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往生拾因 (No. 2683_ 永觀集 ) in Vol. 84

[First] [Prev]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683

往生拾因
 念佛宗永觀集 
夫出離之正道其行非一。西方之要路末代
有縁。然貪著於名利發心惟難。馳騁於四
方坐禪無人。嗟乎去去不來盛年殘日稍
闌。來來無去衰齡餘年復幾。是以澄心於
小水魚。歎露命日日減。係念於屠處羊。悲
無常之歩歩近。況乎世間春來夢榮華何實。
人身水上漚浮生誰留。隱山海仙未免無
常之悲。籠石室人終遭別離之歎。實一生
假棲豈期永代乎。而今倩思受何病招何
死哉。重病惡死一何痛哉。雪山不死藥驗失。
耆婆醫王方術盡。無常暴風不論神仙。奪精
猛鬼不擇貴賤。生死必然。誰人得免。莊嚴
論云。若人臨終喘氣麁出。喉舌乾燋不能下
水。言語不了視瞻不端。筋脈斷絶刀風解
形。支節舒緩。機關止廢不能動轉。擧體酸
痛如被針剌。命盡終時見大黒闇。如墜深
岸。獨遊曠野無有伴侶已上 然則形無常
主。只有守屍之鬼。神無常家。獨跰中有之
旅。悲哉冥冥獨遊一人不從。重重被嘖誰
訪是非。何況一墮惡趣受苦無窮乎。誠出
離之行誰不勵之哉。幸今値彌陀願。如渡
得船。如民得王。巨石置舟過大海於萬
里。蚊虻附鳳翔蒼天於九空。況乎行者至
誠相應本願。然日月如走冥途在近。若競
餘日不勤 者遇淨土教又何時。早抛萬事
速求一心。依道綽之遺誡火急稱名。順懷
感之舊儀勵聲念佛。有時五體投地稱念。有
時合掌當額專念。凡厥一切時處一心稱念。
依於小縁不退大事。難値一遇。豈惜身

念佛一行開爲十因
    一廣大善根故 二衆罪消滅故
    三宿縁深厚故 四光明攝取故
    五聖衆護持故 六極樂化主故
    七三業相應故 八三昧發得故
    九法身同體故 十隨順本願故
第一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廣大善根故必得
往生。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得生彼
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説阿彌陀佛執
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
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已上
問。設使心專只念佛名。未爲大善。那得
往生 答。稱讃淨土經云。得聞如是無量
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徳名號等已上西
方要決云。諸 佛願行成此果名。但能念號
具包衆徳。故成大善不廢往生已上 故知。
彌陀名號之中即彼如來從初發心乃至佛
果所有一切萬行萬徳皆悉具足無有缺減。
非唯彌陀一佛功徳。亦攝十方諸佛功徳。
以一切如來不離阿字故。因此念佛者諸
佛所護念。今此佛號文字雖少具足衆徳。
如如意珠形體雖少雨無量財。何況四十二
字功徳圓融無礙。一字各攝諸字功徳。阿彌
陀名如是。無量不可思議功徳合成。一稱南
無阿彌陀佛即成廣大無盡善根。如彼丸香
僅燒一分衆香芬馥。亦如大網少牽一目
諸目振動。故雙觀經云。其有得聞彼佛名
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爲得大
利。即是具足無上功徳已上 凡夫行者煩惱
胎中一稱南無阿彌陀佛。此一音聲勝餘音
聲如頻伽卵聲勝衆鳥 問。善惡諸業熏
習所成。設雖衆徳具足名號一念何得無
上功徳 答。未必可然。於彼八十萬億那
由他劫。爲阿耨菩提行前五波羅蜜功徳。
比聞壽量一念功徳。千萬億分不及其一。
故彼偈說 。又於無數劫住於空閑處。若坐
若經行除睡常攝心。以是因縁故能生諸
禪定。八十億萬劫安住心不亂擧一
略餘
有善男
女等聞我說 壽命。乃至一念信其福過於
已上 一指剪時五體不安。一念信發萬善
自動。是以功徳勝劣不由時劫長短。釋尊壽
命功徳如是。無量壽佛功徳何別。故阿彌陀
思惟經云。若轉輪王千萬歳中滿四天下七
寶布施十方諸佛。不如苾芻苾芻尼優婆塞
優婆夷一彈指頃坐禪以平等心。憐愍一切
衆生念阿彌陀佛功徳已上 故經說 下輩
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
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已上是故
彌陀一念功徳深廣無際。如來廣說 不能窮
盡。不爾何因速得往生。一念尚爾。況十念
乎。況復一日七日念乎。何況一生不退念乎。
彼千手觀音說 圓滿陀羅尼。先勸念本師彌
陀。普賢大士現行禪師道場。同教念阿彌
陀佛。實知。彌陀名號殆過大陀羅尼之徳。又
勝法華三昧之行。故但稱佛名直至道場。
況往生淨土豈有留難 。我等有何宿善幸
今値此佛號。無上功徳不求自得。淨土之
業便以爲足。當知人中芬陀利華。依之十
方恒沙諸佛出廣長舌各垂勸進。是表實
語。可取仰信。彼鷲峯妙法多寶一佛證明。
又王城金典四方四佛倶説。凡厥處處集會
道場不如今説舌相證誠之盛矣。設雖彼
伏怨世界疑惑者。豈不信受哉。是故雙林
決斷之筵。於淨土一門更無疑決矣。如大
論云。婆羅門城王作制限法。若有與佛食
聽佛語者輸五百金錢。其後佛到其國。入
城乞食。衆人閉門。鉢空而歸。是時有一老
女。持破瓦器盛臭潘涳。出門將棄。見佛
鉢空漸來。思惟。如是神人降身行乞愍一
切故。信心清淨慚愧白佛。且欲設供更不
能得。今此弊食須者可取。佛知其心受其
施食微笑。出五色光普照天地。告阿難
言。是老女施佛食故。十五劫間天上人中
受福。快樂後得男身。出家學道成辟支佛。
爾時佛邊婆羅門立説偈言。汝是日種刹利
性。淨飯國王之太子。而以食故大妄語。如
是臭食報何重。是時世尊出廣長舌。覆面
上至髮際。時婆羅門忽然合掌白佛。若人
舌能覆鼻言不虚妄。何況髮際。心開意
解。五體投地。悔過甚深。時佛爲種種説法
得初道果。即擧手大聲言。一切衆人甘露
門開。如何不出。城中一切婆羅門皆送五百
金錢。與王迎佛供養。破制限法永歸佛
略抄 予抄此文翰與涙倶。其證小事釋
𢍜獨至舌相於髮際。今説大事諸佛遍覆
長舌於大千。彼婆羅門城王尚翻邪見歸佛
法。何況念佛行者誰不信受哉。又彼妙良藥
施一病比丘。或孝養父母。奉仕師長。或一
日一夜持八齋戒持沙彌戒。此等世善尚
得往生。何況得聞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徳
名號一心稱念。引彼麁善況此妙因。練磨
自心深生信解。疑者云。如前所引教理
雖然疑念難絶。是即非他。罪業之身忽生
淨土。仁所疑執罪業身者。爲過去業爲今
