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佛光三昧觀祕寶藏 (No. 2332_ 高辨集 ) in Vol. 72

[First] []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32

華嚴佛光三昧觀祕寶藏卷上
  此法最深祕密也。非傳受修行人者。輙不可持
之。必莫聊爾而已
 佛光山寺禪堂院沙門高辨集 
今將釋此三昧觀。大文有三。總示大意。二
出教證。三料簡正修義
初大意者。欲修此三昧法門者。先須起文
殊大心。簡擇一乘實法。起普賢妙慧。修一
乘勝行。初者即是一乘信也。後者即是一乘
行也 問曰。信者是生得心。善十一中信心
所也。若以初心爲一乘信者。對善友聞
教法後可起此心。然者何爲生得善乎 
答。以信爲生得善者。是不聞教前信心也。
宗家釋云。信者聞慧爲體云云 此聞教後
信心所也。是故起此信名文殊。修此行名
普賢。此信行具足名毘盧遮那。依此法則
以成立身心故。遍周五位齊等如來。今則
居信位依圓融門。一一位有佛果。
今且依行布門作是説也
修行時即
發心住入心也。所得果即生佛智慧家也。此
義具如信種義・解脱門義等説。今三昧法門
究竟彼信行甚深祕要也。如廣論云。令信
心者了心境廣大無盡無礙與法界虚空界
等。明其自己法身智身願行亦等故云云
之可見
第二出教證者。宗家三論中有五章正文。
其第一者
釋華嚴經十二縁生解迷顯智成悲十明論
云。第十明十二有支是大生死之源。如何
超度彼令迷解同佛大智大悲成大法門
一切智海佛功徳海者。如華嚴經第二會普
光明殿中説十信門。如來足下輪中。十度
放光。其光從如來眉間毫相中出。照曜十
方世界已。來入佛足下輪中。以明佛果光
明用成信位。其光名一切菩薩智焔照曜十
方藏。其状猶如寶色燈雲。以此光明從足
輪中出。初照三千大千世界。令修行者隨
光心作光明想。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作此
想成已。其光明照於東方十三千大千世界。
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次第一周。一一方所想
成。十方過此。此是初觀。第二次第乃至第
十。倍倍増廣。量度想念皆盡虚空。令其自
心亦盡虚空。心同虚空。其心自定。朗然安
樂。方從定還起。十方觀四維上下。周遍推
求自心。内外都無所得。方始了知空慧現
前。名憶念一切諸佛智慧光明普見法門。在
此位中。定亂倶忘。名初發心住。以此空
慧觀察世間一切衆生及以國土。皆如幻
化無有體相。同佛空慧解脱法門。入佛知
見已。以此名念佛門。以無念正慧相應故。
入十方境界念佛門。空慧自性普周遍故。及
一切佛成正覺轉法輪。三世劫在一時。無時
分延促之相可安立故。如經廣明。入此十
種廣大如虚空量念佛門。方入海門國第二
治地住法門。方廣達十二縁生海。成普眼
經。及成十波羅蜜行海佛功徳海。入清淨無
染大悲蓮華無垢大智普光明海云云
解曰。十二有支者。是無明・行・識等也 言
如何超度彼者。於此具縛身超此十二因
縁海。同如來大智大悲也。於中言迷解者。
十二有支相續連環。如禁閇囹圄繋縛扭
械。今修此觀門。現身解脱迷惑繋縛也。於
中有相順・相翻二義。言同佛大智大悲者。
相翻脱也。謂從無始已來。十二有支相續
波流。今起發心住中無依住法空智防有支
流。即初無明支翻成同一大智。依無明生
愛・取。依大智生大悲。此相翻脱義也 
言成大法門等者。相順脱義也。謂十二有
支充溢三界。如大海水。如密嚴經云。始
