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天台圓宗四教五時西谷名目 (No. 2375_ ) in Vol. 74

[First] [Prev]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十四心得阿耨菩提。則是上忍世第一刹那
也。登金剛座。以草座爲座成正覺。身相
丈六。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是劣應身佛
也。此初三二煗等四善根次第。准望聲聞四
善根。菩薩四善根。坐道場得之也。此三藏
菩薩。三祇百劫間。不斷煩惱。至後身三十
四心斷結。是云一坐成覺也。三十四心者。
見道八忍八智。修道九無解九解脱也。斷一
品惑。有一箇無礙解脱也。斷非想第九品。
無間道云金剛喩定也。七轉法輪。成道後。
於波羅奈國鹿野苑。爲三乘弟子。説生滅
四諦十二因縁六度法門也。八入涅槃。在
世八十年後。於拘尸那城沙羅雙樹間入滅。
唯留舍利。爲人天福田。身智共滅。入無餘
涅槃也 私云。三藏菩薩三十四心斷結。聊
有異説。取最後身。不坐樹下前。以有漏
智先斷下八地惑也。非想惑必以無漏智
斷之故也。然後坐金剛座畢。欲成道時。以
九無礙九解脱斷非想惑。是倶舎意也。若
依大論意。不坐樹下已前。總不斷煩惱。
正坐金剛座。將成正覺時。以三十四心。頓
云斷三界煩惱也 已上三藏教下畢
西谷名目卷上


天台圓宗四教五時西谷名目
卷下

通教者。是界内理教也 問。此通教觀名體
空觀名即空觀意如何 答。前三藏事相隔
歴教。而明折空觀。然今通教意。折破諸法。
非觀空義。押諸法體。觀即空故名體空。
亦云如幻即空觀也。又以鏡像水月譬可
知也。是則通教大乘。而其義深故。從三藏
勝明相即旨也。押煩惱體明即空也。談
煩惱即菩提義也。生死即涅槃義。准之可
知也 問。名通教意如何 答。此通教大乘
初門。而從小乘移大乘初也。故此教通別
教通圓教故名通教也。又三乘通學故名
通教義有之也。凡於教理智斷行位因果八
法。通通通別通圓等義有之。仍亦名調機
入頓教也 問。此通教名含中教義如何
答。藏通二教。共無中教。而教面明中道義無
之。雖然通教於如幻即空理内。含非有非
空中道理故名含中。亦名正通實相教。亦
云堪入不空教也 問。藏通二教同三乘共
學。若爾者何必限通教名三乘共學教耶
答。藏通同雖三乘所學也。其意聊異也。所
謂三藏三乘。諦縁度各別修之。則聲聞學四
諦。縁覺觀十二因縁。菩薩行六度也。然通
教三乘共學四諦。三乘通觀十二因縁。三
乘通行六度。諦縁度互通用學之。故言三
乘共學教也 問。通教所明諦縁度法門。前
三藏教所明諦縁度法門。其不同如何。亦大
經所明四種十二因縁等中何耶 答。三藏
教四諦十二因縁六度。皆以生滅爲義故。
名生滅四諦等。今通教理教。而諦縁度共以
無生爲義故。名無生四諦等也。仍以生滅
無生。可辨二教不同也。故。大經所説四種
中。明無生四諦無生十二因縁也 問。通教
三乘所經次位有幾耶 答。立十地次位
也。一乾慧地。外凡伏惑位。三藏教三賢分
齊也。三乘同以無生觀。修五停心別想念處
等伏惑也。無生觀慧雖巧也。斷惑智水乾
故。名乾慧地也。二性地。是内凡位。同伏惑
位也。三藏四善根分齊也。三乘種性方定故
名性地也。三八人地。自此位三乘同發眞
無漏。斷見諦惑見道也。十心六中前十五
心須陀洹向分齊也。八忍八智中除第十六
道類智取第八忍故。名八忍地也。依之或
八人者釋八忍也。八忍具足小智少一分
故。名八人也。四見地。初果十六心中第十
六心初果位也。前十五心間斷八十八使見
惑。此位見無生四諦理故。言見地也。五薄
地。第二果斯陀含果位也。斷欲界九品思惑
中初六品。欲界煩惱薄故言薄地也。六離
欲地。第三果阿那含果位也。斷盡欲界九品
思惑離欲界故。言離欲地也。七已辨地。第
四果阿羅漢果位也。三乘同斷盡色無色界
七十二品思惑。自行入空慧已成辨。故言已
辨地也。自乾慧地至此已辨地。亙地地
經三乘共位也。其中聲聞鈍根故。斷盡見
思正使謂至極。留此巳辨地入涅槃也。八
支佛地。縁覺菩薩。眞無漏功徳力大勝聲聞
故。斷盡正使上除習氣也。其中支佛。留此
位入涅槃故。言支佛地也。習氣者氣分之
義也。付之有多種根障定障潤生習氣等
也。九菩薩地。聲聞留七地支佛留八地。仍
此第九地有菩薩耳故。言菩薩地也。慈悲
廣大利益衆生故。多劫間誓扶習生。斷習
氣色心無知也。但菩薩斷根障定障無知。未
斷潤生習氣殘置也。此位具八相中前五
相也。誓扶習生者。菩薩第七地斷盡三界煩
惱故。可引三界生煩惱無之故。人中天
上受生。欲利益彼衆生時。斷七地煩惱。
習氣弱而雖無可受生義。菩薩從利衆
生之誓願力引立彼習氣。何處受生利益
衆生也。如此誓扶習生事動踰塵劫八地九
地間具足菩薩行相也。十佛地。過菩薩地
至第十地。以一念相應慧斷餘殘習氣。盡
一切煩惱八相成道也。一念相應慧者。欲成
佛時一念智慧也。出假既極成佛故。斷所
殘置習氣也。八相中成道轉法輪入涅槃三
相。佛地具足之。此佛菩提樹下。以天衣爲
座成佛也 問。自通教移別教機有幾不
同耶 答。根性不同。過去宿習區故。種種機
類相分。所謂被接通別通圓等機也。於被接
有別接通有圓接通也 問。被接者如何
配立耶 答。取通教鈍根菩薩不被接也。
彼云當通機也。最上利根菩薩被接也。所
謂通教所明觀如幻即空理。利根菩薩思惟。
