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維摩疏釋前小序抄 (No. 2775_ ) in Vol. 00

[First] [Prev] 434 435 436 43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775 [cf. No. 2777]
維摩疏釋前小序抄

將釋序文分爲二。初明教興次第。二明述釋
所以。初中所以先明次第者。且教起西方既
先三後一。法傳東夏亦自淺而深。入海之喩
可明。微發之言斯在。然其次第文即爲三。
初四句叙教興源起。二爰及下明古譯未融。
三自秦下顯慈經理詣。此初也
昔漢明中法教始流於䓗左者。謂漢明帝永
平年中。迦葉摩騰竺法蘭從月處國初將經
像。自彼䓗嶺來傳此國。居䓗嶺之來故曰始
流於䓗左 肇建塔像翻尚阻者。肇始也。建
立也。塔者梵音塔婆。此云廟。白虎通云。廟
貎也。謂安先祖之貎也。新云。窣堵波。此云高
勝。像者似也。謂刻錭繪書像佛形儀。阻者
隔也。蓋取未通之義。謂聖教初流凡情久
昧。即傳奧旨取信誠難故先建塔像。及譯四
十二章經。使知因果修崇有在爲傳通漸也。
塔像之始故云肇建。未廣翻傳故云尚阻。故
周書異記云。世尊出現天竺中天也。生在迦
維衞城。降誕之時地六振動江河泛漲井泉
皆溢。五色光氣入貫太微遍於此土。當周
照王即位至二十四年甲寅之歳有此瑞
相。昭王曰。*於天下如何蘇由。答曰。即今無
他千戴之後聲教彼此。遂勒石爲銘埋*於
南郊天祠之前。又經二十七年。昭王崩。穆王
立。即位五十二年壬申之歳。地六振動。諸
河返流。黒雲四起。惡獸哮吼。西方有白。穆王
怪異問。太吏官扈多答曰。此是西方聖人
入滅相也。穆王曰。常恐此人呑併我國。今已
滅矣。朕何憂哉。昭王二十七年穆王五十二
計七十九年世尊在世方般涅槃。大唐内
典録云。教流源起&T033001;本姫周秦正殄之遺蹤。
間出劉向校書。天閣往往見有佛經依此校
不至漢明之代。今叙中興之始起。於後
漢孝明帝永平七年夜夢金人。殿庭集議。傅
毅奉對。臣聞西方有聖。其名爲佛。陛下所
見將必是乎。遂乃遣使中郎秦景博士王道
等一十一人。往適天竺。於月支國請迦葉摩
騰竺法蘭。寫得經像載以白馬。至永平十
年還達洛陽。立白馬寺。振旦佛法從此而興。
則摩騰法蘭二人漢地僧之首。所將之像像
之初。所譯四十二章經經之祖。立白馬寺寺
之先。及僧會遊呉折得舍利。因茲建塔。塔
之始也。上來所叙教興源起竟
從此第二明古譯未融 爰及魏晋創啓宣
傳者。爰*於也魏有四所。謂前後東西。前
魏曹操之子曹丕覩都洛陽。後魏招拔珪等
都平陽。東魏清河王旦之子等鄴。西魏宇文
泰等都長安。金擧前魏也。晋有二。西晋司
馬炎等都平陽。東晋王叡等都鄴。今言西晋
也。創者初也。啓者開也。宣謂宣説。傳*謂
傳通。所謂願自我口暢之彼心爲宣。流演圓
通無繋于一人名傳通也 通而所出諸經
猶詞疎理蹇者。疎謂疎遠。*蹇難如譯法業
云。人見天見人理。雖諸失於文此詞疎也。如
譯此經云。不來相爲辱來。不見相爲相見。言
雖文而失於理。此理建也。皆詞句疎野道理
蹇澁。或文或質未契聖心故曰也 蓋習學
者未融於大觀。蓋者發之端。亦云。不定之辭。
融者會也。大觀者謂大乘正觀也。謂境亡
心寂無相無名。無名故言語道斷。無相故心
行處滅。故肇法師云。口欲言而詞喪。心欲縁
而慮亡。此無常苦空爲小。中道正觀爲大。
傳譯者闕通於方方言。梵僧創至未方言。
致使經文詞疎理滯。此四句譯上疎*蹇所
以。由闕通方言故所以詞疎未融大觀故所
