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貞應抄 (No. 2447_ 道範撰 ) in Vol. 77

[First] []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447

貞應抄卷上

貞應三年閏七月十三日。自禪定二品親王
所給御尋。題云
  眞言教主三身分別事
驚覺佛三身分別事
一道極無地前地上事
四種法身横竪分別事
三種卽身成佛事
卽身成佛宿善事
卽事而眞事付三性事
五藏顯密分別事付顯陀羅尼五藏分別事
一門普門分別事
自證極位說法有無事
識大顯形有無事
  眞言教主三身分別事
問。兩部大經等教主三身分別其義如何
答。漢土本朝自門他家異解。區紛紜難
披。唐土覺苑他門安然等。皆以他受用身
爲教主。是卽雖入密宗未出顯網之故
也。自門古徳。其義又非一准。本地加持之解
傍正通別之談。或始別ニシテ同。或初同後異。
如此異端不能具述。今且依故禪林寺大
僧都靜|之指授述其一義云。此有二門。先
說三身。次明述主。初三身略有二門。一本
有内證。二隨縁顯現。初是横平等。後是竪差
別也。初横三身者。卽毘盧舍那遍一切處性
淨圓明三轉方便也。謂以心内九八七三識。
如次爲理智事三轉。是法身般若解脱三點
也。又如次爲自性自受他受三身。此三身
理智爲法他受爲人。此人理智和合&MT06279;
別體。四曼四身一切諸尊。皆以理智爲所
具徳。以人爲能住體。仍約佛陀菩提二義
見之。云ヘハ皆人。云ヘハ皆法也。此三轉
遍一切法。平等平等法爾常恒。天台等三身
本有之談者。法身獨本有&MT06279;報應是修得。然
約相卽云不縱不横。是故報應性具ニシテ
是事具。今教他受應化人體自性本有ナルカ故。
三轉宛然不變事具。是爲自家不共說云云
高野蓮谷僧都難云。五蘊立人是我
見。小乘以上諸教皆破之。今談人本有。豈
非人我見乎云云禪林上綱會云。自宗卽事
而眞全異諸大乘。無我中有大我。不可驚
異。故大師云。人法法爾ニシテ教義離絶卽此
三轉法爾之義也。又菩提心論眞言行者心
月輪觀二乘法執相濫問答有之。可准思

問。此三轉義其證何在 答。金剛頂經開題
云。三十七尊各各有能入金剛智。所入
剛定。能證金剛人是卽誠證也。定者理
也。總此三轉者三密也。三部也。約軌建立
偏依此旨得心可見。不可驚疑云云如上
三轉。於十法界三世間等一切人法平等圓
具。故云横平等也
次竪三身者。金界五智三十七智。胎界
重十三大院分之爲三身。先付金界五方
五方分別之。中東南是性淨圓明三轉也。
倶是自證故。總爲法身。是心内九八七三識
也。次西方妙觀察智邪正不謬故。始見迷
界起大悲。是爲他受用身。次北方成事
正攝化衆生事業智故爲化身。此二
心外六五二識也
問。九八理智其義可然。第七爲人其意如
何 答。第七末那是意。意卽思量爲性。然
以思慮爲人。卽有情義。謂第九色第八
心ゝ色心和合スルヲ言有情。是爲第七識也。是
卽五蘊法聚集スルヲ爲人故也
問。常以第八爲異熟識爲有情體。今以
第七爲有情。其義如何 答。顯教八識
自宗心外分齊談之故。廢立是別。不可
相例。彼以第九不爲色故。於第八置種
子五根等故。今心内三轉卽内證三密異
云云
問。於心内但有三識無六識耶。又心外但
有六識無三識耶 答。心内亦有六五。以
前五屬第七。第七前五同是人故。是故心
第七出テハ心外爲前五。又以第六屬第
八。第八與第六同是了別心性故。故心内
第八出心外爲第六識也。又心外有三識。
