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眞宗論 (No. 2835_ ) in Vol. 85

[First] [Prev] 1278 1279 1280 1281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835
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眞宗論

    沙門大照居士慧光集釋
夫大道融心顯實一理。前後賢聖唯趣此門。
悟者三界唯心。不悟隨眠□□□乘宗定對
相顯。眞了悟者知諸法寂然因縁立事假合
成名。不了者著名住字取想奔耶。若欲攝妄
歸眞染淨平等者。要須注意觀心。本覺自現。
意觀有力。仍不出意念到彼岸。常入甚深禪
定。久習不已。自然事是皆畢。若觀處有事
漸漸向眞。縱放身心虚豁其壞。起作恒寂不
像而照。任運三昧温道育徳。資成法。身返悟
心源無妨無礙。體若虚空名無邊三昧。心無
出入名無寂三昧。於一切有處淨無求名不
思議三昧。三昧不昧不從縁起名法性三昧。
一切學者但求其解不求自證。若欲修習大
乘者。不解安心定知悟失。時有居士。俗性
李名惠光。是雍州長安人也。法名大照。不顧
榮利。志求菩提。前事安闍梨。後事會和尚。皆
已親承口決蜜授教旨。至於精義妙理達本
窮源。出有入無圓融自在。居士乃禪思餘暇
歎此群迷。遂顯事理幽門。諮呈妙義開斯法
要。可謂渉海之舟船直往菩提。斯言信矣。庶
將未悟者願令得悟。未安者願令得安。未解
脱者願令解脱
居士問曰。佛法幽玄凡人不惻。文字浩汗意
義難知。請問禪師法要暫辭方便。直往直言
不棄俗流。幸無祕密 大照禪師答。善哉善
哉觀汝所問。菩薩根基似欲純熟。吾長身四
十有五。入道已來二十有餘。未曾有人問斯
意義。汝有何事復決何疑。直問直説不假煩
言 問曰。夫欲入道者當修何法看何法證
何法求何法悟何法得何法而趣菩提 答曰。
一法不看亦無有求。一法不證亦無有後。一
法不悟亦無道可修。即是菩提 問曰。弟子
無始世來流浪生死。與理相違。乍聞頓説冥
漠不知。神識昏昏莫知所在。由若醉人未能
星悟。伏願下接群迷賜垂少問。方便會眞
問曰。云何眞性 答曰。不起心常無相清淨
 問曰。云何自性 答曰。見聞覺知四大及
一切法等各有自性 問曰。自性從何而生
 答曰。從妄心生 又問曰。云何離自性
答曰。心不起即離 問曰。云何是道。云何是
理。云何是心 答曰。心是道。心是理。則是心
心外無理。理外無心。心能平等名之爲理。理
照能明名之心。心理平等名之佛心。得此理
者不見生死。凡聖無異。境智無二。理事倶融。
染淨一如。如理眞照。無非是道。自他倶離。一
切行一時行。亦無前後亦無中間。縛解自在。
稱之道 問曰。云何順正理人 答曰。心不
起常無相順 問曰。云何順道 答曰。直心
不著一切即順 問曰。云何是妄 答曰。不
識自心是妄 問曰。云何是顛倒 答曰。若起
種種境界是顛倒 問曰。何者是自心。何者
是妄心 答曰。若行分別是妄心。不分別是自
心 問曰。分別心及不分別心從何而生
答。分別心從顛倒生。不分別心從正智生
問曰。分別心及與不別心倶從何生 答曰。
無我生處 問曰。既生處云何稱有顛倒稱有
正智 答。若不識自心即行種種顛倒 若識
自心即是正智 問曰。今言識與不識倶從
何而生 答。若識從悟生。若不識從妄想生
問曰。一切衆生總在妄想。爲復亦在正智
答曰。一切衆生無在正智。實無妄想 問曰。
我今現在妄相云何稱有正智 答曰。汝本
來實無妄想。今稱妄想。即如人食莨蕩子於
空中覓針。如此虚空實無有針 問曰。本來
既無妄。今一切行人斷何物而求道乎 答
曰。不斷一物亦無道可求 問曰。既無道可
求。無物可斷。云何世尊經文説斷妄想 答
曰。世尊實不遣斷妄想。若斷妄想者即不離
妄想一切衆生妄有所得妄有所斷妄見有妄
想法。世尊隨衆生意説假立妄想法。世尊實
不説一字妄想法。譬如艮鑿對病説藥。若無
有病即不説藥 問曰。既是世尊不説妄想
法。其妄想何誰造作 答曰。衆生自造作。正
