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五教章通路記 (No. 2339_ 凝然述 ) in Vol. 72

[First] [Prev+100] [Prev]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涅槃説。須陀恒人。八萬劫到。斯陀含人。
六萬劫到。阿那含四人四萬劫到。阿羅漢人。
二萬劫到。辟支佛人。十千劫到。經言到者。
於阿耨三菩提心。尚應名彼□性地以爲
所到菩提心矣。去種性地。爾許劫數。明知。
是善趣中上 問曰。一切須陀恒人。至
辟支佛。向經性地。悉八萬劫。至十千劫
爾者。釋言。現在不愚法者。即發大心
學大乘。爾許劫數。容種性。若愚法人。
小滅者。不稱計。微塵劫數。在涅槃
。度是已。後心想還生。心想生已。發心向
大。向大之後。阿羅漢人。更二萬劫。修學大
。方至種性。辟支佛人。更十千劫。修學大
。方至種性。以是義故。非一切人悉八萬
劫至十千劫 問曰。須陀。天上人中。七返
受生。至羅漢果。七返受生。不一劫。何縁
大。爾許差降。餘果亦爾。是義&MT10769;解。或客
聖者。且作階降。又更解釋。若須陀等。進斷
殘結。至羅漢果。然後向大。所挍不多。更不
結。即向大者。有此差降。所有殘結。能障
法界。一切行徳。一切諸行。悉&MT10769;成故已上
解釋中。言愚法者。當是定性二乘。不愚法
者。當是不定性二乘。八六四二萬十千劫數。
迴心之後。自十信初。未初住已前。隨
利鈍。所經劫數。經此劫已。即入初住。言
必一向在涅槃中經爾許劫者 問未必之
言。彼有人義。八六萬等。所經劫數。爲亦無
餘時分。局迴心已後耶 若言連迴心
者。何言未必一向等耶 答此未必等
言。言章主判彼義。非是有人亦言在無
時分。章主意云。先以自義。定八六等。皆
無餘間所經時分。次引有人迴心後義。許
時。此有人義。未必如我所立義。通無餘
時分。亦迴心後。經八六等。是即有人所立義
意。此有人義。章主取意。非彼全文。故許詳
言。於中間。陳未必之言。自義爲本。兼示
他迴心後。如直往人既逕一萬劫下。別
獨覺。迴心之後。修信時量。同頓悟人。所
以明當。二乘中利。全似頓悟修信時故 問
部行麟喩。二種獨覺。皆經十千。修行信
 答不然。此一萬劫。唯爲麟喩。其部行覺。
即前八萬六萬劫人。若見道前。部行及別種
姓部行。亦八六萬經劫之類。問如頓悟人
一劫二劫乃至一萬劫別。麟喩獨覺。有
耶 答不然。麟喩獨覺。必一萬劫。不
菩薩有經劫別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五十&MT10755;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五十一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章若極疾者如法華經云下。二極疾。法華化
城喩品。是第三周。爲下根人。説宿世因縁
因縁説。其因縁者。昔大通智勝佛。第十六
王子。覆講法華。其時今會三周聲聞。聞
法發心。修菩薩行。而値縁退大。趣小乘道
如來隨彼。無量劫中。教化誘引。今値釋迦
出世。數誘證小乘果。此諸聲聞。皆有昔日
一乘宿習。上根之者。如舍利弗。初周法説聽
法。還發大菩提心。得當果記。中根之者。四
大聲聞。譬説發大。下根聲聞。聽聞過去王
子。結縁熏習之事。還發大心。經中結會今
昔事云。諸比丘。我等爲沙彌時。各各教
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衆生。從我聞法。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諸衆生。于今有
