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十住心義林 (No. 2454_ 宥快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陳十住心詳悉焉
問。生起因由如何 答。第一住心是一向行
惡行。不修微少善位也。自此起第二住心
有二由。一世間從久遠展轉有善法名。以
違理心。種種推求。此推求心因。而後時忽然。
發一日不食持齋心也。一日不食故。不生
馳求勞苦等故。是善知矣。二小劫終竟時。衆
生忽爾發心。互相勸導修善也。疏云。問云。
如是八心最初種子。復以何爲因。答曰。由
世間自久遠以來有善惡之名。種子從是
生也。如劫初衆生貪食地肥。爾時卽以多
食者爲不善。少食者爲善。或有見多食因
縁起諸過患便作是念。我今少食此昧。常
自誡節不亦善乎。乃至又如小劫終竟時。
衆生忽爾發心。知世間惡法過患。更相勸
導。共行善事。爾時亦無善知識勸導使然。
當知皆是自心實相熏習因縁力也已上是八
心最初種子心起因由也。第二芽種。於六齋
日六親行施。第三疱種。授非親識者。第四
葉種施器量高徳者。第五敷花。伎樂人尊宿
等施。第六成果。以親愛心施尊行人也。
已上。第二住心次第生起若茲矣。次第二住
心發第三心。依前齋施等六心因縁。三業不
善皆衰惱因縁。捨之護戒。現世獲善利有
大名聞。後欲生天上心起也。是第三住心
初。第七受用種子位也受用種子得
名可知之
次第八無
畏依者。可得上天無畏。所依恭敬隨順也。
卽自在天等歸依也。次第九殊勝心者。所歸
中殊勝擇所説法中得殊勝住。求解脱觀
空智生是也。第十決定心者。於空法作證
也。是外八心也。次自外入内八心事。第八
無畏依時。遇佛法善知識。信受眞三寶歸依
處也。次内八心者。疏云。復次行者歸依三
寶。隨順如來律儀。於一日中受八齋法。由
聖戒所防護故。寂靜安樂。以安樂故。則
信賢聖所行。數數修習。是名初種子。爲令
此善増長。而修諸善。乃至由戒醇淨。決定
生天。後至涅槃。是名受用種子。復由親近
善知識故。聞正法利不起異歸依心。是生
死流轉凡夫第八眞實無畏依。又於此中
殊勝住。有求解脱慧生。思惟觀察生決定
想。從此卽發聲聞菩薩初種子心已上意内
八心時。至第十決定心位。世間分齊知非
眞解脱。聲聞菩*薩初種子心起也。是正出世
間法故。次第四起第五心。十住心論第五云。
若已聲聞。六十劫修習解脱分。迴心入獨
覺時成衆出已上是聲聞迴心成縁覺也。
總聲聞縁覺二乘。入無餘後。迴心成大乘菩
薩也。故戒序云。二乘之人蒙諸佛警誘故。
起他縁大乘心已上又寶鑰第四住心下。迴
心菩薩寛已上第五住心下。蒙警迴心一如
已上知四五各各心生大乘心。雖爾若
成四五續生次第。如上一往可意得也。次
第五發第六心。入無餘後。經十千劫竟。依
菩薩驚覺生大乘心也。法相等雖不許入
無餘二乘迴心。性宗意如斯矣。次第六起第
七心。第六住心雖大乘菩薩乘。未知境智
不二義。雖然久習純熟後。起覺心不生境智
不異心也。次第七發第八心。第七雖三乘
極。未知三乘外有一乘。然知有佛乘發
第八心也。次第八發第九。未知事事無礙
極無自性道理故。進發此心也。但疏家高
祖驚覺次第釋。第八住心沈極理位眞言諸
佛驚覺之時當位果知非至極。進第十中
間。爲第九住心也。次第九至第十。於顯雖
究竟。未知果海曼荼故入第十究竟也
問。住心各自究極證住後位轉昇歟如何
答。其義不定也
問。其意如何 答
十住心義林

十住心義林

問。十住心建立雖有多種。採其要者有幾
種乎 答。一顯密合論十住心。前九顯。第十
密也。從顯入密時。依諸佛驚覺入第十也。
二約能寄齊眞言行者十住心也。三以若天
若人若鬼畜等法門。皆是祕密佛乘旨建立。
