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一乘義私記 (No. 2327_ 増春撰 ) in Vol. 72

[First] [Prev]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27

華嚴一乘義私記
問。花嚴者梵語歟漢語歟 答。漢語也
問。爾梵如何言耶 答。梵云健拏驃訶
問。相配梵漢如何耶 答。健拏者云雜花
驃訶者云嚴飾。具可雜花嚴飾經。略云
花嚴經 問。何故花言健拏。嚴云驃訶
 答。西國有一供養之具。其重有六重。下
闊上狹。毎重置佛像。説此經中重疊六位
六位成佛。相似其義。所以花云健拏。嚴云
驃訶云云
花嚴云花。四種蓮花之中何蓮華耶 答。反
問。先其四種蓮花者何耶。答。溫鉢羅華・拘
物頭花新經云
某陀花
鉢豆摩花新經云
持摩花
奔荼利花
也。漢如次青黄赤白四種蓮花也 答。今
花嚴云花。奔荼利花也白蓮
 問。何故有
種蓮花。拘取白蓮華此經 答。如有白
色諸色之中根本。爲花嚴一乘諸乘根本
云言。取白蓮華此經喩也 問。法花經
光。云白毫之光。云嚴云白拂。云牛大白
牛云。以是見取白蓮花事顯也。今此經爾
云文無。何可白蓮花是經 答。法
花一乘與華嚴一乘宗一。所以准法花經
白蓮花飾此經妨 問。以何知
花一乘與花嚴一乘宗一云言耶 答。法花
經露地牛車自有教義。謂十十無盡主伴具
足。即如花嚴經云 問。何可
法花一乘花嚴一乘宗一云事 答。既差
露地大白牛車。如花嚴經云。所以知又
法花一乘花嚴一乘宗一云事云云
問。約一乘若有種耶 答。爾有 問。有
耶 答。有三種 問。其三種者何 答。
一者存三之一乘。二者遮三之一乘。三者直
顯一乘也直顯之一乘亦
名表體之一乘
問。且何云存三一乘
耶 答。般若深察等經云存三一乘 問。何
故般若深密等經云存三一乘耶 答。不
三乘疑執。不二乘行果。就無我之理
一乘。故般若深密等經云存三一乘
意乍存三説
一乘云事也
 問。何以知深密經名存三之
一乘云事 答。其經言。相生勝義無自性
是我皆已顯示。若不佛密意壞正
往。故於其中一乘。非有情性
差別云云此文深密經名存三一
云事 問。何以此文知深密經名
三一乘云事 答。故於其中一乘者。
三因三果無我理一一乘事也。非
有情性無差別者。存三乘行果一乘
也。所以是文知深密經名存三之一乘云事
三因三果者
三乘因果也
 問。何以知般若經名存三一乘
云事 答。大般若經第四百四云。復有
薩摩訶埵。具足六神通遊戲自在。從一佛
一佛國。所至國土無聲聞獨覺之
。唯有清淨一乘行者云。以是文知般若
經名一乘云事 問。爾名一乘事爾也。何
以知般若經名存三云事 答。同經云。第
一百六十八云。由此復有一切聲聞乘一切
獨覺乘一切大乘出現世間云。以是文
般若經名存三云事 問。何曰三乘行果
耶 答。聲聞乘之行果獨覺乘之行果菩薩
行果。是云三乘行果。即如次羊車鹿車牛車
喩 問。何云聲聞乘行果等耶 答。聲聞種
姓之人所修三科五蘊十二處
十八界也
四諦苦集
滅道
等行。云
聞行。彼所證預流果等四果云聲聞果。獨
覺種姓人所修十二因縁行云獨覺行。彼所
證阿羅漢果云獨覺果。菩薩種姓人所修三
性三無性唯識六度之行云菩薩行。彼所證
菩提涅槃果云菩薩果云云 問。無性攝論
十義一乘云。存三遮三直顯三一乘中攝不
耶 答。攝也 問。何攝乎 答。攝存三
一乘也 問。爾先其十義一乘者何 答。無
性攝論云。爲攝一類。及任持諸餘。由
定種姓。諸佛説一乘。法無我解脱。等故性不
同。得二意樂化。究竟説一乘云云是云
義之一乘 問。爾依此二行頌出十義一
事何 答。一者爲攝一類一乘。二
者爲持諸餘一乘。三者法等故説
。四者無我等故説一乘。五者解脱等故
一乘。六者性不同故説一乘。第七與
二意樂故説一乘。九者化故説
。十者究竟故説一乘云也 問。且爲
攝一類一乘云意如何 答。爲引攝舍
利弗淨目天子法財王子等一類之不定種姓
聲聞人一乘云事也 問。何故爲此人
一乘 答。舍利弗釋迦昔在大通智勝佛
第十六子時。聞法花經大乘心。依
羅門施眼退大行小乘果。彼取小果
無餘涅槃畏灰身滅智。彼爲小乘
一乘云 問。爾此人從何位退大行
 答。十住之中從第六住退 問。何以知
第六住退云事 答。優婆塞戒經云。舍
利弗六十劫修大乘行。依婆羅門施眼退云。
所以知第六住退云事。又八萬劫退云云
今會云。若説雜劫八萬等。若説純劫六十
云云問。何以此文知從第六住退云
 答。菩薩百劫修十住行而六十劫修退
云。明知第六住退云事 問。法花論説。退已
還發大菩提心。聲聞云今此云舍利弗等一
類不定種姓聲聞云。若同歟異歟 答。同也
 問。何同耶 答退已者。舍利弗昔退大乘
。還發者。舍利弗今云遇法花會
迴心向大 問。何以知爾乎 答。經云。我
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位已得
滅度。我今還欲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
諸聲聞大乘經云。又云。舍利弗言。我
今無復疑悔。親於佛前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記云云是文知。退已者昔云
退大乘行。還發者迴心向大云事 問。爾舍
利弗耳名退已還發大菩提心之聲聞。餘聲
聞不名乎 答。爾也 問。其故何 答。舍利
弗昔遇縁退大行小乘果。今靈山遇
花會一乘迴心向大。故名之。餘不定
種姓聲聞不爾。故不名 問。以何爾知乎
 答。經云。親友有官事貧人。醉酒
臥。以無價寶珠差内衣裏捨去云云
知。移他界之間退大乘行事 問。何爾
知乎 答。親友者釋迦也。貧人者舍利弗也。
寶珠者一乘種子也。内衣裏者第八識也
問。經云飮他毒藥者何 答。舍利弗退
乘行那闍耶外道彼典籍飮他毒
謂那闍耶者略也。具可云那闍耶毘羅低子。漢云
相子。六師外道之中第三苦行外道者也。六師外
道者。斷見外道。常見外道。苦行外道。
自然外道。自在外道。無慚外道也
 問。舍利弗
馬勝比丘三諦者何 答。解苦集滅
道諦也 問。何爾乎 答。馬勝比丘
乞食入城時。佛誡命。道可□人。爲
多不説法。由是馬勝但説三諦
道諦。故不悟也 問。爾彼説偈相配三諦
何 答。偈云。諸法從縁生。此法縁及盡。我
師大聖主。如是説此偈云云初諸法從縁生
此法者。説苦諦文也。縁者説集諦文也。及
盡者説滅諦文也。道諦法廣大。舍利説
可信解。所以佛不多説誡也。三乘種姓
有身中人名不定種姓也。此三種姓無身中
人云無姓有情也 問。涅槃經三種病人何
 答。一者醫遇不遇定差。謂定姓大乘根機
勝故。佛菩薩化縁遇不遇。三無數劫中修
乘行定成佛喩之。二者遇醫差不遇不差。
謂不定種姓遇佛菩薩化縁成佛。不遇取
小乘果之。三者遇醫不遇不愈畢死。謂
定性二乘無姓共不成佛之 問。聲聞乘
聲聞種姓同歟異歟 答。四諦教理行果云
乘。能修行之所被機云種姓也。餘乘亦爾
也。五驚怖者。一損驚怖。謂小乘人聞小乘教
其爲實謗大乘。今爲大乘説
小乘非實而翻道生疑。是云損驚怖。翻道
生疑者。先説小乘涅槃。而今説小乘涅
槃非究竟。大乘涅槃是實涅槃。此乘涅槃又
疑非究竟也。二多事驚怖。謂煩惱地前菩薩
不定種姓者。彼聞大乘行三無數劫中久遠
修事。生恐懼退大乘行小乘
。爲其不退一乘也。三顛倒驚怖。
謂煩惱尤重不一乘。若爲説一乘
煩惱顛倒可驚怖。所以爲一乘。四
悔驚怖。謂退大乘行小乘果。今聞
昔修小乘行也。五誑驚怖。謂増上慢
人也。彼得小乘涅槃道滿更念無餘涅槃
而今爲説大乘涅槃。彼何如來欺誑我等。而
驚怖也。經云舍利弗如是増上慢人退亦佳
等文也
問。爲持諸餘一乘云意何 答。爲
前位不定種性菩薩唯一無二
問。何故爲是菩薩説唯一無二 答。地前
位十住中第六住以前退位。彼聞大乘行久
遠難修退取少乘果無餘涅槃灰身滅
智。可成佛。彼不退爲成佛唯一無
二言也。舍利弗等一類聲聞退大乘行果
小乘果。所以其云引攝也。地前不定
種姓菩薩可退大乘行未退。所以其云
任持 問。約地前不定種姓菩薩漸悟
頓悟。皆共爲任持唯一無二 答。正爲
漸悟菩薩唯一無二兼令頓悟菩薩
 問。爾意何 答。漸悟菩薩機根劣故退
乘行小乘果。彼令不退唯一無二
也。頓悟菩薩機根勝故不佛唯一無二説
自修行大乘行。而佛以一音説法時。衆生
類受解。何不被頓悟菩薩。維摩經云。佛
一音説法。衆生隨類各得解。或有
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云云是文
爾也。又花嚴經云。如來於一語言中
説無邊契經海云云地前地上菩薩
不退。一信不退。謂十信中第六信也。不退
外道故也。二住不退。謂十住中第七住。不
退二乘故也。三證不退。謂初地已上。起
漏智眞如故。四行不退。謂八地已上。無
漏智行相續不間斷故也 問。至第六信
者不退外道者何。舍利弗十住之中第六住
退隨那闍耶。外道學彼法文耶 答。彼雖
其法文退意樂。所以不相違。意樂
者。隨外道學。彼是非眞實道理。從
外念眞實之道理故不退意樂
問。三乘別者。取趣眞如可別。何眞如一故
一乘乎 答。譬如三獸雖體異渡河
一。又乳牛之色雖白黒所漉乳皆如
。三乘異所證。眞如平等一味也 問。其
三獸者何 答。兎馬象也。兎浮渡河。是喩
聲聞淺解也。馬踏半渡。是喩獨覺半悟。象
底渡。是喩菩薩深悟也 問。眞如一者。
三乘同證一眞如乎 答。二乘證生空眞
。菩薩證生法二空眞如也。故不同也
問。所證眞如有差別者。何云眞如一故説
一乘乎 答。約生空眞如云也。約
法空眞如云也。故不相違。斷煩惱障
所顯者。云生空眞如二乘人所證也。斷所
知障所顯者。云法空眞如菩薩所證
問。無我等故説一乘云意何 答。有眞實
補特伽羅乘差別。補特伽羅無差別
故乘亦無差別。故説一乘補特伽羅者。人
我之異名也。即三乘人名也。補特伽羅梵語
也。漢翻云數取趣。依極煩惱數趣行五趣
四生受生故云數取趣也。約二無我
無我一乘也 問。爾就法無我一乘
乎 答。就法無我亦説一乘也。既深密經
相生勝義無自性於其中一乘。故云
也。於五蘊假者無我也。解脱等故説
者。三乘之人約煩惱障同得解脱故也。
二乘之人於煩惱障斷其現行種子
習氣。佛菩薩共斷之。於所知障二乘之人
三不斷。佛者現種習三斷之 問。約障得
解脱不同。何解脱等故云一乘乎 答。
煩惱障爾也。非是所知障。故深密
經云。三乘同座一解脱床云云煩惱障
二乘之菩提果無上菩提果。所以斷
自果障煩惱障所知障。無上菩提
