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弁顯密二教論懸鏡抄 (No. 2434_ 濟暹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若悉檀。非諸因明者。所量之境界但是無功
用妙智之所生 文云自受用佛從心流出
無量菩薩者。如下所引瑜祇經。經各於五智
光明峯杵出現五億倶胝微細金剛遍滿虚空
法界等云云今謂指五智佛菩薩互説法。而自
受法樂之相也 文云彼菩薩乃至持本幖幟
者。是明受教菩薩之作業之相也。此論菩薩
各還本方本位者。即指三十七尊及腎却諸
菩薩等。各住位之方處名爲本方本位義也。
成五輪持本幖幟者。是明五部諸尊所持三
摩耶形及手印等是也。如寶鑰云。五部諸尊
&T016254;智印森羅云云謂佛部尊持塔。金剛部尊
持羯摩金剛螺唄等是也。此尊諸尊各各依
住八方八位也。文文若見若聞乃至生死業
障者。是明若見聞覺知者。若修行者若離苦
得脱利益義也 文云於五解脱輪乃至無上
菩提者。是明其法身菩薩。即於行者今得究
竟果位之利益義也。五解脱輪者是五部法
者。遠離苦縛生死而爲輪圓具足功徳義也。
名爲五解脱輪也 文云從一佛至一佛等
者。是時此法身菩薩等所化眞言行者於彼
五部諸尊怙所遍歴之可奉事。然後方證佛
果也。此意如理趣釋云。即於大下品生作金
剛薩埵菩薩等乃至金剛拳菩薩最後方便成
毘盧遮那身也云云文云成就決定乃至不
可爼壞者。是明所化行者遂所成之佛身之
常住不滅義也 文云此即毘盧乃至廣利有
情者。是文明此行者既成大日尊以後爲利
益衆生故。更出於本有修之行之古跡法。而
於十方法界海利益有縁衆生事也。如安然
菩提心義五云。今然復三世諸佛以各從一
門入心本源故。從本所通門出法界海。一一
諸尊皆以一切如來爲體云云又同第一卷明
五相成身義處謂 問。第五自身成本尊者
何尊耶。答。各隨所成五部身云云十住心論十
云。如執金剛有十佛刹微塵衆。亦是毘盧遮
那内證功徳。當知諸佛菩薩法門相對亦有
十佛刹微塵衆。以加持故各得從於法界一
門現爲一善知識身。此四菩薩即是佛四徳
云云 文云若見若聞乃至集成就矣者。是明
彼新成佛之亦展轉成利他妙用甚奇特義
也 注文云此説自性至及得益者。是論主
判釋上所引經文本意
論喩曰此經至相義合者。是以此聖位經説
三身説法分齊不同義。即令合會彼入楞伽
三身説法不同文也 論顯學智人至審察審
察者是勸進之詞也
辨顯密二教論懸鏡鈔卷第五

辨顯密二教論懸鏡抄卷第六

論金剛頂一切瑜祇經云下。重又引瑜祇經
之廣説文而明密教殊勝甚深義 文一時薄
伽梵此以總句
歎諸尊徳
者。是擧經文而略註釋總意也。
意云。一時者聽説嘉會和合一時也。是無去
來今之三際差別相。凝然常住一時也。薄伽
梵者是示能説主具徳義也。義翻名云世尊
也。翻云功徳聚也。遍照如來者是大日義
也。法身佛智惠悉照了一切世俗勝義二諦
法盡也。晝夜無別光明照無礙光明等義也。
如是等衆徳具足故名云以此總句歎諸尊徳
也。故十住心論十云。薄伽梵者總擧塵數
諸尊徳號云云註 云謂五智者大圓鏡智
者。如心地觀經云。一大圓鏡智轉異熟識得
此智慧。如大圓鏡現諸色像。如是如來鏡智
之中能現衆生諸善惡業。以是因縁此智惠
名爲大圓鏡智。依大悲故恒縁衆生。依大智
故常如法性。雙觀眞俗無有間斷常能執持。
無漏根身一切功徳爲所依止云云 註二平
等性智者。心地觀經云。二平等性智轉我見
識得此智惠。以是能證自他平等二無我性。
如是爲平等性智云云 註三妙觀察智者。
心地觀經云。三妙觀察智轉分別識得此智
惠。能觀諸法自相共相。於衆會前説諸妙
法。能令衆生得不退轉。以是名爲妙觀察智
云云 註四成所作智者。心地觀經云。四成所
作智轉五種識得此智慧。能現一切種種化
身令諸衆生成就善業。以是名爲成所作智
云云 註五法界體性智者。菩提心義一云法
軌界種體質性實名爲法界體性。即理名智
理智同體如水潤澄一體不二。不同餘教境
名體云云又云。釋四智雖無一期生滅猶
有念念生滅。譬如燈炎續生。今五智相常住
不滅云云此釋文即彼安然對述法相宗釋四
智義遂成自義也。又云。無差別中若差別
説清淨法界自有五義。一體四用。此理自證
亦有五名。一體澄淨名法界智。四用彼淨
名曰四智也。理即智智即自云云四智五
智釋名存略如是也 註横則自利竪則利他
深義更問者。意云。大日尊等五佛四攝八
供養十六尊等。於本有自性宮殿内。各各互
爲自受法樂説内證三密法也。以是爲自利
横義也。雖爲自受法樂説法。而兼用其三密
説法爲本質軌則。而亦展轉流布十方法界
則利益有縁一切有情故名爲竪利他事也 
本經文云。於本有金剛界等云云註文此明性
徳法界體性智者。是智者從本來不生不滅
自性常住法爾所成眞實法性也。以理智即
境故。即爲法界體性智也。法界體性智
即名爲本有法義者。是一切衆生身内具足
常住法也。如菩提心論云。當知法爾應住普
賢大菩提心一切衆生本有薩埵。又云。一切
有情於心質中有一分淨性。衆行皆備。
體猶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輪迴六趣亦不變
云云 本經文自在大三昧耶云云註文此
則妙觀察智者。是妙觀察智者是方觀察自
在智也。於智有説法斷疑之徳也。即觀自