生業。若疑宿業者何受難受之人身。又値
難値之佛法。若有重罪人身尚難。何況佛
法。疑者云。雖有重罪由人業勝惡不能
遮。人報已盡苦果當受。今聞仁疑返更
増信。彼人趣業惡尚不遮。何況淨土業。若
疑現業者。造五逆者具足十念滅罪得
往。何況餘罪。疑者云。彼造逆者由宿善
強臨命終時。遇善知識具足十念即得往
生。又由仁疑彌以増信。逆者十念宿善尚
強。何況一生不退念佛。故念佛三昧經云。若
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念佛三昧名者。當
知彼人非唯二三四五如來所乃至無量阿
僧祇如來所種諸善根。已過無量阿僧祇。爾
許如來所種諸善根。厚集功徳。而獲聞此
三昧王名字少分。何況受持讀誦。如法修行
爲多人説略抄 又下賤貧人獲一瑞物而以
貢王。王慶重賞忽爲富貴。豈疑貧賤不爲
富貴哉。世間瑞物其功尚爾。何況彌陀寶
號功徳。是故行者不應自疑。又五不思議
中佛法最不思議。佛法中彌陀名號殊不可
思議。豈以思議心測不可思議法。勿以愚
夫智疑如來境界。道登四果尚忘珠於衣
裏。位高十地猶隔月於羅穀。況薄地凡夫
乎。況底下異生乎。嗟呼哀哉。疑覆大千之
誠言。信愚小心之臆説。爰有疑者忽然開
悟。合掌卷舌流涙。予即爲教鼓音經文云。
若能深信無狐疑者必得往生阿彌陀佛
已上 實疑心懈怠往生之重障。若得信精
進自具念定慧。念佛是念。一心是定。厭穢
欣淨即是智慧。五根既立。豈留六道乎。又
防護三業而不放逸是戒心也。是護心也。
願求淨土是願心也。念佛功徳迴向菩提
施與衆生是施心也。是迴向心也。既具菩
薩十信。盍昇九品蓮臺哉。夫未出三有
火宅雖朝暮之悲歎。今値大善名號是一
生之大慶。豈不棄衆事念佛號哉。若今
生空過。出離何時。傳聞有聖。念佛爲業專
惜寸分。若人來謂自他要事。聖人陳曰。今
有火急事既逼於旦暮。塞耳念佛終得往
生。是故寤寐稱念片時不懈無間
修也
六時禮敬四
儀不背恭敬
修也
念佛爲宗不雜餘業無餘
修也
終無
退轉畢命爲期長時
修也
 念佛一行既具四修。往
生之業何事如之。般舟經云。時有跋陀和菩
薩。於此國土聞有阿彌陀佛數數係念。因
是念故見阿彌陀佛。即從啓問。當行何
法得生彼國。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
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數數專念莫有
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土已上 是故一切
時處一心稱念。晝夜寤寐勿有間斷 問。
凡夫行者心如野馬。專念佛名何得無間
 答。誰言初心行者全不雜起餘念。導和
尚云。若貪瞋等煩惱來間隨犯隨懺。不隔
念隔時隔日。常使清淨亦名無間修已上
又爲散亂人觀法難成。大聖悲憐勸稱名
行。稱名易故相續自念晝夜不休。豈非無
間乎。又不簡身淨不淨。不論心專不專。稱
名不絶必得往生。運心日久引接何疑。又恒
所作是定業故。依之但念佛者往生淨土其
證非一。如彼播州沙彌教信等之其仁也。
本朝孝謙天皇御宇。攝津國郡攝使左衞門
府生時原佐通妻者。出羽國總大判官代藤
原榮家女也。然而年來歎無子息。毎月十
五日沐浴潔齋。往詣寺塔祈乞男子。經三
箇年既以懷妊。天應元年辛酉 四月五日平
産男子。而兒已及七歳母不事家業。有愁
嘆色。夫奇問云。仁何有不例氣色乎。妻
答云。生子漸以成長。至于今者欲爲尼
偏念佛。然而順夫之身思徒送日。夫聞是
語云。仁所思尤然。我同剃髮共可念佛。於
兒童者談付他人。兒&T033230;耳聞之。瞻面浮
涙。自此以後已止遊戲。明朝乞食僧立於
門外。家女悦以請入供養即乞出家。僧云。未
至衰老。不臨病患。今求出家。是爲最上
之善根。聞此彌以喜悦。夫妻共剃頭。時年
夫四十一妻三十三也。次七歳童子同乞出
家。共受戒了。修行僧留住教經典勸念佛。
小僧名注勝如。教阿彌陀經並不輕作法。如
此三箇年。其後件僧不知行方矣。延暦
十四年乙亥 二月十八日朝。入道與尼共同
沐浴讀經念佛。至于夜半兩人命終焉。時
家中男女不知之。勝如於傍打金鼓唱佛
號。近隣聞驚問訊之。又一周忌了勝如修不
輕行。已得禮拜十六萬七千六百餘家。以
此慧業迴向二親。不輕之間毎臨門門香
氣自熏。見聞道俗皆以奇之。其後登勝尾
寺。證道上人爲師。學顯密正教。已經七箇
年。遂卜寂寞地。別結構草菴。修念佛定五
十餘年。味道忘疲五日一飯。禁斷言語十
二箇年。同行弟子相見尤希。于時貞觀八
年八月十五夜空聞音樂。奇思之間人叩
柴戸。唯以咳聲令知有人。戸外人陳云。
我是居住播磨國賀古郡賀古驛北邊沙彌
教信。今往生極樂之時也。上人明年今月
今夜可得其迎。爲告此由故以來也。然間
微光僅入菴細樂漸去西矣。勝如驚怪明旦
遣僧勝鑑令尋彼處。勝鑑不論晝夜發
向彼國。毎對往還人問教信之往生事。敢
無答者。稍見賀古驛北有小廬。當其
廬上鵄烏集翔。漸近寄見群狗競食死人。傍
大石上有新髑髏。容顏不損。眼口似咲。香
氣薫馥。又臨廬内有一老嫗一童子相共哀
哭。便問悲情。嫗曰。死人是我夫沙彌教信
也。去十五夜既以死去。今成三日。一生之
間稱彌陀號晝夜不休以爲己業。雇用之
人呼爲阿彌陀丸。是爲送日計已經三十
年。是童即子也。今母與子共失其便不知
爲方也。於是村里男女往還。道俗具聞勝
鑑之來由。星馳雲集。迴彼髑髏歌唄讃歎
矣。勝鑑速還陳上件事。聖人聞此自謂。我
年來無言不如教信口稱。恐利他行疎焉。
以同二十一日故往詣聚落。自他共念佛
云云 明年八月一日本處隱居。至于期日出
堂沐浴。語弟子等。教信之告相當今夜。今
生言談此度許也。抑涙入堂辨備香華。線
付佛手念誦如例。然間漢月影靜松風聲
斜。漸運漏剋到夜半程。樂音髣聞。異香
且芬。聖人合音念佛。聞者歡喜不少。光明
忽照紫雲滿室。上人向西結印端坐入滅。
時年八十七。遺弟等悲喜交集。雙眼流涙。結
縁上下二百餘人。三七日夜圍繞彼屍不斷
念佛。此間白氣猶以不絶。結願之後將以
火葬。手印不燒在於灰中。忽起石塔安之
既畢。今號燧石塔之是也。具載彼上人
傳焉。雖在家沙彌前無言上人。是依彌
陀名號不可思議也。教信是誰。何不勵乎。
練磨其心稱名不退。彼常念觀音者尚離
難離之三毒。況常念彌陀人盍往易往之淨
土哉。若常途念佛不能勇進。依此經説修
臨時行。要須閑處料理道場。先於西壁安
彌陀像。若一日若七日。隨堪莊嚴。隨力供
養。持戒清淨威儀具足。毎日三時或四時或
五時或六時。毎時三萬或二萬或一萬或五
千。隨行者意發願回向專念勤修。如綽禪
師七日念佛得百萬遍也。若七日夜勇猛精
進至終焉之暮被彌陀之加豈爲永劫安
樂不勵七日苦行乎
第二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衆罪消滅故必得
往生。觀經云。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
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又説下品云。或有