是則深祕十住心也。雖有多種不出此三。
此三爲體建立種種義門也
問。住心品所説十住心。此三種中何乎 答。
此事古來學者料簡不一途。一義云。漸次眞
言行者轉昇次第也。故一向明顯行。而不
見三密行相。然知後際昇進不留自乘。知
漸次眞言行者也。故所明行相一向顯乘
也 難云若自初知有後際者。至第八住
心。沒心實際蒙十方諸佛勸誘入第十乎
  答云云一義云。從顯入密次第。顯密合論
十住心也 難云。若爾者。何大師住心品所
明十住心。顯眞言行者住心釋。經心續生之
相。諸佛大祕密説。疏若但依常途法相不得
言。諸佛大祕密我今悉皆示釋乎 答云云
義云。三劫説相説所寄齊顯行。文義分明也。
其故前九住心。一向常途顯乘面也是一就中
八心等。分明經文説外八心。殆不内八心。
疏釋内八心從外入内八心等也是二次依
驚覺開示入第十是三次大師淺略常途住
心。引・證之是四次六無畏意對明三劫。是
所寄齊顯也是五次疏對從顯入密與直往。
釋巧拙難易是六仍説前九所寄齊顯分明
也。但説此所寄齊。爲寄齊眞言行者也。故
雖説所寄齊。意爲顯能寄齊故。大師顯眞
言行者住心次第釋。又從本前九顯。第十
密。故顯密二教差別。亦在其中釋也。次心
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義。縱約所寄齊。續生
方者。諸佛大祕密也。顯乘當分雖爲自乘
極。皆無自性故進後際。所以説心續生之相
諸佛大祕密。故不依常途法相釋也。若又
約能寄齊邊意得無相違也
問。約能寄齊眞言行者。十住心者如何 答。
第一住心。淨心生起由漸也。第二第三住心。
六無畏中第一。初入三昧耶位也。疏云。如初
無畏。以聲字觀修曼荼羅行已上初入三
昧耶持戒受眞言。修聲字觀分齊也。四五
住心。第二第三第四無畏分齊也。然第二無
畏。於有相觀修曼荼羅行釋。或釋本尊三
昧衆相現前。或又釋復次瑜伽行人。若蒙諸
佛威神加被故。乃至於三昧中。具見十佛
刹土微塵衆等無量聖尊。三種密印。互不相
離。或復一心不亂轉成自身。雖則寄特難
思。尚以有相有縁故。名爲世間三昧已上
是聲聞初心非聖果。故屬世間三昧歟。第
三無畏。釋眞言行者於瑜伽境界一切分段
中。能觀心不可得。不生愛慢位與此齊
也。是第四住心見道已上乃至第五住心等
也。第四無畏。釋若眞言行者。現覺瑜伽境
界皆如鏡像水月無性無生時位。與此齊
也。或釋若此三昧現前時。行者觀察十縁生
句。淨除一切妄想戲論。與空寂相應。卽悟
如是曼荼羅海會。皆悉從衆縁生。如鏡像
水月無性無生時。與此齊也。或釋若此三
昧現前時。行者觀察十縁生句。淨除一切妄
想戲論。與空寂相應。卽悟如是曼荼羅海
會。皆悉從衆縁生。如鏡像水月乾城等。觀
無性相。是名出世間三昧。是證寂然界位。
卽第五住心所攝也。六七住心。六無畏第五
也。疏云。若眞言行人。於瑜伽道中。心得自
在用時位。與此齊也已上第六無畏。第八住
心已上也。疏云。卽是眞言行者。虚空無垢菩
提心也。或及坐道場自證心性時。卽知如
是等加持境界。皆是心之實際。爾時心不住
相。亦不依空。而照見空與不空。畢竟無
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三昧。住此三昧
者。卽是住於佛無礙慧巳上此等八九十住
心行相也。仍約能寄齊眞言行者十住心如
斯矣。或又行人天等一密。第二第三。行二
乘法第四第五。行彌勒・文殊・觀音・普賢・大
日内證。第六已下五種大乘分別義可有焉」
問。十住心約胎藏曼荼羅意如何答。疏
云。且如最外院八部等世天。卽是前八心中。
從初解守齋已去。乃至受用果等也。然有
善根開發與五道相應。卽是大悲胎藏華臺
之因也。如來以方便力而引導之。乃至令
成就世間八心以來卽是外院之位。次漸漸
