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顯揚大戒論 (No. 2380_ 圓仁撰 ) in Vol. 74

[First] [Prev]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准占察。七衆受戒皆通兩受。如彼上卷廣
分別也。若法師下惡説成犯。與前第十六
戒異者。彼制爲利倒説。此制慢心惡説開
縁因彼。曠法師疏云。第二十三輕人僻説
戒。菩薩理應謙虚攝物。不憚劬勞。今乃
依猗勝人恃勢輕物。故制犯也。別具四
縁。一自稱大乘。二新學請問。三恃勢輕慢。
四不好爲答。便犯就文爲三。初明求法
之人。次若法師下明自恃之相。三而新學
下擧非結犯。初明時節故云佛滅度後。發
圓三聚四弘之心。是以言好。言於諸等者。
示其勝境。故經云。敬像如眞佛。得福亦
復然。於佛像前自制要期領納戒品。名爲
自誓。好相者如下明之。便得受戒者得好
相竟。即自受三歸。自宣懺悔。自受十戒。自
牒羯磨。但出自口與師爲異。言若現前
等者。明從師受。師身有戒故。不須好
相。餘二如文。天台戒義記下卷云。第二十
三憍慢僻説戒。乖教訓之道故制。七衆同
犯。大小倶制。序事三階。一求法之人遠來
問道。文中具序。初新學菩薩已受戒竟。遠
來聽法。法主言。非己師。恃解恃勢。輕慢
心不好答問。使義理隱沒。顛倒法故犯。若
千里内無師。於佛像前自誓受。必須見好
相方得。二明師師相授。不假見相。生重
心故。若法師。此第二法師自恃。所以興慢。
而新學。擧非結過。第三句也。彼遠來問義。
倚恃憍慢不好酬對故犯也
顯揚大戒論卷第二

顯揚大戒論卷第三 凡一篇

              慈覺大師撰
分別三聚戒相篇第六
依隨聖教既已分別大小二戒差別之相。若
不知所持戒相者。何由得知所期之果。是
故今引菩薩地持經菩薩善戒經守護國界
主經大智論等。兼添震旦解釋令知戒相。
此編以下直依誠言應以修行。是故不加
論曰。貴在得意。庶以不俟重言
初引菩薩地持經者。彼經第四卷方便處戒
品云。云何菩薩一切戒。略説二種。一者在
家分。二者出家分。是名一切戒。一切戒復
有三種。一者律儀戒。二者攝善法戒。三者
攝衆生戒。律儀戒者。謂七衆所受戒。比丘
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
夷。在家出家隨其所應。是名律儀戒。攝善
法戒者。謂菩薩所受律儀戒。上修大菩提身
口意業。是名略説一切攝善法戒。何者是。
謂菩薩依戒住戒。修聞惠思惠奢摩陀毘婆
舍那。修惠。空閑靜默。恭敬師長禮事供
養。有疾患者起悲心。愍心瞻視供給。聞説
法者嘆言善哉。實功徳者稱揚讃善。一切
衆生所作功徳。心念口言隨喜歡悦。有侵
犯者悉能安忍。身口意業已作當作一切迴
向無上菩提。隨時修習種種勝願。常勤精
進供養三寶。於諸善法心不放逸。念惠護
持身口淨戒。守攝根門飯食知量。初夜後
夜未曾睡眠。親近善人依善知識。自省己
過。知已不犯。隨其所犯於佛菩薩及同行
所如法悔除。如是等護持修習長養善法戒。
是攝善法戒。攝衆生戒者。略説有十一種。一
者衆生作饒益事悉與爲伴。二者衆生已起
未起病等諸苦及看病者悉與爲伴。三者
爲諸衆生説世間出世間法。或以方便令
得智慧。四者知恩。報恩。五者衆生種種恐
怖。師子虎狼王賊水火。悉能救護。若有衆
生喪失親屬財物諸難。能爲開解令離憂
惱。六者見有衆生貧窮困乏。悉能給施隨
其所須。七者徳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
衆。八者先語安慰。隨時往返。給施飮食。
説世善語。進止非己。去來隨物。如是等事
安衆生者悉隨順。若非安者皆悉遠離。九
者有實徳者稱揚歡悦。十者有過惡者慈
心呵嘖。折伏罰黜令其改悔。十一者以神通
力示現惡道。令彼衆生畏厭衆惡奉修佛
法歡喜信樂生希有心。云何菩薩住律儀
戒住攝善法戒住攝衆生戒。善護持戒善
攝善法戒一切行攝衆生戒。菩薩住波羅提
木叉戒。捨攝輪王出家學道。不顧尊位如
視草土。捨離五欲如棄涕唾。乃至來世
魔天亦不願樂。終不爲彼修持梵行。心常
恐怖如實見過。捨現在樂如畏風雹。正
見觀察而不味著。其性恬靜好樂空閑。若衆
若獨心常安住。不限持戒生知足想。依戒
住戒修習菩薩正受所生無量功徳。若近四
衆不説非法。於空閑處不住惡覺。設令
暫起即自悔責。深見其過。見過患已還
得本心。若聞菩薩一切戒法。住大地菩薩
微妙無量不可思議久遠難行。心不恐怖亦
不懈退。而作是念。彼亦丈夫能持菩薩不
可思議身口淨戒。我亦丈夫必當如彼決定
無疑。住律儀菩薩。常自省己過不觀彼
闕。若見凶暴及惡性人。心不恚恨。起法心
悲心憐愍方便令得解脱。住律儀菩薩於
衆生所不生怖想。況復加害。住律儀菩薩
成就五種不放逸行。與過去倶。與未來
倶。與現在倶。已作當作。菩薩過去所犯
如法懺悔。是名過去不放逸行。未來當犯
當如法悔。是名未來不放逸行。現在所犯
即如法悔。是名現在不放逸行。如所行如
所住專心護持。是名已作不放逸行。依已
作不放逸行如所行如所住不起犯戒。是
名當作不放逸行。住律儀菩薩功徳覆藏。惡
事發露。少欲知足。堪忍衆苦。不生憂戚。進
止安諦。威儀詳序。離諸諂曲。淨修正命。菩
薩成就如是十法。名律儀戒。善護持戒。謂
過去五欲心不顧戀。未來五欲心不生欣
想。現在五欲不念貪著。樂處空閑不生足
想。離惡言惡覺心不自輕。安穩樂住。善能
堪忍。不爲放逸。威儀淨命。菩薩住攝善法
戒。於身命財若起少著。即時除滅不令増
長。一切犯戒因縁煩惱等起即時除滅。若於
衆生起恚害怨心即時除滅。若起懈怠即
時除滅。若起味相應禪即時除滅。如實知
五處。謂善果善因善因果倒及與非倒。攝善
法障皆如實知。菩薩見善果福利而求善
因。攝善法倒如實知之。菩薩得善根。不起
無常常見。苦有樂見。不淨淨見。非我我見。
如實知攝善法障。離不攝善法。如是十行
名住攝善法戒。疾攝諸善法及一切行。所
謂依施依戒依忍依精進依禪。五行成就
智慧。菩薩住攝衆生戒有十一種。於一一
種成就一切行。一者衆生所作皆與同事。若
始思量及所施作。行路去來。正業方便。守
護財物。和合諍訟。世間吉會及諸福業皆與
同事。二者於諸苦事皆與爲伴。若見疾
病瞻視供給。盲者將導。迷者示路。聾者指
受。躃者荷負。欲纒苦者教令遠離。嗔恚睡
眠掉悔疑蓋。如是等苦亦令遠離。欲覺恚
覺害覺親里覺國土覺不死覺輕悔覺族姓
覺。悉教遠離。衆生諍訟不如苦者能爲開
解。行路疲乏施諸所安。三者爲諸衆生具
足諸法。惡行衆生説除惡行。善句善味善義
隨順通達。増長道品。方便説者。爲惡衆
生説除惡行。説除慳法。得現果報。少正
方便而得大財。得已守護。憎嫉法者令生
信樂。清淨見諦離諸惡趣。煩惱永盡一切苦
滅。四者知恩報恩。饒益己善。心與語同。問
訊慰喩讃言善來。設坐安處。若等若増酬
報無滅。諸有所作悉與同事。瞻視病苦隨
順説法。滅除恐畏離諸憂悔。若有乏短
給施衆具。如法依止隨順其心。有實徳者
稱揚歡悦。有過惡者慈心訶責。折伏罰黜
今其改悔。示神通力隨所宜現。五者恐
怖衆生爲作救護。所謂水火王賊鬼神惡獸
人非人等一切怖畏。悉爲救護令得安穩。
若見衆生親屬財物諸難憂惱。或見喪失親
屬善友知識及諸師長所尊敬者。或有財物
王賊所奪。火燒水&T023738;忘失寶藏。事業不成
強分私財。或惡眷屬散棄資産。悉爲開解
令離憂惱。六者見有衆生資生不具給施
所須。飮食衣服湯藥衆具香花燈明莊嚴雜
飾車乘僮僕財物舍宅。如是等乏悉皆給施。
七者如法受衆先與依止。以無貪心哀愍心
之心。而爲説法。賑給所須。若自無者。從彼
信心居士長者求索與之。如法所得衣食
湯藥及諸房舍等共受用。先所藏積以五種
法隨時教戒。如力種品中説。八者隨他心
戒。先知衆生自性及性。應共住者。與共
同止。隨其所宜與共從事。又隨心者。視其
所行。若以如是身行如是口行。令彼憂
惱無善利者。菩薩不爲。雖令憂惱而獲
善利者。菩薩爲之。若菩薩自行身行口行。
非戒所攝。亦非功徳智慧方便。令彼憂
惱無善利者。菩薩不爲。與上相違者。菩
薩爲之。如生憂苦喜樂亦爾。隨其所應廣
分別説。又隨心者。若見衆生有嗔恨色。尚
不嘆其徳。況説其惡亦不懺謝。又隨心
者。人不問訊安慰己者。猶尚自往問訊安
慰。呪來問訊而不酬和。唯除教誡。又隨心
者。不惱他人。除慈愍心。寂靜諸根。訶責
弟子令其調伏。又隨心者。不嗤不咲不戲
弄。令其慚恥而生疑悔。彼雖不如不言。
汝今墮在負處。見人謙下兼不自高。又隨
心者。非不習近。不極習近。非時習近。又
隨心者。非於他親厚不説其過。於他怨
者不稱其徳。不親善者不與同意。不多
求欲。若有所取知量知足。若有請者不
逆其意。若有嫌嘖如法悔謝。九者實功徳
者。稱讃歡悦具足信者勸信功徳。戒聞施
惠亦復如是。十者應訶責者。訶責調伏微
過微犯者。以憐愍心軟語訶責。中過中犯
中語訶責。上過上犯上語訶責。如訶責折
伏罰黜亦復如是。軟中過。軟中犯。隨時
驅出還令共住。爲化犯戒及餘人故。以受
益心黜令出衆。上過上犯者不同住不同
食。乃至改悔亦不同住。以慈愍心故。不令
彼人於佛法中多起罪過。亦爲教誡餘衆
生故。十一者菩薩爲饒益故現神通力。或
令恐怖或令歡喜。行惡行者示以惡報。所
謂寒氷地獄邊地獄等諸惡道處。語其人言。
汝等當觀此人間造惡。當生彼中受無量
苦。彼見恐怖而生厭怖離諸惡行。菩薩於
大衆中見不信者。問事不答。即時化作
金剛力士及餘大力諸天鬼神而恐怖之。以
恐怖故捨高慢心敬信正答。共餘大衆聞
彼正答亦皆調伏。又以神力現一爲多。現
多爲一。石壁皆過身出水火。或復示現共
聲聞神力令彼歡喜。未信者信。犯戒者清
淨。少聞者多聞。慳者能施。癡者得慧。如是
菩薩成就一切行利衆生戒。是名菩薩三
種戒聚無量功徳聚
次又同經第五卷方便處戒品之餘云。如是
菩薩住律儀戒者。有四波羅夷處法。何等
爲四。菩薩爲貪利故。自嘆己徳毀呰他
人。是名第一波羅夷處法。菩薩自有財物
生慳惜故。貧苦衆生無所依怙來求索者。
不起悲心給施所求。有欲聞法慳惜不
説。是名第二波羅夷處法。菩薩瞋恚出麁
惡言。意猶不息。復以手打。或加杖石。殘
害恐怖。瞋恨増上。犯者求悔不受其懺。結
恨不捨。是名第三波羅夷處法。菩薩謗菩
薩藏説相似法。熾然建立於相似法。若心
自解。或從他受。是名第四波羅夷處法。是
名菩薩四波羅夷處法。是菩薩於四波羅夷
處法一一犯。是名波羅夷處法。何況犯四。
不能増廣現法莊嚴菩提。亦不増長現在
淨心。是名相似菩薩。非實菩薩。菩薩以軟
中煩惱犯此法者。不捨律儀戒。若上煩
惱犯。是名爲捨。若於四法數數違犯不生
慚愧。歡喜愛樂言是功徳。是名上煩惱犯
菩薩。犯菩薩無有頓犯四波羅夷處法捨
菩薩律儀戒。如比丘捨律儀戒。菩薩失律
儀戒已堪任更受。非如比丘犯木叉戒
不得更受。有二因縁失菩薩律儀戒。一者
捨無上菩提願。二者起増上煩惱犯。無有
捨身受身失菩薩戒。乃至十方在所受生
亦復不失。若菩薩不捨大願。非上煩惱
犯。捨身受身。雖不憶念從善知識數數
更受。猶是本戒。不名新得。是住律儀菩
薩。當知犯非犯。染汚不染汚。軟中上。若菩
薩住律儀戒。於一日一夜中。若佛在世。若
佛塔廟。若法若經卷。若菩薩修多羅藏。若
菩薩摩得勒伽。若比丘僧。若十方世界大菩
薩衆。若不少多供養乃至一禮。乃至不以
一偈讃嘆三寶功徳。乃至不能一念淨心
者。是名爲犯衆多犯。若不恭敬。若懶墮。若
懈怠犯。染汚起。若忘誤犯。非染汚起。不犯
者入淨心地。菩薩如得不壞淨。比丘常法
供養佛法僧寶
次引菩薩善戒經者。彼經第二卷菩薩地眞
實義品云。云何名眞實義。眞實義者有二
種。一者法性。二者法如。復有四種。一者
世流布。二者方便流布。三者淨煩惱障。四
者淨智慧障。云何名世流布。世間之法同其
名號。衆生見地眞實是地。終不言火。火眞
實火。不言是地。水風色聲香味觸。衣服飮
食瓔珞器物伎樂。明闇男女舍宅田業苦樂。
苦眞實苦。終不言樂。樂眞實樂。終不言苦。
此是此非。定以不定。一切世間從昔已來
傳此名相。自然而知。不從修集然後知也。
是名世流布眞實義也。云何名方便流布。
如世智人先以籌量然後造作經書論議。
是名是方便流布。云何爭煩惱障。一切聲
聞辟支佛等。以無漏智無漏道壞煩惱故
得無礙智。是名淨煩惱障。以壞煩惱故智
得明淨。智惠淨故身心無礙。是名淨智惠
障眞實義也。云何復名眞實。眞實者名爲
四諦。所謂苦集滅道。觀此四諦得實智惠。
是名聲聞辟支佛。聲聞辟支佛分觀五陰。是
故離陰都不見我及以我所。分觀十二因
縁。是故離陰不見衆生及以士夫。是名淨
智惠障眞實義也。若智不能知境界者。名
曰智障。若能壞障智境界者。名淨智障
眞實義也。眞實義者。謂佛菩薩深觀一切
陰入界故。觀我無我。衆生非衆生士夫
非士夫。是名淨智障。觀諸法界不可宣
説。知世諦故分別法界。知諸法界眞實
性故名無勝惠。無勝惠者壞一切障。是故
名爲淨智惠障眞實義也。眞實義者。復有
二種。一者有。二者無。有者名世流布。世流
布者。所謂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地水
火風。色聲香味觸。善不善無記。生法滅法
從縁生法。去來現在有爲無爲。此世他世日
月。見聞識知所得覺觀。修集受持乃至涅
槃。是名世流布有也。世間有者。所謂法
性。無者世流布有。從色乃至涅槃。其性無
故。是名爲無。衆生見故名之爲有。法性
本無名之爲無。諸佛如來所説有無。名之
爲眞。眞實者名爲中道。非有非無名爲中
道。中道者名無上道。如是中道。諸佛世尊
除壞障礙。是故名之爲一切智。菩薩摩訶
薩雖學如是中道。猶有障礙。是故不得
爲一切智。菩薩智慧爲方便故。名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因。何以故。菩薩摩訶薩雖
不具足中道智慧。説生死相亦有亦無。亦
爲流布無上佛法。雖在生死亦能了了知
生死過患。心無厭悔。如其不知生死過
者。則不能得壞煩惱結。若心厭者則不能
得教化衆生護諸佛法。疾得涅槃。若得涅
槃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
教化諸衆生者。云何能得何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是故菩薩若在生死之中修菩提
道。不畏涅槃不求涅槃。菩薩若畏於涅
槃者。則不能得具足莊嚴菩薩之道。亦
不能爲無量衆生讃嘆涅槃。於涅槃所不
生信喜專念之心。是故菩薩於涅槃所不
生怖畏。若是菩薩求涅槃者。即能得之。
如其得者則不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以諸佛法教化衆生。若是菩薩不能深
觀生死過患。或生厭離怖畏涅槃或求涅
槃。是名菩薩無善方便。若是菩薩能深觀
