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宗香薫抄 (No. 2333_ 宗性撰 ) in Vol. 72

[First] [Prev]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障。非直不怖不修對治。亦乃故留。助成勝

  建治元年
十月二十二日
於笠置寺般
若院之連房抄之畢自去春三月十七日於
東大寺尊勝院以探玄記第五卷爲死文勤
修三十講畢自同二十三日雖始當卷抄出
老耄過法病患侵身之間至于秋比不終其
功之處同八月四日夜多年同宿兒童力命
丸於興福寺林小路不圖遇災難無過被殺
害之間戀暮之悲涙洇袂追修之作善銘肝
之餘同九日曉忽出南都中院葬籠當山此
砌日日修追福之善根念念祈已者之菩提
之隙悲其功之不終涙底所染筆也願以此
微功併資彼得脱而已
  右筆華嚴宗末葉前權僧正宗性
 年齡七十四
夏﨟六十二
 



華嚴宗香薫抄第六
  問題
問。探玄記中淨梵相對有六別爾者第六別
  如何釋之耶
問。涅槃經文云。天行品者如雜華説爾者
  清涼大師如何釋耶
問。探玄記中云。寒熱飢渇是觸爾者心所
  觸歟
問。清涼大師解釋中云。然觸通身心爾者
  今此身觸者第一色蘊攝歟
問。清涼大師意。寒熱飢渇四觸心所觸云義。
  引何論説證之耶
問。小乘教意。修相好業爲唯限百劫位。爲當
  可通三僧祇間耶
問。花嚴經文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爾者
  今此正覺者究竟果滿正覺歟
問。香象大師意。星宿劫幾佛出世判耶
問。清涼大師意。迦葉佛出世後幾劫無佛出
  世耶
問。花嚴經中。列二十三欲。爾者第十一欲如
  何説之耶
問。探玄記中。明輕煩惱重煩惱相作二解釋。
  爾者第二釋意如何釋之耶
問。地持論意。可許十纒家義耶
問。瑜伽論意。可許十纒家義耶
問。瑜伽論意。忿覆二種以本惑爲體歟
問。香象大師意。貪煩惱可與憂受相應耶
問。清涼大師意。六十二見於五見中以幾見
  爲體耶
問。清涼大師意。八大人覺者出何經判耶
問。清涼大師意。定煩惱體可取疑耶
問。花嚴經文云。涅槃地莊嚴爾者香象大
  師如何釋之耶

問。探玄記中。淨梵相對有六別爾者第六
別如何釋之耶 進云。探玄記云。六約因果。
涅槃爲淨。道諦行爲梵 付之。披取解釋
見。六義對判。如前五義。皆以劣爲淨。以勝爲
梵也。如彼約報。欲天爲淨。色天爲梵。約人。
在家戒爲淨。出家戒爲梵等也。何至第六對
判。以勝涅槃果爲淨。如劣道諦因爲梵哉」
答。淨梵差別。只隨時直何可定淨劣梵勝哉。
如前五義對判。設雖以劣爲淨以勝爲梵。至
第六義。涅槃果法寂靜勝故爲淨。道諦因行
趣涅槃果之道路故名梵也。阿羅漢果後得
智中。梵行已立之者。於無漏聖道云梵行名
也。故探玄記中。證道諦名梵之義云。經云梵
行已立是也
五云。初釋名者。離妄念之染故云梵。會無我
理故云行。此行即梵。二離染中極名梵。即眞
境也。皆能證此故云行。三涅槃果爲梵。以寂
靜故。修因爲行。此二梵之行。淨與梵何別
者有六別。一約報。故天爲淨。色天爲梵。二約
人。在家戒是淨出家戒爲梵。三約行位。信中
修爲淨行。入位已去修爲梵行。四約二利。三
學自利爲淨行。四等利他爲梵行。此如涅槃
經説。五約二行。隨事造修施戒等爲淨行。離
念契玄爲梵行。如文。六約因果。涅槃爲淨。道
諦行爲梵。經云。梵行已立是也
疏四上云。二釋名者。梵是西域之音。具云勃
嚂摩。此翻爲淨。簡上淨立梵行名。離染中極
故名爲梵。即梵爲行故名梵行。持業釋也。亦
有云。眞境爲梵。智契爲行。或涅槃爲梵。修因
爲行。此二依主釋
鈔十下云。疏二釋名者。疏文分四。一正釋名
○今初有三。一總釋。若淨就此方。應名淨行。
爲簡前故。此存梵音。二眞境爲梵。約因中釋。
三涅槃爲梵。因果對釋。並可知
刊五云無釋
問。涅槃經文云。天行品者如雜花説爾者
清涼大師。如何釋之耶 進云。演義抄云。涅
槃天行經文。不釋指在花嚴 付之。披花
嚴經文。無有天行品。若爾指在花嚴之釋依
憑在何文哉
答。見探玄記餘處釋云。依涅槃經及觀佛三
昧經。名此經爲雜花經。以萬行交飾縁集成。
從喩標名。喩雜華耳網目・花嚴傳第一・八
十花嚴經疏第一・四十花嚴經疏第二・刊定
記第一等釋。其意同之。加之勘涅槃經處處
之文。引雜花經之文。多在花嚴經故。涅槃
經所引雜花經者。指花嚴經云事炳然也。誰
可疑之哉。但於花嚴經無天行品云難者。勘
涅槃經十八文。梵行品終。欲移嬰兒行品之
處。有天行品者如雜花説之文。推之。天行
者初地已上行故。指十地品云天行品也。故
云。三天行者。第一義天天然之理 釋
籤解此文云。三天行者。涅槃義釋指在雜花。
即花嚴也指花嚴經十地品。名天行品云
事。此釋可見也。演義抄二即淨天。淨天即第
一義天之釋。其意可准知之
  委細聊簡幷釋文等。併如文義抄第九帖。
必要之時可引見之
花嚴經十七云梵行
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惠菩
薩言。佛子。一切世界諸菩薩衆。依如來教染
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淨。從菩薩位。逮於
