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觀中院撰定事業灌頂具足支分 (No. 2393_ 安然撰 ) in Vol. 75

[First] [Prev]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准此可知也云云受持地竟
九者得境界。義釋云。其受持地夜阿闍梨
如法持誦竟。乃至以金剛諷詠遍讃歎諸
佛菩薩。宴坐疲極即於此置壇處如法護
身。即於東面而臥當於所度弟子極生大
悲憐愍之心。若瞿醯旦怛羅受持地竟又有
結蘇多羅受持弟子名號法也。彼安寢時
當思惟。心蓮華臺中麽字門一切諸法我不
可得故即是無障礙菩提心也。亦是如意寶
珠。又云。此如意珠只是阿字門耳。彼阿闍梨
當於夢中或見無量諸佛及菩薩大名稱者
示現作諸事業。謂隨種種應度衆生三輪
化導或親自安布建立悲生曼荼羅。或以微
妙音聲安慰勸囑言。汝今愍念衆生故造
作此曼荼羅。善哉摩訶薩埵汝之所畫甚爲
微妙。如是種種境界阿闍梨當以慧心善
決擇之。當知衆聖已共加持是地可隨意
作法也。若有障礙者應作相應護摩方便
淨除。當發大勤勇心要令所作成就。若
見諦阿闍梨蓮華三昧淨菩提心如意珠中
明見心佛現前爲決。如覺魔事大智方便
作護摩法。不動不退堪建立法界曼荼羅
也。復次阿闍梨自初警發地神以來便不
應捨離如是道場之地。恒於是中加持念
誦審諦觀察隨有未平正處輒修治之。又
思惟衆縁支分皆令素具。勿得臨事闕乏
而生疑惑也云云
  私謂。此中引瞿醯中結蘇多羅受持弟子
之事。今撿瞿醯其文雖出受持地後而
  是受持弟子法故正屬第六日事非第五
日受持地事云云
十者規畫界域。義釋云。自受持地竟即
應規畫界域布定方位至灌頂夜方造諸
尊。若不能速成者持地已後漸次修之亦
無咎也云云
  私謂。准下文意拼線造尊本是第七夜法。
而今此中預規定者此是不能速成者之
所作。然其行法具如第七夜文。故於此
中且闕不出云云
規畫界域法竟。第五日訖
上來竝是第二治地支分以畢
卷第二
  文和五年正月三十日以他本校點畢
  杲寶五十

撰定事業灌頂具足支分第三

  受學沙門安然撰集
第三攝受建立護持弟子支分此卷出第
六日行法
亦有二分
一者弟子應度之相經云
    復次於餘日 攝受應度人
    若弟子信心 生種姓清淨
    恭敬於三寶 深慧以嚴身
    堪忍無懈惓 尸羅淨無缺
    忍辱不慳悋 勇健堅行願
    如是應攝受 餘則無所觀
    或十或八七 或五二一四
    當作於灌頂 若復數過此
義釋云。經云。復次於餘日攝受應度人以
下迄授與香水令飮彼心清淨故明攝受
建立護持弟子支分受持地已。次明夜當
作弟子法。故云餘日也。因此廣辨弟子應
度之相。此中忍辱不慳悋分爲二句。勇建堅
行願亦爲二分。然此所説弟子十徳若兼備
者當知是人甚爲希有。但使偏有所長堪
可匠成者即應攝受耳。又如聲聞受具時
觀察種種遮難所謂太少太老色貎傁疵諸
病患等恐白衣嫌訶。故輒簡去之。今此摩訶
衍則不如是。但令道機可濟。雖有諸餘
過失皆無所觀也。偈中云或十或八或七
五二一四者是一期道場作阿闍梨灌頂之
限數。此約超數取之。謂從一至二從二超
至於四。從四至五從五超至七。從七至
八從八超至十人。是故一曼荼羅中不得
同時爲三人六人九人灌頂。蓋如來密意阿
闍梨不釋所由。又同大方等陀羅尼經不得
過十人已上也。過此以外恐阿闍梨心量
有所不周。當待後縁別爲作法。又此十
人以下者謂倶時發心各捨内外所有供養
三寶同共成辨曼荼羅。故得同時作法。若
人因遇道場便云。法縁難値乞兼爲濟
渡者未合爲作阿闍梨灌頂也。若復數
過此若但求結縁於一門本尊法中受眞
言印者則不依如是劑限。阿闍梨亦當發
起大悲。隨有能發少分善心者皆爲發生
