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論章 (No. 2329_ 景雅撰 ) in Vol. 72

[First] [Prev]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29

華嚴論草
問。第五修行所依身章心。小乘佛身皆分段
實身非化可云耶 答。章云。若依小乘。但有
分段身。至究竟位。佛亦同然。是實非化云云
 問。依小乘薩婆多心者。唯此洲釋迦實非
化佛。餘四天下佛皆可化佛也。何如此釋乎
  答
問。始教大乘意。有迴心・直進二義。且迴心
教意。以分段身至究竟可云乎 答。章云。若
始教中。爲迴聲聞。亦説分段至究竟。佛身
亦爾。然是化非實也云云故此迴心教意。以
分段至究竟可云也 問。凡大乘心。有二種
生死。但何云分段至究竟乎。況聲聞人依延
促壽邊除定力受變化果報耶。又於佛身論
三身功徳。寧但付化身不論變易乎 答。二
乘人以分段身永入無餘圓寂故云爾也。次
於佛身者。先小乘中。以王宮誕生身云實。今
始教中云化故。付化身引小乘。是其意也
  問
問。始教大乘實報門意。以分段身至金剛已
還可云耶 答。章云。二就實報。即説分段至
金剛以還。以十地中煩惱障種未永斷故留
至金剛故。更有惑障。何得不受分段之身。十
住經中。十地已還有中陰者。是此義也云云
故此實報門意。以分段身至十地可云也 
問。八地以上於煩惱障永伏不行。更無現
惑。何更受分段身耶。次引十住斷結經何
説證之耶 答。凡此章之意。菩薩留煩惱種
子至金剛心故。已有惑障。何不受分段身。若
八地以上決定受變易身者。何於第八地初
不斷一切煩惱種耶。次十住經中説。佛入無
形觀三昧。見五道中陰衆生。乃至後見彼
中陰形質。從一住地至于十住地云云大師
引此説判十地分段也 問。瑜伽・唯識中。專
判七地以前分段。八地以上變易。所謂八地
已上智障爲縁受變易化也。皆瑜伽・唯識性
相判地上皆分段耶。次十住斷結經説。菩薩
爲利生所化現也。更非實分段歟 答。凡始
教大乘意。有寄顯實報二門。唯識・瑜伽八地
以上變易文。當寄顯一義。若依實報門意者。
十地皆分段也已。故留惑至金剛心。何不受
分段身哉。依之雜集論云。已離欲聖者對治
力強故。唯未永斷。然此處不説現行。彼由隨





眠勢力。合生相續中。有初相續刹那。唯無
覆無記。以是異就故云云又梁攝論之中説。
諸菩薩永除上心欲。但留隨眠欲故。諸菩
薩得出離成佛。何以故。若不留此隨眠欲。則
同二乘涅槃。若不除上心欲。則令凡夫不異
云云准此等文。理實報意分段皆可亙十地
也。但至七地以前八地以上分段變易者。寄
有功用無功用二位。定此等差別也。故依寄
顯心引諸聖教出十門不同。即此意也 問。
且此寄顯意者。假説准實義歟。如何 答。此
寄顯意。更又准假説也。深可存其心耳
問。就寄顯十門。且第四門心。七地以是寄
羅漢。八地已上寄菩薩位云云爾者引何經
説證之乎 答。引仁王經證之也。故章云。仁
王經云。遠達菩薩伏三界習因業果滅。住後
身中。住第七地阿羅漢位。此寄因中自在未
自在位。以分大少等云云問。勘彼仁王經
説。住第十地阿羅漢梵天位云云何皆經説
現文。引住第七地乎 答。勘彼仁王般若説
受持品中。説十三法師行訖。復次玄達菩薩
等説第七地功徳也。故云第十地者。加三賢
位至第七地云住第十地也。所以四五六七
地寄四果故也。經文明鏡也。疑難不可來歟
  問
私事云。言十地者。加前三賢故。名十地
