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律抄 (No. 2794_ ) in Vol. 85

[First] [Prev] 683 684 685 686 687 688 689 69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794
律抄

傳受 問。若無比丘可自非□□□□□□
□□□□□□□□□□□□□□須復白生
藥草。若種不生者須復不 答。□□□□□
□□□□□餅菓後不囑。復得食不 答。得
食。若正食時更作食意亦□□□□□□竟
意乃至飮白飮波逸提 問。非時若洗飮器
不淨而□□□□□□晝日手受夜分漿得復
至初夜不 答。不得。若中前至中後□□□
□□□□不得過時分八種漿無口口受法
問。如此間作屋柱梁堅□□□□□□答。得
看。言兩三重犯者。是壁上桁累耳目物突吉
羅 此物當捨不 答。不須捨 問。衣在此
房得就餘房。説淨不 答。得説淨 問。淨施
物不盡説頭數。得如法不 答。不須盡説頭
數。但言三衣外所有長衣施某甲。便以如法
問。葛得被及行布不 答。不得。著水道服故
 問。可得不結聚落作界不 答。不須結
問。住處比丘得持僧食。出界食不 答。乃至
行糧亦得 問。置所受鉢暫用他鉢及餘器
食不 答得用。唯不得用白銅鑪食。若非正
食亦可得用 問。暫入聚落得留衣鉢去不
答。得留。若被宿應持去 問。得總白和上作
一切法事不 答。得總白 問。飯食時亦應
白和上 答。不須白。以揵椎故 問。蘇著水
中。無病得非時飮不 答。得飮 問。道由聚
落中過。得不著僧迦利不 答。須著 問。法
事私事得受三十九夜去不 答。三寶事得。
若私事不得 問。捉殺行不 答。得捉。若長
持者不得 問。夏後一月時。同加締那衣時。
得離衣宿不 答。離三衣不同。餘事悉同
問。一住處菓竹幸多。知事人得分與餘處僧
及白衣不 答。知事人不得。僧先教與得與
 問。若住處又安般和合。得移精舍餘處云
不 答。不得 問。若界内見他犯罪。即出亦
須向人説 答。其應説 問。僧淨器得比丘
床上食白衣不 答。得 問。若聞他麁罪。須
向人説不 答。不須説 問。若殘食乞白衣
不洗手。得捉僧淨器不 答。得 問。大銅槃
得私房中術不 答。不得。自畜得淨施。白衣
私房中食術無犯 問。得捉金銀供養具不
答。不得捉。異部得捉 問。若上下高坐動帳
無犯不 卒不爲動故 問。二三臘比丘得
作羯磨師不 答。若知法得作
問。土人不以二受香爲敬。得常立受香不
答。得 問。從四月十七日乃至五月半。中間
悉得結後坐不 答。不得。異部中有得。受後
安居人得共前安居人並自恣不 答。數滿
九十日便自恣竟。便得受加締那衣。亦應數
日不得。至臘月方捨 問。中有潤。六月半結。
後坐八月半。滿九十日得不 答。不得。後坐
法要五月十五日也 問。安居中有父母師
僂病諸難。破安居去。有罪不 答。無罪。但是
破安居可 問。一人説竟。爲衆都竟名自恣
竟耶 一人三説竟白羯磨竟。應遮非比丘
 問。加締那衣時得不受殘食及長鉢不
答。不受殘食。不得受長鉢 問。後安居亦有
一月時不 答。同有 問。若犯四重戒故在
不 答。戒故在 問。欲時不得楷露刑人。若
得含勒得相楷不 答。得 問。得受氈作尼
師檀不 答。得 問。若優婆塞犯同四重得
出家不 答。得與出家 問。若貴人不肯從
比丘。三自歸可得像前自受不 答。得 問。
若隔慢與女人受戒得不 答。若聞聲得
問。次戒雖欲受戒羯磨時不能專心聽。又不
解羯磨。當得戒不 答。得下品戒 問。沙彌
無和上。一人得與受戒不 前人得我師。得
師罪 問。沙彌遙請和上受十戒。得戒不
答。得戒 問。授沙彌戒時不求和上。得不
答。不須求 問。先以授三歸戒後受八戒時。
不説前三歸總後説三歸得不 答。不得□
□盡前三歸 問。尼應白僧。自恣已還房。尼
得從自恣人遊受不 答。應更集僧受 問。
二三尼共住亦應受八敬法不 答。受六法。
