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往生要集 (No. 2682_ 源信撰 ) in Vol. 84

[First] [Prev]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往生要集卷中盡第六別
時念佛門
 天台首楞嚴院沙門源信撰 
第四觀察門者。初心觀行不堪深奧。如
十住毘婆娑云。新發意菩薩。先念佛色相
云云 又諸經中。爲初心人多説相好功徳。
是故今當修色相觀。此分爲三。一別相觀。
二總想觀。三雜略觀。隨意樂應用之
初別相觀者亦有二。先觀華座。觀經云。欲
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地上作蓮
華想。令其蓮華一一葉作百寶色。有八萬
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
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
旬。如是華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
億摩尼珠王。以爲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
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布地上。釋迦
毘楞伽寶以爲其臺。此蓮華臺。八萬金剛甄
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眞珠網。以爲挍飾。於
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
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有五
百億微妙寶珠。以爲映飾。一一寶珠有八
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
一金光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
爲金剛臺。或作眞珠網。或作雜華雲。於十
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是爲華座想。如
是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若欲念
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作此想時。不
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葉一一珠一
一光一一臺一一幢皆令分明。如於鏡中
自見面像。作此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
者。名爲邪觀已上。觀此座想者。滅除五萬劫
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
次正觀相好。謂阿彌陀佛座華臺上。相好炳
然莊嚴其身。一。頂上肉髻無能見者。高顯
周圓猶如天蓋。或樂廣觀者次應觀。彼頂
上有大光明具足千色。一一色作八萬四
千支。一一支中有八萬四千化佛。化佛頂上
亦放此光。此光相次乃至上方無量世界。
於上方界有化菩薩。如雲而下圍遶諸佛
大集經云。恭敬父母師僧和上得肉髻相云云 若於
此相生隨喜者。除却千億劫極重惡業不墮三途
二。頂上八萬四千髮毛。皆上向靡右旋而生。
永無褫落亦不雜亂。紺青稠密香潔細軟。
或樂廣觀者應觀。一一毛孔旋生五光。若
申之時。修長難量如釋尊髮長。從&T025632;樓陀
精舍至父王宮。遶城七匝
無量光普照。作紺瑠璃色。色中化佛。不可
稱數。現此相已。還住佛頂。右旋宛轉即成
蠡文大集經云。不以惡事加
衆生故。得髮毛金精相
三。於其髮際有
五千光。間錯分明。皆上向靡圍遶諸髮。遶
頂五匝。如天畫師所作畫法。團圓正等。細
如一絲。於其絲間生諸化佛。有化菩薩
以爲眷屬。一切色像亦於中現。樂廣觀
者可用此觀。四。耳厚廣長輪埵成就。或應
廣觀。旋生七毛流出五光。其光千色。色千
化佛。佛放千光遍照十方無量世界此隨好
之業因
可勘。觀佛三昧經云。觀此好者。滅八十劫生死之
罪。後世常與陀羅尼人爲眷屬
云云 下云諸利益。
亦依觀佛三
昧經而註
五。額廣平正。形相殊妙此好業因並
利益可勘
六。面輪圓滿光澤熙怡。端正皎潔猶如秋月。
雙眉皎淨似天帝弓。其色無比紺瑠璃光
見來求者生歡喜。故面輪圓滿。觀此相
者。除却億劫生死之罪。後身生處面見諸佛
七。眉間
白毫右旋宛轉。柔軟如覩羅綿。鮮白逾珂雪。
或次應廣觀。舒之直長大。如白瑠璃筒。放
已右旋如頗梨珠丈六佛白毫。長五丈。右
徑一寸。周圍三寸
於十
方面現無量光。如萬億日不可具見。但
於光中現諸蓮華。上過無量塵數世界。華
華相次團圓正等。一一華上一化佛坐。相好
莊嚴眷屬圍遶。一一化佛復出無量光。一一
光中亦無量化佛。是諸世尊。行者無數。住者
無數。座者無數。臥者無數。或説大慈大悲。
或説三十七品。或説六波羅蜜。或*説諸
不共法。若廣説者。一切衆生至十地菩薩。
亦不能知之集經云。不隱他徳稱揚其徳。
得此相。觀佛三昧經云。從無量
劫晝夜精進。身心無懈。如救頭然。勤修六度三十
七品十力無畏大慈大悲諸妙功徳。得此白毫。觀此相
者。除却九十六億那由他恒
河沙微塵數劫生死之罪
八。如來眼睫猶若牛
王。紺青齊整不相雜亂。或次應廣觀。上下
各生。有五百毛。如優曇華鬚。柔軟可愛樂。
一一毛端流出一光如頗梨色。遶頭一匝。
純生微妙諸青蓮華。一一華臺有梵天王。
執青色蓋大集經云。至心求於無上菩提。故得牛
王睫相。大經云。見於怨憎生於善心
九。佛眼青白上下倶眴。白者過白寶。青者
勝青蓮華。或次應廣觀。眼出光明。分爲四
支。遍照十方無量世界。於青光中有青色
化佛。於白光中有白色化佛。此青白化佛復
現諸神通 大集經云。修集慈心愛視衆生得
紺色目相
云云 於少時間觀此相者。
未來生處。眼常明淨。眼根無
病。除却七劫生死之罪
十。鼻修高直。其孔不
現。如鑄金鋌。如鸚鵡嘴。表裏清淨。無諸
塵翳。出二光明。遍照十方。變作種種無量
佛事觀此隨好者。滅千劫罪。未來生處。聞
好香。常以戒香爲身瓔珞
十一。
脣色赤好如頻婆果。上下相稱如量嚴麗。或
次應廣觀。團圓光明從佛口出。猶如百千
赤眞珠貫。入出於鼻白毫髮間。如是展轉
入圓光中此脣隨好
業等可勘
 十二。四十齒齊。淨密根
深。白逾珂雪。常有光明。其光紅白映耀人
集經云。遠離兩舌惡口恚心。
得四十齒鮮白齊密相
云云十三。四牙鮮
白。光潔鋒利。如月初出大集經云。身口意淨故
得四牙白相
云云觀此
脣口齒相者。
滅二千劫罪
 十四。世尊舌相薄淨廣長。能覆
面輪至耳髮際乃至梵天。其色如赤銅。或
次可廣觀。舌上五畫猶如印文。笑時動舌
出五色光。遶佛七匝還從頂入。所有神
變無量無邊大集經云。護口四過得廣長舌相云云
觀此相者。除百億八萬四千劫罪。他
世値八
十億佛
十五。舌下兩邊有二寶珠。流注甘露
滴舌根上。諸天世人十地菩薩。無此舌
亦無此味大般若經有異説可勘。大*集
經云。飮食施與故得上味相
十六。
如來咽喉如瑠璃筒状。如累蓮華。所出音
聲。詞韻和雅無不等聞。其聲洪震猶如天
鼓。所發言婉均。如伽陵頻音。任運能遍大
千世界。若作意時無量無邊。然爲利衆生。
隨類不増減大經云。不訟彼短不謗正法。
得梵音聲相。大集經云。於諸衆生
常柔軟語
云云 十七。頸出圓光。咽喉上有點相分
明。一一點中出一一光。其一一光遶前圓
光滿足七匝。衆畫分明。一一畫間有妙蓮
華。華上有七佛。一一化佛各有七菩薩以
爲侍者。一一菩薩執如意珠。其珠金色光。
青黄赤白及摩尼色皆悉具足。圓遶諸光上
下左右各各一尋。圍遶佛頸。了了如畫無上
依經
云。衣服飮食車乘臥具諸莊嚴物。歡喜
施與。得身金色圓光一丈相
*云云十八。頸出二
光。其光萬色。遍照十方一切世界。遇此光
者成辟支佛。此光照諸辟支佛頸。此相現
時。行者遍見十方一切諸辟支佛擲鉢虚空
作十八變。一一足下皆有文字。其字宣説
十二因縁。十九。缺瓫骨滿相。光照十方作
琥珀色。遇此光者發聲聞意。是諸聲聞見
此光明。分爲十支。一支千色。十千光明。光
有化佛。一一化佛有四比丘以爲侍者。一
一比丘皆説苦空無常無我 已上三種。樂廣
觀者應用之
二十。世尊肩項圓滿殊妙法華文句云。恒令
施増長故得此相
十一。如來腋下悉皆充實放紅紫光。作諸
佛事利益衆生無上依經云。於衆生中爲利益
事。修四正勤心無所畏。得兩
肩平整
腋下滿相
 二十二。佛雙臂肘明直傭圓。如象
王鼻平立摩膝。或次應廣觀。手掌千輻理。
各放百千光。遍照十方。化成金水。金水之
中有一妙水。如水精色。餓鬼見除熱。畜生
識宿。狂像見者爲師子王。師子見金翅
鳥。諸龍亦見金翅鳥王。是諸畜生各見所
尊。心生恐怖合掌恭敬。以恭敬故命終生
大集經云。救護怖畏得臂肘傭。
見他事業佐助故得手摩膝相
二十三。諸指
圓滿。充密纖長甚可愛樂。於一一端各生
卍字。其爪光潔如華赤銅瑜伽云。於諸尊
長恭敬禮拜合掌
起立。故得
織長指相
二十四。一一指間猶如雁王。咸有
鞔綱金色交絡。文同綺畫。勝閻浮檀金百
千萬億。其色明達過於眼界。張時則見。
斂指不見大經云。修四攝法
攝取衆生故得此相
 二十五。其手
柔軟如覩羅綿。勝過一切内外倶握大集經
云。父母
師長若病苦。自手洗拭。
捉持按摩。故得手軟相
二十六。世尊頷臆並身
上半威容。廣大如師子王瑜伽云。於諸有情
如法所作。能爲上
首而作助伴。離於我慢
無諸獚悷。故得此相
二十七。胸有*卍字名
實相印。放大光明。或次應廣觀。光中有無
量百千衆華。一一華上有無量化佛。是諸
化佛各有千光利益衆生。乃至遍入十方
佛頂。時諸佛胸出百千光。一一光説六波羅
蜜。一一化佛遣一化人端正微妙状如彌勒
安慰行者見此相光者除十
二億劫生死之罪
二十八。如來心
相如紅蓮華。妙紫金光以爲間錯。如瑠璃
筒。懸在佛胸。不合不開團圓如心。萬億化
佛遊佛心間。又無量塵數化佛。在佛心中
坐金剛臺放無量光。一一光中亦有無量
塵數化佛。出廣長舌放萬億光作諸佛事
念佛心者。除十二億劫生死之罪。生生得
値無量菩薩
云云樂廣觀者應作此觀 二十九。
世尊身皮皆眞金色。光潔晃曜如妙金臺。衆
寶莊嚴。衆所樂見大經云。施衣服
臥具得此相
三十。身光
任運照三千界。若作意時無量無邊。然爲
憐愍諸有情故。攝光常照。面各一尋大經云。
以香華
燈明等施人得此相云云
大光者。但發心見除却衆罪
 三十一。世尊身相
修廣端嚴大論云。恭敬尊長迎
送侍遶。得身直廣相
三十二。世尊體
相縱廣量等。周匝圓滿如尼&T025632;陀樹大集經
云。常勸
衆生修三昧得此相。報恩經云。若有衆生四大
不調能爲療治。故得身方圓相。文句云。慈心平等得
此相云云三十三。世尊容儀洪滿端直瑜伽云。於疾
病者卑屈瞻
侍給施良藥故
得身不僂曲相。
 三十四。如來陰藏平如滿月。
有金色光猶如日輪。如金剛器。中外倶淨。
大經云。見裸施衣服故得陰藏相。大集經云。覆藏
他過故。大論云。多修慚愧及斷邪婬故道禪師云。
佛言。若多貪欲色者即想如來陰藏相
者。欲心即止。罪障除滅。得無量功徳
 三十五。世
尊兩足。二手掌中。項及雙肩。七處充滿
大經云。行施之時所珍之物。能捨不悋。
觀福田及非福田。得七處滿相
 三十六。世
尊雙腨漸次纖圓。如翳泥耶仙鹿王膊。*膊
鉤鎖骨盤結之間出諸金光瑜伽云。自於正法
如實攝受。廣爲
他説。及正爲他善作
給使。得翳泥耶*膊相
 三十七。世尊足跟廣長
圓滿。與趺相稱勝諸有情大經云。不殺不
盜。於父母師長常
生歡喜故。
得跟長相
 三十八。足趺修高猶如龜背。柔
軟妙好與跟相稱瑜伽云。感足下平滿・千輻輪・纎
長指三相之業。總能感得跟・趺
