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五相成身義問答抄 (No. 2474_ 濟暹撰 ) in Vol. 78

[First] [Prev]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474
五相成身義問答抄
問。以五相成身而相配於眞言門之發信心
位。比觀修行位。分證得位。因滿位。果滿位
之五種階級義有乎。答。有也。問。若有所
依文證乎 答。明白雖無本經之證文。辨
配此五位次第之説而細依其人師之所釋
意。而尋此義亦非其文證無也。復尋儀軌
所説意而會此義也。且先安公菩提心義第
一明五相成身之中。明第一通達心處文
云。謂本淨九識是所通達心。染穢九識是能
通達心。心地觀經云。自覺悟心有其四種凡
夫二心。一者眼識乃至意識同縁自境名自
悟心。二者離於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縁境名
自悟心。釋云。初心六識後心七八九識巳上文
今喩曰。此即以第一能通達心之一分名爲
初發信心位意也。又已云染穢九識是能通
達心。及云凡夫二心故。此即約前六識而
明發信心位行相也。此位人是不三賢。亦
不十聖。故云凡夫也。今私云。凡夫二心中
初一者是現在五識心及五倶意識也。後一者
是獨頭第六意識也。是二類識値善友等縁
發起菩提心。但不可取後三識之發菩提
心用也。此於凡夫位不能發菩提心故也
是依瑜伽唯識論等意。
大乘義章意亦爾也
又菩提心義中明第二菩
提心相處文云。於性得菩提心發修得菩
提心。名菩提心也巳上文又此菩提心義引
用用心次第。所明眞言門菩薩三賢十聖所
修證菩提心行相也用心次第者。私云金剛智三藏
所述諸部結護法之異名歟
故知。此第二菩提心中以三賢十地而配第
二菩提心也。又此菩提心義明第三金剛心
文云。爲欲加持此菩提心能令堅固猶如
金剛。於心月輪令觀金剛故名金剛心也
巳上文喩曰。此中雖無以金剛心顯然配等
覺位之文相。而其理已以顯然也。謂前第
二菩提心相中。以三賢十聖而爲菩提心。
亦後第四金剛身相中。即以佛果配此金剛
身也。故知。中間第三金剛心是定當等覺無
間道也。又菩提心義明第四金剛身及第四
五本尊身文云。以金剛身爲本尊身。名無
上菩提也巳上文喩曰。第四身爲自證故名
金剛身。是大日身也。第五身即爲成所作
智。是即爲化他。成法界等流身。名曰證本
尊身也。故善無畏三藏尊勝儀軌五智品云。
次説成所作智眞言曰。拽他薩囉嚩怛他蘖
多婆多他痕意云。約利他門中用成所作
智之方便作用究竟義邊故。彼金剛界儀軌
即以此成所作智之眞言而爲五相中第五
相佛身圓滿義中眞言也。是即取佛地他用
究竟義邊也。又彼尊勝軌説方便究竟義文
云。次誦方便究竟智眞言曰。薩囉嚩三謨
痕。此名方便究竟智化身之義若約自内
證義者。是即法界體性智者即是也。是正自
行方便究竟義也。故尊勝軌云。或進修門中
以方便爲究竟。即是後得智法身之義者即
此義也。而依此化他門之化用義邊故。尊勝
軌云。薩囉嚩三謨痕。此名方便究竟智化身
之義云云安公依此文意良以此第五相爲
法界普門示現之應身云也
問。此文已非以五相成身如次配五位次
第文證也。何者第二菩提心相中。是攝三
賢十地。又第四第五相中全攝妙覺地也。故
非可以五相如次一一配五位文證也
答。實知菩提心義文。以五相別別如次雖
不配五位。而以五相即總攝四位義。此
即有也。但圓仁和尚教王經疏云。五相中初
四相是因。後一相是果云云問。仁和尚依
何文證以第五相佛身圓滿偏判爲果位
耶 答。是方依菩提心論也。又無畏三藏尊
勝軌云。次誦方便究竟智眞言。乃至云。此
方便究竟智。或進修門中以方便爲究竟。
即是後得智法身之義故可知。以此軌
所云或進修門中以方便爲究竟之意。而
仁和尚判第五相而爲妙覺極位歟。此中
方便爲究竟。是自行之方便究竟義也
問。約仁和尚御意以第五相爲果位者。此
第五相是五智之中何智耶 答。可云此第
五相依金剛界軌説。是成所作智也。或依菩
提心論者則相通是法界體性智也。故菩提
心論云。然此五相具備方成本尊身也。乃至
悟諸佛法身證法界體性智者此義也。故
彼尊勝軌云。或進修門中以方便爲究竟。
即是後得智法身之義故也是説當法界
智也。二説互擧體用各各邊。故無相違失

問。爾者五相成身之第五相者。若約化他用
邊者。良爲成所作智也。若約自體邊者。既
可成法界智也。而第一通達心即是攝法
界也。若然者。云何亦重第五相證本尊身
 問。云法界智耶。答。第一通達相者。是性
得之法界智性也。是取成所縁境義及所依
因縁之體性意也。此第五相之證本尊心者。
是□取修□得之法界智義也。是正取能證
智體究竟果義也。故無相違咎也。若又依
金剛界儀軌説者。第五相者。是當成事智
也。是取利他徳究竟義也。而彼仁和尚指
前四相判因位文證。是又可謂依尊勝儀
軌説也。故今以此和尚疏意而勘會前安
公菩提心義大意時。仁和尚意而以五相即
如次應配五位意有也。仁和尚已云後一
相是果。故決應知。依憑尊勝儀軌説。法界
智爲究竟果義也。故當第四金剛身。是當
等覺位也。既第四相是非配等覺者可許
第三金剛心。是總可十聖位也。何以故。大
儀軌明此第三相文云。令普周法界唯一
大蓮花云云是意云。此十聖分證位所觀菩
提。是周遍法界證實位言也。若許此義者
將可許第二菩提心相。是即可當三賢。此
觀相似位也。何以故。儀軌云。能令心月輪圓
滿益明顯等云云意云。以此第二三賢位所有
菩提心。是望前通達相之中發信心位所觀
月輪時。此第二相所觀已彌明了言也。何以
故。此所觀月輪是遍三千界等故也。前第
一相中所觀月輪此猶如在輕霧中。月輪未
現淨明月相故也。又依之義可許以第
一相是可爲發信心位也。乃至以第五本