尼不作本事。直大僧中受大戒得戒不 答。
不得戒。異部有得處 問。尼僧不羯磨。差人
直遣從比丘受八敬法得不 答。不得。要應
羯磨。比丘僧中受六法。尼戒得不 答。得
問。尼界内獨宿得何罪 答。若界内有餘尼
而別房宿犯偸蘭罪。若界内都無尼僧伽婆尸
沙 問。若一比丘尼僧中爲六法。尼作羯磨。
得戒不 答。不得 問。比丘授沙彌尼戒。而
尼作和上。得戒不 答。得 問。若不受六法
便與大戒。得不 答。不得戒 問。若受六法
而不二歳。便受大戒。得戒不 答。前人得戒。
僧得罪 問。中衣作大衣。受得著入聚落不
 答。貧不能得總。中衣受作大衣得無罪。若
曼不得入 問。直縫衣得受持不 答。不能。
好受亦無罪 問。求和上時不捉足得不
答。隨安□不必須捉 問。界内有比丘。得向
沙彌説淨不 答。向不得。餘部律中得 問。
釋比丘得心念口言。結安居不 答。得 問。
若獨安居云何説 答。如常共人説法。若先
受三十九夜。盡復得受七日不 答。得 問。
小比丘得暫就二和上得一二宿不 答。和
上遣行彼無好師無罪 問。律中云。無慚無
愧比丘獨食淨。何名無慚無愧 答。犯四重
名無慚無愧 問。亡比丘臥縟長床錢米穀
應分不 答。臥縟長床小床不應分。在重物
中。錢米入僧食用。不應分 問。若貴人別請
十人。給錢米作食。若長得分不 答。得分
問。終身藥已受著器中。白中衣捉物不更受
而服。犯何罪 答。不須更受。七日藥亦如是
 問。捉七日飮食藥移動。更應受七日。終身
已手受未口受。移亦應更受 問。律中云。不
得著皮。除摩栰鹿摩栰。鹿皮定著不 答。不
得 問。尼依比丘安居。而不在比丘界内。得
不 答。不須在比丘界内 問。僧中常等行
食上坐。復須教等與不 答。知不須教。若不
知應教 問。不嚼楊枝而食有犯不 答。突
吉羅 問。盡日障得眠不 答。得 問。長
衣離衣宿過一月衣。長鉢過十日。阿練若六
夜。過七日藥有六事捨與。一人向一人悔應
還。犯戒比丘從非親理尼取衣。從非親理居
士居士婦取衣。非親理居士居士婦與衣。長
取勸非親理居士居士婦置衣。勸織師作衣。
與他人還奪取知物與僧迴向已。是八事應
還財主。向一人悔。餘十六事。餘盡應捨與
僧悔。異部中向一人悔。若入僧物中。是三衣
數者必應還。若餘衣還者彼比丘亦得取。若
不還無罪 問。若出家人販賣物。如法比丘
得受不 答。若於販賣邊隨喜心不得受。不
生隨喜心得受。若知不知能斷彼。令不作
者不得受。若以不受倶不能令彼斷者得受。
不如法施僧一切得受 問。若用如法物易
彼不如法物。衣食得如法不 答。盡得名如
法 問。長床一人不奉勝容四人坐者。雖臘
數不同多少盡得共坐不 答。若別坐具別
内衣。得通覆共床臥 問。若住處僧無食。得
令比丘乞作不 答。不得。若乞者得罪 問。
若住比丘於乞比丘邊生隨喜心盡不得食。
若作方便往索者得受用無罪。若不作方便
盡不得爲僧乞。唯有十誦律中得爲僧乞取。
乃至塔寺房舍床褥盡同上 問。比丘得即用
死比丘衣覆去不 答。得用一埿洹僧一飯
行一覆殘衣。亦云三衣中取一覆去 問。若
爲僧乞食。房舍臥具淨人諸衆生類者。乃至
佛事精舍。盡令比丘往檀越。所言衆僧欲散
去檀越言。何以散去可隨事 答。之少故是
名方便 問。若比丘隨犯可悔。罪衆多無量
而忘不憶罪名。欲懺悔時。但於編中得憶罪
名者。餘同編諸罪悉得除。若都不憶者不得
悔。重則兼輕羅 問。若比丘死。淨施主比丘
應於僧中捨彼死比丘物。已僧乃得作羯磨
可。若淨施主不捨。僧不得作羯磨。僧亦不得
從淨施主索。得突吉羅。若淨施主不捨與僧
者亦得突吉羅 問。若淨施主遠方。而是比
丘於此死。應將比丘物與淨施主人同意。比
丘使比丘得已還。僧已羯磨。若知淨施主持
比丘者亦得羯磨不 須求與淨施同意比丘
 問。百九十二大豆輕重敵十六少錢。此十
六小錢盜滿此五錢犯波羅夷。羯磨刹沙槃。
以金錢流離。作外國直二十大錢。至廣州直
一兩銀 問。布薩賊難處。先當閉僧房大門
使人守之。若無淨人使三四比丘守應與僧
