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諸宗教理同異釋 (No. 2528_ 覺鑁撰 ) in Vol. 79

[First] [Prev] 56 57 58 59 60 61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528

諸宗教理同異釋序

竊以。心海湛然兮。雖湛本淨之水。妄風飄
颻兮。忽飄動之波。徒轉生滅之海。未歸眞
如之都。若非大聖之指南者。何悟無始之
迷方因茲鑒機根於萬品。彰教理於千殊。
自鹿苑轉四諦濯我有之塵。至鷲嶺吐一
實授開示之蓮。或去依他之假相。求圓成
之實性。或不壞諸法之假名。而表法性之
眞理。一心三觀之智。達毘盧之身土於一念
凡心。十玄六相之理。證遮那之相海於十信
幽玄。如夫雙圓海之中嫌十如十玄之水。重
如殿之間翫法然法爾之月。羊鹿車隔境。二
諦八不無談者歟。權實同雖表徳之談。顯密
盍察遮情之旨乎。我師戒珠融朗兮。惠燈
照物矣。廣搜二宗之理窟。良判五家之教
門。于是雖怖賢覽。憖綴一章云爾

諸宗教理同異釋

  東山醍醐寺沙門頼瑜
眞言問答云。問。修眞言教所證理。與修行
顯教所得理者。爲有勝劣耶 答。於究
竟眞實理。雖無優劣。但教門力致遲速耳。
又約一往分齊。非無淺深異云云蓋聞聖教
萬差不出顯密。教理千殊亦攝同異。且初
就教辨同異者。大分別有五宗差別。所謂
大乘四宗各立教相。諍論擧旗鼓。自他成
鉾楯。然今眞言宗察四家判淺深。顯此自
宗爲究竟也 問。諸宗各各立教之方如何
  答。法相宗依深密。瑜伽等。立三時教。故
唯識疏云。佛初成道仙人鹿苑轉四諦輪。説
阿笈摩。除我有執。令少根等漸登聖位。次
於鷲嶺。説諸法空。所謂摩訶般若等令中
根品捨小趣大。於第三時。演了義教。解深
密等説。一切法唯有識等。心外無法。初破
有執非無内識。遣執皆空。離有無邊正處
中道取意三論宗依法華。智度。立二藏教。三
法輪也。二藏教者。嘉祥法華玄論云。今依
大乘經論。詳其得失。釋論云。佛法有二種。
一者大乘藏。二小乘三藏乃至故知。但應有
二。不應立三也三法輪者。如法華遊意
云。欲説三種法輪。故説此經。一根本法輪。
二枝末法輪。三攝末歸本法輪。謂佛初成道
華嚴之會。純爲菩薩開一因一果法門。謂
根本之教也。但薄福鈍根之流。不堪聞一
因一果故。於一佛乘分別説三。謂枝末之
教也。四十餘年説三乘之教。陶練其心。至
今法華。初得會彼三乘歸於一道。即攝末
歸本教也云云天台宗依法華。涅槃等。立五
時八教也。五時者。玄義第十云。初成佛寂滅
道場説圓頓教。譬如從牛先出乳。次頓後
作老比丘。説三藏教。如從乳出酪。三藏後
説方等。如從酪出生蘇。方等後次説般若。
譬生蘇出熟蘇。般若後次説法華。從熟蘇
轉出醍醐。爲第五時教也略抄 八教者。智
證釋云。言八教者。一頓教。二漸教。三不定
教。四祕密教。五小乘三藏教。六大乘通教。七
大乘別教。八大乘圓教也又云。五時約竪
明説教之次第。藏等四教。約横判機理之
淺深。頓等四教。竝該横竪也。又五時就部
得名。藏等四教。就教得名。頓等四教。並通
部教也云云 次華嚴宗依華嚴楞伽經等。
立五教十宗也。故香象五教章分教開宗門
云。初就法分教。教類有五。後以理開宗。
宗乃有十。初門者。聖教萬差。要唯有五。一
小乘教。二大乘。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二
以理標宗。宗乃有十。一我法倶有宗。此有
