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宗要義 (No. 2335_ 凝然述 ) in Vol. 72

[First] [Prev]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35
華嚴宗要義一卷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夫華嚴法界難議難思。微塵攝於十方。刹那
含於劫海。帝網珠内現重重之影。錠光鏡中
示隱隱之像。相即相入攝體用之美同體
異體窮鎔融之致。遊覺意之至道。初後圓
通。入普眼之玄門始終周滿。覺城之東初心
成正覺。妙峯之南住位圓行徳。一生備曠
劫之因。一念昇究竟之果。一乘法義融遍如
是。今明普法一乘教宗。略立十門示其塵
露。一教宗大意。二教宗名義。三立教開宗。四
一乘三乘。五所立法義。六本經次第。七修證
行相。八諸雜法門。九章疏分量。十祖承弘傳。
以此十門粗陳宗旨。法林之中。僅擧一枝
而已
第一教宗大意 問以何義故名華嚴宗 
答以華嚴經爲所依教建立義理顯示旨
歸。由此事故名華嚴宗。大小諸宗多由所
依教曲立名。如倶舍論爲所依故名倶
舍宗。倶舍爲門廣學有宗諸部論藏。謂發智
論。六足論。法勝毘曇。雜心毘曇。順正理論。
顯宗論等。學此典也。舊名毘曇宗。習學八
犍度論。舊婆沙論。舊倶舍等此等諸論。其總
名者是薩婆多宗。此云説一切有。以成實論
爲所依教名成實宗。四分律等爲所依教
故名律宗。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三部爲
所依故名三論宗。以眞言教爲所依故名
眞言宗。陳説定判有爲無爲諸法性相名
法相宗。此就所立所説爲名。或名唯識宗。
約所立義故。若能詮教唯論藏故。雖唯識
論爲所學門。瑜伽大論。十支諸論皆咸習
學窮義理故。或名應理圓實宗。所説法義
與理相應。世俗勝義。四種道理。三性。三無
性。乃至二空所顯眞理。冥會契合。如是等
理圓滿眞實名應理圓實宗或名普爲乘教。
第三時教普爲發趣一切乘者説此教故。
一切乘者。即是所被三乘五乘種種機故。若
依根本所依論教名瑜伽宗。解深密經。瑜
伽大論是本所依。以此爲門。十支諸論及
其釋論。大乘法相皆爲所學。就所住處名
天台宗。若依所依名法華宗。如義眞和
尚。弘仁年中奉 詔製章名天台法華宗
義眞。如是宗名。多依所學。或據餘門各
立名字。此華嚴經。如來成道最初。演説法
界圓融十十無盡。主伴具足。相即相入。無
礙法門。爲諸教源。爲諸乘本 問。何故如
來初説此教 答如來成覺朗照萬法。以
一切智一切種智無障礙智。現證眞理。事法
妙境理智冥一究竟圓滿。以自所證爲物示
此。是故不起自内證處。全如自證説其
法體。是故即於成正覺處菩提樹下。最初説
此自説法界。若餘處説者容非自證故。
三乘教移處説之。表非如來自所證故。
是故諸佛法爾最初要説甚深廣大法門。賢
首大師作探玄記。建立十意陳教興義。清
涼大師作新經疏。教因教縁各開十門。元
曉。惠苑各陳教興。本經別有性起出現。性
起總相專明興意無量因縁。如來出世出現
本意。爲説一乘圓融法界大華嚴故 問。
爲何等機説大華嚴 答。此經必爲一乘
普機演説一切圓極普法。譬如日出先照
高山。所説法門名日光教。所被根縁名高
山機 問。若爾此教唯被圓機。應不攝引
三乘小乘 答。非圓機之者不能受此
法。如來自證法體究極。圓通無礙普遍周滿。
與此普法相應之者。得受如是最極圓法。
二乘三乘既非此器。是故聲聞衆雖在第八
會。如聾如盲懸隔見聞。三乘菩薩雖無量
億那由他劫修習六度。普機未熟故不能
入此法 問。此教既不被三乘小乘等。法
有不攝萬機之過。攝二乘等爲教深廣。
今教唯攝一乘普機不攝二乘。豈爲普法
 答。法是深奧佛所證故。二乘不堪如聾如
盲。不能見聞如來境界。非法不攝。非教
漏機。根未熟故。不能頓入。若令二乘三乘
