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律宗綱要 (No. 2348_ 凝然述 ) in Vol. 74

[First] [Prev]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戒本二十法等。莫不皆是詮陳淨戒。事鈔
標宗發趣萬行戒爲宗趣。是其良證。九懷
素律師戒行爲宗。十定賓律師善説毘奈耶
以爲宗旨。今南山師以戒爲宗。其持犯相
爲其所明
問。通受教法以何爲宗 答。通受教法。大
乘經論散説諸教。別説諸典皆以三聚淨戒。
即是定義。無有異端
問。毘尼法義分齊云何 答。毘奈耶藏最極
廣博。今就本部四分律藏。約文所烈明義
分齊。三十七法攝盡部文。六怢所詮不過
此故。三十七者。僧戒八段。尼戒六段。二十
揵度。結集調部及増一也。古來諸師如是分
節。若加序分。及開五百七百結集。成三十
九。二部戒相如常所明。揵度之中。受戒説
戒安居自恣竝如名字各明其法。皮革揵度
開用皮類。如一重多重富羅等相。邊地五人
受戒數數洗浴。手受取衣數十日等。直在
此中。衣藥迦絺各明彼法。拘睒彌法從國
爲名。彼國比丘共相鬪諍。罵詈誹謗。互求
長短。具徳之人如法擧罪。止息諍事和合
同住。不見懺等三擧羯磨在此章中。瞻彼揵
度明羯磨如非制所應作事。彼客比丘爲
舊比丘作擧羯磨。如來誡之。具説非法別
衆和合等七非羯磨。又説得&MT90041;不應何等四
種相状及七非等。呵責揵度即説呵責等七
種治罰法調伏七種剛強&MT10769;化衆生。應法合
教安穩修行。人揵度中具僧殘六夜別住
本日等法。懺除業果悔滅非法。覆藏明種
種相除滅罪垢。遮揵度中遮人擧他事不
率爾。若擧他罪須具五徳。人如法是堪擧
他罪。此中具明此等行相。破僧揵度明破
僧事。滅諍揵度明七滅諍。尼揵度中具明尼
衆受戒説戒等一切事法。法揵度中明僧行
法。行來進止。威儀法式。揵度微整。威肅顯
彰。房揵度中明修業縁。諸資具中房舍最要。
雜揵度中修道資縁彼此非一。所應説者交
雜廣明。雜揵度後具説大小時戒之相。大持
戒者即是比丘比丘尼持戒行相。小持戒者
是餘衆所行。内外四儀繋念現前。常爾一心
念除諸蓋。廣説如是所作事業。五百・七百
結集者。住持遺法令不散落匡正事義。
流遐代。調部毘尼於前戒本。波離擧問
決斷疑情。諸篇諸戒各立條例。問答硏竅。
次第漸略至僧殘中無根謗戒。雖可通八
篇而略不説也。毘尼増一從一至多明諸
法義。統收毘尼大教理致。數法連持法相無
遺。以彰付囑流通之相。以一爲本。一上加
一故云増一。増一之言竝通始&MT10755;。法相雖
多未必盡數。是故自一至二十二。而於其
中越於十四・十五・十六・十八・十九・二十・二
十一七門。此中實數有十四増。即是増一阿
含例也。四分律藏三十七法。文義次第相收
如是。若約義科總攝爲言。五篇七聚持犯
方軌。止持作持作犯止犯。所詮行相。根本總
體。開成四行。總名持犯。制廣補略。結戒
説戒。制聽開遮。境想五句。揵度之中一切義
科。如是等法門是義理分齊。祖師所撰三大
部等所有義科。條類法門。相貌無量。不能
具陳
律宗綱要卷上



律宗綱要卷下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問。律宗行人發心向道。修斷得果行相云何
 答。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妄想翳覆不能
顯現。本覺内因教友外縁發心修道。大菩提
心佛果妙因三學行業次第進修。戒學即是
三聚圓發。定慧即是唯識圓觀。修唯識法觀
心明靜。心慮凝寂念想都絶。不存彼此名
之定學。而其觀心朗然照明萬法暦焉。名
之慧學。戒學無量各具定慧。萬行定學萬行
慧學一一具戒慧戒定。自然周普無不圓
備。如是修行隨位昇進。斷障證理行&MT90041;成

問。大乘菩薩依託幾位。修成萬行感獲佛
果 答。南山尊者依攝大乘論建立四位
攝因果位。其四位者。一願樂位。二者見位。
三者修位。四究竟位。祖師亦立五十二位
攝盡菩薩因果諸位。此亦全依攝論所説。歸
敬儀云。聖非自聖。&MT10755;假導而漸明。凡非定
凡。亦因開而達解。是知愚智深淺。賢聖位
階。由外行之遠近致利鈍之乖異故論云。
無分別智即是菩薩。菩薩即是無分別智。菩
薩約位烈五十餘階。故知無分之智念念
利鈍。此言有旨已上言五十者十信・十住・
十行・十廻向・十地是也。言餘階者是二階
故。即等覺妙覺也。淨心觀云。三賢十地。無垢
妙覺。四十二地。空宗眞理已上言無垢者是
等覺位。瓔珞經中以等覺位名無垢地。故
立此名。淨心觀中。三賢已前言起於大乘
清淨信心者是十信也
問。攝論四位五十二位廣略相違。云何相攝
 答。四位即攝五十二位。願樂位中攝四十
心。信住行向。見位攝彼初地全位。或是入
心。以彼入心是見道故。修位二地已後乃至