諸法一向觀空而有也。又諸法觀有而空也。
然時是非有非空中道理眞實悟有之自料
簡悟別圓中道也。是言被接也。意通教菩
薩云被別圓接義也。接字訓續也。是則通
教眞諦理。悟接別圓中道也。是者通教理
本含中道理。鈍根菩薩。不悟出之。利根菩
薩。觀是眞諦理。深悟出所含中道也。依之
或判。令深觀空即見不空。釋兩處交際須
安一接也。而通教眞諦理。取悟出後教中
道。悟出別教但中。言別接通。悟出圓教不
但中。言圓接通也。但此被接機。有上中下
三根不同。所謂上根被接者。通教第四地。斷
見惑悟。中道移別圓也。中根或六地。斷三
界思惑被接也。下根至八地九地被接也。
依之釋云。四地爲上。六七爲中。八九爲下。
是被接 尋云。初乾慧性地有被接耶。又
佛地論被接耶 答。有異義。一義乾慧性
地。不可有被接也。其故被接者。約斷煩
惱證眞諦理人論之故。未斷惑位乾慧性
地云無被接也。次第十佛果位。不可有被
接。是則被接者。就因位斷惑之菩薩配立故
也。九地已前皆移後教故。至第十地。實人
無之也。故言有教無人果頭無人也 尋
云。被接外通別通圓機者何機類耶 答。非
被接而有移後教者。言通別通圓機也。所
謂自乾慧性地移別圓者。不名被接故可
言通別通圓機也。又後後位非被接移後
教名通別通圓也 問。於通教名別義通
地位者如何配立耶 答。諸經論中。説次位
名言別教之次位。而其義通教有之也。一家
是釋名別義通地位也。此則借別教地位
名。顯通教義門也。仍寄合二教配立。云二
教合論次位也。立如此義。習通教機中。
爲可移別教機縁發者。先立別教地位呼
付義令説聞之。移別教配立也。此就名別
義通。三乘共單菩薩等不同有之也
三乘共名別義通者
 乾慧地─三賢─十信
通教乾慧別教十信。同外凡位故對之也
 性地─四善根─三十位
十住十行十回向。同内凡位故對之也
 八人地─須陀洹─歡喜地
 見 地─
通教八人見地斷見始。別教初地斷無明初
故對之也
 薄地─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離垢地明慧
 地
是通教地位數少。別教地位數多故。離開通
教地位向果對之也
 離欲地─阿那含向阿那含果─炎慧地難
 勝地
 已辨地─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現前地遠
 行地
 支佛地─不動地
已上無向果故直對之也
 菩薩地─初心─善慧地
 佛地─後心─法雲地
尋云。三乘共名別義通。與單菩薩名別義通
其不同如何 答。三乘共名別義通者。就當
通三乘共學次位。而離開向果對別教地
位故。云三乘共名別義通也。次單菩薩名
別義通者。論三地四地斷見。單就菩薩地
位配立之故。云單菩薩名別義通也 尋
云。付單菩薩名別義通。何有三地斷見四
地斷見不同耶
答。菩薩根不同有三地斷見。菩薩四地斷
見菩薩。依之經教説不同也。釋云菩薩斷
惑縱容不定此意也
    單菩薩名別義通者
 乾慧地─外凡─十信
 性地─内凡─三十心
 八人地   苦忍 歡喜地
     ─ 十五 離垢地
 見 地   十六 明慧地
三地斷見心也。此三地皆不出觀斷見
惑也
    四地斷見者
 八人地─ 四忍 歡喜地
    │ 四智 離垢地
 見 地─ 四比忍 明慧地
      四比智 炎慧地
 薄地─難勝地
 離欲地─ 現前地
 已辨地─遠行地
 支佛地─不動地
 菩薩地─善慧地
 佛 地─法雲地
釋云。三乘共名別義通。或以菩薩地後心
爲法雲地。單菩薩名別義通。或以佛地爲
法雲地
  腹合名別義通者
 乾慧地─初地─檀波羅蜜
 性 地─二地─戒波羅蜜
 八人地─三地─忍波羅蜜
 見 地─四地─精進波羅蜜
 薄 地─五地─禪波羅蜜
 離欲地─六地─般若波羅蜜
 已辨地─七地─方便波羅蜜
 支佛地─八地─願波羅蜜
 菩薩地─九地─力波羅蜜
 佛 地─十地─智波羅蜜
是單菩薩名別義通也。十地十地如次對故。
云腹合名別義通。又云平合名別義通也。
付此配立論六地齊羅漢義也。意十波羅
蜜對十地時。第六般若波羅蜜當第六地
也。其第六般若波羅蜜滿者。言自行入空智
慧成滿也。又羅漢果者。斷盡三界見思。悟
極眞諦理。自行入空智慧成滿位也。然對六
地般若波羅蜜。與羅漢果位其分齊同故。
云六地齊羅漢也
    別教是界外事教也
問。名果外教意如何。又此別教三乘共學
之耶 答。藏通二教界内教故。斷界内見思
惑證眞諦理。亦此別教斷界外無明惑悟
中道法性理故。名界外教也。亦見思煩惱。
謂三乘通障惑也。意二乘菩薩通斷之故
也。亦界内眞諦理。二乘菩薩通證之故言通
理也。此外界外別惑界外別理有之也。藏通
二教淺近故不明之。別圓二教深遠故明之
故。別圓二教共言界外教也。次此別教二
乘。共不學之。菩薩獨學故言菩薩教也
尋云。界外別惑別理者何等耶 答。別惑者
塵沙無明也。別理者假諦中道理也。總別教
立見思塵沙無明三惑也。斷此三惑能治
觀明空假中三觀也。先三惑者。一見思。是
見惑思惑也。此兩惑諸法計有煩惱故。迷空
惑也。故以空觀斷之也。二塵沙惑。是出假
障也。沈空惑故。迷有惑也。仍以假觀斷之
也。三無明惑。是中道障也。仍迷非有非空
惑也。故以中道觀斷所之也。三觀者。一空
觀。是有折空體空。見思惑能治也。ニ假觀。
是出假利生義也。塵沙惑能治也。三中道觀。
是有但中不但中。亦有雙非體雙照用。無明
惑能治也。此三觀三惑者。如次能治所治也。
所謂見思惑者。著有煩惱。而於諸法成有
執也。諸法常住。而不可有替思。此見思