在王佛所得智故云然也 本經云。自覺本
云云註文平等性智者。此智即悟從本初
以來一切法平等無二理也。如心地觀經云。
二平等性智。轉我見識得此智慧。以是能證
自他平等二無我性云云 本經云。大菩提
普賢滿月。註大圓鏡智也。大圓鏡智者。是
金剛部普賢如來所得智慧也。滿月與圓鏡
是同義也。至于此中無成所作智者。以下文
種種業用句即爲成事業智也 本經云。不
壞金剛光明心殿中云云註文謂不壞金剛者
總歎諸尊常住身者。略釋總意謂以金剛喩
明不阻壞義也。金剛自體堅強而無破壞義
也。以此義即顯示果分諸尊自性常住凝然
不變義也 註光明心殿乃至之境界也者。
謂是則釋光明字及心殿中五字之義趣也。
此釋意顯然也 注文亦是成所作智三密業
用從此生者。謂是釋大意者以成事智義而
足上所明四智即爲欲成滿五智義故作此
釋也。謂法身大日如來依住本有宮城而自
受法樂故説法兼利他給義者。方是當作業
義故名成所作智也 注文已上五句乃至妙
徳也者。謂以上所明五智義而尋其所應義
趣即配當于佛處。方可配屬五佛位云也。此
上所辨諸句是即爲五佛祕號異名云也 本
經文云。與自性所成至身語心金剛云云
文此明三十七尊根本自性法身内眷屬智
者。是略釋上所引總意也。意云。如上所言
三十七尊者。皆是備法身地自性常住凝然
不變法性身人也。三乘倶常住法身佛菩薩
也。是皆以大日尊内證智分位差別法而爲
眷屬菩薩等也 本經文各於五智至自在威
云云註文此明三十七尊至如是諸徳者。
是略釋所引經文總意也。意云。以是五智大
菩提心五方諸佛爲其根本父母。而從其父
母本佛所各各流出一億倶胝甚深微妙金剛
不壞持金剛菩薩云也。五方所出合論之者。
云五億等也。以億爲一數而積之。遂又至倶
胝數故名云五億倶胝也。註文所云若約次
第有出現之文。若據本有倶時圓滿如是諸
徳者。如蓮花三昧經云。歸命本覺心法身。常
住妙法心蓮臺。本來莊嚴三心徳。三十七
尊住心城。普門塵數諸三昧。遠離因果法然
云云此經是明本有法然性得佛性也而
於此瑜祇經及分別聖位經所引。各出五智
光明峯杵等者。明自受用佛從心流出無量
菩薩等者。是*方依修得所出現功徳義也 
本經文常於三世至無時暫息云云註文謂三
世者至妙法樂也者。是略釋經文總意也。此
本經文意者。如大日經第一云。毘盧遮那
如來加持故奮迅或語或意生示現身語意
三業平等無盡莊嚴藏此表今修
得功徳也
非從毘盧遮
那佛身或語或意生此表本有性得
然具足義也
一切處起
滅邊際不可得表修得功徳
無窮盡
而毘盧*遮那一切
身語意業一切處一切時於有情界宣説眞言
道句法云云 本經文以金剛自性云云註文
阿閦佛印乃至方便受用身印者。謂以此五
句如次配五智之五佛位也。是則配因行證
入方便究竟之五位義也 本經文救度有
情。註文大慈悲徳乃至註文利智徳乃至四
徳也者。是明於五佛即具足四種殊勝徳用
義也 註文一一佛印乃至金剛一乘者。是
重明法身佛自受法樂故。而説法義也 本
經文以此甚深至攝諸菩薩云云註文此明自
性乃至自兼他也者。是明法身諸佛之自他
眷屬互相攝展轉無窮盡如帝網無礙無窮
盡義也 本經文唯此佛刹至密嚴花嚴者。
如超悟法師釋云。不眴世界是彼普賢如
來淨土。是密嚴國實報淨土。離生滅相佛身
佛土正報依報皆是眞常。同無生滅故曰我
國無有去來生滅相也等云云 註文謂密者
金剛乃至自然理智者。是約祕密釋意即釋
密嚴花嚴目也。曼荼羅之目者有輪圓具足
義故即通密嚴花嚴義也。此諸佛所備理智
者。理即智智即理。理智無二無別性也。此自
然理者是法爾常住理智也。非因縁所成法
也 本經文以諸大悲至之所成就云云
大悲行願者是六度行五大願等是也。五大
願者。一誓願斷除一切惡。二誓願度脱一切
生。三誓願修習一切善。四誓願奉事一切
佛。五誓願證得大菩提云云又普賢菩薩
大願。是從禮敬諸佛乃至普皆是迴向也。此
等行願即自利利他方便善巧門也註文謂
上所稱乃至方便也者。是釋上經文意也 
本經文以五智至平等智身云云註文言五智
*者乃至各具智印者。是先釋五智句之差別
義。五大所成智者。此五大即是非謂因縁所
成世間五大色也。是法爾五大色也。即身
成佛義云。謂大日尊説如來發生偈云。能生
隨類形。諸法與法相。諸佛與聲聞。救世因
縁覺。乃至云此偈顯現何義。謂表六大能生
四種法身曼荼羅及三種世間。謂諸法者
心法。法相者色法云云又云。大日尊言。攝
持四界安住心王。等同虚空成就廣大見非
見果。乃至云。謂表六大能生一切。何以
得知。謂心王者識大。攝持四界者四大。等虚
空者空大。此六大能生見非見者。欲色界無
色界下如文。即是所生法。如是經文皆以
六大爲能生。以四法身三世間爲所生。此
所生法上達法身。下及六道。雖麁細有隔大
小有差別。然猶不出六大。故佛説六大爲法
界體性。諸顯教中以四大等爲非情。密教則
説此爲如來三摩耶身。四大等不離心大。心
色雖異其性即同。色即心心即色。無障無礙。
智即境境即智。智即理理即智。無礙自在。
雖有能所二生都絶能所。法爾道理有何造
作。能所等名皆是密號。執常途淺略義不可
作種種戲論。如是六大法界體性所成之身。
無障無礙互相渉入相應。常住不變同住實
云云如即身成佛義者。雖明六大義。今瑜
祇經意者明渉五大皆悉有心識用故。自然
是於五大即含有識大義也註三世者乃
至刹那不休者。釋文易知故不消釋之也 
註文如此文句一一句皆是如來密號也*者。
是如上經諸文句者 是爲眞言門諸佛菩薩
