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修禪觀照入解脱門義 (No. 2331_ 高辨述 ) in Vol. 72

[First] [Prev]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31

華嚴修禪觀照入解脱門義卷

 西山蘭若沙門高辨述 
    歸命教主盧遮那 無盡教體法寶藏
    文殊普賢大海衆 開演妙義諸大師
    願承加被増念智 開此甚深解脱門
    廣益自他令得入 後後相導無間斷
夫蛇牛飮水而致毒藥之變。愚智聞法以
有邪正之異。偏莫憑一味之水而濫其損
益。更可得無二之法以辨其得失。若唯爲
名利者何要乎如來之聖教。若唯誇能辨
者可足于孔老之史書。就中我等是滅後之
凡身也。此國又邊地之小國也。闌于八旬之
人更無拜乎尊容之語。巡于七道之輩未
有對于遺跡之歩。無人于陳此悲無計
于慰此愁。幾隙求名利之歡樂何快忘如
來之遺訓乎。唯須閑林凝思而離五欲之
麁動禪坊安身以修三昧之妙行。爰有一
種定法名曰某甲三昧。攝五位於一念融
十身於一觀。見成覺之身於百億國之妙行。
聞轉輪之聲於十方界之祕術也。解脱禪師
發佛智於即坐。通玄居士放白光於肉身。專
依此觀力也。高辨不顧觀智之成否永擬
一生之所修矣。猶須信位之定行訪邪正
於知識聞思之智慧假名義於經論。依之
總攝定散之要義建立解脱之入門。顯發
大經之深奧開示一乘之大道。以一宗大
意爲總依。以通玄解釋爲別證。先立圖
印而辨入門。後設解釋以防廢忘。仍立題
目云修禪觀照入解脱門義矣。先其圖印者
憶念 一切 諸佛 智慧 光明 法門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今將釋此圖印文義大文有二章。先總勸
進一乘發心。後隨圖印釋文義。初中有二。
先列五位名義示進修道。後出佛光表相
勸因果同體信
初中夫衆生遇知識聞佛法進修證入始終
因果總有六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
佛果是也
初十信者。依餘經説信進念定等十法如
常。依華嚴經光明覺品中如來從足下輪
中放百億光明。漸漸周遍引行者心令廣
大。乃至第十重同虚空法界。令行者於信
位終心中開發根本智生佛智慧家中。是
時文殊師利亦十重周遍一切處。説如來十
徳令成行者信心。其十徳者一如來法身
無性徳行者依信此徳求佛道。謂生佛
同無性。佛已顯其性。我何不成
二如來
菩提爲物徳爲自利求菩提。沈空滯寂。依大慈
悲成正覺。故依信如來大菩提功徳。
終得無上大
菩提果也
三如來了法如幻徳諸法若有自性。天
然萬法更不假縁
成。行者依信此徳
起縁修求佛果
四如來爲説深法徳如來雖
證深
法。若爲衆生不説者難期證入。諸有所説唯
爲衆生。是故行者依信此徳證入甚深佛法
五如
來救護衆生徳行者依深信此徳。
仰憑如來入佛法
六如來無相
示相徳行者依信此徳。隨其
意樂得見佛益也
七如來無依自在
不同二乘寂滅。無依本智中起普賢差別智。
行者依信此徳得修學一切佛法也
八如
來智慧方便徳智慧方便悉究竟到彼岸。行者依
信此徳。不求餘果稽留終成
佛果
九如來苦行精進徳行者依信此徳。於如
來起慈父想勇猛精進
不退
十如來實無三世徳行者依深信此徳。遍
周五位齊等如來。初發
心時生
佛家
謂於初信中以此佛果十徳爲所信
境隨佛光令信心廣大無邊。主伴相從成
立一乘信法。於一切甚深佛境令成不傾動
信也常途十信者名字不同。一説引本業經云。未上
住前有十心名字。菩薩常行十心。所謂信心。念
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廻向心。護心。戒心。願心。准
釋大經於此十徳此十心可相應。其義易知。此信位
中一聚相應心心所法雖有別體用。以信心所爲主
故名十信也。實以信爲體以餘九心爲信用。初
心行者信相顯著。故於五位初先立信名。至後後
位中餘心増勝。各隨其勝用安立別位。可知之。
今大經文殊毘盧相從成立信法。文殊説信法。毘盧
令其體用周遍然後説解行徳三品。并前光明覺品
