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漢光類聚 (No. 2371_ 忠尋記 ) in Vol. 74

[First] [Prev]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71
漢光類聚一天台傳南
岳心要

  忠尋記
尋云。天台傳南岳心要文點如何。答。種種異
義雖有之。蓮實房云。天台傳南岳心要訓
讀也。故阿闍梨云。天台傳南岳心要可讀也
云云蓮實房和尚云。凡此心要者。南岳奉値
靈山淨土多寶塔中大牟尼尊相傳法門也。
此法門南岳授天台。天台授章安南岳天台
時只有口宣無章疏。章安正今法門記録
也。本朝高祖傳教奉値道邃和尚。面授口決
法門也。於之有重重口傳。口傳相如後注
云云 尋云。天台南岳倶靈山聽衆也。本地
雖無勝劣。垂迹和光日天台弟子。南岳師
也。何題天台傳南岳耶 答。此事尤可落
居事也。總定高祖時可南岳。而天台宗云
事深意有之。天台南岳爲師修法華三昧。
三七日滿時。内證圓明速發。以證白師。
南岳入定觀天台證得。歎云我與汝證無
異。但汝所化熟。我不熟能化。以自證應化
衆生云云又南岳讃歎天台云。我與汝無
證得異。於機熟不有異。汝可爲當宗高祖
云云有此道理故天台傳南岳書也。此事天
台南岳内證玄義見。其例證有之。智廣寺
布薩時。南岳天台倶有座。籌記時不書南岳
天台。南岳大師告云。智顗禪師佛法弘通有
妙相。籌記時智顗爲先。思禪比丘可次。依
南岳教維那惠廣律師智顗禪師書。以彼例
之。天台南岳云事。尤有其道理歟云云
尋云。天台傳南岳心要云傳何事耶。答。
於今傳有重重相承。先存大意有機法二
種口傳。法口傳云。此觀内證有二途。一境
智不二門。二還同有相門也。境智不二者。絶
生佛相斷教門踵。天眞獨朗不思議法
一切善惡都莫思量云此意也。次還同有相
門者。境智諸相泯亡。本解成立已。一切行
證悉止觀正傳也。傳教値道邃。以一言傳
止觀心要。所以本處通達門一言也。本處通
達門者。若三藏教根性人來問止觀法門者。
可云諸法無常也。若眞言三密行者來問
心要者。可云大日遍照自體。乃至一切事
理諸法。依其相貌可示觀心要。天台
大師源略開三文爲所行給故也。南岳大師
授一念三千觀給。故廣止觀一念三千觀爲
己心所行。如此心得。止觀法門還有相深
云云次機口傳云。山家大師心地四重機
云事釋給。四重機者。一次第昇出機。謂捨
六識迷情念爲令至九識本分處修諸行
業。二本住不下機。値知識經卷聞一切法
皆佛法。言下開天命。更不存一迷相。自證
圓明也。三本住不進機。謂根塵相對介爾一
念外更無有止觀本性。六識當體本有
情得意機有之。四二相不立機。止觀非止
觀不分別。行解不思量。不思議天眞機有
云云大師私加一種還修有相機立給。還
修有相者。不思議未分上立還有諸行云云
内證傳法決云。然傳止觀機相略有四種。
一次第昇出。二本住不下。三本住不進。四二
相未立機也矣。私云。亦有還修有相機矣。
委細旨加下。尋云。今心要誰人所釋耶。
答。南岳大師説。章安大師記録也。
疑云。山家大師教行證三度目録。心要南岳
大師所釋云事無之如何 答。故阿闍梨云。
此心要正天台南岳塔中口傳異義書顯給章
疏也。但於此疏中。多寶塔中大牟尼尊正金
言。天台南岳言。章安私言可有之。其文相
非口傳不可知之。口傳趣如下。但三度
目録無之云事可得意事有之。教行證三
度目録。大唐貞元二十一年乙酉六月三日
記録也。傳教御在唐刻。二箇度程略義。略
文。心要三部祕書不授。明日歸朝其暮。貞元
二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龍興寺西廂於極
樂淨土院。道邃和尚此書與傳教給。其時
和尚云。隨身録云。略義。略文。心要是南岳大
師説。章安尊者記。祕中深祕。汝納心中應
通山家教。既三部略書南岳所説見教行證
三度目録。歸朝已前記故尤不可有之。隨
身録歸本朝記録。故備擧心要等章疏。是
異相傳也。御廟先徳門徒三千人中。授楞嚴
院和尚給。故南岳所釋可得意也云云
尋云。一家相承有宗旨宗教二途。今心要者。
宗旨宗教中何耶。答。山家大師値道邃行
滿二師傳天台一家法門給。道邃相承云。
四教五時本迹二門法門宗教分域。大師内
證實談宗旨也。大師相承心要有重重。謂大
分自行化他也。自行門時。但是可限一念
三千。其故廣止觀序。此之止觀天台智者説
己心中所行法門矣。弘決第五卷云。大師
於覺意三昧觀心食法及誦經法小止觀等
諸心觀門。但以自他等觀推於三假。竝未
云一念三千具足。乃至親心論中亦是只
以三十六問責於四心。亦不渉於一念三
千。唯四念處中略云觀心十界而已。故至
止觀正明觀法。竝以三千而爲指南。乃是
終窮究竟極説。故序中云説己心中所行法
門。良有以也矣。既以一念三千觀爲大師
所行大意。自行一種可限一念三千見。一
念三千觀是諸佛内證。諸法肝要也。大慧苦
請不許能仁。法花已前諸經都不説之。雖
至法花會。三周得悟聲聞根性迂迴道故
正不顯説。只説十如是。以本末究竟語
密顯一念三千。天台大師證自南岳相承正
一念三千法門開示。見聞覺知功徳超過八
萬四千教。況於正修。即是名自行心要。於
化他門可有多種心要。一四性推撿。二空
無生觀。三一心三觀等也。於化他心要大分
多種。謂境智不二。還同有相也。於還同
有相可有多種心要。一不即心要。謂別教
教門所談。爾前帶權法門也。中道法性理相
離萬法不相即云故。二不離門心要。謂爾
前帶權圓竝別教實談也。正如法花煩惱即
菩提。眞如是萬法顯説無之。只以煩惱菩提
不相離義説相即也。淨名經云婬欲即是
道等是也。三斷證次第門。謂法花迹門所明
九界爲權。佛界爲實法門是也。迹門意。斷
九界迷情歸入佛界一理意有之。是相即
上斷證也。四眞如具法門心要。謂不變眞如
一理萬法具足故。五三千相對門。謂三千諸
法觀本有常住。六萬法三身門心要。謂可觀
法法塵塵自體本有三身。七寂照不思議心
要。謂可觀法法塵塵自體寂照具足皆佛知
佛見體也。八自法常恒心要。謂佛意内證所
談別可傳處心要無之。亦可修處觀法無
之。行住坐臥時所縁併止觀自體也。此八重
名化他心要。此八重上大師自證一念三千
觀有之。一念時諸法名相不可得也。三千
時相性宛然不可失。一念不思議全體有三
千性相名言。此觀上根上智所修全非下根
下智思量。此九重法門相傳名宗旨心要口
云云
尋云。天台傳南岳心要教行證三度目録中
何耶。答。教行二途今相傳也。證分心要更
非相傳。證不由他故。蓮實房云。教行二途心
要師資相承法門也。證道無相實義非能傳
所傳。正以教相定其眞理。如教修行故。今
天台傳心要可教行二途。但教有重重不
同。一應同局情教。謂爾前帶權經教相也。二
破局開情教。謂法花迹門所談破開爾前帶
權局情顯諸法實相眞義也。三本覺教。謂
本門俗諦常住三千本來實義自性本教也。
四直顯眞實教。謂今心要書顯所六即十章
文字言句。皆是不思議法然自用。難思本妙
形。絶教門始本相。今心要教者即是也。所
説諸義正佛意内證所志非教門教道義。於
行有重重。謂爾前迹門本門乃至觀心也。念
行者。捨本迹教門不思議未分自體也。一
心三觀一念三千竝四性推撿等。皆是未分
上實體也。總教行證三度血脈得意。教分血
脈正依法華涅槃。行分離十二分教。正授
所修行體。證分不傳一句習留也。以此趣
天台傳悟可得意云云
要 要者宗體義也。心者集起慮知義
也。心要總有多種。爾前帶權經意。但中法
性理爲心要。法性理正非一心一心所依
故。但中理爲心要。迹門意。從無相不相一
理色心出生。能生不變眞如一理爲心要。
本門意。俗諦三千諸法各心各體心要也。謂
地獄地獄當體爲心要。乃至佛果本有佛體
爲心要。如此三重心要正非大師本意。今
心要者本迹未分根本法華内證不思議
然自體也。自性不思議介爾一念具三千性
相。故今心要觀不思議・實體爲心要也云云
尋云。今心要大部止觀同異如何 故阿闍
梨云。今心要是多寶塔中相承書載密書也。
此漢光類一切諸法圓備直達寶處得意
也大部止觀此心要爲本釋也。但廣止觀殊
還同有相爲面譯也云云
尋云。今心要説文何爲機耶。答。尤可得
意事也。止觀五卷高尚播州下卑劣者卑劣
矣。利鈍二機何不可漏。法華本迹二門
説機云者。三周得悟聲聞。界内同居六識情
念強偏墮凡夫也。爲治之設偏墮但空觀鹿
園十二年間斷見思。其後設彈呵洮汰説。四
十餘年後。設法華本迹説開示悟入佛知
見。爾前捨空觀入假中。法華捨權教取
實教。本門捨迹門歸本覺。今止觀配立不
爾。境智不二門時。絶本迹權實名相。還同有
相門時一切行相皆止觀全體也。正還同有
相門我等得分也。本迹二門法門爲見思塵
沙無明斷人也。去法華爲斷無明證中道人
非鈍者得分。然今還同有相門止觀心。各各
住本門通達一念三千觀。然廣止觀。引華
嚴最初發心時一向求菩提堅固不可動彼一
念功徳深廣無涯際如來分別説窮劫不能盡
文定止觀正機給。然最初發心云妙樂擧
極下位博地初心釋給。最極下劣機爲正
給。餘教別進本行故鈍根機雖明。今止觀
心最極下劣凡夫不堪諸法。以本處通達
門爲教化令得勝益。見聞覺知都有大利
益。或又然圓頓教本被凡夫一心在凡即可
修習釋給。無心人不及力。有心程者何不
圓頓正機。佛立和尚語山家大師云。聞止
觀一部所説諸義不信受者。應知是人有
三途決定業。聞止觀不信受者不盡三途
縁者也。高尚者高尚卑劣者卑劣者。地獄餓
鬼等當體本止觀也。乃至佛界常修常證高
尚止觀也。尋云。如山家傳法以本所通達
門相傳止觀法門見。若爾者善惡無記三性
倶止觀體可示耶 答云云
疑云。不明兩方。若三性倶示止觀體云。
善無記可爾。惡當體若止觀。惡無礙惡見
也。如何。若依之爾也云。一切法本是佛法
也。爭可除惡性耶。答。此事第一大事也。
遂邃義云。於機有初化道後化道。惡本妄心
也。自性違法理。最初化道時以惡止觀體
不可云。増妄見故。後化道時妄心當體亦
止觀也。灌頂師爲惡人不説相待種開會
書給此心也。或人有雖無一善。何無無記
所作。無記不違善惡。示止觀體時成善性。
例如善財童子。五十餘知識中。或數砂爲
正行也云云佛立師云。善惡二性離遍計所
執倶止觀體性也云云
諸法寂滅相 於寂滅有重重。道教心。
如幻諸法自體空寂故爲寂滅。寂滅者寂相
滅妄義故。別教意。寂空假二邊相但中不思
議爲寂滅。法華迹門意十界十如諸法悉歸
不變理性。理性外更無有餘法。故諸法寂滅
相不可以言宣云事也。本門心。十界常住
故本分寂滅也。然而今文迹門方便品有之。
正存迹門義。大師隨義轉用以此文備觀
心發問給。今諸法寂滅相云者。本迹未分境
智一念。更無權實等處寂滅相云也。若諸法
自性不可思議。何説止觀耶問也。以境智
不二門問還同有相門可得意也云云
而説止觀 於言説有三種。一以名
説名。二託名顯體。三離言説言言説也。法
華已前諸經未顯眞實教門故。只以名説名
也。無量義經四十餘年未顯眞實云故。法華
本迹二門説託名顯體言説也。依聲色近名
至無相極理談故以名顯體也。止觀法門
離言説言言説也。名體不二任運無窮教名
施設。故所有言説不可同爾前本迹名相。
山家大師於大經藏前授教於覺大師以
三種言説教説三途云。教有三種。一以
