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定宗論 (No. 2369_ 蓮剛述 ) in Vol. 74

[First] [Prev]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69

定宗論一卷

  天台門徒蓮剛對述
  對述法華宗高祖第一
 總述法華宗師兄并所學法第二
 略述佛祖并付法大師第三
 難三論宗立祖有十種未定第四
 述立諸宗祖有四害十失第五
 出天台道泛示教大概第六
 出眞言道略示大綱第七
 列三論宗師祖甚小第八
 述華嚴宗之爲道第九
 述法相宗傳燈枝葉狹疎第十
 依佛説次第定八宗之爲道第十一
 依中道理諫群家論第十二
   對述法華宗高祖第一
釋氏蓮剛。就縁遊化於西海道。稍遷春秋。
屡逢問者。有人問云。所宗何也。蓮剛對
曰。天台法華宗。問。既稱天台。何亦曰法
華。答。天台是大師駐迹之仙宮。法華即大師
遊心之妙典。住處妙業。雙而述焉。問。其大
師者何人。答。大師諱曰智者。位居圓教之
五品。定入法華之三昧。實靈山之聽衆。爲
佛法之雄傑。開知見而曜隋代之重昏。演
實道以朗嘉祥之玄夜。諸宗之明鏡。衆生
之津梁。蓋在此矣。問。傳聞。智者禪師。法華
爲業。名聞當代。然世世傳弘。生生相承者
阿誰乎。答。智者大師。從釋迦下。第三十
師。若論高祖。疑聞致迷。既信法華宗。何
佛非高祖。況三世佛陀。十五類聖。皆即師
兄。述其大梗。隨來問耳。問。其祖云何。答。界
塵非譬。最初久遠實成釋迦説法華佛。以
爲久遠之宗源其一 又過去無量不思議劫
二萬日月燈明如來。世世最後説法華者。以
爲宗祖。又乃往過去塵墨難思。大通智勝。雲
雷音王。宿王華智。二萬威音。自在燈明。雲
自在王。説法華佛。皆爲宗祖其二 又今十方
塵數佛土。説法華經。恒沙海滴一切諸佛。即
皆是現在之宗祖。未來諸佛。生生當説法
華經者。悉是當來之大師其三
  總述法華宗師兄并所學法第二
久遠以來。佛世滅後。付囑傳燈。及今靈山。
一萬二千聲聞。聞法華而向大道。身子等
比。百千萬億一類中根四大同輩衆等二類
根五百。千二百人三類八萬大士。智具足道
四類八十萬億那由他。師子乳衆五類八千新
發。諸菩薩等六類他方八恒。菩薩主伴七類
下方涌出。八輩主伴八類一十一位。増道大
九類八大千界。塵數衆生。發大心者十類
妙音四萬二千天子十一類普門八萬四千衆
生發無上等心十二類總持得忍六萬八千十三
嚴王登地八萬四千十四類初勸發三千大
千塵數普賢大衆十五類此乃去今來相承。發
誓弘經之師兄也。多寶如來。十方分身。即
我證明矣。釋尊立宗。法華爲極。顯在藥
王品十喩文。當知。天台法華宗者。於諸宗
中。此乃深大之宗。最上之宗。照明之宗。最
尊之宗。第一之宗。法王之宗也。我大牟尼
尊。七十二所説。妙法蓮華經。序品大法。方
便一乘。譬喩大車。信解大寶。藥草最實。授
記佛記。化城寶所。五百衣珠。人記甘露。法
師實相。寶塔大慧。達多妙法。勸持總記。安
樂明珠。涌出佛智。壽量長壽。分別法利。隨
喜功徳。法師實相。不輕作佛。神力大法。屬
累佛慧。藥王十法。妙音弘法。觀音外護。總
持密護。嚴王結縁。勸發四法。是我所學法
也。法華一部爲宗則所生無量。頓漸諸經
無不照通也。非瞻半天塔婆。禀同座付
囑。誰於多嫉妬世以顯實之經爲宗。唯
有佛前作師子乳大會。被金手摩者。於此
後世以顯遠之法爲宗源焉。更述師資相
承之次第。幸察圓教妙道之遠布在左
  略述佛祖并付法大師第三
西國佛祖相承傳法記云。昔有大師。名瞿
曇。第一祖名尼樓羅王。第二名烏頭羅王。
第三名瞿頭羅王。第四名尼休羅王。於第
四王有四子。本行集經云。師子頬王有四
子。第一淨飯王。第二白飯王。第三斛飯王。第
四甘露飯王。於淨飯王有二子。一悉達多。
二難陀。悉達太子。十九出家。三十成道。身
長一丈六尺。有三夫人。各領二萬釆女。第
一夫人名瞿夷。生優婆摩那比丘。第二夫
人名耶輸陀。生羅睺羅比丘。第三夫人名
鹿野。生善星比丘。出十二遊經。瑞應經。及
智度論等矣
第一祖常寂光土第一義諦靈山淨土久遠玄
成多寶塔中大牟尼尊。周書云。佛是姫周第
五帝昭王在位。癸丑歳七月十五日。降神
母胎。甲寅之歳。四月八日。遊迦毘羅衞國
林微園。在母右脇而生。壬申年二月八日
夜。踰城出家。至周第六帝穆王在位時。癸
未歳二月八日。三十成道。壬申歳二月十五
日。拘尸那城。年七十九入涅槃也書文其成
道也。三藏教機見。三十四心斷結。雪山童子
施軟草。如來受已。木樹草座成道。是劣應
身。通教之機見。一念相應慧。斷餘殘習。於
天衣座成道。是勝應。別教之機見。破無
明惑。斷變易生死。於七寶座成道。是他
受用報身。圓教之機見。虚空爲座。初發心
時。便成正覺。是自受用報身也。其涅槃相。
各見不同。如決疑經云云普賢觀經云。空中
聲言。釋迦牟尼亦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其
佛住處。名常寂光。法華經云。所成壽命。今
猶未盡論云
未滿
復倍上數。常住不滅。我淨土不
毀等。論云。我淨土不毀。而衆見燒盡者。報
佛如來。眞實淨土。第一義諦之所攝故。經
云。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又云。於阿
僧祇劫。常在靈鷲山。論云。同一塔坐者。示
現化佛。非他化佛。法佛。報佛等。皆爲成大
事故。此乃法華宗之一代元祖也。佛乘涅
槃。告迦葉言。以此深法。用囑累汝。汝當
於後敬順我意。廣宣説布。無令斷絶。第二
摩訶迦葉。身有三十相。闕白毫肉髻。身光
照一由旬。臨佛涅槃。迦葉從畢鉢羅窟出。
赴闍維所。佛從金棺。爲現雙足。迦葉禮
已。耶旬佛身舍利。先爲三分。謂人天海
中。一分亦爲八。與拘尸。波波。遮羅。摩伽
陀。毘提。迦維。毘舍。摩竭之八國。各起塔
供養。瓶塔第九。灰塔第十。存時髮。天上
起塔。地餘灰。則畢鉢村人。起塔供養。迦葉
分舍利訖。使阿難出修多羅。使波離出毘
奈耶。迦葉自出阿毘曇。分三藏已。次禮八
塔。次入龍宮。禮牙塔。次上天上。禮髮
塔。著佛所與僧迦葉梨衣。語阿難曰。佛
以法付我。我年老朽。將欲涅槃。世間勝
眼。今欲相付。汝可護法持錫擗山如入
軟泥。第三阿難陀。第四商那和修。第五優婆
毱多。第六提迦多。第七彌遮迦。第八佛陀
難提。第九佛陀密多。第十脇比丘。第十一富
那奢比丘。第十二馬鳴菩薩。第十三比羅比
丘。第十四龍樹菩薩。第十五提婆菩薩。第十
六僧佉難提。第十七僧佉耶奢。第十八鳩摩
羅駄。第十九闍夜那。第二十婆修槃駄。第
二十一摩奴羅。第二十二鶴勒夜那。第二十
三師子。第二十四末田地。上來金口所記。多
是第四依位。亦通於二三。初依屬凡故也。
第二十五須利耶蘇摩。第二十六鳩摩羅什。
四教區別。以法華圓教。爲天台正宗。第二
十七雙林寺大士。位居等覺。以三觀四運。
爲心要。第二十八慧文大師。以不二法門。
授思大師。第二十九靈山聽衆南岳慧思大
師。開止觀法門。法華爲宗。第三十靈山聽
衆天台山智者大師。其爲徳行也。初生之
時。室内洞明。棟宇煥然。兼輝隣室凡諸
□慶。火滅湯洽。爲事不成目有重瞳。
父母藏掩。人自知之習律藏已。詣大賢
山。持法華經。江東無師。詣大蘇山慧思禪
師。思初見咲曰。昔共靈山聽法華經。宿縁
所追今復來矣即示普賢道場。行法華三