具信解行徳。以此諸義成立信門。其法
則皆勸具縛凡夫爲全信佛界法故也
但依宗家
常途意以問明品爲十信菩薩觀解深玄。
此品中説十甚深法。一縁起甚深菩薩初心學
諸法如實因
縁。攝心
入理也
二教化甚深後得智救
衆生也
三業果甚深
種熏本識起果報。
非有人我也
四説法甚深一味法界隨縁成
多種。一多自在也
五福田甚深初雖依施者用心不等故得報不同。
終依佛大悲甚深故皆令得解脱也
六正教甚深以正教爲精進縁。
勤觀修行速解脱也
七正行甚深
所聞法起如説行。雖多聞
不修行不入佛法也
八助道甚深智慧爲正
戒定等爲
助。正助相資
必成果也
九一乘甚深諸佛因果皆同。隨衆生
感見佛法有差別
十佛境界甚深有二。一所證境。眞俗等。二分齊境。
小乘三十四心後。三乘十地滿後。一
乘因果
同境等
以此十甚深法該攝佛教。窮幽盡微
以爲十信菩薩觀解玄妙。依餘師意以光
明覺品爲如來意業。雖爲所信境非能信
法也。兩師意計其玄意可會之而已
第二十住者。以深般若住於眞理故名爲
住。亦是安住菩提心故。經云。菩薩住處廣
大與法界虚空等云云是其義也。一發心
住。謂觀十勝縁縁佛十力發菩提心。二治
地住。謂常隨空心修諸行門明淨心地故。
三修行住。巧觀空有増正行故。四生貴
住。生佛法家種性尊貴故。五具足方便
住。帶眞隨俗習多善巧化無住故。六正心
住。成就般若故聞讃毀佛法僧等其心眞
正念不動故。七不退住。入於無生畢竟空
性心心常有空無相願。止觀雙運縁不壞
故。八童眞住。心不生倒不破菩提心故。九
王子住。從法王教生當紹佛位故。十灌頂
住。從上九住常觀空理得無生心最爲尊
上。諸佛法水灌心頂故。圓融教中十住位滿
即成佛故也
第三十行者。已安住正位隨縁造修勝行。
目之爲行。一歡喜行。三施皆能悦自他故。
二饒益行。三聚之戒皆饒益故。三無違逆
行。忍順物理無所違故。四無屈撓行。勤無
怠退不屈弱故。五離癡亂行。以慧資定離
沈掉故。六善現行。慧能顯發三諦之理般
若現故。七無著行。不滯事理遠離於我及
我所故。八難得行。大願可尊又如大願
方能得故。九善法行。善巧説法成物軌故。
十眞實行。言行不虚稱二諦故也
第四十迴向者。迴者轉也。向者趣也。謂轉自
萬行令轉趣三處故。三處者謂大悲下化
故向衆生。大智上求故向菩提。上二隨相
也。以導前二令皆稱實故向實際也。一
救護衆生離衆生相迴向。謂大悲廣説名救
護。大智無著故離衆生相。即是廣大第一常
及不顛倒心故。二不壞迴向。謂於三寶等
得不壞信故。三等一切佛迴向。謂學三世
佛所修迴向故。四至一切處迴向。謂菩薩
悲願稱周法界令其善根供具悉周遍故。
五無盡功徳藏迴向。謂縁無盡境成無盡
善根功徳之行。得十無盡藏之果故。六隨
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謂修事善皆悉隨順
入於堅固平等法性。即一切善根悉堅固故。
七等隨順一切衆生迴向。謂以平等心隨順
饒益一切衆生故。八眞如相迴向。謂善根
合如同如體相無盡徳故。九無著無縛解脱
迴向。謂不爲相縛不於見著。作用自在
名解脱故。十入法界無量迴向。謂以稱性
起用以法界善根迴向法界故也
第五十地者。地有生成住持義。故眞智證
如生成佛智及諸因位勝功徳故。若因若
果皆依此地而能持故。一歡喜地。修願樂
行説十大願樂利樂故。便能斷異生性
障。謂二障中分別起者。依彼種立異生性。
故斷此便證遍滿眞如。謂此眞如二空所
顯。無有一法而不在。故證此便得名歡
喜地。謂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
大歡喜。二離垢地。修淨尸羅行斷邪行
障。謂所知障中倶生一分及彼所起誤犯三
業。斷此便證最勝眞如。謂此眞如具無邊
徳於一切法最爲勝。故證此便得名離垢
地。謂具淨尸羅離能誤起微細誤犯煩惱
垢故。三發光地。修於禪行斷暗鈍障。謂
所知障中倶生一分。令所聞思修法忘失。斷
此便證勝流眞如。謂此眞如所流教法於餘
教法極爲勝。故證此便得名發光地。謂
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
四焔慧地。修道品行斷微細煩惱現行障。
謂所知障中倶生一分。第六識倶身見等攝。