二相。是前三相
所依止故
 三十九。如來之身。前後左右及
以頂上。各有八萬四千毛生。柔潤紺青。右
旋宛轉。或次應廣觀。一一毛端有百千萬
塵數蓮華。一一蓮華生無量化佛。一一化
現諸偈頌。聲聲相次猶如雨渧無上依經
云。修諸
勝善法。無中下品。恒令増上。得身毛上靡右旋宛轉
相。優婆塞戒經云。親近智者樂聞樂論。聞已樂修。
樂治道路
除失棘刺故
 四十。世尊足下千輻輪文。網穀
衆相無不圓滿瑜伽云。於其父母種種供養。於
諸有情諸苦惱事種種救護。由往
來等動轉業。故得此相云云
千輻輪相除却千劫極重惡業
 四十一。世尊足下
有平滿相。妙善安住猶如奩底。地雖高下。
隨足所蹈皆悉怛然無不等觸大經云。持
戒不動。施
心不移。安住實語。故得此相云云
其足柔軟。諸指纎長。鞔網具足。内外握等相。及業因同前手相
十二。樂廣者應觀。足下及跟各生一華。圍
遶諸光滿足十匝。華華相次。一一華上有
五化佛。一一化佛。五十五菩薩以爲侍者。一
一菩薩頂生摩尼珠光。此相現時。佛諸毛孔
生八萬四千微細小光明。嚴飾身光。極令
可愛。此光一尋。其相衆多。乃至他方諸大菩
薩觀此之時。此光隨大已上 是諸相好行相
利益廢立等事。諸文不同。然今三十二略相
多依大般若。廣相隨好及諸利益依觀佛
經。又相好業有其總別。言總因者。瑜伽四
十九云。始從清淨勝意樂地。一切所有菩
提。資糧無有差別。能感一切相乃隨好云云
言別因者。彼論有三種。一者六十二因。具
如論文。二者淨戒。若諸菩薩毀犯淨戒。尚
不能得下賤人身。何况能感大丈夫相。三
者四種善修。一善修事業。二善巧方便。三
饒益有情。四無倒回向已上 別因之中亦有
多差別。今者且取因果相順者也。前後次
第。諸文亦不同。今者隨宜取爲次第也。相
好間雜以爲觀法。亦是觀佛經之例也。順觀
次第。大途如是。逆觀反之從足至頂。觀
佛三昧經云。閉眼得見以心想力。了了分
明如佛在世。雖觀是相不得衆多。從一
事起復想一事。想一事 已復想一事。逆
順反覆經十六反。如是心想極令明利。然
後住心繋念一處。如是漸漸擧舌向腭。令
舌政住。經二七日。然後身心可得安穩。
和尚云。十六遍後。住心觀白毫相。不得雜

二總相觀者。先觀如前衆寶莊嚴廣大蓮華。
次觀阿彌陀佛坐華臺上。身色如百千萬億
閻浮檀金。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
旬。眉間白毫右旋婉轉。如五須彌山。眼如
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
如須彌山。圓光如百億大千界。光中有無
量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以無數菩薩爲侍
者。如是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
四千隨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捨。
當知一一相中各具七百五倶胝六百萬光
明。熾然赫奕神徳巍巍。如金山王在大海
中。無量化佛菩薩充滿光中。各各現神通。
圍遶彌陀佛。彼佛如是具足無量功徳相
好。在於菩薩衆會之中演説正法。行者是
時都無餘色相。須彌鐵圍大小諸山悉不現。
大海江河土地樹林悉不現。溢目之者但是
彌陀佛相好。周遍世界之者亦是閻浮檀金
光明。譬如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沈沒
不現。滉瀁浩汗唯見大水。彼佛光明亦復
如是。高出一切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
曜。行者以心眼見於己身。亦在彼光明所
照之中已上依觀經・雙觀經・般舟經・大論
等意。此觀成後。隨樂作次觀耳
 或應
觀。彼佛是三身一體之身也。於彼一身所見
不同。或丈六或八尺。或廣大身。所現身皆金
色。所利益各無量。與一切諸佛其事同一
應化身 又一一相好。凡聖不得其邊。梵天不
見其頂。目連不窮其聲。無形第一體。非莊
嚴莊嚴。十力四無畏。三念住大悲八萬四千
三昧門。八萬四千波羅蜜門。恒沙塵數法門
究竟圓滿。與一切諸佛其意同一報身 微妙
淨法身。具足諸相好。一一相好即是實相。實
相法界具足無減。不生不滅無去來。不一
不異非斷常。有爲無爲諸功徳依此法身。
常清淨。與一切諸佛其體同一法身 是故三
世十方諸佛三身。普門塵數。無量法門。佛
衆法海。圓融萬徳。凡無盡法界。備在彌陀
*佛一身。不縱不横。亦非一非異。非實非
虚。亦非有無。本性清淨。心言路絶。譬如
如意珠中非有寶非無寶。佛身萬徳亦復
如是。又非即陰入界名爲如來。彼諸衆生
皆悉有之。故非離陰入界名爲如來。離
之則是無因縁法。故非即亦非離。寂靜但
有名。是故當知。所觀衆相即是三身即一
之相好光明也。諸佛同體之相好光明也。萬
徳圓融之相好光明也。色即是空。故謂之眞
如實相。空即是色。故謂之相好光明。一色
一香無非中道。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我所
有三惡道與彌陀佛萬徳。本來空寂一體無
礙。願我得佛齊聖法王已上依觀經・心地觀經・
金光明經・念佛三昧經・
般若經・止
觀等意
三雜略觀者。彼佛眉間有一白毫。右旋宛轉
如五須彌。於中復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
有八萬四千光。其光微妙具衆寶色。總而
言之。七百五倶胝六百萬光明。十方面赫
奕。如億千日月。其光中現一切佛身。無數
菩薩衆會圍遶。復出微妙音宣暢諸法海。
彼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
不捨。我亦在彼攝取之中。煩惱障眼雖不
能見。大悲無倦常照我身。或應起自心
生極樂國。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
想。尋蓮華開時。瞻仰尊顏觀白毫相。時有
五百色光來照我身。即見無量化佛菩薩
滿虚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
演妙法。如是思想令心欣悦。願共諸衆生
往生安樂國已上依觀經・華嚴經
等意。具在別卷
若樂極略者
應念。彼佛眉間白毫相旋轉。猶如頗梨珠。光
明遍照攝我等。願共衆生生彼國。若有不
堪觀念相好。或依歸命想。或依引攝想。或
依往生想。應一心稱念已上。意樂不同
故明種種觀
 行住
坐臥語默作作。常以此念在於胸中。如飢
念食。如渇追水。或低頭擧手。或擧聲稱名。
外儀雖異心念常存。念念相續寤寐莫忘。
問。彼佛眞身非是凡夫心力所及。但應觀
像。何觀大身。答。觀經云。無量壽佛身量無
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
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
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已上 明知。初心亦
隨樂欲得觀眞身。問。所言彌陀一身即一
切佛身者。有何證據。答。天台大師云。念阿
彌陀佛即是念一切佛。故華嚴經云。一切
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
已上 又觀佛三昧經云。若思惟一佛即見
一切佛。問。爲如諸佛體性無二。念者功徳
亦無別耶。答。等無差別。故文殊般若經下
卷云。念一佛功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
佛功徳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
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徳辯才。如是
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
已上 問。諸相功徳。肉髻梵音是爲最勝。
今多勸白毫。有何證據耶。答。其證甚多。略
出一兩。觀經云。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
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
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見。又觀佛經云。
如來有無量相好。一一相中。八萬四千諸小
相好。如是相好不及白毫小分功徳。是故
今日爲於來世諸惡衆生。説白毫相大
光明。消惡觀法。若有邪見極重惡人。聞此
觀法具足相貎生瞋恨心。無有是處。縱使
生瞋。白毫相光亦復覆護。暫聞是語。除三
劫罪。後身生處生諸佛前。如是種種百千億
種諸觀光明微妙境界。不可悉説。念白毫
時。自然當生。又云。麁心觀像。尚得如是
無量功徳。況復繋念觀佛眉間白毫相光。又
云。釋迦文佛現行者前告言。汝修觀佛三
昧力。故我以涅槃相力示汝色身。令汝
諦觀。汝今坐禪不得多觀。汝後世人多作
諸惡。但觀眉間白毫相光。作此觀時。所見
境界如上所説已上略抄。上所説者。見佛種種境
界也。諸餘利益。至下別時及利
益門
應知
 問。觀白毫一相亦名三昧耶。答。爾。
故觀佛經第九云。若能繋心觀一毛孔。是人
名爲行念佛定。以念佛故。十方諸佛常立
其前。爲説正法。此人即爲能生三世諸如
來種。何況具足念佛色身。問。何故不觀淨
土莊嚴耶。答。今爲不堪廣行之者。唯勸
略觀。若欲觀者。應讀觀經。何況前明十種
事。即是淨土莊嚴也。問。何故不觀觀音勢
至耶。答。略故不述。念佛已後。應觀二菩
薩或稱名號。多少隨意
第五回向門者。五義具足。是眞回向。一聚
集三世一切善根華嚴
經意
二薩婆若心相應。三
以此善根共一切衆生。四回向無上菩提。
五觀能施所施施物皆不可得。能令諸法實
相和合大論意 依此等義。心念口言。所修功
徳及以三際一切善根其一回向自他法界一
切衆生。平等利益其二 滅罪生善共生極樂。
普賢行願速疾圓滿。自他同證無上菩提。盡
未來際利益衆生其三回施法界其四回向
大菩提其五問。未來善根未有。以何回向。
答。華嚴經説第三回向菩薩行相云。以三
世善根而無所著。無相離相悉以回向。刊定
記有二釋。一未來善根雖未有。今若發願。
願薫成種。攝持力故。未來所修任運注向衆
生菩提。不待更回向也。二依此教中。菩薩
乃至修一念善。攝法性故。遍於九世故。
用彼善根回向也。問。第二何名薩婆若相
應心。答。論云。阿耨菩提意。即是應薩婆若
心。應者。繋心願我當作佛。問。第三第四何
故要共一切衆生。及以回向無上菩提。答。
六波羅蜜經云。云何少施功徳多耶。以方便
力。小分布施回向發願。與一切衆生同證
無上正等菩提。以是功徳無量無邊。猶如小
雲漸遍法界乃至以一華一果施
亦爾。大論意亦同之
寶積經四十
六云。菩薩摩訶薩所有已生諸妙善根。一切
回向無上菩提。令此善根畢竟無盡。譬如
小水投于大海。乃至劫燒中無有盡。又大
莊嚴論偈云。行施不求妙色財。亦不願感
天人趣。專求無上勝菩提。施微便感無量
已上故以諸善根盡回向佛道。又大論云。
譬如慳貪人無因縁。乃至一錢不施。貪慳
積聚但望増長。菩薩亦如是。福徳若多若
少。不向餘事。但愛惜積集向薩婆若已上
問。若爾唯應回向菩提。何故更云往生極
樂。答。菩提是果報。極樂是華報。求果之人盍
期華耶。是故九品業皆云。回向願求生極
樂國。問。發願・回向有何差別。答。誓期所求。
名之爲願。回所作業趣向於彼。謂之回
向。問。薩婆若與無上菩提。二無差別。何分
爲二。答。論明回向。分之爲二。故今順之。
更檢論文。問。次何故觀所有事。悉令空耶。
答。論云。著心取相菩薩修福徳。如草生火
易可得滅。若體得實相菩薩。以大悲心行