欲 問。若安居中受七日法已盡。得更受不
 答。薩婆中一向不得。異部律中以事訖爲
限。若七日不訖者更來受第二七日去。如是
乃至事未竟得更來受七日。黄色衣不得著。
赤黒青色等得著 問。死比丘物有二種。一
者囿田車牛。凡是衆生類。二者金銀及錢穀
米等。諸藥草重物不應羯磨。入四方僧用。第
二種物應羯磨。已令淨人賣。與衆僧供食。不
得分。唯一切藥物應入僧藥庫中。不得賣。餘
一切輕物應羯磨分之。若物作僧房應作淨
地法。若已作僧房者。應舍捨已心念作淨地
法。念捨者云是處我捨作淨地法。念者云此
處我作淨地受 問。著行騰臂衣得不 答。
爲病得著 第一上坐入堂時。不得禮衆。若
欲禮堂作禮。餘處上生者得偏坐食。是根本
方法。若坐食亦罪。但勿令汚僧褥耳。應敷物
著僧褥上食方坐。衆中不得獨遍坐。衆中不
得獨方坐。敬衆故。若兩衆集時各別一邊
佛言。不應作如是事。若作者非威儀犯戒。爲
僧出行。若施物應與分。除亡物。受加締那
衣法。守功徳衣人應到今前。作如是言。我某
甲比丘。爲僧受此功徳衣。前人答。善哉好
受持。是中有八事功徳。我盡得之八戒同先。
知事有勞得以僧。常用物乞不答得。小床不
應。今氈若不受不應分。臥褥亦爾 不衣受
作大衣不得著。大衣作小衣受得著 作破
安居人有一月時不同。有異部中云 正得
畜長衣。餘七事不得。比丘有相應罪。又不語
前人而前人不知。從其懺悔得名悔。但受者
得突吉羅 一界内有因縁不得廣布薩時。
同一界内別作三語布薩 若以如法物買他
比丘捨。捨墮物者得名清淨物 答。從比丘
得捨墮物。受時得突吉羅。隨用無罪。錢實物
初時即應坐念。此物如蛇。我不應受。是中淨
物生我當受。五歳十五已下受三歸五戒。作
恥爲沙彌。十五得名沙彌。五部薩婆多部律
私記 一僧祇十誦四分三部律抄 夫戒律
之典。良由群惑起患。除戒無以息其非。自乖
止患功由於戒。戒具萬行之津要。摧魔之勝
幢。愴始造行。終階妙果。斯由於戒。非戒不
通。是以西域時人。出家並以戒學爲先。但戒
律東縁流布。漢地時人。雖優依之出家而不
廢其戒學。競榮餘業。可謂捨本攬條。以自巓
隧方欲遠渉生死長津。迷於發足之趣。雖復
立談高勝。行之者尠。大聖所以使出家之人
先學戒者何。良以戒是生死足導資糧。漂流
船栰。運澁行人從此到彼。莫不由戒。大聖興
世度人。得戒乃可無量。大泮而言有其十種
得戒。其十者何。一者自然得。唯明如來樹王
成道。不從師諮。八萬律儀自然具足。二者法
輪得戒。初爲橋陳如等轉四諦法輪。陳如見
諦以得戒。故曰法輪僧也。三者善來得戒者。
前人背惡歸宗。如來應根發唱。唱必有益。應
時發戒。故曰善來僧也。四三歸得戒者。明如
來弟子將服化。倉生既無善來之徳。但教受
三歸即名得也。五者自誓得戒。摩訶迦葉妙
因深厚。於如來前自誓要心得具足戒。六者
論義得戒。須陀沙彌七歳共佛對談往復稱
基。因斯悟道故以論義爲名。七八敬得戒者。
唯令夷五百女人因奉八敬得具足戒。八遣
使受戒者。明此尼端故若出坊寺必爲外人
壞其梵行。聖教開通遣使受戒。九者爲邊國
衆僧難得。聖教回開持律五人得受具足戒。
十者明中國十衆。除和上得受具足。四分者
大僧戒本。以爲初分。尼戒與大僧不同爲第
二分。從安居揵度盡法揵度以來目爲第三
分。從房舍捨度盡増一以來目爲第四分。此
皆成一部之縁。但明義不同故曰分。律者西
域胡音。此土而言。以詮量爲稱。能詮名字指
之爲律。所詮無作稱之爲藏。藏者無作戒善
苞福多容隱而難測。能律益行人。所以稱藏。
能防未起惑非。因之爲戒。戒有二種。何等爲
二。一者是作戒。二是無作戒。言作戒者。要由
心發則有心止則無 故曰作戒。無作戒者。因
其作戒一發不失。始末恒隨不侍更作心方
有。故曰無作戒。典發之由稱之爲序。發唱之
首言第一 五部律典能與末代出家成軌禁
非。故稱之爲戒。禁非夷惡故。比丘文字能詮
指之爲律。此三皆可軌之生善度。世良由此
也。但時人出家雖仰尋幽指碩。自安身然復
不能尋求律典。用自決泮。但相承誦傳致合
壁。悟者衆。今雖有五部流布天下。餘二未