無上菩提之道
疏四上云。今初亦二。先叙問答之人。正念天
子問者。天者淨也。表所問事理染相絶故。梵
依天行而得成故。念與無念。二而不二爲正
念也
鈔十下云。疏梵依天行而得成者。涅槃天行
經文。不釋指在花嚴。古人於體亦有二義。一
指八禪。二即淨天。淨天即第一義天。見第一
義梵行成矣。依天行得
刊五云無釋
問。探玄記中云。寒熱飢渇是觸爾者心所
觸歟 答。可心所觸歟 兩方。若心所觸者。
既云寒熱飢渇是觸。定可觸處觸也。是以清
涼大師釋。寒熱飢渇是十一觸。屬於色蘊。觸
處觸 若依之爾者。探玄記中。約遍行五
徴之知心所觸云事
答。見花嚴經文云。若意業是梵行者。當知。想
是梵行施設是梵行。寒熱飢渇苦樂憂喜等。
悉是梵行。探玄記中釋此文云。六意業中。
約遍行五徴之。以是根本動作故。想是想數。
施設是思。寒熱飢渇是觸。苦等是受。略無作
意也思此釋意。可遍行心所中觸。加之勘
清涼大師釋。疏中或云。約遍行五徴之。一思
二想。次四是觸。後四是受。作意一種總遍
十段。或述。若欲破者。既約遍行通於三性。故
非梵行。演義抄中或釋。若爾身觸在五識地。
今何在意。答。有三義故。一由相應義。謂意識
與五有同縁境故。二由意識用。強有彼同分
縁故。三由意識。於極樂地有樂觸故。於極苦
趣。有意苦故判。意業十中。思即意業。能造業
故。想是意之加行。令意成業根本故。次四觸
數識。合根境由業引故。後四受數。亦由業引
故。案此等解釋意。寒熱飢渇是觸者。心所觸
云事炳然也。但於既云寒熱飢渇是觸。定可
觸處觸之難者
  此論義者。延應元年窮冬之候。於東大寺
尊勝院被行探玄記第五卷三十講之時。
宗性當講問定慶擬講之疑也。古來未見
此疑。今度始所結講也。經文解釋。同爲不
審。後代之學侶。沈心可思之
問。清涼大師解釋中云。然觸通身心爾者
今此身觸者。第一色蘊攝歟 答。可有二義
邊也 兩方。若第一色蘊攝者。五識相應觸
心所名身觸者。常途之所談也。何云第一色
蘊攝哉。是以演義抄中。擧若爾身觸在五識
地今何在意之問。明知。身觸者。第五識蘊攝
云事。若依之爾者。見演義抄釋云。今約身觸
故屬於色如何 答
問。清涼大師意。寒熱飢渇四觸心所觸云義。
引何論説證之耶 進云。演義抄云。倶舍亦
説。此之四觸亦是心所 付之。依演義抄
釋。披倶舍論説。未見寒熱飢渇四觸是心所
觸云文。解釋之所引依憑在何文哉 答
花嚴經九云梵行
若意業是梵行者。當知。想是
梵行施設是梵行。寒熱飢渇苦樂憂喜等。悉
是梵行
玄五云。六意業中。約遍行五徴之。以是根本
動作故。想是想數。施設是思。寒熱飢渇是
觸。苦等是受。略無作意也
花嚴經十七云梵行
若意業是梵行者。當知。梵
行則是思想。寒熱飢渇苦樂憂喜
疏四上云。第六觀意業十事。皆意之用故名
爲業。約遍行五徴之。一思二想。次四是觸。後
四是受。作意一種。總遍十段故。若云作意觀
密。即上四段亦各一蘊。此中思等。與意何別。
但思等心所有二義故。一扶持心王。屬前所
攝。二依心起用。屬此位收故。多從受境以辨。
若欲破者。既約遍行通於三性故非梵行。餘
准前知
鈔十下云。言即上亦各是一蘊者。即向遍行
五也。約經。思即行蘊。想即想蘊。寒熱飢渇是
十一觸。屬於色蘊。苦等受蘊作意亦行。然觸
通身心。上約寒等。必與心倶故。屬遍行。今約
身觸故。屬於色。若爾身觸在五識地。今何在
意。答。有三義故。一由相應義。謂意識與五有
同縁境故。二由意識用。強有彼同分縁故。三
由意識。於極樂地有樂觸故。於極苦趣。有
意苦故。上寒熱准知。三義中。前二約觸。後一
兼明於受。寒是冷觸。熱即火大。能造觸也。倶
舍亦説。此之四觸。亦是心所。論云。食欲名
飢。煗欲名冷。飮食名渇。彼疏釋云。冷飢渇
三。是觸家果。而非是觸。今言觸者。從果爲
名。故論云。此皆因立果稱。釋曰。煗欲名冷
者。熱准於冷。冷熱相翻義。亦有欲故。此四種
皆爲意業。此中思等下問答簡濫。先問。如前
意中有覺觀思惟。此中亦有思想等故。但思
等心法下答。答意云。思等有二。一約體。則扶
心王。同爲業具。二約用與王相應。同作業故。
言故多從受境以辨者。釋此爲業之由。謂業
中十句想即取境。寒等觸境。苦等受境。皆約
境也。則此中思即審慮決定。前雖有覺觀思
惟。多直語心故。意業十中思即意業能造業
故。想是意之加行。令意成業根本故。次四觸
數識合根境。由業引故。後四受數。亦由業引
故。此上皆業眷屬。成唯識云。業之眷屬。亦云
業名即其義也。若破可知
刊五云。第六觀意業十事破中分四。初思數。
思能造業故。次一想數。是意加行。令成業根
本故。次四觸數。識合根境由業引故。後四受
數。亦由業引故。此亦業眷屬也。成唯識云。業
之眷屬。亦云業名故。徴破云。前破業具體無。
業已非有。況業衆法全一一皆無。餘如前説
 問。寒熱等觸在五識地。今何別在意業中
耶 答。此由三義。一由相應義。謂意識與五
有同縁境故。二由意識用。強有彼同分縁故。
三由意識。於極樂地有樂觸故。極苦趣中意
有苦故。寒熱准故 問。前業具中。有覺觀
思境等。復業中亦説思等。有何差別。答。思等
皆有二相。一體二用。體謂自性。與王同。是業
之具故。用謂作用。與王相應。同一所縁而而
作業故。欲是心數。不開觸。觸爲飢餲因。以於
因立果名故。呼觸名飢。如有頌言。下引於因
