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盂蘭盆經讃述 (No. 2781_ 慧淨撰 ) in Vol. 85

[First] [Prev] 540 541 542 54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781 [cf. No. 685]
盂蘭盆經讃述

自他之□□□□□□□□□□□□□暢八
辨而動□□□□□聲而流□□□□□□
□□□□□□言經從教主爲名故稱佛説盂
□□□□□□□□□□□異流上出纔連
皮骨命似倒懸既□□□發起□□稱曰盂
蘭盆者。即成食之器。甘□百味□□□方此
無加香積名飡悉爼。在於盆内。奉佛施僧。以
救倒懸之苦。故曰盆也。經者能詮之教。梵語
云修多羅。新翻云素呾攬。此云爲經。亦名爲
綖。經有五義。略據二途。一曰涌泉。即住而無
竭。二稱繩墨。即契定正邪。詮定無改故名爲
經。依佛地論。能貫能攝故名爲經。以佛聖教
貫穿攝持所應説義所化生故。應知此中宣
説蘭盆拔苦孝行饒益有情。依所詮義故名
爲經。如縁起經集寶論等故名爲經
此經三分。一教起因縁分。二目連大叫下明
聖教所説分。三目連白佛言下明依教奉行
分。明教起所因所縁故。釋教起因縁分。正顯
聖教所説法門品類差別故。云聖教所説分。
顯彼時衆聞佛所説歡喜奉行故。名依教奉
行分。若依舊解。名序正流通。與新經論三分
不異。初教起分中。一明證信分。二明發起分。
證信分中。聞者出能聞人。只是傳法之人。即
阿難是。如是者出所聞法。表經可信。聞者如
來圓音纔振。衆即翹心專注。耳識採攬。故名
爲聞。餘經具道我聞。今此經略去我字。故
但言聞。依佛地論。我謂諸蘊世俗假者。聞謂
耳根發識聽受。廢別就總故説我聞。又如來
悲願増上縁力。聞者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
相。雖依衆生自善力起。就佛強縁名爲佛説。
由耳根力自心變現故名我聞。又聞者善根増
上縁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
利他善根所起故名佛説。聞者識心雖不取
得。然似彼相分。明顯現故。曰我聞
經曰如是者 述曰。下出所聞法。如者稱理
之言。是者簡非之稱。若如不即理以之爲非。
如即理如故云爲是。亦可是信相也。信即内
心決定爲習。道之某相。乃發言即可勸物同
趣。所以口心決定即爲信相。信相既入道之
始。如是亦經序之初。依佛地論。如是之言信
可審定。謂如是法。我昔曾聞此事如是。齊此
當言定無有異。又云。如是總言。依四義轉。一
依譬喩。謂。當所説如是文句。如我昔聞。此
以今譬古。二依教海。謂。告時衆汝等當聽。我
昔所聞。三依問答。謂。有問言。汝當所説昔
定聞耶。故次答言。如是我聞。四依許可。謂。
結集之時。諸菩薩衆咸共請言。如汝所聞。當
如是説。傳法菩薩便許彼言如是當説。如我
所聞。具此四義故曰我聞。上來證信分訖
經曰一時者 述曰。下明發起分有四句。一
明起教時。二明起教主。三明起教處所。四明
起教人。一時者起教時。謂。説者法義天眞朗
然啓悟。聽者即翹心注想文句無倒。斯即法
澤降流之日。徳侶蒙頼之辰故曰一時。若不
爾者。字名句等説聽時異。云何言一。或能
説者得陀羅尼於一字中。一刹那領能説能
持一切法門。或能聽者得許耳根一刹那領
得一字時。拾餘一切皆無障礙悉能領受故
名一時。或相會過時分無別故名一時。即是
説聽共相會遇同一時義故名一時
經曰佛者 述曰。第二明起教主。如來迥棄
囂塵獨超臣庭。圓智之猶明鏡。悲願之似摩
尼。彼我之化天戲。自他之利不息故名爲
佛。依佛地論佛者是一切智一切種智。離煩
惱障及所知障。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
覺。亦能聞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
開。故名爲佛
經曰在舍衞國耆樹給孤獨園者 述曰。此
第三明起教處所也。舍衞國者此云名物國。
以彼國中積有餘物多有異珍。既名振遐邦
聲流遠國。即爲名也。祇樹者即祇陀也。此云
戰勝。即太子名也。給孤獨者。此云須達即是
