稱正。藐之言眞。三又云正。菩提稱
道。即是無上菩提正眞之道也。何以故下第
二釋。良由萬法性空。虚通曰道。觀聲亦爾。
何爲不證也下明喩合兩文。纔相飛空睡乃
騰虚菩提久現則功不唐捐。故言菩薩觀空
衣得證也。自下第二次觀界空也。内六根外
六塵中間六識合爲十八。文中有三。初明厭
背生死衣。須高栖空理。勸之修觀令斷諸或。
第二譬如陽炎已下。明理隱難彰。借喩爲況。
第三諸有智者已下。結觀修行。明觀所成益。
前中有三。初擧果勸行其因。第二或有衆生
已下。明觀修意。第三眼不自見已下。正明
修觀廣辯空義。前中復三。初擧果勸修。正明
菩提體状。第二寶明請問。第三佛言下答也。
問曰。三事本空非今始空。體即菩提。無勞
別證。何故乃言欲得菩提。當觀三處也。釋
言。菩提體性實無隱顯。但以無明所覆有而
不覺。安須修觀始方剋證譬如虚空證性雖
淨然爲煙雲塵霧之所隱蔽。不可以空體性
淨。即文彰不除而自現也。文言於三處中等
者。此三事無體。更相依持。離有離無。不生
不滅。名爲不實。不實性空稱爲解脱也。勸修
意中教如實觀者。眼等虚妄誑或。犯夫無其
性也。以無生爲體故。今勸觀捨虚會實。色心
妄法更不現前。貪嗔等或自此衰喪。故智論
言。内外十二入皆是魔網。虚誑不實。於此中
生六種識。亦是魔網。虚誑不實。何者是實唯
有不二之法。謂無眼無色乃至無意無法等。
是名爲實也。下正觀中但明眼色與心。餘者
例令文別有三。初約無性辨空空。就因縁以
釋。第三善男子應作是念已下。據不住明空
旨。言空者。空無有無一切分別悉不相應也。
前中初略述計情。第二申理正破。但執見不
同。汎説有三。初一是毘曇八計。謂淨色爲眼。
非實天眼所見。是不障礙有對色。識住眼中
以瞻諸塵。名自分眼見色。第二成實人計。識
在眼門。分別青黄。即以識爲見。第三大乘學
者。隨文取義立。根塵和合方能見色。良由未
達深旨。各隨已執計法有性並云能見也。言
正破者。但根塵等法並依藏識。一心因縁幻起
意無自體。雖復爲能見也。今言眼不自見者。
正是破辭。若謂眼有見性則未曾不見。開即
覩外青黄赤白可能見。自體既不自見。覺有
見塵立見。故論言。是眼則不能自見其己體。
若不能自見何能見餘物。又若不見自體。應
自體非眼。然不見自體。而是眼者此則見非
是眼。云何名眼能見。若爾應有離見之眼離眼
之見也。彼云。眼是不可見有對色。故不自見
者。若爾眼體既不爲他所見。云何能見他。如
百論言。四大非現見。云何生現見。又眼不自
見而能見他者。亦應半見半非見。半見可名
眼。半不見應非眼。次破識見類。前可知故言
眼不自見。既不自見。故知無性空也。色不自
名者。色體無心不自言。色對眼彰自。假吊色
名。故知無性也。心無形質者。心若有體應有
所在。若言在内不應縁境方生。定居其外則
身内無心。應同木石。内外推求莫知其所豈
有形質也。故起信論言。心無形求十方求之
終不可得。下第三總結。眼色無性則無所不
在。故得眼住於内。色常處外。心無形質。的
無所在也。下約因縁釋中有三。初明眼色相
依二倶無體。二明眼色既空無所染著。三明
菩薩可知因縁。寂滅不壞假名而説諸法實
相。亦可明法性自爾。本來空寂衆生不達。計
之爲實。妄取色塵貪求無足也。前中初明眼
藉縁生所以爲空。二明空眼所見色亦無實也。
初明眼不自見等者。但眼爲見也。要藉五縁。
一頼根不壞以爲所依。二有色塵現前在於可
見。第三中間無擁衣假其空。第四塵無闇蔽
以明來照。第五意識不亂念欲取塵。一一諸
縁迭相依持。離有離無。不生不滅。何者眼不
自見。亦藉餘縁。不可爲有縁。不獨生置依眼
矚。豈得爲無。非有故不生。非無故不滅。既
離有離無。生滅倶泯。何得不空。故言眼不自
見屬諸因縁等也。然既眼藉餘縁。見無自性。
執眼能見理。恐爲難縁。不自生頼眼方矚遍
談色等。良爲未説諸縁。無性名不自生。無
性則空。空無共者而言和合見塵義將安在。
眼識既然。餘識亦爾。皆藉因託縁。方始覺聞。
熾燃建立。未曾暫起也。下明色空中。初明對
眼爲色。二釋空。眼所見體無實也。下明無染
中。初明三事倶空故無所著。二例釋餘五也。