立果名頌證説。佛出世體非是樂。以能生樂
故。於因立果名。呼佛出世名樂。餘亦如是。正
理論云。食欲名飢。飮欲名渇。豈不欲是心
所法故違觸相耶。以於因中立果名故。無相
違失。餘所未説問劣。劣等攝在此中故不別
説。問不離滑力。即澁重劣在軟耎輕性中攝
問。小乘教意。修相好業爲唯限百劫位。爲當
可通三僧祇間耶 答。唯可限百劫位也 
兩方。若唯限百劫位者。清涼大師解釋中。述
以三祇百劫感相等故。修相好業可通三僧
祇間 若依之爾者。小乘教意。三僧祇外。
別立百劫修行。爲修相好業也。何可通餘位

答。小乘教意。三僧祇後。經百劫修行。爲修相
好業也。故修相好業。唯限百劫位。更不可通
三僧祇間故。勘香象大師餘處解釋。探玄記
十五云。若小乘及初教。三僧祇後。百劫中修
相好別業。五教章述以小乘中偏修智分不
修福分。是故臨成佛時。更於百劫。別修彼業。
始教引彼亦同彼説。仍是化也。此不分明也。
但於清涼大師釋者。三僧祇間。修上所擧成
法身因。百劫位修感相好業爲言不云三僧祇
間修相好業故。演義抄中。釋此文云。言以
三祇等者。三祇修成法身。百劫修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華嚴經十七云梵行
若佛是梵行者。爲色是佛
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是佛耶。識是佛
耶。爲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是佛耶。業行
是佛耶。果報是佛耶
疏四上云。第七觀佛十事觀於三身。若依小
乘。初五法身。以無漏。戒等。及眷屬無漏五蘊
爲法身故。次二報身。以三祇百劫感相等故。
次一化身。神通化現故。業行通爲三身之因。
果報通語三身之果。若依大乘。前八皆是化
身。後一報身。業行通語二身之因。涅槃是果。
離繋果故。業是報報本願故
鈔十下云。疏第七觀佛中言無漏戒等者。等
取定智惠解脱解脱知見。此從已轉受名。廣
如十藏品。言及眷屬無漏五蘊者。即色受等
前之戒等。雖轉五成。而各取一。以爲其主故。
今辨定惠等。同時心心所爲眷屬五蘊。言以
三祇等者。三祇修成法身。百劫修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次一神通化現。即是化身。義兼萬
類之化。約大乘中。唯説二身。法身即是徴破。
所顯故
刊五云。第七觀佛者。受菩薩戒。及聲聞戒。皆
先除三寶爲根本得戒所依。依戒有梵行。令
約聲聞戒依觀察梵行。所以者何。聲聞戒中。
不已法執有無見等故。此徴破之中十事也。
五五蘊者。聲聞乘中。以無漏戒定惠解脱解
脱知見。及眷屬無漏五蘊爲佛法身。以百劫
修相好業。感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有漏報爲
佛報身。以神通變化。隨機應現。種種形類爲
佛身。色香味觸四塵爲體
玄十五云。六修時者。三十二相。若小乘及初
發三僧祇後百劫中修相好別業。若或極遲
百劫。或超九劫等。如智論第五説也
  疏八下。演義抄十八下。刊定記十三無釋」
五教章下云修行
時分
若依始教修行成佛。定逕三
阿僧祇。但此劫數不同小乘。何者。此取水
火等大劫數。至百千劫數。此復至百千爲一
倶梨名第一數。此倶梨復至倶梨爲第二數。
如是次第以所數等能數。至第一百名一阿
僧祇。此即十大數中第一數也。依此數滿三
阿僧祇。仍此教中。就釋迦身以分此義。如優
婆塞戒經云。我於往昔寶頂佛所。滿足第一
阿僧祇劫。然燈佛所滿足第二阿僧祇劫。迦
葉佛所滿足第三阿僧祇劫。我於往昔釋迦
佛所。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依本
業經。亦有百劫修相好業。但是變化修實修
也。又由以一偈歎弗沙佛。即超九劫。但九
十一劫即成佛也 問。三無數劫修諸實行
應成報身。何故乃就化身説耶 答。由此始
教就下機故。有二乘故。此身是彼所知見
故。是權教故。作是説也。若依終教説。有二
義。一定三僧祇。約一方化儀説故○又無百
劫修相好業等。何以故。以小乘中偏修智分
不修福分。是故臨成佛時。更於百劫別修彼
業。始教引彼亦同彼説。仍是化也
問。花嚴經文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爾者
今此正覺者。究竟果滿正覺歟 進云。探玄
記釋意。究竟果滿正覺 付之。因果二位
淺深遙異也。初發心住位。何可成究竟果滿
正覺哉。是以披新譯花嚴經文云。如是發心
當得佛故。究竟果滿正覺。當來可得之

答。六位之成佛者。一宗之玄談也。我宗意。談
初後相即之旨事。因果圓融之義故。初發心
住位。即成究竟果滿正覺云云勘香象大師餘
處之釋。如或探玄
記十
云。若就圓教佛果通在一一
地中。是故一地攝一切地。或五教
章下
判。謂始從
十信乃至佛果六位不同。隨得一位得一切
位等也。如此之釋。散在一部處處非一。不遑
於申。即當探玄記中。釋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知一切法眞實之性。具足惠身。不由他悟之。
