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金剛頂宗綱概 (No. 2451_ 杲寶撰 ) in Vol. 77

[First] [] 766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451

金剛頂宗綱概

聖位經云。自受用佛從心流出無量菩薩。皆
同一性。謂金剛性。對遍照如來受灌頂職位。
彼等菩薩各説三密門
二教論下注此文云。此説自性身自受用説
法及得益
十八會指歸云。毘盧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
現成等正覺五相者。所謂通達本心。修菩提心。成金
剛心。證金剛身。佛身圓滿。此則五智通
成佛後以金剛三摩地現發生三十七智。廣
説曼荼羅儀則。爲弟子受速證菩薩地法
三種悉地儀軌云。智法身佛住實相理。爲自
他受用現三十七尊。令一切衆生入不二之
道。理法身佛住如如寂照。法然常住不動而
動現於八葉。爲自受用示三重曼荼羅。令十
界證大空
付法傳上云。法身智身二種色相平等平等
遍滿一切衆生界。常恒演説眞實語如義語
曼荼羅法教○彼曼荼羅教者金剛頂瑜伽十
萬頌經等是也
教時義第一云。金剛頂説。大日住尼吒時。上
從尼吒下至閻浮。一切如來猶如胡麻互相
渉入。三十七尊賢劫大衆。諸佛頂衆。二乘
小衆。諸忿怒王諸天諸王。皆是佛身而無
具惑凡夫。爾時一切如來普賢大心五相成
身。身心流出三十七尊。一一諸尊現十二變。
謂自普賢乃至八相作佛。次召十方諸佛菩
薩。爲未來世共説入曼荼羅修行之法
私云。上來文依金剛頂十八會中。初會經判
教主相也。且案不空所譯三卷教王經及施
護所譯三十卷教王經意。一切義成就菩薩。
由油麻諸佛驚覺。自阿娑頗那伽三摩地起
請諸佛教示。次示五相成身修行。如教修行
第五佛身圓滿終心現證自身如來。請諸佛
加持已從自心現四佛。於須彌山頂寶峯樓
閣各住本方坐本座。然後從如來自心現三
十二尊。先十六大菩薩。次四波羅蜜。次内
四供。次外四供。次四攝此中十六大菩薩内四供
并四攝大日所現也。四波
羅蜜及外四供
匹佛所現也
也。次毘盧遮那爲召集一切如
來。作金剛彈指誦同眞言。盡虚空遍法界佛
菩薩來集如來所。誦普禮眞言禮毘盧遮那。
然後彼一切佛菩薩皆悉入毘盧遮那佛心。
次從心出已説偈言。奇哉一切佛。廣大無始
生。由一切塵數。獲得佛一性聖位經自受
用佛從心流出無量菩薩。皆同一性者依此
文意歟
次一切如來以一百八名讃稱讃婆伽梵大持
金剛。請説金剛界曼荼羅及引入弟子儀。大
持金剛答此請。以二十四偈半説金剛界曼
荼羅。次説入曼荼羅儀軌等。然則此經與從
心流出眷屬倶會説法更無具惑因人。非如
彼他受用應化佛對地前地上迷者説法。金
剛頂經開題云。妄風鼓心水而波濤洶湧。業
霧弊惠日而蔭雲靉靆〇於是大覺聖君策慈
騎以赴四魔夷。大智賢臣脂悲車以馳六道
狄。班叢令五乘驅四生於一如〇諸教之興
蓋爲此乎。卽是他受用應化佛事業也。今是
經則不如是。自受用自性佛三十七尊與塵
數諸尊自眷屬。自受法樂故各各説自證三
摩地法門
教王經疏第一云。問。諸佛説法必爲利他。今
與内證眷屬説法有何利益。答。是卽自受法
樂如轉輪王與自眷屬受大快樂。非是國界
萬民所知則此意也。又於此佛立名異也。
自受大法樂故名自受用。而此功徳依五相
縁始而顯故亦名報身。雖從縁顯其體本有
故稱智法身。於一佛身從義立名。是雖不同
總而言之。唯佛與佛境界自證自樂體性也。
處處説相得此意可思之
  能説教主爲釋迦歟事
問。今所云當經能説教主者。指釋尊歟如何
 答。他門所傳以此佛爲釋迦。先一切義成