之中。是第七地故。案云。章家七地准之可
知等云云上下引彼經疏等文可見之
問。始教大乘中述。八地以還菩薩略有二種
類。一悲増上。留惑受分段身。二智増上。伏
惑受變易身云云爾者此義大師許之乎 
答。大師破此義也 問。此説會變易初地已
上八地已上二説。尤叶道理。大師何不許此
義乎 答。破此義云。如此所説良恐未然。何
者。若悲増上其惠必劣。劣惠導悲。悲應滯
見。滯見之悲。豈名増上。縱悲智齊均。尚不
名悲増上。況以劣智導悲。而言増上。若智
増上悲劣。劣悲導智。智應滯寂。滯寂之智。
何名増上。以諸菩薩從初以來異凡小故。悲
智相導。念念雙修。如車二輪鳥之兩翼。何
得説彼有増減耶。當知由此始終二教麁細
異故有二生死。非由悲智互増上也云云 
問。爾者此悲智雙導義。大師依何論藏説如
此釋耶 答。大師依起信論爲如此釋也。故
章引起信論云。地上菩薩。種姓發心修行皆
等。無差別也云云 問
問。圓教意可立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乎 答。
圓教心不説分段變易也。故章云。若依圓
教。不説變易。但分段身至於十地離垢定
前。以至彼位得普見肉眼故知是分段也。又
如善財等。以分段身究於因位故也云云 
問。何故此圓教心不説變易乎 答。如世界
性等已上身分。甚極微細。出過諸天。應同
變易。但以此教不分生死麁細之相。總就過
患以爲一際。至信滿後頓翻彼際故不説也
云云文意者。以三乘教所説變易。望圓教世
界性等分段。猶以麁淺有異。況又此教心。不
分生死麁細之相。總就眞如不守自性過患。
以爲業識一際。信滿不退際上開圓覺時。頓
翻生死際。至妙覺朗然位也。花嚴初心究竟
佛專顯此釋耳 問
問。第六斷惑義章中。付明諸相應惑。爾者
始教大乘心。五識相應貪嗔癡三惑。可通分
別倶生耶 答。章云。五識得起初三。亦通
分別及倶生云云 問。五識無分別與彼相應
惑。通分別倶生耶 答。章云。由用意識中
邪師等三因引故。得有分別起也云云 問。若
依意識邪師等三因引者。餘七種惑皆可起
五識也。何不爾乎 答。唯識論中。五識唯
三。謂貪嗔癡。無分別故。由稱量等起慢等
云云但至意識三因引難者。自本無分別
故。餘七種惑不起也。意識中有隨念計度分
別故。慢等相應耳
問。末那相應四惑。但倶生不通分別。有何
故乎 答。分別之惑必依三縁生。第七識
無彼故。唯倶生不通分別也 問。末那無邪
師等三縁故但倶生云事不明。設自識雖無
三縁。傍意識力被引。何不起分別惑。例如
五識無分別。依六識三縁有分別起。例難更
齊等如何。況唯識論中。意識起時則二倶
轉。所謂意識及與末那云云轉識得智時。又
依意識轉染分爲無漏。是以非六七並起。又
斷之爲無漏。尤可被引第六識三縁也。何強
用自識無分別之故乎。加之無相論中。第二
執識通被内煩惱。見修所斷云云何云會彼
論文乎 答。凡付八識之斷煩惱。以唯第六
斷之義爲正。所以轉識相應之惑。偏意識斷
之。轉染分自爲無漏。尤有其理。故轉識得
智起惑多少。相應不相應更別也。不可例
同。次唯意識起時則二倶轉之文。顯不述二
識相應。忽難一定意識末那同時起。正第七
與第八可相應也。仍此文非誠證歟。次至無
相論第二執識乃至見修所斷文者。斷障章
中。彼文錯不可依用云云又准章下文。今此
無相論文。終教意第七相應煩惱分麁細故。
麁云分別。細云倶生也。是則寄顯意也。非始
教心云有通見修乎 問
問。始教大乘心。嗔煩惱可通三界乎 答。嗔
唯欲界云云 問。若上二界無嗔煩惱者。仁
王經中説滅三有嗔等煩惱。成實論亦應有