言識空滅諸行者。識爲初心。相等從生。識性
既空。所以諸行不起。亦可捨此取彼。稱之
爲行。昔由妄計有實縁令不住。今既悟達本
無則分別永亡。故言滅於諸行也。下明因縁
寂滅中有三。初明眼藉諸縁見無自性。雖恒
了境未曾有生色名。從眼名無自體名。終日
名不可爲實。不可爲實故則用時恒寂。恒見
恒名故則寂時常用也。故言知眼屬縁乃至
名終日名猶爲無名也。下第二明眼色既空
心亦叵得。衆生不達著之無厭。故言以斯空
眼常看空色等也。下類釋可知也。下約不
住明空道理。而言一切諸法無住爲性。非内
非外。不在中間。然以凡不之流分別未除執。
眼爲内情定住其内。色爲外塵定在於外。故
今遍破眼不局内色亦非外。此雖破而不執。
言而無當也。又中初牒。次釋。後結釋中有二。
初明眼色無住故空也。第二明心是無爲相
違不有眼住於内等者。眼若有性則定住於
内。色有自體則局在其外。然眼從縁起覩色
便生。不定在内。則眼無自性。色亦無定。對眼
爲因。故知色無自體也。下第二明眼之與色
若有自體者。則不藉縁生。故言眼是有作色
亦有作也。心是無爲不在有者。若謂心無所
在定爲無者。不應縁有而生。然既對境則生。
不可爲無。而不自起。何得爲有。非有故言無。
不欲是其無。非無故言有。不欲是其有。言無
不滯。有論者不累無。是以心不有。不可謂之
無。心不無不可謂之有。不有故心相都寂不
無故理無不契也。是故下第三總結眼色但空
也。又如一人隨人見別不礙。於心色非定有。
心不定無好醜状貌。餘人不改色。復不無心
非是有色之與心空無有無。一切分別迷不
相應。所以虚通無礙也。自下大文第二擧喩
彰法。又中有三。初明炎隨陽於以水無實。
第二如凡夫已下擧夢所見究竟是空。第三若
色已下廣引衆喩以通觀門。前中初喩。次合
喩。中初明炎隨心變顯現以水。愚者不知自
心現故走而向之。聖濟其濁水。從心生似而
不實。逼之則無安可得乎。一切衆生亦復如
是。無始已來妄習名言重。自心識了隨重變
顯現似塵。而復不知似而無實。熾然貪求造
業流轉。故言如炎似水。乃至轉近轉滅也。下
第二明智者呵責息其妄念也。下明合喩。色
法似有状如災水。愚者謂實妄生追求。色從
心現。體性自空。唐勞疲極。竟無所獲。故言
色亦如是。凡謂有實乃至轉推轉減也。下合
上智者呵責。諸佛菩薩了知色性體空證之
相應。如炎邊經者。見彼凡夫貪求妄色愍而
呵之。明陰從縁生都無實法。但唯是似誑或
愚夫。何故自爲貪染流轉生死。故言證實相
者知此陰中本來無色乃至若有智者妄渇心
息也。下明受等同色幻起無實。故言亦如是
也。下明夢譬。依智度論説。夢有五種。若身
中不調。若熱氣多則夢見火見黄見赤。若冷
氣多則多見水見白。若風氣多則多見飛見
黒。又所聞見事多。若思惟念故則夢見。或天
與夢。欲令知未來事故。是五種夢皆無事而
妄見也。衆生亦爾。身見力因縁故妄計我所
得。眞如智覺已知無實也。文中初喩。後合喩。
文有二。初明夢心妄見。謂之爲實也。種種
光明即身中不調。熱氣故。然又風氣偏多所中
見事多。或思惟故則夢見。飮食行至他方乃
至殺數千人等。故言譬如凡夫等也。及其下
二明夢覺塵無驗知所見從夢心而現也。又
夢見自身遠行他所心縁善惡違順等者。但
於睡時身心上見更無別有。然以心隨或染
不覺妄念非實謂實。此義云何。如人夢中或
見惡獸怨家種種逼迫驚怖之事。或復失聲叫
而雨涙。傍人了知惡事所逼。遂觸而喚之。睡
人便覺泣止聲亡。若如夢所見定有別身。遠
行他處者。豈得此間纔喚聲振遠聞彼。身非
此忽爾而覺也。又夢見二心定爲異者。其人
覺已應無重縁夢所矚塵。又不覺而覺。方名
爲覺二心。若別覺何所覺。又覺者覺不覺。而
復不覺之外別有覺者亦可。或不自染染於心。
心不隨染應染。染若心不隨染染自染者。則夢
者常夢應無覺。我以此當知。睡夢兩身雖非
定一。然不是異。非定一故遂有安危不同。不
是異故。所以觸而便覺。今時亦然。良由生死
不離涅槃。無明迷故謂爲外有。諸佛菩薩愍
而語之便悟。身心本來寂滅。若如凡所見定
爲異者。則衆生永沈生死。竟無證聖之期。縱
令慈氏振喚能仁復暉累聖重光亦無奈之
