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選擇密要決 (No. 2620_ 證空記 ) in Vol. 83

[First] [Prev]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四修慇重修者。取三業功故。唯智慧云
。恭敬修敬上故。慈悲者釋來迎。念佛也。
長時修者念佛也。是今釋私唯智慧者。初題
目一行中。奉念佛定散故。念佛者亙慈悲
智慧者。取上取下也
  例如彼精進通於餘五度事
是本論釋四修者。菩薩因位行也。是今爲
花開利益。令菩薩凡夫一位自利利他
故。菩薩六度萬行。於智慧自利者。成
行。凡夫爲此等行。於智慧自力者。成
願不行。凡夫他方四修爲其行。自然任
運自利利他行。皆可成就。菩薩依他力慈
修六度行。皆須自然任運成其行
故引六度之例也。精進者慈悲。五度者智慧
也。依慈悲皆其行成自利利他。應
  四修配序正等事
恭敬修序分。序者上。持佛。明還住佛頂。慈
悲以上致恭敬也。論云。一切三寶。悉同
恭敬同之。顯九方西方。十方三寶。皆攝之。
三實法爾而皆有恭敬之儀。故禮彌陀。即
命一切三寶。無餘修正宗分。一切佛法。
定散衆譬。無漏者無餘也。論云。修
切萬行萬善。即是衆譬法門也。無間修得益
分。他力往生相續無退。論云。刹那刹那修
廢故者不斷之義。長時修流通。時名也。名
流通也。論云初發心。至佛果者。往
極樂。遂期佛果故也。故論明此花開觀經
故今云到彼國田已更無所畏。如上四修自然
任運自利利他無具足也。發三心者。皆
花開。皆彼士。皆自然任運也。不三心者。
皆花合。皆娑婆。皆無出離之縁
  臨終有伎樂紫雲事
義云。佛正覺以音樂之。故其果體。只今
其本願。故可音樂也。但有無者。智
慧前所顯無定義也。紫雲衆生障云雲。今
其障乍有。得往生。故成慈悲之雲。故紫雲

  四修三修事
禮讃四修三修。是有眞身觀。説六十萬億
所觀之境。智慧極也。念佛衆生攝取不捨。慈
悲極也。是立觀佛念佛兩宗。云四修者。觀
佛三昧一經也。序。正。得益。流通云四修。三
修者來迎也。念佛三昧顯三尊來迎。云
擇本願念佛集。念佛攝來迎也。序勢至。正
宗彌陀。得益觀音也。此經定散文中。唯標
名號生者。標慈悲智慧之二極
  音空觀純
選擇密要決卷第三


選擇密要決卷第四
  西山善峯寺沙門證空&T047368;
  第十化佛來迎章
  彌陀化佛來迎不讃嘆聞經之善唯讃嘆
念佛之行之事
此表章。亦擧初題。彌陀化佛來迎者。選
擇本願念佛也。聞經定散也。念佛南無阿彌
陀佛也。其故。第十觀音觀也。觀音體因果不
二也。即選擇本願念佛之題是也。本願念佛
來迎體故也。表章云念佛之行事有
。故化佛來迎者。選擇本願故。顯行體
  本文事
來迎之觀。即觀音觀也。十六觀爲觀音觀。其
故。觀音備因果。以十三定善智慧。爲
因。以九品散善。爲慈悲。爲果故。觀音之
觀。亙十六定散也。下輩者作善惡二行故。
今下品上生。以因果。引第十觀音觀之
證文也。淨土家智慧爲因。慈悲爲果。聞
二部經者智慧也。韋提聞佛正説者。定散
十六所説。云此語故。是則聞也。來此下
品上生。相對上定散。上下輩惡而作慈悲
智慧。令論一代與觀經。以一代。作
智慧。以觀經。作觀爲慈悲。一代聞經
而無觀。觀經見經而無聞。是爲慈悲智慧
之異。但諸經云觀者。此經慈悲。且通
。觀經云聞。以諸經聞。爲觀經。是今聞
二部經者。一代大小乘也。十二部之中攝
也。是皆爲智慧法門聞。觀經云
者。爲慈悲法門觀。故疏題觀經玄義分
者。觀限此家故也。就之者。亦聞限
也。此故云我來迎汝者。來迎觀故。觀極
今觀也。爲大乘十二部經書題名字。以
是諸經名者。指一代大小乘諸經首
者。智慧窮名故也
  私釋下
問云。滅罪可佛故。經明滅罪。然今私釋
下。引本疏滅罪釋。有何意耶。答曰是有
。即觀有三。觀經之觀就佛。來迎也。示觀
之觀留序分。明定散之機。是諸經觀也。正
宗之觀亙十六。爲觀音觀。是念佛也。故觀
音觀亙十六定散。故備因果。通臨終平生
也。謂十三觀平生智慧也。三輩觀臨終慈悲
也。聖來迎接者平生也。立撮即行者臨終也。