二。一人天乘。二小乘中犢子部等。二法有我
無宗。謂薩波多等。三法去來宗。謂大衆部
等。四現通假實宗。謂説假部等。五俗妄眞實
宗。謂出世部等。六諸法但名宗謂一説部。七
一切皆空宗。謂大乘始教。如般若等。八眞徳
不空宗。謂終教。諸經説一切法唯是眞如。如
來藏實徳故。九相想倶絶宗。如頓教中絶言
之教。顯絶言之理等。十圓明具徳宗。謂如
別教一乘。主伴具足。無盡自在。所顯法門是
略抄 探玄記第一云。以義分教類有五。
初小乘可知。二始教者。以深密經第二第三
時教。總爲一教。此既未盡大乘法理。是故
立爲大乘始終。三終教者。盡大乘至極之説。
立爲終教。然上二教倶名漸教。四頓教者。但
一念不生即名爲佛故。立爲頓。五圓者。依普
賢法界帝網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圓教略抄
次眞言宗依大日經菩提心論等。立二教十
住心也。二教者。大師二教論云。佛有三身。教
則二種。應化開説。名曰顯教。法佛談話。謂
之密藏十住心者。寶鑰云。如來明説此。十
種入金場。第一異生羝羊心。第二愚童持齋
心。第三嬰童無畏心。第四唯蘊無我心。第五
拔業因種心。第六他縁大乘心。第七覺心不生
心。第八如實一道心。第九極無自性心。第十
祕密莊嚴心略抄 此等諸教中顯教諸乘談
三大遠劫。眞言明即身成佛。或顯中三乘遠
劫。一乘頓成。謂頓中有顯密故。故云但教門
力致遲速耳。已上五宗立教不同也。又雖言
三乘一乘別岐顯教密教殊途。破邪顯正之
義。權實是同。出迷證覺之旨。顯密豈異乎」
從就諸宗究竟理。亦依横竪二門。應作同
異二義。若依二教對辨意者。諸教絶離。皆
密藏本分故。故大師釋云。華嚴地論明果性
不可説。法華止觀述祕教不能傳。空論則
第一義中無言説。有宗則顯眞諦廢詮談旨。
上自應化説下至論章疏。韞自證而不説。
隨他病而垂訓云云故知。能絶離之言教。四
宗有遠近所絶離之理性。五家無差別。故
云於究竟眞實理無優劣等也。又嘉祥大師
釋云。諸大乘經顯道無異云云 道宣律師
釋云。大小二乘。理無分隔云云淄州大師釋
云。如來説教。解一眞如平等。利生無差故
云云此等章疏。又明理無淺深義。知而相讓
祕而傳顯云云蓋此謂歟。若依住心淺深義
者。五宗所證眞理。非無淺深故。云一往
分齊非無淺深也
初法相宗意。有爲諸法實性云無爲眞理也。
所謂性相永異。事理全別。故眞理非諸法是
性故。諸法非眞理是相故。依之唯識章立
五重唯識中。第五重遣相證性唯識。遣依他
諸法假相。證圓成眞理實性也。故釋云。事
爲相用遣而不取。理爲性體。應求作證
又眞理雖非諸法。而遍諸法故。云然諸法
上各自有理也。又雖遍諸法而非諸法故。
有爲無爲全別也。故大師釋他縁心云。性相
別論。唯識遮境云云此意矣
次三論家意。色空不二故。諸法外無眞理。眞
理外無諸法。故嘉祥大乘玄二智義云眞故
無有。雖無而有。即是不動眞際而建立諸
法俗故無無。雖有而無。即是不壞假名
而説實相乃至以眞際宛然諸法故。不滯
於無。諸法宛然實相。即不累於有。不累
於有故不常。不滯於無故非斷。即中道也
斯則眞俗無礙。明實相也。大師叙此宗
心云。色不異空。建諸法宛然空。色不異
色。泯諸相而宛然有。是故色即空。空即色
大疏又釋覺心云。不滯有無。心無罣礙
二文意同嘉祥釋也。故知。此覺心乘意。諸
法空即眞理故。事理不二。而異性相別論之
義也 問。二諦義云。二諦唯是教門。不關
境理大師釋云。眞俗兩諦。得教理於絶中
何今眞俗云理乎 答。二諦義明四重二
諦畢。次文云。問。前三皆是世諦。不三爲眞
諦。答。如此若爾理與教何異。答。自有二諦