何。又論言雖復懃精進修行菩提道。若先非
佛性不應得成佛。故知生死涅槃雖不是一竟
無兩體。不是一故生死殊寂體。無二故均平
一味也。又夢所見塵餘人不覩。將知並從夢
心而現。今時亦然。各自縁諸塵境界互不相
見。故知唯心。故論言一切分別則分別自心
故言及其覺也。身光尋滅及至尋無色相也。
下第二合喩。初明衆生無始積習無明。望之
如崖。覆蓋自心。事同於彼三界宅中無明。
夢裏妄見諸塵。謂之爲實。此正合上譬。如
凡夫夜夢見身等也。故言色亦如是乃至謂
呼爲實也。二明無明睡。覺了知三界唯是一
心。生死涅槃本性空寂。即合上及其覺也。身
光尋滅等也。故言得道覺者。乃知虚妄等

自下廣陳八喩以通觀門。文中初結上色空
類。收萬法故言若色如是等也。下正釋喩雖
有八義判爲兩。初之四喩約依他性。顯現以
塵。後之四喩就分別性。究竟是無。故攝論言。
幻等顯依他説無顯分別也。如谷嚮者。聲依
空谷*嚮應耳聞。屬諸因縁竟無自體。諸法亦
然。因縁幻起究之無實。何得不空也。如芭堅
者。其樹無實。但有皮葉。望之似有。柝之則
空。諸法亦爾。誑人耳目理觀皆無。故道如芭
蕉無堅也。如水中月者。以月爲因。用水爲
縁。因縁具足遂令影現。但水無月。其影不生。
不從内出。唯月無水。亦無影現。不從外來。彼
此無力。各不能現。豈有自體。和合共生。故
論言。若破自性他性即破共義影。若有體應
有來出之處。愚人不了。執之爲實。智者往觀
竟不可得。諸法亦然。但以無始無明起或爲
業。熏習藏識。即以無明或業爲因。藏識爲
縁。因縁見故報相斯現。推而究之竟無來出
之處。豈得爲實也。如空中花者。病眼因縁
妄見空花。花無自體。但由病眼而現。離眼之
外豈有一毫可得。萬法亦然。並由心現。此外
則無。故論言。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
法滅也。下約分別性説。文中初釋。次結。如石
女兒者。石女無兒。則善惡靡分。妄計興念。豈
不謬乎。如電久住者。萬法無實。念念不亭。如
電尋滅何得久住。若住生終不滅。住滅終不
生。良以滅故不住生。生故不住滅。滅故不住
生則生是空生。生故不住滅滅則是空滅。生
滅尚空。焉得有住也。論言。諸行生滅不住。無
自性故空。識等既然。色亦如是。始從嬰兒終
至老年。十時改變。一念不亭。非空如幻也。龜
老兔角類可知也。下第三觀益中有二。初明修
之成益。第二一切衆生已下。明不修致損。前
中復二。初牒結。上來修學觀人勸勵。智者當
如法性而觀。離生離滅。離有離無。亦有亦無。
非有非無等。如世生盲未曾覩色。雖對青黄
無可分別。行者觀色知其性空不應分別。故
言諸有智應除諸見等也。下第二正明觀益。
尋遇善友久觀不已。自然悟無分別理。心與
理冥。境與神會。不久當得阿耨菩提。故言若
不分別當知不久得無上菩提也。下明不修
損中有二。初明一切衆生心性無染具足恒
沙諸論功徳。可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乃
至自性清淨義。然爲無始無明客塵煩惱隱
於自心。不得顯用。妄執根塵。計之爲實。而
増愛深。故言一切衆生爲諸煩惱弊於惠目
乃至如起貪著也。二明因之造業隨還三界

自下大文第三勸近善友。於中有三。初正勸
寶明請問善智識相。第二佛言下答。第三善
知識有如下總結也。答中有二。初明善知識。
洞達深義。解窮法性。方可利人堪爲善友。二
明依解起行隨縁益物。正彰善友功能。亦可
自明善友自利徳。後明利他徳也。前中復二。
初擧智論境。直談法性理深。第二了達已下
擧境論智。正明善友功力。前中初總。次別
總者法性理玄。唯佛乃窮。諸餘不聖未測其
原。名爲深法也。自下別明。即是三空門也。智
論言。觀諸法空名爲空。於空中不可取相。是
時空轉名無相。無相中不應有所作。是時無
相轉名無作。以是三門觀世間即是涅槃何
以故。涅槃空無相無作。世間亦如是。彼問
曰。如經説涅槃一門。今何以説三。答曰。法雖
是一而義有三。存爲應度者有三故説三門。
有愛多者見多者愛見等者。見多者爲説空