經文云。謂前云。疾得佛果。未知何時名疾得。
今釋發心時得故下云。初發心菩薩即是佛
故。悉與三世諸如來等。此明行滿入位時。即
得普賢位故。一位即一切位。乃至佛果無不
圓備故云正覺。顯此意也。但於新譯花嚴經。
以是發心當得佛故之文者。演義抄中會之
云。則知。當字是譯人之意。譯人欲不壞初後
故作此譯是則譯人。且存不壞初後之一
意。譯爲當字也。依譯人之且存一意。不可亂
一宗之性相歟
花嚴經九云梵行
初發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
眞實之性。具足惠身不由他悟
玄五云。第二重中標者。初發心時是因。成正
覺是果。亦是轉釋前。謂前云疾得佛果。未知
何時名疾得。今釋發心時得故。下云初發心
菩薩即是佛故。悉與三世諸如來等。此明行
滿入位時。即得普賢位故。一位即一切位。乃
至佛果無不圓備故云正覺。下釋何因得如
次。以知一切眞實者。顯理圓也。具足惠身
者。顯智徳備也。不由他悟者。内自開覺也。豈
是因中説果耶。此一乘普賢行位。因果圓融
相即無礙故致然也。宜須思准之
花嚴經十七云梵行
 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惠身
不由他悟
疏四上云。復初發心下釋。先釋疾現之言。後
釋現前之相。今初。上言疾得。疾在何時。故云
初發心時。何法現前。謂無上菩提也。後知一
切下。釋現前之相。亦是出其所因。何者。先初
心爲始。正覺爲終。何以初心便成正覺。故今
釋云。一切法即心自性故。覺法自性即名爲
佛故。下經云。佛心豈有他正覺覺世間。斯良
證也。斯則發者。是開發之發。非發起之發也。
何謂現前之相。夫佛智非深。情迷謂遠。情亡
智現。則一體非遙。既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則知此心即一切法性。今理現自心。即心之
性。已備無邊之徳矣。成就惠身者。上觀法也。
正法當興今諸見亡也。佛智爰起。覺心則理
現。理現則智圓。若鏡淨明生。非前非後非
新非故。寂照湛然。不由他悟者。成上惠身。
即無師自然智也。又不由他悟是自覺也。知
一切法是覺他也。成就惠身爲覺滿也。成就
惠身必資理發。見夫心性。豈更有他。若見有
他安稱爲悟。既曰心性自亦不存。寂而能知
名爲正覺。豈唯定之方。不取則於人哉。況初
後融圓不待言也
鈔十下云。疏第二大段等者。此下義則深玄。
在文可見。但當細尋。更不繁擧。其開發之發。
後品當知。不由他悟含有三義。如十住品。謂
見夫心性。即性外皆他。自亦不存。兼顯以
心爲自。心外爲他。今自心不存。豈心外取法。
豈唯定之方寸。顯自心爲自。他人爲他。前
十住品。從麁至細。今此以細況麁耳
刊五云。次別釋云。初發心等者。前云疾得菩
提未定。何時爲疾。故此別明初發心時。謂十
住中。初發心住。創得成位故。云初發心時。此
約因修法性位。上下相即觀説三。出因中二。
先正顯。謂以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離自性
心更無別佛。乃至一切後成就下結成。謂一
切法既不離自心故。即是佛成就。無師自然
智。心外無他故。云不由他悟
花嚴經十云初發心菩
薩功徳品
 何以故。此初發心菩薩。
即是佛故。悉與三世諸如來等。亦與三世佛
境界等。悉與三世佛正法等。得如來一身無
量身。三世諸佛平等智慧
玄五云。初中即是佛者。有人釋。或云因中説
果。或云解同佛境。或云約理平等。若約三乘
教。亦得如上説。今尋上下文。約一乘圓教。始
終相攝。圓融無礙。得始即是終。窮終方原始。
一由陀羅尼門縁起相攝故。二由普賢菩提
心遍該六位故。即因是果也。三由法性無始
終故。發心入始。即正是終故也。是故上文云。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具足惠身。不由他悟。此
之謂也
花嚴經十七云初發心
功徳品
 何以故。以是發心當得
佛故。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即與三
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
功徳平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眞
實智慧
疏四上云。二徴釋所由中。初徴意。云何以發
心即得果法。釋云。以是發心爲因。決定當得
佛故。望圓極之果故。定當成。約見性成智身。
上品云即得故。晋經梵本。此中皆云即是佛
故者。當此義也
鈔十下云。疏望圓極之果等者。當得佛言且
順經文。分爲二義。故引晋經梵本。則知。當字
是譯人之意。譯人欲不壞初後故作此譯。若
此不壞初後。則前梵行品。初發心即得菩提。
如何會釋。此改爲當彼亦須改。彼成無妨。此
即何違。故此即佛正覺。梵行初心即成耳。且
順彼釋故。云見性成智身。若約圓融。此後更
無別佛
刊五云。二得果法中二。先顯當得。後應知下
明即得。然當得者果佛故。即得者因佛故。攝
法同等因果不離。若因不攝果法盡。則非法
性果之因。若果法不全。即是因則非法性因
之果。由此因果之相不一。因果之體不失。如
