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祕宗教相鈔 (No. 2441_ 重譽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切諸度門故。法花第二句云示佛知見。即長
字大悲滿行義也。已具大悲萬行。次以
娑羅樹王花開敷智成大菩提故。法花第三
句云悟佛知見。即是暗字義也。既成佛已即
以加持方便普門垂迹導利衆生。若衆生
了知常住時。如來衆迹都盡。以無迹故名
爲入般涅槃故。法花第四句云入佛知見。
是字門也。字輪對如來方便智更有第
五長聲a+uH字門。以無別體故此不説


祕宗教相鈔第四

陀羅聖衆天等淺深第十一
胎藏界曼荼羅四種法身料簡第十二
金剛界九會料簡第十三

  曼荼羅聖衆天等淺深第十一

問。胎藏三重曼荼羅聖衆天等爲功徳有淺
爲當如何 答。大日經第二具縁品偈
云。此等三昧道若住佛世尊菩薩救世者縁
覺聲聞説。摧害於諸過。若諸天世間眞言法
教道如是勤勇者爲利衆生故疏第七釋
云。就五種三昧道中分爲二。謂佛菩薩縁
覺聲聞四種皆名出世三昧。若諸天等所説
眞言法教道皆屬世間三昧。出世間三昧皆
有實益。故云摧害於諸過。世間三昧但有
摧益故云爲利衆生故也。如餘經所説。求
小乘人當修行作觀。即便於世間法深生
厭離。求大乘人又於聲聞法教深生怖畏。
此者爲未知祕密藏者作此方便説耳。就
此經宗則五種三昧皆是開心實相門。如行
者初住有相瑜伽。則是世間三昧。但於此
中了知唯蘊無我即是聲聞三昧。若以十
縁生句觀諸蘊無性無生。即是菩薩三昧餘
如住心品中廣明。不同餘教以心性之旨
未明故五乘殊轍不相融會也。若更作深
祕密釋者。如三重曼*陀羅中五位三昧皆
是毘盧遮那祕密加持。其與相應者皆可一
生成佛。何有淺深之殊。今偈中所説就彼
等自所流傳法教而言耳又云。如上所
説皆是隨他意語明淺略義耳。若就隨自
意語明深祕義。隨入一門皆具一切法界
門。乃至諸世天等悉是毘盧遮那。何有淺深
之別。若行者能於無差別中解差別義差
別中解無差別義。當知是人通達二諦義
亦識眞言相也又云。阿耨菩提於法平
等無有高下。是故如來亦名一切金剛菩
薩亦名四果聖人亦名凡夫外道亦名種
種惡趣衆生亦名五逆邪見人。大悲曼
羅正表此義也疏第二十云。金剛手者
即是大日如來。觀世音者亦是大日如來。文
殊師利者亦是大日如來。乃至鬼神八部一
一亦有此義。亦即是成大日如來。體雖是
義異。所以瑜伽中云。毘盧遮那言。我即
是文殊觀音等。我即是天即是人即是鬼神
即是龍鳥。如是等無不*即是者。由此義
  胎藏曼荼羅四種法身料簡第十二
問。胎藏界三重曼荼羅爲如來内證功徳
*爲當爲物示現境界歟 答。眞言行者住
瑜伽觀行安布曼荼羅境界時。隨觀心之
淺深所得境界非一。謂初心對圖繪曼荼
羅令此轉成生身聖衆。即等流變化境界
也。後後漸昇證位時。此本尊次第轉勝即
得他受用身自受用身自性身方證法界法
門。此時本尊即自身遂成佛果也。故疏處處
文於釋曼荼羅淺深不同也。然付胎藏界
三重曼荼羅者。若行者居十信乃至十迴向
位時。住瑜伽三昧廣雖觀三重曼荼羅境
界。然圖繪曼荼轉成眞身時。唯得等流變
化二身非餘。故分別聖位經序云。然如來變
化身於閻浮提摩竭陀國菩提道場成等正
覺。爲地前菩薩聲聞縁覺凡夫説三乘教
法。或依他意趣説或自意趣説文此經雖
云變
化身佛説三乘顯教。然眞言行者所見
變化身説祕教故云或自意趣説
既云變化身
爲地前菩薩説法。知地前唯見變化身佛
也。見等流身義在可知聖位經變化身佛爲二乘
凡夫説法者。據人中出
世成道之佛。若論行者空中所觀佛者。唯十信已上人
見變化身佛。而非二乘凡夫所觀見。可等流身亦如
此中等流身者義門不定也。若付胎藏界
曼荼羅之説文分別四種法身者。外金剛部
是等流身也。故祕藏記第七十篇云。此四種
法身於曼荼羅何等其身。答。中臺毘盧遮那
爲法身。四佛爲應身。釋迦爲化身。外金剛
部龍鬼等爲等流身云云今指龍鬼等言等
流身者。所化最下不堪見佛身。爰如來無
方大悲強現隨類之身方似同六趣之形而
流出其身。故云等流身也。等者似也。流者
出也。倶舍論第六光法師記釋五果中之等
流果云。果似因故説名爲等。從因生故復
説爲流今等流身可准此釋。若又付實
義廣談者。有等流身即佛菩薩形。祕藏云。
此四種身者爲一身處具爲各各出生四種
身耶 答。一身之所互皆具足。皆從一法
門出現云云是即云大日尊等形亦有等流
身也。佛菩薩之等流者。聲字實相義云。若謂
等流身亦名大日尊分有此義。故經云即
時出現者。此文明等流身等暫現速隱
此心指暫現即滅之化佛言等流身也。今此
暫現之化身雖纔現聖衆之色形不具三
十二相八十隨好。即知相似下劣人類。而
不同變化身佛一身之上具備人之相及別
別諸天之好以出過人天類。故云等流身。
又二教論下引大日經第一文云。又現執金
剛普賢蓮花手菩薩等像貎普於十方宣説
眞言道清淨句法此明等流身説法言等之擧
金剛蓮花手外金剛部諸尊文
此心亦以暫現身言等流也。次變化身者。
若付胎藏三重曼荼羅之説文定四種身
者。第三釋迦院是變化身也。疏第十三云。同
