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住心決疑抄 (No. 2437_ 信證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437

住心決疑抄

有人問云。弘法大師所製十住心論。爲依諸
宗次第淺深 答。有横竪二義。其中依竪差
別。有次第淺深 問。且其中一道無爲極無
自性。爲指何等宗 答。以天台宗屬一道無
爲心。以花嚴宗配極無自性心問。爾者其
二宗淺深相如何 答。法花攝末歸本教。始
自鹿苑小乘之説。次説方等令恥小乘而欣
於大。次説般若雖令同悟畢竟空理。二乘人
體未成大器。然其所止猶在本處下劣之心
亦未能捨。至於法花皆成大器開佛知見入
菩薩位。所以此經攝屬攝末歸本教也。花嚴
經者。經文分明盧遮那説。成道最初爲頓大
機所説高山顯實之教。法花指彼亦宣説云。
始見我身聞我所説即皆信受入如來惠。所
以名爲根本法輪 問。此義不明。天台一宗
以法花經爲純圓一實醍醐味深教。離兼但
對常超八之圓教。彼花嚴經宣説菩薩歴劫
修行。及於諸地有隔別相。故十地品云。我
但説一分。入法界品亦云。我唯知此一法。既
有隔歴不融之事。所以判爲兼別圓教。不如
法花純圓之説。何以法花判爲攝末歸本之
教。殊以花嚴定判名爲根本法輪答。料簡
法花始終文相及以天台教義次第。經初文
云。一時佛住王舍城等。此佛只是王宮誕生
成道以後四十餘年一代出世應化之佛。所
以者何。其時未説有分身佛。亦未宣説久遠
成道。至寶塔品三變土田。始集十方分身諸
佛。案佛本意爲顯法身遍一切處體用無盡。
所以天親依於此品立身平等及以世間涅槃
平等。雖然經文猶是覆相。三變土田國土有
量。分身諸佛來集有限。遍一切處。經説尚
暗。又於教主未顯久成。至壽量品開近顯
遠。會伽耶近執顯本地實成佛意爲顯法身
常住。雖然經文猶未分明。五百塵點既有初
際。復倍上數何其常住。所以猶未顯盡法身
三世常住究竟實義。又雖宣説常在之言。以
耆闍崛爲其所依花藏世界トイフコト無其名言タモ。教
主不是盧舍那佛。至普賢觀結經説云。釋迦
牟尼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
寂光。至於此時周遍法界三世常住其義始
顯仍以此經判爲攝末歸本之教。於花嚴經
花藏世界爲佛淨土。以盧舍那正爲教主。所
以經文云。花藏世界海法界等無別。莊嚴極
清淨安住於虚空又説分身云。往昔勤修
多劫海能轉衆生深重障故。能分身遍十方
悉現菩提樹王下説授記云。顯現自在力
爲説圓滿教。一切諸衆生悉授菩提記
等文義花嚴可勝
問。大日經疏云。又此經宗横統一切佛教。如
説唯蘊無我出世間心住於蘊中。即攝諸部
中小乘三藏。如説觀蘊阿頼耶覺自心本不
生。即攝諸經八識三無性義。如説極無自性
心十縁生句。即攝花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
皆入此中。如説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智。則
佛性一乘如來祕藏皆入此中安然解云。
此中佛性即涅槃經。一乘即法花。祕藏即眞
言。明知天台既當如實知自心句對於花嚴
般若等經。即第四重甚深大教。弘法大師何
以花嚴極無自性置於法花純圓之上 答。
會此多義。其一義云。大師專依彼大日經住
心品中心續生次第淺深分明義。約彼三劫
始終建立唯蘊無我以上六心。今所出難具
縁品文一行禪師解彼經文通達三乘一句之
内。私分四重差別之義。此疏主義立。彼經
文次第。爲其證據。非其論敵。況住心品文中
既云。勝上大乘句心續生之相建立次第
既有其理。彼具縁品通達三乘一句之中。於
經現文淺深未顯。況疏文云。又此經宗横統
一切佛教。何必立於淺深次第 問。彼經通
達三乘一句尤可判於淺深之義。疏文既云。
通達三乘者。謂於大小乘三藏教中善其文
加之四句次第分明。小乘爲初。三乘爲
二。以極無自性爲其第三。如實知自心最後
立之。然何非是次第之證 答。初之二句淺
深可爾。第三第四何必次第。其所以者住心
品經云。祕密主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祕
密主是阿耨菩提。乃至彼法少分無有可得。
何以故虚空相是菩提。乃至云。諸法無相謂