嗔。可會此經論所説乎 答。章次下文。上二
界煩惱。皆是有覆無記性故云云然嗔煩惱
是唯不善故。唯限欲界也。但至經論説者。仁
王般若言總意別也。是注經心也。成實存種
子故。可云有三界故。如此可會申也 問
問。先斷分別有其三人。所謂未離欲・倍離
欲・已離欲也。爾者後二人入見道時。前十
五心爲初果向。爲當中二果向歟 答。倍離
欲・已離欲者。見道第十六心。如次證一來・不
還二果故。定如次可云中二果向也。故瑜伽
論中。未知當知根當其三果向云云以知可
云中二果向也 問。唯次第證者思之。超越
者。見道前十五心可云初果向道也。依之大
乘義章中。以超越前十五心判初果向。如何
 答。已倍離欲・已離欲人。至見道第十六
心。如次證第二・第三果。無設可云中二果向
也。況瑜伽未知當知根定三果向乎。但至大
乘義章釋者。違瑜伽釋者。難依用歟。但彼
釋意者。勘淨影餘處釋。於見道者三果共向
故。定初果向也云云故可存此心也
  私云。淨影涅槃義記釋云。見道三果共向
故。雖超越者。判初果向也云云可勘之
問。頓出離聖者。得初果已。頓斷三界。漸除
九品云云爾者以何地爲依地乎 答。章云。
依止未至定等云云問。廣可依四根本定。何
限未至乎。依之述記中。通依四根本定云云
如何 答。此聖者源出對法論説。彼論已云
依止未至定。故任本論文如此釋也。但廣通
四根本定。何強遮之乎 問
問。超前三果得第四果可有乎 答。不可有
 問。聖者意樂不定。何應得第四果者無之
乎。況廣賢聖章中。瑜伽・對法更一種超前
三果。如彼廣説云云加之涅槃經。時須拔陀
羅。此稱善來比丘。鬚髮忽墮證羅漢果。是豈
非直證第四果者乎。又處胎經中。或有衆
生。從凡夫地。不向信地・須陀洹・斯陀含・阿
那含。取阿羅漢云云更不向前前三果取羅
漢。豈非超前三果類耶 答。超前三果得第
四果者。不可有也。凡云非想一地等智不
知。又述世道無容離有頂故。六行智力纔伏
八地修惑。非無漏智無斷有頂惑。此大小常
途道理。自他共許性相也。但至賢聖章文
者。先徳述此事。超前三界人。對法論中無此
説故。一種超前三果者。恐廣章文誤也。況彼
章文。上前之三果可有超義。必非第四。以有
頂惑非世間道能伏滅故云云明知廣章意。不
許超前三果得第四果者也。次至涅槃時須
拔陀羅者。勘彼後分文。得法眼清淨云云是則
小乘初果益歟又増壹阿含中。即於座上得
法眼淨云云此等所説無顯判無超前三果者
也。次至處胎經之説者。於凡位斷三空以還
或入聖位當羅漢向故。且云取阿羅漢歟。判
不向須陀洹等。又准此意可和會也。或古人
云。此經説權人行也。全非性相也云云 問
  私云。舊來爲集量論云義。以有漏智斷非
想地惑云云
興福寺永超僧都云。幼少時於叡山戲書
付此論義云云仍不可依用歟
問。始教大乘意。倶生煩惱障。初地已去自
在可斷。留故不斷。有何故耶 答。章釋此
故云。潤生攝化故。不墮二乘地故。爲斷所
知障故。爲得大菩提故云云 問。此四故倶
不明。先就潤生攝化故。道理不明。地上菩
薩深位薩埵。設不依惑種。何利生有憚哉。況
瑜伽論中。業力結生。謂諸異生。智力結生。
謂諸菩薩 依煩惱業力受生者。何不云
業力結生謂菩薩耶。依之法相意。依大悲
力。趣一切智故。名留煩惱也。既依大悲受
生。何用故留故耶。次就不墮二乘地故。地
前淺位。猶判七住以還不退位。況登地已上。
豈有退墮二乘之悲耶。加之下乘般涅槃障。
第五地斷之。不墮二乘地故。何通六地已上
耶。次就爲斷所知障故。又非無疑難。説斷
所知障。并可斷煩惱障。例如彼初地見道
位。二障分別頓斷。十地滿心速盡二障也。次