是因果果因。非即非離鎔融無礙。方爲法界
因果也
問。香象大師意。星宿劫幾佛出世判耶 進
云。探玄記云。如星宿劫中有八萬佛出 
付之。依香象大師解釋。披三千佛名經文。説
莊嚴劫賢劫星宿劫。各千佛出世之旨。依之
宗家餘處。釋梵網經若到禮三世千佛之文
云。未來星宿劫中。日光如來爲首。下至須彌
相。如來爲一千清涼大師當處。解花嚴經
有佛劫文云。如過去莊嚴。現在賢劫。未來星
宿。各有千佛若爾探玄記釋。非只背佛名
經文。亦隨相違於自解釋哉
答。一劫之中諸佛出世。多少隨機感之所見
故。諸教之説者。必一准歟。三劫三千佛者。實
出三千佛名經説。常途所談故。香象大師意。
非不存此義。宗家梵網經疏釋。及清涼大師
今定判。更不足爲奇也。但於探玄記釋者。且
依賢劫經説歟。勘彼經文十三云。然後有劫名
喩星宿。其八萬大臣。於斯劫中成最正覺。普
廣意轉輪聖王之時。八萬大臣。於星宿劫中
成正覺云故。星宿劫中。八萬佛出世云釋。非
無依憑也。何況莊嚴劫中。有八萬四千佛出
世者。出佛名經第二。
第九
 二處之文故。三劫三千
佛者。不必諸教一同之談歟
問。清涼大師意。迦葉佛出世後。幾劫無佛出
世耶 進云。演義抄云。六萬二千劫空過無
 付之。迦葉佛者。人壽二萬歳時出世。
教主釋尊。人壽一百歳時出世者。經論常途
之説。大小通滿之談也。若爾迦葉佛後無佛
世間。思其時分。未及一劫。何釋六萬二千劫
空過無佛哉。何況披解釋起盡。依十住毘婆
沙論。述此義而勘彼論文。全無六萬二千
劫空過無佛之文。演義抄釋旁不可然哉
答。迦葉佛出世。人壽二萬歳時。釋迦佛出世。
人壽一百歳時者。實是常途之所談也。故慈
恩大師上生經疏云。五濁經云○人壽二萬
歳。迦葉波佛出世。賢劫經云。人壽一千二
百歳。釋迦始生都史。人壽一百歳出世作佛
大小乘中。自他宗間。如此之釋。其文非一
故。迦葉佛出世之後。六萬二千劫空過無佛
云事。甚以難信。依之見探玄記釋云。如莊
嚴劫及賢劫等。是有佛劫。如過星宿劫後。有
六萬二千劫空過無有佛。演義抄一段。次上
文述如過去莊嚴。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各有
千佛名爲有佛。此後六萬二千劫空過。無有
佛名爲無佛劫。星宿劫後六萬二千劫空過
無有佛者。香象清涼一同之定判也。以之可
爲實義。演義抄次下文。引十住毘婆沙第十
云。如經中説。諸比丘。是賢劫前九十一劫。毘
婆尸佛出。百三十一劫有佛出。一名尸棄。二
名毘式婆。此賢劫中鳩樓孫迦那含牟尼迦
葉佛出。彼論第十即有此文二字
相替
次下云。六萬
二千劫空過無佛。彼論之中。全無此文。清思
之。一段之中。上既云六萬二千劫空過無有
佛畢。下重云。六萬二千劫空過無佛。其言
繁重。極爲不審之。上所引論中。亦無此文。旁
以難信之解釋也
花嚴經十云初發心菩
薩功徳品
 知一切有佛劫。知一切
無佛劫。知一佛劫中有無量佛。智無量佛劫
中有一佛
玄五云。三約佛有無。如莊嚴劫及賢劫等。是
有佛劫。如過星宿劫後。有六萬二千劫空過
無有佛。此二劫相即故也。四約佛多少者。如
星宿劫中。有八萬佛出。是一劫中無量佛也。
如大通智勝佛出世時。梵王讃云。或千劫等
空過無有佛。今始得見大通一佛。亦相即故
云也
花嚴經十七云初發心
功徳品
 有佛劫與無佛劫平等。
無佛劫與有佛劫平等。一佛劫中有不可説
佛。不可説佛劫中有一佛
疏四上云。二三及四文並可知
鈔十下云。言二三及四文並可知者○三即
有佛無佛。如過去莊嚴。現在賢劫。未來星宿。
各有千佛名爲有佛。此後六萬二千劫空過。
無有佛名爲無佛劫。四即多少。如威光修因
種種莊嚴劫中。有十須彌山微塵數佛。大通
智勝佛處東南方。梵王讃言。一百八十劫空
過無有佛。准十住毘婆沙第十云。如經中説。
諸佛比丘。是賢劫前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出。
百三十一劫有佛出。一名尸棄。二名毘式婆。
此賢劫中鳩樓孫迦那含牟尼迦葉佛出。六
萬二千劫空過無佛
刊五云。三有無佛者。謂如莊嚴劫賢劫星宿
劫等。是有佛劫。從此已後。六萬二千劫空過
無佛出。是無佛劫。四一多劫有多一佛者。如
勝音刹種種莊嚴劫。有十須彌山塵數佛出。
是一劫中有不可説佛。又如次云。如來無量
曠劫。行自然正覺出世間。於當來世無量劫
身應一劫。如大雲。是不可説劫中有一佛也
梵網經下云盧舍那佛説菩
薩心地法門品
若有犯十戒者。應教
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目夜六時。誦十重四
十八輕戒。若到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
法藏疏下云。三若有下。教懺犯十重罪。謂若
有犯十重者。教懺悔方法。言三世千佛者。謂
過去莊嚴劫中。花光如來爲首。下至毘舍浮
如來。如是等一千諸佛。今此賢劫中。倶留
孫如來爲首。下至樓至如來。一千佛。未來星
宿劫中。日光如來爲首。下至須彌相如來爲
一千
賢劫經十三云歎古
佛言。喜王。欲知爾時普
廣意轉輪聖王。則定光如來是也。其佛侍者。
名曰無損智比丘者。維衞佛是也。其王千子。
是賢劫中過千佛已六十五劫。當斷無佛。然