教説教。正在前四味。二以教顯體。正在
法華。三離教説教。正在己心。所説止觀内
也示給。慈覺大師受此語立三種言説
給。決附云。言説有三種。一假名説教。二託
名顯體。三離言説言以之得意今止
觀離言説言言説也云云 問。有何所以而
説止觀矣。爾所云止觀云者大師内證法
門耶 答云云
疑云。兩方不明。如大師内證止觀者。今釋
今人意鈍玄覽則難矣。爲鈍根説止觀見。
若依之爾也云。廣止觀止觀明靜前代未聞
*矣妙樂大師受之大師内證釋。又序云。此
之止觀天台智者説己心中所行法門矣。止
觀大師内證天眞不思議法門也聞。如何。 
云云此事可得意法門也。今止觀大師内
證顯行前一切法門皆内證也。大師内證又
不別。一切衆生根塵相對所起一念即大師
内證也。故山家大師傳止觀本末給時。一心
爲本立十境十乘。十境十乘即一心也。一心
外別内證不可有之。止觀法門如本而談
故。鈍根自性鈍根。利根。自性利根也。利鈍十
異共大師内證也。故不可有相違。覺大師
渡唐朝。大師内證悟尋。良諝和尚決云。大師
内證者只指一心即是也矣。若如此得意何
非大師己證。止觀未分我等一心也。寂照雙
立。又不離一心。其上止觀五。高尚者高尚。
卑劣者卑劣云故也。故一切皆止觀也云云
一切諸法本是佛法 佛法得意有重
重。慈覺大師一代八重口傳可思之。八重
者。一不即門。二不離門。三斷相歸眞門。四眞
如具法門。五三千相對門。六萬法三身門。七
寂照不思議門。八還同有相門也。第一第二
爾前經意。第三第四法華迹門意。第五第六
本門意。第七第八止觀本迹未分所談也。前
六重從權入實。從迹入本法門故非大師内
證。第七第八本迹未分高下一如故大師内
證也。以八重總佛法言得意。一不即門佛
法。謂法華已前諸經明隔歴不融旨。以但中
理爲佛法。二不離門佛法。爾前圓等一分
明煩惱菩提不離義。諸法不離眞如爲佛法。
迹門有二種佛法。一萬法歸眞門佛法。謂迹
心。相即上明斷證次第旨。捨九界迷情
入佛果理。佛法謂迹門心相即上明此斷證
次第旨。佛果一理爲佛法。二眞如具法門。
謂一切諸法入眞如一理同成佛法。本門
有二意。一三千常住門佛法。謂三千諸法各
別自性常住也。地獄地獄當體佛法也。二萬
法三身門。謂法法塵塵自性本有三身也。自
性不生法身。照了分別報身。色相具足應身
也。諸法各各皆三身故。一切諸法本是佛法
云也。觀心未分所談有二意。一寂照不思議
門。謂諸法自性不思議。絶三身名義離迷
悟相。無思無念三千非三千爲佛法。二還
同有相門佛法。生滅事理乃至一切有相諸
法。悉止觀内證也。今所云一切諸法本是佛
法者。第七第八觀心無相佛法也。乃至天台
一家法門雖多途也。以此八重所落居。此
答*心。一切諸法。或境智不思議還同有相。
別可説止觀名議事無之。而止觀逗衆
機故。上根輩一切諸法本是佛法言下可
開悟。不堪之鈍根必依色經卷可得意。故
建立止觀法門也答也云云 行滿和尚付文
分機口傳者。一切諸法本是佛法乃至眼依
色入假文則易言内重重機有之。一解即行
證機。謂一切諸法本是佛法言下開發佛意。
別不待行證。二解行相修機。謂依教起解
依解立行有證。如此機正依章段建立可
得度也。於解行相修又有二種。一解行倶
圓相修。謂依一念三千教發一念三千解。
依解有一念三千行。二解圓行漸相修。謂
發一念三千解。不堪之故還修小乘等行
入實相理。以此趣當段文*心可得心云云
 問。圓頓行人依文字開悟耶 答云云
疑云。兩方不明。若依文字得道云者。依文
字得道鈍根所至也。圓頓止觀上根上智行
證也。若依之爾也云。而説止觀云下眼依色
入假文則易矣。止觀行者依文字得道見如
何 答。此事可口傳法門也。先滅後色經
卷不可劣在世説法。其故説法有六塵。在
世聲塵説法。色經卷色塵説法也。世人謂
如來在世説法勝。色經卷劣。此思甚非也
不空三
藏譯
反勝經説六塵種説法。經云。以口演
法時口即不長。汝阿難集諸説法應決法
意色。文字説法盡未來際更不斷故矣。蘇
悉地經十七會曼陀羅。釋迦安淺略一重。阿
難安慈悲不斷境第七重。慈覺大師見此
文。釋迦説法限五十年。阿難色塵所顯法遠
至人壽六萬歳。故阿難自釋迦勝云畢。尋
諸法性無有實佛相。只指諸法有利益。是
眞如來説法之相矣。文字得道人非圓頓行
者云事大非也。今釋文字得道機鈍根云事。
且准世情語也。世間人耳根得道利。眼根得
道鈍謂故。准彼且文字得道云鈍根也。眞
實依法實義。必文字得道鈍不可得意。倶
自性法身説法故也云云
今人意鈍 於此有重重意。一一切諸
法本是佛法機。解即修證故利也。依教行委
細分別得道故。今人意鈍云也。二准世情
聲塵得道利。色塵得道鈍云也。三一切諸法
本是佛法境智不二門機。今人意鈍還同有
相機也。所云鈍者。無上利根上本分鈍根也。
爰以決附受今人意鈍文。此鈍非鈍。内證之
中強名爲鈍云。還同有相不思議處強今人
意鈍云聞。御廟大師最後時。楞嚴院和尚授
止觀法門云。摩訶止觀中所集諸法名義。
以權實本迹意不可例同。名同義異也云云
今利鈍配立觀心。不思議内證故不可同通
途也云云
覽 玄者幽深玄妙義也。意境智不二
門天眞不思議内證。幽遠深妙故即難。
於境智不二門。正以名相三諦三觀法門。委
細分別令生人解故説此止觀云心也 
尋云。若爾者今止觀劣也如何 答云云
最上藥治最下病。既化最鈍機止觀故還同
有相門還甚深也。但可得意事有之。慈覺
大師値良諝和尚傳三重止觀深義。一法
自性止觀謂別不顯現一切諸法自性具止
觀相。一法體性自性不思議止也。色相分明
觀也。二教談所顯止觀。謂大師開止觀教門
委細分別。付教談止觀又有三種。一名
所顯止觀。謂止觀名下有義。二分別相貌所
顯。謂止觀二字開發建立十境十乘。三覺
悟所顯止觀。謂諸佛所證止觀二門也。慈覺
大師開教談所顯止觀又爲兩種。一言説所
顯止觀。謂聲塵所顯也。二文字所顯。謂今色
塵也。何大師己證故不可有勝劣。存勝劣
事教門教道所談故也
尋云。今止觀限上根上智耶。又亙中下輩
可云耶 答。逗衆機也
疑云。尋止觀立行天眞獨朗内證。不思議圓
頓教門也。爭可亙中下機耶。其上今止觀
者。天台智者大師自南岳相傳法門也。南岳
大師又塔中大牟尼尊傳之。只可限上
覺。若依之爾也云。今釋意。今人意鈍玄覽則
難。眼依色入。假文則易等云。爲下根止觀
見如何 答。自元止觀逗衆機。止觀不二
實理爲機以二門開顯。上根以境智不二
教化。鈍根以還同有相教化。二門各別所詮
止觀體性全一也。此二門倶大師内證本分
智者己證立行也。諸法寂滅不可思議天眞
内證。非所堪鈍根。故以色相聲建立止
觀。南岳大師値多寶塔中大牟尼尊。傳今
止觀有重重意。謂自行化他也。化他門。時利
鈍倶止觀立行機也。天台大師今止觀爲所
時上根所修止觀也。鈍根輩今止觀爲
所行時鈍根所修止觀也。利鈍但有機。於
立行更不可有不同。教門施設隨機假設
故法有高下。今止觀正法體實義故。利鈍倶
修行行體更一如也。高尚止觀卑劣止觀。全
一體不可有不同。爰以今經三周無心二乘
入實相理。大根菩薩又入理。然於妙法實
體全無不同也。尤如最下機悟妙法眞意。
今止觀又如此。利鈍倶以一性止觀所修
止觀也。利鈍只有機。於正行者不可有
不同。教門施設隨機假説故可爲所行體

疑云。機法必相順也。何以最上法令被最
下根耶。最上教本可化上根也如何 答。
自元善惡凡聖所修行體。歸入止觀大海何
非止觀正機耶。最上教本化最下根。處處
得入菩薩於爾前得道。鈍根二乘依法華開
顯得道。最上法令被下機證也。今妙法在
佛果時成果海本性。在凡夫時成流轉本
性。止觀本逗衆機。故上中下三根倶止觀機
得意也。還同有相門時。何可止觀機。傳教大
師萬法總一心。衆途了三觀釋給。利鈍衆機
所修行體。只是我等一心也。故止觀一部云。
大師己證也。是即一切衆生己心所行義也。
止觀妙行。譬如何伽陀藥隨病成封治。輕重
病何不致對治耶。但止觀内證利鈍機。權
實本迹至極機勝也。倶觀心内。證機故。涅槃
經中小乘極果不及大乘初心云。此等意也。
故止觀只限上根上智不可得意也云云 
眼依色入假文則易 一切衆生機有
二。一利根。二鈍根也。利根輩不依文得道。
鈍根輩必依文有證理故也。大分機爲二
種。一隨法行。二隨信行也。隨信隨法配立有
多意。一聲塵得道爲隨法。色塵得道爲隨信。
聲塵得道有二。一句成辨機隨法行。委細
分別機隨信行也。色塵得道又有二。一但見
一文一句得道隨法行。隨知識了文義得
道隨信行。釋云。了文義得道隨信行也。在
世得道機聲塵故隨法行也。滅後得道機隨
信行故多依文可得道。一家相承。隨信行相
承。隨法行相承有之。南岳有二人師。謂惠
文傳大士正渡天竺。値師子尊者傳法華
法門。竝受四教三觀法門。隨知識故隨信
行也。此相傳傳南岳。惠文禪師不値知識。
入經藏見中論。入不二法門故隨法行相
承也。龍樹菩薩智論。隨信隨法二種相承共
佛法弘通諸佛使釋給。隨信行相承聲塵相
承。隨法行色塵相承也。般若燈論云。諸佛説
法廣通六塵。今此色經卷釋迦如來色塵説
法云。諸宗人師以聲塵相承爲本。非色塵
説法事甚不可也云云
文非文文字即解脱 此文破闇證禪
師。誦文法師言也。誦文法師文字只文字得
意。文字當體即三諦不思議體事不知也。今
家心青黄赤白文字體。横點竪點形三諦三
千本分也。此外不可有解脱本分。故文字
非文字也。闇證禪師撥無文字教意不知
文字即解脱事。今家意教即實相故。文字當
體即不生也。故文字即解脱也云也。解脱者
成辨證了義也。三身中應身説法形也。三徳
中斷徳圓滿體也。文字即應身也。付此文
口傳證道八相事有之。無作應身者。法法
塵塵所具也。文字體又應身也。若文字體無
作應身得心。文字當體有證道八相。山家大
師付文字即解脱文有口傳書給。字體八
相深義也。道邃臨山家歸朝時授給法門也。
文字有上下相上天下天也。文字當體住紙
上託胎也。而字形分明出胎也。本性清淨離
妄染相出家也。無障礙降魔也。字體具三
諦理覺性圓備成道也。文字體有勝用。生
人解本有轉妙法輪形也。字體不可得不生
無念入涅槃也。文文句句皆具此八相。故文
字即解脱道理云也。愚人不知此義。或執
文字。或非文字。倶不可也。惠文禪師文字
即解脱道理得心得中論開悟。傳法決云。
南岳大師云。文字即解脱。離文字求解脱
無有是處。解脱者是無作應身。無作應身
必具八相。此相有口傳。應聞師説云。此口
傳也。御廟大師門徒雖有三千人此法門
授楞嚴和尚。甚可祕法門也云云當家習一
切法門心地引當以道理口傳云即此等法
門也云云
天台智者等 震旦有五岳山。謂東西南
北中岳也。南岳名大蘇山。中岳名天台山。
名天台山者。天有三星。謂下台中台上台
也。當此山上有三台星。故名天台山。王后
山記云。此山上天有三星住。謂下台中台上
台。此三星不移變。故名台星云。台者天然
也。此星不同餘星常恒住天台山上。故云
台星也。大師殊住此山事。三台者。空假中
三諦也。三諦天然性徳故。大師又悟天眞内
證得三諦本理。故號天台大師也。智者勅
號也。南岳名大蘇事。此山有甘露蘇蜜。故
天人時時來下食此甘露。故名大蘇。思禪
者又勅號也云云
圓頓止觀 圓者謂圓融。頓者謂頓速義
也。介爾一念具三千性相故圓也。一念心體
三千具足得意上。佛果可望所無之。出離
得道即言下極故頓也。止觀者。法性常寂一
