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王經 (No. 2883_ ) in Vol. 85

[First] [Prev] 1384 1385 1386 1387 1388 1389 139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883
佛説法王經

於其光□□□□□□□□□菩薩□□□□
□□□□即從坐起。繞佛三匝却住一面。五
體投地悲泣流涕而白佛言。天中尊如來欲
入涅槃。時欲將至。若滅度後千五百歳。五濁
衆生多作惡業專行十惡。如此衆生福徳力
薄。於佛所説十二部經甚深妙法多文廣義
意趣難解。於其法□不可□攬。願佛慈悲爲
説大乘決定眞實。令此衆生得眞妙藥。療諸
毒病悉令得愈。佛告虚空藏菩薩。善哉善哉
善男子。汝能爲諸衆生問如是事。得大利益
不可思議。我當爲汝分別宣説眞實大乘決
定了義。何以故。度衆生故。令諸衆生離煩惱
故。出地獄苦生淨土故。必定解脱超生死故。
汝等皆當一心。爲汝宣説。爾時大衆皆大歡
喜踊躍。異口同音倶發聲言。願佛慈悲爲我
宣説。佛言。諸善男子。欲求解脱當斷攀縁。一
心無二捨有心相。心性體空。於心性中無染
無捨。若無取捨即無所得。若無所得即名菩
提。何以故。衆多煩惱皆一心生。心若不生煩
惱不生。於諸境智即無取捨。若無取捨即離
諸著。若離諸著即不攀縁。虚空藏菩薩白佛
言。世尊。衆生境智能生善惡。是縁起處。内外
二邊諸法相入。云何於中而不取捨。佛告虚
空藏菩薩言。善男子。一禪聚觀諸内外必竟
不有。何以故。觀内顧内眞性不生。觀外顧外
無明不起。無生無起即無涅槃。是爲清淨。是
妙良藥。虚空藏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説
大乘實相甚深微妙無上良藥入一乘諦。而
後衆生三業不淨。作十惡業行闡提行。根基
狹劣難可措心藥病差別。作何方便令入大
乘。佛告虚空藏菩薩。我有方便令入大乘。虚
空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從昔聞如來爲大
乘人説六波羅蜜法。爲中乘人説十二因縁
法。爲小乘人説四諦法。爲闡提人説十善法。
皆對病根爲説良藥。云何今日説一乘法以
救四人。佛告虚空藏菩薩言。我説一乘道法。
猶如一地能生萬物長養一切。猶如大雨普
潤一切在地生者皆得潤澤。猶如一米一味
之飯在世衆生人及非人皆以爲食。食者悉
能長養身命。譬如藥王善合妙丹。衆生病熱
服者清涼。衆生病冷服者温熱。諸下痢者服
之即斷。諸下閉者服之即通。無病不愈。我説
一乘法於彼四人療諸疾病亦復如是。虚空
藏菩薩白佛言。世尊。以何方便令彼十惡闡
提衆生入一乘道。佛告虚空藏菩薩。善男子。
我一乘法即具三乘。更無別説而作三乘。汝
當諦聽。爲汝宣説。善男子。妙道深體一
相無二。以方便故而説三乘。諸法三乘皆
符一觀。一切衆生雖有四種。而於佛性亦
無有二。何以故。一切佛一切衆生同一性相
一體無異。衆生之心自起分別。佛是衆生。衆
生是佛。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佛性衆生性皆
同一性。一性平等等諸法故。我有方便令入
一乘。善男子。令彼衆生牢固心城。勿令賊入
六識大門。金剛守護觀心住處知心住處。於
心住處即不住心。若不住心心則不住。不住
諸惡及以境界即不攀縁。離攀縁故心即無
求心。若無求心則無住。若無住處即名實住