果煩惱所知共障。所以佛菩薩共斷盡云云
性不同故説一乘者。不定種姓人身中有
乘之姓也。故云一乘也 問。爾者可
三乘。何云一乘乎 答。具有三乘性
中人必定可一大乘果故云一乘也。
二意樂故云一乘者。約意樂者。
佛約聲聞人得同自體之意樂故云説一
者。得我即彼彼即我我既成佛彼亦可
成佛意樂故云説一乘 問。聲聞身中五
蘊等法是有漏。如來身中五蘊等法是無漏
也。有漏無漏既別。何如來我與聲聞得
體同意樂 答。聲聞身中眞如理與如來身
中眞如理體是同。所以就眞如理一我與
聲聞同自體意樂也。後意樂意者。佛
聲聞人同自體意樂言。我則彼彼即
我。我既成佛彼亦可成佛言。一音之下令
二益故云説一乘。二益者。一者聲聞人
佛所攝得同自體意樂。二者同名菩薩得記
別。是云二益。謂聲聞人佛所得同自體意樂
云云我身即如來如來即我身之同自體之意
樂攝得。又舍利弗同會侍同名菩薩。佛爲
聞人同自體意樂成佛記別 問。
初意樂與後意樂何別乎 答。初意樂
佛於聲聞人同自體意樂。後意樂意聲聞
人佛所攝得同自體意樂。所以義雖云少異

化故云説一乘者。爲應化人一乘也。則
富樓那等五百人也。依此有二意。一爲
異類不定種姓聲聞人小乘
餘涅槃一乘。二爲治二乘慢一乘
也。初意者。佛菩薩現聲聞形無餘涅槃
八萬等劫彼出發大乘心成佛。實
類不定種姓聲聞人見是往昔耆尊入涅槃
人從彼出發大乘意成佛。況我等令思不
成佛涅槃也。後意者。二乘人欲
我此涅槃佛所爲高擧心。所以令如來
此涅槃。而佛菩薩化聲聞形示現入
。所以説一乘。楞伽經云。樂著三昧樂
住無漏界究竟趣。亦復不退還
三昧身。乃至劫不覺。譬如昏醉人。酒消然
後覺。法亦然。得佛無上身云云花嚴師問
云。此文入無餘涅槃二乘人佛菩薩引攝被
導證從彼出迴心向大文也。爾物何證佛菩
薩化聲聞之形無餘涅槃彼出文
非實二乘乎。法相師答云。若入無餘實二
乘所導。佛菩薩引攝證彼出迴心向大文者。
無餘實二乘灰身滅智同虚空故。不
有情趣非情趣。唯有清淨眞如法界
何物所導佛菩薩引攝從彼出可迴心向
。既文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覺法亦然得
佛無上身云云明知是化一乘也。非實二乘
事。所以瑜伽云。入無餘二乘有情趣
非情趣。唯有情淨眞如法界云云
莊嚴論云。餘人善根涅槃時盡。菩薩善根
云云謂餘人者二乘人。既二乘善根涅
槃時盡云云依何從無餘出可迴心向大乎。
究竟故云説一乘者。於眞如更復無勝乘
理究竟殊勝故云説一乘也 問。此十義一
乘通定性不定性有種性無種性一乘 
答。隨宜通也。謂爲攝一類與任持諸餘
性不同故。但約二乘不定種性人一乘法
。故解脱等故約三乘定性不定性人
乘無我。等故究竟故。通定性不定性有性
無性説一乘。今二意樂。化約二乘不定
性大乘定性一乘玄賛引無性攝論文
十義一乘事了。已上存
三一乘
義了
遮三一乘者。會三乘行果三乘疑執
一乘。法花等經云遮三之一乘也。三乘疑執
者。佛成道聞菩薩可成佛二乘人我等
成佛疑。是云二乘疑。二乘人二乘果
極果。是云二乘執。菩薩聞佛成道説
薩可成佛菩薩可成佛。是云菩薩執。昔
三。今亦可三。何疑三乘
。是云菩薩疑也。法花中遮三乘疑執云。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
方便説。又云。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説法乃至
一偈。皆成佛無疑。覺三乘人可皆平等
成佛故。二乘疑菩薩執共除。説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覺大乘果是極果二乘果非
故。二乘執除之。説除佛方便説。昔説
三覺方便説非眞實説。故菩薩執除之也」
問。法花一乘深密一乘同異如何 答。深密
一乘就法無我等十義乍存三乘五性道理
密意説一乘。法花一乘就佛性平等皆成佛
究竟道理顯了説一乘。所以其意玄異。法相
師云。凡諸大乘經佛説一乘所以不
論十因莊嚴八因顯揚六因。何深密一乘云
就法無我等十義法花一乘不
無我等十義 答。既經文若聲聞菩薩乃至
成佛無疑云云又汝等所行乃至悉當成佛云云
三乘五性道理一乘。攝論十義其意玄
異也。莊嚴八因者。其論第五云。未定性聲
聞及諸餘菩薩引攝於大乘定性一乘法
無我解脱等。故性不同得三意。涅槃究竟
一乘云云是云八因雖別開合意同
文可知。顯揚六因者。其論第二十云。有
因縁故如來宣説一乘。一其諸法就無差別
故。二云。就差別行相故。此二就平等
説。先是即所觀也。後是即能觀也。三衆
生無我及法無我平等故。四解脱平等故。五
能變化住故。六行究竟故。此六亦存二滅説
差別位爲一乘云云是云六因也 問。法花
經宗不三乘五性者。何藥草喩品。大小
菩薩上藥草。聲聞獨覺中藥草。輪王釋梵下
藥草云云三乘五性道理。又法花論云。四
種聲聞授記。退菩提聲聞。應化聲聞。佛授記
決定性聲聞。増上慢聲聞。根未熟故菩薩
記令發心云云法花經遮三乘五性道理。
一乘者。其決定聲聞者何乎 答。昔説
深密經時。説三乘五性道理。今至法花
。以喩拈擧説三乘五性皆成佛。所以
三草二木生長不同喩畢。法文云。汝等
所行乃至悉當成佛云云非有情性無
差別。明知是不法花經正宗。其深密經意也
 問。經汝等所行乃至悉當成佛者。論云。不
定種姓人身中種子無上云云爾何遮三乘五
性道理。一切皆可成佛説乎 答。法花論
種子無上者。擧舍利弗等一類不定種
性之人身中種子無上兼定性無上。但非
定種姓人身中種子無上。所以不違論
也。法相師云。不定種姓之人身中有
無上菩提果法爾無漏種子。亦昔修
乘行熏習菩提心種子亦有滅。所以
彼因可成佛。定性二乘人取小乘果
餘涅槃。有灰身滅智種子故。無
無上菩提果種子。無種姓人無出世二
乘聖果種子。無無上菩提果法爾無
漏種子。爾何云不定種性之人身中種子
無上兼定性二乘無種性之人身中種子無上
三乘五性一切皆成佛乎 答。他宗始教
心。而依深密等經瑜伽等論有爲無常法
種姓故。不一切衆生。今一乘宗
終教已上意。而依法花涅槃等經起信等論
眞如本覺無爲常住法中種性故。云
三乘五性一切皆成佛也 問。何會
乘行果 答。不定種姓聲聞人昔佛聞
諦教彼修行所證得二乘果。今至法花
佛説唯一無二。早修大乘行
乘果物悔。修小乘行小乘果悔。所以今
法花會佛會其言。汝今就大乘根機。汝
分段苦。以方便一乘分別説三令
小乘果。是入大乘因縁也。悔不
小乘果。云汝等所行乃至悉當成佛云云是云。
二乘行果。又經云。舍利弗言。我今得
未曾有心大歡喜疑悔皆既除。又我今
疑悔親於佛前阿耨菩提記云云 
問。何會菩薩行果乎 答。三乘之人昔聞
佛依深密等經三因三果各別道理。依
此爲摩醯首羅智處成佛果。地前地上
位中修三無數劫行。今至法花會佛聞
唯一無三疑云。昔説三。今亦可三。何
昔説三今説一。若是究竟法歟。若是所行
道。所以今至法花會佛會其言。汝今就
乘根機。汝息分段苦。以方便一乘分別
且説大乘因果。知汝等根機熟。引爲
別教一乘出出世益唯一無三。亦説
等所行等。是云菩薩行果也 問。三乘
菩薩從菩薩行果菩薩行果。何可
等所行是菩薩道乎 答。三乘菩薩所修行
一乘菩薩所修行。雖倶是菩薩行。權實既
異所以捨三乘權行入三乘之外一乘之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所以説菩薩
行果亦迴 問。家内所授門外所授同牛車
也。喩既以無異。法無異。爾何三乘菩薩所
修行權。一乘菩薩所修行實云。説菩薩
行果 答。家内所授車是玩好之具。假黒牛
車也。門外所授車是以衆寶莊嚴。實大白牛
車也。約喩假實黒白既異。於法亦何可
權實。云三乘菩薩所修行一乘菩薩
所修行立三乘三車。何可四乘四車
道理是尤背經竟也。所以疏第四卷云。談
權教人以法花一乘深密一乘。其誠
云云 問。三乘一乘所引權實何 答。
三乘菩薩三賢十地位中三無數劫行。行布
次第修滿證摩醯首羅智處佛果。是云權。一
乘菩薩初發心位中兼攝後後諸位行。初發
心位中證十身慮舍那果。是云實也。所以
權實別三乘行者行布次第門意也。一乘行者
圓融相攝門意也。已上遮三之一乘了
直顯一乘者。不二乘行果。而對
賢等大機直顯法界成佛體故。花嚴等云
直顯一乘也 問。不二乘行果
者。花嚴會二乘人不侍耶 答。爾也 問。何
第八會舍利弗等二乘人侍如聾如盲也
答。章云。爲法深勝云事如聾如盲形
云云又云。指歸云。如黒顯云云意大
菩薩成聲聞形。一乘法爲二乘人所
聞知云事。示聾盲形云云 問。何以知
二乘人在第八會如盲云事 答。入法界品
云。譬人初生時在二天誕。是一名同生一
名同名。天見人人不天。如此二乘人侍
如來所。如來見二乘二乘不如來。亦不
云云 問。約第八會本會末會。其
二會聲聞者共是權現聲聞歟 答。爾也
問。爾者何舍利弗從佛所退。從自房出。將
六千弟子。文殊邊迴心解十大法門 答。是
亦權現迴心也。非實迴心也。於權現人
表法衆寄法衆。本會之舍利弗是表法衆也。
所以爲法深勝故。大菩薩化聲聞形。示
如聾如盲之形。末會舍利弗是寄法衆也。所
以依同教。爲顯迴入別教故。大菩薩成
聞形。文殊邊迴向解十大法門也 問。何以
末會聲聞倶是權現乎 答。入法界品云。
舍利弗等聲聞人遊行無邊法界不死通
法界身云云明知是權現聲聞非實
聲聞。若實聲聞但見三千界事
界事。何遊無邊法界。亦實二乘身既分段。
何云法界身。不通明者。不死者。不
生涅槃也。無漏通明也。爲顯無生滅故云
也。通者六通也。明者三明也。是等皆菩
薩所得也。非二乘所得故非實聲聞 問。
花嚴會。舍利弗法花會。舍利弗倶是權現歟
 答。菩提思量論云。法花會舍利弗是權現
也。故共權現也 問。法花會舍利弗是權化
者。何法花論云富樓那等五百人權現人
舍利弗等退已還發大菩提心聲聞。不
權現人乎 答。其擧勝義爾也。不
舍利弗非權人 問。何故花嚴對二乘
彼疑執彼行果乎 答。花嚴二
乘不聞知故。性起品一切聲聞縁覺不
此經云云 問。花嚴對二乘説者。何爲
三乘人定執見。云六相教乎 答。其
正爲而不被。引爲傳爲而被。今約正爲
不聞二乘也。花嚴一乘門有三種成佛。一位
成佛。二行成佛。三理成佛也。是總云
界成佛也。其三種成佛者。一衆生成佛時三
種世間皆共成佛。一衆生斷惑證理時三種
世間皆共斷惑證理。今花嚴經説此道理
法界成佛體也。三種世間者。一器世
間。二衆生世間。三智正覺世間也。器世間者。
山河大地等也。其中住者云衆生世間。三身
十身佛云智正覺世間已上直顯
一乘義了
  已上三種一乘義已了