等聽此華嚴者。即非華嚴。亦非一乘。圓融
普法應同三乘小乘等教。云何令此不可思
議自在法門同小乘乎 問。若爾此教應永
棄捨三乘等類。若有攝誘小機門耶。若攝
之者有何方便 答。普法圓教是不共故。
三乘小乘不能見聞。雖直不聽不捨聞性。
其聞性者別教一乘大方便門。二乘三乘由此
迂迴得入圓教。於此一乘別教之法。流出
三乘小乘等法。由此方便漸漸誘引練磨長
養。説人乘法令離惡趣。説天乘法令出
人乘。以二乘法令離人天。攝愚法小乘令
入大乘。大乘教中具説三乘。以引愚法
令迴心故。迴心教中聲聞斷證天超愚法。
彼諸聲聞漸入三乘大乘共教。方作信解大
乘菩薩。如是陶練心志融暢。長養根機堪
入一乘。是故開顯三乘異門。會歸一乘眞
實大道。開會三乘爲入一乘門。然後得入
別教一乘舍那自體普賢法界。別教一乘是
所入法。三乘同會爲能入門。同會之位一
乘所立。有同三乘名同教一乘。同教一乘
所入之時。所立法義。全別三乘名別教一
乘。是故如來出世本意。爲令衆生悟入別
教普法一乘圓融大道。問。入別教者有
幾許類 答。有二類機入別教法。一頓入
一乘機。成道最初説華嚴經。不簡凡夫及
以聖人初心後心。啻一乘機皆得悟解。二漸
入一乘機。二乘三乘根縁不堪不能頓入
別教普法。如來愍彼於一分三。漸次誘
於別教。爲頓入者。初説一乘七處八會次
遊歴。横遍十方竪該十世。一切法門第
二七日宣示顯説。究竟窮盡。爲漸入者。從
一乘法流出三乘。鹿苑已後漸次化儀從
此生起終捃拾教。此漸入法。第二七日一
念之中所顯現法。海印三昧威神力故。所
現無遺皆悉説盡。從此所現別教法中。隨
機任宜。摘出三乘。漸次誘攝。迴轉入本。漸
入之者。迴轉入一。五所爲中名爲轉爲。轉
小入三。轉三入同。從同方入別教一乘。
如是展轉名曰轉爲。漸入之者。如是展昇
終入法界圓融本處。性起大樹。二乘闡提二
處不生。而不捨生芽之性。聲聞乘人於此
普法生佛芽者。如是誘引漸生佛芽。終成
覺樹。玄記第一陳轉爲云。謂諸二乘以
根故要先迴入共教大乘。捨二乘名得菩
薩稱。然後方入此普賢法乃至是故當知。一
切二乘。總無頓入普賢法界。依究竟説。無
有二乘而不迴入共教菩薩。無彼菩薩而
不入此普賢之法。是故展轉無不皆是此
法之器已上 言共教大乘者。正指始教三
乘大乘。愚法小乘轉入始教。即成始教菩
薩悟解。大志通泰作大乘人。惠苑法師陳小
乘云。要先迴入權教大乘。餘即同此入三
乘後。必經同教方入別教。同教爲能入門。
住所入別教故 問。何故華嚴名爲本教
答。諸教本故。諸佛本故。萬法本故。萬行本
故。諸乘本故。所出本故。所歸本故。根末本
故。能證本故。所證本故。此諸義中。肝要有
二。一開漸本。性起品説日照譬故。故法華
云。於一佛乘分別説三已上 於華嚴經別
教一乘。開分三乘漸悟門故。二攝末本。二
乘三乘長養機根。終入別教圓教圓融都
故。法華經中。涌出菩薩有四唱導。問訊如
來。衆生易度不勞否等。如來答言。此諸衆
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説。即皆信受入如來
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
令得聞此經入於佛慧已上演義鈔一
云。華嚴未有末之可攝。以法華*根末歸
本歸華嚴故已上此明華嚴攝末之本。演鈔
亦云。吉藏引此立三種法輪。第一名根本
法輪。第二名枝末法輪。第三名攝末歸本
法輪已上吉祥依此涌出品文。立三轉法輪。
收攝如來一代。一類所見化儀根本法輪
見華嚴經。鹿苑已後法花前集已前是三乘
枝末法輪。法花是攝末歸本法輪。清涼大疏
引涌出文。結成華嚴是根本義。鈔牒釋云。
言斯則法華亦指此經以爲本矣者。結成
本義。若自立爲本。恐本義未明。法花指
爲本。本義方顯。始見入於佛惠既即華嚴。
亦令得法華入於佛惠。豈非指初爲本。
又法華第一云。於一佛乘分別説三。亦是
後本流末。即華嚴爲一佛乘。分別説昔