然今。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者。就
此文。當其身滅罪。不佛來。須
簡機。當我身豈仰信乎。依之。私釋下引
疏滅罪之釋者。私釋智慧爲因。本疏慈悲
果。是則因攝於果者。顯觀音因果不二
之義。是故可佛。滅罪今付機故者。此諸
罪消滅。皆令十方衆生。此我來迎汝之
見。令一切衆生之意也。然間。先平生只
今見法界。觀音觀爲十六觀。普攝一切萬
。以衆譬聖來迎接也。無滅罪者。法
界不衆譬。不聖來迎接故。觀
音觀作智慧見也。次臨終見者。第七觀住
立來迎者。三惡火坑臨臨欲入。觀音自來
蓮臺。經者此觀作臨終。私釋此觀作
平生因。顯能譬平生令聖來迎接。成
體顯所譬。臨終自來令臺也。應
  滅罪事
五十億劫顯正宗衆譬。五者五義。一經也。十
正宗衆譬。億者員圓滿也。劫者時分也。雖
罪 皆納億與劫也。依衆譬亙一經。皆序。
正。得益。流通。同覺往生之譬。増長往生信
。云滅罪。五百萬劫者得益也。萬耆闍會
也。得益離娑婆他力往生。耆闍會萬也。在
世未來皆云未來。是則極樂親身故。増
往生信心。即滅罪也。一經顯二重滅罪。作
厭離穢土欣求淨土
  第十一讃嘆念佛章
  約對雜善讃嘆念佛文
對雜善念佛。即有二義。一廢立。二
勝劣。一廢立者。雜善自力。智慧也。諸教皆
三業之功之。永不出離之行。只
是今生一世感果也。期三界中。無生死
是上上之機云無有出離之縁。是故廢雜善
念佛。念佛顯佛慈悲。以佛力行。永
生死。生淨土。證菩提。是故下品下生。爲
造罪人。説念佛。是他力行體也。二勝劣。雜
善爲劣。八宗九宗一代説。作三界中。論
業功。念佛以佛力。生淨土勝。以
佛論之以彿爲勝。又娑婆與淨土
之。以淨土勝。就一代教中行者。可
教諍。於娑婆中宗者。可宗諍也。
然今非一代説教。三身門之上。以超世慈悲
行。非娑婆中。於惡趣之淨土。立
他力來迎之宗。是無宗諍也。故云勝。應

  本文事
若念佛者。是指來迎。芬陀利花者。因果二
也。芬陀利者梵語。慈悲果。花者因也。來迎
慈悲智慧。云選擇本願念佛。此中有
。故備因果題者。依此今説也。取
念佛。云專念彌陀名。是爲來迎乎。但正
念佛三昧功能超絶。實非雜善得
者。就此釋。云來迎。其故。正顯顯字者。
體書此字。云名表心之時。不
此字。今若念佛。欲體故書顯也。餘
大文皆言明。明者觀佛三昧也。教位者言
明。今若念佛。顯來迎故。書顯字

  芬陀利事
梵語慈悲花。唯慈悲造釋故。唯慈悲
之前。雖何讃嘆。不其不審。但先
且配五義法門。可之。以五重。好花
序分。希有花正宗分。上上花得益。妙好花
流通。蔡花耆闍會。是念佛位五義也。故以
分花之。好者無惡云好。善惡皆爲出離
生死往生極樂縁故。善惡共善也。希有者。正
宗衆譬一代不説故也。略人中者。衆譬法
門者。顯淨土依正。故不人中故也。上上
者。上生之往生故也。妙好者序分縁法門。即
流通。名號序不南無阿彌陀佛。流通
念佛。故妙好也。蔡花者。耆闍會者。佛慈
悲極有耆闍。聖道相傳者。智慧窮智慧也。
淨土教相傳者。慈悲智慧極慈悲也。窮
故。大小皆從機三業行之。極慈悲
者。一代攝衆譬。從佛力利益。故聖
道教立十因相傳。淨土教立十果相傳。蔡花
者十果相傳其一也。龜者陸久居水久居。是
慈悲智慧也。蔡者龜經千歳。身輕遊蓮葉
靈龜。是慈悲智慧極慈悲也。具有曼陀
羅注第八卷。亦人中好人序。妙好正宗。上上
得益。希有流通。最勝耆闍會。是來迎位五義
也。人者來迎作體故名人。先念佛位釋迦
教。即定善經也。後五義來迎位。即彌陀教是
散善經位也。但正宗與流通。二重五義中。
一位之意者。正宗體。流通名也。名體具
足也。後五義。蔡花云最勝者。後來迎亦
最勝之體故也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事
道場諸佛成佛場也。極樂諸佛所成妙果
目處也。從彌陀慈悲諸佛智慧故。阿彌
陀經。西方世界無量壽佛者。所讃彌陀。能讃
諸佛三身門。故彌陀呼漢語之時成智慧
無量壽佛梵語之時。曰阿彌陀佛
慈悲也。三身門能讃呼漢語。慈悲呼
所讃。諸佛家者極樂也。極樂者三世
諸佛成佛政所也。故云諸佛家。世間有王。
除目。出世喩之者有彌陀。令諸佛成
。必至補處之願是故也。但諸經者。三身