見。且就三部。僧祇十誦四分明其受戒。僧祇
云。凡欲受戒要身六縁得名如法。其六者何。
一者受戒人年滿二十。二者受戒人身無十
三難障。三者結界成就。四者界内盡集無其
別衆。五者羯磨稱文無其多少。六者僧數滿
足。若具六縁名善受具戒。若六中闕一皆不
得戒 僧祇律云。不滿二十兩減二十年者。
此是夏前生人。所以知然。此人滿十九以過
夏。向二十時始得十九夏。故言兩減。未至前
歳故言年減。此人不得戒。文言減二十兩滿
二十年者。此人是夏前生人。滿二十時故言
年滿。未過前夏故言兩減。此人亦不得戒。文
言減二十兩過二十年者。此夏後生人。何以
知然。此人滿二十一時故言年過。安居未竟
故言兩減。此人若受戒者。有得不得。云何爲
得。若八月十五日後生者。二十一時此人得
戒。通胎中滿夏故得。云何不得。若是五月十
五日後生。至七月十五日前生者。滿二十一
時亦不得受戒。何以故。無胎中夏故不得。文
言減二十年時人謂滿與受具足得名受戒
者。非是一切皆得。唯正月生人滿十九過夏
向二十時此人得戒。何以故。有胎受故。唯正
月生者。餘十一月皆不得戒。文言年滿夏滿
者。此亦是夏前生人。滿二十已過夏向二十
一時名年滿。亦名兩滿。名受具足。文言夏滿
年過者。此是夏後生人。滿二十一過夏向二
十二時名善受具足。文言看手足者。要年滿
手足成就得名受戒。手足雖成就。若年不滿
者不名受戒。上來所明受戒得以不得皆僧
祇所泮。十誦明受戒有二十四句。得以不得
一同僧祇故不出。四分明受戒。要滿二十。此
二十者不論夏滿。但言十二月爲一歳。滿者
名善受具足 第二身無十三難障。云何十
三難。一名邊罪。邊罪者比丘犯四重。比丘尼
亦如是。下三衆犯四重。是名邊罪。第二比丘
在俗時壞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尼淨者皆不
得出家。比丘尼亦然。第三賊心受戒者。若俗
人沙彌盜聽説戒羯磨者皆不得出家。沙彌
不得受大戒。第四破内外道者。來時破外道。
去時破内。此人亦不得出家。五黄門。有六種。
一生門。二割去黄門。三挎破黄門。四因他黄
門。五始黄門。六半月黄門。比丘尼四種黄
門。正無割去挎破。餘者同上。六殺父。七殺
母。八殺羅漢。九出佛身血。十破僧。十一非
人。十二畜生。十三二根。是名十三難 第三
結界成就者。要四方各六十三歩無大僧結
界。成尼亦爾。此是僧祇所明也 第四界内
僧盡集無其別衆 第五羯磨稱文無其多少
 第六僧數滿足。具上六縁是人得戒 問
曰。受戒人不自稱字及和上字名受戒不
答曰。四分人云。受戒人不稱和上及己字。不
名受戒 問曰。十三難得戒不 答曰。四分
云。何不問十三難者不得戒 問曰。受戒人
三衣不具。著俗服外道服。名受戒不 答曰。
四分言。皆不名受具足 問曰。比丘比丘尼
得與式叉摩尼受六法不 答。三部律皆無
成文。設有此事不名受六法。僧尼倶得突吉
羅 問曰。有人言。式叉摩那受六法時。更請
和上。此事云何 答曰。不須更請。所以然者。
未是易謂但増學其六不須也 問曰。有言。
與式叉摩那受六法時。對面羯磨。此復云何
 答曰。三部律皆言。置眠見耳不聞處逢作
羯磨。若對面作法不成。僧尼倶得突吉羅
問曰。有人言。比丘得與沙彌尼作阿闍梨。此
事云何 答曰。無此道理。若得作阿闍梨者。
亦應得作和上尼。不應與沙彌作阿闍梨。若
爾則二衆不別 問曰。尼受戒時即大僧戒
場上更不結分。得受戒不 答曰。僧尼界別。
各不相攝。更不結界作法不成 問曰。比丘
尼得再出家不 答曰。僧祇律云。尼不得再
出家 問曰。有人言。下三衆犯四重。罷道已
更得出家。此事云何 答曰。是無道理。僧祇
言。式叉摩那與男子染心尋近柱。但不壞梵
行。更與六法後得受大戒。若沙彌與女人尋
近柱。犯摩觸等戒。應更與十戒後得受大戒。
非諸犯重者得 問曰。安居有幾種 答曰。
安居之法而有衆多。略明所要可有二種。一
前。二後。前者四月十六日。後者五月十六