爲教。不二爲理。皆是轉側適縁。無所妨也
云云實範上人解云。上云此三教門不三爲
理故。有初問答也。次問意。上既云二諦唯
是教門不關境理。然今不三理爲第四重眞
諦。眞理入二諦。教理無差別問也。答意自
有二諦爲教。不二爲理。斯指上二諦唯教不
關境理也。而言不二爲理者。顯不三諦
也。故云不三。又云不二也。自有二諦爲教。
其中究極眞理爲理。即上第四重也。故知。
理入二諦。又在諦外。二義倶是逗適機縁。
無所妨礙云也。轉者竪也。俗眞理三有次
故。側者横也。眞諦即理無次故。此皆稱機
云云珍海已講云。眞俗相望。以俗爲教。以
眞爲理。如教示凡夫執有聖人解空。所化
衆生聞之捨有入空。所入空法。即是理也。
次説二爲俗。不二爲眞。聞之入不二理。還
以空爲教。如是展轉以理轉名教。最後言
亡盧絶眞諦中。對縁施設之義邊爲教。所入
正法起然之境爲理也云云准知。今二智義
釋。又雖云有爲俗。無爲眞。其終不有不無
云中道故。故知。今又轉側適縁。眞爲理。中
爲理歟。又義。法相家以依圓爲有故。圓成
眞理又有也。三論宗以諸法空爲理。故大師
此兩宗云空論有宗也。又法相空爲門故入
於眞性者。依遍計空而入圓成眞理故。理
即非空也。三論諸法空即眞理故。故知。二宗
眞理。是有空爲深淺耳。或又法相諸法實性
云理。三論諸法實相即理。故智論云。離有
爲則無無爲。有爲法實相。即是無爲。無爲
相者。即非有爲。但爲衆生顚倒故。而分別
説。有爲相者。生住異滅。無爲相者。不生不
滅。不住不異云云此釋以法相性相別論。而
似屬顚倒歟。但無爲相者。有爲性云無爲
相。無爲相即有爲性故
次天台宗意。明三諦不思議之妙理也。故止
觀云。此三諦理。不可思議。無決定性
表圓融三諦故。云不思議。遮隔歴三諦故。
云無決定性也。當知。即一而三。不可作
一思議。又即三而一。不可作三思議。又能
三能一。非三非一不可作定空假中三法思
議。故天台釋云。約如明空一空一切空。點
如明相一假一切假。就是論中一中一切
中。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縱不横名實相
故知。此不思議三諦云妙理。又云實相也。
彼相宗且依常無常門。遍計依他爲俗諦。廢
詮一實理云眞諦。三論家若依三諦門。二
諦爲教。中道爲理。今宗不然。三諦皆不思
議妙理故。事事諸法。本眞如妙理。故止觀云。
圓頓者。初縁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眞實。一
色一香無非中道又金錍論云。一家所立
不思議。於一念中。具三千安然云。百界
千如。名爲諸法實相。即三世諸佛所證境界。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此又一念三千世界
互具之理。云不思議也。三千者。十界互具
成百界。百界各具十如。成千如。千如各具
三世間成三千世間也。此三千即不思議三
諦。故弘決五云。即此假法即空中二諦。二無
二也。心性不動。假立中名。亡泯三千。假立
空稱。雖亡而存假立假號云云此宗證知三
千三諦。具一心不思議之理云佛也。弘決
云。當知身土一念三千故。成道時稱此本
理。一心一念遍於法界大師釋云。一念心
中。即具三諦。以此爲妙 又授決集上
云。一心具十法界。十法界是一心。心爲芥
子。十界如山。隨縁不變故不増減。不變隨
縁故現大小。我輩若會如此妙理。自從名
字能解脱。以山納芥。況後後位無可難乎
云云又依此釋。一念三千約隨縁不變也。故
金錍論云。萬法是眞如。由不變故。眞如是
