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普通授菩薩戒廣釋 (No. 2381_ 安然撰 ) in Vol. 74

[First] [Prev]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不得而強受更増受戒罪。以違教故。二
云。不得戒而得受戒之福。 三云。直是
驚嗟。不得之辭耳。今謂而得増受戒。是許
重受之言。謂犯十重。懺不得相。雖現身中
不得本戒。而得更増受新戒。所以得知。瓔
珞經云。十重有犯無悔。得使重受戒。八萬
威儀名輕。有犯得使悔過對主悔滅。菩
薩地云。若諸菩薩。由此毀犯。棄捨菩薩淨
戒律儀。於現法中堪任。如苾芻別解脱戒。
犯他勝處。於現法中不任更受。決擇分云。
由此因縁。當知。棄捨菩薩律儀若有還得
清淨受。復應還受。當知。上纒失戒更受之
法。一如初受新懺之人。若其中下犯重。對
懺還淨。自懺得相。本戒還淨之者。不可更
受。得本戒故。如涅槃云。世間有兩種人。
一・欲不作惡。二作已能悔。是則誰人無過。
改莫大焉。如瑜伽云。懺在至心。如世尊
云。於所犯罪由意樂故。我説能出能非
治罰。故謂懺悔藥殺罪毒也 三人無
俗大小。戒無具分權實。皆憑深法。懺悔滅
罪。還得本戒。亦過本戒。藥師云。若破三歸
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菩薩戒。
養藥師。不墮三惡 普賢云。若破聲聞三
歸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
尼戒。式叉磨尼戒。優婆塞戒優婆夷戒。若
王者大臣。婆羅門居士。長者宰官。作五逆
謗方等。思大乘經第一義空。戒法具足。罪
垢皆滅。又刹利居士。有五種懺悔。不謗三
寶。不障出家。不爲梵行作惡留難。供養
持大乘者。憶念第一義空。是名第一。孝養
父母。恭敬師長。是名第二。正法治國。不
抂人民。是名第三。於六齋日。勅諸境内。
令行不殺。是名第四。信一實道。知佛不
滅。是名第五。若修此法。必當成阿耨菩
提 集法悦云。誦陀羅尼。滅五逆。飛行
十方。此經既滅五逆。則知。亦滅七逆。欲滅
此等重罪。具足上來戒品。當深思惟第一
義空
罪垢不住去來今。不在兩間及内外。良由
妄想起分別。種種見倒因此生。慧眼明照
無有餘。塵勞本來清淨相。若能安心實相
中。煩惱如空無住處 鴦掘經云。一彈指
頃於如來常恒不變如來之藏。若戲咲説。若
隨順他此及外道。若波羅夷無間惡業
阿僧祇罪。須臾悉滅。當得我所得。當知。深
法之力。阿僧祇罪。一彈指頃須臾悉滅。問遮
已竟
普通授菩薩戒廣釋中


普通授菩薩戒廣釋下

       天台宗桑門安然撰繁略隨樂
第七授戒。先略示相。次正授戒。先示略相。
菩薩三聚淨戒。略有四種。所謂小乘。通乘。
別乘。圓乘戒法。此中今授圓教菩薩三聚淨
戒。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故心地云。應受菩薩三聚戒。饒益一切有
情戒。修攝一切善法戒。修攝一切律儀戒。
約此圓乘三聚淨戒。之有三種。一傳受戒
二發得戒。三性得戒。如論正受戒。串習戒。
自性戒云云 一傳受戒。我今欲傳三聚
戒。是昔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如來。以此心
地金剛寶戒。授妙海王及千王子之時。惟我
本師釋迦牟尼如來。誦持此戒。次傳逸多