必帶本故。總體爲第九。故於心外有九
識也云云顯教所立九識是心外九識也。未
知心内三點故。未入金剛寶藏故。大師
處處以顯教爲心外分位。卽此意也
次三十七尊爲四身。見禮懺文等。四身三身
開合不同
次胎界四重四身者。安然云教時義胎藏界會
中台八葉名自性身。三部眷屬爲自受用
身。第二重諸大心衆爲他受用身。第三重
釋迦佛等名變化身。九界眷屬名等流身
十三院可准思之
次明說主者。先付初横三身論之。次約
竪三身顯之。初内證三點中。理智是所說
ニシテ非能說主。以事轉爲說教主。一切說
法以人爲主。法自不可說法故。三轉雖不
離。以自性受用爲法。以他受爲人故。於
邊立說主義也
問。若如此義者。與彼演密安然等他受用
之義有何別耶 答。彼等不知内證三轉
故。只以法身爲無相寂然之理。仍以隨縁
應機他受用以下。始爲色相之體爲能說
之主。今教不爾。自證極位三轉宛然トシテ本有
常住。統此三轉爲自性身。人法自性
故。故二教論云。清淨表理。金剛表智。自
通二依之彼顯教所立他受用者。今教
所立三身中第三變化身所屬他受用
也。内證外用天殊地別。不可相亂
問。内證三轉同自性ニシテ無化他之義。何
名他受用耶 答。是隨縁應機他受用之根
本體性故云他受也。於自證位有此他受
體故。出心外現化他作用也。三點中
寂靜無相故。以事轉人爲化他本也云云
問。若一切說法皆於他受用人論之者。今
教意非情草木等三昧耶身。阿字賀字等
門身之說法義不許之歟 答。今三轉者卽
六大也。三密也。三密卽聲字實相也。此六
大三密何法ニカ具。六大是體。三密是用。
體用不離ニシテ周遍法界。是故草木等阿字等。
具此三轉故各各說法スルナリ。此說法者。尚阿字
等三點中說法。非理智邊。委可思之」
問。六大三轉相攝如何答。五大色。識大
心。從本已來色心不二ナル爲人
問。六大三密相攝如何 答。此有二義。一
云。五大是身。語屬身故在五大。識大
云云一云。地水火爲身。風空爲語。識大爲
va@m又四曼各具四曼故。阿字賀字五
&T037992;&T037992;等。亦具大羯故有說法云云
次付竪三身論對機說法之義者。今詳自
家諸佛内證外用說法次第有三位。一本地
自性身。二能加持身。三所加持身也。本地
身者。毘盧舍那内證三點也。是爲法身。能
加持身者。西方妙觀察智。是淨佛國土身也。
是爲他受用報身。所加持身者。穢土成就衆
生身也。是爲化身。是則如次。經題大毘盧
舍那法身成佛報身神變加持化身之三位也。此
三重說會。如次祕密壇・嘉會壇・大悲壇也。
疏第三云。毘盧舍那。以本願故住於加持
世界。普現悲生曼陀羅毘盧舍那者。性淨
圓明三轉。卽中東南方也。住加持世界者。成
所作智成就衆生世界也。普現悲生曼荼羅
者。淨佛國土曼荼羅也
問。住加持世界普現悲生曼荼羅者。加持世
界所現曼荼羅也。何分爲二重耶答。疏第
六云。潔白是毘盧舍那淨法界色。則一切衆
本源故最爲初。赤是寶幢如來色。旣
發菩提心。於明道中降伏魔怨。滅除蓋障
故第二。黄色是娑羅樹王色。以成正覺時。
萬徳開敷。皆到金剛實際故第三。青是無
量壽色。旣到金剛。卽以加持方便普現スルコト
大悲漫荼羅。如淨虚空中含萬像故第
四。黑色是鼓音如來色。所以垂普門之迹。
皆爲顯本。本者卽是如來自證之地。住大
涅槃。若捨加持神力。則一切心量衆生
其境界。是故其色幽玄ニシテ而最居後也。此五
釋文最爲規模。自宗修行成佛說法
第。專在此釋。所謂中東南白赤黄是性淨
圓明三轉。於南方自證窮極故。西北青黑
是淨土穢土化他作業也。其中於西方云
卽到金剛卽以加持方便普現大悲曼陀羅
