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觀中院撰定事業灌頂具足支分 (No. 2393_ 安然撰 ) in Vol. 75

[First] [Prev]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荼羅皆集*受與三摩地殊勝之灌頂。護摩
菩提葉一切金剛部曼荼羅皆集受降魔灌
頂。白蓮華護摩寶部曼荼羅雲集而授與法
財灌頂位。護以青蓮華能令如來部五部
曼荼羅如是等聖衆*受種種隨類事業之
灌頂。如上之所説最勝護摩法百八誦眞
言加持而作業云云復有自灌頂法。如略
經及教王經五相成身四佛灌頂繋鬘五
云云
上來有十二種灌頂。若於入壇灌頂開爲
五部灌頂則爲一十六種灌頂云云上來灌
頂亦有五種。如金剛頂義訣云。五智印門
一一復別五相灌頂之法。一者光明灌頂。謂
諸佛菩薩放光加持也。二者甘露灌頂。謂
以部主眞言加持香水也。三者種子灌頂。
謂部尊字門想布身心。四者智印灌頂。謂部
主所執持印契加持。五者句義灌頂。謂部
尊眞言及思中義理想布彼心能解如是
甚深。次第想念運用加持自他。是人堪授
大阿闍梨位也。如灌頂門所説云云
  私檢訣文云。若授大阿闍梨位灌頂時。
應以五智印三昧耶而灌其頂。五智印
門各各應用五種灌頂。若有弟子具大
乘見不要次第一一別授。審察堪任應
爲傳法教示。故義訣云。經云。爾時一切
如來至復持金剛等。此段意者欲令衆
生具足如來普賢菩提心。故以五智印
三昧耶灌普賢頂及一切衆生授以
印。五智印者。一者金剛智三昧。二寶印
智三昧。三法輪智三昧。四羯磨智三昧。
五一切如來法界智三昧。經爾時一切如
來爲欲授彼悉地拔折羅故與普賢大
提。此第一金剛智三昧也。釋曰。入三
昧者名爲諸佛普賢菩*提。經受一切如
來轉法輪位。此輪智三昧也。釋曰。但授
此轉法輪位。即具足一切法。是故次云。以
一切如來寶冠繒綵而與灌頂。此即法身
灌頂相也。據實相般若經次第亦初金剛
三昧次即法輪。若不授與法輪三昧不
堪展轉爲教授主。若有菩薩有具大
乘見通達方便善巧業用不要次第一一
別授。審察堪任即應爲作法教示。猶如
世尊教示普賢。當如是知。經既灌頂已
至偈末此第四羯磨智也。釋曰。一切加持
威徳智用皆名羯磨。故云。既灌頂已而授
與之乃至號爲執金剛是名加持也。既
加持已威徳智用出過一切。所謂如來法
界。其餘四股各屬所部如上所説云云
私謂。灌頂道場初授三昧耶印。次授大蓮
華臺。次授寶冠灌頂。次授加持道具。後
授金剛名號。蓋是世尊灌頂儀式云云
復有大阿闍梨位行眞言印契。如金剛頂
瑜祇經攝一切如來大阿闍梨位品云。爾時
金剛界如來復入一切如來眼色妙用明照
三摩地復説攝一切阿闍梨行位眞言曰。別

若眞言行者持此明日日誦持經一月。所有
一切阿闍梨所修行法事一切智慧通達義
利善巧方便速當獲得。一切如來常應覆
護。金剛薩埵常爲親友。常住行人心中所
憶便至更不勞請召及以印契眞言等。若
常持此眞言一切諸明悉皆成就。諸持明仙
常爲小使焔魔王。水天。火天。風天。主藏天。
大自在天。那羅延天。帝釋天等常爲使者
供給所須。一切意願速獲。不久當得大金
剛阿闍梨位法性大日之身。一切見者皆悉
禮足降伏歡喜。其印別授
金剛吉祥大成就品云。若欲爲大阿闍
梨教授密法印等須先誦此明一千遍。一
切諸佛菩薩金剛薩埵皆悉歡喜。一切有情
見者如父母想。福如輪王七寶具足。壽命
長久千萬倶胝云云其印眞言。別授
  文和五年正月二十七日以他本校點了
  杲寶五十一
  一校了

撰定事業灌頂具足支分第二

  受學沙門安然撰集
據大日經義釋及瞿醯等有支分略抄如
此卷出自初日
至第五日行法
第一阿闍梨支分亦有二分。一者阿闍梨支
分。大日具縁品云。曼荼羅位初阿闍梨應
發菩提心。妙慧慈悲兼綜衆藝。善巧修行
般若波羅蜜通達三乘。善解眞言實義知衆
生心。信諸佛菩薩得傳教灌頂等。妙解曼
荼羅畫。其性調柔離於我執於眞言行善
得決定究習瑜伽住勇健菩提心。祕密主。
如是法則阿闍梨諸佛菩薩之所稱讃云云
義釋云。就衆多支分中最初明阿闍梨支
分。乃至具釋云云瞿醯阿闍梨相品云。我今
當説阿闍梨相。廣解諸法具戒正眞慈悲
能忍。淨信正念加有威徳。不懼非人。辨才
無礙處衆無畏。聰明智慧善解方法。調伏
諸根能覆歸者。復有善巧深信大乘愛慕
經典。普學祕密眞言行門竝明一切曼荼羅
法。善知分量及知弟子好惡之相。普誦眞
言及持都法。先蒙阿闍梨及與傳法二種灌
頂。少欲知足常行念誦。普於一切阿闍梨
所皆請學問於諸曼荼羅法決擇無疑。恒
樂供養一切諸尊及與師僧惠施一切貧窮
困苦。明解大手印等一切諸印及善解畫
曼荼羅法。又明念誦及供養法。具如是等
一切法事内外明已作曼荼羅云云
補闕品云。其阿闍梨善解明藏及與眞言。
具戒清淨。及有慈悲妙解畫曼荼羅。眞心
清淨者應作曼荼羅。又云。夫其眞言曼荼羅
所應用者先須各誦數滿千遍。然後應用。
凡隨所作曼荼羅法要須先熟明了解已然
後方作曼荼羅法。猶傍置經數數檢本。恐
有錯失何以不熟
大日祕密曼荼羅品云。阿闍梨有二。通
達印眞言。彼相亦如是。深祕顯略分。能知
深廣義。可傳者方授。正覺之長子。遠離於
世樂。第二求現法。深著癡攀縁。世間曼荼
羅。一切爲斯作云云義釋云。師有二種。凡
師位者必須具解眞言及印本尊之相。上中
下法差別之相。彼復有二分。一者解深祕。
二者通顯略。所謂深者了深廣也。謂得眞言
行中三昧之行善知理趣廣解大乘堪受
付屬。謂善知時宜了解根性。堪授者則爲
不請之支令其不失大事因縁。未堪者即
將護其意餘深法中示教利喜。由此名爲
堪委付也。當知此師即是蒙十方佛現
前各申右手而摩其頂以法灌頂而付法
藏也。第二師者但得現法中利世間成就
之益爲彼而造壇也。當知此中蒙佛灌頂
者爲深祕之師。蒙世間人師之所授者。爲
顯略阿闍梨也云云上下文中多云見諦師
未見諦師也云云瞿醯亦有三部二部一部
阿闍梨及以傳法阿闍梨也云云義釋亦有
傳法阿闍梨深行傳法阿闍梨也。具如灌頂
種類差別中出云云二者授攝受弟子儀式。
具縁品云。彼阿闍梨若見衆生堪爲法器
遠離諸垢有大信解勤勇深信常念利他。