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是諸人等。應是法。漸入佛道。所以
者何。如來智慧。&MT10769;&MT10769;解。爾時所化無量
恒河沙等衆住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
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已上次下方有
此我滅度後。復有弟子等文 問王子結縁
聲聞。多是不定性人。是故此世迴小入大。
而未來聲聞。有入滅者。若爾。彼衆中亦有
定性耶 答如此所引者。當是定性。何遮
彼衆亦有定性。其不定性。開發過去一乘習
。迴心向大。於此世中。無所遺。其定性
者。趣向寂滅。此世不迴。身智都滅。故知。昔
衆亦有定性。言復有弟子者 問此復有
言。待對何者 答待對次上我滅度後。未
來世中。聲聞弟子。故致復言 問與前文
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有何差別 答差
&MT10769;知。今推準云。前聲聞者。雖佛滅度。而
不定性。迴心向大。今此定性。此世不迴。故
涅槃。界外迴心 問佛滅度人。過誰迴
心 答値四依上位菩薩等。迴心向大。或佛
化身來教迴心。隨此迴心。有何遮妨。言
於所得功徳生滅度想者。滅度即涅槃。通
餘無餘二涅槃。謂是眞實二涅槃體。以爲
。言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者。此釋迦
佛。往他方國。不釋迦。名順方土。於
佛所。聽法迴心 問五果無餘時分之中。現
般羅漢。是最利根。曾不於此人
何故王子結縁。佛滅度後。聲聞。最極速疾。
於前人 答前之五人。無一乘宿習
結縁。本聲聞人。是現般聖。今此未來定性聲
聞。曾聞一乘。王子結縁。深有宿習故。入
一念迴心 問一切定性。有一乘縁。皆涅
槃後。即迴心耶 答此亦不定。宿習有異。或
初習。或有久習。若久習者。入涅槃已。速
疾發心。王子結縁。始&MT10755;聽者。經八萬劫。覆
講法花。八萬劫故。其中異類結縁。早晩入寂。
還生遲疾多別 問楞伽經言乃至劫不覺。判
此爲總相。總中通包含多劫故。其中一劫。
起信疏七位無餘。第六之位。此類迴心。有
大習耶 答有無&MT10769;知。教無文故。然無
乘結縁習者。必二萬劫。還生迴心。是爲
小定性最利。若有一乘初習縁者。當是一
。二三劫等未&MT90041;。一萬已前。諸劫及半劫
等。義理爾故。有何遮妨。言此上竝約&MT10755;
者。因即總結。結上二箇問答義也 問
何故名爲定性不定性 答始教大乘。約
故。名定不定姓。無始時來。具足聲聞乘
法。本性住種姓。無餘乘。本性住種姓者。名
定性聲聞種姓補特伽羅。唯具獨覺本性住
。無餘乘姓。名定性獨覺乘。唯具成佛本
性住姓。不餘乘種姓之者。名定性菩薩
。此三乘果。本性住上。如其所應。各各成
就習所成種姓。性習具足。圓&MT90041;其果。非
一姓。通具三乘種子之者。名不定性。由
其最初善友因縁。成就各各自乘果法。値
大乘縁。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中間退轉。
小種引故。大懸遠故。發小乘心。證小乘
。然後迴心。還發大心。小種盡故。大種引
故 問若不定性。頓入大乘。必退大耶。有
爾耶 答不定種姓。頓悟之人。何必得
中間退耶。若必退者。何説一乘。成
持所餘義意。爲不定菩薩不退。佛説
一乘。若必退者。何用立此義意。爲既立
此因故。有不退。若不定性。初發小心。證
乘果。後棄小果。向大乘者。直名先小後大
聲聞。若中間退後還入者。名退已還發聲聞
法華會聲聞是也。終教大乘。本覺佛性。
一切皆具。是名種姓。一切衆生。皆悉無
成佛種姓之者。具眞如者。雖