七地。或金剛心。究竟位攝八地已上乃至佛
地。或唯佛果。然攝論中。法雲・妙覺以爲究
竟。第十地是因圓滿。妙覺地即果圓&MT90041;。等覺
即是因圓&MT90041;也。願樂位中。四十心位是初僧
祇。初地至七第二僧祇。八地已上乃至等覺
第三阿僧祇。&MT90041;於三大阿僧祇劫即得究
竟無上菩提
問。菩薩行人此等位中修何等行成&MT90041;
利 答。唯識圓教一乘行者發心已後。趣向
萬行四位通修。唯識妙觀理事雙行圓融自
在。六度四攝。二諦二空。三性三無性。三空
四無量。具足圓&MT90041;任運周盡。如是等相是其
通行。願樂位中修四善根。四尋思中觀所取
空。四如實智觀能取空。十信位中如次即
修。信等五根不退・廻向・護法・戒・願。十位各
修信等十行及六度萬行。此等成&MT90041;十信圓
足。即入初住不退之位。十信即是列凡夫
位。初住已上即内凡位。十住總名習種姓位。
解諸佛法住善巧智。般若妙行甚深微妙。
初住八萬四千度門。二住四念八萬法門。三
住修十一切入。四住八勝處。五住八大人覺。
六位八解脱。七住六和敬。八住三空門。九
住四諦。十住六念。十行如次修習十度若
依本業瓔珞所説。初行修四正勤。二行四神
足。三行五根。四行五分法身。五行八正道。六
行修七覺。七行五善根。八行四無礙解。九
行觀三世門十二因縁。十行念觀菩薩三寶。
十廻向中。初觀三諦。二五神通。三四不壞
淨。四觀生住滅三相。五觀五陰法。六十二
入。七十八界。八觀因果法無生無滅。九觀
二諦空。十觀修中道第一義諦。初地已上是
分聖位。地上諸位體性深廣。寄五乘法顯
地淺深。初二三地相同世間。初地檀施。二
地十善。三地修定。四禪八定此地修得。四五
六地寄在二乘。四地三十七品助菩提法。五
地四諦各開十諦。六地具修十二縁起。十門
觀行三觀圓修。七地一切菩提分法猶是大
乘出世之法。三乘竝是出世法故。八地已上
寄一乘法。是出出世無功用法。四地已前眞
俗別觀。五地已上眞俗合觀。六地有相有功
用位。七地無相有功用行。八地無功三種世
間任運成就自在無礙。九地化他四十辨才
説法自在巧便無窮。十地究竟樂無盡身。施
大雲雨救濟一切。修習位中萬行圓備。金剛
心後佛果現前。盡未來際人用無方
問。以何等身修行佛道 答。修行所依。有
二種身。一分段生死。六道四生。三界之内
所受果報。煩惱障爲縁。有漏業爲因所受
果報。壽有定限。報有形段。死此生彼體相
麁劣。總名分段。二變易生死。三界之外所
受果報。微細勝妙不思義報。所知障爲縁。
存二利境故。無漏業爲因。正成細報故。因
移果易。微細生滅隨意變化。總名變易。地
前分段。初地已上受變易身隨意應化。乃
至金剛是變易身。佛果初念捨變易報。佛
果孤標高居域外。玄超二死。無障自在
問。圓教菩薩諸位之中。能斷所斷相状云何
 答。所斷障者即是二障。能斷道者無漏智
等。言二障者。一煩惱障。貪嗔癡等等起現
行。擾惱身心礙涅槃故。二所知障。得所
應知事理二境令不通達。障菩提故。煩惱
障中有四住地。見愛住地是分別惑。倶生分
三。約三界故。具論種相總是一百二十
八種根本煩惱及以彼彼分位等流諸隨煩
惱。總言根本有十煩惱。貪・嗔・癡・慢・疑・身
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分別起中
具有十使。貪嗔癡慢身邊六使通倶生起。分
別煩惱有百十二。是迷三界四諦理故。欲
界四諦各有十使。上二界諦各除嗔使。總
有八九七十二種。竝前即成一百十二。倶
生煩惱欲界有六。色無色界各除嗔恚二五
有十。竝前即成十六。是故見修合有一百
二十八種。若隨轉理門。煩惱障中總有九十
八使。全同毘曇。瑜伽論等即是大乘眞實理
門。故有一百二十煩惱。諸隨煩惱有二十。
忿・恨・覆・惱・誑・諂・慳・&MT02669;・憍・害・不信・懈怠・放
逸・惛沈・掉擧・無慚・無愧・失念・散亂・惡慧
已上二十
百法論等
邪欲邪勝解瑜伽更加
此也
此隨煩惱總有
二百三十。欲界四諦下各有二十二。謂忿恨
等皆具足故。總通計有八十八也。色界四
諦各除九法。謂忿・恨・覆・惱・慳・嫉・害・無慚・
無愧也。自餘十三四諦各有。都合成五十二
法也。無色界四諦下各除十一法。九法如
色界除。更除諂誑二法。自餘十一四諦各有
合成四十四法。三界四諦總有一百八十四
隨煩惱法。欲界修惑二十二法。色界修惑除
忿等九。餘有十三。無色修惑更除諂誑餘
有十一。三界修道不惑總有四十六法。加
前見道百八十四。都合總成二百三十隨煩
惱法。亦加根本百二十八。總相通有三百五
十八煩惱障。竝是煩惱。其所發業及所感果
總通取爲煩惱障體。其所智障體相分量同
煩惱障。但障菩提涅槃二法差異而已。本
惑隨惑相状亦同。然煩惱障麁故多品。二乘
所斷唯是不善有覆性故。以數麁顯。此所知
障細無多品。唯菩薩斷。亦是異熟無&T047368;所攝。
故不顯數。雖迷理事。唯約所知總名無