心體止也。法性常照三千體觀也。我等一念
不思議止。一念中三千宛然觀也。圓頓止觀
云事事敷聞。只我等上作法也。此道理開顯
名圓頓止觀。於今心要有付文分機口傳。
聞圓頓止觀言得道自是一途機也。於略止
觀得道止止根也。於廣止觀可有十章。大
意得道機上根。自第三章至第七章得道
中根。具經十章下根也。今心要略止觀云
廣止觀題序。序與略只一意也。今廣略二種
止觀倶多寶塔中口傳也。智者大師説止觀
時。只説廣止觀不説略止觀。生機交座故。
此心要祕密授章安大師。章安大師後記録
給時。略止觀書載云序也。略者避繁預述義
也。其義序同也
尋云。今心要體何物耶 答。是有重重意。
一寂照未分心要。謂止觀二法不相分體也。
二本分一心三觀。三本分一念三千觀也云云
初縁實相 於初縁實相有重重口傳。
御廟大師初縁實相初甚有深意書給。然可
得意事。初縁實相有三重口傳。一初縁實
相。謂値知識經卷初修止觀立行時。必可
縁實相不思議理云意也。二初縁實相。謂
値知識經卷初聞一念三千覺體。無始已來
修一念三千觀不知故凡夫也。今初非修
三千實相觀。一念三千觀無始常修妙行也。
故名初縁實相。是名解行證一徹。其故覺大
師今初縁實相立七種妙義給。一解行證一
時。謂値知識傳一念三千觀。三千者謂六
即十界也。若然解行證一心別所可行證無
之。ニ三世常住妙行。謂値知識聞實相觀
時。過去無始時以三千具足心縁三千具足
境。是故過去修一念三千觀。現未又如此。
三境智一如妙義。調能縁所縁倶三千具足
也。四果縁常修妙義。謂境智倶三千具足常
修妙行。五即身頓證妙義。謂値知識時得
三千覺體。是成佛也。六理智不二妙義。謂一
念三千實性全不思議非事理分別。七直入
法性妙義。爾前迹本間解行倶教相非實法
云云第三初縁實相。謂縁者際義也。意一
切諸法無始本初三千不思議體性也。故名
眞實。此時絶能化所化相。不分機法域。直
法體自性實相也。如此初縁二字得意實相
二字可口傳。於實相總有重重意。別教權
門等意。但中理爲實相。迹門意不變眞如爲
實相。本門隨縁眞如爲實相。今實相直指
衆生一心。衆生一心事理未分體也。一心或
云理或云事。只是機情所量也。心自體事
理本迹等義更絶之。只寂照不思議體也。寂
時一心不生無性相。照時三千具足全無闕
減。指一心即實相也。所云實相者事理未
分境智一如實義也。是以覺大師釋受今實
相境智不二實相釋成。決附云。文云初縁
實相。實相者但指衆生一心一念。更非事理
本迹等相。故名實相。寂故一心。照故三千。
介爾一心具三千法。是實相義也云。所詮止
觀立行手本。設雖初心行者也。可修境智
一念三千觀也。但案行滿相承趣。於實相
有四重深義。一修觀最妙實相。謂修一念三
千實觀故云實相也。二還同本分實相。謂止
觀行者不動已前所修行體即實相止觀心
得故也。三境智泯亡實相。謂絶此能縁所縁
相不思議名實相。四不修名實相。謂一切
法悉寂照宛然妙體故。別不修妙行故云
實相也。此事傳法要決見。但今實相得意多
種機可有之。止觀逗衆機故。止觀有廢教
立觀。開教顯觀二意。廢教立觀時。絶權實本
迹相不思議故名實相。開教顯觀時。本迹
名義竝權小立行。皆是初縁實相也
尋云。今初縁實相根塵相對一念爲同爲異
 答云云
疑云。兩方不明。若同者今實相云。廣止觀時
以根塵相對一念爲所縁境。既實相根塵義
各別也。如何同可云耶。若依之爾也云。廣
略雖異同止觀立行明鏡也。如何 答云云
此事自唐土諍論也。禮法師云。初縁實相
縁第九識發心行者。根塵相對縁第六識
發心行者也。覺法師云。初縁實相第九識。根
塵相對一念第八識也。當家傍義略止觀下
九識修行。廣止觀廢立六識修行也。然當家
相承趣。先止觀修行有五重機。一六九未分
境智不二
門機也
二初六識終九識修行機。三本有
六識修行機。四本有九識修行機。五本有八
識修行機也。此等倶還同有相機也。今所
云實相者。六九未分實相也。既事理不二
云故。廣止觀處根塵相對一念心起云。一念
者。境智不二一念。能所未分實相也。故實
相一念義同可心得。初六識終九識機者。
境智不思議實體上立還修諸行時。初以六
識情心修行。終入九識理。次始終倶六識
修行機者。聞一切諸法本是佛法。別不用
修行。六識當體本分行得心機也。次始終
九識機者。自初縁心性本理發心修行故。
次縁第八識發心者。第八識生死根本也。
深觀第八識可止迷心得意。第八識體三
千三諦具足修行機是也。止觀本逗衆機故
有如是不同也云云
造境即中 於之有三重點。下品
云。造境即中。意一心令至三諦境時中也。
中品點云。造境即中無不眞實。意一心所
空假中道相即故眞實也。上品點造境即
中無不眞實。是含二義。一空假二諦即中
道故。三諦相即眞實也。覺大師釋中。造謂空。
境謂假也釋故。造空云事者。十二門論大分
深義所謂空也云。安慧菩薩注。一切諸法如
幻造空云。造者空義聞。第二義云。造者能
縁心。一心體性造諸法故。境者所縁境也。
能縁心。所縁境。倶寂照具足本性。一念三千
覺體故即中云也。所云中者。非空假相對
中。不思議不可得中也。其故三觀義私記中
有四種。一離邊中。二相即中。三對邊中。四
本性中。本性中者。一切諸法不思議無念強
名爲中云。今造境即中中。行者一心具寂
照相。寂故一念。照故三千也。一念相三千相
中不惡名中。所詮初縁實相言總標也。造
境即中釋能所倶實相義。能縁所縁倶三千
具足故也云云
繋縁法界一念法界 上造境即中文
擧能所未分義。繋縁法界一念法界者正明
能所一如義。繋縁者是三千。一念者一念也。
三千法自本具三諦法界。一念正體具本分
三諦。故一如也。但於法界有三種意。一能
所倶三千故。繋縁一念云法界也。二三千繋
縁三諦一念又三諦也。故云法界也。三一
心當體。法界謂能縁一心心也。所縁三千
一心也。法性常照一心。法性常寂一心。寂
照二性倶一心。故名法界。智既是心。境
亦是心。既倶是心倶是法界文可思合。智既
是心一念法界。境亦是心繋縁法界也。一心
自體不思議諸法本故法界云也。所詮當段
文意。只行者一心取還取還訓釋也。上初縁
實相擧一心實體。造境即中擧境智不二義。
繋縁法界一念法界重明能所一心義也。是
等更止觀大意中大意也。能能以此口傳可
落居也云云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上繋縁法界一
念法界付衆生論言也。彼彼三千互遍亦爾
故。一色一香當體亦寂照具足法也。色者青
黄等色法。香者好惡香等香也。彼非情色香
等。法性常照故具三千。法性常寂故一念也。
一念三千只一法具足不相違名中道。一家
草木成佛自此起。色香等事法當體三千具
足上。成佛條不可有疑難。世間人義云。一
色一香無非中道者。空假相對中道也云云
不爾。寂照宛然無闕減云中道也
尋云。一家草木成佛自此文出云云爾者草
木成佛有重重意耶 答。委細旨如宗
要。但可心得事。草木成佛有七重。決附
云。草木成佛有七重不同。一諸佛觀見。二
具法性理。三依正不二。四當體自性。五本具
三身。六法性不思議。七具中道。中道者。一念
三千草木亦不闕故云。一觀見草木成佛者。
經云一佛成道觀見○悉皆成佛云。草木當
體正不成佛。諸佛草木爲境作觀法時。能
縁見分被引所縁草木相即成佛體。故且草
木成佛云也。二理具草木成佛者。草木具法
性理。佛者覺也。法性眞如妙理。本覺清淨無
染汚相。草木所具法性理即名成佛也。三
依正不二草木成佛者。法華一實意。依法正
法全不各別。圓融相即一體也。釋迦如來既
成佛。是草木成佛也。若爾者衆生成佛。草木
不成佛不可云也。四自性草木成佛者。法
法塵塵自體當體佛也。佛者覺義故。三千諸
法當體常住無染不動也。清淨處名佛。云
草木成佛別不可具三十二相等。草木根
莖枝葉當體己己本分是成佛義也。五本具
三身當體自性不思議法身也。迷者情見草
木無三身思。法華値遇圓頓行者。法法塵塵
當體自性不可思議法身也。有照了徳報身
也。色相具足等應身也。若爾者不草木成佛
云。權宗權門帶迷無明執見也。山家大師無
作三身。覺前實佛釋給此意也。涅槃經佛性
法身諸法自性非人天所作矣。三身本分佛
性唯佛與佛知見也。唯佛與佛者即指圓頓
行者。圓頓行者知見一切諸法無作三身故也
云云六不思義草木成佛者。草木自性不思議
更絶事理相。不思議本性強名成佛。七一念
三千草木成佛者。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
故。草木具三千。衆生具三千。行者一心草
木故縁草木。草木我等一心故成所縁境。草
木具三千故或成能縁或成所縁。若草木
不具三千者。如是草木具三千不可思。
涅槃經云。若心縁無體境者應非七佛所
説云。山家大師御在唐時。草木具三千事
有疑難故。對佛立師問此事。佛立師云。
以汝問言應知草木具三千義。若不具
三千者。云何應言草木具三千哉。心縁
無體境非佛説故云。此事傳法決見。意草
木若不具三千者。草木三千具不具不可
被思惟縁無法事大過故。草木自本具三
千。法性常寂一念。法性常照三千也。既具寂
照二相。是名草木成佛。故慈覺大師草木成
佛乃至即身成佛良由無始一念三千云云云
無非中道六義口傳 蓮實房云。御廟
大師學文日記云。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矣。此
有六義。非口傳者難知云。今所云中道者
六義具足中道也。一依正宛然故名中道。謂
草木衆生不二一體不隔歴故名中道。二三
諦具足故。謂一色一香當體具空假中三諦
不闕減名中道。是三諦總名也。三迷悟具
足故。草木自本具迷悟二性。迷人眼見云
迷法。覺悟知見云覺法。淨名經足指案地。
即此義也。舍利弗梵王二見各別迷悟不闕
故也。迷悟不闕強名中道。四無作本佛故名
中道。謂一色一香當體本有三身也。偏不
報身偏不應身。三身宛然故名中道。五寂
照具足故。色香自體寂照具足不闕減故名
中道。六一念三千故一念非一念。三千具足
故三千不三千。亦一念故一念與三千具足
無減云無非中道也。楞嚴和尚又加一義
云。色香當體不思議未分故名中道也云云
當段文殊一家相承根本。教觀二道根縁起也。
文文句句含多義故名中道。以七義成立
也。蓮實房隨分祕之給
己界及佛界衆生界亦然 此文心以色
香中道義衆生中道義釋成也。衆生界具中
道故衆生當體即成佛。己心具中道故一心
又成佛也。佛界具中道。故又成諸法體性。
三法妙委細注釋。如略義略文記。如上草木
成佛以義類例。可有七種即身成佛。衆生
界亦然例釋故。意草木具三千於一切無
相違。況於衆生界耶。必可具足止觀二性
云心也云云
尋云。草木衆生倶具三千云者。如何可分
草木衆生別耶 答。尤可口傳法門也。心
有三種。謂矣栗陀。干栗陀。質多心也。矣栗
陀干栗陀倶草木心也。草木知四季時節枝
葉生長矣栗陀心也。衆生質多心爲面。矣栗
陀干栗陀爲裏。草木矣栗陀干栗陀爲面。質
多心爲裏無色界衆生一向有心無色。是
爲心面色爲裏也。無想天衆生有色無心。
是色爲面心爲裏也。大論云。心有三種。一
矣栗陀。ニ干栗陀。三質多心。矣栗陀干栗陀
是草木。質多心是衆生心。草木無心之言出
自小乘。非摩訶衍義云。又云。無色衆生隱
矣栗陀干栗陀心以質多心而持命根。無