尊身而可爲妙覺位也
問。以第二菩提心相相配三賢位者。何説
此菩提心相處用發菩提眞言耶。故應知
是發菩提心是即可初發信心之菩提心故
也 答。此發菩提心眞言是可爲初住發菩
提心。所以者何。華嚴經等説初住之發菩提
心文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故此義亦爾
也。故尊勝儀軌云。此名發菩提心眞言。亦
名大圓鏡智。速令發菩提心時使便成正覺。
即是法身之義者此意也
問。第一心何故名通達本心耶 答。是性得
法界體性智。是通渉四智。皆悉以法界體
性智而爲自體本性。故法界智則名通達本
心也。通者總通也。達者徹渉義也。又此法
界智之則悉通渉一切有情心識。故此法界
智名通達心也 問。法界體性智是有於
果位也。而何初發信心位名通達心耶
答。性得法界智之性遍通一切衆生身心。故
於初發信心人名云通達心。無失也。初發
心菩提心是依止性得本覺法界智。故立通
達心□也。此能通達初發信心位名爲通達
菩提心者。是依主及有財持業三釋有也」
問。以何文知第一通達心相通能縁心與
所縁境義耶 答。大疏云。開者開佛知見即
雙開菩提。如初阿字是菩提心義者。此義
意云。性得本有菩提修得最初發菩提心雙
爲初阿字之菩提心是意也 問。第一通達
心。是凡夫初發信心位。而何此位所在本覺。
菩提心若在輕霧中月輪云耶。應言有
重霧中也 答。此義正意。是約漸悟行者。
一切義成就菩薩者。是既進雖斷三重妄執
障染已。而未斷障性徳圓滿海佛果之一
品無明事有。故云若在輕霧中月輪也。若
約頓悟行人可云有重霧中也
問。設有人難云五相成身是從等覺位直
轉入妙覺地之行相也。而何此中開發信
心等五位耶云云今答云。於五相成身義而
有二種行人。一者頓入人。二漸入者也。若
約頓入者。從凡夫位直値三密教。雖頓
入妙覺地而其發心修行之間。更有四位次
第。而次遂成果也。故説之名五相成身之
義也。約此意者。以此眞言門發心修行力
用之速疾成就之位。即爲密教所説等覺位
也。故云五相成身。從等覺轉入妙覺地之
行相。即其義相當也。何者大疏第一云。如餘
教中菩薩行。於方便對治道次第漸除心
垢。經無量僧祇劫或有得至菩提或不至
者。今教諸菩薩則不如是。直以眞言而所
乘超入淨菩提心門云云私云。此淨菩提心
門者。此相當初證入眞言門之位。或亦當密
家之等覺地也。又是即當顯教所言妙覺果
地也。是當華嚴宗所言種因海圓滿佛果。及
天台宗所立寂光土毘盧遮那佛等是也。以
此等佛今眞言宗爲淨菩提心之門佛。而當
判因位也。或亦名爲等覺位義有也。故
於所難義無咎也。又若約漸入行者。此人
從先單於極無自性等顯教中。能雖得隨
分究竟果位。未知此三密教法。故蒙金剛
界諸佛驚覺時。即始令了知此内證教也。
此驚覺以前分證果位。猶名爲等覺也。稍
近眞言門故也。驚覺以後菩提名等覺也。
是則入眞言門之眞實等覺位也。亦或以義
名妙覺義有也。故菩提心論云。復修瑜伽
勝上法人。能從凡入佛位者。是亦超十
地菩提境界云云又祕藏義云。入曼荼羅灌
頂授法之人所修之行。是佛境界之行也。非
十地菩薩分際。是故曰超過十地所修之行。
佛境界行者所得之果亦佛果云云故可知。顯
教果人尚爲等覺也。密教因人形對顯教中
亦名妙覺。何況果滿位耶。故言此五相成
身者。慚悟人之迴心者。從顯教之等覺位
轉。而入眞言門妙覺位時行相云也。設有
人難云。若約頓入者。立四位爾也。若約
漸入者而於何位地與何時分可立四位
耶 答。是從蒙諸佛驚覺以後。及未證本
尊身圓滿以前猶名因位也。大日宗指此
位而立大悲爲根也。而此大悲爲根位内則
建立此發信心位比觀位分證位因滿位四
階也。此中雖有時節短促而所從歴位地
之行法其義何無耶。譬如象乘馬乘遲速不
同而所從歴條里其數量不失也。此慚悟
菩薩方蒙法身佛之驚覺以後。其時節雖短
促而如彼直往行者是亦可經發信心等四
位也。但此即暫時頃可經四位也。以之爲
少異也。十住心論云。此心望前二劫由如
蓮華盛敷。若望後二心即是果後成種。故經
曰。如是初心説成佛因前二劫者。指他縁一道二
種。住心後二心者。示眞
言内根究竟
二心。云云
今喩曰。約漸入人除極無自性之
心外更別立後二心也。故知。是蒙諸佛驚
覺以後而初入眞言門之親因位。是即大悲
爲根行是也。而於此大悲爲根句中即可
經歴於三密法之中發信心等四位也。方
便爲究竟句名爲妙覺果位也 問。圓成寺
僧正金剛界儀軌​​&T047368; 云。此五相成身是十地
以前觀行云云此義云何 答。是法方約頓悟
行者。且於凡夫地常途以修習此行法。故
且云地前觀行也。乍言爾不謂於地上
與佛果不通右此五相成身法也
問。於眞言門中有立三賢十地義耶 答。
爾有也。故仁王經儀軌及良賁仁王經疏云。
三藏所持金剛瑜伽經明四種地。一信解行
地。謂三十心也。二普賢地。謂十地也。三大
普賢地。謂等覺也。四普遍照曜地。謂妙覺
地也又大疏文所所明眞言門中三賢十地
義甚以多多也。又金剛智用心次第立三賢
十地義故也 問。若爾者何出生義云及
乎大種性人法縁已熟。三祕密教説時方至。
遂却住自受用身。據色究竟天宮。入不空
王三昧。普集諸聖賢削地位之漸階。開等
妙之頓旨云云故知。眞言家無地位階降義
也 答。不爾也。但無漸次經歴位地云也。
不經三賢無數劫修行而速成佛故也。但不
謂一生二生之間速疾不經三十地位
也故不相違也
問。眞言教法中不建立十信三賢十地義者
有何咎耶 答。有違佛説咎 問。其意云
何 答。不空三藏新譯仁王經云。十方法界
一切如來皆依此門而得成佛。若言越此
得成佛者是魔所説。非是佛説。是故汝等
應如是知見云云既有此具明誠證文。而何
背此明白經文。偏可依出生義&MT80033;&MT80034;説哉。
甚以似疎略説也。又良賁師造新翻仁王經
疏曰。受三藏微言而以釋此經五忍四十二