國臣之號。若依今日三藏法師新經及論 云
室羅伐誓多林給孤獨園。良以舊來三藏不
善方音。遂置訛謬若身梵本。應言室羅伐悉
底國。略去悉底也。唐云名聞國。上古之時有
兄弟二人居時習仙而獲仙證。而此仙人名
聞第一。爲國之寶。後時於此安國立堵。即以
二仙之名爲國城之稱。或曰多聞國。此國多
有聰明學問。能造論記。九十六種外道師弟
此中最多。又十六大國。而此國中見有四徳。
普勝餘方。一財物徳。二欲塵徳。三法徳。謂施
戒修四解脱徳。謂出世果故曰多聞。誓多者
舊云祇陀。語訛也。此云戰勝。太子生時隣國
怨至。振而得勝故云戰勝。林者國樹之總名
也。園本誓多所有須達布金買之地。得安金
園屬須達。樹妨布價。林歸誓多。給孤獨者
即須達也。唐言善興。即國之大臣也。富財豐
徳。恒以財物給孤濟窮。時人所重。故云給孤
獨也。眞諦三藏云。須達多爲過去鳩留村駄
佛時。已於此地起精舍供養。爾時地廣四十
里。佛及人壽四萬歳須達爾時名毘沙長者。
以金板布地。寶衣覆之。而爲供養。倶那含牟
尼佛時。佛及人壽三萬歳。須達爾時名大家
主長者。以銀布地而爲供養。爾時此地廣三
十里。迦葉波佛。佛及人壽二萬歳。須達爾時
名大幡相長者。以七寶布地。地廣二十里。今
第七釋迦牟尼佛。佛及人壽百歳。地廣十里。
以金餅布地。周滿其中。皆厚五寸。買園奉
佛。後彌勒佛出世時。佛及人壽八萬歳。地廣
四十里。以七寶布地。須達爾時名讓佉。出家
修道獲羅漢果
經曰大目健連始得六通者 述曰。此第四
明起教人也。有二。初徳。二述孝。大目健連
者。據起教之人。但如來對人起説不同。或因
孝行興起。謂大方便報恩經等。彼經中阿難
問佛。佛法之中破有孝養父母者不。如來即
引須闍太子慈孝因縁。引彼經文出報恩經
第一卷中。或因惡逆起説。謂觀無量壽經等。
彼經明闍王殺父害母造二逆罪故。如來爲
説淨土之行。今此經者。蓋由目連興起也。然
目連即二行第一。所以對之。一神足第一。謂
以天眼通訪覓其母。二慈孝第一。謂得果已
念報父母乳餔之恩。如似孔子説孝行。上從
天子下至庶人。皆當行孝。然別對曾子以説
其孝。以曾子有敦孝之性。所以對之。今此
亦爾。然一切佛弟子皆當行孝。然別對目連
爲起説之由。言目連者。目連是姓。字倶律
陀。以祠倶律陀樹神故即以爲名。以彼國人
貴其姓故。從姓爲名。故曰目連。始得六通者。
嘆其徳明。目連超間究定。遊神七覺道。除三
漏果獲六通。通現創成。故云始得。問。何故
目連先不度母。得通果遂方救母耶。答。未
獲果時煩惱未盡。即有障礙不能拔苦。是故
經云。若有自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復言。
辟如不解浮人能救溺者相共倶得故。須具
徳方救母苦
經曰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者 述曰。第二
明其述孝有二。一述孝心。二述孝事。此述孝
心也。曩裁我母生我勞悴。懷恩既重。理須酬
報。是以阿含經云。佛告諸比丘。常念孝順
供養父母。涅槃經云。寧於一日受三百鑚以
鑚其身。不應起一念惡心向於父母。何以
故。父母恩重故。依末羅經。母懷子十月。如
負太山之重。乳哺三年。育養之恩。號天罔
報。縱令從地積聚珍寶上至二十八天。悉以
施人。所得功徳。不如供養父母一分功徳也。
云乳哺者。依智度論云。乳哺三年。諸母養
育。漸次長大。三年之内。在母懷抱。推于去
漯以愛子故向變爲乳而養育之。依阿含經
閻浮提兒生墮地。墮地乃至三歳。母之懷抱
爲飮幾乳。彌勒答曰。飮乳一百八十斛除母
腹中所食血分。東弗婆提兒墮已乃至三歳。
飮乳一千八百斛。西拘耶尼兒生墮地已乃
至三歳。飮乳八百八十斛。北欝單越兒生已
坐苞陌頭。行人授指啛指旨便成大人。彼土
無乳故亦云乳哺之内也
經曰即以道眼觀視世界者 述曰。此明孝
事也。孝事有五。一追訪。二得見。三痛苦。四
往救。五無益。目連即以天眼伸𨶳三界。傍觀
六趣。盡其神力追覓其母也
經曰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飮食皮骨連立
者 述曰。此第二得見。目連率已通力竪朗
三界。横照十方。追訪既周。顯然得見。既魂此
道受苦難論。不見飮食等者。明見正報。飮食