察生死過患。樂處其中不畏涅槃不求涅
槃。是名菩薩有善方便。善方便者解第一
義空。菩薩摩訶薩修集如是第一義空。名
菩薩戒大方便也。爲得如來無上智故。若
有修集是菩薩戒。得眞實智。知見諸法無
我我所。知諸法性。是故於法心無所著。亦
説世諦第一義諦。世諦第一義諦見一切法
心平等。能大惠以施因縁。善知世事。雖學
世事心不厭悔。悉得了知得大念力。雖
知世事心無憍慢。常教衆生不生慳悋。
以方便善教衆生世間之事。爲令衆生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菩薩於是世間之
事懃心修集無有厭悔。若見衆生受苦惱
時。即得増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
如是増長善法不生憍慢。於諸衆生生
憐愛心。菩薩如是増長智慧不生憍慢。破
壞衆生種種邪見。菩薩若得世間三昧出世
三昧。不顯己徳令他供養。不爲世法之
所汚染。菩薩爾時成就具足無量功徳。名
菩薩戒。菩薩摩訶薩所有善法悉以迴向菩
提之道。名菩薩。過去菩薩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皆由成就菩薩禁戒。未來現在
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受持三世諸菩薩
法。能以佛法教化衆生。至心修行菩提之
道。爲菩提道不惜身命。不惜身命是菩
薩戒。借身命者終不能得菩薩禁戒。乃至
悋惜一錢之物亦不能得菩薩禁戒。菩薩
摩訶薩爲衆生故愛身畜財。若於是二生
悋惜心。假名菩薩。非義菩薩。菩薩若能不
悋財命。當知則能利益衆生。能行忍辱。能
壞瞋恚嫉妬之心。了知世事善解方便。能
壞衆生所有疑心。能自増長菩提果因。善根
能調伏所有諸根。不爲四倒之所傾動。能
解諸法甚深之義。能得具足四無量心。成
就五通四無礙智。畢竟能觀十二因縁。逮得
菩薩一子之地。能得常樂我淨之身。得大
自在無上涅槃。善能開示方便涅槃。菩薩
摩訶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徳。皆因禁戒因
縁而得。菩薩摩訶薩成就具足菩薩戒者。
能爲一切衆生僕使。若爲衆生之所瞋罵打
害劫奪則生慈心。若見衆生厚重煩惱發
憐愍心。爲欲破壞衆生煩惱。繋心思惟
諸善方便。於諸衆生心無姦曲。任力所能
施衆生樂。不求恩報不懷瞋恨。爲壞衆
生瞋惱心故。思惟方便知恩念恩。無有求
者先意行施。若己有不施求者不得成
就菩薩禁戒。求者三至若不施者。是名犯
重。不犯者。若以方便善語慰喩。令彼求者
生不恨心。求者二種。一者貧窮。二者邪
見。不施貧者則便得罪。不施邪見則不
犯。若不犯者是名善行。善行菩薩諦知法
界不可宣説。知法界性知世流布。世流
布者。色受想行識乃至涅槃。色乃至涅槃
不名眞實。何以故。而是色者非有非無。乃
至涅槃非有非無。若非有無。云何眞實。云
何非有。衆生顛倒計色爲我。乃至涅槃横
計爲我。是名非有。云何非無。世流布故。不
虚誑故。可宣説故。是名非無。以是故名
非有非無。如所説法。如説有者。一法之中
應無量名。無量名故則有無量性。何以故。
一一法中有無量名故。云何名爲無量名
耶。如色一法。亦説青黄赤白。長短方圓。麁
細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澁滑輕重。是名
可説。隨説有者。應一法中有無量相。所可
宣説實無定性。以言説故流布於世。實
無説者及眞實性。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
其色中乃至涅槃有實性者。不應説有青
黄赤白乃至輕重。若無實性。未流布時。云
何可傳。以流布性無有初始故可流布。若
未有色時有流布者。以何因縁無色之
時不流布耶。如其流布能作色性者。何
故流布而不能作色無量性。是故法性不
可宣説。如色受想行識乃至涅槃亦復如
是。有二種人遠離佛法。非佛弟子。永失
佛法。一者説色乃至涅槃有眞實性。二者
不信世流布性。如是二人不任受持菩薩
禁戒。如其受者。受者不得師則有罪。何
故不得。誹謗實法著非法故。是故雖受
終不得戒。若不得戒。云何得名在此法
中爲佛弟子。是名爲遠離佛法。菩薩戒者
非口所得。心口和合然後乃獲。是二種人
都無實心。云何可得。若於色中妄生計
著。於佛法中則爲永失。若不信色是流
布者。是則名爲謗一切法。是人則爲永失
佛法。是故不可宣説若有若無。何以故。如
因五陰則有我人衆生士夫。若無五陰。如
是等名何由流布。色亦如是。以有色故則
有種種名字流布。眞實之法無有流布。離
眞實法亦無流布。愚癡之人説諸法空則
得大罪。若有説言大乘經中一切法空。亦
得大罪。不能善解大乘經義。生憍慢
心言我善解。隨其自心忘想思惟爲人廣
説。亦得大罪。若言一切諸法性無。云何
得有流布於世。亦得大罪。何以故。謗
一切法故。謗一切法者。即是外道富蘭那等
眞弟子也。富蘭那謂。諸法性無。而佛法中
亦有亦無。若有人説一切法空。當知是人
不中共住共語論議布薩説戒。若與共住乃
至説戒則得大罪。何以故。不解空義故。是
人不能自利利他。是故大乘經説。若不解
空甚於癡人。何以故。愚癡人説色是我乃
至識是我。有我見者不壞佛法。不解空
義永壞佛法。破失滅沒。生我見者不至三
惡。不解空義。爲人廣説。當知是人必到阿
鼻。有我見者不謗三寶。妄説空者誹謗
三寶。説有我者不誑衆生。不謗實性。不
妨法性。不妨衆生獲得解脱。不教他人
毀犯禁戒。不解空者謗一切法。不解實
性。不解法性。妨於解脱。與多衆生作惡
知識。自不持戒。教人毀禁。常樂宣説
無作無受。令多衆生増長地獄。以是義
故。名爲遠離無上佛法。云何名爲不解空
義。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不信
受空。不解於空。不解於法。是則名爲不
解空義。何以故。説一切法本性自空無因
縁空。説一切法亦無處所。若無處所云何
名空。是名不解空。云何名爲眞解空義。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説一切法中
無有性故。是名爲空法亦不空。是名解
空。如是解者。不妨於義。不妨三寶。是
名正解。無有錯謬。云何正解。如色乃至
涅槃。分別無有種種相性。是名色空。以色
眞實流布於世。是名不空。以是義故説色
一法亦有亦無。解是二故。亦法亦空。終
不於中妄生計著。是名眞解空義。是故
大乘經中説偈。一法有多名。實法中則無。
不失法性故。流布於世間。如色乃至涅
槃。則有多名。色無自性。無自性者則無多
名。有多名者名爲流布。以是義故雜藏
中説。諸佛世尊不著流布。若見若聞。思惟
覺知。如色名乃至涅槃名。名爲流布。諸
佛世尊終不説言有流布性而生染著。何
以故。壞顛倒故。有染著者名爲顛倒。如
來已斷一切惡見故不染著。以不見不説
不染著。故名爲正見。是故如來爲迦旃延
比丘而作是説。迦旃延。我弟子者不著地
定。水火風定。空定識定。無所有定。非有想
非無想定。非此世非他世。非日非月。非
見非聞。非思非識。非取非得。非覺非
觀。是名禪定。云何比丘不著地定。比丘
於地不作地想。乃至覺觀不作覺觀想。是
則名爲不著地定。乃至覺觀亦復如是。若
有比丘能作如是修集定者。即爲諸天釋
天梵天。十方諸佛。及大菩薩之所讃嘆。南
無大士南無大士。咸作是言。我都不知汝
在何定修集何定。若有染著地想地名。當
知是人名不修空。若於色中不著名相。
是名修空。爲流布故宣説地相及以地名。
若著色相及以色名。名増長相。若壞色相
及以色名。名放捨相。不増不捨。是名中
道。修集如是二種相故。是名比丘修集
地定乃至覺觀。若有比丘修是定者。是名
實相。以實相故比丘於法無所言説。以諸
法性不可説故。是故比丘無所言説。若一
切法無可説者。云何説不可説。若不可
説。云何得聞。若不説不聞。云何得知。一
切諸法不可宣説。以可知故説令流布。愚
癡之人不知不解世流布故。於諸法中
生八種謬。一者性謬。二者分別謬。三者聚
謬。四者我謬。五者我所謬。六者愛謬。七者
不愛謬。八者非愛非不愛謬。是八謬中初三
種謬乃是一切諸謬根本。著性著名不解
流布。從此展轉生無量謬。我我所謬名爲
我見。我見復是諸見根本。是二種謬從憍慢
生。是故憍慢諸見根本。後三謬者從三毒
生。是八種謬攝取一切諸結煩惱。令諸衆
生迴轉三有。云何性謬。若色作色想。乃至
重作重想。是名性謬。云何分別謬。若分別
色。是色非色。是可見是不可見。是有對。是
無對。是名分別謬。云何聚謬。如於色中
見我衆生士夫壽命屋舍四種軍旅衣食蓮
華車乘樹木積聚。如是等中各作一相。是
名聚謬。云何名我我所謬。於有漏中取我
我所。無量世中常生取著計我我所。是名
我我所謬。云何愛謬。於淨物中生貪著心。
是名愛謬。云何不愛謬。於不淨物中生瞋
恚心。是名不愛謬。云何非愛非不愛謬。於
一切淨不淨物中生貪恚心。是名非愛非
不愛謬。是名八謬。菩薩摩訶薩云何能知如
是八種謬。應推四事。何等四。一者推名。二
者推物。三者推性。四者推分別。云何推
名。菩薩摩訶薩唯知名名不見名物。是名
推名。云何推物。唯知是物不知餘者。是
名推物。云何推性。知名流布。是名推性。
云何推分別。名不見物物不見名。是名
推分別。菩薩摩訶薩何故推名。知名實名。
是故推名。菩薩諦觀。若無色名。何由説色。
若不説色。云何觀色。若不觀色。云何而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菩薩推求知
名。菩薩何故推求於物。若無物者。誰有此
名。而此名者非不可説。若不可説。云何
得知諸法之性。是故菩薩推求於物。菩薩
何故推求於性。菩薩摩訶薩知於色性乃至
涅槃性。知色流布乃至涅槃流布。云何名爲
知於色性。知是色性如鏡中像幻化夢影
嚮熱時之炎水中月形。是名推性。菩薩何
故推求分別。菩薩摩訶薩若分別名分別
物。分別性分別法分別非法。分別有無
是色非色可見不可見。是名分別。以分別
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菩薩推求
分別。菩薩摩訶薩爲壞八謬推是四事。菩
薩何故壞是八謬。八謬因縁増長邪見。邪見
増故煩惱増長。煩惱増長故生死増長。生死
増長故十二因縁増長。菩薩若修如是四事
斷除邪見。邪見斷故諸煩惱滅。煩惱滅故
生死滅。生死滅故知十二因縁滅。知十二因
縁滅故修無上道。修無上道故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能壞衆生如是八謬。能教衆生知世流布
説眞實義。若除衆生如是八謬名大涅槃。
能得現世大自在故。得大神通故。得大方
便故。得大禪定故。得大一切智故。求得
不退不墮處故。是名大涅槃。得大自在菩
薩摩訶薩成就五事。一者心得寂靜。二者
了知世事及出世事。三者爲衆生故處在
生死心不愁惱。四者了知如來甚深祕藏。
五者菩提之心無能壞者。菩薩何故心得寂
靜。能破現在衆生煩惱故心得寂靜。爲調
衆生得佛法故了知世事及出世事。爲令
衆生得利根故樂處生死心不愁惱。爲令
衆生破壞疑心。受持讀誦了知如來甚深
祕藏。法説非法能滅佛法汚辱佛法。犯
説非犯受畜八種不淨之物。爲償如是諸
惡人故受持解説如來祕密甚深之義。雖
知外道微細書論。解其義趣終不破壞菩
提之心。如是五事攝取菩薩菩提之事。亦
名五事。亦名五功徳。何等名爲菩提之事。
能自利益。調伏衆生。受持佛法。不破菩
薩所修禁戒。菩提之心終不傾動。懃修精
進。壞邪見等。説三乘道。菩薩成就如是五
事。有三種。謂下中上。具足二種是名爲
下。具足三種是名爲中。若具四種是名
爲上
次引守護國界經者。彼守護國界主陀羅尼
經第七菩薩瓔珞莊嚴品云。佛告文殊師利
言。善男子。一切菩薩皆悉具有四種瓔珞。
云何爲四。所謂戒爲瓔珞。定爲瓔珞。慧
爲瓔珞。陀羅尼門以爲瓔珞。是名爲四。善
男子。云何戒爲瓔珞。善男子。菩薩有一淨
戒瓔珞。謂於衆生起無瞋恚無障礙心。令
諸衆生見皆歡喜無有厭足。復善男子。菩薩
有二淨戒瓔珞。所謂閉惡趣門開人天路。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三淨戒瓔珞。謂身口
意皆悉清淨。復次善男子。菩薩有四淨戒
瓔珞。謂所欲皆遂。所願皆成。所樂皆得。始
終究竟。復次善男子。菩薩有五淨戒瓔珞。謂
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
知見。具足大涅槃。復次善男子。菩薩有六
淨戒瓔珞。謂不破戒。終無悔故。不穿漏
戒。無餘過故。不雜戒。無和合故。清淨
戒。長白法故。自在戒。隨意所往體具足故。
自在轉戒。於一切時智自在故。復次善男
子。菩薩有七淨戒瓔珞。所謂施得清淨。忍
得清淨。勤得清淨。定得清淨。惠得清淨。方
便復得清淨。不放逸得清淨。復次善男子。
菩薩有八淨戒瓔珞。各別圓滿。所謂十地圓
滿。不悔圓滿。不懈怠圓滿。不嫌恨圓滿。供
養佛圓滿。離八難圓滿。修布施圓滿。善友
圓滿。復次善男子。菩薩有九淨戒瓔珞。云
何爲九。所謂得無所畏。得無驚怖。得決定
心。得近寂靜。得調伏心。得無貪心。得勇
悍心。得知一切衆生心念。得寂靜地。是名
爲九。復次善男子。菩薩有十淨戒瓔珞。云
何爲十。所謂身瓔珞。圓滿相好爲莊嚴故。
語瓔珞。如説修行爲莊嚴故。意瓔珞。以無
煩惱爲莊嚴故。刹土瓔珞。以圓滿願爲莊
嚴故。利他瓔珞。能清淨心爲莊嚴故。生處
瓔珞。不造諸惡爲莊嚴故。菩薩行瓔珞。隨
學佛行爲莊嚴故。智慧瓔珞。了一切法皆
悉幻化為莊嚴故。菩堤場瓔珞。一切善根
皆悉迴向爲莊嚴故。力無所畏佛不共法以
爲瓔珞。不捨淨戒根本體性爲莊嚴故。是
名爲十
次引大智論者。彼論第十三卷云。云何名
爲戒。答曰。惡止不更作。若心生。若口言。若
從他受。息身口惡。是名爲戒。云何名爲惡。
若實是衆生知是衆生。知是生發心殺而
奪其命。生身業有作色。是名殺生罪。其
餘繋閉鞭打等是助殺法。復次殺他得殺罪。
非自殺身。心知衆生而殺。是罪。不如夜
中見人謂爲杌樹而殺者。故殺生得殺罪。
非不故也。快心殺生得殺罪。非狂癡。命
根斷是殺罪。非但創。身業是殺罪。非但口
教勅。口教是殺罪。非但心生。如是等名殺
罪。不作是罪。名爲戒。若人受戒。心生口
言。我從今日不復殺生。若身不動口不言。
而獨心生自誓。我從今日不復殺生。是名
不殺生戒。有人言。是不殺生戒或善或無
記。問。如阿毘曇中説。一切戒律儀皆善。今
何以言無記。答曰。如迦旃延子阿毘曇中
言一切善。如餘阿毘曇中言不殺戒或善
或無記。何以故。若不殺戒常善者。持此戒
人應如得道人常不墮惡道。以是故或時
應無記。無記無報故。不生天上人中。問
曰。不以戒無記故墮地獄。更有惡心生故