最下品故不作意縁故遠隨現行故説名微
細。斷此便證無攝受眞如。謂此眞如無所
繋屬非我執等所攝受。故證此便得名焔
慧地。謂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智
慧増故。五難勝地。修四諦行斷於下乘般
涅槃障。謂所知障中倶生一分。令厭生死
樂趣涅槃。同於二乘厭苦欣滅。斷此便證
類無差別眞如。謂此眞如類無差別。非如
眼等類有異。故證此便得名難勝地。謂眞
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極難勝故。六
現前地。修縁生行斷麁相現行障。謂所知
障中倶生一分。執有染淨麁相現行。斷此
便證無染淨眞如。謂此眞如本性無染。亦
不可説後方淨。故證此便得名現前地。謂
住縁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現前故。七
遠行地。修菩提分行斷細相現行障。謂所
知障中倶生一分。執有生滅細相現行。斷
此便證法無分別眞如。謂此具如雖名教
法種種安立而無異。故證此便得名遠行
地。謂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
道故。八不動地。修淨土行斷無相中作加
行障。謂所知障中倶生一分。令無相觀不
任運起。斷此便證不増減眞如。謂此眞如
離増減執不隨染淨有増減。故證此便
得名不動地。謂無分別任運相續相用煩惱
不能動故。九善慧地。修説法行斷利他中
不欲行障。謂所知障中倶生一分。於利樂諸
有情事不欲勤行樂修己利。斷此便證智
自在眞如。謂此眞如於無礙解得自在。故
證此便得名善慧地。謂成就微妙四無礙
解。能遍十方善説法故。十法雲地。修受位
行斷於諸法中未自在障。謂所知障中倶生
一分。令於諸法不得自在。斷此便證業
自在等所依眞如。謂此眞如普於一切神通
作業總持定門皆自在。故證此便得名法
雲地。謂大智雲含衆徳水蔽如空麁重充
所依法身故也已上五十位。加等覺
妙覺名五十二位也
問曰。此經説初心即極義其旨如下
成立。可知
 何得
説如此諸位次第耶。答。香象大師釋此義
云。以此經中安立諸位有二善巧。一約相
就門分位前後。寄同三乘。引彼便故。是同
教也。二約體就法前後相入圓融自在。異
彼三乘。是別教也。但以不移門而恒相即
不壞相即而恒前後。是故二義融通不相
違也云云如文易知。但大華嚴論第八云。
又此經四十品中以法界品爲正宗餘品
爲伴。爲十方諸佛以自心分別煩惱成一
切智一切種智法界體用以爲所乘成正
覺故。此根本煩惱非三乘所知故。二乘且
伏而不起。菩薩以空觀折伏無現行故。廣
如勝鬘經説。一切衆生以法界門以爲開
示悟入。明如來根本智是衆生分別心契同
無二故。則法界自在故。以是義故十住初
心便成正覺。以將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
法門治令慣習智悲成就。更亦不離初心
法界智體用故。但以此法界智體用無依住
門治諸習惑。惑薄智明分分殊勝。但須定
慧照用身心諸法内外。無依無根無本諸貪
恚癡漸漸微薄諸佛智慧漸漸増明。法樂自
娯非貪世樂。此是法界中漸漸非始末也
已上此則香象大師等依十地論立因分果
分可説不可説二門判諸位。於十地中以
果分爲不可説。於因分中方便寄法分齊。
一乘三乘或同或異。於一乘中立同別二
教。於次位中立行布圓融二門。以此善巧
無不攝盡諸乘也。今廣論等意於信位中
起文殊大心。信不動智佛等即是我心自性。
於地前三賢初發心住中即能頓證佛果法
門。其後次位行相皆同。謂十住中修精進行
樂觀法性。十行中修精進行處世益生以
行潤物。十迴向位中修精進行圓融理智
大悲令均平。餘行例然。如此隨増進立次
第。以同一智印印之五位皆在初心。此智
現前位無三世別。初後相即也。此論宗取彼
二門中果分別教義一向爲經宗旨也。入證
修行玄妙良應如此故也。留意可思之。其
論宗所立斷惑證理分別具如廣論中説
第二出佛光表相勸因果同體信者。前光
明覺品時所放光明者。於初會中説果徳
法門時從眉間放大光明。名曰一切菩薩
智焔明照曜十方藏。照十方已入足下輪