萬法。由隨縁故釋籤云。俗即百千如。眞即
同居一念故知。不變故一念。萬法是眞如
故。即眞諦也。隨縁故三千。眞如是萬法故。即
俗諦也 問。若然與前覺心乘眞俗二諦義
何異乎 答。覺心乘雖明眞俗之旨。未必
隨縁眞如義歟。本宗釋義中。無眞如隨縁之
言。故彼相宗雖明眞俗不異。全非隨縁眞
如。故唯識論云。此識若無便無俗諦。無
俗諦。故眞諦亦無。眞俗相依而建立故
識者。識性即眞理也。彼以相依義云不異。
故眞俗不離云不二也。此諸法性空即眞理
故。非相依義也。然眞如不作諸法故。非
隨縁義。故智論云。有爲法實相。即是無爲。無
爲相者。即非有爲故又異眞如是萬法由
隨縁之説耳。又三宗同雖明理智不二義。
其意異。何者。唯識論中。雖云智與眞如平
等平等。智是有爲。理是無爲故。實非平等。
故慈恩釋佛智云。佛受用身。既墮法數。生
者皆滅。是一向記大乘玄云。豈有實相之
境。異般若觀耶。故境智不二又義疏釋佛
智云。報佛壽量。有始有終。既無終義雖勝
相宗。有始説還同彼故。何同天台無始無終
理智。故天台釋云。境既無量無邊。常住不滅。
智亦如是。函大蓋大相宗等方底覆圓蓋。
寧如天台函蓋相稱今眞俗不二義。准可
知耳。或又縱雖許隨縁眞如。異此宗之談。
故指要云。凡言諸法即理者。今用即體方可
言即。全體之用方名不二。他宗明一理隨
縁作差別法。差別是無明之相。淳一是眞如
之相。隨縁時有差別。不隨縁時。無差別。故
知。一性與無明。合方有差別。正是合義。非
體不二。以除無明無差別故。故今家明三
千之體隨縁起三千之用。不隨縁時。三千宛
然故。差別法與體不二。以除無明有差別
既云不隨縁時三千宛然。覺心乘眞際位
一理平等。未見諸法別相故兩宗眞理。寧
非有淺深乎
次華嚴宗意。六相圓融。十玄無礙。是因分法
門。全非果分不可説理。既圓融無礙外。更
指果性不可説理。爲十佛自境界。此豈同
以三諦圓融妙理爲極乎。五教章釋因陀
羅網境界門云。此上諸義。體相自在。隱映互
現。重重無盡。故於一微塵中。各示那由他
無數億諸佛。於中而説法。於一微塵中。現
無量佛國須彌金剛圍世間。不迫迮。於一微
塵中。現有三惡道天人阿修羅各各受業
報。此三偈即三世間也乃至又云。如一微塵
所示現一切微塵。亦如是乃至此等竝是實
義。非變化成。此是如理智中。如量境界也。
其餘變化等。皆不入此例。何以故。此竝是
法性實悳法爾如是也。非諸分別情謂境界。
但可去情思之此又法性實悳一塵中容
無邊身土也。觀夫十界互具六相圓融。是無
礙之義雖同。所存之趣終別。彼性具爲惡故。
指要云。他宗極圓。云性起不云性具。又不
談性具百界。但論變造諸法云云此事具爲
宗。故探玄立十重唯識中。以融事相入全
事相即等。判約圓約中別教故也。凡一多無
礙義。兩宗無別故。天台又不遮塵具三千・。
釋中多云一念三千。本經無文歟。華嚴本經。
中心塵倶得。經中或云心造。或云一塵中。
故。故知。華嚴事融。出乎如來之誠説。天台
性具。起於祖師之釋義。寧無淺深乎。況復
彼多云心。此多云塵。色心相望。塵猶事義
但天台以華嚴性起。降一理隨縁。而慢
性具。華嚴以天台隨縁。同而憍稱性。皆以
末學諍論。互違本宗釋義。須俟密藏之決
判。何者天台意。一心即三千故。云隨縁。非
眞如作諸法也。三千即一心故。云不變。非
諸法歸眞如也。天台釋云横即不可竪則不
可此意又智禮修懺要旨云。諸法即一心。
一心即諸法。非一心生諸法。非一心含諸
法。非前非後。無所無能。雖作諸法。性相
本空。雖即一心。聖凡宛爾指要釋如先
引。斯即專遮一理隨縁之義。更成隨縁不
變之旨。何亂三乘縁起又華嚴意。事事即