祕號名字云也 經文二乘凡夫乃至之密
號者。是簡別淺智之不能知解此深祕號意
也 註文智人以顯句義莫傷祕意者。是勸
戒於此法猥披覽徒之詞也 註文若見薩
埵釋經此義可知莫怪莫怪者。是引證説而
重勸戒之也。薩埵釋經者理趣是釋名也。其
中出十七尊等佛菩薩之祕號之梵字眞言之
種子等也
論大毘盧*遮那經云等者。從此下引大日經
説而明密教甚深殊勝義也 經一時薄伽梵
者。是明眞言之説時及説主也。一時者聽
説和合一時也。聽此教敢無有始終間斷時
節也。故大日經一云。諸大菩薩前後圍繞而
演説法。所謂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者。即
此義也。薄伽梵者此云世尊也。是非正翻當
義翻也。大疏以四義釋薄伽梵也。一者佛地
論師義。以六義明薄伽梵義也。其頌云。自
然熾然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
種義差別。應知。總爲薄伽云云二者能破義。
謂此破滅盡一切無明煩惱等故也。三者約
喩明薄伽梵義也。謂如次女人名薄伽梵也。
此有二義。一者於男婬欲令休息其義也。二
者令出生子孫義也。若約合法明之者佛世
尊者。有諸人天令止除煩惱障等義也。
有令諸人天出無礙智慧等義也。以其二種
喩合此二種法也。四者有徳義。謂佛有無量
功徳海故也 經住如來加持者。是總表能
加持所加持二種義也。謂能加持身者。是中
胎藏大日如來也。所加持身者八葉中佛四
菩薩。乃至三重曼*荼羅諸佛大菩薩。及人
天鬼神等是也。此中能加持大日尊者即自
性法身也。所加持四佛四菩薩者自受用身
也。自餘三重曼*荼羅聖衆者。通他受用身
變化身等流身也。依十住心論第十解者。以
此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文。即相配五
位也。意云。如來加持者大日也。此中加持
加増攝持義也。廣大者寶幢佛也。金剛者
開敷花佛也。法界者無量壽佛也。宮者天鼓
雷音佛也。具義如大疏私記委釋也經一
切持金剛至等句法門者。是明同聞衆也 
註文云此明自性身説法者。是略釋經文
意也 經一切持金剛者乃至諸大菩薩前後
圍繞者。十住心論曰。釋云。所謂虚空無垢
及祕密主等微塵衆金剛。皆是毘盧*遮那
如來内證智印也。所謂十佛微塵數者。如來
差別智印。其數無量非算數譬喩之所能知。
且以如來十種智力各對一佛刹微塵以表
衆會之數。然此毘盧*遮那内證之徳以加持
故。從一一智印各現執金剛身形色性類皆
有表象。各隨本縁性欲引攝衆生。若諸行人
愍懃修習能令三業同於本尊。從此一門得
入法界。即是普入法界門乃至云。次列菩薩
衆以四聖者而爲上首。前明諸執金剛一向
是如來智印。令此菩薩義兼定惠又兼慈悲
故。別受名也。亦是毘盧*遮那明内證功徳。
如執金剛有十佛刹微塵衆。當知諸菩薩
界亦有十佛刹微塵數。以加持故各得從於
法界一門現爲善知識身。此四菩薩是即佛
身四徳。有所偏闕則不能成無上菩提。是故
列爲上首。以統塵沙衆徳云云經云所謂越
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句法門者。
疏云。以淨眼觀之三際之相了不可得。無始
無終亦無去無來。即此實相之日圓明常住
湛然。如虚空無有時分修短之異云云乃至如
是時中佛説何法。即是身語意三平等句門。
言如來種種三業皆至第一實際妙極之境。
身等於語語等於心。猶如大海遍一切處同
一醎味。故云平等也。句者梵云鉢曇。正翻
爲足。聲論是進行義住處義。如人進歩擧足
不足其迹所住處謂之鉢曇。言辭句逗義亦
是。同一名耳。今然此宗謂修如是道迹
次第進修得住三平等處故名爲句。即以平
等身口意祕密加持爲所入門。謂以身平等
之密印語平等之眞言心平等之妙觀有方
便故。逮見加持受用身。如是加持受用身即
是毘盧*遮那遍一切身。遍一切身者即是行
者平等智身。是故住此乘者以不行而行。以
不到而到名爲平等句。一切衆生皆入其中
而實無能入者無所入處。故名平等平等法
門。則此經之大云云經時彼菩薩至無盡
莊嚴藏者。註云此明受用身説法者。是略釋
所引經總意也。此受用身者通自他二受用
身也。謂如上所引聖位經所説。從心流出菩
薩之説法判爲自受用身説法義也。此亦爾
也。此眷屬諸菩薩持金剛者。若有自受法樂
義故名爲自受用身。若有兼帶攝化利生用
故名爲他受用義也。疏云。復次普賢祕密主
等上首諸仁者。即是毘盧*遮那差別智身。
於如是境界久已通達。然此諸解脱門所現
諸善知識。各引無量當機衆同入法界曼*荼
羅。爲饒益此初入法門。實行諸菩薩故。如來
加持奮迅示現大神通力也。如師子王將
孔必先奮迅其身呈現材力然後發聲。如
來亦爾。將必定師子吼宣説一切智門故。先
奮迅示現無盡莊嚴藏。所謂莊嚴者謂從一
平等身普現一切威儀。以是威儀無非密印。
從一平等語普現一切音聲。如是音無非眞
言從一平等心普現一切本尊。如是本尊無
非三昧。然一一三業差別之相皆無邊際不
可度量。故名無盡莊嚴也。又如國王有大庫
藏。若須示人則自在開發而陳布之*也。故曰
莊嚴藏也云云 經非從毘盧*遮那至眞言道
句法者。註云此明變化身説法者。是略釋此
文總意也。疏云。此轉釋佛莊嚴藏。所以無盡
無邊際者。以不異如來遍一切處常住不滅
