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授菩薩戒儀 (No. 2378_ 最澄圓珍註 ) in Vol. 74

[First] [Prev]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78
授菩薩戒

夫授菩薩戒行事之儀。略爲十二門
    第一開導 第二三歸 第三請師
    第四懺悔 第五發心 第六問遮
    第七授戒 第八證明 第九現相
    第十説相 第十一廣願 第十二勸持
第一開
應先問言。欲受何戒。佛法大海深廣無
岸。唯信能入。由有信故。三學可成。菩提
可至。故三學中ニハ以戒爲首。菩提曠路ニハ
爲資糧。生死大海ニハ戒爲船筏。三途重病ニハ
爲良藥。然戒有多種。五・八・十・具・
薩律儀金剛寶戒。五戒報人。八戒報天。
十善報天。具足戒者。出家大戒感小解脱。
三明六通無餘永寂。可示四教菩薩戒及五
戒。菩薩律儀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報得佛果。
三身四徳相好不共一切功徳。此即又如來
一戒金剛寶戒。是則常住佛性。一切衆生本
源。自性清淨。虚空不動戒。因此戒以顯得
本來本有常住法身具三十二相。今既不求
人天果。不求聲聞辟支佛果。不求小乘人
所見佛果。不求通教三乘佛果。不求別教
獨菩薩佛果。唯欲專求圓教所證無上正
等菩提。須具六法方可得戒。一者能授人。
謂能授戒者。須預知頒類及以人數。於中
幾許。中國邊方餘道雜類。雖得人身無有
安樂。八苦交逼。四蛇競煎。四大危脆。念念不
住。六賊爭驅。新新生滅。設受餘戒。雖報人
天。不免沈沒。二乘小果永住涅槃。三教權
菩薩迂迴歴劫路。故須發誠誓求圓果。二
所依處。先須諮白無ケシニハ内外障安置壇
場。莊嚴清淨。皆令地鋪。使受者安穩。三者
高座秉法。四者專求大道。五者生希有心。
如貧如饑如病如怖。得寶得食得醫得
安。不生一念散亂之心。若無懇誠。徒勞彼
此。六者專爲利他求戒。以菩薩發心利物
爲本。發大勇猛不惜身命。誓與衆生同
入眞如法界大海
第二三歸
三歸者。應教言。弟子某甲等。願從今身盡
未來際。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
依僧衆中尊三説
弟子某甲等。願從今身盡未來際。歸依佛
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説
從今已往。稱佛爲師。更不歸餘邪魔外
道。唯願三寶慈悲攝受。慈愍故敬禮
三寶
 應須
廣明
體三寶爲所依境復知此
境有於別相住持等用之也
第三請
某甲等。今從大徳求受菩薩金剛寶戒。
大徳於我不憚勞苦。慈愍
請聖和上
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靈山淨土本來常住
釋迦如來應正等覺。爲我作菩薩戒和上。我
依和上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禮一拜
請聖羯磨阿闍梨詞
*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清涼山中金色世界
文殊師利龍種上智尊王如來應正等覺。爲
我作菩薩戒羯磨阿闍梨。我依阿闍梨故
得受菩薩戒。慈愍故禮一拜
聖教授
阿闍梨詞
*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知足天上四十九重
摩尼寶殿。當來大導師。彌勒慈尊應正等覺。
爲我作菩薩戒教授阿闍梨。我依阿闍梨
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禮一拜
請聖尊證師詞
*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十方淨土一切如來
應正等覺。爲我作菩薩戒尊證師。我依尊
證師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禮一拜
請聖同學等侶詞
*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十方一切諸大菩薩
摩訶薩。爲我作同學等侶。我依同學等侶
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禮一
從傳教師乞戒詞
族姓大徳。今正是時ナリ。願時施我菩薩戒法」
戒師應起白聖師詞
敬白十方盡虚空界一切諸佛諸大菩薩。此
某甲等。求我&T069222;諸佛菩薩。欲從諸佛
菩薩乞受出家菩薩戒。此某甲等。已發大願。
已有深信。能捨一切。不惜身命。唯願諸佛
菩薩。憐愍故施與某甲菩薩戒三説
第四懺悔
無始已來。誰能無罪。或有重罪障戒不發。
故須懺悔。故曇無讖三年始獲。故有上根
上行之人。宜應靜處置道場。事理合行
精誠懇到。上品相現セハ戒品自成。今此通方
被時行事。利根之士逐語想成。宿種現ハリ
成辨前事。故今略出濟世生善利物之儀。
於中爲三。先明懺意。次明運心。三正説
罪爲懺方法。初云意者。夫言戒者是白淨
ナレハ。法器清淨方堪進受。如淨潔縶易受
染色。是故。先教懺悔洗浣。亦如浣故衣
先以テシ灰汁後用清水。然佛滅後向トス二千
年。正法沈淪邪風競扇。衆生薄祐ニシテ生在此
時。縱有聽聞頗生信受。猶如畫水不得
久停。空中造立難可成就。良由惑障深厚
見執鏗然。若不起於慇重之心。罪無由滅。
罪若無滅。戒品難期。是故不可輒爾而
受。然懺悔法有其三種。上品懺者。擧身投
地。如大山崩。毛孔流血。中品懺者。自露所
犯。悲泣流涙。下品懺者。通陳過咎。隨師口
言。今雖下品。猶請諸佛諸菩薩爲作證
明。諸佛菩薩有大慈悲。常欲令於法界衆
生如我無異。雖觀衆生猶如赤子。然須
行者自發精誠。如請大王先須淨舍。亦
如濁水ニハ日輪不。現。三世諸佛皆因此戒得
成菩提。次運心者。雖從戒師説罪名種。
然須先運逆順十心重罪方滅。故天台大師
於大止觀懺淨文中云。當識順流十心明
知過失。當運逆流十心以爲對治。此二
十心通爲諸懺之本。順流十心者。一者自
從無始闇識昏迷。煩惱所醉。妄計人我。
計人我故起於身見。身見故妄想顛倒。
妄想顛倒故起貪嗔癡。癡故廣造諸業。業
故則流轉生死。二者内具煩惱。外値惡友。
扇動邪法。勤惑我心。倍加隆盛。三者内外
惡縁既具。能内滅善心。外滅善事。又於他
善都無隨喜。四者縱恣三業無惡不爲。五
者事雖不廣惡心遍布。六者惡心相續晝夜
不斷。七者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八者魯扈
底究不畏惡道。九者無慚無愧。十者撥無
因果作一闡提。是爲十種順生死流昏倒