心。善男子。衆生之心作諸煩惱。皆爲心神所
起不住故。其心若住即無煩惱。若無煩惱即
是菩提。虚空藏菩薩白佛言。世尊。一切衆生
作諸煩惱其心不住。從何力起而作攀縁。願
佛慈悲爲衆宣説。佛言。一切衆生作諸縁起
有二性力。何等爲二。一者縁外境界起。是縁
性力。二者不縁境界起自心自起。是性力。善
男子。令諸衆生不起二性。則無煩惱則無菩
提。若無煩惱若無菩提入眞實處。是眞菩提。
汝等菩薩若化衆生當令心住。虚空藏菩薩
白佛言。世尊。化度衆生令其心住。住在何處
而得菩提。佛告虚空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
男子。汝能善問。如是心義是大菩薩摩訶薩
不可思議。汝當諦聽爲汝宣説。善男子。若化
衆生令其心住。住不在内。住不在外。住不中
間。諸佛乘法亦不在内。亦不在外。亦不在
中間。住一心神於無住處故得菩提。若得菩
提亦無菩提可得。是名如如。何以故。煩惱妄
生。爲妄空故。諸法不自生。法亦空故。此心但
有空名。心亦不可得心亦空故。諸善男子。若
知心空。不應於一空心中妄見一切。若見一
切即名心垢。心垢若無即名漏盡。眼色與心
界三空常淨。虚空藏菩薩白佛言。世尊。諸法
若然。一切衆生應於一身一心一世界能入
一佛世界。一佛世界能入遍滿虚空一切佛
法世界。佛告虚空藏菩薩。善男子。如是如
是。一切世界入一世界。一一世界有一一蓮
華座。一一蓮華中各有一如來座。一一如來
身充滿一切世界。示現一切世界皆悉虚空。
諸佛莊嚴一切世界有一一菩薩。身充滿一
切世界。有大神力。於一毛孔中安置一切世
界。一切世界入一衆生身。一一衆生身一一
世界數。一一世界即是一佛。一一佛道場一
菩提樹。一菩提樹下各有一佛座。一佛身
充滿一切世界。一一佛妙聲亦充滿一切世
界。一切世界皆隨所應無不聞解皆爲歡喜。
諸行者知法在其身中。不應而於他方一切
世界之處而求佛身。應於一心一世界處而
求佛身。於一身中能生一切身。於一切身中
能生一身。何以故。一身一佛身故。一切衆生
身。衆生身及諸佛身皆從一心生。一心若善
諸法善盡。一心若惡諸法惡盡。若作惡業則
生惡衆生之身。若作善業則生天人諸身。若
於一心離一心想。於心相中空無所得。復離
空心界於無取地能生佛身。於佛身中一身
無二。一佛性故。一佛性中即一心性。於一心
外更無他求。若作他求即爲顛倒。何以故。一
切心法無由外請。於外請處即名爲他。若
求他處即名虚妄。虚空藏菩薩白佛言。世尊。
於一心中而得佛者。一切心中皆有佛性。一
切衆生皆有佛性。若各各能定身心即得成
佛。離此外更無求佛處。佛告虚空藏菩薩言。
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一切衆生皆有
佛性。諸佛如來皆以一心法令諸一切衆生
一切之心於一心中而求佛法而得佛身。虚
空藏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衆生有佛性。於
佛性中而求得佛。一切衆生皆有心亦有佛
性。是爲可得是爲可見。佛告虚空藏菩薩言。
善男子。入佛妙性實相之際。亦不可得非不
可得。亦不可見非不可見。何以故。菩薩説佛
性有即名謗佛。説佛性無亦爲謗佛。説佛性
亦有亦無亦爲謗佛。説佛性非有非無亦爲
謗佛。何以故。菩薩衆生佛性非有如虚空。非
無如菟角。菟角無故。虚空常故。非有質相。
非有空相。離諸形相。無所著故。不在生處。
是故不垢。不住滅處。是故不斷。衆生佛性
妙相如是。説佛性有即増益謗。説佛性無損
減謗。説佛性非有非無戲論謗。説佛性似有