從梵世至非非想。唯因縁起於中雖有支分
具闕。染分縁起義

轉大生死源故。成大法門。無明愚一切
法故。轉彼成一切智海。於十二支中。行・
識・名色等。無明所成妄法也。萬行諸波羅
蜜。一切智所成功徳也。福智充溢生死無
餘。如海水故云海也 言量度想念皆盡
虚空等者。謂上所觀十重倍倍。其中有須
彌大海乃至佛菩薩集會。今皆盡此境界歸
無相法空也。何盡之耶。謂先佛光周遍無
盡虚空故。我心亦與佛光倶周遍見其中
境界。然起心光照彼性。皆空無相猶如虚
空界。虚空者猶諸色齊限。爲色被障礙。其
自相無體。無體故即本不生。是法空性也。謂
依佛光故見十方界中諸境。依我心光故
照諸境無相理。境界無相故同虚空。虚空
無體故入法空理。是故上十重量度想念皆
盡無相。猶如虚空無相。且以無相虚空
爲同喩。而理實虚空亦盡也。言方從定還
起者。謂上一重未推求心性。先約所觀
境觀無相性。是故似能所未亡。是故亦
在定中推求能觀心。暫時起能所分別。是
云定起也。是此第十重。言其所觀雖有十
重。兼其能觀心有十一重也
問曰。此中前所觀光明於何處盡耶 答。光
明是入禪方便也。是故藉光明照觸。心周遍
盡虚空界。觀見虚空所有法。捨光明觀法
無性理。亦觀虚空無體義。亦觀能觀心無
體義。心不見光明。光明亦不自住也。例
如瑜伽宗字輪觀中見字相觀字義時。捨
字相字相亦不住也。是即入禪法則也。即
如常途禪法於鼻端臍輪等置心。得心止
住已入無相等觀。捨鼻端等心不住亦無
別相也。若又強尋其義者。彼虚空所有人
法皆爲無相觀所縁。其中有毘盧遮那海會。
此光明即彼足下光明也。海會既爲所觀。光
明豈有別體耶。是故論本文別無盡光文

問曰。經中出光明所照一世界上下云。百億
四大洲乃至百億色究竟天云云此中無三
惡趣等。豈不爲所觀耶 答。就遮那説法
處出之。理可有三惡趣等也。凡諸經放光
所表有別意。説衆生離苦得樂益。多出光
照惡趣行相。如諸經説。今令行者成立一
乘信法。是故一一閻浮提中毘盧海會周遍。
思之可見
問曰。倶舍等説大千界頂至梵世。今云色
究竟天。何相違耶 答。此義大小乘諸説不
同。靜法大師出諸説已。評曰。問。此上諸
説。何者爲定。答。若約至教定量。則此經
爲定若依各隨機説。則一切皆定
問曰。此中不出無色天。不爲所觀耶 
答。演義鈔會金光明經大千界頂非非想天
文云。今依二經者。即金光明經及此經
文。約有處所但至色頂。約該地法遍於
四空。四空無處隨處得果。如在欲界得
無色定。即於欲界而受果報。故無別處攝
在二界云云如文可知。即攝在二界也
問曰。如來初成道第二七日放此光明。何却
現菩薩生等。又始出世。何因現般涅槃 
答。清涼大師釋此義云。約微細門融三
世故。又探玄記答此問。引經文云。下文
云。於一念中顯現三世一切佛事。此明現
在攝過去也云云
問曰。既有多種佛身。爲能照是報。所照是
他身耶 答。大疏又釋此義云。亦非能照
是報所照是化。以放光身在摩竭故。此經
報化融故。大菩薩等。化處見報。下位之
機。報處見化。二不并故。能照所照唯是一
佛。顯佛自在超思議故
言憶念一切等者。法門名字也。其義如解
脱門義釋 言在此位中定亂倶亡等者。
有二義。一在定中求能觀心名亂也。二
通一切定散也 言名初發心住等者。十
信位中。以善心所十一中生得信心所。縁如
來十徳。起欣求心。得信位名。今定亂倶
亡。捨三界遍滿十二有支。能觀亦亡。即大
空智門。此即分同圓覺經非幻不滅義也。又
分同涅槃經無我法中有眞我義也。此智
慧正在佛果。先信此智名信位。於信位
終心中。依方便定力起此空慧。決智必定
結成信智種子。是名發心住也。是故如來
足下有四十種光明。是四位也論家釋