向裏。及二乘亦在此内已上是以第三重外
部等。總至第五住心攝在矣。又云。若從淺
至深。自迹歸本。則世尊俯同六趣。爲初門
眷屬。開發淨菩提心。若衆生入此明門超
百六十心時。則已出過世間。上菩薩位。故
第三曼荼羅。唯以白色爲界也已上是又於
第三曼荼羅。攝證寂然界菩薩。上菩薩位者。
寂然界菩薩也。卽擧初劫極也。白色是出
世間淨菩提心義也。又云。次又知有勝法無
上心。精進引入第二第三。皆是大悲句也
已上既以第二劫第三劫爲大悲句。宜有六
七八九四箇住心也。又云。第二曼荼羅。於
白色上。更加赤色黄色者。赤是勤勇。菩提
心中進修萬行。黄者如來念處萬徳開敷。爾
時卽入重玄門居寂光土。乃至迹居補處。
猶故不識一人。故於第二重。但以三色爲
界也巳上赤萬行火大色。卽六七住心菩薩
行也。黄萬徳開敷。卽八九住心也。居寂光土
等義可思之。又云。次成佛果入中胎。卽是
方便句也。又以中胎爲第十住心。又云。第
一重曼荼羅。於三色上。更加青色黒色者。
青是大空三昧。所謂如來身口意密無盡加
持故。作大虚空色。黒謂如來壽量常住之身。
如是妙身畢竟無像故。作深玄色。此二句是
如來祕藏。非普爲一切衆生。故名内眷屬。
又入此深玄色時者。卽是如來自證中胎華
藏。爾時見五智色。皆同一法界色。何有淺
深之殊巳上此意第一重。及中胎第十住心
也。青黒第一重持金剛色也。又以深玄色
釋中胎。最後黒色具五色故。中胎總攝也」
問。以胎藏蓮華曼荼羅盡十住心義如
何答。疏云。今以蓮華喩此曼荼羅義。如
蓮種在堅穀之中。枝條華葉之性已宛然具
足。猶若世間種子心。從此漸次増長。乃至
初生華疱時。蓮臺果實隱於葉藏之内。如
出世間心尚在蘊中。又由此葉藏所包。不
爲風寒衆縁之所傷壞。淨色鬢蘂日夜滋
榮。猶如大悲胎藏。既成就已。於日光中顯
照開敷。如方便滿足巳上
問。如此十住心。十住心有篇篇中何乎
答。有習可尋之
問。十住心中。前五種住心。經文分明也。第六
已上四種住心。經疏説相何配四家大乘。
邪 答。經疏説相分明。而高祖引證屬當。奚
及疑乎。先第六住心。經云。觀察蘊阿頼耶
知自性如幻陽焔影響旋火輪乾闥婆城
巳上是則法相大乘思惟陀那深細。專注幻
焔似心意也。又疏云。無縁乘者。至此僧祇。
始能觀察阿陀那深細之識。解了三界唯心。
心外更無一法而可得者。乘此無縁乘心。
而行大乘道。故名無縁乘也已上又云。卽楞
伽解深密等經。八識三性三無性。皆是此意。
經言知自性者。卽是知三界唯心也已上
云。然此中幻焔等喩意。明唯識無境體法難
解之空已上又云。今以如幻等門。照有空不
二。而人法二空之相。亦不當心。乃名眞入
法空。悟唯識性故已上常途法相宗。豈非
此等釋意乎。觀察蘊阿羅耶等經文。等同深
密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
凡愚所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文。三界唯心
等。同唯識論由何教理唯識義成。如契經説
三界唯心文。楞伽・解深密等釋。唯識疏一云。
爰引六經。所謂花嚴・深密・如來出現功徳
莊嚴・阿毘達磨・楞伽・厚嚴已上仍爲法相所
依炳焉矣。次第七住心。經云。祕密主。彼如
是捨無我。心主自在覺自心本不生已上
云。以不滯有無心無罣礙。所爲妙業隨意
能成。故云心主自在已上大師云。本不生者。
兼明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
來。三論家以此八不爲究極中道已上誠三
論家。以八不爲極矣。又疏云。不滯有無。
心無罣礙已上豈非不壞假名而説實相不
動眞際建立諸法義乎。次第八住心。經云。所
謂空性。離於根境無相無境界。超諸戲