立菩提種子故云或復數過此也。而今世
尊所説雖有徳可傳者猶不過十人。
是隨轉一門非其具體故。且據惡世弘經
淺行之一迹故云一期法事劑至十人耳。不
釋所由。經云。祕密主。無大乘宿習未曾思
惟眞言乘行。彼不能少分見聞歡喜信受。又
金剛薩埵。若彼有情昔於大乘眞言乘道無
量門進趣已曾修行。爲彼等故限此造立
名數者。若傳法人徒以善心差機爲説或
當増其誹謗斷彼善根。將護彼意時乃説
之。安得不略制造立名數乎。所云略此造
立名數者。如以阿字五轉統如來無邊内
徳以字輪百明攝如來普眼法門此則名
之略也。以刹塵方便開八葉之壇以無極
大悲制十人之限。此則數之略也。然其學
者隨於一法而得悟入。即是普入一切門
也。次明限略自不礙廣。經云。彼阿闍梨亦
當以大悲心立如是誓願。爲度無餘衆
生界故應當攝受無量衆生作菩提種子
因縁者。謂造立此曼荼羅。是隨有見聞觸
知下至擧手低頭一念隨喜皆必定成阿耨
菩提。故阿闍梨雖不得差機誤授爲作具
支灌頂。然繋珠毒鼓之縁豈當已乎。故當
運大悲心務令廣洽也。祕密之藏不可
直宣説。故廻轉密意覆以有相方便限以
十人。然阿闍梨自當平治心地畫作大悲
曼荼羅。普眼度人多多益善。勿得如言而
解也云云
瞿醯簡擇弟子品云。應所受持弟子等數
或一或三或七及五乃至二十五隻。不得
雙取更不得已上。其諸弟子互相有諍及
懷怨心不應攝受。彼等皆悉互相歡喜調
伏寂靜於尊者所有敬愛心生善因者。如
是弟子方可攝取云云
補闕品云。大作曼荼羅時唯與一人受
阿闍梨灌頂。自餘灌頂或三或五必不應雙。
皆以各別供具而爲灌頂云云
又云。其阿闍梨以慈悲故應當慇懃教一
弟子通解都法令持明藏。若以法與弟
子者先教明王眞言手印及大手印諸曼荼
羅。然後方與此祕密法云云
又云。或有如是弟子堪爲法器受持召請
弟子之時。若不在者應作彼形而作召請
等法。或有弟子擬欲灌頂。若不在者當
與別弟子充數灌頂。或有弟子欲求其
事作受持。若不在者不得爲彼與別人。
若爲弟子受持忽若不到應知其阿闍梨
著大重病乃至致死。若作召請法已或有
如是因縁。第二之日不辨作曼荼羅其日
應作息災護摩。至於暮間更復召請。至第
二日作曼荼羅云云弟子應度之相以竟
二者護持建立弟子方便支分
義釋云。偈云持眞言行者明弟子支分中
護持建立方便。至第六夜師及弟子皆澡浴
清淨著新潔衣齎持供物詣如前所造白
檀曼荼羅處。當如法加持自身道場及諸弟
子。其護弟子方便如下文入灌頂時所説。時
阿闍梨如次第法則具修供養。觀白檀位諸
尊與密印相應持彼眞言
瞿醯云。手按中胎曼荼羅誦眞言一遍。如
是。一誦一按乃至七遍。餘位亦爾也云云
  私謂。如法加持自身道場者如上驚發
地神之時。五輪持身三輪成地也。其護
弟子如下文灌頂時者如供養持誦竟喚
入弟子灑淨觀弟子身作五輪以
字持之。心置阿字便同大日。以三三昧
耶印如次置頂心臍。轉阿爲嚩結薩
埵印印諸支分。所謂五處等也
瞿醯召請品云。次應作召請法。一日已前
於晨朝看日出方著表而記以心布置諸
尊座位。依其本法所説飮⻝如法淨潔。意
所愛樂。自及弟子應喫其⻝。於日沒時澡
浴清淨著淨白衣。及與弟子持諸供具詣
前所淨曼荼羅處。次於中央以白檀塗香
作圓曼荼羅。量十二指。爲曼荼羅主座故。
即以手按上誦彼眞言一遍。一誦一按乃至
七遍。次復心念乃稱名號。諸大尊等亦爲作
如前香曼荼羅各以部心眞言奉請持誦
香華乃至飮⻝而用供養
  私謂。此白檀。義釋爲第四日事。此中爲
第六日事
用部心眞言而作召請。復取淨水和其塗
亦散名華以香熏持誦先須備具。優曇
婆木或阿修他木取無病者無虫⻝而作
齒木。量十二指。非麁非細。以香水洗已。
於其木根頭以白線纒華。復以香塗及燒
香熏。以手按木持誦部心眞言。誦數多遍
或七遍。隨弟子數。木數亦然。皆須一向根頭
臍置嚼其小頭
  私謂。此下召請中事
應須如法護身及護弟子并與其處次第