入法性實徳。法爾如是。故云性起。全非從
性起之義。故香象釋性起云。以不起而起
若爾何云一理隨縁之義乎。又言論變造
諸法者。我於諸法。論事事即入爾。但與汝
異。何者。汝釋云。性中三千爲體。修起三千
爲用云云既修起三千是但用。未見縁起諸
法性起徳。我於三乘一相縁起諸法。更談事
事即入無盡縁起。此豈同修起三千但用乎。
故華嚴問答云。三乘縁起。縁集有。縁散無。一
乘縁起不爾。縁合不有。縁散非無又汝
破他師理事分對一心云理。三千云事。雖
云應知理具三千事用三千各有總別。性
具三千終理。又云。又復應知。若事若理。皆
以事中一念爲總。以衆生在事未悟理故。
以依陰心顯妙理故 此又若事中一念。
非全理之事。那攝事三千。若云但事一念
攝三千不可。事事相礙法故。故古師云眞
諦應知等。非即事心談眞心義歟。又釋
云。由一性立理事三千故。故兩重三千。同
居一念也既云一性無性。設雖事中一
念。須以理爲本。況妙樂釋明鏡。故釋云。眞
即同居一念。俗則百界千如眞俗二諦。相
望分明也。應知。性具約理。性起約事。故兩
宗差降。性起猶勝。何況果性不可説理乎。所
以彼宗以圓融三諦。云初住分得唯佛究盡。
故止觀云。從初住去。三諦玄微。唯智所照。
乃至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略抄然華嚴以事事
即入。云因人所了。未關果佛。故釋云。普賢
因人所了。名因分。遮那果人所下名果分。
故分齊云十佛境界。普賢境界。既以天台
果佛所證。而爲華嚴因人所了。更擧果分之
理。是豈非二乘果佛之理有勝劣哉 問。
大師住心論云。華嚴大意。厚始要終。明眞
如法界不守自性隨縁之義云云此乃以華
嚴。判一理隨縁之義蔽己膗脚。發他腫足。
蓋此謂歟。若爾密藏決判。疑殆猶殘。是非未
決如何 答。今不守自性隨縁義者。無自性
之謂也。然極無自性稱。法身自立經云。極無
自性心生文
龍猛承恢論云。又深知一
切法無自性文
若爾何爲大師自由
釋義矣。良以佛華所説事事即入。於是一心
縁起攝。而未入性佛性然位。依之清涼釋
諸法圓融擧十因之中。有唯心現故之因。
又香象釋指一多無礙。云十玄縁起。又云
無盡縁起。又云隨縁約因辨教義。指此等縁
起。云眞如法界不守自性隨縁之義。未必一
理隨縁之義也。或望果海性徳。六大三密。無
盡莊嚴縁起。若華嚴無盡縁起。若天台一心
即三千隨縁。皆從果海起因分法門故。云
眞如縁起也。故釋論云八種本法。從因縁
五教章云。法界縁起乃自在無窮或又
對三密無盡縁起。彼於一心縁起故。屬一理
隨縁歟。居高降低。其理可然。在劣凌勝。
其咎難免耳。若爾佛華下法華。何爲過。謂
彼同乘同劫。此顯密天地。不可爲例耳
次眞言宗意。明性徳輪圓之妙理。顯無盡莊
嚴之本具也。所謂本有六大是理。法然四曼
即事也。或六大中。五大是理。識大即智也。或
六大四曼是理。五智三密即智也。或皆理也。
皆智也。理理無邊也。智智無數也。如是六大
四曼等。皆是於顯家寂滅絶離一心無相極
理。自性法身。以如義所説本具輪圓之徳
故。永異諸宗之理耳。諸教絶離。密藏本分者。
即此意故寶鑰云。眞言密教法身説。祕密金
剛最勝眞。五相五智法界體。四曼四印此心陳
私云。法界體者。本有六大也。故即身
義云。故佛説六大。爲法界體性文
又雜問答云。
此教意。明無盡莊嚴藏本具故。證心實際
時。萬徳莊儼自具誠夫遮情霧晴。大虚湛
寂。表徳光現三辰歴然耳。顯密理。淺深蓋以
如此 問。性具三千。是天台之奧義。全同
性徳輪圓。圓融十玄。亦華嚴之幽旨。何異六
大無礙。依之指要云。圓家明性。既非但理。