後有劫號名大稱。皆同斯劫成最正覺。其彼
世時八萬大臣。在大名稱劫而復學道。過劫
已中間斷絶。竟八十劫都無佛興。然後有劫
名喩星宿。其八萬大臣。於斯劫中成最正覺
  先年之比。宗性勘此文爲探玄記。如星宿
劫中有八萬佛出之釋證據畢
佛名經二云。劫名莊嚴。彼劫中有八萬四千
如來成佛。我悉歸命彼諸如來
同經九云。舍利弗。莊嚴劫中有八萬四千佛
出世
  私云。任此等經文。准莊嚴劫。可思星宿劫

各有所據故別也
倶舍論一云分別
界品
煖欲名冷。食欲名飢。飮欲
名渇。此三於因立果名故。作如是説。如有頌
言。諸佛出現樂。演説正法樂。僧衆和合樂。同
修勇進樂
光一末云。冷飢渇三相。隱難知。若不約果以
明。其體難顯。謂煖欲因名冷。食欲因名飢。飮
欲因名渇。冷飢渇三。是欲異名。因觸生欲。觸
是因。欲是果。此三皆於觸因之上。立欲果之
名。作如是説。故入阿毘達磨云。由此所逼。煖
欲因名冷。食欲因名飢。飮欲因名渇。此皆於
因立果名故。引頌證於因立果名。佛出世非
樂。能生樂故。稱佛爲樂。因立果名。餘准此釋
 問。火大熱觸亦生冷欲。何不以欲標名。解
云。火大是強當體立稱。冷觸昧劣故。從果立
寶一末云。論煖欲名冷至飮欲名渇。第三因
取果名。文中有三。一釋果名。二結歸因稱。三
引例證成。此即初也。煖欲食欲飢欲。是心所
欲數。由身中有觸力令欲煖。有觸力令欲食。
有觸力令欲飢。所令欲名冷飢渇。即是由其
能令觸。即能令觸從果爲名。名冷飢渇。論此
三於因至故作是説。第二結也。論如有頌言
至同修勇進樂。第三引例證也。諸佛出世等。
與樂爲因名爲樂 問。澁滑輕重各別相對
立。何故對冷不説煖耶 答。煖是能造即是
火大。故不説也
泰一云。謂冷觸所逼。必欲得暖故。約暖欲以
釋冷觸。食欲名飢。飮欲名渇。此皆於因立果
名故。作如是説者。如人不食脹胃空虚。火大
動發生觸。觸身起食欲。名食欲爲飢。如人不
飮肺胃虚燥。火大動發生觸。觸身起飮欲。名
飮欲爲渇
大般若經四百五云第二分
觀照品
 當佛説。此修行般
若波羅密多。諸菩薩摩訶薩。獲勝利時。衆中
有三百苾芻。即從座起。以所著衣持用奉佛。
皆發無上正等覺心。爾時世尊。即便微咲。從
面門出種種色光。尊者阿難。從座而起。偏覆
左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何
因何縁現此微咲。大聖現咲必有因縁。請垂
矜愍唯願爲説。佛告阿難。是從座起三百苾
芻。從此已後。六十一劫星喩劫中。當得作
佛皆同一號。謂大幢相如來應正等覺明行
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
薄伽梵
同經五百五十四云第四分
散花品
 是時衆内六千苾
芻。倶從座起頂禮佛足。偏覆左肩右膝著地。
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爾時世尊即便微咲。
如佛常法。從其面門。放種種光青黄赤白○
時阿難陀即從座起。禮佛合掌白言。世尊。何
因何縁現此微咲。諸佛現咲非無因縁。唯願
如來哀愍爲説。爾時佛告阿難陀言。此諸苾
芻。於當來世星喩劫中。皆得作佛同名散花。
十號具足
問。花嚴經中列二十三欲。爾者第十一欲如
何説之耶 進云。花嚴經云。有所依欲無所
依欲 付之。欲心所現起之時。隨其所應。
以五根及無間滅意可爲所依。何説無所依
欲哉。抑今此無所依欲者。其體何物耶
答。探玄記中釋此經文云。託餘心所是有所
依。獨起欲數名無所依。又依境起欲名有依。
知境唯心心起無寄名無依 初釋意云。欲
心所託餘心所起名有所依欲。欲心所獨起
名無所依欲爲言 第二釋意云。知境有實體。
託境起欲心所名有所依欲。知境唯是心。心
外無別體起欲心所名無所依欲爲言 此二釋
者。顯色之義。非相違釋歟
花嚴經十云初發心菩
薩功徳品
有所依欲無所依欲
玄五云。十一託餘心所。是有所依。獨起欲數
名無所依。又依境起欲名有依。知境唯心。心
起無寄名無依
花嚴經十七云初發心
功徳品
 欲悉知有依解無依解
疏四上云。有依無依。約自性差別。託於根境
及稱眞故
鈔十下云無釋
刊五云。一謂凡夫及二乘。見有爲法有和合
相故。名有依解。二菩薩反彼名無依解
問。探玄記中。明輕煩惱重煩惱相作二解釋。
爾者第二釋意。如何釋之耶 進云。探玄記
云。又微起易止名輕。麁起難息名重 付
之。依探玄記釋。披倶舍論二十
 文述。應知。此
中下下品道勢力。能斷上上品障。如是乃至
上上品道勢力。能斷下下品障。麁強煩惱易
斷故。以下下品道斷之微細煩惱難斷故。以
上上品道斷之云也。若爾探玄記釋。豈不背
倶舍論文哉
答。探玄記釋意。就煩惱體論輕重故。微劣煩
惱現起易止故。名輕煩惱。麁強煩惱現起難
息故。名重煩惱爲言豈云以下下品道斷故。
麁強煩惱名輕。以上上品道斷故。微劣煩惱
名重哉。但於倶舍論文者。彼所治煩惱。能
含道品相翻門也。既爲別門來。而不可爲難

重難云。勘刊定記釋云。三諸斷品内下品道
斷者爲輕。中上品道斷者爲重。中品道斷者
爲輕。上品道斷者爲重此釋意。就所治煩
惱。能治道品相翻之門。論煩惱輕重如何
 答。此釋意實難思。且不可依用之。設強會
通之者。隨能治道品。論所治煩惱輕重故。以
下品道所斷。雖上品煩惱名輕。以上品道所