明。四住地上加此一障。名五位地。然此二
障各有三種。現行種子餘殘習氣。二障見修
各有現種習氣。總攝爲二。正使習氣現行
種子合名正使。十信之位對治十惡。不隨
惡趣名善趣位。雖非正伏是伏方便隨分
相似。對治煩惱。十住即伏邪師所起分別
現使。十行邪教。十廻即伏邪思惟惑。此是慚
伏。即通二障。十廻向&MT10755;修四善根。此時頓
伏已前諸惑。其倶生煩惱等四善根位漸伏。
此是六識相應惑耳。然此二障。八識之中。頼
耶無有二障相應。末那四惑。貪癡慢我。但
是倶生。無有分別。第六識中識惑相應。通
見修道。五識唯有貪嗔癡三。但是倶生。不
遮意識。牽引亦起見惑。末那亦通二障。或
唯起煩惱障耳。末那倶惑。有覆無&T047368;。第六
識中倶生身邊是有覆性。餘皆不善。五識所
起亦是不善。上二界中一切煩惱皆有覆性。
定所伏故。上來願樂位伏斷行相竟。其見道
位。斷證相者。世第一法等無間心即入見道
斷障證理。梁攝論等入見道位證得根本
無分別智及後得智斷滅煩惱。體證如理
通達事法。依准雜集唯識論等本智斷證
名眞見道。此時實斷實證故。爾後智觀門名
相見道。安模倣像。似斷證故。眞見道者。無
漏智起頓斷分別二障種子。名無間道。即是
見道初無漏心。次解脱道。證二空理。次勝
進道。雖三刹那倶是一心。即名一心眞見
道也。次入相見。通有三心及十六心。次第
進入。三心相見。二障各爲上下二品。先人
空觀斷上麁品分別煩惱。次法空觀斷上麁
品分別智障。後入二空雙斷二障各下品
種。次入十六心。此有二種。一所能取。十六
心。二上下八諦十六心次第進入。三心相見
非安立諦。十六心相是安立諦。二種見道
初地入心。厥修位者初地住心已後是也。修
道十地有十重障。地地斷一。各證眞如。十
地所證即十眞如。然十地位各有三心。地地
三心各有斷障及其證理。教典之中言十重
障十眞如者。且擧各各入心斷證。是故最
初異生性障約分別惑明其斷證。初地住心
已後斷證。實是修道分齊斷證。厥究竟位斷
證相者。第十地三心。分取其後心。名爲等
覺。等覺後心。金剛心位斷佛果障。十重障
列。最極微細障佛地故。此金剛心是無間
道。次刹那心是解脱道。佛果初念。今究竟者。
此初念果已後乃至盡未來際大用無礙。無
有究盡。三身四徳四智圓&MT90041;。即是第四究
竟位相。此究竟位依正二報。正報則法報化
三身。依報則四土二土相。言四土者唯是淨
土。寂光土是法身所居。名法性土。實報土是
自受用身所居。事淨土是他受用身住。化淨
土即化身所居。亦有綱要二土。一者報土。正
約報身。兼攝法身。二者化土。化身所居。通
淨穢土。如是佛果依正二報。自證化他常恒
相續大用無窮。周通法界。此則菩薩大乘律
宗行人最極所成無上大果者也
問。佛爲弟子制説戒律。弟子承之護持弘
通。從佛在世至佛滅後。從正法時至像
末運。從五天竺至震旦等從震旦等至今
日域。從昔至今次第流傳。相承弘敷。其相
云何 答。如來成道爲物説法。四十九年隨
宜制戒。諸大弟子皆達三藏。傳持大小。無
不究盡。然於弘持非無偏勝。優波離尊
者及憍梵波提持律明律播名遐邇。憍梵於
天流水入滅。波離獨住大弘律藏。迦葉尊者
廣集三藏。總提綱維住持佛法。是故如來
總以三藏付屬迦葉。令廣弘宣。以毘尼藏
付優波離。波離受囑流通後代。波離弘傳
有其二説。謂僧祇律善見論。二説相承人名
各別。僧祇律中。相傳事者。彼律第三十二卷
説。優波離尊者。次陀婆娑羅。次樹提陀娑。
次耆哆。次根護。次法高。次巨醘。次目哆。次
能護。次摩訶那已上
十人
次摩求哆。次叵舍羅。次
牛護。次善護。次護命。次差陀。次耶舍。次弗
提羅。次耆婆伽。次法護已上
十人
次提那伽。次
法錢。次能覺。次僧伽提婆。次法勝。次弗沙
婆陀羅。次道力。已上始自波離尊者&MT10755;
道力尊者。都合二十七人次第相承。護持弘
通。彼律雖列二十七人。不明佛滅經幾許
年。第二十師名曰法護。與四分律主名全
同。而是根本部。四分律主是百年時。二十部
中有法藏部。彼部主取前人法名而持根
本摩訶僧祇。在其三百八十年時。有何遮
妨。雖有自計兼弘爾故。其善見論傳承相
者。謂優婆離。次馱寫拘。次蘇那拘。次恚伽
符。次目健連子帝須。次摩哂陀阿育王
之子
次阿
乇。次帝須達多。次伽羅須末那。次地伽
已上
十人
次須末那。次伽羅須那。次曇無徳已上
十三
次帝須。次提婆。次須末那。次專那伽。次曇無
波離。次企摩。次優波帝須已上
二十
次法叵。次
阿婆那。次提婆。次私婆。從優波離至于
私婆次第相承二十四人。與前僧祇二十七
人皆是大阿羅漢尊者。傳持律藏連續不
絶。善見烈諸師。未別指時代。然彼論云。爾
時諸大徳到師子州中已。摩哂陀爲上座。
於時佛涅槃已二百三十六歳。佛法通流至
師子州中已上哂陀即是第六傳律。乃在彼
時傳持佛法。彼第十三曇無徳者。嵩岳定
賓律師判云。其曇無徳即是此律主也已上
詳。四分律主曇無徳者。如來滅後百年時出。