之身也。雖常無起滅而能以一切三業普於
十方三世一切時處説最實道教化群生。軌
匠其心令至佛道云云問大日經所言時彼菩
薩普賢爲上首。諸執金剛祕密主爲上首。毘
盧*遮那如來加持故奮迅示現三業無盡莊
嚴。非從毘盧*遮那佛身語意生。一切處起滅
邊際不可得云云而何疏第三卷具縁品釋
云。經云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現如來之身
者。前現莊嚴藏時普門一一身各遍十方隨
縁應物。今欲説曼荼羅圖位故。還約佛身上
中下體以部類分之。自臍以下現生身釋迦
示同人法。自臍以上至咽出現無量十住諸
菩薩。從心以下是持大悲萬行十佛刹塵諸
大眷屬。從心以上是持金剛密惠十佛刹微
塵諸内眷屬。從咽以上至如來頂相出現四
三昧果徳佛身云云然則此前後兩文相
違失何可和會耶。答。於此兩文相違者。最爲
一經大事也。今將和會之。謂約法佛内證功
徳則有性徳修徳差別也。又名本覺始覺也。
又名本有修成也。而如上經云。非毘盧*遮
那佛三業生等者。是約本有性徳義成此説
也。如下文言大日尊支分皆出現佛菩薩等
者。是約始覺修得成此説也。故此二教論
上文云。瑜祇經云。各於五智光明峯杵出
現五億倶胝微細金剛者。註云。此明三十
七尊根本智各具恒沙性徳。若約次第有出
現之文。若據本有具時圓滿如是諸徳云云
此中出現者是約修得者令現前義也。據本
有者是性得本覺功徳義也。又分別聖位經
所云自受用佛從心出生無量菩薩皆同一性
等者。是亦約修得出現義言之也。然則
本有法爾所成義故云諸大菩薩金剛衆者。
非從大日尊三業生也。又若約性得常道理
明之者。待能生縁之所生物者。豈有法爾
性得義耶。故大日經十卷疏第四云。經云此
眞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隨
喜。何以故以是諸法法如是故。若諸如來出
現。若諸如來不出現。諸法法爾如是住。謂諸
眞言眞言法爾故者。以如來身語意畢竟等
故。此眞言相聲字皆常。常故不流無有變易。
法爾如是非造作所成。若可造成即是生法。
法若有生則可破壞。四相遷流無常無我何
名眞實語耶云云然大疏上文云。然此宗
密意。伐折羅是如來金剛智印。其數無量。能
持此者亦復無邊。所以然者心王所住之處
必有塵沙心數以爲眷屬。今者心王毘盧*遮
那成自然覺。爾時一切心數無不即入金剛
界中成如來内證功徳差別智印云云此經所
云非從毘盧*遮那佛等*者。是爲顯示此諸
大菩薩持金剛衆本有性得無生無異義故。
尋本地即云非大日尊所生等也 經云又現
執金剛至清淨句法。註曰此明等流等乃
至文勢可知之者。是略釋文總義也。疏云。
又廣前相言非但示現佛身。充滿十方一切
世界。所現金剛菩薩等身亦復遍一切處也。
且如十佛刹微塵數諸執金剛菩薩等。身口
心印差別不同如是一一本尊像類眷屬
毘盧*遮那充滿十方一切世界。如因陀羅網
互不相妨。今略擧三聖者以諸稽首也。執金
剛對金剛智慧門降伏方便。普賢對如如法
身門寂災方便。觀音對蓮華三昧門増益方
便。擧此三點則無量不思議妙用皆已攝在其
中。故特言之所言等者。乃至諸天八部五通
神仙如所現曼*荼羅之所表。示例可知也。
如是等種種因縁無數方便普門應現教化群
生。雖淺深不同麁細有異。然究其實事無
非祕密加持。各能開示如來清淨知見。若離
如是實相印餘皆愛見所坐與天魔外道。作
諸營侶豈得名爲清淨句義耶。次又釋言。所
謂清淨句者則是頓覺成佛神通乘也。如餘
乘菩薩志求無上菩提。種種懃苦不惜身命。
經無數阿僧祇劫或有成佛或不成佛者。今
此眞言門菩薩若能不虧法則方便修行。乃
至於此生中逮見此無盡莊嚴加持境界。非
但現前而已。若欲超昇佛地即同大日如來。
亦可知也云云
論又云爾時毘盧*遮那世尊下。又重引大日
經第六卷文而明密教之殊勝義也。疏十八
曰。大智灌頂地即是如來第十一地。入大智
灌頂乃作如來事。故翻此大智地爲陀羅尼
身。而作佛事也云云十住心論第十云。
三昧耶者。一佛部三昧耶。二蓮花部三昧耶。
三金剛部三昧耶。如是三部諸尊其數無量。
一一諸尊各具四種曼荼羅云云疏十八云。
陀羅尼形者謂總束眞言輪而以爲身。即成
普門身也。由住此總持身故。於一切衆生前
示所喜見身説所應機之法無有差謬同入
佛智也。又云。次告金剛手。汝可觀我語輪。謂
即觀佛陀羅尼身字輪境界也。佛以神力加
持大會非但令祕密主觀我語輪境界廣長。
遍至無量世界清淨門如一切衆生。本性表示
隨類法界門令發歡喜。亦如今者釋迦牟尼
世尊流遍無盡虚空界。於諸刹土勤作佛事。
金剛手得觀此一切大會。亦得同觀此不思
議神妙之境也。所以者。佛此大日之身常住
寂滅離諸因縁。非有心境離佛神力所加
持一切菩薩非其境界也。佛既示以告言。
汝等且可觀我字輪境界廣長無量也。長謂
人所不及也。私謂此即云何*也。其廣横遍
於一切衆生界。其長云何竪窮佛果故云廣
長也。如是廣長之身普應一切從何得乎。乃
從此一字眞言王而現此事也。以一眞言印
身示一切身。以一眞言字音而出妙聲。普周
法界以一眞言本尊之心普示一切智慧之境
也。釋迦牟尼者即是此不空見之身。普入世
間而作佛事。故此所示即是牟尼身也。
作佛事。即此釋迦從毘盧*遮那字輪出然
無二無別。皆遍一切處。以此一字同於大空
本不生故。當知百字之身如是云云 問。經
