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心學典論 (No. 2602_ 無隱道費撰 ) in Vol. 82

[First] []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67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602
心學典論序
金龍無隱和尚心學典論成。門人越宗請梓

金龍書來西肥。以序屬元皓曰。是唯余不
佞之有傷乎時也。不獲已而所作者。不
有座下。誰與宜序。元皓承命乎二千里之
外。不敢謝不敏。而爲之序曰。昔在建安。曹
丕龍ノコトクニ奮。典論爰興。蓋有其言曰。文章經
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
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
無窮嗟嗟。否歟。然哉。彼其論文。可謂盡
矣。雖然。是特以雄詐智力而論世之言文
者爾。何則丕席父業。逼禪據尊。凋剪枝幹。
委心異族。有弟如植。俾之衷曲莫
迫歿身。嗟乎。余於是知魏之不競矣。若然
者。曹丕典論。乃其雄詐智力之所爲。而世之
言文者非邪。未若出世之爲論也遠矣。曰
心學。不立字家之宗。於是乎立矣。吾宗自
非心學。則教外之傳固不足別於他也。曰
典論。綜羅大藏。包括群籍。於是乎悉矣。夫
言苟非古之典刑。而與自己胸襟無二無
別也。則言之諜諜。奚足以冀於後哉。元皓
曰。余讀心學典論。而知記之博洽。譚之
審詳也。記不博則行不遠。譚不審則志不
弘 何則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何言不文。
何文不典。諄諄論之。金龍其勤也。或問。篇
何以有宗原也。元皓曰。性宗之也。先佛以
宗必性也立教焉。譚乎心説乎色。融乎
其本化諸其跡。光被大千弘矣。於是暢懷
焉蓋夫華嚴性起。天台性具。是皆見其宗
原者。而起未始不具。具未始不起。皓於
是乎言。不具不起。不起不具。具具於起。
起起於具。是其所以各立而宗原之有篇
也。雖然。至吾別傳之宗。則固莫與教家者
">匹矣。故今金龍終斯篇曰。至其道之
所證。則未必在茲矣。知言哉。篇之第二號
曰大乘。其學也三。曰戒。曰定。曰慧。若鼎足
之不可闕一然。然而其他諸部大小偏圓。
今皆在乎學者親自會歸心源而已耳。若
金龍者可謂能提其綱者矣。元皓曰。余
讀至圓教別傳性修長養等篇。曁觀論定宗
師等論。未嘗不喟然稱歎也。曰嗟。金龍其
道明其徳充。其學該博而言足徴。殆究古
今之際者乎。余於是知言之不苟矣。若夫
儒教之爲篇也。篤本以制末。諭異以歸同。
然後邪正有等。出世弗類。故曰。傳不云乎。
東海聖人。西海聖人。其心同。其理同。以至云
云。又曰。天地雖或分東西乎。同是一天
下也。天下雖或數聖乎。同是一善道
也。金龍以無礙辯才即立之言。欲其捨邪
歸正。護吾大法。無恥於維摩龐蘊等道耀
奕世而不休已。嗟乎。余於是知言之不苟
矣。又問。今其論儒教。則駁物茂卿者不寡
矣。茂卿蓋東都尤物也。近世號稱儒家主盟。
然金龍貶之若寃讐然。無乃不謬乎。元
皓曰。否。又何謬焉。昔余與茂卿游。殆乎有
年。雅已知其爲尤物也。然見其辨吾釋
氏。則言不孫讓。豪擧自肆。至今隨筆之撰
文誡之書。令人憤不忍讀。茂卿之於吾釋
固寃矣。嗟乎。此金龍之所以爲駁也。按
唐基法師撰唯識疏。始破西域諸外道所計
訖則云。此方外道亦曰。此其以孔子爲外
道者也。又其於因明疏也。則以老子爲
外道云。夫孔老中華聖人也。且若老子與
唐同姓。人主崇之也。建朝元閣稱爲玄元
李老君。然基師當其世。貶之無忌也。況今
茂卿。小小季世儒生。苟自吾道駁之。則雖
以金龍之溫且恭。又何憚焉。雖然。金龍卒
其篇則曰。物氏今一時之良也。此其意以
謂。若夫茂卿天假之年。其必趁時改行。而
彼歿久矣。惜哉。金龍以度生自任。宜其惜
矣。余益讀至道教釋教華梵文學等篇。蓋春
華秋實。郁郁乎文哉。且其論釋教也。辭詳
。采之足以備藏。資之足以弘識。於
是乎余撃節而歎曰。夫論斯備矣。未或若
是能盡者也。而諸篇各據典故。而其尤著。
華梵獨爲第一。夫其言曰。蓋以中國之人才。
而於中國之典籍也。若或至于世移書易。
猶且不能">曙之。矧於西方大聖人之書
乎。其書則梵文。其言則梵語。其音則梵聲。
不有亞聖開士。其誰能曉之乎。故曰。未能
華文。則不得通梵文。未通梵文。無由達
佛意。此理之固然也。元皓曰。昔在寶公方奘
師之譯婆沙也。有議有頂見惑。遂俾奘師
質一十六字矣。夫譯經大役也。證語潤文
豈容易乎。若寶公者亦資於其師者
歟。余於是知譯之益難矣。余重讀文學
則知。凡其所援。上自六經而下至於諸子
百史。遍擧詳論。使我學者刻意古範鑄形
宿模。要唯在其由文字性空之理。而達諸
無言大道焉爾耳。不爾而徒齷齪工紙上
言者。則其何以縁飾乎吾道。故曰。至若
吾梵教之來東也。易貝葉而成竹帛。今唯
倚頼之而討論潤色矣。以至云云。嗟乎。金
龍誠能盡其本者乎。元皓曰。釋氏無稱大
藏乃已。釋氏而稱大藏具在。然以吾不
立字家視之。則一代時教。猶一枝波羅華
耳。而一枝所。一代時教亦何盡也。故佛
世尊言。始自鹿野苑終至跋提河。四十九
年未曾説一字矣。若夫詩偈篇。則引拾得
子之詩曰。我詩也是詩。有人喚作偈。詩偈
總一般。讀時須子細。夫詩與偈。異而不異。
不異而異。宜當守其法度以協格調可也。
元皓曰。古者有言曰。詩有別趣。非關理
也。詩有別才。非關書也。由是觀之。則若
彼重頌諷誦。亦豈不有別趣者哉。蓋道人
之偈。固亦言其志之所之者矣。夫以言其
志也。豈與詩人之撰又何齊焉。是所以詩
與偈別也。雖然。詩與偈。又何岐而兩之也。
曰。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然而詩人之偈。偈
而詩也。道人之詩。詩而偈也。若者。詩與
偈不可不岐而兩之者也。又其言曰。雪竇
天童頌古。其偈之神乎。祖英之集。其偈之聖
乎。元皓曰。神乎聖乎。豈曰與詩人之詩不
異乎。嗟若金龍者。曰詩曰偈。可謂使
夫學者準之而簡練取捨。而能達其意者
矣。與必盡合于古所謂發乎情止禮義。興
觀群怨之用備。而後謂之詩者。今豈乎。
正拾得子所謂詩偈總一般者。亦唯在其人
爲讀之如之何也已。後之學者乃茲篇以
論詩偈。而詩偈盡於此。不侫元皓。乃起。又
重揚言曰。金龍之道盛。而啓心學之門。著
述一十五篇道費曰。茲論十七篇。外魔總序二篇
請序文之後作焉。故曰十五篇
而名之曰典論。將以傳後世迪學者。蓋非
効世之言文而噉名譽者。且其以教外之
宗。而大吹少林無孔笛。則四海龍象手舞足
蹈。固毋論。往往又以季世光明幢競趨。而
其所在能得與古明教覺範諸老旦暮相遇
者。則彼其所傷時勸諭。豈出鐔津甘露下
哉。拈華之瑞英。發之於筆翰。而緒餘及典
論無窮也。然此特余所竊見者爾。不敢不
爲越宗告。於是乎題之首。時
寛延改元戊辰冬十月
  西肥甘露元皓和南撰