染縁流動轉變。無皆歸本覺性故。有
者。必有行性故。具開覺理性之者。必定
心。修行成佛。雖是一味本覺。而
勝縁。有種種別。若値聲聞善友勝縁。聞
聲聞乘法。發彼乘心。熏習慣練。成聲聞
。決定固執。不改轉。或三生修習。或六
十劫。趣向進行。名定性聲聞。若値縁覺善
友教化。發縁覺乘自度之心。修習熏練。成
縁覺定性。若値大乘菩薩知識。聞大乘法
發心修行。熏練串習。成菩薩性。是名三乘
決定種姓。若於三乘。雙行竝修。不偏習者。
不定性。而由偏多修起成者。得自乘果
聲聞果。然後棄小。必向大乘。證獨覺果
然後迴心。向大菩提。發起無上大菩提者。
即直爾證三身佛果。是名不定性中菩薩。此
已前定性菩薩。全是一同。不定性中。二乘
因果。證果之後。此世必定迴心向大。已前
定性二乘之人。證果之後。灰身滅智。入無餘
涅槃。劫限等&MT90041;。然後六轉識心還生。發心修
行。成等正覺。定入無餘。此世不迴。是故暫
時。名決定性。各偏成就三乘性故。三乘竝
習。非偏熏成。此世迴心。不涅槃。名不定
。翻定無餘。名不定性。如擇滅
擇滅&MT10755;教之宗。定不定名。是故建立。一味理
上。由熏習力。暫時立名。不始教法爾三
乘定。不定。本性住姓。彼由法爾種姓立故。
此新熏上。暫時建立三乘定不定性。無性有
情。建立亦爾。始教大乘。法爾五性。&MT10755;教大
乘。新熏五性。由法爾故。有出世。不出世
暫時故。一切成佛。本性開覺眞如遍故。
一切皆悉歸眞理故。玄叡大義抄中。明
定性二乘入滅。決定性者。此世不迴。必入
涅槃。故名定性。不定性者。於此世中。値
乘縁。迴心向大。不涅槃。若不縁。此世
迴心入涅槃。界外迴心。如定性者。故名
不定性。若昔王子。結縁之者。皆不定性。化城
喩品。生滅度想。入滅之者。即不定性。有
涅槃。若彼入滅。必定性者。即王子結縁
之者。亦有定性。今&MT10755;教意。王子結縁。亦有
定性。故化城品。生滅度想。是決定性。彼不
定性。必定此世入無餘滅。不迴心故 問
章主賢首尊者之意。頗有迴心向大之後。經
八六四二萬等劫之義門耶。若言無者。何
以得此義門。今章所擧。唯言有人。無
取捨。既言未必。明知。可亦用迴心
已後經劫 答賢首大師所立之意。八六等
劫。唯是無餘涅槃時分。非迴心後。宗家諸
文。處處解釋。皆明無餘劫數之義。未
處迴向已後。經劫解釋。今章雙擧。初是自義。
後非自意。故言有人。顯自義。無強破
。故言未必。心玄&T047368;云。前經約就此生定
涅槃。必不迴心。故作是説。後經縱入
。後必當起趣大菩提。由利鈍。去有
。如經八萬六萬乃至十千等。此經三昧酒
所醉等已上宗象別造楞伽經心玄&T047368;一卷
其宗趣義理。具引前後諸經。明二乘人
入寂迴心有無。言前經者。般若深密等。言
後經者。楞伽法華涅槃等。隨機宜故。教説
同。是故八萬六萬等劫。皆説無餘滅間所
。加之法界無差別論疏及十二門論疏。皆
今章初所説義。八六萬等劫。明無餘時
。嘗無彼如有人義。明知。初義章主正
意。起信論疏。廣明二乘迴心之義。無餘滅
中。所經時分。七位差別。謂八萬劫。六萬劫。
四萬劫。二萬劫。十千劫。一劫。一念也。初五
涅槃經。第六一劫。出楞伽經。一念時分。
今化城品。是故七位。皆無餘間。竝是章主所
立正義。起信疏上。別陳二乘迴心義相。文極
廣博。義理備足。恐繁不引。而有最要不
引。同今章者。不之。彼疏云。二乘
迴心者。若不定種姓。未無餘前。即有
。此不言。若決定種姓。未無餘前。
定不迴心。要入無餘。方有迴心。以二乘人。
本來不無餘依涅槃界故。佛性論第三
云。二乘人。有三種餘。一煩惱餘。謂無明
地。二業餘。謂無漏業。三果報餘。謂意生身。
變易身也。又無上依經。勝鬘經。寶性論等。廣
無漏界中。有三種不思議變易生死。謂聲
聞縁覺大力菩薩。若言此中二乘。是不定種
。理必不然。以迴心分段故。迴心
已去。是漸悟菩薩。非二乘故。論説二乘有