故。今以西方云普現悲生曼荼羅也。謂諸
衆生遇穢土釋迦成就衆生教聞法發心。
次淨佛國土現莊嚴身蒙驚覺。次依驚覺
力入自證祕密壇也。是三身引入次第也。
故普現悲生曼荼羅者。卽淨土群機嘉會壇
也。就此三重論現流兩部大經說主者。自
性本地身。常恒演說三平等門。然此位非
有心境界。是故住加持三昧。普現群機嘉
曼荼羅。傳誦自性說法。是第二能加持
身。傳說第一本地身之法也。疏家出居外
朝之釋。卽此義也。常&T052143;ニハ以此位說相卽
爲根本說會。是未了談歟。此能加持所加
二重。皆釋迦示現也。仍現流兩部皆釋
說者。約傳誦言之也。是故以實言之。
他受變化二重唯傳者ニシテ非說主。以自性本
地身爲說主也。委可思之
問。傳說義其證如何 答。大師雜問答云。或
釋迦言。此金剛城曼陀羅毘盧舍那如
來。於天上中已爲天主說。今我於此菩提
樹下爲諸國王說。然則釋迦從大日尊爲
所被機傳說此說。所以顯中有密故云顯
密並說科云。此經者守護經也。於天上
中等者。指色界頂說。金剛頂教王經等也。
然則彼智處城菩提樹下是他受變化釋迦
傳說眞言說會也
疑云。今所引傳說之經是菩提樹下所說也。
何以之爲大日經等傳說之證耶。又金剛頂
十八會。是卽大日法身根本說會也。何以之
爲傳說之會耶答。本自今南浮流布密教
卽釋迦傳誦也。仍十八會儀式。又嘉會壇傳
說之會儀也。守護經眞言旣傳說也。金剛頂
色界頂說。亦可准思。唯以自性法身爲根
本說主故。此餘二身是皆可傳說故。以一
知一也。此事花嚴釋中云。葉中小釋迦
踊葉上說。葉上大釋迦誦臺上文 正釋
文追
可檢之今三重准此三重可知之。又以彼
梵網三重。卽爲今三重身之義有之如餘
處處釋中十八會等爲自性說處者。是約
本言之。自性恒說傳宣之故也疏釋料簡如
二教論抄。高
野古來教主
義如疏抄
  驚覺佛三身分別事
問。眞言行者住無識身三昧時。并顯乘
者沒心實際時。諸佛驚覺&MT06279;進金剛際。彼諸
佛者三身中ニハ何身耶 答。報身阿彌陀也」
疑云。以何得知彼佛是阿彌陀耶答。諸
佛攝引次第總有三重。前穢土淨土密嚴
三佛是也。然諸衆生聞釋迦教發心修行。其
心住實際時。受用佛示現空中驚覺之。蒙
驚忽進則入自證。是攝取釋迦所化衆生
令入大日自證法界。此自證者。卽行者平等
智身也。此自證位ニハ無能所相故。無能化別
佛也。金剛頂經說驚覺佛云示現受用身
禮懺文說彌陀爲智惠受用身。故云彌陀。

疑云。彌陀是淨土來迎佛非驚覺佛。又受用
身佛其數是多。何以受用名必云阿彌陀
乎。安然教時義云。然此五佛。於此世界五方
各有他受用土。謂妙花布地胎藏世界金剛
威界・寶莊嚴界・大蓮花界・羯磨輪界以之
思之。以他受用必不可爲彌陀。又疏第二
十以彌陀爲自受用佛。以自受用身不可
爲驚覺佛。仍旁不明如何 答。自宗意。五
方十方諸佛皆非異體。是一行者顯得三身
也。仍恒沙萬徳塵數諸尊攝&MT06279;爲三身。其他
用者卽彌陀也。善導道綽等。又多判&MT06279;爲報
佛。然詳ルニ三身佛名。如次大日彌陀釋迦也。
仍三重引攝次第其驚覺是當彌陀也云云
問。常&T052143;以報身名盧舍那。今何名彌陀
耶 答。今以彌陀爲他受用者。以眞言門
五方五智爲三身時分別也。但盧舍那是
報身ナリト者。是又不可相違。彌陀是初地
能化ナリ。是爲小金剛薩埵。初地者攝十地故。
彌陀盧舍那一體異名。抑至安然五佛各有
他受用之釋者。是各具五智之意也。以五
智爲三身時者。一切諸尊各各内證三點
卽大日阿閦寶生也。各各他受是彌陀。各
化用是釋迦也。可思之。又彌陀是來迎
