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三昧耶戒序 (No. 2462_ 空海撰 ) in Vol. 78

[First] [Prev] 4 5 6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462
三昧耶戒序
 遍照金剛撰 
若夫一千二百草藥。七十二種金丹。悲身病
而作方。一十二部妙法。八萬四千經教。哀
心疾而垂訓。身病百種即方藥不能一途。
心疾萬品則經教不得一種。是故我大師薄
伽梵 施種種藥療種種病。五常五戒即愚
童持齋之妙藥。六行四禪則嬰童無畏之醍
醐。二百五十之戒四念八背之觀。十二因縁
十二頭陀。遮人我而證三昧。帶法執而得
涅槃。斯乃聲聞之教藥。縁覺之除病。無縁起
悲幻炎觀識。六度爲行四攝作事。三祇積
功四智得果。斯爲他縁大乘之方法。捨無
我而得自在。觀不生而覺心性。揮八不
以斷八迷。擲五句以拂五邊。四種言語道
斷而無爲。九種心量足絶而寂靜。是則覺心
不生之妙術。觀自心於妙蓮。喩境智於照
潤。三諦倶融六即表位。是則如實一道心之
針灸。況復喩法界於帝網。觀心佛於金水。
六相十玄織其教義。五教四車簡其淺深。初
發成正覺三生證佛果。是則極無自性心之
佛果也。如是妙法並皆契其機根不思議妙
藥。自上諸教他受用應化佛之所説甘露。今
所授三昧耶佛戒者。則是大毘盧遮那自性
法身之所説眞言曼荼羅教之戒也。若有善
男子善女人比丘比丘尼清信男女等。欲入
此乘修行者。先發四種心。一信心。二大悲
心。三勝義心。四大菩提心。初信心者。爲欲
決定堅固無退失故發此心。此有十種。一
澄淨義。能令心性清淨明白故。二決定義。
能令心性淳至堅固故。三歡喜義。能令齗
除諸憂惱故。四無厭義。能令斷除懈怠心
五隨喜義。於他勝行發起同心故。六尊
重義。於諸有徳不輕賎故。七隨順義。隨
所見聞不違逆故。八讃歎義。隨彼勝行
至心稱歎故。九不壞義。專在一心不忘失
故。十愛樂義。能令成就慈悲心故。大悲心
者。亦名行願心。言外道二乘不起此心。但
有菩薩大士能發此心。觀法界無縁一切
衆生猶如己身。所以然者善人之用心先
他後己。又達觀三世皆是我四恩。四恩皆
墮三惡趣受無量苦。吾是彼之子也。亦彼
之資也。非我誰能拔濟。是故發此大慈大悲
心。大慈能與藥大悲能拔苦。拔苦與樂之本
不如絶源。絶源之首不若授法。法藥雖
萬差。前所説八種法門是彼之本。然猶隨順
機根故有淺深遲速。爲欲簡擇如是諸法
教發第三勝義心。亦名深般若心。云何簡
擇。若有上根上智人。欲行如是法早歸自
心本宅。先須簡知乘之差別。欲簡知此乘
優劣。非是凡夫二乘及十地菩薩所知境界。
但依如來所説知之耳。如來明説其差別。
是故攬此龜鏡。可簡得。異生羝羊凡夫。專
造十不善等業。耽三毒五欲之樂。不曾知
後身墮三途極苦。是故眞言有智人不可樂
著。愚童持齋人乘之法。雖云漸信因果行
五常五戒等。猶是人中之因不得生天之樂。
是故不可樂著。嬰童無畏外道生天之乘。雖
云下從四王天上至悲想受二十八天樂。
終墮人中地獄等不得出生死。是故不可
樂著。唯蘊無我拔業因種二種羊鹿乘。雖出
三界猶是下劣。三生六十之劫。七八四百之