三種餘。非菩薩故。當知。定是二乘自位。無
餘依中。大乘説彼有三種故。然彼二乘。既
此三餘故。是故化火燒分段身。入
無餘依。法爾皆有變易報殘。而彼不知。謂
涅槃。而實但是未身前。期以滅智。所
得滅定乃至引法華
。并加解釋
彼二乘根有利鈍。滅
定防心種有強弱。是故在定。極逕八萬乃
至一念。由佛根欲性智爲増上縁力。又由
有佛性之力。令心還生。於淨土中。逢佛菩
薩善友力故。修大乘道。然此利鈍遲疾。諸
聖教。略有七位。謂八萬。六萬。四萬。二萬。一
萬等劫。如次以配四果及獨覺人。此五如
彼涅槃經説。第六位中。如楞伽經云乃至三昧
酒所醉
此亦利於前。不萬劫。第七位。如法華第
三云乃至生
滅度想
此上七位。竝是定性三乘。要入
寂已。方迴心。不不定性人未入寂前。有
迴心已上問不定性者。不涅槃。此義唯
&MT10755;耶。通餘教耶。答大乘諸教。立
者。皆此世迴。無入滅者。即始教中。深密
經等。&MT10755;教經論。同教一乘。假立三乘。其不
定性。皆是此世身中迴心。然般若教。始教
空門。不空種姓。見道已前。迴心向大。若入
見道。不迴心。全同定性二乘種姓。聖位
定故。般若已後。諸大乘教。一切&MT10755;教已上經
論。諸不定性。皆是此世迴心向大。無
入無餘之者 問龍猛菩提心論云。二乘之
人。灰身滅智。趣其涅槃。如太虚空。湛然常
寂。有定性者。要待劫限等&MT90041;。方乃發生。若
不定性者。無劫限已上此意先標
已。分定不定。定性劫&MT90041;。心想還生。不定
性者。不&MT90041;。中間心生。明知。不定亦入
無餘如何。答此義不然。彼論文相。先明
性二乘入寂。經八六四二萬等劫。還生迴心
後明不定不涅槃。不定性人。不入滅故。
劫限。故不相違。然古徳私&T047368;中。判云。
三乘教中。不定性者。不無餘。一乘教中。
定不定性。倶入涅槃。即引菩提心論證。
此義。大違宗旨。不定種姓。定不入滅
此世根熟。必入大乘。如何入無餘滅。不
劫限心。此即一乘三乘教宗共許定義。不
違故 問八六萬等劫。大小劫中何 答
此是震旦古徳問答。故道寂師。法華疏云 
問經言八萬乃至一萬劫。爲大劫。爲小劫
 答是大劫。若小劫則無量。故經云。得諸三
昧身。無量劫不覺。然留支解無量劫云。以
悲想八萬劫。爲一日夜。以此日夜三十日
一月。十二月爲一歳。積此歳。爲大劫。彼
壽無量大劫。過此劫後。即發大心。案。此解
復過八十小劫。爲大劫之劫已上今章主意。
所經諸劫。應是大劫。準例獨覺十千劫量。即
頓悟菩薩大劫。未必積小劫量。與大劫
配當 問聲聞乘人。總有幾種&MT10755;教宗
意。一切定性二乘聖者。皆入滅度。後迴心耶
 答如法華論。有四聲聞&MT10755;教宗意。一切
定性。皆悉入寂。然後迴心。不始教定性
二乘。一向趣寂。永不迴心。起信疏云 問
一切定性二乘入寂。悉皆迴心。爲
迴者 答一切皆迴。何以得知。法華論云。
聲聞&T047368;。有其二種。一者如來。二者不輕
菩薩。所授聲聞。有四種。一決定聲聞。二増
上慢聲聞。三退菩提心聲聞。四應化聲聞。後
二聲聞。以根熟故。佛爲授&T047368;。謂應化聲聞。
退已還發菩提心也。決定聲聞。増上慢人。
根未熟。菩薩與記。方便令菩提心
也。解云。決定聲聞。既在&T047368;之中。故知。定
菩提心。又既但云根未熟。不
熟故。知定有性。又彼論云。我不汝。汝
等皆當作佛者。示諸衆生。皆有佛性也。解
云。此是菩薩與&T047368;。明知。定性聲聞。有佛性
也 問何故。新翻經論。説入寂定性二乘
迴心耶 答新經論中。據未入寂定。不
迴心入寂已去。彼不説故。不相違。又教有
了非了別。如佛性論辨。故不已上法華
論。明所授&T047368;聲聞。總擧四種。雖四聲聞
總束言之。不二種。決定是定性。上慢。退
大。應化。竝不定性。言増上慢者。得少分法
増上謂極。理實後時發心成佛。即不定性。初
