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選擇密要決 (No. 2620_ 證空記 ) in Vol. 83

[First] [Prev]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620
選擇密要決卷第一
  西山善峯寺沙門證空&T047368;
  題目事
選擇本願念佛集者。此集可知有三題目。謂
以選擇本願念佛集者來迎。南無阿彌陀佛
者念佛。注往生之業念佛爲先者。定散之機
也。此集以口傳可見之書也。暗見之者。
無相傳之輩。其迷元意歟。無覺其意趣
之人歟。此集者。月輪禪定殿下。毎月御授
戒。上人令參。然六十有餘之時。申暇籠
居。以於證空令進于代宮。依之時從殿
下禪閣有仰云。面謁事希。願心有疑。爲令
増進往生信心。可抄物&T047368;賜。依之上人六
十六之春。建久九年戊午三月。被選此文。簡
之時簡人不在座。有眞觀談法門義。有
證空引經釋要文。有安樂而執筆書之。此
外簡人不被在座。安樂書題云。經籍多
向果題之。今選因爲題其意云何。上人
云。爲廢教文面而不留利益。釋因爲題。
此義可有下章。眞觀云。題目既有三重。後
人見之。可有謗難。可就一行義乎。上人
云。此書者三世諸佛智慧之上選造之故。一
代無此智慧八宗九宗無此智慧。三國人師
不覺此智慧。唯我獨得此智慧。而所選擇
也。外人難覺。眞觀又云。若爲三世諸佛智
慧極者。未代愚鈍凡夫。豈亦覺之乎。上人
云。以捨三世諸佛智慧故。凡夫愚鈍悉知
之。聖道教者。不捨三世諸佛智慧而。欲
及之。故至于今沈淪生死。不出火宅也。
證空申。一切經書皆有序。今何無序乎。上
人云。諸教者。教面皆許利益。故有序。今教
面不許利益故。無可序於正事。故不用
於序。眞觀云。可被&T047368;作者名乎。上人云。一
切經論書釋者。皆是以智慧明之故。擧其
名而増信。今所選者非智慧分。是宣佛
大慈悲也。彼悲經道滅盡。而爲止住百歳。
令在其名而流通。是者非私知解。所選擇
佛慈悲也。若依佛善巧。必可止住也。今
爲呈悲智之異。不可擧作者名也。至第
二章。安樂閣筆云。被召此文選作之座。執
筆是生涯面目也。上人云。於後世欲名稱
乎。以爲其器量。今雖令執筆。其心不正。仍
從第三章。眞觀執筆。被棄安樂。如是日
日座座。有重重問答。問事端多。不&T047368;之。上
人被選此文。依披露。天下之人。同稱智
慧第一法然律徳也。十六章段者作十六觀。
壽經者唯智慧故。至第六章。壽經無阿彌
陀。彌陀梵語。極樂慈悲語也。無極樂依爲
因也。此則顯先六觀依報智慧。從第七章
至第十二章觀經也。是從第七觀至普觀。
是觀經明慈悲智慧故爲正報。從第十三
章至第十六章。是阿彌陀經。從雜想觀至
下輩觀。是阿彌陀經者唯慈悲。果法門也。卽
爲自開。來迎極唯慈悲。念佛極慈悲智慧。
定散機窮唯智慧也。第一第二章者人師。唯
假觀也。從第三章云阿彌陀如來。是眞觀
境也。至第九章云四修者。三經外也。是
來迎非娑婆故。爲立教外不依經也。第九
來迎觀也。又壽經四。本願三輩利益止住。以
本願爲第三地。光臺云彌陀本國四十八
願。以還住佛頂國土云超世土。以三輩
爲寶樹觀。以自開爲菓。散善納定散諸
善。云三輩念佛往生。以利益爲寶池觀。作
佛法味爲利益。以止住爲寶樓。從總觀者
智慧故。經道滅盡。從寶樓觀者。別觀故。慈
悲者止住百歳。又以攝取爲第七觀。顯住
立佛體故引六時禮讃立廢立也。呼六時