地中。既引成金剛頂經所説四種地位也
焉。明知眞言家依用仁王經説三賢十地位
等義也。若不用此説者可同仁王經所説
廣説類也。又以出生義不可爲一定誠
證也。是他門之眞言者之所述故也。又大
師御作四種曼荼羅義云。問。於菩提未成
就有種 答。大分有二種。一者地前。二者
地上 問。何地前何地上 答。地前者十信
十住十行十迴向也。地上者一歡喜地乃至
十法雲地也云云私云。是義明眞言一家所
立地位意也。又慈氏儀軌所辨曼荼羅有地
前四十心是眞言家之所立義也。是不謂
顯家所立義也。復次御作教王經開題云。金
剛名約顯乘有一百差別。五十位各有能
入智所入定故。約祕密乘竪位有一百金
剛義。又一一地位具能入所入故云云私云。
此等文皆明眞言家五十位地有義也。又彌
勒儀軌云。初位如是悉地即證五地八地已
來眞言菩薩云云又云。七金山間甘露香水等
海。其中諸聖而居。又諸山中皆有諸賢聖地
前四十心賢聖十信十住十迴向十行等云云
私云。此等文豈偏明顯家之地位義耶。又
有此五相成身。唯在妙覺果位義也。如
十八會指歸云。五相所謂通達心。修菩提
心。成金剛心。證金剛身。佛身圓滿。此則五
智通達今私案云。此義如寶鑰云。五相
智法界體有同此意也。又私案云。此指歸文
意但是不可必以五相如次配五智品也。
但總以五相相通五智品云也。又五相能
通達也。亦五智能通達也。又依安公義。以
五智配五相者。此義意者五相成身唯在
佛果位也。故與五智相配云也。此五相
在佛果位義。當如因行證入方便究竟五
種阿字如次配五佛義也。今私案云。若以
無畏三藏尊勝儀軌五智品明五智次第義。
而方可會釋此十八會指歸略説五相成身
義也。此五相是即於五智相通義也。但且
置第一發菩提心之大圓鏡智也。故文云。復
次修瑜伽者自住妙菩提心。故速入觀菩
提心智。觀心眞言曰。唵菩提質多牟怛簸那
夜弭。此名發菩提心眞言。亦名大圓鏡智。
速令發菩提心。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即法
身之義文私云。是當五相中第二菩提心文也。此文
所明眞言并觀行義即相通五相之中第二
菩提心。是指
歸第二心是也
次明第二平等性智眞言曰。唵
底瑟姹嚩曰囉。誦此眞言速令心住不令
散亂。即是應身之義文私云。是當五相中第三成
金剛心義也。是指歸第三

次説第三成所作智文云。次説成作智眞
言曰。唵拽他薩囉嚩怛他蘖多娑多他痕
私云。此所明第三成所作智是相當五相之中第五相佛
身圓滿義也。是即拽歸第五相也。但金剛界儀軌等以此
成所位智眞言而爲第五五相者。以成事智是佛之化
身具足圓滿義而爲佛身圓滿義故也。而今軌意是且
約利他義邊安第三心也。彼軌未具足成事智以
前。當不爲佛果。故以具此智爲第五果相也。是
佛變化身於是處
具足圓滿故也
次説第四妙觀察智文云。次誦妙觀察智眞
言曰。唵娑嚩婆嚩戍度痕文此第四心是相當五
相中第四相也。是
指歸第四相是也。理實以妙觀察智可爲第
三。以成所作智可安第四。軌文頗亂脱歟
次説
第五方便究竟智文云。次誦方便究竟智眞
言曰。唵薩囉嚩二合三謨痕。此名方便爲究竟
智。化身之義。或進修門中以方便爲究竟。
即是後得智法身之義私云。此智是約性得本覺
門即相當五相中第一通
達心相也。故安然云。通達本心即是通達法界體性智。
餘四如次以通四智
今又私案云。約法界體性智
者。以成所依境界而所應通達之性得義邊。而五相
成身中名爲第一通達心也。而以法界體性智之能通
達用究竟果因極義邊而是名爲第五方便究竟智
故也。指歸與尊勝儀軌會釋如是也。甚次妙也
問。以最初性得菩提心名通達本心故。即
亦指此性得菩提心而不可名爲大圓鏡
智也。而何尊勝儀軌意者。以五句之阿字中
最初a字名爲大圓鏡智耶 答。性得菩提
心名阿閦佛。爲大圓鏡智。是常途義也。爲
菩提心之根本義。故即配大圓鏡智也。故用
心次第云。一切衆生自性清淨心名爲大圓
鏡智。上從諸佛下至衆生悉同等無有増
減。但爲無明妄想所覆令其法體不得現
云云此金剛三藏
説。云云
 問。以初阿字配大圓鏡
智意云何 答。以初阿字配大圓鏡智義。
是即阿字有性得菩提心與修得發菩提心
之中。而取彼修得發菩提心之義邊而爲大
圓鏡智之種子字也。但以初阿字爲通達心
義。是取初阿字之本初不生理性得義邊而
爲法界體性智種子之字也。故所望良異以
一阿字爲二智種子無相違。但明五相之
次第中。最初安通達心。而以此通達心即
名爲法界體性智義。是如安公菩提心義
云 問。大日宗以五種阿字爲五佛種子。
第一阿字爲阿閦種子。又云。以第一阿字
爲大日種子。此文何會 答。胎藏中初以行
者意處爲曼荼。上觀蓮華臺中安阿字以
爲大日種子。若入佛地五智圓滿大圓鏡智
成阿閦佛。是菩提心。若約此門第一阿字
爲阿閦種子私云。菩提心論。蓮華部儀
軌。十八會指歸等説。是以通達心安五相
之中第一相。而即名法界體性智意。是胎
藏中初以行者意處爲曼多羅。上觀蓮華
臺中安阿字以爲大日種子意也。此意云
行處者。最初於八分心蓮華臺上觀想本
覺佛性時。以大日爲其所觀佛而以初阿
字爲其種子也。故胎藏界儀軌云。分明諦
觀初字門。輪圍九重虚圓白等云云又蓮華
部軌云。觀心如滿月。若在輕霧中云云
日經第七云。一切法不生。自性本寂故。想念
此眞實。阿字置其中。次當轉阿字成大日
牟尼。無盡刹塵衆。普現圓光中私云。是
以初阿字爲大日種子義耳。又抄​​&T047368; 若自
果地而説者即以迦字最在内。次行。次菩
提。次涅槃。次方便最在外也。其字同於阿
體。即爲法體之果。不能菩提心因地之説
意云。此最初阿字門是性相常住而有
佛無増減義也。在纒出纒無有増減時也。
是即自性法身佛也。是本覺如如理即名第
一通達心云也。又祕藏​​&T047368; 云。中a私云。五方
中中方大日
尊種子爲第
a字也
因。本有菩提心。依是心發菩