乃具三千之性也云云又云。使三千色心相
相宛然云云斯則一心位。三千宛爾而具。寧
非無盡本具。華嚴又立事事無礙。理理無礙
之義。是非理理無邊。智智無數謂。若爾何
定遮表之階級。判理性之淺深乎 答。凡
教淺深。是可依佛優劣。法身應化之説。無
勝劣乎。理淺深亦可任教遮表。一心三密
之理。無階級乎。觀夫本有六大。報化二身。
祕而不談。性然四曼。理智兩佛。知而能説。
謂性處性相。同攝相歸性。是故祕藏記云。顯
教相常住者。攝相歸性稱常住。譬如水波風
息時波即水也。密教談性之處性相故。性
相宛然而本有。譬如日月光明性相不離本
有也取意良以。天台性具雖甚深。猶全修在
性故。云三千宛然。華嚴性起雖希有。全理
之事故。云事事無礙。是故指要修性不二門
云。修謂修持。造作即變造三千。性謂本有不
改。即理具三千。今示全性起修。則諸行無
作。全修在性則一念圓成。是則修外無性。性
外無修。互泯互融。故稱不二又云。一一
行業。因果自他雖假修成。全是性徳三千顯
現故。云全性成修也。又雖全性起修。而未
嘗少虧性徳。以常不改故。而未始暫闕修
徳。以常變造故。然若知修性各論三千。則
諸義皆顯云云探玄記事融相攝門云。亦有二
義。一相在。二相是。初中先一在一切中。謂
如一教法。不礙存事。全是眞理。眞理遍餘
一切事中同理。教事亦如理遍。是故一切
法中。常有此一。二一切在一中。謂無分限理。
既不改性。而全是事。是故一事攝理。無不
皆盡。餘事如理。在一事中。以理無際限
故。不可分故。隨一事處。皆全攝也。是故一
中常有一切。若具通説有四句。初一在一
中。謂別説一切差別事中。一一各有彼一法
故。二一在一切中。謂通説一切悉有一故。
三一切在一中。謂別説一中攝一切故。一
切在一切中。謂通説一切悉有一切故。二
相是者。先一即是一切。謂如一教事。既全是
眞理。眞理即爲一切事故。是故此一即是一
切。一切即一。翻上應知。通亦四句。准前思
之。良以。全理之事。與全事之理。非一非
異。由非一門故。得相在也。由非異門故。
得相是也。深思可見略抄皆引經爲
證。繁故略之
私按。相
在相是。十重唯識中。如次第八九融事相入。
全事相即也。相在相入約用。相即相是就
體也。當知。前修性不二。約竪論即。此事事
無礙。就横明即。何者。不二即義。雖當相
是。無礙法是事理故云竪。謂一心是理。三千
是事。斯乃事理無礙攝也。又新師意。一心通
事理。三千亙體用。雖然此又以修起三千
用。即性中三千體故。於是竪攝。謂事事邊。
雖同相是。體用義異此歟。心事理亦爾。又
言彼彼三千互遍亦爾者。雖同横即。是約
總別相對。猶似竪故指要云。若論諸法互
攝。隨擧一法。皆得爲總然今事事無礙。
於汝三千諸法。横一多相望作四句。或但
約用明相在。謂融事相入是也。或但就體
明相是。謂全事相即是也。非但有横竪勝
劣。相入相即。第八第九唯識也。更有第十
帝網無礙乎。然此等皆望眞言。攝相歸性。
非性相歴然義。天台既云修正不二。非所
諍歟。況文句釋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文
云。衆生正覺。一如無二。悉不出如。皆如
法爲位也乃至 以如爲位。亦以如爲相。位
相常住 疏記云。位據理性。決不可改。
相約隨縁。縁有染淨本書釋義明鏡。又
華嚴出事融所因。云全理之事與全事之
理非異等。是又雖云事事無礙。相在相
是。如次事理非一非異爲因。即人同非歸
理。是故探玄釋相入。云以理成事事亦
鎔融。釋相即云依理之事事無別體。此
又攝相歸性攝也。又理理無礙。是本宗無
文。設許從事云理理。全事之理故。全非