解脱門。觀一切法從因縁生無有自性。無自
性故空。空故諸見滅。愛多者爲説無作解脱
門。見一切法無常苦從因縁生。見己心厭離
愛則得入道。愛見等者爲説無相解脱門。聞
是男女等相無故斷愛。一異等相無故斷見
也。故言空無相無作也。理體常寂故無生滅。
下明善友功力。初釋。後結。釋中初總。次別。
了達諸法究竟平等者。萬法雖衆無性理同
名爲平等。別中初言無業者。業從縁生。竟無
自體。安得爲有也。何者且如殺業。竟假衆縁。
一内心欲殺。及貪嗔煩惱以之爲因。二有刀杖
空明及所殺境以爲外縁。因縁具故作業方
成。來無所從。滅無所至。殺業既爾。盜等亦
然。但心無或。縱有空明業亦不成。雖有刀杖
等具。若離於心及所起煩惱業亦不成。因縁
無性各不自生。有無共法。内外推求。竟無所
從。雖爲起者所起如幻。何得有實。故論言。業
不從縁生。不從非縁生。是故則無有能起於
業者也。無報者報不自生。竟從或業而生。煩
惱與業自體尚空。所生果報豈得爲有。故論
言。諸煩惱及業是説身因縁。煩惱諸業空。何
況於諸身也。無因無果者。凡論因果之法無
有決定。離有離無。不生不滅。非先非後亦
非一時。何者夫言因義對果爲名。果若未生
因何所寄。要待果生方受其名。故知無性何
得爲有。又因無定性隨縁改。而果若不生未
剋。誰因當容有實也。又因若有實而生果者。
爲有故生。爲無故生果。若先有不須更生。以
先有故。若其先無何由可生。先無性故。假令
半有半無。而復相違亦無生義。但因生果。不
出此三。三中既無因義。要在因既由果得名。
果復從因受稱。若因在先可使從生名。果要
由果生方得爲因。則知先無體。何故從生而
云爲果。此雖因果熾然而恒寂滅也。性謂體
性。起用爲相。性相倶空稱曰如如。如收萬法。
統無不盡。名往實際也。物從縁故不有。縁起
故不無。雖不是於有無而不捨。於有無無爲。
而無所不爲無相。亦無所不相。故言於畢竟
空中熾然建立也。下第二結。若能如上觀察
證之相應。方是衆生眞善知識。故言名善知
識也。下明善友功能。隨機利物。於中約喩彰
徳。文有十二一。則一一文中皆有三句。初牒。次
喩。三明善友功能。前生蒙益也。初云父母
者。第二喩也。此中借淺況深。故以父母爲譬。
若校量功力亦未方其大恩。世間父母養子。
但成八尺危脆之身。容勉水火等難。又怖之
報恩浩天罔極。況出世善友養育。終成三佛
菩提金剛之體。遠離生死長劫等苦。無心求
報也。何者一切衆生身心萬法皆由藏識而
生。識不自生。復由惑業重習。此二相依幻
生果報。報從縁起無有自體。從本已來不生
不滅。即是性淨菩提。故起信論言。明五陰法
自性不生則無有滅。本來涅槃故。上經又言。
於三處中無有實法。即爲解脱。解脱者即菩
提也。始從凡夫上至諸佛。皆以之爲體。無始
已來無明不了。妄執我法轉生死。爾來無始
諸佛菩薩證之究竟了知。衆生與己同體。愍
而不已。發大慈悲。遂語衆生。汝之身心本來
無生。究竟寂滅。與我無別。何故自生迷惑
沈溺三有。然以衆生謂有念動生滅。我所差
別目屬無。明心之解了功力。猶是本覺用。諸
佛菩薩所有言教。從最清淨法界慈悲心流。
亦是本覺用。此二體同而復用融。以體同用
融。故聞便信受。隨分思量。久思不已。遂悟
自心縁境故生。生由於境則起。不屬心未曾
是生。境不自生。復從心起。雖非是生亦不是
滅。既無生無滅。本來空寂。豈非涅槃。但作比
觀。無明漸薄所觀理顯。縁生觀智。觀智轉明。
復顯於理。理爲所觀所乘。智是能觀能乘。境
智相乘三祇圓滿。所觀理顯名爲法身。即性
淨菩提。能觀智滿成應化二身。即方便淨菩
提。如此大事功由善友成辨。故言養育汝等
菩提身故。是汝眼目者。昔未逢善友。無明
所盲造惡。履危顛墜三途。今蒙善友嘉誨。依
之修習方踐如來所行之迹。如人有目遊之
正道。故言示導汝等菩提路故。是汝脚足者。
隨逐惡人則常沒生死。善友護持則請昇出
離。事同脚足遠有所渉。故言荷負汝等離生
死故。是汝梯橙者。又處生死如在深坑。善友
策勵則階之有期。故言扶恃汝等至彼岸故。
是汝飮食者。爲惡自纒則損害法身。善友示