昧。經二七日行道誦經。至藥王品是眞精進
眞法供養句。豁然入定。照了法華將證
白師。師曰。非爾。弗證。非我不識所發
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
陀羅尼又曰。縱令文字法師。千群萬衆。
尋汝之辨。不能窮矣。於説法人中。最爲第
南岳造金字大品經竟。自開玄義。命
令代講。於是智方日月。辯類懸河。卷舒
稱會。有理存焉。唯三三昧。三觀智用以諮
審。餘並自裁。思曰。可謂法付法臣。法王
無事者也時慧曠律師。亦在會坐。思曰。律
師甞聽賢子講耶。曠曰。禪師所生。非
子也。思曰。思亦無功。法華力耳思謂智
者。吾久羨南衡。恨法無所付。汝可傳燈
設化。汝於陳國有縁。宜往利益。既奉嚴
訓。乃共法喜等二十七人。同至陳都。儀同
沈君理。請住瓦官。開法華題。勅一日停朝
事。公卿畢集停瓦官八年。講大智度論。
説次第禪門。蒙語默之益。略難稱記十一
爾後徒衆轉多。而群賢各隨所安。吾從吾
志。吾聞天台地。記稱有仙宮。若息心玆
嶺。展生平之志。陳主有勅云。京師三藏。雖
弘佛法。皆一途顯兼之者寡。朕聞瓦官濟
濟。宜停訓物。豈遑獨善。直指東川。始入
天台十二宣帝勅曰。禪師佛法雄傑。時匠
所宗。訓兼道俗。國之聖也。宜割始豐縣
調。以宛衆費。蠲兩戸民。用給薪水。爾後
勅賜寺額云。智禪師創立天台宴坐名岳。
宜號修十三晋王敦請。出至石城。謂
徒衆曰。吾知命在此。故不前進。於石像
前。口授遺書。曰。蓮華香爐。犀節如意。
留別大王。願芳香不窮。常保如意。索三
衣命掃灑。令唱法華無量壽二部經題。時
呉州侍官等二十五人。見石像倍大。光明
滿山十四又索香湯。漱口竟。説十如。四不
生。十法界。四教。三觀。四諦。六度。十二縁。一
一法門。攝一切法。吾今最後。策觀談玄。最
後善寂。吾今當入十五時智朗請云。伏願慈
悲賜釋餘疑。不審何位。沒此何生。誰可宗
仰。報曰。汝懶種善根。問他功徳。蹶者訪
路。告實何益。雖然當破汝疑。吾不領衆。
必淨六根。損己益他。位居五品十六生何
處者。吾諸師友。並信觀音。皆來迎我。誰
可宗仰者。汝不聞耶。波羅提木叉。是汝之
師。四種三昧。是汝明十七曰人命將終。
聞鐘磬聲。増其正念。唯久氣盡爲期。云何
身冷方復響磬。哭泣著服。皆不應爲。言已
跏趺。唱三寶名。入三昧。端坐入滅十八
後瑞祥。具如別傳。然玄序初。略列十徳。一
不曾聽講自解佛乘徳。今典永異餘教。名
曰佛乘。高僧傳十三卷。無不聽自解。二發
悟入定得旋總持徳。前徳行中第四徳。三
具足定慧傳弘二法徳。發悟屬慧。入定
即定。能弘定慧二法。四盛席遣衆隱居山
谷徳。隱居華頂。佛隴。唐溪。即前第十二
徳。五守玄被徴爲二國師徳。捨利進道。
陳迎隋住。六大極對御講宣般若徳。講金
字仁王經。即前第八徳。七正殿宣揚主上三
禮徳。陳少主勅。國家一年。舊有仁王兩集以
初開法筵。主上於衆中三禮。八百官稱歎
彈指喧殿徳。萬乘屈膝。百高座百官。彈指
令喧殿上。九道俗玄悟法華圓意徳。百高
座爲道。百座即俗。五義釋經爲玄。開廢
諸典爲圓意。十無文樂辯晝夜流寫徳。無
文字。以樂説辯。日夜寫解。如懸河。具如靈
應集云云第三十一國清寺灌頂大師。得大
師門者千數。得深心者。三十有二。纂其
言施行於後世者。章安大徳。諱灌頂。第
三十二國清寺智威大師。佛隴記云。灌頂傳
縉雲威禪師。第三十三天宮寺慧威大師。記
云。縉雲同號。時謂小威。第三十四左溪玄
朗大師。記云。小威傳左溪。第三十五荊溪
湛然大師。記云。左溪門人之上首。道高識
達。第三十六瑯瑘道邃和尚。聞夢語而捨
玄賛。第三十七姑蘇行滿和尚。依荊溪和
尚。聽受止觀玄文等。此下唐國門徒臣多。今
且列此國傳法。第三十八日本國比叡山最
澄大師。陸公云。最澄闍梨。形雖異域。性
實同源。特禀生知。遠求天台妙旨。遇龍
禹邃公。總萬行於一心。圓宗法門。是時
備矣。第三十九比叡延暦寺座主義眞大師。
與澄大師。窮智者之法門。探灌頂之神祕。
第四十比叡延暦寺圓澄座主。二教具足。第
四十一同延暦寺座主圓仁大和上。天台年
分二人之外。是時勅加眞言業二人。光定大
徳。上上奏。特加止觀業。慧亮大師亦上
表。加涅槃維摩業二人。自宗法門。大唐未
滿者。是時滿山藏。第四十二延暦寺安慧
座主。顯密双明。擧衆仰止。帝特擢之立座
主。天長以來。學圓宗者。滿山遍國。況傳
姑蘇道彌滿大唐弘眞言法宛塞兩國開導。
大唐三論法相絶而不弘。嘉祥&T052135;荒。慈恩諦
落。我天下無執有之人。何讀空論文。作末
學之師祖。亦無沈空之輩。誰瞻有文。永
爲後生煩本。幸有果分之大法。諸宗各各
應欣樂
  述三論宗立祖有十未定第四
有一學士從神秡書語蓮剛曰。此書廣定
諸家淺深。幸被一見云云意欲破天台之高
妙者也。期旬握之一迴。經目題稱群家諍
論。文章野而非。作言辭黨而不賢。雖述諸
宗。還抑他道。雖立三論。以失己祖。未知
誰述。敢以質難。初述佛法來。可依實録
云云次述師資相承中。三論。法相。天台。華
嚴。眞言。如次列之。不出律宗。成實。倶
舍。略而不述。詞有偏黨。故怙而抑。述三
論云。若於天竺。始肇文殊淨名。終清辨智
光也。佛在世時。文殊淨名。敷演無相眞空
之道已上今曰。何故三論宗。不以佛爲始。
經云。菩薩智慧。如爪上土故。何意不云傳
佛慧乎第一宗
源未定
述曰。叡法師成實論序云。佛
滅度後三百五十年。有一菩薩出世。名馬
鳴。大乘本法經云。馬鳴菩薩。初請佛令説
法。勝頂王經云。佛成道第十七日。告馬鳴
令守護佛法。摩尼清淨經云。佛滅度後一
百年中出世。變化功徳經云。三百年中出
世。摩耶經云。六百年中出世。常徳三昧經
云。八百年出世。上來除摩耶經。自餘經文。
是先師相傳。未見經誠文已上今曰。既云
未見誠文。此乃疑師傳者也。若信師者。
違摩耶經。若依經者。違彼五文。未知高
祖之出時何定宗源之遠近第二祖
出未定
述曰。馬
鳴傳云。龍樹著作之時。先歸敬馬鳴。次云。
佛滅度後五百三十年。有菩薩出世。名曰
龍樹。摩耶經云。七百年出世。廬山慧遠師
云。九百年出已上今曰。此未知何正。立宗
之理。恐不如此歟第三師
出未定
述曰。出家而後。九
旬之際。誦通三藏。隨于龍王。入於龍宮。發
七寶函。逐以諸方等經典。無量妙法。授之
龍樹。九十日間。皆悉通達。後還南天。誦出
華嚴等大乘經。作論十萬偈釋摩訶衍。又
作莊嚴佛道論五十偈。大慈方便論五十偈。
大無畏論十萬偈。中論五百偈。十二門論
等大弘無相旨已上今曰。大士所爲。其實
爾耳。但義燈云。中論出於無畏部。中有五
百偈云云不可別云。造中論五百偈。故付
法傳云。龍樹造大無畏論有十萬偈。中論
從彼略出第四列
論未定
述曰。若論其地位。有本
有迹。若談本者。是往古佛。故思惟三昧經
云。龍樹菩薩。久已成佛。名曰遍覆諸生如
來。金剛正智菩薩經云。名妙雲相佛。未見
正文。若論迹者。僧叡師云。功格十地道摸
處。遠法師云。名實道位。徳備三忍。亦十地
高人。楞伽經云。龍樹住初勸喜地已上
曰。論其本則無正文。談其迹則無定判。
叡遠高稱十地佛。經云住初地。況遍覆妙
雲非能寂乎。若言釋迦既示己他身。何佛
非牟尼者。三論宗即禀迹佛道。莫言論本
則是古佛也第五本
迹未定
述云。問。經既云初地人。
何言十地。答。道安通釋云。龍樹爲欲令衆
生入初地故。示現住初地。實是十地利見。
既已至第九百年。乃入涅槃已上今曰。若實
位十地者。應令衆生於十地。何只令入初
地乎。又自住第十地。引物令入初地。有