之三。三即鹿野四諦等。若既不指華嚴
爲本。鹿野之前以何爲一乘耶已上此是釋
成攝末之本。漸入之者。先小後大。先三後一。
終入別教。開漸本者。出現所説四照大喩。
一先照高山被菩薩故。説華嚴故。此中直
擧一乘菩薩兼攝三乘中菩薩。二次照黒
山譬縁覺乘。三照高原譬聲聞乘。四照大
地譬善根衆生乃至邪定。開漸次第先大後
小。約別異人次第開漸。鈔云。始成便説華
嚴。是照菩薩山王。此明先大後小已上其攝
末相。先小後大。一人昇進至一極故 問。
開漸攝末約何等機 答。頓入之者一切萬
法本來一乘究竟圓融。永無開漸三乘差異。
無開漸故。無有先小後大等門進入之義。
普賢淨眼雖有諸乘。本來不異別教一乘。
不見小乘如聾如盲。不同小乘三乘教等
專立三乘各明因果。不同同教開會三
乘。同三明一。待對説一。別教一乘本無聲
聞。雖有聲聞是盧舍那不見不聞聲聞名
體。本來普遍一乘道故 問。華嚴別教。云何
攝引三乘教中菩薩乘人 答。別教當體全
異三乘。而亦約熟必入別教。而所引菩薩
二類。一直進菩薩。本是三中菩薩乘機。
依圓教中行布一門。發心修行。行解長養。根
縁調熟。即入圓融。二迴心菩薩。亦名二乘。
本是愚法。初聞大乘信解勝進。即成迴心。
志意通暢作菩薩分。已入共教。捨二乘名。
得菩薩稱。即此分人要經同教。方入別教。
如前具明 問。直進菩薩經同教耶 答。
直進菩薩初心之人。情謂三乘決定差別。執
實有其二乘因果。此情謂人要經同教即入
別教。法華經言。菩薩聞此法疑綱皆已除
者。即此人也。若直進中無情謂人。未必經
同。入自乘中證地之時。即入別教一乘證
地。三乘教中無證地故 問。華嚴一乘唯
有頓入。無漸入者事義滿耶 答。華嚴滿
教。雖無漸入。一切法義頓漸化儀事具足
圓滿無有所闕。海印定中一切法門具足顯
現。同時滿故。漸入一乘事相化儀。三世通
徹皆顯現故。第二七日一念之中。過去無際
現在十方。鹿苑已後釋迦在世五十箇年説
法。化儀縁盡入寂。流通舍利。弘傳教法。正
法像法末法時中一切化事。未來世事。後後
無盡無際之事。皆於成道第二七日。顯現窮
盡。無有所遺。而鹿苑等五十箇年。及滅
後事。皆是第二七日事儀。從彼中出經歴
成立 問。第二七日皆已顯現者。何故自後
更重用之 答。不可後經不漸次用。後應
經事於前現故。後不應經者前不可現故。
前已有者今即現故。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顯
現事儀行相皆爾 問。若如此*義頓入漸
入化儀。必有不可唯頓 答。若唯一乘無
二乘土。及無三乘差別之處。漸入誘引不
可顯現。此事其處本來無故。若總泛言一
切顯現。十方國土有此事故。今此娑婆既
是穢土。如來化儀必有聲聞。是故具開三乘
化儀。於此娑婆顯華藏界。周遍法界無
盡鎔融 問。情涼大疏言還照高山者。爲
指華嚴指法花耶 答。雖似指法華而
實指華嚴。小乘入一。法華爲門。是能入故。
華嚴別教即爲所入所住極處。今擧法華能
入之門。兩取所入爲還照教。先照高山直
指頓入。還照高山約漸入者 問。何以得
知法華本意攝引二乘令入華嚴 答。法
華始終授聲聞記。爲入華嚴別教一乘故。
故譬喩品與太白牛一乘車中。初是等一大
車。後即無盡寶車等。一是同教意。無盡即別
教義。涌出品中得聞*此經入於佛慧。如
上演鈔。聞説法花入華嚴故。嘉祥大師法
華名攝末歸本法輪。行相一同。而嘉祥宗法
華華嚴無有差別。諸大乘教顯道無二故。
無差異。今宗彼此施設懸隔 問。法華經云。
諸佛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縁故。出現於世
已上即指法華爲一大事。何故更言大華嚴
故 答。諸大乘經。望令成佛皆言大事。
不簡三乘大乘等教。般若經等皆説此義。
今花嚴宗性起一品。具説如來出現始終行
相。新云如來出現品焉。十門出現皆顯大
事。第一出現總相法門。窮盡如來出世本意。
依此文故。清涼大師云。出現本爲大華嚴