教令修解行資成本性。譬同飮食。故言能使
汝等増長法身故。是汝寶衣者。無始已來不
善熏習。染汚淨心漂輸五道。今依善友修習
破染興淨功徳。法身不改隨流事同寶衣覆蓋
諸塵不染。故言覆蓋汝等功徳身故。是汝橋
梁者。聖者慈悲利物無厭。故能長處生死濟
度群品。譬如橋梁載之無倦。故言運載汝等
度有海故。有謂。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此之
三有生死沈溺衆生。深而且廣。故譬之如海
也。是汝財寶者。一切衆生從本已來。具有無
量本覺恒沙功徳。但以無明隱覆不得顯用
於心。譬如窮子。亦同貧女寶藏。今蒙善友開
導顯示見眞實身内明珠。似如長者出庫藏
奇珍委付其子。故言救攝汝等離貧苦故。是
汝日月者。無明翳理事同於暗。依憑善友。順
理觀察。解生惑喪。如日除昏。故言照曜汝等
離黒暗故。是汝身命者。寶命重生初我倶。然
此心相續恒無間斷。聖人亦爾。護念衆生未
曾暫捨。現則安然自在。隨心所適終報出世
常身命財。故言護惜汝等無有時故。是汝鎧
仗者。鎧仗防身則外息強怨。依友自固則魔
不能爲。故言降伏汝等諸魔得無畏故。魔謂
四魔。一者煩惱魔。二謂陰魔。三曰天魔。四
是外道也。是汝絙繩者。三界繋閉猶如牢獄。
善友慈悲拔苦施安。如被囚執仗人維維。故
言挽拔汝等離地獄故。是汝妙藥者。法能遣
惑事同良藥。禀之修行擬無不碎。如人服飮
藥。行至處有病斯遣。故言療治汝等煩惱病
故也。是汝利刀者。稽流生死寔由於愛。覃羅
行者事同其網。善友教導竟能破裂。似如利
刀有物斯斷。故言割斷汝等諸愛網故也。是
汝時雨者。卉木將枯雨潤便生。善友利人
則道牙茲茂事同甘雨滂沱萌牙普洽。故言
潤清汝等菩提牙故也。是汝明燈者。智體清
潔能造蓋纒。類以明燈暗無不破。正由善友
功力此事方成。故能破汝等五蓋暗故。五蓋
者。一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悼悔。五疑
也。是汝善標者。將度深河望樓。隣淺漸蒙得
達。無復沈溺之憂。親近善友。順教修行。生
死大海度竟有期。故言教示汝等趣正道故。
是汝薪火者。依友習智焚蕩惑薪。功成大果
利益無崖。故言成熟汝等涅槃食故也。是汝
弓箭者。損害善根。其唯煩惱劫人功徳。譬
之如賊。懃修正觀殄之。在近箭傷惡人。其類
是同。故言射殺汝等煩惱賊故也。是汝勇將
者。強敵侵凌則憑之。猛將生死大軍。竟依
善友方破。故言能破汝等生死軍故也。是如
來者。昔由無明在心違背己體。理外分別事
同其志。今蒙善友修習返本還無。故曰如來。
煩惱是客。虚無體性。正智若生不除自遣。故
言能破汝等煩惱至涅槃故也。第四勸近。如
文可知也
自下大文第四寶明大衆聞法慶喜。於中有
三。初明聞法歡喜。第二自念下若善友恩深
身心推動。第三爾時已下次明世尊悲念。前
中有二。初明寶明大衆聞上所説。善友功能
及聞深法。慶已所得悲喜交懷。故言聞説妙
法乃至悲啼懊惱不能自裁也。自下第二以
今方古推功於昔。如上所明。善友恩徳利益
衆生。其實若此。當知從本已來恒蒙善友慈
悲。拔苦與樂。曉示深法。令修解行。令得此
身并聞正法。並是善友功能。非我自力。故言
自念我身乃至如是遇者善知識力非我力能
也。第二正荷恩深。浩天罔極。無始違背無惡
不造。未曾一報。順教修行。傷已迷深。所以
重復悲號。文中初法。次喩。故言從本已來未
曾報恩乃至死而復蘇也。寶明既自傷已迷悲
號。若是今時學者亦復須然。無始已來恒蒙
三保慈悲。示教利善方獲道器之身。聞法造
修。創始發心。先須知恩報徳。順教修行稱可
聖心。則爲修法供養也。自下第三世尊悲念。
振動大千亦爲後念召集之端也。自下第二
會説法。但衆生識無感悟有時。理不虚。應導
師弗失。上來説法一周傷嘆。寶明異域同聞
有縁方集也。文中有三。初明普光大衆都事
興念故來聽法。并事善友。第二於是普光知
大衆意。已下正明對機説授教事。善知識法。
前文有四。初明因事興請爲聽法之由。第二
寶相佛言已下述其所請勅令速往。三明普
光大衆蒙遂所期咸來詣佛。第四世尊慰問