若弟子具如是相貎者阿闍梨應自往勤發
如是告言
    佛子此大乘 眞言行道法
    我今正開演 爲彼大乘器
    過去等正覺 及與未來世
    現在諸世尊 住饒益衆生
    如是諸賢者 解眞言妙法
    勤勇獲種智 坐無相菩提
    眞言勢無比 能摧彼大力
    極忿怒魔軍 釋師子救世
    是故汝佛子 應以如是慧
    方便作成就 當獲薩婆若
義釋云。即是阿闍梨支分中明攝受弟子儀
式也。此中衆生有二種。或已發菩提心往
詣善知識所求請眞言行法。或未發菩提
心而師自鑒別之知彼堪爲法器能持是
法。或於瑜伽中見彼根縁。或諸佛菩薩之
屬累令爲灌頂而教授之。或親見衆
聖爲其作灌頂法。然後付屬令其授教有
如是相乃可傳法也云云
瞿醯簡擇弟子品云。初應簡擇弟子。然後
方可受持。謂族姓家生清淨無畏。深樂正
法具信能忍。勇猛精進心求大乘。不懷
我慢顏貎有相。盛年端正具解諸論智慧
具足。質直調伏能攝歸者善言修徳。其弟
子等具此相者方可攝受。不具法則謟曲
猛害。恒麁惡語撥無因果。常樂不善愚癡
我慢無智多言。下賤家生諸相不具。或加
支分極長極短極肥極痩。心懷破具眼目常
赤。面貎可畏越分形色。支分不祥復無善
相。外相不順内無徳行。生於穢族作惡業
事病疹無信。婬男婬女耽酒博戲。極惡
性行。其諸弟子若有此相必應遠離。深信
三寶具律儀戒深信大乘應可攝受。身無
過患内懷諸徳。無病族性具信大乘堅持
大願。具足如是之相甚難可得。是故但於
三寶有敬信心。深樂大乘復求福徳應當
攝受。如是弟子若見渇仰此法常勤念誦
善逝眞言假使身無善相及内無福徳亦
應攝受。但四部衆若具本戒及信大乘亦
應攝受
補闕品云。若作曼荼羅畢已忽有外道族
姓家生心行耎善有力正直深信愛慕自來
勤求入曼荼羅者。其阿闍梨知彼有信假
使作曼荼羅畢已令彼人入正法故。正與
彼作召請法令入曼荼羅。其弟子等或若
不具其本善相及與法闕當作息災護摩。
祕密品云。説四種弟子。時非時差別。
一者時念誦非時倶非倶具有一切相。佛説
親弟子。義釋云。弟子之相有其四種也。一
者時念誦弟子。二者非時。三者時非時倶。四
者時非時倶非。此謂四也。時者如弟子等
求阿闍梨。而請眞言行法。師若是見諦者
自當照彼境縁知堪任其事。授與其行法
令作念誦。限若干時當得成就。更作成
就方便。若世間師者雖不現鑒前機但依
教而作。令弟子念誦祈境界交感之相。師
亦自念誦若相應者弟子得境界。許受法時
師亦自當知之。既得相應授其法行亦
令如上念誦。此亦具有方軌也。更問。非時
者亦如前法令修眞言之行。當於其時而
得成就也。然時法驗不成須作加行故名
時。時非時倶者雖如上受師言教然未
得如法依行。未至成就之時此不在時
亦不在非時。如在學地故名倶句也。倶
非者但發心歸依然都未有次第。師雖已
攝取之。然待時待縁有所未具。未得與
彼眞言法要故名倶非也。復次具足諸相
者有二種。一者外相。謂支分等無有闕減。
如前當廣説之。二内相者。謂具菩提心堪
爲法器等具有慚愧。聞師所教一一能如
法修行。如佛教勅不敢違逆。如是等是内
相也。佛勅者當知即是師教。以師順佛教
作故更問也。然此四人皆在修學之地未
滿足也云云
具縁品義釋云。灌頂有二種。謂於弟子法
中得灌頂已。漸次進修乃至成就阿闍梨
衆徳。爾時得阿闍梨歡喜更爲造曼荼羅
作傳教灌頂云云此文所言弟子法中得灌
頂者即是四種弟子灌頂。所言乃至成就
衆徳得傳教者即是具足諸相灌頂云云
第二治地支分。亦有三分。一者擇地支分。
具縁品云
    行者悲念心 發起令増廣
    彼堅住受教 當爲擇平地
    山林多華果 悦意諸清泉
    諸佛所稱歎 應作圓壇事
    或在河流處 鵞雁等莊嚴
    彼應作慧解 悲生曼荼羅
    正覺縁導師 聖者聲聞衆
    曾遊此地分 佛常所稱譽
    及餘諸方所 僧坊阿練若
    華房高樓閣 勝妙諸池苑
    制底火神祠 牛欄河彈中
    諸天廟宮室 仙人得道處
    如上之所説 或所意樂處
    利益佛子故 當畫曼荼羅
義釋云。次明治地支分也。謂眞言者數以
善法發起其心令彼意樂漸得増廣。知彼
堅住受教不移方爲作曼荼羅。或瑜伽中
見根縁已然後擇地也。金剛頂大本及悉地
等經廣説地相。然其大意者今此世界自不
如餘淨域坦然平正。但隨下文所説諸勝
處中擇取平正端嚴可造圓壇之處。輒
使動作施爲無所妨礙。便可充事。復次
今造諸壇何處皆得。如毘盧遮那遍一切
處平正心地。方作大悲曼荼羅。但隨所説勝
處中有小分平正可淨治處便於中開出
萬徳曼荼羅。淺深重數准前廣釋也云云
曰。上明擇弟子中要具衆徳堪爲法器
方乃教授。而今擇地義中乃至一豪微善無
不傳者何耶。答曰。是中有二種弟子。若求
傳法弟子堪紹阿闍梨位者則苟非其人
道不虚行。若結縁弟子則擧手低頭之善無
所不攝也云云
瞿醯簡擇地相品云。我今次説地相善惡應
作不作曼荼羅處。謂於高下及有荆棘碎
髏片近崖坑坎枯井枯池饒有樹根及
有虫巣鹹鹻炭灰饒石瓦礫自然乾土并
髮虫饒如是等地應可遠離於一切事。諸
曼荼羅於平正地清淨潤澤離如前過於
東北方其地小下如是等處作曼荼羅。入
爲吉祥。先掘其地深量一肘。還以其土而
塡其處。土若餘剩當知好處。必得成就。若
及此者及有前過即不應作。若強作者
非但不成亦損己身。復有其地無如前
之過周遍有水速得成就。無水不吉。或
有處所地無前過。周遍有樹豐足華果
枝葉欝茂足有乳樹。作曼荼羅亦爲吉祥。
地具諸徳周匝有樹近有流水此地最勝。
若作息災當白色地作曼荼羅。若作増益
於赤黄地作曼荼羅。若作降伏於黒色地
作曼荼羅。於山頂上或牛居處或於制底
或有佛堂有舍利者。如是等處即作息災
曼荼羅法。於恒河邊或於蓮華池或坦潭
上或於海邊應作増益曼荼羅事。於其塚
間或於諸麽跢羅天祠或空閑處或於空
室或於荒穢之處應作降伏曼荼羅。或於
八大塔及與聖迹或意樂處於清淨之
處或於山頂如是之處應作上成就曼荼
羅。或於開敷蓮華池中鵝雁遊戲側近之處
應作求財及餘富貴諸吉祥成就曼荼羅。於
高山上或於山側或於山谷或於山峯
或於巖窟如是等處爲成入修羅宮故應