想天衆生以矣栗陀干栗陀心而持命根。質
多心不現在前云。草木質多心隱不現在
前故名非情。三千具足條更無疑事也
疑云。草木若有心斷草木有殺業耶 答。
一念三千依正不二法門圓人所見實義也。
以善惡分別執情不可至疑難。普賢經云。
我心自空罪福無主。自他共三千具足體也。
成自他分別遍計所執惡見也。無自他處
名我心自空。若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一念三
千相即融通道理成立。善惡二性更不各別。
此時別殺生業有無。持戒作善分別不可有
之。若然者所難只是以自他分別執情可
至執難也。若一念三千道理無廢退時。於
善惡二法不可有妨礙。觀音現海人殺魚
鳥。是覺者所作也。今草木具三千道理又
圓人見故。更不可至疑難歟云云
初縁實相已下分文 初縁實相直擧法
體并圓
人所觀境。是一家
根本一句也云云
造境即中釋初縁實相義。謂能縁
心。所縁境。倶三千具足
故實相
也。
繋縁法界一念法界釋上即中義。中義寂
照不二一念三千意也
今釋即中義一念體具三諦法性。
常照繋縁又具三千三諦法界也。
一色一香無非
中道釋非情具寂照義。謂一念是諸法。諸法是一念也。
故以一心寂照釋非情寂照也。一色一香當體
一心一如故
也云云。
己界及佛界衆生界亦然以非情現
衆生。非情草
木尚具寂照。況己心
具衆生界佛界事
己上此等文止觀内證根
源。諸義含容明文也
陰入皆如無苦可捨已下 自初縁實
相至衆生界亦然直談法法體。明未分不
思議義。自是以下正明行者觀門也。然以
四諦爲所觀境事。眞俗二諦配立世間出世
二義不分明。四諦世間出世因果各別諸義
分明也。故圓頓行者觀門時。別用四諦也。
四諦者謂苦集滅道也。苦集世間因果。滅道
出世因果也。四諦有四教別。三藏教意。同
居二十五有實有生死爲苦。三苦合故。三苦
者苦苦。壞苦。行苦也。地獄餓鬼乃至寒熱苦
苦苦也。天上果報一分樂雖有之。終破壞
苦也。又三界二十五有果報皆念念生滅。
是行苦也。集諦者謂業煩惱二道爲苦果成
集因故云集諦也。次滅諦者出世果也。捨
離世間因果所得析空理是也。析空理煩惱
滅無顯。故名滅諦。道諦者出世因也。斷煩
惱至滅諦果事必依析空智慧也。析空智
慧成道至滅諦故。通教四諦者如幻果報
爲苦諦。如幻煩惱業爲集諦。體空理爲滅
諦。如幻即空觀爲道諦。別教意分段變易ニ
種生死爲苦諦。見思塵沙無明三惑爲集諦。
隔歴三觀爲道諦。但中理爲滅諦。圓教意
一體三惑爲集諦。融通融即内外不二果報
爲苦諦。一心三觀一念三千爲道諦。圓意一
體三惑。一心三諦。俗諦本分諸法爲滅諦。
如是四諦得意。捨前三教四諦。以圓教四
諦可爲圓頓行者所觀境也。於三藏教有
二人機。鈍根聲聞觀苦集滅道。其故鈍根
故。直不觀因先縁自身果體。三苦合故苦
也觀達。次觀達今此三苦依何感得哉即依
煩惱業集諦。斷世間因果必可得滅諦理。
得滅諦理事依道諦智慧觀也。縁覺利根
故觀集苦道滅也。十ニ因縁次第然也。生死
流轉依煩惱業集諦煩惱業因必彼感苦
果。捨流轉因果事必依道諦智慧。又依道
諦智慧必至滅諦理觀也。菩薩又有利鈍。
鈍根觀苦集滅道。利根集苦道滅觀也
尋云。今釋有何故捨一途配立苦集道滅
次第耶 答。止觀不漏衆機。利鈍通攝
故。竝擧兩義也。苦集鈍根次第。道滅利根
次第也云云
陰入皆如無苦可捨 陰者五陰。入者
十二入也。皆如者於之有重重中傳。謂附文
元意也。附文一往義云。上大意時。一切諸法
本是佛法悉止觀解行得意上。何行者皆是
大師己證行體也。垂下行處故必空觀可得
意。三界衆生多墮有法塵。捨有法執事更
空觀大切也。故別擧空觀。意五陰十二入當
體本有本空故無可捨處。乃至菩提涅槃本
空故無可修證處云云元意有五重意。一
五陰十二入富體佛果心體相即融通故如。
如者不異相即義故。二三諦具足故。謂五陰
等自性自本空假中三諦故如云也。若陰即
三諦可捨所無之云意也。三陰入本性不可
思議故。謂五陰十二入當體本性不可得故
如云也。四三千圓備故名如。謂五陰苦果當
體具三千法。色具三千。乃至心法具三千。
倶三千具足故苦可捨處無之。如者不異義
故。意佛果體性三千具足也。流轉五陰三千
具足也。倶三千圓備形故不異云也。長意和
尚相承。今如無我一言相傳可思合。無我
者法法塵塵悉三諦具足三千圓備也。倶三
千故無自他我執。無自他我執 故苦當體
三千具足也。若爾於苦證菩提事更不可
也云心也。所詮圓頓止觀行者修行用心作
法。三界流轉苦果依身當體。或觀三諦。或
觀三千具足。是陰入皆如義也云云五生佛
不思議故名如云云
尋云。陰入當體具三諦具三千事。引當心
地其道理如何 答。圓頓行者陰入當體三
諦具足得心上。一切所作皆是三諦具足義
也。五陰當體本來不生空。不生相貌分別假
也。空假中不惡住一處是中道也。又苦果
依身當體三千具足條如上所云云云
無明塵勞即是菩提 上苦諦即涅槃義
成立了。今集諦煩惱自性三諦即是菩提樣
釋成也。無明者中道障也。於一切法不明
相故。塵勞者三惑通名也。塵謂陰障義。或
染汚義也。勞者謂違諍義。竟見思障空觀。
塵沙障假觀。無明障中道。故名塵。三惑自
性違三諦理有諍論故勞也。別教所談如
是。一家圓頓意。見思塵沙無明三惑當體即
空假中三諦也。故無明塵勞即是菩提云也。
於菩提有三種。一三諦菩提。二三千當體
菩提。三不思議無相菩提也。意空假中三諦
三惑自性故。云無明塵勞即是菩提也。又煩
惱自性各各具三千性相。自性又不思議故
煩惱即菩提云也。於即有四種。決附云。然
相即有四種。一不難。二覺心。三自性。四不二
矣。不離相即者。法華以前諸經所明相即也。
覺心相即者。依三惑風法性海成波。今以
覺心觀三惑自性本眞如本分自體也。依
覺心妄想轉菩提故煩惱即菩提云也。次當
體即者。煩惱菩提自性本分互相即云云
名當體遍。煩惱具菩提。菩提具煩惱。次
不二相即者。煩惱菩提各別名教相分別淺
言也。望法實性時。煩惱妄想眞如覺性全
二相不立故。煩惱即菩提也。此法門御廟大
師。知者可知不知者不可知云
尋云。抑三惑自性三諦道理引當心地如何
可得意耶 答。尤可口傳法門也。山家大
師在唐一二大事也。佛立和尚受此問。授曰
有二重深意。一若煩惱性菩提云何煩惱障
菩提耶。所以者何。涅槃經中佛斥外道及小
乘水火各性言。若水非火者云何水有消
於火矣。二若煩惱非菩提如何應令煩惱
即菩提。心不縁無體境故。此事内證傳法
決見。可祕云云
尋云。煩惱即菩提觀門一家本意也可云耶
 答。煩惱即菩提即不即配立有二重口傳。
楞嚴和尚學問日記云。以四重興廢成義者。
爾前大教煩惱非菩提。迹門大教煩惱即菩
提。本門大教煩惱即煩惱。菩提即菩提。觀門
大教非煩惱非菩提。亦以八門成義者。一
不即門煩惱非菩提。二不離門。煩惱即菩提。
三斷相歸眞門煩惱非菩提。四眞如具法門。
煩惱即菩提。亦煩惱即煩惱。菩提即菩提。五
三千相對門。煩惱即煩惱。菩提即菩提。六一
體不二門。唯菩提無煩惱。七境智不二門。
非煩惱非菩提。八還同有相門。煩惱即煩
惱。菩提即菩提。煩惱非菩提。諸義宛然無
有相違也。先師重誡良有由哉。若非口傳
云何應別如此之相云。以此文無窮可落
居。四重興廢如文可得意。八重口傳一一
可得意。法華巳前不相即門意。煩惱菩提各
別故。不離門心煩惱菩提不相離故。迹門
斷相歸眞門心。九界爲權佛界爲實。斷迷開
悟故煩惱非菩提。眞如具法門有二意。煩惱
菩提倶一眞如理故煩惱即菩提也。十界在
理性性相分明故。煩惱即煩惱。菩提即菩提
義可有之。三千相對門意。三千諸法本分常
住故。煩惱菩提各各本有常住也。一體不二
門意。法法塵塵當體本有三身故。唯菩提無
煩惱也。境智不二門意。煩惱菩提二相不可
得天眞内證本分故。煩惱菩提可云處無之。
故非煩惱非菩提也。還同有相門時。一切
徳義更不可有相違。今無明塵勞即是菩
提云還同有相門心也。如此落居了於諸義
努努更不可有相違云云
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 邊者空假。邪
者惡心也。一家圓頓立行。不捨空假惡見
等即中正也。邪對正。邊對中。空假偏邪
等自元三觀三千自體故。邊邪念外別修一
心三觀等非止觀大意云也
尋云。正修一心三觀一家本意也可云耶 
云云
疑云。兩方不明。若正修一心三觀一家本意
也云。今解釋無道可修云。別修一心三觀
事不可有之見。若依之然也云。一念三千
觀正正修止觀下有之。正修止觀一家本意
釋。謂説己心中所行法門云云故此止觀正
明觀法。竝以三千而爲指南矣。正修一心
三觀。一念三千大師己證見。又今文云無道
可修。略傳三徳下歴六塵境六作縁常用一
心三觀云云前後二文相違歟。一同歟。如何
 答。尤可落居法門也。如前重所立。止
觀機有多種。謂本住不進。本住不下等也。
本住不進機所修解行無道可修也。邪邪念
相外所可修三千三觀無之故也。今文如
是。本住不下機所修行體。歴六塵境六作
縁常用一心三觀也云云以此意可落居
也。蓮實房云本住不進有重重意。初修三觀
三千等行立還本住不進義得意機有之。或
自本本住不進道理得心無得證機有之。
本住不下又有重重心。或自本一切諸法唯
無悟無迷得心不行證機有之。或唯悟無
迷解了上任運無功用行證有之機又本住
不下也云云
邪 都率和尚學問日記云。邊邪有重
重不同。謂一無爲邊。二權小爲邊。三斷
迷開悟爲邊云云 邪有多種義。一罪障爲
邪。二三惑爲邪。三九界爲邪。四始覺爲邪。
五覺心爲邪云云 如此諸邊邪倶中正正觀
也。故無道可修云也
中正事 依山家相承趣。中有多種。内
證傳法決云。中有多種。一離邊中。二對邊
中。三盡邊中。四總體中。五自體中。六不可思
義中矣。離邊中者。別教權門所談中道也。離
空假二邊別立中道故。對邊中者。空假二
性相對立中道名義。是迹門所談也。次盡邊
中者。捨諸妄心歸入佛果一理。法界朗然
名中道。總體中者。法法塵塵自性或具三
諦或具三千。不偏墮三千圓備故云中道
也。次自性中者。萬法本有都無過。按持自
性無過。乃至諸佛持諸佛自性無過。無過
名中道。次不思議中道者。邪正邊中未分更
無思量處強名中正也。今中正者。即第四
第五第六乃至第三中道也。以此義邊邪皆
中正道理可落居也
生死即涅槃 生死流轉五陰色心是三
諦本理也。故生死即涅槃云也。於生死有
多種。一分段。二變易也。涅槃又有多種。一
不變眞如涅槃。二隨縁眞如涅槃。三三諦涅
槃。四一心不生涅槃也。分段變易二種生死
當體。或不變眞如。或隨縁眞如。或三諦具足。
我一心不生涅槃故。生死涅槃也。加之涅槃
者。三千諸法異名也。生具三千死具三千。
故生死即涅槃也。於即有多種。決附云。即
者有四種。一不斷即。二轉即。三體即。四不
二即矣。一不斷即者。相續義也。生死斷絶處
涅槃果徳内證速相續故名生死即涅槃。次
轉即者。不捨生死本身轉成法性身故名
轉即。次體即者。不動生滅自性速隨縁眞
如涅槃也。起是法性起。滅是法性滅。是等矣。
生死當體即三諦不思議義故云云生死覺用
一心三觀云事。自此文出生。謂生假。死空。
一心中道也。初心鈍根行者可修生死覺用
觀。傳教大師御弟子有云藥&T040879;人。本在有
相教於生死作動轉。大師順彼根性授生