惑所爲也。然此著有執情對治者。諸法有爲
無常法。而轉變生滅。故觀一法不可成執
著治之故。空觀成見思能治也。次塵沙惑
者。出假利生障也。此則前斷見思著所證
空理煩惱也。仍塵沙云著空惑也。意利益
十方衆生云菩薩出假利生。然我一證空
理離生死。無利益衆生思塵沙所爲也。故
治塵沙惑修假觀也。假觀者有義也。所謂
我身獨證空理。雖離生死。過去遠遠間。或
成親生子。或成男成女成師成弟子。知
不知皆漂生死海六道衢受苦。是不化度。
我身獨離生死爲何思。修行十方利益有
縁無縁衆生云出假行。亦云從空出假觀
也。仍修出假觀時。彼著空塵沙惑被治也。
次無明惑者。障中微細惑。一切生死煩惱根
本有之也。前見思塵沙用。而表顯現起煩
惱也。自是無明惑根本。起見思塵沙用也。
譬木根如無明。枝葉如見思塵沙故。言以
無明惑煩惱根本也。前見思塵沙。一向著
有著空。然今無明惑。見思塵沙總體。而有
無二執雙起故。治此無明惑能治用中道
觀也。中道觀者。備雙非雙照二用。雙非者。
觀非有非空義也。雙照者。觀亦有亦空義
也。前空觀假觀一邊一邊觀之故。云二邊
觀也。而今中道觀。有無二法總體。而兩方相
兼。非有非空亦有亦空之二義雙觀故。云雙
非雙照中道觀也。仍此中道觀。雙迷空有
成無明惑能治也 問。若爾者自初修中
道觀可斷諸煩惱。何煩先修空觀次修假
觀後修中道觀耶 答。直修中道觀不
故。先修空觀斷見思煩惱。離三界生
死。生死得自在。次修假觀。利益衆生。後
修中道觀也。依之瓔珞經云。二觀爲方便
道得入中道是別教次第相也。此三觀
三惑中。始空觀見思惑。假觀少分塵沙惑少
分。藏通二教明之也。此假觀塵沙。依亙界
内界外。藏通明界内分之假觀塵沙故言
少分也。次界外出假方。藏通不明之。無明
惑中道觀。一向不明之。界外別圓二教明之
也。仍三惑三觀共明事。限別圓二教也。此
則藏通二教淺近教故。當時遮眼。論界内生
死煩惱能治爲至極也。次別圓二教。教深
遠故。探出界外微細無明能治立微細中道
觀也 問。無明惑有幾不同耶。又別圓二
教所斷無明。有多少不同耶 答。無明惑
有重重不同。別教斷十二品無明。證十二
品中道理。圓教斷四十二品無明。顯四十二
品中道理也。此則別圓二教。共雖界外教。
別教權教故。其義淺斷十二品。圓教實教故。
其意深斷四十二品也。仍無明品斷雖無量
無邊。不可過四十二品也。故斷盡四十二
品無明。證四十二品中道。圓教之佛果也。
斷十二品無明。顯十二品中道。今別教之佛
果位也 問。付別教立幾次位耶。又修次
第三觀斷三惑位如何 答。總立五十二
位也。五十二位者。初十信者。一信心・二念
心・三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
護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願心。此十信
位。初聞次第三觀信之。發菩提心伏見思
惑。是外凡位也。二十住者。一發心住・二治地
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
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眞住・九法王子住・十灌
頂住。此位内凡位也。斷見思證空理故。入
空位也。初住斷見惑。自二住至七住斷思
惑。後三住斷少分塵沙。仍第七住成就空
觀也。此位學四種四諦中生滅無生二種四
諦斷思惑也。三十行者。一歡喜行・二饒益
行・三無嗔行・四無盡行・五無癡亂行・六善現
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眞實
行。此位云從空出假位也。前十住位。以空
觀云已證。此位捨彼空觀修假觀。出利生
門。廣亙界内界外利益衆生故。云出假位
也。此則廣學四種四諦。隨所化衆生根性
教化也。此位正學無量四諦。斷塵沙惑也。
無量四諦者。即出假法門也。十行對無量四
諦約竪意也。横學四種四諦也。是爲化他
也 問。入空出假時分如何 答。入空位。經
多生成就之。出假位經無量劫成就之。是
以大師釋云。若別教菩薩直行一行。動經無
量阿僧祇劫矣。如是修行劫數久故。別教
云隔歴長遠教也。四十迴向者。一求護衆
生迴向・二不壞一切迴向・三等一切佛迴向・
四至一切處迴向・五無盡功徳迴向・六隨順
平等善根迴向・七隨順等觀衆生迴向・八如
相迴向・九無縛無著迴向・十法界無盡迴向。
此位捨前十行出假位假觀。正修中道觀。
伏無明惑也。四種四諦中。修無作四諦。無
作四諦者。中道法門也。仍別教約自行。約
竪時。四種四諦共學之也。亦十行一位。約
横時。爲化他四種四諦共學之也。此四種
四諦。則四教法門故。指之云別教四教也。
釋云。十住正修空。傍修假中。十行正修假。
傍修空中。十回向始正修中十地證中矣。
五十地者。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
焔慧地・五極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
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此位地前空假
二觀爲方便。證入中道理也。仍釋二觀爲
方便道得入中道也。是斷無明證中道位
也。此十地一一地。各斷一品無明。證一品
中道理故。十地總而斷十品無明。證十品
