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融通圓門章 (No. 2680_ 融觀述 ) in Vol. 84

[First] [Prev] 1 2 3 4 5 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680

融通圓門章
  攝州平野融通妙宗大源山主
 大通撰述 
一眞法界沖深廣博。包含衆徳。遍應萬有。
天鼓海潮無思通故。求眞去妄。猶如棄影
而勞形矣。祇不濯垢心。無登正覺。須打
計執方入圓明。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
心。處處成道莫片塵而不寂光也。失此知
見。瞥爾妄起。東攀西縁。竛竮之子。門外之
客。奔逝南北。輪環無輟。無始至今。曾不
省覺。故我慈尊魏魏現粟散。囑囑仛開祖。
指陳一行一切速捷取辨祕訣。抖捒密意。令
乘一乘。顧復之極。不請而來。無問而吐。眞
友悲母切而復急。恩而更殊也而巳。面授金
句。明訓玉章。與感得變像。倶藏于梵庫。余
慨闕流行。先載乎縁起卷首。然新意者。未
索得佛祖旨。動成紕僻。嗚呼時遠教弛。希
有曉了。寧弗悽楚乎。今爲提撕綱緊。述
撰披釋。爲此作也。染指義味。則綜攻群典。
敷敭圓理則直據雜法。稍莫自言成於

南無忍土教主釋尊。西方能化阿彌陀佛。十
大薩埵。所有聖衆。惟願攝取。我是凡下。言義
離過。不乖慈教。遠近流通。助他信心。臨終
正念。同生極樂
將著此編。總有十條。一教興本縁。二多聞
勸喩。三略釋宗名。四法門分齊。五所被通
局。六通修要方。七内衆規則。八辨國土。九
明佛身。十解文義
一教興本縁者。開祖良忍上人。尾州智多郡
富田人也。穉遊叡峯。師於良賀。究止觀之
奧義。遭于永意。聞密乘之幽旨。來住絶倫。
顯密碩徳。二十三而辭交衆。潜跡別處。二
十餘年常坐不眠。而勤行孜孜焉。永久第五。
壽四十六。五月十五。日輪當午。無量壽佛面
現身相曰。汝行不可思議而難得順次往
生。教速疾往生之勝因。授與融通念佛。是
乃宗興之基堵也
二多聞勸喩者。鞍馬多聞天王。現威容曰。
師往蒙佛直授。流化勸進。盍救濟苦海之
群有耶。上人爲證明末世之信向問曰。何
謂乎。報曰。迴我所唱透通衆人。衆人所唱
融攝于我。是融通念佛也。其功踰獨稱焉。
自是志操勇猛。天治元年六月九日。持於管
簿。遊履京師。始鳥羽先帝日課百遍。及以
三公九卿等交締矣。向五百十三人時。著
青衣壯年之僧。來上人前請於扶接。手書
佛法護者鞍馬寺毘沙門天王畢而去焉。知
幽讃深。奇敬感極。翌年首夏。詣鞍馬寺。通
夜念佛。曁于三更。天王忽現。謂上人曰。融
通念佛功徳彌廣。故我代師俾三界諸天六
道冥官。榑桑國内八百萬神。各受日課百遍。
爲盡未來際不退勤精之誓諾。録各己名。
附與乎仁矣。披閲冥衆如星列名。多聞功
勳。相似普賢勸進善財海衆。從爾奮激。經
緯國家。勸進人文
三略釋宗名者。總通之道。脱離之門。要而又
勝。高而又深。頓超之法。速昇之行。擧一全
收。連貫互徹。一多無礙。重重無盡。名爲融
通。大者當體得名。包含爲義。一眞法界。具
滿所有響應過恒。局限之法。彼此融故。要
住自一。方能遍應。遍應多界。常是住一。一
有力多無力多入一中。多有力一無力入
多中。一多相入。日日成億百萬遍之謂也。
窮性盡理。因果該徹。一相通融。無能所念。
言議絶離。思想寂滅。全性成修。本具諸佛
古古利澤。圓成衆生新新念稱。故言念佛也
宗者。梵語悉檀。從上五字義淵。穢而常淨。不
移而換爲不二圓門之崇尚也
四法門分齊者。諸宗法匠。皆有判教。今宗所
立。當以五罄。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漸
教。四頓教。五圓教也。人者。多思量故。蘇迷
四邊有此大洲南瞻。東毘。西瞿。北倶也。修
持五戒中品十善。感斯道身。天者。有光明