意也
信是
生得善故。在凡夫心中。今生佛相對信住相
順。是名發心住也。言以此空慧觀察世間
等者。出第十一重觀中能所倶離行相也」
問曰。第十一重中。唯盡能觀心。何觀衆生
國土耶 答。言第十一重盡能觀心者。剋
此重所觀體作此言。理實觀心即觀境也。
是故上文云四維上下周遍推求内外無體
者。十方所有諸法皆如幻無體故。心不在其
中也。其中人法若有自性者。心亦在其中。
内外者亦不限一法有多種。可思之。如
此同空慧。名入佛知見。名念佛門也
言以無念正慧相應故入十方境界念佛門
者。衆生有念。念者人法二執分別也。無念
者無人法二執分別念也。言十方境界等
者。如上文云。十方觀四維上下。周遍推求
自心。内外都無所得云云如法華云。深
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云云謂執四大五
蘊爲我。我體立必有依止依小乘一義。無色
界無處。云云。然
有四蘊依止。然依大乘。又有別色。餘二
界必有方所。依止及方所立故有十方也
十方所
有法能所倶空性爲所依。異凡夫二執故。
云十方境界念佛門也 言空慧自性普周
遍故等者。十方立故有三世。謂如東方
非西方等。即過去非現在。現在非未來等
也。順此見故。成道時非轉法輪時等。乃至
滅後非在世。在世非滅後。我非佛佛非我。
如是有無量人法差別。迷悟縣隔。今爲空
慧所照故。我即無我。佛亦無性。無三世差
別。無人法不同。成道轉法輪等倶不移一
念。住行向地漸次倶在一法界中。非二執
分別安立故。云無時分等也 言十種廣
大等者。可見經文。十種者即十十無盡也。
増數減數皆云十顯無盡。六相圓融十玄縁
起妙義皆在此中如別説 言方入海門國
第二治地住等者。於上空慧無盡大虚中。
出生不空功徳。此不空者上空之徳也。上空
者此不空之體也。空有互相成。以此大智
達十二縁生海。即成佛功徳海。總持此法
名普眼經也。是故海雲比丘十二年觀大
海。海上如來出現即説此法門。於中十波
羅蜜行海者。因位功徳即十度也。佛功徳海
者果位功徳。即下所説大智大悲也。於中
言清淨無染者。此大悲永離愛見染習故。
言大悲蓮華者。大悲含育衆生如蓮華含
菓實。或大悲令衆生得法樂。如蓮華開敷
也 言無垢大智者。永離所知垢濁故 
言普光明海者。此大智即一經所詮普光明
智也。海義可知。以下諸文准釋可知。煩多
故不用繁釋也
二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第一云。
如來足輪下光。是信心者作觀隨光引心
漸令心廣大。其光於初會中眉間放出。照
十方已入足下輪中。名一切菩薩智焔明照
耀十方藏。其状猶如寶色燈雲。作是觀時。
作白淨寶光明想。初照三千大千世界。作
想成已。第二其光至於東方十佛國土。南西
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悉皆遍觀。第三
光照百佛世界。十方遍觀。第四光照千佛
世界。十方遍觀。第五光照十千佛世界。十
方遍觀。第六光至東方十千佛世界。照百
千佛世界。第七光明過百千世界。照東方
百萬世界。第八光明過百萬世界。遍照東方
一億世界。第九光明過一億世界。遍照十
億世界。第十光明過十億世界。遍照東方
百億世界。千億百千億乃至不可稱不可量
盡法界虚空界作光明想。如是四維上下。
如虚空光照耀成已。然以此光明一念十方
遍周。然後照此能觀光明之心。無體無相。
無身無心。無内無外。無中無邊。無大
無小。一切皆無。名爲法身。於此法身無作
性海。體無一物。唯無依之智本自虚空。性
無古今。體自明白。恒照十方。無有本末方