中理也。初地位斷一品無明。自證一分中
理。百佛世界分身作佛。第二地千佛世界作
佛。第三地萬佛世界作佛。如是後後位皆十
倍。乃至佛果位。無量無邊世界分身散影作
佛也。六等覺者。斷第十一品無明。叶此位
也。以此位云一生輔處位也。受職灌頂即
可成妙覺位故。云補處位也。受職灌頂者。
十方佛來。以前佛智水灌此等覺菩薩頂。
汝已可成佛授職位也。七妙覺者。斷第十
二品無明叶此位也。此第十二品無明。云
元品無明也。此位斷盡一切煩惱。叶無礙
清淨位云妙覺佛也。瓔珞經與無明父母
永別。登中道山頂云云總別教意。無明品數
定十二品。釋斷十二品稱爲妙覺此意
也 問。此別教於何位判有教無人耶 
答。別教意。初地已上定有教無人。斷無明
惑。實圓教一心三觀智起斷之。故十迴向後
心。必圓教一心三觀智發成圓人故至初
地。實人無之也。仍別教意。云初地已上有
教無人也 問。別教移圓教行人論被接
耶 答。然也。圓接別是也。自通教移別教
行者。如立別接通。亦從別教移圓教處
配立被接云圓接別也。此則觀別教但中
時。風度而悟出圓教不但中理。移圓教云
圓接別也。總被接三被接有之也。圓教是
界外理教也。明相即融通旨。談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義也 問。此圓教立幾次位耶
 答。立六即次位也。一理即者。此位未聞
佛法名字。三諦理具理性。事相曾不知之
故云理即位也。二名字即者。此位初聞佛
法名字故。云名字即也。此則聞圓教一心
三觀一念三千等法門。信心領納通達解了
也。依之釋云。於名字中通達解了。知一切
法皆是佛法。此意也。又言發菩提心位也。
聞佛法理。起眞實菩提心也。然釋云。今明
發心在名字位矣。三觀行即者。前名字即
位。聞法名字解了。其上今觀行即。修觀行
故言觀行即也。凝一心三觀觀法。讀誦經
典。六度等行立此位也。此觀行即。具云觀
行五品位也。五品者略頌曰。十六具足初隨
喜。此初品位。具修十法成乘觀故。言十心
具足也。十法成乘觀者。摩訶止觀明之。初
心難意得也。讀誦經典第二品。此初品觀行
純熟。加讀誦事行内觀相應也。更加説法
第三品。此自觀行純熟。又爲他説法也。兼
行六度第四品。觀心自在兼行六度也。正行
六度第五品。正行六度也。此觀行五品外凡
位也。此位伏五住煩惱。釋云。五品已能圓
伏五住矣。四相似即者。此位斷界内見思。
分得六根清淨功徳。相似住上眞因位故
云相似即。亦云六根清淨位也。五十二位
中。十信位也。圓教十信位。初信斷見。從二
信至七信斷思。後三信斷塵沙也。五分眞
即者。此位斷無明惑顯中道理。起遍應法
界用。十方世界八相成道。是名分證佛果
也。自行増進。終可至妙覺位也。五十二位
中。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置
此分眞即位也。共是斷無明證中道位故
也。圓教意。總斷四十二品無明。證四十二
品中理也。而此位斷前四十一品。不盡殘
一品元品無明故。不及妙覺位名分眞即
也。六究竟即者。此位斷盡第四十二品元品
無明也。迷盡悟究故。云究竟即也。亦名妙
覺位也。是極果位也。略頌曰。塵空爲座常
寂光。此即究竟摩尼輪矣 問。以六輪對
圓教次位意如何。亦名輪意如何 答。輪者
輪王果報感得寶也。是摧破一切物寶也。以
此譬斷破煩惱位也。此輪王有淺深。此
對位淺深也。十信斷見思塵沙。鐵輪位。十
住斷十品無明。銅輪位。十行斷十品無明。
銀輪位。十迴向斷十品無明。金輪位。十地
斷十品無明。瑠璃輪位。等覺斷一品無明。
水精輪位。妙覺斷一品無明。摩尼輪位。但對
判有異説。且從一義也 已上四教畢
問。一家意。付四教立化儀化法兩種四教。
於説時立五時。此呼五時八教也。若爾者。
其化儀化法四教者如何 答。化法四教者。
上所明藏通別圓四教也。次化儀四教者。一
頓教二漸教三不定教四祕密教。是則付如
來説教儀式論之。故云化儀四教也。初頓
教者。佛最初正覺時。不説方便教。頓説大
乘故云頓教也。次漸教者。爲小乘漸機。漸
漸説小乘方便教故云漸教也。次不定教
者。大小乘機並座砌。佛以一音説法。所化
衆生。面面我情聞成。各各領解不定故名不
定教也。淨名經云。佛以一音演説法。衆
生隨類各得解矣。釋云。互相知者名爲不
定矣。意大小乘機。互聞佛説法思惟。我得
意樣。定他人思聞也。而無左面面領解替
處名不定教也。次祕密教者。佛以神通力
而隱餘人。唯爲一機一縁説法。令開悟
云祕密教也。釋云。互不相知者名爲祕密
矣。此意也。已上是云化儀也。取其此化儀
四教所説法門體者別無之。但上所明藏通
別圓。頓説云頓教。從淺至深。次第漸次説
云漸教。大小乘交不定説名不定教也。隱
他人説名祕密教也。仍頓漸不定祕密者。
但説教儀式有之也。正其所説法體者。藏
通別圓法門也。其所化機。不出藏通別圓
四教機也。然釋云。兩種四教所被不出四
縁。四縁只是藏等四教矣。此意也。又藏通別
圓四教。云網目四教也。次頓漸不定祕密
四教。云大綱四教也。釋云。頓等是此宗判
教大綱。藏等是一家釋義網目矣。意一代五
時大段儀式。立頓漸不定祕密四教。如網大
綱張四方。其内説藏通別圓法門。大綱内
如結集種種網目也 問。若爾者五時説教
者何等耶 答。佛成道後説種種法門。而就
一段一段化儀。分別五時説教也。所謂初時
説華嚴經。第二時説阿含經。第三時説方等
經。第四時説般若經。第五時説法華經。已
上是云五時説教也。又法華經後。經三月