已上一代一切諸教法門。莫不皆是爲大
華嚴一大善巧別教普法。其漸入者。由同教
門入別教宗得普賢眼。指此所入名一大
事。同教爲門故通同教。終歸別教正指此
法名爲一大事因縁也
第二教宗名義 問。何故此教名華嚴宗 
答。本經精髓名爲華嚴。梵語具言摩訶毘
佛略勃馱健拏驃訶素怛覽。此云大方廣覺
者雜華嚴飾經。摩訶言大。毘佛略言方廣。
勃駄言覺者。健拏言雜華。驃訶言嚴飾。素
怛覽言經。今略言大方廣佛華嚴經。更擧
精要言華嚴宗。清涼師云。所證之境即大方
廣。能證之心即佛華嚴已上佛所證境不過
三大。體大。相大。用大名三。能證智心不過
事理。萬行因華感十身滿果。故言華嚴。華
必感菓。二利萬行感佛果故。所言感者。得
佛果故。嚴是因感。以得佛果名爲嚴飾。
大疏序云。華喩功徳萬行已上鈔釋云。此亦
二義。一感果華。喩於萬行。成佛果故。或與
果倶。或不與倶。倶如蓮花。表因果交徹
故。不倶如桃李華。壞先因後果故。二嚴
身華。喩諸位功徳。必與修果倶。故下經云。
若見華時。當願衆生。神通等法。如花開敷。
若見樹華。當願衆生。衆相如華。具三十二
已上感果華要局佛果。嚴身華互通因果。玄
記華有十義。一微妙義。表佛行徳離麁相
故。二開敷義。萬行敷榮性開覺故。三端正義。
衆行圓滿徳相具故。四芬馥義。徳香普薫益
自他故。五適悦義。勝徳快樂喜無厭故。六
巧成義。所修徳相善巧成故。七光淨義。斷證
永盡極清淨故。八莊飾義。了因明顯嚴本性
故。九引果義。生因成立起佛果故。十不染
義。處世不染如蓮華故 問。華嚴華者是
何等華 答。華嚴華者。蓮花爲本。通一切
華。諸感果者無不通故。不簡華果同時前
後。不失由華感果故。亦通一切非華之
者。嚴身飾體皆華義故 問。感果蓮華與
法華華有何別耶 答。能喩事華彼此是
同。所喩法義彼此是別。此經感果嚴身二義。
法華所喩。開敷出水。華實倶成。因果雙説。八
不本淨。八迷不染。爲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
立實。權實二智。同時雙顯。如是法喩。隨宗
不同。開敷出水。法花論説。因果雙説光宅所
立。八迷不染嘉祥妙解。爲實施權等是天台
所解。本迹二門各有三義。總名本迹六譬。
權實雙顯清涼所釋。慈恩用論開敷出水
第三立教開宗 問。此華嚴宗立幾教宗。收
攝判斷一代諸教 答。杜順大師。弘華嚴
宗。建立五教。陳演止觀。智儼大師。承繼此
躅。建立五教。莊飾弘通。賢首尊者。建興繁
昌。普天歸投。率土順從。清涼。圭山。弘通傳
述。潤色増光。修飾窮究。教則五教。宗則十
宗。能詮所詮。攝判究盡。言五教者。一愚法
小乘教。諸小乘教。二部五部。二十部。五百部
等。一切三藏等教。不知法空。倶證人空。雖
説法空。唯是少分亦不明顯。二大乘始教。
般若中百等破相遣執教。深密瑜伽等建立
法相典。三大乘終教。楞伽密嚴等經。起信
寶性等論。蕩事顯理。融相見性。即此教宗。
四大乘頓教。諸大乘中所顯所示言説頓亡。
思量忽泯。契會不二。入住一理。生心即妄。不
生即佛如是等也。五一乘圓教。華嚴一乘。四
種法界。事事無礙。圓明自在。具徳無盡。主伴
具足。帝網重重。如是等也。言十宗者。約所
詮宗而建立故。即五教中所顯宗旨。一我
法倶有宗。犢子部等。二法有我無宗。薩婆多
部等。三法無去來宗。大衆部等。四現通假
實宗。説假部等。五俗妄眞實宗。説出世
等。六諸法但名宗。一説部等。此上六宗小乘
中分。七一切皆空宗。亦名三性空有宗。是始
教宗。八眞徳不空宗。是終教宗。九相想倶絶
宗。是頓教宗。十圓明具徳宗。是華嚴經別教
一乘。以此五教十宗。判斷大小教宗。權實
淺深無不究竟
第四一乘三乘 問。於五教中云何分別一
乘三乘差別門耶 答。總而言之。一乘三
乘。細分言之。三乘之外亦有愚法小乘。合
而言之。三乘之中二乘攝之。法華三車
有愚法。於五教中初小乘教即愚法教。始
終頓三竝三乘教。圓教即是一乘教宗。此圓