死覺用一心三觀。彼言云。本有三諦迷人所
見。變成覺者知見。生即假諦。死即空諦。一
心即中。生死流轉良由不知生死一心即是
三諦矣。意空假中三諦依妄心成生死狐
惱迷人。若被知生死自體難施迷用。故
始覺有相行者可修止觀也云云次不二即
者。生死三千具足。涅槃三千具足也。倶三千
圓備一體也。故生死即涅槃名云云
尋云。一家圓教意。捨分段生死身得法性
理耶。答。生死即法性涅槃也。更不可捨
云云
疑云。兩方不明。若捨分段生身云。生死即
涅槃。涅槃即生死也。何捨父母果縛身別
得法性涅槃理耶。若依之爾也云。今法華
開悟得脱住上眞因菩薩。皆捨果縛依身。目
連被殺竹杖。舍利弗被外道害。即知捨分
段依身云事。如何
答。於即有重重意。先以轉即義成立。同梵
行者見前。舍利弗目連等捨生身義有之。
内證不捨父母果縛身得法性體也。若以
體即成義。舍利弗目連被外道害當體隨
縁眞如妙涅槃也。或倶三千具足故。生死
涅槃之條不可疑難云云
問。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觀門同時成就
耶 答云云
疑云。兩方不明。若同時也云。色心不二也
非無不同。煩惱即菩提心法。生死即涅槃色
法也。心法易轉色法難轉。轉煩惱心成菩
提事通途所作也。正轉生死依身成法性
涅槃身事更難有物哉。爰以因疾雖盡猶
有果疾云。若依之爾也云。今心要心。煩惱
菩提相即時。生死涅槃何可各別耶。如何
 答。蓮實房云。圓人有二類。一直達圓人。
二迂迴道圓人也。直達圓人煩惱即菩提生
死即涅槃可同時。迂迴道者鈍根故。煩惱即
菩提成就。生死即涅槃觀門更難成立。總可
得心事有之。道暹得道本記云。圓機有多
類。一迂迴道人。但有即心成佛非即身成
佛。二直達圓人。具即心即身二種成佛。直
達圓人中但聞不信人。但有種子成佛無
有觀行捨此世五陰身心倶成佛。此約始
覺門云。迂迴道機有即心成佛無即身成
佛云事。迂迴道機鈍根故。内心得佛知見
外相只生死身也。直達圓人煩惱即菩提生
死即涅槃觀解勇猛故。身心即成佛。但直達
圓人有三種不同。一解行具足機。二唯信無
餘機。三唯聞不解機也。解行具足機。觀法深
細故於今生色心倶成佛也。唯信無餘機。信
得道雖有之行正修無之。故於今生身心
成佛事無之。只成佛速疾種子計成就於次
生得法性身。法華儀軌云慈覽釋若有信心
聞法華經一偈一句。於第二生受生死身
者。無有其處。此人必得法性身故矣。唯聞
不信機。正雖不信法華以經重意假聞法
華。聞法縁最上故。於第三生同法性身。普
賢經若極大遲者不出三生矣。即指第三
唯聞不信機也。大通結縁輩。歴三千塵點
成佛見事。是有二意。一爲佛道輕易者説
之也。三千者表自身所具三諦。眞實雖何
小結縁也。法華結縁輩不可出三生。法華
結經大遲者不出三生云故云云如此
得意。直達圓人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觀
同時成就事。更不可相違云云 問。一家
天台意。苦集滅道四諦更無之可云耶 答
云云
疑云。兩方不明。若四諦全無之云。一家天
台心。三千常住一無闕減。四諦世間出世因
果也。九界因名集諦。九界果名苦諦。佛果
因。名道諦。佛果爲滅諦。若爾者四諦何全
之。若依之爾也云。今釋無苦無集故。無
世間無道無滅故。無出世間云。世間出世因
果都無。苦集滅道四諦全不可有之見。今
文南岳天台本意。塔中相傳深義也。何可壞
此文耶。如何 答。可得心事也。今釋無苦
無集乃至無道無滅云。即含多義。或苦集滅
道四諦畢竟無生皆空故。無苦無集無道無
滅云心可有之。然一家天台御本意。苦集滅
道四諦。或倶三諦具足。或倶三千圓備也。一
偏苦集滅道可執處無之。故無苦無集等云
也。正無法體故無苦無集云事不可有之。
其義如上云云
純一實相 苦集滅道四諦倶純一體故
無苦集滅道。於實相有多種。如上云云
前別教意。諸法自性有但中理。無苦無集也。
迹門意。苦集滅道四諦歸入不變眞如理。眞
如一理外無苦集滅道故純一實相也。本門
意。當位實相爲純一實相。謂地獄餓鬼乃至
苦集滅道四諦各住自性有無不可得也。
是名純一實相有苦集滅道四諦本有常住
也。無妄心四諦故無苦無集無道無滅云也。
佛果圓極内證住本顯本實義。苦集滅道四
諦本有常住也。故云純一實相也。境智不
二門時。苦集滅道四諦未分不思議。諸法絶
跡。亡因果性。天眞不思議故純一實相云
也。還同有相心。三千各各具足。更無闕減。
苦非苦。三千具足故。集非集。三千具足故。
乃至道滅又如此。或苦非苦。三諦具足故。
集非集。又三諦具足故。三千三諦倶諸法自
性故純一實相也。故無苦無集無道無滅云
云云
法性寂然名止以下 蓮實房云。自初縁
實相至衆生界亦然標也。正釋法法體。如
體令解故。陰入皆如至更無別法釋也。約
世間出世因果。實相不思議道理釋成故。法
性寂然已後結也。意無苦無集乃至無道無
滅道理。今寂照不思議故無苦無集等云也。
初縁實相云法性寂然一心不生故。法性常
照三千具足故成實相。若一偏寂。一偏照可
非實相一切諸法不出止觀二法。故以寂
照止觀結上諸義也。私云。今法性寂然名
止寂而常照名觀云。大意四諦通結也。別標
釋結不可得心。大意直宣諸法自性。擧大
師相傳四諦觀正擧大師所行體。今大師所
行體法體内證傳法倶不出止觀二字。乃至
法法塵塵體性何可過止觀二字耶。生死二
法尚止觀也。止謂死。觀謂生也。乃至諸法類
之。意初縁實相有多意。法性常寂一心。法
性常照三千故實相也
法性寂然名止 文云。寂故法界倶寂。
照故法界同散。寂不妨散。散不妨寂。寂照
一如無有異相矣。一切諸法自性不可得行
者一心也。一心自體非青黄赤白。是名止。
乃至一切色塵等能能尋自性不可得故名
云云妙法兩字中妙是常寂也。不思議釋
故。妙法如次止觀二字可得意爰以本朝大
師釋云。妙即一心。法即三千。止即一念。觀
即三千等矣。所詮十界三千乃至苦集滅道
等各各不同倶一心故止也。止故無苦無集
無道無滅乃至初縁實相等云也。三千諸法
本有而一念名法性常寂。如小乘析空萬法
空故不可得意寂然
寂而常照名觀 一家天台意。不動法
性寂然而三千性相宛然也。觀者照了形也。
於萬法了了分明處是觀也。三身時觀者自
受用身也云云
雖言初後無二無別 尋云。文云雖言
初後矣。爾所云初後其體何物耶 答。先年
應和比。一條院於北山御所集當宗碩學
有止觀訓讀。至此文諸人各各申義。或人
云。十界初後也。其故釋諸法實相。言法界
者。須云十界即空假中。初後不二方異諸
教矣。上繋縁法界一念法界云。法界者十界
不二即空假中意故。今初後十界初後也。有
人云。空假中初後也。一家意空假中名次第。
相即融通不隔歴故。初後不二云也。有人
云。止觀二字初後云也。止觀云故世間人止
初。觀後可得意。故如是釋大意名言雖
初後。倶一心一念一體寂照不中惡無二無
別云也云云有人云。文初後也。心初縁實相
云爲初。更無別法云爲後。初後名言各別
只寂照二也。寂照又一心所具不隔歴。只一
體本分故云無二無別也。蓮實房云。常途相
承義云。行者初後也。心初縁實相至亦然行
初縁體也。自陰入皆如至更無別法正
行者所修觀門也。解行各各終至寂照本分
體故。法性寂然乃至寂而常照云行者證也。
解行證三各各。解初證後文言而聞。眞實
尋法自性解行證一體無二無別。故雖言初
後無二無別云也。解行證一徹法門自此文
出。解行證一徹得心有重重道理。一約法
體。所謂解一念三千名解。行一念三千
名行。乃至證一念三千名證。或解三諦
名解。行三諦名行。證三諦名證位三身。
解行證各別但三諦三千故名一徹。二約觀
門。謂隨知識聞三千三諦法門。三千一心
所具也。一心外更不可有解行證觀達名
解行證一徹。三約道理。從知識解一念三
千。解位一分信心成就名行。所具一心即
證也。四約本意。今摩訶止觀本意。解位一
心外更不可有行證。値知識經卷聞寂照
二字。寂謂一心不生體照謂三千圓備形也。
一心既三千具足也。若一心當體有三千具
足義。所具菩薩界是行。所具佛界是證也。一
心外尚有行證見無明疑惑所以也。既釋圓
頓止觀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生死即涅槃乃
至無苦無集無道無滅等云。煩惱生死當體
三千圓備自性上。爲斷何煩惱生死修行。
爲證何滅道而可修行耶。滅道果徳自性
一心外無之。故又證可期處無之。故一念
三千爲解行證一徹。以此道理雖言初後無
二無別云也。御廟大師此自性解行證云事
釋給。謂一切諸法門。乃至念念諸心。悉具解
行證。一心縁青境青了知解也。了知自性觀
起行也。能所相應決定不異證也。止觀於本
處可通達。故止觀所立解行證又法法塵塵
所具也。乃至歴一切法如是可得意也云云
當家代代相承云。今初後者總體初後也。心
歴一切法可有初後。如已前所立義總體
初後内也。殊本末究竟云言引替初後不二
書給。覺大師決附云。雖言初後無二無別者。
是本末究竟也。初後本末無二無別究竟
也云。本末究竟一如是廣通一切法。或妙爲
本。法爲末。蓮爲本。華爲末。乃至於當文
得意。苦集爲本。滅道爲末是流
轉門
或滅道爲
本。苦集爲末是覺
悟門
或寂爲本照爲末是境智
不二門
或照爲本寂爲末是還同
有相門
如是初後本末言
各別。只是言説別也。約法自性一體無差
更無有異相。故雖言初後無二無別。是
名圓頓止觀云也。今止觀内證實義者。一切
圓備全無異。故圓頓云也云云無二無別者。
初後本末諸法行者一心故無二也。有一心
中不隔歴一體不可得故無別云也。是名圓
頓止觀言總結也。總此文師資相承。或三箇
口傳。或四箇口傳。或五箇口傳。或六箇口傳
云深祕大事有之云云
漢光類聚一


漢光類聚二

  忠尋記
圓頓等文下三箇口傳 都率和尚於圓
頓者文存三重口傳云。謂一付文口傳。二
塔中相承正文。三雖言初後口傳也。付文口
傳者於之有二重。一得意口傳。二分文口傳
也。得意口傳者。文文句句構重重可落居
實義。其文如上。但都率和尚止觀明文日記
一卷有之。彼書云。圓頓者初縁實相乃至是
名圓頓止觀矣。此文句句含於多義。初縁有
三種。一修觀初縁。二聞法初縁。三本初初縁。
實相有五種。一但中實相。二不變實相。三隨
縁。四不思議實相。五三諦三千本分實相。中
有五種。一離邊中。二即邊中。三本分中。四
不思議中。五法自性中。自性中者。謂一念三
千一心三觀法界有四種。一眞如實相法界。
二隨縁三千自性法界。三不思議法界。四三
諦三千内證法界矣。苦有三種。一流轉苦。二
化道苦。三本性苦。煩惱有六種。一恒心所
起。謂七八二識。二重心所起。謂六識煩惱。三
偏執權教。謂由無明惑不知實相。四爲望
佛果能修諸行。五一心微起。六自性煩惱
云。如此隨文文句句可有重重意。委如
前注之。分文口傳者。今文或三重分別。或二
段分別。或四段分別也。三段分別者。自初縁
實相衆生界亦然迄法體正段
陰入皆如至更無別法釋四諦觀
分別自法性寂然至是名圓頓止觀結
寂照不二已上付文口傳如此。多寶
塔中口傳者。天台南岳各各値多寶塔中大
牟尼尊口傳給一十六字正文有之。以之
爲一家學者。横川大師御遺告云。我山學
徒十五受戒後。七年學性相。七年學天台。
七年修止觀行。二十一年後遂竪義大業。