防難。何言令他入初地故。是初地人。
既是古佛。隨入何地。何輒定判。又龍樹出
世。或云滅後五百三十年。若九百年入涅
槃者。壽即可三百七十。或云七百年出世。
若爾壽唯可二百。或云九百年出世。而云
九百年入滅。此乃即出入。何間入龍宮。還
至南天竺。誦出諸經。造制衆論。弘無相旨
第六師
壽未定
述云。龍樹依仙藥力。住世三百餘歳
已上今曰。不服仙藥。可短命耶。古佛不服
藥。不過三百乎。何甚可咲第七師
徳未定
述曰。第
九百年中有龍樹。門人提婆菩薩。詣龍樹
所。求出家法。提婆鳴論鼓而推邪。萬人
耶鉾以歸伏。後還閑林。集當時語。以
著百論二卷二十品。又造四百論。廣百論。
百字論等。凡有百部。弘通正法。若論位
地。未見明授。西域記云。彌勒曰提婆是賢
劫之一佛也已上今曰。菩薩論師。良可尊
歸。門徒豈可不見高祖地位明據乎。酌流
尋源。是世俗之通典。何意學其道。不知何
位乎。宛似噉甘露。不識何出。若玄奘不
遊西域者。何由同賢劫之一佛。彼師龍樹
古佛也。此資提婆他佛也。自稱釋氏。可妄
語乎第八氏
系未定
述云。至千一百年。清辨菩薩出
世。弘龍猛學。傳有爲無爲。俗有眞空。又
護法菩薩。學無著宗。傳有爲無爲。眞俗倶
有。清辨請決。護法固辭。清辨入窟。待彌
勒興。論師著掌珍論二卷。立二空量。遍破
大小内外之執。建立眞空之道理。又造
觀論。般若燈論等。弘通正法。又清辨弟子
智光。住那羅陀寺。弘無相教。上來述天竺
三論師已上今曰。三論所謂中論四卷。十二
門論一卷。百論二卷也。龍樹有五部論。何
意五中只取十二門論一卷耶。提婆有百
部論。何意此中只用百論二卷耶。清辨有
掌珍等論。皆弘無相之道理。何意不爲所
學乎第九宗
名未定
述云。若論漢地三論師資者。羅
什因苻堅請。譯大品小品兩般若。法華經
等。三論。成實論。智度論等。七十四部。三百
八十四卷。門徒三千。入室菩提中。英傑八
人。什法師以三論爲心要也。宋代壽春僧
道。即什門人。又宋大莊嚴寺曇濟道朗者。什
法師門人竺道生之弟子也。濟河西道郎。梁
止觀寺僧詮。陳興皇寺法朗。隋嘉祥寺吉藏。
藏之弟子硯。愷。邃。三法師。繼踝傳宗。隨所
學論。曰三論宗。若隨所宗。應言無相宗
已上今曰。若言從所學。名三論宗者。其宗
人有學習衆經諸論者。非三論師耶。又所
學與所宗。爲同爲異。若同者。何故爲二
名乎。若異者。三論可不釋般若。彼法相
師。判無相教。爲第二時不了義。若三時判
教。有道理者。三論是不了義宗。若三論立
義。有大道者。三時乃虚妄之判。請彼兩
家。早有勝負第十可
不未定
  述立諸宗祖有四害十失第五
次探衆家祖匠云。夫以釋教遠布。釋迦大
師之恩。群宗求流。龍樹大士之徳已上
曰。立高祖章。不指釋尊。何以言大師之
恩。定宗元文。獨叨龍樹。何故可稱大士之
第一
自害
探云。何者佛洹泥後。六百年中。龍
樹入海。誦華嚴等。還至閻浮。誦出華嚴。
作大不思議論。釋華嚴經。覺賢翻譯。法藏
爲宗。明知龍樹是華嚴宗之祖匠已上今曰。
什云。五百三十年。經云七百年。遠云九百
年。今云六百年中。若五百餘出世。至六百
年。入龍宮者。違摩耶經。既出華嚴經。亦
弘華嚴旨。明是華嚴祖。何事前云大弘無
相旨。故此三論高祖乎第二
自害
探云。無著天親
依華嚴所明唯心。立以唯識。又無著造順
中論二卷。釋龍樹八不偈。云大師阿闍梨。
又天親注釋聖天百論。又護法注釋聖天廣
百論。若爾天親因龍樹所出華嚴。立唯識
宗。以知龍樹亦是法相之祖也已上今曰。龍
樹是法界之大師。禀飡佛教。誰不爲師。而
云亦華嚴祖。亦法相祖。今偏云三論祖者。
非輕傳乎第三
自害
探云。天台智者。依中論文。
立宗四教。及智度論以爲所依。當知龍樹
亦是天台之本師已上今曰。龍樹即是付法
中第十三師也。三論師以爲第二師。甚當禀
未釋迦説無相教。何但爲吉藏等龍樹傳諸
法門。豈只無相道乎。故論云。空假中論。偏
稱我師。事不盡理。還分諸宗第四
自害
探云。眞
言宗人傳曰。我眞言教。是大毘盧遮那所
説。次金剛薩埵傳。次龍猛菩薩傳。次龍智菩
薩傳。乃至金鍘智三藏。不空。一行闍梨。慧
果闍梨。次第相傳。龍樹是第三師云云若爾
龍樹亦是眞言祖師也。應言龍樹大士。是佛
法之棟領。八宗之祖匠。四河異流。同出達
池。四宗異趣。等起三論。龍樹群家之祖
匠。七宗三論之支流。實顯在玆焉已上
曰。龍樹若八宗之祖者。獨稱我師者誤也
其一七宗若三論之支流者。華嚴判根本之
妄矣其二三論所宗。是即般若眞空之教。自
判枝末法輪。豈可以根本法輪。爲枝末之
支流乎其三四含小教在乳後而酪味。無相
共乘隔生蘇而次居。何以成實。倶舍可三
論之支流乎其四佛坐覺樹。初結菩薩別解
脱戒。次隨有犯。制於雜戒。律宗不出於
般若。故非三論之支流。安得言七宗三論
之支流乎其五我天下有八宗。三論其一。何
事可言七是我支流其六龍樹本極理智。迹
傳顯祕。既開四門而勸物。通三藏以弘
道。實斯有宗之先。空家之祖。亦空亦有之本
祖。非空非有之元匠。既傳菩薩別曼荼羅
藏。何以眞言是三論之支流乎其七天台傳
法。是諸宗之明鏡。以法華爲宗骨。以智
論爲指南。以大經爲扶疏。以大品爲觀
法。引諸經以増信。引衆論以助成。觀心
爲經。諸法爲縷。織成部帙。不與他同。唯
作佛慧。不煩規矩。是故嘉祥吉藏。構宍橋
於足下。撲陽智周。盡依憑於紙上。依涅槃
五味。則三論居熟蘇。用化法四教。則般若
帶二權。既許天台是法華宗。醍醐豈可熟
蘇支流。當知三論法味。未及醍醐其八四河
不同。何非無熱池之恥乎。四宗各高。即是
無明宗之妄貪其九四宗弘釋教。若三論師。
學釋教者。可四宗之弟子耶。學我師道
故。若不爾雖弘龍樹道。而四宗非三論之
支流。元呑七宗。爲己支流。何取從一出四
河。譬於生蘇出無相乎。可言四水流殊。同
歸大海。五家道殊。終歸龍樹其十
  出天台道泛示教大概第六
次叙群家中云。隋煬帝代。天台山國清寺。
有智者禪師。宗法華經。業經華三昧。智者
師之弟子。灌頂法師。受師記。法華玄疏云。
一切衆生皆成佛智法身佛自性常住
乘眞實三乘方便此等義門。與三論家同。
與法相宗全異。由是玄奘已後。諸法相師
相諍。若爾大唐太宗文皇代貞觀年中。此法
相天台諍論始起已上今曰。分家之日。各隨
所學。何故立義之違同。於天台皆成之大
道。常住之明理。是即嘉祥之所承。故似小
同。其一實之法印。非執三者之所及。法相
宗既以開三之一常。爲三中之一。未見法
華之異諸教。故有智天台師。不與彼諍也。
又貞觀以前。有迷法華者。舌爛口中。謗論
不止。玄及疏中非庸是也。何言太宗代兩
宗諍始乎。經云。此經佛在世猶多怨嫉。況
滅度後。叙云。此天台宗。但以出隋朝。於天
竺國無有。此宗但法華經以爲宗源。亦無
有天竺論師而造宗論者也已上今曰。然
也。法華爲正業。諸經爲傍道。十方三世。一
代釋迦。同以法華。爲究竟説。然則世世天
竺常有法華。何言天竺無此宗乎。當知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宗。言無天竺法華
宗者。甚足可咲。愚筆尚可有小不許據。云何
恪甚著輕薄詞。天台所作。唯佛智慧。諸宗
所學。並菩薩智。故眞空宗。淨名爲始。智光
爲終。此乃滅後三百十年。馬鳴始出。五百
三十年。龍樹方出。九百年中。提婆出世。千
一百年清辨乃出護法
同時
爲治有病。造於空論。
爲破空病。乃造有論。破空破有所詮。即是
離邊之中道。何曰則提婆百論。爲破邪見。
故云勝外道徒集當時語。清辨掌珍。立二