禮讃題極此章也。以三心爲第八觀。於現
身中得念佛三昧者三心法門也。以四修爲
第九觀。三經教外爲淨土來迎。以化讃爲
觀音觀。行就觀故。表章云念佛之行。爲慈
悲行也。以讃歎爲勢至觀。取念佛廢雜
善。以付屬爲普觀。佛智遍有往生之事故。
以普往生付屬阿難也。多善根以爲雜想
觀。多者念佛。大者定散勝者來迎也。是唯智
慧。唯慈悲。慈悲智慧云雜想。以證誠爲上
輩觀。六方恒沙諸佛證誠。有他力來迎之往
生。以護念爲中輩觀。念佛是聲聞自利也。
發三心往生極樂。不發三心不往生。以
來迎爲利他。九品皆令來迎往生故也。是
爲護念也。以名號付屬爲下輩觀。下輩惡
機上明名號故也以三經括一代。攝五千
七千教法而從其中選擇念佛也
次十六章段。表章下。本文上。私釋下也。是
爲三尊之體。造三角也。段段表念佛來迎
定散三。守題目也
次選擇念佛集者。就選擇有七義。 一選擇
淨土廢娑婆者。娑婆有三惡道。淨土不
退無三惡道不更惡道。故云超世慈悲。二
選擇佛廢凡夫者。果位永離煩惱惡業。凡
夫者煩惱穢身也。故捨此穢身期佛果。故
云超世慈悲。三選擇行廢願者。嫌機方
云雖起三業。名爲雜毒之善。亦名虚假之
行。是偏捨機三業也。故捨廢願。取佛行
也。是云超世慈悲四選擇極樂廢九方者。
明一切佛土皆嚴淨。凡夫亂想恐難生。如來
別指西方國。從是超過十萬億。是則爲超
世慈悲。五選擇彌陀廢諸佛者。彌陀誓
云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
不成正覺。諸佛皆同云化佛耀光吐舌。共
難彌陀。不得往生。故廢諸佛。是則超世慈
悲。諸佛不及彌陀故也。六選擇散善廢定
善者。韋提所請思惟正受者定善也。佛不答
之。自開散善顯住立佛體。爲觀經觀。是
云三輩念佛往生文。是定散爲三輩。三輩
爲念佛。故捨定善執散善。立淨土宗義
也。故云超世慈悲。七選擇來迎廢諸行者。
選擇本願念佛之題者。立來迎廢諸行。其
旨有十二章。諸行失時失機。念佛得時
得機。故云超世慈悲也。此七義無諸教故。
云超世。選擇本願念佛者。指十八願。此願
未至果者。乃至十念云本願念佛。故通諸
佛別願也。問云選擇者取捨之義也。今名
本願念佛。是偏爲因位念佛。對果者可被
棄捨。然選擇本願念佛者。捨果位念佛。因果
相對之時。棄因取果可有利益。今無利
益。取因位念佛。有利益捨果位念佛。其意
難思乎。答曰就此題有重重子細。今以六
重不審顯其意。於末世除疑難。應知一
題彌陀本願念佛者。可知於果爲本。謂如
藥師瑠璃光如來本願功徳經等。於果構因
其例是多。然今無果體。而唯云本願念佛。
偏取因爲果題
二若次行。取題南無阿彌陀佛。爲本願念
佛者。是果念佛也。既云南無。又因位四十
八願無云南無阿彌陀佛。成正覺後可云
南無阿彌陀佛。故是非本願念佛。則果念佛
也。故在別行。若是一者可題選擇彌陀本
願念佛南無阿彌陀佛集也。題字數其例是
多。雖二行三行。相續而可書之。爲因果各
別故。今二行題之。全非本願念佛是果後
可有南無也。是故本願中無云南無阿彌
陀佛也
三南無阿彌陀佛者佛名也。是非體。本願
之中。乃至十念者名也。以名爲題。是亦無
文體也。故若念佛名者。共爲題無文體乎」
四一卷文書題目。是可一。今云選擇本願
念佛集。云南無阿彌陀佛。爲二題。又爲一
乎。若各別者。雖有因果差別倶是名也。名
爲題者。可爲一題。又在二行造因果者。
可爲二題乎。其意難思也
五注往生之業念佛爲先者。爲注南無阿
彌陀佛。若注南無阿彌陀佛者。上果位念