造惡。厠蟲樂厠不覺不知。積集重累不可
稱計。四重五逆極至闡提。生死浩然而無
涯畔。今欲懺悔。應當逆此罪流。用十種
心翻除惡法。先正信因果決定孱然。業種
雖久不敗亡。終無自ヲ作シ他人受果。精識
善惡不生疑惑。是爲深信翻破一闡提心。
二者自愧剋責。鄙極罪人。無羞無恥。習畜
生法棄捨白淨第一莊嚴。咄哉。無鉤造斯
重罪。天見我屏罪。是故慚天。人知顯罪。是
故愧人。以此翻無慚無愧心。三者怖畏惡
道。人命無常。一息不追千歳長往。幽途綿邈
無有資糧。苦海悠深。船筏安&MT06279;セン。賢聖
セラレテ無所恃怙。年事稍去刀風不奢。豈可
晏然坐待酸痛。譬如野干失耳尾牙。詐睡
望脱。忽聞斷頭心大驚怖。遭生老病。尚不
爲急。死事弗奢。那得不怖。怖心起時。如
履湯火。五塵六欲不暇貪染。如阿輸柯王
聞栴陀羅朝朝振鈴。一日已盡六日アリテ&MT01303;
死。雖有五欲無一念愛。行者怖畏。苦到懺
悔。不惜身命。如彼野干決絶無所思念。
如彼怖王。以此翻破不畏惡道心也。四
者當發露罪。莫覆瑕玭。賊毒惡草急須除
之。根露ナレハ條枯。源乾ヌレハ流竭。若覆藏罪。是不
良人。迦葉頭陀ニハ令大衆中發露。方等ニハ
向一人發露。其餘行法但以實心向佛像
改隔。如陰隱有癰。覆諱不治則死。以此翻
破覆藏罪心也。五斷相續心者。若決果斷
奠。畢故不造新。乃是懺悔。懺已更作者。
如王法初犯得ルモ原更作則重。初入道場罪
則易滅。更作難除。已能吐之。云何更噉。以
此翻破常念惡事。六發菩提心者。昔自安
危遍惱一切境。今廣起兼濟。遍虚空界
利益於他。用此翻破遍一切處起惡心
也。七修功補過者。昔三業作罪不計晝夜。
今善身口意策勵不休。非ンハ移山嶽安。填
江海。以此翻破縱恣三業心也。八守護正
法者。昔自滅善亦滅他善。不自隨喜亦不
喜他。今守護諸善。方便増廣不令斷絶。譬
如全城之勳。勝鬘云。守護正法攝受正法。
最爲第一。翻破無隨喜心。九念十方佛
者。昔親狎惡友信受其言。今念十方佛。念
無礙慈作不請友。念無礙智作大導師。
翻破順惡友心。十觀罪性空者。了達貪
瞋癡之心皆是寂靜門。何以故。貪瞋若起。
在何處住。知此貪嗔住於妄念。妄念住於
顛倒。顛倒住於身見。身見住於我見。我見
則無住處。十方諦求。我不可得。我心自空。
罪福無主。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令此
空慧與心相應。譬如日出時朝露一時失。一
切諸心皆是寂靜門。示寂靜故。此翻破無
明昏闇。是爲十種懺悔。順涅槃道逆生死
流。能滅四重五逆之過。若不解此十心。全
不識是非。云何懺悔。設入道場。徒爲苦行。
終無大益。運此心已作如是言須一一釋
對破所以。
故知無始罪障不可卒除。如伐樹得根。灸病得
穴。故須逆順觀其罪。由見罪性空方爲永謝
仰啓サク。十方盡虚空界一切三寶。釋迦牟尼。
當來彌勒。十二部經。眞如藏海。諸大菩薩。縁
覺聲聞證明シ玉ヘ。我等披陳懺悔。從無始來至
於今日。於其中間。皆由妄計我人。爲貪嗔
癡無量煩惱惱亂身心。縱恣三業具造十
惡五逆四重。作一闡提撥無因果。壞僧伽
藍焚燒經像。身四威儀損傷含識。盜三寶
物及餘趣財。顛倒邪淫汚染梵行。汚父汚
母。汚比丘比丘尼人男人女。畜生鬼神等一
切男女。誑惑三寶謗三乘法。言非佛説。障
礙留難。或飮酒食肉無慈愍心。或食五辛
薫穢三寶。或於一初出家人所。有戒無戒持
戒破戒打罵訶責。乃至於一切有情無情
作不饒益。如是等罪不可數知。自作教他。
見聞隨喜。今對三寶前披陳懺悔。齊佛所
知不敢覆藏。一懺已後永斷相續更不敢
作。願罪消滅。唯願三寶慈悲證明三遍已
語之
欲入佛海以信爲本。生在佛家以戒爲
本。故有三歸乃至菩薩戒。然受ルハ五八十戒。
人如秉燭夜行クニ所見不遠。受ルハ小乘戒。如
月下遊。雖未大明。獨勝燈燭。若受大乘戒。
如在日中無不曉了。能摧八難能免八
苦。遠離二死具足二嚴。四徳圓滿降伏四