所可依。名曰根本智。名爲智身。一切衆生
同共有之。迷之不了。用作貪瞋。著我我
所流浪生死諸惡道中。妄想執固。隨自心
所作行業流轉。非他能與。若能如是觀照
力成方能顯得。不是修生。如是相應名十
住初心初發心住。便同善財童子妙峯山頂
徳雲比丘所得。憶念一切諸佛智慧光明門。
與一切諸佛同一正智家生。故言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與此無依智慧相應已。十信心
滿入法智流。以十住波羅蜜智行嚴之云云
解曰。依此論説。十重倶無盡心文。以十
重爲方便。別起觀智空能觀心。雖然唯
是文有具闕不同也。第十重盡虚空同心方
便。委細解者。又可同上義。論義者前雖有
異解。修禪行人可知其實。思之可見。又教
理分明也。十明論第十重虚空想盡。外從定
起觀心故。若無此説者。決疑論可爲別
説。不然故。決疑論文不具。於此中第八重
一億者。依探玄記・大疏等意千萬爲億也。
下可准知之
問曰。依倶舍。於一大千界有萬億四天下。
今何故云有百億耶 答。刊定記會此難
云。若依十十變數。則一三千界有萬億四
天下。若依百百變數。則有百億四天下云云
思之
三廣論第二十五云。三光明覺品。令信心
者自以自心光明覺照一切世間。無盡大
千世界總佛境界。自亦同等。以心隨光一一
照之。心境合一。内外見亡。初三千大千世
界亡。次還以東方爲首。光至東方十三千
世界。照百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十重倍
倍周迴。十方圓照身心一性。無礙遍周同佛
境界。一一作意如是觀察。然後以無作方
便定印之。入十住初心生如來智慧家。爲
如來智慧法王之眞子。一如光明所照。如經
具明。不可作佛光明自無其分。須當自
以心光佛光開覺其心圓照法界
解曰。依此論説。異前諸文。此於十重觀
中。隨一一重亡能所。即如文云。自以自
心光明覺照一切世間。無盡大千世界總佛
境界。自亦同等。以心隨光一一照之。心境
合一。内外見亡。初三千世界亡。次還以東
方爲首。光至東方十三千世界等云云此中
言自亦同等者。即盡能觀心 言三千界
亡者。盡所觀境也
問曰。若爲有於十重中先周遍見其四洲
大海等事境已。後還初從一世界空事境。
次至十世界。如前空第二世界事。如是
至第十重義乎 答。不然。何者。初觀時
未見第二重等事境故。隨光明漸次遍觀
已。至十重遍觀已者。有何義復作十重
觀耶。是故唯隨於一一重中作事理觀也。
是故文云。初三千大千世界亡。次還以東
方爲首。光至東方十三千世界。照百三
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十重倍倍周迴等云云
既云亡一世界。已後復以東方爲首。光
至十世界。明知出初入觀之漸次也。文相
顯然。不可生異解。思之可見
四同論第二十七云。一釋品名目者。此品
名光明覺品。爲明因如來放十信中足輪
下光照燭十方。初云一三千大千。以次十
三千大千。以次増廣至不可説法界虚空界。
爲明無盡令信心者了心境廣大無盡無
礙與法界虚空界等。明其自己法身智身願
行慧等故。以光所照覺悟信心令修行
故。以是因縁名光明覺品。修行者一一隨
光觀照十方已。能觀之心亦盡。即與法身
同體入十住初心。入信心者一一隨此寶
色燈雲光。觀内外及方所。總令心境無有
内外中間。方可入方便三昧入十住法門。
若不作此寶色光明觀。不成一切普賢願
海。神通道力諸佛大用皆悉不成
解曰。此總出三昧觀利益并行相也。利益
中言方便三昧者。雖非彼根本三昧。以攝
心方便入十住初心故。立此名也。是故上