衆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是愚人
偸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説法。乃至
作五逆十惡。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稱佛名
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
之後即得往生略抄 僧祇物者龍興師云。此
云大衆物。大衆共有此物用故。又有云。十
方僧物。謂有施主爲供養十方僧。於精
舍中施諸珍寶及薗林等。後有愚人不知
後報攝取受用。故名偸僧祇物。次現前僧
物者。現在僧所供養物。或以威勢而劫
奪。或以方便而密取也。不淨説法者。住名
聞室著不淨衣。坐有所得座所解説也。次
五逆者。若依溜州五逆有二。一者三乘五
逆。謂一者故思殺父。二者故思殺母。三者
故思殺羅漢。四者倒見破和合僧。五者惡
心出佛身血。以背恩田違福田。故名之
爲逆。犯此逆者身壞命終。必定墮於無間
地獄。一大劫中受無間苦名無間業。又倶
舍論中有五無間同類業。彼頌曰。汚母無學
殺母罪
同類
 殺住定菩薩殺父罪
同類
 及有學聖者
殺羅漢
同類
奪僧和合縁破僧罪
同類
破壞卒都婆出佛身
血同類
二者大乘五逆如薩遮尼乾子經説。一者破
壞塔寺焚燒經藏。及以盜用三寶財物。二
者謗三乘法言非聖教。障破留難隱弊覆
藏。三者於一切出家人。若有戒無戒持戒破
戒。打罵訶責説過禁閉。還俗驅使債調斷
命。四者殺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殺
阿羅漢。五者謗無因果。長夜常行十不善
已上 次十惡者。身三口四意三如常十中前
四名四重禁。謂殺盜婬妄語也。若依十輪
經於此四重中説近無間業。故彼經云。一
起不善心殺害獨覺。是殺生。二婬羅漢
尼。是欲邪行。三侵損所施三寶財物。是
不與取。四倒見破和合僧衆。是虚誑語略抄
設有此等重罪惡業。至心信樂。稱念南無
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於念念中皆得消
滅。何況餘罪。如彼大莊嚴佛滅後四惡比
丘。十萬億歳四念處觀動修精進如救頭燃。
而小乘行無滅罪故還墮無間。由此應信
大乘滅罪之方法彌陀一念之功徳。嘉祥觀
經疏云。問。念佛三昧何因得滅如此多罪
耶。解云。佛有無量功徳。念佛無量功徳故
得滅無量罪也已上 明知。彌陀一念功徳
無一善不生。無一罪不滅。故淨土業無如
此行。曇鸞淨土論注云。今當以義挍輕重
之義。在心在縁。云何在心。彼造罪時自依止
虚妄顛倒見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
慰聞實法生。一實一虚豈得相比。譬如千
歳闇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闇豈得言在
室千歳而不去耶。云何在縁。彼造罪時自
縁妄想煩惱虚妄果報衆生生。此十念者縁
阿彌陀如來眞實清淨無量功徳名號生。譬
如有人彼毒箭所中截筋破骨。聞滅除藥
鼓即箭出毒除。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聞
鼓音聲。不能拔箭去毒耶已上略抄十疑
安樂集同之
今云。
一稱彌陀佛滅無量罪者。如一良藥治萬
病也。謂呵梨勒遍治一切病。所以耆婆亡
一切藥草皆啼。呵梨勒獨歌。餘草難識。治
熱不治冷。治冷不治熱。若是呵梨勒遍
治一切。無人不識。又摩尼珠置之濁水濁
消水澄。彌陀寶號投之罪心罪滅心淨。又鴆
鳥入水魚蜯悉斃。犀角觸泥死者皆起。毒藥
尚爾。何況念佛。又安樂集云。問曰。若人能
稱名號除諸障者。以指指月。此指破闇。
答曰。諸法萬差。不可一概。名即法者如
諸佛菩薩名號禁呪音辭修多羅章句等是
今云。有聖人念佛爲宗。傍人夢自聖口金色佛
放光出入。覺聞猶唱佛號。各即法者斯言誠哉
禁呪辭曰。日出東方乍赤乍黄。假令酉亥
行禁患者亦愈。又有人被狗所嚙。炙虎
骨熨之患者即愈。或時無骨好摗掌磨之。
口中喚言虎來虎來患者亦愈。或復有人
脚轉筋木瓜熨之患者即愈。或無
木瓜炙手磨之口喚木瓜木瓜患者亦愈。
吾身得其効也。名異法者如指指月是也
已上稱名除障其理顯然。臨終迎接豈不信
受。故説下品上生云。臨終彼佛遣化佛菩
薩。讃言。善男子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
迎汝云云
第三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宿縁深厚故必得
往生。觀經云。韋提希白佛言。諸佛土雖復
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
佛所已上 十疑云。阿彌陀佛與此世界偏
有因縁 何以故得知。無量壽經云。末世法
滅之時特留此經百年在世。引接衆生往
生彼國。故知。彌陀與此世界極惡衆生偏
有因縁已上 夫如來説教潤益有時。釋迦末
世彌陀施化。幸生此時。知機縁熟念佛往
生何有疑乎。時機猶生行業難熟。故正法
念經云。行者一心求道時常當觀察時方便。
若不得時無方便是名爲失。如攅濕木
求火云云 安樂集曰。隨願往生經云。十方佛
國皆悉嚴淨隨願並得往生。雖然不如西
方無量壽國。阿彌陀佛與觀音大勢至。先發
心時從此界去。於此衆生偏有因縁已上
又悲華經説。我於往昔過恒沙劫。此佛世
界名册提嵐。有輪王名無諍念。有大臣名
曰寶海。臣有一子相好具足。當其生時諸
天供養。出家學道成阿耨菩提名寶藏如
來。爾時無諍念王三月之間四事供養。又大
王頂戴一燈兩肩荷二燈。左右手中執持
四燈。二膝上各置一燈。兩足趺上亦各一燈
竟夜供養。時寶海梵志白聖王言。人身難
得諸佛難遇。大王今已具足。當發菩提
心。大王答言。梵志我今不求菩提。我心
愛樂世間供養如來。梵志復白。是道清
淨。一心尚求云云 大王復言。我今發菩提
心教化衆生。而終不取穢惡國土。爾時寶
藏佛即入三昧現十方佛土。時大王白佛
言。以何業故取清淨土。以何業故取不
淨土。佛告聖王。以願力故取土不同。聖王
聞是語已。世尊我今發願云。願我成佛土
中無有地獄畜生餓鬼。乃至願我成佛已。十
方世界女人聞我名發菩提心者更復不
受女身略抄 故知。彌陀發心發願偏在此
土。我等一國受生之間。或爲父母。或爲男
女。或爲師長。或爲同行。生生世世更互
有恩。靜思宿縁悲涙難抑。設雖一念引
接何疑。又陀羅尼集經云。若四部衆將持七
寶滿世界中。布施十方一切諸佛。不如一
錢一華一香好心布施阿彌陀佛者。若作此
功徳一切諸佛菩薩金剛諸天等皆悉歡喜。
死生阿彌陀佛國已上若非宿縁何必然哉。
何況一心稱念佛號。又安樂集引須彌四域
經云。天地初開之時未有日月星辰。縱有