門智慧故。簡機而不一同。是果上。雖
。皆是隨機利益也。故法花經者。多寶一
佛證明。金光明經者。四方四佛證明。今彌
陀功徳者。唯慈悲故。以機。十方恒沙
諸佛。皆共證也。是故。一經者以三段
。然此經者。序分説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
汝得見。正宗者説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
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流通説當坐
道場生諸佛家。故極樂往生者。一代樞楗。念
佛行業者諸佛祕要也
  私釋下事
惡者序也。諸經序者。以禁父禁母
故。智慧序者云惡。麁惡正宗也。麁者惡添
色也。諸經正宗者。爲機修行。説心修
。是惡也。修行成就露驗者。我獨證而起
上慢也。是云麁也。下下者。諸經得益者。智
慧利益故下也。水者智水。入下也。其智慧
入我心智水而修行得益故。又下也。常
有者流通也。諸經流通者。爲在世之機
通之故不在世。故利益難述。是常
也。最劣者。最通善惡而至極云最。從
他力行體。彌陀來娑婆迎衆生
者。慈悲極顯于佛者最勝也。對來迎。自力
行不娑婆之外最劣
  讃嘆事
美稱讃嘆褒者。讃一切珍事。不五義利
。故五皆爲衆生利益。是故一切利益。
此五
  問曰既以念佛名上上者已下事
此問答者。五種讃嘆之中。取上上之故
者。上上人者。對下下人也。上上人來迎。下
下人雜善也。隨其勝劣者。勝者最勝人。劣
者最劣人也。此五種讃嘆就念佛。此五種毀
謗就雜善也。是則二頭法門也。然今此來
迎爲念佛。此雜善爲定散。來迎與定散。而
念佛一善。今作此間也。其故此十二章
者。勢至觀也。故念佛也。觀音者觀佛也。故
此觀念佛一善爲體。故念佛觀故。邪正結
。餘觀結觀外也。邪正結觀外也。不
此觀邪正而通諸觀故也。謂以
者智慧。正者慈悲也。而今於念佛觀。邪正
觀中者。念佛中納一切故也。萬徳所歸
者是也。其故者。來迎不娑婆定散者又
唯智慧。凡夫方也。此凡夫外。欲
之體。且極樂彌陀名號。慈悲佛之名故。
性空。而慈悲名故。以之作譬也。故此
中。極樂依正功徳納此名。娑婆森羅萬像納
此名。取定散機方。言往生之業念佛爲先
所譬之方。云選擇本願念佛集。不
此影。不面像此影故。邪正納觀中。以
能譬所譬也。是以第三章。以十八
一部樞楗也。三題亙念佛者此意也。
但乍其體。納名事者。具足智慧慈悲
意也。故華五義念佛。人五義來迎。二教論五
分者。定散五義也。又府藏靈藥念佛。醍醐藥
定散。阿伽陀藥者來迎也。各分別五義
釋迦教。念佛教彌陀教。爲三教也。釋迦
教者是爲權教顯教之位。念佛教是慈悲智
惠也。實教密教禪門等位也。彌陀教者唯慈
悲也。是衆譬教。又來迎教也。亦設三藥
者。供養彌陀。立四種供養而云湯藥。此藥
子細可尋。然天台。以醍醐法華。眞言
之爲密宗。就此次第。立上宗宗。又次第
取之藥故。以何藥。彌陀獨延藥供養
是以醍醐爲定散藥。中道府藏藥爲念佛
阿伽陀藥王者。爲來迎藥故。今作
也。但取二教論。爲今家定散五義。眞言
之乎。就之淨土家解云。第三法寶者是應
身也。以應身説定散機。淨土宗以佛立
宗羲。今二教論者。以法寶之故爲定散
機位。依之五分即定散五義法門也。一素呾
纜爲序。以經爲序。禪定智慧爲佛法。二毘
奈耶爲正宗。以止惡修善佛正體。三阿
毘達磨爲得益。以四十一不二。佛法者爲
證。不身而覺之。四般若波羅蜜多爲
。以智慧窮名。故極樂往生即到
也。五陀羅尼門即爲耆闍會。説如上事之
中攝王宮會。此會正宗十六觀。序分。得益
分。流通一切萬法。萬像。攝之無漏者
總持故。爲定散五義。眞言殊以教至
。今取定散五義。攝一代而爲今定散也。
爾。何今選擇引此二教論
  往生教中已下事
是上一合雜善與定散故。雜善諸經自力
行。定散者衆譬教故。分二。定散衆譬教之方
往生教也。分別故者。分五義教重
故也
  問曰若爾者下品上生是十惡輕罪人已
下事
是上念佛攝一切。唯造名號一體。離定散
教分。釋迦一代之外。立念佛宗義。造出離
一行。是讃嘆念佛意也。從此問答者。就
對雜善。立四重義。捨釋迦教分之方。作
陀教分也。一獨歩之義。上化佛來迎章。念