似無相違謗。虚空藏菩薩白佛言。世尊。衆生
佛性若妙如是離諸境界則無所染。由如虚
空體性常淨。云何衆生作諸煩惱。若作煩惱
心則是垢。是心之垢從何而生。唯願世尊爲
衆宣説。令諸衆生皆悉聞知。令諸衆生破諸
煩惱。除蕩心垢永離蓋纒。佛即嬉怡微笑。以
左手掌摩菩薩頂。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爾時
大衆一切衆生皆大歡喜踊躍。佛言。菩薩爲
諸衆生所作如是問是名正問。是度衆生。若
作他問是名邪問。是滅衆生。菩薩汝能正問
是度衆生。汝等衆生皆當一心專念諦聽。除
散亂想無營物外坐性堅志。爲汝宣説。若聞
説者一切十惡衆生皆得解脱。虚空藏菩薩
白佛言。世尊。我等大衆一切衆生皆以一心
無餘亂想。唯願世尊爲衆宣説。佛告菩薩大
衆等。一切煩惱從顛倒生。一切顛倒從妄想
生。一切妄想從有我生。一切有我從無本生。
一切無本即是無住。無住無本即爲不有。有
則爲垢。無則爲淨。於其淨處是常波羅蜜。是
樂波羅蜜。是我波羅蜜。是淨波羅蜜。若作是
見名爲正見。若作餘見名爲邪見。如是見者
是人有慧。作他見者是人無慧。若有慧者則
方便解。若無慧者則方便縛。虚空藏菩薩白
佛言。世尊。於其淨處若有衆生常起常想。常
起樂想。常起我想。常起淨想。即是有慧。即
非顛倒也。佛言。菩薩若有衆生如是想則名
正想。是人正見。是人有慧。何以故。如來法
身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
清淨處諸佛法身。作是見者是人是佛。眞一
弟子從正法生。從法化生。從佛口生。得佛四
依。雖曰凡夫是四依菩薩。善男子。於我滅後。
若五百歳若千歳若千五百歳後。若復有人
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如説修行。於常樂我淨
處信心正見。復以此法教一衆生則名菩薩。
雖曰凡夫得受供養。是出家人。虚空藏菩薩
白佛言。世尊。夫是出家之人剔除鬚髮而被
法服受持具戒不染於俗。是名出家得受供
養。如來今説凡夫是出家人得受供養。不
了其義。願佛慈悲爲我宣説。佛告虚空藏菩
薩言。善男子。剔除鬚髮者。剔除名想伏身無
我。而被法服直心無諂曲欲離俗故。持具戒
者不起貪嗔癡。我説彼人是名出家。雖是
凡夫能伏身心不起我慢心不染塵俗。久離
於俗心如金剛不壞戒性。雖是凡夫是眞出
家。復於此教大乘經中修行如説信佛語故。
見常樂我淨爲衆生宣説。雖是凡夫是四依
人。是行菩薩得受供養。名曰行者。得慧方便
説大乘法。如是法性皆不離心。從心化生。湛
然常一。一相無二。於一相中亦無内外亦無
中間。離一切故。若離一切即無生滅。無生滅
者即是眞如。眞如常住。法僧不滅。三界衆生
自生自滅。善男子。故説衆生無我。諸佛如來
是眞實我。能破生死流故。汝等衆生。若求常
住當離諸欲作無生行。虚空藏菩薩白佛言。
世尊。作何行業名無生行。佛言。諸善男子。
我不生他則他不生我。何以故。體性清淨空
非有非無常。諸境空清淨非無非不斷。菩薩
諸佛如來恒以一味一性之香燻諸衆生一心
性淨。而諸智者得會空解。而諸愚者入迷執
縛。何以故。智者衆生無有癡故。於有覺性覺
諸無明不起無覺不空不定。入一清淨永離
諸惱。愚者衆生爲有癡故。於有覺性不覺無
明即起無覺作諸塵惱。若有悟覺則無無覺。
若無無覺則病不生。若病不生則無有覺。若
無有覺若無無覺即無癡心。何以故。一疑心
中有二意故。若無疑心即不生病。若有生處
即入空舍。一性眞空有爲無相。逢境縁起如