故。欲界六天。男女參居。多諸欲染。色界十
八。竝無女形。亦無欲染。有色化生。無色四
天。但有四心。無有形質。上品十善。并勤
未至。兼修靜慮厭色修定。如次上天。小乘
者。有諦縁度。聞佛聲教。修習四諦十六行
相。伏斷八十八。九十一正使。不由他悟。内
因寂靜。外縁足少。更侵習氣。發四弘願。
修六度行。留惑潤生。利物爲心。如次配
三。唯説人空。不説法空。以於六識。建立
染淨。漸教者。理事各別。性相不同。五性差
異。無性有情不許成佛。以於八識建立諸
法。少説法性。多説法相。又理事不二。性相
互容。定性二乘醉昏醒覺。無性闡提發心作
佛。式如來藏隨縁成立。少説法相。多説法
性。頓教者。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一切
絶離。不立法相。一念不生。前後際斷。圓教
者。統該前四。圓滿具足。相即無礙。主伴無
盡。一法一切法。一斷一切斷。一行一切行。一
成一切成。互具交融。超過思議之境也。如
今宗者。口稱事相。彼此交絡。周遍塵界。具
有衆徳。莫有遺餘。即于煩惱。證於菩提。不
出荊林。游於玉沼。熾然求生。不乖無生。
終日生而未嘗生。乃知。深濟普周教海也
五所被通局者。無願無行總非器也。反是皆
堪。凡教卑則少慧輕陵。根不對則功行難
成。圓融口稱。上智享禀。下機領荷。不離一
法。巧與諸根。霄壞覆載。大造化育。普門廣
大。無擇無遺。圓宗之談。臻窮證者。累徳長
尊杜聽。常隨高足閉口。洽信解者。不肖之
徒如龍得水。似虎靠山。聞圓妙理不可思
議。起圓信解。信一心具法界。解一塵有經
卷。欲開此心而修圓行。妙悟自具。頓同
諸聖。福慧事理。皆稱法界。力用未充。無生
而生。親近彌陀。直爾契當本來平等。此但
擧信順者。猜嫌毀訾。亦所滋潤。聞而嫌。知
而訾。聞知之種。已蘊識田。不遠得益耳
六修行要方者。不簡僧俗。受課之外。毎日
清晨盥潄已後。向西合掌。擧揚彌陀所傳融
通念佛億百萬遍決定往生。以心縁歴。不高
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字字分明稱念
果號。十聲爲度。盡此一生。暫莫放過。早旦
稱佛表貴敬也。比臣之朝。類子之省。又旦
即是夜氣清明。未馳世路。取自心淨。又朝
露忽消。電光便過。幸乎得一日光景。稱一
日佛名。驗得往生。憍盈者謂。一生造惡。臨
終念佛帶業得生。我於生前。且做世業。直
待臨終。而後念佛。當諦而聆。臨終僥倖。千
萬人中無一兩口。懷感師云。世間有十種
人。臨終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無
勸念之理。二者業苦纒身。不遑念佛。三者
或偏風失語。不能稱佛。四者狂亂失心。注
想難成。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誠。六者遭
遇豺狼。無復善友。七者臨終惡友。壞彼信
心。八者飽食過度。昏迷致死。九者軍陳鬪
戰。奄忽而亡。十者顛墜高巖。傷性命也。若
斯十種之事。皆是尋常目撃耳聞。宿業所
招。現殃所感。不容迴避。孰乎知之。臨終
有業無業。好死惡死。十種惡縁。卒爾遭著一
事。便空往焉。直饒無此惡縁。平病而死。世
縁未了。妄情未休。貪生怖死。刀風解體。
四大分離。擾亂胸懷。苦痛逼迫。求醫問藥。
家計未明。後事未辨。百種惱從。萬品憂來。
當于此時。閑靜安和。得策懃乎。少壯無事。
得時便勉矣。倘不者也。後悔難追。反之者
也。旛華縯紛。天樂嘹亮。簡易勤墮。烋咎懸
隔。故吾恒珍重清晨之方而已
内規則者。領受圓頓無價之惠。安養化
往。已撫慰矣。僧儀準繩。更可分別。尋常以
爲。圓人修毘尼者。既入一乘家。遊三車門。
焉謂不可。既入一乘家。一乘者佛慧也。其家
者法界也。以佛慧觀法界。獨一法界而無
對待。出亦家也。入亦家也。三學之中。戒其爲
地。一切善法。莫不因此而成立。依一乘