供養。然後用諸薪木兩頭搵蘇及胡麻和
蘇護摩。次中但用蘇作護摩最後護摩酪
飯。初拍碎伏難故應作降伏護摩。次爲自
増益故以部心眞言作増益護摩。然後以
寂靜眞言作息災護摩云云
  私謂。此前白檀檀中供養事。然護摩是其
中除魔事法具也
簡擇弟子品云。其召請日遣弟子等令喫
乳粥。皆爲一⻝。及受律儀著新淨衣皆令
面向東坐。與弟子等作召請法。先作護身。
次受三歸發菩提心。若已發者重更憶念。
以忿怒眞言持誦香水各灑其頂。復以
手按其頂上*各誦七遍。以香塗手。復按
心上各持誦明王眞言七遍。輪王佛頂一字
眞言是佛部明王馬頭大尊十字眞言是蓮華
部明王。&T005137;婆忿怒其彼眞言吽發字是金剛
部明王其軍荼利尊通是三部明王碎諸難
故。密迹主訖。次復手按頂上持誦辨事眞
言還復灑水以燒香熏。其欲灌頂瓶置五
穀等物及著華枝置少許水。以明王眞言
持誦其瓶奉献閼伽。熏香召請。正作曼荼
羅日三時持誦其瓶應用彼瓶持誦灌

  私謂。此瓶第三日置壇中也
其弟子等令面向北坐。次弟子受與前辨齒
木還面向東坐而嚼齒木。嚼已勿碎莫
擲左右側邊。直向前擲。其所嚼頭或對向
身及向上竪應知得上成就。若嚼頭背身
向東應知中成就。若向北者及餘方横墮
應知得世間及出世間成就。若嚼頭著地直
竪者應知得入修羅宮成就。知其相已其
諸弟子還如前坐。阿闍梨用辨事眞言
前所辨水取三掬令與飮之。飮已然後
出外漱口。次即更復供養手執香爐以至
誠心召請諸尊。初應持誦曼荼羅主眞言。
應如是眞言而爲召請
  私恐此請白當義釋延供養文。非白檀
事歟
歸命某甲明王大尊。我今明日以大慈悲
作曼荼羅。爲慜弟心及爲供養諸大尊
故。唯願諸尊照知我心而降加被。一切如來
具諸佛大慈悲者。羅漢菩薩諸眞言主。諸
天善神及護世神大威神多及歸依佛有天
眼者悉皆憶念。我某甲明日作某甲曼荼羅
隨力供養。唯願諸尊等怜慜弟子及與我
故皆降於此曼荼羅處而作加被。如是三
請至誠禮拜。以妙伽陀讃嘆諸尊。然後
云云
  私謂。此文第六日始作白檀壇故於齒
木後乃有請白。然義釋第四日已作壇
故。爾時請白以畢。今此瞿醯請白之文義
釋以爲第六日請白。瞿醯多云依本法
作。若本法不説依此通法作故。義釋中
兩文互成而已
今據義釋及瞿醯文於第六日護持建立弟
子方便有十四法
一者素辨人物。瞿醯云。一日已前於晨朝
看日出。方著衣而記以心布置諸尊座位
依其本法所説。飯⻝如法淨潔意所愛樂。
自及弟子應喫其⻝云云又云。遣弟子等
令喫乳粥皆爲一⻝云云又云。於日沒時
澡浴清淨著淨白衣。及與弟子持諸供具。
詣前所淨曼荼羅處云云義釋云。詣如前
所造白檀曼荼羅處。當如法加持自身道
場及諸弟子。其護弟子方便如下文入灌頂
時所説。時阿闍梨如次第法則具修供養
觀白檀位諸尊。與密印相應持彼眞言。瞿
醯云。手按中胎曼荼羅誦眞言一遍。如是
一誦一按乃至七遍。餘位亦爾也云云
  私謂。此是護身奉請供養儀式。其護自身
道場及以弟子。如文所指。其奉請供養
法具出瞿醯
二者奉請供養。瞿醯次云。次於中央以白
檀塗香作圓曼荼羅。量十二指。爲曼荼羅主
座故。即以手按上誦彼眞言一遍。一誦一
按乃至七遍。次復心念及稱名號。諸大尊等
亦爲作如前香曼荼羅。各以部心眞言奉
請。持誦香華乃至飮⻝而用供養云云
  私謂。欲作此奉請供養法故須彼護自
身道場弟子也。護身之前准前驚發自
有禮佛
義釋云。阿闍梨言。欲此夜作弟子法時。其
所供養當減第七夜之半。又當觀彼情機
讃揚密教發生樂欲堅固其心并爲分別
十種方便學處云云
三者説法開道。義釋次云。次當爲諸弟子
隨順説法開導其心云云
  私謂。此中或戒儀云。夫欲超有流海達
本無生岸要先捨惡進善。捨惡者調身
口意。進善者專修戒定慧。慧者即一切陀
羅尼門。定者即一切三摩地門。欲入此二
門者要藉正戒以爲根本。而是三門如