作下等金剛曼荼羅。於龍池邊或於山峯
或於神廟如是之處爲欲碎伏所著鬼
魅之者應作金剛鉤曼荼羅。於大道衢
上或於制底或執金剛前如是等處爲
辟除著毘那夜迦者故應作軍荼利忿
怒曼荼羅。於八大塔及大聖迹應作佛部
中無能勝等諸勝上曼荼羅。於蓮華池邊
應作蓮華部中善住等諸勝上曼荼羅。於山
頂上應作金剛部中避縛等諸勝上曼荼羅。
已廣分別如是等處亦須分別三種差別。
或若不獲如是勝處即應隨得之處作
曼荼羅。難得具足勝上之處。是故但於
平正潤澤於東北&T049271;側近水饒及有樹林
意所樂處離其地過亦無障難如是之處
作曼荼羅。皆得成就云云二者擇時支

具縁品云。遇良日辰定日時分宿直諸執
皆悉相應。於⻝前時値吉祥相云云義釋
云。因擇地事便明擇時支分也。凡所爲法
事皆須與時義契合。今將擇治此地故於
吉日驚發地神。餘法事例可知耳。良日辰
者。謂作法當用白分月。就中一三五七十
三日皆爲吉祥。堪作曼荼羅。又月八十
四十五日最勝。至此日常念誦亦應加功
也。定日者西方暦法通計小月合當何日。
若小月在白分内者其十五日即屬黒分不
堪用也。又暦法通計日月平行度作平朔
皆合一小一大。縁日月於平行中又有遲
疾。或時過於平行。或時不及平行。所以定
朔。或進退一日定望。或在十四日或在
十六日。大抵月望正圓滿時名爲白分十五
日。月正半如弦時亦爲八日。但以此准約
之即得定日也。時分者西方暦法晝夜各
有三十時。一一時別有名號。如晝日即量
影長短計之。某時作事則吉。某時則凶。某
時中平。各各皆有像類。言宿直者謂二十
七宿也。分周天作十二房。猶如此間十二
次。毎次有九足周天凡一百八足。毎宿均
得四足。即是月行一日程經二十七日即月
行一周天也。依暦算之。月所在之宿即
宿直日。宿有上中下性剛柔躁靜不同。所
作法事亦宜相順也。諸執者。執有九種。即
是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曜。及與羅睺。計都
合爲九執。羅睺是交會蝕神。計都正翻爲
旗。旗謂彗星。除此二執其餘七曜相次直
日。性類善惡如梵暦説。⻝前時者晝夜各
有三時。⻝前可作息災。暮間可作増益。夜
可作降伏事也。入曼荼羅灌頂與息災相
應故云⻝前。遇善境界者謂作法時或地
上或空中有色聲等種種異相。地上謂或遇
見童女執持五種牛味瓶或香水瓶。或所持
物與輪印等同類。或是世中所尊上物及
器盛白粳米等。潔淨盈滿。或所被服端嚴鮮
麗。或説種種吉祥相應之音。皆是成就相
也。空中謂忽覩慶雲瑞氣氳氤五色。或有彩
虹鮮明間錯非時而現。或作火色飛動如
護摩成就之形。或於日傍有五彩*現。或
作人形貎如住寂。或於空中有好微妙音
聲。謂白鶴孔雀鴛鴦鴻雁之類。清澈和雅人
所樂聞。如是等亦皆成就相也云云
瞿醯簡擇地相品云。從迦唎提迦月毘舍
迦滿月於其中間如法作曼荼羅。若欲作
辟除鬼魅及避毘那夜迦。或得本尊進止
令作成就。如是等事假使雨時應作此等
曼荼羅。若作灌頂弟子曼荼羅。許及傳法
并三摩耶及與増益最上成就如是等曼荼羅。
即依彼時七箇月而作法事。或觀其國及
以時節并有利益。或觀其時無諸障難具
種種徳及以弟子渇仰之心縱於雨時亦通
許作曼荼羅。作法之時塗香及華燒香飮⻝
燈明護摩。以是六種縱不獲辨自餘等物
必不應闕此六物。若闕却損。相違上日及
以惡時并以惡國不依其法必不應作
曼荼羅法。若強作者當損無疑。如上所説。
七箇月中於黒白十五日及十三日或白月
十一日十日一日五日七日三日。於此十種
吉祥之日應作勝上曼荼羅。縱於黒月十
五日及十三日亦通作勝上曼荼羅。若作佛
部曼荼羅者應用白月十五日。若作蓮華
部曼荼羅者應用白月五日七日及十五日。
若作金剛部中入阿修羅宮及猛利事法并
諸忿怒曼荼羅者當用前説黒月吉日。於
誓跢羅月及毘舍迦月於此二月應作摩
訶曼荼羅。或若并須供養等具無闕少。或
發大信之時或欲作成就及作上事即當
應作摩訶曼荼羅。或觀其時無諸障難豐
足諸華及與供養亦應作摩訶曼荼羅。或阿
闍梨見其弟子堪爲法器或久承侍稱尊
者意應作摩訶曼荼羅。或日月蝕時或希奇
異相。現時。或於神通月内如是等時皆悉
通作大曼荼羅若作息災曼荼羅者於日沒
時起首作法。若作増益曼荼羅者於日出
時起首而作法。若作降伏曼荼羅者於日
午時起首而作法。然諸曼荼羅皆於日沒
之時起首而作。明相未動要須發遣。此名
都作一切曼荼羅法。或須本尊進止。或於本
法正説。或事相應及日月蝕并異相現悉皆
通作。若違此時作曼荼羅者必不成就。但
是一切大曼荼羅勿於晝日起首而作。若晝
日作獲大苦惱。於日沒時應作事者勿中
夜作。違本時故種種難起。自餘諸時准此
應知。於夜分時諸事寂靜。作法有驗。是故
於夜應作三摩耶等大曼荼羅。又於日沒
之時諸天集會觀視作法之處加威彼人。
是故於夜作曼荼羅。於日沒時如法起首
奉請諸尊。即來降赴益於彼人。取其本時
依教而作。用好宿日誠心奉請諸尊。即
成所求願。於其月宿直太白星。勿離訶
波羝直應作吉祥及増益事曼荼羅法。若
作猛害及降伏事曼荼羅者還取自餘猛害
曜直作彼事法。於鬼宿直取如是等吉
祥宿直還作吉祥増益曼荼羅法。若作猛
害及降伏事還取依彼損害宿直。於其娑尾
跢哩須庾。微誓夜須庾補瑟二合拏須庾。怛
二合娑跢須庾。嚕醯儞須庾。婆跛須庾。
蘇波怛羅二合須庾。皤嚕拏須庾。皤羅二合
摩須庾。蘇迷藥二合須庾。忙掲羅須庾。楞比
計沙拏須庾。鉢羅二合闍鉢底須庾。阿反濕
二合尼須庾。咮跢唎二合須庾。輸囉須庾。阿
摩羅須庾。取如是等吉祥須庾還作吉祥
増益之事。若取惡者必不成就。是故當
取吉祥時日宿曜須庾。及觀微祥。若善相現
方可起首。若不吉者即不應作。假使作其
猛畏及降伏事還取好相方可起首。何況
吉祥事。不看相隨其先相即知成就及不
成就。是故慇懃觀其微相方可作法云云
大日擇日庾宿境云云瞿醯擇月日事時分
宿庾相也云云宿曜亦有曜直言吉凶云云
三者治地支分
此中有十種法。凡作事業灌頂則有七日
行法。其中前五日夜有此十種行法。瞿醯補
闕品云。若作曼荼羅先應啓彼國王令許。
於其王所請取壯士皆有威勢。各執器伏
以無畏心遶曼荼云云又云凡作曼荼
羅時。常令助成就者外護其處。毎出外
時先其助人入於其所令作守護必勿