虚空相。結云。此菩薩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
又經説。彼第三劫云。所謂空性離於根境。
無相無境界越諸戲論。等虚空無邊。一切法
位此相續生離有爲無爲界。離諸造作。離眼
耳鼻舌身意巳上當一
道無爲心
極無自性心生以此一句
屬爲花嚴
疏云。行者初觀空性時。覺一切法皆入心之
實際。下不見衆生可度。上不見諸佛可求。爾
時萬行休息。謂爲究竟。若住此者即退墮二
乘地。不進得上菩薩地。名爲法愛生。亦名
無記心。然以菩提心勢力及如來加持力乃至
以蒙佛教授。故轉生極無自性心又六無
畏中第六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即是一道
無爲心蘇息處也。此後建立十縁生句。即極
無自性縁起之道理。是修眞言門觀察所行
也。既第三句云極無自性心十縁生句。故何
定判劣於一道無爲心如實知自心此一
義了
又義
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智。此句如何屬法花
宗。覺苑師云。佛性者涅槃經。一乘者勝鬘
如來。祕藏者如來藏經也。此師不云是當法
花。異域人師判屬如此。又此宗古徳云。佛性
一乘如來祕藏。皆是判屬眞言本分。所以以
彼三昧耶戒名爲佛性無漏之戒。金剛一乘
如來祕藏。皆是眞言本教之名。智證大師指
歸之中。佛性一乘如來祕藏通是法花涅槃
眞言。如是定判不可一途 問。此義之中自
宗古徳皆屬眞言。其義未審。上來四重義皆
可屬顯宗。述如實知第四重後別更釋云。復
次眞言門乘三密印等。所以以之可爲宗義。
何奪如實知自心句可爲自宗義相差別。又
大師既以如實知自心爲一道無爲住心之異
名。所以不可判屬自宗 答。所言如實知自
心等乘上來文對辨顯密。爲詮顯彼眞言實
理。復次眞言門已下者。絶待別説本宗義相。
至云一道無爲住心異名之難。於此如實知自
心中可有初心究竟二位。亦有隨分究極差
別。彼天台宗所立佛果望於此宗。既始入於
菩提爲因初法明道。是故許爲一道無爲住
心異名。雖然此佛非是究竟。於種因海中施
設佛果故又一
義了
又義於彼如實知自心中。亦
如上義可有隨分究竟二途。言隨分者。如經
云。此菩薩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談其究
竟。即可最上圓滿究竟如實知自心源證處。
於如來祕藏亦可有二途。顯教諸經皆説三
徳祕藏之名。雖是祕藏不如此宗無盡莊嚴
三祕密藏。然則如實知自心中。一句之下可
收顯密二途之義。於彼極無自性心中。十縁
生句偏存縁起無自性義。只是普賢因人境
界。若依此義。今此極無自性住心是雖深。於
一道無爲初法明道。非果分故。或列如實知
自心前。此有何失。但此大師十住心義。作
證一道無爲。行者於自證得初法明道。起此
自謂究竟法愛。蒙佛驚覺。其時轉生極無自
性進趣之心。是故以此極無自性立於一道
無爲心後。然則談彼因分諸宗。極無自性雖
爲至極。若對果海如實知自心本源處亦有
淺義。然天台宗所屬如實知自心者。淨菩提
心初法明道。此心尚是法愛生位名無記心。
仍不可云勝於花嚴又一
義了
又義一行禪師。正
是弘景律師之弟子。灌頂和尚之孫弟也。相
傳天台法花宗義。縱雖以法花判深於花嚴。
是可明黨本宗所習。何必成於淺深誠證。所
以依經通達三乘一句之文如此分別。是疏
家意於彼經文未顯二種住心淺深。於住心
品本經之文。以極無自性爲顯教至極。文證
分明不須狐疑
問。以一道無爲心判屬法花宗。以之爲法愛
生位證據何在 答。大日經云。空性離於根
境。無相無境界越諸戲論。等虚空無邊。一
切佛法依此相續生。離有爲無爲界。離諸造
作。離眼耳鼻舌身意。極無自性心生。祕密主
如是初心佛説成佛因。故於業煩惱解脱而
業煩惱具依疏云。行者初觀空性時覺一
切法皆入心之實際。下不見衆生可度。上不
見諸佛可求。爾時萬行休息。謂爲究竟乃至
名爲法愛生。亦名無記心也。以蒙諸佛教授。
故轉生極無自性心此等文證 問。今此
法愛生之位分全非圓宗極果之佛。只是第
八地菩薩蒙諸佛七度勸之義相也。爾何以
因人之法愛判果佛之未極。何況於第八地
蒙諸佛七度勸之事。宗意或名別義通之十
地。或是別教教道之意。於此圓教初住以上
斷法界品無明之惑。顯於我性中道極理論
其實處。不可思議障習永盡深智現前。自然
流入薩波若海。因位尚以不可思議。況於果
佛何起法愛 答。彼宗圓教雖知百界千如三