教者。是指別教。若漸入門攝二乘機立同
教門。非教本意。立教本意唯別教宗 問。云
何名爲三乘一乘 答。大乘教中説三乘
別。因果各別各歸自乘。是故二乘不能成
佛。此即本性種姓別故。説如是義名三乘
教。此教即説三乘五性。一聲聞種姓。二獨
覺種姓。三菩薩種姓。此三各具自乘種子
芽不具餘。四不定種姓。具三乘種。非定
一故。然有四種。一聲聞縁覺不定。二聲聞
菩薩不定。三縁覺菩薩不定。四三乘不定。初
一定性。不能成佛。後三成佛。有佛種故。五
無性有性。闕無三乘無漏性種。極以人天
教化成就。言一乘者。一切衆生皆具理性。
眞理爲性。有此理故。一切衆生無不成佛。
名一乘教。若據結縁。有三乘性。是理性上
暫時假立。暫時性故。後皆成佛。而定性者。習
性堅牢於此世中決定不迴。必入涅槃寂
後生心。所入涅槃非實滅故。心想還生。迴
心向大。次第勝進。修行成佛。不定種姓。此世
迴心。趣向昇進。修行成佛 問。始終頓三教。
無一乘名耶 答。約五教門立三一名。互
有與奪。不可一準。始教名密意一乘。終教
名佛性一乘。頓教名絶想一乘。法華名同
教一乘。華嚴名別教一乘。圓教分二。同教
別教。始終頓三。是故總立五種一乘。愚法都
無一乘之名。五種一中唯別教宗是眞實一。
根本一乘諸乘本故。法華攝末歸本名一。始
終頓三雖三乘教。隨所立義各與一名。然
始教宗。三乘教本。終頓二教三人所入。故名
三乘待對三乘。故名三乘。其所説相。是一
乘義專説三乘皆成佛故。泯絶三乘歸一
理故。故清涼師。始教大乘名三乘教。終頓
圓三皆名一乘。若成佛門。終頓二教共是一
乘。事事無礙別教一乘。同教義門。同頓同
終。或同始小。故名同教。然於五教立三
乘名亦有五種。一始別終同三。如小乘教。
二始終倶別三。如始教宗。三始終倶同三。
如終教宗。四始終倶離三。如頓教宗。五始
終倶同三。如同教宗。別教一乘無三乘名
 問。同教一乘有種類耶 答。唯同三乘
名爲同教。不可有類。若強言之。有法華
同教。是對機同。有華嚴同教。是稱性同。法
華同教爲本兼有別教。約所入故。華嚴別
教爲本兼有同教。約該攝故。直爾就正分
二門者。華嚴是別教。法華是同教而已
第五所立法義 問。華嚴一乘教説何等法
義 答。別教一乘法界法門。體相。森羅業用
周遍。攝束樞要成四法界。一事法界。即是
無礙所依體事。即有十對。教義。理事。境智。
行位。因果。依正。體用。人法。逆順。應感。此十
對法。各皆圓融。或一攝餘。互皆融攝。二理
法界。攝歸眞實寂寥湛然。此有十門。文繁
略之。三理事無礙法界。隨縁事法與理一
味。此有十門。各成無礙。一理遍於事門。二
事遍於理門。三依理成事門。四事能顯理門。
五以理奪事門。六事能隱理門。七眞理即事
門。八事法即理門。九眞理非事門。十事法
非理門。以此十門明理事無礙相。四事事
無礙法界。名周遍含容。眞理隨縁成種種
事。一一事法融通無礙。亦有十門。即十玄
門。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廣狹自在無礙門。
三一多相容不同門。四諸法相即自在門。五
祕密隱顯倶成門。六微細相容安立門。七因
陀羅網境界門。八託事顯法生解門。九十世
隔法異成門。十主伴圓明具徳門。此十玄門。
同一縁起。終一一法具十玄門。無礙圓融。
隨其一門即有一切。於一塵法具四法界。
一塵當體是事法界。因縁所生分限法故。此
塵全以眞理成立。故還泯亡全是眞理成理
法界。理即成事。事即成理。二門無隔。是
事理無礙故。周遍眞理全成一塵。一塵之外
無有眞理。自餘諸事不離塵理。萬法與理
在一塵内。是則事事無礙行相。故四法界同
時有之不離眞理。一塵中事具十玄門。同
時具足。廣狹自在。相即相入如是等也。事事
無礙所因有十。一唯心所現故。二法無定
性故。三縁起相由故。四法性融通故。五如
幻夢故。六如影像故。七因無限故。八佛證
窮故。九深定用故。十神通解脱故。十中隨
一即能令彼諸法混融無礙自在。十玄二門。