中。今説信法時從足下放出。如諸到所
詣依足行歩爲行歩佛果表以信足爲
本故也。其初信皆以文殊妙慧信毘盧果
徳故其義如
下説
二聖相從成立因果同體信法。
依此信力故終心即生佛家也。次説十住
時從指端出。説十行時從趺上出。説十
迴向時從膝輪出。説十地時又從眉間
出。十地是因位終故所放光明還同果光
也。如是最初信光以最極果光爲體。乃至
展轉如登山頂。五重上昇還入果光住處。
表因果相即同體一性義也。若非此妙因
不成無上佛果。是故一切行者初發心時必
親近大善知識聞大法可樂求大果也。若
有此信徳人其所行即如文殊普賢等。如
彼十不善業感三塗苦果十善業因得人天
勝報。若因果道理不改此亦不可疑也。如
大華嚴論第四云。今言十信者信何等位
決定成於十信之門。如經十信中光明覺品
云。十方一切處文殊師利。於十方一切處
説十方一切處法門。歎佛十種果徳以成
信位。如光明覺品説。又令起信根者轉更
明淨。文殊師利又問十首菩薩等業不知心
心不知業等十問。令起信者自身觀照轉
令深固經云。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
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又作水流火焔風起
大地所生不相知喩。又下頌云。分別觀内
身。此中誰是我。若能如是解。彼達我有
無。如是文殊師利問十首菩薩所成十信觀
行之門。具如問明品説。又賢首品中從凡夫
位以信爲首。決定取佛大菩提果故。從凡
夫地信十方諸佛心不動智與自心無異
智故。只爲無明所迷故無明與十方諸佛
心本來無二故。從凡夫地信十方諸佛身
根本智與自身無異故。何以故。皆是一法
性身一根本智。猶如樹枝一根生多枝葉
等。以因縁故一樹枝上成壞不同。故從凡
夫地信如來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我悉盡
能行之。何以故。自憶無始時來波流苦海
無益之事尚以行之。何況如今有益之事。菩
薩萬行濟衆生事豈不能爲。從凡夫地信
十方諸佛皆從三昧生我亦當得。何以故。
諸佛三昧皆從如來自性方便生。我亦具有
如來自體清淨之性與佛平等。從凡夫地
信十方佛一切神通我亦當得。何以故。諸
佛神通依眞智而得。我但依眞性智中無
有煩惱。無明成智一切業亡唯有智慈通
化自在。從凡夫地信佛智慧我亦當得。何
以故。一切諸佛悉從凡夫來故。從凡夫地
信佛大悲普覆一切我亦當得。何以故。諸
佛大悲從大願起。我亦如諸佛發大願
故。從凡夫地信佛自在我亦當得。何以故。
諸佛自在於性起法門智身法身入衆生界。
不染色塵諸根自在。我亦不離性起如來
智故。從凡夫地信自發心經無量劫修功
徳行滿位齊諸佛。不移一念。何以故。爲三
世無時故。如是從凡夫信解始終徹佛果
位。如上所發十種信者必能決定成就十信
之門。住於堅固之種永不退轉已上又同
論第六出十種見佛不同中云。一人中見佛
但有三十二相。二諸天見佛但有八十種好。
三諸龍見佛或同人所見或見但爲大龍
王也。餘畜例然。四諸仙人見佛但見仙人。
五諸餘外道還見佛與己同類。六八部神等
見佛與己爲王。七小乘人見佛爲大聲聞
入縁覺人見佛還爲縁覺。九權教中菩薩
見佛但爲三千大千世界之主福智充遍三
千大千世界。十一乘教中菩薩見佛爲十佛
刹塵蓮華藏世界海法界主。具云十佛刹塵
蓮華藏世界。爲明無盡總攝一切刹故。福
智充滿一切諸刹無盡相海重重故。如上
十種見佛不同皆由發心之時信樂差別。以
信樂力故見佛不同。是故當知發心之者
發廣大心信廣大教門。發廣大願行廣大
行。入廣大智利益成就無盡衆生。即得速
成菩提行願福智悉皆圓滿。若不如是終
非畢竟成大菩提已上上所出果光因光互
用之方便於通玄廣略諸論處處解釋中出
其大意。又爲令諷誦記持出一二正文。設
雖制信受於經論有心人誰不愛樂佛徳。
如來出世偏爲此一事一代聖教專勸此
一事耶問曰。聖教中一乘經中示悉皆成佛旨。餘三
乘小乘不然。何故云聖教皆勸此一事乎。
答。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眞。
攝末歸本旨無非此事
 如跉跰之賤人忽
登輪王之寶位。求道之君子誰不捨身命