心人也。退已還發聲聞者。於王子覆講法華
之所。發心修行。中間退墮。趣向小徑。今證
小果。還發大心。即是不定性人故爾 問一
切不定性。皆退大人耶 答不爾。不定有
二。一先小後大。從初値小。發小乘心。修
小乘行。證小乘果。然後迴心修大乘行。故
先小後大。二退已還發。初値大乘。發
。修大行。中間退屈。墮小乘地。證果之後。
亦向大乘。故名退已還發聲聞。非一切不定
性。皆退已還發。有先小後大故。一切退已
還發時。不定性人 問定性二乘人。有
耶 答定性之人。忽値大乘善知識縁
菩提心。雖初暫有此事。不久必即退墮。
決定種姓。不大故。如瑜伽論并倫&T047368;
。應化聲聞者。既是菩薩應化所作。不
論定不定性。然其所示依聲聞身。即預
&T047368;K1;。富樓那。阿&MT10769;。羅睺羅等。此即示現不
定性相。或是退已還發。或是先小後大。是故
且入不定性攝。言新經論中據未入寂定不
迴心等者 問如此解者。若新經論。明
寂已後事者。亦可其還生義耶 答若
此義。可還生。然略不入寂後事
章主意。若説寂後事者。決定不生心
有。如此應後事。是故應若明
。應生心。意趣雖然。就論現文。不
還生。解深密經。所説亦爾。元曉大師。依
伽論。考立無餘還生之義。故彼師寶性論料
簡云。彼瑜伽意説。彼三乘入無餘者。皆生
十方諸佛國土。修菩薩行。故瑜伽論第八十
卷云。彼及所餘。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
者。於十方界。當知。究竟不可思議。數數現
作一切有情諸利益事。如首楞伽摩三摩地
中説。幻師喩。若商主喩。若船師喩。是中道
理。當知示爾。是名最極如來祕密已上喩伽
論中。所説實義。無餘還生。事相如是。然其
顯相。專守不定種姓意故。依解深密所説
故。是故唯成不定性迴向義。不定性
二乘。入寂還生。迴心向大之義。元曉大師。
諍論。楞伽宗要。具擧定性迴不迴義。互
破立。及和二義。恐繁不引。無差別論疏。
定性二乘。無餘還生。迴心向大。文義森羅。恐
繁不
章三一切二乘亦迴亦不迴等者。始教大乘。
具立三乘五性差別。三乘決定。法爾差別。是
三乘門。定姓三乘爲三。三乘不定爲一。無
性有情。以爲第五。是五性門。三乘五性差別
不同。是佛本意。如實擧機。隨機説法。無
遺故。定性二乘。灰身入寂。永不還生。不定
種姓。始終迴心。發起菩提。言如瑜伽聲聞
決擇中説者。非是聲聞地決擇分中。彼地決
擇。從六十六。至七十一。總有六卷。其中無
定不定性。迴不迴義。此是瑜伽菩薩地決
擇分中。當第八十決擇聲聞。迴不迴事。指
此名爲聲聞決擇。彼文説四種聲聞。一
變化聲聞。二増上慢聲聞。三迴向菩提聲聞。
四一向趣寂聲聞。法華論説。四種聲聞。全依
瑜伽決擇分文。變化聲聞者。佛及菩薩。所應
化故。増上慢者。人空智等。計爲清淨。迴向
菩提者。不定性聲聞。迴心向大。一向趣寂者。
定性聲聞。無餘灰斷。定性入寂。不定種姓。迴
心向大。彼論廣説。故總指之。恐繁不引。言
此約始教引二乘説者。説不定姓迴心成佛
愚法二乘。令大乘法故。説定種姓
成佛者。同愚法宗。令大乘。若全異
彼。不信受故。半同半異。爲小故
章如經中如聾如盲者是者。圓融普法。一切
皆是毘盧遮那。本無二乘。皆是佛故。普賢眼
中。無二乘故。如來十眼。不二乘。佛果十
耳。不二乘。不見不聞。如聾盲人不
色聲。二乘既空。無迴者。別教普法。不
二乘。既是別教。不二乘。由不共故。無
令迴。不見聞者。雖會座。如聾如
盲。不聞佛境界中事故。此約實類義門
言。若約寄顯。十類衆中。即顯法最。菩薩
示現。顯法深勝。如黒色白色勝
章一切二乘等竝已迴竟等者。普賢之機。以
普眼一切衆生。皆是佛體。佛境界中人。
悉是一乘果人。二乘果人。既在大菩
提果位中。是故二乘皆入大竟。有何所未
&MT90041;之處。更有進求迴入之事。一切衆徳。
已究竟故 問若依此義。何故後會五百聲