天人來下但用頂光照用。爾時人民多生苦
惱。於是阿彌陀佛遣二菩薩。一名寶應聲。
二名寶吉祥。即伏羲女媧是。此菩薩共相
籌議。向第七天上取其七寶。至此界造日
月星辰二十八宿以照天下。定其四時春秋
冬夏。時二菩薩共相謂言。所以日月星辰
二十八宿西行者一切諸天人民盡共稽首
阿彌陀佛。是以日月星辰皆悉傾心向彼。故
西流也已上 故恃宿縁深當一心稱念
第四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光明攝取故必得
往生。觀經云。無量壽佛眉問白毫相有八萬
四千隨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
光明復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復有八萬四
千枝。一一色光微妙赫奕遍照十方世界。念
佛 衆生攝取不捨取意行者其身所有黒業以
光照故皆悉消滅。故儀軌云。無量壽如來
不捨悲願。以無量光明照觸行者。業障
重罪悉皆消滅已上 我等如盲者被日照小
分無隱。常懷懺愧愼不放逸。恨無明病
所盲不見攝取光明矣。或閉目想之遙從
西方清淨微妙種種色光。光光相次來照我
身如落日光。其光青黄赤白紅紫碧緑等。又
似赤而黄。如青而紫。如緑而紅。如是微
妙一一色光無應譬類。行者留心數數念
之。念念不絶。心心相續如渇思飮。以見
爲期。或熱時是冷。如秋月光。寒時是暖。似
春日照。或復尋光遙見西方。彼佛眉間白毫
赫奕宛如日輪。則如盲者忽得明眼令心
欣悦。故觀經云。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
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
毫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見。觀佛經第二
云。於一時中分爲少分。少分中能須臾間
念佛白毫。令心了了無謬亂想。分明正住
注意不息。念白毫者若見相好。若不得
見。如是等人除却九十六億那由他恒河沙
微塵數劫生死之罪。設復有人但聞白毫心
不驚疑。歡喜信受亦却八十億却生死之罪
已上 又雙卷經云。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
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是故無量壽佛
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
光炎王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
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
衆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
踴躍善心生矣。若在三途懃苦之處見此光
明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脱三途尚見
行人盡見
若有衆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徳。日夜稱説
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略抄 是故
行者係心白毫專稱佛號
第五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聖衆護持故必得
往生。善導和尚云。如十往生經説佛告山
海慧菩薩及以阿難。若有人如專念西方阿
彌陀佛願往生者。我從今已去常使二十
五菩薩影護行者。常使是人無病無惱。不
令惡鬼惡神惱亂行者。日夜常得安穩
已上二十五菩薩者。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藥王菩薩藥
上菩薩普賢菩薩法自在菩薩師子吼菩薩陀羅尼菩薩虚
空藏菩薩徳藏菩薩寶藏菩薩金藏菩薩金剛藏菩薩光明
王菩薩山海慧菩薩華嚴王菩薩珠寶王菩薩月光王菩薩
日照王菩薩三昧王菩薩定自在王菩薩大自在王
菩薩白象王菩薩大威徳王菩薩無邊身菩薩也
安樂
集引請觀音經云。時毘舍離國人民遭五種
惡病。一者眼赤如血。二者兩耳出膿。三者
鼻中流血。四者舌噤無聲。五者所食之物
化爲麁澁。六識閉塞猶如醉人。有五野叉
面黒如墨。而有五眼。牙上出。吸人精
氣。良醫耆婆盡其道術所不能救。時有月
蓋長者。爲首部領病人。皆來歸佛。叩頭
求哀。爾時世尊起大慈悲。告病人曰。西方
有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汝今應當
五體投地燒香散花。令心不散經十念頃。
於是大衆如教求哀。爾時彼佛放大光明。
觀音大勢一時倶到説大神呪。一切病苦皆
悉消除。平復如故已上 護持既爾。往生何
疑。又觀經云。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
音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已上 行者常
除住處塵垢。近邊不安不淨臭物。常燒名
香不犯威儀。如人請賓客即莊嚴處處
矣。又稱讃淨土經云。善男子善女人得聞是
經深生信解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諸佛之
所攝受。如説行者一切定生無量壽佛極樂
世界已上 西方要決云。問。西方淨土處勝時
安。一切下流如何並往。答。彼方精妙欲往
實難。佛力加持去之甚易已上
第六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極樂化主故必得
往生。地藏占察經云。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
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號專意誦念。
一心不亂決定得生彼佛淨國。善根増長速
獲不退已上 是故淨土行業衆多其中專念
化主爲勝。罪業雖重免似朝家之行赦。界
趣雖阻通同王印之開關。仍只念法王不
雜餘業焉 問。依占察經專念化主可
願何土。何偏勸極樂。安樂集云。十方淨土
雖同可願。西方極樂淨土初門。何以得知。
華嚴經云。娑婆一劫極樂世界爲一晝夜。極
樂一劫袈裟幢世界爲一晝夜。如是優劣相
望乃有十阿僧祇。又娑婆穢土終處。何以
得知。正法念經云。從此東北有一世界名
曰斯訶。土田唯有三角沙石。一年三雨。一
雨濕潤不過五寸。其土衆生草子爲食樹皮
爲衣。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復有世界。一
