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眞言宗即身成佛義章 (No. 2511_ 覺鑁撰 ) in Vol. 79

[First] [] 1 2 3 4 5 6 7 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511

眞言宗卽身成佛義章一卷

問。諸經論中。說三大阿僧祇劫滿五十二位
。斷盡煩惱障所知障成佛。今立卽身成
佛義。有何證據 答。眞言祕密藏中。如來
明說耶 問。何經云何說 答。金剛頂經說。
此三昧者。現證佛菩提 又云。若有
此教晝夜四時精進修。現世證得歡
喜地。後十六生成正覺 或云。若能依
勝義修。現世得成無上覺 或應當知。自
身卽爲金剛界。自身爲金剛堅實無傾壞
我爲金剛身 大日經云。不於此身
得神境通。遊歩大空位而成身祕密 龍猛
菩薩菩提心論曰。眞言法中ニノミ卽身成佛故。
是說 三摩地法。於諸敎中闕而不書 或
云。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
速證大覺位 依是等敎理文證。成
此義 問。且修此三昧者等云文證卽身
成佛義云何 答。修此三昧。現證スト佛菩
云。明卽身成佛 問。修此三昧者。云何
三昧耶 答。大日尊一字頂輪王三摩地 
問。此頂輪三摩地。如何修卽身成佛也 
答。以大日尊三字密言印五處時。五智
五佛成 問。何印時何智佛成 答。以印印
心時成鏡智。速獲菩提心金剛堅固體。印
額成平等智。得灌頂地福聚身。印口時成
妙觀察智。得佛智慧身。印頂成成所智。證
佛變化身。加持自身。成スト法界體性智毘盧
遮那虛空法界身云。以知卽身成佛 問。其
三字密言者何 答。如文可之。印相準
&MT90204;僕欠。三昧與密言義如陀羅尼釋續
&T047368; 問。若有衆生此敎等者何文 答。
金剛頂文殊儀軌經文 問。遇此敎者。顯密
二敎中何耶 答。指法佛自內證三摩地大
敎王 問。大般若經等說三摩地今此
所說三摩地同異如何 答。名同意異也 
問。云何異也 答。今所說三摩地。法佛所說
也。般若經所說三摩地。應化佛所說也。故
名同意異云 問。何以知爾 答。菩提心論
眞言法中卽身成佛故。是說三摩地法
諸敎中闕而不書等。以知爾 問。何以
爾云三摩地各異證知也 答。諸敎者。他受
用身變化身等所說諸顯敎也。是說三摩地
法者。自性法身所說祕密眞言三摩地門。是
謂金剛頂十萬頌經等是也 問。自性法
身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廢詮談旨。一心
法界眞理。如何三摩地法者自性身所說云
也。若有明證文也 答。楞伽經第二卷說。
復次大慧法佛說法者。離攀緣能觀所
故。離所作相量相故。非諸聲聞緣覺外
道境界云云 又說大慧法佛說法者。離
相應體故。內證聖行境界故。大慧是名クト
佛說法之相云。阿闍梨耶曰。唯有法身佛
此內證智。具如二敎論說之。又金剛頂
五祕密經說。若於顯敎修行者。久經三大
無數劫。然後證成無上菩提。若依毘盧遮那
佛自受用身所說內證自覺聖智法。及大普
賢金剛薩埵他受用身智。現生成佛云 問。
毘盧遮那佛者。理智法身中何身耶 答。依
瓔珞經。毘盧遮那是理法身。盧遮那則智法
身。釋迦名クト化身云。然則是金剛頂經所說
毘盧遮那佛。自受用身所說內證自覺聖智
法者。是則理智法身之境也具如二敎
論說
 不空三
藏之所譯金剛頂瑜伽法門。是成佛速疾之
路。其修行者必能頓超凡境。達スト于彼岸云。
次文歡喜者。非顯敎所言初地。自家佛乘
初地。後十六生者。指十六菩薩生。所謂薩
王愛喜等也 問。何故初地歡喜地云耶 