佛就行事者。無此表章之外也。其故。
彌陀來迎之外。云出離之行意也。故
化佛來迎而唯讃稱佛聞經也。滅
者。下品上生機。雖罪多千劫。不
十億劫也。消一者。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
量劫生死之罪也。消二者何況憶念也。諸教
一世罪。念佛滅二世罪。治一切病者諸
藥。治一病者隨機也。故今爲王者。獨歩之
義也。無比挍。無對揚故。云無對光佛。云
最尊第一。最上無物一上無物也。二等同之
義。但教位。以言教之。喩之故。今生不
其利益。故一位無差別。等上上下下
才釋也。三勝劣之義。諸經智慧故。被
三業劣。念佛慈悲故。離三業功勝。故
其中念佛是勝行。故引芬陀利。以爲其譬
意。應云云
四取捨之義。捨娑婆淨土。是故有現益
常益。有始益終益。現益者嘉譽影護。當益者
成佛得果。始益者攝取不捨。終益者常見彌
陀也
  第十二付屬念佛章
釋尊不屬定散諸行。唯以念佛。付屬阿
文。此章付屬者。選擇本願念佛之題也。第
十六章付屬者。南無阿彌陀佛之題也。故云
名號付屬。今章來迎付屬也。來迎云念者。念
者機三業。心功也。故是因也。若題選擇來
迎集者。爲衆生上見佛。若題選擇見
佛集者。爲衆生行成之利益。其故。無衆生
。無見佛之義故也。故今以來迎。爲
生往生之行。欲衆生三業之行。皆顯
之願。應
  本文事
經説無量壽。釋明彌陀者。經觀佛。釋念佛
之意也。此釋者。非定散一向立名號
也。其故。望字。是欲定散。立來迎
也。不來迎故。娑婆無來迎體故。定散
外。取名且造所譬也。如于上
  私釋下
阿彌陀佛觀事
曼陀羅眞身觀。經云無量壽佛。織阿彌陀
。今又云阿彌陀佛。此意者。云無量壽佛
者。智慧簡機也。然眞身觀者。法身也。遍觀
一切色身。皆是森羅萬像。法身體者。以
一切。悉成利益。以梵語。爲體故。曼
陀羅與選擇符合而佳。但經明智慧故者。
十三觀是智慧故也
  是則淨土宗觀無量壽經意也事
經明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故三福共雙可
往生故。雖餘善。一善皆須往生。故各各
之。非衆譬之法門者。不此義
淨土宗觀無量壽經意也。爲此衆譬。釋
淨土宗觀無量壽經。故從上已來衆譬。今有
付屬來迎章。結釋一經而已
  問云題密旨異事
是娑婆爲顯。淨土爲密。旨異者。智慧書
此旨也。娑婆穢惡爲旨。淨土常住爲旨。
娑婆三惡爲旨。淨土無三惡旨。娑婆
三惡道旨。淨土不惡道旨。眞
言顯密廢立者。作娑婆。淨土也。爲
此問也。全非眞言也。祕者念佛。
密來迎也。顯此義眞言也。即身成佛。闕
餘教者。指淨土也。眞言者能譬教故。以
淨土教可入眼也。就之有重重。一大日寶
冠無上佛上。不著冠。二大日白色衣。色
本也。同凡夫。不佛替。三大日。以
其體。四法界智。作娑婆中。五號
。是詞宗而無體。是於眞言家者。以
甚深法。從淨土者。是皆淨土能譬。立
之也應
  問曰爾前經中何攝法花乎事
爾前權智慧。法花實慈悲也。權者定散。唯
智。實悲智。念佛。偏圓來迎。唯慈悲也。智
水。機三業。悲火。佛他力。都不同一。眞
實至誠心也。四十餘年未顯眞實是也。如
先法華十如是。淨土法界衆譬。明十如是
相。性。體。力。作。因。縁。果。報。本。是從日觀
觀音觀。爲法華法門。此上十一。二。三觀
淨土也。法華明觀音觀。此上不十一。二。
三觀。故不廣説衆譬也。是故法華。猶同
諸經。不機三業也。法華明觀音觀。淨
土明彌陀法門。應
  念佛義如常事
下輩所明念佛之外。云次念佛者。所
念佛名號。定散外所出念佛來迎也。然
專稱彌陀佛名而。云常者。來迎納
。言念佛。釋常也。一部偏取十八願
體也。例往生要集一部。如偏執
自力念佛。遂不道和尚他力念佛。今
又隱來迎。以名號體。明念佛也。不
口傳人皆迷之耳
  問曰何故以定散諸行而不付屬事
此問曰。觀經一部皆廢而。只以來迎之。
故定散并宗義。皆爲問言也。問起非故。
問言者。皆廢之。故爲廢教。觀經一部
問言也。就中有二者。一來迎。二念佛
也。中水火二河。火來迎。水念佛也。廢觀經
定散。不雙卷經四十八願者。觀經教位
故。爲釋迦教分。廢之。四十八願者。來迎
故。爲彌陀教分。令止住百歳