千性相一心三觀圓融極理。未説三密四種
曼荼六大無礙自覺聖智修證法門。只知眞
理離有爲無爲界。覺一切法皆入心之實際。
全隔無盡莊嚴現覺甚深究極境界。以之謂
爲究竟證處。所以猶是法愛生位。只所作證。
唯是一分理法身也。未知五相成身儀式。所
以彼宗傳教慈覺智證大師皆以眞言而爲究
竟。今作此難。甚以非據問。此大師等雖
以眞言而爲究竟。比對法花無論淺深。共圓
教攝モテナリ。法之甚深莫過於彼超八之圓。超八
之圓旨窮法花。若爾有何殊勝義門。別作一
途眞言祕密最上乘教トイフコトヲ答。於理之圓實
亦可然。證於一道無爲理故。智成菩提顯不
及密。不説五相成身等故問。天台祖師皆
習眞言。傳教慈覺智證安然皆搜兩部宗之
奧藏。各窮祕密教之源底。悉沐五部灌頂智
水。同受覺王傳法印璽。雖然判於一乘實義。
甚深無過眞如一理。然今何故立智法身最
上之義答。大師於此立横竪義。若横平等
智智無差。若竪差別諸乘淺深。今天台宗諸
祖師等就理一門混同顯密。但若偏存理之
一門。顯密致相濫。沈法愛之潭。如大疏云。
行者如是解時觀毘盧遮那與鬼畜等尊其心
平等無勝劣之想如是義意據理無差。雖
然若闕成佛事業以凡爲佛。寧闕修證。所以
同疏云。故眞言行者初入淨菩提心。亦復如
是。雖未於無數阿僧祇劫具修普賢衆行。滿
足大悲方便。然此等如來功徳皆已成就。何
以故。即是毘盧遮那具體法身故乃至若常
途諸論所明證此心時。即名爲佛等文又云。行
者得此心時。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毀。見佛
壽量長遠本地之身等文又云。無邊一切佛法
依此相續生。既不壞因縁。即入法界。亦不
動法界。即是縁起。當知因縁生滅即是法界
生滅。法界不生不滅即是因縁不生滅。故曰
離有爲無爲界。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
法爾如是住。故曰離諸造作。如般若中一切
法趣眼是眼不過等文已上一道無爲心圓極
法義也。疏説是圓理了。更云。若無自性即是
本不生。本不生即是心實際。心實際亦復不
可得。故曰極無自性心生也。此心望前二劫。
猶如蓮花盛敷。若望後二心即是果復成種。
故曰如是初心佛説成佛因。故於業煩惱解
脱。而業煩惱具依等文此等文言次第起盡。彼
一道無爲住心之後立極無自性。其義分明」
問。疏文既述極無自性住心之後。更云。若
望後二心故。明知極無自性心後可有一道
無爲住心及以祕密莊嚴住心。若不爾者。疏
指何心云後二心。又依經文心續生句大師
既立十種住心。若彼極無自性心後離於一
道無爲住心。若更許有二住心者。十住心名
更過其數答。大師解此後二心言云根究
竟二種之心。所以祕密莊嚴心内細分因根
究竟三句。一道無爲到因之位。未進其後根
究竟位。是故指彼云後二心。是故因根究竟
三心同在祕密莊嚴心内。故十住心不可過
數問。如前所引疏釋通達三乘句中。既以
如實知自心句立於極無自性心。後今之所
言望後二心亦當其旨。大師何抂以後二心
判根究竟答。此義非獨大師作釋。異域人
師雖不搜於眞言甚旨。釋後二心亦同大師。
演密抄云。又解此心即是三心中菩提心。望
前三劫論時當第三劫。如蓮花盛敷。望後二
心即根與究竟。此菩提心却爲因。故云如是
初心佛説成佛因也等文今謀此師所立義趣。
不及大師十住心義。以大日經屬當顯教一
乘宗義。思其智分。不離法愛。其師スラ尚解後
二心者。即是根與究竟二心。況一家學者何
迷其文理
問。既以一道無爲住心判屬法愛。其後有何
殊勝法性。立爲眞言深極之教。又大師釋一
道無爲住心中云。證此理佛名常寂光毘盧
舍那云云若爾此外有何勝佛 答。祕密教
王金剛界宮智法身佛最爲殊勝。至彼一道
無爲心佛種因海中作證唯理。無明分位具
惑之佛。雖稱遮那非是性徳圓圓海佛。此後
更依諸佛驚覺五相成身智身究竟。如金剛
頂及守護經 問。彼守護經可非甚深。天台
宗意釋迦非是始成之佛。法花經中顯久遠。
故彼守護經引於六年苦行之事。明知可是
果後方便。若爾何執伽耶近迹而貶長壽久
遠實佛 答。此有多義。其一義云。六年苦
行何必近迹ナラム。毎出世時可有此故。若爾以
彼守護經文不可得意説近迹事。又智證大
師指歸之中。述於眞言殊勝之義。亦□此經。
天台之家不可不用。又義彼宗久遠之説何
必殊勝三身常住トイフ。非顯説故。五百塵點其
數有始。復倍上數無云無終。於此祕密金剛
乘教三世常住周偏法界。於其應用機興即