法。又攻此學。如栽而培。故智者大師。佛乘
發揮之棟宇。而善毘尼。賢首法師。雜華紹隆
之柱石。而志律學。既開祖透達四教圓融。
精練三觀即是。而護持菩薩大戒。我曹非
其來孫耶。設不廣被七衆。不未使吾輩
由之也。如諸沙門。容儀異世。徳行奚同。淳
源久謝。澆風不追。覺路彌遐。擁膝長思。誠
乎。依理起行。不礙事相宛然。依行觀理。
不滯空寂。行法之始應信。己身有如來藏。
修行可得成佛。三寶功徳。最勝難量。離此
更無合歸依處。因果決定。業報必然。是故
捨惡修善。不離自心。然後受三聚淨戒。護
持十重四十八輕。遮性分全。一一惜嚢如微
塵許。勿令有犯。善用無邊。惡用亦爾。自損
穢他。可怖之甚也。隨行不虧。一乘助縁。淨
業正因。道器全者也
八辨國土者。古明佛土。區區多端。大略有
四。一曰。凡聖同居。二曰。方便有餘。三曰。實
報無障礙。四曰。常寂光也。一凡聖同居者。自
分二類。同居穢土。同居淨土。初者四惡二善
之凡夫。三權六實之聖者。共住雜居。故云穢
土。次者果報殊勝。非餘可比。雖有人天。
無四惡趣。故名爲淨。二方便有餘土者。二
乘三種斷通惑盡。別惑未除。捨分段身而
生界外。證方便道者之所居。三實報無障
礙者。無有二乘。純諸法身菩薩所居。無明未
盡。潤無漏業。受法性身。色心無礙。故以彰
名四常寂光者。如如之理。名是爲土。如如
之智。名是爲身。離身無土。離土無身。非
身非土而説身土。一法二義也。依乎衆生
行業増減。定水昇沈清濁差別。印成國土亦
復差別。身境受用。遞遞不同。極樂淨土標
指方域。爲成機信。教境眞實。一佛土一切
佛土。一切佛土一佛土。圓融不可説也。無一
土不從法界流現。無一佛不由自心出
震。但此一心包三世間。四土融通。重重無
礙。生佛交參。淨穢互現。十方縈收。在于刹
那。一念羅列。遍乎法界。一念既爾。一塵亦
爾。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塵中一切刹。一一
心塵亦復互周。重重無盡。清淨平等。無量智
慧衆生充滿。經云我此土安穩也。如此解
了。遷神於億刹。遂生自己心中。仛質於寶
蓮。豈踰刹那際哉。娑婆遍在一切處。清泰
遍在一切處。擧一全收而不黄混。天帝網
珠。雖互相遍。此珠不爲彼。彼珠不爲此。
參而不雜。離而不分。極樂淨土千珠之一。
堪忍穢國千珠之一。十萬億刹各千珠一。三
乘人天及與畏塗無極。一一無非千珠之一。
微塵刹海。十世古今。一海印中。頓現圓滿。良
以。淨穢不二。自他融通之所立夫
九明佛身者。佛本無身無壽。隨順世間。安
立相貎。經論説暢。比比有之。知此不詳。造
修失路。以自所怙。應當辨拆。此亦有四。一
者應化身。二他受用身。三自受用身。四自性
身也。應化身者。隨類化應。居淨穢土。業縁
起滅。體是無常。稱諸機宜。現通説法。令各
獲得利樂之事。他受用者。妙功徳身。居純
淨土。赴機隱顯。相不常住。爲菩薩衆。現大
神通。轉正法輪。決衆疑網。令彼受用大乘
法樂。已上二身。依乎事識但空見。故唯屬
無常。若依業識不空見者。即此無常全體是
常。則常無常二用相即。二鳥雙游。猶如七百
僧祇常在靈山不清淨嚴如釋迦國是也。自
受用身者。一切如來。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
起無邊眞實功徳。及極圓常遍色身相續。湛
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除此而
外垂三土身。或名爲應身。實因所感。或名
爲報。自性身者。謂諸如來眞淨法界。自他受
用。應化所依。離相寂漠。絶離戲論。具無邊
際眞常功徳。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
亦名法身。師軌法性。還以法性爲身。非
色亦非心智。非蘊處界之所攝持。強指法
性。爲法身耳。大抵應化身者。凡夫小乘地前
菩薩所覲之相。三尺黒象及樹神身。王宮所