  指十八願事
定散本願。衆生本願。國土本願等。今以
來迎一行。選擇故。還第三章。云十八願。偏
臨終來迎。爲本願也。選擇唯廢立之
  問曰若爾者何故直不説本願念佛事
是説定散諸善。顯念佛勝也。故引例證
法華秀三説上。已説者定散。今説者念
佛。當説老來迎也。既以法華。從淨土家
之。先引二教論。以五分。爲定散五義。以
眞言。納淨土。今以三説。作定散。念佛。來
迎三重。此外以法華。爲選擇本願念佛。以
法華淨土也。以天台眞言等會通
者。不淨土廢立
  今定散爲廢而已下事
觀經定散。本誓願定散也。又要門定散。開
心即便往生。然今廢之其心甚難測乎。就
之廢觀經定散。有五意
一廢立。以觀經五義。納一代諸經。廢
者。一代皆廢之。故廢教而。取淨土來迎。期
臨終往生。廢教立來迎
二衆譬。觀經説我今爲汝廣説衆譬。其衆
譬。正宗定散十六觀也。是則。世間。出世。善
惡。因果。皆攝此中。皆爲彌陀來迎。爲
譬教。顯所譬來迎
三他力。八宗九宗。皆護三業功。作修行故。
今未生死。今就佛力來迎故。生死皆
之無煩也
四出離。韋提。化前教前。雖修行。不
。光臺現十方淨土之時。覺出離。請
。出離之路無二故也
五教外。從曠劫無數劫已來。隨佛教。娑婆
淨土。我身想佛身。修之修行而。自他同
流轉。今覺教外。早有成佛得果正道。不
今流轉。覺之菩提開掌。即疾也有此五
。廢觀佛教而。立來迎行
  凡定善者夫依正之觀懸鏡而照臨事
問曰。定散者爲所廢。重顯利益。況前釋
。云大概如此。有其意乎。答曰。釋迦教。
定善經定散。經道滅盡故廢之。今彌陀教。散
善經定散者。止住百歳故。擧功能。明

問曰。釋迦教定散。與定善經定散。有
乎。答曰大異。其故。釋迦教定散。造定散
。故諸經定散位也。是云非本願定散也。
定善教定散。彌陀本誓願定散故。云要門
定散。是念佛位定散也。散善經定散來迎位
也。但釋迦教。與定善經。如序題門。共智慧
者。定散機與念佛一合也。應
鏡而照臨者。如執明鏡自見面像也。鏡者
定散之機。發三心者云明鏡。自力修行者。
靈驗。彌増慢心。故陰也。三心覺
他力故明鏡也。鏡影者念佛也。名性空者
影也。衆生稱佛名。十萬百萬。是云影。寫
之影者。衆生稱名也。面像者彌陀來迎也。面
來迎佛體事者。具足五大者。凡聖倶
體也。面者具足五大。爲佛體也。爲
故。我目不我面故。我目迷凡夫眼
也。此眼不面者。隔迷悟故。我迷目。悟佛
體而。此面不見也。我目不見方者。悟境界
者佛也。以五大體。面已具足五大者體
也。我面爲佛體。地者口也。水者耳也。火者
舌也。風者鼻也。空者目也。故面一所。備
體也。不目故云佛體。次鏡者衆
生者。有明無心乎。是淨土機也。是云無有
出離之縁。云失意聾盲癡人。雖我意有
生願。願者有無唯一也。如有如無。利益
行即成也。然其行就佛。以來迎行
故。行就佛成往生。願有機。無其要。故
願行共就佛成往生。故機云失意聾盲癡
。故以目爲行。以意爲願。願行倶就佛。
故面有目。意見鏡影也。就之面目有迷悟
。目就機不面。是爲肉眼。面即佛者。目
即佛來迎之行也。此時目備五眼。其故見
。見衆譬也。鏡者法界體。影者法界之名
也。娑婆法界。皆見名體。是爲衆譬見。鏡
機。影見念佛。法界萬法皆是者。覺
。云衆譬之見。見衆譬者。不足五
著。不此見。依正之觀者。依光臺
極樂。正第七觀也。照臨者。指來迎也。指
者。如觀掌中也。掌中。作入十六觀。從
外。無世間出世之法。委細有曼陀羅縁起
。往生之願三心也。速疾者指即便往生。今
明定散之功能。釋定善經定散也。故面
面顯功能也。具憶者。即眞身觀。不可具説
之具也。但當憶想憶也。依心眼者。説不説。
明不明。皆顯眼前
  諸行非機失時事
韋提。期入聖得果之益而。爲自力修行。空
漏無利益者。非機也。時者行也。不
力不願往生。失時也
  當機得時事
臨終來迎者。當機也。得時者。修念佛
。晝夜無
  感應豈唐捐哉事
自力修行者。月陰。心濁也。三身門簡機故
也。自力修行雜毒故也。他力修行者。月澄心
清也。從佛方行。機方有願故也
  隨他之前暫雖開定散門已下事
開者止住百歳。閉者經道滅盡。隨他一代化
前序教。隨自自開衆譬法門也。閉定散門
者。智慧法門者。必生滅也。衆譬法門者。慈悲