佛云業云先。業先分云念佛一行。不可有
得生之益。若又注別事者。同行下也。非別
事乎
六本願念佛是淨土一家大綱。自他共語。而
云本願念佛。許得生。然選擇本願念佛云
念佛。南無阿彌陀佛云念佛。往生之業念佛
爲先云念佛。是皆共可云本願念佛乎。若
皆共云本願念佛者。云業云先云因云果
各有差別。若非本願。而各別者。其重重云
何可辨乎。初偏執因爲題事者。選擇本願
念佛集者。取第七觀爲題。是佛應身也。南
無阿彌陀佛者取第八觀爲題。是佛報身
也。往生之業念佛爲先者。取第九眞身觀爲
題。是佛法身也。以佛三身爲文題故。一
向爲佛宗。一代皆以因果立宗義。淨土家
唯以果極爲宗義。先就選擇本願念佛集
之題料簡之者。就第七觀有因果二。以
住立來迎爲慈悲至極。是果極也。以除苦
惱法爲智慧至極。是因極也。今除苦惱法者
華座也者因也。座者果下也。故因而下者。
從華座下無物也。果是聖道教云下下。智
者極底故云下下。除苦惱法者十六觀。即定
散也。是諸經定散也。即以正宗定散云通
別五文故。同聖道教也。是云華座。八宗九
宗皆以智慧爲極。故皆是華座也。爲下之
下故也
淨土法門者以慈悲立之。故極因果不交。
故以住立之佛體爲上上。從是上無物。是
故以聖道爲下下。以淨土爲上上。作因
果攝種一中。而以莖根。作智慧慈悲攝萬
法也。除苦惱法智慧者。爲根爲名。爲智
慧爲機爲願爲心。爲華爲因。爲娑婆爲
惡也。住立空中來迎慈悲者。爲莖爲體。
爲慈悲爲佛。爲行爲身。爲事爲果。爲淨
土爲善。分別此二法門。爲淨土慈悲法門
一同。此二法門爲聖道淨土二法。此二法
者。法爾而具足不離也。是以今就題本願
念佛。以有此因果二不離故。以因爲題
攝果也。本願念佛者因也。衆生往生之三業
行。爲往生之因。除苦惱法者定散也。定散一
切衆生也。云一切衆生機有二種。一者定。二
者散。然間住立來迎者爲衆生之行故。成衆
生三業因行位也。若是臨終來迎之見佛。成
衆生往生行上得益者。來迎者利生果。此外
感來迎益之行。可有衆生三業也。然衆
生無往生之行。來迎即往生行故。攝來迎於
往生之行。而納因故。題選擇本願念佛也。
聖道教云若行成就者即見普賢身。今准
之。若行者可有衆生三業行也。普賢身者
今來迎也。無衆生行而見佛者。佛教永所
不許也。然今無衆生行。而以佛來迎爲衆
生行者。淨土宗他力法門也。故今來迎果佛
體。攝衆生三業因行。云本願念佛也。種子
一中具根莖二故。因納于果。定散機攝來
迎爲選擇。來迎不離因果故。云選擇本
願念佛集。本願念佛又願也。其故者。本願
者可通凡聖也。凡夫願往生是本願也。佛
願成佛是本願也。念佛又念體可用機也。
故本願者衆生往生之願也。此衆生往生之
本願開定散。其定散即三心也。故除苦惱法
云願。此願題選擇本願念佛。其願不離來
迎之行者。住立佛體攝華座觀。此願由用
來迎行故。來迎果攝因而名華座觀。故今
云選擇本願念佛集也。集者智慧詞也。華座
納十六觀而結觀名。今來迎攝念佛定散
而云集也
二念佛可因果差別者。釋意。此名有因果
二差別。故二行分之。南無阿彌陀佛者果
也。今生成衆譬有利益。選擇本願念佛集
者來迎也。體攝于因。其故往生者來世者。今
生無其利益者是因也。名者今生果也。今生
有衆譬利益。體者今生因而無往生利益。故
分別因果名體。爲造現當。二行設二題也。
今有衆譬利益爲果。無利益爲因。名今
生爲果。有衆譬利益。衣食衆味有利益故
也。體今生無利益。不往生者攝因分。故來
迎云本願念佛集也。名亦來世爲因。無往
生之利益。來迎體來世爲果。即得往生極