一徳相十玄。舍那自徳本具足故。二業用十
玄。爲物顯現成利潤故。上四法界即是別
教一乘所説法義綱要
第六本經次第 問。此華嚴宗既是經宗。本
經所説行相云何 答。大華嚴經一部六十
卷。七處八會。三十四品。理實法界縁起因果
爲宗。高祖香象賢首大師。大華嚴經總爲五
分。一發起因縁分。是初世間淨眼品當餘經
序分。明證信發起二序行相故。二盧舍那品
名擧果勸樂生信分説舍那果徳。令人信
樂故。此之二品。是第一會名菩提場。第二
會有六品。謂名號品。四諦品。光明覺品。明
難品。淨行品。賢首品是也。名號已下三。名
修因契果生解分。十信已後乃至性起品。四
十一位因果鉤鎖漸次成故。由此次第生妙
解故。第二會六品中。初之三品佛果三業爲
十信所依。後之三品信位當相成解行徳。三
品次配 問。何故十信如來三業以爲所依
發起生起 答。菩薩行位。要攬佛果生起
成辨。是故如來三業爲依。起信位行。況全
攬果分爲因分體。是故因人成就一法。果
海即顯。位位成佛即由此義 問。云何明難
成十信解 答。明難品十首菩薩各説一
法。初問文殊通問九首。九首菩薩各答一
深。後有九首總問文殊。文殊即説佛境一
深。此十甚深者。一縁起甚深。二教化甚深。三
化甚深。四佛説法甚深。五福田甚深。六
正教甚深。七正行甚深。八助道甚深。九一乘
甚深。十佛境甚深也 問。云何淨行成十信
行 答。觀解深玄入諸佛法。隨縁行願三
業歴縁。經説一百四十淨行。理事兼修。悲
智雙運。四儀動作。語默行住。心住空理。觀
融事理。此即十信隨縁妙行 問。云何賢首
成信位徳 答。圓教十信解行已成。所得
大果徳用無盡。信位窮滿。沒同果海。自證圓
極居佛果地。此初發心同時。成辨六位衆
徳。若不得終者。亦不得初故。信位佛果中
間諸位。同一縁起不相離故。得一位時全
成一切。是故信滿通貫始終。該攝諸位。自
體滿足施無方用。得十三昧者。一圓明海
印三昧門。二華嚴妙行三昧門。三因陀羅網
三昧門。四手出廣供三昧門。五現諸法門三
昧門。六四攝攝生三昧門。七俯同世間三昧
門。八毛光覺照三昧門。九主伴嚴麗三昧門。
十寂用無涯三昧門也。上是第二會十信法
門竟。第三會説十住位總有六品。一昇須
彌頂品。二須彌偈讃品。此二序分。三十住品。
此明十解。四梵行品。明十住行。即十梵行
遣著破執。梵行成就。便成正覺。五發心功
徳品。明十住功徳且讃初住徳。上三自分。
六明法品。此明十住勝進分也。此上四品
十住正住正宗。第四會説十行位。此有四
品。一夜摩昇天品。二夜摩偈讃品。此二序分。
三十行品。四十藏品。此二正宗分也。第五會
説十迴向。此有三品。一兜率昇天品。二兜
率偈讃品。此二序分。三十迴向品。是正説也。
第六他化自在天會。此會有十一品。一十
地品。二十明品。三十忍品。四阿僧祇品。五壽
命。六菩薩住處品。十明已後五品。明第十
地勝進分。是當等覺位。七佛不思議法品。八
如來相海品。九小相光明品。十普賢行品。十
一如來性起品。不思議已後五品。是佛果地
妙覺位也。此上諸會具説四十一位行相。令
人生解。第七重會普光法堂會。廣説諸位
行法。此即第四託法進修成行分。唯有一品。
名離世間品。普慧菩薩擧二百問。普賢菩薩
説二千行。答其諸問。二千法門隨應各明
五十二位成行方法。第八名重閣講堂會。
此有一品。即入法界品也。此即第五依人
天證成徳分。由前行法證入所説所宗法
界海會故也。此一會中總有二段初是本
會。祇園大衆入法界故。是頓證法界分即
如來會。二是末會。文殊出閣往南化導。幷
諸菩薩隨縁化物。是漸證法界分即菩薩會。
於中三會。初攝比丘會。二攝龍會。亦名攝
諸乘會。三攝善財會。比丘。攝*龍。攝善財之
初。皆文殊爲會主。徳雲已後以諸善友爲
其會主。文殊師利於覺城東沙羅林幢大塔
廟處。攝善財童子。合滿信位。善財知識總
有五十五人。束爲五相。一寄位修行相。初
四十一人是也。信位一人。十住十人。十行
十人。十向十人。十地十人。一人成一位名
寄位修行相。二會縁入實相十一人。當等覺