佛。又疏自受用身等者。理實ニハ彌陀有外用
内證無邊方便。是故爲ニハ初心示來迎。
ニハ已入類作驚覺。爲ニハ後心卽爲自
證。覺va@m云。能仁彌陀佛體無異。又云。若就カハ
淺略他受應化淨土若依深祕自性法身
佛土
重疑云。若驚覺佛名他受用故。阿彌陀者。
守護經中說驚覺佛爲化佛如何 答。彼
卽以他受用名化佛。非三身中化身。大日
法身作用化作故。云化佛也
  一道極無地前地上事
問。顯略一道極無二心。於自家地前地上
在何位耶 答。古來無定。先哲有諍。今先
出異解。後成一義。其異解者。或古徳云。疏
云。復次祕密主眞言門修行菩薩行。諸菩薩
無量無數百千倶胝那庾多劫積集無量功徳
智惠具修諸行無量智惠方便皆悉成就者。
卽是欲明越第三劫之心。欲令見聞&MT06279;
信樂尊重故。先歎其功徳。可知餘教中
行於方便對治道。次第漸除心垢經無
量阿僧祇劫。或有得菩提。或不至者。今此
諸菩薩則不如是。直以眞言爲乘。超
入淨菩提心門。若見此心明道時。諸菩薩
無數劫中所修福惠自然具足又云。行
者住此心時。卽知釋迦牟尼淨土不毀。見
佛壽量長遠本地之身。與上行等從地涌出
諸菩薩同會一處。修對治道者。雖迹隣補
處。然不識一人。是故此事名爲祕密此文
淨菩
提下釋之一
道無爲證也
又云。已歎入眞言門功徳竟。然
行者復以何法入此法門耶。故經次云所
謂空性。空性卽是自心等虚空性。上文無量
如虚空乃至正等覺顯現。卽喩此意也又
云。此云望前二劫。猶如蓮花敷若望後
二心卽是果成種。故曰如是初心佛說成
佛因
大師注云。前二劫者。指他縁一道二種
心。後二心者。示眞言門根究竟二心
  已上一段明眞言行者淨菩提心。是故一
道極無是眞言門初地也
  私云。此實範上人最後病中記也
或古徳云十六玄
門大意
問。依十住心論。第六無畏
判眞言本有地前地上方如何答。依
十住心論者。第六無畏修生勝進極果
無自性心。猶是無明。分位故。非祕密莊嚴
本有無垢十地之初地也
問。第六一切法平等無畏。疏已判卽是眞言
行者虚空無垢菩提心也。加之演密鈔師安
然阿闍梨。同判眞言初地。又當時學者。多
言眞言初地也。爾者何故以第六一切法平
等無畏。可云非眞言初地耶 答。於釋
第六無畏疏文。人師會文意趣不同。又末學
多分。更不分別淺深横竪。徒任口臆妄執
自義。何可指南乎。若以極無自性心爲眞
言虚空無垢菩提。而爲眞言本有本初初地
者。此有四失。一者竪不具足十重淺略深
祕失。二者横以法界一門法王一官淺狹一
粒芥子。隱沒大悲胎藏廣大輪圓重重無盡
莊嚴塵數廣多内證總持種子失。三者入他
受用身隨他意教花嚴一經所說法門。不覺
自性法身大日如來隨自意顯祕總持大法
失。四者知淺略十地一義。未知深祕祕中
深祕祕祕中深祕十地失也云云有義云教相抄
今宗意地前經一僧祇卽入初地也。地前
修行顯密是同。准知スルニ二僧祇。七地已前
爲第二劫。八地已上爲第三劫云云又云。
一道爲八地所行。極無爲十地功徳云云
又云。但花嚴等顯教所說十地。望今宗
所說十地。見其同異時。若竪論之。花嚴
亦窮因地智惠之一分。則當眞宗十地之
一分。其所以極無自性心是第三瑜祇心。卽
至第十地。然弘法大師以此心關顯教
故。又金剛界軌說眞言行者蒙驚。云想身
證十地。此中一道清淨者。顯教所說實際理
也。呼證此理人。云想身證十地○是故知。
顯教所說至ルナリ眞言第十地。若横尋之。花
十地都眞言其教中乃至初心所覺ヲスラ
不說之。其所以行中不言三密瑜伽。理
不知四曼境界。故云菩提心論修瑜伽
人。從凡入佛位。超十地菩薩境界此卽
眞言初發心超顯教十地也。是横竪義左