智即無 問曰。云何不造正智。偏造作妄想
答曰。不識正智即有妄想。若識妄想 問曰。
既有正智。即合有妄想。云何説稱無妄想
答曰。衆生實無妄想。亦無正智。二倶不可
得 問曰。既二倶不可得。即合無有凡夫亦
無聖人 答曰。亦有凡亦有聖。汝自不識
 問曰。何者是凡何者是聖 答曰。汝若
分別即是凡夫。若也不分別即是聖 問曰。
分別是凡。不分別是聖。如小嬰兒長頭不
分別。可是聖人乎 答曰。作此見解大是
愚夫。准如嬰兒幼稚不識好惡。由如癡人
不識尊卑。豈得是不分別會。須於眞如理
中常行分別心得無分別智 問曰。作勿生
即是不分別智 答曰。汝且看處看淨心看
心起處。即須覺知心從本已來清淨。不被外
縁所染。事須了了見。因縁性不可得。即知因
縁亦空亦非空者。即是世間所有森羅萬像
君臣父母人義禮信。此即是世間法不壞。是
故經文不壞世法而入涅槃。若壞世法即是
凡夫流浪生死。其世間因縁法各各無主。假
縁和合體性皆空。畢境不可得。若見如是理
者。即名見性是也。即於分別中得無分別智。
常行分別而不分別。此是不壞世法。是故經
云。分別諸結相入第一義而不動。是以能覺
之者即動而起寂也 又問曰。維摩經云。常
求無念實想智惠。於世間法少欲知足。於
出世間法求之無厭。不壞威儀而能隨俗起
神通惠引道於衆生。此義云何 答曰。此義
者即是三世諸佛妙。即證者乃智非心所惻
問曰。既常求無念實想者。縁何事。諸經即説
布施持戒人天之福。豈不是有念法耶。因何
得不同而有差別。令一切學人孤疑不信
答曰。汝莫不信。汝不解事。佛説布施持戒人
天之福者。爲衆生多在妄想。佛無量善巧方
便。隨衆生意説妄想法。誘引令趣大乘門。汝
今不信。即爲引經來證也。法華經云。我此
九部法隨順衆生説大乘爲本。又説云。十方
佛土中准有一乘法。且以假名字引道於衆
生。終不以小乘濟渡於衆生。又説云。勿親近
小乘三藏學者。又説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即
非眞。又諸法無行經云。若人分別戒。是即無
有戒。若見有戒者。是即爲失戒。據此而言。明
知佛説究竟門非説人無福。只是引衆生令
入佛惠。過去現在聖人説心得自在心得解
脱心得聖人者。此是三世諸佛大印破汝疑
也 問曰。諸佛若説一乘。教化諸衆生故。如
今總得悟。何須更説惑亂衆生。豈不得罪過
也 答曰。汝莫起此意。諸佛大慈悲故。所
爲衆生落三惡道者衆。所以聞方便門爲説
六波羅蜜。波羅蜜者。布施持戒忍褥。行此三
事得離三惡道人天來往。精進禪定智惠。行
此三事得離生死苦。當來成佛 問曰。過去
諸佛説三乘。爲當現在諸佛説三乘 答曰。
過去現在未來説佛總説 問曰。以何義理
而得知耶 答曰。法華經云。若且讃佛乘。衆
生沒在苦。不能信此法。破法不信。故墮於三
惡道。我寧不説法。疾入於涅槃。尋念過去佛
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説三乘。明
知過去諸佛並説三乘引道於衆生令入於一
乘 問曰。何者是一乘 答曰。心是一乘
問曰。心云何知是一乘 答曰。可見心空無
所有。即是一乘 問曰。了見心空無所有是
一乘者得聖耶 答曰。得聖 又問曰。有凡耶
答曰。亦有凡 問曰。凡與聖有異無異 答
曰。並無異也。若悟朝凡暮聖。不悟即六道受
生 問曰。今言悟時何物 答曰。悟心 問
曰。凡心聖心是一是二 答曰。是一 云何
是一 答曰。了見性清淨從本以來無染無著。
即知是一 問曰。何誰知無染無著 答曰。
心知無染 問曰。心云何知無染 答曰。三
世諸佛説心無形體畢竟不可得。是以得知
無染 問曰。既無形體。如何得知無染 答
曰。只爲無形體。故知無染。若有相貎處所還
有染 問曰。前言説心。未審心總有幾心
答曰。汝若悟一心不可得。汝若不悟即有若
干種心不可知數也 問曰。是凡心。何者是
聖心 答曰。汝若取相是凡心。離相即是聖
心 問曰。取相心及不取相心請示其要
答曰。一切修道者若見來去心即是長矩心。
見好惡。見憎愛。見嗔喜。見邪正。見凡聖。見
自在不自在。見涅槃。見解脱。見不解脱。見