樂故。是云即便往生。上品上生明三往生。
即便往生念佛。當得往生來迎。即得往生衆
譬之外臨終唯慈悲也。選擇本願念佛之題
者明即得往生。南無阿彌陀佛者明當得往
生。往生之業念佛爲先者明即便往生。是云
三題。玄義即三題。一觀經來迎。二先觀大衆
發願歸三寶是念佛三十四行偈是往生之業
念佛爲先也。次第八觀爲南無阿彌陀佛者。
第七觀者應身娑婆出世者。彌陀佛云娑婆
來迎也。第八觀者法界體皆云像。像者名
也。法界體皆成名。其故萬法遂歸無常。失
體留名。其故爲令衆生覺世間無常而一
切皆歸名也。令覺歸名故者。爲厭離穢
土欣求淨土。依之有厭欣。必可歸南無阿
彌陀佛之名也。其故者覺乃至十念若不生
者不取正覺本誓故。欲厭娑婆往生極樂
也。以此出離生死往生極樂之智慧爲智
窮。是云報身智慧。故明於現身中得念佛三
昧定散諸業唯覺窮念佛三昧爲報身智
也。
三三題爲念佛者。皆是名也。以名爲題目
者。文體無者如上述。以本願念佛爲來迎
之體。是則智慧爲名。慈悲爲體。今智慧攝
於慈悲云華座觀。選擇本願念佛集唯體。南
無阿彌陀佛唯名。往生之業念佛爲先名體
也。來迎選擇唯體者。影來就鏡。故定散
云名體而已。智慧法門者。以娑婆法界爲
體。故云草木成佛。云即身成佛。故以此三
題爲一部大綱。應知
四一卷書設數題有其例乎者。一切經釋
始終。必有題目開結。初題智慧留于教。終
題慈悲捨於教。不留教之意也。終雖有題
目。下無體故教之意也。擧題可顯體。然
結題無體故捨教也。故一切經釋。一部内
必有慈悲智慧二意。然經論有二題。在初
者此教智慧即有經道滅盡之方。在終者此
經慈悲即有止住百歳之方。一部皆有二意。
故初在數題。謂此觀無量壽經。普賢觀經。菩
提心論。往生禮讃等也。今此文擧三題目。
以口傳可覺也。首尾相連。始終不合乎。亦
以始題爲慈悲。以終爲智慧也
五於注云業云先。注念佛注別事者。是
非念佛注。注定散機也。念佛定散機者。鏡
與影不離故。於一行中在之。面像者有外
故。以本願念佛爲體。在一行。定散者機方
故云業也。淨業正因者機三業也。先者智慧
爲先。以慈悲爲次。來迎爲次。待臨終之
夕。故云業云先。是則定散之機也。故爲注
攝于念佛。故爲一行。以眞身觀爲定散之
機者。眞身者法身也。法身者親衆生而一
切色身皆法身體者。法界體以無縁慈攝諸
衆生者。以此利生令知後生利生也。爲
十方衆生彌陀成正覺。故無衆生惡業者。
不可成彌陀正覺。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
衆生即佛也。聖道教留之爲佛法至極也。
淨土家以之爲能譬體。娑婆之外立淨土。
造所譬體也。此談無諸教。應知
六三題云念佛。皆可有上本願念佛乎者。
夫本願者有來迎。名號全非本願。定散之
機非本願。故往生要集。本願就來迎而不
付念佛也。又和尚釋以來迎爲本願體。然
而念佛之外不立來迎。是有三重義。一往
生要集者立定散重。念佛猶不捨自力也。
二和尚釋者立念佛重。念佛造慈悲智慧。故
不立廢立之機也。三選擇者立來迎位。念
佛諸善。皆廢而獨取來迎。故往生要集淨土
家末書也。選擇者淨土宗爲至極祕密。佛法
極唯選擇也。此上不可有佛法智慧也。故
以口傳見之。又念佛有三替。一本願念佛
者。因位本願故。佛不離衆生是心是佛而
知我心外佛體不在外故。臨終迎接無疑
也。二南無阿彌陀佛者。於平生其名具體
故。願行具足而知必得往生。三往生之業
念佛爲先念佛者。日日或念六萬遍。或念
七萬遍。或念十萬遍。或轉讀三部經。或修