佛欲入滅時説涅槃經。此言後番醍醐味
也。法華涅槃者取同醍醐味。法華云前番醍
醐味。涅槃云後番醍醐味此意也 問。若爾
者。初華嚴經者何箇日説之耶。亦於何處
説之耶。亦其所化何機縁耶。亦四教中説何
教耶。亦五味中何耶。亦擬宜誘引彈訶濤汰
中何耶。亦華嚴經所明三照譬中何耶。亦兼
但對帶中何耶。亦華嚴經教主三身中何耶。
亦所居土何耶。亦華嚴經結經何經耶 答。
華嚴經。佛初成道時。最初三七日間説之也。
亦説處舊譯經七處八會。新譯經經七處九會
也。次所被機縁。厚殖善根別圓頓大機也。此
則法慧・功徳林・金剛幢・金剛藏四菩薩爲上
首。諸菩薩並凡夫大根性衆耳有之。二乘等
藏通機無之。皆是別圓機根也。次所説教。化
法四教中。但説別圓二教。不説藏通二教。
化儀四教中頓教也。又兼不定祕密。除漸
教化儀也。此則不説藏通方便。直説別圓
頓大教故云頓教也。而又別圓二教相交
故。別圓機聞不定故。論不定化儀。亦於一
座隱他人祕密説可有之故。兼祕密教化
儀。次五味中乳味也。五味者從牛搆出乳
煎是。其味次第能成變五味。是云五味也。
以此五味譬五時説教也。取其華嚴譬乳
味有二意。一佛最初説華嚴義。從牛初譬
出乳也。二以大乘擬宜小乘機。小乘機一
向未熟故。是乳味自牛出計而未練時譬
麁麁敷也。仍華嚴名擬宜教也。擬宜者。小
乘機雖無華嚴當座。但餘所而擬此大乘法
門分齊也。故華嚴三七日説云擬宜説也。
次三照譬中。譬先照高山也。三照譬者。日
出照世界。先照高山。次照幽谷。次照平地。
是云三照也。取其佛出世最初説華嚴。譬
日初出先照高山也。日譬佛。高山譬頓大
機。光譬説教也。次兼但對帶中兼也。華嚴
教主報身也。所居土實報土儀式也。但非竪
報身報土。影現報身報土也。竪報身報土者。
斷無明證中道菩薩感見之。未證凡夫不
見之。而今華嚴儀式。彼竪報身報土影現
同居土上令見之。故云影現報身報土也。
次華嚴結經梵網經也。次七處八會者。第一
摩竭國阿蘭若處説六品。世主妙嚴品。如來
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
品。毘蘆遮那品。第二摩竭國熙連河邊普光
明殿會説六品。如來名號品。四諦品。光明
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第三忉利
天會説十住位有六品。昇須彌品。須彌讃
嘆品。十住品。梵行品。發心功徳品。説法品。
第四夜摩天會説十行位有四品。昇夜摩天
品。夜摩讃嘆品。十行品。無盡品。從此已後。
多明別教隔歴相也。第五都率天會説十迴
向有三品。昇都率天品。兜率讃嘆品。十迴
向品。第六他化天會説十地位有一品。所
謂十地品也。第七重會普光明殿會説十地
勝進行有十一品。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
阿僧秖品。壽量品。菩薩住處品。不思議品。相
海品。隨相光明功徳品。普賢行品。如來現相
品。第八給孤獨苑有一品。所謂入法界品。新
譯第八重三會普光明殿會説一品。所謂離
世間品。第九逝多林會説一品。所謂入法界
品也。此華嚴經龍宮有三本。上本者十三世
界微塵數偈。中本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也。
下本十萬偈有之。四十八品。今本但有四十
九品。舊譯三十四品有之也。第二阿含經。漸
教。三藏。但。酪味。誘引。次照幽谷。不定教。祕
密教。華嚴三七日後。依大梵王請。於波羅
奈國鹿野苑。十二年間説小乘法門。化小乘
根機。化法四教中。但説三藏教故。兼但對
帶中但也。化儀四教中。除頓兼兼漸不定
祕密三化儀也。是則化小乘鈍根故。益漸
教機也。又於小乘機。聞不定化祕密化
不定機縁可有之。故亙不定祕密也。五味
中譬酪味。前乳味轉成酪味故。華嚴次所
説名阿含也。三照中譬次照幽谷也。四教
機中三藏最下劣。故是譬幽谷也。如來日
光放三藏教光影。照幽谷義也。擬宜誘引
彈訶濤汰中誘引教也。而此小機不可信大
乘法故。先教小乘淺近法門。誘小機引導
大乘。故云誘引教也。次能化教主劣應身
也。所居國土同居土也。前華嚴經時。影現報
身報土相故。雖著瓔珞細軟衣。今趣鹿野
苑小機時。脱瓔珞細軟衣。成丈六劣應小
身著麁弊垢膩衣。説小乘淺近法門也。是
則四阿含經也。遺教經爲結經也 問。鹿苑
時。佛最初化度何聲聞耶 答。初化五比
丘也。五比丘者。一拘隣・二頞鞞・三拔提・四
十力迦葉・五拘梨太子也。先化此五比丘。次
利益無量無邊衆生也 問。就鹿苑説教。
三轉法輪十二行法輪者如何配立耶 答。
四諦法門。經示勸證三。三轉説故云三轉法
輪也。所謂示轉法輪・勸轉法輪・證轉法輪
可有之也。意初示四諦理。次勸令行四諦。
次證四諦理也。如是經示勸證。三度説
四諦故。三四十二也。指之云十二行法輪
也 問。四阿含經者何等耶 答。一増一阿
含。廣明人天因果。二長阿含。明破邪見旨。
三中阿含。明深義。四雜阿含。明禪定。倶是
小乘經也。佛十二年間説也。第三方等經者。
藏通別圓。對。彈訶。次照平地。漸教。祕密。不
定。生蘇味。説時不定 問。方等經説時如何
 答。方等説時別立。不立異義也。寺門立
説時。云方等時十六年般若時十四年也。而
山門不定説時。云得果之後即有彈訶。鹿
苑時二乘證果。即説方等教。彈訶彼證果二
乘也。彈訶者斥義也。是則二乘鹿苑時。學
三藏教。僅斷界内見思。得羅漢小果。謂至
極而成究竟思。今謂無可斷煩惱無可