同祕宗理理無邊之義。若華嚴。若天台。理
是一性。故探玄云。理既無此彼之異妙樂
釋云。一性無性若爾何濫性相歴然之義。
水波月光之譬。可悉之。良以。六代圓明之
月。放四曼之光。諸法隨縁之波。歸一心之
水。明文日耀。疑氷盍解。問。性相歴然攝
相歸性淺深。義勢宜然。但妙樂釋云。一念心
中。已有理性三密相海。一塵報色。同在本
理毘盧遮那七不
二門
又清涼釋云。十方諸佛。皆
我本師。海印頓現。且總持教中。亦説三十七
尊。皆是毘盧遮那一佛所現。然此三十七尊。
各有種子。皆是本師智用流出。與今經中海
印頓現。大意同也演義抄 又般若經及瓔珞經
等説六大。此等皆顯家章疏。本經明三密。
四曼。六大。若爾何顯乘貶攝相歸性。密宗
褒性相歴然。況復即身成佛譬帝網而言
六大無礙四曼不離。若事理共各各別別。無
平等義。云何成無礙耶。 答。六大。四曼。是
密宗規模之説。五智。三密。即顯乘絶離之法。
故大師釋云。法佛三密。曼荼四身。四種言語
不及。九種心識不縁云云況理理無邊。智智
無數之説乎。大日經云。以心無量故。知身
無量。知身無量故。知智無量等云云唐阿闍
梨頌云。法然具足薩婆若。心數心王過刹
塵。各具五智無際智等云云大師吽字義云。
同一名如。多故如如。理理無數。智智無邊。
恒沙非喩。刹塵猶少。雨足雖多。竝是一水。
燈光非一。冥然同體。互相渉入帝珠錠光。重
重難思各具五智。多而不異。不異而多。故
名一如。一非一一。無數爲一。如非如常。同
同相似。不説此理。即是隨轉。地墨四身。山
毫三密本圓滿。凝然不變既云不説此理即
是隨轉。定知。密乘不共之談也。所以華嚴云
理無彼此異。天台云一如無二。彼他受應化
隨轉之説故爾。此法身如義内證之談故。理
智倶無量也。所謂恒沙智智。刹塵理理。多非
多多。同同相似。一非一一。無數爲一。故理
事各有差平二義。渉入無礙。顯家理平事差
故。事事無礙。又全理之事故圓融。理理無礙
又爾。故香象釋云。唯約理性即唯一味不
可即入。唯約事相即其即相礙。不可即
入。今則事理融通具此無礙今謂不爾。性
相歴然。事理各各具差平二義故。全事之
事。事事圓融。全理之理。理理無礙。又事理互
渉入。此云六大無礙等也。或又顯教諸乘極
理。是眞宗別事所生。理事猶非敵對。何況密
理乎。故住心論云。諸顯教皆以眞如。爲諸
法體性。佛華。法華等。亦以此眞如爲至極
理。今此眞言法教。以吽字爲一切眞如等
所依。眞如則所生之法。眞言則能生之法
聖人釋云。顯理所生末。密事能生源依此
等釋。顯密理差別。非同日之論歟。但妙樂
之釋者。既云理性三密相海。指事三業。云
三密。全修在性故。云理性三密。非法佛三
密也。上文云。於化他門。事分三密。隨順物
理。得名不同云云若法身關三密。可許色相
説法。既云於化他門。下云現身説法。不許
法身説法。又指要釋云。而説必定應。法定無
説。若相即者。法全是應無説即説。應全是法
説即無説妙樂疏記云。法定不説。報通二
義。應化定説若其相即倶説倶不説智證
釋云。法定不説。報通二義。應化定説。此約
別教。若相即門乃至倶説倶不説法安然釋
云。此亦即三身門只以他受變化説法。而爲
法身自受説法。亦以法身自受不説。而爲他
受變化不説故知。天台一家意。師資相承。
皆不許法身色説也。圓教相即三身倶説
者。法即應故云説。非同祕宗法身説法耳。
故知。理性三密者。全修在性義也。又理具三
千即此意。然以智禮性具三千相相宛然。若
同密家性相歴然。則如我可許法身色説。
既不爾。故指要云。非離應之法故。經云微