衆行。難可得破。如水中火無能滅者。問。
若爾應唱言空無所得。何故今云回施法
界。答。理實可然。今順於國土風俗。故云法
界。理亦無違。所以然者。法界即是圓融無
作第一義空。以所修善回趣相應彼第一
義空。名回施法界。問。最後何意唱言回向
大菩提耶。答。此是令與薩婆若相應也。此
亦順土風置之末後。言薩婆若即是菩提。
如前論文。問。有相回向無利益耶。答。如上
數論。雖有勝劣。猶有巨益。如大論第七云。
有小因大果小縁大報。如求佛道讃一偈
一稱南無佛。燒一捻香。必得作佛。何況聞知
諸法實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而行因縁
業亦不失已上 此文深妙髻中明珠。則知我
等成佛無疑。歸命龍樹尊。證成我心願◎」
大文第五助念方法者。一目之羅不能得
鳥。萬術助觀念。成往生大事。今以七事略
示方法。一方處供具。二修行相貎。三對治
懈怠。四止惡修善。五懺悔衆罪。六對治魔
事。七總結行要
第一方處供具者。内外倶淨。卜一閑處。隨
力辨於華香供具。若有闕少華香等事。但
專念佛功徳威神。若親對佛像。須辨燈明。
若遙觀西方。或須闇室感禪師
許闇室
若供華香
時。須依觀佛三昧經供養文意。其所得福無
量無邊。煩惱自減少。六度自圓滿其文不異通
途所用。故不
更抄若用念珠時。欲求淨土。用木槵子。
欲多功徳。用菩提子乃至或水精蓮子等
見念珠
功徳經
第二修行相貎者。依攝論等用四修相。一
者長時修。要決云。從初發心乃至菩提。恒
作淨因終無退轉。善導禪師云。畢命爲期。
誓不中止。二者慇重修。謂於極樂佛法僧
寶。心常憶念專生尊重要決云。行住坐臥不
背西方。㖒唾便痢不向西方。導禪師云。面
向西方者最勝。如樹先傾倒必隨曲。必有
事礙不及向西者。但作向西想亦得。三
者無間修。要決云。謂常念佛作往生心。於
一切時心恒想巧。譬若有人被他抄掠。身
爲下賤備受艱辛。忽思父母欲走歸國。
行裝未辨。由在他郷日夜思惟。苦不堪忍。
無時暫捨不念爺孃。爲計既成便歸得達。
親近父母縱任歡娯。行者亦爾。往因煩惱
壞亂善心。福智珍財並皆散失。久沈生死。
制不自由。恒與魔王而作僕使。驅馳六道
苦切身心。今遇善縁忽聞彌陀慈父不違
弘願濟拔群生。日夜驚忙。發心願往。所以
精勤不倦。當念佛恩報盡爲期。心恒計念。
導師云。心心相續。不以餘業間。又不以貪
瞋等間。隨犯隨懺。不令隔念隔時隔日。
常令清淨私云。晝夜六時或三時二時。要
具方法精勤修習。其餘時處。不求威儀。不
論方法。心口無廢。常應念佛。四者無餘
修。要決云。專求極樂禮念彌陀。但諸餘
行不令雜起。所作之業。日別須修念佛
讀經不留餘課耳。導師云。專稱彼佛名。
專念專想專禮專讃彼佛及一切聖衆等。
不雜餘業已上 問。其餘事業有何過失。答。
寶積經九十二云。若有菩薩。樂作世業。營
於衆務。爲所不應。我説是人住於生死。又
同偈云。戲論淨論處。多起諸煩惱。智者應
遠離。當去百由旬云云 自餘方法具如止
觀。問。若爾在家人難堪念佛行。答。世俗
人難棄縁務。但常繋念西方。誠心應念彼
佛如木槵經瑠璃王行。又迦才淨土論云。譬
如龍行雲即隨之。心若西遊。業亦隨之
 問。既知。修行總有四相。其修行時。用心
云何。答。觀經云。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
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一至誠心。二深心。三
回向發願心。善導禪師云。一至誠心。謂禮
拜讃歎念觀。三業必須眞實故。二深心。謂
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
轉三界未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
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
至一念無有疑心。三回向發願心。謂所作
一切善根。悉皆回向願往生故。具此三心
必得往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略抄之。經
文雖在上
品上生。如禪師釋者。理
通九品。餘師釋不能具
鼓音聲經云。若能深信
無狐疑者。必得往生阿彌陀佛國。涅槃經
云。阿耨菩提。信心爲因。是菩提因雖復無
量。若説信心則已攝盡已上 明知。修道以
信爲首。又善導和尚云。若入觀及睡時。應
發此願。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向西。十
聲稱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菩薩清淨大海
衆竟。而發見佛菩薩及極樂界相之願。即
隨意入觀及睡得見。除不至心。問。行者常
途計念往生。其相似何。答。前所引要決欲
歸本國之譬。是其相也。又安樂集云。譬
如有人於空曠逈處。値遇怨賊拔劍奮勇
直來欲殺此人徑走觀渡一河。未及到河
即作此念。我至河岸。爲脱衣渡。爲著衣
浮。若脱衣渡。唯恐無暇。若著衣浮。復畏
首領難全。爾時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無
餘心想間雜。行者亦爾。念阿彌陀佛時。亦
如彼人念渡。念念相次無餘心想間雜。或
念佛法身。或念佛神力。或念佛智慧。或念
佛毫相。或念佛相好。或念佛本願。稱名亦
爾。但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已上 元
曉師同之。問。念佛三昧。爲唯心念。爲亦口
唱。答。如止觀第二云。或唱念倶運。或先念
後唱。或先唱後念。唱念相繼無休息時。聲聲
念念唯在阿彌陀。又感禪師云。觀經言。是
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教令可稱阿彌陀
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絶。豈非苦惱所逼念
想難成。令聲不絶至心便得。令此出聲
學念佛定亦復如是。令聲不絶遂得三昧。
見佛聖衆皎然目前。故大集日藏分言。大
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大念者大聲稱佛
也。小念者小聲稱佛也。斯即聖教。有何惑
哉。現見。即今諸修學者。唯須勵聲念佛。三
昧易成。小聲稱佛遂多馳散。此乃學者所
知。非外人之曉矣已上。彼經但云欲多見多欲
小見小等。然感師既得三昧。
彼所釋應師信。
更勘諸本
第三對治懈怠者。行人不能恒時勇進。或心
蒙昧。或心退屈。爾時應寄種種勝事勸勵
自心。或以三途苦果比淨土功徳。應作是
念。我已惡道經多劫。無利勤苦尚能超。修
行少行得菩提大利。不應生退屈惡趣苦
淨土相
一一
如前
 或縁往生淨土衆生。應作是念。十方
世界諸有情。念念往生安樂國。彼既丈夫。
我亦爾。不應自輕生退屈往生人如下利
益門料簡門
應縁佛奇妙功徳。略擧其要
一。應思念四十八本願。又無量清淨覺經
云。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乘大願船
汎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喚衆生令上
大願船送著西方。若衆生肯上大願船者。
並皆得去。此是易往也此文出三
卷淨土論
心地觀經
偈云。衆生沒在生死海。輪回五趣無出期。
善逝恒爲妙法船。能截愛流超彼岸。應
念我何時乘悲願船去
二。名號功徳。如維摩經言。諸佛色身。威相
種性。戒定智慧。解脱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
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説法教
化。成就衆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
等。是故名爲三藐三佛陀。名爲多陀阿伽
度。名爲佛陀。阿難。若我廣説此三句義。汝
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
中衆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
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要決云。維
摩經云。佛初三號。佛若廣説。阿難經劫不
能領受。成實論釋佛之號。前之九號皆從
別義。總前九號名義功徳爲佛世尊。説初
三號歴劫難周。阿難領悟莫能具悉。更
加六號以製佛名。勝徳既圓。念其大善也
已上
要決
華嚴偈云。若有諸衆生。未發菩提心。一
得聞佛名。決定成菩提首楞嚴經文
如下料簡門
應作
是念。我今既得聞佛尊號。願我當作佛如
十方諸佛
三。佛相好功徳。六波羅蜜經云。於諸世間
所有三世一切衆生學無學人及辟支佛。如
是有情無量無邊所有功徳。比於如來一毛
功徳。百千萬分中不及其一。如是一一毛
端。皆從如來無量功徳之所出生。一切毛
端所有功徳。共成一髮功徳。如是佛髮八
萬四千。一一髮中各具如上功徳。如是合
集共成一隨好功徳。一切隨好功徳共成
一相功徳。一切相功徳合集至百千倍。成眉
間毫相功徳。其相圓滿宛轉右遶。如頗胝
迦寶。明淨鮮白。夜闇之中猶如明星。毫相舒
之上至色界阿迦膩吒天。卷之如舊復爲
毫相。於眉間住。豪相功徳至百千倍。成肉
髻相。如是肉髻千倍功徳。不及梵音聲相
功徳。又寶積經有無數校量。學者可勘。又
大集念佛三昧經第五云。如此世界及十方
無量無邊諸世界中所有衆生。假使盡皆一
時成佛。彼諸世尊經無量劫皆還歎佛一毛
功徳。終亦不盡。華嚴偈云。清淨慈門刹塵
數。共生如來一妙相。一一諸相莫不然。是
故見者無厭足。應作是念。願我當見佛
無邊功徳相
四。光明威神。謂平等覺經云。無量清淨佛
無量清淨佛者
是阿彌陀佛也
 光明最尊第一無比。諸佛光明
皆所不及也。有佛頂光明照七尺。有佛照
一里。有佛五里。有佛二十里。四十里八十里。
乃至百萬佛國。二百萬佛國。八方上下。無央
數諸佛頂光所照。皆如是也。無量清淨佛頂
中光明。炎照千萬佛已上取意。私云。觀經
云。彼佛圓光如百億
大千界。此經云。頂中光照
千萬佛國。二經意同耳
 雙觀經云。無量壽佛
威神光明最勝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或有佛光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
之。乃照東方恒河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維
上下亦復如是。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
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玄一師云。
無與等故
炎王光佛一師云。最
勝自在故
 清淨光佛師云。滅三
垢故。憬興師
云。無貪善
根所生故
歡喜光佛一云。遇者悦意故。
興云。無瞋所生故
 智慧光佛
一云。智慧所發故。
興云。無癡所生故
不斷光佛一云。恒
相續故
難思光佛・無
稱光佛一云。不可稱歎盡其所有
故。自餘名義可知。不煩記
 超日月光
佛。若在三途勤苦之處見此光明。無復苦
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脱。非但我今稱其光
明。一切諸佛亦復如是。若有衆生聞其光
明威神功徳。日夜稱説至心不斷。隨意所
願得生其國。我説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