善見論意。第六摩哂陀&T066953;是二百餘年而出。
況第十三豈相符乎。是故應言二十部中曇
無徳部。此云法藏。亦云法密。亦云法護。亦
云法正法藏三百八十年起。與見論意時
分相稱。嵩岳師意。彼與百年時四分律主其
名既同。故後法藏言此律主。有何遮妨。彼
善見論七百年造。第二十四私婆羅漢即應
彼時。事應爾故。元照師意。後法藏部全取
前名。如彼建摩多羅例也。厥迦葉尊者。摩
訶迦葉親禀佛囑。弘持佛法利益衆生。欲
入定時付法阿&MT10769;。阿&MT10769;臨滅囑末田地。田
地臨滅付法商那和須雖是同承阿&MT10769;。依薩
波多師資傳説如是相
和須欲滅付法優婆毱多。如此相傳名
竪五師。弘持佛法各二十年。雖有延促是
約多分。毱多之時已經百年。上之五師通
弘三藏。今且取其傳律之邊。毱多之下有
五弟子。謂曇無徳。薩婆多。彌沙塞。迦葉遺。
婆麁富羅也。此五羅漢隨其所應亦傳三藏
五藏等法。今亦且取傳律之邊。今此五人名
横五師。各横傳燈互通巡代。又佛滅百年
餘。因大天五事佛法衆徒分成二部。謂大
衆部。上座部也。二百餘年。大衆部中。漸漸分
出成於八部。三百餘年乃至四百。上座部
中。分出十部。竝本二部成二十部。又有
十二部五百部等。彼彼部中各有律藏。如是
雖有二十部等。久後流行唯是五部。即上座
中有部犢子化地法藏飮光是也。此五全取
百年之時五部名義。故有同名。故彼此名濫。
諸師異解。天竺律法。二十部等隨國大弘。廣
竪繁昌。血脈相承。&MT10769;可辨知
如震旦國傳戒律者。時宜契合傳通不謬。
昔後漢明帝永平十年。騰蘭漸來始傳佛法。
事義草創。戒法未傳。永平十年丁卯已後至
曹魏嘉平元年己巳歳。總經一百八十三年。
戒法未沾。其間三藏諸師漸來。翻傳大小乘
經。但騰蘭沒後永平至
十八年
後漢第三主章帝即位
建初元年丙子已後七十一年。梵僧不來。漢
無沙門。同代第十一主桓帝建和元年丁亥
已後。沙門漸來傳譯佛法。謂支婁迦讖。安世
高。竺佛朔。安玄。支曜。嚴佛調。康孟詳。竺大
力。曇果等也。雖有僧來。無受戒事。至于魏
代一主文帝黄初三年壬寅之歳。曇迦羅始
至魏朝。然諸縁未具足。徒經二十八年。遂
至嘉平二年庚午行十人受。魏世之中。創
獲明珠。此是大僧受戒初傳。其比丘尼受戒
初傳。是宋元嘉十年癸酉歳也。如來滅後經
一千一百九十九年。初傳大僧受戒之事。自
爾已後師資相承。受戒之事震旦不絶。彼嘉
平時。曇摩迦羅此云
法時
譯僧祇戒本。曇諦三
藏譯四分羯磨。此之二部初在洛陽。此是傳
律教文初傳。納得戒體要由羯磨。羯磨即
行曇無徳部。是故震旦初受戒事納四分體。
至隨行者且奉僧祇。雖傳戒業戒本。而其
廣律未傳。嘉平二年。至姚秦弘始五年癸
卯。總經一百五十四年。明年甲辰。弗若多羅
初譯十誦。曇摩流支卑摩羅叉次第續譯。十
誦廣律六十一卷。凡經三譯一部方成。次弘
始十二年庚戌。佛陀耶舍此云覺明。譯四
分律。初四十五卷。後爲六十卷。東晋安帝
&T002247;十四年戊午。覺賢三藏譯僧祇律。有四
十卷。宋景平元年癸亥。佛陀什譯五分律。
成三十卷。此四律中。僧祇根本。餘三枝末。
五部律中。三部已傳。其迦葉遺部唯傳戒本
一卷。解脱戒經是也。東魏武定元年癸亥譯
之。當梁大同九年。日本欽明天皇四年癸
亥。廣律未傳。婆麁戒律一向未傳。解釋本
律亦有律論。毘尼母。磨得勒伽。薩婆多
此三竝
十誦律
善見釋四
分律
明了釋正量
部律
毘奈耶律也。
四律傳世。隨翻即弘。十誦咸講。次弘四
分。僧祇五分第減講敷。諸律雖弘。後代大
昌唯是四分一律而已也。四分譯已經六十
餘年。至于元魏第六主孝文帝之世。有北臺
法聽聰律師。本學僧祇。開通精硏。然窮初受
部依曇無。綴僧祇講初弘四分。受隨相契。
事歸一揆。然是口授。未載簡牘。道覆已後。
造疏釋文。四分律宗建立九祖。一法正尊
者。律主也。二法時尊者。是震旦始祖也。三法
聰律師。是初開元祖。四道覆律師。是作疏
立義問答決擇。五惠光律師。六道雲律師。七
道照律師。八智首律師。九南山律師也。大智
律師立之爲定。惠光已後亦有章疏。四分
律藏疏家雖多。三師所製擧世美歎。一光統
略疏四卷。二智首廣疏二十卷。三法礪中疏
十卷。名之三要疏。人皆翫行用。昔道雲門
下有二英賢。謂洪遵道洪也。洪遵洪淵法礪
道成如此相承。道成門下有&MT90041;意懷素。各
立門輩後代流演。道照智首南山如此相
承。後代彌昌。然四分律。義分三宗。相部宗。
南山宗。東塔宗。三宗學者諍論不息。永亨
年後。東塔新章昌行世間。法頂律師受戒
道成。學律懷素東塔
律師
愼講新疏門學甚昌。
義嵩如淨澄楚三徳竝學新疏同弘此宗。乃
至後代弘東塔律。西塔&MT90041;意律師弘相部
律。門葉繁昌。互照宗旨。謂儀律師。俊律師。
綱律師非是
文綱
聞慧律師。思慧律師。法藏律師
華嚴
香象
圓律師。威律師。恒律師。遠智律師。全修
律師。慧榮律師。大亮律師。察律師。照隱律師
等也。定賓律師是&MT90041;意門人。懷素破礪師十