斷。雖下品煩惱名重云歟
花嚴經十云初發心菩
薩功徳品
所謂欲悉知輕煩惱重煩
玄五云。初二句約輕重分別。謂卒略心起名
輕煩惱。慇厚心起名重煩惱。又微起易止名
輕。麁起難息名重
花嚴經十七云初發心
功徳品
 所謂欲盡知輕煩惱重
煩惱
疏四上云。今初門中。輕重眠起。通下諸惑故
名爲總。就中輕重總中之總。以品言之。一切
煩惱各有輕重。約起惑者。心有異故。據難易
斷。現行爲輕。種子爲重。即眠起是
鈔十上云。疏一切煩惱各有輕重者。分九品
故。約起惑者下。出輕重由。如一貪惑重者。於
下劣境起猛利貪。中者稱境而起。下者設於
勝境。心亦微薄等。三品各三故成九品。據難
易下。別別相望。以論輕重。言種子爲重者。如
倶生惑種。金剛喩定方斷盡故。故下經云金
剛道滅方畢竟
刊五云。知中有三對。一輕重一勤略辨一種
○二分別爲輕。少時頓斷故。倶生爲重。多時
漸斷故。三諸斷品内下品道斷者爲輕。中上
品道斷者爲重。中品道斷者爲輕。上品道斷
者爲重
問。地持論意。可許十纒家義耶 答。不許之
也 兩方。若許之者。探玄記中地持論意。不
許十纒家義 若依之爾者。設雖地持論
意。何不許十纒家義哉
答。勘地持論文云。云何菩薩。除惱行利略説
八種。若有衆生所應慚處令捨無慚纒。心得
開覺如無心慚纒。如是無愧纒睡纒眠纒掉
纒悔纒慳纒嫉纒。唯立此八纒。不立忿覆爲
纒也。故探玄記云。地持瑜伽。説八纒除忿覆。
何故除者。爲有論師。説忿覆是使性。謂忿是
瞋使性。覆是貪使性。爲貪他利覆藏已過
 加之。淨影大師地持論義記中。解此論
文云。謂化令離八纒煩惱。如雜心中説有十
種。此中何故唯説八種。有論師言。忿覆二纒。
是其使性。忿是嗔性。覆是貪性故此不論
准此等釋可思之
問。瑜伽論意。可許十纒家義耶 答。不許之
也 兩方。若許之者。探玄記中。瑜伽論意。
不許十纒家義 若依之爾者。小乘諸論
中。盛立十纒家義。瑜伽論意有。何故不許
之哉
答。披瑜伽論處處之文。或云。纒者八纒。謂
無慚・無愧・惛沈・睡眠・掉擧・惡作・嫉妬・慳悋。
八十
述現起相續無斷絶義。説名爲纒。纒有
八種。謂無慚等。唯立此無慚無愧等八纒。不
以忿覆二種爲纒但於小乘諸論中。成立十
纒家義云難者。勘瑜論八十
一處之文云。一切
煩惱皆有其纒。由現行者。悉名纒故。然有八
種。諸隨煩惱。於四時中數數現行。是故唯立
八種爲纒。謂於修學増上戒時。無慚無愧數
數現行。能爲障礙。若於修學増上心時。惛
沈睡眠數數現行。能爲障礙。若於修學増上
惠時。簡擇法故。掉擧惡作數數現行。能爲
障礙。若聞法者。展轉受用財及法時。嫉妬慳
悋數數現行。能爲障礙。隨煩惱中。見此四義
立爲纒也。而忿覆二種者。於修戒修心修惠。
若同法者。展轉受用財及正法之四時。無有
數數現行能爲障礙之義故。不立爲纒也。故
慈恩遁倫兩師。依此文釋成。忿覆二種。不立
爲纒之義也。或又准探玄記地持瑜伽説。八
纒除忿覆。何故除者。爲有論師説。忿覆是使
性。謂忿是瞋使性。覆是貪使性。爲貪他利覆
藏己過之釋。可成立八纒之義也
問。瑜伽論意。忿覆二種。以本惑爲體歟 答。
以本惑爲體也 兩方。若以本惑爲體者。見
百法論文。隨煩惱中。列忿覆二種。明知。以本
惑不爲體云事。若依之爾者。探玄記中。忿
覆二種。以本惑爲體判如何
答。瑜伽論意。忿以瞋煩惱爲體。瞋上假立。覆
以貪煩惱爲體。貪上假立云也。故探玄記云。
地持瑜伽説。八纒除忿覆。何故除者。爲有論
師説。忿覆是使性。謂忿是瞋使性。覆是貪使
性。爲貪他利覆藏己過但於百法論説者。
百法論中。雖假立法。假立而有故。別列之也。
故唯識論文云。如是二十隨煩惱中。小十
大三定是假法。忿等十隨煩惱。放逸失念不
正知三隨煩惱。雖是假立法。皆別列之也。得
等二十四種不相應行。雖亦假立法。皆同列
之。若爾何以百法論中。別列之爲疑哉
花嚴經十云業發心菩
薩功徳品
結使煩惱纒煩惱
玄五云。二有二句。約使纒分別。使謂十使。即
五見及疑・貪・瞋・癡・慢。纒謂十纒。即無慚・無
愧・睡・悔・慳・嫉・掉・眠・忿・及覆。地持瑜伽説。
八纒除忿覆。何故除者。爲有論師説。忿覆是
使性。謂忿是瞋使性。覆是貪使性。爲貪他利
覆藏己過。使纒何別者。雜心云。根本名使。津
液爲纒垢。急縛名纒。輕縛名垢。又此中□即
是九結可知
花嚴經十七云初發心
功徳品
眠煩惱起煩惱
疏四上云。言眠起者。眠即種子。眠伏藏識起。
即對境現行
鈔十下云無釋
刊五云。二眠起。一對眠。謂隨眠即諸種子。起
謂現起。彼種現行
地持論七云方便處
四攝品
 云何菩薩除惱行利。略説
八種。若有衆生所應慚處令捨無慚纒。心得
開覺如無慚纒。如是無愧纒睡纒眠纒掉纒
悔纒嫉纒。悉令開覺亦復如是
義記四上曰。就除惱中。初問擧數。後廣分別。
謂化令離八纒煩惱。如雜心中説。有十纒。此
中何故。唯説八種。有論師言。忿覆二纒。是其
使性。忿是瞋性。覆是貪性故。此不論
瑜伽論八云本地分中有尋
有伺等三地
纒者八纒。謂無慚・
無愧・惛沈・睡眠・掉擧・惡作・嫉妬・慳悋
略纂三云。纒有八者。八十九説。一切煩惱由
現行者。悉名爲纒。然有八種。於四時中。數數
現行故偏建立。對法論説。惛眠障止。引沈沒
故。掉悔障擧。外引散故。嫉慳障捨。於自他行
慳妬門中。散動心故。無慚無愧障淨尸羅。犯
諸學處無羞恥故。更不立餘忿覆等法。八十