空幻化。菩薩令諸衆生當斷疑心而作心師。
不師於心離諸可欲無令放逸。若生念處即
須當斷。前念後念念不相違。即得順理不起
無明。不定有覺本不動故。若起念時止念前
起。虚空藏菩薩白佛言。世尊。念前若起作何
法覺而能止之。佛言。菩薩令諸行者毎觀心
住處。知心住處即不住心。以是覺故。覺則止
之。念欲不起。即無止觀。若有起處安住虚空
一性。空中染淨倶滅。自性清淨不取不捨。念
亦不生。無生無行。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一佛
性覺更無餘覺。妙性常存猶如虚空。不著一
切。菩薩若行此行。猶如執杖以打虚空不
染而著。是名法行。若有染處即入方外。遊行
淨地一心無二。入定正性觀一實諦。而以懺
悔。爾時衆中有一闡提名曰多欲。從昔以來
多作惡業。專行十惡。爲諸憎恚嫉姤四蛇牽
引爲諸妄想二鼠嚙斷心根。猶如有人繩懸
在樹。四蛇在下吐毒向之。樹上二鼠嚙繩欲
斷。若心滅即三業淨。若心不滅眼色與心倶
爲妄想。爲見所縛將墮地獄。爾時一闡提因
佛聞法。於一念中心生慚愧。欲問如來懺悔
之法。心懷慚愧不能發問。如來神通即知其
意。欲令是人離諸苦惱出地獄門苦。語虚空
藏菩薩言。於我涅槃後。若有闡提之人多作
惡業。滅佛三寶謗正法作五逆。必當墮落。於
諸地獄乃至十二大劫由不得出。汝等菩薩當
發慈心。令此衆生發露懺悔皆得解脱。虚空
藏菩薩白佛言。世尊。作何法悔而得罪除。願
佛慈悲爲分別説。佛言。菩薩若欲懺悔當觀
實諦。若見實諦諸罪悉除。佛説語已。爾時衆
中百千萬億一切衆生人及非人。皆悉一心
觀一實諦。觀見見已罪垢皆滅。唯闡提人不
見。其一闡提多欲即從座起五體投地而白
佛言。世尊。我心無明。雖復學觀不見實諦。從
無始以來乃至今日純行十惡。作何方便令
我得見實諦令罪消除。佛告多欲。汝等闡提
皆悉一心。爲汝分別解説。多欲。汝等衆生當
觀身心一佛性。法身佛性即一無二。若此二
種能作一觀。是名正觀。亦名一相正見。若見
有二即名爲邪。若作邪見即煩惱起。若無邪
見煩惱不生。煩惱若斷即名清淨。佛言。汝等
衆生皆當一心觀一佛性。佛性之外更無所
見。若有所見皆爲虚妄。作是虚妄則爲顛倒。
多欲一心淨則法法淨。一心垢則多法垢。垢
則爲罪。淨則爲眞。心若離垢罪即不生。多欲
白佛言。世尊。我從昔來乃至今日。作諸惡業
無量無邊。歴千萬劫今日發心。觀一佛性實
諦。無邊之罪皆悉除不。願佛世尊爲我解説。
令我一心無疑。佛言。多欲。若觀實諦諸罪悉
除。何以故。多欲。昔日垢心今日淨心。一心無
二更無別心。今日心淨昔心亦淨。是故當知
從無數劫來諸罪盡滅。譬如千年塵鏡以衣
一拂。其鏡即明。諸塵皆盡無有遺餘。又如千
年闇室燃一炬燈。諸闇皆盡。汝等衆生常應
一心觀一實諦。於諸法内作諸法行。去離世
間一切諸法。何以故。多欲。世間動不動法皆
是敗壞。其法若壞行亦無常。行若無常法則
生滅。離生滅法即名眞諦。多欲。譬如瓦師作
諸瓦器。隨心所欲其器無定。其器相□及以
名字皆悉生滅。唯有瓦性一性是常。諸餘體段
悉皆生滅。是生滅體即不自生。若不自生即
是不有。多欲。佛性如瓦。衆生性如器。是生滅
法。若離諸業即是佛身。觀一佛身即無他業。
多欲白佛言。世尊。我觀實諦諸罪已滅。復作
何業而生法身。佛告多欲。若觀實諦諸病不
起罪垢倶息。心如金剛必竟不壞。善能持戒。
心如虚空内外清淨。善入禪聚。心如風火。諸
行悉散善依智慧。即名解脱。以解脱故則能
知見。多欲。汝能修行是事即得五分法身。多
欲白佛言。世尊。五分法身有何因果。佛言。多
欲。佛性常因法身常果。何以故。因心佛性縁