第五發心
先當繼念ヲ十方諸佛爲所期果。是故經云。
若能念佛。得見佛心。佛心復以慈悲爲
本。慈悲乃以弘誓居先。是故弘誓爲菩提

    圓融十界諸衆生 我今發誓必濟度
    圓融五住諸煩惱 我今發誓必斷除
    圓融四門諸道品 我今發誓必盡知
    圓融法性眞佛道 我今發誓必顯得
發弘誓已。復加四心以成弘誓。一者觀
於一切衆生如佛無異。二如國王。三如父
母。四如大家。何以故。佛爲。法王。是所求故。
心佛衆生三無別故。王居國尊。親在家尊。
大家復爲下類中尊。因中生於果上想故。
若不爾者。何能度之。爲度衆生立餘三
誓。又復發四種心。一者所作功徳與衆生
共。二者願共一切衆生過於煩惱生死大
海。三者願共衆生通達一切諸經了義。四
者共衆生至於菩提。此亦四弘之別名。而
以利生爲本。故並倶於衆生起想。以四
弘誓利生爲本。既發心已。三業清淨猶如
明鏡。内外清徹堪受淨戒。以此戒品具足
三聚。三聚遍收一切法故
第六問遮
即能發心建立行相。行相不出自行化他。
自行故上求。利他故下化。汝等既知發心之
相。堪能成就滿足四弘。此但現在身心
趣。若有遮難。戒品不發。故梵網經云。若有
七遮。不應爲受戒。今問汝。當如實答。若
不實答。徒苦自他。無所剋獲虚稱菩薩。
則爲欺誑一切衆生。負心誑佛。狂受利養」
汝等不曾出佛身血不應答無汝等不殺
父不。汝等不殺母不。汝等不殺和上不。
汝等不殺阿闍梨不。汝等不破羯磨僧不。
汝等不殺聖人不已上皆應
答無
若無七遮。堪得受戒。應須起專注心
發慇重心。今此欲授汝等戒發於戒
品心。若專志如仰完器。則有所剋。一念差
違。猶如覆器。必無所成。然此戒者無有形
色。而能流注汝等身心。盡未來際成就大
果。而於爾時無所覺知。向若有形入汝
身時。當作天崩地裂之聲。故須繋念不得
餘覺及餘思惟云云
第七受戒此段先可示
相傳
先略示三相。言三相者。所謂攝律儀戒。攝
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夫三藏教有三聚戒名。
通教有三聚戒名。別教有三聚戒名。圓教
有三聚戒名。今正可授此圓三聚戒。汝等
諦聽。汝等今於我所。求受一切菩薩淨
戒。求受一切菩薩學處。所謂攝律儀戒。攝
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此諸淨戒此諸學處。過
去一切菩薩。已受已學已解已行已成。未來
一切諸菩薩。當受當學當解當行當成。現在
一切*諸菩薩。今受今學今解今行。當來作
佛。汝等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レ
得犯。能持不三問
三答
第一遍時應語言。十方法
界一切境上微妙戒法。悉皆動轉。不久當應
入汝身中。第二遍已即語云。此妙戒法即
從法界諸法上起。遍虚空中集汝頂上。微
妙可愛如光明雲臺。第三遍初復應示言。
若更一遍セヨ。此妙戒法入汝身中。清淨圓滿。
正在此時。納受戒法。不レ得餘覺餘思令戒
不滿。第三遍已語言。即是菩薩名眞佛子。
故大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