位。三攝徳成因相。彌勒菩薩司補處功徳
故。四智照無二相。再見文殊以初後不二
故。上來竝是般若門知識也。五顯因廣大相。
普賢菩薩。祕密重重即法界門知識也。善財
童子値普賢時。其毛孔中即見一切佛刹塵
數境界。念念如是一切佛法盡極圓滿。隨一
一因皆稱法界。甚深廣大不可思議。於前
諸善友處。所得三昧法門。於普賢毛孔念
念獲得。前五十四般若知識即是文殊能證
妙智。第五十五普賢知識所證眞理。二聖理
智契合即同盧舍那佛。故名顯因廣大相
也。法界海會頓漸雖異。不異漸之頓。不異
頓之漸。一圓滿果遍通普周。此五分中。初
即分。正宗四分輪轉無窮。見果起信。依
信成解。由解起行。由行證入。證上説果。
後果起信。乃至由行成證。信解行證次第
鉤鎖。展轉無窮。是名一乘法輪行相。本經宗
旨状相如是
第七修證行相 問華嚴別教圓融法門。修
行證入状相云何 答華嚴教義修行證入
隨機階差。相状非一。或有頓悟漸修。或有
頓修漸悟。或有頓悟頓修。或有慚修漸悟。
如是行相隨宜多端。且就頓悟漸修言之。
創値華嚴一乘別教。聽聞自身如來藏中四
種法界圓融無礙。過恒沙徳具足周備。因果
理事業用圓滿。即發深信。欣樂修顯。如是
信樂發菩提心。趣向堅固。知法深大。此心
中頓悟自身本來即是萬徳庫藏無染無妄
無盡自在具徳宛然。是名頓悟。此悟即是解
悟之悟非是證悟。未修證故。此解悟心徹
底窮源頓解所領至果海故。雖頓至源而
惑未消。是故漸修斷除惑障。隨斷惑處斷
徳漸成。隨證理處智徳漸滿。如是修行。隨
斷障處次第證悟。由漸修故有此證解。七
處八會皆在自心。所説萬法皆吾所有。見聞
已後成此頓悟。解行生中念念事事頓悟漸
修。漸修漸悟。於一法中頓悟漸修。法法皆
爾。同時圓備。頓悟漸修最初要門速續修
習衆門頓開。是故頓悟頓修。修悟同時。漸修
漸悟。先修後悟。隨宜進向。任意修證者也。
華嚴修證隨縁無盡。七處八會文文句句無
非皆是觀門樞楗。華嚴列祖多立觀行。杜
順帝心創作華嚴法界觀一卷。立三重法界
觀門盡其精美。亦作五教止觀一卷。華嚴
三昧窮究理趣。三祖香象觀門是多。華藏世
界觀一卷。遊心法界記一卷。妄盡還源觀一
卷。義海百門。普賢觀行法門一卷。華嚴三
昧章一卷。清涼作三聖圓融觀一卷。十二因
縁觀等。大疏。演義鈔。探玄記等。皆以觀門
解釋宗旨。通玄居士造華嚴論等。專以觀
門釋成宗途
第八諸雜法門 問。華嚴宗中所説法數大
小法義總有幾種 答。華嚴大經法相廣博。
會會品品數相無邊。具録名數徒費紙墨。
孔目章中。會會品品。取其簡要明一百四
十一科法門。其中小科別開其相成數百餘
法相法義。然法相門總有三種。一唯法相宗
法相。如三乘定性。性相各別性有情無漏
種等。二唯法性宗法相。三乘五性會歸一乘
皆成佛道。性相鎔融理事無礙等。三法相法
性無違法相。如四智三身八識二諦六度三
性三無性等。始教大乘少説法性。多説法
相。所説法性即法相數。終教大乘少説法相
多説法性。所説法相會歸法性。總而言之。
始教大乘是法相宗。終教圓教合名法性宗。
頓教大乘是無相宗。故法性宗有終教法性。
有圓教法性。此圓教者別教一乘。同教法相
全同終教。上性相無違者多約終教法
性。若約圓教事事無礙。十玄六相一切法門
十十無盡竝異終教法性之義。而亦多有通
終教始教法相之者。所言別教華嚴法門者。
如孔目章等中列言。五海十智。十世界海。
四諦。唯識十甚深。十信。十位。十梵行。十度。
十藏。十迴向。十地。六決定。教證二大。五怖
畏。十願。調柔等四果。三聚淨戒。四禪。八定。
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縁。萬行道法。十身相作。
四十辨才。十明。十忍。如是等法無量無邊。
離世間品二千行法皆以十種爲其定數。此
等法門皆是華嚴所説。所説所談諸雜法門
不能具録。如本經説
第九章疏分量 問。此華嚴宗教典幾許 
答。本經三本。六十華嚴東晋所譯。智儼大師
作五卷疏名搜玄記。香象大師作探玄記