菩薩。如是二十餘菩薩。次第相承。乃至印度
眞旦日本傳來。我假名菩薩。比丘某甲受持
此戒。今者維釋迦滅後千九百年中
年歳次時。上分上時。欲傳汝等。
此傳受戒。名爲言説法身。若不相傳法身
即滅。汝等當善受此金剛寶戒言説法身。
傳授一切衆生。盡未來際。不得斷絶。能受
傳不。是故佛言。汝新學菩薩。頂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轉授諸衆生。流通三世。
化不絶。得見千佛。千佛授手。是故汝等。此
事當如是持 二發得戒。我今欲發三聚
淨戒。是昔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如來。
在因地。初發心中。從凡夫師。受此戒時。第
三羯磨之竟。一刹那間。自身口意。及以法界
色心之上。發得如是無作戒品。一發得後。
常住不滅。遍一切處。無有傾動。盡未來際。
不可破壞。成大菩提。常誦此戒。以爲内證
心地法門。受自法樂。施他法門。彼妙海王。
及千王子。阿逸多等。二十餘菩薩。乃至印度
斯那日本相承菩薩。惟我假名菩薩。比丘某甲
乃至十方三世。受此戒者。皆悉自身口意。
及以法界色心之上。發得此戒。一如舍那。今
者欲令汝等。亦於第三羯磨之竟一刹那
間。自身口意。及以法界色心之上。發得如
是無作戒品。一發得後。常住不滅。盡未來際。
無有傾動。成自菩提。開他菩提。若此發得
無作之戒法。非凡夫耳目。見聞之形聲。十
方法界。六種震動。則於汝等自身口意。及
以法界色心之上。當作微妙可愛。光明莊嚴
之形。亦作天崩山裂。雷震地吼之聲。然此發
得無作之戒。是非凡夫見聞之法。唯有三
寶。明所證見此發得戒。名爲功徳法身。若
不發得。法身不生。汝等當能發得如
金剛寶戒功徳法身。盡未來際。常受法樂。能
發得不。是故。佛言。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
心。皆入佛性戒中。當當常有因故。有當當
常住法身。是故汝等此事當如是持 三性
得戒。我今欲示三聚淨戒。是昔蓮華臺藏世
界盧舍那如來。初在因地。蒙凡夫師開示
之力。只於自心。開悟本有眞如佛性。五分
法身戒。法身體非得他法。若得他法。燃燈
佛所得受記時。即成佛道。非得他法。自
修成佛故。經中云。衆生自得度。佛不度衆
生。彼妙海王。及千王子。阿逸多等。二十餘菩
薩。乃至印度斯那日本相承菩薩。惟我假名
菩薩。比丘某甲乃至法界。承此戒者。皆於自
心。開悟本有五分戒身。一如舍那。今欲亦
於汝等一切衆生自心。開示本有眞如佛
性五分戒身。無始以來本在汝心。無明覆弊。
至今不顯。譬如狂人有如意珠。以狂亂
故。都不覺知。諸佛菩薩。常欲開示。汝等狂
亂。不可信受。今發大心。精祈此戒。諸佛
大喜。皆來摩頂。同音開示汝心戒身。汝等
煩惱眼盲。不見諸佛菩薩。我今相代諸佛
菩薩。諦語汝等。諸佛適今告汝等言。一切
如來。金剛寶戒。五分法身。汝等心中。本來
常住。萬徳圓滿。明如日月。粧如瓔珞。三十
二相。八十種好。遍一切處。等大虚空。諦信
此語。是名成佛。此性得戒。名爲性得法身。
若不開悟法身不顯。汝等當能開悟如是
金剛寶戒性得法身。盡未來際。永號諸佛。
能開悟不。是故佛言。金剛寶戒。佛性種子。諸
佛已成佛。我是當成佛。常作大乘信。戒品自
具足。是故汝等。此事當如是持
次正授戒。應與語言 汝等諦聽。汝等今
於我所。求受一切菩薩淨戒。求受一切菩
薩學處。所謂攝律儀戒單白云。十重四十
