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宗所立五教十宗大意略抄 (No. 2336_ ) in Vol. 72

[First] [Prev] 197 198 199 20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36
華嚴宗所立五教十宗大意略抄
五教者 一小乘教 二大乘始教 三大乘
終教 四大乘頓教 五一乘圓教
一。小乘教者。是四阿含等諸小乘經。幷婆娑
倶舍等小乘論中説戒定慧。令聲聞縁覺菩
薩等小乘中三乘。各得自乘菩提教也。謂聲
聞三生六十劫修行漏盡得果。其三生者。一
順解脱分生。於中有三位。一五停心觀。謂不
淨觀・慈悲觀・因縁觀・界差別觀・數息觀。初
住定。二別相念所觀。謂四念住身受心法。各
別觀也。三總相念住所觀。謂先身受心法。總
觀也。今以此三位名資糧位。儲菩提資糧益
身故也。第二順決擇分生。有四位。煗・頂・忍・
世第一法也。亦名加行。今此四位得見道無
漏智火前相順見道智故也。以前七位總名
七方便位。但伏六識相應分別煩惱現行未
斷種習。故名伏位也。但觀三十七品菩提分
法等。第三漏盡得果生有四向四果。須陀洹
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果也。可見賢聖
義。今入初須陀洹位時。觀苦諦下苦空無常
無我。苦諦生死果也。觀集諦下因集生縁。生
死因即集諦也。觀滅諦下滅靜妙離。謂滅諦
涅槃果也。觀道諦下道如行出諦。是涅槃之
因也。觀此四諦斷煩惱。有八忍八智。以八
忍斷惑。以八智證所斷惑上所顯無爲。修八
忍八智者。苦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苦類
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類智忍・集類智・滅
法智忍・滅法智・滅類智忍・滅類智・道法智
忍・道法智・道類智忍・道類智也。是十六心
也。此小乘教有百八煩惱。謂見惑有八十八
使。修惑有十使。加十纒。故倶舍二十一云。纒
八。無慚愧・嫉・慳幷悔・眠及掉擧・惛沈。或十。
加分覆故成百八煩惱。於見道斷八十八使
見惑。證初果。八十八使者。總有十煩惱。一
貪・二嗔・三無明・四慢・五疑・六身見・七邊見・
八邪見・九見取・十戒禁取也。此十煩惱分別
三界四諦。故成八十八使。故略頌云。欲四
諦如次十使七七八。上二界如次九使六七
云云倶舍十九云。謂如次倶離三二見見疑。
色無色除嗔餘等如欲説云云於修惑三界九
地各有九品。故有九九八十一品惑具可見
賢聖義
以十煩惱分別於見修二道。故頌云。疑及五
見唯分別。所餘四種通倶生。斷欲界九品修
惑。前六品證第二果。斷後三品證不還果。斷
色無色界九品修惑證第四果。今經三生得
果。唯鈍根。極疾人亦通利根也。若利根者。
經六十劫漏盡得果者。第二縁覺人。利根
百劫漏盡得果。鈍根四生得果。亦通利根。斷
見惑位立一向一果。所斷所證同聲聞也。第
三菩薩乘。有二種身。一法身佛。謂修五分法
身。有四時。一三僧祇劫修有漏四波羅蜜是智
分也
二百大劫修相好業是福
分也
三出家苦行是修禪
定時也
於菩提樹下成正覺時也。其三僧祇劫者。從
人壽八萬歳減至十歳。從十歳増至八萬歳。
從八萬歳減至十歳爲一小劫數。八十爲一
大劫。此大劫爲一數。百千爲一倶梨。此數
等爲一數。數此至十爲第二數。如此展轉
至于第六十爲一僧祇。此三度數爲三祇。此
間供養七萬五千等佛故逢六佛。又百劫間
超多劫云云倶舍云。於三無數劫名供養七萬。
又如次供養五六七千佛云云二生身佛。但百
劫修相好業。最後身於王宮受報身也。今此
二種是小乘能化佛。生身是持律戒所感分
段異熟也。法身内證或定慧解脱解脱知見