第三院畫牟尼王。釋迦種姓。著袈裟衣具
三十二相此即顯變化身義也。三十二相
佛屬變化身故。祕藏記釋即其意也如上
出之
大日經第五祕密曼荼羅品下偈云。能生隨
類形諸法之法相諸佛與聲聞救世因縁覺勤
勇菩薩衆及仁尊亦然衆生器世界次第而成
先徳造即身成佛義料簡此文云。諸
法與法相者是自性身。諸佛者是受用身。聲
聞至于仁尊亦然者是變化身。衆生者
等流身也云云此心變化身者指第三釋迦
院也。故以聲聞縁覺等云變化身。若付實
通論者。一切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能化八
相成道而非暫現身者皆是變化身所攝也。
聖位經意即此義耳。又二教論引大日經文
云。非從毘盧遮那佛身或語或意生。一切處
起滅邊際不可得。而毘盧遮那一切身業或
一切語業一切意業一切處一切時於有情
界宣説眞言道句法此明變化
身説法文
依此釋意。盧
遮那所現起滅無常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
菩薩身一切皆變化身所攝何限釋迦一佛。
夫如來爲淺機之類隱其深妙相好而現下
劣麁身。變勝相化劣相。故云變化身也。若
爾豈唯留一佛功徳立變化名乎。變化等
流二身案立如是。若探實義論變化等流
者。眞言行在地前位思惟三重曼荼羅時。
初位即可見暫現即滅非相好身之大日如
來四智四行乃至外金剛部等一切聖衆。是
皆云等流身。後時更轉勝可見三十二相
大日等聖衆及非暫現之勝相外部。是齊云
變化身。若付三重曼荼羅之説文分別四種
法身者。地前行者觀察此曼荼時。三重聖
衆倶雖爲所觀境界。然以第三重釋迦院
及外部爲地前所見。中胎及初二重曼荼是
觀而非見。故疏第六釋第三重曼荼羅唯以
色界道云。若從淺至深自迹歸本。
則世尊俯同六趣爲初門眷屬開發淨菩
提心若衆生入此明門超百六十心時。則
已過世間上菩薩位。故第三曼陀羅唯以
白色爲界心云。地前行者見變化等
流無常身以爲本尊。即證入初地所得之自
性身。故云自迹歸本。是即見變化等流之
迹身而歸法身之本也。大日世尊俯同六
趣現第三院身。是云初門眷屬。示現此初
門所攝之變化等流身令行者開發淨菩提
心。淨菩提心者即是初地也。故知疏意以第
三院爲變化身而開地前所見即契聖位
經中云地前見變化身也。然行者入初地
證法界法門身時。於前所見變化等流第
三重曼荼即見是法界之一門法身之一
分也。故疏第六云。又入此深玄色時。即是
如來自證中胎花藏。爾時見五智色皆
一法界色。何有淺深之殊抄第六釋此
文云。如來大悲曼荼羅三重五色差別不
同。究竟即是花臺*之藏。若諸行者證知之
時無有淺深之異究竟果位既爾。分證因
位何無其義疏第六又云。三重曼荼羅所示
種種類形皆是如來一種法門身。是故悉名爲
三重曼*荼若入究竟位皆見一法身
也。若爾入初地證時即可證知己之所見
境界亦分同法界耳。理實亦地前可見
受用身及顯自性身。然其所見暫現而非
常。故龍樹菩提心論云。夫會阿字者。皆是
決定觀之。當觀圓明淨識。若纔見則名
見眞勝諦。若常見者即入菩薩初地等文
是即顯地前少分證見之義也。然而今少屬
無地前唯關變化異地上也。次第二重已
上曼荼羅可求自受用他受用及自性身中。
今付自性及二受用身成第二重已上義
者。疏第六釋第二重及第一重曼荼羅云。第
二曼荼羅於白之上更加赤色黄色者。赤
是勤勇。菩提心中進修萬行。黄是如來念處
萬徳開敷。爾時即入重玄門居寂光土。乃
至迹居補處猶故不識一人。故於第二重
但以三色爲界也。第一重曼荼羅於三色
之上更加青色黒色者。青是大空三昧。所
謂如來身口意密無盡加持故。故作大虚空
色。黒謂如來壽量常住之身。如是妙身畢竟
無像。故作深玄色。此二句*是如來祕藏非
普爲一切衆生。故名内眷屬抄第六釋
第二重曼荼羅云。疏爾時即入重玄等者。謂
此第二院唯是諸菩薩大悲上求下化之位。
若以赤色勤勇心中進修萬行至第八地
住於法愛貪著寂滅。爾時十方諸佛以七
事勸從此發起離著之心得度菩提心難
處。即是第一重玄門。又以黄色入如來念
處萬行開敷是第二重玄門。菩薩入此第
二重曼荼羅時。以赤黄二色爲門故曰入
重玄門。故瓔珞經云。以一切菩薩初度第七
地時上不見諸佛可状下不見衆生可
度爲是住大涅槃。於萬行休息。爾時十
方諸佛以觀自在三昧道發起其心得度
菩提心難處。從此三昧門中念念進趣佛
地。故云入重玄門也釋心云。第二重曼
荼羅是行者從初地至十地之間所見之
本尊境界也。於此重曼荼羅以白赤黄三
色爲界道。然此中白色是淨菩提心義。故第
三重用之。今亦不失其心。所以有白色界
道。次赤色是進修萬行義即顯初地已上乃
至八地功徳。是云第一之玄門。次黄色是萬
開敷義即表九地十地功徳。是云第二
之玄門。疏入重玄門者是第二玄門也。從玄
門亦入玄門。所以云重玄。故抄下云。言重
玄門者○於八地中已入玄門。今十地滿
隣於佛地。寂滅三昧門再得趣證。故曰入
重玄門文此成第二重曼荼羅上至
十地爲其本尊義
抄又釋上疏
文云。言居寂光上者謂第三重曼荼羅釋
迦爲王名釋迦曼荼羅。此云能寂。其曼
荼羅唯以白色爲界。色即光也。今第二重
曼荼羅在第三院能寂白光之上。故名居寂
光上居上者。行者安布自身内時第三