就菩薩者。悉駄太子是釋尊因位故也是一
  悉曇藏第四云。金剛頂云。一切如來大菩
提心一切義成就菩薩梵云薩嚩囉他悉
達多。乃示乘羊車往詣學舍與諸童子唱
諸字門者是人也。五佛頂云。一切佛頂亦
名一切義成就者。卽遍照如來之別號也
次五相成身修行成佛後。此佛正名釋迦牟
尼。教王經第一云。婆伽梵釋迦牟尼如來一
切平等善通達故。一切方平等觀察四方而
三十卷教王經第一云。爾時阿閦如來
寶生如來觀自在王如來不空成就如來是諸
如來。以世尊釋迦牟尼如來成一切如來所
加持身一切平等善通達故。向一切方普遍
觀察於其四方隨方而坐四十帖云。金剛頂經
大意者。佛於色究竟
成道之後。下須彌頂爲一切義成就菩薩。(白色普賢也名
大慈金剛)卽成正覺時從色究竟下給時。一切諸佛皆集
會互相渉入。一切諸佛悉入釋迦身中。其中釋迦昔
知識善友阿閦等四佛。從釋迦身出生坐四方。文
同經
第十八遍調
伏品
云。爾時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
聞一切如來勸請語已。卽向世尊釋迦牟尼
如來前住是等文呼教主名釋迦牟尼其二
又出生義云。我能仁如來○收迹覩史天宮
下生于中印度。起化城以接之。由糞除以誘
之。及于大種姓人法縁已熟。三祕密教説時
方至。遂却住自受用身。據色究竟天宮入不
空王三昧。普集諸賢聖削地位之漸階。開等
妙之頓旨此釋意釋尊出世先説顯教。後住
自受用身説金剛頂經。是卽於釋迦一佛上
外用邊爲顯教教主。内證邊爲密教教主。當
知此經文釋迦出世之間一時嘉會之説也。
依之海雲金剛界付法記云。阿闍梨自云。從
毘盧遮那如來卽釋迦如來是。
此約法性身爲名
在世以此金剛
界最上乘法。付囑普賢金剛薩埵文是三依此
等文明知。此經是釋尊説也
若依東寺傳。釋迦大日二佛各別故。此經是
大日説。非釋迦説。二教論云。釋迦三身大
日三身各各不同又十住心論第十云。密教
者。大毘盧遮那十萬頌經。及金剛頂瑜伽十
萬頌經是也。顯教者。他受用應化佛釋迦如
來所説五乘五藏等經是也就高祖判釋勘
其依憑。理趣釋云。於須彌頂三十三天金剛
峯樓閣中。毘盧舍那佛轉法輪有四種。所謂
金剛輪寶輪法輪羯磨輪○卽毘盧遮那於閻
浮提化八相成佛度諸外道又十八會指歸
云。次都説如前一一曼荼羅中祕密助成方
便散誦。次後示現釋迦牟尼佛。降於閻浮提
變化身八相成道。皆是普賢菩薩幻化。一切
如來還以一百八名讃揚金剛薩埵。如是第
一會三十卷教王經第三十云。爾時世尊
現成正覺。其未久間以一切如來身語心金
。於一切如來身自開覺已後。從須彌山
菩提場。到已卽於菩提樹下。隨順世
其化事○爾時世尊於其晝夜。隨
世間諸化事。降伏魔軍。成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果已。於普盡無餘諸有情界廣爲
利樂。一切有情諸所作成普攝。皆於自心
住。卽以一百八名歎金剛手菩薩摩訶
指歸與經文説相冥會。又教時諍論云。
於一切如來大菩提心現證摩訶毘盧遮那五
智菩提心殿。説金剛界一十八會。法界宮中
説胎藏界大曼荼羅。其十八會第一會了。普
賢菩薩受毘盧遮那教勅。下南閻浮提。示八
相成道。名曰釋迦牟尼如來。住世八十年。説
法五十載。赴縁契機作方便説然則此經
毘盧遮那如來。於色界頂成等正覺。卽下須
彌轉四種輪自三十卷教王經第一至第
二十四所説二十二分是也
次説祕密
助成方便自同經第二十四至
第三十所説四分是
次後金剛手依如來
加持力。降閻浮示八相成道。化儀化縁既
盡還住自心攝釋迦迹歸本初心。本
初心者普賢三摩地也
時一切如來
以一百八名讃歎金剛手。是總爲第一會。若
爾者初會之終大日現普賢身。普賢更現釋
迦身。以知彼釋迦是迹中迹也。然者以此經