第八證明
證明者。戒師應爲受者作白
弟子某甲仰啓十方盡虚空界一切諸佛。
於此世界一四天下南贍部州人主地。大日
本國山城州乙訓縣山本僧伽藍中千手千
眼大悲者觀自在菩薩像前。有衆多佛子。來
於我所求受菩薩金剛寶戒竟。我已爲作
證明。唯願諸佛亦爲作證明三説
弟子某甲仰啓十方盡虚空界一切諸菩薩摩
訶薩。於此世界一四天下南贍部州人主地。
大日本國山城州乙訓縣山本僧伽藍中
千手千眼大悲者觀自在菩薩像前。有衆多
佛子。來於我所求受菩薩金剛寶戒竟。我
已爲作證明。唯願諸菩薩摩訶薩亦爲作リ玉ヘ
證明三説
第九現相
現相者。受者既有三品之心。相現亦有三品
不同。所謂涼風異香異聲光明種種異相。於
十方界此相現時。彼諸菩薩各問彼佛。何因
縁故有此相現。彼佛各答彼菩薩言。此相
現者。於娑婆世界一四天下南贍部州人主
地。日本國山城乙訓縣山本僧伽藍處。有








衆多佛子。於最澄佛子所。三説求受菩
戒竟。今請我等而作證明。我爲作證。故
有此相。彼諸菩薩各各歡喜。咸相謂言。於
如是等極惡處所。具足如是猛利煩惱惡
業衆生。能發如是極勝之心。甚爲希有。深
生憐愍。乃於汝等起於堅固梵行之心。十
方菩薩尚發是心。是故汝等宜應志心守護
禁戒。不惜身命。勿令毀犯。上品相者。上風
上香上光明等。中下准此。唯佛解了。餘無
所知
第十説相
若諸菩薩已於戒師所三説求受菩薩金
剛寶戒竟。若自殺。若教人殺。若作坑穽。與
人非人毒藥。施設方便。非眞菩薩。假名菩
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
際。於其中間不レ得犯。能持不答言
能持
若自盜。若教人盜。盜人五錢。若過五錢。
若燒若埋若壞色。如是盜五大五塵。非眞
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
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レ得犯。能持
答言
能持
若婬人男女諸天鬼神畜生男女。作不淨
行。非眞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
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レ得
犯。能持不答言
能持
若非眞實非己有。自言得禪得解脱得
定得九大禪。得初信乃至等覺妙覺。天龍
鬼神來供養我。非眞菩薩。假名菩薩。無慚
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
中間不レ得犯。能持不答言
能持
若酤諸酒。非眞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
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
不レ得犯。能持不答言
能持
若説出家在家菩薩十波羅夷中隨犯一波
羅夷。非眞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
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レ
得犯。能持不答言
能持
若自讃己眞實所得。并毀出家在家菩薩。
言犯十重中一一重罪。四十八輕中一一輕
罪。非眞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
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レ得
犯。能持不答言
能持
若慳法慳財。有來求者。法不爲説一句
一偈。財不施與一針一草。反生罵辱。非眞
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
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レ得犯。能持
答言
能持
若嗔一切出家在家菩薩。若非菩薩。諸天
鬼畜。懺謝不解。非眞菩薩。假名菩薩。無慚
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
中間不レ得犯。能持不答言
能持
若謗三寶。若増若減。若相違。若戲論。下至
一句。非眞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
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レ
得犯。能持不答言
能持
第十一廣願
廣願者。上來受戒但是起行。菩薩之儀利他
爲本。是故更須以願加之。師應教言。弟子
某甲等。願以懺悔受戒發心所生功徳。迴施
法界一切衆生。願法界衆生未離苦者。願
令離苦。未得樂者。願令得樂。未發菩提
心者。願發菩提心。未斷惡修善者。願斷
惡修善。未集佛法者。願集佛法。未利生
者。願早利生。未成佛者。願速成佛。又以此
功徳。願共法界諸衆生。等捨此身已。生極
樂界彌陀佛前。聽聞正法悟無生忍。具大
神通遊歴十方。供養諸佛。常聞無上大乘
正法福智資糧。自行化他。生十方佛前。一切
佛法速得圓滿。又以此功徳。願共衆生。從
今已往。於自行門。未得無生法忍前。永
離三惡道身。永離下賤身。永離女人身。永
離拘繋身。常於佛法中。清淨修諸行。於利
他門。分身十方國土。常爲衆生作大知識。
示其レニ正道令生實果。願諸衆生聞我名
者發菩提心。見我身者斷惡修善。聞我
説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早成正覺。發願
已禮三
第十二勸持
教令持戒者。既得戒已。如服良藥。須知禁
忌及以補養。自行斷惡爲禁忌。利他修善
如補養。是故應須具足二持。遍修諸善。遍
斷諸惡。勤行慈救。恭敬三寶云云於一一
行。悉須以願而加護之。常思滿足四弘之
願。六度四攝等不離刹那。以妙觀門融通
萬境。事理具足正助合修。圓頓十乘超逾十
云云。令受者禮
佛禮師三
受菩薩戒儀
  承和十四年五月十一日。於近江三津寺
 寫了
             圓敏上人與珍
  延暦寺比丘圓珍記於保則朝臣東六條宅。爲
彼一宅依願授戒。仍書
本寺本
 從貞觀十一年迄仁和元年。毎登壇授
 戒行用件文仁和元年四
月十三日
 珍記