生。縁謝即滅。既常恒方便亦常恒眞實。是
故不可執於一隅 問。若此宗義三身皆是
本有佛者。金剛頂經何説新成現證儀式
答。此現證事非是始得。有法爾隨縁二種現
證故。其法爾者本有常住。隨縁現證又是三
世常恒。法爾縁起之時所作證也。慈覺大師
教王經疏亦復述此二種現證。天台之家不
可致難。凡於諸佛智境界中恒於三世如是
如是現作證事。常恒示現不可爲奇問。若
於一道無爲住心證理法身。其後進趣五相
成身得智身者。兩界大日比對相望可有胎
藏爲劣義耶 答。以彼胎藏對金剛界。可有
或等或劣之義 問。且其胎藏爲劣義何
答。理法身者相通因位證會諸宗。於金剛界
絶待難思。唯佛作證智成之佛故可爲勝
問。一道無爲之所作證理成之佛。是種因海
顯教之佛。可非胎藏性徳圓滿理法身佛。若
爾何故顯密混濫。以彼胎藏毘盧舍那同種
因海可作劣義 答。雖種因海理無淺深。所
以大師於彼他縁大乘之中廢詮談旨。及以
覺心不生住心八不中道。此等絶離皆屬本
分。即此意也。況於一道無爲住心既證諸法
自性平等。若就理邊可與果齊。凡於兩重及
因果分。若就法體不分之義。不可論其淺深
差別。作於義門得別之時。眞俗二門能入所
入及因果分有其差別。所言法體不分之義。
此依眞如一理故爾。故以眞門立於寂靜無
雜一味平等之稱文。以眞門所入之法名一
體摩訶衍也。大師亦以如義言説詮於果分。
此是眞門與果分同。又法悟師前後眞門屬
明分位。亦依此義。所以若依理法身邊。強
不可求能入所入門法之別。因海性海本末
之異。雖然於彼種因海中作證之佛。可未及
於金剛界中智法身佛 問。依天台意案於
兩界義立淺深。胎藏界者理法身佛圓通十
界。義當圓教。金剛界者因果隔別非圓通義。
所以如中道之花出二邊之水。出纒智之月浮
法界之虚。雖義甚深。猶當別教。何以爲深。何
況理智二法對望理尤甚深。若爾胎藏何有
劣義 答。理智對望理雖甚深。其作證者或
亙顯宗。或通因人。所以天台判於地位。圓教
之意。若得初住定之證位竪徹極果殆致混
濫。雖知初住通徹後位證理甚深。返忘後位
修證功徳未盡邊際。所以依於諸佛勸慰五
相成身。然得究竟已上智身殊勝道理其義
如此。言或等者。以是性徳圓滿海中。理不
離智。智不離理。倶遍法界不二法故。胎藏金
剛可無淺深 問。既以建立智法身佛殊勝
之義。然尋其體法界體性乃至第五成所作
智。此五智義當唯識等清淨法界四智心品。
若爾有何殊勝義耶 答。此宗五智雖濫唯
識清淨法界四智名言搜其體實旨隔雲泥。
所以彼宗清淨法界。唯是不變凝然之理。言
亡慮絶無相境界。今宗法界體性智者。如來
三密周遍法界。常恒宣説金剛一乘。所以云
歸命毘盧遮那佛身口意業遍虚空演説如來
三密門金剛一乘甚深教彼宗所立四智心
品有爲始得。非是自性常住之法。此宗四
智三世常住本有無爲自性之智故與彼別
問。對法相宗有爲四智。其義可異。依天台意
既立無作三身之義。若爾與此有何差別
答。無作之義二宗雖同。其三身相非無差異。
所以彼宗法定無説報通二義。應化定説。所
以意別。又顯宗中所立三身從凡夫地發心
修行始證法身湛然佛果。是故判爲種因海
佛。今此宗義。從於法身本有之理建立一切。
是故名爲性徳圓滿本有三身。凡厥法花花
嚴及以眞言三宗所立三身之佛皆共相即。
雖然三宗義立各異。天台宗者從應化身攝
末歸本入法身本。花嚴之意報身爲本。上依
法身。下垂應迹。眞言宗者一切皆是唯法身
也。自性受用變化等流。如是四種皆名法身。
於教得益亦有淺深。法花經中即身成佛。以
彼只入初住佛惠龍女作佛定之初住。疏記
釋云。能化龍女無歴劫行。所化衆生無歴劫
行。能化所化共無歴劫。妙法之力即身成
明知能化龍女成佛既是初住。娑婆無
垢時衆悟道住不退地。得受道記。皆是初住。
花嚴經中如小相品。即座三重有頓圓益。探
玄記云。此中有三重益。初明佛光普照諸天
子令得十地。二此天子毛孔所出香花蓋等
復益衆生令得輪王。亦是十地。三輪王放光
照餘衆生。亦令得十地。此三位之益皆悉齊
等。同時頓成各塵數多類。以此功推總是如
來一小相中一光明力。一光既爾。餘光亦然。
一小相既爾。餘小相亦然。小相既爾。其餘
大相海等則不可説不可説也亦以法花龍
女成佛。彼宗判頓成十地。眞言宗意皆立妙
覺即身成佛。菩提心論云。若人求佛惠。通
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又瑜
伽中云。修此三昧者現證佛菩提以法花
中龍女作佛。此宗判爲妙覺成佛。瑜伽觀智