六大義。賓作破迷執&T047368;一卷救礪大義。破
素迷心。日本永叡普照兩徳求律往唐。以
彼開元二十一年癸酉之歳當日本國
天平五年
請賓
律師爲和尚受戒。&MT90041;意授法大亮。亮授
于曇一。一公講四分律三十五遍。大暦六年
辛亥十一月十七日。遷報。報齡八十。曇一門
人繼連繁昌。荊溪湛然。清涼澄觀。竝學律于
曇一。一公弘相部南山兩宗律法。故於事
鈔造發正&T047368;。相部律宗如此弘敷。首律師
門人有兩英弘律。日本昔名鈔家要家是
也。乃玄惲律師毘尼討要。南山律師行事鈔
也。是故討要南山攝也。南山律宗後代久
傳。南山是九祖中第九祖師。今立爲第一高
祖大師也。高祖諱道宣。天機英敏。達悟利
貞。隋大業十一年己亥。年&MT90041;二十當日本國
人王第三十
四代推古天皇
二十三年
從智首律師受具足戒。大唐
武徳年中。從首聽律經二十遍。兼通經論。
愽硏大小。内外該括。眞俗統貫。行高安明。
徳濬滄溟。五部連暉。久光九代。作鈔三卷
映奪古今。製疏兩部匡正是非。義鈔僧
尼兼濟。冥證理悟妙窮幽邃。靈威秀于千
古。住持盛于萬代。賛集觀儀傳録疏鈔凡二
百餘卷。述作多端。弘通彌廣。玄奘翻經乃
預譯場。梵僧號爲東士菩薩。智首律師判
五部衢弘通草創。事未通廣。泪于南山大
師秉持之世。日下競馳。通方昌弘。曇摩戒宗
待縁方開。乃大師律主秉御之力也。大師律
則專奉四分。論則成攝二宗。經是法華涅槃。
判是三觀教宗。總提八宗之宏綱。別居一宗
之極位。兼正弘通寔有由焉。乾封二年丁卯
十月三日。安坐而卒當日本國人王第三十九代
天智天皇御宇六年丁卯
秋七十二。僧臘五十二。南山大師門人甚多。
新羅智仁初作鈔&T047368;。大慈律師亦作鈔&T047368;
弘景律師大興台宗。秉持兼濟。是南山重
受戒弟子。鑒眞和尚受具和上也。作律鈔
&T047368;。講律百遍。懷素律師初學事鈔。及學相
部。亦南山重受戒弟子也。道岸律師。融濟
律師等皆南山門人也。厥中周律師爲第二
祖者也
第三祖蘇州道恒律師。作&T047368;十卷解釋事
鈔。第四祖。揚州慧照寺省躬律師。作順正
&T047368;解釋律鈔。第五祖慧正律師。第六祖京
兆玄暢法寶大師。作顯正&T047368;解釋*律鈔。第
七祖越州元表律師。著鈔義&T047368;五卷。第八祖
守言律師。禀法元表研尋宗旨。第九祖杭州
元解律師。第十祖法榮律師。第十一祖杭州
處恒律師亦曰
處雲
作拾遺&T047368;三卷。第十二祖宋
杭州擇悟律師。作義苑&T047368;七卷。第十三祖宋
台州允堪律師亦曰
 承法擇悟宏敷律部。
大宋第三主眞宗皇帝景徳二年。乙巳誕生
當日本國一條天皇
御宇寛和二年乙巳
南山十部竝作&T047368;解。故世
號曰十本&T047368;主。謂事鈔會正&T047368;。戒疏發惲&T047368;
業疏正源&T047368;。義鈔輔要&T047368;。教誡儀通衍&T047368;。淨
心誡觀發眞鈔等。大宋朝中盛行此&T047368;。於南
山宗。號會正宗。第十四祖擇其律師。第十
五祖杭州元照大智律師。内外兼貫。大小該
羅。證悟台宗究暢淨教。南山宗旨。三大律
部。竝述&T047368;解。事鈔資持&T047368;。戒疏行宗&T047368;。業
疏濟縁&T047368;等也。照公大宋第四主仁宗皇帝
慶暦八年戊子誕生當日本國。後冷泉天
皇御宇永承三年
第八主
徽宗皇帝政和六年丙申九月一日入滅當日
本國。
鳥羽天皇御宇
永久四年
春秋六十有九從入滅年至今
當于大日本國嘉元四年丙午。已經一百九
十一年。第十六祖開元經院智交律師或立道
標爲
第十六祖。眞照相傳取交律
師。俊&T039917;相承取標律師
第十七祖東堂
一律師。第十八祖竹溪法政律師。第十九祖
石鼓法久律師。禀律法政。融冶瑩練。彼同門
有如庵了宏律師。乃當時神星也。禀律法
政究暢宗旨。日本俊&T039917;法師越海入宋。至
彼門下。硏精律藏年經數迴。歸朝弘通。如
庵門人有守一律師。精硏戒律。大立義途。
第二十祖上翁妙蓮律師。隨久律師習學戒
律。與守一師諍論宗義。大宋第十四主理
宗皇帝景定三年壬戌當日本國。人王第八十九
代帝王御宇弘長二年壬戌
正月三日。卒于極樂庵。春秋八十有一。第二
十一祖石林行居律師。承于蓮師秉持律
藏。竹溪已下四人皆居潮心廣福律寺。住持
遺法秉御像教。日本眞照律師入大宋朝。
隨蓮宗師受戒問律。隨居宗師學律決
疑。在唐三年。乃正元弘長之間也。大宋律
宗。行居已後。連續弘傳。于今不絶。上來陳
述震旦古來律法相承之相貌竟
至日本戒律弘通之事者。根元由來其相多
矣。草創基地自微至著。大日本國人王第三
十代磯悈島金刺宮御宇天國排開廣庭欽
明天皇治天下第十三年。壬申之歳。釋尊教
法始傳此國。如來滅後經一千十六年。後
漢明帝永平十年。天竺佛法創傳震旦。厥後
經三百年。震旦佛法傳百濟國。厥後經一