答。初修得出世之心者。所得而今始得。
大事用。爾如其所願。悉皆成就生極喜
。故初名爲歡喜 問。云何出世心等云耶
 答。得出世心者。卽二空智。大事用者利
他。菩薩以衆生大事用。生極喜樂
歡喜云 問。何故二空智出世心云 答。與
心相應名出世心 問。其二空智者何 
答。生空智・法空智是也 問。二空智者如何
觀所顯智也 答。且初地菩薩觀生空法空
智。是二空智云 次問。若能依此勝義
現世得成無上覺者。如何修スト勝義行云耶
 答。勝義行者。觀一切法無自性也 問。
云何一切法云無自性耶 答。菩提心論意
云何無自性。謂凡夫外道二乘及次第行菩
薩。皆如幻夢陽焰。所以不信樂。必
瑜伽勝上法人。能從凡入佛位者。亦
十地菩薩境界云云 問。論文爾也。有
證文 答。大日經云。諸法無相。謂虛空相。
是觀已名勝義菩提心論云 問。其凡
夫二乘等無自性云意何 答。論云。謂凡夫
著名聞利養資生之具。務以安身。諸外
道等戀其身命。或助以藥物仙宮住壽
幻夢陽焰也。二乘之人。聲聞執四諦。緣
覺執十二因緣。知四大五陰畢竟磨滅。有
定性者難發生。要待劫限等滿。方乃發
生。若不定性者無劫限。遇緣迴心向大。
衆生大乘心菩薩行。於諸法門
遍修。復經三阿僧祇劫六度萬行。然
佛果無自性云。眞言行人
此皆可患之
 問。眞言行人何
等修行耶 答。眞言行人觀一切法無自性
云。利益安樂無餘界一切衆生。永超外道
二乘境界。修瑜伽勝上法能從凡夫
者。亦超十地菩薩境界云云 問。眞言行
人超過十地菩薩境界者。其意何乎 答。此
所修之行云 問。若爾者非所得果乎 解
云。非所得之果 問。其所修行如何乎 
答。最初遇眞言阿闍梨。入曼荼羅界會。灌
頂受法人所修之行。是佛境界行。非スト十地
菩薩分際云 問。所修行非所得果者如何
 論云。眞言行人欲求妙道。修持次第。從
凡入佛位者。卽此三摩地者。能達諸佛自
。悟諸佛法身。證法界體性智。成スト大毘盧
遮那佛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云 
次又自身爲金剛界。自身爲金剛。堅實無
傾壞。我爲金剛身者。金剛者何物耶 答。
金剛界。阿闍梨云。金剛者智也。如金剛
堅固智。界者身也。持金剛者身。身卽聚集
義也。言一身聚集無量身。堅實者如來智堅
固不壞ナルヲ云 問。胎藏金剛與金剛界金剛
優劣如何乎 答。胎藏金剛者理也。金剛界
金剛者佛內證智。故無優劣 次逮得神境
通者。六通中一通也。彼婆沙論云。於自所
無倒了達。妙用無礙無擁滯。故名
也。神謂等持。境謂行・化。所謂所緣境界
也 遊歩大空位而成身祕密文意何 答。
法身同大虛而無礙。含衆像而常恒。故曰
大空。諸法所依住故號位也。身祕密者。法
身三密等覺十地何窺見。故名身祕密 問。
三密者何乎 答。三密者。一者身密。如
印契請聖衆是。二者語密。如密誦眞言
文句了了分明謬誤也。三者意密。如
瑜伽相應觀菩提心也 問。以身密結
印契何部佛出現。餘亦爾 答。身密加持故
佛部佛現。口密加持故蓮華部佛現。意密加
持故金剛部佛現。亦釋。各三部佛現也。次
此生入悉地者。明持明悉地及法佛悉地
 問。云何悉地云 答。謂住菩提心成
就悉地 問。何住菩提心成就悉地云乎
 解云。第十一地成就最正覺。如是悉地諸
悉地中最在其上。故經云。彼悉地更無
云云 問。約悉地幾種乎 答。有
種悉地。一者信悉地。二者入地悉地。三者五
通悉地。四者二乘悉地。五者成佛悉地。是
五種悉地云 問。云何信悉地云乎 答。隨
分能淨諸根。深信如來祕藏。決定不疑慮
 問。指何地何位信悉地ト云ヤ 解云。地前是
信悉地。故大日經疏曰。佛有是方便
依行者必成菩提。此是地前信行也 問。信
行者是地前。約地前資糧加行二位