至邊方可弘通佛法。若不傳多寶塔中一
紙脈譜者。敢爲人不説一句。自證無之故
何可及利他耶云。所詮多寶塔中口傳者。
師資相承時相傳法門也。若受多寶塔中口
傳人。宛天台南岳不可有異相。一紙脈譜
事如傳法類聚也云云次初後口傳者。謂總
體初後也
尋云。有何故必多寶塔中口傳云耶 答。
多寶者心性一理也。心一法成諸法根本出
生萬法。故衆生一心名多寶。釋迦者應身説
法形也。或自受用境智冥合體也。釋迦入塔
又非別物。即衆生所具也。値知識經卷。或
依修行功。内心智慧出生皆是多寶塔中口
傳也。一家圓教學者。習一句一文文字般若
説法納衆生所具多寶故。皆多寶塔中意也。
委如餘處云云次四箇口傳者。三箇如上。
此上三師別門口傳云大事有之。謂南岳天
台章安三師。倶解本分不思議道理。於行
有微細不同。南岳徳門行者。天台體門行者。
章安用門行者也。其故天台一念三千觀用。
南岳修一心三觀。章安修空不生觀故。一
心三觀爲徳門。一念三千爲體門事。三千諸
法諸法自體故爲體門。天台依法體觀修
一念三千觀。三觀三諦三千上徳也。謂地獄
以三諦爲自體性徳。佛界又以三諦爲徳。
故三觀三諦屬諸法徳。南岳以一心三觀
爲所修行故。是徳門行者也。章安爲用門
事。三千三諦諸法自體。諸法自徳也。然而正
引當心地有得分。是空觀也得心。三諦相
即上立還修空無生觀。故爲用門行者。其故
惠文禪師爲南岳授修行用心云。一心三諦
境。一心三觀智。一行一切行。恒修四三昧云。
南岳以此文爲修行用心。大師證得後。白
言云。一切諸法本是三諦。三諦之外無
有一法。一切諸法常修三觀。別修別行良
由妄見云。以三諦三觀爲所行見。天台體
門三千觀行者云事。南岳授天台修行用心
云。介爾有心即具三千矣。天台證得後白
師言。謂一切諸法本住自性。言自性者即
是三千矣。章安空門行者云事。自天台授修
行用心云。我心自空罪福無主。觀心無心法
不住法矣。空門行者見云云此等引證傳法
決見。智威大師修行用心言云。諸法自性本
有常住。無有修行矣。是體門行者心也。如是
得心畢。當文三重可分別。若依南岳意繋
縁法界者三諦法界。中道者三諦具足總體
中道也。乃至陰入皆如等者三諦如也。法性
寂然一心。法性常照三觀也。若依天台心。初
縁實相三千具足實相也。中道三千圓備總
體中道。法界三千具足法界也。乃至法性寂
然一心。法性常照三千也。若依章安大師意
初縁實相至界亦然諸法本分自體解了圓
頓意也。自陰入皆如立還修空無生觀云云
修空無生觀終至寂照不二實處。故法性寂
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云也。但三大師自行
門時有如是不同。若通總云。毎文文句
句廣含諸義得心給云云 次五箇口傳者。
四箇如上。此上三師各別三重行門云大事
有之。謂南岳修三重一心三觀。天台修三
重一念三千觀。章安修三重空無生觀。今當
文其心分明也。陰入皆如至無集可斷修迷
悟不二一心三觀。自邊邪皆中正至無滅可
修生死覺用一心三觀也。無苦無集至更
無別法本性三觀也。三千竝空觀又如是
南岳所修三重一心三觀 南岳隨惠文
禪師傳三重一心三觀。於經藏寺三七日
間修三重一心三觀。初七日間修迷悟相即
一心三觀。一心三觀者。謂無明塵勞即是菩
提。無明顛倒心具三諦理。無明迷情心無
色相空也。有慮知假也。空假在一心不
中中道也。無明自性既具三諦。故即是
菩提也。第二七日修生死覺用一心三觀。謂
生體假也。死空也。一心中道也。一心有生
死相本有三諦也。後七日修實相一心三觀。
別生死煩惱等相不分別只觀行者一心
通達三諦實相理也。天台所修三重一念三
千觀者。一觀心一念三千。二觀色一念三千。
三觀實相一念三千也。介爾有心即具三千
觀心一念三千。正當無明塵勞即是菩提。觀
色一念三千者。彼彼三千互遍亦爾矣。一色
一香當體三千具足故生死即涅槃也。第三
實相一念三千者。不分別色心直於本不
生理通達三千本分。觀不思議境者即實相
也。圓家至極一念三千觀者。正於本不生實
相觀三千也。初二一念三千因縁生上所
立。第三純一實相一念三千觀本不生際所
立也云云章安大師三重空觀者。初觀自心
本空。無明塵勞心體無形相無自他共無因
生故空也。無明塵勞即是菩提文當心空。
觀自心空寂畢次觀自色本空。生死身體空
寂故生死即涅槃也。觀色心本空畢次觀
滅諦空。涅槃三諦本理空寂更不可思議故。
純一實相實相外更無別法云也。以上三師
各別三重口傳如是。末代行者各各隨意樂
如三師行法可修止觀行云云
六個口傳 五個口傳如上。此上以一
言今文前後口傳也。於口傳有多義。蓮實
房以證者見言口傳止観法門。心値知識
經卷聞止觀實談正入證無想位。通達止
觀者今文可得心。根性鈍根有想權教執
未息者。不可得意法門云意也。今心要
末。韻高和寡云此意也。此觀不思議内證佛
知佛見境界也。佛知佛見又不遠。依今文
止觀實義得心是佛知佛見也。楞嚴院和尚
以圓人見一句傳止觀法門。證者見云言限
下廣。圓人見云時。已證未證倶被攝。故言
廣大也。横川大師知者應知。不知者不可
知云。一句是止觀深義口傳也。止觀意如是
解止觀機也。不解了又止觀機也。故一切
不可有相違云云以上圓頓止觀前後口傳
如是。今文南岳最後時傳授天台。天台傳
授章安高祖大師祕此文不載止觀正説。
章安存兼濟此文序分書顯。一家天台御相
承依文。處處雖有之不可過此文。今所云
諸口傳。自山家大師至都率六代不載紙
上。都率初少少注口傳義。然而多面授口
決爲本所載紙上不委細。予爲助末代童
蒙委細注釋。敢不可及顯露云云
云何名聞圓法已下 云何名*聞圓法者
問也。心上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云。正煩
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道理未聞。自是以下
重釋上文也。上文直擧諸法體性。或申内
證修行。然其義不委細。爲顯圓實義發問
也。聞生死即法身正釋圓教相即旨也。相
即有重重。一不思議相即。二徳門相即。三體
門相即也。今約徳門明相即。以煩惱業苦
三道法身般若解脱三徳得心名圓人。生死
爲體即法身相。道理云者生死體也。生死
爲體或發煩惱或起業障。生死是總體故
法身云也。煩惱當體般若云事。煩惱者心
也。以心慮知爲相。慮知體又是本有自受
用身也。傳法決云。自受用身者正指一心慮
知分別云。煩惱當體既具慮知。煩惱即般若
道理分明者歟。結業即解脱云事。解脱者即
應身。應身是作事作業義也。歴六塵縁作
諸業。即本有塵身形也。故業即解脱云歟。此
文當徳門相即云云
問。一家天台心。生死當體即法身也可云耶
 答。然也云云
疑云。縱雖圓頓意不可壞事相。生死是流
轉妄業也。爭直法身體可心得耶 答。自
元以權實二教機此道理可落居。權教輩自
性僻故不可知生死即法身義。今經無智人
中莫説此經云故。爲權教人此義無用也。若
對圓機云。圓圓融相即義也。於之何可生
疑難耶。但心地引當得心有二道理。一若煩
惱體非般若生死體非法身者。生死即法
身不可被思惟。二水火一體文可思合。其
上一家意。生死法身倶不可得生死相無之。
法身相無之。本分不思議處強生死即法身
云也。傳法決云。然一家眞實相即者。煩惱菩
提本自不可得強名煩惱即菩提云。此文當
境智不二相即。又生死當體三千具足。法身
當體三千具足故。生死即法身也云云
問一家意。結業當體即解脱也可云耶 
答。文云。結業即解脱矣。疑云。結業是妄心
所起也。解脱應佛化他妙體也。爭結業當體
即解脱可得意耶 答。如生死即法身義
可得心云云 一結業自體。解脱自體。倶畢
竟不可得故云結業即解脱也。二結業解脱
倶三千具足故。餘義如上云云
重難云。尚以難思。縱雖圓頓實談惡業當
體如何解脱妙體得意哉。若然者殺生偸盜
等惡業。止觀行者不畏恣可作行耶 答。
自元所答申。結業自體三千三諦圓滿無闕
減故。結業即解脱云也。但止觀行者恣可
作惡業耶云事。全不可然。是有多種道
理。一結業解脱倶不可得不思議法然名業
即解脱。若爾者何墮偏墮情可作惡業耶
是一又惡業三千具足解脱三千具足。故結
業即解脱者。自他不二諸法爲無我一性。此
時何別存彼此差別可作惡業等耶是二
自止觀内證立還。任運無作行惡業等更
不可有相違。觀音現海人殺諸魚蟲等是
云云覺悟知見前何非解脱應身徳耶云云
山家大師佛立相承口傳有此事。謂一境妙
心麁。謂法法塵塵自體三諦三千具足不闕
減故境妙也。然而衆生流轉不知故心麁
也。二心妙境麁覺悟知見自他彼此一切法。
皆悉三千具足覺體得心。他人又我一心也。
然他人起妄心行者心不相應。故境麁也。
三心境倶妙。謂圓頓行者知見前。所起善惡
皆是有解脱體性也。故心境倶妙云也。若
爾圓頓行者成得上惡業交不可有違論
云云
雖有三名而無三體已下 雖有三名
而無三體者。不變眞如心。雖是一體而立三
名者。隨縁眞如心也。只是萬法一心不變眞
如。一心萬法隨縁眞如故。今釋正行者一心
具三諦雖有三名名行者一心道理釋成
也。一心有三體。准之立三名。雖有三名
又行者一心也。故雖有三名而無三體云也。
不動行者一心。而立三名。故雖是三體而
立三名云也
尋云。權教心名體不相應也。實教意名體
一如也。若爾何故言雖有三名而無三體等
耶 答。此文所詮一心三徳三徳一心道理
釋成。於文更不可有相違。雖有三名者。
空假中空假中體宛然更不闕減。故
而立三名云也。若如此得心不可有相違
者歟。是三即一相。其實無有異者正三徳一
心道理釋收也。法身般若解脱三徳各別。不
離行者一心。若三徳倶一心可有何異相
耶。故其實無有異云也云云
法身究竟般若解脱亦究竟等 法身究
竟云。報身智惠清淨云。應身解脱徳自在云
事。法身理無始無終本來不可得故究竟云
也。今究竟具四義。止觀記云。究竟者一法
身無始無終故究竟。二法身如來諸法體故
名究竟。三法身理性具一切法圓滿不闕
故名究竟。四融通相即無隔故名究竟云。
法身理有如是四徳。故法身名究竟。般若
智本來清淨體也。清淨具三義。止觀記云。
一般若惠性具不染性。有翻迷徳故名清
淨。二智惠自性具足慮智故名清淨。三自
受用智性具照了徳有各別性。故名清淨
云。自受用智性一切法自性而有不染性。故
名清淨。解脱應身徳自在云事。應身是化
用也。從三身圓明内證爲機現應用事。任
運自在故解脱徳自在云也。所詮此文大意。
行者一心具三徳。三徳互具成九徳道理釋
成也。法身理究竟不可思議。報身應身又
法身爲同體倶有究竟性。般若自受用智清
淨所互具法身解脱爲清淨徳。應身自體
應用無礙法身報身又爲應用施自在徳。倶
體倶用三身云此意也。法身般若解脱三徳
如次理智用三得心也。理本有不生體。自
受用清淨智。本有究竟法身和合爲衆生施
應用。是名解脱徳。三身委細口傳如略文
云云
尋云。法身究竟般若解脱又究竟耶。答。爾

疑云。兩方不明。若法身究竟般若又究竟
云。法身理一切衆生自性具徳故。一心所具
事可爾。般若解脱徳迷人敢難具足。若爾何
法身究竟般若解脱亦究竟可得意耶。若依
之然云。一家天台心。三身相即更不相離。
法身既衆生所具也。般若解脱何不具足耶
 答。一家天台心。三千三諦同己心所具