爲釋尊説。太違經説相是一
又聖位經正明三身説法分齊。初明變化身。
閻浮出現王宮誕生雙林入滅等相廣説之。
大師二教論下注此經文云。此略表釋迦如
來之教及得益後自受用佛從心流出者。
是此經教主也。他家意釋迦出世一代五時
之間説此經云云而今經意釋迦一代在世滅
後説法利生事。皆悉攝盡初變化身。更明自
受用説法。豈以當經可屬於釋迦説乎是二
但一切義成就菩薩者。金剛薩埵也。理趣經
云。一切義成就金剛手菩薩摩訶薩教王
經疏第一云。一切義成就菩薩者。金剛薩埵
是也三世諸佛將成正覺時。通名一切義
成就菩薩。必不可限釋尊因位。四十帖云。又
東門一切義成就菩薩者。普賢是也。一切諸
佛將登正覺最後之身。皆一切義成就太子
卽薩縛悉
達也 文
又云。凡普賢者。一切如來將等正
覺最後身之總名也。今所言薩埵卽是也云云
可思之
次婆伽梵釋迦牟尼如來者。指北方釋迦。非
中台大日。教王經疏第二云。三方如來稱爲
婆伽梵。北方不空號爲釋迦。四方如來無非
婆伽。但擧總別互顯示耳次至出生義釋
者。違十八會指歸并三十卷教王經。謂出生
義意。釋迦如來出閻浮。從却住自受用身入
不空王三昧彈指
印明
然後示三十七尊出生相。釋
經指歸并經意。先唱自受用成道現三十七
尊。説初會經已釋迦出世八相成道。相違之
甚何事如之哉。凡彼書非大師御請來
  惠運請來録云。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
生義一卷云云
專所用他家也。其作者又不分明。或云。不
空造云云而文中授不空金剛阿闍梨云云
者非三藏製作。爲後代所造歟。旁不足爲證

  當經爲大日直説歟事
問。釋迦大日二佛各別故。今經大日説非釋
迦説之義。誠有其謂。就之有所未審。當經
大日直説歟。將如何 答。自受法樂各説三
密故。海會諸尊各各説自證三摩地門。且見
初會四大品説相。第一金剛界品説六曼荼
羅。第二降三世品説十曼荼羅。第三遍調伏
品。第四降三世品。各説六曼荼羅。已上四
品第一曼荼羅。最初一切如來以百八名讃
請其説法。三卷經第二初品第一
曼荼羅
云。奉請婆伽
梵一切如來主宰金剛薩埵無始無終大持金
剛。以此一百八讃而請三十卷經第四同曼
荼羅
云。時諸如來咸共勘請。具徳一切如來増上
主宰自金剛薩埵無始無終大持金剛者。以
是一百八名勸請稱讃同經第九第二品第
一曼荼羅
云。爾時世尊一切如來。又復雲集。以一百
八名稱讃金剛手菩薩摩訶薩大轉輪王
經第十八第三品第
一曼荼羅
云。爾時一切如來。又復雲
集爲勸請。具徳執金剛一切法主觀自在菩
薩摩訶薩。故説是一百八名同經第二十一
第四品第
一曼荼羅
云。爾時一切如來。又復雲集。咸共
稱讃已得一切如來灌頂寶者。執金剛尊聖
虚空藏菩薩摩訶薩。一百八名而伸勸請
四大品中所説眞言等或佛説。或四菩薩薩寶
法業
説。或諸天衆説。多以相雜。各説三密門者
此意也。至曼荼羅并引入弟子儀軌等者。第
一品大持金剛説。第二品轉輪王説。第三品
觀自在説。第四品虚空藏説也。依之四大品
中第一曼荼羅。初勸請稱讃大持金剛轉輪
王觀自在虚空藏四尊也。大持金剛者。四十
帖云。大日如來現二種金剛薩埵。一大持金
白色
如金剛頂經説曼荼羅時所現身也。一
薩菩薩青色卽東方阿閦前正爲他現身處月
輪也。他受用身也云云此大持金剛者。如來
部金剛薩埵也。何以知者。經第二十七云。如
來部開覺眞實甚深祕密成就教理。薩埵無
始亦無終。斯乃虚空出生相。一切皆是普賢
身。妙欲一切世間主。所有一切有情心。彼堅
固性卽薩埵。相合金剛等無殊。決定同成金
剛性。建立薩埵法成已。復成金剛薩埵尊。卽
此具徳大士身。金剛薩埵是如來。最初覺了
自心已。成佛菩提如教説。卽彼所成佛世