八輕。心地戒藏
攝善
法戒單白云。八萬四千。
因果佛性常住藏
饒益有情戒單白云。六度
四攝。無量行

此諸淨戒。此諸學處。過去一切諸菩薩。
已受已學已解已行已成佛。未來一切*諸菩
薩。當受當學。當解當行。當成佛。現在一切
*諸菩薩。今受今學今解今行今成佛單白云。
今當授汝
等。重白云。今正授汝
等。結竟。今授汝等
汝等從今身。盡未來際。
於其中間。不得犯能當持。能
正受。能已受
單白一問答。
云能當持。
重白三問答。云能正受。
結竟二問答。云能已受
單白應語。汝等當想。今
於此處。現在菩薩戒大和上釋迦牟尼如來。
羯磨阿闍梨。文殊師利菩薩。教授阿闍梨。梅
怛哩耶菩薩。尊證大師一切如來。同學等侶
一切菩薩。受戒外護金剛天等。今正文殊師
利菩薩。發梵音聲。作此羯磨。亦正梅怛哩
耶菩薩。以慈言音。教授此事 三業渇仰。
説勸請偈
    我今親對釋迦尊 文殊彌勒傳戒衆
    至心勸請諸戒品 唯願慈悲早授與
重白第一遍竟。應語。汝等當想。今傳受戒。
諸佛心上。十方法界色心之上。悉皆動轉。不
久皆來將入汝等身口意中。譬如釋迦菩
薩昔坐道場。垂成正覺之時。十方法界。一
切諸佛五分法身。皆悉搖動。皆來垂入菩薩
身。其發得戒。汝等自身口心。法界色心之上。
皆悉搖動。不久發生譬如大威光童子菩薩。
坐蓮華臺藏世界。垂證正覺之時。修因所
得五分法身。遍滿法界垂將發生。其性得戒
汝等自心。法性戸開。皆搖動。從内垂顯。
譬如一切義成就菩薩。坐自性菩提。心場
之時。自心本有五分法身量等虚空。從内
垂顯。三業相應。説召入偈
    唯願諸佛轉法輪 轉佛心中戒法藏
    發生法界功徳藏 開顯我心常住藏
重白第二遍竟。應語。汝等當觀。今傳受戒。
即從諸佛心上。法界色心之上。皆悉來
降臨。汝等身口心*之上。虚空*之中微妙可
愛。如光明臺。譬如釋迦菩薩。六年苦行。坐
菩提場。不能成道之時。十方諸佛皆來教
授。便於鼻端。令觀月輪。菩薩受教。近於
鼻端。觀佛月輪。光明遍照。在其面前
其發得戒。汝等自身法界之上。聚集顯現。譬
如大威光童子菩薩。坐蓮華臺。受一切佛
灌頂之時。菩薩頂上。發大光明。一切境
上。赫奕照耀。其性得戒。汝等自心從内顯
發。譬如薩婆囉他悉地菩薩。坐自心
殿。成正等覺之時。初見自心形。如月輪
在自胸中。三業專注。説納受偈
    十方諸佛傳受戒 一切諸佛發得戒
    一心法界自性戒 今正是時願受得
重白第三遍。初應語。若更一遍。此傳受戒。
入汝身中清淨圓滿。正在此時。此發得戒。
發一切境。廣大發生。正在此時。此性得戒。
開自心内。微妙出現。正在此時。不得餘覺
思令戒法不具足
重白第三遍竟。應語。汝等當覺一切戒法。
悉已具足。何者。今傳受戒。已入汝等受學
身中。故名汝等以爲從佛口生。譬如釋迦
菩薩。欲成正覺之時。一切諸佛皆來。會
入釋迦菩薩自身之中。以諸佛五分戒身。爲
釋迦五分戒身。以釋迦自身。隨諸佛數中。
名爲成等正覺。其發得戒。已發汝等法界
身中。故號汝等以爲從法化生。譬如大威
光童子菩薩。受佛位之時。依因不可説不
可説大劫。修行功徳之報。發得盡虚空遍法
界。一切五分戒身之果。名爲成無上覺。其
性得戒。已顯汝等自性身中。故呼汝等以
爲得法分。譬如一切義成就菩薩。證三菩
提之時。於自胸中八分肉圍干栗多心。通
達眞如自性清淨。一心實相。證得本覺心法
身。常住妙法心蓮臺。本來莊嚴三身徳。遠
離因果法然具。名爲成大菩提 昔佛未
出。諸外道。諸大婆羅門。從梵天口而生。諸
大天衆。父母膝上化生。能得此法。爲得天