儀軌中云。龍女得成無上覺故。故眞言宗最
爲殊勝
問。上來所論法花花嚴及以眞言淺深不同。
然於即身成佛證者。共引龍女成佛以判。初
住因滿妙覺三義アテ雖作淺深三重不同。於其
證者龍女一人其得益事唯在法花。若爾二
宗有何證據 答。經是佛智不可局判天台
一宗。只依解義判宗淺深。所以法花別有瑜
伽觀智軌則。撿其行儀。偏屬眞言不通顯教。
然則法花一經之内淺略在顯深祕是密。顯
義證悟不及妙覺。深祕既徹至於極果。所
以一行阿闍梨耶以大日經正爲法花最深祕
處。又眞言教餘經之中雖有即身成佛之證。
且就龍女成佛一事施設三宗淺深不同 問。
餘經之中即身成佛何等經耶 答。菩提場
莊嚴陀羅尼經中。釋迦昔時於妙光憧佛所
爲婆羅門。童子年始七歳。聞此陀羅尼。於
佛教中得生淨信。便證無上正等菩提
樓閣中三仙成道。此事亦是即身成佛。又餘
經中非無證據。不能具載。又此宗中如實義
者。一切皆是法爾性徳圓滿海佛。非修因始
得之佛。故不可論頓漸成佛 問。此宗實義。
若一切法皆法然者。何法身偈中云。諸法從
縁生。此法縁生滅耶 答。今宗所云縁起
生滅。是皆本有之上縁起。因性本有故縁性
亦本有。因縁之性是本有故。所生諸法皆同
本有。所以疏云。因遍法界。縁亦遍法界。因
縁所生法亦遍法界。即道理。若依諸法從縁
之言單知生滅縁起法者。是小乘義相當阿
鞞三諦。文言全分雖同彼説。所詮之理旨
隔雲泥。今宗阿字本不生理。本有常住功徳
之中建立本有自性因縁。故不可似餘經之
意 問。證理究竟法皆無相。凡此一切色相
差別因縁建立。乃至所説眞言印契。相所施
設。皆可對機引入方便。所以大日經中説諸
軌則印眞言等。最後結云。甚深無相法劣惠
所不堪。爲應彼等故兼存有相説又疏序
分中云。然此自證三菩提。出過一切心地。現
覺諸法本初不生。是處言語盡竟。心行亦寂
乃至若我但住如是境界。則諸有情不能以是
蒙益。是故住於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普爲一
切衆生亦種種諸趣所喜見身。説種種性欲
所宜聞法明知所有色身説法。皆是如來
方便假立施設之法。然今本有法身之上許
有色心。可乖此經始終之意 答。此有多義。
一義云。今經所云神變加持即説如來所加
持義。於内證功徳四種言語盡竟。九箇心行
亦滅。若非佛加持力絶離凡夫之視聽。依之
住於自在神力加持。示現隨他受用報身及
以變化等流身等。次第誘引令入内證心王
覺殿。凡言法身是無相者。絶離妄情所對諸
相。非廢六大無礙色心。下文所言甚深無相
法等文者。結上所説聲字之上有相之義。所
遮遣也。雖云無相不可得意。如來法身畢竟
寂漠。猶如虚空。色心都滅法體無有。故密
嚴經云。得解脱智慧如來微妙身。云何爲涅
槃是滅壞之法今此宗意如來三密遍滿法
界。能生六大常住三世。於其内證自覺聖旨。
本有色心尚非十地菩薩智分。故住加持道
俯應群機也。以此法界體智身名大遍照能
生六大。是則自性本有色心故。不可云無色
無形。名爲法身。又義理法身者。無相寂滅。如
上經説。於智法身有自覺智内證色心。凡餘
宗意兩部曼荼共雖理智不二性徳。胎藏就
理法身義。金剛界者依智法身。今大日經説
其理。故説無相也 問。然者二身何爲殊勝
  答。諸宗皆云。以理爲勝。唯以眞理爲法身
故。今此宗意如上所論。智最甚深。自覺聖
智具足本有無盡莊嚴。常恒圓滿一切功徳。
故金剛頂以智爲本 問。金剛頂宗以智爲
本。其義不明。判於四種法身差別。以自性身
最爲殊勝。其智法身是自受用。依理加持成
辨佛智。若爾何云智身殊勝。又二教論云。若
依瓔珞經。毘盧遮那是理法身。盧舍那名智
法身。明知經意理寛智狹 答。理爲究竟智
爲劣者。種因海意理是眞如性。是一法界大
總相法門體故以爲殊勝。智者即是生滅門中
以本覺名本有法身。二門相望。是俗門故且
以爲劣。彼瓔珞經亦應依彼種因海義。分別
二種法身之義。若論不二性海果分。其眞如
理亦爲能依。以其因分種因海故。彼智法身
依理加持所成辨者。於其智身可有二義。若
云是彼報身之中自受用者。其智可劣。法報
二身有勝劣故。若於不二性海果分。以彼本
有自受法樂名自受用。爲智法身。其智法身
亦應有彼能加持義。今眞言教一切諸佛。以
其種字而爲生本。其種子者本有智身。且如
西方安樂世界淨土莊嚴。水鳥樹林皆説法
者。由彼種字加持力生。餘十方佛各以種字
加持之力。成辨依正功徳亦爾。明知智法身
有能加持義。從此引生大悲行願。其成辨身