就爲得大菩提故。凡至佛果菩提。依斷二障
種習也。何爲證菩薩故耶。此等釋難思。如
何 答。凡潤生攝化故者。實地上菩薩高行
位。大悲攝生行。過地前麁淺之位。雖然未
至任運果位之時。非惑力者不得受生自在。
所以非願之上留煩惱。爲助願受生之縁也。
是非章主私釋。源出對法・唯識性相。但至瑜
伽論文。業力智力之差別。望寄顯説可説
也。次不隨二乘地故者。菩薩從深因大心偏
進一切種智位。全不趣二乘四果道。但所謂
若直往菩薩斷煩惱障種子者。恐不同二乘
速趣圓寂之行耶。所以行願自同云許也。終
斷彼惑非退大心云證小果。是以唯識論云。
非如二乘速趣圓寂。梁攝論。不同二乘速般
涅槃。此故全者過。次爲斷所知障故者。若趣
煩惱治道偏斷彼者。何間修所知障對治道。
故暫止煩惱對治。唯起地地障智障對治道
也。唯至初地見道位。二障分別頓斷。十地
滿心究竟斷盡之者。以生法二空觀速爲盡
二障故也。故以頓斷義不可難漸次斷之義。
次爲得大菩提故者。凡至轉依菩薩者。依
僧祇大劫二利行而留自在可斷惑者不留生
死普修二利行也。故勝行方成證大菩提依
者留惑種也。此等四故專有其理。更疑難不
可來矣
問。章文云。其所知障皆後地起惑於前地
起。或現或種以地地別斷故云云爾者望六・
七二識。所知障何可攝此前後釋耶 答。章
前後文相交。六・七二識所知障現起雖難分
別。且任先徳意一往分別之者。其所知障總
句攝六・七二識。所知障皆後地起者。七識
相應所知障也。惑於前地起者。明第六識所
知障也。或現或種以地地別斷故者。還結二
識相應也
問。終教大乘意。二乘聖者於煩惱障尚不能
斷。但能折伏。況斷所知障云云爾者引何經
論證判此義耶 答。大師引彌勒問經論也
 問。所述之義道理難思。一切二乘斷三界
惑障證盡無生菩提。大小經論性相也。何云
但能折伏耶。若云伏斷種子。何位盡言耶。次
彌勒問經論誰人造耶。依之如何。又次下楞
伽文亦如上説云云引此經説指何處云如上
説耶 答。終教大乘意。於愚法二乘者。觀
智劣故。究竟不能斷煩惱云也。故彌勒問經
論中云。不能如實修四無量等也。但於作
者。彼論不注之。雖然開元・貞元録等具載
之。況任管見。了義燈中又引之。法相宗非
不依用乎。次亦如上説文。先徳料簡之云。如
上彌勒問經論説也。非指別説處也 問
  私云。興福寺永縁僧正於維摩大會精義
時。毎座尋彌勒問經論作者。詳其用否。仍
以東大寺法相宗定嚴大法師。尋興福寺
學窓之處。有修學者云。述記末文義云。彌
勒問經論南地呉人非眞聖教云云爾者僧
正以此文精義歟。又五教指事煩如上説。
文頗難依用耳
問。終教大乘心。付菩薩斷惑。於煩惱・所知
二障。可分分別・倶生耶 答。不分也。故章
云。不分倶生及分別等云云 問。瑜伽・唯識
中。咸論分別倶生。何雖終教心。不分分別・倶
生二障乎。況所引證之彌勒問經論。是南
地呉人所造也。非眞聖教乎 答。凡終教
心。述不異眞如是煩惱義。存解惑同體義。何
彌分分別倶生論見修二斷乎。所知一切煩
惱障利衆生行故。初觀喜地時。不論見修一
時頓斷云也。故探玄記云。菩薩之人。無量
世來。爲諸衆生。作利益事。後見眞如甘露
法界。觀彼一切諸衆生身而實不異云云
問。終教大乘意。所知障細分亙十地斷之可
云耶 答。先徳有二義。煩惱所知二障。初
歡喜地斷盡。地上但除習氣云云或於所知
障細分者。亙十地斷之云。二先徳義可有也
 問。二義中何義勝乎 答。勝劣難分。但見
章正文。判地前伏使現。初地斷使種。地上
除習氣。佛地究竟斷云云故且盡初地之義。
專叶大師所釋可存申也 問。見章上下文。