殊妙。晝夜一劫尚不能盡已上取意。平等覺經
別云頂光。觀經總
云光
 譬喩經第三明釋迦文佛光明相云。佛
滅百年有阿育王。國内民庶歌佛遺典。王
意不信念言。佛有何徳過踰於人。而共專
信誦習其文。即問大臣。國中頗有見佛者。
答曰。聞波斯匿王妹出家作比丘尼。年在西
垂。云言見佛。王即自出往詣問曰。道人見
佛不耶。答云。實爾。問曰。有何殊異。道人
曰。佛之功徳巍巍難量。非我愚賤所能陳
之。粗説一事可知殊特。我時八歳。世尊
來入王宮。即前禮足。頭上金釵墮落在地。
求之不得。怪其所以。如來過去。足跡有千
輻輪。現光明晃。七日即滅。登時金釵與地
同色。是以不見。光滅後得釵。乃知爲殊
特。王聞歡喜。心煥開悟略抄 華嚴經偈云。一
一毛孔現光雲普遍虚空發大音諸幽冥
所靡不照。地獄衆苦咸令滅。應作是念。
願佛光照我。滅生死業苦
五。無能害者。寶積經三十七云。風劫起時。世
有大風。名僧伽多。彼風擧此三千世界須
彌鐵圍及四大州八萬小州大山大海。高百
踰繕那。乃至無量百千踰繕那。已碎末爲塵。
又撃壞滅焔摩天宮。乃至遍淨天所有宮殿。
亦皆散滅。即以此風吹如來衣。一毛端際
尚不能動。何況衣角及全衣者已上 十住
論云。諸佛不可思議。假喩可知。假使一
切十方世界衆生皆有勢力。設育一魔有
爾所勢力。復令十方一一衆生力如惡魔。
欲共害佛。尚不能動佛一毛。況有害者。
偈云。若諸世間中。欲有害佛者。是事皆不
成。以成不殺法。應作是念。願我當得佛
金剛不壞身
六。飛行自在。同論云。佛於虚空擧足下足
行往坐臥。皆得自在。若大聲聞神通自在。
一日過五十三億二百九十六萬六千三千
大千世界。如是聲聞百歳所過。佛一念過。
乃至恒河中沙。一沙爲一河。是諸恒河沙大
劫所過國土。佛一念中過。若欲蹈寶蓮華
而去。即能成辨。如是飛行一切無礙。觀佛
經云。於虚空擧足行時。千輻輪相皆雨八
萬四千蓮華。如是衆華有塵數佛亦歩虚
已上
略抄
又蹈空行。而千輻輪現於地際。悦意
妙香鉢特摩華。自然踊出承如來足。若畜生
趣一切有情。爲如來足之所觸者。極滿七
夜受諸快樂。命終之後往生善趣樂世界
寶積經 若以四十里盤石從色究竟天
下。經一萬八千三百八十三年到此地。直
下尚爾。推之應知。聲聞飛行。如來飛行。展
轉不可思議。華嚴經慧林菩薩讃佛偈云。自
在神通力。無量難思議。無來亦無去。説法
度衆生。應作是念。願我得神通。遊戲諸
佛土
七。神通無礙。十住論云。佛能末恒河沙等
世界令如微塵。又能還合。或又能變無
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皆令作金銀等。又能
變恒河沙等世界大海水。皆使爲乳蘇等
已上 淨名經説菩薩不思議解脱云。斷取三
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恒
河沙世界之外。其中衆生不覺不知己之
住。又復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
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於下方。過恒河
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擧著上方。過恒
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針鋒擧一棗葉。而
無所嬈。以須彌山納芥子中。以四大海
入一毛孔。亦復如是。其中衆生不覺不知。
唯應度者乃知見之已上 菩薩尚爾。何況佛
力。故度諸佛境界經云。能令十方世界入一
毛孔乃至 於一微塵能現無量無數不可説
世界。一切衆生亦無迫窄。無量無數不可説
劫威儀果報事。能於一念中現。一念威儀
果報事。於無量無數不可説劫中現。如是
所作。心無功用。不作思惟云云 華嚴經眞
實幢菩薩偈云。一切諸如來。神通力自在。
悉於三世中。求之不可得。應作是念。我
今亦不知爲佛神力轉在何佛土在誰毛
孔。我於何時得覺知之
八。隨類化現。十住論云。佛一念中。於十方
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世界。變化無量佛身。一
一化佛亦能施作種種佛事已上四事
神境
 度諸佛
境界經云。如來所現無異功用無異思惟。
隨衆生性自見不同。如十五日夜。閻浮提
人各見月現在其上。月不作意我現其上。
華嚴偈云。如來廣大身。究竟於法界。不離
於此坐。而遍一切處。又云。智慧甚深功徳
海。普現十方無量國。隨諸衆生所應見。光
明遍照轉法輪。應作是念。願我當見遍法
界身
九。天眼明徹。十住論云。大力聲聞以天眼
見小千國土。亦見中衆生生時死時。小力
辟支佛見十小千國土。見中衆生生時死時。
中力辟支佛見百小千國土。見中衆生生時
死時。大力辟支佛見三千大千國土見中衆
生生死所趣。諸佛世尊見無量無邊不可思
議世間。亦見是中衆生生時死時已上華嚴
經偈云。佛眼廣大無邊際。普見十方諸國
土。其中衆生不可量。現大神通悉調伏。應
作是念。今彌陀如來。遙見我身業
十。聞聲自在。十住論云。假令恒河沙等三千
大千世界衆生。一時發言。又一時作百千種
伎樂。若遠若近。隨意能聞。若欲於中聞一
音聲。隨意得聞。餘者不聞。又過無邊世
界最細聲。能亦得聞。若欲令衆生聞。能令
得聞略抄 華嚴文殊偈云。一切世間中。所
有諸音聲。佛智皆隨了。亦無有分別已上
應作是念。今彌陀如來。定聞我語業
十一。知他心智。十住論云。佛能知無量無
邊世界現在衆生心及諸染淨所縁等。又能
知無色衆生諸心略抄 華嚴文殊偈云。一切
衆生心。普在於三世。如來於一念。一切悉
明達。應作是念。今彌陀如來。必知我意業」
十二。宿住隨念智。十住論云。佛若欲念自
身及一切衆生無量無邊宿命。一切事皆悉
知。無有不知。過恒河沙等劫事。是人何處
生。姓名貴賤飮食資生苦樂。所作事業所受
果報。心何所行本從何來。如是等事。即能
知見。偈云。宿命智無量。天眼見無邊。一切
人天中。無能知其限。應念願佛令我宿業
清淨
十三。智慧無礙。寶積經三十七云。假使有
人。取恒河沙等世界所有一切草木。悉燒
爲墨。擲置他方恒河沙等世界大海。於百
千歳就以磨之盡爲墨汁。佛從大海中取
一一墨滴分別。了知是某世界如是草木。
其根*其莖*其枝*其條華果葉等。又如有
人持一毛端霑水一滴。來至佛所。而作
是言。敢以滴水持用相寄。後若須者當還
賜我。爾時如來取其滴水置殑伽河中。而
爲彼河流浪回復之所旋轉。和合引注至
于大海。是人滿百年已而白佛言。先寄滴
水。今請還我。爾時佛以一分毛端就大海
内。霑本水滴用還是人略抄 六波羅蜜經
云。如是四州及諸山王用爲紙素。八大
海水以爲其墨。一切草木用爲其筆。一切人
天一劫書寫。比舍利弗所得智慧。十六分
中不及其一。又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其中
衆生所有智慧。如舍利弗等無有異。菩薩
了達布施波羅蜜多所有智慧。過彼百倍。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衆生。皆具布施波
羅蜜多智慧。不及一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智慧。乃至般若亦復如是。又此三千大千
世界所有衆生。皆具六波羅蜜智慧。不及
一初地菩薩智慧 乃至十地展轉如是。又
此十地菩薩智慧。比汝慈氏一生補處菩薩
智慧。百千分中不及其一。此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衆生所有智慧。皆如慈氏等無有異。
如是菩薩坐於道場降伏魔怨將成正覺
所有智慧。於佛智慧。百千萬分不及其一。
寶積經云。假使十方無量無邊一切世界所
有衆生。皆悉成就繋屬一生補處菩薩之
智。欲比如來十力之一處非處智。百千萬
分不及其一乃至 烏波尼沙陀分不及其
一。乃至算數譬喩所不能及。華嚴經偈言。
如來甚深智。普入於法界。能隨三世轉。與
世爲明道。同經普明智菩薩讃佛偈云。一切
諸法中。法門無有邊。成就一切智。入於深
法海已上 應作是念。願今彌陀。照見我
三業。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淨
十四。能調伏心。十住論云。諸佛若入定若
不入定。欲繋心一縁中。隨意久近如意
能住。從此縁中更住餘縁。隨意能住。若佛
住常心。欲令人不知則不能知。假使一切
衆生知他心智。如大梵王。如大聲聞辟支
佛。成就智慧知他人心。欲知佛常心。若
佛不聽則不能知。應念願令我得佛覺三

十五。常在安慧。同論云。諸佛安穩常不動。
念常在心。何以故。先知而後行。生隨意所
縁中。住無礙行故。斷一切煩惱故。出過
動性故。如佛告阿難。佛於此夜得阿耨
菩提。一切世間。若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以盡
苦道教化周畢。入無餘涅槃。於其中間。佛
於諸受。知起知住。知生知滅。諸相諸觸。
諸覺諸念。亦知起知住。知生知滅。惡魔
七年晝夜不息。常隨逐佛不得佛短。不
見佛念不在安慧。偈云。其念如大海。湛
然在安穩。世間無有法而能擾亂者。應念
願佛除滅我麁動覺觀心
十六。悲念衆生。大般若經云。十方世界無一
有情如來大悲所不能照。寶積經云。假使
過於兢伽沙等諸佛世界。唯一衆生是佛化
限。爾時如來躬往其所。爲説法要令其悟
入。同經偈云。爲利一衆生。住無邊劫海。令
其得調伏。大悲心如是。華嚴經文殊讃佛
偈云。一一地獄中。經於無量劫。爲度衆生
故。而能忍是苦。大經偈云。一切衆生受異
苦。悉是如來一人苦乃至 衆生不知佛能救。
故謗如來及法僧。大論云。佛以佛眼一日
一夜各三時觀一切衆生誰可度者。無令
失時。有論云。譬如魚子。母若不念。子則
爛壞。衆生亦爾。佛若不念。善根即壞。莊嚴
論偈云。菩薩念衆生。愛之徹骨髓。恒時欲
利益。猶如一子。故由此等義。有懺悔偈云。
如父母有子。始生便盲聾。慈悲心慇重。不
捨而養活。子不見父母。父母常見子。諸佛
視衆生。猶如羅睺羅。衆生雖不見。實在
諸佛前已上 應作是念。彌陀如來常照我
身。護念我善根。觀察我機縁。我若機縁熟。
不失時被引接
十七。無礙辨説。十住論云。若三千界所有四
天下。滿中微塵數三千大千世界衆生。皆如
舍利弗。如辟支佛。皆悉成就智慧樂説。壽
命如上塵數大劫。是諸人等。因四念處。盡
其形壽問難如來。如來還以四念處義答
其所問。言義不重。樂説無窮。又云。佛有所
説。皆有利益。終不空言。是亦希有乃至 若
一切衆生。智慧勢力皆如辟支佛。是諸衆
生。若不承佛意欲度一人。無有是處。若
是諸人説時。乃至不能斷無色界結使一
毫釐分。若佛欲度衆生有所言説。乃至外
道邪見諸龍夜叉等。及餘不解佛語者。皆
悉令解。是等亦能轉化無量衆生乃至 是故
佛名最上導師。偈云。於四問答中。超絶無
倫匹。衆生諸問難。一切皆易得。若於三時
中。諸有所説者。言必不虚設。常有大果報
已上 華嚴經偈云。諸佛廣大音。法界靡不
聞。菩薩能了知。善入音聲海。淨名經偈云。
佛以一音演説法。衆生隨類各得解。皆謂
世尊同其語。斯*即神力不共法。又譬喩經
第三云。阿育王意不信佛。時海邊有鳥。名
爲鴹隨。其音甚哀和。頗有髣髴似佛音聲
萬分之一。王聞其音歡喜。即發無上道意。
宮中綵女凡七千人。復發無上道意。王從是
遂信三尊。烏之音聲所度如是。況於至眞
清淨妙音者乎取意
略抄
應念我何時得聞彼辨

十八。觀佛法身。如文殊師利菩薩言。我觀
如來。即眞如相。無動無作。無所分別。無
異分別。非即方處。非離方處。非有非無。
非常非斷。非即三世。非離三世。無生無
滅。無去無來。無染不染。無二不二。心言
路絶。若以此等眞如之相觀於如來。名眞
見佛。亦名禮敬親近如來。實於有情能
爲利大般若 占察經下卷。地藏菩薩言。
一實境界者。謂衆生心體。從本已來不生
