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末代念佛授手印 (No. 2613_ 辨阿聖光撰 ) in Vol. 83

[First] [Prev]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613
末代念佛授手印並序
  作者辨阿
夫以九品爲宿以稱名爲先。八池爲棲以
數遍爲基。念佛者昔法藏菩薩之大悲誓願
之筏。今彌陀覺王之廣度衆生之船。是則菩
薩利益衆生之約束。是則如來平等利生之誠
言。尤憑哉。所以弟子昔酌天台之門流浴
圓乘之法水。今望淨土之金地翫念佛之明
月。爰以四教三觀之明鏡受相傳於證眞。
三心五念之寶玉傳禀承於源空。幸哉。辨
阿留血脈於白骨。納口傳於耳底。慥以口
所唱者五萬六萬。誠以心所持*者四修三
心。依之專自行之時以口稱數遍爲正
行。勸化他之日以稱名多念教淨業。雖
上人往生之後諍其義於水火。致其論
於蘭菊。還失念佛之行。空廢淨土之業。悲
哉悲哉。爲何爲何。爰貧道齡已及七旬餘
命又不幾。不可不惱。不愁空止。依之於
肥州白川河之邊往生院之内結二十
之衆徒。限四十八之日夜。修別時之淨業。
勤如法之念佛。於此間徒惱失稱名之行。
空悲廢正行之勤。且爲然師報恩。且爲念
佛興隆。任弟子昔聞依沙門相傅録之
留贈向後。仍爲決末代之疑。爲備未來
之證。以手印爲證。所筆記如左
末代念佛授手印 作者辨阿
未代念佛者知淨土一宗之義修淨土一宗
之行首尾次第條條事
五種正行事
一讀誦正行事
廣通可讀誦三部經。別略可讀誦阿彌陀
經。依之上人在生之時阿彌陀經長日三卷
音一部。和音一
部。唐音一部
一觀察正行事
依行者根機行觀門之廣略。若依觀經
*者可用十三之觀。若依觀念法門*者可
用總想觀別相之二觀。若依惠心先徳往
生要集者略以三種觀中之一觀可用之。
其意趣任行者*之志
一禮拜正行事
禮拜在上中下。依行者之根機。但多分下
根之禮用之。昔上人在世*之御時示予云。
住宇治之邊*在行者。乍坐修禮拜終以
得往生畢
一口稱正行事
心志往生*之念。口稱南無阿彌陀佛
一讃歎供養正行事
若可爲二行歟
一者讃歎正行 二者供養正行
凡五種正行如是。但一人具行五種。若一
種二種。若三種四種。依行者*之根機
一正行助行二行分別事
一正行事
心存三心。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也。此宗意
以此行爲第一之行。善導御意探釋迦彌
陀*之御意。於種種往生行*之中。以此口
稱*之一行爲殊勝第一之行。文云。一心專
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
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上人云。見得此文之後。捨年來所修之
雜行。成一向專修之身。附此文有種
種之義
一者觀經三心之中深心是也
二者往生論中明五念門中口業讃歎門
是也
論文*云。何讃歎。口業讃歎稱彼如來
  三者四修中四修倶雖口稱之意。於其
中口稱是無間修意也