空。然建立曼荼羅護摩儀軌云。初日
以如來性加持自身及供養警發地神。
擇地中諸惡物築令堅實。第二日於壇内
掘一肘。不動明加持五寶等定聖尊位。五
佛四菩薩。白檀點位。第三日置瓶不動明
加持一百八遍。第四日暮以香水眞言一
百八遍。然後灑淨。第五日護身供養。以不動
降三世一百八遍次持地明。第六日夜師
弟子沐浴著淨衣詣壇如法供養。與印
相應手按中胎。持明一遍。一按至七遍。諸
尊位亦准。第七日次教弟子三歸懺悔發
菩提心云云今撿義釋頗有相違。故引義
釋次第出之義釋從第三日准定尊位。第六夜
内作弟子法。第七夜内作灌頂法。
故與儀軌
頗有相違
義釋云。如教所説。凡造曼荼羅於七日
内須畢。於最初日阿闍梨當住大日身。
然後警發地神嚴身方便皆如供養次第
中説。*警發已即用不動眞言加持之。然
後掘地如法擇治。彼應先掘中心一肘量。
擇畢還復塡之。若盈滿有餘爲上。如舊爲
中。不滿者爲下。如是次第除諸過已。細
治所掘之士稍稍塡之。潤以牛液築令堅
固。平正猶如手掌。次用瞿摩夷瞿模
羅和合塗之。若淺略釋者此是牛糞及液爲
順彼方俗法以爲清淨故。就祕密釋之
云云初日法訖
凡擇地平治了知其方分。即穿曼荼羅
心深一肘許。用成辨諸事眞言加持五寶五
穀五藥安置其中。去垢辟除等皆如供養法
中説。如是安置了更復淨塗使極平正云云
第二日訖
應取欲灌頂瓶貯以淨水勿令大滿。
挿諸華果中置五寶穀藥。於埋寶處置
之。自第三日置瓶以後當日日三時誦辨
事眞言一百八遍加持此瓶。然後作餘事
業也。是第三日事也。又云。凡内五寶時即
如前敬禮十方諸佛。而請白言。我明日當
作請法云云是第二日事也
次云從此第三日以去漸當准定曼荼羅
大小方位。或四肘或十二肘等。乃至諸聖天
位處皆用白*檀點記之。若阿闍梨不能具
記者乃至畫其形相。或畫字記之。使一
一分明云云第三日訖
至第四日次用香水眞言加持香水或一
百八遍乃至千遍。然後灑淨。彼眞言
又云。及香水灑淨竟。當用白檀塗作圓
壇齊十二指量。最初置中胎藏大日世尊之
位。次於東方大勤勇處置一切如來位。東
南維眞陀摩尼處置一切菩薩位。次於東北
維虚空眼處置佛母位。次於大日右邊置
蓮華手位。次於大日左邊置金剛手位。次
於西南隅置聖者不動位。西北維置降三
世。正西是通門處即阿闍梨所住修供養瑜
伽處也。經云。初第一我身。即毘盧遮那位。
以五佛當共置一壇。第二諸救世者即是
諸佛菩薩。今分爲二位。第三彼同等即是
佛母也。如來名爲無等。而般若波羅蜜與
無等等故云彼同等也。第四蓮華手。第
五金剛部主。第六云不動尊。則降三世可
知。此即皆是成辨諸事持明者。當知擧此
六位則攝一切諸尊也。如是作竟當布
烈香華供養。具准同供養次第儀式。然後
觀作寶蓮華臺寶王宮殿。於中敷座。座上
置白蓮華臺。以阿字門轉作大日如來。次
四方八葉之上觀四方佛。東方觀寶幢如來。
南方觀娑羅樹王華開敷佛。次於北方觀
不動佛。次於西方觀無量壽佛竝出形像
義理如後
華臺四維有四菩薩。如下文説之。其一切
如來位但觀一佛在金壇中。即同一切佛
身自餘各依經中像位。皆應轉字成身使
一一明了也。凡曼荼羅轉字之法一一諸尊
皆用本種子字。或以諸部通用字。如三部
阿娑縛等。若恐淺行阿闍梨不能如是速疾
旋轉者但觀阿字門生無量光。光所至處
即觀彼尊身也。至法事夜必應亦皆施此
凡修觀行時先當以五字持身。如供養法
中説。即觀自心作八葉蓮華。阿闍梨言。凡
人汗栗馱心状猶如蓮華合而未敷之像。有
筋脈約之以成八分。男子上向女人下向。
先觀此蓮令其開敷爲八葉白蓮華座。此
臺上當觀阿字。作金剛色。首中置百光遍
照王。而以無垢眼觀之。以此自加持故即
成毘盧遮那身也。以此方便觀毘盧遮那
身。令與我身無二無別。而在二明王中間
名爲住於佛室也。至畫曼荼羅竟時阿闍
梨移座位出壇門外。當於此佛室之位置
意所樂尊或置般若經。以金寶盤盛嚴飾
供養。或置所持數珠若金剛杵金剛鈴等。
行者住於佛室如上觀諸聖尊竟。當轉阿
爲嚩。以金剛薩埵加持自身。奉塗香華
等如法供養。如供養次第法中廣説。然後
興大悲心至誠慇重誦請白阿利沙偈如
經文也云云第四日訖
至第五日暮。復當次第具諸法則。好自嚴
身觀八曼荼羅位。奉請結護等一一周備竟。
當誦不動明王或降三世尊與密印相應滿
一百八遍加持此地。阿闍梨言。從第三日
以去毎日三時念誦。皆誦不動眞言一百八
遍用加持地。非獨此應一切處用也。又
從初日至第三日以來。若有留難即當收
攝停止。若已塗白*檀位竟。設有種種魔事
兩不和合要當勤加方便必得成也。餘
如瞿醯中説。其第五夜應誦不動眞言。竟
次當以大日如來身即誦持地眞言及作
三昧耶印。誦彼眞言曰云云時彼阿闍梨當
往東方一切如來壇位之外。東向誦持眞言。
或三遍或七遍能多益善。次往南方次往西
方次往北方。皆背白*檀座位而誦持之。如
是一周竟。次往虚空眼位。當面向東北背
壇位誦之。次往東南次往西南次往西
北。又一周竟。更當至誠作禮種種供養。就
阿闍梨座位東面而坐。誦本受持眞言住
於本尊三昧。皆如供養次第中説又次第
持白*檀位諸尊眞言。并結彼印。阿闍梨言。
先持部主大日眞言一百八遍。所餘八位觀
彼眞言大小持之。若更能誦者兼持第二院
四菩薩第三院釋迦等上首諸尊。乃至都誦
諸位亦得也。其白*檀位但塗泥乾香水灑竟
即得作之。亦不剋在第四日。自置了後皆
須依此持誦。至法事夜亦准此可知也。其
受持地夜阿闍梨如法持誦竟。乃至以金剛
諷詠遍歎諸佛菩薩。宴坐疲極即於此置
壇處如法護身。即於東面而臥。當於所
度弟子極生大悲憐愍之心。若瞿醯受持
地竟又有結蘇多羅受持弟子名號法也。
彼安寢時當思惟心蓮華臺中摩字門。一切
諸法我不可得故即是無障礙菩提心也。亦是
如意寶珠。又云。此如意珠唯是阿字門耳。
彼阿闍梨當於夢中或見無量諸佛及
薩大名稱者示現作諸事業。謂隨種種應度
衆生三輪化導。或親自安布建立悲生曼荼
羅。或以微妙音聲安慰勸囑言。汝今愍念
衆生故造作此曼荼羅。善哉摩訶薩。汝之所
畫甚爲微妙。如是種種境界阿闍梨當以
慧心決擇之。當知衆聖已共加持是地可
隨意作法也。若有障礙者應作相應護摩
方便淨除。當發大勤勇心要令所作成就。