切虎狼禽獸乃至蛇蝎。悉皆有翅飛行。逢者
相噉。是豈不名穢土始處。是故娑婆穢土終
處。極樂淨土初門。境次相接往生甚便略抄
無垢稱經云。堪忍世界有十種善法。一以慧
施攝諸貧窮。二以淨戒攝諸毀戒。三以忍
辱慁諸嗔恚。四以精進攝諸懈怠。五以靜
慮攝諸亂意。六以勝慧攝諸愚癡。七以説
除八無暇法。普攝一切無暇有情。八以宣
説大乘法。普攝一切樂小法者。九以種種
殊勝善根普攝未種善根者。十以無上四種
攝事恒常成就一切有情。此等善法餘佛土
無。復豈非爲穢土勝處。又云。非唯十阿僧
祇土中爲初門。亦彼土中有九品差別。由
此造逆者既生下品。我等云何絶希望乎。
又非唯有九品差降。亦彼土中別有邊地。
謂胎生土是疑惑者所生之處。故雙觀經云。
若有衆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徳願生彼
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
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
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衆生
生被宮殿。壽五百歳不見三寶。謂之胎
乃至若此衆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
彼處即得如意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
略抄 元曉云。生邊地者別是一類。非九
品攝。又非唯有胎生邊地。亦於道中且
有化城。謂懈慢國。莊嚴微妙國土安樂。令
雜修者先生彼土遂生極樂。故菩薩處胎經
云。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有懈慢
界。國土快樂作唱伎樂。衣被服飾香華莊
嚴。七寶轉開床。擧目東視寶床隨轉。北視西
視南視亦如是轉。前後發意衆生欲生阿彌
陀佛國者。皆染著懈慢國土不能前進生
阿彌陀國億千萬衆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
佛國。何以故。皆由懈慢執心不牢固。斯等
衆生自不殺生。亦教他不殺。有此福報生
無量壽國已上夫設邊地於極樂爲引疑惑
之輩。假化城於懈慢以接雜修之者。諸餘
淨土未必如此。是故偏説極樂世界於易往
土。心不怯弱只作決定往生之想。故雙觀
經云。横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昇道無窮
極。易往而無人已上幸得便宜。誰不行哉」
第七一心稱念阿彌陀佛三業相應故必得
往生。法華玄云。口業稱名必具三業。發聲
口業動舌身業。經意意業。身業禮拜具身
意二業。意業存念唯意業也已上 近代行者
念佛名時。雖動舌口而不發聲。或執念
珠只計數遍。故心餘縁不能專念。散亂甚
多。豈得成就。發聲不斷稱念佛號。三業相
應專念自發。故觀經説。至心稱名令聲不
絶 問。設不發聲而動口舌豈非口業。汝
不學法相此問所致也。動彼舌根即身表
業。今語表業謂言聲也。是故新譯改曰語
業。然名句文身依聲假立若動舌稱名豈不
依身。若爾何故祕藏記云。蓮華念誦者誦
音聞於自耳。金剛念誦者小動舌端云云
答。顯密二行各有其理。名句文身依語聲
者此約顯示。若論隱密亦可通舌。若不爾
者動舌念誦豈不稱名。而今但勸三業之
行。是故不取動口稱名。縱不卜居於山
林暗跡於煙霞。或徒然日或寂然夜。向西
合掌澄聲稱念。隨數遍之積專念漸以發。
閑窓暮日澄心八功徳池。空床曉夜係念
滿月尊容。附華色月光觀彌陀之相好。寄
風音烏聲思淨土之樂音。行之可知。不能
具記。若得專念將知往生 又問。三業中
意業爲引。身口爲滿。今勸淨土何非引
業 答。豈不前釋。爲成專念今勸三業
相應口業。設雖一念專念若發引業即成必
得往生。設雖萬遍專念不發引業未熟不
得往生。何況三業相應口業倶感淨土引滿
二果乎
第八一心稱念阿彌陀佛三昧發得故必得
往生。夫諸法本無自性。唯是一心所作。流轉
生死心之染相。趣向菩提心之淨相。但散心
事難成專念業易成。如彼酒反河中箭穿
石裏非麹弓之功。是一心之力也。染淨諸
法皆以如是。往生淨土業豈不依一心哉
 問。今一心者若定心者未得定人何得往
生。若得定者豈得稱名。定中五識不現前
故 答。若依倶舍三摩地者此云等持。平
等持心心所令專一境有所成辨而通
三界。誰不現起哉。若依唯識等持定者令
心專注不散爲性。心專注言非唯一境。不
爾見道應無等持。設住一境若非專注不
名等持。又遮五識能入等引。不遮等持。
謂等持通定散。但專注境義。等引唯定心。
作意專注故。又文殊般若下卷云。佛言。若善
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
諸亂意不取相貎。繋心一佛專稱名號。
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
即於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上
導和尚云。若得口稱三昧者心眼即開。見
彼淨土一切莊嚴已上和尚既是三昧發得之
人也。豈有謬乎。故知。一心者唯等持定。依
斯行者廢餘一切諸願諸行。唯願唯行念
佛一行。散慢之者千不一生。專修之人萬
無一失。然人不木石。好專念自發。心若馳
散知而不隨。常作心師不師於心。心第一
怨。此怨最惡。此怨縛人送琰羅所。久沒生
死之泥是由妄想。當乘淨土之雲只在實
智。行者知妄空妄想不起。家主知賊有怨
賊無犯。覺王一發妄軍悉退。總罰妄敵無
如智劍。又遭急難時如忘餘事。譬如有
人空曠逈處値遇怨賊拔劍奮勇直來欲
取。其人到走規渡一河即作此念。我至河
岸爲脱衣渡爲著衣渡。若著衣納恐不
得過。若脱衣納恐不得暇。但有此念更
無他念。行者亦爾。念念相次無餘心雜。
或念法身。或念佛智。或念白毫。或念光
明。或念本願。或念寶地。稱名亦爾。但
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有人問云。著
脱二念豈唯一心。答。著脱雖異渡河一念。名
相雖異念佛是同。但念念相續未必一境。此
義應知。又於佛前稱佛名時縁貪嗔境。心
若狂亂恥於本尊速至信心。如世間狂人
於帝王前守禮不失。又佛見我當作是念。
云何此人欲生我國。口唱我名心猶散亂。
若非一心違我本願。可恥可恥。早速制伏
一心不亂 問。如前所教方作用心雖稱 
佛號專注猶難。止之馳疾颺炎。觀之闇
逾漆墨散強定劣。鷸蜯相扼。散心念佛今
欲退捨。若有方便請爲説之 答。凡夫行
者誰從初心有得定者。從散位入定位。是
三乘行人入聖之方便也。施彼黒烏爲得
白鵶。唱此散稱爲發專念。而今不肯散
稱。蓋是無志之甚也。但於如來有巧方
便。爲仁示之。受學勿懈。業報差別經云。高