一乘三種。又於三乘三種者。
一始別終同三乘。二始同終別三乘。三近異
遠同三乘也。始別終同三乘者。阿含等經倶
舍等論也。二乘人初修因行時。聲聞修
諦行。縁覺修十二因縁行故。云始別。終
證果同證阿羅漢果無餘涅槃。倶灰
身滅智故。云終同也。又三乘人四諦縁生六
度異。終至證果同入無餘涅槃灰身滅智。
所以云始別終同三乘也。始同終別三乘
者。三乘人始修因行時。倶聞般若空教
無性理故。云始同。終至證果三乘人各
自乘果故。云終別也。由此義般若等經
始同終別三乘也 問。約無性理
無我法無我無性理。爾三乘共觀乎 答。二
乘人觀人無我無性之理。菩薩二無我理倶
觀也。但於人無我理。三乘共觀。故云
也。不相違 問。三乘人四諦縁生六度異。
終至證果。各證自乘果。故可始終各別
三乘。何云始同終別三乘乎 答。聲聞人
般若教四諦法無性理。獨覺聞般若
十二因縁法無性理。菩薩聞般若教
唯識六度等法無性理。聞一教。其下各別
解。所以云始同終別顯也。故大般若經
第五百九十三云。於聲聞乘性決定者。聞
是法已速得自乘無漏智。於獨覺乘性
定者。聞是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離。於
薩乘性決定者。聞是法已速得無上菩提
。雖正性離生三乘性不定者。聞
已發無上菩提心云云是文知云
也。正性離生者見道位也。正性者無漏者
正道也。生者分別煩惱也。竟見道位無漏正
道離分別煩惱也 問。何故分別煩惱性名
生乎 答。隨喩爲名。譬如生食在身中
病者根本。分別煩惱在有情身中。諸煩惱根
本故名生也 問。既般若經攝在存三之一
。何今云始同終別三乘乎 答。般若經
一與三和合説故攝一乘三乘。爲
定種姓人法無我等別義密意
。義邊攝一乘。三乘人同聞般若教。以
自果義邊三乘云云近異遠同三乘
者。以方便般若深密等經一乘。分別
三因三果各別道理三乘出世
故云近異。引三乘子同令三之外一
乘出出世益故云遠同也。故法花等經云
近異遠同三乘也 問。何故得三乘出世益
近異一乘出出世益遠同乎 答。
聲聞乘人依聲聞教。預流果等位。得出世
。獨覺人依獨覺乘教。更不前三果。第
四阿羅漢果位得出世益。菩薩依諸大乘教
發心住已上位。得出世不退益。所以云
。引其得三乘出世益之人一乘出
出世益究竟佛果。所以云遠同 問。但可
三乘出世益一乘出出世益之三
。何云近云遠 答。聲聞三生六十劫得
果。獨覺四生百劫得果。菩薩初僧祇中修得
果。所經之時短。所以云近三乘人各別依
自乘出世果。所以云異。三乘同迴入一
具修滿三無數劫行共成佛。所經之時
長。所以云遠。三乘同倶得無上菩提佛果
所以云同也 問。聲聞三生六十劫何乎。獨
覺亦爾也 答。於聲聞利根鈍根人。利
根三生得果。鈍根六十劫得果。於獨覺
利鈍。利根人四生得果。鈍根人百劫得
果也 問。宅内所授三車門外而所授大白
牛車相配近異遠同何 答。宅内所授三車
近異也。門外而所授大白牛遠同也。暫修
三乘。各別得自乘果。故云近異。久修三乘
人同得無上菩提果。故云遠同也 問。何
三乘益云出世益一乘益云出出世益乎 
答。於出世出世故云出出世也。意於
三乘出世一乘出世也 問。一乘門意。
初發心位成佛。故可近同。何云遠同
 答。初發心位中成佛者。別教意也。今就
同教遠同也。又初發心成佛者。初發心
一念中修滿三無數劫行成佛。遠即近近即
遠也。所以云遠同也 問。何以法花
異遠同三乘乎 答。譬喩品云。初以三車
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
。然彼長者無虚妄之咎。如來亦復如是。
虚妄。初説三乘導衆生。然後但以
大乘而度脱云云是文爾云事也。初
三車引諸子。初説三乘導衆生
者。宅内所授三車即近異也。故云倶與
。但以大乘而度脱之者。門外露地所
大白牛車。即遠同也。故云爾也
問。法花是遮三之一乘也。何云近異遠同三
乎 答。法花一與三和合説。所以有
三乘。故云近異遠同三乘也。謂爲
引三乘子般若深密等經。於一佛乘
分別説三因三果各別道理。以
乘出世益之邊三乘。諸子等得三乘出
世益。知一乘根機熟爲説唯一無二。會
行果彼疑執。以入三乘之外一乘
之邊一乘也 問。爾以此文配依本
起末攝末歸本二門何 答。初以三車
引諸子。初説三乘導衆生者。依本起末
門也。但與大車但以大乘而度脱之者攝
末歸本門也。謂本者一乘。末者三乘也。初
三乘者。於一乘本方便分別云
三乘末事也。譬如求上分別説波。是亦
爾也。但以大乘而度脱之者。藏三乘末
一乘本云事也。譬如波説水。是亦
爾也。智度論説譬如一斗米合分三。不
。説一乘三乘。説三乘一乘
云云
  已上三種三乘義已了
五教者。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終
教。四頓教。五圓教也
小乘教者。阿含等經婆沙倶舍等論也。爲
乘人人空法有道理也。阿含有四。雜阿
含中阿含長阿含増一阿含也。阿含古梵語
也。新云阿吸摩也。漢云教亦云云云
沙者翻廣解云云倶舍者翻藏論。大乘始教
者深密經中説第二時第三時教也。深密經
中説初昔今三教。即如次初時教第二時教
第三時教也。初時者阿含教。第二時教者
般若教。第三時教者深密教也。今是中取
第二時第三時般若深密教大乘始教三時教亦
轉法
輪持法輪照法輪。即最
勝王經所説三時教也
般若深密等經未大乘
至極理故名始教也。定性二乘無性有情不
成佛説故也 法相師問云。説定性二乘無
性不成佛。盡大乘至極理。何云未盡極理
 答。其三乘始教門分齊耳。今一乘宗終教
已上意而不爾故云未盡極理也。故般若經
五百九十三云。聲聞乘性決定者。聞是法
自乘無漏智。獨覺乘性決定者。聞是法
已依自乘出離。菩薩乘性決定者。聞
已得無上菩提果云云又解深密經云。一
向種寂聲聞種姓補特伽羅佛化導而雖
施設種種勇猛精進。終坐道場能令
阿耨菩提云云又瑜伽論云。入無餘二乘
有情趣非情趣。唯有清淨眞如
法界云云又同論云。聲聞乘性決定人以
聞乘熟是。獨覺乘性決定人以獨覺乘
熟是。菩薩乘性決定人以無上乘
。人天乘性決定人以善趣熟是云云
善趣者人
天二趣也
明知是定性二乘無性有情不成佛云
事 花嚴論問云。定性二乘無性有情不成
佛者。入無餘二乘經八萬等劫醉臥時。又
無性有情未捨謗大乘因時云不成佛
畢竟不成佛。遇佛菩薩化縁時皆終
成佛。何法相師如文取義定性二乘無性有
情終執不成佛。是甚可悲 答至下
可知
大乘終教者。法花涅槃無上依等經法花起
信無差別寶性佛性等論也。是等經論説
性二乘無性有情成佛故。法花經云。聲聞
若菩薩乃至皆成佛無疑云云又云。十方佛
土中乃至佛方便説云云又我滅度後復
弟子乃至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
。除諸方便説法云云又涅槃經云。一切衆
生悉有佛性。悉皆當阿耨菩提云云又云。
非佛性者。謂垣牆瓦石無性之物云云又云。
須陀洹八萬劫到。斯陀含六萬劫到。阿那含
四萬劫到。阿羅漢二萬劫到。辟支佛一萬
劫到阿耨菩提云云又云。須陀洹等八萬等
住處云小涅槃。無上法主聖王住處云大涅
云云又楞伽經云。樂著三昧樂住無
漏界乃至彼覺法亦然。得佛無上身云云
無上依經云。入無餘二乘有三種餘。一煩
惱餘。二業餘。三果報餘。煩惱餘者無明住
地。業餘者無漏業。果報餘者意生身也。謂
意生身者變易身也意生身亦
云意成身
又法花論云。四
種聲聞授記中。退菩提心聲聞與應化聲聞
此二佛授記。決定性聲聞與増上慢聲聞。此
二根未熟故。菩薩與授記發心云云又云。
二乘以方便涅槃城。彼涅槃者謂禪
三昧城過彼城已令大涅槃城云云
起信論云。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
此法如來地云云又云。業識根本
熏習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皆有
云云又無差別論同起信論。所以更不
本文。又寶性論云。向説闡提無涅槃性
涅槃。此義何。是爲示謗大乘因
故。是顯何義。爲欲令迴轉誹謗大乘心依無
量時作是説實以有清淨性故云云又世親佛
性論云。一切皆成佛者是了義也。一切皆不
成者是不了義。以是等文知定性二乘無
性有性一切皆成佛事。所以終教中引此等
一切皆成佛也 問。般若深密等經
大乘至極理故攝始教。法花涅槃等
經盡大乘至極理故攝終教者。何章云。一
切皆空宗。謂大乘始教即般若經等是云云
云。説三性眞如不空道理故深密等經攝
云云何共攝始教乎 答。判始終二教
疏章義望小異也。謂疏於成佛不成佛門
始終二教。所以般若經攝終教。深密經攝
。章於空不空始終二教。所以深密經
終教。般若經攝始教。所以不相違 問。
何故説空教始教不空教終教 
答。説空教未大乘至極理故云始教。説
不空教盡大乘至極理故云終教 問。以
何知爾事 答。法鼓經云。以空門
不空門終教云云又章云。説一切
經是有餘。説唯有此經是無上説。非
餘説云云以是等文知爾事
頓教者。維摩思益楞伽等經也。對始終二
頓教也。謂始終二教依位地階行次
漸漸修成從微至著名佛。所以是云
。今頓教言。説頓絶理性頓顯解行頓成
一念不生物名佛。所以是云頓教 問。以
何知爾乎 答。維摩經云。淨名以默顯
云云又思益經云。得諸法正性人從
一地云云又楞伽經云。初地即八
地。乃至無所有何有次第云云是等文
爾事。如鏡中像頓現非漸漸。如
摩勤菓漸熟非云云掩摩勤菓者漢
餘甘之菓
圓教者。花嚴等經也。兼攝教義理事等一切
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事。所以
十信滿心攝五位正覺事云圓教
問。此五教者於時節次第立。若依機理淺
立。不時節次第。所以疏云。不
時事。於理立云云 問。爾花嚴經説圓教者。
唯説圓教義餘始終頓三教乎 答。
小分云時互皆具。今約多分五教。所
以疏云。限一經教難云云意約小分
互具。始教終教中爲言非圓教義言
已上五
教已了
問。花嚴經一大法身盧遮那所説也。何云
迦佛海印三昧乎 答。今此一乘意而爲
菩提樹下身即盧遮那佛身云事爾也。所
以不相違也 問。樹下八相成道身盧舍那
身周遍法界身也。何云同身乎 答。疏云。
丈六遍十方法界云云又名號品云。或名
釋迦或名盧遮那云云是等文爾也。
十身者。衆生身世間身業報身聲聞身辟支
佛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虚空身 問。