證悟。是云同入法性思也。同入法性思者。
同佛思也。凡佛意。直説大乘令悟思惟。雖
然二乘小機未熟不可信。還成誹謗可墮
惡道故。先説誘引方便之三藏淺近教。斷
界内見思。證眞諦偏眞理。一期報命盡。明
可歸無餘灰斷旨也。是則今此二乘小機。
在生死海。受苦思迷惑。斷煩惱願永不
受生死苦。故佛應彼機縁説三藏教。教可
歸無餘灰斷旨也。然是誘引方便。而終引
導大乘。令斷界外塵沙無明別惑。令悟假
諦中道理思惟。然二乘不知之。只叶己心。
鹿苑三藏教法門思至極處。即説方等大乘
法。斥彼二乘思至極鹿苑小執也。是云方
等彈訶教也。斥之義。謂如二乘無拙物。如
何歸灰斷。立菩薩行利益衆生。八相成道
而成三界獨尊。始過去遠遠父母親類。一
切衆生生死受苦。不思化度。己身獨斷惑
證理歸灰斷。思拙者二乘根性也。成虎狼野
干身。不可成二乘身。今作永不成佛者。淺
間敷如不合破石。如不敷枯木華。彼若得
忍。斥無成佛理時。二乘實思淺間敷。迦葉
沸泣聲動三千。善吉忙然捨手一鉢。此云
彈訶也。又淨名方丈室内立三萬六千床。文
殊等菩薩座之。二乘欲登之。床高成不能
登。佛教云。可唱須彌燈王佛名。二乘唱之
時。登座畢又變化天女雨微妙華。此華不
染著佛菩薩身。染著二乘身。是欲拂落。彌
著目鼻等。恥事無云計。是不斷界外別惑
故。界外五塵六欲華。染著二乘身也。被是
等彈訶。二乘思惟。昔鹿宛證果時。等佛思。
以外僻事有之。佛菩薩境界。智慧深位高最
羨。如何成佛菩薩。是念起云恥小慕大思
也。是云彈訶益。名生蘇味益也。前酪味轉
成勝味。云生蘇味也。如此被彈訶。冥機
成通教人。言方等冥成通人也。然方等説
時不定者。鹿苑而證二乘果。即有彈訶教
故也。假令鹿苑十二年内。可起方等彈訶
教故。云説時不定也。釋云。得果之後即有
彈訶矣。此意也。次方等名對義。四教並對。
大小乘對説故名對也。大小乘對説者。以後
三大乘。斥小乘三藏故也。化儀四教中非
頓教。亙餘三也。彈訶鹿苑機故有漸教。大
小並座四教交聞故有互相知不定。又爲
祕密機説祕密機也。次三照中譬次照平
地也。是則爲四教機。四教共平等説故。日
之日中譬遍照一切平地也。次教主身相。
尚本鹿苑丈六劣應身也。是則彈訶鹿苑漸
機故也。但時時如須彌山現大身有之。四
教機共有之。中深別圓機。見報身如來微細
相好。淺通教機。見勝應身也。但是於釋尊
一身上。具三身功徳故。勝機令見勝相。劣
機令見劣相也。釋云。於色相上四見不同
矣。此意也。如是四教機。各所見不同。不定
教筋也。正顯露定教方。只鹿苑而現劣應身。
彈訶二乘故。以此筋。方等教主云劣應身
也。此方等部有多經。其中本體經。大集經・
淨名經等也。方等部結經瓔珞經也。維摩經
菴羅苑説。大集經大寶房説。成道十六年。楞
伽經楞伽城説。鴦掘經舍衞國説。寶積經四
十九會説。解深密經鬼王法堂説。方等陀羅
尼經祇陀林説。一家以此等經爲方等經大
部。自餘小經略不載之。第四般若經者。通
別圓。帶熟蘇味。濤汰。漸。不定。祕密。次照平
地是三十箇年四處十六會説也。化法四教
中。説通別圓三教。不説三藏教也。雖不
説三藏教。尚鹿苑所説帶二乘小果濤汰
之故云帶也。又言濤汰教者。方等時一向
斥二乘。不可寄付體彈訶有之。今此般若
時。少誘二乘。令轉向大乘故。名濤汰云
轉教也。轉教者。佛勅命身子須菩提等。爲
菩薩令轉教大乘法門也。爲菩薩轉教。
於二乘身曾不成我物思也。如是令轉
教誘二乘。漸令大乘法門手馴。而終至法
華。爲令此等法門聞二乘也。濤汰者。意調
二乘心。次第引入大乘機。欲令開悟故。是
云般若經濤汰益。五味中云熟蘇味益也。
如是被濤汰二乘冥機成別教人。般若云
冥成別人。方等彈訶上。云成般若濤汰益
也。前生蘇味。重猶練成勝味云熟蘇味教
也。化儀四教中顯露定教。面漸教也。濤汰鹿
苑漸機故也。亦亙不定祕密。又三照中次照
平地接也。此般若部結經仁王經也
尋云。抑般若説時定三十箇年有何證耶 
答。仁王經云。二十九年説摩訶般若波羅
蜜矣。此仁王經已前説時二十九年云故。正
説仁王經年。當三十箇年。故云般若三十
箇年也。亦一證。菩提流支法界性論曰。阿含
十二年。般若三十箇年。法華八箇年等有料
簡之 問。四處十六會者何等耶 答。四處
十六會者。王舍城靈山初六會。室羅筏住逝
多林給孤獨苑次三會。他化自在天王末尼
室藏殿一會。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苑四
會。王舍城靈山一會。王舍城竹林苑中白鷺
池邊終一會。此大般若經唐玄奘三藏譯也。
一部六百卷。二百六十五品。六十億四十萬
字也。第五法華是八箇年説之。二處三會説
也。二處者靈山虚空也。此二處中。靈山二
度説。虚空一度説。故云三會也。不交前三
教。但説圓教。故云純圓一實教也。論教體。
雖圓頓一實法。約化儀次第。被云漸教接
邊有之。其故鹿苑漸機前四味調熟。至法
華開悟。故此漸機被教化方。被云漸教接
云漸圓教也。釋會漸入頓名爲漸圓此意
也。又法華云非頓非漸教也。意非化儀頓
云非頓。非化儀漸云非漸也。五味中譬醍
醐味。是則牛乳次第練。成酪味生蘇味等味。
終成究竟醍醐味。不可有過之味。至極味
故是譬一代説教中第一法華也。凡今經一
部八卷。二十八品也。前十四品迹門。明開三
顯一旨。説諸法實相理。開三顯一者。開會
三乘即一乘也。此時九界。皆歸一佛乘故。
凡夫二乘同成佛也。爾前定性二乘無性有
情。被斥永不成佛。法華迹門時。初明一切