佛菩薩。見究竟不究竟。見知解不知解。見精
進。見禪定。見智惠等者。並是凡夫妄想心
也 問曰。如何是聖人心 答曰。不起一念
亦不見一物。即是聖人心也 問曰。禪師得
聖人心耶 答曰。我亦無得 問曰。既是無
得何有知耶 答曰。我今亦無得亦無知。是
故經云。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即是菩提薩
埵 問曰。此理究竟屬誰 答曰。一物不屬。
若有所屬。即生死輪迴。若無所屬。畢竟常
住 問曰。一切衆生皆以八識而轉不得自
在。云何是八識 答曰。所爲眼耳鼻舌身意
末那頼耶是也。所言識者。以了別爲義。如
眼與色相應之時意識於中分別。或時計好。
或時計惡。隨彼所計便有相生即薫於第七
末那之識。承此薫故遂即執取。轉薫於第八
識。所已積聚諸業種子得名爲藏。眼識既然。
諸識亦爾。一切衆生業受報者。先將藏識展
轉成因作未來三業。所已因因想乘果果不
絶。終還六道受生死苦。是以未能了心者即
被八識惑亂也。所言此八識者。謂本有以云
爲因。藉現在縁而起。造作因縁和合。還欲
生未來之因。今欲斷除不令生者。當正觀之
時了眼識從何而得。爲從色得。爲從眼得。
爲從心得。若從心得。盲人有心。云何不能
生。於眼識。若死人有眼。云何不能分別於色。
若從色得。色即頑礙無知。如此衆縁不能獨
辨了心之時乃知。眼見色時眼因縁空。眼縁
既空。即是色空。若了此三事體空即無分別。
以無分別故意識分別而無分別。七識欲執
而無所執。八識藏中更無薫習。雜染種子以
無種子。更不愛生死。湛然常住。不爲生之所
生滅之所滅 問曰。佛有三身從何而得
答曰。佛三身者從八識而得。由轉八識得成
四智。就此四智束成三身。此乃從因至果。有
此三身差別 問曰。云何義故而得知耶
答曰。因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此五識以
爲妙觀察智。第六意識成所作智。第七末那
識爲平等性智。第七阿頼耶爲大圓鏡智
問曰。此四智者有何義故而作是説 答曰。
用前五識亦云五根。其五根者即惠門照觸
前境而無妄染。所以將此五識以爲妙觀察
智。第六意識者亦云意根。是智門當須懃
覺。覺云便淨。與法相應。眞俗齊觀成就智
惠。轉意成惠。惠照能明。識無分別。轉智成。
是名成所作智 第七末那識者。更無執取
自然無憎無愛。以無憎愛故一切法悉皆平
等。故云平等性智。第八阿頼耶識藏中即空。
雜染種子悉皆清淨。猶如明鏡懸在於空。一
切萬像悉皆中現。而此明鏡終不作念言。我
能現像。像亦不言。我從鏡生。無能無所。故
説此智名爲大圓鏡智 問曰。四智既爾。云
何三身 答曰。大圓鏡智以爲法身。平等性
智以爲報身。成所作智及妙觀察智以爲化
身 又問曰。以何知之而作是説 答曰。據
今時現在而言。具定一切無漏功徳圓滿義
足。猶如世間明鏡現衆面像而無分別。故説
此知以爲法身。妄心既盡。平等性成萬行成
就。以爲報身。六根無染廣度衆生。自離離
他。令他同解而修因。故以化身 問曰。一切
衆生令欲求佛。三身之中先修何身 答曰。
經云。所説從平等法身流出報身。從此報身
流出化身。從此化身流出三藏等教十二部
經。以是義故先修法身。言法身者所爲妙有
妙無中道正觀。若悟此理即是法身。以見法
身即知自身心從無始世來常違法故。既見
法以即須懃。懃用意無間自然清淨。順於如
故久如不以。如心既成。是爲報佛。所以法
身本有報身修行。化身者。經云。現種種身名
化身 問曰。佛三身既爾。云何是三寶 答
曰。佛三身者亦云三寶。所謂佛寶法寶僧寶
 問曰。三寶即有幾種 答曰。若具釋而言。
有三種三寶 問曰。云何名三 答曰。一體
三寶。別相三寶。住持三寶 問曰。云何一體
三寶 答曰。眞心體覺性清淨。名爲佛寶圓
滿義足具有恒沙功用。名爲法寶。功用之義
一體一味。名爲僧寶 問曰。云何別相三寶
 答曰。別相者即此自身。名爲佛寶。亦能隨
機授藥自欲修行。名爲法寶。四大五蔭和合
不相違。皆名爲僧寶 問曰。何名住持三寶
 答曰。住持者。所謂善能扶上接下事事清
平。名爲佛寶。隨意言説聞者歡喜。名爲法寶。