釋迦身入諸教門別四句如何 答。或
化身非報與是初始
教説
或報身非化法是約
同教
一乘及小
乘教
或法身非化報是約
或化身亦報
法倶有。是總約三乘説。或非化身亦報法
是約圓中別教
一乘具十身
 問。此四句意何 答。若有
始教大乘。見化身釋迦在菩提樹
我説深密等始教大乘。所以云化身
而非報法。是約始教説。若有衆生
入同教一乘。報身釋迦在靈山我見説
法花一乘。復有愚法小乘人報身釋迦
菩提樹下我説阿含等小乘教。所以
報身而非化法。是約同教一乘及小乘説。
若衆生熟頓悟機頓教。見佛始成道
終至涅槃一字。所以云法身而非
。是約頓教説。若有衆生圓教。見
十身釋迦在十蓮花藏世界海我説花嚴
一乘。所以云化身亦報法。是約圓中別
教一乘十身故 若有三乘人娑婆
世界樹木等所在化身釋迦爲我説三乘教
若有普賢等大菩薩。見十蓮花藏世界海衆
寶重重無盡菩提樹下在一大法身盧舍那
我説重重無盡普法一乘。所以有化身
亦報身。是云總約三乘也 問。何於
一釋迦所説教生解各別乎 答。譬如四類
有情一境水各別見。隨所被機感智淺深。
一大法身各別見亦爾。四類有情人天鬼
傍生也。一境水人見淨水天見瑠璃鬼見
膿河猛火魚見宅路也。此中身相攝三種
世間者。國土身攝器世間。衆生身業報身聲
聞身辟支佛身菩薩身攝衆生世間。如來身
智身法身攝智正覺世間。虚空身通三種世
。以三身十身中如來身也 問。何故
如來餘智身法身乎 答。智身唯
能證智而不所證理。法身唯所證理而不
證智。如來身通能證所證。所以三身總攝
來身。不餘智身法身也 問。三身中何
能證所證乎 答。約三身中法身有
智法身理法身。智法身者能證智。理法身所
證理也。應化二身非能證所證。假而非實。
法身是實依法身。起應化二身。所以云
實。應化二身總攝如來身。所以最勝王經
云。譬如空起處依電起光。如是由
應身。由應身。現化身云云又般若論
云。應化非眞如佛。亦非説法者。説法不
説離言相云云是等應化攝
云事 問。一乘門意而釋迦具十身。三
種世間一切諸法皆攝盡。而何攝化身。亦
報法 答。今一乘門意。而釋迦具
故。偏非化身偏非報法。攝盡一切法故。
非化身亦非報法句。故法身章云。通攝
切三世間故。衆生及機無佛故。一大法
身具十佛故。三身等並在之中智正覺
云云問。三種世間攝十身。爾十佛攝十身
。其十佛者無著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涅
槃佛法界佛眞佛正佛三昧佛如意佛也
答。攝十身之中智正覺身 問。三乘門立
三身佛。何故一乘門立十身佛乎 答。寄
圓數無盡義故立十身也。十身具
相融故。寄圓數無盡義。其十身六相
相融者。初一衆生身含後九身。是總相也。後
九身別初一身。是別相也。後九身同帶初一
。是同相也。後九身各別。是異相也。取
九身初一身滿初一身。是成相也。開
初一身。爲後九身後九身。外無別衆生
。是壞相也。是云十身具六相。相融也。
初一衆生身如六相。後九身亦爾也。顯
無盡義者。初一衆生爲主時。後九身爲
入初一衆生身。其互皆相入互重重無盡
也。初一衆生身爲主時。如重重無盡
。後九身一一互皆爲主具重重無盡義
也。是十重無盡。又約十身同體門十身
異體門十身。約此亦有同體門十重無盡異
體門十重無盡。所以云寄圓數無盡義
具如十玄義
六相義中
海印三昧者。海印喩名也。譬如天帝釋與
修羅空中鬪戰時其四兵像印現大海中。如
來定心海中印現三世諸法。所以云海印。三
昧者法名也。梵語也。漢云等持。離沈浮
等也。令心故云持也。是理智無二
一法界心云海印三昧也。故遊心法界記云。
理智無二交徹容融。彼此倶亡能所斯絶。名
三昧云云 問。定者。專注一境
。何云海印三昧一乘教義乎 答。三乘定
一向寂而淺故不言詮。一乘定寂用無礙
深故起言詮。故云爾也 問。依眞如
體智。依正體智後得智。依後得智
。依大悲教法流出時。可釋迦佛後
得智大悲門一乘教義。何海印三昧一乘教
義 答。三乘門意而爾耳。今一乘門意不爾。
所以爲言從海印三昧教法流出云海印三
昧一乘教義。所以五教云。此一乘教必依
海印三昧出。不三乘依佛後得智
云云教法者以音聲句文體也。海印三昧
者通因定果定。佛所得爲果定。果人所得。
菩薩得分定因定。因人所得。故賢首品
中説十信位中菩薩行相云。一切示現無
餘。海印三昧勢力故云云即疏釋此文云。譬
閻浮提一切衆生像現大海中。菩薩定心
亦爾也。分明見一切諸法云云 問。爾何遊
心法界記云因定爲花嚴三昧果定名海印
三昧云云 答。彼約因果差別門。今約因果
不二門。所以不違 問。約定有七種。燈第
五云。一者三摩呬多。漢云等引。三摩云等。
呬多云引。二者三摩地。此云等持。三者三
摩鉢底。此云等至。四者散那演那。此云
。五質多翳迦阿羯羅多。此云心一境性。質
多云心。翳迦云一。阿羯羅云境。多性。六奢
摩他。此云心。七現法樂住云云此中以
印三昧何定乎 答。以義准可
摩地。海印三昧翻等持云云 等持漢語
同見云。三昧與
三摩地
梵語也
 問。何等引。餘亦爾也 答。即燈文
釋云。等引通有無心。唯定非散也。就勝亦
空無相無願三摩地。等至者通目
有無心定心。就勝唯説。與五現見等相應諸
定名爲等至也。靜慮通攝有無心定漏及
無漏識與不識依色四地餘處。諸處
勝多説色地有心清淨功徳名爲靜慮
也。心一境性者即等持也。奢摩他者唯有心
淨定不散位。現法樂住有靜慮根本
餘淨也。不散。然等引廣通攝一切有無
心位諸功徳故。所以瑜伽論中偏立地名
云云 問。一乘教義者別教歟。同教
歟 答。通同別也 問。爾何別教一乘義乎
 答。十十無盡主伴具足教義云別教也。花
嚴經中説十法主顯無盡義也。所以章
云。如露地牛車自有教義。謂十十無盡主
伴具足。如花嚴經此當別教云云三乘
別故云別教一乘也。其一乘三乘有十異
者。一時異。二處異。三主異。四衆異。五所
依異。六説異。七位異。八行異。九法門異。十
事異也私略頌云時處主衆
依説位行法事
且時異者。章云。此
一乘佛成道要在初時第二七日説。猶日出
先照高山等。論云。此法勝故在初時及勝
云云所以云時異 問。何故成道初七
日不説法 答。佛成道初七日自受法樂
所以初七日不説法也 問。一乘門意一時
中攝一切時。何在第二七日説乎 答。第
二七日通攝三世一切前後際。所以此第二
七日中攝在三世一切時説。處異者。此一乘
要染淨鎔融攝七處八會。花嚴世界海中摩
羯陀國衆寶樹下而説。不三乘等教在
婆木樹等處。所以云處異。主異者。此一
乘要十身佛及盡三世間説。不三乘等
變化身及受用等説。所以云主異。衆異者。此
一乘唯爲普賢等大菩薩説。不三乘
等聲聞衆 問。爾何有舍利弗海幢比丘
六千比丘等皆共在第八會乎 答。此皆權
現比丘非實聲聞也。所依異者。此一乘教起
要依佛海印三昧出。不三乘等依佛後
得智之。説異者。此一乘者一方而説
事一義一品一會等時。必通十方一切世界
説。不三乘隨一方一會。位異者。此一
乘所有位相上下皆齊一。一位中攝一切位
是故乃至佛等諸位有信等位中。三乘中即
爾。隨當位上下階降皆不相離。行異
者。隨一菩薩即具信等六位。一一位中所
有定散等差別行相並一時修一行即一切
行等因陀羅等。三乘等不爾。地上菩
薩猶各分齊。況地前乎。法門異者。三乘門
中立三身六通三明八解脱四無畏五眼三
世四諦四辨十八不共法也。一乘門中立
身十通乃至十不共法也。事異者。隨
林地山等事。皆是法門或是行或是位或教
義等。而不其事。一一塵中皆具足法界
一切差別事。三乘不即空即眞如等
此等異相。花嚴一乘云別教也 問。花
嚴一乘別三乘故名別教者。愚法小乘亦
三乘。故可別教 答。愚法小乘亦名
別教何妨。所以章云。四阿含等亦名
別教。唯説愚法二乘教云云已上別
教了
同教有二種。一者一乘同教。二者三乘同教
也。法花經云一乘同教。深密經云三乘同
也。法花經開説唯一無二。三乘人同入
一乘故。深密經開説三因三果各別道理。三
乘人各得自乘果。倶所被教也云。同教有
。一者三乘人倶所得之教故云同教。二者
一乘同三乘故云同教。三者三乘同一乘
故云同教也。三乘人倶所得之教者。一乘教
三乘教三乘人同所被之教故名同教也。一
乘同三乘者。於一乘法少分分別令
乘人故名同教。即是下同教門中云一乘垂
三乘也。三乘同一乘者。三乘法門名説
一乘法門中故名同教言也。即是下同教門
中云三乘交一乘也 問。一乘垂三乘
乘垂一乘云意何 答。三乘中説因陀羅微
細等。不足主伴。亦説花藏世界
十等。所以一乘垂三乘。復十通中説交六
。十眼中説交五眼。所以三乘交一乘 
問。何故一乘交三乘三乘交一乘 答。一
乘垂三乘者。若不方便直説一乘無盡
。彼不信受隨意道。所以令彼一乘根
漸令彼信受。而於一乘方便。小分分
別説三乘別相也。三乘交一乘者。引三乘
一乘解故也 問。見下同教
門同教一乘同教二乘同教三乘同教四乘同
教五乘同教無量乘。唯是可釋迦佛海印
三昧一乘三乘等教義。何云但一乘教義 
答。理可爾。而令三乘一乘爾也。
攝方便故。所流故。所目故。三乘總名一乘
也。三乘入一乘方便也。所以攝方便
一乘。所以云攝方便故。三乘法從一乘
流出故。所以云所流故名一乘。三乘法
一乘所目故名一乘言也 問。何故三乘名
一乘所目 答。譬如一切細目一細
。三乘教亦所一乘教言也 問。由
三藏故一乘三乘無異者。何一乘外別立
 答。一乘與三乘別云外亦別之無
別也。所以乍有一乘亦三乘也。乍有三乘
即一乘也。譬如水與波。水即波波即水也。
故一乘即三乘三乘即一乘也。所以一乘之
外別立三乘也。水波無異。水外如別名波。
是亦爾也
問。章文。一別教二同教也。初中亦有云云
其二者何 答。初者差別教也。意其別教
門中有二。一性海果分二縁起因分言也 
問。亦何云性海果分 答。十身如來所知境
界之性海果分 問。爾其十身如來所知境界
者體何物乎 答。唯佛與佛所知教義理事
解行因果等法云十身如來所知境界 問。
何爾乎 答。性者體性也。海者甚深義也。果
者佛也。分者分齊也。意十身如來所知教義
理事等法體性甚深果人所知分齊也。果人
者即佛也 問。説此等法。何故章文此當不
可説義乎 答。性海果分法者言忘慮絶法
也。既離權教。所以言不可説也 答。性海
果分法金剛已還菩薩不知。即不知。爲
誰説 問。何位云金剛已還菩薩 答。第
十地已前菩薩云金剛已前菩薩也。此法
應言教故云教相應也。言教者
聲句文也。既不應聲句文。何以説。所以
不可説也。故章引地論文云。因分可説
果分不可説云云因分可説者。因位行相也。
果位十佛境界不可説也。謂十佛者十身如
來即釋迦佛自。境界者十身如來自内證境
界也 問。因分可説果分不可説者何章文。