已下文出南岳大師戒儀
汝持如是十重戒。即是具足十波羅蜜成
就佛身。具足功徳得大神通。放大光明得
一切種智。何以故。汝持不殺戒得金剛身
不可壞。壽命無量劫不可盡。持不盜戒
得具足檀波羅蜜。分身滿十方作釋梵四
天王。及作諸小王沙門等身。財施度脱衆
生 持不婬戒得陰馬藏金色之身。衆生
見者怖畏即除。捨欲斷煩惱。名稱普聞。聞
者歡喜 持不妄語戒得四無礙辨。法辨義
辨辭辨樂説辨。一音演説。衆生聞者皆得解
脱 持不飮酒戒得大聰明。一念中聞十
方諸佛語及一切衆生語。亦知佛心及知一
切衆生心。得諸佛集三昧 持不説在家出
家菩薩罪過戒得漏盡通五眼六通。備三明
等法 持不自讃毀他戒得生生之處十方
凡聖常讃歎。聞汝名者住不退轉地 持
不慳貪戒得一切種智具足無礙。衆生見
者無不發心 持不嗔恚戒得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衆生見者發菩提心 持不謗三
寶戒得具足三乘聖道。一音演説法聲滿
十方。令一切衆生一時悟道皆得成佛
汝已受菩薩戒竟。過度四魔越三界苦。若
能受持如教修行。是天人丈夫。汝若破戒不
持。非是菩薩。亦非天人丈夫。是名畜生邪
見外道。此戒名無盡唯得重受。不可捨。誓
度一切衆生。衆生無盡。此戒無盡。説法劫數
不可盡故此戒無盡。瓔珞經云。一切凡聖菩
薩戒。皆以心爲體。心無盡故戒法無盡
善男子善女人等。吾今以爲説十無盡戒竟。
戒法已竟。是眞菩薩。眞發菩提心。眞是佛
□□□正法生。戒行具足正向佛道。超度
四魔越三界苦。是眞勇猛。是迴向佛道。是
眞度衆生。以□□□生生世世不求粟散
小王轉輪聖王釋梵天。能如是受持。如説修
行者。是名菩薩天人丈夫。破戒不持則非
菩薩。亦非天人丈夫。是名外道。□□□之
處。用此功徳與十方法界衆生。共同趣菩
□□□
  夫受菩薩戒者。超梵釋二乘之入諸佛菩薩之
 教也。故梵網經云。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眞是諸佛子。出家菩薩戒之中卷