四者三種行儀中雖通何行儀。只是尋
常行儀之意也
五者難易二道中易行道之意也
一助行事
前五種之中口稱之外四種是爲口稱
助行故。正助兼行*之人以口稱爲正行。
以餘四行爲傍行。若復以口稱之一行
爲往生之行。有不行助行之人
*一念佛行者必可具足三心
觀經*云。發三種心即便往生。具三心者
必生彼國
  禮讃云。具此三心必得往生。若少一心
即不得生
觀經疏第四云。辨定三心以爲正
三所如是釋
□□九品
又云。三心既具シヌレハ無行トシテ不成。願行既成
若不生者無有是處
觀念法門云。三心爲内因。三力爲外縁
上人選擇集云。念佛行者必可具足三心
之文。私云。所引三心者是行者至要也。
欲生極樂之人。全可具足三心也
淨影寺惠遠大師觀經疏云。修心往生。心
行有三種。一者至誠心。謂實也。起行
不虚。實心求去。故曰誠心。二者深心信
樂。慇重欲生彼國。三者迴向發願之心。
直爾趣求。説之爲願。挾善趣求説之爲
迴向*文
一至誠心事以至誠心
治虚假心
一向虚假心外實内虚之人。一向誑惑渡世之人
也。全此人不可得往生也
一向眞實心内外倶實之人也。是淨土宗
行者也。決定往生之人也
虚實倶具心半實半虚之人也。若得往生。若
不得往生。是人不定之機也
非虚非實心是世
罪人也
又入念佛之後四句
多虚少實誑惑心多往生心少。
決定不可往生
多實少虚往生心多誑惑心
少。若可往生
多少倶實一向至誠心之念佛者
也。決定往生之人也
多少倶虚一向無往生之
心之人
又有四句
始虚終實往生
人也
始實終虚不得往
生之人也
始終倶實決定往生
之人也
始終倶虚決定不得往
生之人也
  於萬法毎法皆有虚實之二心。依之於
念佛之一法有虚實之二心。今善導御
心捨虚假心以眞實心行念佛得往
生。以之名至誠心也
問。本具至誠心之人申念佛之間。今始
移誑惑渡世之心。爲名聞利養所申
念佛爲成往生之因如何 答。若起改
悔*之心還住至誠心。尤可成往生之因。
若不改悔者不可成往生之因。其人人
可依其心云云
問。住至誠心之人令修念佛之間。依
人請*令申念佛之時。住有所得*之
心。令申念佛。爲自身爲成往生之因。
爲當如何 答。住至誠心之人縱住有所
得*之心。雖申念佛可得往生。所以者レハ
。住至誠心之人中間暫雖住有所得
*之心。前後之心依至誠心可得往生。況
復住至誠心許之人定以發改悔之心。
又可住至誠心云云 但於自今已後
者所教示也本自住至誠心之人。爲他
人受請用之時。不可起有所得*之心。
所以者レハ何。住至誠心修念佛志往生
之人。此是大乘行者也。大乘者以自行化
他爲菩薩大乘之行。以此念佛可迴向
自他之往生之功徳。是則第三迴向發
之義也。故云普爲師僧父母同得往生。又
云願共諸衆生。況復大乘之意自初心
之行習化功歸己也。縱雖請用之念佛
自他共成往生之因也。若不然者招小
乘偏執自調自度之失歟
問。若請用之時。若自行之時。調美音
聲。高下量長短。出音曲如詠歌稱念
佛。如舞遊唱高聲。是豈非虚假。此時念
佛爲具至誠心如何 答。住至誠心之人
如此*之念佛。更以可成往生之因。中間
之心*暫雖出調聲。前後之心住至誠心故。
況又大乘之行者住慈悲利生心。聞法之




心聞法之人爲往生有其志者。自他共成
往生之因。若住勸進往生之心。若住聞法
結縁之心。如詠歌稱念佛尤神妙歟
一深心事以信心
治疑心
此有四句
一向疑心決定不得往生之人也
若又有一分往生歟
一向信心決定往生
之人也
信疑倶心不定往生之人也。若得往
生歟。若不得往生歟
非疑非信非一向往
生之人
又有四句付信入
人也
始疑終信得往生
之人也
始信終疑不得往生之人也
念佛退轉之人也
始終倶信決定往生之人也
淨土宗所教念佛者也
始終倶疑非決定往
生之人
問。信心具足之人觸縁對境之時。若起愛
欲心。若致罪業之時。定以依吾身*之犯
疑吾身之時。爲有其深心不。復
爲無*其深心如何 答。師云。深心具足人
其罪業全以不疑之。佛弟子者自本
恐罪業去惡縁。雖習之煩惱所具凡夫
如意。非如念。此是吾身之失。此是
凡夫之習。只是數犯罪業歟。雖然本具
信心之人。中間*暫雖起妄念。還復住信
心。依前後*之信心中間暫發之妄念不可
失*其信心也。況復彌陀本願*之他力引
導如此衆生也。依之於自他犯罪不
可疑自他之念佛也。但或依聖道門之
心。或依淨土門之*心。念佛人人尤可怖
罪。尤可厭惡。佈之厭之上欣往生之
間。諸惡之心諸罪之念數發起數發動。本
其煩惱之凡夫所不及力也。只信佛力
許。固可馮本願往生之念佛也。於惡
煩惱之一法雖疑之。於念佛*之一法更以
不可疑之。是云念佛往生也
一迴向發願心
迴向兼行
發願心唯頗
以已所作*之善願得往生也。以之爲迴
向。以未所作之善只心許願得往生。以
之爲發願也。而今善導御*心以已所作
*之正助二行發決定往生心。以之名爲迴
向發願心也。言。願行既成若不生者
無有是處。故上人*言。淨土宗善導教訓
念佛者。初入專修之時。稱南無阿彌陀
佛具三心。此心之中納迴向發願心也。依
之善導釋言。南無者歸命亦抑此
宗一大事此三心也。弟子上人在生之時能
能蒙此御教訓。彼然師云三心之中發至
誠心之時。實具後深心迴向發願之二心
也。依之三心之中・具一心者必具余二心
也。但經與疏之文一者二者三者置各別
者。爲行者於往生爲知發三種
*心。所謂若念佛行者爲發虚假*心。
至誠心治其心。教之時。置一者至誠心
也。若念佛行者爲發疑惑之心*。用深心
治其心。*教之時。置二者深心也。若念佛
行者以發願心之許爲願往生之者。以
已所作之善可願往生*教之時。置三者
迴向發願心也。以此意案之。就之有二種
三心
一者横三心一心具三心者
是横三心也
二者竪三心三心各別置一
之言是竪三心也
有四句
有願有行此淨土
心也
 無願有行非宗
*心
有願無行非宗
*心
 無願無行非宗*心
世間之人也
又有四句
西方迴願此淨土宗之本意念
佛行者之願也
餘事迴願是非宗*心也。若願壽命長
遠。若願福人人所望各別也
西方餘事迴願是半宗*心半非宗*心。又得往
願之。又*得所望*願之
非西方迴願非餘事迴願是世俗
之輩也
一善導御意入淨土宗修正助二行具足
三心之人。必可修五念門教之
禮讃云。如觀經具説。應知。又如天親淨土
論云。若有願生彼國者勸修五念門。五門
若具定得往生釋*心依經明三心畢。今又依
論明出五念門。經三心論五
念門釋合。經論如
此釋合之*心也