故。不生不滅而。止住百歳者。永不閉也。一
代分二。開閉者定善經。永不閉者散善經

  遐代事
觀經云汝好持是語之流通。依雙卷經者。
衆譬者。永不閉故。止住百歳也。是云
好持是語。若依智慧。有開閉故。必可經道
滅盡
  第十三念佛多善章
  以念佛爲多善根以雜善爲小善根之事
十三章者。寄阿彌陀經。以無量壽經。爲
定散機。以觀經念佛之願。以阿彌陀
來迎行。以三經機願行也。但十
三章定善也。以觀經。釋之。從十四章。作
。可阿彌陀經。然從雜想阿彌陀經
故者。雜想是能請定善結觀也但韋提。於
七觀。請佛菩薩往生。盡普觀自往生也。
雜想是別有告命。韋提請之外也。是可
佛自開也。何以知之者。第七觀住立來迎佛
者。非韋提請。請所觀境。故序分思惟正受
之中正報。於第七觀之也。故佛答請第
八。九。十。十一。十二。皆依韋提請。爲定善
所觀之境。不住立來迎之佛體。是明也。
但今選擇。於第十三章。引阿彌陀經。是來
迎位也。第十三定善。非九品來迎。從十四
。可彌陀經。次曼陀羅。於十三觀。織
佛三尊。是第七觀住立三尊也。不第七
而。來此三尊織。選擇與曼陀羅其意是
一也。先選擇者。雜想即自開也。韋提請外
此觀。是則第七觀住立來迎。自開故韋提
不請之故。釋尊於能請重。欲來迎佛故。
此觀雜想。佛智有雜想。自開慈悲。能
請智慧。納此觀。佛果覺悟。因位修業。納
。置中通上下。其故。欲他力超世之
慈悲。生世間出世一切萬法也。是以智慧
終。慈悲始。在自開來迎而。從慈悲皆造
萬法也。曼陀羅又此意也。第七觀不織者。
韋提似此佛故。不織也。織結觀者。通
上下。故此來迎爲一經之體也。若此來迎
散善者。不定善故。當定散各別。若
韋提請者。留定善而。不散善。故
請外者通九品。在定善。欲定善之意。故
經有二重意。説如先所説無量壽佛。是智
慧。説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
者。慈悲也。以梵漢異。通上下
  大多勝事
大小定散。多少念佛。勝劣來迎也。表章書
小之小者。此章者。來迎始故。納定散。念
佛。來迎也。故少善根者定散一日七日名號
者念佛。臨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者來迎也。因縁者六縁也
  善男子善女人事
上章上上人。下下人。同之故。此善男女釋
造罪人也。云九品之機意也。選擇本願念
佛之題者。專有此經也。其故。餘經者有
。有本願。此經云不可以少善根。廢立在
念佛之外。大善是本願念佛也。此經説
念佛與來迎。不本願者。念佛。來迎。即
本願故也。得此意往生要集。來迎就本願
也。選擇亦如是。一心不亂者三心也。心不顛
倒者臨終正念也
  長時起行倍皆然事
若一日若七日者。若字不定故。此若者。通
百若千萬。及一生者。云長時起行倍皆然
也。七日納慈悲者。智慧全不于七

  私釋下
大小者定散也。今就少善根。作大小也。少
者念佛。善根者定散也。有二。故取少作
也。大善根者。衆譬定散也。小善根者自力定
散也。守我三業許故云小。多者一日七日
名號。具足慈悲。智慧故。多念佛也。自力念
佛慈悲闕故。少念佛也。佛來迎。離機。離
故。勝來迎也。平生證得聖來迎接著。劣來
迎也。以智慧。從機方之。小少劣也。以
慈悲佛方之。大多勝也。故摩訶義。不
諸教也。若諸教通而有此義者。唯
慈悲來迎。不之。是故。以念佛
故云清淨。云眞實。云祕密。云摩訶。皆
是就他力之。自力者永不此義
也。上章雖惡。麁惡。下下。常有。最劣。未
雜善。今對阿彌陀經來迎之時。放
小少劣。是則嫌諸自力三業機方
  龍舒淨土文事
此二十一字。無流布經故者。欲摩訶
也。其故諸教摩訶。皆欲阿彌陀
之意也。一代聖教。悉是小少劣也。依
。依衆生根性故也。淨土教獨。爲大多
。寄佛本願。出娑婆故也
  其義應知事
問曰。諸教名小少劣。念佛名大多勝事。依
慈悲。以他力。義誠可成。但當文。無此文
何。答曰。釋家無文。何有此義哉。經云。若
善男子等。執持名號。若一日。二日云云
此下長時起行故。若一年。若百年等也。是行
多少淺深不定也。亦明行利益而。經云
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聖諸衆現