中何 答。是通二位。何知然。探玄&T047368;云。信
行地大有二釋。一者地前名信行。二者地
上名信行。又約地前信行二釋。一外
凡遠位通被。二內凡迴向等位名信行云 
問。何故地前菩薩行云信悉地 答。地前菩
薩未眞如。但依信心而起智行。故名
 問。依此疏文。地上可信行者。何故
大日疏但地前云 答。此大日疏意地上可
信行。而地上入悉地云。故不信悉地
耳 問。何言入悉地耶 答。入初歡喜地
入悉地云 問。何故初歡喜悉地云 解曰。
此位初無漏正體智起頓證遍法界眞如理
故。悉地者亦成就義也 問。何故入悉地
乎 答。解入字二義。世第一法位終入
初地故入云。二者入者解也。初證解遍法
界理故云入 問。誰證遍法界眞理乎 
答。初地菩薩正體智能證耳 問。唯正體智
眞理後得不眞理 答。後得智不
眞如理故。辨中邊論云。眞緣義邊正體智。俗
緣義邊後得智云 問。第三五通悉地者何
耶 答。了知世間五通之境。猶如幻夢水
取著。爾時度五通仙人之地
 問。此五通仙人之地何位而超度耶 
答。祕密宗義者初歡喜地自有十心餘九地
亦爾
初心第四心五通境界云 
問。五通者何 答。一者神境智證通。神謂等
持。由此能爲神變事故。諸神變事說名爲
境。二者天眼智證通。此眼殊勝。故名爲天。
遠見無礙。故名天眼。三者天耳智證通。天義
前。遠聞無礙。故名天耳。四者他心智證
通。知他心故名他心智。亦知心所。以
先。是故。但立他心智名。五者宿住隨念
智證通。諸過去生有漏五蘊名宿住。隨念勢
力而能知彼故名隨念。謂此聚中雖
。而念力增故說名隨念。六者漏盡智證通。
漏謂煩惱。盡卽盡滅。故名漏盡 問。云何
通云 答。大婆沙論云。於自所緣無倒了
達。妙用無礙。故爲通。於六通中唯除漏盡
菩薩未煩惱故。此五於境無擁滯
故。名爲通。具如古仁王經疏新經疏稍異。
之 問。云何二乘悉地耶 答。觀察二
乘境界心不實際。爾時得二乘境界
此二乘悉地云 問。何處度聲聞緣覺境界
 答。初地十心中自第五心第八心
聲聞緣覺境界 問。心不實際者何
云耶 答。不實法爾云。斷人執故 問。
若入第二地時亦至第四心五通境界
又至第八心二乘境界。第十心中成佛 
答。十地每地有十心。華嚴眞金之喩可
耳。此初地十心滿。卽身佛土但百
心成佛。是寶炬陀羅尼經文也 問。云何第
五成佛悉地耶 答。從第九地菩提行
。轉轉勝進成如來位。所以悉地云 問。十
心中何心而成佛耶 答。從第九心一向行
菩薩修道。至第十心名爲成佛。故第十名
觀見 問。何物爲觀見 答。觀謂見
諦理。此進修一向觀於如來不思議界祕密
功德。所以悉地。具如疏第十五卷 問。經
論證文爾。調度意如何 答。爲是義
阿闍梨作二頌曰。六大無礙常瑜伽。四種
曼荼各不離。三密加持速疾顯。重重帝網名
卽身。法然具足薩般若心數心王過刹塵
各具五智無際智。圓鏡力故實覺智。此二頌
卽身成佛四字。卽是四字含無邊義。一切
諸佛不此一句。初一句明體。次句明
相。次句明用。第四句顯無礙。後一頌中有
四。初擧法佛成佛。次表無數。三顯輪圓。後
成佛之所由也 問。六大何乎 答。六大
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識大。是六大
云 問何以知是六大云耶 答。大日經云。
我覺本不生。出過語言道。諸過得解脫。遠
離於因緣。知空等虛空。種子眞言曰avira
h@u@mkha@mh@u@m 問。此五句文義配六大如何。約
種子字亦爾 答。阿字諸法本不生義者。卽
是地大也。縛字離言說者。水大也。羅字淸
淨無垢塵者。火大也。訶字因業不可得者。風
大也。欠字知空等虛空者。卽空大也。我覺者。
識大也 問。以五字五句文配五大
然。我覺者是識大六大言其意何 答。我