資養其身。即膚包充潔。既絶内資養。唯有皮
骨違形
經曰目連悲哀者 述曰。此痛苦也。哀哉父
母愛育劬勞一旦永摧。説論惡道。目連雖不
滅姓痛徹心肝。悲涕横流。哀聲動地。故云悲
哀也
經曰即鉢盛飯往餉其母者 述曰。往救也。
母既皮骨連立。絶食已經多年。子即感結良
染。遂將食往救也
經曰母得鉢飯便以左手障飯右手揣食食未
入口變成火灰者 述曰。此無益也。明目連
難復持食往救無益於母。左手障飯者慳也。
右手揣食者明於貪也。其母纔興慳悋則掩
握縱横鉢内香飡速而變化也
經曰目連大叫悲渧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者 述曰。上來明起教因縁分。此即明聖教
所説分。先目連申請。後如來酬答。此申請也。
目連果獲六通轉變自在。雖有迴天動地之
力。電速星趣之功。然不能施香飯於炬口。滅
炎火於手中。斯即獨救無方。終希報答所以
高聲悲泣。更請救方。馳還白佛。大叫哀號惻
愴響振神祇。故云大叫。悲涕等者。情酸捫涙
名曰悲咦。飮噎呑聲故云㖒泣。覩母劇苦驟
返無&T049271;。故云馳還白佛也
經曰佛言汝母罪根深結者 述曰。下明如來
酬請也。就中有八。第一斥母罪深也。母之造
罪。如隨願往生中具説。但慳爲漂善之本滅
惡趣之因稱曰罪根。汎流不絶相續受生故
云深結。此顯業力雖𥺟如大山嘆物
經曰非汝一人力所奈何者 述曰。第二子
獨無救也。目連持食注餉糞得口腹充盈。欲
顯苦報難除。非汝一人能救也
經曰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神邪摩外道
道士四天神王亦不能奈何者 述曰。顯投
邪無力。此爲除疑。疑云。一人證聖力少不能
救者。天魔外道邪衆甚多。應能救苦故。今釋
云魔邪等類亦不能救。汝雖大叫動於天地。
悲泣感於神祇。率邪魔之儅。集外道之衆。總
八部以同心併神功爲一力。共拔汝母亦不
能奈何
經曰當須十方衆僧之力乃得解脱者 述
曰。此第四依貞獲利。自恣羯磨。理通十方。
和合成僧。不簡凡聖。神如匡海。洞澤無方。
威若地炎。生福無盡。所以能除貪賊見苦。隨
三生天自在應時解脱也
經曰吾今當説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
者 述曰。此第五許説。救方如來何故須許
説者。良以目連既位動寒泉。啼傷隴樹。馳還
具告。實可哀哉。所以許説於前救之於後也
經曰佛告目連十方衆僧七月十五日自恣時
者 述曰。第六品眞勸。修文有二節。一教供
勝田。二教受供之儀。前中有五句。一標時。
二修意。三示法。四美田。五障益。此標時也。
十方顯境攙。僧衆簡邪儅。十五序良時。自恣
標捨行。然則三時獲果必藉良晨。人處爲縁
還資清衆。故徳侶晏坐之末。竟歳發露之時。
離縛則逆流愛河。流倫則救令速出也
經曰當爲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
述曰。明修意也。當爲七世父母者酬遠恩也。
則七生父母。現在者益近恩也。則親生父母。
然親累七世障覆載之難違恩及幽衆顯含育
之罔極。所以目連小志唯請近親。大聖慈寛
愛及七世也
經曰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臥
衆具盡施甘美貯在盆中者 述曰。此第三
示法也。具飯百味五果者。晝所獻之餚。汲灌
盆器窮爼食之神器。香油錠燭擬去暗以留
光。床臥衆具則止疲以息慮。然則盆由聖制
事藉功成。所以安汲灌於龍門。記燎於雷室。
秦饒則皎之於前。趙玉亦佩之於後。神鳳上
踴飛蓋下垂翻瑛。八珍盆羅百味檀那既就
福應時。聰庶拔擢於知恩。亦祐利於群品也
經曰當此之日一切聖衆或在山間禪定或得
四道果者 述曰。第四美田也。具讃三徳。此
即定徳也。當此之日即擧滅罪之良晨。一切
聖衆乃標證理之明。良匠或在山間禪定。處
巖藪以練心。或得四道果剋無内而取滅此
定得也
經曰或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者 述曰。智
徳也。或樹下經行者頭陀自利之背。即依問
以專修。或六通自在者獲果利他之儅。即起
通而益物也
經曰教化聲聞縁覺或十地菩薩大士權現比