六時禮讃。或般舟讃。法事讃。或供養香
花燈明。或誦陀羅尼。如是爲往生極樂修
三業。皆是念彌陀而求出離。故名念佛。故
云爲先。亦選者智慧。擇者慈悲也。念佛云
選。來迎云擇。名花座觀。由住立來迎之佛
體故。因攝果。爲不令離名體故云選
擇。又題擧果者有教利益故。今題于因。次
南無阿彌陀佛者果名也。是又雖果。爲名故
無利益。次往生之業念佛爲先者。三福業
云往生之業。是又往生衆譬故。以能譬云
爲先。故此三題。以無教利益。有廢之意。
應知
  第一聖道淨土章
  道綽禪師立聖道淨土二門捨聖道正歸
淨土文
今正字者私付之。安樂集意者。未娑婆之
外別淨土也。不出三身門位故也。今和尚
者立別所求明超世慈悲。而九方作娑婆。
別所求立淨土故。云正永分別淨穢也
  本文事
安樂集擧本文者。題顯也。廢娑婆而立淨
土故。本文先云安樂集也。安樂者極樂名
也。娑婆之外立淨土之文。顯宗義法則之
意也。故云南無阿彌陀佛。是西國正音也。意
者有對娑婆而云淨土之意也。應知。上
者慈悲上也。智慧下也。今極樂慈悲上云。四
十八願中國中人天者。皆指娑婆也。娑婆
有二重意。一就主之時穢土廢立也。二從
其體平等慈悲而悉是淨土廢立也。今從衆
譬造淨土而廢立選擇者。皆捨娑婆就淨
土廢立也。選擇者娑婆廢立皆捨之。是故
序分義者。智慧法門而爲娑婆廢立。故序分
文不引選擇也。引玄義兩宗文成間詞引
之。非正宗。是猶對諸師論悲智故也
  未有一人得者事
淨土家廢立者。佛極彌陀無二佛。淨土
極極樂無二淨土。往生行窮念佛無二。法
華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説。是來迎云一乘法。法華者不
説衆譬名言者云一乘法。無二者念佛。無
三者定散也。今依此義云選擇也。是簡三
身門智慧。以超世慈悲云一乘。淨土造所
譬故。可爲一乘佛也
  縱使一形造惡能繋意事
是他力慈悲也。惡業煩惱者娑婆之障。生淨
土。臨終之時。其惡體留穢土也。淨土慈悲
土故。善所而不至惡故。云横超斷四流。罪
障若至極樂者非極樂。可同娑婆也
  私云下釋事
一代八宗九宗者。皆淨土所立法門一行也。
非全從外所立。從淨土門會諸宗而今選
擇第一章判諸宗淺淺事者。爲顯差別于
淨土宗故。是皆欲令知立淨土宗曾非別
法門也。故擧諸宗者。如是我聞之下明十
雙二十句。顯諸佛千差萬別之法門故。一切
佛法無從觀經之外。依之今諸宗皆爲納
觀經定散。先擧諸宗也。故結觀經下。此定
散納一代。諸教諸宗廢立共機共時。隨自
意後還閉定散門者。九方出離都無之意
也然間法相宗者。就淨土家所立慈悲智惠。
留慈悲捨智惠故。護法破空也。慈悲體故
有也。智惠名故空也。有空中者。淨土家所立
以慈悲爲有。以智惠爲空。以慈悲智惠
爲中也。三論宗者。取淨土家所立智惠一
行。捨慈悲云無相。故清辨破有也。二藏
者。今大乘藏小乘藏也。華嚴宗者。淨土家
所立留即便往生。不解當得往生也。故留
三心談心外無別法。五教者。小乘教者序
分智惠也。縁法門也。無利益。名故也。始教
者正宗衆譬也。作平生安心爲始。終教者
得益。以臨終爲終。頓教者流通。以念佛爲
頓。一念往生故也。圓教者耆闍會。在世滅
後無利益。無漏機故爲圓滿。法華宗者。淨
土家所立留除苦惱法。不悟住立來迎佛
體也。故三寶之中以佛法爲彌陀。就法
僧作三寶。唯慈悲爲彌陀。是爲佛寶。以法
爲法寶。作慈悲智惠。法顯蓮花作因
果不二。以果爲佛。以僧爲觀音作唯智
惠。普門品不明法華功徳者。爲慈悲智惠