文所言釋迦三身大日三身各別不同義如
何。答。大日三身是法爾本有常住三身也。
釋迦三身隨縁有假成三身也。故彼此不同
也 問。若爾者釋迦之法身云何。有隨縁有
假成義耶。答。如釋論第五云。一者相待相
成似有意。謂欲顯示染淨諸法。皆悉相待而
成。無有唯自達立法故。二者本無性空非
有意。謂欲顯示染淨諸法種種名字。於本無
中權假建立。一切皆悉非自名故。三者相待
相成顯空意。謂欲顯示染淨諸法由相觀故。
從本已來無有自體自性空故等云云若依如
是等誠文者。釋尊所證無相法身義是即假
施設之遮情義也。不謂究竟表徳之境界也。
何況應身化身自體相是不離無常咎也。故
六波羅蜜經云。爲佛應身刹那遷變化身佛
者。疾入涅槃云云以如是義爲釋迦三身與
大日三身相異義。具意如上所明義也。大日
三身義。同經云。功徳法身湛然常住者。是
以法爾常住三身及四種法身總合爲功徳法
身常住不變義也
論守護國界主經云。下文引守護經即明密
教殊勝義也 經佛告祕密主言至陀羅尼門
者。是論中者。略雖擧其陀羅尼之尊貴徳。而
未明其陀羅尼具足名相也。若明此陀羅尼
之具足名相。彼守護經第九云。爾時釋迦
牟尼佛言。祕密主我於無量無數劫中修集
如是波羅蜜多。至最後身六年苦行不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毘盧遮那。坐道場時。
無量化佛如油麻遍滿虚空。諸佛同聲而告
我言。善男子云何而求成等正覺。我白佛言。
我是凡夫未知求處。唯願慈悲爲我解説。是
時諸佛告我言。善男子諦聽。當爲汝説。汝今
宜應當於鼻端想月輪。於月輪中作唵字觀。
作是觀已。於後夜分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善男子十方世界如恒沙三世諸佛。
不於月輪作唵字觀得成佛者無有是處。何
以故。唵字即是一切法門。亦是八萬四千法
門寶炬關鑰。唵字即是毘盧*遮那之眞身。唵
字即是一切陀羅尼母。從此能生一切如來。
從如來生一切菩薩。從菩薩生一切衆生。乃
至少分所有善根云云又云。三字和合有唵
字故。謂如阿烏莽。一阿字者是菩提心義。是
諸法門義亦無二義。亦諸法果義。亦性義。是
自在義。二烏字即報身義。三莽字是化身義。
三字共*有唵字。攝義無邊故爲一切陀羅尼
云云上經文等。爲此論所應引用本意也。
如意輪眞言觀門義註云。唵三身義也。含三
字義。阿烏莽等三字共成。阿字者一切法生
不可得義。烏字者一切法義本有不生義。
莽字者一切法我不可得義云云示因論傍論
義。十住心論第九云。今依此等文。唵字是法
身。法身則眞如。眞如法身悉皆從唵字一聲
出。何況諸餘法門乎。當知眞言爲一切法歸
云云問。從此唵字即生法身眞如。法身眞如
即爲所生法。唵字爲能生義。其意如何。答。十
住心論第九云。金剛頂般若理趣經云。説大
樂金剛不空三摩耶心眞言曰h@u@m釋經云。此
字因義。因義者謂菩提心爲因。即一切如來
菩提心。亦是一切如來不共眞如妙體。恒沙
功徳皆從此字生。此一字具四字義。且ha
以爲本體。賀字從a字生。a一切法體不
生故。一切法因不可得。其字中汚聲。汚聲
者一切法損減不可得。其字頭上有圓點半
月即麻字。*麻字者一切法我不可得義。我
有二種。所謂人我法我。此二種皆是妄情所
執名爲増益邊。若離損減増益即契中道云云
今依此説一切如來不共眞如妙體恒功徳。
皆從此h@u@m字出生。諸顯教皆以眞如爲諸法
體性。佛花法花等亦以此眞如爲至極理。今
此眞言法教以h@u@m字爲一切眞如等所依。眞如
則所生之法。眞言則能生之法。眞如法體猶
從此而生。何況能證人乎。能證佛既亦如此。
何況所説法教乎。雖云能證所證平等無二。
然猶於二門眞如作究竟之説。亦雖三種世
間互相圓融説無盡無盡教義。迹逗此城影
休此床。無盡教義從一聲吽出。三種圓融優
遊二門境。雖信眞如更有所依。佛菩薩共有
此説。經云。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
名爲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眞如。言一切清淨
者眞如無量淺深差別。故云一切。一切之言
其意甚深已上文意云。若約所詮義者此吽字
所詮者即爲一切衆生心内本有薩埵普賢大
菩提心種子是也。從此普賢大菩提心生一
佛法言也。准吽字義唵字亦然也 問。顯
家諸經論中。以縁生諸法即體是性空眞如
理。而爲諸法之至極所依義也。亦眞如受諸
法之熏習而變成諸法。是即爲不思議熏不
思議變也是云甚深妙義也。然何言眞言宗
以眞如爲能依法。以眞言爲所依法耶。誰信
爲此義耶。答。今眞言家所言之眞如與顯
家所言眞如其法全別異也。而於眞言家
之眞如法之上假立彼顯家所立眞如法也。
故以彼顯家眞如爲能依義。以眞言家眞如
而爲所依法云也。如安然菩提心*義云。一
切衆生元有眞如淨心名干栗駄耶。是心眞
言實義。諸經論中此心名眞如法性。此心元
有覺性之心名曰質多云云私曰。此心之眞
實義者。是眞言家所註也。眞如本覺之中第
九淨識心者即是也。復次顯家所立眞如者
皆是破情執之對治妙藥也。爲破有執故説
空藥。爲破空執故説有藥爲破中執故説非
有非空義。亦不可得藥義也。以如是一切有
空中道不可得義爲顯家至極眞理也。以此