提心。故曰因云云私云。此祕藏​​&T047368; 文即契安
公以初阿字爲大日種子説也。所以次明
第二行菩提心處。用第二長聲@a字爲阿
閦佛種子也。是當大圓鏡智義也。此義祕
藏​​&T047368; 云。東@a行。依本有菩提心發歸本之
心修行。故曰行。亦因私云。依此義故彼
尊勝儀軌中以十住之中初發心住名云發
菩提心。亦爲大圓鏡智也。理實是行菩提義
故以二阿字可爲種子也。約人名阿閦
佛也。約法即爲大圓鏡智也。第三成金剛
心中用第三a@m字爲成菩提果義也意云。十
地證道
是有成菩提
證果義故也
是名爲平等性智也。約人名
寶生佛也。故祕藏​​&T047368; 云。南a@m證果也
云。依此義意故五相之中第三相名云平等
性智。菩提心論等亦名金剛心。亦成菩提心
也。第四成金剛身。用第四a@h字而爲方便
具足義。其佛是a彌陀佛也。其智惠是妙觀
察智也。祕藏​​&T047368; 云。西方a@h方便是五相之
中當第四相也。是妙觀察智之説法教化衆
生妙用方便。名云方便也。第五證本尊身
者。是入涅槃義也。以第五@a@m@h字爲其義
也。若約自利徳者。通法能界體性智即是法
身般若解脱大涅槃是也。若即亦約化他門
之智者。成所作智是也。是智起佛地之中
三業化用。利益衆生智也。若約人名不空
成就佛也。故祕藏​​&T047368; 云。北a@h入涅槃也。私
云。大日抄​​&T047368; 云是正覺之果果也者。即是義
意也。故蓮華部軌中取成所作智眞言。而爲
第五佛身圓滿之眞言意者。因此義也。是
成所作智者。是法界體性智之利他之作用
也。即以大涅槃爲其自性體故也。此大涅
槃者即是法界體性智是也。等正覺果之果
者大涅槃是也。是即擧智用而取此體。意
可用者即取成事智也。體者大涅槃是也
@a@h者理實
可作@a@m@h
尊勝儀軌且取大涅槃之利益衆
生作用之義邊。而爲第三成所作智之眞言
也。而蓮華部儀軌但取大涅槃之自性體即
爲利他化用之徳圓滿義邊故。而約第五佛
身圓滿之眞言者。即取是大涅槃之體。即
成成所作智者。是取作用義邊。而欲顯示
其自體法界體性智故也。是成事智。是大涅
槃之作用也。大疏四云。鼓音如來如天鼓都
無形相。亦無住處。而能演説法音警悟衆
生。大涅槃亦復如是。非如二乘永寂都無
妙用故。故以爲喩也
問。大涅槃體何物耶 答。密嚴經云。得解
脱智惠如來微妙身。云何爲涅槃是滅壞之
云云意云。以法身般若解脱三徳一體常
住不變法爲大涅槃體云也。依此三徳一
體大涅槃義故。金剛頂經即説名不空成就
佛者此義意也 問。若爾者何彼抄​​&T047368; 云。初
阿字在東方如梵音東字。即有動首之義。
以順世間法諸方東上故。喩菩提心最是
萬行之初也。其名曰寶幢佛云云約初阿
字有二義之中。而此抄​​&T047368; 意者且取最初
發菩提心之義邊之一分意也。菩提心論云。
東方阿閦佛由成大圓鏡智亦名金剛智
又抄​​&T047368; 云。次阿私云。第
二阿字
字是行菩提也。若
但菩提心而不具萬行終不成果。與先因
菩提不殊。其佛是華開敷華也。又​​&T047368; 云。次
華開敷佛行義論云。南方寶生佛成平等
性智也又抄​​&T047368; 云。次暗字三菩提也。以
滿行故成正覺。其佛名阿彌陀即西方也
又云。次阿彌陀是受用佛成大果實。受用
其果無量論云。西方無量壽佛由成妙觀
察智也又抄​​&T047368; 云。次惡是大涅槃。其字
曰天鼓音。是正等覺之果果也。論云。北方
不空成就佛由成成所作智也。又抄​​&T047368; 云。
次惡即入中字。是方便也。此是毘盧遮那佛
本地之身。花臺之體超八葉絶方所。非有
心之境界。乃至即是方便也而何此祕藏​​&T047368;
與抄​​&T047368; 二説遙相違耶 答。此二説雖癈立
門別而各述異端。終無相違失也。以安
公所云胎藏中。初以行者意處爲曼荼羅。
上觀蓮華臺中安阿字以爲大日種子。若
約此門第一a字爲大日種子。若入佛地
五智圓滿大圓鏡智成a閦佛。是菩提心。若
約此門第一字阿字爲阿閦種子可通釋
此上二説相違也。意云。以本覺佛性爲大
日尊之法界智時。以第一a字爲大日種
子也。以始覺圓滿果爲大日尊之法界智
時。以第五惡爲大日種子也。依此義故
蓮華部儀軌及指歸等同祕藏​​&T047368; 義。故以最
初安通達心體而配法界體性智也。餘四相
隨次配四智也。尊勝儀軌是依入佛地時
五智圓滿次第義故。而先列大圓鏡智。次
列平等妙觀成事。而後列法界體性智。次第
如次以第一阿字配不動佛。乃至第五惡
字配大日尊也。重意云。蓮華部儀軌及菩提
心論等。是擧性得本有菩提心及修得一分
之最初發菩提心而合立通達心名爲第
一相也。故大疏云。開者開佛知見。即雙開
菩提如初字。是菩提心義也者是意也。如
尊勝儀軌者。且置性得法界體性智。而直
擧第二菩提行之中初發心住一分。而爲第
一心也。是發行之中以爲最初行位故。配
五佛中之第一寶幢佛之大圓鏡智也。此義
如抄​​&T047368; 云。初a字在東方。如梵音東字。即
有動首之義。以順世間法諸方東爲上故。
喩菩提心最是萬行之初也云云此義意也。
蓮華部儀軌菩提心論等意。是從法體而生
起智用義也。是五智之本末次第也。尊勝軌
等是始從初發菩提心之智用而遂得入法
界體性義也。是得智次第也。體者法界體性
智也。用者四智心品是也。彼十八會指歸意
直約佛果横義。而明五相成身義。故五相
成身者即得五智云也。但不必以五相如
次配五智次第義也。又義若約因位之分
得智者。謂從第三金剛心行以後。小分得
妙觀平等二智也。菩提心論金剛界儀軌等
約因果勝進之竪義而明五相身。故無二
義相違咎也。復次金剛頂宗所辨五相成身
義相當大日宗所明五相種阿字五因行證
入方便究竟玄意也。是意又約竪義明之
也。將可悉之也是以上所引祕藏​​&T047368; 五種阿