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等云云説法文。如前
引。華嚴稱性亦爾。故香象大師釋云。此理法
身與諸觀智爲所開覺故。經云法身説法。
授與義故然我家三身各別。法身具三密。
誰混即三身并所開覺之義。又不可言同
別教隔歴三身。彼法身無色説故。報化無常
故。或云。相即三身。是迹門意。若依本門。三
身何異密故大疏釋。釋大日如來云。今此
本地身者。妙法蓮華最深祕處也。故壽量品
云常在靈鷲山乃至而衆見燒盡。即此瑜伽宗
之意耳又智證顯密二宗本地三身釋云。迹
門意。開權顯實之時。跨節三身。超於八教。
一大圓佛也。故妙樂大師釋云。若法華已前
三佛離明。隔偏小故。來至此經。從劣辨
勝。即三而一已上 本門意。拂迹顯本之時。
本極三佛。毘盧遮那一無異也。發迹顯本之
前。法報二身非應。開迹顯本了本迹各有三
身。故妙樂大師釋云。若未開法報非迹。若
顯本已。本迹各三。已上
略抄
既疏中以本地三身。
同華臺具體。智證以即三身。判爲迹門。若
爾何隱本地三身。但對迹門三身。顯祕宗
勝能乎 答。疏家或約開會之意。或以深
祕之義。以顯經論。而成密義也。所謂以般
若經等。證一生成佛等義。豈般若又與今
經全同焉。智證大師釋。又即彼釋中約教
理。判顯密優劣故。更不及苦勞歟。故彼釋
云。法華本佛。是理祕密。非事祕密。眞言教
事理倶密之佛也。其顯密二教差別也。略抄。
此約
能詮示
顯密異。
文云。本門三身者。法身如來者。如如
境。報身如來者如如智。合時即實而權。以
即實而權之智湛然能應一切故。名應身
如來也。天台大師釋。能成即報身。所成即法
身。法報合故。能三世利益衆生已上 次祕
密三身體者。胎藏漫荼羅。是三部諸尊也。其
三部者。即是四重圓極三重即三身也。略抄。
此約
所詮辨
淺深也
此又本地三身中。法身是所成如如
境。無色無形理。祕密佛也。寧同中台大日具
三密況復於理祕密。猶有勝劣也。次清
涼釋者。彼師眞言流布後。作華嚴抄故。引
經軌爲證歟。引憑深意未詳。若彼本師者。
盧遮那佛歟。若爾何從報身智用。流出法
身乎。大本華嚴經云。圓圓海徳諸佛勝。其一
切佛。不能成就圓圓海劣故大師釋云。圓圓
海徳諸佛者。自
性法身
也文
龍猛釋云。盧遮那佛。雖攝三世間。而
攝不攝故經論同云盧遮那不攝法身。何
背彼誠説。猥作此釋義釋若指大日云
本師者。其義然。顯密有勝劣。流出・頓現・似
同故。若又法身流出三十七尊。云十萬諸佛
皆我本師海印頓現攝者。以金剛頂經。似
攝初時華嚴歟。恐似同大唐天台山佛隴
禪寺和上廣修。同山國清寺座主維蠲。以大
日經判方等部歟。華嚴。方等。他受應化之
説。大日金剛理佛智身之談也。勝劣玄隔。相
攝何然。又般若等經。雖説六大。是有爲無
常法。非性佛性然體。又六大悉非能造。若
依有其名字。云同者。倶舍等中明六界。小
乘中可云説本有六大乎。大師云。諸顯教
等。以四大等爲非情。密教即説此爲如來
三昧耶身又顯中雖明四大能造之義。唯
色法能造心法猶不造。何況無爲法等。今
意不爾。故大師釋云。上達法身。下及六道
雖麁細有隔。然猶不出六大。故佛説六大。
爲法界體性故彼此六大全別耳
諸宗教理同異釋
  建治二年二月一日記畢。雖憚下愚之才
 判五宗之理。難背上綱之命。綴一章之
 文而已
          東山醍醐寺沙門頼瑜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6 57 58 59 60 61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