故。不説此品也。四教者序。正。得益。流通
也。五味者五義法門也。眞言宗者就淨土門
所立廣説衆譬一行法門。取能譬方爲眞
言。故以相剋。五大重作佛體爲大日。是故
攝世間一切萬法而留娑婆不解淨土衆
譬也。二教者定散也。密者念佛也。禪門者是
淨土家所立。就上來雖説定散兩門之益望
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尊稱彌陀佛名釋。取
名號廢定散之教也。名號者名故。無體而
迷心。遂不造得體也。是則留思量。不解
分別體故也。心意爲智惠。作名識。分別智
惠。外造體故。禪門者淨土家入門也。留定
善爲思量。立教外云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不作體者念佛名也。是故淨土宗者。上宗宗
皆攝此一宗。爲根莖枝條華花而取菓爲
淨土宗也。法相三論者。判一代聖教者。留
智惠慈悲偏。立教故也。花嚴法華者。攝一
切教者。教出離他方故。眞言淨土者。攝一
切者。眞言爲能譬作體。淨土爲所譬造
極樂故也。大日寶冠者載彌陀來迎也。諸
宗者不知以淨土爲所譬。留教互諍權實
顯密也。諸宗皆攝于彌陀者。有相宗者明
日觀。故依日立有相。日者爲彌陀慈悲故
也。無相宗者依水觀云無相。水者智水也。
無體故無相也。天水爲極樂水。又海水爲
彌陀。説如來智惠海深廣無涯底。廣爲來
迎。涯底爲念佛。共圓滿故無言。花嚴宗者
明地觀。心與地而一體也。萬法心所作也。
萬物生從地。離心無萬法之體。離地亦
無萬法體。心外無別法故。心爲能生。地
爲所生。第三寶地極樂也。三心生此地而
安心也。法花宗者明寶樹觀。以花上自然
有七寶菓。爲蓮花因果不二。以根莖枝條
等爲爾前教。二十八品顯蓮花。此花説法
藏比丘願力所成。故以彌陀爲所譬。妙法
爲能譬也。眞言宗禪宗者明第六總觀。自
性空云總。是則周圓無際而不守一行故
總也。但禪門窮思量不出了別故淨土家
初門也。依之總觀外立別觀名也。通了別
慈悲之意也。一切諸佛。有三身別願之二
覺。三身爲智惠。別願爲慈悲。就此二覺
分別二道。其智惠方掌十方三世諸佛。於
娑婆作淨穢二土。隨萬機根性與修因感
果斷惑證理之益。化一切衆生。其一切諸佛
別願慈悲。攝于彌陀。造淨土而彌陀獨
垂來迎。令十方一切衆生往生出離。何以
故。智惠者從機方。今生作數差別而分別
黒白。是爲娑婆得道。慈悲者從佛方極一。
爲後生成往生淨土事。是爲無二。若後生
出離有二者。非慈悲故。一切諸佛以此二
覺。以智惠爲諸佛。於娑婆顯能譬。以慈
悲爲彌陀。在淨土而令出離生死往生
極樂。問云若爾者。何以諸佛面面有別願
乎。答曰若無諸佛別願者。不可知諸佛
慈悲有。以別願故。諸佛面面悟慈悲具足
徳。攝諸佛別願於彌陀故。不取正覺誓獨
有彌陀無諸佛也。是故彌陀獨誓超世願。
是則諸佛慈悲攝彌陀之意也。是以報身智
上。九方西方倶還住佛頂者。諸佛慈悲攝
于彌陀在智上也。而選取極樂一土。説諸
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則攝諸佛慈悲
於彌陀。今就懸念一處。釋八種者。一處者
慈悲之一也。極西方。八種者九方也。九方
攝西方成一也。攝一西釋八種著。一中
分智惠也。八者六者智是則定散也。二者悲
是則念佛來迎也。定散智外念佛爲智。來迎
爲悲。是爲八種。即西方一處。攝十方諸佛
土。極一土云淨土。又佛無二佛。攝諸佛
於彌陀一佛。又往生行無二。念佛一行也。