尊。出生一切如來部。此佛所説無始無終薩
埵法門大持金剛者。無始無終薩埵也。此
文明指此薩埵説如來部開覺故也。第二品
轉輪王者。金剛部金剛薩埵調伏三摩地故
也。青色金剛薩埵者是也。第三品云。具徳
執金剛一切法主。第四品云。已得一切如來
灌頂寶者執金剛尊。是則金剛手入蓮部寶
部三摩地説之故。兩品同安執金剛言。依之
云之。四大品皆金剛手説也。十六大菩薩
中。金剛薩埵獨受五部灌頂。餘尊皆一部灌
頂也。略出教王兩經説相一同。義訣中委釋
之。然則金剛薩埵入如來部三摩地説金剛
界曼荼羅是大日曼
荼羅也
入金剛部三摩地説降三世
曼荼羅。入蓮寶二部三摩地説第三四兩品
曼荼羅也。羯磨部可攝寶部。先徳釋云。攝
威儀歸平等分一體成多身云云寶羯二部相
通可思之。若爾者初會四品諸尊雖共説。其
説主大日正説者多是金剛手也。依之三十
卷經第三十云。佛説此經已一切如來并諸
菩薩摩訶薩衆。聞佛世尊及金剛手菩薩摩
訶薩所説。皆大歡喜信受奉行自餘會會
説相難知。不空所譯經軌多譯出十八會中。
披而可悉之
  教主成就大日與五相成身大日同異事」
問。教主成就經文云。婆伽梵成就一切如來
金剛加持殊勝三昧耶智大圓
鏡智
得一切如來寶
冠三界法王灌頂性平等
性智
證一切如來一切智智
瑜伽自在妙觀
察智
能作一切如來一切印平等種
種事業於無盡無餘一切有情界一切意願作
業皆悉成就成作
所智
大悲毘盧遮那常恒住三世
一切身口心金剛如來法界體性智 文。已上依理
趣經文句意。一段經文配當
五智三十卷教
王經。全同之
此五智圓滿大日如來自内證智
起種種妙用。其妙用者。十六大菩薩。五佛。四
波羅蜜。八供。四攝。賢劫十六尊。諸不退
衆 諸佛頂諸執金剛神。小聖衆。諸明王衆。
諸世天衆也已上序分
已下正宗
時普賢大菩薩依諸佛
驚覺五相成佛。是名不久現證毘盧遮那。教
主成就毘盧遮那久成佛也。五相成身毘盧
遮那新成佛也 若爾者以教主成就如來可
爲一經説主。何處處文以五相成身佛爲能
説教主乎 答。佛果境界非凡情所知。不動
刹海攝一塵。不壞一塵遍法界。義訣云。如
諸佛境界出世實相百千三昧出入自在。動
不動等。入有不有。入無不無。有無常一。一
卽無量。無量卽一一卽無量故開一塵成
萬徳。以之爲果。無量卽一故攝萬徳成一
塵。以之爲因。因上轉爲功。果下轉爲能。是
故約因門。三世唱五相成道。約果門三世振
智印妙用。二門雖似別因果不二故實是一
佛也。大師釋云。心也法門也。佛也菩薩也。凡
異餘乘如斯云云留意可思之
  三十七尊自他受用分別事
問。案當經説會之相。以他受用身爲能説教
主。聖位經云。然受用身有二種。一自受用。二
他受用。毘盧遮那佛於内心證自受用四智。
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外
令十地滿足菩薩他受用故。從四智中流出
四佛各住本方坐本座此釋意内心證得四
智功徳名自受用。示現佛形各住本方名他
受用。今思當經説會。三十七智各現尊體分
位而住。定是可他受用身。何以云自受用身
説乎。又三種悉地儀軌云。爲自他受用現三
十七尊 若依此文。縱云通自他。豈偏可
云自受用乎 答。於三十七尊有自他受用
不動。就之有二料簡。一教時義第二云。大日
經金剛頂經十八會瑜祇經。是大日如來自
受用身説。蘇悉地蘇摩胡經。是金剛手自受
用身説。然自受法樂之説法之中。兼説他受
變化身事○金剛頂經心王境果。五相成身
自心流出三十七尊。亦召一切佛菩薩等共
説入曼荼羅行。是自受法樂。若三十七尊各
現十二神變之時。若十方界十地菩薩見普
賢行願。是他受用身説法。若十方法界六道
見八相成道。是變化身説法此文意十六
大菩薩等各現十二種神變時。十地菩薩蒙
益故名他受用身。雜類凡夫受化故名變化