也。前中復四。初明釋迦慈念動地所及。二明
普光覩瑞陳疑請問。第三彼佛正答現瑞所
由。第四蒙決所疑情生渇仰。遂請欲來聞此
事友。故言與此大衆乃至并聞正法也。第三
詣佛中有六子句。初明普光既至。爲物居空
意示遠來求法。勸彼初學之心。二彰善友功
能普周無外也。第三寶明覩事興請。第四如
來正答。第五衆情忻踴嚴儀待佛。下明普光
雨花遶佛方立也。下世尊慰問中復五。初正
慰問。第二普光酬答。第三文殊問其來意。第
四普光答。第五文殊申衆渇仰催令速問也。
初云汝之世尊氣力安不者。但諸佛積行圓
滿。正習倶亡。萬徳皆備。何速之。又如來隨
順世俗歳寒之儀。故問之也。自下大文第二
對機説授中有三。初普光申請。第二如來善
其所問勅聽深説。第三正説。前中初普光
嘆法深妙。善友難儀。自陳徳節。非己所解。
第二如佛前下牒答興請。正問親近善知識
法。並如文也。下正説中有二。初説善知識。
第二爾時世尊已下次爲説法。前中復二。初
説善友功力令其慕徳修恭。第二若有智者
已下。正明事友儀式。初中有三。初總嘆。第
二別釋。第三結也。前中總明善友功能。洞
閑深法。了達貪欲嗔恚及衆塵勞。並從縁生。
無有實法。如幻如夢。畢竟是空。故無行經
言。貪嗔癡如幻。幻不異三毒。凡夫強分別
我貪我嗔恚。善友慈悲愍念衆生。無始已來
爲之疲勞。今教觀察悟達本無。資成觀智長
養衆徳。故言能令汝等乃至不起一心得大
功徳也。自下別中有六。皆初喩。後合。初之
兩喩正明善友悲。凡弘深救物爲念。即顯利
他之徳。第二一文明善餌法藥芸除惱病。彰自
利徳也。第三喩明悲智徳滿善能利物。所度
衆生依之獲益也。前中有二。初一喩正明願
心寛遠濟物圓極。文中初喩。次合。故言以大
願船運載汝等到涅槃岸也。自下第二次喩。
行窮善巧悲心普洽也。然行之乞願二事相
須闕一不可。若有願無行。其願云虚。有行無
願。其行則孤。願行相扶。方是大人之謂。故前
明願。次須辨行也。文中初喩。次合。但路遊
峻嶮要依智者方越。鎧仗防敵。車馬遠進。人
物倶安。衆禍不累。故言恃託一人善於伎藝
乃至得達無難。藝者六藝。謂書數射御禮樂
也。下合喩。生死絶難事同嶮路。行者將過
亦依智人方便。所行六度究竟圓滿。契本法
身徳用自在。慈悲外拔防護衆生。識欲知報
利益無到。利故得遠逾生死諸難不及。故言
善識如是法身壯大乃至離於三途生死難
也。下第二明自利徳。如人衣寶服天甘露衣
無夭命之憂。善友亦爾。恒修智寶以自防心。
服餌眞如一味之藥。煩惱雲消逾増惠命。故
言善友亦能服於法藥消煩惱病惠命無窮
也。自下三喩明依之報安。初明獸中王也。其
唯師子依行空曠。則諸惡獸衆不能傷害。依
友處深亦復如是。若有依者遊塵勞中亦無
所畏。下第二明須彌寶山高而且廣。八風漂
鼓未傾其志。善友亦然。證理究竟固而難動。
依之修習世等人法。豈能傾動也。故言善友
亦爾乃至不能吹動也。下第三明金翅鳥王。
其力雄猛。龍威雖大尚非所擬。依之渉難。何
慮危害。善友亦然。諸魔外道雖復熾盛。朗
智一擬邪徒自息。故言乃至不畏諸魔外道
之難也。第四總結。如文也
自下第二事友儀式。於中有二。初明斷或修
證功。由善友開導。隨逐詣捨身命。相續累
劫未報善友須臾之恩。況復身外所有財屬
五家。又是罪本妻子是若復是深因。豈得戀
惜自墜長幽。故言何況揣財乃至而得悋惜
也。二明大人善巧利物多端不可覩相。妄見
是非自増。或累障修聖道。但自知眼翳不能
分別。勿得生疑徒自妨道。文中初勸。次釋。
後結。故言若善知識諸有所作乃至應斷疑
心也
自下第二説法中曲有節四。初普光牒問深
法請其正受之儀。二明所説理深。大根方悟。
小心迫迮。非其所受。如來正答顯法殊勝。第
三普光重請。第四如來偈誦酬答。於中二十
四偈。分之爲三。初十八偈正説其法。第二一
偈勸近善友。第三五偈明起説所由嘆教功
能。前文有二。初九行偈説理法。第二九偈説
行法也。前中復二。初明萬法平等性恒不動。
即説名所自法。第三偈説名字性空。即是能
自名也。前中初總。次別。總中上半勅聽明
説當其理簡異隨宜之教。故言我今如實説