所知障細分地上位地地可斷也。更初地已
上斷於知障一分麁故況探玄記中十一卷
云。若依終教。如梁論等。其煩惱種初地永
盡唯有彼習。其所知障一分麁者。亦初地
盡。餘分及習於諸地中各別正斷云云更云
餘分及習。餘分之詞無諍非云所知障細分
地地斷耶 答。所知障種子盡初地之義。依
章家上下之文勢。任始終二教淺深之義道
也。正判終教斷惑之時。云初地斷使種。判
地上除習氣。況置但除之言乎。加之更云。修
道位中轉復清淨等。更不可異求。但至章一
分麁者文。探玄記餘分及習之釋者。所知障
者微細障也。故細分習氣上之稱之。一分麁
者正種子也。探玄記及習之言。指上煩惱障
習氣也。更不可相違耶 問
 又樣。若有後義者。難答反上。可知之
問。終教大乘意。從初發心住不退墮二乘地
可云耶 答。爾也。故章云。初即不墮二乘
地故云云 問。六住以還名退位者。聖教定
道理也。又至第七位立不退稱。何此教意從
初住不退云耶。次引何經論證初即不墮之
義耶 答。六住已前名爲退分者。始教大乘
意也。今此終教中。依梁攝論・仁王經・起信論
等説。從初住判不退位也 問。瓔珞經中説
六住以還退分。所以以淨居天子法□王子
舍利弗等爲其證據。餘經論中。又以第七
住判不退位乎。況所引攝論中。述得出世
淨心。未云不墮二乘地。仁王經入生空位
聖人性故文。又十解已上得出世淨心等文
等。全未云不墮二乘地等。何以非明證之
文。大師如此釋乎 答。凡終教大乘心者。三
賢位皆不退也。經論廣八相作佛等事。皆從
初發心住所定也。況仁王經等中。十信定
輕毛位。以十解已上定不退位也。但至瓔珞
經六住退者。起信論中。判爲未入聖位怯弱
衆生示現其退而非實退也。大師得此釋自
述。馬鳴菩薩心。心爲慢緩者榮勵其心等
云云但至第七住立不退稱者。探玄記中釋
此事云。止觀雙運縁不能壞故云不退云云
所以依止觀雙運一義。更立不退稱也。以實
論之。非云六住以還退位也 問
  私云。瓔珞經文。依大乘始教心者。起信
論中強不可云示現退也。如何 答。一經
含多教。一教依多經心歟
問。終教大乘心。轉染末那得平等性智。爲
初歡喜地位。爲當如何 答。此教意。初歡
喜地轉染末那得平等性智云也。故章云。無
性攝論云。轉染末那得平等性智。初現觀時
先已證得。修道位中轉復清淨云云 問。無
性攝論此文者。釋轉識得智佛果位也。何引
此文爲初地斷七識相應之證。況孔目中引
無性攝論此文。如是等並屬初教云云師資所
釋豈相違耶 答。凡無性攝論文含二教意
也。但望此教消文者。初現觀時先已證得
者。正使初地斷之。修道位中轉復清淨者。除
習氣也。是則二地已上位也。於至相所釋者。
且寄始教心消此文也。如大師若依始教容
如彼説釋也 問
問。寄惑顯位門意。以四障習顯地上四位四
定四徳四報根。如何 答。今寄四障習氣顯
地上四位四定等者。相同世間。初二三地
得大乘光明三昧。滅闡提不信障習氣及因
縁生死變易報。證淨徳波羅蜜。相同二乘。四
五六地得集福徳王三昧。滅外道我執障習
氣并方便生死。顯我徳波羅蜜。相同大乘。七
八九地得賢護三昧。除聲聞畏苦障習氣及
有有生死。證樂徳波羅蜜。因圓果滿。十地
佛地。依首楞嚴三昧。斷獨覺捨大悲障習及
無有生死。得常徳波羅蜜也 問。隋唐攝論
並無配十地之。又無上依經及寶性論亦不
配地位。何如此配當乎。依之淄洲了義燈中
破之。次初二三地滅因縁生死。四五六地除
方便生死。不可爾。勘彼經論文。皆以方便
生死爲先。以因縁生死爲後。故攝大乘論
中。初二三四地滅方便生死。五六七地滅因
縁生死云云何況因縁生死是我徳之障也。何