極無自性理而爲顯家究竟眞如理性也。而
是即約實者是其眞如義者皆是爲假施設法
也。故菩提心論云。復次諸佛慈悲徒眞起用
救攝衆生。應病與藥施諸法門。隨其煩惱對
治迷津。遇栰達於彼岸法已應捨。無自性
云云然者則以眞言家所用眞如之實理而
有諸法之所依體云也 問。彼十住心論
所言誰信眞如更有所依。佛菩薩共有此説
云云然者何經論有文論耶。答。今私檢經論
文説處。雖其説文衆多不能具顯之也。且只
將引一多經論文説也。所謂密嚴經六波羅
密經釋摩訶衍論菩提心論等是也 問。且
其密嚴文如何。答。彼經上卷頌云。増上有三
種。解脱亦復然。四諦及神足念處無礙解四
縁無色住根力及神通覺支諸地等有爲無
爲法。乃至衆聖人皆依識而云云又云。長
短等諸色音聲與香界甘苦竪滑等。空識
之所縁善與不善性有爲無爲法。乃至於涅
槃斯爲智之境。念之遷轉皆依識以生云云 
問。以此文説何知眞如更有所依義耶。答。
解曰。此中三解脱與四諦中道滅諦及無爲
法者是即眞如理性也。故勝鬘經曰。世尊非
壞法故名爲苦滅。所言苦滅者名無始無作
無盡離盡常住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藏云云
又云。一苦滅諦離有爲相。離有爲相者是常。
常者非虚妄法。非虚妄者是諦是常是依。
是故滅諦是第一義不思議。乃至亦非一切
阿羅漢辟支佛智惠境云云謂此四諦者
非無作四聖諦。即今説故以生法二空
眞如爲滅諦之體也。然顯家以此眞如爲諸
法究竟之所依體性也。而今眞言家以此眞
如爲能依義。以密教所立本覺阿頼耶識而
爲其眞如等之所依法云也。故又同經中卷
云。阿頼耶識與一切染淨之法而非所依。是
諸聖人現法樂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諸佛
國土悉以所因常與諸乘而作種姓云云解曰。
此中淨法及現法樂住之境界。以是能依眞
如爲此體性也。又密嚴經云。*如阿頼耶識
常爲於戲論。麁重風所撃五法三自性
諸識浪相續而生。所有於境界其相而飄
動。於無*義處中以義實無體而現云云
曰。五法者名相分別正智眞如也。三性者遍
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也。而是中眞
如性及圓成實性亦是同藏識所爲如是
也 問。眞如如是非所作性。是常住法故非
有爲有體性也。然何云執識所爲作眞如
耶。答。非謂眞如是如有爲色等法即藏識
親所變現法也。但藏識之所作之有爲諸法
之上所備即假有之性空理性説爲眞如圓
成實性也。以此假有法之性空理即全不離
諸有爲法義故。名眞如常恒不變易法也。
然假有法者。若從中本來即不生性也。即
以此爲性空眞如性。性空眞如性者待何
成立之耶。即是有爲法之體即上不生理指
爲眞如。故知此眞如亦展轉即依止藏識而
所成立之理性也。此義如密嚴經云。一切法
空性與法常同體。如於胎藏時色生便滅壞
離空無有色。離色無有空。如月與無明始終
恒無異。一切法且執空性與也。一展轉無
差別所得成就云云此文意云。空性妙理與
色心等諸有爲法者。彼此互相待成立云也。
若從本來色等有爲法都無者。待何物而空
義成立耶。故知此性空妙理還依止色等有
爲假相法義極成也。若此空性法從本來皆
都無者。色等諸法者從何處而出生耶云
也問。釋大衍論文云何。答。彼論第二云。
以何義故作如是説。有爲無爲一切諸法
有爲諸法者。根本無明及生住異滅四相是也。
無爲諸法者。眞如本覺始覺虚空無異等是也。
通以
一心而爲其體。於契經中作如是説故。何等
契經謂道智經。云何説耶。於彼經中作如是
説。爾時文殊支利白佛言。世尊阿頼耶識
具一切法備一切法過於恒沙。過於恒沙如
是諸法以誰爲本生於何處。佛言。如是有爲
無爲一切諸法生處殊勝不可思議。何以
故於非有爲非無爲處。是有爲是無爲法而
能生故。文殊師利又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爲
非有爲非無爲處。佛言非有爲非無爲處者。
所謂即是一心本法非有爲故能作有爲。非
無爲故能作無爲。是故我言生處殊勝不可
思議云云解曰。此中所言阿梨耶識者。是能
依法也。此識之所依法者。是不二摩訶衍中
第九第十識是也。又同論一云。八種本法從
因縁起者。即顯示此眞如法。從彼不二門法
生起義也。是眞如有所依義也 問。於眞如
更*有所依義者然也。既有經論明證也。而
以阿唵吽等字爲眞如佛性等義者。若有
文證耶。答。且六波羅密經第二*曰。爾時
阿尾奢等異口同音説法身種子陀羅尼曰。
唵慕欠阿吽怛闌二合二合二合
經疏第三解曰。言法身種子者。法身者佛身
也。種子者正因也。此等眞言成佛正因名爲
種子。故法花經*曰。佛種從縁起。是故説一
乘。又花嚴經*曰。下佛種子於衆生因。是故
能令佛實不斷。皆約正法爲成佛因。名爲種
文云種子者正因也者。是對三乘教中
隨他意之傍曲迂迴義故。今以眞言乘隨自
意正眞道爲正法也。是不謂正因縁因二因
義也。若明正因縁因二佛性義者 問。此疏
所言者。*以阿唵吽等字爲佛之正因佛性者。
何引法花經者佛種從縁起等文。而爲正因
佛性證文耶。以引用佛種從縁起等文故。是
可言此方可爲縁因佛性義也。而何以此文
可爲正因佛性義之證文耶。答。准次下文云。
佛種從縁起者正因從縁因顯現故云爾也。