身。是皆他方世界普門示現功徳也。全非當
經説會。當經説會如先云。唯佛與佛境界更
無具惑因人。故偏自受用身説也。二於他受
用身有二重。大日經開題云。大毘盧遮那
者。自性法身卽本覺理身。次成佛者受用身。
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身。二他受用修得卽始
覺智身。神變者他受用應身卽變化法身。加
持者等流身卽是三界六道隨類之身
他受用自證。後他受用化他也。聖位等經。他
受用身者是初他。受用身非後他受用。謂法
門身名自受用。羯磨身稱他受用。自他二
受其體雖別。若望化他他受用總名自受用。
依之聖位序分偏立自受用稱。正宗於此中
更開二重。是只配立不同非相違説也
  一切義成就菩薩成道在處事
問。一切義成就菩薩現證成覺在處如何 
答。聖位經云。爾時金剛界毘盧遮那佛在色
界頂阿迦尼吒天宮。初受用身成等正覺
依此文者於色界頂成道。上引壽命經等意
又同之
  慈覺請來録云。金剛界瑜伽略述三十七
尊心要一卷。大廣智云云圓行録云。金剛
界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一卷。不空三
藏譯云云
心要云。中方毘盧遮那佛卽如來部也。報身
圓滿萬徳莊嚴。於須彌盧頂寶峯樓閣大摩
尼寶殿。坐金剛臺成等正覺依此文者。於
須彌頂成道見。安然菩提心義第五會此相
違云。自性自受成佛住處遍一切處心王境
界。非色界頂及須彌頂。而名尼吒亦名須彌
是祕密語也。如文釋云云如文釋者。指慈
覺教王經疏也
若依此
釋者。尼吒須彌密語而非世間事土。毘盧遮
那如來。以本有本初大菩提心爲所住處。是
名光明心殿。此心是色法究竟盡處故亦名
色究竟天。此心有殊妙高顯徳故亦號須彌
山頂。是故或説色頂成道。或述須彌成佛。全
非相違説也。今案之。此教卽事而眞爲宗。豈
離世間事土別有法性理土乎。世間所知尼
吒須彌是毘盧遮那成道處也
  私案現證三重之事
仍加愚推聊設會通。且見教王經説相現證
有三重。一。經云。婆伽梵大菩提心普賢大菩
疏第二云。婆伽梵者是果名也。大菩提心普賢大菩薩
者是則因號。今以果名號因位者爲顯毘盧遮那。雖久
成道爲諸衆生示適今證。故號
因位。又示因必有果故以爲名
住一切如來心時
云。
安住本初爲住如來心。一切諸
佛同以爲心故云一切如來心
一切如來滿此佛世
界猶如胡麻疏云。此心卽諸佛之母。是故住此
心時十方諸佛遍滿世界猶如胡麻
爾時
一切如來雲集。於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訶薩
坐菩提場疏云。前明滿佛世界。今明集菩薩所也。
一切義成就菩薩者。金剛薩埵是也
詣示現受用身咸作是言。善男子云何證無
上正等覺菩提。不知一切如來眞實忍諸苦
疏云。謂薩婆若智及金剛喩定尚未能證知。勿以此
爲足云云私云。眞實薩婆若智。苦行金剛喩定也
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訶薩。由一切如來警覺。
卽從阿娑頗娜伽三摩地起。禮一切如來白
言。世尊如來教示。我云何修行。云何是眞
實。如是説已一切如來異口同音告彼菩薩
言○私云。自是以後具説五
相成身。依文繁略之
作是言已。金剛界菩
薩摩訶薩現證自身如來疏云。由前自性成就力。
更已成就五佛身。故云
現證自身如來云云私云。自性成就力者。指第五佛身圓
滿眞言。經自説自性成就眞言故也。五智功徳從本以來
具足自身無有闕減。一切衆生被覆無明不能顯現。今依
五相始而現證。實是本自成就不依他而得。故云自性成
就。又云現證
自身如來也
二。經云。盡禮一切如來已白言。