字次第可配五相義也
問。如菩提心論十八會指歸等説第三身名
爲金剛心。而何末代人師私​​&T047368; 多分説第三
心名云成蓮華心耶。又菩提心論指歸等
説第四相名爲金剛身。何亦人師等多分
爲證蓮華身乎 答。今案云。彼論及指歸等
約金剛部義而立第三身第四身名。故名
云金剛心金剛身也。餘人師等所作​​&T047368; 中依
蓮華部本儀軌而作​​&T047368; 。故立成蓮華心證蓮
華身等也。各各存一端無相違失也
問。五相成身通五部乎 答。爾通也 問。
若爾者何儀軌唯用立蓮華部名乎 答。五
相成身是雖通五部而蓮華部是殊要義也。
故且蓮華部而儀軌明五相成身義也。謂以
一切有情之八分心蓮華爲因而成佛果。故
殊約蓮華部明五相成身云也。菩提心論
且約金剛部辨五相義也。故大師口決云。
次此心月輪上中央va@m字。前h@u@m字。右tr@a@h字。後
h@i@h字。左@a@h字是五字三遍念置令分明之。
觀念va@m字變成窣都婆。h@u@m字變成五&T037992;
剛杵。tr@a@h字變成金剛寶。hr@i@h字變成開敷紅蓮
華。a@h字變成羯磨金剛杵。三遍念令分明
云云是義即以五相成身周普通觀五部
法義也
問。就此金剛界念誦供養儀式。始從初位普
禮淨三業以下次次若四禮乃至業障除成
菩提心。是皆三密頓證法而無不五相成身
所攝也。而初起從普禮行以下乃至業障
除成菩提處已無不攝因行果滿之徳也。
而有何意此後更作五相成身説。而更明
發菩提心修菩提行成菩提果。而爲眞言
問。中成佛軌則耶。復次第五佛身圓滿諸
佛加持後又更明修佛所可具足相好莊
嚴嚴。烏瑟尼螺髻等寶冠。五佛灌頂等種種事
二問又何於佛令具足如是種種莊嚴畢
以後。更明現智身見智身等相好之觀行耶
三問又何説此觀智見智後更爲成菩提義
四問如是等意頗前後相違上下返亂。云何
可通釋乎 答誠如所難。此義最難決。古
來諸徳競家家雖作此​​&T047368; 釋尚未見致此
疑問者也。何未値述通釋人也。今末學
嘗通此難。而甘心方方欲修此法也。且約
修眞言行菩薩大途有二類。其二類者。一
者漸悟行人。謂仁和尚教王經疏云。且漸
有二種。謂漸漸頓漸。所言漸漸者三乘教。
是如來誘引衆生之法。若祕密頓教是如來
隨自意之法。一即無量。無量即一。入有不
有。入無不無。有無常一名爲祕密頓。一即
無量故不妨於頓。亦有次第是爲頓漸。無
量即一故不妨次第而亦有頓。是故漸漸
不同頓漸頓悟行人。謂菩提心論云。從
凡入佛位者。是即三摩地者云云又大疏第
一云。清淨句者。即是頓覺成佛神通乘也。今
此眞言門菩薩若能不虧法則方便修行。乃
至於此生中逮見無盡莊嚴加持境界。若欲
超昇佛地即同大日如來亦可致也。乃至
云。唯以一行一道而成正覺云云而今案。此
蓮華部儀軌所明金剛界瑜伽念誦供養儀
式前後次第。是大概約頓悟眞言行者。而説
此修行次第位法也。即其所行行法皆不出
五相成身之五位行法也。此行法一一皆被
攝盡五相成身法也。但於彼軌中業障除
成菩提後而明白五相成身名義者。是且
引漸悟一切義成就菩薩迴心。遂勝進果海
之傍。例而欲爲今頓眞言門菩薩修眞言
門行業之規模故也。故今此頓行人之所成
業障除成菩提後是初地成佛也。
不妙覺成佛也
方更引用此
一切義成就菩薩往昔所成五相成身軌則
云也。又加之此頓悟行者之成菩提後。明
一切義成就菩薩所行五相成身位法意者。
此頓悟行人斷除第三重極微細妄執事。可
如彼一切義成就菩薩所離三妄執云也。此
一切義成就菩薩方於有爲縁生諸法。能以
十縁生句法既證達此諸法無性空理也。而
如彼一切義成就菩薩空惠。而此頓悟行人
亦修習此空惠而能應離有著妄執云也。
故可知。約此一切義成就菩薩而方所明
五相成身位法。是不可開此連華部軌中前
後所説頓悟菩薩所修眞言門法則也。修此
法事二類別故但取修漸悟之所成先例。而
爲欲助成當今頓悟行人修學故引此古迹
之比例云也。是即爲當今行人能以是例
足爲規模故也。故菩提心論云。如金剛頂
瑜伽經説一切義成就菩薩。初坐菩薩座
取證無上道遂蒙諸佛授此心地然能證
果。凡今之人若心決定如教修行不起于
座三摩地現前云云又攝眞實經云。爾時菩
薩依前觀照而白佛言。我今已見佛言。云
何爲見。菩薩答言。見滿月中五股金剛。一
切煩惱悉皆摧碎如銷黄金。其色煥然。如
此智惠最爲第一。即是諸佛不生不滅金剛
之身。如彼菩薩觀於月輪。瑜伽行者亦復
如是此經論文證大明白而至要也。可察
之也。意云。如彼漸悟一切義成就菩薩之
善能修得此法佛所得果。便而今頓悟凡夫
如彼修行者必定可得此佛果云也。故菩
提心義云。一切如來大菩提心普賢菩薩一
切義成就。五相成身須三十七尊心王境界
自受法樂欲現成。佛示現凡夫。是釋尊會
圓教菩薩外迹以爲眞言行此義意云。佛
假示現一切義成就菩薩相。而所以表從顯
教極果方初歸入密教佛果義者。與實行
頓悟眞言行菩薩而爲欲令所學規模故
云也。又解。擧此一切義成就菩薩。從種因
海圓滿果位。初入三密三摩地門之所以者。
欲此三密教出過餘顯教中一乘三乘法之
不共徳也。謂一切義成就菩薩究竟種因海
果徳成就人。尚遂歸依此眞言法而成辨自
受用身究竟佛果云也。何況凡夫人豈不歸
此法乎云也。成菩提次後更明此五相成
身無咎也。是約此頓入行者之其行業積集
時。方追彼一切義成就菩薩之所行古跡。而
以修學眞言行。而後方可證眞言門之佛
果云也。成菩提者。不謂妙覺果也。此
所云成菩提者。同古徳​​&T047368; 釋此成菩提文
云。一切衆生各有菩提心性。是菩薩令發
起自亦發起也云云意云。是非指究竟菩提
果位也。是當眞言法中發起初歡喜地成菩
提義也。成此義正即於顯密二教各有文
證也。謂如法華論所明法華分別功徳品所
説五番成佛。皆是爲初地成菩提義也。又
如大疏第十五云。此初地十心滿即能分別