九説。障戒定惠及於利。而生慳嫉
遁倫記二云。纒有八者。八十九説。一切煩惱
由現行者。悉名爲纒。然有八種。於四時中。數
數現行故偏建立。於修戒學數起無慚無愧
爲障。於修定學數起惛沈睡眠爲障。於修惠
時數起掉擧惡作爲障。若同法者。展轉受用
財法之時。嫉妬慳悋爲障。忿覆於四事不能
爲障。不立爲纒
瑜伽論八十四云攝異
門分
又現起相續無斷絶義。
説名爲纒。纒有八種。謂無慚等
遁倫記二十二云。纒有八種。謂無慚等者。除
忿覆依下攝事分云。無慚無愧障戒學。惛沈
睡眠障定學。掉擧惡作障惠學。慳嫉於菩薩
受用財法中爲障。忿覆於前三學。及同受用
財法非障。是故不説
瑜伽論八十九云攝事分中契
經事處擇攝
復次一切煩惱皆
有其纒。由現行者悉名纒故。然有八種諸隨
煩惱。於四時中數數現行。是故唯立八種爲
纒。謂於修學増上戒時。無慚無愧數數現行。
能爲障礙。若於修學増上心時。惛沈睡眠數
數現行。能爲障礙。若於修學増上惠時。簡擇
法故。掉擧惡作數數現行。能爲障礙。若同法
者。展轉受用財及法時。嫉妬慳悋數數現行。
能爲障礙
遁倫記二十三云。第八明八纒。此中明説現
起名纒。然有八種隨惑。於四時中數數現行
故。立爲纒。忿覆於四義不隨順故。不立爲
大乘義章六十纒
所言纒者。煩惱纒心故名爲
纒。又纒行人亦名爲纒。以實通論一切煩惱
無非是纒。今據一門且論十纒。十名是何。如
雜心説。無慚・無愧・睡・悔・慳・嫉・掉・眠・忿・及
與覆。是上煩惱纒内無羞恥故。名無慚。外無
赦懼説爲無愧。眠之與睡。論釋不同。若依成
實。心重欲眠名之爲睡。攝心離覺説以爲眠。
若依毘曇。一切煩惱。睡著境界。不能堪忍。説
之爲睡。身心昏昧。略縁境界。目之爲眠。五識
名身。意識名心。是二昏昧名爲眠也。於作善
事追變名悔。於己身財。堅著名慳。於他勝事。
妬忌名嫉。躁動名掉。憤惱曰忿。隱過名覆。名
義如是
問。香象大師意。貪煩惱可與憂受相應耶 
答。可與憂受相應也 兩方。若與憂受相應
者。貪歡行轉法。憂慼行轉受也。何可有相應
義哉。是以倶舍論二十
 等意云。貪喜樂相應。
慈恩大師。於對法第七。大論五十五。貪唯喜
樂捨。大小乘意。貪煩惱。不與憂受相應云事
分明也。若依之爾者。探玄記中。貪煩惱。與
憂受相應如何
答。探玄記中。釋花嚴經愛相應煩惱之文云。
愛是欲色有三愛。是有愛住地相應。是與愛
相應之煩惱也。謂因愛生憂等此釋意。貪
煩惱與憂受相應爲言何況唯識論中。明十
煩惱五受相應云。貪瞋癡三倶生分別。一切
容與五受相應。貪會違縁憂苦倶故。瞋遇順
境喜樂倶故 慈恩大師述記
六末
釋此文云。且
於欲界。五六識中憂苦倶故。謂失財等。瞋翻
此説。見怨死等。一切應知此釋意云失財
等時。貪煩惱與憂苦相應。見怨死時。瞋煩
惱與喜樂相應爲言加之。瑜伽論第五十九卷
云。我今當説。貪於一時樂喜相應。或於一
時憂苦相應。或於一時與捨相應○恚於一
時憂苦相應。或有一時喜樂相應 任此等
文。貪煩惱與憂苦相應。瞋煩惱與喜樂相應
云事炳然也。但於慈恩大師所引瑜伽對法
兩論之文者。此據多分相應道理。隨轉小乘
麁相而説也。故慈恩大師會之云。□十五云。
此據多分相應道理。隨轉門説諸煩惱。今據
究竟□此會。此與五十九同對法論説。准
之可會。今此釋。亦非無依憑。唯識論文。明
貪瞋煩惱。遍與五受相應之旨畢云。此依實
義。隨麁相者。貪慢四見樂喜捨倶瞋唯苦憂
捨受倶起此亦源依本論説故。瑜伽論五十
中會前文云。先辨煩惱諸根相應。但約麁相
道理建立。令初行者解無亂故。今約巨細道
理建立。令久行者。了自他身種種行解差別
轉故准此等文意。可知。瑜伽唯識論等實
實也。何況慈恩大師述記
六末
 釋云。然今此中總
解二種。貪等行相。遂難解之。與憂苦倶。謂別
小乘故既判謂別小乘故。故違倶舍論等小
乘性相。更非所痛也

  建治元年
十月二十三日
於笠置寺般
若院之連房抄之畢自去春三月十七日於
東大寺尊勝院以探玄記第五卷爲充文勤
行三十講畢自同二十三日雖始當卷抄出
老耄過法病患侵身之間至于秋比不終其
功之處同八月四日夜多年之間所同宿兒
童力命丸於興福寺林小路不圖遇災難無
故被殺害畢戀慕悲歎之涙潤袂追福作善
之思銘肝之餘同九日曉忽出南都舊居葬
籠當山勝地修念佛轉經三時之行法祈安
養兜率兩處之託生之隙悲其功之不終涙
底所染筆也願以花嚴圓宗稽古習學之善
縁併資己童聖靈離苦得樂之良因安養月
前速遂九品往詣之願望兜率雲上親禮一
生補處之聖容凡厥鷄足付屬之砌龍華説
法之庭再謁聖靈同預見佛聞法之益重遇
聖靈共修三賢十地之行乃至法界衆生平
等利益而已
  右筆華嚴宗末葉前權僧正宗性
  年齡七十四
夏﨟六十二



華嚴宗香薫抄第七
  問題
問。香象大師意。夜摩天立時天稱故。如何釋
  之耶
問。清涼大師依大集經説。夜摩天知晝夜相。
  如何釋之耶
問。八十花嚴經第四會中。夜摩天王得定發
  惠益倶説之歟
問。夜摩天宮説偈品經文云。十方各過十萬
  佛刹塵數世界爾者香象大師如何釋之

問。六十華嚴經文云。猶如春後月爾者春
  後月者。可當漢土四月後半。五月前半耶
問。清涼大師意。可許光法師所立寒熱雨三
  際義耶
問。清涼大師意。可許倶舍論雨際第二月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