三昧耶形從三昧耶。成辨方便究竟菩提一
切事業。是則當於大日經中因根究竟。所以
種字本有智身爲其根本。故智法身最爲殊
勝問。阿字既是本不生理。何以種字偏定
智身。本不生理可是眞如。若爾種字何偏是
智。又彼智身皆爲能生六大造作セラル。以大曼
荼羅可爲其本。何今以智身爲能加持耶
答。既以六大爲其能生。其中前五皆即是境。
識大是心。心境相對心爲其主。其心自性本
有智身。心是本故。以智法身爲能加持。但至
云阿字本不生理種字皆可理身之難者。凡
本有四曼理不離智。智不離理。互相渉入。互
相具足。所以一一諸字門中各有詮理。雖具
理智。剋性論之。阿等諸字皆是本有心中常
住智慧自性。依此差別出生無邊大悲行願。
乃至引起無上菩提自行化他無邊作業。依
此道理金剛頂宗以智法身爲究竟佛。凡法
界理雖是本有。若無智慧何得開悟。於一
大理佛生等修。若離般若染淨雜亂所。空理
作證之人與二乘等住無記心滯法愛生。所
以在纒衆生本有常住之理。聲聞縁覺生空
之理。他縁大乘廢詮之理。覺心不生無相之
理。一道無爲實際之理。極無自性因分縁起
無性之理。果分絶離不思議理。同一眞如全
無差別。今從種字本有之智。出生大悲行願
具足三摩耶身。至至得方便究竟圓滿智法
身果。以是爲金剛最上自覺聖智摩訶毘盧
遮那。雖似修生即是自然法爾現證常住法
身。爰以一行阿闍梨雖依胎藏釋大日經。於
其深義讓金剛頂。所以疏第二云。然此經宗
從初地即入金剛寶藏。故花嚴十地經一一
名言依阿闍梨所傳。皆須作二種釋。一者淺
略釋。二者深祕釋。若不達如是密號。倶依
文説之。則因縁事相往渉於十住品。若解金
剛頂十六大菩薩。生自當證知也今此文
意以甚深義讓於金剛頂宗正證據也問。
於阿闍梨所傳有淺略深祕二義云云其阿闍
梨者無畏三藏也。然者於大日經既立淺深
二義。何云深義指金剛頂耶。又今文云。然此
經宗從初地即入念剛寶藏因唯天台。案
此義相可別教意。以初地以上判證位事別
教意故。若夫圓教者可云從初住得入金剛
寶藏。爾者此釋不顯眞言深義。何可定耶
答。於胎藏中雖有淺深二種之義。一行禪師
於此眞言門修行菩薩之位相。指彼金剛頂
十六大菩薩生結云。自當證知明知指金
剛頂可云深義。但於胎藏建立淺深二門。其
旨非無。於胎藏界可有淺深二種之義。如上
所云胎藏界者理法身佛。亦是因曼荼羅也。
所以一道無爲作證之佛。亦名常寂光。立摩
訶毘慮遮那。實於其理本自已來具衆生心。
在纒出障性恒無二通顯。通因可立此義。若
談隨分作證分齊。可渉花嚴十地經等諸位
施設建立之旨。但於金剛頂十六大生。雖立
菩薩生之名言。偏是自覺聖智最上教王自
受用身。從心出生本有内證之聖衆也。全非
行因至果種因海中建立位相。所以三十七
尊禮云。三十七尊並是法佛。現證菩提内眷
屬毘盧遮那互體又云。盡虚空遍法界同
一體性但依地之言至云可別教之難者。
彼一宗義也。諸宗一同不可共許。初住證如
無分明證。彼宗意以花嚴起信建立此義。然
起信論以三賢位則爲比觀相應之惠相似無
漏。亦復判釋有漏之業未能決斷。又彼花嚴
心地觀等皆説唯有十身舍那。此爲十地他
受用身。若彼三賢是位證位ナラ者。諸經應説
四十一身他受用佛。或祕書中料簡義釋云。
然此經宗從初地得入金剛寶藏。又下文云。
從十住地乃至初地分證莊嚴身無量無邊
等文分證之位上下相乖。云何消通。今釋位
義。有兩種義。一從初地入證及從初住入證。
此兩行人隨其心解。或離或即。故有兩處分
證不同。二彼此相望。十地爲深。十住爲淺何
以故。十住去佛。尚遠須到十地方乃近眞。萬
行欲滿。故依實説從初地入名眞分證。若不
如是。何以分別地位高位此義唐大中十年四月三
十日伏依師口。兼准義
記云云。此記正是入唐祖師在唐之日。面受師訓所記置
也。慈覺智證其師同故。天台一家眞言學者。此記之説不
可不用。若爾何故今以初地入證之
文偏屬別教。得貶眞言一家義立耶
又私案云。於其
十地十住位相可有二意。若建立彼住行向
地次第之時。地住可別。若依古譯。以彼十
地名爲十住。如十住斷結經十住毘婆沙論
等。此於十地立十住名。大智論等亦有此義。
又經云。入理般若名爲住。住生徳行名爲地
此似地住相同之義。是故以此十地即入
金剛寶藏之文不可爲淺。又上所引祕書中
云。第二正顯今宗正義。上來住地分證之義
皆約顯教修行人説。何以故顯教行人或從
初地入此祕密教。或從初住入此祕密教。所
以處處文中所説位義多約教道淺略之門
今案本宗如實義者。以金剛頂十六大生爲
其證位。謂四佛智各具四智爲十六也。雖有