往生論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
就畢竟得生安樂國
一五念門者
一者禮拜門身業 禮拜阿彌陀
二者讃歎門口業 讃歎阿彌陀如來
三者觀察門意業 觀淨土依正二
四者作願門
晝夜一切時一切處願生極樂
五者迴向門*心 以所作善迴向淨土也
*一善導宗意行三心五念之法。必可具四
修事。禮讃云。又勸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
念之行。速得往生
一者恭敬修亦名慇重修。
對治憍慢心
禮讃云。恭敬禮拜彼佛及一切聖衆等
西方要決恭敬修有五
一者敬マヘ有縁聖人行住坐臥不
背西方
二者敬有縁像造一佛二菩薩像。抄
寫尊經恒安淨室
三者敬有縁知識宣淨土
四者敬有縁同伴同修
業者
五者敬住持三寶與今淺識
作大因縁
二者無餘修對治雜起心。是
疑慮不定之心也
禮讃云。專稱彼佛名。專念專禮專讃。不雜
餘業
西方要決云。專求極樂禮念彌陀。但諸餘
業行不令雜
三者無間修對治懶墮懈怠心。
是勇猛精進心也
禮讃云。相續恭敬禮拜稱名讃歎憶念觀察
迴向發願。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
西方要決云。常念佛作往生心。於一切
恒想巧○所以精懃不倦。當念佛恩報。盡
爲期心恒計
四者長時修對治退轉
流動心
禮讃云。畢命爲期誓不中止。即是長
西方要決云。從初發心乃至菩提恒作淨
因終無退轉
私云。准望餘行得此文*之意。誓不中
止者奉勸請本尊并三寶。於寶前辨備
香花。發誓願可始往生之淨業也。畢
命爲期。於此行者永以不可退轉。若違
此旨者永以不蒙三寶冥助爲地獄之

一三種行儀事
一尋常行儀
所不簡而淨不*淨。於身不簡淨不淨。
於衣裝不簡淨不淨。於威儀不簡行住
坐臥。於食不簡淨不淨。於時節不簡久

一別時行儀
於所者清淨道場。於身*者沐浴清淨。於
衣裝清淨衣服。於威儀常立常坐。於食一
食長齋。不可食酒肉五辛。於時節若一
二日。若七日九十日
一臨終行儀
可用別時之行
 
  三 心─南無阿
彌陀佛
 五念門─南無阿
彌陀佛
至誠心─南無阿
彌陀佛
 禮 拜─南無阿
彌陀佛
深 心─南無阿
彌陀佛
 讃 歎─南無阿
彌陀佛
作 願─南無阿
彌陀佛
觀 察─南無阿
彌陀佛
迴向 心─南無阿
彌陀佛
 迴 向─南無阿
彌陀佛
發願

四 修─南無阿
彌陀佛
三種行儀─南無阿
彌陀佛
恭敬修─南無阿
彌陀佛
尋常行儀─南無阿
彌陀佛
長時修─南無阿
彌陀佛
無餘修─南無阿
彌陀佛
 別時行儀─南無阿
彌陀佛
無間修─南無阿
彌陀佛
 臨終行儀─南無阿
彌陀佛
釋曰。我法然上人言。拜見善導*之御釋。源
空目三心五念四修皆倶見南無阿彌陀佛