重在齊下第二重在齊上。據此義故云居
歟。若安布壇上者可云居寂光内。横
布故此成第二重爲初地上之本尊義。言爲
地前境界之第三重上令居第二重故
又釋上疏云。言乃至至不識一人者。謂此
第二院皆是位極諸大菩薩其數無量。已近
中臺三點眷屬。猶如靈山從地涌出諸大菩
薩。是故至如彌勒等迹居補處。尚居因故
而於彼中不識一人矣心云。第二重是
十地能化。已近第一重内證三點眷屬三點
義如
抄第五
卷釋
如法花地涌菩薩其徳居深位故彌
勒等不識知之。此亦如是。無能識知者也
已上第二重曼
荼羅料簡了
次上所引疏文第一重曼荼羅
者。白赤黄色三種之上更増加青黒二色。以
爲界道。前重*之三色今亦用者。淨菩提心
廣修萬行萬徳開敷之三義第一重亦有之
故也。今更加青黒二色者。此二句色顯第
一重曼*荼是如來内證功徳而非爲衆生
示。現身也。故疏言。此二句如來祕藏。等
第一重曼*荼
料簡如此
今案疏意。至釋第一重曼荼
羅。異前第二重言畢竟無像如來祕藏非
爲一切衆生。爰知第二重是爲化衆生所
示現身也。又釋第二重言迹居補處猶不
識一人。是即以第二重聖衆類法花地涌
大士也。然地涌既爲物示現身也。今第二
重豈非顯其義乎。又以此曼荼羅爲十地
境界。其義上既成畢。然十地所見是他受用
身也。故聖位經言如來變化身爲地前菩薩
説法文如上
出之
彼經又云外令十地滿足菩薩
他受用是顯地上能化即他受用身也。
知第二重曼荼羅説十地能化他受用身。此
他受用亦是法身。其義如變化身中成之。准
例可知。謂行者隨證極地地功徳。其地能
化即見法身也。次第一重曼荼羅疏既云。如
來祕藏非爲衆生。知是自受用及自性身之
内眷屬功徳也。第一重既爾。況中胎九尊乎。
今就此中分別自性自受用二身者。於法
爾常恒唯佛與佛内證功徳義分有體。有相
體者。是自性之異名。即呼此體名自性身。
故大乘義章三佛義云。法佛是體文彼法佛者
當此自

相者是形貎之別稱即自受法樂形也即
於此相立受用身*之號。故大乘義章云。報
佛是相文彼報佛者當
此自受用身
又聖位經云。毘盧遮那
佛於内心證自受用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
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此文以法界體性
智毘盧遮那爲自性身佛取圓鏡等四智
言自受用也。即是一門意。五佛分二身而
體相別論耳。圓鏡高懸萬像不謬等是智之
相故爲受用身也。五佛分體相時雖二身
別論。而一佛一智之處實具體相二徳。所以
自性自受用二佛一身具之耳。或又以中胎
花臺爲自受身以八葉尊爲自受用聖位
經意
金剛界五佛中以四智佛爲自受用身。准知胎藏
八葉*之尊亦是自受用身也。其文如次上出之
第一重爲他受用。故疏第五云。此蓮花臺是
實相自然智惠。蓮花葉是大悲方便也。正
以此藏爲大悲胎藏曼荼羅之體。其餘三重
是從此自證功徳流|出諸善知識入法界
門耳。正方四葉如來四智。隅角四葉是如
來四行。約此現爲八種善知識各持金剛
界印。故云遍出諸葉間也。如是十六法
一一皆等法界心云。花臺并八葉是如來
大智大悲徳。即曼荼羅體也。實相者是法身
異名也。故以花臺可云自性法身。大悲方
便者萬行圓滿所成徳也。所以可云自受用
報身。以此臺及葉爲曼荼羅之體者。即
云法報二身自徳體也。此外三重曼荼羅者
是爲他示現之身也。以此身能化衆生
故云流出諸善知識。以三重爲他受用其
義顯然也。又對中臺遮那即八葉諸尊亦是
善知識也。葉上大悲方便即助花臺實智故。
所以云現爲八種善知識。此八種各持惠
印故合有十六法也。故抄第五云。疏如是
十六法等者。謂四智四行八種善知識并各
持金剛惠印即成十六法也。其八種金剛
惠印至下祕密八印品中正説其相疏同
卷又云。心實相花臺大悲胎藏開敷以大悲
方便現作三重普門眷屬心同上釋。可
知。又第二十云。如來但住自證之法則不
能度人。何以故。此處微妙寂絶出過心量。
説何示人耶。故漸次流出漸入第一院次
至第二院次至第三院。雖作如此流出
亦不離普門之身此意又以第一重云
他受用身也。又第三云。若自本垂迹則從
中胎一一門各流出第一重種種門。從第一
重一一門各流出第二重種種門。從第二重
一一門各流出第三重種種門此亦同第
二十心也祕藏記第七十門云。中臺毘盧舍那爲
法身。四佛爲應身云云此疏外*之
一途義也。何亦
無其意乎
然已上四身者是佛果體相用功
徳也。謂自性身是體。自受用是相。他受用
及變化等流即用也。後三身者。用故十地已
還乃至凡夫隨應見之。然内證境界*之中
不廢其用。故四身皆常恒也。若四種法身竪
論其義。雖眞應不同若横尋此徳皆是法
然常住之身也。故聲字實相義出四種
身畢云。若約竪義有大小麁細。若據横義
平等平等一。如是身及土并有法爾隨縁二
法爾者。法然常住。隨縁者隨類應現也。
此中四身法爾。平等平等一者。變化等流之
小身不改小身而遍法界。自性受用之大
身不改大身而住一處。是云大小平等。又
變化等流之麁相雖麁絶思議。自性受用之
細相雖細亦可見。是云麁細平等。次四身
有隨縁身者。法報二身徳十地菩薩隨分證
之。是名自性自受用之隨縁身餘二