横竪二義建立此位。非有斷惑證理淺深差
降。但約佛智十六分義。爲令信知利鈍機根
作横竪二義建立
問。此宗所云自受用身與顯教説自受用身
可有異耶 答。可有差別 問。其別云何
答。今宗法身之中以内證自覺聖智三世常
恒自受法樂名自受用身。顯宗以彼種因海
中因圓果滿修成之佛所證功徳及以智慧名
自受用 問。若爾他受用身亦可有此二種
義耶 答。亦可有之。以彼自覺聖智之佛住
利他身。如大普賢金剛薩埵。是則此宗他受
用身。如五祕密聖位經等。及以兩界第二重
中諸菩薩等。於彼顯教爲彼十地證位菩薩
所顯能化十身舍那。是則名爲他受用身
問。若爾此二可有別耶 答。或異或同。異
者即彼現於佛身。即是報身。此現金剛薩埵
等身現菩薩身。即是法身。所言同者顯宗佛
身。若望此宗可菩薩身。從自受用一佛。所現
大小差別相未究竟。可名菩薩 問。菩薩佛
身其相既異。何云同耶 答。今宗意菩薩與
佛實體雖同。且依相別施設二名。此宗菩薩
所證功徳皆於法身顯各別相。雖相各別互
備衆徳。故於五部各具五部。乃至刹塵滿足
衆徳。所以名佛。或名菩薩。如大師釋心
經祕鍵建立如來普賢祕號無戲論佛文殊密
名。餘聖亦爾。皆可准知。凡理趣經者。三世常
住自性法身五智圓滿毘盧遮。以加持道在
於欲界他化自在天王宮中。示現重重他受
用身。成大普賢金剛薩埵。而説理趣甚深法
門。所以諸段最初各云。時薄伽梵説法門已。
其終各顯菩薩名號。初顯自覺聖智出生從
本名爲薄伽梵名。終示隨他受用義。故從末
立爲大菩薩稱 問。若爾何以此經所説配
當地地他受用身 答。此義深細。粗述大概。
初擧能化自性法身五智差別本有功徳。次
説加持住所眷屬。於後宣説各別法門。其中
就彼初二段義二解不同。一解云。初段即是
自受用身諸尊海會。心王大日與自出生内
眷屬證宣説十七清淨法門 問。既對菩薩
衆會説法。何以此爲自受用身 答。自他受
用本非二佛。如心地觀經中所云。爲化十地
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一佛即是自受用
身。現於十身爲他受用 問。理趣釋云。毘盧
遮那佛在大衆中。爲未來有情修瑜伽者。對
諸十地菩薩説此釋既云在大衆中。又説
對諸十地菩薩。以知可是他受用身 答。自
性法身對於自性内證眷屬衆會説法。即此
亦名自受用身 問。彼此同對十地菩薩。何
別自他受用不同 答。若對自性内證衆會
十地菩薩其佛名爲自受用身。對種因海十
地眷屬各現佛身名他受用。今此獨一毘盧
遮那總對十地自性眷屬。是故名爲自受用
佛。若他受用ナラハ能化亦可有十佛故
第二段者爲第十地菩薩。所現他受用身
問。其第二段經初文云。時薄伽梵毘盧遮那
段。終文云。持智拳印。明知應是自性受用。
何判此爲他受用身 答。於第十地所化スラ
與佛位隣近。能化何隔自受用身。所以共唱
摩醯首羅最正覺故。般若經中説云。十地爲
如佛者亦此意也。又理趣釋中云。如前大樂
中所説類同。是則第十地能化他受用身。與
自受用類同之義是初二段相
對一義也
又義初段應是他
受用身。所以經云。金剛手菩薩乃至左手作
金剛慢。右手抽擲。第二段者應自受用。章初
文云。時薄伽梵毘盧遮那段。終既云持智拳
印及説大日根本種子一字心明。始終不顯
菩薩稱故 問。經文次第自深垂淺。既先説
於爲第十地能化之佛。未説九地能化之前。
於其中間何雜マシハテ建立自受用佛 答。今經
正意現大普賢他受用故。是故先説。其後爲
顯彼佛内證自覺聖智。故雜宣説自受用身。
説一切法自性平等。如是雖有自他受用差
別建立。於第十地是一際也
第三段者爲第九地他受用佛 問。此第三
段經文既云。時調伏難調釋迦牟尼如來。是
釋迦ナラ者可言佛應。今何立爲他受用身答。
三身一體釋迦牟尼。今正示現一代教主。設
雖何段寧名。故法藏師述ニモ於花嚴一
乘義云。今將開釋迦佛一乘教義所以無
失。就此段中述貪嗔等無戲論性。是則極無
自性之意。又第十地既定如佛。故第九地斷
道義顯。是故説云。時調伏難調。所言金剛手
大菩薩。是普賢故當花嚴教 問。撿爲十地
他受用佛。初歡喜地其能化者。坐於百葉蓮
華臺上。乃至法雲爲能化佛。坐無數葉大寶
花王。各現尊特微妙色身具足無量端嚴妙
相。今此段中所現色身嚬眉怒形降伏立相。
正降伏三世明王既異如來寂靜智身。若爾
何故以此定爲九地菩薩所現能化他受用佛
  答。佛有二身。一正法輪。二教令輪。今説其
中教令輪身。故現忿怒暴惡之相 問。既有