生丈六小身。是即當人天小乘教。受用法性
地上菩薩所見證境。八相難思。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八萬四千境智冥合。始本不一。遍
常法界。同於虚空。是則配乎漸頓兩教。四
種所説。優佭天殊。今家教相。唯在圓教。別
無明父母。登究竟山頂。成清淨法身。居常
寂光土。四身具足。無有缺減。三佛相即。無
有一異。丈六小身。三十二相。八萬藏塵。全
知法界。四品身相。皆可稱海。妙色妙身。皆
無分限。一一相好。與虚空等。悉圓滿海。一
攝一切。隨一佛身。常具四身。無邊應用。不
離毫釐。但現丈六。頓備藏塵。八萬藏塵。不
出弊衣。四身攝容頗論果上。剥盡而説。金
剛後身。解脱道時。佛果現前。十身圓滿。已後
無方大用。既得諸法等量之身。故以諸法
爲自證果。即以諸法爲化他身。眞身寥廓。
與法界合其體。包羅無外。與萬化齊其
用。所謂十身總有二種。菩提身。願身。化身。
力持身。相好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徳
身。法身。智身。是如來身上十身也。衆生身。國
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縁覺身。菩薩身。如來
身。智身。法身。虚空身。國土虚空即器世間。
如來智法即智正覺。餘五並即衆生世間。是
融三世間十身也。如來身上。説其十徳。亦
名行境。行感境故。具斯十義而爲一佛。又
融三世間而爲一佛。亦名解境。覺智照解。
皆佛身故。行解境別。復唯一佛。是故一佛周
遍法界。故經云。爾時。世尊處于此座。於一
切法成最正覺智。入三世。悉盡平等。其身
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然此十
身眞應二身。十佛境智冥合名眞。十佛對機
説法名應。對機之中。對地上菩薩名眞身。
對地前菩薩及以凡夫。名爲應身。十佛自境
名果分不可説。機所領悟名因分可説。因
果不二。無有別體。十佛之外。無別三四。三
四身者。十佛用也。故經云。一切諸佛身。唯
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爾。自在
功徳無所不知。故爲佛。此十佛即諸法盡
窮之原。十即表無盡。此十一中十。十中一。
一即十。十即一。亦相即相入無礙自在重重
無盡義也。永久年中感得變像。一佛中立十
聖圍繞。十界一念總相別相。十身具足一大
法身之所表也。宗祖正依華嚴法華。非無
良由。又像性遍空。三身宛然。靡可猶豫
也而已
十解文義者。預分科二。初佛説。後祖釋。初中
亦二。初長行。次偈頌。初中又有三。一人。二
行。三結名。次偈中亦二。一所修法。二所得
益。釋中亦二。初約釋。後勸誡。初中三。一願。
二行。三結名
  ○初長行三△一人
一人一切人。一切人一人
十方諸佛出現於世。以一佛乘利樂衆生。
禀承機器。無二無三。一乘闡揚。從無住本
立一切法。妙心體具。隨縁流變。心如工畫
師。造種種五蘊。一切世間無法不造。法法
塵塵不出靈府。以心言一切法而無非心。
以色語一切法而無非色。一蘊一切蘊。一
切蘊一蘊。一處一切處。一切處一處。一界一
切界。一切界一界。衆生國土悉皆爾矣。經云。
一切衆生身入一衆生身。一衆生身入一切
衆生身。又云。一切諸世界令入一塵中。世
界不積聚。亦復不雜亂。一香法界。一色法
界。刹那心念亦爾。所以者何。縁起陀羅尼無
障礙法。隨擧一法。盡攝一切。遍歴諸法不
可思議也。欲見萬法。須入一法。得入一
法。見法無遺。故隨擧一。攝一切人。亦一
切人入一人也
  △二行
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
擧一爲主。餘即爲伴。無礙鎔融。無行不
具。正助道品八萬四千。恒沙塵數一切行門。