法分矣。如來出世。破彼邪説。故説入佛
法者。從法口生生在佛家。從法化生。紹
繼佛種。得佛法分。眞是佛子故梵網云。衆
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眞
是諸佛子
三業極悦。説證得偈
    諸佛三轉戒法輪 我等三業已受得
    墮在諸佛菩薩中 盡未來際不傾動
結竟。應語。自今以後。永號汝等。以爲諸
佛。何以故。汝等無始以來。尚是理性即身成
佛。初聞自心五分法身。號爲名字即身成
佛。今受自心五分戒身。名爲觀行即身成
佛。若入十信。得六根淨。當相似即身成
佛 若登初住。入四十一地。當爲分證即
身成佛。若昇妙覺。安住佛地。當爲究竟
即成佛。亦名六即菩薩。所謂理性菩薩。名
字菩薩。觀行菩薩。相似菩薩分證菩薩。究
竟菩薩。汝等觀行諸佛。當以戒法。而爲大
師。如釋迦佛。臨終勅云。我滅度後。諸佛弟
子。木叉爲師。與佛在世而無有異。又佛
説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 汝等觀行菩
薩。當爲一切衆生所依。傳説戒法。利益安
樂。遍應受其供。如釋尊勅。我滅度後。四依
菩薩。弘通佛法。饒益衆生。所謂雖具煩惱。
能知如來祕密之藏。是名初依菩薩。即今汝
等觀行菩薩。已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戒
法。爲能知如來祕密之藏。汝等觀行菩薩。
所有功徳。猶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得功
徳。如釋尊説。若有衆生。受菩薩戒。初心功
徳。超勝十方一切諸佛後心功徳。何以故。諸
佛成佛。唯有縁者供養恭敬。衆生受戒。一切
諸佛菩薩。皆來摩頂。一切聲聞縁覺。天龍八
部。皆來冀從。一切衆生。六趣四生。皆爲此
人。作歸依心。所得功徳。十方諸佛。説不能
説盡。當如是信。三業決定。説結竟偈
    過去一切諸如來 已受淨戒成正覺
    未來一切諸世尊 當護淨戒成佛道
    現在一切諸善逝 現修淨戒成妙果
    我今隨順三世佛 受持淨戒證菩提
受戒已竟
*第八證明。戒師爲受者作白言。弟子某甲
仰啓十方盡虚空界。一切諸佛。於此素訶
世界。一四天下。南瞻部州人主地。日本國
僧伽藍中。佛菩薩像前有衆多佛
子。來於我所。求菩薩戒竟。我已爲師作
證明。唯願諸佛亦爲作證明三説啓諸菩薩。
亦如向三説大衆同啓
    歸命牟尼大覺尊 已爲淨戒大和上
    龍種淨智尊王佛 已爲淨戒阿闍梨
    未來導師彌勒佛 已爲淨戒教授師
    現在十方一切佛 已爲淨戒尊證師
    十方一切諸菩薩 已爲淨戒同學衆
    梵釋四王諸冥道 已爲淨戒外護
    現前和上阿闍梨 已爲淨戒傳授師
    唯願諸尊作證明 生生世世不忘捨
證明已竟
*第九現相。十方法界。有三佛土。一應佛土。
二報佛土。三法佛土。彼三佛土。皆現瑞相
一應佛土。數過微塵。今隨受者上中下心。
於彼十方應佛國土。現三種相。所謂清涼
風。微妙香。法樂聲。光明臺。寶樓閣。佛菩薩
身等。譬如釋迦成佛之時。十方法界衆
生草木。皆成丈六金色光明遍照佛身。時彼
十方法界應佛國土諸菩薩等。以具惑故。
不知瑞縁。各問彼佛。何因縁故。有此相現。
時彼諸佛。各告菩薩去此方若干佛土。釋
迦加來。昔所化度。素訶世界一四天下。南
閻浮提。大日本國僧伽藍中。彼有
衆多佛子。於菩薩比丘某甲所。白四羯磨。求