百年。百濟佛法創傳日域。即此廣庭天皇壬
申之歳所傳度也。佛法漸傳而戒法未始」
敏達天皇御宇五年丙申。律師禪師呪師比
丘尼等。從百濟國費經論來。自爾已後
漸漸僧來。崇峻天皇御宇元年戊申。百濟僧
來。馬子宿禰請彼僧侶問受戒之法。&MT10769;
有如是等事。諸家不合。不能行如法受
戒之事。本朝有三口尼衆。日域所生。皆初出
家。一曰善信尼本期
末妻
二曰禪藏尼本等
世妻
曰惠善尼本伊
志妻
此之三尼有受戒志。欲往
百濟。爲此即問受戒法。則使僧答以無
二衆。故尼受不能。三尼即以此戊申之年
度百濟國。其年受十戒六法。明年己酉三
月受具足戒。明年庚戌即還本朝。住櫻井
寺。後住楷井寺。即豐浦寺是也。此戊申歳。
從百濟國送六口僧。謂令照律師。慧忩法
師。令威法師。慧勳法師。道聲法師。令契法師
也。即於椋原里。造假垣假僧房。安置此六
口僧。其後彼寺華構造畢。即本元興寺是也。
斯乃日域僧尼之根本也。厥後僧尼漸多&MT90041;
國。然而諸縁不具。無行受戒。他國來朝之
僧皆彼國比丘僧。但於此國不能授具。然
後後僧學習諸宗。通達定慧。硏精經論。依
占察地持等教。或於三聚致從他受。或得
好相行自誓受。竝是菩薩通受方軌。智憬法
師於維摩堂陳以此事。誠據炳焉。行基菩
薩隨徳光法師受具足戒者。即此事也。天
平八年丙子。大唐道&MT01805;律師來朝。而僧數不
&MT90041;。無行壇法。從欽明天皇壬申歳至人王
第四十六代。女帝孝謙高野姫天皇御宇天
平勝寶五年歳次癸已當大唐第六主玄宗
皇帝天寶十三年
已經
二百二年。其間此國戒律未傳。然日本人王
第四十五代天瑞國押開豐櫻彦聖武天皇御
宇治天下天平五年癸酉當大唐開元
二十一年
勅興
福寺永叡禪師及普照大徳入唐留學。兩徳
至唐。即請東都大福光寺沙門道&MT01805;律師。
先向日本令去。擬爲傳戒之師。叡照二人
留學在唐。道&MT01805;大徳年三十五。天平八年丙
當唐開元
二十四年
隨副使中臣朝臣名代之船方來
朝焉。道&MT01805;大徳戒律華嚴。台教北禪。窮其幽
旨。罄彼宗途。雖不行壇法講律開人眼。
昔南山行事鈔創傳此國。無人講讀之者。道
融禪師始讀講敷。道&MT01805;已前處處講談。最初
朗辨依靈夢告。於金鐘寺始行布薩。請道
融師説梵網戒依夢
示告
是日本國布薩初也。
其後融公。於羂索堂講行事鈔。智憬大徳
亦講*律鈔。處處非一。道&MT01805;來朝常講*律
鈔。住大安寺。於彼塔院講宣*律鈔。談諸
部。多生門輩。明律者多。大安寺善俊律師。
有明律之譽等即其門人也。永叡普照遊學
唐朝經於十年。研究諸教。時天寶元年壬
當日本天
平十四年
詣楊州大明寺禮鑑眞大和上
足下。具陳來意。請遊海東弘傳戒律。和上
乃諾。門人祥彦先約隨去。遂有僧道興神
項等二十一人同心願隨。及餘道俗彼此
總合八十餘人。要約已畢。造舟備糧。過海
之間有種種&MT10769;。逆浪奔波過而復還。四度造
船。五迴入海。十二年中辛苦無量。道俗逝
化三十六人。永叡祥彦等是也。退還之者二
百八十人。唯和上普照思詫取死爲期。都
無退思。初度發足天寶二年癸未。其之最後
第六度時。天寶十二年癸巳當日本天平
勝寶五年
一月十五日。乘船離唐。其相隨弟子。楊州
唐寺僧法進。泉州超功寺僧曇靜。竇州
開元寺僧思詫。楊州興曇寺僧義靜。衢州靈
耀寺僧法載。竇州開元寺僧法成等一十四
人。藤州通善寺尼智首等三人。楊州優婆塞
憣仙童。朝鮮國人寶最如寶。崑崙國人軍
刀。膽波國人善聽。都二十四人。浮海發
向此日本國。遂以天平勝寶五年癸巳。十二
月二十日著日本地。同六年甲午當唐第六
王玄宗皇帝
天寶十
三年
二月四日入京。遂引入東大寺安置。
帝王叡感慰喩無量。授戒傳律一任和上。其
年四月。初於盧舍那殿前建於戒壇。天皇
初登壇受菩薩戒。次皇后太子亦登壇受戒。
尋爲沙彌澄修等四百十餘人授戒。又舊
大僧靈福賢璟志忠善項道縁平徳忍基善謝
行潜行忍等八十餘人。捨於舊成重受和上
所授之戒。後於大佛殿西別建戒壇院。即
移天皇受戒壇土。築以作之。天平寶字三
年己亥。大和尚造唐招提寺。乃賜官額以
題于節。請大安寺善俊律師講法礪律疏
南山律鈔等。過海和尚來朝之時。思託大徳
受大安寺忍基等請。於彼寺塔院四五年中
講法礪疏及鎭國&T047368;定賓飾
&T047368;
其後忍基忠慧
等於處處寺講礪疏等。大和尚專學法礪
南山兩宗。故來日域多弘此二。鑑眞大師
齡至十八。隨道岸律師受菩薩戒。二十一
從弘景律師受具足戒。隨融濟律師學律
鈔等。隨義威遠智全修慧榮大亮五英學礪
律疏。此之五人直&MT90041;意律師弟子也。大和尚
兼達天台法華教觀。五乘洞括三藏通曉。内
外兼綜大小包博。護法感通神變化導。講經
律論訓導俗人。響振四遠徳流八紘。九州
崇爲受戒和上。講律及疏各四十遍。講敷
事鈔總七十遍。輕重羯磨講各十遍。前後度
人四萬有餘。三十五人特拔群倫。各建一