  本云
 延寶三年乙卯閏四月二十五日書寫畢
 景蘇菴可云
 延寶七己未年六月二十一日。以松壽院晃
 憲本令書寫了 公憲


以下裏書
開導之義。瓔珞經可見。寛平元年六月十三

六十華嚴第七云賢首品戒是無上菩提本應
當具足持淨戒 若能具足持淨戒 一切
如來所讃嘆 信戒文在瓔珞經。可勘之」
大論十四云。復次是戒略説則有八萬。廣説
則無量。疏出之
偘疏四云。下論復云。略説則八萬廣説則無
量者。以有作爲略。以無作爲廣也。廣立
戒章可見
論云十三尼略説則五百戒。廣説則八萬。比丘
略説二百五十。廣説則八萬。第三羯磨訖。即
得無量儀法尼亦爾。
如上文
或事修而未悟於理三十四
心成佛
或悟偏而未進
於圓三乘共
十地
或慚證而未極於頓五十
二位
今將迴
事以向。理折偏以進圓行漸而詣頓圓教初
心造境
即中
釋曰。三千威儀是聲聞行。八萬細行是大乘
儀。若彼此相望。三千麁八萬細。故今總列
之。又別教人歴劫修學四教法門。今梵網所
被此別圓機故。約彼歴列爲菩薩可學云云
所以寄一門列之。又寄純圓門釋之者。丈
六佛本來是大日法身。故法華別序疏云。丈
六佛即遮那法身也。若用此義。三千即菩薩
以窮子即
長者也
得意在人耳。今儀上載
又如來一戒三行文。不是唐本也。本朝祖師
依本儀上
圓教所詮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句。抽出宗旨
故。至如此戒師講折令人知意。毘無妨也」
扶雲反。大首貌也。衆貌也。説文一曰。鬢也。
或爲盼字或三乘以此爲斑賊之斑字
祇洹圖有菩薩戒壇在家
出家
此文云安置道場。第四十簡擇受戒之文
云。比丘與其俗服。有異義記云。當知出家
菩薩必用壞色。准如此文。登壇受戒多約
出家
高座秉法 下三十七戒。昇四十七戒並云。
誦者高座法師。比丘高座上座
明云。略明三種三寶爲所歸依。一住持。二
別相。三一體。一住持者。人能弘道。萬代之
所流傳道藉人弘。三寶於斯常住。則剃髮染
衣爲僧寶。黄卷赤軸爲法寶。泥木素像爲
佛寶。二明別相三寶者。十方三世法報應化
爲佛寶。所説法門爲法寶。除妙覺外菩薩
二乘爲僧寶。三一體三寶者。實相圓理名爲
一體。即一而三無罪祕藏。如世珍奇故通名
寶。何者。心體覺知名佛。性體離念名法。心
體無諍名僧。凡聖始終此三具足。佛已修證
應物現形。別相住持功由一體。我等理是
如氷在水。若欲融氷善須方便擬趣佛
果非修不成。令依覺知正向此三爲歸
依處。教言。弟子某甲等云云
明云。第三請師。凡爲師者應具五徳。一堅
持淨戒。二年滿十臈。三善解律儀。四師師
相授。五定惠窮玄。師應教言
南岳戒本
我若在三惡道中受大苦惱處。願和尚阿闍
梨尊人同學。救我令得解脱
菩薩善戒經云。受得菩薩戒者。終不自念
我所受戒從和上師邊。自念乃從十方佛菩
薩邊受戒。若從師及和尚邊受得戒者。不
名菩薩戒。爲從十方佛菩薩受得者。乃
名菩薩戒
瓔珞經上天衆受
學品
云。佛子受戒有三種受。一者
諸佛菩薩現在前受得。眞實上品戒。二者諸
佛菩薩滅度後。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薩者。
請爲法師教我戒。我先禮是應如是語。
諸佛大尊者爲師授與我戒。某弟子得正法
戒。是中品戒。三佛滅度後千里内無法師之
時。應在諸佛菩薩形像前&T050352;跪合掌自誓
受戒。應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
菩薩等。我學一切菩薩戒者。是下品。第二
三如是説云云
普賢經山王院我謂聖人三師作我和上羯磨
教授者。如來法身報身應身引起我本有理
智行法。令我悟入三法具在一心之中
明云。請聖爲師爲證明竟。十方諸佛神通
道眼皆見聞我。如對目前向之懺悔
沙門道進等戒。懺不許。且令悔過。悔過七
日夜竟。詣申求戒。大怒不答。首尾三年。夢
見牟尼授戒。明日詣申欲説所夢。未至數
十歩驚起唱言。善哉善哉。已感戒矣。我爲
汝作證。次第於佛像前更説戒相。道朗同
感夢。自卑戒臈。求爲法弟。爰從進者十有
餘人
亦如浣故衣之文。出大經二十九卷
周穆王壬申佛涅槃。至日本貞觀十二年庚
寅。凡一千八百一十八年。至貞觀十六年千
八百二十二年也。至元慶五年正經千八百
二十九年。元慶七年千八百三十一年。至仁
和二年則一千八百三十四年也。至仁和五
年一千八百三十七年。至寛平三年都經
一千八百三十九年
此出修證中。此一卷也
夫欲懺悔須復先識逆順十心爲懺方法
代過根本。一無明邪惑觸境生著。二外加
惡境惡心轉熾。三内外縁具破己他善。四
縱恣三業唯惡是從。五事雖未廣惡心遍
布。六惡念相續初無暫停。七隱覆瑕外現
賢善。八増状作罪不畏惡道。九魯扈羝突
無慚愧心。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順於 生
死故曰

次明逆流。一正信因果。二生慚愧心。三
怖畏惡道。四發露過罪。五斷相續心。六發
菩提心。七修功補過。八守護正法。九念十
方佛。十觀罪性空。逆次滅前順流十心。起
必從細至麁故。始自無明終無因果。滅乃
從麁至細故。始信因果終觀性空。是則第
一破第十。乃至第十破第一。此逆順二十心
文。本戒儀中撮略載之。今此文具載止觀
正文。又宗教中處處有之。而不如大止觀
委細了
鈍也。音云魯扈者遲鈍也。不識尊卑弱
強也
扈 胡古反。養牛馬曰扈。養貌也。廣大也。自恣
心縱也。勇健貌也。依也。古作&T010572;字。跋扈之扈
觝突四分第二。觝突取但是下流柢炬失續也。柢猶權
判也。指也。觸至之柢作抵。抵觸也。或作觝
字。音秪(丁禮反)
作祗字非也。從牛
宇也。枠也。
欺也。滑也
  此句出大經二十二卷徳行品之四
阿差末經二云七卷本其無衣者因施與之。後
世所生便不抵突常抱慚愧
瑜伽二十七卷。有小刀風有大刀風記解云
可以
刀損
南山鈔一云。壽終之時。風刀解身筋脈斷絶。
心不怖畏
搜玄二云。解身等者。准雜毘曇心。問。云何
火能解支節耶。答。謂火大解時。火大増遍
燒筋節。筋節解已不久命絶。水大解者。先
令筋爛。風大解者。令筋碎壞。支節解已。不
過日夜命終。地大利故不能解。心不畏
者。論云。或見相好。或自知持戒清淨。心不
怖畏也。由持戒故得此不怖之利
止觀輔行搜要記云。法花文句五云。刀風解
體爲裂。風刀者。人將終時。必爲散風所