得果。離因離果則無因果。若無因果是佛眞
身。多欲。於心淨國當住寂淨當觀實念。則此
念中即生淨國。可爲衆生如如説法。入心眞
空離諸動説。三識一性金剛不壞
爾時衆中復有菩薩名曰無行。即從座起偏
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
若佛滅後五百歳。若千歳若千五百歳後。若
爲衆生説法。當何法説。願佛慈悲爲我宣説
令我無疑。佛告無行菩薩。善男子。若一千五
百歳後爲衆生説法者。説體不説相。説義不
説文。如是説者是眞説法。若説文相動口動
心。皆是誹謗善男子。若於一切衆生處説法。
當如如相説平等相説。何以故。當時一切衆
生皆同一病。一心一佛性一性平等等諸法
故。於中若説高下即名邪説。其口當破其舌
當裂。何以故。一切衆生心垢同一垢。一切衆
生心淨同一淨。何以故。一切衆生一心淨則
同一十善法淨。一切衆生一心垢則同一十
惡垢。衆生若病同一病衆生須藥應須一藥。
若説多法即名顛倒。何以故。爲妄分別善惡
法破一切法故。隨基説法斷佛道故。菩薩若
當説法。當如如相説。無行菩薩白佛言。世
尊。云何如如相説。佛告無行菩薩言。善男
子。説一體眞法是如如説。直心具説是如如
説。無偏執説是如如説。無分別説是如如説。
住心一淨處説是如如説。諸説不可説是如
如説。爾時無行菩薩欲令大衆一切衆生悉
皆明了。重白佛言。世尊。云何説不可説是如
如説。佛告無行菩薩言。善男子。一切諸法自
相空説則不可説。一切説法無相説即不可
説。一切諸法無作説即不可説。善男子。若如
是説即不可説是如如説。無行菩薩白佛言。
世尊。法若如是説云何直心具説。佛告無行
菩薩言。善男子。直心者直以心信如來義説
不以自心説。具者具十善義。具四諦義。具十
二因縁義。具六波羅蜜義。具三解脱門義。具
如是等法。於一心中一佛性地等一淨説。是
名具説。是如如説。何以故。一切諸法倶爲一
故。菩薩等一淨法。猶如一大海水味種種珍
寶所有。求者隨心即得。猶如一神丹種種諸
雜藥和合而以合成療治一切病。服者一一
除愈等。一淨法一心淨一佛性一性淨法亦
復如是等諸法故。如是説者是淨説。若別説
者是穢説。何以故。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無無
佛性。但覺有遠近。無無法身分者。若定根機。
爲小乘人説小乘法。爲闡提人説闡提法。若
如是説即名不説佛道法。是斷佛性是滅佛
身。是説法人當歴百千萬劫墮諸地獄。縱佛
出世由不得出。縱令得出。若生人中即生邊
地下賤無有三寶處。缺脣無舌。獲如是報。何
以故。菩薩衆生之性則是法性。法性常淨具一
切諸實相好。從本以來無得無失無出無沒。
性常眞實。亦無虚妄亦無煩惱。亦無涅槃亦
無増減。究竟清淨一性清淨。即是菩提清淨
性。菩提性一性無二平等清淨言語道斷。猶如
虚空。内外清淨是一清淨。亦不處内外亦不
處中間。無言無説。云何於中分別病藥。若無
分別是無分別智。善男子。離一心外一清淨
外一佛性外。即無佛可求。即無法可説。即無
僧可得。何以故。佛是法故。法是僧故。僧是無
爲。無爲則是佛性。佛性則是法身。是故我
説。此經唯説一衆生身一心。一清淨一佛性
一佛道場一菩提樹。充滿一切世界入一切
衆生身。善男子。一切佛從此經生。一切法從
此經生。一切僧從此經見。受持是經者即名
受持三寶。念此經者即名念三寶。供養此經
者即名供養三寶。無行菩薩白佛言。世尊。云
何念三寶。若念三寶得幾多福。佛告無行菩
薩。善男子。若念三寶猶如虚空。其福無量不