次正釋圖印文義亦有二。先總標大意。後
別釋文義。初中。先問曰。何故立此圖印乎。
答。灑甘雨於火宅得大車於露地豈不歡
喜耶。此文總括五位之法門該羅十佛之
境界。直至道場之寶乘現身成佛之祕術也。
是故圖印文義置之座右。諷誦思惟爲抑
廢忘也。就圖大體有五段四對法門。謂於
中央竪有三行。於上下横有二段是爲五
段。如圖易知。次四對者。一能成所成對。二
能生所生對。三能入所入對。四總別教義對
也。第一能成所成對者。於中有二重。先中
央三尊擧能成三尊取所成三法。即擧人
取法也。即爲人法一對然不別開法也。次
右方一行依能成三法所成立大智也。此
又對中央爲能成所成對。可知。次能生
所生對者。右方一行對中央爲所成。對左
方爲能生。次能入所入對者。左方一行
對右方爲所生。對上方爲能入。上方即
對左方爲所入。即圖中有三道印文連屬
之。次下横一段文明上差別義能説教文也。
即爲總別教義對也。無如上別法體故無
連屬印文。其一一義理至下可知。准一乘
法界圖等顯所表者。中央三尊名字雖不
同合二聖理智二行爲毘盧舍那。故是爲
果位一尊。即約人者因果自在義。若約法者
表理智相融義也。次左方法門爲普賢。次
右方大智爲文殊。如名字易知。但一一文
義雖理智雙含其義如
下説
左方名法門且屬
理。右方名大智且屬智。普賢文殊主理智
二行如諸部大乘聖教説。即爲毘盧舍那普
賢文殊三尊也。次上方一行即初發心住念
佛三昧解脱門名字也。約一乘教中央三行
約人雖因果不同。約法以此因果義成一
乘十信法。故即以此空智慧門爲十信終
心。以諸佛境界智慧門爲初發心住。即以
此中央三段皆爲能入門。入上方發心住。
即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義也。問曰。前序分云。
以通玄解釋爲別證云云然者論主處處解
釋中云普賢差別智。今何故以普賢爲理
門主耶。答。今此普賢文殊理智門依諸教
約二聖功徳各有二義。即二聖各主理智
二門。其文殊大智普賢理性如常説。其文殊
理普賢智者如廣論第五十四云。文殊爲法
界理普賢爲法界智。理智妙用爲一佛門。
以此一門爲化群蒙分爲二法云云是故
二聖皆具此理智二門。各隨便説其一門。
今爲成一乘行者之法則於信位中取順
理正信。顯其所順理准餘經論先取普賢
理性總釋圖印文義。廣釋中順論宗故多
用差別智之言。思之可見而已。顯其上下
所表者。善財童子至徳雲比丘處。比丘於
妙峰山頂説此三昧法門。又如來於須彌
山頂加法慧菩薩令説此法門。表住位高
勝義故也。今依表山頂安上方也。下三
段信位故。表卑劣義故。表初首義故。表根
本義故左下方也。中央三行下横一段文
無別所表。爲大菩提心行者明示行法文
也。已上先總標大意已
後別釋文義中。先問曰。是爲自安立乎。若
爲有憑據乎。答。一一文言更非自案。況
於義理乎。先一乘行者三聖爲體義者。一
宗大意處處解釋也。更有別章名三聖圓
融觀。今文殊毘盧普賢者出華嚴決疑論信
位中文。右方大智名字又出同論中。左方法
門名字又出華嚴十明論。上方法門名字即
初發心住知識徳雲比丘所得解脱門也。出
略論廣論十明論并大經處處解釋中。下横
一段三十七字文即華嚴十明論文也。安立
次第亦總一宗大意。別此二部論所詮也。又
是華嚴廣釋論大意也
次一一引證據釋名義者。亦分爲二。一定
散用心門。二正修觀照門。初中先於信位
中以三尊法爲所求境。漸漸見聞積習得
普光明智。其初心散位即是信位始也。空智
慧現前是信位終也。然菩薩用心四儀必應
與慧倶行。如彼説根本智以文殊妙慧爲
前使者。彼以毘盧果智爲根本智以行者
智爲文殊也。此亦可説云。行者散位慧是
觀照空智前導也。大小權實皆隨加行差別。
修行亦有淺深。是故以定位爲正以散位
爲助。正助相資證入一乘佛果。是則助道甚
深義也。若不爾者一闡提位相似修行更無
入道期。是故行者必須訪善友深辨得信
住一對入門分別邪正決斷淺深。然後在
定位觀照散位法在散位硏習定位法。其
大體者和合三尊法體成就普光明智也。
於此中加行始於散位本智起於定位。定
散相融始終即入加行根本體用平等也。約
十玄門中教是定散平等一乘教也。義是定
散平等一乘義也。理是定散平等一乘理也。
事是定散平等一乘事也。餘義可准知。六