于時安貞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以自筆書
ラム形見ニモ花押


授手印





源空
  ─辨阿
    ─聖護
       ─教辨
         ─源與


念佛往生淨土宗血脈相傳手次事
日本
尊成天皇御時。法然上人檢出善導御義。令
流布世間之時。後白河法皇御臨終之時。被
召御善知識。以善知識之身。早太上法皇
奉教授一向專修之念佛。以三月十三日
崩御。以件剋終以遂往生畢。其後當第
十三年之御遠忌。於蓮花王院之内。勤修六
時禮讃淨土三部經。御追善遂之。自此後花
洛之諸人皆以淨土宗修追善。爰法然上人
以淨土宗之義傳辨阿。今又辨阿以相承
之義並私勘文徹選擇集讓與沙門然阿畢。
聞之人慥信之行之可遂往生。仍録祕法
之状以手次
  于時嘉禎第三歳八月一日
  法然上人口決沙門辨阿在御判
淨土相傳
  源空
  辨阿
  良忠
  良曉
  賢仙
  右當流者鎭西之餘風
以先師相承之授手印。授申賢仙已畢。任
此之趣可弘通利生之旨如件
  元亨四年甲子九月二十二日
  桑門良曉花押


於肥後國往生院安貞第二年十月二十
五日ヨリ四十八日念佛被始。筑後上人同三十
日御渡アリ。入阿十一月四日酉時ヨリ道場入念
佛申。此間上人爲末代造一文給。末代念
佛授手印是也。二十七日是書始同二十八
日是書ハテ了。同二十九日巳時是ヲ點給。
其時蓮アミタ佛參給タリケレハ御物語
云。我已一證得タル也。今朝勤參タレハ。年四
斗高僧出來御。我見給。白ボウシノ少
アヲキヲ著。ソノタケコトニタカクミ
ヘ下ヘルガ。北座ヨリ&MT06279;歩出玉ヘルヲ見タテマツル
ト被仰。涙下ヘル也
  安貞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往生院四十八日別時如法念佛道場衆等事
  北座 辨阿彌陀佛御年六
十七
得往生安藝四
十一
 幸 印肥後三
十九
等 阿筑前四
 數 阿肥前三
十五
忍 相模三
十八
 目 阿京四
受 阿京二
十五
 覺 阿筑後二
十五
  南座
深 阿肥後四
十二
 蓮 阿豊前四
十三
持 寂肥後四
十二
 生 願肥後三
十二
持 佛肥後
三十
 入 西長門二
十六
隨 信肥後三
十一
 滿願社筑後二
十四
住 肥後三
十六
御朱印本肥後國往生院留之
佛言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私謂。於吾朝者勘出善導之御義者只
法然上人也。弟子辨阿忝上人御義御在
生之時。於此一宗之始末具聞之數度
乎。仍爲弟子辨阿以法然上人キタテマツル
師釋尊矣。辨阿今録上人之御義贈末代。
爲誹謗之人見之。彼輕毀之衆怖千
劫墮獄之罪故也。爰附我門徒約稱名人
註置之。但故上人遺誡云。我門徒不可好
其義。不可好其論。例如彼慈覺智證疎
其論義。亦可怖拔舌地獄之苦。依之稱
名行者成不知一字之身。成不辨黒白
之身。以稱名許朝夕可歌之。於吾身者
卑下愚者與他門不可論。然則依先師




遺誡録之弘通稱名之行者。若欲寫之者
不可加減一句一字。穴賢。誹謗他門
謗家不信邪見之人不可寫之云云
猶猶能能録之送末代人。不知其義不ストモ
知其文。只依稱名之許尤可得往生。弟
子上人面拜之時如此學之。然近代人人
學文爲先其稱名不爲物。是則邪義邪
也。無道心之人也。無後世心也
或人云。善導建立安心門之義起行門之
義。建立此二門。安心門之日學文雖不
令修念佛。依安心門得往生。其起行門
之人雖*令修念佛。依不知義不得往
云云
或人云。行門・觀門・弘願門。立此三門。弘願
門得往生。其行門之人不得往生。依不
知弘願門之義。依之學文能能歸弘願門
云云
或人云。寂光土往生尤是殊勝也。稱名往生
是初心之人往生也。其寂光土往生尤深」
此三人義近代興盛之義也
已上三義是邪義也。(花押)全是非法
然上人之義。以梵釋四王奉仰證(花押)
倶倶不爲學文無智僧達愚案也。憍慢
々々也。善導御釋不相應之義也*(花押)
日本國同時西方行人先達
北京天台貫首大原顯眞和尚天台第一之學生
無極*之道心者
南京興福寺明遍僧都三論宗第一*之學生
無極*之道心者也
黒谷法然上人自十一歳道心者日本
到來諸宗一一學之
  已上三人同時學生。三人倶歸善導之御
義願西方。三人倶數遍之行義也。以之
可知之。此外之少人等之義全不可用
云云
人大人之義末代*之人可用之*云云
  (花押)

也+(有心之人能能見善導之御釋可思合捨現文之義無文之義云出違現文亦背古之行在御判三十七字<乙>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