進斷初二三地。方便生死是淨徳障也。豈至
四五六地耶。梁攝論云。能破一闡提習氣。即
方便生死障。於大淨由破此障故得大淨果。
能破外道我見習氣。即是因縁生死障。於大
乘由破此障故得大乘果等何違所依經論
文。判四種生死之前後乎 答。凡四種生死
之廢立。經論盛談。是故相續解脱經乃至攝
大乘論等。皆説四種三昧力通闡提不信等
之習氣。盡四種生死。證淨我樂常。所以花嚴
大師寄初二三地名方便生死等事。依經説
論傳人師所釋。況香象大師探一代聖教。有
隨文就義二釋。淄洲所似不顧此二釋歟。次
因縁方便二生死前後。大師所釋非無其理。
依佛性論心。無明住地生無漏業。有因縁
方便二義。所謂無明住地生福行名因縁生
死。是同類果故。生智慧行名方便。不同類
果故等云云爰知因縁方便互具其義。依之
相同世間。初二三地望無明住親因也。四
五六地四諦縁生觀解望無明麁方便也。依
此義前寄因縁後寄方便也。是則第二就義
釋也。若依隨文釋者。如經論説歟。依之眞諦
三藏。又同因縁前方便後釋給也 問
  私云。依無明生業識之次第。尤可有此義
歟。興福寺永超僧都。東大寺永延得業維
摩竪義。嘆香象隨文就義釋云。諸宗人
師多雖存此旨。未云隨文就義釋。花嚴一
宗始有此義釋云云
問。頓教斷惑引何經文證之耶 答。引法界
體性經文。故章云。我見際即是菩提故 問。
頓教意。從來無妄也。何引此文耶
  私云。東大寺覺嚴已講。初勤御前御論義
之時。天台論匠問覺嚴云。三世覺母大聖
文殊令教衆生菩薩行云云何説之乎 進
云。有處説此事令發衆生我見心云云
如此説乎 覺嚴答云。所出申者。法界體
性經説也。是則煩惱即菩提義也。故我
宗大師引此經説爲頓教證云云南北皆稱
美之。又達磨和尚有三人弟子。一人云。斷
煩惱謂菩提。一人云迷即煩惱。悟即菩提
云云一人云。本無煩惱。元是菩提云云
尚判云。第三義尤叶宗云云是則頓教證

問。圓教斷惑如何 答。章云。若依圓教。一
切煩惱不可説其體性。但約其用即甚深廣
大。以所障法一即一切具足主伴等故。彼能
障惑亦如是也。是故不分使習現種。但如法
界一得一切徳故。是煩惱亦一斷一切斷也。
故普賢品明一障一切障。小相品明一斷一
切斷者。是此義也。又此斷惑分齊。准上下
經文有四種。一約證。謂十地中斷。二約位。
謂十住以去斷。三約行。謂十信終心斷。四
約實。謂無可斷。以本來清淨故。廣如經説
云云今此文心者。不説煩惱體性。但付其深
眞如之用大。斷一煩惱斷一切煩惱。是則不
異眞如是煩惱義心也。心者。望識生染
義。敢不可論各別斷也。所障惑一障一切
障。亦以如此。所以論其證據。即普賢品明
一障一切障。小相品明一斷一切斷是也 
問。今此圓教心者。論相入相即旨故。於煩
惱障等。又一障一切障一斷一切斷云事不
明。相即圓融義。依一味法界。是即覺前境
界妄見細中。專但在事相局別。法界所治
各別故。是以設雖圓教心。何失煩惱各別
旨。所以理性是一故。能斷智雖照一切。別別
可斷云也。行布一門非無圓教。若夫依一味
法界道理。云一斷一切斷者。一衆生斷惑成
佛時。一切衆生同可成佛也。若爾者衆生悉
盡但可有佛界歟。所以生死無始。何今無妄
情境界乎。次引小相品文證一斷一切斷之
義不明。彼品云。若有衆生得聞此香。諸罪
業障皆悉除滅。於色聲香味觸等。内有五百
煩惱。其外亦有五百煩惱。二萬一千欲行煩
惱等演。擧八萬四千塵勞。此諸煩惱皆悉
除滅等云云是即依聞香功徳説除滅。未云
一斷一切斷也。普賢品中明嗔煩惱過患。説
則受百千障礙法門也。未云一障一切障。何
依此等文證此等義耶 答。凡花嚴圓宗心