可知
今宗心
四種皆法身者。約法爾常恒之横論義立其
名耳
疑云。疏意以胎藏三重曼荼羅各別相配四
種法身不明。夫行者住瑜伽之觀念思惟
三重曼荼羅時。若在地前觀之者。三重所
説聖衆背現變化身而可應之。何唯釋迦
一院現其身乎。若言唯見第三之一院不
得餘二重者。既非輪圓具足。如何觀于
行者。是云曼荼羅。付地上行人唯見第二
重。不及初重。作難亦爾。又若言如來内
證境界唯中胎及初重者。可有佛果位功徳
闕減不滿之失。第二第三聖徳不關内證
故。加之分別聖位經云。若證自受用身佛。
必須三十七三摩地智以成佛果。入伽楞偈
云。自性及受用。變化并等流佛徳三十六。皆
同自性身。并法界身總。成三十七也
偈心四種法身體皆同自性身也。然隨衆生
根智淺深其所見有四種不同。如來自在加
持力能隨情令見之。是云四種法身。故四
身各具三十七尊功徳也。若爾四身各無
闕五智功徳。何云中胎聖尊非變化等流
等乎。中胎既通四身。准知餘院亦可爾。所
以四身各別相配義難思如何 答。行者瑜
伽觀法成就時雖何尊齊可見之。何見變
化身時唯限釋迦一佛又得他受用境界
時偏留文殊等四徳乎此義如上付實義
論四身中成之
於胎藏三重曼荼羅各別配四種法身者。
凡大聖設教義門非一途。今合論四種法
身以成一界曼荼羅。是即佛界之四身盡一
印。豈非輪圓具足之至極乎。夫大日世尊
四智四行及金剛手除障地藏虚空藏等一切
聖衆皆有現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身之義。是
皆入釋迦文佛功徳即攝第三重曼荼羅。釋
迦者是三十二相佛之名故。所以用大日等
還攝。入釋迦也。是故釋迦院中可有大日
四智等無量聖衆。然大日經意以此第三重
爲變化身境界矣。爲菩薩衆第二重曼荼
羅之後説釋迦爲第三。即顯此意也。若不
爾者。何菩薩上爲第二佛下爲第三乎。又
上從大日下至外部皆有住塵數相海
而現十地能化身之義。齊攝文殊院等四
院悉爲第二重曼荼羅。然經意以此第二
重爲他受用境界。釋迦佛第三重之所説菩
薩爲第二即此意也。又上從大日下至外
部皆有周遍法界寂靜凝然之體同攝中胎
及初重。爲法報二身功徳。故疏第六云。入
此深玄色時。即是如來自證中胎花藏。爾時
見五智色。皆同一法界色。何有深淺之殊
抄第六釋云。雖三重五色差別不同。究竟即
是花臺之藏等文以此文故知中胎是自性
身而攝一切聖衆。又初重言内眷屬。是顯
非爲他外現。爰知第一重即自性身境界。
即是自性法身。豈不攝諸尊實徳乎八葉及
第一重
住身者。且叙一義。
又有餘義如上記
凡所成立巧三重盡一
切四種身。可言具足圓滿之曼荼羅。若付
一身論三重。更不足爲圓滿。所餘三身
闕不具故。今案三重曼荼羅廢立。其意如
是。夫疏主忝受三藏誘訓。其義傳後代。
誠嫡嫡相承家親聞如來金言。三重四身義
勿強疑執矣。但遮難者。三重曼荼羅本四
身相望成之。若行者唯見第三重變化身未
得初二重時。曼荼羅義不成。有何傷乎。
又變化身之言實攝大日等一切聖衆。行者
盡見變化身諸尊。豈非具足曼荼乎付地上
見他受
用身。成義
准亦可知
次付如來内證境界功徳闕減之
其以爲非。縱第二第三曼荼羅雖受用
變化之身。法界宮内何功徳闕減乎。今依説
他受用身之文殊除蓋障等豈云自性自受
之中無文殊等功徳乎。自證化他義門本
異。何此難可來。次聖位經頌更非違文。四
身互攝一切諸尊。自本所存故矣。抑聖位
經文且傍論可料簡之。文意云。就大日
等三十七尊。且大日一尊是能生*之根本阿
閦等三十六即所生之功徳也。付所生功徳
有自性受用等四身。四身各具三十六合
成一百四十四尊。此中自性身三十六是體。
用變化等諸尊是相用如上
成之
然受用等相
用以自性身爲體。其相用是體*之上徳以
不離體故。今相用隨體云皆同自性身
也。或又皆同自性身者非是四身中第一身。
顯四身皆同常恒不變義也。常恒不變是法
自性故呼四身云自性身矣。次并法界總
成三十七者。上成所生徳。今還加能生大
日也。此亦通四身故可亙四身成三十
七。或亦大日是法界體性智。所以唯局自性
身不通受用等三身。受用等是相用非體
性故。故別云并法界身異三十六尊之通。
四身今且約法界體性智之名言作説。非
理實不通受用等身耳
疑云。所立義旨雖有其意。釋文全闇甚難
依用。夫三重所説聖衆其名言各異。未見
釋迦院中亦列大日等諸尊乃至第一重中
齊盡一切。又若如所立者。三重雜亂建立
成無用。爾者如何 答。所責之文證者即難
者所出金言也。彼聖位經頌豈非其意乎。
謂四種法身同各具三十七尊功徳。若爾第
三重變化等流身。中許五智尊。誰難而言
非。既變化等流中知有大日四智。餘一切
義准之可知。又三重*之中不具説。尊名
者。疏第七云。菩薩於百字明門中各見
蓮花胎藏曼荼羅世界海。其莊嚴相皆悉不
同○於此百蓮花藏一一世界菩提曼荼羅
各有十世界諸菩薩金剛等以爲眷屬。此瑜
伽者能不起于座悉至如是諸佛會中。亦能
次第詢求諸善知識。故云初地菩薩化滿百
佛國也初地菩薩所見曼荼羅既云有十
世界塵數聖衆。知今三重所説之文不盡其
類。況又撿胎藏軌等非不顯其意。謂中胎
四行中雖有文殊觀音。而第二重東方亦説
文殊。第三釋迦院更列觀音。如是例其數