ニシテ亦對當釋無定云云又云。然付說眞
言門行。有教門實行二意。若依教門。八地
已上爲眞言門。若付實行初地已上。故疏
云。然此經宗。從初地得入金剛寶藏。此
實行意也。若爾第六無畏在初地。是時極
無自性心生者。是就實行。言一切菩薩始
入初地時。必生眞言門極無自性心。雖然
極無心至第十地方究竟之。謂初地是證
十地卽見得之終也云云
  私云。此抄意一道極無二心教門ニハ爲八地
十地實行ニハ爲初地也
如此古徳末學取文不同ニシテ立義互異。略出
兩三不可具述
問。此初地地前兩義。各其文證如何 答。略
出一二。先初地
以一道極無眞言三心爲淨菩提心之文
寶鑰第八住心云。故大日尊告祕密主云。何
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祕密主此菩薩淨菩
提心門。名初法明道。釋云。謂無相虚空相
及非青非黄等言。並是明法身眞如一道無
爲之眞理又云。下文云。所謂空性離於
根境○離眼耳鼻舌身意者。亦是明理法身。
無畏三藏說。行者住此心時。卽知釋迦牟
尼淨土不毀。見佛壽量長遠本地之身○
證此理佛亦名常寂光土毘盧舍那
第九住心云。故大日尊告祕密主言。所謂
空性離於根境○極無自性心生。善無畏三
藏說。此極無自性心一句。悉攝花嚴教盡
以淨菩提心爲初地之文
疏一云。此菩提心爲後二句因。若望生死
所殖善根。則名爲果。以覩佛法前相
同二云。行者得如是微細惠時。觀
一切染淨諸法。乃至少分猶如隣虛。無不
從縁生者。若從縁生卽無自性。若無自性
卽是本不生。本不生卽是心實際。是心實
亦復不可得。故曰極無自性心生也。此
心望前二劫。猶蓮花敷。若望後二心。
卽是果復成種故。曰如是初心佛說成佛因
又云。若住此不思議解脱時。卽是眞阿
羅漢。不著於有爲無爲。一切世間應受廣
大供養。故經云。世間宗奉常應供養○爾時
スルヲ於佛家名在高幢雨種種寶。以此
因縁故。堪受世間廣大供養也此等釋
皆以一道極無爲初地淨菩提心也。佛家
卽初地也
以第六無畏爲初地之文
疏第三云。爾時於有爲無爲界二種扼縛得
蘇息處。卽是眞言行者虚空無垢菩提心也
  又云。以此中道正觀離有爲無爲界。極
無自性心生。卽是心佛顯現故。曰正等覺
第二云。所謂空性。空性卽是自心等
虚空性。上文無量如虚空乃至正等覺顯現。
卽喩此心也第一云。爾時行人。爲此寂
光所照。無量知見自然開發。如蓮生花
敷。故云無量智成就。此智成就スレハ卽是毘盧
舍那心佛現前故。云正等覺顯現
  此正等覺者。卽初地是也
疏第三云。第六無畏於平等心中修曼荼
羅行。離垢地以去。各於自地觀心中修曼
陀羅行
  此釋意。第六無畏卽初地故。次云離垢地
以去。離垢地者卽第二地故
次地前文
眞言初地開金剛寶藏文
疏第二云。然此經宗從初地得卽入金剛
寶藏
一道極無不入金剛寶藏文
又云。花嚴十地經一一名言。作阿闍梨
傳。皆須作二種釋。一者淺略釋。二者深祕
釋。若不達如是密號。但依文說之。則因縁
事相往渉於十住品。若解金剛頂十六大菩
薩生。自當證知也十住心論云。如上二
宮。但芟薙宅中之荒穢。猶未開地中之寶
藏。空甞大海之醎昧。孰獲龍宮之摩尼
  寶鑰云。九種心藥拂外塵而遮迷。金剛
一宮排内庫而授寶又云。心外研垢於
是悉盡。曼荼莊嚴是時漸開又云。顯藥
拂塵眞言開庫戒序云。所謂空性離於
根境○是空性則所謂一道清淨一眞法界
之理也。於顯教最極醍醐之妙果也。於祕
密從此發極無自性之心。是故佛言。如是
初心佛說成佛因。從此以後始發眞言門祕
密曼荼羅心經疏中第三劫眞言門修
行等釋文顯密間雜。以今此文可辨之