者。説三種圓融顯法性圓通旨。一者事理圓
融。理事互融相入相即。二理理圓融。法界
一味唯理無妄。三事事圓融。當相圓融不待
縁起。今此三種圓融。專出花嚴止觀釋。如
次配終頓圓三教。既事事圓通自在無礙也。
以六相成之。以十玄證之。依之佛界衆生界
相入相即。故經云。以菩提身等衆生故。是
故衆生悉於中現。以彼所現同能現故。是故
衆生無不成佛云云是以一佛成道時。一切
衆生悉同成佛也。性起品中以喩顯説之云。
帝網有十方重重無盡。至一方王佛形像。十
方無盡至一時顯此形像。一佛成道時。十方
無盡衆生心性寶殊悉現八相成道影像。明
知全衆生令佛義時不増不減經説不也取意
書之
此喩猶不叶。本法衆生各在舊來如此之佛
故也。大師釋此等義云。當相即空之理。人
天乘妄情猶不悟之。豈以妄見難法性圓融
乎。故經云。以普賢眼見一切衆生皆已究竟
云云故小相品此諸煩惱皆悉除遣之文。望
圓經之大旨。是一斷一切斷之明證也。普賢
品即受百千障礙法門之説。任花嚴之大宗。
又一障一切障之云文也。次寄證位行實之
四義。判一經斷惑之中。第四約實心者。付
證剋體。從本一味法界也。其心懸本覺。其
旨仰果分也。如第二會寄縁説十之説也。以
三乘心餘宗釋。強不今難圓經深義耳 問
  私云。東大寺花嚴宗俊源大法師。於維摩
堂云。此義興福寺永縁權僧正。爲探題精
義云。難此義云。一成一切成。彌可同外
道量同虚空體常周遍之我云云大衆賢哲
皆怖罪報重者也
問。第七二乘迴心章中。有六種説中。何判
小乘義耶 答。章云。一切二乘皆無迴心。以
更無餘求故。如小乘中説云云 問。倶舍等
中述。轉聲聞種性二成佛三餘等云云何云
無餘求耶 答。證果以後無迴心云也
問。瑜伽・顯揚等論。明諸識成就不成就之
中。入無餘滅者。本轉二識倶不成就云云
何爲因。無餘後心相還生耶 答。章云。彼
諸論依始教門。引小乘故。所立頼耶行相麁
顯。不從眞起。故説有滅。又爲順小乘故。亦
許彼般涅槃非不究竟。故説入已不復起也。
今終教中。就實而説。既以根本無明動如來
藏成阿頼耶識。彼二乘人於此二法既倶未
斷證。何因得滅阿梨耶識。又由於彼無斷證
故。所得涅槃豈爲究竟。化城同喩應便失。又
由上四因故得生心也 問。瑜伽・唯識等論。
輔處菩薩所説也。何強下引小乘順小乘耶。
次就四故。第三根本無明猶未盡故釋不明。
若無明未盡者。何受變易生。然龍樹菩薩。有
妙淨士出過三界。是何漢當生其中云云
何 答。定性無性悉有佛性。三乘一乘差
異。隨縁眞如凝然常住。權實二宗不同也。所
以根本無明動如來藏阿頼耶識從眞起故。
二乘人不斷證之。何證眞涅槃忽至變易。但
此義是定判始終二教淺深許也。論其實者。
可無差別。是以分別愚法不愚法時。所存其
差異也。所以彼第七識相應惑。愚法二乘不
知斷證。斷非想地惑時。同盡之故。強不可
疑難來耳 問
問。就五果迴心。且其無餘劫限有八六四二
十千不同。依何故可云 答。章云。由根不
等故去有遲疾等云云問。依聲聞縁覺者。其
根有利鈍故可然。於聲聞四果者。雖有經生
多少。入涅槃時。皆證羅漢果。依何義辨四
果利鈍耶。況初果經生者。所通利鈍也。所
謂倶舍光法師釋中云。根最鈍者具經七生。
非諸利根生定滿七云云如何 答。涅槃經
中説。無餘劫限隨五果迴心。有八六四二十
千不同。大師釋經文云。此明最鈍須陀洹人
受七生已方入涅槃等云云明知隨經生多少
有利鈍不同云事。或分根利鈍。又但依生
多少劫長短判之義可有也。彼如業惑根有
殊故。成三九別釋也。又紀國惠淨師釋五果
劫限。依此義見 問