也。下明法性無動本來寂滅。動名爲執。謂住
生住滅。定有定無故。能縁生令動分別之心
故名動。然萬法縁生離生離滅。有無皆空。措
情無地。故言不動也。故花首經言。衆縁所
生法。我説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
義。未曾有一法。不從衆縁生。是故一切法。無
不是空者。自下別中有三。初明法空。二明衆
生空。第三雙結也。前中初多偈明貪嗔等或。
從縁性空即是法性之身。一切諸佛證之成
徳。初偈上三句明成徳。第四句釋已心由法
性自爾。迷即是凡。悟即成聖。若理亦不然。則
聖無此力。當知法性本來不動也。下明五蓋
五欲義。同前釋也。次一偈明淫欲邪見。九結
十使皆無體。實即是解脱涅槃也。次一偈明
染淨性空無有兩體。達染無生即便爲淨徳。
譬如高原之地不生蓮花。卑濕淤泥乃生此
花。故言常處於三毒長養於白法。次一偈明
是非屬情法性無二。如有兩人互相是非。此
則以彼爲非。自取其是。彼復自是。以非於此。
此若定是非則非於是。彼若定非是則是於
非。是非則無非。可非非是。又無是可是。無是
可是雖是而無是。無非可非雖非而無非。雖
不是於是非亦不離於是非。可謂法性無住而
無所。是故則無所不是。無所不是則是而無
是。彼此難定乎一切是非。何爲不寂也。文中
上半牒法無是無非。下明是非性滅本無所
動。自下第三偈明衆生空。上三句明空。第四
句釋。但名色與識更相依起顯現。以生未曾
有實。離有離無。不生不滅。自體恒寂。即是涅
槃也。亦可衆故非生。生故不滅。但言衆生即
離生離滅。故言一切衆生實無有生滅。何者
但陰陰相依。自體非有衆故非生依。即恒持
非無故不滅。何得不生。況無生無滅。則生是
空生。滅是空滅。生滅既空。豈非寂滅也。故言
生滅即涅槃本來無所動也。下第三一偈雙
結。上半牒結。下明萬法縁生性相皆空也。下
第二明名字空。上半正明名離有無。下明寂
滅空也。第三名字空。上半正明名離有無。下
明寂滅。此義云何。且如堂象多人聚外有一
人。久不相識。具録衆名付之令認。雖復執名
求法竟不相應。故智名非定有。而復稱之以
名不差非。復定無。然有非定有。不可爲有。無
不定無。不可爲無。有無不實。從本皆如。故云
倶同一寂滅也。亦可名之與義互相依持。各
離有無。故言倶寂滅也。下第二説行法中有
二。初明依理起行。第二偈結勸修行。前中明
施亦行。文即爲六。初一偈明施行。上半明三
事空。下明福無定實。良以能施心所施物。及
以前因三事具之方生施因。更相依持究之無
實福從而生。烏可得也。故云施福如野馬。次
一偈明戒藉縁生。又無持者。因縁生法滅諸
戲論。若言我能持戒。是所持能所定執斯爲
倒矣。文中三句明戒性空。下句明持者爲倒。
今明稱性興行違則成倒。非謂默爾專爲非
法。餘行亦然。今明忍行。上半牒其情。此唯八
爲實。對之行忍。下明知嗔等炎忍無所忍。正
明依理起行。何者嗔惱之生無定所。從頼心
依境始方得起。若唯心無境嗔不自生。但境
無心亦無得起。既心境無能。又無共法。内外
推求。覓無起者。嗔尚無實。忍何所忍了境無
實。嗔性自無。此則名爲法忍。思惟解忍。故
言知嗔等湯炎忍亦無所忍也。下偈明精進。
初一偈半明説所爲。但未得謂得。名増上慢。
佛爲此人説涅槃大果。非精進不剋。然衆生
存有所得。斯並虚妄。何精進故也。云若起
精心是妄非精也。下半偈次明智者了知生
死涅槃因縁幻起。從本一如究竟空寂。故大
品云。縱令有法過於此者尚談如幻。何況涅
槃是則心外無法。竟無所得。法外無心。復無
能得所。平等進而無懈行。合理成不可以限
而爲量。故言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崖也。下
明定行。上半牒其事。定明有紛動之過。下釋
所由。但存境住心。繋相修定。此乃心境紛然
動而非靜。未若知心無起性恒寂滅。不見心
相方爲正定。下兩偈明慧行。但萬法平等非
定一異。一則是常異。住是斷。斷常二執愚
者所爲。智者深悟。豈存一異。初偈明多依一
成則千萬不多。千萬若多何得言一一千一萬