世伊字闕一不可。自有古先大徳則有
求那跋陀羅三藏達磨。師師傳授唯詮三
摩地門。又三藏瞿多三藏留支唯集陀
羅尼門。次有三藏善無畏與金剛菩提流
志。即天竺高徳唐土傳燈。鳩此三門歸
于一揆。其定慧門者乃是滅煩惱之要津
登涅槃之正路。甚深微妙難可測度。若
不發増上心精勤勇操者則可令得聞
勝上法門矣云云
或儀引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入
曼荼羅具縁眞言品云。爾時金剛手白佛言。
世尊。若有諸善男子善女人。入此大悲藏生
曼荼羅王三昧耶者彼獲幾所福聚。如是
説已佛告金剛手言。祕密主。從初發心乃
至成如來所有福徳聚。是善男子善女人福
徳聚與彼正等。祕密主。以此法門當如是
知。彼善男子善女人從如來口生佛心之子。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在方所即爲有佛施
作佛事。是故祕密主。若樂欲供養佛者當
供養此善男子善女人。若樂欲見佛即當觀
彼能摧破魔軍利樂一切。是故汝等欲
得一切如來眞實智慧者應當一心修行
此法。能速成就一切智故云云
四者教彼三歸五者懺悔先罪
六者發菩提心。瞿醯云。著新淨衣皆令面
向東坐。與弟子等作召請法。先護身。次受
三歸發菩提心。若已發者重更憶念云云
義釋次云。教彼三自歸懺悔先罪。既懺悔
已身心清淨猶如明珠堪能眞正發心。是
故次令發菩提心皆如供養法中云云今撿
供養法中唯有九方便中歸依懺悔發心伽
他眞言。故知此中宜用彼文。然諸戒儀多
用自作
  私謂。若自作者供養法中最初眞言是護
身也云云次法界生及轉法輪金剛薩埵
據轉字輪品義釋意是三自歸印眞言也
云云次囉字觀是滅罪法。又有方等陀羅
尼經七衆懺悔四陀羅尼。是七佛説末代
最要云云眞言藏品菩提心等四印眞言是
發菩提心行法也云云
七者運心供養。義釋次云。次當授與塗香
華等教令運心供養諸尊云云瞿醯云。以
忿怒眞言持誦香水各灑其頂。復以手按
其頂上各誦七遍。以香塗手復按心上。各
各持誦明王眞言七遍。輪王佛頂一字眞言
是其佛部明王。馬頭大尊十字眞言是蓮華
部明王。&T005137;婆忿怒其彼眞言吽發字金剛部
明王。其軍荼利尊通其三部明王碎諸難故。
密迹主訖。次復手按頂上持誦辨事眞言
還復灑水以燒香薫云云
  私謂。義釋五供供養諸尊是別本法。瞿醯
五供加持弟子是通行法。然金剛頂唯授
弟子不云供佛
今據瞿醯闕補品云。凡隨所説一切法事
非遮増過若闕不成。又云。殊異之法各依
本法而作。若不説者必不應作云云故知
今此胎藏宜須先用義釋別法次用瞿醯通
法。唯金剛頂宜用通法。彼中不説此別法
云云
八者授律儀戒。瞿醘云。及受律儀云云
釋次云。然後爲受三世無障礙智戒。此*受
菩薩戒法別有行儀也云云祕密法品
義釋云。入曼荼羅有三昧耶偈可有十四
五偈。即是與弟子受菩薩具戒。及教授
教誡要誓之言。此土未傳耳云云受方便
學處品義釋云。此經十萬偈大本具有授此
戒等方便。今未致此土。然金剛頂中自有
授法與彼不殊當出之耳云云具縁品灌
頂竟三昧耶戒偈義釋云。復次阿闍梨説持
明藏中二部戒本一一皆是眞言能成辨諸
事。如來以加持弟子云云
今撿目録都有十本
一。最上乘受菩提心戒及心地祕訣一卷
  三藏善無畏依密教
出。弟子沙門一行記
出覺大師行和上運僧都叡僧正三録
二。最上乘教授戒懺悔文一卷不空
  出覺大師運僧都叡僧正三録
三。授灌頂金剛最上乘菩提心戒義一卷
  出運僧都叡僧正二録
四。受菩提心戒儀一卷不空
  出海僧都珍座主二録海僧都録
云軌字
五。灌頂三昧耶戒一卷
  出傳教大師一録
六。無畏三藏受戒懺悔文及禪門要法一卷
  出海僧都一録
七。菩提心戒一
  出覺大師一録
八。一切如來菩提心戒眞言一本
  出覺大師一録
九。與金剛弟子入壇灌頂法經一卷