受菩薩戒竟。今請我等而作證明。我爲作
證故有此相。時彼菩薩。各各歡喜。咸相謂
言。彼娑婆世界。五濁惡處。釋迦滅後已
末。煩惱猛利。不善具足。如是時處。能發如
是勝上之心。受諸佛戒。爲大菩薩。甚爲
希有。娑婆世界。一日持戒所得功徳超勝十
方無難淨土。百劫修行。乃於汝等。深生憐
愍。則爲汝等。共作證明 二報佛土。遍滿
法界諸佛同體自受法樂。一切國土凡聖衆
生。以爲内證法樂之身。而諸衆生。以迷惑
故。在佛内證。都不覺知。諸佛法身。常有痩
憔。今者汝等具戒法身。諸佛法身。已増肥
滿。乃使諸佛増益法樂。一切諸佛。咸相謂
言。今某甲等衆多佛子。受諸佛戒。入諸佛
會。前佛後佛戒身同體。譬如衆流至海醎。
是故某甲等身。即我諸佛身諸佛身即是某甲
等身。乃於今時。一切諸佛同體戒身。永以安
住汝等身中等虚空界。受用法樂。盡未來
際。不可破壞。内證樂具嬉鬘歌舞。香華燈
塗。莊嚴法身。常以安住汝等身中。無間娯
樂。刹那不離。一切諸佛五族金剛。諸佛變化
外金剛部。梵釋四王。天龍八部。衞護翼從一
念不離何以故。汝等未受戒前。猶彼一切
諸佛。以汝等身。爲法樂身。況今已受佛戒。
永入内證眷屬故。得如是廣大功徳 三
法佛土。遍一切處。毘盧遮那一法性身。身土
不二名常寂光。常樂我淨四波羅蜜處。即是。
一切衆生。自心本性之理。還爲一切諸佛。究
内證之處。勝契經云。所有聲聞法。辟支
佛法。菩薩法。諸佛法。皆悉流入毘盧遮那智
藏海中。汝等今受諸佛戒品。自然流入毘盧
遮那大智藏海。從今以後。不可流入生死
海中。一體法身。獨作此言。彼某甲等。本
來是我法身。我此法身。本來某甲等身。即此
法身。流轉五道。説名衆生。即此法身。修
行戒法。説名菩薩。即此法身。到於彼岸。説
名如來。常是法身無非法身。此法本住無
説無聽。遍一切法。即法身相。汝等所行事。
即是法身事。汝等所説。即是法身言。若見
汝等身。即見法身。若供汝等身。即是供法
身。以汝等身。爲佛法身。楞伽經中明有三
身説法之文。當知。三身佛土。皆現今日瑞
相。三身皆説今日因縁。現相已竟
*第十戒相。戒相有二。一七衆各別戒法。二
七衆共通戒法。戒法既然。受法亦然 一七
衆各別戒法持地經。偏爲出家菩薩。説
四重禁。及方等經。説二十四戒。一百四戒。
後四重者。梵網經十重後四是也。善生優
婆塞戒經。偏爲在家菩薩。説前六重戒。及
二十八輕戒。前六重戒。梵網十重前六是
也。文殊問經。偏爲沙彌沙彌尼。説十善戒。
十善戒者。翻十惡爲十善是也 二七衆
共通戒法。心地觀及本業經。通爲在家出家
七衆。説三聚淨戒。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
戒。三饒益有情戒。梵網經。通爲七衆。説十
重四十八輕戒。八萬威儀。三千威儀。十重
者。一殺生。二偸益。三婬欲。四妄語。五沽酒。
六説過。七自讃毀他。八慳貪。九嗔恚。十誹謗
三寶。普賢觀經。通爲七衆。説六重法。及八
重法。八重法者。一淫佚。二殺害。三偸盜。
違父母。五*違師僧。六嫉妬。七嗔心。八貪
利。今於受法。自有四種。一戒別人共。謂六
重八重。本是在家別戒。而許七衆同共誓受。
二戒共人別。謂五十八戒。或本是七衆共戒。
而許七衆別時各受。三戒別人別。謂地持。善
生。文殊問等。七衆別戒。別時各受。四戒共人
共。謂梵網經。本業。心地觀等。七衆共戒。同
時共受。今普通戒。即第四。是七衆同時。雖
共受得。各隨意樂。而作一衆。故爲汝等説
三聚相。一攝律儀戒。十重四十八輕戒。於
中十重名爲十波羅提毘木乞叉解脱