莫不攝盡。一行既爾。餘行亦爾。一中一切。
一切中一。於一法中。具衆多法。衆多法中
具有一法。倐爾念想。單持聖號。彼此相入同
時發現。無前無後。千燈渉照。萬鏡傳耀。主
伴無盡。自在圓融。普周僉然。故以一行通
諸含靈。一人得生則衆人生。成於佛位。亦復
同之。一乘之佛。自他同成。已成佛去。非唯
住果地不修因行。或成佛與一切衆生前
前已成。後後亦成。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
縁故。出現於世。祇附根本。無攀枝葉。採
取純精。擲棄糠粃矣
  △三結名
是名他力往生
圓家枝黨。體達相即。俯仰禮於四身。造次
給于十身。具於四土。融三世間。奇禽庶鳥。
瓊院茅堂。時時諧音。處處同彩。果雖未辨。
一切莫非遮那妙境。祇恨。人迷四忍。家纒
五蓋。心有高下。土感丘陵。荊棘爲林。魔外
同武。極樂淨土。境殊縁勝。欲捨穢取淨。須
生乎彼。捨離諸相。起隨念心。泯亡生解。
傾慕想。妙明眞性。本自無生。隨縁成立。
乃有生相。以性現相。無生而生。以相由
性。生即無生。如此了知。狻猊獨歩。萬牛不
挽。如那羅延力也
  ○一所修法
十界一念融通念佛
十者數也。界者別也。分段變易。依處齊限。果
報各別。六凡四聖。法雖無量。數不出十。一
一界中。雖復多派。不出十如。如地獄界。當
分自具相性乃至本末。亦具畜生界相性本
末。乃至具佛法界相性本末。無有缺減。餘
九法界亦如是矣。一念俄頃之妄心也。一心
具十法界。一法界具十法界。亦具三種世
間。百法界即具三千世間。無心則已。介爾
有心即具。不前不後。一念心起則有十玄。
此心同時具於萬法。諸法在心。心遍諸法。
廣狹自在。純雜無礙。一多相容。諸法相即。萬
法隱顯。重重轉現。事法即眞。十世隔成。主
伴圓滿。萬法總成一念心法。開於一念。萬
法森羅。因果差別。依正扶疎而不遷移。所變
萬象。本由體具。體若不具。云何現生。水具
波性。方能怒鼓。了水起波。泊濤全水。但由
妄心不知一相。見諸隔別。翳蒙稍瘳。明瞳
居然。適莫情亡。祇太丘子也。融通念佛諸教
之中。融通有二。曰事理。曰事事也。初者事
法分隔有齊限。理體蕩鎔無局限。全理成
事。所成事法。與理混會。融通和液。如來
藏性。擧體隨縁。成辨諸事。而其自性本不
生滅。即是理事混融無礙。後者事相諸法。分
分相待。互有障礙。然理性圓通。虚融無礙。
依理之事。事無別事。事亦鎔融。彼此相入。
互不障礙。理既無有彼此之異。事亦泯絶
一多之別。事事相入。力用交徹。一念即無量
劫。以現即過未故。多劫即一念。以過未即
現故。一入一切。塵遍十方故。一切入一。
刹入一塵故。一即一切。即十方故。一切即
一刹。即一塵故。一一法中。重重影現。一中
有一切。彼一切各有一切。靡有窮盡。永亡
際限。今所取者。事事融通也。人有信慧。交
締名簿。塵沙界衆。唱號交絡。經云。一切諸
佛。能於一身。化現不可説不可説佛刹微塵
數頭。一一頭化爾所舌。一一舌出爾所音聲
乃至文字句義。一一充滿一切法界。無有窮
盡。因果該徹。法爾如是云云可知。一念不起
已。起頓具十重。一稱一切稱。一切稱一稱。
同時具足。不可思議也
  △二所得益
億百萬遍功徳圓滿
西乾説億有其四種。十百千萬。今以第四
准計層疊。未盡理原。實順便撮滿。彰無央
數。勾踐少醪。衆軍皆醉。欒巴一噀。蜀川雨
矣。果號素異方也。佛勅甚巧便也。己心融鎔。
播自在業。因陀羅珠。以寶洞徹。遞相影現。
渉交重重。於一珠中。同時頓現。隨一即爾。
一一亦爾。既一一珠。一時現一切珠。亦復然
矣。如斯重重無有邊際。有邊無邊珠影。悉
皆在一珠中。炳煥高現。餘皆不妨此。此亦
無礙餘。若於一珠中坐時。即坐著十方重
重一切珠。何以故。一珠中有一切珠故。一
切珠中有一珠時。亦即著一切珠。於一珠
中入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於一切珠
入一珠。而竟不起此一珠。一珠即十方珠。