相圓融十玄縁起妙義此中可廣説。一乘圓
教初心究竟義先顯於此中。是故立定散用
心門。就中普光明智雖通二位。定位觀照
位印萬法爲佛境。三世劫海在一念無邊
佛境不出一心。是故以定位爲終心也 
就此門中有二。一能成三法。二所成大智
也。先出能成三法證據者如華嚴決疑論
第一云。修行者常以此文殊師利毘盧舍那
普賢三法爲始終之體已上釋曰。即是第一
開廓行者心令同三法義也。毘盧舍那是
主普賢文殊是伴也。何故不云毘盧舍那普
賢文殊。或不云普賢文殊毘盧舍那。云文
殊師利毘盧舍那普賢者如同論第四云。從
十信心修行至五位未終。常以文殊師利
爲簡擇引導之首普賢爲伴。至入法界之
果門即普賢爲首文殊爲伴。根本智常爲
此二法無染之體云云今即十信心之始故
以文殊爲首以普賢爲伴。此文中所言
根本智者即是毘盧舍那也。言二法無染之
體者非唯文殊之慧。非唯普賢之行。智行
平等爲果。今約信位文殊之妙慧簡擇一
乘之實行引導毘盧之妙果。故云文殊毘盧
舍那於此信位中普賢是伴故置終也。謂
從毘盧根本智中生文殊妙慧。亦起普賢
妙行。二法倶從毘盧本智中出。於中因門
文殊爲先果門普賢爲先也。此義約此文
作説也。餘處此三尊多有前後。其義隨宜
可准釋耳。謂行者於信位初心同此三尊
法。何者先約常途於始終因果有信比證
三心。於信位中能所相順故有同一義。於
比位中起尋思如實觀智故有同一義。於
證位中全體冥同故有全同義依論家意可
立信證二心。
今明信位中能所相順義者。謂修行者厭我
執故出有漏人天。捨法執故非二乘。心行
甚深故非權乘菩薩。常與文殊大智相應
簡擇權實文殊爲
體也
但此中所言權實者非謂
彼大乘中權實二教。但簡擇諸法中理非邪
正也。如廣論第二十九云。文殊師利此云
妙徳。以妙徳善簡正邪自在故云妙徳。此
是東方卯位也私云。指金
色世界也
明卯主東方震卦。
震爲雷動啓蟄發生之始。明此妙慧是震動
發生信心之始。是故亦云妙生菩薩。爲明
一切諸佛從此慧生十信解故。乃至滿足
菩提一切願行海故已上今論意直以文殊
爲一乘信位行人。以不動智佛爲十信所
信之果。如此行相甚深。然准上所出香象
大師解釋於一乘中立同別二教。説約相
就門釋引三乘以爲同教。設約體就法釋
相入圓融以爲別教。今約實義理智徳周
遍故。約大種性人驗知其觀智以前心行
亦有此三聖爲體義。如彼宗家有一釋以
此三聖爲三寶中即以文殊爲法寶。此義
配三種三寶即可爲約同相説。然同相三
寶約生佛二心上立之。三聖猶可遍衆
生。況於文殊耶。仍今約一乘行人於定散
二位初後二心中驗知之。即有文殊大智簡
擇功能也。何簡擇耶。謂此人依宿世蒙善
友之攝受聞大法故。其心行眞實甚深有
成就賢善法。謂於善惡中捨惡取善。於
善中捨邪取正。於正法中捨小取大。於
大乘中捨權取實。於實教中捨三乘取
一乘。於一乘中捨懈怠不修過起勇猛精
進行。是謂簡擇也。依止大智中照見一乘
勝行賢善爲性故不愚迷權實法。是
普賢差別智用也。普賢爲體也
 依二行相
應故於諸行中無所不遍觀照毘盧舍那
爲體也
則總於行者心以三聖功徳法門爲體也。
但此中文殊名字如前釋毘盧遮那者。廣論
第一百十六云。毘云種種光明。盧遮那云遍
照。以差別智爲種種光明。以根本智爲遍
照。此二智約用成名其體用一也云云解曰。
約常途説差別智者後得智也。根本智者即
如名字。亦曰正體智是也。即以普賢差別
智文殊正體智和合圓滿爲本果也。普賢
者。廣論第十一云。行與理齊利生皆遍號
之爲普。知根利俗之稱之爲賢又同論
餘處有解釋大旨同之。可准知之
問曰。准此義於彼小乘修行人。可云以聲
聞縁覺法爲始終體乎。答。此可爲分別記
四記中分
別記也
約種性有此義。是故聖教於其初
心云聲聞心縁覺心菩薩心等。約智行無
此義。是故三乘教中無初心即極義説三祇
百劫滿成佛等。況於小乘耶
問曰。然者約前種性義小乘可然。三乘教
中三機得益可云以何法爲體。答。直進
以菩薩法爲體。二乘通大小也。何者初心
不知大故用小法。後心入大故用菩薩法
也。是故香象大師釋云捨二乘名得菩薩
稱者即此謂也。於此中應成四句。一聲聞
法非菩薩法。愚法二乘也。二菩薩法非聲聞
法。一乘菩薩法也。三聲聞亦是菩薩。不愚法
二乘漸悟人是也。四非聲聞非菩薩。法可
知。但以普賢文殊爲一乘二大弟子。以舍