性海果分縁起因分此二無二。全體遍收。猶
水波 答。水與波雖是體一。云水云
名既別也。亦波淺有分齊。水深無分齊。故
水波異。復波不水。水不波。故云
水波體一。如此云因云果名既別也。亦因
淺有分齊果深無分齊。所以無別之別故
因與果別。而云因分可説果分不可説
復別之無別故云因與果無別。而云此二無
二全體遍收
問。何故云縁起因分 答。普賢等所知境界
故也。縁者縁淺。起者發起。因者因人。分者
分齊也。於不可説性海果分法因位機
小分起言教説。即是因人所得分齊也。
教義十對。一教義。二理事。三解行。四
因果。五人法。六分齊境位。七師弟法相。九
主伴依正。九隨情根欲。示現。十順逆體用
自在也具如
玄義
 問。普賢者差一人。若多人
乎 答。凡解普法人皆總名普賢。不一人
也 問。爾何解普法乎 答。龍女與普莊
嚴童子善財童子都率天子等總名普賢 
問。何爾乎 答。徳普法界故名普。准
善故云賢 問。何故此別教一乘名
 答。一法普遍一切法一切法普入
法中。説此圓融道理教故云普法 問。約
普賢種乎 答。有二種。一者三乘普
賢。二者一乘普賢也。約三乘普賢三種
一者人普賢。二者解普賢。三者行普賢也。
一乘普賢亦爾也。人普賢者。對三乘
者。説六牙白象行者前普賢
人普賢。破三乘別執入一乘普賢云
普賢。法華經普賢品説普賢懺悔行行普
也。若於一乘門者。華嚴入法界品説
善財童子所値善知識普賢人普賢。普賢
品説普賢六十行。云解普賢。離世間品説
十種普賢心十種普賢願行。云行普賢
具如終南太一一山
之智嚴孔目説
十地論因分可説果分不可
説者。非論正文。是疏師得意引文也。正文
者。華嚴經十地品云。我但説一分十地
論釋云。一因分。二果分。一分者因分也。臨
果云一分云云 問。此文意何 答。舍那
佛加金剛藏菩薩。爲地前菩薩。令十地
法門。我者金剛藏菩薩指自云我。意果分言
亡慮絶法故。我對縁不可説。所以除彼。因
分非言亡慮絶法故。我對機縁説云我但
一分云云 問。何云因分十地果分十地
乎 答云。此疏有五師説。且就第五正義
二分十地兩重釋。初釋意。於一歡喜
等十地熟實十地隨相十地。熟實十地者
果分十地。隨相十地云因分十地也。唯佛所
知佛所行十地云熟實十地。唯菩薩所知菩
薩所行十地云隨相十地 問。爾者佛所知
所行菩薩所知所行十地者體相何物乎 
答。經云不思議佛法。復鳥路所依大虚云。
果海。説熟實十地也。復金剛藏菩薩受
大衆請十地。名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
涅槃慧地極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
地法雲地。云隨相十地也 問。爾者大
衆請金剛藏菩薩頌文何 答。經云。如
冷水。如飢思味食。如蜂貪好蜜。我等
是願其露法云云是頌金剛藏菩
薩爲大衆十地名 問。因分可説果分
不可説云意何 答。譬鳥空中十歩行。臨
見時不路相。所以相可説。所依大
虚見時。離大虚別不路空。所以路
空不可説也。如此菩薩喩鳥路相十地
所依大虚喩果海也。臨菩薩修行。不
十地差別。所以云因分可説。臨所依
果海。離果海別不十地差別。所以
果分不可説也 問。引因分可説果
分不可説 別教一乘中教義理事等法爲
因分果分義云事也。爾物何引因分
十地果分十地證乎 答。今章引此文意。
十地具因分果分義。餘教義理事等一切
法亦證因分果分義云事也。擧一法
多法。所以不相違也 問。以何知一法
多法云事 答。疏説因分果分義竟。經
文云。此義通一部經中大意云云是文
爾事 問。何以是文爾事
 答。今此華嚴一部經所説教義理事等法
皆具因分果分義云也。所以知爾事也」
  已上初重之釋了
第二重釋意。於歡喜等十地妙智正證
果分不可説。寄法臨顯地差別因分
可説。意者十地位中起正體智。證眞如理
時。能證所證互等平等離相絶言。所以云
分不可説也。譬如空中鳥路同大虚不可説
路相。是亦爾也。諸菩薩爲十地行相
立乘法十地行相。所以云因分可説
譬如空中鳥路相可説。是亦爾也
問。寄五乘法十地行相事何 答。初二
三地寄人天乘法顯。四五地寄聲聞乘法
顯。第六地寄縁覺乘法顯。第七地寄菩薩
乘法顯。八地已上寄一乘法顯。所以云
也。意者初二三地菩薩得檀戒及四禪等法
所以寄人天乘顯。四五地菩薩得四諦法
故寄聲聞乘法顯。第六地菩薩得十二因起
故寄縁覺乘法顯。第七地菩薩得無生
法忍故寄菩薩乘法顯。八地已上菩薩得
任運自在故寄一乘法顯也 問。何以爾知
乎 答。疏云。寄世間及二乘等禪支道
品諸諦縁生地別云云 問。章次文。此二
無二全體互相攝者。先此二者何 答。因分
果分云二。意因分與果分體無二而互相攝
云也 問。相攝何 答。且引鳥路喩云者。
因分不果分。如路空不大空。果分
因分。如大空不迹空。所以云
也。章文其猶水波者喩也。因分果分體
無二。水喩果分波喩因分也。波隨風起
分齊。所以喩因分。水隨縁不起無
。所以喩果分也。普賢門縁起因分二門
者。一分相門。二該攝門。且分相門者。此
別教一乘別於彼三乘云云意分別一乘
三乘差別相。是分相門意也 問。何以故
別一乘與三乘乎 答。臨門三車是三乘
教也。露地牛車是一乘也 問。以何知爾乎
 答。章云。宅内而所指之門外三車誘引諸
出者是三乘教也。界外露地所
牛車是一乘教云云宅内者分段三界内也。即
諸衆生異熟識宅體。諸衆生異熟識界
趣生所依根本故爲宅體。界趣生者。界者三
界。趣者五趣。生者四生也。意諸衆生異熟
識此三界五趣四生中所依根本。所以爲
也。異熟識者第八阿頼耶識也。異因熟
果云異熟識也。阿頼耶識梵語也。此云
。持諸法種子隱沒。所以云無沒
也。異因熟果者。因善惡而果無記也。所
以云異因熟果也。因善惡而果無記者。云此
三類。一異時而熟。二異類而熟。三變異
而熟。由此三義故云因善惡果無記也。宅
主喩佛也。譬如世國王四海爲宅光宅天
。佛亦如是。以諸衆生其宅。所以宅
諸衆生異熟識。宅主喩佛 問。何以知
佛以諸衆生其宅云事 答。經曰。今此
三界皆是我有。其中衆生悉是吾子云云
此文爾事 問。門外者何物乎 答。
三乘教行云門。三乘理果云外。教行出
界火宅。所以云門。理果出因中。所以云外。
火者煩惱隨煩惱也 問。慈恩大師御心宅
内門外之事爾也。智周法師心何 答。智周
法師意。三界爲門三乘無漏智爲外也
問。三乘教行爲門三乘理果爲外云事可
然。何可三界爲門三乘無漏智爲外 
答。既經三車在門外云云又我此所燒門安
隱得出云云三乘教行爲門者何云所燒門
若三乘教行爲門者。三乘教行非煩惱火
燒者。何云所燒門。所以云三界爲門三
乘無漏智爲外 問。若爾師資義相違。何和
會 答。慈恩御意。此法華經佛在世時猶多
怨嫉。況滅度後云云此文三乘教行爲
三乘理果爲外。意云。爲怨嫉火所燒。非
煩惱火所燒。師資各擧一義。所以不
也 問。然智周法師意。三界爲宅者。三
界即宅。宅體與門有何異 答云。宅即門
何妨。譬如世人總宅云門。所以攝釋
曰。此義有甚深云云意譬如世人數宅時不
若干宅。云若干門。是文爾也 問。若爾
何位宅内門外 答。就玄賛意者。地
前及具縛位未分別二障種子
業三界。所以云宅内。初地已上斷分別二障
種子繋業三界無漏智果。所以云
也 問。分別二障者何 答。約煩惱障
所知障各有分別倶生。并分別煩惱障
分別所知障爾也 問。約分別煩惱障倶
生煩惱障現行種子習氣。何位而伏
乎 答。現行資糧位漸伏。至加行位
愚種子。入初地見道無漏智起斷習氣。至
金剛位除。資糧位者。地前位中四十心位。即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也。加行位者。地前位
中四善根也。即煗頂忍世第一法也。金剛心
者。十地中第十地也。貪等十煩惱之分別煩
惱障倶生煩惱障也 問。爾此十煩惱者幾
分別幾倶生 答。頌曰。疑及後三唯分別。諸
餘煩惱通倶生云云十煩惱中疑邪見見取見
戒禁取見唯分別惑。貪嗔癡薩迦耶見邊見
分別倶生言也 問。二乘人約二障
斷除乎 答。伏斷煩惱障現行種子耳。習氣
菩薩至第十地乃除。況二乘畢竟難斷。但
迴心向大位乃除習氣 問。以何知
乘人未習氣云事 答。畢陵伽婆差如
恒河神。舍利弗袈裟下鳩如恐怖。皆
是未習氣故也畢陵伽婆差者
此翻習氣
問。何位捨分段而得變易 答。入初地
分段身變易。所以約菩薩初地已上
門外。地前位云宅内也 問。約菩薩
智増上菩薩悲増上菩薩。七地已還位故得
分段身 何故入初地分段身
易身 答。入初地時捨分段身變易身
者。約智増上菩薩云。非悲増上菩薩。所
以不相違。一切菩薩必入初地時捨分段
變易身。而悲増菩薩利生悲願深故。故
第六相應倶生煩惱障現行利生。七地
已還位故得分段身。智増上菩薩不然。所以
初地時捨分段身變易身。悲増上
菩薩至第八地分段身變易。智度論
云。菩薩住第八地乃捨蟲身云云蟲身者
分段身也。既住第八蟲身云云明知悲
増上菩薩第八地捨分段身變易身
事。分段身中有八萬戸蟲。一一各具九億眷
。諸蟲所雜居故分段身云蟲身也。彼蟲
内口外尾住。諸髮毛皆其蟲尾也 問。若悲
増上菩薩入初地時無變易道理乎 
答。得意云。得可變易身。何者爲利生
煩惱。雖分段身彼煩惱
。所以云或入初地時捨分段變易身
何妨
問。約菩薩十地各有三位。謂入心住心滿
心也。是中何位而斷種子。何位而除習氣
 答。初地入心有無間道解脱道。無間道
種子。解脱道除習氣。亦無間道遠塵。解
脱道離垢。復無間道斷惑。解脱道證理 問。
習氣有干第十地。爾何初入心解脱道時除
云 答。其約小分云。非多分。於多分
第十地愚習氣也 問。菩薩皆住
乎 答。非然。約菩薩地前及倶縛位
凡夫。入初地時乃云聖位 問。爾約
宅内門外事爾也。約二乘何位云
内門外 答。前三果及七方便位云宅内。第
四果云門外。未煩惱障種子。所以云
。得第四果時乃斷愚煩惱種子。所以云
門外
  已上就玄賛意宅内外
問。宗意何位云宅内門外乎 答。終教已上
宗意。而初發心住以上位云門外。十信已前
位云宅内也 問。何爾乎 答。宗意入初發
心住已上位。菩薩發無漏智繋業三界
眞如故也。十信以前不然。所以云
。故起信論云。菩薩發是心故。即得
法身云云又曰。非業繋。以大願自在力
云云此等文小分見法身也。宗意
分別倶生惑。唯立正使習氣。意約
惱障。正使習氣於所知障亦爾也。故章云。
其菩薩人於二障中倶生分別。但有
正使及習氣云云正使現行使種子使
現行地前位伏種子使。初地而斷習氣。地上
位除之。故章曰。地前伏使現。初地斷使
。地上除習氣。佛地究竟淨云云宗意約