聲念佛讀經有十種功徳。一能遣睡眠。二天
魔驚怖。三聲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聲
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
喜。九三昧現前。十定生淨土已上 今更有
一種。謂聞者滅罪也。又感禪師云。學念佛
定令聲不絶。遂得三昧見佛聖衆。故大
集日藏分經言。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
大念者大聲稱佛也。小念者小聲稱佛也。斯
即聖教。有何惑哉。現見即今諸修學者勵
聲念佛。三昧易成。小聲稱佛遂多馳散。此
乃學者所知。非外人之曉矣。子若不信請
試學。爲無得不修。何疑惑矣已上予爲知先
賢獨在閑室。向西閉目合掌當額。勵聲
念佛即得一心。敢以不亂。誠聖言不墮地。
行者可仰信。縱雖末代蓋見佛哉。聲作佛
事。斯言誠哉 問。設得一心凡眼遙見西
方彌陀 答。諸法因縁不可思議。若定水
澄淨自見滿月尊。如淨水爲縁見空中本
月。若猶難見准好像思。今三昧者多是聞
思相應三昧。未必修慧。又仁費言徒勿疑
問。人値急難得一方便應早速離。何暇論
談。行者亦爾。旦暮難知。不雜餘言勵聲
念佛當自有證。行者若及衰老不堪勵
聲者試作地想觀。將今入觀略有五位。初
肉眼閉目如對闇夜。次作池水想。既見池
已當起氷想。見水映徹作瑠璃想影像粗
現。次雖影像纔現猶未得明相。凡夫行者
心猶野馬。若想多境定即難得。唯觀方
尺一丈寶地。若一日若七日乃至一年三年
等。唯除睡時恒憶此事。但捨萬事定即
易得。若不爾者縱盡千年法眼難得。由彼
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於應
得法心不怯弱。増上意樂數數修習。隨心
安住明相漸現。幸長夜中僅得小燈。念念
觀之極令明了。行者即念居瑠璃地。但閉
目見開目不見已上二觀
水想觀也
 次已得心住。三昧
漸發粗見淨妙瑠璃寶地内外映徹。閉目
開目不令散失。是名影像成就。次雖影
像成猶想心見。今不借想直見淨妙瑠璃
寶地奇麗清淨衆綵雜飾微妙赫奕了了分
明。是名所作成就已上二觀
地想觀也
但機根不同觀法
多途。或有廣觀。或有雜觀。若欲廣觀者先
擧心眼遙見西方。皆瑠璃地。廣博嚴淨怛
然平正猶如大海。下有金剛寶幢&T016254;瑠璃
地。光色赫奕映瑠璃地不可具見。凡十方
世界無不瑠璃地。行者常念居淨土中。此
觀本意只在於斯。若欲雜觀者謂瑠璃地
寶樹行列妙華普散馨香芬烈。又瑠璃地金
繩界道寶衣布地。踐之而行。又瑠璃地衆
寶樓閣並影赫奕。不能具注。此等觀中若
得明相。數數駐心極令明了。一觀若成衆
事自備。一一境界浮璱璃地如清涼池蓮華
莊嚴。夫盡虚空界之莊嚴雖衆寶合成。廣大
無邊之國土而同一瑠璃。幸哉遇此觀門不
往今見斯之勝益 。豈非佛恩乎。佛告阿
難。爲未來世欲脱苦者説觀地法。若觀此
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
生淨國。心得無疑。斯説誠哉。往生淨土之
業無如觀地法矣。元興寺智光頼光從小
年同室修學。頼光及暮年與人不語。似
有所失。智光怪問。都無所答。數年之後
頼光入滅。智光歎曰。頼光是多年同學也。頃
年無行法徒以逝去。二三月間至心祈念。
夢到頼光所。見之似淨土。問曰。是何處
乎。答曰。是極樂也。以汝懇志示我生所。早
可歸去。智光曰。我願生淨土。何可還耶。頼
光曰。汝無行業。不可暫留。若爾汝亦生
前無所作。何得生乎。答。汝不知我往生因
縁乎。我昔披見經論欲生極樂。靖而思之
知不容易。是以捨人事絶言語。四威儀
中唯觀淨土莊嚴。多年積功今纔來也。汝
心意散亂善根微小。未足爲淨土業。智光
聞斯言悲泣不休。重問曰。何爲決定可得
往生。頼光曰。可問於佛。即引智光共詣佛
前。智光白佛言。修何善業得生此土。佛
告智光。可觀淨土莊嚴。智光重白佛言。此
土莊嚴微妙廣博。凡夫何觀。佛即擧右手。掌
中現小淨土。智光夢覺。忽命畫工令圖夢
所見淨土相。一生觀之終得往生已上十因
之興意在斯因。不愛身命但惜三昧。若
愛寶地必生淨土。思之應知
第九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法身同體故必得
往生。雙卷經云。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
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刹。起信論云。如修
多羅説。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所修善根廻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
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眞如法身。
常懃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已上 夫觀法
多除。且示要路。見鞭影行只在馬意。今法
身者入a字門悟一切法本不生際。是則中
論所説八不之中第一不也。謂縁生諸法各
無自性。無自性故本不生也。肇公云。道遠
乎哉。觸事而眞莊周既有指馬之況。如會
指成捲即縁觀倶寂。捲有自體不假指成。
既由指成則無自體。今寄一指萬義類之。
作此觀時無有一法別守自性。自性既無。
假相何立。不異空之色如水月鏡像。不異
色之空似陽炎婆城。今以諸法無自性故法
性無阻法界一相。是一相故心無分別。無
分別故妄念即止頓悟如來平等法身。佛與
衆生同體無異。衆生同體佛利穢土無障。
諸佛同體生往淨土何隔。而無始以來不
達法界一如之理。誑惑因縁假有之相妄
執實有。種種分別從惑起惑。從業起業。五
趣四生輪轉無際猶如車輪猶如拍毱。故不
増不減經云。即此法身輪轉五道名曰衆
生。但於假有法妄執實有。所造之業與境
不合故非實作。誠妄想如夢。何作業乎。昨
覺今夢無別異。故覺境己過猶以如夢。夢境
當時宛以如覺。妄想即夢佛説長夜。誰有
智者諍夢覺異。如彼莊周成胡蝶胡蝶成
莊周之是也。是以夢作若非業妄作何是業。
妄想是夢。實業誰作。實業既無。生死誰感。故
有文云。我由無明妄三業夢裹造作衆罪
障。乘覺思惟無作者。我心如空。罪何住。幸
今値法性空之教。達一法界之理。妄想夢
覺見盧舍那。故華嚴經云。了知一切法自
性無所有。若能如是解即見盧舍那已上
故妄念本無。是縁生故。心性本淨。非縁生
故。而無念智所證心性不異虚空。無所不
遍。空外無智而可知。智外無空而可證。境
智冥合一味平等。今見心性常住不變無長
短方圓之形。無青黄赤白之色。無苦樂憂
喜之想。無貪瞋癡慢之惑。十方求之終不
可得。三世尋之亦畢竟空。如奮迅王經中
説。遮魔語金剛齊菩薩言。我一千年觀汝