輔行記云。言風刀者。人命欲終。必爲業力
散風所解。如解□囊使息風不續。如解
溝續使血脈不流。如解機關使筋節不
應。如解大炬煖氣滅盡。如解坏器使骨
肉分離。四大既分應遭塗炭。如何端拱不
修善本耶
大論十三尸羅波羅蜜。釋論云。持戒之人壽
終之時。刀風解身筋脈斷絶。自知持戒清
淨。心不怖畏。如偈説。大惡病中。戒爲良藥。
大恐怖中。戒爲守護。死闇冥中。戒爲燈明。
於惡道中。戒爲橋梁。死海水中。戒爲大

摩訶摩耶經云。無常殺鬼同補求使。諸病風
刀欲斷大命云云
  今案。大論瑜伽並云刀風。若以此文亦
 稱風刀無大妨。得意同旨也
八師經偈曰小乘念人衰老時。百病同時生。
水消而火滅。刀風解其形。骨離筋脈絶。人命
要當順。五用畏是故。求道願不生今此文
可刀
風是本正
文也
牛耳尾牙事。出大智論第十四卷尸羅波羅
蜜品
王事出智論第三十卷。云阿育弟違他輸。今
與論意同
今定曰。論不細示。當知此止觀文專依阿
育王經。其正文者。育王弟名毘多輸迦書家
毘多
爲阿
十卷育王經至細説之。可披耳
  今又決曰。論違輸與經毘多輸同。以違
 與毘其意同故。古云毘多。新云毘他吠
 陀。並不相違
十住毘婆娑論第九卷難一切智人品云。諸
家者。工巧家・商沽家・居士家・長者家・大臣
家等。於諸家中其小家應恭敬大家。此難
詞也。下戒儀下又有大家言。仍今載之
大集經云。我弟子年滿受戒。猶如王子年未
滿二十不王位云云可見正文
汝年滿二十不。究竟實義經上云。復次未來
世諸衆生等。欲求出家及已出家。若不能
得善好戒師及清淨僧衆。其心疑惑不得
如法受於禁戒者。但能學處無上道亦令
身口意得清淨已。其未出家者應當剃髮
被服法衣如上立願自誓而受菩薩律義
三種戒聚。則名具獲波羅提木叉出家之戒。
名爲比丘比丘尼即應推求聲聞律藏及菩薩所
習摩徳勒伽藏受持讀誦觀察