唯願世尊諸如來加持於我。令此現證菩提
堅固。作是言已疏云。明請加持也。譬如轉輪聖王將
登極時。取四海水請一明師。灌頂加
持被印可已。然後登極。爾時四海敬信。萬民承奉。佛亦
如是。今當遍於十方垂教令。亘於三世利群生。是故從塵
數諸佛受五相灌頂。禮空界如來請加
持現證。故云唯願諸如來加持於我等
一切如來疏云。
謂五
方如來卽
能加持也
入金剛界如來彼薩埵金剛中疏云。金
剛界如
來者是後名。薩埵金剛者卽前號。並所加持者也。所以
一切如來入彼中者爲加持。顯發金剛界如來現證故也
時世尊金剛界如來。當彼刹那頃現證疏云。現
證之言
冠於句
末也
等覺疏云。五句如次卽是五
智云云法界體性智也
一切如來平等
大圓
鏡智
入一切如來平等智三昧耶平等
性智
證一切
如來法平等智自性清淨妙觀
察智
則成一切如來
平等自性光明智藏如來應供正遍知成所
作智
三。
經云。時一切如來私云。四智
如來也
疏云。前入薩埵。今
始出之。故云復也
從一切如來疏云。一切如來者是法界體性毘盧
遮那一切佛爲身。故云一切如來也
埵金剛出私云。阿閦如來也。意云。從一切如
來之處五峯金剛三摩地智出也
以虚空
藏大摩尼寶灌頂私云。寶生
如來也
發生觀自在法智
私云。無量
壽如來也
安立一切如來毘首羯磨私云。不空成
就如來也。總
意云。四智如來還從金剛界如
來身中出。初出字冠後三也
由此往詣須彌盧頂
金剛摩尼寶峯寶閣。至已金剛界如來以一
切如來私云。法界體性智
毘盧遮那如來也
加持於一切如來私云。
四智
如來
師子座一切面安立私云。師子座者中方大日
座也。向四面坐故云一切
面安立。略出經所説
一身四面大日者是也
時不動如來寶生如來觀自
在王如來不空成就如來一切如來以一切如
私云。四
智如來也
加持自身疏云言自身者毘盧遮
那以彼四佛本體身故
婆伽梵
疏云。三
方如來
釋迦牟尼如來疏云。北
方不空
一切平等善通
達故疏云。自受用智無礙諸法故云一
切平等。深徹本際故云善通達也
四方而坐

東方象座。南方馬座。西方
孔雀座。北方迦樓羅座也
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如
來不久現證等覺法界體
性智
一切如來普賢心大圓
鏡智
獲得一切如來虚空發生大摩尼寶灌頂平等
性智
得一切如來觀自在法智彼岸妙觀
察智
一切如來
毘首羯磨不空無礙教圓滿事業圓滿意樂
成所
作智
已上三重現證經文分明也。第一現證
五相瑜伽修行成就時。顯發自身本具五智。
第二現證請外如來攝入内心之時。刹那之
頃證得五智功徳。第三現證引内功徳出現
于外。彼此相加之時。不久又證成五智功
徳。第一唯本有。第二本修不二。第三成業
用五智。又第一佛部。自身如來故。第二蓮
花部。攝萬徳歸一身故。第三金剛部開一身
遍法界故。然此三重現證其處各別也。謂初
二於色究竟天成之。第三於須彌盧頂成之。
色究竟天者。楞伽經第九云。自内心清淨是
我自在地。自在究竟處阿迦尼他天現
二現證共於内心證五智功徳。唯自明了他
所不見也。色究竟天功徳相應故以爲現證
處。須彌山頂者。殊妙高顯標幟也。第三現
證又顯業用成辨佛智最妙。彼此相稱故即
下此處更示現證。是故聖位等約初二種判
色界頂成道。以何知者。壽命經説於色界頂
成等正覺卽下須彌山。以知取往詣須彌前
爲成等正覺。以何知者。彼心要依金剛頂經
略述三十七尊心要。而彼書最初文云。爾時
毘盧遮那如來。於須彌盧頂。於金剛摩尼寶
峯樓閣。至已金剛界如來以一切如來加持。
於一切如來師子座一切面安立等是則依
教王經。由此往詣須彌盧頂以下文意述之。
彼中方毘盧遮那卽如來部等釋依説第三