文云入十住初心者。即此義也
問曰。十住品經文。法慧菩薩説十住法時
所入定。名菩薩無量方便三昧。今名言豈
非此義耶 答。此方便之言。約位局。約義
通。何者。初心行者正居信位。彼十住法體
非今所得故云位局也。約智性同體義故
其義通也。如廣論第三十三云。一切修道
者。初以聞解信入。次以無思契同。依本無
作用之本智慧故。須入三昧。以淨攀縁染
習力故。無作眞智方明現故。以是義故
須入三昧。又云。是方便是名無量。以淨無
量妄想故。不可以情量思度所知故。故
名無量方便三昧已上如此等文處處非
一。今所者雖正不入此三昧。以聞解力以
學此三昧故。雖淺深異智性同體故云義
通也
問曰。如廣論第九十二云。夫修道者。皆須
信心之後。當須要以定門以爲方便。得定
之後方堪起十方觀。七覺支觀用會心境
遍周定亂雙融。身邊見謝。始名見道。方堪
修菩薩道具菩薩行。隨俗多生在眞一念
准此文證。既云得定之後堪起十方觀
言十方觀者。上所説
十方境界念佛門也
又立見道之名。然未得
定人何修此觀耶 答。如上所説方便義。
今得定之言亦有位局義通義也。約加行根
本立定名。見道義亦可爾。猶如彼立眞假
二種無漏時以三賢以上名相似無漏。今
於初住立見道時。今行門信位終心即是
相似見道也。如廣論第二十九云。入此信
者皆無有退故。設習氣未淳熟者。暫時念
退。信及住位一往不退爲正信云云解曰。信
及住位者。即如汝所引文。修道人於此教
法起信心。後修此定法也。此中信者即聞
信也。未成信根。起此信修相似定。至相
似住心時。立一往不退義。若不然者。可
云習氣未熟暫時念退等耶。是故論第九十
一釋勝樂國妙峰山義云。言妙峰山者。意
明。從定方能顯發自心根本智慧。如諸佛
見萬法無性萬法無相萬法無依萬法無
有本末住處。契此法已。名爲住佛所住。方
得見亡業謝。生聖智流中。學差別智成就
法界無限普賢大用。廣化無盡一切法界衆
生。皆使入於根本智之知見故。亦可。凡心
初學先入山樂靜。方學定心用現正智。亦
是方便。亦可得名勝樂國妙峰山也。以心
離俗境樂修寂靜亦是勝義。引凡方便種
種利生。但不住其中也已上此中於凡位
初學亦立方便三昧名。如第七十七論云。
方便三昧者。任無作性蕩然自定。不收不
攝。任心自安。萬惑自淨。道自現。爾身可任
用施爲。不失其理。然以普賢願行方成悲
智大用無作法界縁起之門解曰。加行根
本雖淺深不同。至今觀門第十重。位實有
任無作性蕩然自定之處。約此義通立方
便名。然約六相圓融門。適眞智現前時。亦
無初後別也。是故如來於衆生心中成正
覺。衆生起佛心一分亦成如來。即此方便
三昧之義也。是故彼十住法體雖非今所
得。但假此衆縁令信住相順。纔起初住入
心一分。即是相似定。斂心定也。非正住法
也。故今言方便三昧者。即是入眞之加行
也。即是信位之終。住位之初。背我法迷
執順二空正理。信根決定道心堅固。一切
一乘行門非此處不立。是故行者須初心
厭名利欣實事。近善友聞正法。依此方
便入信位初心。彼信心相續不退失。今依
方便三昧信智決定。是即信位終心也。此處
名初住入心。無始已來未起此心。若纔入
即無退失理。此義具如信種義中説。一乘深
教信不退義。於此處立。良有深意也
五同論又云。二明信心者心地増廣其光漸
増。其光漸増者。明信心漸勝。如文可知。一
一隨光所照之境。以心觀之。隨方令心無
礙。盡十方總然。十方觀遍唯有能觀心在。
復觀能觀之心。亦無内外。即十方無礙方
入十住初心已上
解曰。此文亦隨重重修事理觀也。即文中
言隨方令心無礙盡十方總然者。約第一
重修事理觀也。次言十方觀遍者。約十
重説也。次言唯有能觀心在等者。約第十