身爲佛土等以業障除所以攝入第三
成金剛心者。此業障除滅義。是初歡喜菩
薩之所得滅罪徳故也。是斷罪障方證初地
功徳義故也。業障者。三業不善決定業也。謂
十惡五逆等也。又障者異性障等是也。又是
於三妄執障中除滅眞言門中所立之第一
第二妄執障也。但未斷第三極細妄執障故
也。又解。是相當極無自性住心等中妙覺佛
果也。若依此義者。分斷三重三妄執。是因
分所立物也已上第一
問答云
此次明五相成身義。及諸佛加持眞言意者。
如前辨擧慚悟菩薩入眞言門所修軌則意
也。是爲頓入者所軌則所引傍例意也。此
次烏瑟尼法螺髻相好藏。乃至甲冑結冑等
莊嚴儀式等義有二説。一者是專不謂先所
明一切義成就菩薩所應修習五相成身中
莊嚴等義也。彼人入眞言門而覺本覺本
有之境界時。自然即所顯得從本來具足
成就法然諸相好莊嚴等功徳之法也。故攝
眞實經云。復作是念。如斯觀門是佛境界。
我今始學知心清淨。見身作佛。衆相圓滿
得成菩提私曰。是雖別不修相好業而
自然所顯得當此義也。又元曉師劫章云。十
地外有一萬一千一百劫。後千劫學佛威
此義即當一切義成就菩薩未入眞言
門之以前行也。彼菩薩若入眞言門成法
佛時。頓自然具足法身相好也。以此義故
大師御作蓮華部儀軌​​&T047368; 云。次佛身圓滿以
證心清淨自見身爲衆相皆圓滿。首著五
佛冠住於智拳印。皆有大月輪。坐白蓮華
座。即證薩般若私云。此​​&T047368; 文明一切義成
就菩薩之入三密門後成法佛果時所得
相好云也。而何今於此處初更可修習彼
相好等事業耶。故知。是處所云事前頓悟眞
言行者之直所可修習相好莊嚴也
問。五相成身佛者。是既修生覺滿始覺已成
佛也。而何此​​&T047368; 中云自身是以自性理成
五相成身佛等乎 答。約以他人已成五
相成身佛而返爲今行者之己身佛身故。假
以云自身是以自性理成五相成身佛等
也。是又約入我我入意且成此義説也。實
本尊是五相成身已成佛果也。而約今行者
始覺未成人之所而成此説也。但本有佛性
理者。自他平等佛與凡夫無増減差別也。
依此義故説佛果已成五相成身位。而爲
今行者之自性理成佛性云也。故大疏云。如
是加持受用身即是毘盧遮那遍一切身。遍
一切身者即是行者平等智身云云問。有何
意用此觀乎 答。行者恒以他人已成佛
果爲本質本法。而能修習自身成佛觀想。
故以佛身爲己身。以己身爲佛身也。此
中且就以佛身爲己身義成此説也。約
己身未成佛義故説他人已成之五相成身
已成佛。爲行者之自性理成佛云也已上第二
問之答
次現智身者。此示明頓悟人行法也。古師
​​&T047368; 云。身前想月輪。於中觀本尊。諦觀於
相好遍入金剛已云云次見智身者同古師
​​&T047368; 云。先行者前所觀本尊相好重見也。自
身是自性理成五相成身佛也。説是自性法
身也。今行者前所觀智法身也。故爲令
理智無二見行者前所覺佛召入於自身也
云云又他師所造四卷​​&T047368; 云。見彼智薩埵者。
先行者前所觀本尊相好重見也。又云。應
觀於自身者。自身是以自性理成五相成
身佛説自性法身也。今行者前所觀智法
身故爲令理智無二見行者前所觀佛召
入於自身也。故云鉤召引入縛令喜作成
就也。謂縛者竪住之義也。是故現智身即是
觀本尊也。之次見智身。是明見所觀本尊
召入自身也。故普賢儀軌云。次復觀本尊
心變爲本尊身相如前自觀。今亦然。爲顯
法智體無二前觀五相所成就所謂自性之
法身。今觀者是智身也。是説五相成身佛。乃
現智身前見智身悉也就此文中。文云次
復觀本尊下至智身也者。普賢軌文也。是
説五相成身等三句文者。是彼​​&T047368; 主私釋成
彼普賢軌文所明前觀五相乃至是智身也
之文意也。意云。現智身者凡以普賢金剛薩
埵而爲一切義成就菩薩也。而今即以此
菩薩所成就五相成身中佛身圓滿徳。而今
爲行者本所尊。而求成就此法事也。故行
者於自心中變現彼尊相好莊嚴相。即以
之軌則而爲本尊。而求欲修成佛果功徳
也。故軌文云。見彼智薩埵等云也。所以釋
文云。是説五相成身佛乃現智身也。又文
云。前見智身*悉也者。此文意云。於前曾
所見本尊之相好更重明了證見而爲自身
體也。故云前見智身*悉也。無別意也。謂
前見智身*悉也者。現智身者。是見智身之
前所觀本尊相好。更亦今重明了見名云
見智身也。又解。前見智身者是不謂前後
義之前也。但是見智身觀智面之前。將即見
智身現前云也
問。其見智身之面前。即指名前。而云前
見智身之文證如何 答。覺抄云。安公云。五
祕密軌先成金剛薩埵大智印身。次於身前
亦觀金剛薩埵智身引入自身故是文
即其證也 問。引​​&T047368; 文所云自身是以自性
理成五相成身佛。説自性法身也者。此文
意云何 答。此文意云。行者之從無始法
爾所成就本覺無漏法身功徳者。與此今始
所顯現成就五相成身即無二無別意也。所
以云以自性理成五相成身佛也。又解。此
理智身中所現五相成身者。指性得本覺五
智性也。此見智身者。指今行者之修得始
覺五智也。又於上現智身中辨明見彼本
尊相好莊嚴相也。於下見智身中。辨明見
此行者之新成佛自身之相好莊嚴相也。是
新現佛是依彼本尊。本尊即自身。自身即本
尊。無二無別義。故以於本尊即召攝行者
自身。是故現智身即見智身。見智身即現
智身云也。又義如大師降三世五重結護​​&T047368;
云。自五相成身至金剛拍。名理法身成
成者覺悟之義也。
即身成佛義有此
理法身既出現智法身亦可出
現。是故云現智身。即結印可誦眞言。次
智法身既現其體可見。是故云見智身。彼智
身即自身故名爲智法身成。理法身之上起
智云智法身。智之下所顯云理法身。所以
理智二身無二平等。喩如有玉玉即體云
理。玉光明云智。若宗意理智二身爲別。當
爲一乎。不爾。一體異名。非名別體。何故建
立理智二成乎。令易覺修行次第。立覺開