墮地獄。答曰。不殺生得無量善法。作無作
福常日夜生故。若作少罪有限有量。何以
故。隨有量而不隨無量。以是故知。不殺
戒中或有無記。復次有人不從師受戒。而
但心生自誓。我從今日不復殺生。如是不
殺或時無記。問曰。是不殺戒何界繋。答曰。迦
旃延子阿毘曇中言。一切受戒律儀皆欲界
繋。餘阿毘曇中言。或欲界繋或不繋。以實
言之。應有三種。或欲界繋。或色界繋。或
不繋。殺生法雖欲界。不殺戒應隨殺在欲
界。但色界不殺無漏不殺。遠遮故。是眞不
殺戒。復次有人不受戒而從生已來不好
殺生。或善或無記。是名無記。是不殺生
非心非心數法亦非心相應或共心生。或
不共心生。迦旃延子阿毘曇中言。不殺生
是身口業。或作色或無作色。或隨心行或不
隨心行注云。隨心行定共戒。
不隨心行意五戒
隨心行先世業報。二
種修應修。二種證應證註云。身
證惠證
思惟斷。一切
欲界最後得見斷時斷。凡夫聖人所得是色
法。或可見或不可見法。或有對法或無對
法。有報法有果法。有漏法有爲法有上法。非
相應因。如是等分別。是名不殺戒。問曰。八
直道中戒亦不殺生。何以獨言不殺生戒有
報有漏。答曰。此中但説受戒律儀。不説無
漏律儀。復次餘阿毘曇中言。不殺法常不逐
心行。非身口業。不隨心業行。或有報。或
無報。或有漏。或無漏。是爲異法。餘者皆
同。復有言。諸佛賢聖不戲論諸法註云。種種
異説名爲

現前衆生各各惜命。是故佛言。莫奪他
命。奪他命世世受諸苦痛。衆生有無後當
説。問曰。人能以力勝人。并國殺怨。或田
獵皮肉所齊處大。今不殺生得何等利。答
曰。得無所畏安樂無怖。我以無害於彼
故。彼亦無害於我。以是故無怖無畏。好
殺之人雖復位極人王亦不自安。如持戒
之人單行獨遊無所畏難。復次好殺之人
有命之屬皆不憙見。若不好殺一切衆生
皆樂依附。復次持戒之人命欲終時。其心
安樂無疑無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
得長壽。是爲得道因縁。乃至得佛住壽無
量。復次殺生之人今世後世受種種身心苦
痛。不殺之人無此衆難。是爲大利。復次行
者思惟。我自惜命愛身。彼亦如是與我何
異。以是之故不應殺生。復次若殺生者。爲
善人所訶。怨家所嫉。負他命故常有怖
畏。爲彼所増。死時心悔。當墮地獄若畜
生中。若出爲人常當短命。復次假令後世
無罪不爲善人所訶怨家所嫉。尚不應故
奪他命。何以故。善相之人所不應行。何
況兩世有罪弊惡果報。復次殺爲罪中之
重。何以故。人有死急不惜重寶。但以活
命爲先。譬如賈客入海採寶。垂出大
海。其船卒壞珍寶失盡。而自喜慶擧手而
言。幾失大寶。衆人怪言。汝失財物裸形
得脱。云何喜言幾失大寶。答言。一切寶中
人命第一。爲命故求財。不爲財故求命。以
是故佛説。十不善道中殺最在初。五戒中
亦最在初。若人種種修諸福徳。而無不殺
生戒則無所益。何以故。雖在富貴處生
勢力豪族。而無壽命誰受此樂。以是故
知。諸餘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徳中不殺第一。
世間中惜命爲第一。何以知之。一切世人
甘受刑罰殘考掠以護壽命。復次若有人
受戒心生。從今日不殺一切衆生。於無
量衆生中以所愛重物施與。所得功徳亦復
無量。如佛説。有五大施。何等五。一者不殺
生。是爲最大施。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飮酒
亦復如是。復次行慈三昧。其福無量。水火
不害刀兵不傷。一切惡毒所不能中。以五
大施故所得復如是。復次三世十方中尊。佛
爲第一。如佛語難提迦優婆塞。殺生有十
罪。何等爲十。一者心常懷毒世世不絶。二
者衆生増惡眼不憙見。三者常懷惡念思
惟惡事。四者衆生畏之如見蛇虎。五者睡
時心怖覺亦不安。六者常有惡夢。七者命
終之時狂怖惡死。八者種短命業因縁。九者
身壞命終墮泥梨中。十者若出爲人常當短
命。復次行者心念。一切有命乃至毘蟲皆自
惜身。云何以衣服飮食自爲身故而殺衆
生。復次行者當學大人法。一切大人中佛
爲最大。何以故。一切智慧成就。十力具足。
能度衆生。常行慈愍。持不殺戒。自到得
佛。亦教弟子行此慈愍。行者欲學大人
行故亦當不殺。問曰。不侵我者殺心可
息。若爲侵害強奪逼迫。是當云何。答曰。應
當量其輕重。若人殺己。先自思惟。全戒
利重。全身爲重。破戒爲失。喪身爲失。如是
思惟已。知持戒爲重全身爲輕。若苟免全
身。身何所得。是身名爲老病死藪。必當壞
敗。若爲持戒失身。其利甚重。又復思惟。我
前後失身世世無數。或作惡賊禽獸之身。但
爲財利諸不善事。今乃得爲持淨戒故不
惜此身。捨命持戒勝於毀禁全身。百千
萬億不以爲喩。如是定心應當捨身以護
淨戒。如一須陀洹人。生屠殺家。年向成
人應當修其家業。而不肯殺生。父母與刀
并一口羊閉著屋中。而語之言。若不殺羊
不合汝出得見日月生活飮食。兒自思惟
言。我若殺此一羊。便當終爲此業。豈以身
故為此大罪。便以刀自殺。父母開戸見。羊
在一面立。兒已命絶。當自殺時即生天
上。若如此者。是爲不惜壽命全護淨戒。
如是等義。是名不殺生戒。不與取者。知他
物生盜心。取物去離本處物屬我。是名
盜。若不作是名不盜。其餘方便計挍。乃至
手提未離地者。是名助盜法。財物有二
種。有屬他。有不屬他。取屬他物。是盜
罪。屬他物亦有二種。一者聚落中。二者空
地。此二處物盜心取得盜罪。若物在空地
當撿挍。如是物近誰國。是物應當有屬
不應取。如毘尼中説。種種不盜是名不盜
相。問曰。不盜有何等利。答曰。人命有二
種。一者内。二者外。若奪財物。是爲奪外
命。何以故。命依飮食衣被故活。若劫若
奪。是名奪外命。如偈説。一切諸衆生。衣
食以自活。若奪若劫取。是名劫奪命。以是
事故。有智之人不應劫奪。復次當自思
惟。劫奪得物以自供養。雖身充足。會亦
當死。死入地獄。家室親屬雖共受樂。獨
自受罪亦不能救。已得此觀應當不盜。復
次不與取有二種。一者偸。二者劫。此二共
名不與取。於不與取中盜爲最重。何以
故。一切人以財自活。而或穿踰盜取。是最
不淨。何以故。無力勝人畏死盜取故。劫盜
之中盜罪爲重。如偈説。飢餓身羸痩。受罪
大苦處。他物不可觸。譬如大火聚。若盜
取他物。其主泣懊惱。假使天王等。猶亦以
爲苦。殺生人罪雖重。然於所殺者是賊。偸
盜人於一切有物人中賊。若犯餘戒。於異
國中有不以爲罪者。偸盜人一切諸國無
不治罪。問曰。劫奪之人。今世有人讃美
其健。於此劫奪何以故捨。答曰。不與而
偸盜。是不善相。劫盜之中雖有差降。倶
爲不善。譬如美食雜毒惡食雜毒。美惡
雖殊雜毒不異。亦如明闇蹈火。晝夜雖
異。燒足一也。今世愚人不識罪福二世果
報。無仁慈心。見人能以力相侵。強奪他
財。讃以爲強。諸佛賢聖慈愍一切了達三
世殃福不朽。所不稱譽。以是故知。劫盜之
罪倶爲不善。善人行者之所不爲。如佛説。
不與取有十罪。何等爲十。一者物主常瞋。
二者人疑。三者非時行不籌量。四者朋黨惡
人遠離賢善。五者破善相。六者得罪於
官。七者財物沒入。八者種貧窮業因縁。九者
死入地獄。十者若出爲人懃苦求財。五家
所共若主若賊若火若水若不愛子用。乃至
藏埋亦失。邪婬者。若女人爲父母兄弟姉
妹夫主兒子世間法王守護。若犯者是名邪
婬。若有雖不守護以法爲守。云何法守。
一切出家女人在家受一日戒。是名法守。若
以刀若以財若誘誑。若自有妻受戒有身
乳兒非道。乃至以花鬘與婬女爲要。如是
犯者爲名邪婬。如是種種不作名爲不邪
婬。問曰。人守人瞋。法守破法。應名邪婬。人
自有妻。何以爲邪。答曰。既聽受一日戒
墮於法中。本雖是婦。今不自在。過受戒
時則非法守。有身婦人以其身重厭本所
習。又爲傷身。乳兒時婬其母乳則竭。又
以心著婬欲不復護兒。非道之處則非女
根。女心不樂強以非理。故名邪婬。是事
不作名爲不邪婬。問曰。若夫主不知不見
不惱。他有罪。答曰。以其邪故既名爲邪。
是爲不正。是故有罪。復次此有種種罪過。
夫妻之情異身同體。奪他所愛破其本心。
是名爲賊。復有重罪。惡名醜聲爲人所憎。
少樂多畏。或畏刑戮又畏夫主傍人所知。
多懷妄語。聖人所訶。罪中之罪注云。婬罪婬邪
破戒故名罪中

 復次婬泆之人當自思惟。我婦他妻同
爲女人。骨肉情態彼此無異。而我何爲横
生惑心隨逐邪意。邪婬之人破失今世後
世之樂好名善譽身心安樂。今世得也。
生天得道涅槃之利。後世得也
復次迴己
易處以自制心。若彼侵我妻。我則忿毒。我
若侵彼。彼亦何異。恕己自制故應不作。復
次如佛所説。邪婬之人後墮劍樹地獄。衆
苦備受。得出爲人。家道不穆。常値婬婦邪
避殘財邪婬爲患。譬如蝮蛇。亦如大火。不
急避之。禍害將及。如佛所説。邪婬有十
罪。一者常爲所婬夫主欲犯害之。二者夫
婦不穆常共鬪諍。三者諸不善法日日増長。
於諸善法日日損減。四者不守護身妻子
孤寡。五者財産日秏。六者有諸惡事常爲
人所疑。七者親屬知識所不受憙。八者種
怨家業因縁。九者身壞命終死入地獄。十者
若出爲女人多人一夫。若爲男子婦不貞
潔。如是等種種因縁。不作是名不邪婬。妄
語者。不淨心欲誑他。覆隱實出異語。生
口業。是名妄語。妄語之罪從言聲相解生。
若不相解。雖不實語無妄語罪。是妄語。知
言不知。不知言知。見言不見。不見言
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是名妄語。若
不作是名不妄語。問曰。妄謂有何等罪。答
曰。妄語之人先自誑身。然後誑人。以實
爲虚。以虚爲實。虚實顛倒不受善法。譬
如覆瓶水不得入。妄語之人心無慚愧。閉
塞天道涅槃之門。觀知此罪。是故不作。復
次觀知實語。其利甚廣。實語之利自從己
出。甚爲易得。是爲一切出家人力。爲如是
功徳。居家出家人共有此利。善人之相。復次
實語之人其心端直。其端直易得免苦。譬
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問曰。若妄語有如
是罪。人何以故妄語。答曰。有人愚癡少智。
遭事苦厄妄語求脱。不知事發今世得罪。
不知後世有大罪報。復次有人雖知妄語
罪。慳貪瞋恚愚癡多故而作妄語。復有人
雖不貪恚。而妄語人罪心謂實爾。死墮地
獄。如提婆達多弟子倶伽離。常求舍利弗目
揵連過失。是時二人夏安居竟遊行諸國。値
天大雨到陶作家。宿盛陶器舍。此舍中先
有一女人在闇中宿。二人不知。此女其夜
夢失不淨。晨朝趣水滲浴。是時倶伽離偶行
見之。倶伽離能相知人交會情状。而不知
夢與不夢。是時倶伽離顧語弟子。此女人
昨夜與人情通。即問女人。汝在何處臥。答
言。我在陶師屋中寄宿。又問。共誰。答言。二
比丘。是時二人從屋中出。倶伽離見已又
以相驗之。意謂。二人必爲不淨。先懷嫉
妬。既見此事。遍諸城邑聚落告之。次到祇
洹唱此惡聲。於是中間。梵天王來欲見佛。
佛入靜室寂然三昧。諸比丘衆各閉房三
昧。皆不可覺。即自思惟。我故未見佛。佛
入三昧。且欲還去。即復念言。佛從定起亦
將不久。於是小住到倶伽離房前。扣其房
而言。倶伽離倶伽離。舍利弗目揵連心淨
柔軟。汝莫謗之而長夜受苦。倶伽離問
言。汝是何人。答言。我是梵天王。問言。佛説
汝得阿那含道。汝何以來。梵王心念説偈
言。無量法欲量。不應以相取。無量法欲
量。是野人覆沒。説此偈已。到佛所具説
其事。佛言。善哉善哉。快説此偈。爾時世
尊復説此偈。無量法欲量。不應以相取。無
量法欲量。是野人覆沒。梵天王聽佛説已。
忽然不現即還天上。爾時倶伽離到佛所。
頭面禮佛足却住一面。佛告倶伽離。舍利
弗目揵連心淨柔軟。汝莫謗之而長夜受
苦。倶伽離白佛言。我於佛語不敢不信。但
自目見了了定知二人實行不淨。佛如是三
呵。倶伽梨亦三不受。即從坐起而去還其
房中。擧身生創。始如芥子。漸大如豆如棗
如捺。轉大如瓜。翕然爛壞如大火燒。叫喚
哭其夜即死。入大蓮花地獄。有一梵王夜
來白佛。倶伽離已死。復有一梵天言。墮大
蓮花地獄。其夜過已。佛令僧集而告之言。
汝等欲知倶伽離所墮地獄壽命長短不。諸
比丘言。願樂欲聞。佛言。有六十斛胡麻。有
人過百歳取一胡麻去。如是至盡。阿浮
陀地獄中壽故未盡。二十阿浮陀地獄中壽。
爲一尼羅浮地獄中壽。如二十尼羅浮陀地
獄中壽。爲一呵羅還地獄中壽。二十呵羅邏
地獄中壽。爲一呵娑婆地獄中壽。二十呵
娑地獄中壽。爲一休休地獄中壽。二十休
休地獄中壽。爲一漚波羅地獄中壽。二十漚
波羅地獄中壽。爲一分陀梨迦地獄中壽。二
十分陀梨迦地獄中壽。爲一摩呵波頭摩地
獄中壽。倶伽離墮是摩呵波頭摩地獄中。出
其大舌以百釘釘之。五百具犁耕之。爾時
世尊説此偈言。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
斬身。由其惡言。應呵而讃。應讃而呵。口
集諸惡。終不見樂。心口業生惡。墮尼羅
浮獄。具滿百千世。受諸毒苦痛。若生阿浮
陀。具滿三十六。別更有五世。皆受諸苦
毒。心依邪見。破賢聖語。如竹生實。自毀
其形。如是等心生疑謗遂至決定。亦是
妄語。妄語人乃至佛語而不信受。受罪如
是。以是故不應妄語。復次如佛子羅睺
羅。其年幼稚未知愼口。人來問之。世尊
在不。詭言不在。若不在時。人問羅睺羅。世
尊在不。詭言佛在。有人語佛。佛語羅睺
羅。滲盤取水與吾洗足。洗足已語羅睺
羅。覆此澡槃。如勅即覆。佛言。以水注之。
注已問言。水入中不。答言。不入。佛告羅
睺羅。無慚愧人妄語覆心。道法不入亦復
如是。如佛説妄語有十罪。何等爲十。一
者口常氣臭。二者善神遠之非人得便。三
者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四者智人謀議常
不參豫。五者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
下。六者人所不敬。雖有教勅人不承用。
七者常多憂愁。八者種誹謗業因縁。九者身
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者若出爲人常被誹
謗。如是種種不作。是爲不妄語。名口善
律儀。不飮酒者。酒有三種。一者穀酒。二者
菓酒。三者藥草酒。菓酒多種。蒲陶阿梨吒
樹菓。如是等種種名爲菓酒。藥草酒者。種
種藥草合和米&MT02728;甘蔗汗中能變成酒。同蹄
畜乳酒。一切乳熱者可中作酒。略説。若
乾若濕若清若濁。如是等能令人心動放逸。
是名爲酒。一切不應飮。是名不飮酒。問
曰。洒能破冷益身。令心歡喜。何以不飮。答
曰。益身甚少。所損甚多。是故不應飮。譬
如美飮中雜毒。是何等毒。如佛語難提
迦憂婆塞。酒有三十五失。何等三十五。一者
現世財物虚竭。何以故。人飮酒醉心無節
限用費無度故。二者衆病之門。三者鬪諍
之本。四者裸露無恥。五者醜名惡聲人不所
敬。六者覆沒智慧。七者應所得物而不得。
已所得物而散失。八者伏匿之事盡向人説。