心行常求汝便。而不能得。菩薩比丘言。假
使於恒沙劫求我心亦不可得。心不在
内不在外。不在二處。不在中間。魔言。若
汝無心云何去來亦有言説。比丘言。如幻
人有去來言説。故佛常説諸法如幻已上
唯衆生心。諸佛心亦空。凡心性一味迷悟不
二。佛心中衆生迷迷無所迷。衆生心中佛悟
悟無所悟。實心性空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
一不異不來不去。無相可得畢竟無念。以
無念故即無染著。無染著故自性清淨 
問。心性本淨。妄念何生。從心猶生此妄安
止 答。仁所迷問未空妄念。以妄念心
疑無念理。如彼渇鹿追陽炎水。豈不已
説。縁生妄念即自性空。自性空故實不生也。
既悟無生妄何由生。空花之喩於此宜陳。
雖空無花於眼病時見有空花。於無病
時不見空花。而不變空成花。不變花
成空。心與妄亦爾。雖心本淨由妄縁故
謂心生妄。如空見花。若得無生妄念本
無。如空無花。故不變心成妄。不變妄
成心。誰有智人求其自性。若有本性是
眞非妄。豈有永息。故大佛頂經。既稱爲
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攝論
引無上依經云。諸惑本來不人衆生自性
淨心。唯是客塵自分別起。又起信論云。煩
惱染法唯是妄有自性本無。從無始來未
與如來藏相應。故若如來藏體有妄法。而
使證會永息妄者無有是處已上 是故勿
尋妄念本性。不爾何故經説客塵論云本
無。故心地觀經云。如是心法本非有。凡夫
執迷謂非無。若能觀心體性空。惑障不生
便解脱已上然許妄念實有自性。何用斷除
惑障道爲。由此應信。妄念空故對治道起
便得永斷。非唯妄念其性本無。所變境界皆
悉性空。性空即佛。不須異求。是故諸法一
色一心無非法身。故華嚴經夜光幢菩薩偈
云。十方諸世界一切群生類普見天人尊清
淨妙法身已上 塵沙實相。自在童子算沙開
悟。大海法身。海雲比丘觀海見佛。三業四
儀不離實相。五陰六塵是即法身。愚哉日
用不知。而今覺知法界唯眞萬法一如。無
煩惱可斷。煩惱即菩提。無生死可厭。生死
是涅槃。故莊嚴論云。由離法性外無別
染善法。是故如是説煩惱即菩提。勝鬘經
云。生死二法是如來藏已上 此觀成時無前
境界可起妄念。皆是佛身。何縁生惑。不爾
豈異無比指鬘。若時妄念止生死即本無。爾
時心性明菩提是本有。念發即覺覺之即空。
前念迷即凡。後念悟是佛。是故心外不可念
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雖心性空而具萬
徳如海十相一一充遍。謂妄念起見。見此
不見彼。心性遍照故有遍照法界之徳。猶
如月輪圓明在胸。妄智猶闇。此名無明。心
性明淨。故有大智光明之徳。猶如明鏡。諸
佛影現。或有自性清淨之徳。能洗業障垢
穢猶如淨水。或有清涼不變之徳。能散煩
惱熱惱猶如涼風。或眞實識智徳。或常樂我
淨徳。如是過恒沙不思議功徳滿足。一一性
徳不能染紙。念念觀達能可染心。是名眞
實發菩提心。一發此心無有失滅。彼寄花
五淨風日不萎。附水靈河世旱無竭。花水
尚爾。何況眞心。此門甚深眞實甚深。顯法
界於一因。備萬徳於一心。幸今遇大乘法
雨見法身芽莖。譬加電震見象牙花。因此
行者係念心性。坐臥勿懈。寤寐不忘。數數
積功念念累徳。妄想雲晴心性月圓。是名
如來自性清淨本覺法身。亦名凡夫入如來
地頓悟法門。恨及末代頓機者希。徒&MT02740;
牙之琴。空治下和之璧耳。設有善人日
日三時各以恒河沙身命布施。如是布施
無量億劫。若復有人聞此法身。信心不逆
其福勝彼。何況係念常懃修習。沙門明智
云。我若盛時周巡諸國志求佛法。胡國有
山。有四人住。我見其行甚爲希有。有一
比。丘當修禮拜。日夜不臥。復有一僧。常
誦經典未嘗睡眠。復有一僧。常行乞食
施諸衆僧並濟貧乏。是三人行爲未曾有。
復有一僧。見其作法。不修禮拜。不誦經
典。不行乞食。不持戒行。不具威儀。飯食
常飽床臥具足。高枕寢息不別日夜。極懈
怠人。極無慚僧。今見此憎忽起惡心。是旃
陀羅。出家外道。甚可厭離。不可親近。而
今愚夫誰知。上人内行猛利觀念甚深。十五
箇年常觀法身。煩惱菩提生死涅槃觀其本
性眞如一味。如是觀察見於心性未臨命
終。兼知死期臨命終時文殊現前讃言善
哉。樂音滿空衆花亂落。命終之後見其死
骸。栴檀之香從死骨出。我及餘衆深以懺
愧。是故以牛羊眼不可量知衆生根性
經説上品中生云。未必讀誦方等經典。善
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以此功徳迴
向願求生極樂國。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
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衆圍遶。持紫金臺
至行者前讃言。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我今
來迎云云云 依斯往生淨土之業無如此觀。今
觀行者法身同體。妄輕自身勿生疑惑矣」
第十一心稱念阿彌陀佛隨順本願故必得
往生。故本願云。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
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云云
藏占察經云。至心復有下中上三種差別。何
等爲三。一者一心。所謂係想不亂。心住了
了。二者勇猛心。所謂專求不懈。不顧身
命。三者深心。所謂與法相應究竟不退。若
人修習此懺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終
不能獲清淨善相已上 淨土論註云。問曰。
幾時名爲一念。答曰。百一生滅名一刹那。
六十刹那名爲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
時節也。但言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
相。隨所觀縁心無他相。十念相續名爲十
念。但稱名號亦復如是。問曰。心若他縁
攝之令還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復非
無間。若凝心注想復依何得記念之多少。
答曰。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辨耳今云。由願
力故十念
業成。不爾本願
應無勝用
 不必須知頭數也。如言蟪
蛄不識春秋。伊虫豈知朱陽之節乎。知者
言之耳。十念業成者是亦神通者言之耳。但
積念相續。不縁他事便罷。復何暇須知念
之頭數也。若必須知亦有方便。必須口授。
不得題之筆點已上余遇此注雖喜。不傳
口授是恨。然有人云。向於西方折指念佛
一心不亂自知頭數。行之可知。是途聽
耳。今云。設復知數豈退專念。心專注言