一觀能觀心説也。次言亦無内外即十方無
礙者。即約盡事理觀説。上句令心無礙文。
亦例此可知也
問曰。唯直可修事理觀。何故煩用十重光
明周遍觀門耶 答。如上第四章所引第
二十七論文云。令信心者了心境廣大無盡
無礙與法界虚空界等云云又決疑論第一
云。如隨光引心令心増廣。有二義。一入
智境界。猶如虚空本無中邊。二隨智行慈
悲度脱衆生。亦如知境無有限極等云云
是即如來引機之善巧。文殊攝生之規模。
海印法門之船筏。高山頓昇之梯橙也。一切
菩薩直進證入門。離此不成。是故論云。若
不作此光明觀。諸佛大用皆悉不成云云
上所引可知之
第三正料簡正修義者。問曰。依前教證。此
三昧觀總有二説。依何門可修之耶 
答。三論兩説。倶一師祕談也。隨意樂可修
之。但初心行者後説可順便宜。串習以後
可隨意樂。何者。觀門法者先從狹至寛故

問曰。依彼説。於第一重皆亡能所。何故
至第二觀等亦起能所分別耶 答。初心
廣觀難熟故。先於一界亡能所。如一界
亦多界亦爾。然爲令信心廣大成就等虚
空界法身智身大悲願行等故。重重皆起觀
智也。謂重重能觀是智身也。重重所觀是
法身也。彼所觀中。依縁佛菩薩萬行起大
願。依縁衆生界起大悲也。依諸行具足
故。是爲一乘甚深三昧。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義。即依之立也。此即觀門之通例也。初不
可疑。如彼法界觀十重觀門。十重中亦有
重重。又如圓覺觀。歴四大六塵起重重觀
智。又如眞言瑜伽字輪觀等。於一一字門
觀性相。施轉絞絡後總結名無分別觀
也。若依此説。修者先觀佛光可徹東方。
於東方中有四洲大海圍山。菩薩初生・出
家・成覺・説法・入滅。四王・忉利。乃至色究
竟天。毘盧遮那界會等。南西北方四維上下
亦如是。於此中人天菩薩爲人空所照。須
彌大海等爲法空所照。能觀心亦無體無相。
即於一世界能所倶亡也。以下九重可准
之。但於第一重。周遍觀故。中間八重雖非
委細。至第十重殊可觀能觀心無相義也。
中間串習自起觀智。無相義顯現也。但於
盡此能觀心有二説。如廣論一文云。自亦
同等者。第一重盡。如餘廣略論文者。第十
重盡也。即文中。第十重已云唯有能觀心在
等故也。於此二説中。於第一重雖盡所觀
境不盡能觀。至第十重盡能觀心。是又
爲便宜。即至第十重應作是觀。我今於十
方盡虚空所有諸境。皆無不觀照即十明論所
説還從定
起者。指此
觀智也
彼諸境皆因縁所生。本自不生。無
體無相。即同虚空界。我心亦無體無相。本
自不生。同虚空界。然虚空者諸色際限。猶
爲色被障礙。即無虚空自相。本自不生。即
法空性也。於此心境寂滅理中信智決定。即
發心住入心也。行者至此即得好相。可令
與修多羅合。若精進修之者。在自心自
可明記而已。但如眞言宗梵字觀等者。初
令觀一字。又加二字。串習以後加數字。如
此初心先觀一世界。乃至經數日後加第
二重。串習以後滿十重。乃至觀能觀心。如
此勤修者。隨於一重觀事理。爲初學隨
宜也。但當今末代。不値行門智識。但恃
教理知方法。依信智起修行。是故若守一
重雖經數日。恐觀行難熟。不渉十重者。
至第十重盡事理觀。亦以爲隨宜也。如彼
眞言宗梵字觀等。本書中雖作前説。學者
未必用漸加之方便也。是故二門倶可隨
意樂也
問曰。此觀門中。何處有起二空觀智文耶
 答。盡彼心想。豈非二空耶。然又以二
空爲入門。即如十明論云以此空慧觀察
世間一切衆生及以國土。皆如幻化。無有
體相等云云又如廣論第二十五云。無盡大
千世界總佛境界云云解曰。言大千界者。
即擧所依兼能依。是故云佛境界者。人法
二空理。乃至依二空故十十無盡。主伴具