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虚空。離
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
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増無減。
以一切衆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
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
寂靜眞如相故。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
別者。猶如幻化無有定實乃至 一切世界
求心形状。無一區分而可得者。但以衆生
無明癡闇薫習因縁。妄現境界令生念著。
所謂此心不能自知無。妄自謂有起覺知
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想。以此妄
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乃至廣説以信解觀念
此理。爲菩薩最初根本

 此一實境界即是如來法身也。華嚴經一
切慧菩薩偈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
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已上 應念我何
時得顯本有性
十九。總觀佛徳。如普賢菩薩云。如來功徳。
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説不可説佛刹
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説不可窮盡已上 又阿
彌陀佛威神無極。如雙觀經云。無量壽佛
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
佛如來。莫不稱歎。龍樹偈云。世尊諸功徳。
不可得度量。如人以尺寸量空不可盡。
同讃彌陀偈云。諸佛無量劫。讃揚其功徳。
猶尚不能盡。歸命清淨人。應念願我得佛
齊正法王
二十。欣求教文。般舟經云。是三昧難得値。
正使求是三昧。至百億劫。但欲得聞其名
聲。不能得聞。何況得學者。轉復行教人。
偈言。我自識念往世時。其數具足六萬歳。
常隨法師不捨離。初不得聞是三昧。有
佛號曰具至誠。時智比丘名和隣。彼佛世
尊泥洹後。比丘常持是三昧。我時爲王君
子種。夢中逮聞是三昧。和隣比丘有斯經。
王當從受此定意。從夢覺已即往求。輒見
比丘持三昧。即除鬢髮作沙門。學八千歳
一時聞。其數具足八萬歳。供養奉事此比
丘。時魔因縁數興起。初未曾得一反聞。是
故比丘比丘尼。及清信士清信女。持是經法
囑汝等。聞是三昧疾受行。常敬習持是法
師。具足一劫無得懈乃至 假使億千那術
劫。求是三味難得聞。假令世界如恒沙。滿
中珍寶用布施。若有受是一偈説。敬誦功
徳過於彼。雙觀經云。設有大火充滿三千
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
受持讀誦。如説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
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若有衆生聞此經
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
信受。持誦讀誦。如説修行已上應作此
念。或過大千猛火聚。或經億劫應求法。我
既値遇深三昧。如何退屈不勤修。行者於此
諸事。若多若少隨樂憶念。若不能憶念。須
披卷對文。或決擇或誦詠。或戀慕或敬禮。
近爲勤心之方便。遠結見佛之因縁。凡三業
四儀勿忘佛境界矣。問。信受憶念如來如
是種種功徳。有何勝利。答。度諸佛境界經
云。若於十方世界微塵等諸佛及聲聞衆。施
百味飮食微妙天衣。日日不廢滿恒沙劫。彼
佛滅後。爲一一佛。於十方界一一世界。起
塵數塔衆寶莊嚴種種供養。一日三時。日日
不廢滿恒沙劫。復教無數無量衆生設諸
供養。若有一人信此如來智慧功徳不可思
議境界。所得功徳勝彼無量取意 又華嚴偈
云。如來自在力。無量劫難遇。若生一念信。
速證無上道。餘如下利益門。問。凡夫行人
逐物意移。何常得起念佛之心。答。彼若不
能直爾念佛。應寄事事勸發其心。謂遊
戲談笑時。願於極樂界寶池寶林中。與天
人聖衆。如是得娯樂。若憂苦時。願共諸衆
生。離苦生極樂。若對尊徳。當願生極樂
如是奉世尊。若見卑賤。當願生極樂。利
樂孤獨類。凡毎見人畜。常應作是念。願
共此衆生。往生安樂國。若飮食時。當願受
極樂自然微妙食。衣服臥具。行住坐臥。違縁
順縁。一切準知寄事作願。是
華嚴經等例也
第四止惡修善者。觀佛三昧經云。此念佛三
昧若成就者。有五因縁。一者持戒不犯。二
者不起邪見。三者不生憍慢。四者不恚不
嫉。五者勇猛精進如救頭然。行此五事
正念諸佛微妙色身。令心不退。亦當讀誦
大乘經典。以此功徳念佛力故。速疾得見
無量諸佛已上 問。此六種法有何義耶。答。
同經云。以淨戒故。見佛像面。如眞金鏡。
了了分明。又大論云。佛如醫王。法如良藥。
僧如瞻病人。或如服藥禁忌已上 故知。設
服法藥不持禁戒。無由除愈煩惱病患。
故般舟經云。不得破戒大如毛髮已上
 觀
佛經云。若起邪念及貢高法。當知此人是
増上慢破滅佛法。多使衆生起不善心亂
和合僧。顯異惑衆生。是惡魔伴。如是惡人。
雖復念佛。失甘露味。此人生處。以貢高
故。身恒卑小。生下賤家。貧窮諸衰無量惡
業以爲嚴飾。如此種種衆多惡事。當自防
護令永不生已上邪
見憍慢
六波羅蜜經云。無量劫中
修行諸善。無安忍力及智慧眼。一念瞋火燒
滅無餘。又遺教經云。劫功徳賊無過瞋恚。
又或處説云。能損大利莫過瞋。一念因縁
悉焚滅倶胝廣劫所修善。是故慇懃常捨離。
大集月藏分説無瞋功徳云。常與賢聖相
會。得著於三昧已上
瞋恚
雙觀經云。今世恨意微
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云云 又嫉毀
他人。其罪甚重。如寶積經九十一云。佛在
施鹿園。時有六十菩薩。業障深重諸根闇鈍。
頂禮佛足悲感流涙。不能自起。時佛告言。
汝等應起。勿復悲號生大熱惱。汝曾於倶
留孫佛法中出家爲道。自執著多聞持戒頭
陀少欲。時有二説法比丘。多諸親友名聞
利養。汝等以嫉妬心妄言誹謗。令彼親友
諸衆生無隨順心斷諸善根。由此惡業。於
六十百千歳中生阿鼻地獄。餘業未盡。復
於四十百千歳中生等活地獄。復於二十
百千歳中生黒繩地獄。復於六十百千歳
中生燒熱地獄。從彼歿已。還得爲人。五百
世中生盲無目。在在所生忘失正念障礙
善根。形容醜缺。人不喜見。常生邊地貧窮
下劣。從此歿已。於後末五百歳中法欲滅
時。還於邊地下劣家生。遺乏飢凍忘失正
念。設欲修善多諸留難。五百歳後。惡業乃
滅。於後得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時彼
佛。當爲汝等授阿耨菩提記。時諸菩薩聞
佛所説。擧身毛竪深生憂悔。便自收涙白
言。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見
有違犯擧露其過。我等即爲欺誑如來。我
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見在家出家菩薩乘
人以欲樂遊戲歡娯。終不伺求其過。常生
信敬起教師想。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
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羅及於
狗犬。則爲欺誑如來。若於持戒多聞頭陀
少欲知足一切功徳身自炫曜。則爲欺誑如
來。所修善本不自矜伐。所行罪業慚愧發
露。若不爾者。爲欺誑如來。時佛讃言。善
哉善哉。以如是決定心。一切業障皆悉消滅。
無量善根亦當増長略抄 是故大論偈云。自
法愛染故。毀訾他人法。雖持戒行人。不脱
地獄苦已上
嫉妬
 同論偈云。馬井二比丘。懈怠墮
惡道。雖見佛聞法。猶亦不自勉已上 又若
無精進。行難成就。故華嚴經偈云。如鑚燧
求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
已上
精進
 讀誦大乘功徳無量。如金剛般若論
偈云。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於實名了
因。於餘名生因已上觀佛經*六種法畢。彼經嫉恚
精進不具説之。故以餘文釋
成經
般舟經亦有十事。如彼經言。若有菩薩
學誦是三昧者。有十事。一不嫉妬他人利
養。二悉當愛敬人孝順於長老。三當念
報恩。四不忘語離非法。五常乞食不受請。
六精進經行。七晝夜不得臥出。八常欲布
施終無惜悔。九深入慧中無所著。十敬事
善師如佛略抄 問。般舟經亦有四四十六種
法。十住婆沙第九有百四十餘種法。念佛三
昧經有種種法。又華嚴經入法界品偈云。若
有信解離憍慢。發心即得見如來。若有
諂誑不淨心。億劫尋求莫値遇。觀佛經云。晝
夜六時勤行六法。端坐正受當樂少語。除
讀誦經廣演法教。終不宣説無義之語。常
念諸佛心心相續。乃至無有一念之間不
見佛時。心專精故不離佛日。又遺日摩尼
經説。沙門墮牢獄有多事。或求人欲得
供養。或多欲積衣鉢。或與白衣厚善。或常
念愛欲。或喜交結知友文有多
法略抄
 今何不擧
彼等法耶。答。若廣出之。還令行者生退轉
心。故略擧要。若堅持十重四十八輕戒。理
必助成念佛三昧。亦應任運持得餘行。況
具*六法或具十法。何行不攝。故略不述。
然麁強惑業令人覺了。但無義語。其過不顯
恒障正道。善應治之。或應依大論文。如
人失火四邊倶起。云何安處其内語説餘
事。此中佛説。若説聲聞辟支佛事。猶爲無
益之言。何況餘事已上 行者常於娑婆依正
生火宅想。絶無益語想續念佛。問。往生
論説念佛行法云。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
法。何等三種。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
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
切衆生苦。遠離無安衆生心故。三者依方
便門憐愍一切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
身心故。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故
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
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三。一者無染清
淨心。不爲身求諸樂故。二者安清淨心。
拔一切衆生苦故。三者樂清淨心。以令一
切衆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衆生生彼國
土故。是名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已上 此
中何故不依彼論。答。前四弘中具足此六
法。文言雖異。其義無闕。問。念佛自滅罪。
何必堅持戒。答。若一心念。誠如所責。然盡
日念佛。閑撿其實。淨心是一兩。其餘皆濁
亂。野鹿難繋。家狗自馴。何況自恣心。其惡
幾許乎。是故要當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