若見諦阿闍梨於蓮華三昧淨菩提心如意
中見佛現前爲決所疑。大智方便
作護摩法。堪建立法界曼荼羅也。復次阿
闍梨自初警發地神以來不應捨離道場
之地。恒於是中加持念誦審諦觀察隨有
未平正處輒修治之。又思惟衆縁支分皆
索具。勿得臨事闕乏而生疑也。自
受持地竟即應規畫界域布定方位。至
灌頂夜方造諸尊。若不能速成者持地已
後漸次修之亦無咎也云云第五日訖。上來
五夜總爲治地
次第六夜是弟子法。次第七日是正法事
瞿醯淨地品云。次説淨地之法。作曼荼羅
時七日已前住於其地。如法護身及護弟
子。供養地神及其地。方起掘地除去地過。
若不去過而作法者必不成就。是故當除
其地骨。石。炭灰。樹根。蟲巣。及瓦礫等盡
去令淨。次當細擣其所掘土還塡其處
打令堅實。復以牛尿散灑令潤灑已還打
搥令平正。猶如手掌。次以牛糞和水從
東北角右旋而私謂。是
初日事
復於中心穿以
小坑。持誦五穀及五種寶五種藥草安於坑
中還令平正如是置寶及淨地已。私謂。是
第二日事
次應當作受持地法私謂。是
第五日事
又三日已前
各用本部辨事眞言持誦香水私謂。是
第三日事
日沒時用灑其處私謂。是第四日事。此欠白
*檀文。下有召請品出之
以右手按其地上持誦曼荼羅主眞言以
心受持此名受持地法私謂。是
第五日事
次復應以
辨事眞言受持弟子。用童女合線以并事
眞言各持誦七遍。以心觀念一一弟子及稱。
名號。更持誦七遍。一結一誦一結乃至七
結。如是受持弟子無諸障難私謂。是
第六日事
檢兩文足以互補云云
今約五日治地支分次第開示十種行法
一者警發地神。經云。先當爲一切如來作
禮。義釋云。阿闍梨將欲*警發地神。先運
心思惟毘盧遮那無盡莊嚴身周遍法界。十
方三世一切如來亦復如是。一一無盡莊嚴
身周遍法界。從十住地乃至初地諸菩薩分
證莊嚴身。滿於法界無有間隙。如胡麻
中油。當觀此身遍至一切衆聖前以清淨三
業至誠作禮。用此因縁獲無量福。以無倒
心施彼弟子。願無障難速成菩提
  私謂。此中宜用供養法中増益守護清淨
行品九方便之法云云
經云。曼荼羅初業佛子。應諦聽。十二
支句生大力持明王所應最先作住於本三
昧解了瑜伽道而作衆事業
攝大儀軌云
    心性如是離諸垢 身隨所應以安座
    分明諦觀初字門 輪圍九重虚圓白
義釋云。從十二支持句生此大力明王。十
二句法界體應最初作。由此明王悉攝一切
世出世間所有諸壇。彼明王者只是大日此。
謂。心中置十二字中最初a@m字以持身也。
眞言攝盡故須先誦。將造曼荼羅時要須
先誦。然後即住瑜伽。瑜伽即此明王應理之
行。既住瑜伽當正觀察。今此所作宜以何
事。謂隨五部五字上中下壇宜用何作。
弟子根性云何。如是種種皆知方可作也。
猶未明了更問之云云又云。阿闍梨以如
來性加持自身。謂以阿遍支分。此阿字
即法界體性云云私謂。宜用大儀軌中初字
門法云云
義釋云。阿闍梨云。欲作此法時先以三
昧耶法界金剛自性加持自身。皆如供養法
中所説。用羅字門自淨心地及此道場地
已。於瑜伽中先起半月風輪以訶字加
持之。次起水輪以縛字加持之。次起金
剛地輪以*阿字加持之。一縁諦觀相應明
了。善調心及氣息一氣誦阿字門相續不
間。力極息還又復誦之。或一息或三息乃至
令有所覺觸也。以如是一縁方便故即
入三昧。逮見祕密莊嚴佛菩薩大會。或自
見内外地中諸過咎也云云然此中地有
三種。謂以羅字門淨除心地弟子心地及
道場地。皆以阿字門持之使成金剛云云
私謂。此中宜用供養法中清淨行品三三昧耶。甲
冑。羅字。無堪忍大護。供養儀式品初成器界法云云
攝大儀軌三三昧耶竟云。眞言行菩薩從
此衆三昧即入無生字住大菩提心。觀身
如薩埵色相碧頗梨。住於羯磨輪普遍成
焔鬘。誦下眞言王方作曼荼羅。自肘雙爲
量。異此非吉祥。乞地偈如經云云
建立法云
    善住瑜伽者 先以淨法界
    安立器世間 觀妙菩提心
    身同於薩埵 色如碧頗梨
    住於羯磨輪 以大眞言王
    遍滿身支分 暗字在於頂
    欠暗右左耳 在額名爲惡
    糝索在兩肩 唅鶴作咽心
    㘕&MT00709;爲臍腰 鑁嚩爲髀足
    三處弟壇師 如法以加持
    普遍成焔鬘云云私謂。器身前後宜依
義釋眞言王法宜用建

云云
義釋云。次當説偈警發地神也。如釋迦
佛初坐道場時。與魔王較其優劣。菩薩時
申右手指地説眞實言。我本此地行菩薩
道地神證知。此指地即是身密印也。地神踊
出魔軍退散。今阿闍梨欲令弟子紹如來
位。故以此印警發地神。觀念令護我等。我
等應護云云彼誦偈時。應長跪。兩膝著地。
申智慧手舒其五輪平掌按地。方誦此阿
利沙偈七度印之。加持七遍云云所説阿利
沙偈名爲自然成就眞言。若作法時當誦梵
本今具録之也云云
  私謂。此中宜用義釋及大儀軌所出梵
云云
義釋云。非但警發而已又當以種種香華
燈明等供養十方諸佛及地神也。以此功
徳迴施弟子助成佛因。若用莊嚴此金剛
道場。即是以法供養十方世界一切諸佛。
供養已復應歸命一切如來。例解可知也
云云
  私謂。此中宜用瞿醯擇時中云作法之時
塗香及華。燒香。飮⻝。燈明。護摩如此六
種縱不獲得自餘等物必不應闕此六
種物云云警發地神法竟
二者治地。經云。然後治地如其次第當
具衆徳云云義釋云。凡欲造曼荼羅。先須
作如是法。方乃掘地擇治。亦兼三種地義
淺祕兩釋。乃至如經所説。次第具諸支分
故云當具衆徳也云云建立法云
    灑以淨香水 然後治其地
地神持次第眞言曰。唵部引入
    金剛縛開掌 仰按習三七
    覆按亦復然 即成堅牢地
    掃灑及塗拭先七
 日前
日暮持香華
    獨入置壇處 面東執香爐
誦啓請地神偈
    諸佛慈愍有情者 唯願存念於我等
    我今請白諸賢聖 堅牢地天并眷屬
    一切如來及佛子 不捨悲願悉降臨
    我授此地求成就 爲作證明加護我
    慇懃奉請已 聖衆普雲集
    大日清淨身 周遍於法界
    十方佛亦然 三業至誠禮
    雙膝而長跪 定持金剛杵
    當心直竪之 慧手舒五輪
    平掌按於地 如前警地神
    毎誦已毎按 習於本眞言百八
    應至誠啓告 仰啓請如來