方弘通像教。於日本國。結三戒壇。一東
大寺戒壇。二西國觀世音寺戒壇。三東國藥
師寺戒壇。竝崇天恩行受戒事。東大寺戒
壇十人受戒。准中國式。兩國戒壇五人受戒。
准邊國式。唐招提寺亦建戒壇。東西兩京
授戒無間。來朝之後總經十年。初之五年
住東大寺戒壇院。唐禪院即常居住處也。後
之五年居唐招提寺。隨從弟子中。呈名後
代者。仁韓大徳。法進大僧都。曇靜大徳。法
顆大徳。思託大徳。義靜大徳。智威大徳。法載
大徳。法成大徳。靈曜大徳。懷謙大徳。此十一
人於唐受具。如寶少僧都。慧雲律師。慧良大
徳。慧達大徳。慧常大徳。慧喜大徳。此之六人
竝亦唐人。而於此國受具足戒。沙彌道欽
是亦唐人。此十七人隨從來朝。始&MT10755;隨逐助
師化儀。大和尚天平寶字七年癸卯當唐第八
主代皇帝廣
徳元癸
 五月六日。端坐遷化。春秋七十有七。
鑑眞大師弘通南山相部兩宗。南山是第一
祖。弘景爲第二祖。鑑眞爲第三祖。法進如
寶竝爲三祖。若相部宗第一法礪。第二道成。
第三&MT90041;意。第四大亮。第五鑑眞。今既海東始
傳戒律。故於日域。以大和尚。爲第一祖。和
尚弟子法進大僧都優遊五部。精閲四含。天
台教觀陶練硏究。菩薩戒藏弘演開化。日本
傳戒。鑑眞大師爲第一和上。東大寺法進大
僧都爲第二和尚。藥師寺如寶少僧都爲第
三和上。元興寺昌禪律師爲第四和上。唐招
提寺豐安贈僧正爲第五和上。如此七大諸
寺律徳隨其戒臘次第補任。乃至當今第一
百七代和上。興福寺増信大徳。住持律宗
行受戒事。歴代住持宗緒不絶。東大寺受戒
事。歴代住持如此。觀世音寺授戒亦爾。藥師
寺授戒。中古已來廢絶不行。鑑眞和尚。以
唐禪院。付囑法進。彼師門葉累代相傳。和
上臨&MT10755;以招提寺。付*囑法載義靜如寶三
人。此三大徳同志合力。興隆彼寺弘通律
法。各有門葉弘持繁昌。總而言之。和尚弟
子十有餘人皆有門輩。累世不絶。厥大和
尚。是第一祖。次法載大徳。次眞璟大徳。四戒
勝大徳。五壽高大徳。六増思大徳。七安
大徳。八喜寛大徳。自大和上至仁和年。如
是八代宗緒繼續。又大和上之次有如寶少
僧都。次豐安贈僧正。次道靜律師。次仁
大徳。次眞空大徳。如是六世宗緒不絶。餘
人門葉。恐繁略之。仁和已後。招提宗緒。門
葉雖多。而不録之。後代中川實範上人入
招提寺。傳受戒法。即此等師。門葉者也。中
間雖是不知人名。法緒相續流至後代。實
範已後。相續傳持人名法緒相承不絶。招提
一寺。戒律繁昌。諸寺僧侶。受戒之後。多住
彼寺。五年一年硏精律藏。後代斬廢。豐安道
靜已後律法學行不替。其後二百餘年。持行
漸漸陵怠。而學業等相續不絶。至于人王
第七十四代鳥羽天皇御宇。有中川寶範大
徳者。是興福寺學英秀才也。酬興福寺欣西
大徳雅請。披尋律藏硏精戒宗。作戒壇式。
興隆律法。戒法中興範公有功。實範上人
即住唐招提寺。値一般老徳傳受四分戒
本。然後披尋大鈔硏精大律表無表章。具
明三乘戒體法義。梵網古迹竝諸師疏。大小
戒律。皆咸譜練。明律之譽秀逸于世。其後
經八十餘年。至人王第八十三代。土御門
天皇御宇。有貞慶上人。是興福寺英才智徳。
貞慶禀于覺憲。公禀于藏俊。俊公禀于實
範。如是次第相繼連綿。慶公解窮二明。學
罄三藏。徳&MT90041;寰宇。威動冥顯。重弘戒律。大
垂訓化。于時戒如覺眞兩哲隨事習學大
小戒律。覺眞大徳紹隆有志。建常喜院爲
學依處。戒如上人多生知人。乃圓睛覺盛繼
尊覺澄禪觀蓮意蓮覺等也。有志學人住常
喜院。聽學硏精大小諸律。至于人王第八
十六代四條天皇御宇嘉禎二年丙申。有四
般哲。圓睛有嚴覺盛睿尊。深歎雖有學解
闕無戒行。依經論所説隨通受軌則。四英
同心祈請好相。自誓受戒修習戒行。好相
已成。於大佛殿。四人各各自誓受戒。即九
月二日四日也。其後圓睛大徳住不空院。後
移北洛講敷律藏。覺盛上人初居興福寺
松院經七八年。後移唐招提寺經於六年。
睿尊上人居西大寺。講律授戒興顯密宗。
丙申之年是通受法。其後經一十年。寛元二
年乙巳九月中旬。於泉州家原寺。創行菩薩
別受法。西大寺睿尊大徳最初聽睛公講事
上之
一也
其後自披大部硏精詳窮。隨覺盛
大徳聽表無表章等。梵網古迹聽于戒如覺
澄。戒如隨貞慶上人學古迹表無表章等。
覺盛隨戒如聽表無表章古迹等。覺盛上人
住招提寺。興大和尚戒律古跡。講&MT10755;南山
三大律部首尾一遍。餘諸小部大小戒律隨
宜開敷。受戒聽律四方來集。後法性寺禪定
太閤法諱行惠。法印權大僧都良遍。權律師
定兼改號
眞空
阿闍梨靜慶。阿門大乘心。入阿。
寂惠。慶運。聖守。禪惠是重
受戒
圓照。證玄。慈濟
等。如是諸徳佛法良匠。三學二藏。顯密相
性。化制内外。教觀兩門。隨應究達。任宜弘
持。寔是釋門之鸞鳳。佛宗之龍象。各化一
方。軌模于世。竝從覺盛和上受學三聚菩
薩大戒。厥中證玄大徳繼和上跡住持招
提。證玄之後。門人眞性住持本寺。證玄門人