覺者識大。因位名識。果位謂智。智卽覺 
問。智卽是覺云意何乎 答。梵音沒馱冐地
一字之轉。沒馱名覺。冐地曰智。故覺卽智
 問。諸經中三藐三冐地與沒馱冐地
異何 答。皆是同義三藐三冐地者。古翻
。新譯等覺。覺知義相涉故。此經號識爲
覺也 問。金剛頂經云諸法本不生。自性
言說。淸淨無垢染。因業等虛空。與我覺
本不生等云。若同若異 答。彼此同也 問。
因位名識。果位名智。所以我覺者識大也
云。因位不智。果位無識 答。因位有智。
果位有識耶 問。若爾者何因位名識。果位
智 解曰。因位識用强。智用劣。果位智用
勝。識用劣。故論云。如來無垢識大圓鏡智
相應スト云 問。轉何識成何智 答。轉
八識成大圓鏡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
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轉前五識成成所
作智 問。轉八識成スト四智云。何轉八識
成八智 答。轉五識時可成五成所作智
故八智云耳。但五智用等故一成所作智
 問。識智義何 答。識者了別義。智者決斷
義。簡擇義也 問。阿味羅吽佉者是何 答。
此約五佛三摩地言是說。故金剛頂
經諸法本不生。自性離言說云云 問。且阿
字者何義乎 答。且阿字有三義。所謂本不
生義。空義。有義是也 何不生義等耶 答。
疏曰。如梵本阿字本初聲。是因緣之義
也。故名爲有義。何是無生義。若法依因緣
成。則無自性。是故爲空義。又不生者是
一實境界卽是中道ナリト云。中道者自性法身也
 問。依何證文此三義耶 答。龍樹菩
薩云。因緣生法亦空。亦假。亦中ナリト云。以知具
三義也 問。阿字不生義。是詮自性法身
者何。大論明薩婆若三種名。一者一切
智與二乘共。二者道種智與菩薩共。三者
一切種智是佛不共法。卽是阿字義ナリト云。以
此文見時阿字是可智。何理法身
 答。阿字本不生義具一切法故 此三種
智。一字具幾所義乎 答。具三義。一者塵
義。二者無塵義。三者波羅蜜義 問。云何塵
義等云 答。塵者五塵也。一切法入阿字門
乃成不生故。是無塵義。以究竟而到彼岸
故。波羅蜜義云。又羅是淨六根義。由
故無塵也。吽字者因義 問。因義者何因
緣 答。一切如來菩提心爲因義 問。是一
字具幾所字義 答。具四種字義。謂賀字。
阿字。汚字。麽字是也。又吽有三義。卽如來
三解脫也。修行除訶有空 字者一切因不可
得故。而三解脫而住大空位義也。卽通
也。字相者因義也。欠字者等虛空不可得
義也。大空者遍一切處義也 問。五字者五
大種子云云 若有明證乎 答。大日經第五
云。我卽同心位。一切處自在普遍於種種有
情及非情。阿字第一命。縛字名爲水。羅字名
火。吽字名忿怒。佉字同虛空云云 此經
文初句。我卽同心位者。明心卽識智。次三句
六大自在用・無礙德。後五句卽是五大也
 問。金剛頂經說。諸法本不生等句相配五
如何 答。諸法本不生者阿字。自性離言
說者縛字。淸淨無垢染者羅字。因業者訶字。
等虛空者佉字也 問。其諸法本不生者何
 答。諸法者心王。心數其數無量。故云諸。
心識名異義通也。故天親等以三界唯心成
立唯識義也 問。諸敎說五大而不
 答。大般若及瓔珞經等亦說六大義 
是六大能造一切佛。及一切衆生器界等
四種法身三種世間 問。其三種世間四種
法身者何乎 答。一切佛者智正覺世間。一
切衆生者衆生世間。器世界者器世間也。四
種法身者自性法身。受用法身。變化法身。等
流法身是也 問。云何自性法身云。餘亦爾
 一者自性法身者。謂本來成佛常恒不變
故。法者軌持軌則故名曰法。身者積聚之義。
謂三密中積聚無量三昧門故。二者受
恒沙性功德故。亦名應法身。三密相應故。