次句云是法住法住世間相常住者以此文
正實者。即爲正因佛性義證文也。此經次
文所云是法住法*住世間相常住等者。此文
豈非爲明正因佛性義耶。謂顯現此正因佛
性之所以者。必依正縁因佛性故。今此總
相略云。佛種從縁起等也。此正因佛性者從
縁因佛性現起故。是先指所縁法言佛種
起等也。又花嚴經所言之佛種子者。是可爲
阿吽等字者。以此等之字之深義即爲衆生
演説此法而今開顯彼正因佛性之本覺心
性故。即是阿字本不生理云佛種子也。又疏
云阿尾者此翻爲入此諸大士咸證法界清
淨眞如故名爲入云云今私云。以眞言之字
即爲成佛之正因者。此上所言眞言者。是五
智佛種子眞言字也。此即法爾常住曼荼羅
法門身也。故大日經第二*曰。祕密經此眞
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不令他作。所不隨喜。
何以故以是諸法法如是故。若諸如來不出
諸法法爾如是住。謂諸眞言法爾故云云問。
以此阿唵吽等字即觀而爲淨識之義云何。
答。此有二義。一者謂約能詮所詮義。而以阿
字吽字等爲能詮。而以第九淨識爲所詮義。
二者眞以阿字等即有縁慮心用。即以爲第
九淨識用義也 問。約能詮所詮義於阿字
等有能詮用。以第九識有所詮義意如何。
答。阿等字*有能詮用。而以第九淨識爲所詮
義者。菩提心論云。所以觀行者初以阿字發
起本心之中分明只漸令潔白分明證無生智
夫阿字者一切諸法本不生義云云此文者約
能所詮義以阿字爲能詮法。以阿字所所
詮理而爲第九淨識也。謂依第九淨識之本
來不生不滅義故。以阿字門本不生義而觀
察此本識不生不滅義。故云阿字本不生義
云也 問。阿字本不生義者。是以諸法但空
義名爲阿字本不生義歟爲當如何。答。大師
眞言二字義記云。問阿字本不生故何云如
實知自心。答指阿字本不生之理云。實此本
不生理爲自心時故也 問。本不生者心性
都無故云本不生歟。爲當雖有心性而無變
易故云本不生歟。答。非謂心性都無自性清
淨。無故轉故云本不生如虚空性。非有非
無此心亦復如是。不生不滅自性如故云本
不生也云云如菩提心論云。夫會阿字者皆
是決定觀之。當觀圓明淨識。若纔見者則名
見。眞勝義諦。若常見者則入菩薩初地云云
是等文以阿字即爲能詮之菩提心用。而以
淨識爲所詮菩提心義也 問。約眞以阿字
等即爲有縁慮心用之淨識義意云何。答。依
大師所作即身成佛義意者。阿字等法曼荼
羅身即不離色心等大曼荼羅身三昧身羯
磨身等。而全體相攝無二無別義云也。故文
云。六大無礙常瑜伽。四種曼荼各不離。三密
加持速疾現。重重帝網名即身者。是則擧
譬喩以明諸尊刹塵圓融無礙。帝網者因陀
羅網也。謂身者我身佛身衆生身是名身。又
有三種字印形是也。如是等身縱廣重重如
鏡中影像燈光渉入。彼身即此身。此身即是
彼身。佛身即是衆生身。衆生身即是佛身。不
同而同不異而異云云又仁和尚金剛頂經疏
第一云。諸顯教等雖説聲等以爲經體。所明
字等非法然道。更亦雖明攝境從心唯識爲
體攝相歸性眞如爲體。境心不融相體隔別。
與今經體不可同論。何者彼但隨世間淺略
義明聲等故。若同今經法然者。應立字等依
他之不可不滅。若不爾者相違諸法本不生
義。亦文非法然。又彼只依境心彼量知。
故爲唯心不是色等。今爲遍知。今義不爾。
色體全心心體全色。若同今者應立非情有
佛性義。若不立者境心不融。即有以色文
彼只取相不離眞如爲攝相歸性。不是相
法*今爲如體。今義不然。相法全如如體全
相。若共今者應立眞如隨縁義。若不立者何
免相體隔別之失云云今私曰。已上文是明
證阿字等全即有縁慮心用清淨識相云
義也。已上因論畢
論智度論第九云等者從下。引智論所明法
身説法之文證。而明成密教所説法身説
法義也 文云佛有二種至父母生身者。是
總標二種佛身也。云是法性身至遍滿虚
空者。明法性身佛親自證之主伴同共而説
法聽法義也 註云此明衆亦是法性身非生
死人所見者。是註文者略釋文總意也。此註
文所明生死所見者。是謂是凡總廣示於分
段變易二種生死人者。是不能見聞此法身
佛菩薩等色此法身甚深境界故。非彼二種
生死人人所親見聞覺知境界云也。如密
嚴經云。密嚴中之人一切同佛相。過刹那壞
常遊三摩地。又云。密嚴中之人無生死眷
云云 問。此智論所言法性身佛者。是如
顯教門匠所釋者。是論云法性身佛者。方可
云他受用身也。變易生佛身也。是佛既爲簡
別於父母所生*身故立此名。而且名爲法性
身佛也。此佛身者是不謂自受用*法身佛也。
而何故大師以此他受用身佛判爲自性自受
用佛耶。答。彼顯教明匠等麁淺得智度論文
意而成此釋也。約深意而釋之者。判自性
自受用之法性身佛者有其道理也。所以大
師成此説也 問。其意之何。答。論文既言
是法性身滿十方虚空乃至聽法衆亦滿虚空
云。此佛身正當自受用身相也。他受用身佛
者設雖有第十地菩薩能化之佛身廣大無量
色身其色身遂實有其分齊故也。今此論所
明法性身佛菩薩聽法衆遍滿盡虚空界等論
文者。全等同瑜祇經所説一切遍照如來以
五智所成四種法身與自性所成眷屬金剛手
等十六大菩薩等。乃至各於五智光明峯杵
出現五億倶胝微細金剛遍滿虚空法界諸地
菩薩無有能見倶不覺知等文者也。彼論文
此經説全以無別異義故也。大師成此判
最契道理也。凡如此文證甚多多也。又金剛
頂三摩地儀軌云。歸命毘盧遮那佛身口意
業遍虚空演説如來之密門金剛一乘甚深教