    諸大菩薩衆 聲聞及縁覺
    天龍并八部 此處祇靈等
    我某申隨求事
告白之
 依持明藏教
    持某尊眞言 爲求無上道
    欲於此地中 建立曼荼羅
    精修於念誦 願尊憶本誓
    許我此建立 護助我勿令
    天魔惡鬼神 惱亂作障難
    釋迦坐道樹 降伏衆魔怨
    我今亦復然 若有諸障難
    願諸佛菩薩 當示我先相
    勿令於鬼神 詐現於誑惑
    若無障難者 願見吉祥相
    寂默以安坐 持本眞言明
    一千一百等 當離諸思想
    數畢已安眠 專住菩提心
    月輪如意珠 内外極明徹
    成就不成就 悉於心鏡現
    不善強作者 恐招於自損
義釋云。又凡欲擇治地時。自觀心蓮華上
如意寶珠内外明徹。彼諦觀察時所有善惡
之相悉於中現。阿闍梨即當以慧方便而
擇治之。令得堅固平正。觀弟子心亦如
是。此中深祕之趣可以意得耳云云建立
法云
    先相善建立 置壇處當中
    頓方各一肘 掘之去瓦石
    却塡築平正 驗其虚實相
    若堪建立者 不動母捺羅
    二合。母捺
羅者印也
 百八護其地
    然後應總掘 鍬印金剛縛
    禪智進力竪
眞言曰
    唵儞怯那嚩蘇 提娑嚩二合
    選去諸穢惡 不堪淨土替
    重重灑香水 平實如淨鏡
義釋云。警發已即用不動眞言加持之。然
後掘地如法擇治。彼應先掘中心一肘量
擇畢還復塡之。若盈滿有餘爲上地。如舊
爲中。不滿者爲下。如是次第除諸過已細
治所掘之土稍稍塡之。潤以牛液築令堅
正正猶如手掌。次用瞿摩夷瞿摸怛羅
和合塗之云云又云。經云。彼簡擇地除
去礫石。碎瓦。破器。髑髏。毛髮。糠糟。灰炭。刺
骨。朽木等。及虫蟻。𧏙蜋。螫毒之類者次明
治地支分。謂於前所擇地中簡取置壇之
處掘深一肘以來於其土中。一一精撰有
諸不任用物及虫等皆當去之。若有此者
能生衆難於法有障也。其石及沙礫少可
擇者當撰去之。若沙石衆多此處聚積彼
處復有不簡治令淨者當捨棄更求餘處
也。然大石平整有聖教説可於上立曼荼
羅。但土中雜者應除去耳。西方俗法多於
瓦器中⻝。⻝竟輒便棄之。謂爲穢觸不可
復受用。如是比及餘種種破壞器物竝髑體。
雜骨。種種爪髮。皮毛。糠糟。穢草及諸灰炭。
刺橛。朽木。以要言之種種不任用物非本
淨土者皆擇出之。若多不可擇亦應捨棄
更求餘處故云等也。經云。離如是諸過
者此例衆多。得意者自當臨事甄別。謂地
或傾側。或高下不平等。或色味不應聖教。
其色中以黄白爲勝。若純黒則不堪取。而
甞之味甜及淡則善。辛苦醎澁等則不任
用。或掘之更塡坑内土不得滿即不堪。
若更塡盈出即好。又就一處所中南方則爲
下地。但可作阿毘遮嚕迦耳云云
瞿醯簡擇地相品云。若於聖迹牛所居處。
於巖窟中山頂上先所淨地。亦於屋上竝
與石上或制底邊。及於坦潬上諸江河邊。
如是之處作曼荼羅者不須掘地及以治
打勿疑高下等過。隨其地勢掃治灑水手
按其地。及誦眞言即成清淨。或於作曼
荼羅處有其地過不得除者但以眞言而
作清淨亦得成就。若作急速事作曼荼
羅及作辟除鬼魅所著竝與自身灌頂曼
荼羅者勿須細簡其地。隨宜而作。都以枳
利忿怒眞言持誦香水。洗灑其地及
淨以爲淨地。若作佛部中無能勝等曼荼羅
者應以最勝佛頂眞言作淨地法。若作蓮
華部曼荼羅者應以吉祥明或以濕嚩
訶明作淨地法。若作金剛部曼荼羅者應
以軍荼羅忿怒眞言作淨地法。其最勝佛
頂濕嚩呵及軍荼利。此等三尊各於
本部能辨諸事。於一切事用此眞言。謂淨
地法及以護身加護弟子辟除諸難。清淨
香等悉皆通用。或依本法所説用之云云
補闕品云。或於舍上廣淨其處及令平正。
以白土塗亦應得作。或於神廟亦應得作。
或於水上密布清淨板。如法塗治於上而
作。如水中行尊及鼓音尊曼荼羅者應於
水上作也。其婆羅門祭祀之地。及空棄村糞
穢之地。前經所作曼荼羅地竝應棄之
治地法竟。初日法訖
三者五寶五藥五穀五香。義釋云。凡擇地平
治了知其方分。即穿曼荼羅中心深一肘
許。用成辨諸事眞言加持五寶五穀五藥
安置其中。去垢辟除等皆如供養法中説。菩
提心中五智之寶能起五善滅除五患。如
是安置了。更淨塗使極平正云云又云。
内五寶時即應如前敬禮十方諸佛。而請
白言。我明日當作請法云云
瞿醯云。其所掘土還塡其處。打令堅實復
以牛尿散灑令潤灑已。還打槌令平正猶
如手掌。次以牛糞和水從東角右旋而
泥。復於中心穿以小坑。持誦五穀及五種
寶五種藥安於坑中還令平正云云
建立法云
    心壇置五寶 謂金銀眞珠
    瑟瑟頗梨寶 靈藥謂赤箭
    人參與伏苓 昌蒲天門冬
    稻穀大小麥 菉豆胡摩等
    沈香檀丁香 欝金龍惱香
    盛於金銀器 地天以結護百八
    香水和瞿夷 無能勝加持
    或馬頭明王 塗地眞言曰
從東北隅右旋塗拭。蓮子草。蜀葵。
茅。香。黒相和如法淨。揩摩令光淨。
唵迦囉梨一摩賀迦羅黎娑嚩二合
掃地眞言曰再灑淨
香水
唵賀囉賀囉。祖仡囉二合賀拏野娑嚩二合
云云
  私謂。塗埋前後宜依瞿醯同義釋。故加
持眞言宜用建立云云安五寶等法竟。
第二日訖
四者置灌頂瓶。義釋云。應取欲灌頂瓶。
貯以淨水勿令大滿。挿諸華菓中置五寶
穀藥。於埋寶處置之。自第三日置瓶以
後當日日三時誦辨事眞言一百八遍加持
此瓶。然後作餘事業也云云瞿醯云。又三
日已前各用本部辨事眞言持誦香水。置
瓶法竟
五者准定方位。義釋云。從此第三日以去
漸當准定曼荼羅大小方位。或四肘或十二
肘等。乃至諸聖天位處皆用白壇點記之。
若阿闍梨不能具記持者乃至畫其形像。
或書字記使一一分明云云又第四夜
云。阿闍梨言。從第三日以去毎日三時念誦
時皆誦不動眞言一百八遍用加持地。非
獨此夜應一切處用也云云准定方位法竟。
第三日訖
六者灑淨。義釋云。至第四日暮次用香水
眞言加持香水或一百八遍乃至千遍。然後
灑淨。彼眞言曰
南摩三曼多勃馱南一。歸命諸佛。凡眞言中有平
聲字皆上聲呼之。以下准
之呼
阿鉢囉二合丁以反
下同
三迷二。無
伽伽那三
三。虚
空等
三麽多奴掲帝四。等
鉢囉二合
底微輸五。本
性淨
麽馱暏微戍達儞六。