在於衆中萬行不違善巧方便能和一切不相
諍論。名爲僧寶 問曰。云何稱之爲寶 答
曰。此第一義者不在内外亦無中間。無有秤
量無直無價。即喩而言。名三寶。若也有價不
名爲寶。故説如意無價寶珠是也 問曰。老
經云。佛道爲而無不爲。此義云何 答曰。佛
道本自無爲。衆生起我見如須彌。而則有爲。
此義非意所知非心所惻。證者了知。但能有
功。一時大悟 問曰。經云一切法皆從此經
出 答曰。經者心也。心能表一切。行人修習
圓照無礙。無上正道因是發明。諸佛如來始
則自修。終則化物無法不□。故云皆從此經
出 問曰。經云荷擔如來此義云何 答曰。
汝但反照於性。不住於常。反悟無身。誰受荷
負。深達般若廣爲人説。是即荷負正法擔運
勝義。令諸衆生成就功徳。故云荷擔如來
問曰。經云。如來度衆生。此義云何 答曰。汝
自了衆生正性本來清淨。六根起相。煩惱病
生。觀生本空。有何可度。是故若言如來度者。
即著我人衆生受者 問曰。金剛般若波羅
蜜多經者。此義如何 答曰。金剛者是色心。
般若者清淨也。波羅者彼岸也。密者到也 
又問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答曰。汝心若起
有去有來。即有爲法皆是不安之相。汝心不
起即無來無去即無爲法。無爲法中動不動倶
離。是即常住。故稱如如不動 問曰。温室經
云。具其七物洗浴衆僧獲福無量。其福意義
請爲表示 答曰。經云。所説者實不虚也。汝
若具七物洗浴者。即須内外相應徳福無量。
汝離燒炭火温淨水清灰操豆楊枝蘇膏内衣
等七物先浴者。若常弄心性縱放貪嗔。呵打
是非令他聲涙倶下。即是出佛身血。常行三
塗業。如此洗浴者猶如洗塹。泥盡應休。但
身心清淨不起貪嗔。自然平等即離分別。已
分別水洗。却一切塵垢或足清淨 問曰。此
三毒之心若爲對治。成就六波羅蜜 答曰。
汝須心勇猛精進對三毒發其三誓願。誓斷
一切惡。對於嗔毒。誓修一切善。對於癡毒。誓
一切衆生。對於貪毒。以能斷能修著。會於
心三毒。制成三聚淨戒。次明下心者。即便對
於五蔭發五種下心者。一誓觀一切衆生作
賢聖想自身作凡夫想。二者誓觀一切衆生
作國王想自身作百姓想。三者誓觀一切衆
生作師僧想自身作弟子想。四者誓觀一切
衆生作父母於自身作男女想。五者誓觀一
切衆生作曹主想自身作奴婢想。六波羅蜜
者亦云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等。對其六六根清淨。六道不生内外無著自
然布施。即攝檀波羅蜜。善惡平等倶不可得。
即攝尸波羅蜜。境智和會違害永盡。即攝忍
辱波羅蜜。大寂不動萬行自然。攝精進波羅
蜜。繁興妙寂法身自現。攝禪波羅蜜。妙寂
開明無有變異究竟常住不著一切。攝般若
波羅蜜。是名六波羅蜜。梵言波羅蜜。漢言達
彼岸也 問曰。俗流向來問答皆是量起心
生惱亂。禪師布施歡喜不有小疑。未敢由意。
恐致勞煩 禪師答。汝若無疑不須強問。法
無得答問。即有法高下。無問無答是法平等。
若廣求見解。即失本道。亦與汝心中作所知
障。令汝心起破□。若也實有疑滯。即須懃
問。皆是證眞 問曰。楞伽經云。遠離覺所覺。
此義云何 答曰。覺念不生其心安泰 問
曰。弟子雖是俗人。心識早已入道。曰文今聞
師説皆是正眞無上菩提。誓願志成心無退
轉。頓斷世縁心神六識併在無所。一心專念
渇仰。聲涙倶下。不能自止。領解暫愧不勝悲
泣。五内當惟心中痛切自恨。多劫已來迷此
眞理。不因禪師悲愍。蒼生無由可悟。故云。大
解脱論。作此論者。若合聖意。一切衆生同露
此福。若也不合聖意。願罪消滅如有非人不
可傳之。恐將傍毀破法之慧。若有實覺福重
之人。傳□□與悕惜大道之法。不可輕示。不
得翻憘諍論。唯是默心。自知妄念不生我所
心滅
大乘開心顯解脱論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278 1279 1280 1281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