九者種種事業廢不成辨。十者醉爲愁本。何
以故。醉中多失。醒已慚愧憂惱。十一者身
力轉少。十二者身色壞。十三者不知敬父。
十四者不知敬母。十五者不敬沙門。十六
者不敬婆羅門。十七者不敬伯叔及尊長。
何以故。醉悶恍愡無所別故。十八者不尊
敬佛。十九者不敬法。二十者不敬僧。二十
一者朋友惡人。二十二者疎遠賢善。二十三
者作破戒人。二十四者無慚無愧。二十五者
不守六情。二十六者縱色放逸。二十七者
人所憎惡不喜見之。二十八者貴重親屬
及諸知識所共擯棄。二十九者行不善法。三
十者棄捨善法。三十一者明人智士所不信
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者遠離涅槃。
三十三者種狂癡因縁。三十四者壞命終墮
惡道泥梨中。三十五者若得爲人所生之處
常當狂騃。如是等種種過失。是故不飮。如
偈説。酒失覺知相。身色濁而惡。智心動而
亂。慚愧已被却。失念増瞋心。失歡毀宗
族。如是雖名飮。實爲飮死毒。不應瞋而
瞋。不應咲而咲。不應哭而哭。不應打而
打。不應語而語。與狂人無異。奪諸善功
徳。知愧者不飮。如是四罪不作。是身善
律儀。妄語不作。是口善律儀。名爲優婆塞
五戒律儀。問曰。若八種律儀及淨命是名爲
戒。何以故優婆塞於口律儀中無三律儀
及淨命。答曰。白衣居家受世間樂。兼修福
徳。不能盡行戒法。是故佛令持五戒。復
次四種口業中妄語最重。復次妄語心生故
作。餘者或故作或不故作。復次但説妄語
已攝三事。復次諸善法中實爲最大。若説
實語四種正語皆已攝得。復次白衣處世當
官理務家業作使。是故難持不惡口法。妄
語故作。是事重故不應作。是五戒有五種
受。名五種優婆塞。一者一分行優婆塞。二者
小分行優婆塞。三者多分行優婆塞。四者滿
行優婆塞。五者斷婬優婆塞。一分行者。於五
戒中受一戒。不受持四戒。小分行者。若
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滿行
者盡持五戒。斷婬者。受五戒已師前更作
誓言。我於自婦不復行婬。是名五戒。如
佛説偈。不殺亦不盜。亦不有邪婬。實語
不飮酒。正命以淨心。若能行此者。二世憂
畏除。戒福恒隨身。常與天人倶。世間六時
花。榮曜色相發。以此一歳花。天上一日具。
天樹自然生。花鬘及瓔珞。丹葩如燈照。衆
色相間錯。天衣無央數。其色若干種。鮮白
映天日。輕密無間儱。金色映繍。斐疊
如雲氣。如是上妙服。悉從天樹出。明珠
天耳璫。寶&T027012;曜手足。隨意所好愛。亦從天
樹出。金花瑠璃莖。金銀爲花鬢。柔濡香芬
薫。悉從寶池出。琴瑟箏箜篌。七寶爲挍
飾。器妙故音清。皆亦從樹出。波疑質妬
樹。天上樹中王。在彼歡喜薗。一切無有比。
持戒爲耕田。天樹從中出。天厨甘露味。飮
食除飢渇。天女得自在。亦無任身難。嬉怡
縱逸樂。食無便利患。持戒常攝心。得生
放意地。無事亦無難。常樂肆樂志。諸天
得自在。憂苦不復生。所欲應念至。身光
照幽冥。如是種種樂。皆由施與戒。若欲
得此報。當懃自勉勵。問曰。今説尸羅波
羅蜜當以成佛。何以乃讃天福。答曰。佛言。
三事必得報果不虚。布施得大福。持戒
生好處。修定得解脱。若單行尸羅得生好
處。若修定智慧慈悲和合得三乘道。今但
讃持戒現世功徳名聞安樂後世得報。如偈
説所讃。譬如小兒蜜塗苦藥然後能服。今
先讃戒福。然後人能持戒。能持戒已。立大
誓願。得至佛道。是爲尸羅生尸羅波羅蜜。
又以一切人皆著樂世間之樂天上爲最。
若聞天上種種快樂。便能受行尸羅。後聞
天上無常。厭患心生求解脱。更聞佛無量功
徳。若慈悲心生。依尸羅波羅蜜得至佛道。
以是故雖説尸羅讃天報無咎。問曰。白
衣居家唯此五戒。更有餘法耶。答曰。有一
日戒。六齊日持功徳無量。若十二月一日至
十五日受持此戒。其福甚多
次引震旦解釋云。梵網經疏第三云。花嚴
經菩薩瓔珞經文。又本業經大集經等。倶説
菩薩十重四十八輕。與今經同。仁王般若
經文殊般若經諸般若經。倶説六重二十八
輕。方等經説善信菩薩二十四戒不分輕
重。又瑜伽論説四重。如今經不自讃毀他。
不慳。不嗔。不謗三寶等四戒是。又有四十
四輕罪。又文殊般若經第一説菩薩戒。一品
有重數。同八關齊戒。義體遍通佛果。又
説世間戒。一品用三歸受戒竟云。我持菩
薩戒。三説已十八戒相數同沙彌沙彌尼十
戒。體遍通佛果。又説出世間戒。有四重。婬
殺妄是同小乘名
數。義體全別也
如是四重一一云。若以心
分別男女非男非女等。是菩薩犯波羅夷
又一一戒
皆結末
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四重
説五修。僧伽婆尸娑三條偸蘭遮翻爲大
障道
修波羅提一突吉羅一波羅提舍總皆
結云
若未犯
前罪逆。守護令不生。是菩薩眼耳鼻舌身
意令無異。是菩薩應當學此。謂之出世
間菩薩戒出世間
戒品竟
又説上世間一品。佛告文
殊。此上出世間聖戒無漏無生無所著。出三
界離一切依。佛説。此祇夜有出世
界人
無垢。無所
有憍慢及所依無明與繋縛。如是諸過患一
切皆無有。無内寂外寂。亦無内外寂内外
覺。亦無智者得解脱結云是清淨戒相。無
勝戒無定戒。智慧是聖人姓。不可得戒是佛
所嘆戒。是空無與等戒。能安聖定。若清淨
定成即修行惠。以惠得智。以智若得解
上出世間
戒一品竟
又説菩薩戒品者文殊般
若經竟
説諸律。
五篇六聚七篇輕重之相調伏小相性人漸
令入大如是一切諸律開合同異。皆是無上調御應
病輕重説樂不同。今得伏行也。如餘戒
度論中廣
述耳
略擧諸經出戒相同異竟制意及戒
同異竟
又同疏第四云。輕垢罪篇將釋此篇文。前
八門分別。一制意。二釋名。三數類。四以輕
帶重。五以一合多。六遮性。七麁細。八會
通。一制意者六義。一爲令世間於佛弟
子無機嫌故。二先顯佛子出世道故。三微
細情塵悉斷盡故。四調伏三業。滅三毒故。
五遠離十重前方便故。六長養菩薩三聚淨
戒故。此之六義戒之通有務使毫微雜染一
念不生。清淨眞心湛如空月。故名無犯
制意
竟也
二釋名者。言輕垢罪者。簡異十重名
輕。汚辱戒名垢。罪者摧也。即有二義。一
由犯戒故善神不護。現令菩薩身心衰耗。
二負破戒業墮不如意處。更令佛子身心
摧折。故名罪也約戒
釋竟
 又體非是重名輕。
點汚淨行名垢約行
釋竟
菩薩善戒經地持論。
輕戒總名突吉羅。瑜伽論四分律等。翻爲惡
作惡説。身犯名惡作。口犯名惡説。善生經
中名失意罪釋曰謂忘念所作乖於本志。故
名失意釋名
意竟
三數類者。通論此篇與諸教類
開合。略出十例。一若依瑜伽論有四十四
種輕戒。二若依地持善戒少有増減。大同
瑜伽。三依菩薩内戒經四十二種輕戒。四
依善生經別有二十八種輕垢戒。五依方
等經除二十四重戒外別有二十五輕戒。
六依此經大數四十八輕戒。其中含攝即近
向百條。七依三千威儀經即三千條。八依
毘婆娑論六萬細行。及付法藏經説八萬毘
尼。又此經自指廣。梵網本八萬威儀品當
明。九如梁攝論。引毘奈耶瞿娑經説。菩
薩戒有十萬種差別。十如大論説。菩薩略
有八萬。廣有塵沙等數。如是等一切三藏
八藏更有種種差別數類。總而爲言。皆是
此輕垢等類也數類
竟也
四以輕帶重。此四十八
中幾唯是輕。幾兼於重。今詳。四十八中六
戒兼重。餘戒唯輕。其六重者。一國使殺生
戒。於中爲使故不應爲而爲輕垢故入此
篇。以殺生故兼帶重罪。二放火焚燒戒中。
以煩燒故不應爲而爲輕垢故入此篇。隨
火所損衆生命故兼帶重罪。三倚官乞戒
中。不應恃官勢故輕垢入此篇。強逼取
他物。入盜重攝。四爲主戒中。爲主失義入
此篇。損三寶物入重攝。五違禁行非戒中。
以詐現親附等此篇。自謗三寶故入重攝。
又行殺盜故重。以三長月六齊日犯故入此
篇。六畜作法戒中。輕秤小斗等入此篇。取
人財物等是重攝以輕帶
重義竟
五以一含多。亦
名以少含多者。四十八輕中幾唯一戒具
多戒。略有十戒各具多戒。一於販賣戒
中三戒。一賣奴畜。二賣良人。三賣棺材
板木等。二不能救生戒中有二戒。一救生免
殺。二七日講法以救亡苦。三於輕求戒中
亦有二戒。一乖受戒儀戒。二戒法師倚恃
不爲答問戒。四於惡伎損生戒中有六戒。
一賣女色。二自手作食自磨自舂。三占相
解夢。四呪術工巧。五調鷹方法。六和合毒
藥。五於禁行非戒中有四戒。一密謗三
寶。二爲媒。三齊日殺生。四齊日偸盜。六
於畜作非法戒中有六戒。一畜刀箭等。二
輕秤小斗。三因官勢取物。四害心繋縛。五
破壞成切。六畜養猫狸。七於視聽作惡戒
中有五。一不得看鬪。二不得聽樂等
聲。三不得博戲。四不得卜。五不得賊
使。八於故入難處戒中有三戒。一頭陀。二
布薩。三坐夏各令如法不入難處等。九於應
講大乘戒中有二戒。一教化他建立塔寺
處。二教災厄之時講説大乘。十於受戒乖
儀戒中有二戒。一受戒乖儀。二不敬禮
結曰上來且十條内。約文散説即三十五
種。又前門六戒内各有所含重戒。亦各具二
戒也。自餘三十二戒各唯一種。以此開張
爲論則有七十九戒以少含
多竟
第六遮性不同
者。於四十八戒中。幾是遮戒。幾是性戒。至
文點出云云遮性
義竟
第七麁細差別者。於四十
八戒中幾防身口。幾防意業。又幾是麁防
惡業。幾細防戒障。亦至文點出麁細
竟也
第八會
通者。如上七門及一切時聖教中。廣略多
少節級調伏。斷除五住地。或名爲三聚淨
戒者。此蓋是無上調御一切種智了達一切
衆生深心所行。能知一切法之所歸趣。將
護攝化一切衆生。應病與藥。令得復行一
切戒品差別之相。皆是隨宜方便而演説之。
若得衆生五濁障消五住惑盡。則與如來同
歸本源。同一佛性。同住光明金剛寶戒。同
坐花臺。放戒光明普照一切。如盧舍那
佛無二無別。故法花經云。我本立誓願。欲
令一切衆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者
已滿足。化一切衆生皆令入佛道。是其義
云云
會通竟
顯揚大戒論卷第三


顯揚大戒論卷第四 凡一篇

              慈覺大師撰
菩薩受戒法式篇七
夫以雖知三聚淨戒之相。若不發心隨佛
及師恭敬頂受。木叉珍寶無由得之。是故
今引優婆塞戒經・五戒威儀經・受十善戒經・
菩薩受齊經・大智論・菩薩瓔珞本業經・菩薩
善戒經・守護國界主經・大乘心地觀經・菩薩
持地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菩薩羯磨。及以
兼加震旦解釋等。今記此篇。初引優婆塞
戒經者。彼優婆塞戒經第四受戒品云。善
生言。世尊。在家菩薩云何得受優婆塞戒。
善男子。在家菩薩若欲受持優婆塞戒。先
當次第供養六方。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
上方。言東方者即是父母。若有人能供養
父母衣服飮食臥具湯藥房舍財寶セツテシ。恭敬
禮拜讃歎尊重。是則能供養東方父母。還
以五事報之。一者至心愛念。二者終不欺
誑。三者捨財與之。四者爲嫂上族。五者
教以世事。言南方者即是師長。若有人能
供養師長衣服飮食臥具湯藥。尊重讃歎恭
敬禮拜。早起晩臥。受行善教。是人則能供養
南方是師。復以五事報之。一者速教不令
失時。二者盡教不令不盡。三者勝己不
生嫉妬。四者將付嚴師善友。五者臨終
捨財與之。言西方者即妻子。若有人能
供給妻子衣服飮食臥具湯藥瓔珞服飾嚴
身之具以スレハ。是人則能供養西方妻子。復以十
四事報之。一者所作盡心營之。二者常作
終不懈慢。三者所作必令終竟。四者疾作
不令失時。五者常爲瞻視賓客。六者淨其
房舍臥具。七者愛敬言則柔軟。八者僮使軟
言教詔。九者善能守護財物。十者晨起夜
寢。十一者能設浄食。十二者能忍教誨。十
三者能覆惡事。十四者能瞻病苦。言北方
者即善知識。若有人能供施善友任力與
之。恭敬柔言禮拜讃歎。是人則能供養北
方是善知識。復以四事而還報之。一者教
修善法。二者令離惡法。三者有恐怖時能
爲救解。四者放逸之時能令除捨。言下方
者即是奴婢。若有人能供給奴婢衣服飮食
病痩醫藥。不罵不打。是人則能供給下方
奴婢。復以十事報之。一者不作罪過。二
者不待教作。三者作必令竟。四者疾作。五
者主雖貪窮終不捨離。六者早起。七者守
物。八者少恩多報。九者至心敬念。十者善
覆惡事。言上方者即是沙門婆羅門等。若
有供養沙門婆羅門。衣服飮食房舍臥具。疾
痛醫藥。怖時能救饉世施食。聞惡能遮。禮
拜恭敬尊重讃歎。是人則供養上方是出家
人。以五事報之。一者教令生信。二者教
修智慧。三者教令行施。四者教令持戒。五
者教令多聞。若有供養是六方者。是人則
能増長財命。能得受持優婆戒。善男子。若
人欲受優婆塞戒増長財命。先當諮啓所
生父母。父母若聽。次報妻子奴婢僮僕。此
輩若聽。次白國王。國主聽已。誰有出家
發菩提心。便往其所頭面作禮。軟言問
訊。作如是言。大徳。我是丈夫。具男子身。欲
受菩薩優婆塞戒。唯願大徳。憐愍故聽。是
時比丘應作是言。汝之父母妻子奴婢國王
聽不。若言聽者。復應問言。汝不曾負佛
法僧物及他物耶。若言不負復應問言。汝
今身中將無内外身心病耶。若言無者。復
應問言。汝不於諸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
耶。若言不作。復應問言。汝將不作五逆
罪耶。若言不作。復應問言。汝將不作盜
法人不。若言不作。復應問言。汝非無根
二根不。受八戒齋不犯重不。父母師病
不棄去耶。將非殺發菩提心人。盜現前僧
物。兩舌惡口成於惡人。於母姊妹作非
法耶。不於大衆作妄語乎。若言無者。復
應語言。善男子。優婆塞戒極爲甚難。何以
故。是戒能爲沙彌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薩戒
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至心
受持優婆塞戒。則能獲得如是等戒。無量
利益。若有毀破如是戒者。則於無量無邊
世中。處三惡道受大苦惱。汝今欲得無量
利益。能至心受不。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優
婆塞戒極爲甚難。若歸佛已。寧捨身命終
不依自在天等。若歸法已。寧捨身命終
不依於外道典藉。若歸僧已。寧捨身命終
不依於外道邪衆。汝能如是至心歸依於
三寶不。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善男于。優婆
塞戒極爲甚難。若人歸依於三寶者。是人
則爲施諸衆生無怖畏也。若人能施無怖
畏者。是人則得優婆塞戒乃至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汝能如是施諸衆生無怖畏不。
若言能者。復應語言。人有五事。現在不能
増長財命。何等爲五。一者樂殺。二者樂盜。
三者邪婬。四者妄語。五者飮酒。一切衆生