乃至一阿僧祇。故言參羅及萬像一法之所
印。又以一足一置同前一。何得言二。又一
同前而言二者。初亦應二。何獨言亦理。既如
此乃至無量數亦同然。故智度論言。初數爲
一。但有一一。一故二。如是皆一更無餘數。
若皆是一則無數也。故言云何一法中如生
種種見。後偈明一能成千則一不爲一一。若
一應離之成二。以此而言百千萬等。若千此
一則千萬不成。故知此一入千成千。入萬成
萬。何得定一。破異故言一。不欲是其一。故言
一亦不爲一。爲欲破諸數也。愚者尋言妄生
定執。故言淺智之所聞見一以爲一也。自下
第三偈結勸修行。然我心學法但招漏報。菩
提妙果。要唯無著。故今結勸修行。依理造
修。上半正勸依理起行。下明行同理寂。但行
託理成。理依行顯。能所相依二倶空寂。故言
知行亦寂滅是即菩提道也。自下大文第二
勸近善友。上來正勸。下明近之獲益。但理妙
行深難爲進習。自非杖託勝縁。無以修證自
利益人。聖道方圓。故言善學諸方便度脱於
群生也。下大文第三説所爲中。初偈正明教
起所由。本爲群生倒或。若能達捨妄情亡言
契理。則究竟無説。上半正明説意。下明衆生
無累不復須説。故言若無我見者究竟無有
説也。下四偈嘆教功能。初偈明契現之説。譬
如金剛自固降伏群邪莫爼也。上半破邪。下
明外不能壞也。第二偈明聞教悟理便能。拔
苦施安。上半正明悟理。下明處溺生逢苦不
倦。何者菩薩思念。我及衆生並是因縁幻起。
本來寂滅。將我平等同歸莫二。無始顛倒違
背此理。自愛増他。造集諸業。流轉生死。于今
不息。自身既爾。一切衆生亦然。由悟此理發
大慈悲。以已之疾愍於彼疾。一切衆生既與
我同體。衆生受苦即是我受。何得自安。無
心濟拔。由有此心久處生死在苦。利人不以
爲盡。雖在三途中究竟清涼樂也。下一偈明
纔聞經名。聊解一句便生淨土。何況久蘊心
口如説修行也。第四一偈次明解行。既圓自
然感徳。大聖應機在所護持也。故言我恒在
其中爲護如是人令得無上道也。上廣明深
法澤被有縁。二衆機熟聞皆飮悟
自下大文第三。次明聞法獲益也。於中有二。
初明普光大衆聞法悟忍。智論言。於無上法
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名無生忍也。第二寶
明蒙記。於中有二。初正明受記十號圓滿。始
從如來終至於佛是其名也。二明因成所感
衆純無雜。但寶明久値諸佛。毎聞深法。恒修
正觀。無念爲徳。故使成佛之時所有眷屬唯
是清淨大菩薩衆。如淨名經言。大乘心是菩
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衆生來生其國也。
三明國界嚴淨過無量壽。但諸佛功高徳滿
既無上下。依隨正感理無優劣。但以所度衆
生宜聞不同故爾。所君之土階差若此也。自
下第三流通分也。於中初明勸學。二明付囑。
前中有三。初明文殊請問持經之人并問聞
法因縁。第二如來正答。於中有二。初嘆理教
甚深難爲値過聞之。獲益福不可量。於中初
明理教既深見聞不問聲聞縁覺判非其分。
第二假文有人。已下喩説校量。聞獲勝益。良
由此經。文勢起盡唯明深法。法性功徳究竟
無盡。聞之修習福亦無窮也。下第二答聞法
因縁持經功徳。於中初明親侍多佛文値善
根方得聞經。隨分修習而未能證。會佛即答
聞因縁。二明七地已還猶爲空有相間。有功
用。修八地已上證會無生。不假功用。雙行
無間。方爲究竟持經之人。故言至八地菩薩
之手。此明擧終括始。勸學受持。二明大衆奉
行。初言寧喪身命莫於此經而懈怠者。無始
已來虚歴生死路。而復始未能不受一劫身
心大苦。竟無一豪法利。今得聞經隨分修習
及爲無上菩提見佛之因。豈惜身命而不護
持也
法句經疏一卷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435 1436 1437 1438 1439 1440 1441 1442 1443 1444 144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