心學典論自序
雜華老衲朝據槁梧對西山爽氣。客有來詢
法門典謨之事者。乃老衲徐徐回首。以與之
共語焉。初於教乘。次及乎禪。次及乎孔老。次
及乎諸儒雅也。既而客復詢以當世之事。余
大息而言。此難言也。何則多忌諱也。客強之。
遂不得已。曰是焉。曰非焉。不覺至三萬三
千餘言也。蓋夫道者不語則已。若語則豈可
一言而盡矣哉。於是乎。客興而拜曰。仲尼有
言。内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
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若然者師之所言
請文緒以流于後世與。余復大息而言。擧世
皆好竽。我獨工瑟。是以其曲調之不合於今
也久矣。然今以其今之不合曲調又鼓之。將
來則無乃益不可乎。雖然天地古今人才文
物之變化。亦其無窮焉。安知他邦異代不有
同吾鼓瑟之若子者哉。於是此篇成
  時
寛延元年歳次戊辰蕤賓月吉旦
  金龍沙門無隱道費自題於雜華室并書

心學典論篇目
  卷之一
  宗原第一
大乘第二
圓教第三
別傳第四
  卷之二
  性修第五
長養第六
論定第七
宗師第八
不立第九
儒教第十
  卷之三
  道教第十一
釋教第十二
外魔第十三
  卷之四
  華梵第十四
文學第十五
詩偈第十六
總序第十七
心學典論篇目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67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