珠。後悔何及。善思念之。問。誠如所言。善
業是今世所學。雖欣動退。妄心是永劫所
習。雖厭猶起。既爾以何方便治之。答。其
治非一。如次第禪門云。一治沈惛闇塞障
者。應觀念應佛。三十二相中隨取一。或先
取眉間毫相閉目而觀。若心闇鈍懸成不
成。當對一好嚴形像。一心取相縁之入
定。若不明了。開眼更觀。復更閉目。如是
取一相明弓。次第遍觀衆相。使心眼開明。
即破惛睡沈闇之心。念佛功徳則除罪障。
二治惡念思惟障者。應念報佛功徳。正念
之中。縁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一切種
智。圓照法界。常寂不動。普現色身利益一
切。功徳無量不可思議。何以故。此念佛功徳
縁善法中生心數。惡念思惟從縁惡
法中生心數。善能破惡故應念報佛。譬
如醜陋少智之人。在端正大智人中即自鄙
恥。惡亦如是。在善心中則恥愧自息。縁佛
功徳。念念之中滅一切障。三治境界逼迫
障者。應念法佛。法佛者即是法性平等。不
生不滅。無有形色。空寂無爲。無爲之中既
無境界。何者是逼迫之相。知境界空故。即
是對治。若念三十二相。即非對治。何以故。
是人未縁相時。已爲境界惱亂。而更取相
者。因此著魔。狂亂其心。今觀空破相。除
諸境界。在心念佛功徳無量。即滅重罪略抄
別相治如是。今加三通治。一能了惑起驚
覺其心。呵責煩惱如驅惡賊。防護三業如
&T016254;油鉢。如六波羅蜜經云。結跏趺坐正念
觀察。以大悲心而爲屋宅。智慧爲鼓。以覺
悟杖而扣繋之。告諸煩惱。汝等當知。諸
煩惱賊從妄想生。我法王家有善事起。非
汝所爲。汝宜速出。若不時出。當斷汝命。
如是告已。諸煩惱賊尋自散。次於自身善
起防護不應放逸。又菩薩處胎經偈云。如
彼犯罪人。&T016254;持滿鉢油。若棄油一渧。罪交
入大僻。左右作伎樂。懼死不顧視。菩薩修
淨觀。執意如金剛。毀譽及惱亂。心意不傾
動。解空本來淨。無彼此中間。二通用四句
推求一切煩惱根源。謂此煩惱爲由心生。
爲由縁生。爲共生爲離生。若由心生者。
更不待縁。或於龜毛兎角應生貪瞋。若
由縁生者。應不用心。或令眠人生於煩
惱若共生者。未共各無。共時安有。譬如二
沙雖合無油。或心境倶合。那有不生煩惱
時。若離生者。既離心離縁。那忽生煩惱。或
虚空離二。常應生煩惱。種種觀察既無
實生。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非内非外
亦非中間。都無處所。皆如幻有。非唯惑
心。觀心亦爾。如是推求。惑心自滅。故
心地觀經偈云。如是心法本非有。凡夫執
迷謂非無。若能觀心體性空。惑障不生
便解脱云云 又中論第一偈云。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應依此偈用多四句。三者應念。今我惑心
具足八萬四千塵勞門。彼彌陀佛具足八萬四
千波羅蜜門。本來空寂一體無礙。貪欲即是
道。恚癡亦如是。如水與氷性非異處。故
經云。煩惱菩提體無二。生死涅槃非異處
云云 我今未有智火分故。不能解煩惱氷
成功徳水。願佛哀愍我。如其所得法。定慧
力莊嚴。以此令解脱。如是念已。擧聲念佛
而請救護。如止觀云。如人引重。自力不
前。假傍救助則蒙輕擧。行人亦爾。心弱不
能排障。稱名請護。惡縁不能壞已上若惑
覆心不令欲修通別對治。須知其意。常
爲心師不師於心。問。若破戒者三昧不成。
云何觀佛經云此觀佛三昧是一切衆生犯
罪者藥。破戒者護。答。破戒已後。爲滅前
罪一心念佛。爲此名藥。若常毀犯。三昧難

第五懺悔衆罪者。設爲煩惱迷亂其心毀
禁戒者。應不過日營修懺悔。如大經十
九云。若覆罪者。罪則増長。發露懺悔。罪即
消滅。又大論云。身口意惡不悔欲見佛。無
有是處已上 懺法非一。隨樂修之。或五
體投地遍身流汙。歸命彌陀佛。念眉間白
毫相發露涕泣。應作此念。過去空王佛眉
間白毫相。彌陀尊禮敬滅罪今得佛。我今
禮彌陀亦當復如是。須隨罪相哀請佛
光。謂放檀光滅慳蔽罪。放戒光滅毀禁
罪。放忍辱光滅瞋恚罪。放精進光滅懈怠
罪。放禪定光滅散亂罪。放智慧光滅愚惑
罪。如是若一日若至七日。除百千劫煩惱
重障。或須臾間。坐禪入定念佛白毫。令心
了了無謬亂想。分明正住注意不息。除却
九十六億那由他等劫生死之罪。或一心念
彼佛神呪。一遍能滅四重五逆。七遍能滅根
本之罪出儀
或復心地觀經明理懺悔云。一
切諸罪性皆如。顛倒因縁忘心起。如是罪相
本來空。三世之中無所得。非内非外非中
間。性相如如倶不動。眞如妙理絶名言。唯
有聖智能通達。非有非無非有無。非不
有無離名相。周遍法界無生滅。諸佛本
來同一體。唯願諸佛垂加護。能滅一切顛倒
心。願我早悟眞性源。速證如來無上道。問。
直觀念佛既能滅罪。何故更修理懺悔
耶。答。誰言一一修之。但隨意樂。何況觀衆
罪性空無所有。即是眞實念佛三昧。如華
嚴偈云。現在非和合。未來亦復然。一切法無
相。是即佛眞體。佛藏經念佛品云。見無所
有名爲念佛。見諸法實相名念佛。無
有分別無取無捨。是眞念佛已上 諸餘空
無相等觀。準之皆應攝入念佛三昧。問。如
是懺悔有何勝徳。答。心地觀經偈云。在家
能招煩惱因。出家亦破清淨戒。若能如法
懺悔者。所有煩惱悉皆除乃至 懺悔能出三
界獄。懺悔能開菩提華。懺悔能見佛大圓
鏡。懺悔能至於寶所。問。此中何者爲二最勝
耶。答。若約一人。順機爲勝。若汎爾判。理懺
爲勝。故如來祕密藏經下卷。佛告迦葉言。
若少不善。若其堅住堅執堅著。一切我説名
之爲犯。迦葉五無間罪。若不堅住堅執堅
著生於見者。我不説彼名曰爲犯。況復
餘少不善業道。迦葉我不以不善法而得
菩提。亦不以善法而得菩提乃至 解知煩
惱從因縁生名得菩提。迦葉云何爲解知
從因縁所生煩惱。解知是無自性起法是
無生法。如是解知名得菩提。又決定毘尼
經云。於大乘中發起修行。日初分時有所
犯戒。於日中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
薩戒身不壞。若日中分有所犯戒。於日後
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乃至
若夜後分有所犯戒。於日初分不離一切
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以是義故。菩
薩乘人持開遮戒。設有所犯。不應失念妄
生憂悔自惱其心。於聲聞乘有所犯者。
便爲破壞聲聞淨戒云云 一切智心者。準
餘處説。是第一義空相應心。或可是願求
佛種智心也。問。若修懺悔能滅衆罪。云
何大論四十六云。戒律中戒雖復細微。懺
悔即清淨。犯十善戒雖復懺悔。三惡道罪
不除。又十輪經説。造十惡輪罪。一切諸佛
之所不救。答。觀經。十念能滅五逆。觀佛經。
念佛一相能滅十惡五逆。大經。闍王懺除
殺父之罪。般若經。讀誦解説能滅殺害三界
衆生之罪不墮惡趣。華嚴經。誦普賢願一
念能滅十惡五逆。明知。大乘實説無不滅
罪然此論文。或是轉重輕受非全不受。名
之不除。或是隨轉理門之説。又感禪師會十
輪經云。如來密意。欲令畏罪等云云 餘如
下料簡念佛相門。此等皆是別時懺悔。然行
者常當修三事。如大論云。菩薩必須晝夜
六時修懺悔隨喜勸請三事略抄 五念門中。
禮拜之次應修此事。十住婆沙懺悔偈云。十
方無量佛。所知無不盡。我今悉於前。發
露諸黒惡。三三合九種。從三煩惱起。今身
若前身。是罪盡懺悔。於三惡道中。若應受
業報。願於今身償。不入惡道受三三合九種
者。身口意
各有現生後業。從三煩
惱起者。三界煩惱也
 勸請偈云。十方一切
佛。現在成佛者。我請轉法輪安樂諸衆生。
十方一切佛。若欲捨壽命。我今頭面禮。勸
請令久住已上 隨喜偈云。所有布施福。持
戒修禪行。從身口意生。去來今所有習行
三乘人。具足三乘者。一切凡夫福。皆隨而
歡喜已上 又常行三昧。法華三昧。眞言教等。
皆各有文。隨意用之。若樂略者。可依彌
勒菩薩本願經一偈。經云。佛語阿難。彌勒
菩薩本求道時。不持耳鼻頭目手足身命。
珍寶城邑妻子及以國王。布施與人以成佛
道。但以善根安樂之行得致無上正眞之
道。阿難白佛。彌勒菩薩以何善根得致佛
道。佛語阿難。彌勒菩薩晝夜各三正衣束
體。叉手右膝著地。向於十方説偈言 我
悔一切過。勸明衆道徳。歸命禮諸佛。令
得無上慧。佛語阿難。彌勒菩薩以是善根
得於無上正眞之道已上 問。修此懺悔勸請
等事得幾處福。答。十住論偈云。若於一時
中。福徳有形者。恒河沙世界。乃自不容受」
第六對治魔事者。問。種種魔事能障正道。或
令發病患。或令失觀念。或令得邪法。所
謂若有見若無見。若明了若昏闇。若邪定
若攀縁。若悲若喜。若苦若樂。若禍若福。若惡
若善。若憎人若戀著。若心強若心軟。如是
等事。若過若不及。皆是魔事悉障正道。何
以對治之。答。治道雖多。今但應依念佛一
治。此中亦有事理。一事念者。言行相應一
心念佛時。諸惡魔不能沮壞。問。何故不壞。
答。佛護念故。法威力故。不能沮壞。如大般
若對治魔事出番番二法。其中云。一如所
言皆悉能作。二爲諸佛常爲護念。又般舟
經云。若閲叉鬼神壞人禪奪人念。設欲
中是菩薩者。終不能中云云 餘如下利益
門。二中理念者。如止觀第八云。知魔界
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平等一相。不以魔
爲戚。以佛爲欣。安之實際乃至 魔界即佛
界。而衆生不知。迷於佛界横起魔界。於
菩提中而生煩惱。是故起悲。欲衆令生
於魔界即佛界。於煩惱即菩提。是故起
慈悲已上 應作是念。魔界佛界及自他界。
同空無相。此諸法無相。是即佛眞體。當
知魔界即是佛身。亦即我身。理無二故。而
諸衆生妄想夢未覺。不解一實相。生是非
想輪回五道。願令衆生入平等慧。如是
深起無縁大悲。乃至雖觀佛妙色身。入三
空門不應執著。如熱金丸雖見色妙不
可手觸。況於餘事生著生慢。作是觀時。
魔不沮壞。故大般若經亦説其治云。一觀
諸法皆畢竟空。二不棄捨一切有情。又大論
云。十二入皆是魔網。虚狂不實。於此中
生六種識。亦是魔網虚*狂。何者是實。唯不
二法。無眼無色。乃至無意無法等。是名
實。令衆生離十二入故。常以種種因縁
説是不二法已上 問。何故觀空魔不得便。
答。彼論云。一切法中皆不著。不著故無違
錯。無違錯故魔不能得其便。譬如人身無
瘡。雖臥毒屑中。毒亦不入。若有小瘡則
云云 又大集經月藏分中。他化天魔王
發菩提心。受記發願云。我等護念現在未
來諸佛弟子與第一義相應住者。供給供養。
若不順我教惱亂行者。即令彼類得種種
病退失神通取意 明知。實魔不得便。權魔
護念耳。前二種治皆有證據。故不更引諸
師所釋
第七總結行要者。問。上諸門中所陳既多。未
知何業爲往生要。答。大菩提心。護三業深
信。至誠常念佛。隨願決定生極樂。況復具
餘諸妙行。問。何故此等爲往生要。答。菩提
心義如前具釋。三業重惡能障正道。故須
護之。往生之業念佛爲本。其念佛心必須
如理。故具深信至誠常念三事。常念有三
益。如迦才云。一者諸惡覺觀畢竟不生。亦
得消於業障。二者善根増長亦得種於見
佛因縁。三者薫習熟利臨命終時正念現前
已上 業由願轉。故云隨願往生。總而言之。
護三業是止善。稱念佛是行善。菩提心及
願扶助此二善。故此等法爲往生要。其旨
出經論。不能具之
大文第六別時念佛者有二。初明尋常別
行。次明臨終行儀
第一尋常別行者。於日日行法不能常勇
進故。應有時修別時行。或一二三日乃至
七日。或十日乃至九十日。隨樂修之。所言
一日乃至七日者。導和尚觀念門云。般舟
三昧經。佛告跋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
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
塞優婆夷。如法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
阿彌陀佛。今現在彼。隨所聞當念。去此