足。帝網無盡。因陀羅網境界義顯現。深思
可見也
問曰。觀足下光明者。可觀其佛身耶 
答。然也。先可觀佛身。其方法者。先於行者
前可觀寶座。座上可觀佛體
問曰。其寶座形貌分量。何可觀之耶 答。
如廣論第十云。二陳座高廣者。經但言高
廣。不言量數。今以例比之。如下十住位中
帝釋天宮佛座。高十千層級。十行位中夜摩
天宮佛座。高百萬層級。十迴向住中兜率天
宮佛座。高百萬億層級。高廣隨位各各稱。以
次類之。十地之位。他化天宮。其座高億
萬億層級。彼天宮已超化樂。故第三禪中
説十一地。又超二天倍倍更高。十地品
不言佛座層級高廣之量也云云今准釋此
義。可觀五層座。積集五位修行故。如同下
文云。以實而論。佛座高廣無有決定大小
高下可得云云高八尺。廣七尺。如次表七
覺・八正也。其形相如經説。摩尼爲臺。蓮華
爲網。清淨妙寶以爲其輪。衆色雜華而作
瓔珞。摩尼光雲互相照耀等云云次於寶座
上可觀毘盧舍那像。其形者。一乘教主戴
著花冠瓔珞莊嚴等身量也。其手印者。可
依唐本善知識中尊圖。屈二肘近身。以二
腕向外。以二大指捻二中指甲初分。餘六
指舒屈如承物勢。是則説法印也。或如常
説法印可觀之。眷屬菩薩等。可任意樂。其
中殊普賢・文殊。或可加觀音・彌勒。何者。廣
論三聖義中。説行者成佛三聖。云文殊・普
賢・彌勒。又説大悲行三聖。云文殊・普賢・觀
音。出已成果三聖。云文殊・普賢・毘盧等故
也。或五十五善知識等。可任其意樂。或
好廣觀者可觀普光明殿等。廣略可任意
樂也
問曰。入堂坐禪外。常懸心修之時。十重觀
必雖不盡。有修行義耶 答。餘時唯廣略
可任意樂。若欲略者。唯觀一世界佛光。可
令遍滿一世界盡心分別。不盡十重無
過。又可修其中法界觀等也。又常可誦光
明覺品也
問曰。此三昧觀。通玄論主外。又有祖師所
説乎 答。香象大師華嚴傳第四云。解脱禪
師居五臺西南之足佛光山。立佛光精舍。
依之綜習。脱常誦法華。又毎讀華嚴。曉夜
無輟。後依華嚴作佛光觀。屢往中臺東
南華薗北古大孚寺。求文殊師利。再三得
見。初則禮已尋失。後則親承言誨。告脱
云。汝今何頂禮於我。可自悔嘖。必悟解耳。
脱敬承聖旨。因自求乃悟無生兼頂法華。
遂懈玆獨善。思懷廣濟。祈誠大覺請證。此
心乃感諸佛。見説偈曰。諸佛寂滅甚深法。
廣劫修行今乃得。若能開曉此法眼。一切
諸佛皆隨喜。脱更問空中。寂滅之法若爲
可説得教人耶。諸佛即隱。但有聲告曰。方
便智爲燈。照見心境界。究竟眞實法。一切
無所見廣文
可見
又釋明曜師事解脱禪師。依
脱禪師習佛光觀。嘗絶粒隨脱往大孚寺。
祈請文殊師利到華薗北。遇一大徳。客眼
異常。從王子燒身谷出。徐徐直進。至大
孚寺東佛堂南。將欲東趣。曜欣躍戰懼。肘歩
而前望。親承接足。盡其誡敬。未至數尺而
忽失之。悲慨良久。彌増懃勵云云如論云。
若不作此寶色光明觀。不成一切普賢願
海神通道力。諸佛大用皆悉不成明知千
古同規。萬聖所游之大道也。經中所説初
發心時便成正覺。即自開解。不由他悟者。
即此觀所得也。餘入堂修觀律儀。并四儀用
心。調息調心方法等。如自他宗禪門修證義
説。恐煩不別出之也
華嚴佛光三昧觀祕寶藏卷上





華嚴佛光三昧觀祕寶藏卷下
  此法最深祕密也。非傳受修行人者。輙不可持
之。必莫聊爾而已
 佛光山寺禪堂院沙門高辨集 
問曰。禪門中有光明王勝幢陀羅尼等修禪
相應陀羅尼。如此若有此三昧相應陀羅
尼能成義利耶 答。有此三昧相應眞言。
所謂光明眞言是也。又前方便時。可唱三
歸。又將誦光明眞言時。先可唱文殊・普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