論等同虚空。離有爲無爲界。離諸造作。離
眼耳鼻舌身意已上疏云。空性卽是自心等
虚空性。上文無量如虚空。乃至正等覺顯現。
卽喩此心也。前劫悟萬法唯心心外無法。
今觀此心卽是如來自然智。亦是毘盧遮那
遍一切身已上前劫者。當天台別教。別教
談萬法唯心心外無法。未明一乘寂照倶時
一心。故至此住心。云自然智毘盧遮那遍一
切身。是卽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
意也。又同普賢觀經釋迦牟尼名毘盧遮那
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説。天台宗人
師釋云。當知如來久遠成道。皆在衆生一念
心中巳上又或一師釋云。當知身土一念三
千故。成道時稱此本理。一心一念遍於法
已上疏云。以心如是故。諸法亦如是。
根塵皆入阿字門。故曰離於根境巳上是又
止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卽空卽假卽中義
也。阿字門者。三諦妙理也。又智證釋云。南
岳天台一心三觀理。源出阿字不生已上
云。阿字不生微妙體。卽是衆生内心法。本來
清淨如蓮華。故題妙法蓮華經巳上疏云。影
像不出常寂滅光。故曰無相已上三乘諸法
心所變影像談。此住心天台圓教。諸法皆寂
照一心也判。是則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
心意也。又寶鑰云。寂光如來融境智。而知
見心性。應化諸尊。顧行願而分身隨相巳上
此意也。妙樂云。三身相卽無暫離時。既許
法身遍一切處。報應未甞離於法身況法
身處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於諸法巳上
疏云。以心實相智。覺心之實相。境智皆是
般若波羅蜜。故曰無境界巳上寶鑰下云。寂
而能照。照而常寂。似澄水之能鑒。如瑩金
之影像。濕金卽照影照影卽金水。卽知境卽
般若。般若卽境。故云無境界巳上天台云。境
既無量無邊常住不滅。智亦如是。凾大蓋大
巳上此意也。疏云。既不壞因縁。卽入法界。
亦不動法界。卽是縁起。當知因縁生滅。卽
是法界生滅。法界不生不滅。卽是因縁不生
不滅。故曰離有爲無爲界已上天台云。起是
法性起。滅是法性滅巳上此意也。疏云。若如
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爾如是住。故曰
離諸造作已上法花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
常住已上疏云。如般若中。一切法趣眼。是
趣不過。猶如百川赴海更無去處。是故當
知。眼卽是第一實際。第一實際中。眼尚不可
得。何況趣不趣耶。耳鼻舌身意亦如是。故
曰離眼耳鼻舌身意巳上止觀云。次第九住
心。經云。所謂空性。離於根境。無相無境界。
越諸戲論等同虚空。離有爲無爲界。離諸
造作。離眼耳鼻舌身意。極無自性心生巳上
疏云。如説極無自性心十縁生句。卽攝花
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其中已上
鑰下云善無畏三藏説。此極無自性心一句。
悉攝華嚴教盡。所以者何。華嚴大意原始
要終。明眞如法界不守自性隨縁之義已上
諸法無自性故。事事諸法圓融。至極無性義。
但在華嚴三藏解釋分明也。不及料簡矣」
問云。他門末學等。依疏家四心義御釋。以
天台法華宗立華嚴上。疏云。此經宗横統
一切佛教。如説唯蘊無我出世間心住於蘊
中。卽攝諸部中小乘三藏。如説觀蘊阿頼
耶覺自心本不生。卽攝諸經八識三性義。如