也。心外不置一法。若爾者法身究竟一心何
般若解脱二徳不究竟耶。三身相即三諦圓
融圓家大章也。故不可有相違云云
云。圓家所談更不可現量相違。見世門
諸人。法身本有理究竟圓明。報應二身更不
具足者耶。若爾如何可落居耶 答。今法
門迷悟不二。染淨不可得上所談也。所難以
迹門始覺意所至疑網也。圓頓止觀實談
一心不生都無過處名法身究竟無過失
一心有慮知相般若清淨徳也。一心縁諸
法自在無礙解脱自在徳云也。知此道理
名圓人。不知名權人。三諦一心談斷迷開
悟所成就三諦不可得心。只是一心本性
具三徳。是法身究竟餘亦究竟義也。於一
心自性三身得心即此義也。決附云。一心不
生名爲法身。心具慮知。是名報身。縁一
切法無有凝滯是一心應身。雖有三相但
是一心無二無別是名本性三身云。此文分
明本覺自性實談不動介爾一心。而本有三
諦可得意見。所詮所難趣非圓頓止觀大
意。爰以止觀記云。本具三徳更不了知名
爲理即。了知自心三徳名爲名字即。觀於
三徳是觀行即。相似證三徳是相似即。了
了通達自心三徳分眞究竟也。雖有六位
不離行者介爾一念矣。法身般若解脱。究
竟圓明更不相離聞
尋云。解脱自在故。法身般若自在也耶 答。
然也云云
疑云。解脱是應用自在相也。法身理本有不
生自體自受用。般若智内證清淨體也。何解
脱自在故法身般若。又自在也可得心耶 
答。自元圓頓止觀心内外倶一心也。先以
迹門始覺道理得意。解脱自在餘亦自在道
理分明也。釋迦解脱應身體也。釋迦若不具
法身理者。無法體故化道又不可成立。
若不具般若智慧者無慮知。故説法利生
不可有之。況本迹不二也。大師内證實談。
一切諸法皆一心也。應身體具法報事不可
有相違。山家大師釋云。圓頓行者聞一切
聲。應知法身説法。見一切色應知法身。
法身既然。報應亦然云。釋迦具不生心體。
具慮知心性。是解脱自在餘亦自在意也
委細旨如略文記。今文大意。煩惱業苦三
道。法身般若解脱三徳相即融通無異相。同
行者一心道理釋成也。行者一心故迷悟不
二。染淨一體道理又於此文被顯也
歴六塵境六作縁竝是因縁生心 六塵
者六境也。六作者六根也。六境爲本六根爲
縁。因縁和合所生心因縁生心云也。於因
縁生心有毘曇成論二義。毘曇存六識體各
別義。成論存六識體一義。成論意心王一望
六根窓成六識。依六根故六也。論識性心
王一也云云 一家天台所立。又通毘曇成論
二意。毘曇同本門九識體各別。成論順迹門
九識體一。迹門意。一切諸法同歸入不變一
理皆成一體。故九識體一也。本門心。俗諦
三千萬法本有常住故。眼識耳識本有也。故
本門所談密同毘曇。是開會心也。決附云。九
識成一體由不變故。九識性各別由隨縁
眞如。迹門正顯不變眞如。本門義在本縁
眞如云云云六塵謂色聲香味觸法也。六境
六塵云事。成論云。一切心生皆由六塵。六塵
者體也。六境體別能生諸識。故名六塵矣。
塵者體義也。六種體各別各各生六識。是塵
義也。毘曇心。六境爲心成因縁。令心染汚
故名六塵也。毘曇心六塵塵者塵勞塵一義
得心。成論塵勞塵染汚義。六塵塵體義得心。
今以成論義可爲本。其故介爾一念別非
染汚義云云六塵六根六作云事。六識縁六
境事可爲本。必依六根所作故六根六作
云也。因縁生心者。諸心生事必依根境因縁
故。根塵樹對一念因縁生心云也
尋云。今所云因縁生者。爲小乘心也將爲
圓教心也。如何。於之可有假實二意。若以
教門成義。六塵六作因縁生言有小乘。以
小乘名目顯大乘至極義也。小乘所談六塵
六作和合因縁生心。即三諦具足法體也云。
是圓教得分也云云若以實義云。因縁生可
有四教意。三藏教實有生滅因縁生。通教如
幻因縁生。別教隔歴因縁生。圓教本有圓融
因縁生也。眼根縁色境眼識即生眼色。色
境眼根倶本有常住互圓融。是圓教因縁生
也。如是得意六塵本有六塵。六作本有六作
也。根塵相對一心又本有常住具三諦自性。
如此得意因縁生言不限小乘。根本有圓
教見。惠文禪師依中論因縁所生法等文了
達三諦。於此文即建立四教。謂如次藏通別
圓也。但再往分別時。因縁所生法有四教心。
三藏教實有因縁生。通教如幻因縁生。別教
隔歴因縁生。圓教相即融通因縁生也。我説
即是空又有四教心。三藏教析空。通教體空。
別教隔歴空。圓教三諦圓融總體大空也。亦
名爲假名又有四教心。三藏教流轉實有假。
通教誓扶習生假。別教出假無量假。圓教俗
諦本有假也。亦是中道義又有四教心。三藏
教離斷常中。通教含中中。別教離邊中。圓
教相即中道也云云山家相承横竪口傳者即
是也。以之例知。今因縁生心必限小乘不
可得心。正是本有本分因縁生心也
常用一心三觀 於常用有重重意。理
即凡夫理具一心三觀。故常用也。名字即
人解常用一心三觀。觀行即正常用一心三
觀。分眞究竟正證一心三觀。故又常用也
心因縁生當體。三諦具足圓融故名常
用一心三觀。一心三觀口傳如下
尋云。於常用無廢退常用。念念相續常用
在之。今所云常用者。二種中何耶 答。阿
含經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常修六波羅蜜
云。毘曇成論各各得心也。毘曇義云。三祇百
却間。刹那刹那無上菩提心相續故云常修
六波羅蜜也云云 成論意菩薩發菩提心已
後不轉向二乘證果。離餘心總名觀念相
續云。無廢退爲常用。山家大師於唐朝
受兩師傳。行滿師云。念念相續修一心三
觀故名常用。道邃和尚相傳云。常用可有
二心。觀行即初心人念念相續常用更難有。
然而轉不向權門觀故皆攝常用觀。行即
後心菩薩。念念相續爲常用云云道邃傳法
要決云。問曰。文云。觀行即者念念悉與諸
波羅蜜相應觀行即人不起餘心耶 
答曰。信解堅固了達一切皆是三諦已後。
雖起餘心皆與波羅蜜相應。所以者何。
一由因等起心。二由不起權心故此文
心。名字解了堅固通達三諦本性畢後。縱
雖起惡無記心。依因等起解諸起諸心。悉
成一心三觀相應諸波羅蜜也。譬如甘流
河源泉有甘露。自此泉所流水皆成甘露
味。流末雖有苦辛等味。依川源甘露悉成
甘露味。信解堅固後所起諸心皆諸波羅蜜
相應故。常用一心三觀義可有之云云圓頓
止觀心。談三學一體戒體時。圓頓戒受得
後。從十方佛土。戒光來念念歩歩入行者身
中。等覺菩薩尚不見此戒色。只有妙覺極
佛見此戒光也。今又如此。信解成就後。
身口意三業悉成如來行云云一心三觀義記
最澄問曰。通達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
信解成就已後所起惡無記心。亦是如來行
哉。答曰。信解堅固因等起心是如來行。故信
解已後所起惡無記心亦是如來行也。例如
三密行者受職灌頂已後。身口意業皆成大
日三密修行矣。譬如抹國有泉有甘藥。從
此泉流水雖有苦味辛味等皆甘水。圓頓
行者亦復如是。先師常誡云。圓頓止觀但
在信解。信解之外無有別行。故文云。常用
一心三觀念念悉與諸波羅蜜相應。山家
師云。昔在靈山淨土親聞此義矣。唯有諸
佛能知此相。更非凡夫及二乘乃至菩薩等
所知境界。心留此一句不可忘失云云
問。一家天台一心三觀因縁生所立也可云
耶 答云云
疑云。兩方不明。若因縁生所立也云。天眞
獨朗内證。爭因縁生所立耶。若依之。爾也
云。今文因縁生上一心三觀見。如何 答。分
別可得心。本住不下行者於第九識本不
生際用一心三觀。本*住不進行者只於六
識因縁生處不動用一心三觀。因縁生一心
三觀。本不生一心三觀。倶自己本分體也。
是名天眞獨朗。若因縁生一心三觀劣。本不
生一心三觀勝也思量。非天眞獨朗。圓頓止
觀本意。不動六識邪邪念想即解行三諦
三千。別不可尋眞如本性等。今文存本
*住不進心常用一心三觀等云也。不思議境
下。於本不生際修三觀義。本住不下心也
云云
尋云。佛果圓滿位有發心修行義耶 答
云云
疑云。兩方不明。若佛果圓滿位有發心修
行云。發心修行本爲證佛果也。既云佛
果圓滿。發心修行義爭可有之耶。若依之
然也云。圓頓止觀心。十界三千萬法。依正
倶本來常住佛體也。此三千本分上立止觀
行。豈非佛果圓滿位。有發心修行哉。仍今
釋心。一心三觀是名行如來行佛果圓滿
位有所修行。故行如來行云見。加之涅槃經
云。復有一行是如來行矣。正佛果位有修
行義也。如何。答。可用意事也。佛果圓滿
言通漫也。若圓家實談。理即當體三千具足
故。指理即。佛果圓滿云。止觀所立發心修行
皆是果徳上解行可得心。故山家大師指止
觀行。果海立行釋。智證大師乃是止觀一部
本佛行因之相釋。本佛者理即也。理即當體
具三千自性。所具三千本性清淨故可名
本佛。住理即本妙處。立還任運無功用而有
發心修行。皆是果海圓滿上名字。觀行。相似。
分眞。究竟也。爰以決附云。理即色心本是清
淨。具足三千名爲本覺體。還修諸行故云
果海立行矣分明者也。十界三千當體即本
佛也。住本顯本本地無作三身顯了後。諸法
自體云佛果圓滿事。不可有相違云云
房云。六即中正佛果圓滿被云理即也。
名字觀行相似分眞究竟修性相分。修因求
果。是非圓滿實佛。理即凡夫當體自己本
有。當體常住是圓滿佛也。爰以本行經。佛
本有衆生。是故諸佛於衆生心能求菩提
矣佛果手本理即凡夫也聞。其上六即因果
分時。迹門前五即爲因。究竟即爲佛果。依
本覺門時。談從果向因實義故理即爲果。
後五即爲因。如此得意。佛果圓滿位有發
心修行云事。更不可有相違。若以究竟即
佛果圓滿云。可答自行發心修行究竟即上
不可有之。化他發心修行究竟即又可有
云云加之行者一念具十界三千。菩薩界
常發心修行。佛界常修得圓滿。依此義又佛
果圓滿位有發心修行可得心。但今釋行
如來行者。一念三千一心三觀。名如來行。如
來行者如實理爲境來有覺悟故名如來。
一心三觀縁三諦圓滿如實理而其自性覺
了分明故名如來行。理即具如來行。名字
即解如來行。觀行相似修如來行。分眞究竟
圓滿如來行。故云行如來行也。如是得心。
今文更不可有相違。如來云非位極云云
云何名聞圓法云至行如來行。三徳涅槃説
也。煩惱業苦三道。法身般若解脱三徳也。既
衆生三道三徳也。一心外又可證得佛果無
之得心後。六塵六作諸心皆是一心三觀全
體也。故云常用一心三觀也。既六塵六作
因縁生心。一心三觀故。念念歩歩當體是如
來行也云心也。山家大師此一段文解了以
後常住如來行正文釋云云
復須無縁慈悲愍傷一切自利利
無縁慈悲者。總慈悲有三種。一法縁慈悲。謂
藏通二教慈悲也。藏通二教心從空觀内證
發慈悲也。此慈悲有限非無縁。二衆生
縁慈悲。謂別教菩薩所起慈悲也。別教菩薩
住假諦隔歴念。正有縁無縁利益衆生。故
衆生縁非無縁。三無縁慈悲。謂圓頓行者所
起慈悲也。無縁者別不論結縁不結縁。縁
衆生所具三諦本理所發慈悲故名無縁。慈
悲者有自行化他。衆生無邊誓願度慈悲化
他慈悲。後三誓願自行慈悲也。爰以決附云。
四弘願中前一是化他慈悲。後三是自行慈
悲。自行化他倶縁三諦不簡結縁不結縁。
愍傷一切故無縁慈悲矣。慈悲者。慈謂與
樂。悲謂拔苦化他也。所詮當段文意。上三
徳涅槃觀時。煩惱業苦三道本有三徳也。本
有三徳行者一心故常用一心三觀也。行者
一心既如來同體三諦圓融正行故。念念歩
歩心起皆是無縁慈悲也。一念既三諦也。其
中人界無縁自行慈悲。餘九界皆是化他慈
悲也。四弘誓願只是行者一心也。一念自