非一。是即一尊功徳通四種身故也。夫中
胎文殊是自性自受尊。文殊院文殊他受用徳
也。又中胎觀音即自性自受聖。釋迦院觀音
變化身衆也。故疏第二十云。又觀音文殊普
賢彌勒已在八葉中。即大日如來大法身也。
爲度人故漸出于外。故次圓中復有文殊
觀音等。類以可解也擧一教萬。豈非誠
諦之證乎。但至三重雜亂之難。雖一尊通
三重尚四種法身義異。何招雜亂之失乎 
疑云。不空陀羅尼諸部要目云。此經中二種
修行。菩提心以爲因大悲以爲根本方便
爲究竟。依勝義世俗。若依勝義修行。建立
法身曼荼羅。是故此經中説。先拼虚空中曼
荼羅。是故觀本尊法身遠離形色猶如虚
空住如是三摩地。若依世俗諦修行。依四
輪以爲曼荼羅本尊。聖者若黄色住地輪曼
荼羅其形方名
金輪
聖者若白色住水輪曼荼羅
其形圓名
水輪
聖者若赤色住火輪曼荼羅其形
三角
者若青若黒住風輪曼荼羅其形
半月
大曼荼羅
安於八葉蓮花臺。五佛四菩薩安於臺葉。中
曼荼羅外又有三種曼荼羅。一一切如來曼
荼羅釋迦牟尼曼荼羅文殊師利曼荼羅。此
曼荼羅名爲大悲胎藏曼荼羅此心以胎
藏三重曼荼羅言俗諦所攝。豈非與上所
成義招相違乎 答。有相曼荼羅爲俗諦
以離相爲法身者。爲初心淺行之人先説
有爲有相*之方便觀。次教令入無相理。是
故作此説。然不遮入無相理後更見法
界凝然差別色相。何實是違文乎。若言四輪
有相皆入理之方便以無相空寂爲佛自
證者。諸經儀軌等中説五相成身以爲眞
宗究竟。然見行者住寂滅平等空理諸佛
驚覺之。言勿以爲足。然後訓月輪等色相
正爲五相成身。何此中以月輪蓮花五&T037992;
之有相爲入理證空後通達心等乎。爰知
今宗意色相是法界凝然不思議境界也。若
爾所出難之文就胎藏曼荼羅且説淺位境
相。非關深行所得耳
  金剛界九會料簡第十三
問。就金剛界有九會曼荼羅。爾其九會者
名字是何乎 答。於九會名言諸師意不同。
今依弘法大師降三世五重結護意者。羯磨
會三昧耶會微細會供養會四印會一印會理
趣會是其七名也。於殘二會略不出其名。
但禪林寺僧正云。降三世會降三世三昧耶
云云
尋云。今建立九會意何。又以何會名羯磨
會乃至名降三世三昧耶會乎 答。金剛頂
經開題廣本云。此經有四大品。一名金剛界。
二名降三世。三名遍調伏。四名一切義成
就。此三卷者初一品中翻出。於初品中有
六曼荼羅等今所出之九會中自羯磨會
至一印會六曼荼羅者即金剛界品所説六
種也有人云。九會之中第一會總攝收彼十八會中一切
成身曼荼羅法義。又九會*之中第二會總攝收十
八會中一切三摩耶曼荼羅云云此言未得證據。誰
可依信之。後後諸會皆成此理。同亦可付此難
所以建立六曼荼羅其意顯然也。至其外
理趣等三會雖非金剛界品所説。於此品
所演之六曼荼羅顯示其功徳。此理趣降三
世會有最勝義理。故又加此三以成九會
矣。付此九會中第一羯磨會者。十八會指歸
云。於初品中有六曼荼羅。所謂金剛界大
曼荼羅并説毘盧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現
成等正覺成佛後以金剛三摩地現發生
三十七尊等此第一曼荼也。即現行流布
圖所出之最中曼荼羅是也。大日如來以五
相觀成等正覺根本曼荼羅故可安中央。
第二三昧耶會者。指歸云。第二説陀羅尼曼
荼羅。具三十七。此中聖衆皆住波羅蜜形
等文此即圖所安中央*之下曼荼是也。皆住
波羅蜜形者。是三昧耶形也。故大師金剛般
若釋云。波羅利亦是三昧耶身。萬行法
門身各具三昧耶身。各持標幟住波羅
形故。波羅*蜜形者所謂入定相耳此心
云。諸尊住三昧耶形即是入定*之形相也。
寂住本誓願而非説法現儀等之事業成辨。
是三昧耶功徳故。然此三昧耶形亦名波羅
蜜形。謂波羅蜜此云到彼岸。三昧耶此云本
誓。今言本誓者即到彼岸之誓願也。所以
呼三昧耶形言波羅蜜形耳。波羅*蜜形是
三昧耶形故。大師釋住波羅蜜形者入定相
也。然現行圖中央之下曼荼羅畫三昧耶形。
故知以彼爲第二曼荼也。第三微細會者。
指歸云。第三説微細金剛曼荼羅。亦具三
十七聖衆於金剛杵中。盡各持定印此即
圖中之下右隅曼荼羅也。所以知者。第二既
中之下也。第三寧不順巡而安其次隅乎。
又或圖於彼隅曼*荼諸尊背後畫三古杵
形。然歸云。聖衆於金剛杵中等文五重結護
釋此文心云。何故微細會諸尊背後有金剛
杵。取此定中所作寂心所辨表定體也
故知彼隅即微細會也。第四供養會者。指歸
云。第四説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
亦具三十七。彼中聖衆各持標幟供養而住
此是圖中之右曼荼羅也。順遶次第可然
故。又或圖中右曼荼羅諸尊皆持器杖。是其
誠證也。第五四印會者。指歸云。第五説四印
曼荼羅法爲弟子受四種速成就法
是圖中*之右上隅曼荼羅也。其所以迴巡
次第爾故。又五重結護云。四印會者表四種
曼荼羅之義也。大三法羯磨是也然有先
之。大法三羯即是四方初一薩・寶・法・業
四菩薩印云云嫡嫡禀承宗定是可相。傳言。豈只任
胸臆私成其義乎。故今引爲證耳
理趣釋云。金剛薩埵金剛寶金剛法金剛羯
磨等瑜伽三摩地○又從四大菩薩各流出