説極無自性心十縁生句。卽攝花嚴般若種
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其中。如説如實知自
心名一切種智。則佛性一乘如來祕藏。皆入
其中。於種種聖言。無不統其精要。若能持
是心印。廣開一切法門。是名通達三乘也
已上此釋次第淺深分明也。初劫唯蘊無我句。
攝諸部小乘。第二劫觀蘊阿頼耶覺自心本
不生句。攝諸經八識三性三無性義。第三劫
極無自性心句攝花嚴。如實知自心句。攝佛
性一乘如來祕藏。故知。極無自性上建法花
一乘焉。又疏云。此經是法王祕寶。不妄示
卑賤之人。如釋迦出世四十餘年。因舍利弗
等慇懃三請。方爲略説妙法蓮花義。今此本
地之身。又是妙法蓮花最深祕處已上此意既
法花與大日經同矣。胡天台爲第八。花嚴
爲第九乎 答。以空性無境心。爲天台義
如先。但四心義御釋。言横統一切佛教。驗
知横邊也。論住心次第淺深者。約竪差別。
何爲證邪。相望花嚴般若時。花嚴勝般若
義。諸宗意多分同也。然四心義御釋。標極無
自性心十縁生句。釋花嚴般若種種不思議
境界皆入其中。花嚴極無自性。攝般若十縁
生句。是則花嚴般若次第。豈般若勝花嚴
乎。知横義也。次妙法蓮華最深祕處御釋。法
華言略説。大日經釋最深祕處。淺略深祕待
對顯照也。凡法淺胎藏淺略。華嚴金剛頂淺
略也。今亦此意也
問。法相八識唯識義也。然第六住心。説觀察
蘊阿頼耶。明第八識唯心義。與法相相違
如何 答。一義云。自所流傳法相。與大日經
第六住心。要不可全同。奚足怪乎。於常途
法相中。猶有十大論師異義。顯密説何無小
異乎。一義云。大日經約識根本。而簡異小
乘六識。爲顯大乘有第八識。且説觀察蘊
阿頼耶也。非云非八識唯心義。故大日經
意。與常途法相。其意一致也
問。第七住心下。疏云。勝鬘・寶性・佛性論等
已上強非三論所依。擧之意如何 答。一義
云。縁因主壞等四種生死之義。廣説讓彼經
論。而四種生死之義。專於三論談之。豈非
彼宗所依乎。又疏云。今且明宗義。故不詳
已上知明宗義而非擧所依也。一義云。
嘉祥作勝鬘疏名寶崛。盛明宗義。彼宗爲
依據義明也。寶性佛性論等。盛破五性各
別。述一性皆成旨。三論既存此義焉
問。大師明華嚴大意。釋眞如法界不守自性
隨縁義。照眞如縁起是終教也。別教一乘是
法界縁起也如何 答。一義云。實花嚴意眞
如縁起爲宗。而眞如與諸法無隔故。眞如
縁起法界縁起 離眞如豈成法界縁起乎。
三乘雖談眞如縁起。未云法界縁起。一乘
眞如縁起卽法界縁起也。一義云。眞如者擧
諸法極。法界者明法界縁起也
問。十住心識分別如何 答。世間三種住心。
凡夫故未知六八識等行相也。四五住心
談六識。六七住心談八識。八九住心談九
識。第十住心一識・八識・九識・十識・無量心
識不同有之也。十住心論云。衆生自心其數
無量。衆生狂醉不覺不知。大聖隨彼機根
開示其數。唯蘊拔業二乘。但知六識。他縁
覺心兩教。但示八心。一道極無。但知九識。
釋大衍論説十識。大日經王説無量心識
己上
問。法相談八識。三論強不定識歟。天台立
九識。花嚴強不云九識。而言無盡識。何第
九住心云九識乎 答。第九住心云九識
者。華嚴釋有之。但云無盡識者。九識中無
盡識也。一義云。言九識者。必非約彼宗所
談。據釋論家性相也。釋論前重生滅所入華
嚴。後重生滅所入天台也。而生滅所入第九
識故云爾
問。第九第十淺深文證道理如何 答。文證
大日經極無自性。後入眞言初地見。又釋論
云。花嚴融三世間盧遮那佛。不得圓圓海
佛見。又道理雖非一。且示一者。第九云果
分不可説。第十説果海人法故焉
問。何彼宗云果分不可説。此宗説果海性
徳乎 答。彼宗爲因機説之。然果海非因
分境界。故爲因人且説果海不可説。而自
宗爲果人。説唯佛與佛自受法樂果海内證