因殺生故。現在獲得惡色惡力惡名短命。
財物耗減。眷屬分離。賢聖呵責。人不信用。
他人作罪横羅其殃。是名現在惡業之果。
捨此身已當隨地獄。多受苦惱。飢渇長
命。惡色惡力惡名等事。是名後世惡業之
果。若得人身。復受惡色短命貧窮。是一惡
人因縁力故。令外一切五穀果蓏悉皆減
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若人樂偸。是人
亦得惡色惡力惡名短命。財物耗減。眷屬
分離。他人失物於己生疑。雖親附人人
不見信。常爲賢聖之所呵責。是名現在
惡業之果。捨此身已。入於地獄。受得惡
色惡力惡名飢渇苦惱。受命長遠。是名後
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貪於財寶。雖得
隨失。不爲父母兄弟妻子之所愛念。身常
受苦。心懷愁惱。是一惡人因縁力故。一切
人民凡所食噉不得色力。是人惡果殃流
萬姓。善男子。若復有人樂於妄語。是人現
世得惡口惡色。所言雖實人不信受。衆皆
増惡不憙見之。是名現世惡業之報。捨此
身已。入於地獄受大苦梵飢渇熱惱。是名
後世惡業之報。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説
雖實人不信受。見者不樂。雖説正法人
不樂聞。是一惡人因縁力故。一切外物資
生減少。善男子。若復有人樂飮酒者。是
人現世憙失財物。身心多病。常樂鬪諍。惡
名遠聞。喪失智慧。心無慚愧。得惡色力。常
爲一切之所呵責。人不樂見。不能修善。
是名飮酒現在惡報。捨此身已。處在地
獄。受飢渇等無量苦惱。是名後世惡業之
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亂。不能繋念思惟
善法。是一惡人因縁力故。一切外物資生
臭爛。善男子。若復有人樂爲邪婬。是人
不能護自他身。一切衆生見皆生疑。所作
之事妄語在先。於一切時心常散亂。不能
修善。喜失財物。所有妻子心不戀慕。壽
命短促。是名邪婬現在惡果。捨此身已
處在地獄。受惡色力。飢渇長命。無量苦
惱。是名後世惡業果報。若得人身。惡色惡
口人不憙見。不能守護妻子男女。是一
惡人因縁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善男
子。是五惡法汝今眞實能遠離不。若言能
者。復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四事
法。所不應作。何等爲四。爲貪因縁。不應
虚妄。爲瞋恚癡恐怖因縁不應虚妄。是四
惡法汝能離不。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善男
子。受優婆塞戒有五處所。所不應遊。屠
兒婬女酒肆國王旃陀羅舍。如是五處汝能
離不。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善男子。受優
婆塞戒。復有五事。所不應作。一者不賣
生命。二者不賣刀劍。三者不賣毒藥。四
者不得沽酒。五者不得壓油。如是五事
汝能離不。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善男子。受
優婆塞戒。復有三事。所不應爲。一者不
作羅網。二者不作藍染。三者不作釀皮。
如是三事汝能離不。若言能者。復應語言。
善男子。受優婆塞戒。復有二事。所不應
爲。一者樗&MT01312;圍碁六博。二者種種歌舞妓
樂。如是二事汝能離不。若言能者。復應語
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四種人。不應親
近。一者碁博。二者飮酒。三者欺誑。四者喜
沽酒。如是四人汝能離不。若言能者。復
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法放逸。所
不應作。何等放逸。寒時熱時飢時渇時多
食飽時清旦慕時據時作時初欲作時失時得
時怖時喜時賊難穀貴病苦壯少年衰老時富
時貧時爲命求時。如是時中不修善法。汝
能離不。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善男子。受優
婆塞戒。先學世事。既學通達。如法求財。若
得財物應作四分。一分應供養父母己身
妻子眷屬。二分應作如法販轉。留餘一分
藏積擬之。如是四事汝能作不。若言能作。
復應語言。善男子。財物不應寄付四處。一
者老人。二者遠處人。三者惡人。四者大力。如
是四處不應寄付。汝能離不。若言能者。復
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四惡人。常
應離之。一者樂説他過。二者樂説邪見。
三者口軟心惡。四者少作多説。是四惡人
汝能離不。若言能者。應令是人滿六月日
親近承事出家智者。復應至心觀其身四威
儀。若知是人能如教作。過六月已。和合
衆僧滿二十人。作白羯磨。大徳僧聽是。某
甲今於僧中乞受優婆塞戒。已六月中淨
四威儀。至心受持淨莊嚴地。是人丈夫。具
男子身。若僧聽者。僧皆默然。不聽者説。僧
若聽者。智者復應作如是言。善男子。諦
聽諦聽。僧已和合。聽汝受持優婆塞戒。是
戒即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若有成就如是
戒者。當得須陀洹果乃至阿那含果。若破
是戒。命終當墮三惡道中。善男子。優婆
塞戒不可思議。何以故。受是戒已。雖受五
欲而能不障須陀洹果乃至阿那含果。是故
名爲不可思議。汝能憐愍諸衆生故受是
戒不。若言能受。爾時智者次應爲説三歸
依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説。受三歸已名優
婆塞。爾時智者復應語言。善男子。諦聽諦
聽。如來正覺説優婆塞戒。或有一分。或
有少分。或有無分。或有多分。或有滿分。若
優婆塞受三歸已不受五戒。名優婆塞。若
受三歸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歸已
若破一戒。是名無分。若受三歸受持四
戒。是名多分。若受三歸受持五戒。是名滿
分。汝今欲作多分優婆塞作滿分耶。若隨
意説。爾時智者當隨意授。既授戒已。復
作是言。優婆塞者有六重法。善男子。若優
婆塞受持戒已。雖爲天女乃至蟻子悉不
應殺。若受戒已。若口教殺。若身自殺。是
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
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優婆
塞旃陀羅優婆塞垢優婆塞結優婆塞。是名
初重。優婆塞戒。雖爲身命不得偸盜乃至
一錢。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
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
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二
重。優婆塞戒雖爲身合不得虚説。我得不
淨觀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
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
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
婆塞。是名三重。優婆塞戒。雖爲身命。不
得邪婬。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
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
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
四重。優婆塞戒。雖爲身命。不得宣説比
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有過罪。若破是
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
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五重。優婆塞
戒。雖爲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
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
陀洹至阿那含。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
結優婆塞。是名六重。善男子。若受如是
優婆塞戒。能至心持不令毀犯。則能獲得
如是戒。善男子。優婆塞戒名爲瓔珞。名爲
莊嚴。其香微妙熏無不遍。遮不善法爲善
法律。即是無上妙寶之藏。上族種姓大寂靜
處。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發是心尚得如
是無量利益。況復一心受持不毀
次引五戒威儀經者。彼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云。欲爲菩薩優婆塞不放逸五戒威儀者。
若無師從受處。爾時受者。若無師應向佛
像前自誓受菩薩優婆塞威儀。應如是作
禮。偏袒右肩胡跪合掌。應如是言。我某甲
白十方佛及住大地諸菩薩等。今於諸佛
前欲受一切戒。學一切菩薩戒優婆塞律
五戒威儀攝一切善法菩薩戒爲利衆生戒。
是戒過去諸菩薩已學。未來諸菩薩當學。現
在諸菩薩今學。我亦如是學。第二第三亦
如是説竟。其餘諸事應如前廣説。離欲優
婆塞具行五戒遠離身四惡。一者殺。二者
盜。三者婬。四者飮酒。遠離口五惡。一者
妄語。二者惡口。三者兩舌。四者無義語。五
者綺語。遠離五邪命。一者賣肉。二者沽酒。
三者賣毒。四者賣衆生。五者賣兵杖。遠離
嚴飾五事。一者香。二者華。三者瓔珞。四者
香油塗身。五者香熏衣。遠離放逸五事。一
者歌。二者舞。三者作樂。四者嚴飾樂器。五
者不往觀聽。此五戒隨力所堪。若能終身
具持五爲上。若不能隨持。多少年月日夜
乃至須臾亦得暫持。不但加持全念。佛臨
涅槃勅四大聲聞及六應眞。吾滅度後。如
是眞法之中。若出家二衆淨持禁戒。及在
家二衆隨力多少心次近持上戒者。若造
房舍。床褥衣服飮食一切順道資生之具以
施四方僧及諸賢聖。汝等盡應受請。若不
受者得罪。以此觀之。堅聖不遠。感至則
應。若作功徳。先當竭力受持上戒。然後
至心請四方僧及諸賢聖。若不能終身。至
一日一夕者善。若不能者。設供之時便
受。罷便止。此諸賢聖皆來受請。若有所犯。
即如法悔。此一切菩薩犯當突吉羅罪。當
向大小乘人能解説。受悔者如法懺悔。若
菩薩以増上煩惱犯波羅夷處法者。失律
儀戒。應當更受。若中煩惱犯波羅夷處法
者。當向三人。若過三人。長跪合掌作突
吉羅懺悔。所犯罪多作是説言。大徳憶念。
我某甲捨菩薩毘尼。如所稱事犯吉羅。餘
如比丘突吉羅罪懺悔法説。若下煩惱犯波
羅夷處法。及餘所犯向一人懺
次引受十善戒經者。即彼受十善戒經云。爾
時世尊以慈梵音告舍利弗。今爲汝等説
除十惡不善業報。諦聽諦聽。一心憶持。愼
莫妄失。十惡業者。一殺生業。二偸盜業。三
婬欲業。四妄語業。五兩舌業。六惡口業。七
綺語業。八貪欲業。九瞋恚業。十愚癡業。舍
利弗。汝今應當普教衆生清淨身業。清淨
口業。清淨意業。五體投地歸依和上。誠心
懺悔一一惡業。如是三説。既懺悔已。身業
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次第應當自稱其
名。歸依於佛。歸依於法。歸依於僧。如是
三説。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是
三説。復應問言。善男子善女人。汝能持不。
若言能持。復應問言。汝今身心無過患邪。
身過患者。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
僧。誹謗拒逆佛政法不。若言不者。復當問
言。汝心中念欲作五逆謗政法不。汝曾
偸盜佛物法物僧物現在僧物招提物不。於
母姉妹比丘尼邊作不淨不。若言不者。復
當更教。汝今如是身心清淨大徳憶念。我
今欲受十善業戒。十不善業我已懺悔。唯願
大徳。慈愍我故聽我受持。爾時應教。優
婆塞某甲優婆夷某甲。汝今應當一心散息
繋念在前。過去七佛現在釋迦牟尼尊佛及
彌勒等未來諸佛教。念佛已應作是言。七
佛僧聽。釋迦牟尼諸佛曾聽。須陀洹斯陀含
阿羅漢賢聖僧聽。某甲優婆塞某甲優婆夷
身口意淨堪爲器。今欲乞受十善心戒及
八戒法。如是三白。然後教言。我歸依於佛
歸依於法歸依於僧。如是三説。弟子某
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是三
説。某甲憶念堅持汝身。持身如佛持身
如法。持身如僧。持身三業者。一不殺生。二
不偸盜。三不婬欲。如是身三汝當受持一
日十日乃至終身。若言能持。復當問言。汝
今欲作少分善不。多分善不。滿分善不。若
言能者。復當白言。事實如是。當隨師教。弟
子某甲歸依於佛。歸依於法。歸依於僧。如
是三説。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
是三説。某甲憶念堅持。汝持口如佛。持口
如法。持口如僧。口四業者。一不妄語。二
兩舌。三者不惡口。四不綺語。如是口四汝
當受持。一日十日乃至終身。若言能持。復
當問言。汝今欲作少分善不。多分善不。滿
分善不。若言能者。復當白言。事實如是。當
隨師教。弟子某甲歸依於佛。歸依於法。歸
依於僧。如是三説。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
依僧竟。如是三説。某甲憶念堅持汝心持
心如佛。持心如法。持心如僧。意三業
者。一者貪欲。二者瞋恚。三愚癡。如是意三。
汝當受持。一日十日乃至終身。若言能持。
復當問言。汝今欲作少分善不。多分善
不。滿分善不。若言能者。復當白言。事實
如是。當隨師教。若受十善。不持八戒終
不成就。若毀八戒。十善倶滅。弟子某甲
從今清旦至明清旦。大徳憶念。大徳當爲