日。從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尚名中聞
亦名後安居。前者七月十五日。滿中間者隨
日滿便止。後安居者至八月十五日。僧祇
云。不結前安居得突吉羅。不結後安居得偸
蘭遮
問曰。結安居時稱。某甲聚落僧伽藍。某甲房
舍。此三皆稱誰名也 答曰。隨能貫綜聚落
者。應稱其名。僧伽藍主者。莫問道俗。最初
地施地立寺有應稱其名。房舍亦如是 問
曰。時人受日戒。七日一受戒言事訖。是事云
何 答曰。三部所明皆無此理。如四分律明。
受日要爲三寶及請喚因縁。得受七日十五
日一月。十誦律律云。明爲三寶及請喚因縁。
得受七日三十九夜。僧祇律明。要爲三寶事。
得受事訖當還。事訖當還緩亦急。斯皆隨事
遠近。若事一日得訖應即日還。若故遣至宿
破夏。言不結後安居偸蘭遮者。義解也 問
曰。有人言。四月十六日結安居。若不受七日
出界外破夏。此事云何 答曰。此是擗悟。初
安居時無縁。受日不成。失法得罪。後若有縁
更不受日。即以前所受日出界逕宿破夏。雖
不受日出界。但莫逕宿皆不破夏 問曰。有
爲私縁受日。乞索三衣及營餘事。成受日不
 答曰。此非受日因縁。雖受不成。失法得
罪。若出界逕宿斯皆破夏 問曰。有人言。爲
治生受日。後與僧少物得成受日。此復云何
 答曰。定是自欺。若人爲治生故而言爲僧。
或受七日乃至事訖當還。不成受日返犯妄
語。假使治生所得財物盡持僧與。猶是破夏。
況與少物 問曰。有人言。四分律得重受七
日。此事云何 答曰。定是擗悟。思文不審。四
分但言最後受七日者。非謂重受。但安居將
滿正有七日。在有縁須行聽受七日出界。來
以不來不破夏。但不本處自恣。得突吉羅
問曰。本有縁受日用不盡。餘日更得用不
答曰。但得。須白去 問曰。云何名自恣量。有
幾法得成日 答曰。恣他擧罪名曰自恣。凡
自恣有二種。前安居人七月十五日自恣。後
安居人八月十五日自恣。中間安居自恣。隨
日滿自恣。若比丘僧十四日。比丘尼十五日
自恣。若因十五日自恣者。比丘中前自恣比
丘尼中後自恣。僧尼自恣應白二羯磨。若二
比丘尼爲伴。詣大僧自恣。應禮僧足。已曲躬
低頭合掌。作禮是説。大徳僧聽。我比丘尼僧
夏安居竟。比丘僧夏安居竟。比丘尼僧説三
事自恣。見聞疑。大徳慈愍故語我。我若見知
罪。當如法懺悔。如是三説。自恣時五人以上
應羯磨差。具五徳者二人爲作自恣人 問。
何故自恣但須二人不差一三人 答。有勸
一人爲僧所差。是其僧使得擧餘人。此人有
罪則無人擧。故須差二人使。更互相擧二罪
時 一一別説不得並擧。故不須二人也 問
曰。有人言。自恣是解夏法。此事云何 答。
此是意解。非律文説。自恣是解夏法者。便應
失夏 問曰。有人言。自恣是放捨法。此復云
何 答。此是妄説。自恣若是放捨法。後安居
人八月十五日自恣竟。亦應得放捨 問曰。
自恣若非解夏放捨。是何法也 答。此是擧
罪法 問曰。擧罪何故要七月十五日 答
曰。有義。若夏中擧罪令衆鬪亂。是故亭擧。
夏竟將離散。使迭相擧罪。悔過清淨。然後隨
縁覆藏除罪法。凡欲與他出罪。要知輕知重。
知犯知不犯。知覆不覆。僧祇律明。覆藏若別
不同。律文言。比丘月生一日犯一僧殘。知是
罪不作覆心。二日三日乃至十日犯十僧殘。
一切如是罪作覆藏心。至十一日相出時。是
名十罪。共一夜覆。應從僧乞一別住一摩那
埵一阿浮呵那。參差覆者。若比丘月生一日
犯一罪。二日發露。二日犯罪三日發露。乃至
十日犯罪十一日發露。此十罪應從僧乞十
別住十摩那埵十阿浮呵那。亦得從僧乞一
別住乃至阿浮呵那。律文言。比丘月生一日
犯一罪不作覆心。二日犯二乃至十日犯十。
一切知是罪作覆藏心。乃至十一日明相出
時。此五十五僧殘共一夜覆。應從僧乞一別
住乃至阿浮呵那。亦得從僧乞五十五別住
乃至五十五阿浮呵那。律文言。參差覆者。比
丘月生一日犯一罪覆藏。二日發露。二日犯
二。三日發露。有乃至十日犯十僧殘。十一日
發露。此五十五罪十夜乃至一夜覆。應從僧
乞十別住乃至十阿浮呵那。亦得從僧乞五