  出行和上運僧都二録
十。傳法阿闍梨授弟子灌頂法二卷
  出曉律師一録
此十本中無畏三藏最上乘受菩提心戒。及
心地祕訣。一行和上所記。及以無畏三藏受
戒懺悔文。及禪門要法。慧驚禪師所集此
中最要宜用彼文云云然據義釋所用少
異。諸戒儀中皆問七遮。而義釋中唯示四
遮。如三昧耶四重禁中第四文云。此是四攝
相違法。四攝是菩薩具戒中四依。初受戒
時先當開示此遮難。若能奉行者方爲受
之不能奉行。則非摩訶薩埵不得爲*受
云云金剛頂義訣云。此地梵網兩卷從此經
中出淺略之行相也。其中廣相根未有堪
云云而用彼梵網中七遮之問恐渉淺略。又
法悦集陀羅尼經犯五逆者三十年懺悔。乞
⻝路中鉢得此呪。持誦成就飛騰十方。若
爾七遮何妨持明云云是一異也。諸戒儀中
多用奉請釋迦文殊彌勒三尊。而普賢觀心
地觀等是釋迦佛一化遺法用此三尊。且
如梵網戒本昔妙海王千子於華藏界盧
遮那所用菩薩戒。次傳逸多二十餘菩薩
相承傳來。豈更肯用應佛化儀云云又方等
陀羅尼行法四姓共受二十四戒。受此
戒時。應請一比丘解此戒相者呼諸衆
僧隨意堪能不問多少。復應請二十四
形像。若多者無妨。作種種餚饍飮⻝供養
衆僧及此比丘。立心著地在形像前。及諸
僧至心禮敬唱如是言。諸佛色藏諸衆
僧。我今歸命受尊戒。衆僧弘慈當證知。復
更唱言
    法中雄猛微妙尊 聽我演説受此戒
爾時此人應自口説了知戒已而更三請
    而已淳熟此戒性 盡性形改而受持
    諦聽諦受而莫犯 持此戒者隨意生
云云
又云。行者辭家出時。應如是言。我欲修行
陀羅尼典。父母聽不。若謂聽者心毎念言。
我亦欲捨婦兒妻子行陀羅尼趣向道場。
應如比丘法修諸淨行。具於三衣揚枝
水⻝器坐具。如是應畜如比丘法。又受六
重如優婆塞法。若有父母妻子不放此人
應父母前燒種種香。應作是言。我今欲
至道場。哀愍聽許。亦應種種諫曉。亦應
隨宜説法。亦應三請。若不聽者此人應於
舍宅唯自思惟誦此經典。應淨其室内燒
香供養。女人得到無所共。捧衣無共。辭
家出時不剃除髮。若不剃者何具三衣。言
三衣者。一名單縫。二名俗服。一出家服。二
在家服。若在家者用三衣爲一衣者作於
三世諸法戒。一俗服者令我弟子趣道場
時當著一服常隨逐身寸尺不離。若離此
衣得障道罪。第三衣者具於俗服。將至道
場常用坐起。其名如是當受持也。受六
重不隨意堪任。若謂受者盡形受也。亦
如上法隨意堪任受諸戒律云云今據此
文眞言行者受二十四尊者三摩耶戒之
時不必奉請釋迦等。而請二十四菩薩形
像。故知今於白檀壇前宜請壇中八位諸
云云是二異也。諸戒儀中皆受三種淨戒
羯磨。而其瓔珞亦是化身遺教戒法。今據大
日經文自有三世無障礙戒。捨自身奉獻
諸尊云云是三異也。諸戒儀中或説四重
不依本教。如用耳語三昧耶偈根本四重
爲四重禁。或説十重不依本教。如用禪
要菩薩十重而未曾説十種方便學處。今
據方便學處品釋自有此教菩薩四重。不
捨三寶及菩提心是爲四也。亦有十重。四
外更加後六重禁。五不應謗三乘經法。六
不應慳悋於一切法。七不得邪見。八發大
心人不令退息。九小乘人前不説大法。大
根人前不説小法。十常當行施。不施他人
害物之具。又有根本四重禁戒
    常不應捨法 捨離菩提心
    慳悋一切法 不利衆生行
亦有十種方便學處。即十善也云云然禪要
中十重。一不應退菩提心妨成佛故。二不
應捨三寶歸依外道是邪法故。三不應謗
寶三乘正教皆佛性故。四甚深經典不
通解處不生疑惑非凡夫境故。五衆生已
發菩提心者不應説如是法。令退菩提
心趣向二乘斷三寶種故。六未發菩提
心者不應説*如是法。發二乘心。違本願
故。七對小乘人及邪見人不應輒説深妙
大乘。恐彼生謗獲大殃故。八不應發起
諸邪見等法。令斷善根故。九於外道前不
應説我具無上妙戒。令彼嗔恨求如是
物不能辨得退菩提心二倶有損故。十但