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
佛極樂國土云云若言。行有一日并百
。利益者唯不行多少淺深。明一心不
亂而預彌陀來迎。往生極樂。此事無一代
聖教。不八宗九宗。其故者。行少淺者。利
生又可少淺。行多深者。利生又可大多。是
故。欲利生多者。令一日者十日修
之。從一年者百年勵之。致行功。若不
行多少而。利生令等者。有行者。然今他
力來迎行。所餘行者。不行多少淺
而。等被利生。不往生故。嫌餘行。云
小少劣者。利生不定也。修行空設。有無
知。遲速無期。是云下下最劣。今念佛行
者。不一念。不一稱。臨終之時。皆遂
往生。是云大多勝。其義應知者。是也而

  第十四念佛證誠章
  六方恒沙諸佛不證誠餘行唯證誠念佛
之文
六方恒沙諸佛證誠者。自開來迎也。故當
。引證誠。佛有三身證果之覺。是爲
。亦有超世慈悲之悟。二覺。諸佛倶證無
闕。譬如車二輪。如鳥二羽。如人二手足。如
世間水火。以此二理。即成一體。依之。佛
此悲智二法故。爲果上尊。然爲此二
覺替。造二佛。諸佛用三身智慧。彌陀由
世慈悲。爲能讃所讃。然智慧。以數作之慈
悲以一作之也。故有二名智慧。分別善
惡黒白智慧故也。慈悲唯一體也。超世
慈悲極一顯徳也。天爲日。國爲王。是以
佛彌陀。雖一體覺。慈悲有數不徳故。
彌陀所讃。諸佛智慧有數。顯智。故
三身覺。爲能讃。諸佛倶證誠彌陀。令
二覺爲一體
  六方恒河沙佛證誠事
智慧極六故云六方。十方悲智圓滿也。今
三身門智慧證誠故。六方攝十方也。
恒河沙又數窮也。以智慧之。從六方
外無方。從恒沙之外無員也。但於彼彼
土。説彌陀超世慈悲。令十方衆生故。非
多寶佛證誠法華也。是恒河沙佛。皆
穢土誠之。今釋迦讃諸佛之時。舌相
三千。但於身上者。釋迦不我舌相
三千。諸佛者皆又釋迦讃如此也。釋迦
我身舌相。説我見是利故説此言
是則舌相之意也
  本文事
證誠引六文者。配先六觀智慧窮也。證
誠可慈悲極耶。諸佛成恒河沙。令
方衆生故。佛智窮者。極證誠故。智慧窮玆
盡也。從誠念佛上。不佛智慧也。
故配先六觀
  自然壞爛事
問曰。此釋前。稱彌陀極樂之人。不
一人。然百千萬人中。若一人不生者。十
方諸佛舌。皆可壞爛。此義云何。答云。是等
文。淨土家祕事也。以凡夫智。不商量。往
生要集。都不和尚家肝心。乍見殘
者。此他力法門者。爲難信。祕密故。祕和尚
己證。一向勸自力。欲入和尚家釋也。今
此釋。和尚能悟慈悲明也。慈悲者。但
有事也。曰日朝可出。夕可入。夏可
冬可寒。水可冷火可覩。皆是慈悲也。故佛。
我見是利故説此言。隨機根性。言無事
是云智慧。言隨他是也。世間日出明時云
黒白。云有無。皆有體。不空也。故釋慈悲
者爲日觀
  證誠護念一事
證誠者。證誠往生。是後生。佛來迎火體也。
護念今生利益。是無其護念體者水。此爲
後生往生。有今生護念故。水火一體者。水
納地。眞假一同法門也
  十地願行自然彰事
韋提。請第三地。云思惟正受。思惟者定
善。正受念佛也。即云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
號得生。此思惟正受。爲十地願行。從日觀
觀音觀。説菩薩十地也。初地無生者。入
正宗。解衆譬。得往生者云初地。無生者。
第七觀。見住立佛。悟他力。得往生。云
七地無生。是思惟正受者。思惟成願。正受
行。云願行。菩薩十地。覺百劫修行
萬行。只今。一念覺之云自然彰也。故
西方者。第三寶地也
  深信釋重引事
諸佛證誠者言念佛。往生極樂。千萬人皆
生。若一人有漏者。諸佛舌。悉可壞爛。又
報佛。化佛。若一。若多。遍滿十方。吐舌。
耀光。往生極樂。是虚妄。就諸佛此二
證誠而。深信無體故。通慈悲智慧證誠。就
慈悲。證誠一人不漏。就智慧。證誠一人
往生也。故深信無體。故一向不
。今釋誠餘行。唯證誠念佛。重引
信釋者。無體故。深信取智慧證誠。今重
之。爲念佛證誠之意也。故爲三身
。明化佛。報佛。吐舌。耀光。從三身門智
。期娑婆得道。不他方往生。從慈悲
他方往生而。不娑婆得果也。是造
二。顯慈悲智慧之替也。但配寶樹觀故。