五分。此更無差別現八相丈六身。説法
是四諦・十二因縁・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有漏
六波羅蜜也。此教佛三十四念成佛。謂見道
十六心斷非相地九品或九無間道九解脱道
心。故名三十四念。今此教二乘唯斷除染汚
無知。順生向理證有餘無餘二涅槃。菩薩
斷染汚不染汚二無知惑證理。以此爲差別。
抑此教清五趣。令二乘人出三界。説心境倶
有。當法相三論三時教中初時。今宗云愚法
小乘教此教立六種
性退法等也
二。大乘始教。有二門。一引小門引前愚法二乘。
令入大乘初門也
二直進門從凡夫而直
入大乘者
謂般若・深蜜等經。喩伽・
唯識等諸論。以説空理名頓悟故。法鼓經
云。以空門爲始等云云此亦説三乘五性差別。
顯三性等道理。説生滅八識。一引小門。引
前愚法二乘令入大乘。謂於煩惱先小乘中
説九十八使。此教中説百二十八使。前小乘
中但説見修二惑。此教中不分見修差別。前
小乘中唯知六識分齊。不知七八識。前二乘
唯斷煩惱障。不斷所知障。今此中説二乘人
分斷所知障。斷百二十八煩惱故名不愚法
聲聞。又説分別倶生煩惱。如此迴心向大之
後。經三祇成佛云云 二直進門頓悟經
五位
經三
僧祇劫成佛。其劫異前小乘劫數。謂以水火
等六十四劫爲一數。數至百千爲一數。此教
十爲第二數。如此展轉至一百二數爲一阿
僧祇。以此三祇爲究竟。前地有三十心所。謂
十住・十行・十迴向也。又以十信攝十住初發
心。以煗頂忍世第一法四善根。攝第十法界
無量迴向也。以三十心爲資糧位。儲菩提糧
故名順解脱分。唯識論云。爲趣無上菩提。修
習種種勝資糧故。爲有情故勤求解脱。由此
名順解脱分云云依有三種退屈修三種練磨。
心不退二順決擇分二名加行位。三順決擇
智故名順決擇分。謂煗等四位也。得明増定・
明得定・行順定・無間定。四定得見道智道火
前相。今此於地前經一大僧祇。始入見道。三
見道位。此有二種見道一眞見道。二相見道。相見
道有二種。二十六心相道二
□□□想
見道也
以正體智縁眞如斷惑相。見道以後
得智斷惑。四修道位有十位一歡喜地。二離垢
地。三發光地。四焔
惠地。五極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
地。八不動地。九善惠地。十法雲地
五究竟位。有
三身佛位法身・應
身・化身
大概似法相教 問。此教經
幾劫成佛耶 答。定經三大阿僧祇百大劫
成佛 問。爾何經此耶 答。地前經初僧祇。
從初地至第七地經第二僧祇。從八地至十
地經第三僧祇云云 問。此教立幾種性耶 
答。立五種性。即一聲聞種性。二縁覺種性。三
菩薩種性。四不定種性。五無性種性也。今此
五種姓中。聲聞・縁覺・無性不成佛。但不定
菩薩成佛 問。此教有幾心王心所耶 答。
八識心王五十心所大底法相應。但以法相宗深理
修教及圓教。具如彼云云
 問。此始教化主。三身中何佛耶 答。是即
三千世界主大化身佛。法相四善根能化佛。
但是引少門教主也。直進門教主十地能化
主也 問。此教菩薩有幾種耶 答。有三種
菩薩。謂智増菩薩。是悲増菩薩。智悲平等
問。此教法相有幾種。有曰法理八識心王・五十一
心所・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應・六無爲也。云云
三。大乘終教。有二門。一教論法相門。但始教
中直進門少分門即心生滅門。二廣顯眞理
門。純顯終教道理。即心眞如門。以法花・涅槃
等・法界無差別論・起信論・智度論等所顯。具
分八識眞如中道理也。一教論法相門。建
立心生滅門頼耶識。引先始教中不愚法二
乘幷菩薩。令入此終教也。二乘分斷無明煩
惱。信大乘中道云云菩薩人性定不定二種。三
僧祇成佛。無智増悲増差別。皆智悲平等。但
於煩惱所知二障。不令倶生煩惱分別煩惱。
地前伏現行。初地斷種子。地上除習氣。佛地