一切衆生中有所損害及無利益
事皆不應自作教人隨喜。於利他法
慈悲心相違背故云云近代多説此十重法
而未有説本教十重云云今據義釋云。阿
闍梨云。欲此夜作弟子法時。其所供養
減第七夜之半。又當觀彼情機讃揚密
教發生樂欲堅固其心。并爲分別十種方
便學處五戒十善法戒。然此三世無障礙智
戒凡結縁者皆令預聞。其四種根本及三昧
耶。又一偈則當耳語戒之。具支灌頂者乃應
聞耳云云然則大悲胎藏入曼荼羅之前有
七種戒。一者受方便學處。五戒十善法戒。二
者三世無障礙智。三平等戒。三者眞言門
行菩薩根本四重禁戒。四者眞言門行菩薩
十重禁戒。五者入三昧耶耳語一偈戒。六者
四波羅夷三昧耶戒。七者持明禁戒。此七戒
中耳語一偈三昧耶戒持明禁戒但須具支
灌頂者聞。其前無障礙戒方便學戒根本四
重十重禁戒乃至結縁灌頂之者皆令預聞。
若疑者云。何故有此多戒祕藏難曉。今擬
顯教明之。梵網經中通爲七衆。制十重禁
四十八輕戒八萬威儀三十律儀。言七衆
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式
叉摩尼。言十重者一殺生。二偸盜。三婬
欲。四妄語。五沽酒。六説。七衆罪過。七自讃
毀他。八慳貪。九瞋恚。十誹謗三寶。地持經
中偏爲出家菩薩説彼四重。方等經説二
十四戒。藥師經説百四戒。善生經中偏爲
在家菩薩説前六重及二十八輕。普賢觀經
通爲在家出家菩薩受六重已次受八重。
八重法者。一婬泆。二殺害。三偸盜。四違父
母。五違師僧。六嫉妬。七瞋心。八貪利。文殊
問經通爲菩薩沙彌沙彌尼説十善戒。十善
戒者。一殺生。二偸盜。三邪婬。四妄語。五綺
語。六惡口。七兩舌。八貪欲。九瞋恚。十邪見。
其式叉摩尼戒准律十七歳沙彌尼更與二
法。謂學六重及四重禁云云然於受戒有
七衆別受法有七衆共受法。若別受法比丘
比丘尼出家菩薩別受四重及二十四戒一
百四戒。優婆塞優婆夷在家菩薩別受六重
及二十八戒。沙彌沙彌尼出家菩薩別受十
善。式叉摩尼別學二法。若共受法七衆同時
共受十重四十八輕戒。此有三義。一云。隨
受者樂各名一衆。謂隨人樂名爲比丘比
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
故瓔珞云。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薩。乃至
受十分戒名具足戒菩薩。二云。皆名菩薩
僧。故涅槃云。僧名和合。和合有二。一者世
和合名聲聞僧。二第一義和合名菩薩僧。
如淨戒經。在家菩薩皆名大優婆塞僧。出家
菩薩皆名菩薩比丘僧即其義也。三云。皆
名如來。故梵網云。若受菩薩戒即入諸佛
位位同大覺已眞是諸佛子。雖有三義第
三爲正
又有二種受戒。一直往菩薩受戒。如占察
云。初出家已受十善戒爲菩薩沙彌。次白
四羯磨受菩薩具足戒名菩薩比丘。二迴心
向大。如大般若云。觀彼根性爲説大乘
令其迴心入無上道。是爲淨戒波羅蜜多。
云云今眞言門六種戒中第一方便學處五戒
十善如菩薩優婆塞優婆夷六重沙彌沙彌尼
十善戒也。第二三世無障礙智三平等戒如
式叉式叉摩尼二種學法也。第三根本四重
第六菩薩四重如出家菩薩四重禁也。第四
菩薩十重如七衆共受十重也。第五耳語一
偈如菩薩比丘比丘尼六念五觀法也。第七
持明禁戒非如七衆受戒。此是修證際限之
戒。例如方等陀羅尼隨樂律持云云然受眞
言門中戒法入曼荼羅皆名眞言門行菩薩。
設有善男善女但受結縁灌頂。初受方便
學處五戒十善名爲眞言門行菩薩優婆塞
優婆夷沙彌沙彌尼。次受三世無障礙智戒
法名爲眞言門行菩薩式叉式叉摩尼。次受
四根本戒名爲眞言門行菩薩比丘比丘尼。
次受耳語一偈是同僧祇六念有部五時之
法。以驗曾受具戒以否。次受三昧耶四根本
重。是同已受具竟更説戒體云云其十重法