學侶甚多。建立寺院。弘持教宗。玄公秉御
超拔群倫。住持寺院四十四年。顯密弘敷。
講宣不絶。正應五年壬辰八月十四日卒。春
秋七十三。眞性住持經十三年。講通不絶。
授戒繁多。嘉元二年甲辰二月一日卒。報齡
六十九厥次尋算大徳住持寺院授戒傳
法。人皆崇重。嘉元四年丙午二月十五日卒。
報齡七十九。證玄門人有圓證大徳。硏究
律藏。兼通諸宗。住持本寺。講通不絶。有道
御大徳是證玄親度門人。徳望化導溢于遐
邇。住持華洛法金剛院。眞性&MT10755;焉令住招
提。而讓*算公自還華洛。圓照和上興隆戒
壇弘通律法。講敷不倦。門輩有數。倶提教
宗。禪慧和上是絶倫之律匠。建立一方。出
英才之諸徒。慶雲大徳乃堅操之法匠。開興
聖跡輝授戒之徳光。眞空上人紹隆觀音
木幡弘持顯密教宗。聖守上人興眞言院
持護弘通顯密法教。聖守門人有聖然大
徳。密教承于守公。戒律受于證玄。硏究
三論孤標絶倫。密嚴大徳究暢台宗。硏精
祕教。興隆下野藥師寺。乃是良遍上人親度
授戒之門人也。覺盛和上早從物故。建長元
年己酉五月十九日卒。春秋五十七。自誓受
戒之後。十四年住焉。西大寺睿尊和上門
輩極多。謂忍性上人。賢忍。善尊。幸圓。寂尊。
頼玄。榮眞。信空。總持。性瑜。玄基等也。竝是
法門之梁棟。佛道之綱領。大小三藏。顯密二
宗。化制兩教。相性内外。隨宜通達。究暢出
旨。各化一方。綱維法律。寔是弘通之大將。
利濟之上首者也。忍性上人遊住東國。大弘
律法。多生門輩。其耀教光。性公門下多
法者。或顯或密智辨縱横。充溢東國各建
法宗。睿尊和上徳覆群生威動冥顯。値九
代之聖世。爲五帝之國師。戒律普敷充溢日
下。密藏廣開亙方維。硏究三藏積竅大
小。智人多生寺&MT90041;諸州。正應三年庚寅八
月二十五日卒。春秋九十。諡號興正菩薩。頼
玄大徳住持常州三村寺。弘持律法。榮眞大
徳。性公之後住持極樂寺。紹隆二諦。秉持
顯密。尊公之後。信空大徳住持西大寺。授
戒講律紹隆徳望。師資芳郁歴年繁昌。智
人多生助揚法化。總持上人者興正菩薩之
連類也。學解優長獨歩律路。幸尊大徳律海
深廣。講敷連日。多生智徳住持海龍王寺。
播名遠近。眞圓大徳學解出萃義辨縱横。住
持般若寺飛譽遐邇。智徳群出倶榮律薗。
竝是睿尊和上親度之門人也。性瑜大徳者
尊公親度弟子。元是三密之梁棟也。投尊公
門下傳彼所弘。尊公之後。厥流傳授遠近
諸方。專任瑜伽傳法之人甚昌。可謂氷藍
之徳。成眞大徳遊化東國。建立一方弘敷
律法。重禪大徳者尊公受戒之弟子。承律學
於禪慧上人。元是圓照上人門人也。律學出
萃。密教拔群。三論透逸獨歩日下。律宗中
興普天彌&MT90041;。啻是覺盛。睿尊兩徳善巧大願
之力者也。人王八十二代後鳥羽天皇御宇
建久年中有一沙門。諱俊&T039917;。鎭西人也。志
在學業。專思戒律。乃來南都尋求律法。時
有大徳道號蓮迎。隨彼大徳諮學戒律不
得事止遠期異朝。土御門天皇御宇正治
元己未。齡三十四。越海入宋。當大宋第十
三主寧宗皇帝慶元五年。先値北峯宗印法
師習學天台宗。後隨如庵了宏律師受學
南山律宗。硏究精練二宗無遺。在唐學法
一十三年。順徳天皇御宇建暦元年辛未歸
朝。遂於北洛東山建泉涌律寺。大弘戒律
講敷台宗。日本弘律一十七年。講授不絶。
敷演甚昌。北洛弘律中興之事。乃不可棄法
師。是其始祖也。嘉祿三年丁亥安貞
改元
三月八
日遷化。春秋六十有二。法師徳振兩國。
播萬代。泉涌律場戒大行。講敷不絶于
今。甚昌。法師弟子定舜闍梨大講戒律。廣
被時負。後之諸徳。智鏡道玄淨因等皆舜
公之門人也。嘉禎三年丁酉之春。定舜闍梨
來于南都海龍王寺。講小部律文等。衆人服
膺來集聽學。睿尊禪慧源俊等皆聽開講。泉
涌住持。定舜之後。智鏡大徳住之弘律。鏡
公越海入宋。聽律飡風。忍空大徳初飡鏡
公之風。後移戒壇入照公之室。受具足戒
聽學戒律。通別二門竝皆傳承。復隨睿尊
上人重受具足。智鏡之後。思允大徳住持
寺院講律弘教。是乃開山不可棄法師。親
承門人。後隨定舜習學律部。淨因大徳禀
法定舜。兼諮智鏡。住持戒光律寺大弘像
教律法。流化東國軌模遐代。眞照大徳元
隨圓照上人受戒聽律。兼隨淨因上人聽
律大部。忍空同聽。淨因講律。眞照入宋。値
妙蓮行居學律決疑。歸朝之後。弘律戒壇。
移泉涌。隨從思允學律決疑。有源俊大
徳者本出南都。後禀智鏡。硏尋精練通達
戒宗。建立一方大弘道法。思允之後。願行
上人住持泉涌。厥後委付寺院于覺阿大徳。
覺阿隨智鏡淨因兩徳硏究律藏。顯密兼弘
甚播芳徳。乃付寺院于門人知元大徳。元
公司寺。弘宗講律。然則律法中興。南北二
京五幾七道隨縁弘通。任宜流演。横遍如
此。竪窮可得。佛法久住之徳。此律寔新。國
家泰平之祥。斯宗甚大。護法不窮。濟生無
盡。戒律之功其事照彰。尸羅之力目益炳著。
律宗綱意要略如是
律宗綱要卷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