十五別住乃至五十五阿浮呵那。亦得從僧
乞一別住及一阿浮呵那。律文言別覆者。比
丘月生一日犯一罪覆藏。乃至十日犯一罪
覆藏。至十一日明相出時。最後一罪一夜覆。
最初一罪十夜覆藏。應從僧乞十別住乃至
十阿浮呵那。亦得從僧乞五十五別住十阿
浮呵那。四分明其出罪法。有其四種。何者是
一者犯罪以來不憶日數罪數。應與清淨以
來覆藏羯磨。二者憶罪數不憶日數。亦與清
淨以來。三者憶罪數日數。應與隨覆藏日羯
磨。四者不憶日數罪數。亦隨覆藏日羯磨
問曰。云何名摩那埵 答。此是胡音。秦言階
定折伏治罪 問曰。云何名阿浮呵那 答。
此是胡音。秦言出罪羯磨。此人從罪中出故
言出也 問曰。比丘尼獨行出入界時相去
遠近。犯獨 答曰。僧祇律云。比丘尼若度道
界家界時。相去□手外。犯獨 問曰。比丘尼
度他婦。夫主不聽。爲犯何罪 答。僧祇律文
言。夫主不聽。輒度與受大戒。和上尼犯僧

問曰。比丘尼教化受染心男子食。犯何罪
答曰。僧祇律云。尼教化受染心男子食。要三
諫。不止犯僧殘 問曰。尼夜宿時相去遠近。
犯獨 答曰。四分律云。夜宿相遠□手外隨
轉側。犯獨宿 問曰。比丘往尼房不白。界中
僧犯何罪 答曰。僧祇律云。不白入尼房得
波逸提。不白尼得突吉羅。爲尼説法不白亦
得波逸提。若白入界及説法并白尼。三倶不
犯 問曰。亡比丘輕重等物。云何處分及囑
授 答曰。四分僧祇同。十誦小異。隨意消息。
亡比丘輕重物等及囑授。四分明。重物薗田
樹木房舍床榻奴婢六畜。一切穀米旃辱莫
問大小。氍氀五肘曠三肘毛長三指。杖扇拂
&MT05355;銅餅香爐。一切同器瓦器石器竹器。銅錢
木石染色。皆是重物。應入常住僧。輕者衣鉢
坐具針筒糸綿絹布綾□及稱剃刀。皆是輕
物現前僧應分。十誦律料簡。輕重等物并香
鑪及一切銅器鐵器釜&T055114;瓦器盆瓮竹器。皆
受二斗以上是重。二斗以下是輕。皮嚢斗半
角五斗爲重。降此爲輕 問曰。比丘臨終時
囑授物與佛法僧。不死還我成囑授不 答。
四分律明。病人臨終時囑授物與三寶及餘
人。不死還我。佛言不成。與現前僧應分
問曰。病人欲終時囑授言。定與此。復云何
答。依四分成囑授。僧祇明。爲義不成。若得
物即説淨。是爲成。不説淨爲不成。還取入
僧 問曰。亡人衣物理屬衆僧。何須看病人
僧中三捨 答。此物雖冥理屬僧。看病人則
爲僧守護此物。所以須捨令僧普知 問曰。
亡者生時負人責。當云何 答。應以亡者衣
物償。若亡人物少不足。同羯磨僧應出私物
代償 問曰。云何與看病人物 答曰。應與
三衣鉢針筒坐具。餘者現前應分 問曰。何
故羯磨亡者衣物與一人。復還與僧。未解此
意 答。有義。此物屬四方僧。僧難集不可得
分。使一人以爲物主。主若與僧現前得分
問曰。比丘命過。後人用輕重等物。設福爲如
法不 答。非法。若用亡人重物爲其福。及已
入私已則於十方世界。上至羅漢下至沙彌。
於一人邊各得重偸蘭遮罪。輕物不羯磨迴
施。及私入己罪同上説 問曰。用亡者輕重
等物罪可懺不 答。有可懺不可懺。若斷相
續後不更作。以私物償僧得懺。若不爾不得
懺 問曰。二人共活。一人命終。財物云何
答。取其所有一切財物今爲二分。一分入僧
一分還彼 問曰。比丘此處命過。衣物異處。
何處僧應分 答。隨物可在處僧應分 問
曰。出債舊在異處。比丘異處命過。保人及
券各在異處。何處僧應分 答。十誦律云。處
雖有四保處應分。若無保人券處應分 問
曰。比丘異處命過。寄物在異處。鉤籥異處。
何處僧應分 答。十誦云。三處差別。鉤籥處
分。若無鉤籥物處應分 問曰。比丘持物寄
人。受寄者轉寄餘人。物主無常。何處應分
答。十誦律云。雖有三處受寄處僧分 問。三
寶物得異用不 答。不得。僧祇律明。三寶物
不得異用。若佛地中掘得寶藏。應入佛用若
在僧地得其寶藏。應入僧用。若修治故塔及
新塔不得伏藏。即屬塔用治。新故僧伽藍下
得伏藏亦如是。若王有教令國内所有伏藏
盡應入義。當隨王法。王若言隨得處用者。即
如王教。今若於佛地僧地中掘得伏藏。上有