聞。而列會座 答若依此門。即是寄顯。助
揚佛化。顯法深勝。如不思議解脱界經。説
五百聲聞。他方菩薩。變化來詣。在會列
章答若三乘中迴心等者。始&MT10755;二教。迴心之
者。始教不定。&MT10755;教定性及不定姓。纔迴心已。
即入十信初心。次第修行。經一萬劫。入
發心住。三賢十地乃至佛果。一乘同教迴心
之者。得一乘竟。即入別教。故迴心竟。即得
十眼十耳等益。其位即當三生之中。解行之
。既當解行。是故一身經歴五位。舍利弗
等。第八會時。示迴心事。即成十十無盡法
。此約圓融相即言。亦就化現應作門
故。若約漸歴勝進門者。法華會中。三周聲
聞。從同教門。入一乘法。至別教一乘。爲
所入極。問漸入迴心。既當解行。其見聞生。
是何處 答以自乘因果及漸入三乘
調練根機。以配見聞。由此根熟。迴心向大。
即當解行。於一身上。遍歴五位。行布圓融
二門成就。解行&MT10755;心。證果海位。十身圓&MT90041;
衆徳窮究。即是漸入一乘之人。&MT10755;功窮&MT90041;
所而已。上釋二乘迴心義
自下第八佛果義相
前明漸悟迴入之相。頓漸二悟。皆期佛果
所成佛果。衆徳圓&MT90041;。有常無常義。有大相
小好義門一。故次前明
章小乘無性得佛性等者。無始本有眞如佛
性。是名性得。此佛性上。發修得性。性習和
合。爲成佛因。以性爲修。所成佛果。盡未來
。大用無方。今小乘教。所説佛果。縱誰何
人。修習佛因。修行成就。感得佛果。是即修
得所成佛果。是故縁盡。無餘灰斷。同二乘人
灰身滅智
章若三乘始教法身是常等者。法身是理。有
爲諸法。自體性故。言亦無常者。不常法
無常法。不無常。有常法故。有爲無
爲。不相離故。名爲不離。有爲無爲各別。故
離。不無爲。有無常故。名爲無常。言
修生功徳者。六度萬行。異熟功徳。從無漏
種子生。名從因生。既從因生。有爲作故。
名爲有爲。離縛所得故。名無漏。四智心品。
其上首。其所相從。無量三昧。智慧諸力。
神通道品。過恒沙徳。皆修生法。言無間斷
者。雖念念滅。而念念生。無間斷故。名
無間常。言相續起者。如變化身。雖此土滅
他方即生。如是十方三世相續。常恒出現。
相續常
章莊嚴論云自性無間相續三佛倶常等者。
法身是自性常。自受用身是無間常。變化身
是相續常。他受用身相續常攝。前佛入滅。後
佛成覺。不應化經劫現故。經劫現者。如
釋迦彌勒等現分齊。故雖即成經劫不同
倶是相續常住分齊。三種常中。自性是實。餘
二義分。名爲常住
章修生功徳是無常等者。&MT10755;教大乘。全攬
覺本有理智。即爲修生。是故修生亦從
生。言一得已後同眞如故者。修徳既從
流出。是故修徳還冥本如。是故一得已
後常住。本有修生。冥合不二
章梁攝論云無不從此法身流等者。彼明
身從法身流。化身縁盡。還歸法身。今引轉
用義途不遠。用大從體起。還歸體大故。修
生功徳。既冥法身故。自受用智。與本冥常

章是故佛果即常即無常具足四句等者。一
常。是本有故。二無常。是修生故。清涼師云。
本覺本有。衆許是常。始覺修生。義同無常
已上即上二句。三本有修生。四修生本有。同
下圓教。或三亦本有亦修生。四非本有非修
。第三竝現故。第四雙亡故。言或非四句
者。絶上四句。無寄託故。或雖四句。各
句故。雖是本有。而不本有。雖
修生。而不修生等。不一一句
章是故具有常等四句者。指事作云。一常恒
法界間斷故。二無常隨世間現故。三
倶二義。倶現前故。四非倶。隨取一不得故。
又縁起無性故已上第三句者。取常下無常。
無常下常。雙現前故。第四句者。常即無常故
常。無常即常故非無常。故成非常非無
常句
章謂一修生二本有等者。一攬本有。成
故。二修生徳。冥本有故。三非獨修生。本
有之修生故。四非獨本有。修生之本有故
章亦通常等四句者。一無常。是修生故。二
常。是本有故。三倶是。二義雙現前故。四倶
非。修生故非常。本有故非無常