云云 論常出種種至須臾息時者。是明以前
自受用之實身更亦爲十地等諸大菩薩而應
現十種他受用報身。爲其説顯教一乘法等
義無有間斷相也 論如是法性至是生身佛
者。是明變化身之化物益相也 經生身佛
次第説法如人法者。是明法性身佛與變化
身佛之説法儀式差別義也。是先説人天乘
法。次説聲聞縁覺乘。復説菩薩乘佛乘云也」
論又云法身至則不見佛者。是更又明法性
身佛及説法之甚深難見難聞義也。此有法
喩可悉*也。約喩有二喩。一者盲聾不見聞
喩。二者鏡水清濁殊異喩也。義易知也
論又云如説密迹至不解不知者。又引密迹
經説而助成有三密教法證也。此經表佛有
内證三密證也者。是明上處處引用經論文
所本意也。謂大途有二義也。一者明顯
差別義。二者明法身佛之説法據義也註
曰。披鑒智者詳而解迷者是勸進之辭也
已上是大門第四廣説問答料簡分畢
從下是大門第五問答決疑成宗分也。論問
若如所至應攝而已者是也
論問若如所説至何藏攝耶者。是文有三重
也。初外人牒論家之所立義也。文問若如所
談至自外曰顯者。是外人之牒論家自立宗
義也。文云何故釋尊至密藏名乎者。是外人
詰難此論所立義也。文云又彼尊所至何
耶者。是重問於顯密二藏中何藏所攝義也
論答顯密之義至略則顯也者。是通釋初云諸
問難也。此答意云。顯密義有其差別也。謂淺
深相對時於淺深之二教方成顯密義云也
論所以外道至名得密號者。是引傍例而成
顯密義也。約此答文略有八重不同意也。一
者内外相對義。謂約外道説有顯密説也。文
云外道經書亦有祕藏者。是約外説有顯密
義例也。常騰僧都法花論注云。劫初成時
摩醯首羅與毘紐和合生子。名波覽摩。彼有
四面説四波陀。頂上有一面説一波陀。四面
所説並是世法。頂上所説語深難解。世所
解者唯四波陀云云文云如來所説中顯密重
重者。是總約内道佛説以相對門成顯密差
別義例也。謂佛教中内外二道相對成顯密
別例也 文云若以佛説至深密之名者
即此也。二者大小二教相對而明顯密義。文
云以大比小亦有顯密者即此也。三者一乘
三乘相對而明顯密義。文云一乘以簡三立
祕名者即此也。四者總持與散説相對而明
顯密義。文云總持擇多名得密號至所以名
祕者即此也。五者明祕密義有差別之所因
也。文*曰所謂祕密至如來祕密者。是釋二
種差別之所因也。六者總結也。論文如是祕
名重重無數者。是總結前五番之祕密義也。
論今謂祕密至以爲祕藏者。是結成自所立
宗也。七者結成也。論又應化所説祕密教云
也。大日如來所説兩部曼荼羅之大日經金
頂等獨勝爲眞實究竟祕密教云也 問。
若然者如釋迦所説諸眞言經者是顯然示
説三密境界五相成身法盡而聽。與大日所
説金剛頂經無其差別也。而何以釋迦所説
判爲祕密。以大日所説爲實祕密耶。答。釋
尊三密五相法者是傳説大日尊所説法也。
故判爲權祕教也。大日如來是自證説三密
五相法也。大日教名爲實祕密教也 問。其
傳説與證説意何耶。答。此釋迦傳説大日所
説者如守護經第九云。佛告祕密主言。善男
子毘盧遮那世尊色究竟天爲天帝釋及諸天
衆已廣宣説。我今於此菩提樹下金剛道場
爲諸國王及與汝等略説於此陀羅尼門。汝
當諦聽。善男子陀羅尼母所謂唵字云云依
是説者釋迦但傳説大日祕密教也。非謂自
證説也 問。大日證説意何耶。答。大日尊自
住自證法界宮金剛界光明心殿中。與自性
所成内眷屬持金剛衆等倶等者。即此也。五
者明祕密義差別之所因者。文云所謂祕密
至如來祕密者。是釋其二種祕密差別所因
也。謂衆生之自祕者是不覺不知故隱覆自
身本覺恒沙功徳也。如來祕密者爲恐
迷衆生聞深法即成誹謗歟故祕密云也。
者總結者。文云如是祕密重重無數者是總
結前五番祕密義也。七者結成者。文云今謂
祕密至以爲密藏者。是結成自所立宗趣也。
八者約祕密義更簡別權實義不同所因者。
文云應化所説至隨應攝而已者是也。謂如
釋尊等雖説三密法軌。是相對大日尊所説
時彼説即權祕密而非眞實祕密也。謂大日
尊與内證持金剛衆等并諸菩薩衆各各十
佛刹微塵數大眷屬。而以大日自身金剛不
壞常住凝然身心而常恒不變説説身語意
三平等。即爲實際眞如境界名爲大日證説
説法也。故大師金剛頂經略開題云。雙圓性
海常談四曼自性。重如月殿恒説三密自樂。
入法法爾興廢何時。機根絶絶正縁何別者。
即此義意耳。此大日證説與釋迦傳説全雲
泥相隔義也。故釋迦説三密教判爲權祕密
教。大日所説三密教名爲眞實密教云也。又
可依仁和尚金剛頂經疏説云。或大乘難粗
明眞言印契而支分不具未盡佛意。今此經
具説五部三密五智成佛事理具足盡佛本
壞故云大教王也云云又解曰。釋迦等應化
身佛是約因分授淺略趣粗説三密法也。法
身大日尊直約果分説深祕趣意。是即如
實説三密境界也。故法佛化佛所説異也。又
更借比例譬喩義重辨示此意者。於明鏡中
所影現諸色像必如有有質色與影像色之
假實差別體也。約釋尊所説三密五智境界
者。是如影像色假設之法也。是尊所説寔雖
寫取大日尊所説三密境界。而假非眞實也。
如明鏡所現影像者雖寫取其本質色法之一
一色形相貎而其所現影像擧體假法也。若
約大日尊所説三密境界者。本質實色之擧
體眞實而遠離假施設影像義也。以此比例
譬義應知法身與應化身示説眞言教之差

  仁安三年六月六日酉時許於粟田口書
寫畢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