寂靜正法輪身。何不顯説其微妙相。殊顯相
違暴惡之體 答。二身共是佛功徳故。雖説
何相不可有過。何況此段專依斷道。故隨用
勝説忿怒相
第四段者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一道清淨妙
蓮不染。當第八地爲其能化。無相無爲住如
實際寂滅眞理
第五段中一切三界主如來者。當第七地能
化佛身。如最勝王經中説。此第七發心攝受
能生一切願如意成就三摩地則當此義
第六段者當第六地能化佛身。此地修行般
若波羅蜜故。云得一切如來智印如來爲能
化佛
第七段者當第五地能化佛身。此地修行靜
慮波羅蜜無戲論。如來爲其能化。宣説諸法
三解脱門。最勝王經説此五地所行中云。二
者常願解脱不著二邊故常願解脱者。即
令修行三解脱門。不著二邊者以自劍揮斫
一切如來。理趣釋云。斫一切如來臂。是則斫
邊見臂也
第八段者當第四地能化之佛。即是名入大
輪如來。最勝王經説第四地勤策波羅蜜因
云。譬如風輪那延力勇壯速疾心不退故
是不退轉輪義也
第九段者當第三地能化之佛。此佛號名種
種供養藏廣大儀式如來。此中則以受持妙
典及於般若波羅蜜多。受持讀誦此等則爲
於諸如來廣大供養。最勝王經説此地云。無
量智慧三昧光明不可傾動。無能摧伏。聞持
陀羅尼以爲根本此當其義
第十段者當第二地能化之佛。此佛號名能
調持智拳如來。爲説尸羅能制犯戒。依對持
毀二種類。故住於忿怒及大咲相
第十一段爲初歡喜所現佛身。謂此地中最
初證得平等法性。故涅槃經以此初地名平
等地。最初建立初地證位。故能化佛即亦名
曰建立如來。亦名普賢金剛薩埵。能説平等
義利諸法一切事業。各令得證其自性。故現
世獲得於一切法皆得自在。受於無量適悦
歡喜。經於十六大菩薩生得成無上大菩提
果。故以此中金剛薩埵亦爲初地他受用身
能化之佛
已上段段初言如來薄伽梵名。終立各別菩
薩名稱。以是義故。以他受用或云菩薩。或
云如來。無相違失。所以兩部曼荼羅中。以第
二重諸菩薩等爲報身者其義在茲。第十二
段非是報身下變化身。是故經云。復説一切
有情加持
次三小段不レハ現佛身可等流身。於其内證如
理趣釋。其後二段唯説佛智自證境界。内證
隨縁一切利益。於中初段依理趣釋金剛部
等四部。各具五部功徳。一一聖衆具足無量
曼荼羅義。後段宣説金剛薩埵。於一蓮臺一
圓光中。具五祕密甚深之義。理趣釋中所述
如此。又於佛智具無邊徳。亦於法門具無量
義。故以愚情更加一義。就初段中般若波羅
蜜多無量者出生他縁大乘住心。以諸法相
無數量。故名爲無量。般若波羅蜜多無邊者
出生覺心不生住心。八不中道離二邊。故名
爲無邊。一切法一性者出生一道無爲住心。
諸法無相唯一如。故名爲一性。一切法究竟
者出生極無自性住心。法界圓融事理無礙。
故名究竟。於佛究竟名爲性海果分不可説。
於菩薩行得究竟者名爲普賢縁起因分。依
此法門得二究竟。是故結云。彼於佛菩薩行
皆得究竟
最後一段。五祕密曼荼。菩提大欲。以此爲因
得法界智大樂金剛薩埵之位。金剛薩埵與
大日尊而一體故。同證法界體性之智。其
法界智從以爲因得金剛部大圓鏡智淨菩提
心。復以此心爲因引起同部外用猛利摧魔
勇鋭之徳。已上二句同金剛部内證外用。而
爲其二。以此摧魔爲因引生摩尼部中三界
法王灌頂之位。是平等智。又依此智得蓮花
部妙觀察智。無垢法性淨除衆生一切垢穢。
及證業部成所作智。常處生死救度有情。今
此義意最初一句金剛薩埵證法界智而爲中
台。次第二句金剛部中内徳爲一。次句亦以
金剛部中外用爲一。次句唯以平等性智而
爲一尊。後句合以妙觀成事第五尊。智慧精
進令成佛果。斷障功行同親因故。依文顯相
作如此離合之釋
問。何此五尊不各印持五智隨一。而有如是
離合之義 答。法門離合隨時不定。如金剛
禮懺中云。以法界智爲大日尊。以自性身爲
阿閦佛。以上二尊雖同自性。以其總別立爲
二佛。其受用身亦離爲二。謂福徳聚及智慧
門。功徳智慧同是報身。今以義別立爲二佛。
以不空佛爲變化身。故五佛中不列等流。於
成事智變化身中可通含之。凡於法門離合
立之其證非一。不可爲難
又義五尊次第配合五智。五智之中一一智
體更互具足如此之義。其五部中各具五部。
一一部中各有衆徳次第。屬當亦無有失。於
經最末有重吽字。是則結成上來所説甚深
理趣祕密法性。於其字義含無量理。顯説有
憚不明其相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