以理蹇。既爲大法&T022792;微未可量其得
爲者作也。作佛法之由漸如河源之濫觴。又
爲者以也大法者大乘法也。理極無上曰大。
軌生初解爲法明。此大法能軌物心生正
解也&T022792;濫者&T022792;&T055472;也。微者微淺。此明魏
晋之時教傳未久。其猶甘譯。初降&T022792;&T055472;
微。所譯諸經言得未爲得言失未爲失。
如美玉偏照。若明珠半瑕故曰未可量其得

從此第三顯經理詣 自秦弘始三年冬羅什
入關者自從也。秦有四。一亡秦。即秦始皇
等都雍。二前秦即苻堅等覩都長安。三後秦
即姚興等都長安。四西秦即乞與伏國人等
都金城。此及後秦也。前秦苻堅立十六年。
太史秦有徳星現。外國分野當有聖人入輔
中國得之者。王堅乃遣使苻丕攻襄陽取
釋道安。呂光伐龜茲取羅什。後道安入秦。堅
忻然謂僕射權翼曰。朕不以珠王爲珍。但以
賢哲爲寶。不惜十萬之師攻襄陽獲一人半
耳。翼曰誰。堅曰安公一人鑿齒半也。堅令呂
光取羅什餞送於建章宮。謂光曰。朕聞西國
有羅什。夫賢哲國之寶。朕甚思之。若剋龜
茲可馳驛送。後堅伐晋敗軍爲姚長所戮。即
姚長爲後秦也。呂光迴至。姑臧聞主既喪。遂
僭號。關外稱爲後涼。萇崩興立。弘始三年
春有樹連李生*於廟庭。逍遙一園葱變爲薤。
咸稱嘉瑞。各羅什到雍。興加禮遇侍以國
師崇敬甚重。大興法化。於草堂寺及逍遙。園
三千碩徳親自翻譯。至理之興其在茲矣。傳
云。什父天竺輔相之子。名炎姓鳩摩羅。祖亡
父當襲佐遊之東遊至龜茲。龜茲王白純妹
體有赤靨。法生智子。諸國娉之不受。王遂
逼妻炎納生作什。七歳出家學小乘。十三
從師須利耶摩受業。摩爲説阿耨達經。聞陰
界入空。怪而問曰。此經何故破壞諸法。師
因爲説諸法因成故無眞實。什遂專務方等
受誦三論。初得放光經。魔來蔽文。唯見空紙。
發誓誦習字出如常。復聞空中聲曰。汝是
智人。何故誦此。什遂訶叱令去。又龜茲北界
有一外道。神辨英秀。手撃王鼓。論議勝者斬
手謝之。什以二義相驗。即迷悶自失。又母
將什至北天竺。有羅漢名達摩瞿沙。見而異
之。謂誦其母曰。善守護之。若三十五不破
戒。度人如優波鞠多。如其不然可才取絶
代。蒼生猶藉此人津梁。什欲東遊。母謂什
曰。方等深教大闡眞丹。唯爾之力。伿於自
身無蓋。*其可如何。什曰。大士之道利彼
亡躯若使大教流傳能洗&T029887;朦俗。雖復身當
&MT02100;鑵苦而芒恨。奇跡盛談廣如別傳。什公
自此方至關中也 先譯大品智論爰及中觀
門百者。中觀爲中論也。門謂十二門論。百謂
百論。意明翻傳次第 便陶染至理然後重
譯茲經及法華等者。釋所以也。陶者合土曰
陶。史記云。瓦器也。有釋云。陶者養也。染者
習也。大教創傳人未信悟故。先譯大品中百。
長養正惠染習至理。意令傳譯無昧宗由故
曰也。重譯茲經者。此經前後凡有六。謂一
後漢嚴佛調譯兩卷。名古維摩經。呉朝支謙
譯三卷。名維摩詰所説不思議法門經。三西
晋竺法護譯一卷。名維摩詰所説法門經。四
西晋竺寂蘭譯三卷。名毘摩羅詰經。五秦
朝羅什法師譯三卷。名維摩詰所説經。
朝玄奘法師譯六卷。名無垢稱經。此即第五
秦什本也。前經四譯什又再翻故云重譯也
所以文切理詣無間然矣者。謂文句婉切理
詣實相。康法師云。文生像外理在縁中。詣者
至也。由先陶染至理妙遊眞宗。是以翻譯此
經。詞精理詣。文同鉤鎻。義等連環。不爲異文
隔絶故云無間然矣。深經既演。大觀方傳。諷
誦溢於寰區。感應盈於傳記。普賢居誦人之
室。文殊入譯者之心。是使微言利濟多矣
從此第二明述釋所以。文則爲二。初明述釋
之由。次正明。述釋前中復二。初復今失旨爲