可思議。若念三寶安住虚空。心中乃至不見
佛法僧。是則不見諸法。不見諸法則於法中
無疑惑。於清淨處念一實相一體三寶。是念
三寶。無行菩薩白佛言。世尊。於三寶中一心
正念。於煩惱處自心不起。對縁不起。於諸善
法亦復如是。住一淨心依一佛性。不動不住
爲法體。救衆生如己身。化諸衆生如化一
身。愛諸衆生由如護眼。是菩薩行非菩薩行。
願佛世尊爲我宣説。佛告無行菩薩。是菩薩
行。若化衆生當令衆生持心不持語。持行不
持法。若爲説法説文不説字。説義不説文。何
以故。佛性是義故。何以故。離文相故。若取
文相是爲虚妄。若捨佛性是爲失本。善男子。
若失佛性而求佛者。由如影中爲人治病。由
如攅氷而以求火。由如無翼鳥意欲高飛。終
無得法。善男子。於此經中調心取義。不得隨
文當取其理。若不取理即名虚妄。亦復不得
於其理上惡取空相而化衆生。即名空見一闡
提。但令衆生於一心中一佛性相觀知實有。
是實有相亦不在有亦不在無。觀此妙有如
如實相。當即住心。依此相處。若住相處即名
清淨。是清淨處住即無本住即是動。是故諸
佛如來從無本處建立一切法。爾時無行菩
薩欲重宣此義而説偈言
 大聖大佛尊 欲入涅槃寂 爲度衆生故
 説實一乘經 我住慈悲地 怜愍衆生故
 於諸了義處 問佛一乘心 如來所説法
 皆離於世間 入實説佛性 諸法皆清淨
 離文離相處 亦不中内外 説即不可説
 故名説如如 是故平等法 住在於一性
 一性清淨法 本來不生滅 於空不空中
 妙性常無體 解脱非解脱 本淨不染故
 諸染本不著 妄著如埿汚 是埿自爲汚
 妙性常淨故 淨即無所淨 汚亦無所汚
 埿性是爲垢 垢性本相空 垢性似狂花
 落樹還如故 樹性無生滅 狂花自來去
 佛性本無生 離諸生滅處 無有動不動
 性本常爾故 一一不一一 不名不可説
 亦復離諸見 不見處可見 常樂我淨故
 見則是菩提 菩提妙覺性 不動無所覺
 即是衆生身 一心一佛性 一佛一道場
 一大菩提樹 能滿虚空界 普入衆生身
 於眞三寶中 同一無有二 不住形質處
 亦不住空邊 入於妄有所 必竟空寂舍
 本來無本處 建立一切法 教化諸衆生
 使入如來藏
爾時佛見無行菩薩説偈語訖。即以神力故
放大光明遍于三千大千世界。其光明中現
十方淨土。其諸國土皆悉嚴淨。具有一切
園林池沼。其池水中皆有五色蓮華臺座。其
一一華上各有一一大城。其一一大城内皆
有一一清淨大磨尼寶。其一一大磨尼寶内
有一如來座。一千二百五十人倶。其諸佛等
皆爲大衆説一乘法。悉令衆生於一身中一
佛一性一清淨處住心不動。不縁諸境不入
諸智。心如虚空不染。一切心如金剛不壞。諸
戒心如海水恒流。智慧皆悉解脱解脱智見
得五分法身。爾時無行菩薩及諸大衆一切
衆生。見是事已心大歡喜。皆住一心不縁一
切入清淨處。佛即收光語諸大衆言。諸行
者。我欲入涅槃寂。時欲將至。若我滅後五濁
惡世。於此經中如諸修行觀一身心。不住諸
惡不離菩提。必得解脱得一乘道。佛告無行
菩薩言。若我滅後五濁惡世。得見此經得聞
此義。其人即如値佛。若我滅後若有一人。能
於此經受持讀誦如説修行。其心不動諸塵
不觸過無塵跡。復以此經令諸衆生受持讀
誦。復説其義而以教之。是人雖是凡夫。即是
菩薩如師子吼。爾時衆中復有菩薩名曰法
王。即從座起繞佛三匝。却住一面五體投地
而白佛言。世尊。我於如來滅後五濁惡世閻
浮提中。教化衆生説此良藥。療治衆病悉令除
愈。復以此經金剛慧刀剪諸衆生無明之意。
復以此經清淨法杖鞭除衆生三毒之垢。復
以此經大智力士解脱衆生十纒之縛。復以
此經大智法船運度衆生令至彼岸。復以此
經一性清淨法。令諸衆生皆得一身一心一