衆生皆成佛道。二乘此時初預成佛授記也。
次後十四品本門也。説開近顯遠旨。顯久
遠實成也。凡迹門十四品間。但約横明十
果皆成佛。未説久遠實成旨。是則始自華
嚴乃至法華迹門十四品間。如來今日始成
佛説故。是垂迹示現化儀云迹門也。次本
門時。廢今日始成近情。顯釋尊五百塵點昔
成佛。云開迹顯本。云本門也。付之有重重
配立 問。於二處三會説二十八品方如
何 答。初於靈山會説十品。序品。方便品。
譬喩品。信解品。藥草品。授記品。化城品。五
百品。人記品。法師品。第二於虚空會説十
一品。寶塔品。提婆品。勸持品。安樂行品。已
上迹門十四品涌出品。壽量品。分別品。隨喜
品。法師功徳品。不輕品。神力品。第三又靈
山會説七品。自虚空歸本靈山説法也。囑
累品。藥王品。妙音品。觀音品。陀羅尼品。嚴
王品。勸發品。已上本門十四品。法華以無量
義經爲序分。以普賢經爲結經也 問。迹
門三周説者如何 答。三周者。法説・譬説・因
縁説也。法説者。直説十如實相法時。上根
身子等聲聞開悟。譬説周者。爲上法説未悟
者。寄三車火宅譬。説十如實相法門時。中
根迦葉迦旃延・目連・須菩提等四大聲聞開
悟也。因縁説者。爲上譬説時尚不悟下根
聲聞。寄大通佛因縁。説十如實相法時。下
根陳如等千二百聲聞開悟。所詮三周。三匝
説十如實相法門也。此三周得悟聲聞。云
三周得益聲聞也 尋。法華迹門所明十如
實相法門者如何 答。方便品經文云。佛所
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
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
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縁如是果如是報
如是本未究竟等矣。此文法華肝要也。一家
所立一念三千法門。依此文也 問。一念三
千法門者如何配立耶 答。十界互具足百
界也。百界各具十如千如也。此千如各具
三種世間。三千世間也。觀此三千諸法全行
者一念心。云天台一念三千觀門也。止觀
中廣明之。初心難心得也。十界者。地獄。餓
鬼。畜生。修羅。人天。聲聞。縁覺。菩薩。佛也。
三種世間者。國土世間。五陰世間。衆生世間
也。涅槃經。法華同醍醐味。四教共説之。法
華説出世本懷畢。佛歸寂滅涅槃理給體。
一日一夜説也。爲漏前番五味機。四教共
説也。此經明佛性圓常旨也。是則佛説法
華經。後可入涅槃告時。大衆悲嘆之故。佛
對大衆。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法僧亦爾唱。
四教機共聞常住旨也。其中權機。且權果蘇
息有之。頓而立歸佛性常住悟也。此經明
斷善闡提成佛旨也。是斷失三世善根惡
人也。雖然具佛性常理明成佛也 尋
云。涅槃經四教共説意如何 答。四教共説
者有二意。一前番五時。機縁未熟不悟類。
大小權實機不同故。四教共説。依之云捃
拾教也。二爲末代鈍根衆生機。行學小乘
權門法。以之爲方便。顯云可悟佛性圓常
理意。四教共説也。此涅槃経。三十六卷本
有之。是云三十六涅槃。又四十卷本有之。
像法決疑經爲結經也 已上五時廢立畢
問。佛有三身不同者如何 答。一法身如
來。非青黄赤白色。非長短方圓形。中道實
相理體也。二報身如來。自受用身。是如來内
證自受法樂智慧也。他受用身。是音聲無邊
色像無邊身也。三應身如來。劣應身三藏教
教主。勝應身通教教主。應身者應同六道衆
生。八相成道也 問。此三身如來所居有四
種佛土如何 答。同居土。界内劣應身所居
土也。釋云。凡聖雜居故云同居矣。二方便
土。界外勝應身所居土也。斷見思二乘菩薩
生所也。三實報土。界外他受用身所居也。斷
無明證中道菩薩所居也。帝網無礙境界也。
四寂光土。法身自受用身周遍法界理。唯佛
與佛境界也。三因佛性者。一正因佛性。衆生
所具無始本有中道理性也。釋云。凡有心者。
是正因種矣。二了因佛性。菩提心性即智慧
也。釋云。隨聞一句是了因種矣。三縁因佛性。
彈指散華等功徳也。釋云。彈指散華是縁因
種矣。三徳者。一法身正因佛性。至果時名
也。二般若了因佛性。至果時名也。三解脱
縁因佛性。至果時名也。三道者。一煩惱。至
果成般若功徳也。二業。到果成解脱功徳
也。三苦。到果顯法身功徳也 問。一大三
千界者如何 答。千四洲。千日月。千須彌。千
六欲。千梵天。是名千界。集千小千界名中
千界。集千中千界名大千界。此三合云三
千界也。此南洲三千界中央也。故諸佛出世。
餘四洲之南洲。佛不出世。此南洲有金剛
座。三世諸佛。皆坐金剛座成正覺。此坐上
窮地際。下到金剛輪際 問。三輪持大地
方如何 答。三輪者。一風輪。居最下。虚空
中有大風。其堅過金剛。廣無數。厚十六億
踰繕那也。二水輪。風輪上有水輪。廣十二
億三千四百五十由旬。深十一億二萬由旬
也。三金輪。水輪上三億二萬凝堅成金。廣
如水輪。金輪有大地。厚十六萬八千由旬
也。須彌高八萬由旬也。日月衆星繞山半腹。
衆生業力繞妙高山有風。日月衆星。依風
住空不墮也。從是諸天雖無日月。自身
出光明。仍華開合鳥鳴靜辨晝夜。華開鳥鳴
爲晝。華合鳥靜爲夜也 問。劫有四種其
相如何 答。一成劫。是有二十劫。初一劫
有微細風。次成世界大地山等也。次十九
劫。諸有情漸住。人壽無量歳也。二住劫。初
一劫百年間減一年。次十八劫。從十歳増
至八萬歳。又自八萬歳減至十歳。如是一