遠由。次歎古諸眞爲近由。此初也。日者傳習
多疎道尚學以瞻異端者。道謂至理。學謂傳
文。瞻者博也。端謂端緒義。不合理故云異
端。意明今者傳經習聽之徒疎於道理尚於
學問。深至理爲眞知。繁法相爲博學。故曰以
瞻異端。論語云。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攻治
也。謂善道有統故殊途而同歸。異端不同歸
故治之也 致使大宗蕪蔓眞極者。蕪蔓穢
草也。眞極者眞如至極之理也。蕪蔓之草荒
穢嘉苗。瑣語繁詞而翳眞理也 二歎古詣眞
爲近由 而關中先製言約旨深將傳後進或
憚略而難通者。什公門徒三千。昇堂八百。入
室唯四。生肇融叡。皆精奧眞乘英聲振古。時
居秦地故曰關中製作也。言詞簡約意旨深
玄故曰言約旨深 蓋時移識昧豈先賢之闕
歟者。近代學徒時澆見薄。忌憚古人語略而
云釋義未周。蓋云聖時遙識性闇昧。豈先賢
製作而有闕遣去哉。歟者語助也
從此第二正明述釋。文三。初述謙辭。二記年
號。三彰功益 液不揆庸淺趣加裨廣淨名
以肇注作本法華以生疏爲憑者。揆謂揆度。
庸者家語云。身無愼終之規口無訓格之語。
故言也。淺從識淺。皆謙辭也。裨以精巧廣以
略言。故云裨廣。述淨名増肇公之注。釋法華
廣生公之文。庶宿昔之迷一決悟生肇盛跡。
具如抄中 然後傍求諸解共通妙旨者。纂
天台之注釋。集關中之微言。深以精華務存
切當也 雖述而不作者。論語云。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意云。作聖作法餘但依數述諸而
已 終愧亡羊者哉。解釋既多深慚失理。如
三年者。跋路懷疑即陽朱之事也。又莊子之
藏與穀牧羊倶失問咸奚事挾榮讀書問博塞
以遊事葉有異。而亡羊不殊。申釋雖多恐
乖聖旨也。上元元年歳次困頼者。爾雅云
子年號也 永泰初記又於菩提道場夏再治
定。時居元年故曰初記。記者年之異稱。殷曰
祀也。於菩提寺夏中刪定。再呈妙曲私者絶
音。其猶龍劍斷物。鸞鏡鑒像。凡諸學者疑網
皆除 庶法鏡轉明惠燈益照者矣。庶者望
也。法有應照之能。故況之以鏡。教有可傳
之義。故喩之於燈。故經云。譬如一燈然百
千燈。暝者皆明。明終不盡。所謂修持演説曠
劫傳通。教典有濟物之能。蒼生有返流之分
余永泰二年時居資聖傳經之暇。命筆眞書
自爲補其闕遺。豈敢傳諸母事
釋肇斷序抄義
釋此序大文分爲四。初通明本迹。二別辨教
興。三明重譯之由。四彰注解所以。初中所
以通明本迹者。良以本迹之義貫通衆經故
先明也。就中分二。初明本迹難思。三辨惑情
妄計。初中又三。初標名總歎。二歴法別明。三
總彰功益。初中又二。初標名。二總歎
言維摩詰不思議經者。初標人法二名也。標
人雖局此經。擧經乃通群典。大乘所顯文異
理同。故不思議不局一教也。然不思議大略
有二。一本。二迹。廣如下辨。此標假名以顯
實相也 蓋窮微盡化妙絶之稱者此釋也。
蓋者發之諸端也。窮者極也。微者妙也。謂顯
此經窮法身之微妙盡應迹之神化。如見阿
閦佛品。前觀如來明本。後取妙喜爲迹。不二
法門本。香積品及不思議品明迹。餘品可知。
妙絶之稱者。妙者微妙。絶者超絶。稱者名稱
也。謂微妙之理超絶常境。體既即相無相。名
亦即名無名。故云妙絶之稱也 其旨淵玄
者。下總歎也。旨意也。淵深也。玄者遠也。爲
明此經意取深遠也 非言像所測者。無像
故不可以像測。無名故不可以言詮。故云法
無名字法無形相也。此云名絶相故非言像
所測也。理既無名爲物故。名即無定於一名
故不可以言求。法身無像爲物故。像則無定
於一像。故不可以像測。此即好名立相而不