七衆共受。亦隨人樂各名一衆云云若是本
成顯略七衆。今受眞言門中諸戒名爲迴
心眞言七衆云云方等陀羅尼法行時在家菩
薩受持三衣鉢具。如比丘法。受於六重如
婆塞法。故知出家菩薩受持眞言戒持衣
鉢具名爲比丘比丘尼也。然此菩薩實是
諸佛亦名爲法亦名爲僧。一體三寶無別
體故。故大日經三三昧耶品云
復次祕密主有三三昧耶最上正覺心。第二
名爲法。彼心相續生。所謂和合僧。若住此
等修行菩提行當得成菩提三身自
在轉。復次祕密主。於一身示現三種所謂
佛法僧。祕密主。觀彼諸眞言門修菩提
行。諸菩薩若解三等於眞言法則而作成
就。彼不著一切妄執無能爲障礙者。除
不樂欲懈怠無利談話不生信心積集資
財者。復應不作二事。謂飮諸酒及寢床
云云眞言六戒大綱若斯。故義釋云。然
此三世無障礙智戒。凡結縁者皆令預聞。其
四根本三昧耶又一偈則當耳語戒之。具支
灌頂者乃應聞耳
今授六戒。自有六法。一者方便學處五戒
十善。其品義釋云。佛前説入曼荼羅時。爲
弟子授戒時即合説此戒法。要先受此戒
已住斯學處。然後合聞如來祕密之行。此
戒未造曼荼羅前即合爲説也云云又云。
菩薩戒略有二種。一在家。二出家。此二家
中復有二種戒。一自性修行。二是制戒。今
此十戒是菩薩修行戒也。以是善性故一切
菩薩法應行之。又一切世間諸天輪王外道
二乘皆有十善。若菩薩不持者彼生輕慢。
將護彼意故須持也。二佛所制戒即是自
具方便也。以有善巧方便故今此十善戒
不共戒不與聲聞外道等共云云然其戒相
云何。經云。金剛手。今説善巧修行道。若菩薩
摩訶薩住於此者當於大乘而得通達。
祕密主。菩薩持不奪生命戒所不應爲持
不與取及欲心邪行虚誑語麁惡語兩舌語
無義語戒。貪欲瞋恚邪見等皆不應作。祕
密主。如是所修學句菩薩隨所學則與
正等覺世尊及諸菩薩同行應如是學云云
義釋云。此中不殺者謂於一切有命之類
乃至不生一念殺心以無殺心故名不殺
戒。餘放此而説也。初授此戒時阿闍梨先
當授與三歸。即是常住祕密之三寶。非是法
僧別住同於有餘不了義經。如菩薩鴦掘
等中。應引之廣説也。又如上文中師爲授
三歸法也
  私謂。故知爲授三印是爲正義
既授三歸了阿闍梨次當勸發其心令生
決定大誓受此十無盡藏。還三遍授之。受已
令彼表白。我某甲今依十方諸佛及阿闍梨
邊受得此戒竟。今日今時我某甲得名爲菩
薩也。此戒無有時節。乃至盡形受之。盡
來無有捨義也。若如上所説戒於一
月一年等入道場時。謂行此方便事了即
伏等則有時限。然深義説之。亦至見眞方
息也云云
  私謂。如持明禁戒六月修證法是爲有
限。方等亦然。又善生云。在家菩薩受戒亦
用白四羯磨得戒。又涅槃云。亦受世教
戒者白四羯磨然後乃得。又戒壇圖云。菩
薩戒聚非白四而不生。今眞言門六戒一
一白四羯磨乃應得戒
菩薩十善具巧方便云何。經云。菩薩修行
大乘入一切法平等攝受智慧方便自他
倶故諸所作轉。菩薩於此攝智方便入一
切法平等當勤修學。祕密主。彼諸菩薩盡形
壽持不奪生命戒。應捨刀杖離殺害意護
他壽命猶如己身。有餘方便於諸衆生類
中隨其事業爲解脱彼惡業報。故有所施
作非怨害心。祕密主。菩薩持不與取戒。若
他所攝諸受用物不起觸取之心。況復餘
物不與而取。有餘方便見諸衆生慳悋積聚
不修施福。隨其像類害彼慳悋。故離於
自他爲彼行施。因讃時施獲妙色等。祕
密主。若菩薩發起貪心而觸取之是菩薩
退菩提分越無爲毘奈耶法。祕密主。持不
邪婬戒。若他所攝自妻自種族標相所護不
發貪心。況復非道二身交會。有餘方便隨
所應度攝護衆生。祕密主。菩薩盡形壽持
不妄語戒。設爲活命因縁不應妄語即爲
欺誑諸佛菩薩。祕密主。是名菩薩住於最
上大乘。若妄語者越失佛菩提法。此法門
應如是知捨離不眞實語。祕密主。菩薩受
持不麁惡罵戒應當以柔軟心語隨類言辭
攝受諸衆生等。何以故。菩提薩埵初行利
樂衆生。或餘菩薩見住惡趣因者爲折伏