章隨縁起際故倶非者。縁起無性。縁起限際。
是常。非無常。爲倶非句
章若體即倶體等者。體徳用三。即是眞如三
大法門。徳即相大。言體則徳亦體用亦體。言
徳則體亦徳用亦徳。言用則體亦用徳亦用。
倶體。倶徳。倶用。無礙。是名十身佛果功徳
上明佛果常無常義
自下第二明佛相好。相謂形貌身上。總相可
觀嚴麗。好謂善能相中。美妙微細別相。亦名
小相。待對三十二大相故。亦名隨形好。亦
單名隨好。亦名種好。此即八十種之好故
章若依小乘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者。源信僧
都。要法文上云。明佛三十二相者。有世間
流布頌。其下私加業因。烏瑟膩沙無見相。頂
禮賢聖師長故。髮毛右轉紺青相。樂受
友師教故。面輪端正滿月相。見來求
喜故。眉間毫相右旋相。不他徳讃歎故。
眼睫紺青不亂相。見諸怨憎慈善故。眼精紺
色分明相。慈悲常視衆生故。四十齒齊逾
雪相。遠離兩舌諍故。四牙鮮白鋒利相。
集慈悲人故。舌相廣長覆面相。受
十善教化故。常得上味適悦相。惠施醫藥美
故。梵音和雅等聞相。不正法軟語故。
常光面各一尋相。香華燈明施人故。體相縱
廣量等相。療治四大不動故。身相縱廣端嚴
相。迎送侍遶尊長故。容儀洪&MT90041;端直相。卑
屈瞻病給藥故。七處充&MT90041;受樂相。常施
須充足故。肩項圓&MT90041;殊妙相。離慢隨順衆
故。膊腋悉皆充實相。如法斷事不執故。
頷臆身半師子相。如法所作爲首故。身色光
曜金臺相。施與瓔珞嚴具故。身皮細滑離塵
相。親近智者問答故。毛孔一生右旋相。掃
治道路荊棘故。陰相藏密象王相。覆藏他
衣故。兩臂修直摩膝相。見他造善佐
助故。雙腨漸次纖圓相。爲法疾走給使故。足
跟廣長稱趺相。離不與取欺故。足趺修
高稱跟相。修福展轉増長故。指間鞔網金色
相。四攝攝取衆生故。諸指圓&MT90041;纖長相。合
掌起禮尊長故。手足柔軟勝餘相。摩洗病
者垢穢故。手輻輪文圓&MT90041;相。供養父母
來故。足下平&MT90041;等觸相。安住淨戒動故
已上飾宗&T047368;第七云。三十二大人之相者。瑜伽
四十九。釋三十二相及八十隨好。地持第十。
亦同瑜伽。大品二十六。亦釋相及好。涅槃
二十八。但釋三十二相。今且依婆沙。百七
十七云 問相是何義 答標識義是相義。
殊勝義是相義。祥瑞義是相義。三十二相者。
一者足善住相。謂足下平&MT90041;。不凹。不凸。於
踐躡時。等案觸地。其跡分明。惡心欲者。&MT10755;
識。諸在家者。若有此相。必爲人王
伏率土。諸出家者。若有此相。必爲法王
導一切。二者千輻輪相。謂佛雙足下。有
文如輪。千輪具足。轂輞圓&MT90041;。分明巧妙。妙
業天子。雖極作意。不擬之而別化作。所
以者何。妙業天子。所化作事。是無覆無&T047368;
智所引。此相是純淨業所引故生得智所引。加行
智所引。一生所習
智所引。無量生所習
智所引。更成復次
三者指纖長相。謂指纖長
&T038599;。而漸鋭。節不麁現。竝時無隙。安布得
中。光澤圓&MT90041;乃至三十二者。得梵音聲相。謂
佛於喉藏中。有妙大種。能發悦音和雅梵
。如羯羅頻伽鳥。及發深遠雷震之聲。如
帝釋鼓。如是音聲。具八功徳。一深遠。二和
雅。三分明。四悦耳。五入心。六發喜。七易了。
八無厭已上飾宗所引。文言極廣。言八十種
者。大般若經三百八十一説。一指爪狹長。
薄潤光潔。如華赤銅。二指圓纖長。&T038599;眞柔軟。
節骨不現。三手足各尋。於諸指間。悉皆充
密。如是等也。不具引。大般若經。廣説
。相是麁顯大形奇麗。好是微細別別可觀。
麁細。皆是端嚴。可愛。可敬。可樂形相。
如來所感。三十二相。各以殊勝極猛思業。百
福功徳。爲因成辨。以百福徳。得一相故。如
是相相皆由百福。其一一好。亦由衆福。小
乘教中。薩婆多宗。既立諸法實有體義。是故