四門。四門菩薩四種曼荼羅文四門菩薩
鉤索鎖鈴也
意以金剛薩埵等四菩薩相配四種曼荼羅。
所以指所生四菩薩云四曼所攝耳。故知
表四種曼荼羅者即顯示金剛薩埵寶菩薩
法菩薩業菩薩四種功徳也。然圖右上隅曼
荼羅四方畫金剛薩埵等四菩薩像内四隅
畫五&T037992;寶珠蓮花杵竭磨形。是即彼四菩薩
羯磨身三昧耶形。故知彼角即四印會也。
流布圖付彼四菩薩羯磨身與三昧耶形之
八尊加大日及内四供養以畫十三尊。然
指歸文不出諸尊*之數。但降三世品并遍
調伏品及一切義成就品所説四印曼荼羅皆
云具二十一矣。准之今思金剛界品四印
會。即可二十一尊曼荼羅。彼二十一者。有先
徳云。本尊大日四攝八供加四眷屬。四尊印。
大・法・三・羯云云四眷屬者四
波羅蜜歟
或先徳云。四印具
二十一者。四佛四波羅蜜八供養四攝中尊
爲二十一云云此先徳心以四佛爲
大三法羯*之四印歟
第六一印
會者。指歸云。第六説一印曼荼羅。若持毘
盧遮那眞言及金剛薩埵菩薩眞言具十七。
餘皆具十三此即圖中央之上曼荼羅也。
是圍巡次第故。又五重結護云。無量色相不
過一法性内。是故有一印會。雖是一獨法
身而塵沙眷屬無不來圍繞。故知一印會
者顯示唯有一尊之義。然圖中上唯畫一尊。
其意顯然也。但指歸毘盧遮那及金剛薩埵
具十七餘皆十三者。雖云一印會一獨法
身理實五部諸尊更無有闕減此義至下
可知
五部聖衆中若大日爲本尊者。即具十七。
謂本尊四佛八供四攝也。大日四佛圍遶故。
加之爲十七。金剛薩埵同大日。是毘盧
遮那佛身故五祕密儀
軌等説也
餘尊不爾故除四佛
言十三耳此慈覺口
決心也
理趣會者。一印會之左
隅曼荼羅是也。此即十八會中第六大安樂
不空三昧耶眞實瑜伽會中一曼荼羅也。其
所以理趣釋出彼眞實瑜伽會中金剛薩埵
初集會品之曼荼羅之中央九位。外院更加
一重中央安金剛薩埵。依菩薩前安慾金
剛。右邊安髻離吉羅。後安愛樂金剛。左安
金剛慢等文具出十七尊坐位。此所説十七
尊與彼圖中之上左隅全同。故知彼角是理
趣會也。已上七會外所殘中央之左及下二
會即如次降三世會及降三世三昧耶會也。
禪林寺云。此降三世及三昧耶是第二品降
三世云云此意言第二降三世品所説之羯磨
三昧耶二曼荼羅也。左會諸尊皆作降三
世明王印。然指歸釋降三世品所説第一羯
磨曼荼云。第一説曼荼羅儀則。皆具三十
七。説降伏法今降伏法者。即作降三世
印成辨降伏三世怨敵之事業也。故知彼
左會是降三世品所説之降三世羯磨曼*荼
也。左之下三昧耶會者其義顯然也。諸尊皆
住三昧耶形故
問。且先付金剛界品所説以何義故顯示
此六種曼荼羅乎 答。今此六曼荼羅是説
圓滿果分功徳也。五重結護云。羯磨會三昧
耶會如來自受法樂*之事。又通初心行者。
自行已滿究竟佛位法性境界之事心云。
羯磨三昧耶二會是説如來安住此二種功
徳常恃自受法樂。但又行者從初心修此
如來功徳漸自行圓滿遂究竟佛位境界。是
佛説此曼荼羅即示衆生。故指歸釋此
羯磨曼荼云。則爲弟子受速證菩薩地法
又釋三摩耶曼荼云。弟子受四種眼
已上説羯磨三昧
耶二會之心成畢
結護云。供養會眞言門菩薩
以大智心發行大佛事之行相也心云。
此會者如來成辨大佛事業之門也。故指歸
名此會言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竭磨曼荼羅。
此中羯磨*之稱即顯事業也。謂供養門菩
薩興大供養之事業以莊嚴海會道場。故指
歸釋此會云。互説受十六大供養法
趣釋虚空庫菩薩理趣品之釋云。供養門者
有多種。依蘇悉地教經有五種供養。又
有二十種供養○又有五種祕密供養。又
有十六種大供養。又有七十六種雜供養。乃
至一切供養悉皆攝入虚空庫菩薩供養儀
軌中指歸心且出十六供養也説供養會
之意成畢
結護云。今觀各成立佛身。此五佛五部部主
也。所以一一身具三十六尊也此五部各別
具五部。一一五部具備三十六尊。又至一
一五部各亦別五部。至一一五部亦具三
十六尊。如是展轉互爲部主。以出現無量
五部諸尊。其數不可數不可思議無所不
遍故○如是觀念名眞實念誦也。於此念
誦更不用次第事業也。此勝惠之人。此即
微細會耳心云。微會者諸尊住定思惟法
界曼荼羅功徳。故指歸釋此會云。於金剛
杵中畫各別定印結護云。何故微細會
諸尊背後有金剛杵。取此定中所作寂心所
辨故表定體也結護兼叙行者亦住此曼
荼羅故言於此念誦更不用次第事業此
勝惠之人也。若唯論果位曼*荼者。何尋次
第事業*之用不用亦云此勝惠人乎微細會
意成
結護云。四印會者表四種曼荼羅*之義也。
大三法羯磨是也心云。諸佛大悲濟物爲
懷。然此會意如來住四智印功徳故令所
化衆生速成就四種曼荼羅法。所以説此會
矣。指歸釋四印會云。爲弟子受四種速成
就法。以此曼荼羅。求悉地成就像。如上四
印曼荼羅中所求悉地於此像前成就
上四印曼荼羅者即上所出四種曼荼也。以
此四曼如次爲大三法羯四種曼荼。故遍調
伏品及一切義成就品倶説第一會名大曼
荼羅。第二言三昧耶曼荼。第三號法曼荼
羅。第四稱羯磨曼荼羅。准彼案此其四種
曼荼羅之義顯然也。然爲成彼大三法羯磨
四種悉地今第五示四印會。於此曼荼前
令所化求先四悉地。此即爲顯大悲利物
門説四印會也四印會