空量。破内外執。智光即弘破執之道。況壽
春僧道。曇濟。道朗。僧詮法師。吉藏。碩。愷。邃
法師等。繼踝傳弘破執之道豈如乎。天台
大師。靈山親聽。大蘇自達。略如上出云云
以大師四教。配望於諸宗。華嚴圓滿。尚兼
別教。故法相智周師。造戒經疏云。依天台
大師。結成別圓二教云云當知華嚴宗。弘天
台之二教也。成實是見空得道宗。倶舍即
見有得道之家。此之兩宗。只傳天台小乘三
藏教也。深密被一切乘。瑜伽兼明小乘。且
約三乘。有異有共。雖曰會二歸一。而令
歸婆娑菩薩。雖曰弘一乘。猶執三乘之
道。雖聞皆成。恒守永滅之株。然則存小教。
即弘天台藏通二教。信歴劫。是弘天台之
別教。用華嚴唯心。則傳圓教之一分。不信
三外一。則不得圓教之全分也。三論宗。若
依法相判。則傳第二時之不了義。若依天
台。則與而論之。弘天台四教。故中論偈
云。因縁所生法。即三藏也。我説即是空。即
通教也。亦名爲假名。即別教也。亦名中道
義。即圓教也。奪而論之。弘天台之通別二
教。亦弘圓教之一分。謂共般若。通於三乘。
不共般若。獨菩薩法也。並是食乳酪而成
著。服二蘇以爲極。飯醍醐者。還與酪
味得大寶士。更返貪里。可謂學問無智
慧矣。是故天台異三論師。莫言與三論
家同。次述天台師資相承云。天台相承。但
在震旦。於天竺國。未聞其師。亦無有四
依菩薩。而造彼宗論者無。彼宗人誣誷曰。
天親菩薩所造法華論一卷。此吾宗論也。此
必不然。彼菩薩是無著弟子。法相宗祖師
也。天親論若其家論者。智者禪師。頂法師
等。專用彼論。應釋法華。何不爾耶已上
曰。此之一段。全是妄語。彼説法華經之釋
迦。非出中天竺乎其一釋教遠流。皆四依
力。何宗不從。又造法華論之天親。非四
依菩薩乎其二於法華經。無有天竺法華。
震旦法華。何意可云天竺無師。但以法
華爲宗其三天台宗全依論釋經。但一兩
處。非論主意者。只譯者之咎也。未見他
宗。擅散妄語。興道之士。豈可爾哉其四又天
台師。推檢道理。立以四教判。攝佛教。取意
言之。倶舍婆娑等。即小乘三藏之教。智度
論。三論等。即大乘通教之論。瑜伽并十支。即
被兩教二乘。三教菩薩之三乘論。法華論
即一乘圓教之妙論。今法華曰。會三教教
理行果。令歸一乘之四法。可謂諸論師皆
天台所攝也。述曰。若於震旦。隋煬帝代。
天台山國清寺。有一法師。厥名智者。亦
名智顗。亦名光道。亦名王道。事南岳思
禪師。以學禪定。修法華三昧。弘通法華
經。智者師之弟子灌頂。承禀禪師。著法華
玄論蓋是未見玄
義誤云論也
十卷。法華文句十卷。摩訶
止觀十卷。廣釋法華。頂法師之次智威。次
慧威。次玄朗。次湛然。次智度也。湛然法
師。禀學彼宗。集記釋籤十卷。文句記十卷。
止觀弘決十卷。弘而彼宗。及于唐朝。道邃
等。並傳彼宗。天台相承。略如是。彼宗人
口傳。多述漢地相承師資。但此漢地事而
已。未見印度相承。不足爲龜鏡焉已上
曰。大師名徳。不可思議。法座之下。請益
如林。是故嘉祥大徳。負大師之日。自伏而
云。日出星收。見巧知拙。禪定之力。不可得
歎。又嘉祥屈請大師書云。嘉祥寺吉藏。稽
首和南。乃至云。南岳叡聖。天台明哲。昔三
業住持。今二尊紹系。豈止灑甘露於震旦。亦
當振法鼓於天竺。生知妙悟。魏晋以來。典
籍風謠。實無連類。謹共禪衆一百餘僧。奉
請智者大師。演暢法華一部。伏願開佛知
見。曜此重昏。示眞實道。朗玆玄夜。吉藏
仰謝前達。俯愧詢求。競懼謹請。大隋開皇
十七年八月二十一日已上歸伏之後。造法
華統略。述自常義竟云。更有異聞乃領
釋天台本迹之十妙。何故不足爲龜鏡哉。
不空三藏門人含光。光與三藏。親遊天竺。
彼有僧曰。大唐有天台教迹。最堪簡邪
正。曉偏圓。可能釋之。將來比土耶。豈
非中國失法。求之四維。而此方少有識
者。如魯人耳。故原徳向道者。莫不仰
云云是爲振法鼓於天竺。豈非爲龜鏡
乎。華嚴宗元曉師云。此土四宗。猶以螺酌
海。成實五時。如用管闚天。天台智者。禪慧
倶通。凡聖難測。法藏大徳云。如思禪師。智
者禪師。靈山聽法。憶在於今。李通玄云。思
智二徳。位已昇堂。悟靈山於即夕。法眼逾
明。登果位於今辰。豈只漢地事而已乎。南
山道宣律師。歎大師云。入法華三昧。證陀
羅尼。照了法華。若高耀之臨幽谷。説摩
訶衍。似長風之遊大虚。文字之師。千群萬
衆。尋彼妙辨。無能窮者。義同指月。不滯
筌蹄。理會無生。宗歸一極者也。然則三論
師。千群萬衆。誰敢測量天台之妙智。況諍
論筆主。標愚度於四海。結謗罪於三途。謗
人謗法。良在於此。劫盡更生。足以可悲。又
佛説法華時。無相承者耶。佛摩無量菩
薩頂。三反付屬。若無相承。何言如佛勅當
具奉行。述曰。然彼天台宗。以龍樹所造中
論。智度論。爲所依論。以立四教。可謂三
論之支流。所言天台宗者。從祖師住所。以
爲宗名。若隨所學教。應稱法華宗已上
曰。若言龍樹論爲所依故。天台是三論之
支流者。習釋迦法華故。可三論即天台之
支流。又嘉祥大徳。接首座下。自稱肉橋。禀
道天台。仰號大師。況求借義記。尋開淺
深。乃體解心醉。投足天台。飡禀法華。至後
可出。可謂三論甲祖。是天台乙弟。西方風
俗。稱名爲尊。此方風俗。避名爲敬。故以
所居。而顯其人。故日天台宗。不同於彼
無相宗。依書七卷。名三論宗。若讀提婆百
論者。可名百論宗哉。若學第二教故。依
深密經可名諸諍論安足所處宗。亦可名
有上有容宗。又章安大師。親禀師講。記法
華玄義。文句。止觀。各十軸。玄義則五重玄門
攝義無盡。文句則本迹二門釋經無比。止觀
亦觀十境而照理。運十乘以成行。籤記
弘決各有十卷。毘陵大師之所記。圓教法
門之林澤。並盡法華之高妙。定妙部之起
盡。擇出諸佛之極説。判行佛道之元終。甘
露之門在此。大車所到可期。其文匠揚筆
則逃云。空中無字義。將追則避云。二諦倶
空依權立不成。則謂定性永滅。依實立皆
成。則難之以權文。此執不止。何近佛慧。述
云。天台宗云。報佛説法法華一部。初段經
淺。後段經深華嚴經淺法華經深前三車
方便後車眞實四教八教攝一代教
五條義。三論不許已上今曰。報佛説法。有何
等妨。經云。我淨土不毀。論釋云。報佛如來
眞實之淨土。第一義諦之所攝。此經一部。會
通四土。謂涌出菩薩。下方空中住。從地出
已。亦詣虚空。彼此虚空。倶表寂光土。移天
人置於他方土。詣諸寶樹師子座。唯有諸
佛及諸菩薩。表方便有餘土。通爲一佛國
土。諸佛滿中表實報無障礙土。未變之前
是同居穢土。三變土田即同居淨土。故論云。
化佛非化佛法佛報佛皆爲大事云云三論
不許佛經爲當不許聖論。毘陵大師曰。嘉
祥釋經義不深奧。蓋在此矣其一三論師
不見本迹二門。況知迹經因正果傍。本門
果正因傍。況知迹一乘與華嚴。方等。般若
中一乘。一分是同。本門一乘。永異諸經。既
暗輕重。何識不許其二大乘融通無過。華
嚴是圓滿教。誰以爲淺。但別圓二門。何智
不照。法華中指華嚴會云。始見我身。聞我
所説。則皆信受。入如來慧。兼純雖別圓
猶同。始今雖殊。佛慧不異。但華嚴説一普
賢境重重無盡。此經則大千微塵菩薩皆具
普賢道。是故彼經不淺。此經彌深其三三車
爲方便。一大爲眞實。則□五佛之初後合
三周之引與法説周五佛章皆云種種因縁。
即三乘也。爲佛乘故。即後一也。三乘擧昔。
一大明今。譬説即三車在昔。大車喩今。因
縁周。化城語昔。寶所明今。論讀淺疏者。乍
瞻明經文。執三權失一實。甚□愍乎其四
藏通別圓。是化法之四教。頓漸不定祕密。即
化儀之四教。是爲八教。是判一代。不同彼
宗三種法輪。彼宗云。華嚴爲根本法輪。阿