之而現麁語。祕密主。菩薩受持不兩舌語
戒離間隙語離惱害語。犯者非名菩薩。不
於衆生起離折之心。有異方便若彼衆生
隨所見處生著如其像類説離間言語令
住於一道。所謂一切智道。祕密主。菩薩於
不綺語戒以隨類言辭時方和合出生義利
令一切衆生發歡喜心淨耳根道。何以故。
菩薩有差別語故。或餘菩薩以戲笑爲先
發起衆生欲樂令住佛法。雖具出無義利
語如是菩薩不著生死流轉。祕密主。菩薩
當持不貪戒於彼受用他物中不起染思。
何以故。無有菩薩生著心故。若菩薩心有
染思彼於一切智門無力而墮一邊。又菩
薩應發起歡喜生如是心。我所應作令
彼自然而生極爲善哉數自慶慰勿令彼
諸衆生損失資財故。祕密主。菩薩應當持
不瞋戒遍一切處常修安忍不著瞋喜
於怨及親其心平等而轉。何以故。非菩提
薩埵而懷惡意。以菩薩本性清淨故。祕密
主。菩薩應當捨離邪見行於正見怖畏他
世。無害無曲無諂。其心端直於佛法僧心
得決定。是故邪見最爲極大過失。能斷菩
薩一切善根是爲一切諸不善法之母。是故
下至戲笑亦當不起邪見因縁云云義釋
云。先説不殺相。然不但以不殺成持戒
也。謂當具方便慧。謂觀此人必造五無
間謗法等縁當増重障無由出離。以大悲
心籌量。若害之能利他人。或令彼有出
離因縁。寧自入惡道。謂將護彼以大悲心
而加害之。此即方便非彼二乘共也云云
  文和五年二月一日以他本校點了
  杲寶五十
  一校了

撰定事業灌頂具足支分第四

  受學沙門安然撰集
胎藏大法曼荼羅分此卷出第七日造曼荼
羅中大悲胎藏嘉會壇
建立諸曼荼羅分第一
今據本經及以義釋四處重説傳法大阿闍
梨爲度弟子造曼荼羅灌頂法則。一者大悲
藏生都會壇曼荼羅如具縁品説也。二者三
昧相應轉字輪曼荼羅如成就悉地品。轉字
輪品説也。三者成就字輪祕密壇曼荼羅如
字輪品。祕密品説也。四者眞實修證祕密位
曼荼羅如眞實智品。布字品。百字五品。入
祕密法品。入祕密位品説也。第一大悲藏生
都會壇曼荼羅者。本義釋十二祕密品云。前
者大悲藏生是都會壇依此誠文故名大
悲藏生都會壇也高野本十六
云嘉會壇
此都會壇則有
三種。一者佛以本誓現曼荼羅。二者受持
壇地入曼荼羅三者令依圖位畫曼荼羅。
一者佛以本誓現曼荼羅者。經一具縁品二
云。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白佛言。希有世尊。
説此諸佛自證三菩提不思議法界超越心
地。以種種方便爲衆生類如本性信解而
演説法。唯願世尊。次説修眞言行大悲胎
藏生大曼荼羅王。爲滿足彼諸未來世無量
衆生爲救護安樂故義釋三云。不思
議法界即喩蓮華臺。種種方便道即喩蓮華
葉。此領解中文雖簡略而提擧宗通妙旨
無所不周。次即請佛。唯願世尊次説修眞
言行大悲胎藏生大曼荼羅王也。今且約胎
藏而爲喩。行者初發一切智心如父母和
合因縁識種子初託胎中。爾時漸次増長爲
行業巧風之所匠成。乃至始誕育時。諸根百
體皆悉備定。始於父母種姓中生。猶如依
眞言門學大悲萬行淨心顯現。又此嬰童
漸具人法習諸伎藝。伎藝通施行事業。如
於淨心中發起方便修治自地隨縁利物
濟度衆生。故名大悲胎藏生也。復次初入
淨菩提心門見法明道。如識種子歌羅羅
時。前七地以來爲大悲萬行之所含養如
在胎藏。無功用以去漸學如來方便。如嬰
童已生習諸伎藝。至如來一切智地。如伎
藝已成施干從政。故名大悲胎藏生。又是
重祕密曼荼羅也。今以蓮華喩此曼荼
羅義。如蓮種在堅殼之中枝條華葉之性已
宛然具足。猶如世間種子心。從此漸次増長
乃至初生華疱時。蓮臺菓實隱於業藏之
内。如出世間心尚在蘊中。又由此葉藏所
包不爲風寒衆縁之所傷壞。淨色鬢蘂日
夜滋榮猶如大悲胎藏。既成就已於日光中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