三劫六無畏後更立十地以第六無畏不
爲初地文
經一云。復次眞言門修行○世間宗奉常應
供養已上第三劫說文
復次祕密主信解行地觀察三心○疏云。
此經宗從淨菩提以上十住地皆是信解
行。唯如來ヲノミ名究竟一切智地已上三
劫十地階次文
疏三云。第六無畏於平等心中修曼陀羅
行。離垢地以去各於自地觀心中修曼陀
羅行。略以行位已作十六重深淺不同
又云。若生極無自性心。得入如上漫荼羅
海會名阿闍梨。從此後有十重深行
演密云。十重深行卽十地也已上六無畏
十地階次文
  已上初地地前兩方證據文略出之了。自
餘類文。追可載之
問。彼兩方違文其會通如何答。此兩義中。
初地義者。非自宗正意。仍彼會通且略之。
付地前義可致和會也。但先述大義。次
可會通。凡此一道極無地前之義大意者。自
家地前地上修行者。卽如次始覺本覺修生
本有行相也。第六無畏平等心中修曼陀
羅行者。是眞言行者地前修生ナルカ故云平
等心。始覺滿入平等理故。離垢地以去自
觀心中修曼陀羅行者。初地以上是本覺本
ナルカ故。不依他縁昇進故自地觀心。卽
顯得本有無垢十六大菩薩生故云爾也。仍
諸顯教者。修行種因海故。爲地前始覺行。
此祕密乘者。性徳圓滿海故。爲地上本有心
也。大意如此。次存會通者。先以一道極
無爲淨菩提心初地者。菩提心爲因
廣。以三句義攝十住心故。若就修生。第
二住心以上名淨菩提心。故疏一云。欲明
淨心最初生起之由故。先說愚童凡夫違理
之心又云。如最初種子。離微塵許
垢時。卽顯如微塵許淨心勢力又釋
第四住心云。卽了神本不生度無量見網。
淨菩提心少分増明。由得菩提心勢力所以
不墮二乘地也又釋第二劫云。心主
自在トイフハ明卽是淨菩提心
仍於第三劫菩提心。又有三人不同。一道
極無眞言也。但三劫十住心。皆雖云淨菩
提心。殊於一道極無心。大師引菩提心如
實知自心之文證之者。於前二劫。他縁
有教。覺心是空宗。復非中道。第三劫一道
極無入中道境界故。約近云如實知自心。
自心者是離邊中正義故云云次以第六無
畏云卽是眞言行者虚空無垢菩提心者。是
以第六無畏。擬儀眞言行者虚空無垢菩提
心也。如前五無畏。卽是之言者。不對餘
心。直寄眞言行者虚空無垢菩提心故云
卽也。此虚空無垢心有三重。今所寄者。地
前一道極無之分位。能寄顯止地前。所寄淨
至初地。所謂淨菩提心究竟在初地故
也次心佛顯現正等覺句者。是又地前分
顯之正覺也次離垢地以去等者。此離垢
地者非第二地。是自性法身本有離垢菩提
心地卽初地也玄門
大意
  私云。起信論中以初地名淨菩提心地。
卽離垢之意也
次果復爲種者。此釋准大師御注釋者。一道
無爲地前之證也。云前二劫者他縁一道故
也。一道若非初地者。極無豈地上乎。可思
之。故玄門大意云。極無自性心極果望眞
言本有無垢菩提心本果。還成因故。非眞
言本有果地之初地也仍今因者非初地。
只是第九心第十心爲因故云爾也。十
住心論九云。驚一道於彈指。覺無爲於未
極。等空之心於是始起。寂滅之果果還爲
一道者第八心也。等空心者第九心也。
寂滅果者一道也。還爲因者極無也。是故今
所言因者。非祕密初地菩提心爲因。極無自
性心生レハ卽發眞言究竟最勝金剛心故云
爲因也已上玄門
大意略抄
ヨリ眞言行者淨菩提心分
有三重。一一道無爲寄齊分位。二極無
自性寄齊分位。三本有初地究竟分位也。
仍淨菩提心之言。於地前地上隨應可觀。
次應供事又重重。但生於佛家者。玄門大意
云。次生極無自性心如灰水モテ瑩拭使シムルカ
光淨ナラ。爾時生於佛家名置在高幢雨種種
寶。此文有二義。一者極無自性心。始起極