三者化法身。三密化用現無休息。乃至
自身莊嚴印契說法等相。而有無盡化用
故。四者等流法身。謂約各別三昧門而自他
等流。仍所謂等者平等。流者流類也 問。
四種法身配四種曼荼羅如何 答。
大日遍照應自性法身。四佛受用身。十六
大菩薩應化法身。金剛天等等流法身也 
問。何以知六大生四種法身三種世間等
 答。大日尊說如來發生偈曰。能生隨類
形諸法與法相。諸佛與聲聞。救世因緣覺
勤勇菩薩衆。及仁尊亦然。衆生器世界次第
而成立。生住等諸法常恒如是生云云 問。
此偈顯現何義 答。明六大能生四種法
身・曼荼羅及三種世間 問。云何知然乎 
答。謂諸法者心法。法相者色法。亦釋諸法擧
通名。法相顯差別。故下句云諸佛・聲聞・緣
覺・菩薩・衆生・器世界次第而成立。復次諸
法者法曼荼羅。法相者三昧耶曼荼羅。諸佛
菩薩等大曼荼羅。亦佛菩薩二乘者。表智正
覺世間。衆生者衆生世間。器世界卽是器世
間也 問。六大爲能生。而生スト一切佛菩薩
二乘云。引如來發生偈證文。今勘大日經
疏曰。能生隨類形。諸法與法相等者。謂入
字門故。卽是平等法身。由此無相法身故。
卽能隨緣感應普現色身。隨彼種種類形
所憙見之身。而爲開シ玉フト如來智慧
乃至 由此無生無相之身故。一切諸佛皆從
是生。一切聲聞・緣覺・菩薩種種行位。一生
補處之位。皆由此阿字之理而生。一切有
情世間器世間種種差別次第增長。亦由
阿字義而生。由此文顯然生一切諸法
字。云何爲六大生一切法證文也 答。阿
字與六大所生法故爾云無失。阿字此
唯地大。生一切法云亦無失 問。其レハ能生
云。約生若有種 答。有三種。卽上中下品
生是也 問。云何上品生云。餘亦爾 答。上
品生者。生如來眞法身常住之果體。中品
生者。生一切諸佛菩薩二乘。下品生者。卽
有情及器世間。皆亦由此法門而得成
云 問。以五字一體方何耶 答。
阿字置膝。縛字心。羅字臆。&T025670;字額。佉字頂
十字置 問。何以知 答。大日經曰。眞言者
圓壇先置於自體。自足而至臍成大金剛
。從此而至心當惟水輪。水輪上火輪。
火輪上風輪。最上虛空輪 問。眞言者等云
何 答。眞言者。心大也。長行中所謂聖尊
位者。如來內證德也。種子者。法界生種子。法
界生者。卽幖幟者三昧耶是如來自性身也。
幖幟者。能生如來平等智法身。是故名爲
三昧耶身。羯磨身者三身各各具足 問。次
文攝持四界住心王。等同虛空。成就廣
大見非見果。生一切聲聞辟支佛諸菩薩位
此文顯何義耶 答。表六大能生一切法
也 問。何以知爾 答。心王者識大。攝持四
界者。四大也。等虛空者空大。此六大能生スト
見非見果云。亦生三乘果 問。其見非見
果者何 答。欲界・色界・無色界。卽是所生法
也。皆以六大能生。此所生法上達法身
下及六道。雖麁細有隔大小有差。然不
六大。故佛說六大法界體性 難曰。若
爾者何顯敎宗以四大等非情物 解
曰。其等敎中六大色不三種世間故。亦
先表知者且若祕隱歟也。今密敎則說
如來三昧耶身。四大等不心大。色心
異其性卽同也。色卽心。心卽色。無障無
礙。智卽境。境卽智。理卽智。智卽理。無礙自
在。雖能所二生都絕能所。法爾道理有
何造作。能所等名皆是密號。執常途淺略義
種種戲論。如是六大法界體性所
成之身。無障無礙互相涉入相應。常住不變
同住實際。故六大無礙常瑜伽云 問。其無
礙等者何義 答。無礙者涉入自在義。常者
不動不壞義。瑜伽者翻云相應。卽涉入。涉入
卽義也 次四種曼荼各不離者何云 答。
大日經第六卷云。一切如來有三種身。所
字印形像是也 問。何物字云。餘亦爾乎 
答。字者法曼荼羅。印者謂種種幖幟。卽三
昧耶曼荼羅。形者相好具足身。卽大曼荼羅。
此三種身各具威儀事業。是名羯磨曼荼羅
 問。約其字印形若有幾所種耶 答。字