無有次第各別之義。非前非後如有前後。
非同非異而有同異也私云。如本師所
釋者。此觀智見智二身者是已成佛果位也。
陳三昧耶者。是更所説顯此已成始覺現智
見智二身。而令同歸本覺本有佛性義意
也。亦是開顯應身化身等義也。若約彼古
師釋意者。已上二智身是尚當因位行也。
其所以者。於是所言本尊者。指金剛薩埵
爲本尊也。此薩埵者。是尚屬因位行也。焉
知。此二智身尚爲可屬因行位也。又前
所引二家​​&T047368; 文皆指此現見二智身正名行
者。故此二智身尚攝因位行也。若約古師
意而明其行位者。現智身是當第十地滿
心等覺位之中修佛地之相好業行也。於此
位中顯得隨分之理法身也。見智身者是
當於等覺中所已修得之相好業。而今更
於金剛無間道則正所顯得是見智身也。
於此位中顯得隨分智法身也。又義約理
法身方成始覺智之所觀境界義邊。而名爲
現智身也。約智法身方成能觀始覺智義
邊。名爲見智身義也。又義現智身是約於
他身所有本覺理佛性顯現義也。見智身是
約於自身所有始覺智今見了義也。於見
智身而用四明印。其所以者。是表自他平
等入我我入義也。次成菩提者。是正當妙
覺佛果義也。是即前頓悟行者自身既成滿
妙覺佛果義也。若以此二智身即配當五
相成身法者。現智身當第三金剛心相。見智
身當第四金剛身。陳三昧耶當第五證本尊
身相也。此現智身第三位約頓悟行立此
名也。彼五相成身是約慚悟行而立其名
也。軌云。成本尊瑜伽稱誦三昧耶薩埵鑁
明已。背後遍入於月輪。彼中尊觀薩埵體
云云此中觀薩埵鑁體我者。以始覺令
歸攝本覺義也是始覺本覺平等無二別義
也。又成菩提亦名陳三摩耶者。約利他之
本誓而立是名也。成菩提名是約自證果
之名也。此中成菩提相是當已成五相成身
中證本尊義云也已收第三
問之答
前所辨五相成身是關漸悟成佛義也後所
辨現智身見智身成菩提相。是關頓悟成佛
義。故五重結護云。自五相成身至金剛拍
名理法身者。是約對依是頓悟行者觀之
前。方觀彼漸悟所得五相成身佛。而爲境
界義。指彼五相成身佛。則爲理法身佛云

次明自性自受用法身如來所居器界也。是
次明五相成身後之自受法樂境界義。是名
爲此軌中羯磨會也。故指歸云。金剛界大
曼荼羅菩薩説毘盧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
現成等正覺云云是説自受法樂事業威儀
相。良是名羯磨會義也。次此後明三摩耶
會也。是説利他行法也。故指歸云。成佛
後以金剛三摩地現發生三十七智。廣説
曼荼羅儀則。爲弟子受速證菩薩地法云云
是即此義意也
次明供養會。是通自行化他二義也。就中
有三意。一者新成佛爲報古佛恩故成供
養行也。二者法佛直爲引道弟子故説弟
子所可成作之供養行也。故指歸云。説引
入弟子儀。此中説蓮華部供養儀云云三者
證得法佛果以後爲自受法樂故。示現供
養自身佛之諸供養事業也。故教王經分別
聖位等云。自受用故現三十七尊等云云
胎藏界爲求成佛故先修供養行。金剛界
成佛後爲報佛恩等故修供養行也。其意
可悉之。供養者。大日經祕密曼荼羅品云。
供養有四種。謂作禮合掌。并及慈悲等。世間
與花香云云意云。佛菩薩及一切衆生能作自
利利他三業一切作善皆名云供養也。謂取
要言之。利益衆生而令歡喜諸佛。故名
爲供養也。供養義是資益自他爲義故也」
問。從初普禮以下入眞言門軌儀有重重
軌則也。須先遇善友縁開此三密教法。而
成信仰心也。次遇眞言傳授阿闍梨。而發
起堅固深信心。歸依三寶境界。方受此深
密行法。而欲修此行法是時。先可奉禮拜
三寶。齊是方且名可爲第一通達心之前
相也。此通達心有二種相。一者所通達境。
所謂第九阿摩羅識是也。是即本覺常住佛
性也。是本覺是一切有情心性中從無所具
足成就法爾常存性得法也。是即阿字本不
生理者即是物也。此理即一切三世十方菩
薩當所應了知通達法。一切諸佛已所證
達法。故名云通達心也。而此本覺性是即
恒沙萬*之所依體也。而一切衆生爲無始
無明煩惱等被覆弊。而此本覺功徳法不
令顯現也。而纔遇善友等縁雖聞信此
法。未逮開顯覺悟此法故。因茲尚以最
初發菩提心方屬所通達義也。二者能通
達心。謂若齊以聞思修三惠之隨分了
知此法。方屬修菩提心行也。故以最初
發菩提心方屬所通達義者。大疏云。開
者開佛知見即雙開菩提如初阿字。是菩
提盡心也者。即此義意也。是指初發信心
菩提心云即雙開菩提也。意云。是本有佛
性與初發信心倶是菩提心之初因罵。故
合以攝一種。而總只云開也。若譬者尚云
晦夕月總無光也。雖云爾過日月合宿一
刹那時。此晦夕月有少光。雖爾尚方屬無
光分也。是亦爾也。是即當是眞言門十信
位也
問。以何義知初普禮是攝第一通達心義
乎 答。准漸悟一切義成就菩薩之蒙法佛
驚覺。初迴心眞言門時。明第一通達心。其
儀軌文云。告言。善男子汝之所證處是一
道清淨。金剛喩三昧及薩婆若智尚未能證
知。勿以此爲足。應滿足普賢。方成最正
覺。身心不動搖。定中禮諸佛。眞言曰。唵薩
縛怛他誐多波娜滿南迦嚕弭云云此中普禮
已畢是五相成身中通達心之最初相也。准
之可知。於頓悟行中此普禮是相當最初
通達信心相也。此後始從淨三業之觀行
以下。乃至大樂不空等者。是可屬第二修菩
提心行法也。是即當此眞言門三賢位行也。
所謂十住十行十迴向位是也。此淨地淨三
業四禮等行法是稍成觀行深遠。故方攝第
二修菩提心行也
問。以何義故以淨地淨三業行攝第二菩
提心行乎 答。儀軌中法佛爲一切義成就
菩薩。示第二菩提心相。其文云。心爲阿羅
耶。修淨以爲因。六度熏習故。彼心爲大
心。藏識本非染。清淨無瑕穢。長時積福
智。喩若淨滿月。乃至踊躍心歡喜。復曰。諸
世尊。我已見自心。清淨如滿月。離諸煩惱
垢能執所執等是意豈當淨地淨三業義
乎。意云。淨地者是覺知藏識心地之從本已