細妄執當斷無間道位也。故云如灰水瑩
拭。次生於佛家トイフハ是極細妄執已斷解脱道
也。此是斷極細妄執。證圓位無間解
脱也。乃至證入果海有無間解脱也。二
者若極無自性心生一句判花嚴因果始終
者。極無自性心因果始終總シテ爲極細妄
執當斷無間道。得入眞言初地金剛寶藏。爲
極細妄執已斷解脱道也仍生在佛家地
前初地二義有之。隨應可思已上一重
會通了
疑云。淨菩提心縱雖云重重。於第八心旣
名法明道。法明道者。除蓋障三昧能證
也。此定惠初地一位兩輪也。何以第八九
心不爲初地耶。又果復爲種重重義。猶
是微隱。若有古徳義耶。又所立十六玄門
事。演密作二解之中六無畏十地次第梯磴
之義無之。以知。十六玄門廢立不可爲定
判。演密云。一云。第六無畏卽初地故。取二
地以上乃至佛地爲十六種無畏成
十六重玄。二云。漸次證入而有二種。初ニハ
六無畏。從因至果以爲漸次後ニハ約十地
從因至果以爲漸次。二門併&MT06279;有十六。
非次第修行經十六位也又所立初地金
剛寶藏事。眞言行者深祕初地。是入金剛
寶藏也。淺略未入。本自有二種。何以深
祕一門妨淺略異邊耶答。淨菩提心事以
畢。法明道除蓋三昧可准思之。淨菩
提心卽法明道也。不可求別證。就中有地
前除蓋障三昧之證。所謂禪要云。作是觀
已。卽證得解脱一切障三昧。得此三昧者。
爲地前三賢。依此漸進遍同法界者。如
經所說名爲初地但第八九不引
除蓋障三昧之文。是有深意。仍旁不可成
難也。又果復爲種重重事。其理旣極成。何
求潤色哉。但h@rda堀池
僧正
云。第三劫内
セハ始終。其二心淺深與眞言佛果懸成ルハ
佛因。今秋先還如成來秋種子。然信
初心。從第三劫極無自性中。生スハ
密莊嚴初因。猶如當春種子成當秋菓實。
三心同攝レトモ菩提心句。而不壞次第淺深之
義。高祖獨達タマヘリ餘師皆迷ヘリ次十六重玄
義演密二解。倶似穿鑿。頗難依用。而又有
前後相違。以後十重深行爲十地故可思
之。h@rda抄十六玄門義。以六無畏十地爲
十六可見之次初地淺略深祕分別難者。
於自家初地全無淺略分。直入本初初地。
直開金剛寶藏故。不入不開顯略分初都無

  已上當山古來明徳。多存地前之義。近世
碩匠。本寺覺海法橋。傳法院融源闍梨等。
專相傳此地前義也
次成一義者。凡眞言所立地前地上
教門實行二義。若就實行者。顯密一切
無分證梯橙之階級。一切行者。於一
切教發心學行之間。各其心住彼理時。諸
佛驚覺。驚覺入一切智智自證位。此直入位
者。卽自家本有本初初地也。此外更無昇進
階次。一切萬徳頓證頓滿故。次教門者。此
自證圓滿萬徳示他時。四十二地階次
不同アリ。於此教門。顯密寄齊隨義其說多途。
或以三乘爲地前。以一乘爲地上。如二
教論所引金剛頂經。是約寄位差別之意也。
或以二乘爲初劫地前。以大乘爲第二劫
七地以前。以一乘爲第三劫八地以上。以
眞言爲初地。如教相抄所引經軌等。此寄
惑顯位之門也。并一道沈空之心スル第八
地無生之位一途教門五種三昧道之意也。
或以三乘爲地前。以一乘爲初地。如重
譽實範等所引文。是約一乘中道法性理與
初地淨菩提心如實知自心一分類同之義
門也。或以顯乘一切行果爲地前。如三劫
十地階次文。此約修生本有義門。以分別顯
密之教門也。或以顯因果一切次位。卽爲
眞言次位。一一相對寄齊。如花嚴十地金剛
頂十六大生相對釋文。此約質影齊等門也。
或以顯乘一切教理行果。爲眞言門初心以
心。如教相抄横相對義。此約行。顯
知三密故。自家三密初心已超顯乘至極
果佛也。如此衆多義門。皆教門之談也。實
證之義如上