含以下爲枝末法輪。法華爲攝末歸本法輪。
毘陵大師曰。三種法輪殊乖承禀。大師稱爲
頓乳。其以根本爲名。大師以三味爲枝
條。其亦以醍醐爲歸本。問凡言根本者。
能生之謂。能生始成。後攝歸本。本却非始。
二言相乖。枝本不立。攝亦無當。況根本兩
分。攝歸方一。一爲根本。二則名枝。是則
根本本來是枝。須會初而從於後。故開華
嚴枝別。以入法華本圓。況華嚴別圓。倶成
近迹。根義復壞。法華本成。又言三味是枝
末者。鹿苑可爾。二蘇如何。若二蘇圓別是
枝。華嚴豈可成本。若爾乃成會本歸本。或
即會枝歸枝。若法華不開華嚴。則令二
本永異。何得名爲會末歸本。況法華部内。
無入華嚴之文。但有入佛知見。況涅槃終
極。五味明文。本師所歸。舊章須改若依舊
立。師資不成。伏膺之説靡施。頂戴之言奚
已上不許之恥。悉在三論其五述云。天台
師云。三車無體。大白牛車但是眞實一乘
眞實三乘方便無性有情。定性二乘皆成
報佛常住不變華嚴淺法華深四教
攝教是等義途。法相不許已上今曰。羊鹿
二車。以盡無生二智爲體。第三牛車。以歴
別種智爲體。誰言無體。只筆主誤可謂三
車有名無實。論云。彼三乘者。唯有名字
言説章句。非有實義故大白牛車。有名
有實。實相妙理。爲大車。無漏慧爲白牛。其
三外之一。唯執者不許故。文云是法非思量
分別之所能解。我成佛時。隨在何地。引之
令住於此法中。具如詳賛記其三二經淺
深。略如前辨。若佛慧名法華經者。華嚴
所明如來慧。亦名法華。故經云。雲雷音王
佛。於菩提樹下。説法華經。即其義也。以是
義門。無有淺深。但華嚴未開。法華已開。彼
迹中本。此開迹顯本。彼法具人不具。此人
法具足。彼部頓。此教頓。法華云。如來一切
所有之法。一切自在神力。一切祕要之藏。一
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説。淺深在
自。智人思之其三約權不成。依實皆成。此
不改之法式。具如秀句云云如來無常誡曰
舌落。四教之包攝非有宗之及。若強共論。恐
失其道其四五六述云。天台師云。華嚴淺法華
先三後一。合立四車是等義途。華
嚴不許已上今曰。兩部淺深。略如前明。若
不許先三後一者。此乃不許釋迦佛也。經
中歎三車之文在前。歎大白牛車居後。故
末文云。初説三車。然後與大車。初後之
言。金口所結。誰凡遇愚輩。不許之乎。述云。華
嚴倶時四車華嚴深法華淺是等義天台
不許已上今曰。華嚴經明有四乘相之文。實
是同時四乘。彼經中都無四車之文。人見法
華車喩。以彼四乘。名爲四車。故違負師
建立四車多依法華云云但不同今經四
車故故不許。二經十異。具如後出云云
慧同故。或許之。本迹異故。今不許。不知之

  出眞言道略示大綱第七
述云。眞言宗者。近代所傳。未詳宗祖。所
宗是念誦法已上今曰。如來眞如不妄之言。
故名眞言。胎藏金剛二曼荼羅界。攝一切
諸佛法。大日如來。一切如來。異口同音。轉
妙法輪。金剛界輪。教令輪。調伏法輪。義成
就輪。如是四輪。從毘盧遮那心出。一一輪
皆有三十七聖者。大悲願力。於雜染佛刹。
於淨妙世界界。隱顯利樂。度諸衆生。師資
相付。其來久矣。以自不知。何言無祖。不
可言近代所傳。可云近代所聽。上來諫
抑三論宗之漫語既訖
  列三論宗師祖甚小第八
三論宗高祖者。佛世之文殊淨名。滅後三百
五十年之馬鳴。五百三十年之龍樹。九百年
之聖天。千一百年清辨。辨弟子智光已上七
天竺人
姚秦羅什未定什之弟子壽春僧道。道弟子
曇濟。濟之弟子道朗。朗之弟子僧詮。法朗。朗
之弟子吉藏。藏之弟子碩。愷。邃三師已上十
一振旦分
何意不出日本祖乎
  述華嚴宗之爲道第九
述華嚴宗祖云。第一龍樹菩薩。起自于
闐。何者僧曇法師。從天竺齎來龍樹傳云。
華嚴經凡有三本。大本。中本。下本。如常
云云二本在龍宮。龍樹唯誦下本十萬偈
三十六品。還出南天。傳於閻浮已上法相
師云。無著踊出漻也。無著造順中論。往往
云龍樹是我阿闍梨。明知。龍樹華嚴法相之
祖師也。滅後六百年。馬鳴菩薩出世。造起
信論一卷。釋華嚴等。又七百年中。堅慧菩
薩出世。作法界無差別論一卷。寶性論四
卷。釋華嚴等上三菩薩
天竺祖
晋代沙門覺賢。義熙
年中。譯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又唐證聖
年中。三藏喜覺。益九千頌。總翻四萬五千。
合成八十卷。覺賢譯已。漢地法匠。競各傳
通。所謂法業。智炬。慧光。僧範。曇衍。靈裕。慧
藏。慧覺。法敏。道英。智嚴等。各著義疏。繼
裸相傳。大周大后代。高僧法藏。撰五教三
卷。旨歸一卷。綱目一卷。探玄記等。建立其
宗。從所學經。名華嚴宗已上今案傳記云。
彼經遮那身雲。在華藏界。於海印定。與普
賢海會。爲大菩薩所説也。一言一義。一品
一會。皆遍十方。非翰墨記。文殊普賢。親
承具教。天親龍樹。僅覩遺筌。其翻譯則覺
賢。日照。喜覺。此三三藏。合成一部。沙門
支讖。訶支。法護。佛念。吉迦。羅什。覺明。玄
奘。法祖。聖賢。法賢。智徳。曇無讖。雲般若。
希法。清士支謙。道眞。此十七人。別譯一品。
隨時流行。其論釋則大不思議論十萬頌。十
住毘婆娑論十卷。十住論十卷已上龍樹
釋十地品
十地
論十二卷天親菩薩
釋十地品
又天親菩薩。造華嚴論。未
得具本。又無著菩薩。往兜率。彌勒教以華
嚴經。金剛軍菩薩。造十釋論。堅慧菩薩。亦
造略釋。又瑜伽菩薩。地中廣寫十地品文。
以此經賢聖位分最廣。既爲諸部之龜鏡。北
齊王子造華嚴論六百卷。沙門靈辨造華嚴
論百卷。其講者則法華旨歸兩卷。智炬疏十
卷。慧光疏四卷。立頓漸圓三教以判群典。
以華嚴爲圓教自其始也。僧範法師疏五
卷。曇衍法師疏七卷。靈裕法師疏。及旨歸
合九卷。慧覺法師著疏。卷數不明。法敏法
師疏七卷。靈辨法師疏十二卷。抄十卷。章
三卷。智嚴法師義疏二十餘卷。又北臺意
法師有疏。不知幾卷。攝山曇尊法師疏七
卷。大興善寺洪*尊法師疏七卷。禪定道場
曇遷法師。撰明難品疏。淨影寺慧遠法師疏
七卷。至相寺智嚴法師疏十一卷。普光寺
光法師疏十卷。上來疏百餘卷。論七百餘
巻。盛弘華嚴。遠利大機。然華嚴教之爲體
也。展生無盡。卷攝無礙遍法界而同時合
十方以一如但累代之釋。不過菩薩之行
位。往往論之。豈越別圓之兩道。若依十地
論是第二七日之頓説。若依法華經即三七
日之法輪。但恨法相師降爲第三時。義燈中
避此恨云。華嚴第二七日世尊既説。可對
漸悟在般若後。方始演説。判屬第三。此
即二義。一約前後。二約義類。前後即生
空法空之前後。義類則望不定經。一切大
乘。爲第三時已上今曰。法華之前大乘。何
經不説二空。般若之中。既明二空。可分
爲初時三時耶。華嚴大教。非二乘分。何
望不定。爲第三時
  述法相宗枝葉狹疎第十
次述法相祖云。彌勒菩薩。親受佛旨。滅後
九百年間。北天竺富婁沙富羅國國師婆羅
門有三子。長名無著。次子名天親。最少
名毘隣持跋婆。此之兒也。其無著菩薩。請
彌勒於阿踰闍國。令説十七地論。天親師
於無著亦學大乘。作三十行頌。説唯識論。
千一百年。南天竺境。達羅毘荼國。建
城。帝王之子。護法菩薩。造三十頌釋。凡
有十卷。又親勝・火辨・徳慧・安慧・難陀・淨月・
勝友・勝子・智月。各作十卷注釋。并護法師
凡百卷也。玄奘弟子基法師。雜糅十師論。以
爲十卷。名成唯識。護法弟子戒賢論師。住
羅陀寺。弘有相教已上今曰。三時教中
第二無相。何言唯弘有相教乎。義燈。國師