若雖出家而其年未滿二十者。應當先
誓受十根本戒及沙彌沙彌尼所有別戒。乃
至其年若滿二十。乃可如上總受菩薩三
種戒聚。然後得名比丘比丘尼
衣鉢具不。戒經云。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
如鳥二翼云云今案。十八物中。三衣鉢多羅
座具於出家人爲最要故。須問具不
父母聽汝不。戒經云。出家人法不向父母
禮拜 案云。被聽後合出家。出家已後不
可更禮
國王聽汝不。同經云。出家人不向國王禮
拜 仁王經下云。一切國王大臣云云自恃
高貴滅破善法明作制法。我弟子比丘比
丘尼不聽出家行道 又云。爾時十六大國
聞佛七誡所説未來世事。悲啼涕泣聲動三
千。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失光不現。時諸國王
等各各至心受持佛語。不制四部弟子出
家。當如佛教
戒經具文云。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
向父母禮拜六親不敬。鬼神不禮
眞言經中云。見天等像但合掌不可禮拜」
律云。父母聽汝不。乃至汝非官人不
准戒經其意相同。若無七遮道具。亦備堪
得受戒。若不具者不可授竟
天崩地裂。薩婆多論文也
盧舍那佛授釋迦如來。釋迦如來授彌勒菩
薩。彌勒菩薩授龍樹菩薩。龍樹菩薩授羅
什三藏。羅什三藏授南岳大師。南岳大師授
智者大師。大祖次第相承。道邃傳教歸朝之
後。於叡山澄和上爲上首授光定徳圓等
百餘人。其後光定和上授長意座主。長意授
慈念僧正。慈念授慈忍僧正。慈仁授源心大
僧都。源心授禪仁阿闍梨。禪仁授長忍上
人。長忍授黒谷寮空上人。寮空授源空
大唐貞元二十一年歳次
乙酉
當大日本國延暦二
十四年乙酉春三月二日初夜二更亥時。於
台州臨海縣龍興寺西廂極樂淨土院奉請
天台第七傳法道邃和尚。最澄義眞與大唐
沙門二十七人倶受圓教菩薩大戒。有別紙
書載也
大唐多有通受少有別受。故作羯磨不載
年滿二十三衣鉢具等言。今此壇上多分別
受少通受。已有著衣等事。此皆據教故。須
始終必載年衣鉢具。若不然者別受不成。
決定違教語。此不載之時。於之後莫授。
大小二律用心各異。別受儀式多無差殊。十
八種物及僧服異俗等制衣合行
    仁和三年四月八日 珍記
十乘律曰。昇羯磨必載年衣等。以在前在
後必行者受事也。若不然者何煩載之。今
已似彼。何以初後缺之。留心思云云
大唐和上受菩薩戒文云。戒師即執香爐
&T050352;跪云。我某甲仰啓十方云云受菩薩戒文
中卷云云先請菩薩後請於佛。受人&T050352;跪。
戒師起立。若高座不須起立。令同音三迴
云。敬禮十方云云
下卷文同中卷起或不起在
文分明
唐三藏譯菩薩戒羯磨文云。大徳憶念。我如
是名。於大徳所乞受一切菩薩淨戒。唯願
須臾不辭勞倦。哀愍聽授第二第三亦
如是説
伽論四十一末云。又諸菩薩欲受菩薩淨戒
律儀。若不會遇具足功徳補特伽羅。爾時
應對如來像前白受菩薩淨戒律儀。應如
是受。遍祖右肩右膝著地或蹲跪坐。作如
是言。我如是名。仰啓十方一切如來已入
大地諸菩薩衆。我今欲於十方世界佛菩薩
所。誓受一切菩薩學處。誓受一切菩薩淨
戒。所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
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
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
具。於是學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
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在一切
菩薩今學。第二第三亦如是説。説已應起。
所餘一切如前應知具如上
四十卷
    仁和三年八月三日 抄者
唐三藏譯菩薩戒羯磨文云。能受菩薩不起
于座。能授菩薩對佛像前。普於十方現住諸
佛及諸菩薩。恭敬供養頂禮雙足。作是白
言。仰啓十方云云。惟此須起
此證明文也
  初云。若諸菩薩欲學菩薩三聚淨戒。或是
 在家或是出家。先於無上正等菩提發弘
 願已。乃至合掌恭敬如是請言。大徳憶
 念。我如是名。於大徳所乞受一切菩薩
 淨戒云云即受戒羯磨第一文也。明知此
 羯磨通在家出家
瑜伽論第四十卷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
戒品第十之一。説授菩薩戒法。唐三藏專依
論出羯磨文
論云。應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或法弟。
欲於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受諸菩薩
一切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
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
今具。於是學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
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
汝能受不。答言能受。能授菩薩第二第三亦
如是説。能受菩薩第二第三如是答。能授
菩薩作如是問。乃至第三授淨戒已。能受
菩薩作如是答。乃至第三受淨戒已。能受
菩薩不起于座。能授菩薩對佛像前。普於
十方諸佛菩薩頂禮雙足。作如是白此請
作證
善男子合是在家
法弟合是出家
    已以仁和三年八月二日。看論以書。論
   者在通授
第四戒對受戒法三羯磨
之末文
云。師應起自禮佛意
作是言。某甲菩薩於我某甲菩薩前三説受
戒。我爲作證。十方諸佛證知某甲詞如
上句
義記云。新撰本者。是近代法師所集。凡十八
科。第一師初入道場禮佛。在佛邊設座坐
乃至第十五師起唱羯磨亦以羯磨
發戒
第十六
結竟。第十七師還座 勸學。第十八説十重

明云。第十廣陳持犯如下消釋且示十重。
若諸菩薩已於戒師所三説受菩薩戒竟乃

明云。若自殺人若教他人。乃至報墮地獄
不如意處乃至
明云。盜錢滿五。淫。大妄語。酤酒。與人説
於菩薩聲聞四衆名徳之過。自讃己功毀他
高勝。罵辱乞者慳法慳財。嗔上中下境不
受懺愧。對衆謗毀大乘三寶。若自謗若教
人謗詞内句
同前
上聲。平聲。買酒也。一
宿浮酒也。去聲賣酒也
玄一云。今言實相體。即權而實離斷無謗
也。即實而權離建立謗也。權實即非權實
離異謗也。雙照權實遍一切處離盡謗
也。斯乃總二經之雙美。申兩論之同致。顯
一家懸會明今經正體也
上文云。金剛藏説。佛甚微智辭異意同。其辭
曰。空有不二不異不盡。空非斷無故。故言
不盡。此亦與龍樹意同。中論云。因縁云云
   明云。永離不自在身
明云。十一教發廣願。上明發心四弘總願受
律儀戒名爲起行。今更總別重發願。迴因
向果。迴已與他成菩薩之徳
明云。第十二教持戒。令誦戒本。有所不解
一一鎖通。念佛誦經思惟修集。具如下文隨
戒鎖釋
    文政七年甲申秋八月書寫了藏華頂摩
   尼寶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