増爲一劫。第二十劫自十歳増至八萬歳。
只一増爲一劫也。三壞劫。是有二十劫。初
十九劫漸有情壞也。後一劫火災起。此火燒
世界。無一塵遺灰也。四空劫。是有二十劫。
壞畢唯有虚空。故云空劫也。凡増劫無佛
出世。有情樂増難厭離故也。仍八萬已下百
歳已上。佛不出世也。去向減劫。百歳已下
五濁増。可化時佛出世也 問。今此四教五
時依何引證立之耶 答。四教五時證。一
箇論義也。四教引證雖非一。先大經所説
四不可説四乘觀智可爲本也。四不可説者。
顯四教所證理方。四乘觀智者。顯四教理
解能觀智方也。四不可説者。一生生不可説。
是三藏生滅理也。指理體云不可説也。二
生不生不可説。是通教無生四諦理也。生不
生者。令生不生義也。三不生生不可説。是
別教理也。不生生者。令不生生義也。四不
生不生不可説。是圓教中道不思儀理也。四
乘觀智者大經説也。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
中智觀故得縁覺菩提。上智觀故得菩薩菩
提。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此四乘觀智者。所
詮聲聞縁覺菩薩佛四人觀智也。是如次四
教智可得意也。三藏教雖有三乘。聲聞爲
本也。大論小乘經云聲聞經。通教又雖有
三乘。支佛爲本。支佛自聲聞勝故也。別教
獨菩薩教。菩薩出假利生爲本。圓教甚深至
極教。顯佛果眞實悟教故。佛爲本也。涅槃
經中。如是藏通別圓次第配立。雖無之。大
師如此得意爲四教正證也。仍離四乘觀
智。不可立四教釋也 問。此四乘觀智四
教分別。正自何物起耶。此釋問答也。四教
義云。問。四教何起。答。從二觀起。問。三觀
從何起。答。從一心起。問。一心從何起。答。
從無起矣。取意 問。四教從三觀起云意如
何 答。三觀者空假中三觀也。凡四教門戸
雖區分。所結歸只收三觀也。所謂藏通二
教。共二乘空爲本故。聲聞支佛空智分齊。
三觀中空觀起也。別教三觀中菩薩出假爲
本故。假觀起。四乘中約菩薩上智此意也。
圓教三觀中之中道實相妙觀。四乘觀智中
上上智觀佛菩提智也。仍四教四乘。源從三
觀起法門也 問。三觀從一心起云意如何
 答。空假中三理。只我一念心。空&MT01302;&MT01302;
&MT01302;起故也。一念心無色質空也。然又起慮
想假也。有無共一心中道也。仍三觀只一心
有之也。示云。於法門可有甚深子細也。
後可注之。不可聊爾。一家綱要法門故也。
今先付四教義問答一端出之畢 問。一心
無起云意如何 答。本覺眞如。都迷不起悟
不起。是善彼惡云心不起。仍一念心不起
處無云也。然隨縁眞如波一動轉。一念心起
處無起云也。凡佛法大事者。悟心源大事
也。此一念心迷悟根本也。總釋尊出世。一代
所説佛法。爲令解此一念心也。悟之云衆
生得脱終也。釋云。一期縱横不出一念。三
千世間即空假中矣。意佛一代間縱横説法
利生也。縱者竪設五時説教次第。横者云
張八教網處也。仍四教五時。不出一念心
也。次五時引證。大經五味相生譬。華嚴三照
譬等也。如上云 已上四教五時名目畢 
八宗。一法相宗。立三時教明五位也。三時
教者。一人空法皆有教。是接四阿含等諸小
乘經。二人法皆空教。是接諸般若經。三非空
非有教。是接深密金光明法華涅槃等諸大
乘經也。五位者。一資糧位。謂大乘順解脱
分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二加行位。大乘順
決擇分十迴向後心已上二位初僧祇也。三通
達位。菩薩所住見道即歡喜地也。四修習位。
菩薩所住修道。從第二至法雲地。從初地
至七地第二僧祇。八地已上第三僧祇。五究
竟位。謂無上正等菩提。此宗能釋諸法相性
故。云法相宗。以深密瑜伽等六經十一論
爲所依。則唐玄奘三藏所傳也。遠承彌勒無
著。近承護法論師也。二三論宗。明三法輪。
一根本法輪。攝華嚴經。二枝末法輪。攝阿
含方等般若諸大小乘經。三攝未歸本法輪。
攝法華經。以三論爲所依故立名也。三論
者。中論四卷百論二卷十二門論一卷。此宗
後秦羅什三藏所傳也。今本朝皆承吉藏法
師流也。三華嚴宗。明五時教。一漸教。攝阿
含等諸小乘經。辨二十部諸小乘論。二大乘
始教。攝深密等大乘經瑜伽唯識等論。三大
乘終教。攝涅槃經等。四頓教。無別部。攝諸
大乘所明是心是佛等文。五大乘圓教。攝華
嚴及法華。以華嚴經爲所依。此宗大周法
藏法師所傳。四天台宗。明四教五時。天台者
是山名也。天有六星名三台星。此山對之
故云天台。此宗從是起故也。若以所依爲
名者。可云法華宗也。是隋朝天台智者大
師所傳也。五眞言宗。明三部。一大悲胎藏
界。二金剛界。三蘇悉地。毘盧遮那内證説法。
直以眞語爲門故名眞言宗。以毘盧遮那
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爲所依。但善無畏
三藏傳胎藏。金剛智三藏傳金剛界。至大
唐國。互爲師資傳兩部也。六倶舍宗。明三
學。以倶舍論爲所依。世親菩薩造。玄奘所
譯也。七成實宗。明二十七賢聖。訶梨跋摩造
也。八律宗。開五部。一曇無徳部。二薩婆多
部。三彌沙塞部。四波麁富羅部。五迦葉遺部。
如來滅後二百餘年。掬多三藏有五人弟子。
於大部毘尼。各執一見。終爲五部毘尼也。
已上
 慶安三暦初春日
西谷名目卷下畢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