抑古今先達明徳等。若存此意立一義者。
並不相違。若忘此義作鉾楯者。可墮偏
見歟
  已上禪林上綱指授而已

  乾元二年癸卯二月二十九日於神護寺月
靜坊爲興隆拭老眼書寫之了
  法印權大僧都猷然七十
  一交了

貞應抄卷中

  四種法身横竪分別事
問。於四種身有横竪二義。其分別如何
答。先分別四身之相。次分別横竪之義。就
此又有二。初約兩部分別之。次約諸法
分別之。初兩部者。先於胎界四重分四身
者。祕藏記云。問。此四種法身。於曼荼羅
何等其身。答。中臺毘盧遮那爲法身。四佛
爲應身。釋迦爲化身。外金剛部龍鬼等爲
等流身安然教時義一云。胎藏界會中台
八葉名自性身。三部眷屬自受用身。第二重
中諸大心衆他受用身。第三重中釋迦佛等
名變化身。九界眷屬名等流身次於金
剛界三十七尊分別之者。安然菩提心義五
云。三摩地三十七尊自受用法身。禮懺文
大日爲常住三世淨妙法身。阿閦爲金剛
堅固自性身。寶生爲福徳莊嚴聚身。彌陀
爲受用智惠身。釋迦爲作變化身。餘三十
二尊爲等流身。波羅蜜形大菩薩男女天形
 又述出生義記云。大日爲自受用
身。四佛各住別界現土方便。是他受用身。
自餘三十二尊。旣現四親近菩薩身。各在他
方是變化身經軌異說具如彼釋已上
諸尊合具四身文
祕藏記云。此四種身者。爲一身所具。爲各
各出生此四種身耶。答。一身所互皆具足。
皆從一法門出現 菩提心義五云。今眞
言宗四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若
瑜祇經ニハ自性所成三十七尊亦具此四。若分
別聖位經ニハ自受他受三十七尊亦具此四。
若攝眞實經ニハ釋迦變化身三十七尊亦具
此四。若略出經ニハ三十七尊等流身所現二乘
八部亦具此四所現之身云云h@rda抄云。
一切衆生自心本有四種法身名胎藏四身。
一切諸佛所得四種身名金剛界四身
已上四身各具四身文
次約諸法h@rda抄云。問。歷諸法分別此
義樣如何。答。三種世間十法界等諸法。置
法身體論之。卽皆自性身法界體性六大所
成身故。置法身相論之。卽皆受用身法爾
實相四種曼荼羅身故。置法身用論之卽
皆變化等流也次横竪義者。一本卽身義
云。問。旣有性及等流淺深不同之名。何皆
名法身。答。且就竪義雖有不同之名。而
此宗所立變化等流之佛法然有佛故。不同
彼顯教宗等所立本無今有應化之佛。又就
横義。皆是毘盧遮那具體法身也。是故皆名
法身 二教論下云。此四種身具竪横二
義。横則自利。竪卽利他付横竪細論
有四句。一横中横。四重曼荼三十七尊。皆
是一體無淺深異。二横中竪。平等一體之上
有四身不同。此二法爾之上横竪也。三竪
中横。遮那世天淺深高下天地玄隔。此二
隨縁之上横竪也。法爾法爾。法爾隨縁隨。
法爾。隨縁隨縁可思之。約諸法體用心
身。横竪義准思之禪林云。四身横竪義
深可思之。大日經疏三云。經云。世尊一切
支分皆悉出現如來之身者○今欲說漫荼
羅圖位故。還約佛身上中下體。以部類分
之。自臍以下現生身釋迦示同人法。及二
乘六趣種種形色像威儀言音壇座各各殊異
○自臍以上至咽。出現無量十住諸菩薩。
各持三密之身與無量眷屬○然此中自有
二重。從心以下是持大悲萬行。十佛刹微塵
諸大眷屬。從心以上是持金剛密惠。十佛
刹微塵諸内眷屬。通名大心衆也。從咽以
上至如來頂相。出現四智四三昧果徳佛身
又疏二十云。爾時行者。觀心八葉作中
台觀。其身卽是曼荼羅。從心以上爲第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