可測。此明理事倶不可思議也 道越三空
非二乘之所議者。道者實理也。諸佛菩薩必
由此理以道佛果。故云道也。越者超也。三
空者小乘三解脱門非大乘也。謂依四諦十
六行相爲三解脱門也。則以苦諦下四行相
中取空無我二行相。爲空解脱門也。以滅諦
下四行相謂滅靜妙離爲無相解脱門。以苦
諦下苦無常及集諦下因集縁生四行相及道
諦下道如行出等共十行爲無作解脱門也。
小乘諦異故三脱門殊。大乘理同故三空不
異。是故大乘一相之理越二乘三空之境。故
二乘不能議也 超群數之表者。群數者三
科四相等也。表者外也以法相虚玄離相無
相故三科所攝不四相所不遷也 絶有心之
境者。心所縁者相。法無相故心縁自絶。故肇
師云。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縁而慮亡也 眇
莽無爲而無不爲者。眇莽者蓋取無涯之義
也。無爲之理遍周法界。感而遂通故無不爲
也。無爲即本也。無不爲即迹也。故肇公云。
道遠乎哉。觸事而眞。聖遠乎哉。體之則神

從此第二歴法別明。上雖總歎理妙難知。今
此別明事彰易見。就中分四。謂智身教摧也
 初言然則聖智無知萬品倶照者。此明聖
心也。然則者微起之言也。聖智謂聖人之心。
無分別之智也。凡夫心取相分別故名知。聖
智觀眞諦無相故無知。又凡夫心取相則唯
主一境不能並慮。聖心無染而幽鑒逾明故。
雖無知而萬品照也。故肇師云。眞諦自無相
聖智何由知。此顯無知明然也。又云。眞諦無
兔馬之遺。般若無不窮之鑑。此則無所不知
明用也 法身無像而殊形並應者。此明聖
身。無像者謂法身本也。即十方諸佛同一法
身也。殊形並應者應物迹也。則異域如來形
儀各異。故金光明經云。佛眞法身猶若虚空。
應物現形如水月。譬猶一月昇天萬江倶現。
故下偈云。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神力不共
法。又下偈云。無數億衆生倶來請菩薩一時
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至韻無言而玄藉彌布
者。韻者音韻即教也。玄者妙也。藉者經藉
也彌者大也。布者流布也。至教無言爲物故
言根縁既殊。教亦隨別。八萬法藏從此而興
故云彌布。此無名相中假名相説。故終日
名而無名。終日説而無説。無名而名。謂之陀
羅尼。即名無名。謂之實相。即以此化物名曰
悉檀。斯可謂大乘教矣。上句明理本。下句
明教迹。置機無諆而動與事會者。潜機默應
故曰置機。雖應而亡心故云無諆也。其猶明
鏡雖無心形至必能鑑。聖心雖無慮應物不
失宜也。上句明眞。下句明應
從此第三總彰功益。故能統濟群方開物成
務利現天下於我無爲者。統者通也。群者衆
也。方者方所也。即通濟十方也。開物成務者
即開導衆生令知修行之務。即如内凡八忍
八智度萬行隨機設教普使受行獲其勝利。
故經云。普使受行獲其利也。又可開導群坐
以或已務故法花云。常演説法曾無他事。又
肇云。弘道是務也 利現天下於我無爲者。
利物而現故云利現也。感而後應故於我無
爲也
從次第二明惑情妄計。就中文二。初別明妄
計。二總結彰非。初中言而惑者總擧惑人也。
謂二乘凡夫不達眞應之理故執迹迷本對累
彌増。故於此門廣明非相。文即爲四。即前智
身教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34 435 436 43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