此云別解脱戒。若能堅持。名波羅蜜
此云到彼岸。生死爲此岸。涅槃爲波岸。若
破住此岸。若持到披岸。若能犯失名波羅
夷。此云他勝處。佛法。爲自勝。魔法爲他
勝。持戒是自勝。破戒是他勝。十重者如失
寶性。四十八如生瑕垢。且約十重。略説持
犯。若諸菩薩。已於戒師所。三説求受菩薩
戒竟。若自殺。若教人殺。若作坑穽。與人非
人藥。施設方便。非眞菩薩假名菩薩。無慚
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
中間不得犯。能持不 答言能持。若自盜。
若教人盜。盜人五錢。若過五錢。若燒若
埋。若壞色。如是五大五塵。若婬人男女。諸
天鬼神畜生男女。作不淨想自作不淨行。
若非眞實非己有。自言得禪。得解脱。得
定。得九大禪。得初信。乃至等覺妙覺。天龍
鬼神來供養我。若酤諸酒 若説出家在
家菩薩。言犯十波羅夷中。隨犯一波羅夷
 若自讃己眞實所得。并毀出家在家菩薩。
言犯十重中。一一重罪。四十八輕中。一一
輕罪。若慳法慳財。有來求法者。不爲説
一句一偈。財不施與一針一草。反生罵辱
 若嗔一切出家在家菩薩。若非菩薩。諸天
鬼畜懺謝不解 若謗三寶。若増若減。若相
違若戲論。下至一句。此九如初重中。非眞
菩薩以下。一一問答。此是菩薩十無盡
藏。復有菩薩四十八輕戒。八萬威儀。三千律
儀。具如心地品説。如前。汝從今身以下。問
答 此是菩薩攝律儀戒。復有菩薩八萬四
千攝善法戒。六度四攝等饒益有情戒。具如
菩薩大藏 如前問答 此是菩薩自
正戒。復有菩薩和光利他方便覺處。所謂
權乘菩薩一百四戒二十四戒聲聞二百五
十戒。大尼五百戒。人天五戒十善。皆是實乘
菩薩。方便儀學處。不得毀謗。如前問答 
戒相已竟
*第十一奉持。略示十門持相 一遍持諸
戒門。如梵網云。十重四十八輕戒。不應一
一犯之。故須此中隨有欲成若大比丘。若
比丘尼。若優婆塞。若優婆夷。若沙彌。若沙
彌尼。若式叉摩尼。皆周遍持十重四十八
輕戒。又如瑜伽論云。聲聞自利。尚護他心。
況諸菩薩。利他爲先。故應遍護諸譏嫌戒。
故須雖非自行實乘戒法。而諸權小乘
人天乘等。所持戒法。皆應遍持。若非遍持。
令他譏*嫌自闕利他行。令彼墮惡道
二隨心多少門 如本業經云。若受一戒。名
一分菩薩。乃至具受。名具分菩薩。當知。受
而不持。尚勝不受不犯。有犯名菩薩。無
犯名外道。況乎圓乘。隨持一戒。則攝一
切。故大般若經云。一切諸法。趣等尸羅。此
趣不過
三護性許遮門。如智度智論云。新學菩薩。不
能一世一時遍行五度。如護衣戒。不
能施等 又攝論云。菩薩性罪不得現
行故與聲聞相似。遮罪亦許現行。故與彼
異。故須十善性戒一向莫犯。若有因縁。許
犯遮戒
四方便無犯門。攝大乘論云。若見利他許
行十惡。方便善巧。行殺生等十種作業。而
無有罪。生無量福。速證菩提。瑜伽亦云。
菩薩若有勝利性罪現行 故理趣分廣
説。菩薩行大貪等十惡五逆。利他成佛。故
須爲利衆生。許犯性戒
五許勝制劣門。莊嚴論云。由利群生意樂
起貪。不得犯罪。嗔與彼違。恒欲損他 
瑜伽亦云。是諸菩薩多分應與嗔所起犯。
非貪所起 智度亦云。菩薩不惱衆生
爲戒。不同聲聞求現涅槃。婬欲雖是不惱
衆生。繋縛心故立爲大罪。菩薩不求現
涅槃。往返生死。具資糧故。如説貪嗔諸
戒准行。且如沽酒。快樂自他。妄語欺誑自
他。一切准知
六隨樂無犯門。瑜伽論云。若欲斷彼生。起
意樂發懃精進。煩惱熾盛弊抑其心。起嗔
蓋等。無所違犯。又十住婆沙論云。慳心不
解。不能施時。謂今未熟後當施故。如
説慳嗔。諸戒准行。且如欲斷婬欲。勇猛精