永斷。故五教章下卷云。地前伏現行。初地
斷使種。地上除習氣。佛地究竟淨云云於煩惱
不立百二十八。但云三細・六麁・五意・六染煩
惱。又立不生不滅和合。具分八識也。於菩
薩位地。猶立五十二位。此教意少分於性相
故也。二廣顯眞理門。謂於眞如有二種。一
者心眞如。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即是
第八識也。二心生滅眞如。依如來藏有生滅
云云即法性眞如海。世地根本無明風動眞
如海。令生三細・六麁・五意・六染。彼是流轉
門。又還歸本體眞。如是還源門也 問。流轉
門名衆生。還源門名諸佛。故五教章云。不
染而染者。明隨縁作諸佛。染而不染者。明
隨縁時不失自體云云又無不從此法身流。無
不還證此法身。今此教顯一相圓融。未明
重重無盡圓融之理。故法花・涅槃等經攝三
乘終教一乘圓教也。此教菩薩經幾劫成佛
耶 答。於教論法相門者。經定不定三僧祇
成佛。謂或經無量僧祇。或速疾成佛。故不
定也。若於廣顯眞理門者。於一身煩惱一斷
一切斷。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倶分證位非究
竟位。經三祇一念等云云當天台宗意 問。
此教能化佛。三身中何 答。是報身佛。或他
受用十身盧舍那也
四。大乘頓教。一謂絶言眞如門。二諸言眞如
門。維摩・思益等經・五蘊等論。唯理非事門。
謂從本以來佛及衆生。一而無二性故不動。
又不論成佛不成佛。故五教章云。言説絶理
性頓顯行頓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云云 所
以初地即八地。八地即初地。十地即六地。總
先後相融云云
五。一乘圓教。有二門。一同教門。方便三乘
令入一乘故。二別教門。不對二乘。直顯法界
成佛理。華嚴經・華嚴論・起信論等所説。由圓
融無礙法界成佛理也。一圓教一乘而引小
乘令入一乘故。三乘同得益故名圓教。當終
教中廣顯眞實理門。故五教上卷云。此圓教
説乘會融無二。同一法界有其二門。泯權歸
實門。二攬實成權門。義門別故。權實恒殊。理
遍通故。全體無二云云二別教一乘文云。不對
二乘。無所被故。對大乘菩提。直示法界成佛
儀故云云 意六位差別。謂資糧・加行・見道・修
道・等覺・妙覺。此名六位。今經此六何可經
三僧祇成佛。然而一念間六位重作成佛也 
問。成佛道必經三祇者也。何初位攝後。後
諸位成佛耶 答。在初位時。以六相方便顯
十玄圓融道理。一念初心斷究竟位圓滿也。
故華嚴經云。在於心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徳
云云又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眞實之
理具足慧力。不生他悟之故。三乘者教滯
方便門立異也 問。何初發心經若干劫成
佛耶 答。今此一乘圓融教。覺理事圓融。不
分生死涅槃。所以圓機凡夫心即凡以即聖。
離心別無有佛故。以經云若人欲求知三世
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云云 問。
六相者何 答。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
壞相也。此教有二門一次第行布門。説六位差別有
名無實。一圓教相攝門。一位
攝一切位速
疾成佛云云
 問。圓融幾種乎 答。有三種。謂
事理圓融・理理圓融・事事圓融也云云 問。
此教立幾位耶 答。經文説五十一位法門。
而然理實四十二位也。十信・十住・十行・十迴
向・十地・等覺・妙覺。此名五十二位也。等位
攝初住之四十二位 問。此教菩薩。有智増
等差別耶 答。更無差別也 問。此教立幾