也 難云。華嚴意或號稱性本教。或釋不逐
機宜對待直顯一眞法界。強不爲機本。直
説如來自所得法云云然者那言因機爲本
乎 答云。對三乘教。三乘機不爲本。故云
稱性本教。云不逐機宜。雖然望自宗自受
法樂説。猶是逐機末教也。隨華嚴意。爲普賢
等因人説之。清涼釋離機説法無所用故。
若不然者。何言因分可説果分不可説乎」
問。第八第九引文經云。等虚空無邊一切佛
法依此相續生巳上何大師引等同虚空。略
一切佛法依此相續生句乎 答。經文意。眞
言初地等虚空無邊佛法。依地前空性心相
續生。故等虚空無邊一切佛法句。後位微妙
而非八九當分。故略之
問。深密三時意。初時有教小乘。第二時空教
般若。第三時深密中道教也。隨大師釋般若
第二未了之教。然十住心時。深密第六住心
所依。般若藏第七住心所依也。前後淺深相
違如何 答。依華嚴香象釋。三時安立有異
説。深密三時如先。大乘妙智經説。初時心境
倶有小乘第二時心有境空當法
相宗
第三時心境
倶空平等一味當般
若等
依妙智經一説者。無相
違歟。又云。依深密説時。強非相違。約漸悟
菩薩一類領解次第。如次雖有淺深。約義
般若中説深義。撮彼深旨爲第七住心所
依。故非相違。法相意判般若。據時屬第二
時。據理屬第三時所定也。仁王經開題大
師云
問。十住心十界分別云何 答。第一住心地
獄・鬼・畜三趣。第二住心人乘。是有四洲人。
第三住心天乘。有三界諸天。第四住心聲聞
乘。第五住心縁覺乘。第六第七菩薩乘。第八
第九權佛乘。第十究竟眞實佛乘也。修羅攝
天・鬼・畜三趣矣
問。十住心攝一切教法義如何 答。三惡趣
攝第一住心。大日經齋施等八心。釋尊所説
五戒等。孔宣所立五常三綱等。攝第二住心。
諸天乘法門。攝第三住心。聲聞三藏四諦六
宗二十部。皆攝第四住心。縁覺所觀十二因
縁等。皆攝第五住心。楞伽・深密・瑜伽・唯識
等所明八識三性三無性等法門。攝第六住
心。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智論等所明解
脱門八不正觀法門。攝第七住心。法花天台
等所明一乘一性等法門。攝第八住心。花嚴
等所説融三世間事事無礙法門。攝第九住
心。兩部大經所説五相五智四曼四印等法
門。攝第十住心也
問。於十住心世出世大小三一顯密等不同
如何 答。初三種住心是世間。後七種住心
出世也。又前九爲世間。第十爲出世矣。第
四第五小乘。第六已上大乘也。又大乘中第
六第七三乘。第八第九一乘。第十金剛一乘
也。又前九顯。第十祕密也。又前九中有顯
密可悉之矣
問。十住心心内心外分別如何 答。重重可
有之。一世間三種是外。第四已上内也。疏
内外二種外道此意也。二前五住心是外。第
六已上内也。二乘既云外道故。三前七種住
心外。第八已上内也。疏第二劫結釋分明也。
四前九外。第十内也。寶鑰曰。九種心藥拂外
已上又云。心外研垢於是悉盡。曼荼莊嚴
是時漸開已上凡内外相望不一準。宜詳之

問。十住心攝三劫義如何 答。初劫攝四
五住心。第二劫攝六七住心。第三劫攝八九
十住心。又有順世八心第一第
二住心
攝初劫義也。
若依此義者。初劫可攝二三四五住心也」
問。十住心攝六無畏義如何答。第一善無
畏。攝第二第三住心。是人天分齊故。第二身
無畏。第三無我無畏。攝第四第五住心。第四
法無畏。是證寂然界菩薩也。此菩薩住心攝
在有異論。若攝第五住心義者。此亦宜攝
第五住心也。第五法無我無畏攝第六第七
住心也。或義偏攝第六住心也。第六一切
法無我平等無畏。攝第八第九第十住心也。
或義第七住心。亦有第六無畏云云
十住心義林
  延寶第七龍集己未雪月吉旦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