我作和上。八戒法者。應當至心堅持八
戒。歸依於佛持心如佛。歸依於法持心
如法。歸依於僧持心如僧。如是三説。歸
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是三説。大
徳憶念。從今清旦至明清旦。欲受八戒。唯
願大徳慈愍聽許。復應告言。汝能受持八
戒齋不。若言能者。汝當持心。心如諸佛
及阿羅漢。若言能者。復當告言。汝從前
齊至千今齋。於其中間。若身口意犯於隨
法不。如此之罪之至根本最大重罪。今於
三世諸佛阿羅漢前和上僧前。至誠發露。五
體投地。懺悔諸罪。是名行布薩法。既布
薩已名清淨住。堪爲法器。次當受持如
來八戒。汝能持不。如是三問。八戒齋者。是
過去現在諸佛如來爲在家人制出家法。一
者不殺。二者不盜。三者不婬。四者不妄語。五
不飮酒。六者不座高廣大床。七不作唱伎
樂故往觀聽。八者不著香薫衣。九不過中
食。應如是受持
    不殺亦不盜 不婬不妄語
    遠酒避華香 高床過中食
    聖人皆遠離 如是等八法
    汝等應受持
持此受持齋功徳。不墮地獄。不墮餓鬼。
不墮畜生。不墮阿修羅。常生人中。正見
出家得涅槃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値佛
出世請轉法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爲讃歎此法而作頌曰
    若能行十善 隨順政法教
    生生常見佛 身意悉開解
    永離諸苦縛 疾成無上道
    若人持八戒 隨順律毘尼
    如諸佛政法 受持不毀犯
    當知身與意 倶時得解脱
    此名涅槃路 諸佛之所行
説是偈已告舍利弗。汝好受持十善八戒。
愼莫妄失破滅法種。普爲一切天人演説。
舍利弗白佛言。如是如是。當謹受持。舍利
弗及會聽者。聞佛所説歡喜奉行
次引菩薩受齋經者。即彼經云。菩薩受齊
法言。某自歸佛自歸法自歸比丘僧。某身
所行惡。口所言惡。意所念惡。今已除棄。某
若干日若干夜受菩薩齋。歸自菩薩如前。
六萬菩薩皆持是戒。我是菩薩。如先行菩
薩文殊師利洹那鳩樓阿蕪陀曇無迦彌勒阿
惟樓尸利沙門陀樓檀那羅首慢及他宿命菩
薩所持齋。我是菩薩。持菩薩齋。若我分檀
布施。當得檀波羅蜜。如我受別。當得惟
逮波羅蜜。一心坐禪。當得禪波羅蜜。如我
説經。當得般若波羅蜜。是爲漚和&T025632;舎羅。
從是得摩訶般若波羅蜜。如念泥犁中人
薜荔中人畜生中人令得解脱出生爲人。
從是分檀布施。當到須摩提&T025632;樓檀阿彌陀
佛前。受得三昧禪。是爲菩薩受齋法。佛告
須菩提。菩薩有十念。當護之。何等十念當
念過去佛。是菩薩法。當念未來佛。是菩
薩法。當念一切十方現在佛。是菩薩法。尸
波羅蜜持戒。是菩薩法。當念禪波羅蜜。是
菩薩法。當念漚和&T025632;舍羅。是菩薩法。當念
般若波羅蜜。是菩薩法。當念禪三昧。六萬
菩薩在何彌陀佛所。是菩薩法。當念過去
當來今現和上阿闍梨。是菩薩法。是爲十念。
若有發意求菩薩道者。齊日當思惟。是
爲十事。不念爲汚行。菩薩齋日有十戒。第
一菩薩齋日不得著脂粉花香。第二菩薩齋
日不得歌舞捶鼓伎樂裝飾。第三菩薩齋日
不得臥高床上。等四菩薩齋日過中以後不
得復食。第五菩薩齋日不得持錢刀金銀
珍寶。第六菩薩齋日不乘車牛馬。第七菩
薩齋日不得捶兒子奴婢畜生。第八菩薩皆
持是齋從分檀布施得福。我是菩薩。如
我念在泥梨中人薜荔中人畜生中人令
得解脱。出生爲人。從是分檀布施。當至須
摩提&T025632;樓阿彌陀佛前受得三昧禪。是爲菩
薩解齋法。菩薩齊日去臥時。於佛前叉
手言。今日一切十方其有持齋戒者。某助
安無量。今日其有持戒者。某助安無量。今
日其有忍辱者。念天下人民者。某助安
無量。今日其有精進者。某助安無量。今
日其有智惠説經者。某助安無量。持是
戒勸助歡喜福。施與歸流十方一切人非人
薩和薩。所在勤苦危難之處皆令得福。解
脱憂苦出生爲人。安穩富樂無極。是菩薩
齋日不得見掃除。第九菩薩齋日不得飮
食盡器中。第十菩薩齋日不得與女人相
形笑共坐席。女人亦爾。是爲十戒。不得犯。
不得教人犯。亦不得勸勉人犯。菩薩解
齋法言。南無佛南無法南無比丘僧。某若干
日若干夜持菩薩齋。從分檀布施當得檀
波羅蜜。如我持戒。當得尸羅波羅蜜。如我
今十方天下人令得安穩。當得羼提波羅
蜜。如我受別。當得惟逮波羅蜜。如我坐。
得禪波羅蜜。是爲漚和&T025632;舍羅。如摩訶般
若波羅蜜。如諸菩薩六萬菩薩法。齋日夜
一分禪。一分讀經。一分臥。是爲菩薩齋日
法。正月十四日受。十七日解。四月八日受。十
五日解。七月一日受。十六日解。八月十四
日受。十六日解。右齋日數歸命西方阿彌
陀三耶三佛檀廅樓亙摩訶那鉢菩薩。三毒
消除往生尊刹。清淨尊神國安穩在西方。願
得自歸命。奉事無上王。神通聖智達。照見
我心情。自歸諸大護。百劫不動傾
次引大智度論者。彼大智度論第十三卷云。
問曰。云何受一日戒。答曰。受一日戒法。
長跪合掌應如是言。我某甲今一日一夜。歸
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二如是三歸
依。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
如是二如是三歸依竟。我某甲若身業不善。
若口業不善。若意不善。貪欲瞋恚愚癡故。若
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誠心懺悔。身
清淨口清淨心清淨。受行八戒。是則布薩。秦
言善宿。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一日
一夜不殺生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盜。我
某甲一日一夜不盜亦如是。如諸佛盡壽
不婬。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婬亦如是。如諸
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語
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飮酒。我某甲一日
一夜不飮酒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坐高
大床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大床上亦
如是。如諸佛盡壽不著華瓔珞。不香塗
身。不著香薫衣。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花
瓔珞。不香塗身。不著香薫衣亦如是。如
諸佛盡壽不歌舞作樂不往觀聽。我某甲
一日一夜不自歌舞作樂。不往觀聽亦如
是。已受八戒。如諸佛盡壽不過中食。我
某甲一日一夜不過中食亦如是。我某甲
受行八戒。隨學諸佛法。名爲布薩。願持是
布薩福報。生生不墮三惡八難。我亦不求
轉輪聖王梵釋天王世界之樂。願諸煩惱盡
建得薩波若。成就佛道。問曰。云何受五
戒。答曰。受五戒法。長跪合掌言。我某甲
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二如是三。我
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是二
如是三。我是釋迦牟尼佛優婆塞。證知。我
某甲從今日壽盡歸依。戒師應言。汝優婆
塞聽是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知
人見人。爲優婆塞説五戒。如是汝盡壽
持。何等五戒。盡壽不殺生。是優婆塞戒。是
中盡壽不應故殺生。是事若能當言諾。盡
壽不盜。是優婆塞戒。是中盡壽不應盜。是
事若能當言諾。盡壽不邪婬。是優婆塞
戒。是中盡壽不應邪婬。是事若能當言諾。
盡壽不妄語。是優婆塞戒。是中盡壽不應
妄語。是事若能當言諾。盡壽不飮酒。是
優婆塞戒。是中盡壽不應飮酒。是事若能
當言諾。是優婆塞五戒盡壽受持。當供養
三寶佛寶法寶比丘僧寶。勤修福徳。以求佛
道。問曰。何以故。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徳。答
曰。是日惡鬼逐人欲奪人命。疾病凶衰令
人不吉。是故劫初聖人教人持齋修善作
福。以避凶衰。是時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
日不食爲齋。後佛出世教有語之言。汝
當一日一夜如諸佛持八戒。過中不食。是
功徳將人至涅槃。如四天王經中佛説月
六齋日。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下觀察衆生。
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少者。便上忉利天。以
啓帝釋。帝釋諸天心皆不悦説言。阿修羅種
多。諸天種少。若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多者。諸
天帝釋心皆歡喜説言。増益諸天衆。減損
阿修羅。是時釋提婆那民説此偈言
    六日神足日 受持清淨戒
    是人壽終後 功徳必如我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不應説如是偈。所
以者何。釋提桓因五衰三毒未除。云何妄
言持一日戒功徳福報必得如我。若受持
此戒必應如佛。是則實説。大尊天歡喜因
縁故得福増多。復次此六齋日惡鬼害人。
惱亂一切。若所在土聚郡縣國邑有持齋受
戒善人者。以此因縁惡鬼遠去。住處安穩。
以是故六日持齋受戒。得福増多。問曰。
何以故。諸惡鬼輩以此六日惱害於人。答
曰。天地本起經説。劫初成時。有異梵天王
子諸鬼神父。修梵志苦行滿天上十二歳。
於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火中。以是故諸
惡鬼神於此六日輒有勢。問曰。諸鬼神父母
何以於此六日割身肉血以著火中。答曰。
諸神中摩醯首羅神最大第一。諸神皆有日
分。摩醯首羅一月有四日分。八日二十三日
十四曰二十九日。餘神一月有二日分。月一
日十六日。月二日十七日。其十五日三十日
屬一切神。摩醯首羅爲諸神主。又得日多
故數其四日爲齋。二日是一切諸神日。亦
數以爲齋。是故諸鬼神於此六日輒有力
勢。復次諸鬼神父於此六日割肉出血以
著火中。過十二歳已天王來下語其子言。
汝求何願。答曰。我求有子。天王言。仙人
供養法。以燒香甘菓諸清淨事。汝云何以肉
血著火中。如罪惡法。汝破善法樂爲惡
事。令汝生惡子。噉肉飮血。當説。是時火
中有八大鬼出。身黒如墨。髮黄眼赤。有大
光明。一切鬼神皆從此八鬼生。以是故於
此六日害身肉血以著火中。而得勢力。如
佛法中。日無好惡世惡日因縁故。教持齋
受戒。問曰。五戒一日戒何爲勝。答曰。有因
縁故二戒倶等。但五戒終身持。八戒一日
持。又五戒常持。時多而戒少。一日戒時少
而戒多。復次若無大心雖復終身持戒。不
如有大心人一日持戒也。譬如軟夫爲
將。雖復將兵終身智勇不足。卒無功名。若
如英雄奪發禍亂立定。一日之勳功蓋天
下。是二種戒名居家優婆塞法。居家持戒
凡有四種。有下中上。有上上。下人持戒
爲今世樂故。戒爲怖畏稱譽名聞故。或
爲家法曲隨他意故。或避苦役求離厄
難故。如是種種是下人持戒。中人持戒爲
人中富貴歡娯適意。或期後世福樂。剋己
自勉。爲苦日少。所得甚多。如是思惟堅固
持戒。譬如商人遠出深入得利必多。持戒
之福令人受後世福樂亦復如是。上人持
戒爲涅槃故。知諸法一切無常故。欲求離
苦常樂無爲故。復次持戒之人其心不悔。心
不悔故得喜樂。得喜樂故得一心。得一
心故得實智。得實知故得厭心。得厭心
故得離欲。得離欲故得解脱。得解脱故
得涅槃。如是持戒爲諸善法根本。復次持
戒爲八正道初門。入道初門必至涅槃。問
曰。如八正道。正語正業在中。正見正行在
初。今何以言戒爲八正道初門。答曰。以數
言之。大者爲始。正見最大。是故在初。復
次行道故以正見爲先。諸法次第故戒在
前。譬如作屋棟梁雖大以地爲先。上上
人持戒。憐愍衆生爲佛道故。以知諸法
故。求實相故。不畏惡道不求樂故。如是
種種是上上人持戒。是四總名優婆塞戒。出
家亦有四種。一者沙彌沙彌尼戒。二者式
叉摩那戒。三者比丘尼戒。四者比丘僧戒。問
曰。若居家戒得生天上。得菩薩道亦得至
涅槃。復何用出家戒。答曰。雖倶得度。然有
難易。居家生業種種事務。若欲專心道法
家業則廢。若欲專修家業道事則廢。不取
不捨乃應行法。是名爲難。若出家離俗
絶諸忿亂。一向專心行道爲易。復次居家
憤閙多事多務。結使之根衆惡之府。是爲
甚難。若出家者。譬如有人出在空野無人
之處。而一其心無思無慮内想。即除外事
亦去。如偈説
    閑坐林樹間 寂然滅衆惡
    恬澹得一心 斯樂非天樂
    人求富貴利 名衣好床蓐
    斯樂非安穩 求利無厭足
    納衣行乞食 動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眼 觀知諸法實
種種法門中皆以等觀入解。慧心寂然三界
無能及。以是故知。出家修戒行道爲易。復
次出家修戒得無量善修律儀。一切具足滿。
以是故白衣等應出家受戒。復次佛法中出
家法第一難修。如閻浮呿提梵志問舍利
弗。於佛法中何者最難。舍利弗答曰。出家
爲難。又問。出家何等難。答曰。出家樂法
爲難。既得樂法。復何者爲難。修諸善法
難。以是故應出家。復次若人出家時。魔王
驚疑言。此人諸結使欲薄。必得涅槃墮僧
寶數中。復次佛法中。出家人雖破戒墮罪。罪
畢必得解脱。如優鉢羅華比丘尼本生經中
説。佛在世時。此比丘尼得六神通阿羅漢。
入貴人舍。常讃出家法。語諸貴人婦人言。
姉妹可出家。諸貴婦女言。我等少壯容色盛
美。持戒爲難。戒當破戒。比丘尼言。但出
家。破戒便破。問言。破戒當墮地獄。云何
可破。答言。墮地獄便墮。諸貴婦女咲之
言。地獄受罪。云何可墮。比丘尼言。我自憶
念。本宿命時作戲女。著種種衣服。而説舊
語。或時著比丘尼衣。以爲戲咲。以是因縁
故。迦葉佛時作比丘尼。自恃貴姓端政。心
生憍慢。而破禁戒。破戒罪故墮地獄。受種
種罪。受罪畢竟。値釋迦牟尼佛。出家得六
神通阿羅漢。以是故知。出家受戒雖復破
戒。以戒因縁故得阿羅漢道。若但作惡無
戒因縁不得道也。我乃昔時世世墮地獄。