誠從智慧。無他方往生者。不果故
也。證誠從慈悲。無娑婆得果。以他方往
。爲佛法至極之利生者。知果。覺
故也
  百寶蓮華應時見事
百者得益。千流通。萬耆闍會也。故百者往生
也。寶者往生不退也。蓮來迎。華念佛。名故
因也。蓮者因果倶時者。爲十方衆生。成
正覺。故彼此三業不相捨離而。衆生不
佛。佛不離衆生。心心念佛衆生憶念佛者。
即亦佛憶念衆生。佛心而相合。三業專心
念佛者。亦得往生。是爲寶池味也。厭苦縁
坐百寶蓮華此意也。佛與衆生。因果不
故。念佛預來迎也。華念佛也。坐佛來迎也。
因果不二故。覺來迎而得往生。爲寶池
。中輩百寶華此意也。中輩小乘。得此覺
三心花
  不但本師金口説十方諸佛共傳證事
三世諸佛智慧窮者。證誠彌陀慈悲也。故
想觀。引諸師釋者。諸師。諸佛。一代皆
集其智慧所極者。唯證超世慈悲一也。一
切無其外智。應
  私釋下
初問唯慈悲。答本願也。問答來迎也。本願他
力。非三業自力。難信法故。有諸佛證誠也。
次問答者。念佛慈悲智慧解二也。證誠不
定散也。娑婆中自力三業修行。不
證誠
選擇密要決卷第四


選擇密要決卷第五
  西山善峯寺沙門證空&T047368;
  第十五念佛護念章
  六方諸佛護念念佛行者之事
中輩智慧。護念今生利益也。尤護念可
也。來迎念佛者教外利益者。不經文
也。第一第二假觀境者不教文。四修來迎
者不經文。此十四十五。又不經文者。
教外之意
  本文事
亦無横病横死横有厄難事
横者除往生障也。假依先業。雖水可
死者。今生入水而死爲往生之障者。不
水而死。是云横也。然則行於行。學
。爲障礙。爲魔事縁者。速去。遠退。永
今生得利
  除不至心事
發心者。不衆譬。不衆譬者。不
護念也。發得三心。不護念也。故本文。
先擧此文也。有其意。應
  今既有斯増上誓願事
定散機也。定散上念佛増。念佛上來迎上
而共離機三業之功。一切同有此護念
  私釋下
護念有三。一者六方恒河沙諸佛。阿彌陀佛
無數化佛。二者觀音勢至無數化佛。觀世音
大勢至。二十五菩薩。三者一切諸天。四天
大王。龍神八部。一者佛護念。夫護者云萬法
體有法界。念者云身不離。佛護念者。世
間萬法。皆成他力而成利益也。護念
者。扶身。養心。拂難。滿願也。衣食二事。身
心諸具。我不勵而扶。自不營養心。有
滿法界。晝夜利益養我等。是云佛護
。皆是依他力利益也。是爲慈悲利
。二者菩薩護念。是智慧利益也。隨衆生
滿其所願。付衣。付味。隨願。如心。如
思。成念數。袈裟。成弓箭。甲胄。皆是智
慧利益也。三者四天利益。行四方。隨
其具。成笠。成履。成乘物。成宿屋。隨
我身。晝夜不離。是云諸天四天利益。説
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阿彌
陀如來。成法界體。利益一切衆生。以成
生利益。以之爲衆譬。教後生往生。故此護
念。不衆譬。難得故。云除不至心。應知。
譬如王在國。民悉安樂。依彌陀法界。以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
。我等今生安樂者。偏是三寶諸天護故。得
安穩。以之教喩往生。云衆譬也。是淨土秘
事。努勿妄説
  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已下事
安穩。坐安穩。晝安穩。夜安穩。一切時。一
切所安穩。不惡鬼神得其便
  遣無數化佛菩薩事
是娑婆法界。有慈悲智慧。萬法皆只今爲
利益者。佛菩薩此來護念也
  百重千重圍繞事
百重者。一切物顯體。千重者。一切物彰
身爲利益也。行品來迎。護念品念佛
也。是爲現當護念
  延年轉壽
是觀念法門。護念増上縁釋也。但此下。云
命安樂。今略此句乎。觀念法門者。明護念
増上縁故。可今生之利益。選擇者。造
終來迎故。不長命安樂也。延壽轉年
者。造臨終故。現生盡之也。其故者。私
釋下。一文無私釋。偏引本疏文。然私釋智
慧。本疏文慈悲也。智慧皆成慈悲者。皆成
後生往生而今生智慧。皆只今成臨終來
也。是故護念者爲往生護念也。往生勝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