二十卷。八十華嚴大周所譯。慧苑法師作十
六卷疏名續華嚴疏刊定記。清涼大師作大
疏二十卷。幷演義鈔四十卷。釋自大疏。刊定
有違賢首所立。清涼破刊定成立賢首義。
四十華嚴貞元所譯。清涼大師作十卷疏。清
涼亦作八十經綱要三卷。通玄居士作華嚴
論四十卷。自餘諸章其數極多。五教章。旨歸。
綱目。法界觀。五教止觀。五十要問答。十玄
章。華嚴問答。七科章。遊心法界記。策林。還
源觀。義海百門。普賢觀行。華藏觀開脈義。
金師子章。華嚴傳。行願別行疏。略策。法界玄
鏡。三聖圓融觀。行願疏。義記。法界圖。纂靈
記。注法界觀。五教章多作記述。指事。義苑
疏。折薪記。復古記。集成記等。如是章疏其
數極多。不能具録。智儼。香象。清涼祖文本
疏章鈔學者專翫。餘師解釋兼包習學。義途
深廣大養神解
第十祖承弘傳 問。此宗立祖相承云何 
答。若明立祖總通言之。毘盧舍那開法教
主。普賢已下十祖所憑。謂普賢菩薩。文殊
師利菩薩。馬鳴菩薩。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杜
順帝心尊者。至相智儼尊者。康國賢首尊
者。清涼澄觀大師。宗密定慧禪師是也。大唐
帝心已後。皆血脈相承。然清涼在香象滅後。
天竺五祖唯是依憑。大宋淨源總立七祖。大
唐五祖加天竺馬鳴龍樹。大日本國。天平十
二年庚辰良辨僧正創弘華嚴。日本華嚴自
此而始。新羅審祥禪師。往大唐朝。從香象
大師學華嚴宗。來朝之後住大安寺。良辨
請此於東大寺羂索堂。初講華嚴。良辨聞
之。即共興隆。自辨弟子有實忠和尚。次等
定大僧都。次正進律師。次長歳和尚。次道雄
僧都。次基海大徳。次良緒律師。次圓超僧都。
次尊勝院本願光智大僧都。次松橋已講。次
延<#0197_1/>達律師。次深幸法橋。次定&T052761;得業。次隆
助法<#0197_2/>橋。次道性法印。次良禎權僧正。次宗
性權僧正。次法印權大僧都宗顯。次法印權
大僧都公曉。良辨已後至公曉法印經二十
代。竝是日本華嚴貫首。公曉弟子有定曉大
法師。<#0197_3/>正此次後是宗貫首<#0197_4/>等。光智弟子。有
觀眞律師。次觀圓已講。次延快已講。次勝&T052761;
已講。次良覺得業。次景雅法橋。次高山寺高
辨上人。横燃一燈大興華嚴。高辨弟子有
喜海大徳。海公下有靜海法師。靜海下有照
辨法師。順辨法師。辨清法師。辨清下有經辨
法師。高辨門人横竪弘持。學業繁昌。宗緒弘
昌。日本華嚴宗。東大寺爲本。良辨僧正爲
弘華嚴立東大寺。聖武天皇特崇此宗。
雖學八宗以華嚴宗爲其本宗。自昔已
來。亦弘三論。昔昌弘法相。<#0197_5/>僥季。廢不學。
中古已來。華嚴。三論兩宗繼踵習學甚昌。英
哲間出。各提綱宗。學業成林。法緒<#0197_6/>連綿。昔
東大寺南大門額言大華嚴寺。大佛殿二階
額<#0197_7/>言恒説華嚴院。自天平十二年至延暦
七年。首尾五十許年。毎日講説華嚴經及彼
疏。謂天平十二年已後三年終六十華嚴經。
即用探玄記。其後講敷八十華嚴經。用刊
定記。六十八十常講不息。恒説之言事實宜
焉。宗旨玄妙。情慮懸涯。依教理力。綴其要
義。功業不虚。要證十身而已
<#0197_8/>華嚴宗要義<#0197_9/>一卷
  于時正和三年甲寅十月二十八日。於東
大寺戒檀院。爲關東光明寺檀越禪門撰
之。彼禪門殿下。忠勤之暇。普通諸宗。顯
密該綜。性相兼練。叩予以華嚴法門。對
談以兩三軸章。更亦綴此簡章。謹酬慇
懃雅懷矣
 華嚴宗沙門 凝然春秋七十五 
  <#0197_10/>文保二年五月。奉面受於草主方丈畢。歡
喜有餘。大教値遇
 圓宗沙門普海存理智 夏﨟六歳 
  唐永二年癸未四月十四日。於江州山本寺。
爲自持弘通。令書寫奉讀畢。沙彌覺城<#0197_11/>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