佛一性一清淨。決定入一乘決定出地獄。世
尊。若我不能救衆生令諸衆生入諸地獄。即
爲是我滅沒佛身。唯願世尊以此佛法付囑
於我。爲我更説。廣度衆生。令諸衆生少聞多
解少見多知。不求多文以取證義。於少法中
必定解脱無餘疑問。願佛慈悲爲我宣説。佛
告大衆。是法王菩薩已曾供養百千萬億劫
諸佛。善能方便救度衆生。是菩薩能以一味
常風接續衆生之命。汝等衆生及未來者。若
當受持是菩薩名者。復令大善知識轉讀此
經廣説其義。若有疾病皆悉得除。諸惡獸神
無能近者。菩薩汝有如是利益衆生。我以此
經付囑於汝。亦爲汝説救度衆生之法。少聞
多解少見多知。不求多文以取證義。汝等菩
薩皆悉一心諦聽。爲汝宣説。一切衆生皆一
心一佛一性。一切煩惱皆一心生。皆從境智
二處縁起。何以故。以縁性自性二種性力起。
二種力性從一念妄心生。是妄心無本。若一
念動時煩惱即起。當觀此念知念妄心。妄心
無本。無本即無住。若知無住即覺心生。由於
本覺淨心無念。若心無念心即不動。心若不
動亦無住心。是名清淨。清淨空心體性清淨。
無淨可證。離諸清淨故説清淨。菩薩於清淨
心中。無作無起無垢無淨無増無減。必竟
不染。不在一處。離名數故。常爾不爾。由如
金剛不壞一性。猶如虚空容受一切。由如蓮
華不著愛水。若行此行必定解脱。超生死流
出地獄苦。菩薩此一心法。一名懺悔解脱。見
實體故。二名法行解脱。住一處故。三名無行
解脱。無住著故。此三解脱皆一心生。一切衆
生無二心故。一切衆生皆一乘故。佛言。法王
菩薩善男子。能知一法即當知一切法。一法
不知一切法不知。何以故。諸法無不一相故。
菩薩聞是一者即是少聞。無法不知是名多
解。何以故。一切法性歸一淨故。見是一者即
見一切佛身。何以故。一切佛身從一清淨處
生。一淨之地是一切佛身。一切佛道場。一切
佛菩提樹。善男子。於此法中斷諸煩惱。由如
伐樹。唯斷一根不斷枝葉。何以故。譬如有人。
身中毒箭於身受痛。當即拔箭其痛即除。若
不拔箭痛則不除。待問箭毛羽是何鳥翼。復
問其竹是何山出。復問其箭是誰之射。是人
苦痛其命已終。然拔其箭終知無益。善男子。
心若有垢當即淨心。心若在淨即名清淨。諸
説清淨離諸有取能入無取。何以故。無本無
住處常樂我淨故。無本無住眞如眞實。不離
一切本離離故。性不離道處住無住故。與心
等一無異不共故。不在常處本不斷故。不動
不住性常一故。一亦不一離名數故。善男子。
六風不動大樹恒安。一性金剛二見不起。有
無不在住妙常空。慧劍無生剪諸煩惱。空解
無礙降伏自心。魔王不生怨賊不起。善男子。
於此法中求實體者。如種一不種枝葉但養
其根。若得生者花果自出。我此少法亦復如
是。由如一阿摩勤果種此一果即得無窮之果
我説此法於諸法中最爲第一。於諸乘中最
爲大乘王。是故此經名爲法王。又以此經付
囑法王菩薩故名法王。汝等大衆持是經者
即脱諸難。若當持者如在在處處持。何以故。
佛性常於心中常空寂。内禪眞實清淨金剛。
六入城門常如如界。在不在處在空處中。汝
等大衆皆悉勿語。時欲將至。欲入涅槃。是經
名涅槃莊嚴般若波羅蜜無礙解脱。佛説語
已。爾時大衆皆得涅槃般若波羅蜜空脱無
礙。爾時法王菩薩從投地起。即於本處入大
涅槃。會空解脱於無著地。擧足下足皆遊清
淨。合掌向佛作禮而去
佛説法王經一卷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384 1385 1386 1387 1388 1389 139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