名字有識認。應還本主。若無認者隨當處用
 問曰。若故懷塔得物持。餘處作塔不 答
曰。不得。正得隨處修治 問曰。此寺僧物。得
彼寺用不 答。不得。若持此寺僧物彼寺僧
用。如法治 問曰。和合持常住僧樹木堪作
梁者。床榻釜&T055114;田地及一切輕重等物。得乞
人不 答。不得。假使三天下衆僧盡和合。乞
人及入私已一切犯偸蘭遮罪 問曰。彼寺
僧爲亡者設福。餘寺僧和合持常住僧物勸
助。彼襄爲以得不 答曰。不得。和以不和皆
犯偸蘭遮罪 問曰。有住處非時客僧來。舊
住僧人情以常住僧食供給所須。此事云何
 答。彼此倶得偸蘭遮罪。若僧有制盜取與
人自食。計錢犯重 問曰。對手悔法云何得
使罪滅 答。月半月盡懺悔法。要識罪名罪
種。請清淨比丘爲懺悔主。偏露右肩。脱革屣。
故跪合掌。若是上坐應禮足。已説其所犯。大
徳憶念。我比丘某甲。犯此罪。今向大徳發露
懺悔。悔則安樂。不懺悔不安樂。憶念犯發露。
知而不覆藏。大徳憶念。我清淨戒身。具足
清淨布薩。如是三説。前人應問言。大徳見罪
不。答言。見。應語言。長老當責心。答言。爾。一
切對手皆如上。凡欲懺悔。當若知有罪無罪。
知輕知重。知犯並少。如説戒時。三唱清淨。不
自知有罪。不心念發露。不向人説説此是戒
 序默然亡語突吉羅。向人對手一説懺法
如上。云何知重發心。欲婬女色。盜滿五錢。
殺人。妄語。自稱得聖。若動威儀。前人不解皆
得偸蘭遮。界内僧盡集。八人以上得懺。起心
還正犯突吉羅。向人對手一説悔法如上。僧
殘中四事邊輕偸蘭遮。何者是如非道假作
道想。盜三四錢敬罪人。此是四重邊輕偸蘭
遮。何者僧殘中重偸蘭遮。慮心故出不淨欲
摩觸女人與女人麁語乃至二謗。此九縁差
不成。下四二諫而捨。皆犯重偸蘭遮。應界場
上四人得懺。僧殘中輕者。如界中界不淨覺
則助動受槃剃三處毛食生皮血用人皮髮。
皆犯輕偸蘭遮。此中亦容有對首悔者。悔法
如上。若欲心看色摩觸男不及自己身。皆突
吉羅。對手一説悔法如上。二不定數在衆編
三十事罪同九十皆對三説悔法如上。四提
舍尼皆對手一説。衆學百戒若本故心作者
應對手説。本無故心暫悟犯者實心得。滅諍
中僧斷事時作羯磨不稱。前事失法。得突吉
羅。對手一説。不隨順威儀三業所作論説他
人好惡一切非法麁言出入戸上下厠不三但
指逆佛塔行剃密佛僧淨地。各犯突吉羅。對
手一説悔法如上。上來所列皆是懺悔大格。
明輕重不等。若有罪懺不相當。無罪作有罪
懺。失法得罪不得滅。若懺悔過時。應善聽憶
罪數。二倶稱説。若不憶者言。道不憶數。懺悔
法應爾 問曰。僧住處淨地云何處分。具有
幾法 答曰。界律明。淨地有四種。一者俗人
初立僧加藍時。垣牆周匝僧房厨舍。悉皆成
就。檀越即日分處。界畔分明。然後請僧來入
不須更分處。二者俗人造寺。垣牆周匝僧房
厨舍。皆悉成就。但不處分。請僧來入不得逕
宿。僧邪處分界畔明。三者僧自立寺。或勸化
人建。籬牆不周。逕營人即自處分。然後請僧
來入。四者檀越造寺。莫問籬牆周以不周。請
僧來入。逕宿莫問諸界不結。若作淨時要白
二羯磨結。凡始立淨要先結淨地。先所有一
切不淨器物。受膩者盡持貿易。銅鐵及石火
燒作淨。一切穀米及可食者。從檀越貿易。僧
祇律明。結地但處分易成無羯磨結。若初立
寺時。不處分淨地。僧來入逕宿名不淨。後欲
處分。要國土舊壞。人民數亂。帝主易位。然後
更得分處。十誦明。捨淨者所以然也。願明出
家修道。以無事爲先 若立淨厨則逕營忪務。
忪務心馳於道有礙。所以捨了。欲使持鉢稱
四威儀。深中取足支身。行道乞食有其二利。
一外益群生。二損貪進徳。自利利人。即玄同
大行所以應也。但僧伽藍内不立厨舍。則無
内宿内熱。若立厨舍處所雖不作食皆名不淨
 問曰。云何淨不淨 答曰。比丘殘宿内熱。
於比丘不淨。於比丘尼是淨。比丘尼殘宿内
熱。於比丘尼不淨。於比丘是淨 問曰。云何
觸淨不觸淨 答。不觸淨者。破戒比丘惡心
故觸持戒比丘。悟觸皆不名觸者。要持戒比
丘解怠心觸。是名觸淨 問曰。觸生菓菜。是