十萬億佛刹。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
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譬
如夢中所見。不知晝夜亦不知内外。不
由在冥中。有所蔽礙故不見。跋陀和。四
衆常作是念時。諸佛境界中。諸大山須彌
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爲開闢無所蔽礙。
是四衆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
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不於此間終生彼
間。便於此坐見之。佛言。四衆於此間國
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
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
常念我名。莫得休息。即得來生。佛言。專念
故得往生。當念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巨
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菩薩僧中説法
莫壞色。何以故不壞色。故由念佛色身
故得是三昧。已上明念佛三昧法此文在彼
經行品中。
若覺不見佛。
於夢中見之
 欲入三昧道場時。一依佛教
方法。先須料理道場安置尊像香湯掃麗。
若無佛堂有淨房亦得掃灑。如法取一佛
像西壁安置。行者等。從月一日至八日。
或從八日至十五日。或從十五日至二十
三日。或從二十三日至三十日。月別四時
佳。行者等。自量家業輕重。於此時中入淨
行道。若一日乃至七日。盡須淨衣。鞋靺亦
須新淨。七日之中皆須一食長齋。軟餅麁
飯隨時。醤菜儉素節量。於道場中晝夜束
心。相續專念阿彌陀佛。心與聲相續。唯坐
唯立。七日之内不得睡眠。亦不須依時禮
佛誦經。數珠亦不須捉。但知合掌念佛。念
念作見佛想。佛言。想念阿彌陀佛眞金色身。
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心眼前。正念佛時。
若立即立念一萬二萬。若坐即坐念一萬二
萬。於道場内不得交頭竊語。晝夜或三時
六時。表白諸佛一切賢聖天曹地府。一切業
道發露懺悔。一生已來身口意業所造衆罪。
事事依實懺悔竟。還依法念佛。所見境界
不得輒説。善者自知。惡者懺悔。酒肉五辛
極發願。手不捉口不喫。若違此語。即願身
口倶著惡瘡。願誦阿彌陀經滿十萬遍。日
別今佛一萬遍。誦經日別十五遍。或誦二十
遍三十遍。任力多少。誓生淨土願佛攝受。
白。諸行者但欲今生日夜相續專念彌陀
佛。專誦彌陀經。稱揚禮讃淨土聖衆莊嚴
願生者。除入三昧道場。日別念彌陀佛一
萬。畢命相續者。即蒙彌陀加命得除罪障。
又蒙佛與聖衆常來護念。既蒙護念即得
延年轉長命安樂。因縁一一具如譬喩經・
惟無三昧經・淨度三昧經等説。又觀佛經云。
若諸比丘比丘尼若男女人。犯四根本罪十
惡等罪五逆罪。及謗大乘。如是諸人。若能
懺悔日夜六時身心不息。五體投地如大
山崩。號泣雨涙合掌向佛。念佛眉間白毫相
光。一日至七日。前四種罪可得輕微。觀
白毫毛闇不見者。應入塔中觀像眉間白
毫。一日至三日合掌啼泣已上觀念門
略抄
大般若
五百六十八明七日行云。若善男子善女人
等。心無疑惑。於七日中。澡浴清淨著新淨
衣。華香供養。一心正念如前所説如來功
徳及大威神。爾時如來慈悲護念。現身令
見。便願滿足。若有闕少華香等事。但一
心念功徳威神。將命終時必得見佛已上
言前所説功徳等者。如來大慈大悲説法無
礙。靜慮一念能現無邊類身。天眼天耳他
心智無失念。無漏離垢。得一切法自在平
等功徳威神也。大集賢護經亦有七日行。
如次利益中説。又迦才淨土論云。綽禪師檢
得經文。但能念佛一心不亂得百萬遍已
去者。定得往生。又綽禪師依小阿彌陀經
七日念佛。檢得百萬遍也。是故大集經・藥
師經・小阿彌陀經。皆勸七日念佛者。此意
明矣已上
迦才
 所言十日行者。出鼓音聲經・平等
覺經。至次利益門當知。所言九十日行者。
止觀第二云。常行三昧者。先明方法。次明
勸修。方法者。身開遮。口説默。意止觀。此法
出般舟三昧經。翻爲佛立。佛立三義。一佛
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徳力。能於定
中見十方現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清
夜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三
昧。十住毘婆沙偈云。是三昧住處。少中多差
別。如是種種相亦應須論議。住處者。或於
初禪二三四中間。發是勢力能生三昧。故
名住處。初禪少。二禪中。三四多。或少時住
名少。或見世界少。或見佛少故名少。中
多亦如是。身開常行。行此法時。避惡知
識及癡人親屬郷里。常獨處止。不得希望
他人有所求索。常乞食不受別請。嚴飾道
場備諸供具香餚甘果。&T023888;沐其身。左右出
入改換衣服。唯專行旋。九十日爲一期。須
明師善内外律能開除妨障。於所聞三昧
處。如視世尊。不嫌不恚。不見短長。當割
肌肉供養師。況復餘耶。承事師如僕奉大
家。若於師生惡。求是三昧終難得。須外
護如母養子。須同行如共渉嶮。須要期
誓願。使我筋骨枯朽。學是三昧不得終不
休息。起大信無能壞者。起大精進無能
及者。所入智無能逮者。常與善師從事。終
竟三月不得念世間想欲如彈指項。
竟三月不得臥出如彈指項。終竟三月行
不得休息。除坐食左右。爲人説經不得
望衣食。婆沙偈云。親近善知識。精進無懈
怠。智慧甚堅窂。信力無妄動。口説默者。九
十日身常行無休息。九十日口常唱阿彌陀
佛名無休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彌陀佛無
休息。或唱念倶運。或先念後唱。或先唱後念。
唱念相繼無休息時。若唱彌陀即是唱十
方佛功徳等。但專以彌陀爲法門主。擧要
言之。歩歩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意論
止觀者。念西方阿彌陀佛。去此十萬億佛
刹。在寶地寶池寶樹寶堂。衆菩薩中央坐説
經。三月常念佛。云何念。念三十二相。從足
下千輻輪相。一一逆縁念諸相乃至無見頂。
亦應從頂相順縁乃至千輻輪。令我亦逮
是相。又念我當從心得佛。從身得佛。佛
不用心得。不用心身得。不用心得佛
色。不用色得佛心。何以故。心者佛無心。色
者佛無色。故不用色心得三菩提。佛色已
盡乃至識已盡。佛所説盡者。是癡人不知。
智者曉了。不用身口得佛。不用智慧得
佛。何以故。智慧索不可得。自索我了不可
得。亦無所見。一切法本無所有。壞本
絶本其一 如夢見七寶。親屬歡樂。覺已追
念不知在何處。如是念佛。又如舍衞有
女名須門。聞之心喜。夜夢從事。覺已念
之。彼不來我不往。而樂事然。當如是
念佛。如人行大澤飢渇。夢得美食。覺已
腹空。自念一切所有法皆如夢。當如是念。
佛。數念莫得休息。用是念當生阿彌陀
佛國。是名如想念。如入以寶倚瑠璃上。影
現其中。亦如比丘觀骨。骨起種種光。此無
持來者。亦無有是骨。是意作耳。如鏡中像
不外來不中生。以鏡淨故。自見其形。行
人色清淨。所有者清淨。欲見佛即見。佛見
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其二 自念佛從
何所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
心自見心。見佛心是佛心是我心。見佛心
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爲癡。心
相是泥洹。是法無可示者。皆念所爲。設
有念亦了無所有。念空耳其三 偈云。心者
不知心。有心不見心。心起想即癡。無想
即泥洹。諸佛 從心得解脱。心者無垢名清
淨。五道鮮潔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
是名佛印。無所貪無所著。無所求無所
想。所有盡所欲盡。無所從生。無所可滅。
無所壞敗。道要道本。是印二乘不能壞。何
況魔耶云云 婆沙明新發意菩薩。先念佛色
相相體相業相果相用得下勢力。次念佛四
十不共法。心得中勢力。次念實相佛得上
勢力。而不著色法二身。偈云。不貪著色
身。法身亦不著。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虚空。
勸修者。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令無能
爲我作師者。於此坐不運神通悉見諸
佛悉聞所説悉能受持者。常行三昧。於
諸功徳最爲第一。此三昧是諸佛母佛眼佛
父。無生大悲母。一切諸如來從是二法生。
碎大千地及草木爲塵。一塵爲一佛刹。滿
爾世界中寶用布施。其福甚多。不如聞此
三昧不驚不畏。況信受持讀誦爲人説。況
定心修習如搆牛乳項。況能成是三昧。故
無量無邊。婆娑云。劫火官賊怨毒龍獸衆病
侵是人者。無有是處。此人常爲天龍八
部諸佛皆共護念稱讃。皆共欲見共來其
所。若聞此三昧如上四番功徳皆隨喜。三
世諸佛菩薩皆隨喜。復勝上四番功徳。若不
修如是法。失無量重寶。人天爲之憂悲。
如齆鼻人把栴檀而不嗅。如田家子以摩
尼珠博一頭牛云云 四番功徳者。弘決云。又有
四番果報。一不驚二結信
受。定心修。
四能成就也
第二臨終行儀者。先明行事。次明勸念。初
行事者。四分律鈔瞻病送終篇引中國本傳
云。祇洹西北角。日光沒處爲無常院。若有
病者安置在中。以凡生貪染。見本房内衣
鉢衆具。多生戀著無心厭背。故制令至別
處。堂號無常。來者極多。還反一二。即事而
求專心念法。其堂中置一立像。金薄塗之。
面向西方。其像右手擧。左手中繋一五綵
幡。脚垂曳地。當安病者。在像之後。左手
執幡脚。作從佛往佛淨刹之意。瞻病者
燒香散華莊嚴病者。乃至若有屎尿吐唾。
隨有除之。或説佛像向東。病者在前私云。
若無
別處。但令病者面向西方。燒香散
華種種勸進。或可令見端嚴佛像
道和尚云。行
者等若病不病。欲命終時。一依上念佛三
昧法。正當身心迴面向西。心亦專注觀
想阿彌陀佛。心口相應聲聲莫絶。決定作往
生想華臺聖衆來迎接想。病人若見前境。則
向看病人説。既聞説已。即依説録記。又病
人若不能語。看病必須數數問病人。見
何境界。若説罪相。傍人即爲念佛。助同懺
悔必令罪滅。若得罪滅。華臺聖衆應念現
前。準前鈔記。又行者等眷屬六親若來看病。
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若有必不得向病
人邊。即失正念。鬼神交亂。病人狂死墮三
惡道。願行者等。好自謹愼。奉持佛教。同作
見佛因縁已上 作往生想迎接想。其理可
然。如大論説神變作意云。取地*相多故。
履水如地。取水*相多故。入地如水。取
火相多故。身出烟火等云云 明知。於所求
事取彼相時。能助其事而得成就。非唯
臨終。尋常準之。綽和尚云。十念相續似若
不難。然諸凡夫。心如野馬識劇猨猴。馳
騁六塵。何曾停息。各須宜致信心豫自剋
念。使積習成性善根堅固也。如佛告大王。
人積善行。死無惡念。如樹先傾倒必隨曲
也。若刀風一至。百苦湊身。若習先不在。懷
念何可辨。各宜同志三五預結言要。臨命
終時迭相開曉。爲稱彌陀名號願生極樂。
聲聲相次使成十念已上 所言十念雖有
多釋。然一心十遍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謂之
十念。此義順經文。餘如下料簡。次臨終勸
念者。善友同行有其志者。爲順佛教爲