。初果以上位云門外。七方便以前位云
。初果以上位於繋業三界出世益
 問。初果已上未愚三界煩惱。何云
 答。初果已上斷三界分別煩惱
世益出世聖果故。更不凡夫地。所以
是云門外
問。終教以上宗意何位捨分段身變易
乎 答。一切菩薩皆入初地時捨分段
變易 問。一切菩薩皆初地得變易身
者。何悲増上菩薩七地已還得分段身乎 
答。其始教麁宗故爾耳。今宗意不爾。皆入
初地變易身也 問。諸聖教中智増上菩
薩畏煩惱障故。入初地時受變易身。悲増
上菩薩不煩惱障故。爲利生故留煩惱
。七地已還位受分段身云事定。而何入
初地時受變易身者始教麁義初地已上位
分段身終教細義乎 答。智増上菩薩可
智勝悲劣。悲増上菩薩可悲勝智劣。悲與
齊不増上。況以劣智悲名増上乎。
初地時受變易身。初地已上位受分段
云事終教宗細始教宗麁云事爲顯爾云
也。約智増上菩薩分段變易二位。所
以不相違 問。何以知爾云事 答。章曰。
知由此始終二教麁細異故有二生死
悲智互増上云云此文爾云事
也 問。何云分段變易等乎 答。法相宗釋
云。分者支分段者段段也。五蘊身分分段段
故云分段身也。三論宗釋云。色形區別受
形長短云分段身也 問。何云變易乎 
答。變者改變義。易者轉易義也。意改
易分段麁身云。成光明殊勝細身而云
變易身也 問。變易者新人名歟 答。倶新
古名通也。但古人變易云意生身。新人云
成身。且古人云意生身者。意者第六意識
也。意如意生故曰意生身言也。意具
。速疾義無礙義遍到義也。如意此三
。變易身亦然也。具三義。生意成身者。意
生身云時。捨分段麁身別生變易細身
也。今依大願悲願意願力練分段麁身
變易身。所以由意願力變易身者云
也。可唯識論第七并同論疏第七也」
問。分段變易二種生死經論説文如何乎 
答。勝鬘經説曰。愛取爲縁有漏業爲因如
三有。無明住地爲縁無漏業爲因感
易身云云又唯識論云。一分段生死。謂諸
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縁助勢力感三
界麁異熟果。身命短長隨因縁力定齊
。故名分段。二不思議變易生死。謂諸無
漏有分別業由所知障縁助勢力感殊勝
細異熟果。由悲願力轉身命定齊限
故名變易。或名意成身。隨意願成故云云
此經論説文非一。尋釋可知也
問。凡菩薩二乘得變易身事。修練分段麁
變易細身。若捨分段麁身變易身
乎 答云。此自他宗意異。且就他宗意者。
練分段麁身變易細身。今終教已
上宗意。而分段變易二身從本立有之。非
練分段麁身變易身 問。爾者一切
有情身中皆在變易身乎 答。爾也 問。就
他宗意三界之中何界而修練分段麁身
變易細身 答。且約頓悟悲増上菩薩
者。入第八地時生色界廣果天其天身
變易細身。諸天身中其天身極微細。所以
其天身變易細身也 問。何爲縁何
因感變易身乎 答。勝鬘經云。愛取爲
縁有漏業爲因如三有。無明住地爲
無漏業爲因感變易身云云意如凡夫人和
合因縁得分段身。聖亦爾也。因縁和合得
易身也。謂如凡夫人愛取煩惱爲縁善不善
有漏業爲因感三界五趣分段果。聖亦然。後
得智有分別無漏業爲因無明住地法執所知
障爲縁感得變易身言也 問。何感得乎 
答。依所知障力眞如意有我必證有情實
有我必度云大願悲願。由其悲願力故以
得智定願力有漏古業得變易身
也。所以唯識論第七曰。不菩薩有情實
。無起猛利悲願
問。慈恩香象二師變易身義爲同爲異乎 
答。慈恩御心。修練分段身變易身。今
五教師御意。分段變易二身從本並云有也
 問。爾一切有情皆在變易身乎 答。爾也
 問。爾一切凡夫位皆得變易身。何云
初地時得變易身乎 答。分段變易二身
本。被覆隱分段麁身而不顯。菩
薩入初地時。捨分段麁身故顯變易細身
所以不凡夫位得變易身也 問。何捨
麁身細身乎 答。起信論疏云。然此細
苦無始來有。但爲細異麁故。約已離
時相顯所云云 問。何故變易身云
乎 答。變易身有微細生滅苦故云
也 問。其微細生滅苦者如何 答。此身
刹那生滅義故云爾也。刹那刹那前滅後
生云刹那生滅身。此刹那生滅身佛菩薩所
知也。非凡夫所知也 問。宗意何物爲
何物爲因云變易生死 答。勝鬘經曰。
愛取爲縁有漏業爲因如三有。無明住
地爲縁無漏業爲因感變易生死云云 問。
無明住地無漏業者體何物乎 答。
無明住地者。根本無明熏眞如。眞如受
明熏變二種生死。所以云根本無明爲
縁無漏業爲因感變易生死也 問。何知
根本無明眞如變二種生死云事
 答。經曰。無明力最大能動一法界
二生死云云又起信論云。業識根本熏習者。
聲聞辟支佛一切菩薩生滅苦故云云
等文爾也
問。宗意變易身義云何釋乎 答。變易者遷
變微細生滅苦故云變易身。故無差別論疏
曰。因位無漏所感之身細患所遷故云變易
云云
楞伽經三種意生身者。一三摩鉢底意生身。
二覺法自性意生身。三種類倶生無作行意
生身也攝釋
第四
無上依經四種變易生死
者。一方便生死。二因縁生死。三有有生死。
四無有生死也
第六
問。且何云三摩鉢底意生身等乎 答。攝
釋第三引四卷楞伽經第三云。三摩鉢底者
此翻等至。於定得變易身隨心生。故云
生身。覺法自性意生身者。能觀察覺了有
爲幻法無實體。於定得變易身彼隨意生。
所以云意生身。種類倶生無作行意生身者。
諸衆生所有隨多類煩惱能現同類身。所以
種類。種類身一時現。所以云倶生。能任
運起不功用。所以云無作行。彼隨意
生。所以云意生身也 問。爾此三種意生
身攝十地事如何 答。三摩鉢底意生身有
前五地。覺法自性意生身有六七二地。種類
倶生無作行意生身有第八地云云無漏後
得智云方便生死。所知障云因縁生死變
。五蘊云有有生死。於行苦細有
故云有有變易身。唯有微細生滅有。從
是外更無有云物。所以云無有也 問。爾
此四種生死相配十地事如何 答。方便生
死有初二三地。因縁生死有四五六地。有有
生死在七八九地。無有生死有第十地云云
 問。爾此四種生死相配十地事正義歟不
正義歟 答。是不正義也。所以燈第六判
云。隋唐攝論并無云云又無上依經及寶
性論亦不十地。如是相配是有師義也
云云
問。臨門三車何以爲體乎 答。牛車以法空
正體智牛體。以法空後得智車體。依
正體智後得智起。譬如前牛後車。所以
玄賛曰。無分別智導種智車義。如前牛非
車體云云 問。何故正體智云無分別後得
智云種智乎 答。無分別情量而證眞如
所以云無分別智。後得智諸法種數委分別
知。所以云種智。故佛地論云。眞縁義邊正
體智。依縁義邊後得智云云 問。羊鹿二車
何爲體 答。以生空正體智羊鹿體
有漏假解智二車體。玄賛曰。以二乘
所得生空無漏智唯爲羊鹿體。指二乘所得
有漏假解智世間三昧二車體云云二乘
人無學果位解脱道時起無漏正體智
空理。解脱道之後出世間定已時。起有漏
解假智別諸法。所以生空正體智爲羊鹿
之體。有漏假解智爲二車體。起生空正體
後起有漏假解智。如羊鹿在前二車在
後故喩云也 問。約菩薩准以法空正體
牛體。以法空後得智車體。於
亦以生空正體智羊鹿體生空後
得智二車體。然何以有漏假解智
車體乎 答。生空後得智者。二乘人既得
畢。而經文二乘子到門外云云
既得了之。生空後得智云爲二車體。所以
有漏假解智二車體也 問。有漏
假解智二乘人亦得。而經文二乘子到門外
車。爾物何有漏假解智云二車
 答。假解智非種智故喩車也。此假解
智分別諸法無漏種智。所以云
 問。車喩種智。然有漏解智非種智者。
何爲二車體 答。假解智似種智非實種
。所以以似種智二車。以非實種智
二乘子不車。決釋記云。譬如黄葉似
實金。有漏假解智似種智非實種智云云
 問。以生空無漏後得智二車體者。
何經文云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禪定解
脱三昧而自娯樂。不乘是三乘以有漏
假解智乎 答云。此決有二釋。一者謂彼
車莊嚴具非正車體云云二十一一謂得無
智人身中中所有有漏假解智故云無漏根
。非無漏之後得智云云初車莊嚴具
者。無漏根力者。非車體無漏。於有漏
無漏莊嚴飾也
問。何故羊喩聲聞人車喩聲聞乘鹿喩
覺人車喩獨覺乘牛喩菩薩車喩菩薩乘
乎 答云。此有五義。一者有形貌大小。二
飡受小多。三有渡水淺深。四有力用強
。五有依處喧靜。由此故三乘如次喩
也。有形貌大小者。羊其體最小。鹿其
體中庸。牛其體最大也。約噉物。羊少噉。鹿
中噉。牛多噉。渡水淺深者。羊浮渡。鹿中
踏底渡。力用強劣者。羊最劣。鹿中。牛最勝。
依處喧靜者。羊多處人邊喧。鹿多處林野
靜。牛通喧靜屓運二恩也。據喩約
者。京性根業證理斷惑行能。此五如次喩
先五。聲聞根性最劣。獨覺根性中庸。菩薩
根性最勝也。所以喩三獸形貌大小。聲聞
所被教最劣。獨覺所被教中。菩薩所被最
多。喩敢受多少。聲聞所證理最淺。獨覺所
證理中。菩薩所證理最深。喩渡水淺深。聲
聞斷惑智力最劣。獨覺中。菩薩勝。喩力用
強劣。聲聞一向隨師伴縁受教。獨覺處
靜念道。菩薩通二有自利利他用。喩
處喧靜
問。何故以大白牛車一乘乎 答。譬
白色爲諸色中根本。爲一乘諸乘中
根本。以白牛一乘。經文曰。飾白拂曰
蓮云白蓮華。明知以白牛一乘云事
大白牛車喩。三乘之外一佛乘相應三種大
七種大性故云大。無爲淨潔離諸結縛故云
白也。三種大者。體大相大用大也。七種大
性者。境大性行大性智大性精進大性方便
善巧大性證得大性果大性也。且體大者。眞
如理性廣大甚深。爲一切染淨法平等所依
體性而不増減。不増減者。眞如隨無明縁
變生死染法。不生死眞如。又眞
如息生死妄想始覺淨法。不眞如
生死。生死相大者。起信論曰。如來藏具
足無量性功徳云云性功徳者。大智慧光
明義遍照法界義常樂我淨義清淨不遍自在
等義。如是無量恒河沙等功徳也 問。何
恒沙功徳。何云性功徳乎 答。眞如上
無量功徳不離眞如體性。如水八徳不
離水水八徳者可
讃佛立經文
用大者。起信論
曰。眞如用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
云云報身細用化身麁用云眞如用也。導
世間善因果化身麁用。導
出世間善因果報身細用也。報
化二身麁細用能令世間出世間善因果
故云隨縁幻差別。隨衆生染心體性
故。云業染幻差別。意報化二身麁細體用假
幻有言也體者業染幻差別也。
用者隨縁幻差別也
地前位有漏智因
果云世間善因果也。地上位無漏智因果
出世間善因果也。此三大中體相大爲
熏因用大外熏縁也此三大自宗義
他宗心
委細在起信
論并疏。可披見
七種大性者。對法論云。百千等無量諸經廣
大教法名境大性云云謂菩薩縁是等教法
境界唯識六度等行佛故也。行大