問。就明入無餘聲聞時劫限。心想還生。且楞
伽經乃至劫不覺文。大師何引釋之乎 答。
章引此楞伽文了。此文但總想説云云 問。今
此楞伽經文。云乃至劫不覺乎。故指無餘間
時定一劫也。何云但總想説。初總擧之乎。依
之起信論義記中。癡□劫限長短三七位之
中第六位也。若爾大師兩處所釋。已以相
違。何可和會乎 答。古人義二途也。有人
云。今此楞伽文。正不指時分故。先釋但總
想説也。但至起信義釋者。云乃至劫不覺
故。任文相大旨。獨覺十千劫次立此也。此
義無指難歟。或人云。同本異譯經文云無量
劫不覺。依之可云但總想説。但至義記中立
第六位者。總兼判故分取一位耳云云
  私云。楞伽文不指時分故。云但總相説
也。非遮。義記第六位者。勝進良覺等傳
也。總者兼別故。義記取第六位之義。覺
嚴嚴意等義也
問。付入無餘者。且速疾迴心者。引何文證
之耶 答。章引法花文云。我滅度後復有弟
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
功徳。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
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
於彼土求佛智惠。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
滅度。更無餘乘等云云 問。引今此法花。此文
證速疾者不明。説復有弟子。不指何聲聞之。
而於彼土無定淨穢。求佛智慧之生四乘中
何乎。得聞是經時遲疾難知乎。若爾大師以
何故如此釋乎 答。實法花此説遲疾雖難。
勘經家前後。速疾迴心顯然也。三周章段授
記。皆是智證結縁之輩也。三千塵點雖經爾
許劫數。一乘得脱釋尊之在世備了。適其類
殘。于滅後何出離是遠乎。況判入於涅槃盡
分段之生乎。依之求佛智惠之生。不可隔順
次也。就中云我於餘國作佛。宣而於彼土。任
文相起信何非速疾者耶
問。不定性二乘可入無餘乎 答。此世根不
定者。雖遇諸佛説教。遂有進後教心故。不
留淺教也。故不可入無餘歟 問。不定性者
不入無餘之文。未見誠説。如何 答。如先
答申。此世根不定者。必有進後教心故。小
乘若始教等教時。不入無餘也。依之唯識論
中云。或説二乘無涅槃者。依不定性二乘而
説。彼纔證得有餘涅槃。決定迴心求無上覺
云云
  私云。迴心章私記。不定性二乘入無餘
云云用否難定。又不知作者也
問。就大師釋三乘一乘迴心。且一乘迴心。何
釋之耶 答。章云。若一乘中如下文。舍利弗
因陀惠比丘等六千人。於文殊師利邊迴心。
即得十大法門及十眼十耳等境界。義當即
是解行身。遍於五位法也云云 問。今此一
乘迴心證據難思。尋彼第八會聲聞者。本會
身子等五百聲聞。如聾如盲。隔悟於舍衞三
億。何云得十大法門等乎。來會又因陀惠等
六千比丘。適雖得十眼十耳等。非是聲聞
故。大師釋云。後六千比丘非是聲聞。如海
幢比丘等云云故更非迴心向大證歟。何以
此等經成迴小入大義耶 答。實身子等五
百聲聞在會座。雖如聾如盲。於南方末會中
所得十大法門也。海覺等六千比丘。雖釋非
是聲聞。皆是舍利弗共行弟子也。故經從自
房出文者。釋出小乘分別心之家。皆新出家
説者。釋捨小異也。故依經文相。起信等如
此釋也 問
  文治五年潤四月三十日。於東大寺書了。
作者仁和寺大納言法橋景雅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