非唯一境。如前已説。又善導和尚云。行有
二種。一一心專念彌陀名號。是名正定業。
順彼佛本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助業。除
此二行自餘諸善悉名雜行已上 是故行者
繋念悲願至心稱念。除不至心者不順本
願故。誠彌陀願非少縁悲願。不勝大悲。立
不可得願。如彼藥師立得菩提時不誓不
取正覺。又如千手誓不取正覺猶未證得
菩提。而我法藏比丘恐誓不取正覺成佛以
來於今十劫。隨從十方生彼國者猶如駃
雨。雖不可得願今者已滿足。是幾許修行之
功乎。是幾許大悲之力乎。誠以不可思議不
可思議。依之非釋尊獨讃嘆不可思議悲
願。又十方恒河沙諸佛同以稱揚咨嗟。幸今
遇此願。如子得母。勿空過矣。如世間父
母於孝順子其念偏重。況一子慈悲。機念
相投引接豈疑。又如善惡法遇勝縁力即
非常途。謂肉眼不見障外。依法華功能
見大千界。眼識唯縁色塵。依威徳定亦
縁法處色。此等非自力。是勝縁力也。准之
應知。行業雖疎乘彌陀願十念得往。易往
無人斯之謂焉。若不生淨土不遇十念願。
今者已得値。知往生時至。歎喜踊躍向西
合掌擧聲十念。行住坐臥勿懈。造次顛沛
不失。熏修有日往生無疑。如樹西傾倒必
隨曲。毎眠思臨終必唱十念。至病怖無
常不退十念。刀風一至百苦湊身。習先
不在懷念何遂。實臨終之十念在尋常之積
功。況無常既近將臥病床之暮。對面於
西深怯十念之願。觀經説下品下生云。或
有衆生作五逆十惡。臨命終時遇善知識。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但稱無量壽佛。如是
至心令聲不絶具足十念。命終之後見金
蓮華。如一念頃即得往生略抄 若非十念
願彼何得往生。逆者尚爾。何況餘人。若爾
何故本願中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釋有十
五家。互爲是非恐文繁雜略而不述。今試
釋云。彼本願中除十念後造五逆者。由一
念惡滅諸善故。觀經不爾。故不相違。具
如要記。我等若持戒精進者何唯恃彌陀。何
偏欣極樂。爲破戒懈怠身。貴十念往生願
之故也。彼彌蘭王問那先羅漢云。人在世
間作惡百歳。臨命死時念佛生天。我不信
之。又殺一生命死入泥梨。我亦不信。羅漢
返問王言。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不
耶。王言。沒也。又問。如人持百丈大石置船
上石沒不耶。王云。不沒也。羅漢云。此亦如
是。雖有大惡依念力不沒泥梨。雖作
小惡不知經法死入泥梨。何不信哉。時王
聞之心開意解。善哉善哉云云 明知。五逆
盤石乘大願船速往淨土。一業小石無依
怙者即沒惡道。又造罪之心多有間斷。臨
終之心極猛利故。十念能滅多劫之罪。如千
年積柴以大豈火焚少時即盡。故大論云。
問。將命終時少許勝心云何能勝終身行力。
答。是雖小時而心力猛利能成大事如火
如毒。是垂死時心猛利故勝百年行。以捨
身及諸根事急故已上 是故臨終十念謂在
決定。行者至命終日要須用心。頃年所期
今正是時。迎接在近。信心不懈。威儀具足
佛像前坐。散名花燒名香。合掌當額。至心
信樂具足十念。彼帳鍾馗販鶏爲業。異香
滿室。又分洲人殺牛爲事。祥雲遶家。皆是
依臨終之念佛除一生之殺罪也。墮惡亦
爾。四禪比丘謗解脱墮地獄。五戒優婆塞由
愛心爲鼻虫。此等亦依臨終之心排一生
之善也。爰知。趣善惡之二道只在臨終之
一念。行者用心強助無力。發猛利心念彌
陀佛。況聞念佛三昧名者。當知非種少善
根者。已無量阿僧祇爾許如來所種諸善根。
厚集功徳獲聞此三昧名字少分。何況聞
淨土教。毛竪悲泣。若眞心徹到皆是久殖解
脱分善根人也。人是故於應得法心不怯弱。
以増上意樂欲必得往生。彼法智者不拘
律儀之人也。金光來迎。雄俊者還俗入軍
之輩也。乘臺而去。此等皆是心不怯弱之
力也。而今弟子戒行雖闕。猶未還俗入軍。
行業雖疎不退三時念誦。何況深恃彌陀
之願鎭唱十念。偏修極樂之業。無背四
具注別紙。
可讀之
 彼雄俊尚生。我等何疑。設日
月輪落地實彌陀願不虚。只取仰信作往
生意矣。但看病者食酒肉五辛勿在近邊。
但不可厭便利不淨。世尊尚不惡。何況餘
人。又耳邊談世事不令生散亂。偏説往
生事彌使發信心。凡厥觸事可有用心。又
任行者本意。隨病者氣力更爲結縁當垂
勸進。善知識之縁最爲此時也。若以音樂
合掌歌頌禮拜等事。而種種助成令發勇猛
心。若有修觀念者不可勸餘行。妨觀
念故。如彼尋禪師之誡也。若不能觀念者
更相開曉。爲稱南無阿彌陀佛無阿彌陀
佛。聲聲相次使成十念。若不堪稱名者
只作往生之思。心是作業之主受生之本也。
心王若西逝業從亦隨之。如雲隨龍。如民
順王。故安樂集引法鼓經云。若人臨終時
不能觀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
得往生已上 故知。臨終永息衆事唯一心
作往生之想。然間樂音髣聞異香且芬大喜
自生。此時遙見西方紫雲空靉聖衆來迎。彌
陀如來紫金尊容相好端嚴白毫赫奕。光明
照室。先觀音持臺安祥徐來。次勢至合掌同
以讃嘆。始見此事歡喜是幾。況乘蓮臺往
生極樂
夫以衆生無始輪迴諸趣。諸佛更出濟度無
量。恨漏諸佛之利益猶爲生死凡夫。適値
釋尊之遺法。盍勵出離之聖行。一生空暮
再會何日。眞言止觀之行道幽易迷。三論法
相之教理奧難悟。不勇猛精進者何修之。
不聰明利智者誰學之。朝家簡定賜其賞。
學徒競望増其欲。暗三密行忝登遍照之
位。飾毀戒質誤居持律之職。實世間之假
名智者之所厭也。今至念佛宗者所行佛
號。不妨行住坐臥。所期極樂。不簡道俗
貴賤。衆生罪重一念能滅。彌陀願深十念往
生。公家不賞自離名位之欲。壇那不祈亦
無虚受之罪。況南北諸宗互諍權實之教。西
方一家觸無方便之門。鷲峯雲晴四十八願
月圓。王城春來十六想觀花鮮。月光重百
練而彌陀影現。花色入七寶而國界嚴飾。
幸依念佛之一宗聊集往生之十因。出輪
迴之郷至不退之土。若非此行復尋何道。
無一因不具十因之行。無一念不成九
品之因。可謂行高千葉。理 萬代。斯
實往生之妙術出離之要道也。於是十因未
久發心不少。故知。教者無翼而飛天下。道
者非石而重海内。是以垂悲娑界拯含類
於苦海。栖思淨土到群生於彼岸。設雖自
後勸他爲前。前生者導後。後去者助前。連
續無窮無有休息。我願既滿衆望亦足。伏
乞。臨終之暮各恃十念悲願。淨土之朝恣
開九品榮花
往生拾因一卷
    南都東大寺 沙日永觀草
    願共結縁者 往生安樂國
念佛宗六祖
  流支三藏 惠竉法師 道場法師
曇巒法師 大海禪師 齊朝上交
此十因者爲刻彫印字寫。作者草本一點
一畫敢莫取捨。唯仰先師之筆跡擬備結
結之指南矣
寶治二年戊申 仲奉日 願主比丘往成
此十因自學胤良乘房之方相傳畢。感悦
滿胸耳 天文十六年丁未卯月日
 興福寺前大僧正兼繼七十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