十方珠即一珠。無方無隅。主伴互融。聲聲無
礙。億百萬遍。須臾圓曠劫之行。刹那昇遍
照之位。全性在修。彼稱此聲。射散撿束。互
融鑒徹。投却筮蓍耳。功徳圓滿滅惡生善。
終不遺止。大阿斬不平。檀藥安擧體。住已
所唱。巨益驗著。張善屠牛。化佛迎接。邵彪
稱念。官任安撫。況乎圓頓教法。理不孤起。
必眷屬。伴侶翼從。住已爲主。遍應爲伴。遍
應爲主。住已爲伴主主伴伴。各不相現。主
伴伴主。相入相即。彼此互融。功徳周贍。髣
髴三五而斬新焉。所有行業。滅諸塵勞。生
無邊福。舊囚倐赦。凡庸遽位。豈不堪熙怡

  ○後祖釋中二。初約釋三△一願
諸法實相。無能念無所念。如如融通。是名
他力往生之願
諸法實相果徳之理本。發心之凭仗。迷悟之
根源。凡聖之依止。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窮
盡諸法實相。諸法十界三千。即實之權。實相
本具理體。即權之實。同體權實。如金成器。
互融至致。妙在此耳。無能念等者。法住實
際。諸邊不動。離去來生滅。無増減高下。畢
竟平等。無修無證。心佛衆生。夷齊不二。互現
交參。諸佛心内衆生。念衆生心中佛。故所念
外。別無能念。衆生心内諸佛。度諸佛法中
生。故能念外。更無所念。諸衆生如。一切覺
如。一一界中。皆互具餘九界十如。該妄徹
眞。無不稱性。心境不二。毘盧身土。竟日
居下凡一念。阿鼻依正。終夜在極聖自心。
菩提生死。由來己體。無明覆蔽。不顯得衣
裏之寶珠。還愍求他。不了知室内祕藏。尚
苦孤窮。久蹇伶仃。默想巾車。永居汚穢。忽
聞淨妙。常專念畢竟往生。無有休息。如弱
羽望枝。似赤子憶母。今此國中。鷲峯已隱。
龍華未開。三界苦果。焚如無量。四惡業因。
繚然莫盡。邪外暴風。是非鼓扇。媚色婬聲相
惑。刀蜜蛇觸交侵。中下湍根。於縁縮退。佛
引往生。淨土縁強。唯進無退。白牛如意。任
運輻湊
  △二行
生佛宛然。如如融通。是名他力往生之行
三千實而諸相依宛。實相在理雙盲眇目。朦
朧不曉。本具佛法未得了。故自淪永夕。三
千垢盡。一實明朗。四謗不妨。八風不動。
幻惑永盡像果圓也。理性本具。無明即明。世
間諸相一一常住。倶體倶用。頗靡有低昂。
常無間然矣。全性成法。其性起法。法爾煥
然。全佛而不捨全衆生。雖冥無二。而不
相參。即異之一。本在己内。即一之異。不礙
在外。知量揣根。仰於已成。激於未證。痛
鞭勤精。從發於趾。登于玉階。經云。常念彼
佛。譬如夢見金寶親屬娯樂。即有而空。即
空而有。生佛兩忘。而不壞相。依託佛意。念
念勿有中止。如鑚火者未熱而止。火勢隨
滅。渇人求水穿鑿原阜。施功不已。漸見濕
土。委細營磨。日日不廢
  △三結名
億百萬遍。非多非少。是名事理不二不可思
議功徳往生日課
日課百遍。互融億百。指少爲多。多非多。指
多爲少。少非少。少即多則不動少相。如
此少相。非情謂少。雖多即少。不壞多相。
如此多。非情謂多。若唯約事。互相障礙。若
唯約理。唯是一味。理隨事變。無差別處。差
別森然。事得理融。差別時。了無纖異。普法
事理。理即事。事即理。理中事。事中理。即中
中恣。冥二際不多。統法界非少。有盡無
盡。向上向下。柱舍相即。束箭各現。聲聲響
于沙界。顆顆貫於十方。杳杳難窺。冥冥莫
覦。一縷制象。不如假多。現至境於唇頭。
圓大事於頃刻。實乃罄諸佛之靈肝。窮玄
根之幽致。超言詮之域。出測量之境。奇稱
之功。隻想之徳。海墨叵窮。山筆罔盡。迷其
旨者。徒修因於曠劫。入其門者。等諸佛於
一朝迷與不入。非不思擇矣
  ○後因勸誡
一念懈怠。寶池蓮萎億百萬遍。功徳損減。一
念精進。寶池蓮開。億百萬遍。功徳成就
  文相易解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 2 3 4 5 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