二種。約印亦有二種 問。其字二種者
何等耶 答。字二種者。經云聲與菩提心
也 問。其聲字及菩提心者。何物耶 答。此
フニ多解 問。其有多解者何耶 答。疏
曰。行者最初修行字略有四種觀字。一但
菩提心。此菩提心卽是字也。謂阿迦遮吒
等也。二者觀字輪心心所持眞言爲輪形
身也。三者觀種子字。四者不字但念
聲。如鈴鐸聲次第不絕。調出入息也。聲
者卽字也 問。印二種者何 答。經云。印
二種所謂有形無形 問。其有無形者何耶
 答。疏曰。印形者靑・黃・赤・白乃至方・圓・
三角等形。所住處之類。印者所執證。印卽
刀・輪・羂索・金剛杵等類 問。何故是有形無
云 答初心先觀畫尊此觀名爲
。後漸淳純。以加持力故。自然本尊現與
心相應。不別外緣故云無形 問。形像者
何乎 答。經曰。本尊之身亦有二種。所
淸淨・非淸淨云 問。其淸淨者何。餘亦爾 
答。疏曰。由此有相入於淸淨處。以有相
名爲非淨。由此三摩呬多所等引故。住
淨處寂然無相名爲淸淨 問。約此淨非
因果分別如何 答。非淨因。淸淨者果也。
無常之因而至常果云云 問。又二種
尊形成就二種事。有相成就有相悉地。無
相故生無相悉地云云 問。若依金剛頂經
。四種曼荼羅者何 答。一者大曼荼羅。謂
一一佛菩薩相好身也。亦名大智印。二者三
昧耶曼荼羅。諸爲執持刀劍・輪寶・金剛蓮
華等類。亦名三摩耶智印。三者法曼荼羅。本
尊種子眞言。又法身三摩地。及一切契經文
義等皆是。亦名法智印。四者羯磨曼荼羅。卽
諸佛菩薩等種種威儀事業也。亦名羯磨智
。如是四種曼荼羅。四智印其數無量。一
一量同虛空。彼不此。此不彼。猶如
空光無礙不逆。故云四種漫荼各不離。不
離卽是卽義 問。曼荼羅者何義 答。漫荼
羅者輪圓義。亦發生義 問。云何輪圓義
 答。以衆德輪圓周備。仍名曼荼羅 問。
如何輪圓周備 答。大日如來四佛。四菩薩。
醍醐果德。十世界塵數金剛。密慧差別智印。
大悲萬行三乘。六道無量應身。具是等
無量無邊衆德故。輪圓周備義。具解如四種
曼荼&T047368; 三密加持速疾顯者 問。三密者
何 答。一者身密。二者語密。三者心密也 
問。何故是三業云耶 答。法佛三密甚深
微細。等覺十地不見聞。故曰密 問。加
持者何云耶 答。一一尊等具刹塵三密。互
相加入。彼此攝持。衆生三密亦復如是。故
三密加持 問。佛三密與衆生三密
相涉入如何 答。吾遍法界身諸佛亦遍法
界身。以我身諸佛身者。吾歸命諸佛
諸佛身吾身者。諸佛攝護於吾。以
吾口業諸佛口業者。吾以口業實讃
歎諸佛功德。以諸佛口業我口業者。諸
佛說法敎授加持於我。以我意業實相理
諸佛意業實相理者。吾知諸佛心及吾
自心諸佛意業實相理吾意業實相
者。諸佛以觀照門示於我。是三密入
我我入 次文若有眞言行人察此義。手
印契。口誦眞言。心住三摩地。三密相應
加持故。早得大悉地者。眞言行者三密加
持故現身成スト菩提云 問。何以知三密加
持故現身成佛耶 答。金剛頂經云。誦大日
尊三字眞言。適以印印心成大圓鏡智。印
額成平等性智。印口成妙觀察智。印頂成
成所作智。加持自身成法界體性智毘盧遮
那法身四佛成
同也
 具如前解之 問。其三字密
言者何耶 答。三字眞言云。密言者亦名也
 問。何故眞言密言云 答。眞言者所修道
外道二乘境界。故密言云 問。其密言體
何 答。如陀羅尼纂&T047368;。勘知耳 次文入
身眞如觀一緣一相平等猶如虛空者 問。
若此正體智觀之。若後得智觀之歟 答。正
體智觀之。若能專注無間修習。現生則入
。頓集一大阿僧祇劫福智資糧。由衆多
如來所加持故。乃至十地等覺妙覺
般若。自他平等與一切如來法身共同者。是
菩薩後得智觀也。此卽身成佛證文也 問。
十地幾所十地 答。檢諸聖敎。有