現證。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如來不久現證等
文。然則聖位經等唯明色頂正覺。心要唯示
須彌成正覺。教王經並説二處現證。説相隨
宜。更非相違矣已上。今案推義
也。不可指南
  初會説處事
問。十八會中初會經於何處説之乎 答。教
王經第一説住處成就句云。一切如來遊戲
處住阿迦尼吒天王宮中大摩尼殿。種種間
錯鈴鐸繒幡。微風搖激。珠鬘纓絡。半滿月
等而爲莊嚴三十卷教
王經同之
同經疏第二云。經一
切如來遊戲處○而爲莊嚴。釋曰。五正擧聞
持之處○爲顯佛土最勝義故。取三界中最
勝之處。以示土相同經開題云。其第一會
名一切如來眞實攝教王於阿迦尼吒天宮説
教時義第二云。金剛頂十八會中第一會
名一切如來眞實攝教王會在尼吒天説。如
是十八會中時處各別。今三卷經彼第一會
依是等文者。以阿迦尼吒天爲初會説處。
而教王經次下云。由此往詣須彌盧頂金剛
摩尼寶峯樓閣云云三十卷教
王經同之
聖位經云。令往
詣須彌山頂金剛摩尼寶峯樓閣云云壽命經
云。卽下須彌山頂金剛寶樓閣云云十八會指
歸云。次説降三世大品有六曼荼羅。如來成
等正覺已。於須彌盧頂轉金剛界輪已。與諸
菩薩名號受職已依是等文者。於色界頂成
正覺已下須彌頂説四大品見。爾者以須彌
頂可爲初會説處。教王經疏第一會此相違
云。五明處會者。今經只是一處一會。所謂
本有金剛界阿迦尼吒天王宮中大摩尼殿。
處既不動。會所不移故爲一處會也。言阿迦
尼吒天者。不是世間所説三有色界頂天。是
則大毘盧遮那心中本有菩提心光明心殿。
故瑜祇經云。金剛界遍照如來○光明心殿
中○金剛天女使已上
經文
阿迦尼吒此云色究竟。
心是諸法究竟所歸故爲色究竟。故花嚴云
三界唯心也。實相功徳妙住之境。金剛五智
心王所都故爲天王宮 問。今案經文。金剛
界如來受諸佛加持已。往詣須彌盧頂金剛
摩尼寶峯樓閣。若爾處會既移。何故但云一
處會 答言。須彌盧者非是世間所知須彌。
卽是毘盧遮那所座之名 名爲堅勝法界座
也。是佛座處猶如彼山故云須彌盧頂。是故
訣云。今人共號爲須彌座者從此立名。非是
須彌盧山四寶所成者。此妙座高顯猶如彼
山故以喩之云云於如來座而有兩種。謂世
俗勝義。眞俗不二而論佛座也。言往詣者從
本不生際赴差別之境故云往詣。卽是差無
差不二而論往詣耳。又或經云卽下須彌山
頂者互復准知也此釋意以尼吒爲説處。而
往詣須彌者。非世間所知須彌。佛智高顯如
彼山故云須彌山頂。總意云。阿迦尼吒天
者。不生心地平等平等遍滿法界。自此平等
心地趣竪差別門。現無量神變。振三密妙
用。故或云往詣或云卽下。非如運歩而從此
至彼也。不動平等卽差別也。不壞差別卽平
等也。是故雖云卽下須彌而終不動尼吒。以
此經爲一處一會説是此意也
又菩提心義第五釋云。教王經意。若依自受
尼吒卽山頂故不下而下也。若依他受尼吒
成佛卽下山頂初釋如慈覺疏。後釋從色
頂實下須彌頂。兩處共世間所知之處也。若
爾者初會四大品説處可定須彌頂歟。然則
慈覺釋尼吒須彌非三界所攝。色法盡處故
名色究竟。殊妙高顯故稱妙高山云云此釋
無謂。其故者名色究竟天者。卽三界中色界
頂天也。依之聖位經説在色界頂阿迦尼吒
天。壽命經述於色界頂第四禪。豈非色界有
頂天處乎。又疏第五釋須彌云。如來因陀羅
三昧亦復不移。此處開出淨菩提心妙高山
王。以世間共識標幟。以爲出世間祕密標幟
豈非世間所知須彌乎。但義訣非是須彌盧
山者。世人不知淨菩提心實義只作世間淺
近解。爲簡之作此釋。而實非離世間須彌
有其處也。覺大師釋恐似見文顯相忘其旨
趣。安然後釋又不得其意。如所釋者。當經他
受用身説非自受用身説歟。太違經旨。又背
宗意。何況住處成就句已云阿迦尼吒天。准