極此三徳成出離一事。應知
問云諸宗重次第云何。答曰選擇廢立爲本。
而諸宗皆將顯於彌陀。一者小乘一向留名
而不解體。故是序分縁法門也。無利益故
爲縁。二者法相者造體。慈悲宗也。故云有
相宗。取淨土家慈悲一行。是日想觀也。日
造體而有也。且小乘留名。法相留體。體
爲本故。當在小乘上。三者三論宗作名。智
惠也。故云無相宗。取淨土家智惠一行。是
水觀也。假水納眞者。解體而名故。非解法
相唯體。是名中解有體。故法相上在三論
也。四者花嚴宗解於心也。雖有名體不
知其心者無利益。以心解名體而能有
利益也。是地觀也。地生萬物。作體者彰其
利益也。欲生淨土地者三心也。名體解有
利益故。三論上在花嚴也。五者法花宗。立
因果作菓。花與菓因果不二。是有佛果之
菓欲立因果不二外之意。花嚴者雖知利
益。而能未知重。今寶樹觀爲法花。立重花
爲因。菓爲果。故花嚴上在法花。但寶樹
觀説二菓。婉轉葉間踊生諸菓者。花落菓
熟。故説婉轉葉間也。以此熟菓爲來迎。此
菓者無諸文。無諸宗。唯有淨土一家。六者
眞言宗。法華者雖作重。未究佛果者。不
造佛體。今寶池觀爲眞言。作觀佛念佛。爲
胎金兩部。法華不造佛。眞言造佛體。故法
華上在眞言矣。七者禪家。眞言雖造佛
體。留心教。禪者離心。捨教。出思量。離心
者離智惠。捨教欲通慈悲也。第六想觀爲
宗門。總者智惠窮。性空也。是云總。離思量
者。捨心意欲通了別。有無之上無者。有
諸教定散也。留教故也。無今經衆譬。定散
爲能譬影故也。是無體故云總。上無者
指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也。是又念佛名故云
智惠窮。禪者不造體故爲名也。眞言留心。
禪捨心。故眞言上在禪。八者淨土宗。禪宗
者解至思量不悟了別。其故衆生外了別
佛。娑婆外了別淨土而造來迎佛體。造娑
婆外淨土。了別淨土出離生死偏窮極樂。而
慈悲無二。他力慈悲有二者成智惠可隨
機機意。今慈悲之他力爲佛。故無二佛而

是故諸宗者談淨土一行。而出離生死一道。
諸佛同心而慈悲攝彌陀一佛也。佛心上
在淨土。是則娑婆外。三業外。教外取了
別。立宗義爲淨土故也。巳上委細明此
義乎。應知
問云淨土家出十三徳失。一切皆捨之。然今
攝一切其義可辨乎。答曰攝一切者。作衆
譬。以惡厭穢土。以善欣淨土。專以善惡
二法立宗義故。攝一切也。但明十三徳
失者。臨命終佛來迎之時。顯他力本願而
捨本願捨大悲也。今選擇此位也。非本疏
之意也
  淨土宗名其證非一事
人師得一代聖教。以所悟立一宗。今言淨
土宗者。對娑婆宗云淨土宗。依之宗義最
有其替。謂以聖道自力娑婆宗云自力宗。
以機三業之功。以智惠攝於慈悲。以理
爲體。以心爲本。今選擇所立淨土宗者。九
方西方各別而立別所求土。獨顯西方極
樂。捨教機偏立淨土他力之行。故引其證
據。云遊心安樂道。此文非娑婆之文。既云
安樂道。是顯極樂。而淨土之文也。題西方
要決。是又極樂來迎也。又云迦才淨土論。是
極樂也。非娑婆之文。故今偏離娑婆。以淨
土立宗義也。應知
  但諸宗立教正非今意事
是又於教位互諍淺深勝劣者。是非難定。
今捨教作譬無教利益故。最異諸宗立教

  顯大權大密大實大事
安樂集之世者。不弘實密。故以顯與權之
位判聖道宗也。故云歴劫迂迴之行也
  次往生淨土門事
分正傍事者。上聖道門如分大小。此淨土
門亦分正傍事者。大小者即慈悲智惠。是正
傍亦慈悲智惠也。大小付教。悲智就佛與
機也。三經者一代聖教攝此三也。無量壽經