種十地 問。其五種者何乎 答。乾慧地等
十地。聲聞十地。緣覺十地。菩薩十地。如來
十地是也 問。其乾慧地等十地者何。餘亦
爾也 答。乾慧等十地者。一者乾慧地。二者
性地。三者八人地。四者見地。五者薄地。六者
離欲地。七者已辨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薩地。
十如來地 問。乾慧地者何。餘亦爾 答。乾
慧地者謂燸前位。性地者謂燸等位。八人地
者見道十五心。見地者第十六心。薄地者斯
陀含離。欲地者阿那含。已辨地者無學果。菩
薩十地者。一此地菩薩。始入於聖。證二空
。能利自他大喜樂。是故名極喜地。二
此地。具淸淨戒破戒。非戒染汚行人。故
離垢地。三此地。由自勝定及殊妙敎・四
種總持。以此爲因能起三慧。三慧ヲ以而照
顯現。名之爲光。定等能起慧光。所以此地
發光地。四此地。妙慧殊勝。能斷煩惱
火焚薪目焰慧地。五者極難勝地。六者現
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者法
雲地也。釋名如九會章華嚴瑜伽唯識論 
問。乾慧等十地何差別乎 答曰。乾慧
等十地三乘共行。今此十地唯菩薩行。是故
差別。聲聞十地者。一住三歸行地。二隨信行
地。三隨法行地。四善凡夫地。五學戒也。六第
八人地。七須陀洹地。八斯陀含地。九阿那含
地。十阿羅漢地。獨覺十地者。一衆善資地。二
自覺深緣起地。三聖諦地。四勝深利智地。五
八聖支道地。六知法界虛空界衆生地。七證
滅地。八通性地。九入微妙地。十習氣薄地。如
來十地者。大乘同性經云。一甚深難知廣明
智德地細習氣
自在
 二淸淨身分威嚴不思議明
德地正法輪
甚深義
 三善明月幢寶相海藏地
聞戒

 四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八萬法
四魔
五火輪威藏明德地異邪法
惡行
 六虛空內淸淨
無垢炎光開相地六神通
六大通
 七廣勝法界藏
明界地諸菩薩
菩提
 八最勝普覺智海藏能淨無
垢遍無礙智通地諸菩薩
&T047368;
 九無邊億莊嚴迴
向能照明地諸菩薩
方便
 十毘盧遮那智海藏地
諸菩薩
諸法
 今卽身章中云。十地者菩薩歡喜
地等十地也 問。約此十地眞見道・相
見道何爾云耶 答。眞見道。體離虛妄。親
能證理。能斷障故名眞。又眞者理。見者是
智。證眞之智名眞見道 問。云何相見道
云耶 答。相見道者。類似之義。眞見道之後
而起於此行解。安摸倣像眞見所有功能
理及斷障。類似於眞故名相見
修習位者。此位菩薩而更進修無分別智
所餘障。故名修習位。卽極喜等十位名
習位 問。前眞相二道以何爲體 答。剋
性出體。根本後得無漏二智爲其體性。後
修習位。皆以有爲無爲諸功德法。以爲
 問。何等覺位云 答。等者相似義。此
位所作皆似佛果。故名等覺。覺者佛果勝智
也 問。此位以何爲體 答。等覺位以
薩勝智體 問。妙覺位者何 答。妙者最
勝之義。二乘所得菩提𣵀槃非最勝妙。唯佛
獨能所作皆辨功德最勝。故名妙覺 問。此
妙覺以何爲體乎 答。以佛果四智
也 問。四智者何乎 答。大圓鏡智等 問。
若爾者此二位唯以智爲體 答。且論智。理
實𣵀槃亦此二位之體也 問。具薩波若者
何 答。薩波若者梵語也。漢語一切智 問。
仁王經薩云若同異如何 答。少異。卽疏曰。
薩云若覺此有兩說。一云。薩波若云一切
。薩云若覺者一切種智云 問。其一切
智等者何 答。一切智者正體智。一切種智
後得智也 問。何以知耶 答。良賁師疏曰。
一切智者。卽證如智。一切種智者後得智
 問。何故正後二智一切云 答。正體智證
一切法如故。後得智證依他萬法故一切