相好皆有實體。若成實宗。談一切法假有義
。是故相好亦是假立
章如金剛般若經等者。彼文云。須菩提於
云何。可三十二相如來。不不也。世尊
三十二相。得如來。何以故。如
來説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已上諸般若教。是第二時。空教法輪。爲
時教。小乘實有執。説一切法畢竟皆空。以
二乘大乘。由此二乘信大。入
安住大乘。此即始教空門。引攝小乘教意。
章或約報身説八萬四千
章如金剛般若經者。彼文云。如來説三十二
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已上此即始教
空門宗旨
章此約始教引小説也者。愚法小乘。計爲
法實有。如來三十二相亦爾。第二時教。般若
宗中。諸法皆空宗。破小乘有執。令大乘
。即是引小成大乘人
章或約報身説八萬四千相者。觀無量壽經
云。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復有
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
已上此説彼佛地受身門。彼經所説。通
化佛。九品往生。衆生機根業因得道。皆化土
門。由此門故。章主密嚴疏中。名雜淨土。探
&T047368;三。爲不退門淨土。是化淨土。三賢菩
薩。四果聲聞等。所居土故。今依報土門義
故。往生論名蓮華藏世界。佛地論中。説爲
他受用土。新譯心地觀經第二云。二者如來
他受用身。具足八萬四千相好。居眞淨土
一乘法。令諸菩薩受用大乘微妙法樂
一切如來。爲十地諸菩薩衆。現於十種
他受用身已上此所説意。通十種身。皆具
萬四千相好
章辨金鏘馬麥等往業所到
辨金鏘馬麥等往業所到者。大論第九云。如
佛神力無量。威徳巍巍。不稱説。何以故
九罪報。一者梵志女孫陀利謗。五百阿羅
漢。亦被謗。二者旃遮婆羅門女。繋木盂。作
腹謗佛。三者提婆達推山壓佛。傷佛大指
四者迸木刺脚。五者毘樓璃王。興兵殺
釋子。佛時頭痛。六者受阿耆達多婆羅門請
而食馬麥。七者冷風動故脊痛。八者六年苦
行。九者入婆羅門聚落。乞食不得。空鉢而
來。私云興起行經全部二卷。後漢外國三藏
康孟詳譯。彼經之中。九種罪報宿世因縁。各
經別題。一一廣説。恐繁不引。金鏘者興
起行經。名佛説木槍刺脚因縁經。云剛強木
槍刺脚。字彙曰。鏘千羊切。音槍。又曰槍千
羊切音鏘矟也。又剡木傷盜曰已上經曰
世尊晨旦著衣持鉢。與五百比丘僧及阿
圍繞。共入羅閲祇城乞食。家家編至。見
此里中。有剛木。有一片木長尺二。迸
一邊。於佛前立。佛便心念。此是宿縁。我
自作此因。自當之。衆人聞見。皆共聚觀。
大衆見之驚愕已上馬麥者。興起行經。名
佛説食馬麥宿縁經。經云食著皮麥。是即馬
麥也已上冠
注所引
右以嵯峨大覺寺所藏之本校之訖
  文化八年辛未八月十日
 比丘典壽春秋五十四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五十一&MT10755;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五十二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自下第九攝化分齊
佛果正報常無常義相及隨好義。前已陳述。
依報世界義。須陳演是故此章。次前而來 
章若依小乘中唯此娑婆等者。愚法小教。一
切世界。皆須彌山建立之處。無別淨土。此三
千界。他三千界。森連八方。無涯際。皆是
穢土。百億須彌。百億日月等。建立安布。傍列
窮。佛有二身。生身。法身。開爲三身。無漏
五蘊。名爲法身。即五分法身也。王宮所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