意成*了
結護云。如是無量
色相威儀唯是不過一法性内。是故有一印
會。雖是一獨法身。而塵沙萬徳法門眷屬
無不來圍繞爲表最上無比法示現獨
一會也示諸尊入自所住之三摩地
而思惟無量色相威儀塵沙萬徳法門皆歸
自所住之一徳獨一法身也。夫微細會與一
印會同是住定*之功徳。然微細會之心見
從一法身出生塵沙眷屬周遍法界。一印
會之心知法界塵沙性徳同歸一法身。似彼
法花與無量義二經説收入出世之一
一印會
心成*了
已前六種曼荼羅中攝盡佛果一切
功徳。夫自内主伴相對自受法樂有二門。謂
羯磨身三昧耶形功徳。此各有三密受法
樂耳。次成辨佛事有二門。謂供養會上供
養諸佛四印會下引衆生也。次坐禪入觀
有二門。微細一印二會所觀是也。略説此六
門廣盡彼佛徳矣
疑云。所説曼*荼言廣盡佛徳者。佛果有諸
尊種子功徳。何不説此爲一曼荼羅乎 
答。羯磨會所説之諸尊眞言之末後字皆是
彼彼諸尊種子字。三昧耶會等亦爾。所以説
種子功徳攝羯磨三昧耶會等耳
疑云。結護云。觀五大種子眞言逆順次第
如成身會又云。心月輪上觀五智種子之
字辨觀顯三摩耶身者如成身會也
許成身會。何六會中不出其名乎 答。今
成身會者從儀軌意起。然是成身者行者用
五相觀修行成佛矣。自行滿入果即因果合
論也。但經所説六曼荼羅者是談果位圓徳
義門既異。何云六曼中有成身會。夫儀軌
意説行者爲成就果位六曼荼羅而入修
行門之儀則。是名成身會。是即六曼之因行
五相之觀門也。若分因行異果徳者。六曼
之外可論成身會。若攝因從果者。成身會
即可攝入第一羯磨曼荼羅。故指歸釋第一
曼荼云。説毘盧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現
成等正覺此文正説五相所成之果位受
用身。然而此第一會中出五相觀。爰知五相
成身會可攝第一羯磨曼荼羅若通論者可攝
六會。是六會之
内行
諸師多指圖最中名成身會。即可依
指歸此文。然與大師意異耳
疑云。六種曼荼羅唯局果位不明。指歸釋
第一曼*陀羅云。則爲弟子受速證菩薩地
此文云受證菩薩地法。何是果曼荼羅
乎。又釋第三曼*荼云。爲弟子令心堪任
令心調柔令心自在説微細金剛三摩地
等文更云爲令弟子心調柔自在説此三
摩地。豈非因曼荼羅乎。加之結護云。供
養會眞言門菩薩以大智心發行大佛事
之行相也以六中之供養會判菩薩所行。
寧大師意非許因行乎。況胎藏三重曼荼
羅既合論因果二位所證如疏
今金剛界六
會曼荼羅何唯限果分究竟所得乎。若爾又
以成身會不爲別一曼荼羅不明。六曼既
見通因果。何云因果合論成身會無此中
乎 答。金剛界是果曼荼羅者。忝依憑相承
之諦言。何眞宗圓滿海之内不爲解正理
之指南。況結護云。羯磨會三*摩耶會如來自
受法樂之事此即顯果徳義也。又餘會不
*云因行。何成通因果地之理。但備所出
難之指歸二文者。雖果分功徳強爲衆生
示之。所化學果徳能進菩薩地位。亦令
心調柔。故作此説。佛界授下位因人受果
法。從本垂迹曼*荼之稱即自此起矣。次結
護心供養會菩薩所行者是指八供養菩薩
言眞言門菩薩。非關因位行而簡果位。故
指歸言。三十七尊互受十六供養其文如
上出之
即顯果位供養耳。次胎藏是修因感果從因
入果。金界即從本垂迹從果出因。兩部其
義懸別。何可成相例乎。若爾六曼既限
果分。通因成身會豈在此中乎。若亦強言
立爲一會者。凡今所説曼荼羅總不過六
種。然結護出羯磨三昧耶供養四印一印微
細之六名。若以成身會更爲一會者。即可
云有七曼荼羅。若又此七種之名中除一取
六者。成身即可爲所除之名。兼説因行不
局唯果故。*故大師意與餘師異耳
  已上金剛界品所説六曼荼羅義成畢
疑云。建立羯磨等六曼荼羅其理可然。理
趣等三會非今品所説。彼有何最勝義理備
云九會曼荼羅乎 答。案*今大師意。加具
此三會有其所由。先成理趣會義者。五
重結護云。何故羯磨會分別五部餘會不具
也。此會表事業威儀法則次第之會也。所以
具備此會也。分別羯磨則餘會同共具也。
如具毎會通有具足道理。故置理趣
表此義也釋心云。付此品所説六曼荼羅。
教王經中唯説羯磨會。分別五部諸尊。即不
説餘會有五部出經上
中二卷
又更彼經中卷説曼
荼羅云。次我當遍説勝大曼荼羅等文大曼
荼羅者即羯磨會也。此文唯安立羯磨會五
部聖衆更不説三昧耶等結護意付教王經起
問故言何故羯磨分
別五部。據若梵本三昧耶微細供養會亦具五部。故
指歸皆云。三十七但一印。四印會不説五部耳
然而六種曼荼羅同備五部聖衆。法界輪圓
内會無有闕減。今爲顯示此義發生行者
勝惠即取他經所説理趣會方備圖繪之
曼荼羅也。謂彼理趣會者。中央安金剛薩
埵。中之前欲金剛。中之右計里吉羅。中之後
愛金剛。中之左慢金剛也。然五祕密儀軌釋
此五尊云。金剛薩埵者是毘盧遮那佛身。欲
金剛者是金剛波羅蜜。計里羅是寶波羅蜜。
金剛愛者是法波羅蜜。金剛慢者是羯磨波
羅蜜。金剛薩埵者是彼薄伽梵阿閦如來。欲
金剛者即金剛薩埵。計里計羅者即是金剛
王。愛金剛者即是金剛愛。金剛慢者即是金
剛善哉。金剛薩埵者即彼薄伽梵寶生如來。
欲金剛者即是金剛寶。計里計羅者即是金
剛日。愛金剛者即是金剛幢。金剛鬘者