除法
莎訶警覺
第二句中阿字爲體。瞿醯云。於日沒時用
灑其處云云灑淨法竟
七者作白檀曼荼羅。經云
    行者次於中 定意觀大日
    處白蓮華座 髮髻以爲冠
    放種種色光 通身悉周遍
    復當於正受 次想四方佛
    東方號寶幢 身色如日暉
    南方大勤勇 遍覺華開敷
    金色放光明 三昧離諸垢
    北方不動佛 離惱清凉定
    西方仁勝者 是名無量壽
    持誦者思惟 而住於佛室
    當受持是地 以不動明王
    或用降三世 一切利成就
    白*檀以塗畫 圓妙曼荼羅
    中第一我身 第二諸救世
    第三同彼等 佛母虚空眼
    第四蓮華手 第五執金剛
    第六不動尊 想念置其下云云
義釋云。及香水灑淨竟。當用白*檀塗圓
壇。劑十二指量最初置中胎藏大日之位。
次於東方大勤勇處置一切如來位。東南
維眞陀摩尼處置一切菩薩位。次於東北
維虚空眼處置佛母位。次大日右邊置蓮華
手位。次於大日左邊置金剛手位。次西南
隅置聖不動位。西北維置降三世位。正西
是通門處即阿闍梨所住修供養瑜伽處也。
經云。初第一我身。即遮那位。以五佛等當
共置一壇。第二諸救世。即諸佛菩薩今分爲
二位。第三彼同等是佛母也。如來名爲無等。
而般若與無等等。第四蓮華部主。第五金剛
部主。第六云不動尊。則降三世可知。此皆
成辨諸事持明。擧此六位則攝一切諸尊
也。如是作竟當布列香華供具准同供養
次第儀式
○二後一切
菩薩
○五金剛
○六先聖不
動尊
先一切
佛位
○一五佛四
菩薩
○通門阿闍
梨位
此是白
檀曼荼羅位
○三佛母虚
空眼
○四蓮華
○六後降三
世尊
  私謂。以上定位各塗圓壇。此有高野叡山
點位前後不同。今但義釋正文爲定
攝大儀軌云。乞地偈如經。白檀點爲記。香
華普奉獻先持辨事明云云建立法云。白檀
塗尊位。辨事明千遍云云
義釋云。凡修觀行時先當以五字持
身。如供養法中説。即觀自心作八葉蓮華。
阿闍梨云。凡人汗栗馱心者此是古譯語訛
也。正梵音云訖哩二合乃耶此云心。状如
蓮華含而未敷之像有筋脈約之以成八
分。男子上向女人下向。先觀此蓮華令其
開敷爲八葉白蓮華座。此臺上當觀阿字。
作金剛色。首中置百光遍照王而以無垢
眼觀之。以此自加持故即成毘盧遮那身
也。而在二明王中間名爲住於佛室也。至
畫曼荼羅竟時阿闍梨移位出壇門外。當
於此佛室之位置意所樂尊或置般若經
以金寶盤盛嚴飾供養。或置所持數珠若金
剛杵金剛鐸等也云云
建立法云
    次以慈悲眼 觀念諸衆生
    唱於甘露明 想其自心位
    道師所住處 八葉從意生
    蓮華極嚴麗 圓滿月輪中
    無垢猶淨鏡 於彼常安住
    眞言救世尊 金色具光焔
    害毒住三昧 如日難瞻覩
    諸仁者亦然 於其圓鏡中
    自見其身相 等同於佛身
    作此觀先觀外
縁後引入己身
 行者在佛室
    頂髻百光明 遍照無邊刹
    善調於心氣 速誦阿字明
    一息乃至三 盡力當念誦
    覺觸心相應 離一切分別
    從淨法界體 建立曼荼羅
    頂禮於世尊 及般若佛母
    次調於彩色 護以無能害
    運布諸世尊 而畫莊嚴身云云
  私謂。此中觀法猶未分明。明文出經成
就悉地品及其義釋并轉字品及其義釋
云云
義釋云。凡曼荼羅轉字之法一一諸尊皆
用本種子字。或以諸部通用字。如三部阿娑
嚩等。若恐淺行阿闍梨不能如是速疾旋
轉者。但觀阿字門生無量光。光所至處即
現彼尊身也。至法事夜亦皆放此云云
  今檢白檀壇中十六諸尊種子。大日種子
據供養法是阿字也。八葉種子據八印品。
寶幢覽字。華開鑁字。彌陀糝字。鼓音憾
字。普賢暗字。觀音沒字。文珠阿字。彌勒
瑜字百光王圖及相傳中八
葉種子與此不同
七尊種字據轉字
品。東方一切諸佛暗字。伊舍尼如來母伽
字。火天方諸菩薩迦字。夜叉方觀自在
娑字。炎摩方持金剛縛字。涅哩底方不動
尊唅字。風天方降三世訶字。長聲其三
部者。具縁品義釋云。大凡此第一重上
方是佛衆徳莊嚴。下方是佛持明使者。皆
名如來部門。右方是如來大悲三昧滋榮
萬善故名蓮華部。左方是如來大慧刀用
摧破三障故名金剛部。入阿字門一切
諸法不生是法身義。入娑字門一切諸法
無染著是蓮華義。入嚩字門一切諸法離
言説是金剛義。如字輪品。以此三字
統攝百明意在此也云云祕密品義釋云。
大略有三部。毘盧遮那是佛部即是如
來法界之身。白色。次觀世音是阿彌陀佛
也。其身黄色。次金剛藏即是釋迦牟尼。身
赤黄色即雜色也云云攝大儀軌意有三
部。謂中胎藏。次遍知印等巳上
佛部
次觀自在
等。次文殊等。次除蓋障等。次地藏等。次虚
空藏等巳上蓮
華部
次金剛手等。次不動尊等。次
釋迦等。乃至諸天巳上金
剛部
今此白檀曼荼羅
中唯有中臺第一重中三部諸尊。宜以中
臺同攝佛部通用三部種子。其阿字者。
轉字輪品云。世尊尋念諸佛本初不生
加持自身及持金剛者。言我一切本初號
名世所依説法無等比。本寂無有上。説
此伽陀而作加持即時世尊身諸支分出
現是一切世間出世間聲聞縁覺。皆同壽
命同種子同依處同救世者
南麽三曼多勃馱一南
眞言門諸菩薩能作佛事普現色身。於
阿字門一切法轉云云
義釋云。然後觀作寶蓮華臺寶王宮殿。於
中敷座。上置白蓮華。以阿字門轉作大日
如來。身如閻浮金。如菩薩像首戴髮髺。猶
如冠形。通身放種種色光被絹穀衣。是首
陀會天成最正覺之標幟也云云印如攝大
儀軌云。次於四方八葉之上觀四方佛。東
方觀寶幢如來。如朝日赤白相耀之色。南方
觀娑羅樹花開敷佛。身相金色普放光明。如
住離垢三昧標相如百錬金。比閻浮金色
淺稍濁。不如自然鏡以華葉佛故有差降。
次於北方觀不動佛作離熱清凉住寂
定相。次西方觀無量壽佛。此二佛亦作眞
金色稍閉目下視作寂滅三昧之形。諸佛例
如是也。華臺四維有四菩薩。如下文説。其
一切如來位但觀一佛。在金*檀上即同一
切佛身。餘各依經中像位。皆應轉字成身
使一一明了也云云
  私謂。此中宜用慧日寺大儀軌轉字成尊
密印眞言。九尊三部尤是分明云云白*檀
曼荼羅法竟