法門乎 答。立十十無盡法門。謂十智・十
辨・十波羅蜜・十通・十眼等也。爲顯圓教義説
十也 問。此教立幾世耶 答。立十世。顯重
重無盡。謂過去三世・現在三世・未來三世・加
一世成十世也 問。此教三僧祇與三
乘教三僧祇。有何差別乎 答。以三乘始教
一大僧祇爲一數。數十爲第二。如此展轉祇
成佛。圓教速疾成佛不道理 答。雖然須臾
經故速疾也。但顯次第行布門故之爾耶 
問。五教菩薩勝劣如何 答。以小乘菩薩極
位爲始教初心位。以始教菩薩頂位爲終教
初心。以終教極位爲圓教初心也 問。五教
淺深差別如何耶 答。有五門。一隨執非有
小乘教。唯佛一人有
佛性。一切無佛性也
二隨事舒盈門始教。五種性
中二乘定性無
性有情。無佛
性不成佛也
三從理遍情門終教。一切有情悉有佛
性。悉皆成佛。唯除非情
草木
四絶相離言門頓教。一切皆大
來佛不論有無也
五性備衆徳
圓教。有情非情皆有佛性成佛。
毘盧遮那佛身云不二故也
故文云。通攝一
切三世間中衆生及器。無非佛故。一大法身
具十佛故云云 問。五教能化差別如何 答。
小乘教能化佛經三僧祇百劫成佛。丈六八
相羅漢身佛也。始教能化佛經三大僧祇成
佛。大化身佛也。又他受用佛也。終教能化佛
是自他受用身報佛也。頓教能化佛唯自性
佛也。圓教能化佛三世間中一大法身摩訶
毘盧舍那如來也。是一途説總相道理也。但
顯機不同也 問。五教各立幾佛身耶 答。
小乘教立生身法身二佛耳。始教立三身佛。
終教立三身四身。頓教立一佛。圓教立十佛。
又立十身謂國土身・衆生身・聲聞身・縁覺身・菩薩
身・佛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法界身也
如宗章疏文云云 問。五教所立分齊寛狹如
何 答。小乘教唯娑婆穢土一種。大乘始教
立三身土。終教立世界海。世界種・世界所
土分等。頓教立自性土。圓教立三種世間。幷
是立十十無盡世界。總皆攝花藏世界耶 
問。先小乘等四教所被衆生。留各教證菩提。
爲當如何 答。皆至第五圓教證菩提。故引
大乘同性經云。所有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
法・諸佛法。如是一切諸法皆悉流入毘盧舍
那智藏大海云云 問。爾何迴入耶 答。釋此
事有四門。一以本從末門。華嚴圓教爲本。從
頓教主小乘教爲末也。二攝末歸本門。三乘
末教歸一乘圓教也。三本末差別門。一乘與
三乘義門各別也。四本末無礙門。一乘與三
乘互融也
十宗者
一。我法倶有宗有二。一人天乘。二小乘中犢子部・
賢冑部・正量部・蜜林部・出經量部・
法上部。立三聚法。有爲・
無爲法・非二聚也。可見
二。法有我無宗薩婆多宗等也。一者多門部。雪山・
飮光也。各有二種所攝。一名。二色

三。法無去來宗大衆部等也。鷄胤部・制多山部・西
山部・北山部・化地・法藏部也。有部
無爲過未
天等云云
四。現通假實宗此宗計世出世法皆通假名及以
眞實。此有一部。之説假部也
五。俗妄眞實宗此宗計世法顛倶有假名。出世
非倒法是眞實。一説部等也
六。諸法但名宗此宗計若世間法。若出世法。但
有假名而無實體。説出世部等也
七。一切皆空宗大乘始
教等
八。相眞徳不空宗大乘
終教
九。相想倶絶宗大乘
頓教
十。圓明具徳宗圓教
具五教如上卷云云
華嚴宗祖師
普賢菩薩 文殊菩薩 馬鳴菩薩 龍樹菩
薩 堅惠菩薩 覺賢菩薩 日昭菩薩 杜
順菩薩 智嚴菩薩 法藏菩薩 元曉菩薩
 大賢菩薩 表員菩薩 見登菩薩 良辨
菩薩 實忠菩薩 世不喜菩薩 總道菩
薩 道雄菩薩
華嚴宗所立五教十宗大意略抄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97 198 199 20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