地獄出爲惡人。惡人死還入地獄。都無所
得。今以此證知・出家受戒。雖復破戒。以是
因縁可得道果。復次如佛在祇洹。有一
醉婆羅門。來到佛所求作比丘。佛勅阿
難。與剃頭著法衣。醉酒既醒。驚怪己身
忽爲比丘。即便走去。諸比丘問佛。何以聽
此醉婆羅門作比丘。佛言。此婆羅門無量
劫中初無出家心。今因醉故暫發微心。以
是因縁故後當出家得道。如是種種因縁
出家之利功徳無量。以是故白衣雖有五
戒不如出家。是出家律儀有四種。沙彌沙
彌尼式叉摩尼比丘尼比丘。云何沙彌沙彌
尼出家受戒法。白衣來欲求出家。應求二
師。一和上。一阿闍梨。和上如父。阿闍梨
如母。以棄本生父母當求出家父母。著
袈裟衣剃除鬢髮。摩兩手急捉和上兩足。
何以捉足。天竺法捉足爲第一恭敬供養。
阿闍梨應教十戒。如受戒法。沙彌尼亦如
是。唯以比丘尼爲和上。式叉摩那受六
法二歳。問曰。沙彌十戒便受具足戒。比丘
尼法中何以有式叉摩那。然後得受具足
戒。答曰。佛在世時有一長者婦。不覺懷
任出家受具足戒。其後身大轉現。諸長者
譏嫌比丘。因此制有二年學戒受六法。然
後受具足戒。問曰。若爲譏嫌。式叉摩那豈
不致譏。答曰。式叉摩那未受具足。譬如小
兒。亦如給使。雖有罪穢人不譏嫌。是式
叉摩那有二種。一者十八歳童女受六法。二
者夫家十歳得受六法。若受具足戒。應二
部僧中五衣鉢杵。比丘尼爲和上及教師。比
丘爲戒師。餘如受戒法。略説則五百戒。廣
説則八萬戒。第三羯磨訖。即得無量律儀。
成就比丘尼。比丘則有三衣鉢杵三師十僧。
如受戒法。略説二百五十。廣説則八萬。第三
羯磨訖。即得無量律儀。是法總名爲戒。是
爲尸羅
次引菩薩瓔珞本業經。菩薩瓔珞本業經下
卷大衆受學品云。佛子。今爲諸菩薩結一
切戒根本。所謂三受門。攝善法戒。所謂八
萬四千法門。攝衆生戒。所謂慈悲喜捨。化
及一切衆生。皆得安樂。攝律儀戒。所謂十
波羅夷。佛子。受戒有三種受。一者謂佛菩薩
現在前受得眞實上品戒。二者諸佛菩薩滅
度後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薩者。請爲法師
教授我戒。我先禮足應如是語。請大尊
者爲師授與我戒。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
品戒。三者佛滅度後千里内無法師之時。
應在諸佛菩薩形像前&T050352;跪合掌自誓受
戒。應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
薩等。我學一切菩薩戒者。是下品戒。第二
第三亦如是説。佛子。是三攝受三種受戒。過
去佛已説。未來佛當説。現在佛今説。過去
諸菩薩已學。未來諸菩薩當學。現在諸菩
薩今學。是時佛正法戒。若一切佛一切菩薩
不入此法戒門。得無上道果虚空平等地
者。無有是處。佛告諸佛子。今正説正戒。善
男子善女人。當受戒時。先禮過去世盡過
去際一切佛。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佛。禮
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佛。如是三禮已。法僧
亦然。佛子復教受四不壞信。依止四依法。
從今時盡未來際身。歸依佛歸依法歸依
賢聖僧。歸依正法戒。如是三説已。佛子。次
當教悔過三世罪。若現在身口意十惡罪。願
必竟不起。盡未來際。若未來身口意十惡罪。
願必竟不起。盡未來際。若過去身口意十惡
罪。願必竟。盡未來際。如是悔過已三業清
淨。如清琉璃内外明照。即與受十無盡戒。
汝等善聽。佛告。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
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殺生。若有犯非菩
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
受者答言。能。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
際。於其中間不得故妄語。若有犯非菩
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
受者答言。能。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
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婬。若有犯非菩
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受
者答言。能。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
際。於其中間不得故盜。若有犯非菩薩
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
者答言。能。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
際。於其中間不得沽酒。若有犯非菩薩
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
者答言。能。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
際。於其中間不得故説在家出家菩薩罪
過。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
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佛子。從今
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
慳。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
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佛子。從今
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
瞋。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
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佛子。從今身
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自
讃毀他。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
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佛子。
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
得故謗三寶藏。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
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
佛子。十無盡戒已。其受者。過度四魔越
三界苦。從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隨行人乃
至成佛。佛子。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衆生
不受是菩薩戒者。不名有情識者。畜生
無異。不名爲人。常離三寶海。非菩薩。非
男非女。非鬼非人。名爲畜生。名邪見。名
爲外道。不近人情。故知。菩薩戒有受法而
無捨法。有犯不失盡未來際。若有人欲來
受者。菩薩法師先爲解説讀誦。使其人心開
意解生樂著心。然後爲受。又復法師能於
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
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況復二人三
人乃至百千福果不可稱量。其師者夫婦六
親得請爲師授。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
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是故應受。有而犯
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
以是故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薩。乃至二
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受戒。是故菩薩十
重八萬威儀戒。十重有犯無悔。得使重受
戒。八萬威儀戒盡名輕。有犯得使悔過。對
首誨滅。一切菩薩凡聖戒盡心爲體。是故心
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六道衆生
受得戒。但解語得戒不失。佛子。三世劫中
一切佛常作是説。我今在此樹下。爲十四
億人説住前信想菩薩初受戒法。佛子。是
信想菩薩於十千劫行十戒法。當入十住
心。佛子。當先爲諸大衆受菩薩戒然後爲
説。瓔珞經同見同行。爾時衆中有百億人。即
從坐起受持佛戒。其名梵陀首王。共無數
天子修十戒。滿足入初住位
次引菩薩善戒經者。菩薩善戒經第一卷云。
爾時舍利弗作是思惟。甚奇甚特。諸菩薩
事不可思議。復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勤
修精進具足方便而能種種利益衆生。世尊。
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衆生云何乃從是人
乞索頭目髓腦血肉及諸所須。世尊。我今定
知。是乞者即是菩薩摩訶薩也。佛言。善哉
善哉。舍利弗。實如所言。唯諸菩薩乃知菩
薩實非聲聞縁覺所及。舍利弗。菩薩摩訶
薩雖復現佛種種神足。終不捨於菩薩之
心。舍利弗。若有長者生憍慢心。菩薩現
作長者之像。破彼慢故。若至那羅延及端
正人有憍慢者。悉現其身壞其憍慢。若
得聖法示以大乘。何以故。離一解脱更
無異解脱故。是故名如來。舍利弗。在家
菩薩修集二施。一者法施。二者財施。出家
修四施。一者筆施。二者墨施。三者紙施。四
者説法。出家菩薩具足成就是四施已。能
調其心。破壞憍慢。修集忍辱。舍利弗。出家
菩薩具足忍辱。則能受持菩薩禁戒。又復
具足三種惠施。乃能受持菩薩禁戒。一者
施。二者大施。三者無上施。施者。於四天
下尚不悋惜。況於少物。是名爲施。大施
者能捨妻子。無上施者頭目髓腦骨肉皮血。
菩薩具足如是三施。乃具於忍。具是忍已
則能受持菩薩禁戒。舍利弗。菩薩欲受菩
薩戒時。先當調伏柔軟諸根。於生欲處不
生欲心。於生瞋處不生瞋心。於生癡
處不生癡心。於生畏處不生畏心。若自
知具如是四事。則爲十方諸佛所知。其人
亦能知十方佛。舍利弗。若知不具如是四
事受菩薩戒者。是人亦不得菩薩戒。亦
誑十方現在諸佛及諸菩薩。舍利弗。菩薩
有二種。一者從瞋因縁。二者從癡因縁。舍
利弗。瞋者能作八大地獄因縁。癡者能爲諸
惡煩惱因縁。以是瞋癡二因縁故能毀菩薩
戒。舍利弗。若欲受持菩薩戒者。應先遠離
瞋欲癡畏。六月盡夜獨處閑靜。懺悔諸罪。
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歸依十方現
在諸佛及菩薩僧。歸依釋迦牟尼如來。南無
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十方佛及菩薩僧。南
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金剛無壞身。南無寶
光。南無無量自在王。南無上床王。南無無上
歡喜。南無寶火。南無寶月光。南無清淨。南
無手勤精進。南無梵徳。南無善功徳。南無
栴檀功徳。南無光功徳。南無阿叔伽功徳。南
無那羅延力。南無花功徳。南無蓮華。南無
財功徳。南無念功徳。南無善名。南無釋種
王。南無無勝。南無無邊身光。南無無邊身。南
無無動。南無大山王。如是等無量世間諸
佛菩薩常住在世。宣説法華。唯願慈哀留
心見念。若我過去無量世中及現在世所作
衆罪不善惡業。若自作。若見他作心生隨
喜。若取佛物法物僧物招提僧物現在僧物。
若自取已。若見他取心生隨喜。若自造作
五逆之罪。見他造作心生歡喜。若自造作
十不善業。若見他作心生隨喜。以是不善
業因縁故。當生畜生餓鬼地獄。若邊地身
長壽天身。諸根不具。親近邪見。不値佛
世。如是等罪今悉誠心求哀懺悔。如於現
在釋迦佛前。如來世尊眞實知見其智無礙。
淨眼無障。常爲一切衆生證。唯願觀我誠
心懺悔。我從今日更不敢作。復次十方諸
佛及諸菩薩。至心諦聽。若我過去無量世中
及現在世所修惠施。乃至施於畜生一把。若
我持戒。乃至一念如是功徳。悉以迴向無
上菩提。如過去佛及諸菩薩發願迴向。如
未來佛及諸菩薩發願迴向。亦如十方現在
諸佛菩薩等發願迴向。舍利弗。菩薩如是
至心禮拜恭敬諸佛。過六月已。若去若立
若行若坐。十方諸佛示其身面。具足三十
二相八十種好。雖示菩薩如是相好。而於
法界初無動轉。何以故。如來眞實知其心
故。十方諸佛定知是人堪任受持菩薩禁
戒修集慈悲。能壞魔衆轉正法輪。能調衆
生宣説法界。以是義故。十方諸佛爲是菩
薩示現其身。舍利弗。如師子吼猫狸能
不。不也世尊。若有不於無量世中無量佛
所殖諸徳本能得受持菩薩戒不。不也世
尊。舍利弗。如香象王之所負擔驢能勝不。
不也世尊。舍利弗。如日月光螢火及不。不
也世尊。舍利弗。如毘沙門天所有財寶貧
者等不。不也世尊。舍利弗。金翅鳥飛。烏能
及不。不也世尊。舍利弗。若有能於無量
世中無量佛所深殖徳本。是人乃能受菩薩
戒。了了見於十方諸佛
又同經第六卷菩薩地供養三寶品云。菩薩
欲受菩薩戒時。當觀和上。若具八法乃
從受戒。一者具足優婆塞戒沙彌戒大比丘
戒。二者能致供養。三者能觀察持戒毀戒
相貌。四者得舍摩他毘婆舍那。五者慈心
憐愍一切。六者能捨己樂以施衆生。七者
無畏。八者不説非法。不聽非法。説非
法者呵責諫諭。能忍一切呰毀打罵惱害等
苦。貪瞋癡等毀禁之人及懈怠者處衆説法。