利弗目連爲三乘二大弟子。此以三乘中直
進攝一乘。同是大乘故。以愚法小乘攝權
中小乘。同是小乘故。然擧大小倶益人爲
普爲乘教所化首。又是三乘尊定慧一乘尊
理智。故有此義。今約實義分二類也。雖
作此釋三聖爲體義是一乘初後相即自在
無礙談也。尚不可預權教。況於小乘乎。是
故於小乘權教無盛談明文。未必可好翻
釋也。可准思之
問。此中信位能所相順義等者。是可爲約
種性説。然今所説初後相即自在無礙談等
者。是一乘六相十玄智行現前極説也。何
作此説耶。答。一乘教中初後相即。故種性
此中種性者約
信種説也
亦以甚深也。如彼大乘中言
説羅漢實義。可例知之。然又約種性有
初後相即義。彼同時門中教義理事相即等
義始終皆周遍故。設雖自不覺悟。遇一乘
善友聞一乘大法。起愛樂心運三業行。是
名相順。相順者翻相違義也。謂縁深法還
生謗心。猶有菩薩稱。如説菩薩之名從聞
謗之日起者此之謂也。況縁甚深法生極
重信心。如説性習二性縁起不二。以一
乘深法爲所縁聞熏習所成之初信悉以
所信法爲體。即此經十信全信十方諸佛
性相大智無差別性者處處解釋也。亦如
上已出。凡此三聖爲體法則一乘一家尊貴
法印故。如廣論第三云。化佛教中設有菩
薩非文殊普賢。設有文殊無普賢。設有普
賢無文殊。設有文殊普賢不自相問答。又
不言一切處文殊一切處及微塵中普賢故
云云
取意
是故此作一乘大機行者法則也。印
是堅種熏習圓機也。智行諸義悉可具足
云云可准知之。又於此位中文殊大智即
十位也。普賢差別智即十行也。融此二種
流至三處衆生。菩提。
實際也
十迴向也。總融前眞
俗起無作智行即十地也。前三位是教道。
此一位是證道。圓滿教證爲佛果。即無作
無功用大智普光明徳顯照。即是毘盧舍那
也。又依別釋以位位所證爲普賢。以位位
能證爲文殊上教證等者約常途説。依此論家
從十住初心立見道名。故於三賢
以上有證義。又有人解行三普賢。文殊亦可准此。
故説因分云普賢門。又云文殊門。此義可見至相
孔目十玄門
等也 云云
以位位成佛爲毘盧舍那。約十信
所信境説佛境界法爲所縁。況於住行等
乎。今開廓信境令同五位。故此等諸義皆
通在信中也。言始終之體者以信位爲始
以佛果爲終。位位亦有始終。於此中以
此三法爲體也。義准可知
問曰。准論家意於三賢以上可立此義。
如論云。文殊爲始。見道初法身本智之門。
普賢即爲始。見道之後行行之門。佛即二事
之中無作體也已上此論宗意以十住名見
道。故不可屬信位如何。答。論文且約智
行故雖作此説。理實可通信位。一乘者六
位倶一乘故。如至相要問云。見聞以去即是
一乘云云又決疑論第一上所引證據文首
云。此三法文殊。毘盧。
普賢也
是一體性。初發心者皆
須以禪定觀照助顯方便發起令明。以此
信心之後安立五位之法進修之行。治此三
法漸慚令明等云云。此隣次上
所引文來也
又同文終云。初
發心者一一遍知法則也。立志作意一似
佛所行行之樣方成信心。此是信他佛所
行之樣以成自己信心等云云如此非一
故作是説也
問曰。於此三法中爲皆可具此乎。若爲
有廢一二義乎。答。隨闕一時不成。如廣
論云。若廢文殊存普賢。所有行門屬有漏。
若廢普賢存文殊。所證寂定是二乘。若廢
佛存文殊普賢。佛是覺義無覺者故。以是
義故三人不可廢一如文可知。清涼大師三聖
圓融觀中就三聖功徳相融
義中盡一宗奧旨。乃至攝一代聖教
旨。又攝諸佛菩薩萬行。可見彼文
次言所成大智者即是右方自性普光明無
作大智也。同決疑論第一云。但以自性普光
明無作大智如虚空平等無作大悲住衆生
見。應根利物。而無失時無所造作。法如
是故等云云釋曰。此文中擧大智大悲二徳。
今右方文擧大智一徳攝大悲。爲順中方
也。即配釋中央三尊法者自性者普賢性起
智也。准釋餘經論即如來藏理體也。普光明
者文殊大智也。無作大智者是毘盧舍那也。
謂無作者翻有作。謂因位智修起也。縁生也。
果位智本有也。稱性也。即具此義故云大
智也。上約人釋。若約法者不取三尊。即如
次理智二行并二行合也。即以中央三尊法
所成立行者心也。其成立義如三法義中説
中央
義也
上約人法用離釋。亦有合釋義。謂自
性者即是大智自性也。識智相對中以識爲
相以智爲性。如常説。普光明者情識與無
明相應故癡暗爲業。無普光明義。大智離