婆羅門有三子。同名婆藪盤豆。此云天親。
今即筏蘇畔度。此云世親。雖同一名。復立
別號第三天親。多部出家。得羅漢果。別名
此隣持跋婆。長兄亦多部出家。後往都率
天。聞大乘空義。思惟得大悟。因之名無
已上今曰。大乘空義。承於彌勒。何言弘
有相教乎。後述漢地師資云。太宗文皇代。
玄奘三藏。貞觀三年。往于西域。十九年正
月還來。所翻唯識。瑜伽。顯揚等論。并大
般若等經。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門
人三千。入室四人。謂昉。生。光。基也。依護
法宗。傳有相教。基之弟子慧沼。沼之弟子智
周也。安立法相。因爲宗名。隨所學論。應
稱唯識宗已上今曰。法相承殆高三論。以
受佛旨。爲元祖故也。彼無智著天親。元
出於小乘。瑜伽廣論通於三乘。十師百卷
釋瑜伽。及喩識一部。既是糅論。五天竺而不
傳。玄鑒得之度漢十支論各通三乘教故。
義燈。問曰。若據漸入。此等諸教是第三時
教。第三時教。普爲發趣一切乘者。今此一
論。正被何乘。若爲三乘。如何破彼。若唯被
大。非第三時。答破我之文。通入三乘。破二
乘處。令唯入大。又破彼執。不破彼乘。故
通爲三。乃至云。今此論解深密等。上下文
中。可通被三燈文今曰。菩薩有何我執。而
破我之文通入三乘耶。執我尚病。豈執我
爲菩薩乎其一唯識論中。何處文令二乘迴
小心入大耶。若有文者。請幸示之。若無文
者。何者破二乘處令入大乎其二佛以方
便。説諸乘法。聞此爲極。名之爲執。破其
執即破其乘。何言破執不破乘乎。若不破
乘。何入大乎其三既云通三乘。可謂權典
焉。深密經云。一向趣寂。釋不成佛。釋經之論。
何令入大。然則法相宗祖匠者。滅後九百
年之無著・天親。無著所請之彌勒。千一百年
之十論師已上十二
天竺師
 玄奘三藏。藏之門人三千。
三千中入室四人。所謂大乘昉。大乘生。大乘
光。大乘基。基之弟子慧沼。沼之弟子智周。又
有多門徒。何意不出乎。又何事無日本付
法乎。行記等云。玄奘至摩掲國。參戒賢論
師。膝行時歩。頭面禮足。學瑜伽論。彼正法
藏。爲此法師。講瑜伽論。順正理論顯揚。對
法等論。因明。聲明。准量等論。中百等論。
聽法餘暇。兼學梵書。有百萬頌。此云聲明
記論。法師皆盡其妙旨已上然多遊三乘之
法門。未諫一圓之妙境。故望禪觀於小林。
嘆行年於六十。陳栖影片石奏觀法實相。其
遊方之靈應。則夢立須彌之頂其一翁□胡
馬之赤其二遇軍生怖。空曰勿怖其三 失
道誦經。妖鬼奔滅其四渇乏臥砂。觀音致
其五神勸馬掣到池取水其六是神掘藏
得金與珠其七入龍窟而見佛光影其八
念慈氏而免賊耶祭其九 攀菩提樹。臨跋
提河。詣無厭寺。拜正法藏其十 況達池四
河佛齒澡佛帚仙齒石像。鍮像。佛髮。頂骨。髏
骨。眼精。佛牙三階皆見盡拜。可謂神異大聖
人矣。悉竭衆論旨。多積梵本經。白馬負之
洲地玉函振而滿國。奇哉何意。戒賢論師呵
曰。彌離車人謂邊域無所知見也。得次唐國
諸師。不受新譯。何者唐朝翻經。講論沙門
靈潤。造破新論章一卷。辨新瑜伽等與舊
經論違。略出十四義。第一衆生界内。立有
一分無佛性衆生。第二二乘之人。入無餘涅
槃。永不入大。乃至第十唯識有三分。或
言有四分。具如章文云云法寶師亦見三
藏所譯經論。多乖道理即造一乘佛性究竟
論六卷。涅槃疏十五卷以破玄奘之新義。又
義榮師撰新舊諍二十卷。以破彼義。又基
法孫。智周。造攝釋以多破祖義。遂依天
台。以五重玄門。六即圓位。別圓二教。釋梵
網經。有疏五卷。蓋是彼□負報佛無常之
文。其人傳一分不成之義故大唐大安國寺
沙門獻誠涅槃玄談第一云。羅什上資竺道
生。雖未見涅槃大部。懸説衆生悉有佛
性。其時智勝。依六卷泥洹經。説闡提不作
佛性。雖無文常勝。智雖有證被屈。諸徳
瞋生奏之擯出。五十名僧。從生入山。後
得涅槃廣部。衆共披尋。乃見一切衆生悉有
佛性。方歎生公之妙解。即以表陳。請生霞
遠。生叙義疏五十餘紙。解盤根難解之文。
都邑五千餘人之集具如玄談云云天親佛性
論。破小乘執品云。佛爲小乘人。説有一分
不般涅槃法者。若依道理。一切衆生。皆悉
本有清淨佛性。若永不得般涅槃者。無有
是處。玄奘廣傳天親之教。豈遂立永無永
滅乎。蓋是歟。若無破立。安弘其道。其入室
基。生知玄悟。時無等倫。師愛帝尊物所仰
止。賛賛揚正教卷帙有數。但至玄賛猶
付三乘不見部門二十四處開三顯一。而云
方便品説三乘。譬喩品有三車。藥草品云
三草二木生長不同。嚴王品未得小初。蓋
應無遍吉之誓護故也。高僧行業記云。釋
道邃。從師學道。二十四進具。秦地
戒。思學大乘。遂寫慈恩法華疏。夢見一
僧。語言。何不聽於天台圓頓旨。明日陳衆。
衆曰。既有其夢。豈無其徴承常洲妙樂寺
湛然闍梨。盛弘此教。乃捨所寫。振錫南
行。到揚州法雲寺欲住。旬日又夢。一僧
曰。妙樂講經欲至方便品。今可早往。因乃
馳赴。果如其夢。集業五年。以燭繼晝。麟角
業成。却入天台。居山九年。講法華等記文
此良由以永滅之權論。釋開會之實經。妙
音普賢。不令其人聞彼疏者也。法相新
學。善思念之。上來領知。筆主所述。群家祖
綱既訖於右
  依佛説次第定八宗之爲道第十一
揚己貶他。未弘道之謂。今依佛説。定諸
宗源。若依佛説次第者。第一華嚴宗依第二七
日所説華

第二成實宗。第三倶舍小宗依阿含小經見空
見有爲兩宗故
第四法相宗依方等部經論
建立三乘道故
第五三論宗依般若經
建立無相

第六律宗依大小乘經
建立律儀故
第七眞言宗依秘密教立
菩薩曼荼羅

第八法華宗依法華經開會諸
宗令歸一實故
初定華嚴宗者。
根本大宗。莫大此家。所依經在佛説之最
首。所學論即大士之圓談。疏釋即十五名徳。
開百軸之義門。靈應亦二十四清士。顯經力
之難思。除法華外。誰得比肩。謹案無量
義經云。次説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
海空。宣説菩薩暦劫修行經文 大唐傳云。方
等十二部經。法相宗所依經也。摩訶般若
者。三論宗所依經也。華嚴海空者。即華嚴
宗所依經也且置
二宗
彼筆主。以佛滅後六百年
中龍樹。爲華嚴宗元祖。其立宗者。何意不
指十盧舍那爲宗元乎。當知十方主伴。同
時具足。圓滿教主。定爲宗祖。然華嚴下本
之經。同本異譯。其員臣多。但説住上地上。
因分之法。未説知來内證果分。是故天親
十地論云。因分可説。果分不可者。即其意
也。龍樹造論。具如上出。但中論者。大無畏
之一品也。夫中。百。十二門。七卷論者。龍樹
提婆二菩薩所造。佛滅度後。爲破有見。採
集空義。是故最勝子菩薩云。佛涅槃後。魔
事紛起。部執競興。多著有見。龍猛菩薩。證
極喜地。採集大乘無相空教。造中論等。究
暢眞要。除彼有見。聖提婆等。諸大論師。造
百論等。弘闡大義。由是衆生。復著空見
論文明知。是諸論但説因分之空。歴劫之
行。未説果分之空。大眞之道。上下二本。隱
而不出。當知因分尚未盡。況其果分乎。又
大唐智人云。華嚴五教者。影響天台四教
義。傳第五云。普禮法一十五拜。右天台山智
顗禪師所撰。首皆稱普禮。末皆稱舍那。其
間具列寂滅道場等。七處八會之名。今江表
盛行。不復繁叙。顗仍判華嚴。爲圓滿頓
教。又云。華嚴三昧觀一卷。右於上十門。亦
各以十義。辨其所要。務令修成。普賢願
行。結金剛種。作菩提因。當來得□華嚴海
會。用天台法華三昧。願行諸修行者。足爲
心鏡已上説行共以天台師爲鏡也。清淨
法界。不可思議。理智體用。是大方廣。果稱