時。何其眇焉。是故不可樂求。他縁大乘覺
心不生二種法門。捨身命而行布施。許妻
子而與他人。經三大阿僧祇行六度萬行。
劫石高廣難盡。弱心易退難進。十進九退
吾亦何堪。如實一道之心。雖云拂心垢而
入清淨泯境智而證如如。猶是一道清淨
之樂。未入金剛之寶藏。是故亦不可住。極
無自性心者。雖云融法界而證三世間身。
等帝網而得一大法身。猶是成佛之因初心
之佛。五相成身四種曼荼羅未能具足。是故
不可住。謂未得爲得未到謂到。如是依如
來教勅。以最上智惠簡乘差別發菩提心。
若有人等。乘如是事行所行道。未名最
上淨菩提心。是故眞言門菩薩超此諸住心
等。發菩提心行菩提行。爲知此乘差別
發深般若勝義心。四言菩提心者。此有二
種。一能求菩提心。二所求菩提心。能求心者。
譬如有人欲爲善與惡。必先標其心而後
行其行云云求菩提之人亦復如是。又如
狂人解毒忽起歸宅之心。遊客事畢乍發懷
土之思。求菩提之心亦復如是。既知狂醉在
三界之獄。熟眠臥六道之薮。何不驅神通
之車速歸本覺莊嚴之床。此則能求之心。所
求心者。所謂無盡莊嚴金剛界身是也。大毘
盧遮那四種法身四種曼荼羅。此是一切衆
生本來平等共有。雖然被五障之覆弊。依
三妄之雲翳不得覺悟。若能觀日月之輪
光。誦聲字之眞言。發三密之加持。揮四印
之妙用。則大日之光明廓周法界。無明之障
者忽歸心海。無明忽爲明毒藥乍爲藥。五
部三部之尊森羅圓現。刹塵海滴之佛忽然
涌出。住此三昧諸佛名祕密三摩地。諸佛
如來以此大悲勝義三摩地爲戒。無時暫
忘。何故以此名戒。戒有二種。一毘奈耶此
翻調伏。二尸羅翻云清涼寂靜。觀一切衆
生猶如己身及四恩。是故不敢殺害其身
命。觀衆生猶如己身。故不敢奪盜其所有
財物。觀衆生猶如四恩。故不敢凌辱汚穢。
觀衆生猶如己身四恩。故不敢欺誑。觀衆
生如己身四恩。故不敢以麁惡語罵詈觀
衆生如己身四恩。故不敢離間觀衆生
如己身四恩。故不敢貪求所有財色。觀衆
生如己身。故不敢嗔恚前人。觀衆生如
己身。故不敢起愚癡心行。是則由大慈悲
行願故。自然離十不善心。離十不善等即
是調伏戒。由離其惡心故。心中得清涼寂
靜。是則尸羅之戒。亦是饒益有情之戒。又以
深般若妙惠觀前九種住心無自性。云何
無自性。謂如冬凍遇春即泮流。金石得火
即消鎔。諸法皆從縁生無自性。是故異生羝
羊凡夫一向惡心。遇善知識教誘故起愚童
持齋心。愚童人乘人信因果故起生天護戒
心。嬰童無畏心。嬰童無畏心願殊勝解脱智
故。依善知識誘發唯蘊無我拔業因種二
乘心。二乘之人蒙諸佛驚誘故起他縁大
乘心。他縁大乘人願最勝果。故起覺心不生
心。覺心不生人無自性故起一道如實心。
一道如實心人蒙諸佛驚覺故發極無自
性心。極無自性人願究竟最勝金剛心故發
祕密莊嚴心。是皆由無自性故展轉勝進。
以深般若觀無自性故。自然離一切惡修
一切善。饒益自他衆生。即是三聚妙戒具足
無缺。住祕密三摩地亦復如是。住此乘
者。以此戒檢知自身心教化他衆生。即是
祕密三摩耶佛戒也
三昧耶戒序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 5 6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