義釋云。行者住於佛室。如上觀諸尊竟。
當轉阿爲嚩以金剛薩埵加持自身奉塗
香華等如法供養。皆如供養次第法中廣
説。然後興大悲心至誠慇重誦請白阿利沙
偈。如經文也。今存梵文如左
  三漫縛訶蘭覩迷我也薩羅鞞二合。
一切也
爾曩引。仁者也。
即諸佛也
迦嚧拏怛莽
入聲
悲者
部迷
履蘖囉二合請受持
地也
唎也二合
作也
補怛&MT01533;二合。竝
佛子也
濕務二合儞那底丁治
平明
白也
此偈意言。諸佛悲愍者。唯願存念我等。我今
請白當作受持地法。并佛子明日當共降臨
爲作證明。梵音於存念聲中即有請赴之
意也云云經云
    奉塗香華等 思念諸如來
    至誠發慇重 演説如是偈
    諸佛慈悲者 存念我等故
    明日受持地 并佛子當降云云
請白法竟。第四日訖
八者受持地。義釋云。至第五日暮復當次
第具諸法則。好自嚴身觀八曼荼羅位。奉請
結護等一一周備竟
  私謂。此中宜用大儀軌供養會棑批供
養事也。當誦不動明王或降三世尊與
密印相應。滿一百八遍加持此地。阿闍
梨言。從第三日以去毎日三時念誦時皆
誦不動眞言一百八遍。用加持此地。非
獨此夜應一切處用也。又從初日至三
日以來若有留難即當收攝停止。若已
塗白檀位竟設有種種魔事兩不和合要
當勤加方便必得成也。餘如瞿醯中説。
第五夜應誦不動眞言。竟次當以大
日如來身即誦持地眞言及作三昧耶
印。誦眞言曰
私撿瞿醯云。次以右手按其地上。持誦
曼荼羅主眞言以心受持。此名受持地
云云今謂。准下文云諸尊眞言結彼
印者此中宜用大日三密
南麽三曼多勃馱喃一。歸命
一切諸佛
薩婆怛他掲
引。
地瑟姹二合地瑟祉帝三。以一
切如來加
持而加
持之
阿者麗四。不動義
阿字爲體
麽麗五。無
垢義
娑麽二合囉嬭平。六。憶
念持義
鉢羅

鉢履輸七本性
淨義
莎訶如僧羯磨竟更加
忍可印成句
時阿闍梨當往東方一切如來壇位之外
東向誦持眞言或三或七能多益善。次*往
南方次*往西方次*往北方。皆背白*檀座
位而誦持之。如是一周竟次往虚空眼位。
面向東北亦背*檀位誦之。次*往東南次
往西南次往西北。又一周竟更當至誠作
禮種種供養。就阿闍梨座位面東而坐誦
本受持眞言。住於本尊三昧皆如供養次第
中説。又次第持白壇位諸尊眞言并結彼
印。阿闍梨言。先持部主大日眞言一百八遍。
所餘八位觀眞言大小持之。若更能誦者
兼持第二院四菩薩第三院釋迦等上首諸
尊乃至都誦諸位亦得也。其白壇*位但塗
泥乾香水灑竟即得作之。亦不剋在第四
日。自置了後皆須依此持誦至法事夜亦
准此可知也云云受持地竟
九者得境界。義釋云。其受持地夜阿闍梨
如法持誦竟。乃至以金剛諷詠遍讃歎諸
佛菩薩。宴坐疲極即於此置壇處如法護
身。即於東面而臥當於所度弟子極生大
悲憐愍之心。若瞿醯旦怛羅受持地竟又有
結蘇多羅受持弟子名號法也。彼安寢時
當思惟。心蓮華臺中麽字門一切諸法我不
可得故即是無障礙菩提心也。亦是如意寶
珠。又云。此如意珠只是阿字門耳。彼阿闍梨
當於夢中或見無量諸佛及菩薩大名稱者
示現作諸事業。謂隨種種應度衆生三輪
化導或親自安布建立悲生曼荼羅。或以微
妙音聲安慰勸囑言。汝今愍念衆生故造
作此曼荼羅。善哉摩訶薩埵汝之所畫甚爲
微妙。如是種種境界阿闍梨當以慧心善
決擇之。當知衆聖已共加持是地可隨意
作法也。若有障礙者應作相應護摩方便
淨除。當發大勤勇心要令所作成就。若
見諦阿闍梨蓮華三昧淨菩提心如意珠中
明見心佛現前爲決。如覺魔事大智方便
作護摩法。不動不退堪建立法界曼荼羅
也。復次阿闍梨自初警發地神以來便不
應捨離如是道場之地。恒於是中加持念
誦審諦觀察隨有未平正處輒修治之。又
思惟衆縁支分皆令素具。勿得臨事闕乏
而生疑惑也云云
  私謂。此中引瞿醯中結蘇多羅受持弟子
之事。今撿瞿醯其文雖出受持地後而
  是受持弟子法故正屬第六日事非第五
日受持地事云云
十者規畫界域。義釋云。自受持地竟即
應規畫界域布定方位至灌頂夜方造諸
尊。若不能速成者持地已後漸次修之亦
無咎也云云
  私謂。准下文意拼線造尊本是第七夜法。
而今此中預規定者此是不能速成者之
所作。然其行法具如第七夜文。故於此
中且闕不出云云
規畫界域法竟。第五日訖
上來竝是第二治地支分以畢
卷第二
  文和五年正月三十日以他本校點畢
  杲寶五十

撰定事業灌頂具足支分第三

  受學沙門安然撰集
第三攝受建立護持弟子支分此卷出第
六日行法
亦有二分
一者弟子應度之相經云
    復次於餘日 攝受應度人
    若弟子信心 生種姓清淨
    恭敬於三寶 深慧以嚴身
    堪忍無懈惓 尸羅淨無缺
    忍辱不慳悋 勇健堅行願
    如是應攝受 餘則無所觀
    或十或八七 或五二一四
    當作於灌頂 若復數過此
義釋云。經云。復次於餘日攝受應度人以
下迄授與香水令飮彼心清淨故明攝受
建立護持弟子支分受持地已。次明夜當
作弟子法。故云餘日也。因此廣辨弟子應
度之相。此中忍辱不慳悋分爲二句。勇建堅
行願亦爲二分。然此所説弟子十徳若兼備
者當知是人甚爲希有。但使偏有所長堪
可匠成者即應攝受耳。又如聲聞受具時
觀察種種遮難所謂太少太老色貎傁疵諸
病患等恐白衣嫌訶。故輒簡去之。今此摩訶
衍則不如是。但令道機可濟。雖有諸餘
過失皆無所觀也。偈中云或十或八或七
五二一四者是一期道場作阿闍梨灌頂之
限數。此約超數取之。謂從一至二從二超
至於四。從四至五從五超至七。從七至
八從八超至十人。是故一曼荼羅中不得
同時爲三人六人九人灌頂。蓋如來密意阿
闍梨不釋所由。又同大方等陀羅尼經不得
過十人已上也。過此以外恐阿闍梨心量
有所不周。當待後縁別爲作法。又此十
人以下者謂倶時發心各捨内外所有供養
三寶同共成辨曼荼羅。故得同時作法。若
人因遇道場便云。法縁難値乞兼爲濟
渡者未合爲作阿闍梨灌頂也。若復數
過此若但求結縁於一門本尊法中受眞
言印者則不依如是劑限。阿闍梨亦當發
起大悲。隨有能發少分善心者皆爲發生
立菩提種子故云或復數過此也。而今世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