體三千圓滿得心。無邊衆生即行者一心也。
是衆生無邊
誓願度願也
三千具足一心故非煩惱體是煩惱
無邊誓
願斷
願也
行者一心即三身具足也。報身法門無邊
誓願知。法身無上菩提誓願成也。如是得
心無縁慈悲四弘誓願只行者一心道理釋
顯也云云
發四弘誓願 弘者苦也。微也。心趣自
行化他門苦誓願故名弘誓。於四弘誓願
有二種。傳法決云。四弘誓亦有二種。一作
意起四弘。二任運起四弘矣。作意起四弘。正
佛前備香華請不現前冥衆起四弘誓願
也。任運起四弘者。正修一心三觀必有四
弘徳諸法一心也。一心既三諦故。一切衆生
皆三諦也。衆生無邊誓願度願是也。其體
如上云云 此二種倶止觀行者常可起願也。
任運不思議上立還起作意四弘。是又不可
有相違云云
尋云。今心要無上佛道誓願成句無之。如何
 答。傳教御將來本三誓願有之。其意據甚
深也。圓頓止觀本意。衆生邪邪念相即無上
菩提也。此外無上佛果可望法無之。故略
第四句歟。但標擧四弘誓願。釋無第四句
事。標顯本有常住四弘。釋顯衆生即佛道
理也
問。一切菩薩必發四弘誓願可云耶 答
云云若必發云菩薩根性不定也。不發四弘
誓願成佛何無之耶。若依之爾也云。今心
要無縁慈悲愍傷一切自利利他發四弘誓願
矣。此文慥一切菩薩發四弘見。如何 答。
發不發二義相分。然而必發可云也。其故因
位四弘成果位三身。衆生無邊誓願度應身。
煩惱無邊誓願斷與法門無盡誓願智報身
也。無上菩提誓願證法身也。總云成佛三
身不具足義不可有之。故一切菩薩發四
弘誓願覺。義例正問答。一切菩薩發四弘
願定。故不可有相違
疑。云瑜伽論中菩薩立三種。一智増菩薩。二
悲増菩薩。三智悲平等菩薩也。悲増菩薩發
衆生無邊誓願度一願。不發餘三願。智増
菩薩發後三願不發初一願。智悲平等菩
薩具發四弘見。如何 答。四弘願一切菩
薩總願也。必具可發也。但至瑜伽文者。智
増菩薩後三願爲面。悲増菩薩初一願爲面。
故爾云也。既云増。小分互兼見云云
問。圓頓止觀行者必發四弘誓願耶 答
云云
疑云。兩方不明。若圓頓止觀行者必發四弘
願云。四弘誓願是漸教菩薩所發願也。圓頓
止觀行者。從最初。縁實相本理。別不可發
四弘誓願等。爰以上釋。圓頓止觀釋初縁實
相矣。別發四弘願不覺者哉。若依之然也
云。今解釋既擧四弘願。圓頓行者必可發
四弘見。如何 答。如上口傳。四弘願有
二種。作意起四弘圓頓行者別不可發。又
發人有更不可遮。任運四弘一切圓人必可
發之。修一念三千觀時。一切衆生行者一
念故。衆生無邊誓願度滿足。乃至衆生一心
具足本有理故無上菩提誓願證願又滿足。
然釋圓頓止觀相四諦境爲所縁。四弘爲
所發願。六即爲所階位。四諦四弘六即只
是行者一心也。一心外更不可有之。一心
具足十界。九界因爲集諦。九界果爲苦諦。
自受用智爲道諦。法身本理爲滅諦。縁一
心觀三諦即四諦境也。既觀一心必有四
諦故。又必有四弘。有四弘故又必具六
即。行者一心體理即。隨知識解自心三諦
名字即也。解了已後諸心皆是觀行即也。自
心所具二乘界爲相似即。菩薩界分眞即。佛
界究竟即也。如此得意。隨知識聞常用
一心三觀處。四弘六即倶圓滿也。若如此
得意圓頓行者必發四弘云更不可有相
云云
雖知衆生煩惱如法界等 圓頓止觀
行者別修行成佛事不可有之。衆生當體
具三千法界。煩惱當體又具三千法界。衆
生煩惱外別修行別證果有何用哉。衆生煩
惱當體三千具足法故。若衆生煩惱外求果
徳。如厭此虚空取彼虚空。然止觀行者
値知識聞三千具足體性也。自行前修行
得果義更無之。爲化他可示修行得果相
也。故今釋。以大悲故而修而證矣。爲
化他修行得果。爲衆生觀法衆生依此
力歸入不生不滅本理。故與樂云也。如此
解了通達名眞正菩提心人云云所詮圓頓行
者。衆生煩惱倶三千具足故。別度衆生願。
斷煩惱願樂。更不可有之。然只爲迷情
衆生假發四弘誓願也。爰以止觀記云。圓
頓止觀行者只以名字即而爲本意。觀行相
似分眞究竟皆爲化他非自所作矣。即此
意也云云
即 蓮實房云。一家天台所立六即
義超過諸宗。權教權門誦文法師。一向執
六邊不知即道理。一一位中多倶胝劫云。
以位淺深爲正。不知初心即極道理。闇證
禪師。直指人心顯性成佛云。一向執即邊不
知六道理。南岳天台正得佛意内證深義
立六即位。六故次位淺深了了分明也。即故
初後止在行者一念即佛果證體也。爲免
此兩邊惡見立相即位也。六常差別事邊。
即常同理邊也。一家天台六即次位超諸宗。
故此六即義起自一家釋。所詮行者一心。
即故只一念也。六故一念心體諸位淺深宛
然。止觀二字名呼替六即云也。即者即法性
寂然止體。六法性寂照觀體也。故決附云。止
觀二字即是六即。法性常照故六。法性常寂
故即矣云云
尋云。山家大師佛立相承八重六即者其相
如何 答。御廟大師學問日記。觀心次位六
即非口傳難知釋。即山家相承八重六即也。
傳法決云。佛立師曰。一家所立六即義類甚
多。是故立於八重應決疑難。○口傳云云
矣。八重六即者。一一往相對六即。謂以六即
相對五十二位。名字觀行十信初心。相似即
十信後心。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
一位分眞即。妙覺究竟即也。於法華已前經。
六即次位無之。且爲相對五十二位建立
六即。淨名疏等立六即是也。二從因至果六
即。謂是有二種。一五因一果。謂前五即爲
因。究竟即爲果。二修性相對義。理即性。名
字觀行相似分眞究竟修徳。三從果向因六
即。謂理即當體三身圓明不可得也。是爲果。
名字已後五即爲化他修迹門因分行故向
因也。四六種倶果六即。謂倶三身無作自體
也。三身本性爲理即。三身名字爲名字即。
乃至三身果體爲究竟即。雖有六種同本地
三身故。更非因分。五六種倶本六即。謂理即
凡夫。乃至究竟果體也。此因果行證當體。本
有當住己己本分也。常謂本義也。六即皆常
云故。六即倶本有常住也。六互具六即。謂六
六三十六始中終平等。理即具足後五即。乃
至究竟即具足前五即云云七義通六即。謂
理即義通後五即。究竟即義通前五即先理
即義通後五即事云。理即者即三諦本理也。
凡夫具三諦理都不知此道理。只理性具足
故名理即。名字即此三諦理解故又有理即
義。觀行即行理即。乃至究竟即究竟理即。
名字即又通餘五即事云。理即凡夫具三諦
理。名必體冥一也。三諦名字理性具足故。名
字義通理即。觀行即以修行心聞三諦名
字。乃至究竟即唯佛與佛究竟聞三諦名也。
觀行即義通餘五事云。理即理具觀行。名
字即解三諦理。故一分修行也。相似乃至究
竟即。漸漸増進修任運妙行。相似即義通餘
五事云。理即凡夫也云。所具本理究竟即相
似。故理即有相似義。名字即解三諦理。所
縁心下理即相似。上與究竟即相似。觀行行
體又與諸佛菩薩行體相似。故理即名字
相似。分眞即又與究竟即相似。與凡夫所
具理相似。究竟即又前五即所具理體。更無
有異相。相似故云云 分眞即義通餘事云
者。理即名字觀行相似所具。所解。所行。所
證。皆是一分眞理也。故有分眞義。究竟即
雖究竟也。修徳佛故。相對理即本妙體只
是分分眞也。究竟即義通餘事云。理即三諦
理究竟具足。名字三諦名字究竟解了。乃至
分眞即究竟分眞也。故六即名字通無礙也。
八一心本分六即。謂行者一心自元具六即。
六即次位只一念一心也。心當體不生理即
也。一心三諦有名相名字也。隨知識一心
三諦解知解了觀行即也。心性一理與諸佛
菩薩所具理更無異相相似即也。此所具理
本性不思議。無修徳佛果故一分眞理分眞
也。所具心體能能分別。本不生心外無過
上究竟即也。但一心本分六即有義通體
具二種。體具謂十界也。六道爲理即。人名
字。天觀行。二乘相似。菩薩分眞。佛果究竟
即。義*通如上。以此八重口傳一家所立
六即可分別也。御廟大師學問日記云。山
家相承八重六即者。一一往對當。二從因至
果。三從果向因。四六種倶果。五六種倶本。
六六體互通。七名義互通。八一心本分六即
也云。八重六即。是山家大師隨分祕藏相承
也。敢不可至疑難。以此通意諸義可了
簡。從因至果六即。大旨迹門所談也。一往
對當六即義當權宗權門。六種倶果六即本
門無作三身一體不二門心也。六種倶本本
門三千常住門心也。六體互通通本迹。迹門
理性互通。本門事事圓融互通也。觀心一門
又可有六種互通義。六即倶行者一心故六
體互通也。名義互通又可通本迹觀心。一心
本分只是觀心不思議所談也云云
尋云。有何證據立六即耶 答。決云此六
即義起自一家矣
疑云。抑六即次位一家所立也云事。無經論
證據自立也可云歟。若爾敢難信用者耶
 答。縱無經論證據。南岳天台自立也更不
可至疑難。其故。自他共許傳。南岳山思禪
大師得六根清淨矣。既南岳叶六根淨位。
六根淨位人所説法門。縱於今佛出世無證
據云。必可知前佛所説經文。正法華經見。
若爾今心要南岳大師御釋也。誰不信之
其上今日釋迦説。正六即次位分明也。涅
槃經説貧人伏藏譬。經云。一切菩薩從無數
劫修大行。今對菩薩説大般涅槃。一切衆
生具足涅槃性。無明迷惑故不知此眞實
相。斷諸煩惱開自心佛性。譬如貧人家
内土中雖有七寶。不知經年。知寶者來
示土中七寶。穿破堅土。穿破堅土已至於
濕土。過濕土已後七寶受用矣。此分明六
即證據見。不知土中七寶理即。聞土中七
寶名字即。穿破觀行即。濕土相似即。得寶
分眞究竟也。有文有義常人用之。無文有
義智人用之。無文無義愚人用之。大聖金
言也。縱無文有義不可至疑難。有文有
義可有何相違云云如此得意見今經。六
即證據分明也。壽量品伽耶託生理即。伽耶
當體本地無作三身究竟即也。一會衆聞本
地三身名字即也。隨喜安樂行品等觀行
即也。六根清淨相似即也。觀音品分眞即也。
然於六即相違更不可有之云云
漢光類聚二


漢光類聚三

  忠尋記
即 依楞嚴相承理即有五種。一攝
屬理即。謂前三教菩薩不聞三諦圓融名字。
故攝理即。二無聞理即。謂薄地凡夫也。三
聞法不須理即。謂一分雖聞三諦理。生疑
難信解不甚深。又理即攝也。四別屬理即。
謂限凡夫也。五總體理即也。三諦理總
名理即。名字觀行相似分眞究竟皆理即也
云云
蓮實房云。諸法皆理即也。涅槃經云。佛性眞
如是諸法性佛性眞如者理即即故。但
一句聞法不須尚屬理即事。名字初心理
即後心故也云云
問。於理即有禀教修行義耶。若有禀教修
行義云者。解釋一切衆生心性即理即佛*矣
正禀教修行事名字即乃至觀行以後也。爰
以餘處解釋。名字是禀教。觀行是修行*矣
以無聞非法爲理即事。通途所談也。若依
然也云。縱雖理即也何無禀教修行
義耶。其故。前三教行者既理即攝也。餘處解
釋云。禀教修習之行人是理即不思議也*矣
如此文者。理即有禀教修行義見。如何 
答。可用意事也。於禀教修行可有二意。
若權門禀教修行理即位可有之。攝理即
即此意也。若圓行禀教修行理即不可有
之。聞法修行必名字觀行位可非理即。故
只於理即有總別。若別屬理即不可有禀
教修行義。若總體理即解行證具可有之。然
大師解釋。以無聞非法理即位釋定給云云 
因尋云。楞嚴和尚言云。我身是理即中勇者
云。有何意耶 答。是和尚卑下言也。實叶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