大方廣。因名佛。華嚴法界圓融無礙大宗。蓋
在此矣。彼宗人曰。昔解脱禪師。居於五臺
西南之佛光山。常誦法華。又讀華嚴。再三
逢文殊。重聞佛説偈。足不出寺五十年。學
成禪業八百人希風景漸波瀾復過乎數
倍矣。即傳云。余毎尋傳記。多見古人。雖衡
岳慧思。十信顯其高位。台山智者。五品標
其盛烈。至於獎訓門人。使成其羽翼者
未。有如斯之衆也已上何以得言天台師
獨爲諸家之明鏡乎。今言餘者。法藏自稱。
末世凡位測人難乎。南岳則普賢摩頂。肉髻
忽生。一見光道。鷲峯即境。故文云。南岳徳
行。不可思議。天台則遍吉授經。總持俄
現。不臨講肆。佛乘自悟。早將入銅輪。領
衆居五品
次成實宗者。羅什造其論。何故筆主。不云
羅什是小宗之祖乎。論云。我今欲説三藏
中實義。與倶舍宗此二隨機之小教。法華
云。始見我身。聞我所説。即皆信受。入如來
指華
嚴會
除先修習學小乘者指四阿含會即
成實倶舍宗
又云。
又不親近貪著小乘三藏學者。彼小乘人
多執有法道傳淺近心有邪見故。云一
乘行者。勿親近之。但隨機導物。莫大權
説。故二萬燈明。初説諦縁度。後演法華
經。一代釋迦。先施三乘教。今法華會。會衆
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故汝等所行是菩
薩道。實是漸誘之教綱。非出世之本懷
次定法相宗者。其法相之爲道也。唯識道
理。則華嚴爲其明據。三乘差別。則深密明
其開脈。十七地論。傳無厭之口決。十大論
師。弘大聖之眞筌。法綱深細。莫大此宗。津
梁之高。只在此矣。筆主只以滅後九百年
無著菩薩。而爲元祖。案付法藏。唯天親一
當第二十師。佛言次説方等十二部經。可
謂以佛爲元祖。貶取第二十。是即筆主
所失也。所依經則深密。淨名。楞伽等。明三
乘之經也。所依論亦倶舍。婆娑。瑜伽。并十
支論也。何以得知。行記等云。玄奘三藏。未
往天竺。初聞涅槃經於景法師。其時生年
十三。未解經旨。次聞攝論。毘曇。迦旃延
論。後至天竺。逢小乘師。學婆娑。倶舍。正
理。因明理門論等。逢戒賢論師。學瑜伽論。
此之諸論。或一向明小乘。或通明三乘。彼
瑜伽論。兼明小教。是故朋友三藏云。遇戒
賢論師。聽學瑜伽。戒賢師云。此論兼明小
教。更可學小論出開元録
録中委曲
明知瑜伽是三乘通
論。信瑜伽者。莫若無著。得無著者。莫若
天親。戒賢論師。亦傳無著宗。無著元習小
教。後彌勒彌勒隨機説三乘論十七地中
有三乘地
云。無著往都率天。彌勒教以華嚴。何故
不傳圓頓之旨。遠流三乘之道。何者天親
所造百法論陳名數。五蘊論只釋名義無著
所造顯揚論。只總顯三乘義。無著所造天
親無性釋攝大乘論只廣三乘義。無著所
造。覺師子釋。安慧糅雜集。只分別名數。天
親所造辨中邊論只令離解見。天親所造
二十唯識只摧破邪山。護法等造三十唯識
通被三乘。天親所造大莊嚴論只嚴體義。
慈氏所造分別瑜伽攝散歸觀已上
十支
其因明論
非十支。員理門論只建正摧邪。並皆建立
三乘之正道。權破二道之偏執。十方三世
諸佛道同。初説三乘。後説一乘。誰有智者。
誹三乘法。何無智者。不受一乘。學三乘
者。勿執三權。學法華者。當教一實
次定三論宗者。其無相宗之爲法也。經依
眞空之佛母。論即古佛之慧談。名稱般若。眞
俗兼照義。詺無相物我倶空。空學者洗心之
清泉。豈有復過於茲哉。但佛於般若後。擧
所生無量。標能生一法云。四十餘年未顯
眞實。既云依般若明。以牟尼爲其高祖。何
以唯指馬鳴菩薩爲元祖乎。釋迦之法。遙
唯付囑滅後三百五十年之馬鳴耶。何意不
指馬鳴以前祖乎。馬鳴付毘羅。羅付龍
樹。何故唯馬鳴龍樹。不取龍樹之先師耶。
明知。是筆生迷已之高祖。拾法界師耳。龍
樹内照中道理。外造破有論。故成諸宗之
師。何則於華嚴宗。是出經造論之高祖。於
三論宗。爲立空破有之本師。法相宗爲唯心
唯識之元祖。眞言宗作弘持秘法之尊祖。小
乘宗成療病増慧之藥祖。天台宗爲即是中
道之曾祖。共應尊重弘其高祖。豈可狂云
三論支流乎。又漢地師中。羅什爲我師。此
亦不可爾。三藏之意。元無偏黨。七十四
部。豈唯空教。般若中一是因分一乘。三論
可傳因分之宗。何堪傳果分法華乎。又玄
奘譯大般若經。爾乃無相宗。可相弟子。又
三論宗。正是天台弟子。故高僧傳第十九
云。灌頂晩出稱心精舍。開講法華。跨朗
以籠基。超於雲中方集奔隨負篋此誦。
有吉藏法師。興皇入室。嘉祥結肆。獨擅浙
東。聞稱心道勝。意之未許。求借義記。尋
開淺深。乃知體解心醉有所從矣。因廢講
散衆。投足天台。飡禀法華。發誓弘演已上
法將既爾。何後人爲。無量義經佛言方等般
若華嚴宣説菩薩暦劫修行。是時五宗落於
未開也除華嚴眞
言天台
又言四十餘年未顯眞實。爾
時諸家落乎權宗除眞言
天台
法華經云。三乘方
便。乃法相宗。非顯實宗。以天台本迹義。□
於八宗道。彼七宗則弘迹中淺深之法。法華
一宗傳本迹權實之道。究而言之。本迹雖
殊不思議一也。昔惠眺法師。聞哲公在龍
泉講三論。心生不忍曰。三論明空。講者
著空。言訖舌出三尺。鼻眼兩耳。並皆流血。
七日不語。律師聞之曰。一言毀經。罪過五
逆。可信大乘。方得免耳。乃令懺悔。舌還
收入。常習大乘講華嚴經。用陳懺謝。坐禪
松林。見有三人形服都雅。受菩薩戒。受訖白
曰。禪師大利根。若不改心信大乘者。千佛
出世。猶在地獄云云何事落三家於權宗
耶。答彼眺公小出家。以小乘爲業。馳譽江
漢。既執小毀大。故罪過五逆。今天台宗。建
立四教。大小但弘。心無偏黨。凡有小乘勿
毀三論。三論非但明空義。亦廣明中道之
理。天台大師。於瓦官寺。八年講智論。兼
依中觀論。安立四教義。今翻筆主之偏執。
且引勝子之破詞耳。若毀佛母。何名佛
子。然法相祖。指般若教。爲不了義。豈經既
不了。論還了義乎。況返法華入實之菩薩。歸
婆沙未開之大乎。爲福在執三之家。爲咎
在立實之宗。更不俟言。智人思之
次律儀宗。必可弘持。佛法之蓄良由戒律。
但大小乘。隨可學耳
次定天台宗者。法華圓宗。師資相承。五味
指南。四教法師。略如前述。夫法華經之爲
其體也。於一代教。爲能生之一法。於五種
姓。爲更生之妙藥。華嚴之所除。皆令入佛
慧。淨名之敗種。悉令期蓮臺。瑜伽趣寂。聞
皆成之梵響。唯識滅種。蒙再生之奇。論諸
宗學者。明察權實。豈各執隨宜之異説。空
失究竟之一實哉。但華嚴一圓。不異迹門
一。彼廣此略。有識知之。華嚴部内。不出四
十二位。依正自在。近善知識。今經明位。如
四華開示悟入。知識在觀音。藥王。嚴王。依
正在分別功徳。寶塔。神力。況十方之言。何
所不攝。實相之理。何事不收。開會十方重
重。無華嚴之普別二道。令歸究竟圓妙。至
法華之無二一實。況方等深密。對三之一。諸
部般若。帶二之一。皆改相待之名。同歸絶
待之妙。經云。此法華經。深固幽遠。無人能
到。所宗兼別而不及。故於華嚴人。是經深
也。所習淺近。而不難。故於小宗人。此經固
矣。法之行相在自顯然。故於三乘宗。法華
幽焉。沈空破有中道安在。故於無相宗法
華遠也。故佛判曰。深固幽遠。義疏講而不深
奧。玄賛釋而多詭雜。可謂無人能到。講釋
法華。累代繼踝。無如天台之妙解哉。我
有如是圓妙之乘。諸宗皆吾子。愛之無偏
黨。以等心與之。不宜差別也。問。法華之
與諸經異相云何。答有二意。一別對諸
經而明異。二通約當部以明異。問。對諸
經明異如何。當部亦爾。答。除阿含外。皆大
乘經。且與華嚴有十異。依化縁生熟。令顯
晦暫別佛慧不殊。幸勿見嗔。一者始今異。