丘在大衆中者 述曰。次明戒也。南句初列
三人。則有戒之者。次障三戒。出持犯之儀。
此列三人也。聲聞則別脱之戒。縁覺則定隨
律儀。菩薩則道共之戒。通即人人具之。別乃
各守戒也
經曰皆同一心受鉢和羅飯具清淨戒者 述
曰。此明三戒。出持犯之儀。此別脱戒也。皆同
一心者。顯無散亂之失。受鉢和羅飯者障無
違爭之愆。具清淨戒者。即皎若明珠。夫以信
施難消。如毛繩斷骨故。律功一心受食。經制
具戒方消故。稱名免難尚勸一心爲福利。生
圓須同意也
經曰聖衆之道者 述曰。定隨戒也。然則智
依定起。非淨戒無以現前。聖託道生終假人
以顯其旨也
經曰其徳汪洋者 述曰。道隨戒也。汪洋者。
盛貎之威儀也。然行則𠌵王觀親取嚴形以
降魔 坐若就盤見不動而憚法故。門外覩沙
門之像深嗟五欲之怨。城中逢馬宿之客。聞
之帝而獲初果。斯則威儀之益也
經曰其有此等自恣僧者 述曰。第五顯益
也。文有二句。一顯大悲拔苦力。二顯大慈與
樂力。其有供養等者。顯大悲力。其有供養自
恣者。標良田之美也。現在等者。出所救之
重恩。恩有三品。一上恩。即現在父母親生育
故。二中恩者。七世父母枝引不絶遠資潤故。
三下恩。六親眷屬。謂親戚兄弟助力成故。即
大論云。離別常八易。離別知識難。離別知識
易。離別妻子難。離別妻子易。離別父母難。
此證三品親也。出三塗等者。正顯大悲力也。
夫以積惡招殃災及二世。修善置福度及浚
混。今言出者。此等應墮三塗。但爲聖力所資。
業果消滅。既應墮不墮。即説不墮爲出也
經曰若父母在世福樂百年等者 述曰。大
慈與樂力也。福樂百年即現在樂。入天花光
即後世樂。旦閻浮上壽命極一百年。天内報
宮光花影發也
經曰佛勅十方衆僧當爲施主家呪願者 述
曰。自下明受供之儀也。二句先教受食行。後
示受食儀。先呪願者。生口業善行。禪定意者
生意業善。後受食者生身業善也。夫以願如
御者。即有懸標之力。行類牛車。近有滅惡之
功。故先遣發願。後行禪也
經曰光安在佛塔前者 述曰。示受食儀也。
然三寶次第雖有三階。就應化門宜先供佛。
何者。且塔安舍利即神變無窮。多寶靈龕乃
會身分坐。故使藥王燒百福之辟。信相□古
土之骸。合既聖體嶷然。寧不設盆先獻也
經曰時目連泣聲除滅等者 述曰。第七孝
子領悟也。如來徳澤。洪流神會。義無不憙。
倒懸雪苦。目連於是止悲。大衆則舞齊歡。目
連則宿除哭泣也
經曰目連其母即於是日得脱一劫等者 述
曰。第八慈母蒙益也。且一人之福似掬土而
遏江河。今既大衆之威。若嵐風類於業嶺也
經曰目連復白下 第三流通分。反有三句。
一啓清。二蒙讃。三正答。夫孝之大也即通於
神明。豈可獨敞於當時。而不垂光於來業。所
以目連啓請。務屬於茲也。文二句。一領即坐
之益。賀三寶之威。二爲未戊傳芳。即諮疑
審定
經曰佛言等者 述曰。蒙讃也。如來既降迹
投機惠雲乘布。但使來人有苦即法澤彌流。
以彼同得宜故云大善 然佛猶未説類即申
疑故。云我正欲説汝今復問
經曰若善男子等者 述曰。第三答也。有其
五節。一教獻供。二教發願。三教常修。四教
奉持。五教承命。此初也。極哉父母恩同天地。
從使血流滂沛未足酬恩。所以道門信類貴
徒賤品。但當獻供即答横恩。圓有多句。一標
行孝人名。二示獻供時節。文相可解
經曰乞願便現在父母等者 述曰。教發願
也。當願父母近年之命弗窮。資身之具恒逸。
既去解支之庸。即留倚樂之安。七世尊靈長
辭百苦。永去千彌寒泉。於此晨歸天靈。於
即曰感茲福乘亦願無窮。此即教獻供也
經曰是佛弟子修孝順等者 述曰。三勸常修
也。若勸慈行即念念追思。若濟其親即年年
設供斯即孝盡於始終。亦行極於事親也。然
則財於老時無用措時爲子孫故。盆於孝者。
無施子宜午月恒獻故
經曰若一切佛弟子奉持是經法者 述曰。
第四教奉持也。奉者信也持者念也。言信即
遣撥正邪。言念則深妄教之失。所以勗其信
念史教流通矣
經曰目連比丘及四輩弟子奉行者 述曰。
第五承命也。如來降茲法雨澤潤含生。散坐
將終傳芳即席。但目連等咸受命頂戴奉行。
既荷載聖恩。理懷歡憙也
盆經讃述卷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40 541 542 54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