不辭痩勞。不謬解義。亦不誤説。發言柔
軟初不麁壙。常念衆生欲令安樂。有疑
輒請不懷恥辱。善知方便教化衆生。知諸
衆生煩惱對治。於諸衆生其心平等。無有
貴賤尊卑之異。六根具足威儀庠序。不信讒
言。細行淨行。不自矜高輕蔑於人。不爲利
養外現諂曲。捨除貪妬慳悋之心。若自得
利先推他人。其心常一無有放逸。見他
得利歡喜如己。知足少欲唯畜六物。六物
之外隨得隨施。恒勸前人隨犯發露。爲示
憶念善知悔法。善能瞻養病苦之人。終不
宣説聲聞法藏菩薩藏過。若有具足如是
法者。任爲和上
次引守護國界主經者。守護國界主陀羅尼
經第一卷陀羅尼品云。爾時佛告一切法自
在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諮問
如是深法。多所利益一切衆生。諦聽諦聽。
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及此衆會以諸方便
示教汝等。令汝得解不可思議一切智智
諸佛境界甚深三昧。善男子。若諸佛子欲
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若欲善
能知自心者。若有欲以大乘慈悲手於生
死泥拔衆生者。應先發起大慈悲心。普
爲衆生歸依三寶。受菩薩戒發菩提心。至
誠懺悔作如是言。唯願十方一切諸佛及與
住地得金剛智諸大菩薩。當證知我。當
憶念我。我某甲等發菩提心未住妙道。今
將身命歸依十方一切三寶。唯願諸佛諸大
菩薩。起慈悲心哀愍攝受。我某甲等自從
無始流轉已來。處在三界生死輪中。沈溺
惡趣。入苦籠&MT01479;。顛墜諸惡。無明羅刹有大
力勢。諸煩惱寃長夜逼迫。無主無救。無歸
無依。無有所趣。無有教導。住於邪見險
惡道中。趣向生死背捨涅槃。入三惡道不
能自出。墮於險惡廣大深坑。追逐惡友隨
順惡教。遠離一切諸善知識。都不覺知。何
者爲損。何者爲益。何者是善。何者是惡。
爲不善法繋著不捨。棄背一切三乘聖人。
長夜常爲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種種戒業之
所羅網。憂迫恐怖恒失本心自性寂靜。遠
離種種三摩地門陀羅尼門諸地諸忍般若波
羅蜜多甚深住處。亦復遠離慈悲喜捨諸菩
薩戒四無礙智六通十力四無所畏無忌失
法。無住涅槃。一切隨眠我身具足。一切功
徳我身空無。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
法百千萬種悉皆遠離。無數苦惱障礙留難
恒所惱害。唯願諸佛大菩薩。起大慈悲哀
愍護念。與我爲主爲救。爲歸爲依爲趣。
願令我等速得圓滿大菩提道。及於無量
菩薩眷屬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
不共四攝三昧解脱總持六通諸度福徳智
慧。如是一切諸功徳海。願令我等皆得滿
足。又復十方諸佛諸大菩薩。當證知我。當
哀愍我。受タマヘ我供養。願令供具積集圓滿。
及我身充滿十方一切世界。及攝十方無
有主宰。廣大莊嚴無量供具現前供養諸佛
菩薩。所謂種種妙寶諸天宮殿各以妙寶而
爲莊嚴。衆寶欄楯分布行列。寶樹寶山以
爲映帶。寶座寶蓋寶幡寶幡寶器寶珠寶鈴
寶細寶光寶焔。及寶功徳一一無量無數寶
洲摩尼寶聚。充滿其中。諸寶燈樹種種妙寶
間錯莊嚴。金焔發輝。寶網羅覆有無數妙
寶華閻浮檀金。以爲其臺。眞金爲葉。菡萏
敷榮。興天寶雲。雨降天寶樹。散天寶花。
發衆寶光。開衆寶藏。復有無數閻浮檀金。
諸天宮殿衆寶莊嚴妙寶廊宇。金剛爲橋。衆
寶欄楯周匝圍遶。種種天仙衆妙苑花林。香
草芬敷。布灌無數。龍宮阿修羅宮各有種
種林木殿堂香花寶器。以如是等無量無邊
曾未受用衆寶供具。悉將迴向供養十方
諸佛菩薩。復攝十方一切世界種種妙樂及
天甘露天諸珍膳色香美味皆悉具足。又攝
十方一切世界妙香樹龍腦香樹栴檀香樹隨
時香樹大葉香樹。其樹四時花敷相續。香氣
美妙。若有嗅者沈寂虚凝。如是無量種種
香樹芬芳郁烈能奪人心。復有種種無有
主宰如意等樹。隨心所願皆得滿足。大海
之中種種摩尼及如意寶。迷盧山。摩訶迷盧
山。羯邏斯山。健馱末陀山。摩羅耶山。尼儞
耶山。尼陀羅山。摩訶尼陀羅山。目眞隣陀
山。摩訶目眞隣陀山。金剛山等。如是山頂
種種寶莊嚴。種種寶樓閣。種種寶巖窟。種種
寶帳蓋。種種寶堂宇。種種寶階陛。種種寶
窓牖。種種寶塗飾。種種寶梁柱。種種寶庫
藏。吠瑠璃等種種寶牆。復有奇妙種種色
類無有主宰。諸天宮殿復有種種倶蘇摩
等天諸妙花。見者無厭。清涼悦樂。復有種
種諸妙音聲。能令聞者身心安樂。無諸熱
惱而得清涼。斷伏貪瞋散滅癡毒。摧壞
惡業令無有餘。所謂天帝釋聲梵天王聲。
種種天聲。諸天仙女歌詠之聲。天諸樂器
不因拊撃出微妙聲。簫笛箜篌琵琶琴瑟
螺貝等聲。忉利天鼓聲。牟尼陀羅鼓聲。復
有種種諸天鳥聲及於山林泉流鳥聲。所謂
白鶴孔雀鳧鴈鴛鴦枳&T025632;羅鳥命命之鳥迦陵
頻伽種種好鳥鳴轉之聲。及庶王等諸妙音
聲。復有種種雲聲地聲水聲火聲風聲大海
波濤聲。如是等聲若人聞者。悉能解了。愛樂
無厭。耳根安靜。其聲深遠。諦實清徹能生
善根。文字名句悉皆具足。與義相應。契深
法理。善合時宜。所謂三乘平等聲。演説三
明聲。莊嚴檀那波羅蜜聲。清淨尸羅波羅蜜
聲。能生羼提波羅蜜聲。勤修精進波羅蜜
聲。成就禪那波羅蜜聲。廣大般若波羅蜜
聲。與心和合大慈聲。與覺和合大悲聲。光
影和合大喜聲。同於虚空大捨聲。出生三
乘聲。不斷三寶聲。分別三聚聲。清淨
三空聲。觀察四諦聲。觀察智慧聲。智者不
毀聲。聖者稱讃聲。量等虚空聲。出如是等
清淨音聲。迴向供養諸佛菩薩。復有種種
花樹發妙花香。種種鬘樹垂諸鬘帶。種種
幢樹高顯建立。種種幡樹接影連輝。持如
是等一切妙物。以無我心迴向供養一切
諸佛諸大菩薩。復以一切佛眼所見。十方無
邊一切世界大供養雲以爲供養。所謂種種
花雲。種種香雲。鬘雲。帳雲。塗香雲。抹香
雲。寶蓋雲。寶座雲。寶幢雲。妙寶衣服雲。衆
寶資具雲。天諸上味雲。摩尼寶聚雲。如是
種種無量色類諸寶供養雲。迴向供養一切
諸佛諸菩薩等。復當願以小千世界爲一
燈盞。滿中香油。百須彌量以爲其炷然。以
寶焔發大光明。供養一切諸佛菩薩。如是
供養無有窮盡。復當勸請一切如來。往菩
提樹降伏衆魔。成等正覺轉妙法輪。久
住大劫莫般涅槃。復應以此種種善根迴
向衆生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迴
向時。不見能迴向心。不取所迴向之境。不
著所迴善根。三輪清淨。復次一切如來。一
切菩薩。一切衆生。如是等類所有功徳。我
皆隨喜。復作是願。以此善根願令我等一
切諸障極重惡業皆得消滅。爾時世尊即説
迴向陀羅尼曰
娑磨二合羅沙麽二 
二合
 微麽
摩訶砂迦囉五 
二合
 縛上六長聲七
佛言。如上所説種種供具。以此迴向陀羅
尼力。於諸佛前悉得成就眞實供養。一切
諸佛皆悉攝受。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於此
大迴向轉陀羅尼門。若時非時若晝若夜默
念一遍觀察運想。以前供具恭敬供養諸
佛菩薩。由此力故五無間等極重罪業皆得
消滅。何況輕罪而不除滅。一切煩惱皆得輕
微。如前所説十力無畏諸功徳等皆悉具足。
若人暫於此陀羅尼思惟一遍。便得百轉
生帝釋宮。復得百轉生梵天王宮。於夜夢
中見佛菩薩爲説妙法。無諸惡夢。於諸
總持皆得成就。執金剛菩薩護念攝受。隨
願往生諸佛淨土
次引大乘心地觀經者。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第三卷報恩品云
    善男子等我滅後 未來世中淨信者
    於ニ觀門常懺悔 當受菩薩三聚戒
    若欲受持上品戒 應請戒師佛菩薩
    請我釋迦牟尼佛 當爲菩薩戒和上
    龍種淨智尊王佛 當爲淨戒阿闍梨
    未來導師彌勒佛 當爲清淨教授師
    現在十方兩足尊 當爲清淨證戒師
    十方一切諸菩薩 當爲修學戒伴侶
    梵釋四王金剛天 當爲學戒外護衆
    奉請如是佛菩薩 及以現前傳戒師
    普爲報於四恩故 發起清淨菩提心
    應受菩薩三聚戒 饒益一切有情戒
    修攝一切善法戒 修攝一切律儀戒
    如是三聚清淨戒 三世如來所護念
    無聞非法諸有情 無量劫中未聞見
    唯有過去十方佛 已受淨戒常護持
    二障煩惱永斷除 獲證無上菩提果
    未來一切諸世尊 守護三聚淨戒寶
    斷除三障并習氣 當證正等大菩提
    現在十方諸善逝 具修三聚淨戒因
    永斷生死苦輪迴 得證三身菩提果
    超越生死深大海 菩薩淨戒爲船筏。
    永斷貪瞋癡繋縛 菩薩淨戒爲利劍
    生死嶮道諸怖畏 菩薩淨戒爲舍宅
    息除貪賤諸苦因 淨戒能爲如意寶
    鬼魅所著諸疾疫 菩薩淨戒爲良藥
    人天爲王得自在 三聚淨戒作良縁
    及餘四趣諸王身 淨戒爲縁獲證果
    是故能修自在因 當得爲王受尊貴
    應先禮敬十方佛 日夜能修清淨戒
    諸佛護念常受持 戒等金剛無破壞
    三界諸天諸善神 衞護王身及眷屬
    一切怨敵皆歸依 萬姓歡娯感王化
    是故受持菩薩戒 感世出世無爲果
次引菩薩持地經者。菩薩持地經第四方便
處戒品云。菩薩欲學菩薩律儀戒攝善法戒
攝衆生戒者。若在家若出家。發無上菩提
願已。於同法菩薩已發願者。有智力善語
善義能受能持。如是菩薩所先禮足已作是
言。我於大徳乞受菩薩戒。大徳於我不憚
勞者。哀愍徳許。作是請已。偏袒右肩於
三世十方佛及大地菩薩前恭敬作禮念其
功徳。起軟中上淳淨心。於智者前謙下恭
敬。長跪曲身。在佛像前作是言。唯願大
徳。授我菩薩戒。作是語已。一心念住長養
淨心。我今不久當得無盡無量上大功徳。
聚。如是念已默然而住。爾時智者於彼受者
不起亂心。若坐若立而作是言。汝某甲善
男子。聽法弟子。汝是菩薩不。答言。是。發菩
提願未。答言。已發。問已復作是言。汝善
男子欲於我所受一切菩薩戒律儀戒攝善
法戒攝衆生戒。此諸戒是過去未來現在一
切菩薩所住。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
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汝能受不。答
言。能。第二第三亦如是説。智者三説授彼
戒已。受者不起。爾時智者於佛像前敬禮
十方世界諸菩薩衆。如是白言。某甲菩薩。
於我某甲前三説受菩薩戒。我爲作證。十
方無量諸佛第一無上大師現知見學者。於
一切衆生一切法現知見覺。亦如是白某菩
薩。於我某前三説受菩薩戒。第二第三亦
如是。受菩薩戒竟。次第十方一切世界無
量諸佛及住大地諸菩薩前。法有相現。爾時
十方世界諸佛菩薩念是菩薩。起如實知見。
某世界中某菩薩從某菩薩受菩薩戒。於
是菩薩起子想弟想。慈心愛念。慈心愛念
故。令是菩薩善法増長終不退減。如是白
如是知覺。如是受菩薩戒已。智者受者向
十方諸佛及菩薩衆敬禮。而如是菩薩所受
律儀戒。於餘一切律儀戒最勝最上。攝受
無量無邊功徳
次引菩薩羯磨者。菩薩羯磨文云。又欲受
戒弟子。先以三禮師足。以香火請戒師
爲阿闍梨。將至佛前伏地而聽也。又師應
問。汝難忍能忍不。所謂十忍也。割肉食鷹。
投身餓虎。斫頭謝天。打骨出髓。捥身千
燈。挑眼布施。剥皮書經。刺心決志。燒身
供佛。㓨血灑地。是事能忍不。能誦十重
四十八輕不。一一從師如法行不。若不從
師教。不復爲與受戒也。又爲師之法。是出
家菩薩僧具足五徳。一堅持淨戒。二年滿
十臘。三善解律藏。四妙通禪思。五惠藏窮
玄綜經書善義。堪爲師也。又爲弟子之
法。受戒竟。即從師請戒本。誦之使利。若
有所不解。當問戒師。同學者練識戒相若
輕若重也。又欲自誓受戒者。若千里内無
戒師。得佛形像前受得戒。自受三歸。自
懺悔。自受十戒。與師受戒羯磨一種無異。
倶出口爲別也。弟子亦誦十重四十八輕
戒。等無有異。屬來世同覺菩薩道者詳而
覽用。共弘大道龍華爲期
次添震旦解釋者。梵網經疏第五卷云。經
應教身所著袈裟下者。述曰。此第二制内外
應法。此中又二。先制外相。次制内心。外
應法者。即著袈裟。與其俗服有異也。袈
裟者。此翻不正色。言出家行人不著五正
色衣服。唯著不正色諸雜壞色衣服。名與
道相應外應
法竟
經若欲受戒時。至盡受得戒
者。述曰。此内器應法又三。先標七逆。次列
七逆。後結應法。今初戒師問言。汝現身不
作七逆罪耶ヨリ至現受戒。經七逆者。述曰。第
二列數也。一出佛身血。二殺父。三殺母。四
和上。五阿闍梨。六破羯磨轉法輪僧。七殺
聖人。此中羯磨者。此翻能辨事。謂以此
法故能辨得前善事。故名辨事。又與轉
法輪僧同爲一逆。唯佛一人能轉法輪。稱
一切衆生根性樂欲。盡虚空法界一時普應。
名轉法輪僧也。又僧者。若具梵語名曰僧
加耶。此翻和合僧。言佛一念一時與一切衆
生機契合故。名和合轉法輪僧也。又羯磨
僧者。戒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皆名羯磨僧。
若小乘破法輪僧。破理和合故成逆。破羯
磨僧。以破事和合故不成逆。今經此二種
僧合爲一逆者。良以十人五人同秉羯磨
受戒。如涅槃經聖行品云。受世教戒者。白四
羯磨從師受得也。菩薩護持常觀諸法性空
寂故。又花嚴梵行品云。菩薩觀三業。羯磨
師僧等十種法。同於畢竟空成就入十住。
得十種惠身。不由他語。由此而論。破羯
磨僧與破法輪僧入理義齊。故合成一逆
云云 經若具七遮下者。述曰。此第三結
應法不應法。故云。若具七遮即身不得戒
有本現身不得
戒。無妨也
餘一切人盡受得戒也内應法竟
内外清淨。
名内外
重法竟
又云。二應教請二師如法受戒從菩
薩與
他人至不
同七逆是
此中又有二。先教請二師從菩薩
與入至
阿闍梨
是也
二正明如法受戒從二師應問至
不同七遮是
今初
教請二師和上阿闍梨者。有人云。如受沙
彌戒時。和上闍梨同凡夫人也。今以經義
例。通取冥賢聖諸佛菩薩。故普賢菩薩法經
云。爾時行者若欲具足菩薩戒者。應當
至心禮十方佛懺悔諸罪自説己過而作
是言。諸佛世尊常住在世。我業障故見佛不
了。今歸依佛。唯願釋迦牟尼正遍知世尊。
爲我和上。文殊師利具大惠者。願以智慧
授我清淨諸菩薩法。彌勒菩薩勝大慈日。憐
愍我故而應聽我受菩薩法。十方諸佛現
爲我證。諸大菩薩各稱其名。是勝大士覆
護衆生助護我等。今日受持方等經典。乃
至失命設墮地獄受無量苦。終不毀謗諸
佛正法具劍請賢聖法戒如餘
受菩薩戒儀中廣説也
顯揚大戒論卷第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