謂彼始見佛身。少入佛慧。此於王城。開佛
智見。皆入佛慧。二者開合異。謂彼經望小
且名不開。猶兼別故名不合。此爲於彼
不入。更開於小三味調之。今經方合。開
不遍故。逗機未足。合不周故。猶在權迹。三
者横竪異。彼約入法界經三十二位。是竪
廣也。不用方便。即横略也。此遍歴五味。處
處得入。即竪廣。本迹二門無不入實。二
竪廣。又放光横叙他土菩薩行。答問竪叙過
去化儀。三周説領述記。復是横廣竪廣。四
者本迹異。彼一臺是迹中本。千葉即迹中
迹。十方主伴不離。一一塵塵。只在此臺此
葉。故本一迹多也。此迹門一與彼分同。久
遠遠本與彼永異。彼雖明久遠行因。亦是
今日一番之因。尚未云中間果。況明數數
成佛。故法華遠本。異華嚴近迹。五者加不
異。彼多加菩薩説。此除文殊釋疑。及菩薩
發誓。本迹正經。皆是佛説。六者淨穢異。彼
七處經。皆在淨地。此爲施權居穢。爲顯
實變淨。顯實顯遠既竟。坐於虚空純諸菩
薩表寂光土。七者會處異。彼七處八會。□
於此寂光故。此二處三會。勝於彼多處。八者
與奪異。彼云如聾唖即有與奪。此無小故
無與奪也。九者直開異。彼雖有別教。以易
開故云直顯。此小難開故云開顯。十者利
鈍異。彼圓兼別。一鈍一利。此次第調熟。令
鈍成利。三周入實。本門増道。凡有機縁無
不鈍利。今約化儀。暫辨十異。若融會者。於
彼見始成覺。聞舍那説。於此見空上佛。
聞一乘法。彼入此入不殊。能見所見猶同。
不可事異。令境智別其一彼開即是此開。此
合何殊彼合。一佛化事。同異宛然。彼無小
在初故。今開小歸頓。開合雖殊。二頓不殊
其二説時未至。顯密不同。凡有施設。廣略
非一。並是如來巧物宜稱適當會。此廣何
殊彼廣。彼之竪廣義。含此横廣。廣略横竪
雖殊。其如來慧此一其三遠本近迹。教門全
殊。開則倶開。不思議一其四加不加殊。皆
成佛慧。化儀施設時更不同。印與不印其
理一也其五彼種種世界淨不妨穢。此寶樹
遊樂穢不妨淨。況常寂光。端醜斯亡。淨
難思。體同名異其六 七處八會。同一報土。故
非多處。二處三會。横對四土。處還成多。以
彼多處。對此寂光。多即是一。彼此體一。佛
慧不殊其七 彼隔小故如聾唖。今會小故
開知見。隔會雖殊佛慧是一其八直顯開顯
雖異。所顯實一其九四味之教。利鈍雖殊。
至於法華。機應同妙其十 一切理同説在法
華。故如是能詮諸教中無。當知天台法華宗。
勝乎華嚴若以華嚴形與法華人。呰身讃手

次法華深密略有十異。一・二味異。彼生蘇。此
醍醐。二・純對異。彼對三權。此純一乘。三・所
被異。彼被五性。此被一性。四・藥病異。彼病
爲藥。此治彼病。五・所宗異。彼眞妄倶存宗。
此捨妄顯實宗。六・麁妙異。彼帶三麁。此純圓
妙。七・未開異。彼存三權。此開三乘。八・本
懷異。彼無一大事之因縁。此開未悟入本懷
悉畢。九・廣狹異。彼無設教之元意。窮子劣
心未捨。此明教元。終付父大寶。十・本迹
異。彼明迹中事理。此明久遠之本果。況大
部寶積。不出三乘。楞伽等類。存五性乎。
於般若時。密明一乘。二乘不知。都不欣
樂。於佛即是付財。二乘自謂加説。顯在菩
薩。密被二乘。由機未轉。未説法華。又涅
槃經。准於今經。亦有十六異。一・味同部
異。二・部歸常住。三・機稱捃拾。四・法存三
權。五・意帶律儀。六・證兼小果。七・益無廣
記。八・時長短殊。九・常過未別。十・譬陣餘
黨。十一・瑞表彰別。十二・破執難易不同。十
三・領解近遠迹乖。十四・述成不等。十五・用
治不用。不六・付囑有下。此若失此意講授
殊難。當知華嚴圓頓。深密圓成。般若三智。
涅槃常住。法華迹圓。三世十方理體不殊。但
法華久本。一代永無故。故説佛慧。彼此同
論遠壽一向異。法華異法相。略有十雙。一・
二乘近記如來遠本。二・第五十轉之喜功一
生補處之聞益。三・釋迦本師五逆調達。文殊
所化八歳龍女。四・聞一句之功得記。護經
名之徳難量。五・聞品之辭女身。讀經之
不老死。六・五種法師相似益。四安樂行銅
輪利。七・惱者之頭破七分。供者之福過十
方。八・已今當永絶十喩教無比。九・下方人客
彌勒不識。東方蓮華文殊未知。十・迹化擧
三千之塵點。本成喩五百之微塵。凡本迹
事希諸經不説。經之難思非凡所測。若聞
法華高一代者。誰疑天台勝於七宗
  依中道理諫群家諍論第十二
後叙諍論。有總有別。所謂内道外道之諍。
佛説魔説之諍。八識六識之諍。有佛無佛之
諍。大寺小寺之諍。如來滅度後。上座大衆
二部之別。百十六年後十一・九部之別。第五
百年二十・五百之部執。千一百年二士空有
之諍論。定性無性之諍。報佛無常之諍已上
總也
又空有諍中。二諦空有諍。二諦總別諍。三
性三無性諍。又成不成中。無性有情成不
成諍。定性二乘成不成諍。五性法爾非法爾
諍。眞如本性非本性諍。種子體無漏非無漏
諍。増壽變易非變易諍。一乘方便四乘眞實
諍。又報佛諍中。常無常諍。理智一體諍。有
五蘊無五蘊諍。説法不説法諍已上
別諍
今曰。夫
諍論以是己非他爲體。其有識之者。豈好
此業乎。謹案空有道。往世有人。誤飮有
毒。非空藥不瀉是。故清辨菩薩。賜空藥
而令瀉著有之病。瀉藥之理。藥病倶棄。實
有除病之功。未有補身之利。誰愚蠢者。以
空宗爲至極之道。又有迷人。聞空藥力。好
服空藥。將亡性命。於是護法。更與有
藥。令瀉沈空之病。藥力□病。病藥倶下。方
授中道之補藥。以存三乘之慧命。誰盲聾
人。以有宗爲究竟之學。佛言世間相常住。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時空有之諍廢矣。又言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不成之諍自屈。
聞常在娑婆。則無常之諍止也。況生公歸朝
年。立不成之徒皆落。潤公破新日。論無
常之舌已巻。當知五味法喩金口極判。三時
五教無有定斷竟也。滅後及於千年。尚有異
執。是非諍競。況滅後千八百年。外八風盛
扇。六惡滋興乎。佛言<#0327_1/>不應於法有所諍
競又云若有難問者。不應以小乘法答。
凡有執諍止止勿言。誓八宗久住。隨機
利生。終歸天台。開悟佛慧
華嚴經恨法相師詞一首
    佛出金剛座 圓融轉法輪
    義生全無預 何入領解實
    立教談宗者 降爲深密偏
    若開三教日 居中作中人
    初説成三列 分時五味繽
    幸依臨終□ 證觀誇佛法
深密經恨法相師詞一首
    佛智難思測 平量可有人
    入中澄觀行 居後智者擯
    五味明終海 三時誠領貧
    五中三味解 偏立三法輪
    首尾收中意 不成執恰灼
    判權權實實 胡我足爲珍
般若經恨法相師詞一首
    般若如來母 眞空薩埵師
    釋尊擬熟味 何判第二時
    我後圓經在 開三顯一寄
    義生稱有上 同□一何違
    不見天台聖 生蘇殆却之
    人師然褒貶 無相本無爲
法華經恨華嚴三論法相師詞一首
    華嚴以下吾所生 十七高名亦誰名
    出世本心摩頂海 智三周説秀諸經
    如來久後言最實 若入三時失三乎
    莫噵攝歸根本□ 今無三日貴皆成
普賢衆徳執權者詞一首
    一大因縁故 如來出世間
    世間無二法 唯在鷲峯山
    領習三乘者 弘眞也曼曼
    二權無性執 聞才見其顏
定宗論一卷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