云 問。此薩云若覺二諦相攝何 答。立
一切。盡相攝 問。若爾者何經云超
度世諦第一義諦之外。爲第十一地薩云若
。非有非無湛然淸淨常住不變云 答。
三賢故超度世諦。度十地故超スト
一義諦云。非眞諦俗諦也 次自他
平等與一切如來法身共同者意如何 答。
我身卽印。語卽眞言。心卽本尊。是三密平
等平等遍法界。是名自三平等。吾三平等
本尊三平等同一緣相。是名他三平等
也。非只本尊與吾三平等同一緣相。已成
未成一切諸佛三平等亦同一緣相。是名
三平等也 次頓集一大阿僧祇福智資糧
者。資益己身之糧名爲資糧。欲菩提
 次若依毘盧遮那佛自受用身所說內證
自覺聖智法。及大普賢金剛薩埵他受用身
者。此則理智法身之境也。依瓔珞經。毘
盧遮那者是理法身。盧遮那者則智法身也。
釋迦名化身云 問。其理智法身所說何
者 答。金剛頂分別聖位。眞言陀羅尼宗者。
一切如來祕奧之敎。自覺聖智修證法門。亦
是入一切如來海會壇。受菩薩職位。超
三界。受佛敎勅三摩地門云 問。是理智
法身爲何人說法 答。自受用佛從心流
出無量菩薩皆同一性。謂金剛性。如是諸
佛菩薩自受法樂故。各說自證三密門 問。
何處說此法 答。瑜祇經云。金剛界遍照如
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金
剛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微細法身說法
云云 是心殿者。法界殿也。顯敎所談廢詮談
旨。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境此同也。又楞伽經
大慧法佛說法者離攀緣。離能觀所觀
故。離所作相量相故。非諸聲聞緣覺外道
境界同也 問。其自覺聖智敎者當
 答。金剛頂十萬偈。毘盧遮那十萬偈經
是也 問。普賢金剛薩埵他受用身智者何
乎 答。普者平等遍滿一切處義。賢者最妙
善義也 問。約普賢若有種 答。有二種
一者依位普賢。二者就實普賢 問。此二中
今云普賢何乎 答。非此二普賢。此大毘盧
遮那之大智圓滿大普賢是也。金剛者喩名。
是智者也。卽受用身智也 次以普賢三摩
入金剛薩埵。須臾頃當無量三昧
無量陀羅尼者 問。入其三昧何 答。入
阿字門一念法界是毘盧遮那三昧。於法蓮
華印。一心不亂是觀自在三昧。於金剛慧印
一心不亂是祕密主三昧。乃至梵釋諸尊各
一法界門而得自在。若於彼解脫身
緣不亂名彼淨天眼三昧。若於大悲藏雲海
一心不亂名普眼三昧。亦名普現色身三
。入是等三昧證無量三昧云 次能
易弟子倶生我執種子得身中一大阿
僧祇劫所集福德智慧。生在佛家等者 問。
易其倶生我執種子者如何 答。斷スルヲ
倶生煩惱任運心起執實我之種子云 
問。云何倶生煩惱乎 答。不邪敎及邪分
別邪師等力自任運起。此等之類名倶生 
問。此煩惱何位而位位而斷 答。煩惱障倶
生之現行修道漸伏盡。八地已上不現行。人
空無漏相續故。種子第十地之金剛無間道
頓斷。種子不地障故。習氣地地捨。地障
故。若所知障倶生現種習地地漸伏。漸斷。漸
捨。地地障故已上法
相義也
 問。眞言門意而云何斷
煩惱乎 答。眞言行者作三平等觀。心月輪
上觀羅字時。燒滅諸煩惱障。顯本不生理
何更假地地斷惑也 問。說三密加持速疾
所由有幾證文乎 答。一者一一尊等所
具刹塵三密。互相加入。彼此攝持。二者以
三字密言。加持五處成五智五佛身
眞言宗卽身成佛義章一卷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1 2 3 4 5 6 7 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