性者。自利利他廣大行也。智大性者。菩薩
能得一切補特伽羅與法廣大無我
也。精進大性者。菩薩三大僧祇中修
大難行苦行也。方便善巧大性者。菩薩智
悲相導不涅槃生死故。名
便善巧。大智故不生死。大悲故不
也。證得大性者。佛果位也。謂證得十力
四無畏十八不共等無量功徳故也。果大性
者。佛果位也。謂示現衆生菩提
廣大佛事也。初五因後二果也此七種大性可
對法論
 
問。章文云。四衢別授大白牛車眞實
者。其四衢者何 答。四衢者四交道也。
即交者巷也。道者遊履義也。約法喩四諦
理苦集滅道。是云四諦理也。生死果云
。生死因爲集諦。涅槃果曰滅諦。涅槃因
道諦。三乘人同觀四諦理露地故喩
四衢。所以大般若經云。四諦理喩四衢道
云云 問。四諦理是聲聞人所觀法也。何三乘
倶觀乎 答。別聲聞人通三乘人倶觀也。謂
縁覺觀十二因縁起法四諦道理。菩薩觀
性三無性唯識六度等法四諦道理。各於
乘法觀。所以三乘人倶觀四諦理
問。宗意臨門三車以何爲體乎 答。以
乘教義體。聲聞乘教義爲羊車體。獨覺
乘教義爲鹿車體。菩薩乘教義爲牛車體 
問。何云教義乎 答。章云。界内示爲教。
出爲云云 問。指教差何經喩臨門
三車乎 答。深密經瑜伽論所説教義喩
門三車 問。何故三乘教義喩三車乎。答。
三乘人各依三乘教義分段宅出世
故。三乘教義喩三車。謂聲聞種性人依
聲聞乘教彼出分段宅出世聖果。乃
至菩薩乘人依菩薩乘教分段宅
世果。所以三乘教義喩三車義者出分段
所以也
 
問。運載義爲車體。三乘教義無運載義。何
車體乎 答。三乘教義有運載義。所以
車體 問。教者能詮教。義者所詮理。何
運載義有乎 答。佛初成道爲二乘人
四諦縁生教。二乘人依此修出三界
出世聖果。故有運載義也 問。三乘子出
家時乘車出。若不乘車出乎 答。乘車出
也 問。若爾者。何經文云三車在門外
車出 答。約車有教車義車。宅内
乘者教車。在門外者義車也。故不相違。露
地大白牛車者喩三乘云外一乘也。是同教
別教二一乘也。別教一乘者。十十無盡而主
伴具足教義云別教一乘教義也。十玄法
十十無盡也。其十玄法者。一教義。二理
事。三解行。四因果。五人法。六分齊境位。七
師弟法智。八主伴依正。九隨情根欲。十逆
順體用自在等也
此十玄法主徳伴徳。主徳喩白牛
徳喩車。縁起主徳引縁起伴徳。如牛引
故也。教義一法云主徳。理事等多法主伴徳。
理事等多法云主時。教義一法爲伴。互主
伴而重重無盡。此云十十無盡而主伴具足
教義。故經云。我有是七寶大車。其數
無量云云章釋此文曰。有無量寶事
。是顯一乘無盡教義云云又曰。如露地
牛車自有教義。謂十十無盡主伴具足云云
此文知。十十無盡而主伴具足教義爲
白牛車體運載義乘云車。於此運載
二。一次第運之運載。謂三乘門也。三運
即一切運之運載。一乘門也。三乘門運載
者。始運到十信次轉至十住。如是乃至佛
果次第運登彼岸故。一乘門運載者。一位
即一切位。而初發心住位麁取後後諸行
佛故也。三乘之乘云可思議乘。一乘之乘
不思議。三乘之乘三賢十地中次第運成
佛故云可思議乘。一乘之乘一位運位即一
切位運成佛故云不思議乘也。花嚴經賢首
品云。此經爲乘不思議乘菩薩説云云
一乘之乘云不思議乘也。同教一
乘者。以本覺智白牛體。以始覺智
車體。本覺正智引始覺圓智。如牛引車也
 問。以何知本覺正智爲白牛始覺圓
車體云事 答。起信論云。一切諸佛本
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如來地
云云 問。界外露地者指何位露地 答
云。此始終二教意別也。就終教心者。約
乘預流果已上位露地。約菩薩初發心
住已上位露地。露者無壅障云事。意二
乘人預流果已上位斷三界分別煩惱障一
生空理故無分別煩惱障壅。所以預
流果已上位云露地。約菩薩初發心住已上
位起無漏智乎。分得眞如故無煩惱障
。所以云露地也。就始教二乘人第
四果露地。於菩薩初地已上位云露地
二乘人得第四果時。斷三界煩惱繋業
三界有餘涅槃故。第四果云露地。菩
薩者初地已上位斷分別二障分段生死
無漏智故。初地已上位云露地 問。於
分段三界繋業三界果報三界。何所而出
離 答。若就終教意者。據二乘。預流果
已上位出繋業三界。第四果位出果報三
。據菩薩。初發心已上位出繋業三界。初
地已上位出離果報三界。約始教准露可

問。一乘與三乘異事有幾門乎 答。有
差別門。一者權實差別具出
且權實差別者。
權者三乘教。實者一乘教也。依此明一乘
三乘差別是門意也。三乘教於一乘教
分別説故云權教。一乘實教也 問。羊鹿云
權可然。何三之中牛車可權乎 答。同
羊倶不得故云。此有二義。一約事。同
三界外佛果故。二於教同
二乘教實滅故倶不得故。初義意。三
乘菩薩初發心住已上位出繋業三界。雖
出世益出出世益。二乘人初果已上位
出世益同未出出世益。所以云
羊鹿共不得也。後義。心實滅者。定性二乘
無餘涅槃也。意深密等三乘教中説定性二
乘入無餘涅槃果成佛。同説小乘教
中二乘人阿羅漢爲極果更不成佛。所以
實滅也 問。同二乘説實滅故。深
密等三乘教名權者。宗意説定性二乘成
爲當何 答。終教已上宗意而定性二乘
人入無餘涅槃。從彼出迴心向大必定之
成佛 問。何爾乎 答。入無餘二乘灰身滅
智不成佛者。滅分段麁身智變易細
身智故成佛也。無上依經佛性寶性等論同
四入無餘二乘有三種餘。一煩惱餘。謂無
明住地。二乘餘。謂無漏業。三果報餘。謂意
生身。意生身者變易身也云云又法花論云。
無餘二乘人以方便涅槃城故。彼
涅槃城者。謂初禪三昧城。過彼城已令
大涅槃城云云明知二乘涅槃方便涅槃
實涅槃。實二乘自彼出迴心向大也。此等
文意者。入無餘二乘有乘種餘者。無
明住地爲縁無漏業爲因得變身言也。令
入涅槃城者。令無餘涅槃云事也。令入
大涅槃城者。令佛果大涅槃城云事也。法
相師云。無上依經法花論意云。入無餘
定種性二乘人從彼出迴心向大得變易身
成佛也。非定性二乘。爾何證定性二乘成佛
云事文乎 答。花嚴師云。若爾者終違
也 問。何違乎 答。密嚴經云。涅槃若
滅壞。衆生有終盡。衆生有終亦是有初際
生法而始作衆生云云又龍樹發
菩提心論云。有定性者難發生。要待
限等滿方乃發生云云此等文 問。如
教文如何和會云定性二乘不成佛乎 法
相師答云。是等文翻譯過。非論主本意也 
問。入無餘二乘灰身滅智故唯有清淨。眞
如法界有何物迴心向大可成佛乎。若
無餘二乘滅分段麁身智變易細
身智云物者。能持第八識滅即所持身倶滅。
何物變易 答。根本無明所動三
細阿羅耶識持變易身也。三細者業識轉識
現識。此云三細阿羅耶識。業識者。若無明
合眞如動眞如義邊云業識。是識
極微細唯佛與佛境界。非金剛已還菩薩所
。無明熏先業識心令能見義邊云
。無明熏先轉識心令妄現境界義邊云
現識。業轉二識持變易身。現識一麁阿羅耶
識持分段身。所以入無餘時現識麁阿羅耶
識滅。業轉二阿羅耶識不滅。所以云
成佛也。二乘人依四因無餘成佛。一
者二法成識因。二者二不斷證因。三者涅
槃不實因。四者化城有過因也。章云。根本
無明動如來藏羅耶識故。彼二乘人於
此二法斷證故。彼未斷證。所謂涅槃豈
究竟。化城同喩應則有云云文意者。根
本無明動如來藏阿羅耶識故者。無始
無明熏動眞如阿羅耶識。由此故二乘
無餘時。現識麁阿羅耶識滅。業轉二細
阿羅耶識不滅。所以從無餘出迴心向大
三無數却中修六度等行成佛也云云彼二
乘人於此二法斷證故者。此二法無始
無明與眞如二法。彼無餘二乘無始無
明未斷眞如證故。從無餘出斷無始無明
眞如畢成佛云也。所謂涅槃豈爲究竟
者。斷盡無始無明眞如畢成佛時。所得
涅槃云究竟涅槃。無餘二乘無始無明未
眞如未證畢但滅分段麁身。所得滅盡定
上我謂實涅槃。所以其無餘二乘所謂涅
槃豈爲究竟自無餘出乃得實大涅槃故言
也。化城同喩應有失者。化城云物爲
中路所化作城也。二乘無餘喩化城。若
二乘無餘實涅槃者。法實而喩假所以不
化城同喩言也 問。三乘與一實權實既
別。何總三乘名一乘乎 答。文云。以
云云意三乘一乘本宗所流所目方
便云事定故。總三乘名一乘云也 問總三
乘名一乘者。名同教一乘別教一乘
 答。名同教一乘別教一乘。所以章
云。是同非云云又孔目第一云。非即圓通
云云 問。何故不別教乎 答。章云。
主伴不具足云云問。主伴不具故名
教一乘別教一乘者。同教中不
盡義乎 答。爾也。不説 問。爾何十重唯識
章云帝網無礙故説唯識總具十重
乎。既帝網無礙唯識約同教云云
今云同教中不無盡義 答。新羅珍宗
記云。同字謬也。可圓字云云意可
圓教同教云也 問。調度
文爾。先徳傳而何可云 答。若就先徳傳
者。疏文謬者是惡得本疏心。何者同教中
小分説帝網無礙義。所以疏文謬者是非
云云十重唯識者。一相見倶存故説唯識。二
相歸見故説唯識。三攝數歸王故説
。四以末歸本故説唯識。五攝相歸性故
唯識。六轉眞成事故説唯識。七理事倶
存故説唯識。八融事相入故説唯識。九全
事相即故説唯識。十帝網無礙故説唯識
是云十重唯識。初三重約始教説。次四重
終教頓教説。後三重約圓中別教。總具
十門。約同教云云 問。文云。若望自宗
並皆得果云意何 答。三乘人依三乘教
出世益。所以望自宗三乘各各
自分宗也
並皆得
云云 問。二乘人出分段生死阿羅漢果
故聖自宗並皆得果云事可然。約菩薩
摩醯首羅智處城佛果。何云自宗
皆得果 答。菩薩雖彼果。初發心已
上位起無漏智分段生死出世益故。
少分得法身故。分八相成道故。三乘出
世益既究竟故云爾也 問。三乘人聖自宗
並皆得果者。三子到門外車。何以
車三子詣父所共索車乎 答。章云。
今言倶不得者。以聖一乘故。意三乘人
三乘教分段繋業自宗出世益
一乘究竟果故。云三乘倶不得也。所
以章文以實映權。方便相盡故皆無云云
實者一乘法。權者二乘法也。知三乘從
以來不一乘故離一乘別無三乘。所以
實映權也
問。爲彼二乘人一乘故大乘亦説
迴者。此文意何 答。此文意顯三乘人
同入三外一乘文也 問。約三外一乘
同教一乘別教一乘。是中何迴入 答。倶迴
入。章文云。或有衆生。此世三乘根不定故
同教一乘者。則見自所得三乘之法
皆依一乘無盡教起。是彼方便阿含施設。是
迴入同教一乘也。或有衆生。於三乘法
根不定故堪入別教一乘者。即知彼
三乘等法本來不別教一乘。是説進入別
教一乘也 問。於三乘若有迴入同教一
乘三乘迴入別教一乘三乘別 答。不爾。三
乘人必先迴入同教一乘。然後迴入別教一
 問。若爾何章文云或有衆生迴入同教
或有衆生迴入別教乎。以此文見。別迴
同教一乘三乘迴入別教一乘三乘 答。此