進。惑心彌増。不能正觀。爲止狂念。行放
捨等。譬如釣魚魚強釣弱。能釣損失魚。
緩釣緒。定得其魚。一切准知。智者犯罪。如
書流上。隨犯隨滅。猶如隨書隨散
七怖畏無犯門。梵網經云。如惜浮囊。及以
草繋比丘。涅槃亦云。如護油鉢。雖犯小
罪。生大怖畏罪垢不留。譬如牧羊常以虎
見其羊。雖肥而無膩
八隨勝無犯門。涅槃經云。於乘緩者名爲
緩。於戒緩者不名緩。般若。無暇亦許不
持。法華*亦云。能説法華。是名持戒。雖犯
律儀。能攝善法。亦利衆生。豈非持戒。雖
持律儀。不攝善法。猶如木石帶持衣鉢。
涅槃亦云。若尼拘陀樹持戒者。當生忉利。
無智持戒之人。豈異尼拘陀樹。雖持律儀。
不利衆生。猶如二乘多修自利墮二乘地。
故持二戒許不持律
九捨小無犯門。大般若云。若菩薩。設殑伽沙
劫。受妙五欲。於授菩薩戒。猶不名犯。若
起一念二乘之心。即名爲犯。鴦掘亦云。
寧起野干之心。莫起二乘之心。唯制小
心。餘行非犯
十究竟持得門。涅槃云。菩薩設雖不交女。
猶聽壁外瓔珞等聲成欲犯戒。淨戒云。若
以心想女人身上瓔珞等具。是菩薩波羅夷。
文殊問經云。若以心分別男女非男女相。
是菩薩波羅夷罪。大般若亦云。應以不護
圓滿淨戒波羅蜜多。犯不犯相。不可得故。
不應分別此是能護。此是所護。此是護相。
此是護果。以一切法皆眞如故。大圓覺
云。諸戒定惠。及婬怒癡。倶是梵行。當知。圓
乘菩薩。一切諸法。皆眞如相。無男女想。無
自他想。無持無犯。名眞持戒
上來十門。唯約攝律儀戒以説。若約攝善
法戒。亦有四門。謂諸菩薩。若有因縁。一切
諸事。皆許可行。唯有四事。終不可行。所
謂捨菩提心。遠離三寶。若有不捨大菩提
心。亦不遠離。一切行相。皆是持戒。一切事
中無有犯失。上來四門。唯約攝善法戒以
説。若約利衆生戒。亦有一門。謂釋迦佛。初
結菩薩波羅提木叉云。孝順父母師僧三
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爲戒。心地觀亦云。
普爲四恩受三聚戒。所謂父母恩。衆生恩。
國王恩。三寶恩。當知。報四恩名爲持戒。
設使雖持律儀善法。不報四恩。名破戒。
若有善男善女。觸一切事。修持恩行。擧足
下足。即是戒地。語言動作。皆是戒法。此人威
儀。即是諸佛威儀。此人顏貌。即是諸佛顏貌。
欲見諸佛。可見此人。欲供養諸佛。可供
養此人。此人處世。猶如日月。此人濟世。猶
如天地。生生之處。常作大王。念念之中。即
我大師。是故汝等立大誓願。持十門戒。不
捨大心。不離三寶。常報四恩。在在處處。
永不退轉。念念歩歩。早昇佛位。三業虔誠。
説奉持偈
    奉持菩薩諸戒品 一色一香不退轉
    堅固増長菩提心 終不捨離三寶海
    孝順法界四恩徳 速證無上大菩提
奉持已竟
*第十二廣願。夫以菩薩。初發心後。至于菩
提。所有功徳。若無願波羅蜜之時。中間稽
留。不能速至大菩提岸。若加願波羅蜜之
力。念念進趣。速得超登大涅槃岸。譬如大
海浮一大船。建大雲帆。任好順風。故須
於平等法界之大海。浮大菩提心之大船。
載菩薩淨戒之重寶。擧願波羅蜜之廣帆。
任力波羅蜜之順風。送大般涅槃之彼岸
    弟子某甲等 至心發大願
    我今此大衆 受得諸佛戒
    即身已證入 觀行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 已入諸佛數
    觀行已顯得 自心本三身
    契會三世佛 自他受法樂
    亦願於即身 速成相似佛
    早成分證佛 定成究竟佛