來清淨不染本不生理也。是名云淨地也。
淨三業者。覺悟藏識所持三業之煩惱等雜
染種子本不生義。而淨除三業罪等。攝第
二菩提心行也。頓悟菩薩之行菩提心義准
此可知也。何況觀佛金剛起四禮等豈不
行菩提心所攝乎具義可見蓮
華部儀執也
復次以初普禮行直攝第二修菩提心行義
有也。普禮即行菩提心之行故也。若依是
義者。以普禮以前信仰。歸依三寶心可爲
第一通達心也 問。若先所明成菩提是言
初歡喜地者。其以前若金剛縛若入智合智
等是定可地前行也。而何彼軌説金剛縛
文云即以縛能淨第八識亦除雜染種。又
説入智文云。想善無漏智。入於藏識中云云
故知。是尚可屬地上行也 答。此等文只
或約觀想之有勝用而引成後無漏徳而
言之。或亦約假立無漏義言之也 問。其
假立無漏者何義乎 答。勝鬘經寶窟引佛
性論意云。流有三義。一流入三界。二流退
失。如退失色界生下界等。三流脱功徳善
根失戒定惠。今此三流故名無漏云云今此
合智之無漏義准可知也。或又地前三賢位
有成就生空智之無漏義也。又摩訶衍論
三云。趣向行者位在三賢。於此位中人空
無漏成就自在無所疑畏云云若亦金剛縛
之淨除藏識中雜染種子者。但是明三密法
功用也。忽不可關行者無漏智力斷惑徳
也。或行人觀想前可謂依三密法身一切
惑種盡義也。又入智觀是地前觀想也。故
古師蓮華部儀軌​​&T047368; 云。次入智出本尊儀軌。
八葉白蓮一肘間。炳現a字素黄色。禪智倶
入金剛縛。召入如來寂靜智云云私云。此入
智若是地上觀想者。何於此處可用彼地
前觀行中所用一肘狹少月輪觀乎。故知入
智是地前觀想也。次合智者前觀想増長成
堅固也。故古師​​&T047368; 云。合智印名云如來堅固
拳也。但始從業障除成菩提以下。乃至現
智身者。是當第三成金剛心也。此位即從
歡喜至第十地位也。前所明普禮淨地淨
三業四禮等。是修菩提心初相也。乃至大慾
及大樂召罪摧罪一往可配住行向三賢位
行也。若約人可配薩王愛之人。又釋始
從普禮淨三業以下金剛掌名爲第一通達
心也。是眞言門十信位相當也。始從金剛縛
開心以下至召罪摧罪。是第二修菩提心行
也。是相當眞言門三賢位也。業除障以下
如前釋也。是釋意云。金剛掌以上多依信
心身修習行法。故名云發信心之中通達
心也。金剛縛以下以無漏智除惑障。故名
云三賢位之修菩提行也。業障除以下直斷
除惑障。證初地已上無漏智。故名爲第三成
金剛心也。但始從此普禮及淨三業等乃
至成菩提心者。是關頓行人也。此中意
明頓悟菩薩成佛儀式故。此中不可關彼
漸悟人也。此意正明頓悟菩薩成菩提相故
也。約此頓入者之修菩提心行中業障除成
菩薩。後方如彼一切義成就菩提。能修成十
縁生句觀法。而以後頓修得五相成身行法
之果位。而今頓悟眞言門菩薩能可修習此
行法。宛可如彼一切成就菩薩行之得果云
也。修此行法應成如彼一切義成就菩薩
之五相成身作法故也。仍頓悟法中委不明
之也。然即此中間必可有修學眞言門菩
薩之十地間所修行無量行法也。但是中且
顯示十地滿心之間方修滿此法佛相好莊
嚴等業也。但於此中略説初地乃至第十
地行。而攝取此中間八地行意耳。若依普
賢儀軌等意者。此現智者是明修相好之
行成辨義也。故軌云。次結現智身。二羽金
剛縛。禪智入於掌。身前想月輪。於中觀本
尊。諦觀於相好。遍入金剛已云云此文豈
不此修相好業義意乎。次見智身者。是
當五相成身中第四成金剛身相也。此法是
當眞言門中等覺成滿金剛無間道位也。
是即因位極成滿位也。是位人即所修習諸
業行皆圓滿也。故軌云。次結見智身。印契
如前相。見彼智薩埵。應觀於自身。鉤召引
入縛。令喜作成就文此良於本尊以四明
印而攝入自身也
即彼修相好業之業成就畢。而以此相攝自
身。將欲入佛果時行是也。次陳三昧耶又
名成菩提者。是即當第五成本尊佛身圓滿
相也。是即眞言門究竟妙覺法身地是也。故
軌云。成本尊瑜伽背後遍入於月輪。彼中
尊觀薩埵體我云云即此義意也。是前等覺
已滿菩提已昇佛果。方自身背負月輪具
足諸相好莊嚴而遍入金剛不壞體已云也。
陳三昧耶者。成佛以後酬施陳利他本誓願
義也。或布陳供佛本誓故云陳三摩耶也」
問。於五相成身中有廣蓮華斂蓮華二心。
是何身所攝乎 答。於是有二説。謂有相
似此觀與實證觀故也。一者依用心次第
説者。地前三賢有廣蓮華斂蓮華云也。故是
五相之中第二相之所攝也。二者依諸古師
蓮華部儀軌。私​​&T047368; 者此廣斂二心倶有第三
證蓮華心中云云。是即金剛
心第三也
次軌文云。次應想
大海等者。是明法佛所居器世界相也。是
准文可知也。大師金剛界無名略​​&T047368; 云。既正
報理智法身今已圓滿成就。所以可有依報
之淨土。所以次有道場觀
問。於胎藏界中何故於未成佛以前建立
道場觀也。而於此金剛界法中已成佛以
後建立道場觀哉 答。是有深意趣云云
問。有此不同意也 答。且於胎藏界。是行
者爲修行法。先建立道場。而修三密行。行
法成就事是依本尊之助成力故也。因之先
建立道場安置本尊。而修供養行法。其行
法成就以後方成佛身也。於金剛界者。金
剛頂經大途明一切義成就菩薩經歴顯教
之修行位。而以後頓蒙法佛驚覺。俄入眞
言法之頓成佛果義也。於此迴心向密法
中事。金剛界諸佛俄如胡麻。遍滿大虚空
界。而驚覺一切義成就菩薩。而令入眞言
法。故此中忽不建立道場莊嚴儀式也。但
以虚空爲道場義也。而以此一切義成就
菩薩之入眞言門之軌則古迹。而可爲頓悟
眞言行者之規模意也。但成佛以後要此佛
可居自受用報佛之國土也。所以五相成
身以後安置道場觀者。蓋此義意而已。而
以理實言之者。二界且其成佛前後道場觀
應齊等義也
五相成身問答鈔一卷
  文治六年二月二十九日在妙字大宮□五十五□
午時許書了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