唯智惠。定散機也。故明因分云無量壽。云
安養。觀無量壽經慈悲智惠。念佛也。故明因
果云阿彌陀。云無量壽。云極樂。阿彌陀
經唯慈悲。二佛。題在梵語明阿彌陀。是來
迎位也。故此三重之中。攝一代而無有漏
者。亦云淨土論故者爲宗名。不付因也
  三部經事
一者。二者。三者。四者。今者。此者字者爲
配當五義也。其故以淨土三部。攝一代
八宗九宗。此外不令有。故以五重法門。括
一代攝觀經也。一者法花三部觀經序分
也。法花者蓮花也。是因果不二也。序釋迦三
身門覺。是花也還住佛頂之國土爲果。是因
果不二也。淨土家。以此因果不二爲教方
便。然間一切皆以縁法門。爲厭離欣求之
縁。見苦生厭離。遇樂爲欣求。童子戲小兒
遊。悉至花王寶所。是爲祕妙方便。明即往
安樂阿彌陀佛所是也。二者大日三部。觀經
正宗也。正宗初説日觀明五大。是即五大
日也。初以日爲阿彌陀佛。亙十六觀作來
迎觀故。是如來也。來迎云如來。淨土家
以五大日如來作能譬。故不依眞言宗。淨
土衆譬者以五大日如來造衆譬也。依之
一代又有衆譬之意也。三者鎭護國家三部。
觀經得益也。鎭護國家今生得益也。以今生
得益爲往生得益。以能譬覺所譬也。無
今生得益者。何覺後生利益。故一代作鎭
護國家三部。以今生利益。皆爲令教往生
極樂之得益而方便也
四者彌勒三部。觀經流通也。流通者名也。名
者智惠也。智惠菩薩也。上生慈悲也。下生
智惠也。成佛往生也。往生來迎也。流通有
定散念佛來迎之三重。令流通來迎也。又
彌勒當來補處也。又於大經。以彌勒付屬
彌陀名號。最爲流通之導師。故一代聖教
有付屬彌陀名號之意也。五者彌陀三部。
觀經耆闍會也。釋尊在世導師。阿難滅後導
師。然阿難在世而説法有觀經。是則慈悲智
惠極慈悲故也。一代皆爲未來之意也。依
之作五重三部。攝一代於觀經極于此經。
諸宗廢立皆攝淨土也
  曇鸞法師往生論注云事
同正傍論者。教皆令一位也。教共作衆
譬故也。今引難易二行。是則一部肝心也。
選擇行有此事。則自力他力。智惠慈悲。娑婆
淨土。機佛。善惡。因果。願行爲造替。今引
此難易二行也。應知。手者火燒之形也。即
慈悲爲手也。足水流之形。即智惠爲足。舟
以手作行。陸以足作行。是爲來迎行。彌陀
來迎形成火體也
  天台迦才同之事
立別聖道淨土二門事者。非和尚今案。從
諸師方分悲智判兩門。故我家非可立證
據也。故初章不引和尚釋。偏依諸師。作難
易二行。以菩薩論藏并諸師釋義明之。皆
同存此意。故被立我宗義。是故正傍共一
同而取我宗方欲分二行也
  引西方要決事
要字就來迎也。往生要集終。引依此諸功
徳願於命終時即見彌陀佛無邊功徳身。以
之爲入眼。故文面勸自力。心中證在導和
尚釋。又要略廣三懺悔。要來迎。略念佛。廣
定散也。今西方要決來迎也。故結句引之。
從上所明聖道。淨土。正傍。皆納此來迎。唯
一位而令無差別也
  引後序事
分別娑婆淨土而取淨土。棄娑婆。是爲
要決。上文引念佛往生。後序引厭娑婆欣
極樂文也。皆要決之意也。故言識癡行淺

  四論事
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智度論也
  淨土宗學者先須知此旨事
是寄自力歸他力。厭穢土欣極樂。廢智
惠行慈悲。嫌三業覺衆譬。云知此旨也
  相承事
相承有三。一唯智惠相承。二唯慈悲相承。三
慈悲智惠相承也
選擇密要決卷第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