利衆生。爲善根爲結縁。從染患初。來
問病床幸垂勸進矣。但勸誘之趣應在人
意。今且爲自身結其詞云。佛子年來之間。
止此界悕望。唯修西方業。就中本所期。是
臨終十念。今既臥病床。不可不恐。須閉
目合掌一心誓期。自非佛相好勿見餘色。
自非佛法音勿聞餘聲。自非佛正教勿
説餘事。自非往生事勿思餘事。如是乃
至命終之後。坐寶蓮臺上。從彌陀佛後。聖
衆圍遮。過十萬億國土之間。亦復如是。勿
縁餘境界。唯至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始應
擧目合掌見彌陀尊容。聞甚深法音。聞諸
佛功徳香。甞法喜禪悦味。頂禮海會聖衆。
悟入普賢行願。今有十事。應當一心聽一
心念。毎一一念莫生疑心。一先應發大
乘實智知生死由來。如大圓覺經偈云。一
切諸衆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
建立。當知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圓融
無礙無二無別。而由一念妄心入生死界
來。無明病所盲。久忘本覺道。但諸法從本
來常自寂滅相。如幻無定性。隨心而轉變。
是故佛子應念三寶翻邪歸正。然佛是醫
王。法是良藥。僧是瞻病人。除無明病開
正見眼。示本覺道引接淨土。無如佛法僧。
是故佛子先應生大醫王想一心念佛。南無
三世十方一切諸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瑠璃光佛三念
已上
 南無阿彌陀佛十念
已上
次應生妙良藥想一心念法。南無三世佛
母摩訶般若波羅蜜。南無平等大慧妙法蓮
華經。南無八萬十二一切正法。次應生隨
逐護念想。一心念僧。南無觀世音菩薩。南
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文殊師
利菩薩。南無彌勒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
龍樹菩薩。南無三世十方一切聖衆。南無極
樂界會一切三寶。南無三世十方一切三寶
三念。已上。或隨宜同音助念。或
令聞鐘聲増正念。下去準之
 二法性雖平等。
亦不離假有。如彌陀佛言。通達諸法性一
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刹。故
爲往生淨土。先應厭離此界。今此娑婆世
界。是惡業所感。衆苦本源也。生老病死輪
轉無際。三界獄縛無一可樂。若於此時
不厭離之當於何生離輪迴耶。然阿彌
陀佛有不思議威力。若一心稱名。念念之
中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是故今當一心念
彼佛離此苦界。應作是念。願阿彌陀佛決
定拔濟我。南無阿彌陀佛。見其十念以上信
心勢盡應勸次事下去准之
三應
欣求淨土。西方極樂是大乘善根界。無苦
無惱處。一託蓮胎永離生死。眼瞻彌陀之
聖容。耳聞深妙之尊教。一切快樂無不具
足。若人臨終時十念彌陀佛。決定往生彼安
樂國。佛子適得人身亦値佛教。猶一眼
龜値浮木孔。若於此時不得往生。還墮
三惡八難之中。聞法尚難。何況往生。故應
一心稱念彼佛。應作是念。願佛今日決定
引接於我往生極樂南無阿
彌陀佛
四凡欲往生彼
國者。須求其業。如彼佛本願云。設我得
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係念我國殖諸徳
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
正覺佛子一生之間。偏修西方業。所修業雖
多。所期唯極樂。今須重聚集三際一切善
根。盡迴向極樂。應作是念。願由我所有一
切善根力。今日決定往生極樂南無阿
彌陀佛
五又本
願云。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
功徳。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
不與大衆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佛子久已發菩提心。及諸善根迴向極樂。今
須重發菩提心念彼佛。應作此念。願我
爲利樂一切衆生。今日決定往生極樂
南無阿
彌陀佛
 六既知佛子本來具往生業。今須專
念彌陀如來令業増盛。然彼佛功徳無量無
邊不可具説。今現在十方各恒河沙等諸
佛。恒常稱讃彼佛功徳。如是稱讃設經恒
沙劫。終不可窮盡。佛子總應一心歸命彼
佛功徳。應念我今一念之中盡以歸命彌陀
如來一切萬徳南無阿
彌陀佛
 七佛子應念阿彌陀
佛一色相。令心住一境。謂彼佛色身如閻
浮檀金。威徳巍巍如金山王。無量相好莊嚴
其身。其中眉間白毫。右旋婉轉如五須彌。
七百五倶胝六百萬光明。熾然赫奕如億千
日月。是即無漏萬徳之所成就。大定智悲之
所流出也。須臾之間憶此相者。能滅九十
六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數劫生死重罪。是
故今當憶念彼相決定滅除罪業。應作此
念。願白毫相光滅我諸罪南無阿
彌陀佛
 八彼白毫
相若干光明。常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
不捨。當知大悲光明決定來照。如華嚴偈
云。又放光明名見佛。彼光覺悟命終者。念
佛三昧必見佛。命終之後生佛前。故今應
作是念。願彌陀佛放清淨光。遙照我心覺
悟我心。轉境界自體當生三種愛。令得念
佛三昧成就往生極樂南無阿
彌陀佛
九彌陀如來非
唯以光遙照自與觀音勢至常來擁護行
者。何況父母於病子。其心偏重。動法性山
入生死海。當知是時佛放大光明與諸聖
衆倶來引接擁護。惑障相隔雖不能見。大
悲願不可疑。決定來入此室。故佛子應作
是念。願佛放大光明決定來迎往生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以上第七八九條事。
常應勸誘。其餘條時時用之
 若病者氣力漸
漸羸劣時。應云佛與觀音勢至無量聖衆
倶來。&T016254;寶蓮華引攝佛子。十正臨終時。
應云。佛子知不。但今即是最後心也。臨終
一念勝百年業。若過此刹那。生處應定。今
正是其時。當一心念佛決定往生西方極樂
微妙淨土八功徳池中七寶蓮臺上。應作是
念。如來本誓一毫無謬。願佛決定引攝
南無阿
彌陀佛
或漸漸取略應念。願佛必引攝南無阿
彌陀佛
如是瞻病者氣色。隨順其所應。但以一事
爲最後一念。不得衆多。其詞進止可殊用
意。勿令病者生攀縁。問。如觀佛三昧經
説。佛告阿難。若有衆生。殺父害母罵辱六
親。作是罪者。命終之時。銅狗張口化十八
車。状如金車。寶蓋在上。一切火焔化爲玉
女。罪人遙見。心生歡喜。我欲往中。風刀
解時。寒急失聲。寧得好火。在車上坐。燃火
自爆。作是念已。即便命終。揮攉之間。已
坐金車。顧膽玉女。皆捉鐵斧。折截其身。又
言。復有衆生。犯四重禁虚食信施。誹謗邪
見不識因果。斷學般若。毀十方佛。偸僧
祇物。婬佚無道。逼略淨戒諸比丘尼姊妹
親戚。不知慚愧。毀辱所親。造衆惡事。此
人罪報。臨命終時。風刀解身。偃坐不定。
如被杖楚。其心荒越發癡狂想。見己室宅。
男女大小一切皆是不淨之物。屎尿臭處盈
流干外。爾時罪人即作是語。云何此處無
好城廓及好山林使吾遊戲。乃處如此不淨
物間。作是語已。獄卒羅刹以大鐵叉。&T016254;
鼻地獄及諸刀山。化作寶樹及清涼池。火焔
化作金葉蓮華。諸鐵嘴虫化爲鳧鴈。地獄
痛聲如詠歌音。罪人聞已。如此好處。吾當
遊中。念已尋時。坐大蓮華云云 寧知今日
蓮華來迎非是火華。答。感和尚釋云。以四
義故知非火車。一以行。二以相。三以語
四以佛。此四義異火華。一以行者。觀佛三
昧經説。罪人造罪犯四重禁。乃至毀辱所
親不生悔過。不遇善友教令念佛。故所
見華是地獄相。今此下品等三人。雖復生來
造罪。終時遇善知識。至心念佛。以念佛
故。滅多劫罪成勝功徳。感得寶池中華來
迎。豈同前華也。二相者。彼經説。風刀解身。
偃臥不定。如被楚撻。其心荒越發狂癡想。
見己室宅。男女大小一切皆是不淨之物。屎
尿臭處盈流于外。今此念佛。身心安穩。惡
想都滅。唯見聖衆。聞有異香。故不類也。
三語者。彼經中説。地獄痛聲如詠歌音。罪
人聞已。如此好處。吾當遊中。觀經中
讃。善男子。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
汝。彼是詠歌之音。此陳滅罪之語。二音既
別故不同也。四佛者。彼經。一切火焔化爲
玉女。罪人遙見。心生歡喜。我欲往中。坐金
車已。顧瞻玉女。皆捉鐵斧。折截其身。觀
經言。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
至至行者前。以此四義準知。蓮華來迎不
同觀佛三昧經説已上看病之人能了此相。
數問病者所有諸事。依前行儀種種教化
往生要集卷



往生要集卷
 天台首楞嚴院沙門源信撰 
大文第七明念佛利益者。大分有七。一滅
罪生善。二冥得護持。三現身見佛。四當來勝
利。五彌陀別益。六引例勸信。七惡趣利益。
其文各多。今略擧要
第一滅罪生善者。觀佛經第二云。於一時中
分爲少分。少分之中能須臾間念佛白毫。令
心了了無謬亂想。分明正住注意不息念白
毫者。若見相好若不得見。如是等人除
却九十六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數劫生死之
罪。設復有人但聞白毫。心不驚疑歡喜信
受。此人亦却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又云。佛去
世後。三昧正受想佛行者。亦除千劫極重
惡業佛行歩相如上
助念方法門
 又云。佛告阿難。汝從今
日持如來語遍告弟子。佛滅度後。造好
形像令身相足。亦作無量化佛色像及通身
色。及畫佛跡。以微妙絲及頗梨珠安白
毫處。令諸衆生得見是相。但見此相心生
歡喜。此人除却百億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
之罪優填王作佛形像經云。作佛形像功徳無量。世
世所生不墮惡道。後皆得生無量壽佛國。大
作菩提當得
成佛。云云略抄
又云。老女見佛。邪見不信。猶
能除却八十萬億劫生死之罪。況復善意恭
敬禮拜須達家老女。因
縁如彼經廣説
又云。諸凡夫及四部弟
子。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犯四重禁偸僧祇
物。婬比丘尼破八戒齋。作諸惡事種種邪
見。如是等人。若能至心一日一夜繋念在
前。觀佛如來一相好者。諸惡罪障皆悉盡
滅。又云。若有歸依佛世尊者若稱名者。除
百千劫煩惱重障。何況正心修念佛定。寶積
經第五云。如有寶珠名種種色。在大海中。
雖有無量衆多駃流入於大海。以珠火力
令水銷滅而不盈溢。如是如來應正等覺
證菩提已。由智火力能令衆生煩惱銷滅
亦復如是乃至 若復有人。於日日中稱説
如來名號功徳。是諸衆生能離黒闇漸次當
得燒諸煩惱。如是稱念南無佛者語業不
空。如是語業名執大炬。能燒煩惱。遺日
摩尼經云。菩薩雖復數千巨億萬劫在愛欲
中。爲罪所覆。若聞佛經一反念善。罪即
消盡已上諸
文滅罪
 大悲經第二云。若三千大千世界
滿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若有
善男子善女人。若一劫若减一劫。以諸種種
稱意一切樂具。恭敬尊重謙下供養。若復有
人。於諸佛所但一合掌一稱名。如是福徳
比前福徳。百分不及一。百千億分不及一。
迦羅分不及一。何以故。以佛如來諸福田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