犯不 答曰。生菓菜萇未足觸不犯 答。萇
足以名爲觸淨 問曰。不淨地菓菜得入淨
厨不 答曰。僧祇明。不淨地菓菜淨人知以
但不逕宿。是淨 問曰。有人護檀越家淨。此
事云何 答曰。白衣舍有觸不觸。若持食之
施僧時。此食置僧坐中地。未更受得大比丘
觸。是名觸淨。檀越家器物不定屬。僧雖觸不
犯 問曰。噉不淨食。得何罪報 答曰。華鮮
經云。食不淨食。五百萬世墮猪豚&MT02544;蜋中。五
百萬世墮狗中。五百萬世墮清厠中作虫常
食不淨 問曰。知他立淨觸者。此復云何
答曰。華鮮經云。故觸僧淨。五百萬世身無手
足 問曰。比丘具幾徳得度弟子 答曰。要
十徳堪與人作和上。亦得受依止。及度沙彌。
何者爲十。一持戒具足。二學戒。三學定。四學
惠。五學多文毘尼。六多聞阿毘曇。七能自看
病使人看。八自能出罪伏使人出。九弟子有
梵行難。能自送脱難。使人送脱。十具十&T038558;
就。若具依止此五不具盡受依止 問曰。比
丘不具十徳。度人與人依止。五徳不具作阿
闍梨者爲得何罪 答曰。隨徳不具各犯突
吉羅 問曰。比丘不滿五&T038558;。一日不請教戒
三問訊。師爲得何罪 答曰。犯突吉羅罪
問曰。十徳比丘一歳得度幾人 答曰。四分
律云。十二月爲一歳。得度一人。大戒復更一
歳。得度一人。依止復更一歳。得度一沙彌
問曰。有人言。比丘尼應向沙彌禮拜。當云何
 答。此言擗悟。三部律明。五衆敬法。小沙彌
應禮大沙彌尼。何況大尼不得沙彌禮也
問曰。比丘尼問布薩請教戒比丘尼法。於半
月月盡。比丘尼衆和合白二羯磨差。解法比
丘尼二爲伴往至僧中。不得囑授上坐下坐
客比丘病比丘。當囑授中坐。知法比丘言。大
徳憶念。我比丘言。大徳尼某甲。衆和合禮大
僧足。請教戒人。如是三説。敬還向本寺。即夜
各自説戒。僧説戒時。誦戒人問言。誰受比丘
尼囑授請教戒人。受囑者即起禮僧足。以白
僧。大徳僧聽。比丘尼某甲衆和合。禮大徳僧
足。請教戒人。如是三説。已往上坐前。上坐問
言。尼請誰。若言某甲若言僧次。請隨尼白二
羯磨差定。然後説戒教戒尼人要具十徳。何
者是。一者戒律具足。二者廣誦二部毘尼。三
者多聞。四決斷無疑。五善解説法。六者族性
出家。七者顏貎端政。八者堪能與比丘尼説。
九者不犯重禁。十者二十&T038558;。若具此十徳得
教戒比丘尼。闕一不得者。若説戒竟至明日
清旦。比丘尼還往大徳僧寺中。至先囑授人
所問言。大徳教戒人不。若言得。問誰是。若言
某甲。即往教授人所言。大徳若願教戒比丘
尼。何日當往。除前三後二中間十日。剋日當
往。至日比丘不往突吉羅。尼不來。半申旬迎
得突吉羅。爲辨種種飮食。及蹉洗足具與持
衣鉢。至寺四打椎集尼衆。教師即爲説八敬。
已更説餘法。上來所明皆是具足教法。今時末
代十徳難備。時復云何。今時教者亦明。半月
盡尼衆和合白二羯磨差。知法比丘尼二人爲
伴。往大僧寺如前囑授知法比丘竟。尼即還
寺。各自説戒。僧説戒時。所囑授人即起白僧
言。大徳僧聽。比丘尼某甲和合禮大徳足。請
教戒人。如是三説僧説戒竟。往上坐前。上坐
問言。尼請誰。答言隨僧。上坐應使受囑人次
第問僧二十&T038558;以上。若無教人。上坐應語囑
授人言。明日比丘尼來時答言。衆僧有教時
此衆中無教戒比丘尼人。語比丘尼。衆和合
謹愼。如法莫教逸。至十六日尼往僧寺内。問
所囑人言。得教戒不。答曰不得。大徳僧有教。
如上坐奉教以還寺内。鳴犍椎集尼。僧已應
言。大僧有教時。此衆中無教戒尼人。語比丘
尼。衆和合謹愼莫放逸。尼比日應言。頂戴

律抄壹卷
 照平元年七月十三日於昌梨寺寫訖故記
 之
            道人僧誕許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83 684 685 686 687 688 689 69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