諸經例豈非説經之處乎 問。若云指三有
中色頂須彌者。事法必有分齊。聖智不壞
之。若云於色頂説之者。違往詣須彌文。若云
於須彌説之者。違住處成就句。若云於二處
説之者。可云十九會。何云十八會乎。諸篇
有疑爲之如何。答。佛智境界以凡情難量。
非深信者何能得入。不思議解脱菩薩一毛
納刹海芥子攝須彌。當凡情者雖難信。聖教
眞説誰不許之乎。當知今宗意多法界爲宗。
故一一事法不壞當相各攝法界。十八會指
歸云。各各分劑各不雜亂圓證四身云云
此意也。如初會者可云色界頂説。經出五成
就時至住處成就句云阿迦尼吒天故也。高
祖得此意出初會説處釋阿迦尼吒者也。而
此尼吒天者非情謂狹少處。卽是周遍法界
佛土也。豈隔色頂於須彌乎。匪啻不隔須
彌。法身智身遍滿一切有情界非情界故。十
界依正何處不遍。三種世間何物不攝。雖然
色頂須彌殊有相應所由故別擧之。所謂如
來成道處非虚幻土所堪。是故以金剛爲座。
金剛者a字不生地大也。彼色界頂者三災
四劫所不壞之處也。毘盧遮那成道尤以此
界可爲其處。須彌山頂又主不動不壞徳。大
日經説曼荼羅壇地或云因陀羅壇。或云帝
釋壇。最上名義大教王經儀軌上施護
云。東
方帝釋天地大。南方火天爲火大。西方水天
爲水大。北方風天爲風大卽此意也。色頂
須彌雖異同主金剛不壞徳故。別寄須彌頂
顯色頂遍滿法界。是故雖云往詣須彌。須彌
卽是色頂。故以初會爲色究竟天一處一會
説也
問。須彌卽色界頂者。何教王經説往詣須
彌。壽命經説卽下須彌山頂乎。似兩處各別
從此至彼如何 答。色頂攝須彌之相其如
何。若色頂廣成遍須彌歟。須彌上昇入色頂
歟。今謂非如是。須彌不昇色頂不廣。色頂
在第四禪極。須彌在欲界六天。雖此不往彼
不來法爾瑜伽故。而能往來渉入。大日經疏
第十八云。又此經宗卽於本座受請。還以不
來相而來至此道場。不同麁方便中有此彼
之相然則雖色頂攝須彌不亂上下二處。故
從色頂能下須彌。雖不亂兩處而須彌終不
出色頂。是故以不來相而來。以不下相而
下。於下與不下不可存毫髮之異。只得意忘
筌耳
問。若約以色頂攝法界門者。自餘處處皆可
色界頂攝。爾者此經可云一處一會説。何成
十八會不同乎 答。如先云。此教多法界爲
宗。故一一法互爲主伴。各離待對共攝法界。
釋論云。平等平等一皆無有別異。各攝諸法
故然終不雜亂然則初會以色頂攝法界。第
四會以須彌攝法界。自餘會會皆亦如是。文
殊以智慧攝萬徳。觀音以慈悲盡法界。如是
義門自宗大綱也。非始可驚者歟
  右金剛頂經有十萬頌十八會。初會四大
品中第一品有六曼荼羅。不空三藏纔翻
譯彼一曼荼羅。三卷教王經是也。慈覺大
師製疏七卷。是又釋初二兩卷。猶不及第
三卷。旨趣髣髴頗迷始末者也。爰施護三
藏具譯初會四大品。三十卷教王經是也。
今披見件經。聊得一會首尾不審之篇目。
愚案之所及命賢寶令書之。未及再治。敢
不可及他見而已
  貞和五年五月三日
  權少僧都杲寶記之
  嘉慶二年六月十日。於東山吉祥園院。
以彼草本書寫
  權少僧都融然行年四
十一歳
  金剛頂宗綱概在此中。尤可祕藏之。後
日交合
  此是一卷者。<#0773_1/>所謂金剛頂宗綱概在此中
云云嗚呼金剛頂之探頥。兩祖功不可得
量。惜哉卷頭幾紙散失。書題亦不知何言。
因茲直名金剛頂宗綱概。是偏今案也。他
日得散亂之分者。如前來補之。以予此奧
書等亦糺之。後葉莫勿
  元文四己未年六月二十日
  東寺定額僧觀知院
勸修寺院家淨土院
權僧正賢賀生年五
十六歳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766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