無明照了境故云光明。照了用通眞俗故
云普也。此業稱性徳故云無作。具此義故
云大智也。可知之。次文言如虚空平等
無作大悲者。即前大智相導之大悲也。言如
虚空者前大智云自性。自性即理也。即順理
大智相導大悲故云如虚空。言平等者又
前普光明義。智有遍照義故云普光明。理
有周遍義故云平等。無作者准上大智可
知之。言住衆生見者有二義。一大智中
不見生佛不同。今大悲中縁衆生故云住
衆生見。此約能化説。二住者任也。見者衆
生意樂也。如廣論第九云。佛於一切衆生
心海任物自見。各得自法皆合向善及得
菩提云云謂任衆生差別自見説法化導
之。此中自見者即自意樂也。此約所化説。
言應根利物者如文易知。問。意樂與根機
有何差別重言之乎。答。根機約種性意樂
現行心也。言而無失時者攝取歡喜衆生
調伏剛強衆生。見大小根機生熟時攝伏
不失時。如不思議品未曾失時中説。翻此
云失時也。言無所造作法如是故者。此悲
智本有徳故云無所造作。稱性徳故云法如
是故。如理可思之。已上釋能成所成對文
義畢。即是定散用心門也
華嚴修禪觀照入解脱門義卷上








華嚴修禪觀照入解説門義卷下

 西山蘭若沙門高辨述 
從此第二正明正修觀照門。即是如次左方
上方能入所入對義也。先左方空智慧光明
普見法門者是能入門信位終心也。謂於中
央三法中理智相融。文殊大智中有三聖重
重功徳。普賢差別智一乘理智相
融五位智也
中有三聖無
盡無盡功徳。毘盧舍那果海中有三聖甚深
甚深功徳。於中初十住。次十行。十迴向
融此二行。以此二行證道爲十地。以有作
無作教證滿爲佛果。此約攝末歸本門説。
又約依本起末門説者。謂從無盡果海寄
一周圓數説之爲十重。證位有十重十地
是也。比位有十重三賢是也。於中依下中
上不同有三十心也。信位有十重十信是
謂其生起者。無限智悲成佛徳。如來説佛果法授
衆生時。以大智大悲成十地。還以十地成住
行等諸位。是故初發心即入十地智。以一智印印之
更無五位別。隨其生熟方便差別。其漸入次第者。謂
十信信佛法。十住住佛智慧家。十行行佛行。十廻向
圓眞俗成大悲。十地蘊修前三法令慣習成熟。故
佛果此諸法周遍圓滿無
作體性也。可思准之
行者於此五位中。先對
善友聞一乘大法起前十信心。於信位中
圓融此三法爲心名曰自性普光明無作大
智也。此則修行者定散二位倶行之用心方
便也。今此空智慧光明普見法門者。修行
者於定位起觀照時。以此門爲方便入
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謂
一向情識所知之前萬法差別各有所依。淨
穢差別生佛不同。善趣惡趣苦樂同異種種
無量。未有十方三途自心之境便成智境
與一切衆生及以諸佛同一智海之門。是故
不隨情識所知。隨分起眞智可觀照之。先
須於散位對善友善友義雖多種。以有大智
大悲徳名善友。大智徳通
達諸佛正法。大悲徳對衆生不貪名利。以大慈悲
憐愍衆生。以大智説如實正法。能所相順佛道得
開發。悲智體用互
相導。義如常釋
求學權實義理漸頓不同捨
權取實。如前説與三尊法合。可令普
光明智現前於心中。又如律所説深離財
色二欲。離財欲故身處閑靜。離色欲故心
清淨。須起深心受修禪法。於禪法中有
情識都滅方便此條就顯密有種種祕方。更問
明師。不能顯露而已。但此云
都滅者不必如滅盡定等。唯用禪門方便令不生
事識分別。觀心凝然一向照見無生眞理。是名都滅
也。如彼意言
無分別觀等
 受學此法後澄心於朗月覺
眠於松風。深修習思惟之時。十重作想約此
三昧
觀作説。其觀
門如別記説
成已至第十重位。自心同虚
空朗然安樂。十方遍觀都無内外中間深義
更問
方始了知空慧現前。觀察一切衆生及以國
土皆如幻化無有體相。空慧自性皆周遍
故。一切諸佛成正覺轉法輪三世諸劫在一
時。無時分延促安立之相。如十明論云。心
無即境滅識散即智明者即此義也。是名入
解脱門。亦名入佛知見。亦名念佛三昧等
云云但此中言心無境滅者。依前所説顯密
情識都滅方便故心境滅無體也。此一箇條
須問禪師并眞言阿闍梨。或依心境縁生
無性義故云心無境滅。於中心是性無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