金剛笑。金剛薩埵者即彼薄伽梵觀自在王
如來。欲金剛者即是金剛法。計里計羅者即
是金剛利。愛金剛者*即金剛因。金剛慢者即
是金剛語。金剛薩埵者即彼薄伽梵不空成
就如來。欲金剛者即金剛業。計里計羅者即
是金剛護。愛金剛者即是金剛夜叉。金剛慢
者即是金剛拳今實相平等之理趣會中
安立此五尊者。是顯示實相理趣平等平等
圓融無礙而五部各具五部即一印一門中
圓備五部*諸門也。然羯磨三昧耶等六曼荼
羅皆實相理趣之上談其徳。故理趣釋纔發
意菩薩理趣品之釋云。由稱此般若理趣金
剛輪三摩地則成入金剛界屬金剛界六
種曼荼羅諸會各別之相同以理趣
體。體既有五部。相寧不具之乎。體相不
相離法故。今爲令知此義圖面畫理趣會
曼荼羅耳。次。成畫作降三世會及同三昧
耶會之意者。五重結護云。一者作印。兩掌
中想h@u@m字。即呼之誦眞言一句。拳並引當
二乳○檀惠鉤誦五句進力竪搖。是作印
也。二者成身。以印安心額喉頂。以眞言四
句毎處誦之。誦第五句*搖印。想作忿怒
尊。是成身也文護身辟除結界
是云後三重
今案此意。就金
剛界行儀最前用降三世五重結護者。凡毘
蘆遮那成等正覺源依以降三世尊威徳降
伏三世所有之佛界怨敵也。彼調伏魔醯首
羅之因縁即顯此意耳。若不用降三世尊
作印成身之五重儀則者。即不可成眞言
行者之修行事業。故先必説此結護。然因地
修行已成入性徳圓滿海之後安住曼荼
羅法門。自受法樂時亦已滿降三世尊降伏
怨敵能證佛果之徳方安住彼尊曼荼羅。
謂羯磨曼荼亦云
成身
三昧耶曼*荼亦云
作印
是也。即
五重*之中初二重今爲曼荼羅。所作之印相
即是索形。此其降三世尊之三昧耶功徳故
流布圖畫
五古形
但今以此二曼荼羅加前六曼荼
羅圖繪之者。降三世尊之二曼雖他品所
説而被尋持彼二種曼*荼之降伏怨敵能
證佛果之徳。此品六種曼荼羅永爲圓滿寂
然矣。顯此義故今加彼二曼。是即欲悟
所成之曼荼方尋能成之功徳。能所圓具尊
儀爰成。所以示降三世曼荼羅尤有深意
耳。或先徳云。金剛界品修行可用六曼荼
羅。而加三會以作九院。此是天竺隨宜繪
像。不可以爲此界定量云云
  已上理趣等三會意成畢
問。就上所論九會。爾者可云一一曼荼羅
中有何重重位分。又諸尊*之名號如何 
答。結護云。自身觀壇場。頂以爲内院。自胸
上肩下爲中院。齊上自胸下爲外院。或説。
壇有四重頂爲内院。眉間爲中院。胸間
爲第三院。腹齊間爲外院。即忿怒尊天等位
也。齊下不入壇例耳金剛頂經開題廣本
云。此三十七智三十七定且約一曼荼羅上
首名之。約三重曼荼羅眷屬有一千五十
七尊此心三十七尊爲内院。賢劫千佛爲
中院。外部二十天爲外院。故云三重有一
千五十七尊。若四重者。五佛四密十六尊爲
内院。八供四攝爲中院。賢劫位爲第三院。外
部爲外院也可檢立三重之意作略出經。
故彼經第三前説三十七尊次云第一畫彌
勒其次不空見等文又云。餘置外壇中毘
遮那等諸天等文具出十
六尊
此即示現三重也
已上曼荼
羅重數
結護云。此一印會可有四波羅蜜八
養四攝四忿怒八天及后等位也。四忿怒
者。東北不動。東南降三世。西南軍荼利。西
北六足八天如常文四佛。及十六大菩薩略不擧
之。次上云一印會五部衆圍
繞故。餘會尊號可准之。
四忿怒義在口傳矣
各出經六卷
第四三十
尊灌頂道場主梵名品云。隨其當方八大
護等又云。又應思惟想千大菩薩舍利弗等
諸大比丘結護心八天者。依此八大護
軌及流布圖存二十天矣。三十七尊心要云。
建立金剛界三十七尊大曼荼羅及賢劫千佛
外金剛部二十天及四十天等此爲初源展
轉相生無量曼荼羅也陀羅尼諸部要目云。
外有五類天。一一類有四天。總有二十。
后復有五類成二十。五類者。上界四天。住
虚空四天。遊虚空四天。地居天四。居地底
天四文已上諸
尊名號
  安元三年七月八日之寫了


祕宗教相鈔第五

四種曼荼羅料簡第十四
菩薩位數第十五
大日經所説六無畏位分第十六
菩薩證理位第十七
十地淺略深祕二釋第十八此十六大生料簡
十地位超越有無第十九
發菩提心相第二十
成佛相第二十一


  四種曼荼羅料簡第十四
問。青龍寺和上頌云。四種曼荼羅不離
者四種曼荼羅者其名體是何乎 答。大師即
身成佛義云。大日經説。一切如來有三種
祕密身。謂字印形像。字者法曼荼羅。印謂
種種幖幟即三昧耶曼荼羅。形者相好具足
身即大曼荼羅。此三種身各具威儀事業。是
名羯磨曼荼羅。是名四種曼荼羅文所引説本
尊三昧品
文也。教王經開題法花經開題等
處處釋其意皆同。不能具載
心云。四種曼荼羅
者。雖名有四種論其體唯三種也。謂以種
子曼荼羅名法。字是諸法能詮故。印形曼荼
羅言三昧耶。印是造三昧耶形故。一切印契
雖非必作三昧耶形。今皆攝三昧耶曼荼。
同是印類故。或又三昧耶曼荼羅者據本誓
及驚覺義。然一切印契不出此二義。所以
以諸印形總言三昧耶曼荼也。尊形曼荼
羅號大。其形五大所成身故。此三種曼荼羅
各有其形貎威儀。又有所爲事業。謂諸尊坐
立等之威儀。輪杵蓮等長短方圓之威儀。種
子眞言點畫屈曲之威儀。各其所成辨之入
定説法事業。摧物淨物等事業。皆是名羯磨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