    猶如過去世 魔梵釋女等
    更不捨受身 現身成佛道
    今日此大衆 雖受持佛戒
    若有宿世障 現身不成佛
    願臨命終時 決定生極樂
    隨願生都率 聽聞正法輪
    悟入無生忍 具足大神通
    隨意遍遊化 十方諸佛淨土
    歴事諸佛界 福智得具足
    自行及化他 常無間斷時
    一切諸佛法 即時得圓滿
    又以此功徳 從今日以後
    若於自行門 未得無生
    永離三惡道 永離下賤身
    永離女人身 永離繋縛身
    常遇三寶界 清淨修諸行
    亦於利他門 分身十法界
    常爲諸衆生 作大善知識
    開示其正道 皆令成佛道
    亦願諸衆生 若聞我名者
    令發菩提心 若見我身者
    令斷惡修善 若聞我説者
    令得大智惠 若知我心者
    令入大覺位 願以修懺悔
    受戒發大願 所生大功徳
    普迴施法界 一切諸衆生
    <#0779_1/>願普法界諸衆生 未離苦者令離苦
    未得樂者令得樂 未發心者令發心
    未修善者令修善 未集法者令集法
    未利生者令利生 未成佛者令成佛
    願以此功徳 莊嚴我<#0779_2/>本師
    釋迦牟尼佛 文殊彌勒<#0779_3/>尊
    一切傳戒師 證明及同學
    諸佛及菩薩 梵釋四天王
    三界諸天衆 閻羅王五道
    一切冥官衆 天神地祇
    伽藍<#0779_4/>諸法衆 八部鬼神衆
    受戒大外護 一切冥道者
    若於此處中 發大菩提心
    同受諸佛戒 一切冥得道
    畜生鬼魅等 蚊虻虱蟣等
    各増内證樂 各施利他樂
    已成佛道者 利他得自在
    未成佛道者 證<#0779_5/>果得自在
    同心共守護 現前諸大衆
    令<#0779_6/>除消災難 <#0779_7/>令増長福壽
    現前榮華樂 後世佛法樂
    各各得増長 各各得圓<#0779_8/>滿
    亦願今日受戒衆 在家出家菩薩衆
    現前冥道得戒衆 見聞信毀諸大衆
    依此今日受戒善 盡未來際爲結縁
    生生世世爲憶念 後後當當爲利<#0779_9/>益
    未成佛者我引導 已成<#0779_10/>道者<#0779_11/>引導我
    不令一人墮惡趣 不令一人受苦惱
    若有一人受苦處 互爲拔苦爲引導
    若有一人成佛國 互爲聞法爲弟子
    如彼三劫三千佛 願我大衆亦如是
    總願初後<#0779_12/>大功徳 普施法界諸衆生
    同共迴向大菩提 決定證得無上道
  <#0779_13/>元慶六年五月十五日覆檢以畢
  草堂寺五大院桑門安然記之
龍樹説言。巧作名義。普施衆生。是名法施。
如來説言。財施有盡。法施無盡。致菩提故
    願以解釋菩薩戒 法施功徳遍法界
    普爲一切四恩海 共證無上大菩<#0779_14/>提
<#0779_15/>普通授菩薩戒廣釋<#0779_16/>卷下
  <#0779_17/>弘長三年五月十五日於花王房書寫之
         靈惠二十五 十六日校點了
  貞治四年三月二十三日趁朱點爲墨字既
 畢爲勵後學也
 願以此功徳普及於一切共持三聚戒皆成
 等正覺        祐禪老比丘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