文意顯三乘人從淺至于深識往次第
彼別 問。若爾菩薩二乘必先迴入同
教一乘然後迴入別教一乘乎 答。不爾。
二乘教先迴入共教大乘二乘名
薩稱。然後迴入同教一乘入別教一乘
菩薩從自所得共教大乘入同教。然後
入別教一乘。所以廣疏第一説傳爲云謂
諸二乘以根鈍故要先迴入共教大乘
二乘名菩薩稱然後方入此普賢法共教
大乘
者般若深
密等也
 問。宅内所授牛車與門外所授牛
何差別 答。其意玄別。宅内而指
時云門外在牛車。不餘徳。門外露地而
授時有大白牛肥壯多力等云。所以別也」
問。定性二乘人從無餘出迴心向大。若共
教大乘歟。若不共大乘歟 答。不共大乘
也。非共教大乘。定性二乘以無餘簡擇力
三之中大乘權三之外一乘實故迴入不
。非共教也 問。入無餘二乘樂著三昧
都無覺知。何得三中大乘權三外一乘
乎 答。由如來大悲別縁力故。有彼本
覺内熏力因故。自無餘出得知爾也 問。
若爾何疏云謂諸二乘以根鈍故要先迴入
共教大乘乎 答。彼約不定種姓爾云。不
定性二乘 問。以何知乎 答。智度論
九十三云。阿羅漢捨分段身何地
佛道妙淨土三界外阿羅漢彼聞
花經足佛道云云又樣云。定性二乘不定
種性必先迴入共教大乘。然後迴入不共大
。故疏云。謂諸二乘等云云 問。何故不
阿羅漢生妙淨土深密經足佛道。云
法花經具足 答。本阿羅漢身人故云
阿羅漢實共教大乘菩薩。所以云法花
足佛道
問。迴三乘一乘者。三乘因果若歸一乘
若歸一乘果 答。三乘因果總歸一乘
圓果一乘因 問。若爾菩薩因果二
乘因果共歸一乘圓果乎 答。不能。菩薩
因果歸一乘圓果二乘因果歸共教大乘因
 問。爾何三乘因果總歸一乘圓果乎 答。
彼總云事非二乘因果歸三外一乘因果

問。何故菩薩因果歸一乘圓果二乘因果歸
大乘因 答。菩薩因果於三外一乘果分別
故歸一乘圓果。二乘因果於三中大乘因
別故歸大乘因也 問。小乘人中爲
提樹下佛身願行菩薩因果一乘圓
。若歸大乘因乎 答。是彼歸大乘因 
問。何歸乎 答。同二乘未果故歸大乘
。所以般若經云。聲聞縁覺若智若斷皆是
菩薩無生法忍云云智者二乘人因智也。斷
者二乘人斷果也。無生法忍者菩薩因地名
也。意二乘人因智斷果云菩薩因無法忍
也。斷煩惱障得果故云斷果也。無生忍
三種。一相無生忍。二生無生忍。三滅苦無
生忍也新人云無起法忍
古人云無生法忍
遍計所執本體
相都無智。云相無生忍。依他法觀無從本自
然生智云生無生忍。觀圓成實性本無
滅苦智云滅苦無生忍亦云勝義
無生忍
 問。爲
摩醯首羅智處佛果願行菩薩因。若
大乘因。若歸一乘圓果 答。歸三外一
乘圓果。同二乘未佛果故歸三外一乘
圓果 問。所謂三中大乘因於摩醯首羅智
而成自受用身。如來因果從是外更無
實相佛。何云歸三外一乘圓果 答。其始教
分齊而爾耳。人終教已上宗意摩醯首羅智處
佛身化相身非實身佛。所以云歸三外一乘
因果 問。摩醯首羅智處佛身化相身如何
 答。於三種世間圓滿十身無盡一大法身
分別。所以云化相身。故起信論云。又是菩
薩功徳成滿。於色究竟處一切世間最高
大身云云既云示最高大身。所以云摩醯首
羅智處而成佛化相身非實身佛 問。爾終
教已上意何處成佛云實身佛乎 答。章下
文云。色頂之身非實報佛。西方去此三十
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無勝。是釋迦實報淨
云云 就圓教意者。實身淨土遍法界有。
即三種世間圓滿十身盧舍那淨土也
問。何摩醯首羅智處云色頂 答。摩醯首
羅翻云在大自在天。彼有色界頂故云
 問。約色頂五淨居。無煩天無熱天
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也。此中第五色究
竟天在摩醯首羅智處。而淨居不見不
彼。故云智處智處廣疏有
種釋。可考見
 問。此身
者依深密等經瑜伽論。修滿十地成佛非
身佛 答。由共教大乘成佛非實身。佛因
三外不共一乘行成佛爲實身佛。所以廣疏
第一云。離此普法更無餘路得成佛云云
 問。文若不爾者。彼求牛人既出界外
凡夫。非羊鹿二乘。未露地
大白牛車一乘。若非三中大乘更是
何色人者。此文意何 答。三中共教大乘
菩薩與三乘不共一乘菩薩涅槃也。若三中
共教大乘菩薩非三外不共一乘菩薩。若不
爾云者。既有三不同故不三中大乘。更
是有何色人云也。三不同者。一退不
。二進不二乘。三未三外一乘
一乘。是云三不同也。三中共教大
乘菩薩發心住已上位出繋三界出世益
故退不凡夫。但求大乘果二乘果
故進不二乘云也。梁攝論云。十解已上
位得出世淨心云云意出世淨心者不
間凡夫云也。十解以上位菩薩不二乘
。所以云進不同二乘。十解已上位者即四
十心中十住位也
問。章文云。至自位究竟處故後皆進入別
教一乘者。此文意何 答。三乘人共到出世
間自位究竟處一乘根機入三外
一乘云也 問。何位云自位究竟處 答。
且約三中菩薩者。三賢位云自位究竟處
 問。何爾乎 答。廣疏第十六云。問。是等
不信何位菩薩 答。文無正斷。准其劫數
十千既過。僧祇未滿三賢位人云云文意十
千劫中修滿十信行十住位。三賢中修
滿初阿僧祇行初地。而花嚴説經性起品
云。三乘菩薩無量億那由他劫修行六波羅
習道品善根是經云云
無量億那由他劫十千。所以云
千既過。復不阿僧祇劫。所以云僧祇未
滿也 問。三中菩薩何位迴入三外別教一
乎 答。到極三賢位入別教。所以性
起品疏云。三中菩薩到極三賢位必定進
入此一乘法終無證地而不云云 問。
爾何廣疏第一説引爲而云。共教菩薩於
教中多時長譽深解窮徹行布教源。即當
此普賢法界。既窮徹行布教源即云
得此普賢法界者。依三乘教滿三無數
劫行三乘中而成佛者。更迴入三外別教一
一乘佛云事 答。不爾。三乘菩薩到
自位究竟處根機熟三乘教源權過
入三外別教一乘云也。非三乘教
三乘佛人。更迴入別教一乘佛也 
問。非依三乘教佛人更復迴入別教一
言者。何香象問答云三乘極爲佛而還入
一乘乎 答云。此先徳云云不同也。或古徳
云。非是五教師言依。或古徳云。此
五教師云也。但破文意讀云云 問。爾其破
文何可讀乎 答。三乘極爲佛而還入一
讀也 問。爾讀意何 答。三乘菩薩
一乘行解三乘教權往至于佛果位
而迴入別教一乘云事也。非三乘教
佛人更亦迴入別教一乘成佛也 問。三
乘菩薩起一乘行解三乘教權已迴
別教一乘。何位成佛 答。到三外一乘初發
心位成佛。所以玄門云。譬如衆流海入一諦
纔稱周大海無始無終。餘江河水深不
入海一諦。三乘教中逕多劫修行不
乘一念行云云文云。善財童子求善知識
一百一十城一念頂見普賢菩薩云云
此善知識且約位有五十四位。據人者
五十五人。於分者有五分。問。其五分者何
 答。一寄位修行相。二會縁入實相。三攝徳
成因相。四智照無二相。五顯因廣大相也
 問。爾此五分相攝五十四位何 答。寄位
修行相有四十一位。會縁入實相在十位。攝
徳成因相智照無二相顯因廣大相各有
也。且寄位四十一者。十住十行十迴行十
地是爲四十也。十信合爲一。所以云
十一也 問。約人者寄位有三十一知識
者。始從覺城東娑門羅林大塔廟處文殊一
終至于迦毘羅城釋迦女名曰瞿幾
四十一善知識故。成三十一人也。會縁入
實相十位者。從初摩耶夫人竟徳生
童子。有徳童女在十一知識。是云十位 
問。何故云位十位人十一人乎 答。懷
生童子有徳童女合而云十位也 問。後三
分各有一位者何 答。攝徳成因相有
者。彌勒智識也。智照無二相有一位者。
文殊智識也。顯因廣大相有一位者。普賢
知識也 問。約位有五十四位人有
十五人者。何云過一百一十城不如一念頂
見普賢菩薩乎 答云。是綱目與廣疏意
異。綱目心者五十五人分主伴。所以成
百一十城云云廣疏心五十五人分自分勝
進分。所以成一百一十城云云 問。寄位修
行相有四十一位者。云十信十住十行十
迴行十地時。從此外更亦無菩薩行位。後
十三位地前地上位中攝何位乎 答。是十
三位十地中第十地後立不地前地上位
也 問。覺城東者何位 答。發心已上位云
覺城東。謂自此位而始覺無漏解起始故
覺城也。東者開明初也。譬如日自
出創。無漏智從是位起始。所以云覺城
也 問。何故發心住以上位名自位究竟
乎 答。由三義故。一者依三乘教
業三界出世益故。二者三乘益既究竟
故。三者住大乘自位究竟退故也 問。
且何故由三乘教繋三界出世益
自位究竟處乎 答。佛於一佛乘分別説
三者。導界内機彼三途苦出世
也。故三乘教引界内機出世益
究竟。一乘教引界外機佛果益
究竟也。經文云。是諸子等若心決定具
三明及六神通縁覺不退菩薩云云
云。與諸菩薩聲聞衆此寶車直至道場
云云不退菩薩者發心住以上菩薩也。乘
寶車者。乘一乘種智車道場所
也 問。以何知發心住以上位出繋三界
得出世益云事 答。十住品云。滅除諸煩
永盡無云云又云。第四生貴眞佛子
離生死三界云云 又攝論云。十解以
上得出世淨心云云又云。十解以上位不
二乘地云云 問。此等文意何 答。滅
諸煩惱永無餘者。發心住已上位而伏
盡忍現行得出世益也。第四生貴眞佛子捨
離生死三界者。十住中第四生貴住
繋業三界出世益也。十解已上得
出世淨心者。十住異名也。此位而起始覺
無漏解出世淨心故不二乘地言也
 問。何故住大乘自位究竟不退云自位究
竟處乎 答。不退者究竟異名。菩薩發心
住以上得心不退故云自位究竟處。所以花
嚴經云心不退文。十地論釋曰。自住處畢
竟智云云畢竟者究竟義也 問。自住處畢
竟智文心何 答。大乘法菩薩住處。菩薩
大乘法心不退轉故云自住處畢竟智
 問。約究竟有學究竟無學究竟。今此
自究竟處者何究竟乎 答。有學究竟也。諸
地滿心云有學究竟。如來地云無學究竟
也。諸地滿心猶有習學故云有學究
。如來地無是故云無學究竟也 問。以
何得知乎 答。攝論云。究竟道有二種。一
有學究竟二無學究竟。諸地乃至如來地皆
此究竟義云云地地皆臨次第乃至如
來地有此究竟義也 問。發心住以上位得
出世益故不二乘地者。何舍利弗等聲
聞人從第六住退大乘行益。終教已上心是
權現退而非實行退也。起信論云。如修多
羅中説退墮其實退。懈怠者令
其心云云又章文云。本業經説十住第六
心有退者。起信論中釋彼經文示現退
初學菩薩未正位慢緩人策勵其心
云云問云。舍利弗淨自天子法財王子等
聲聞人退大乘行優婆塞或經修六十劫
退云云本業經修八萬劫退云云二經何不
同 答。對法抄云。若説純劫六十劫。若
雜劫八萬等云云所以不相違。意若純
修十住行退者。修六十劫也。若過去修
十信等行者。修八萬劫退云也。或修十住
或修十信等行雜修八萬等劫數
八萬劫退云也。非次第修位云云
問。於二乘何位云自位究竟處乎 答。預
流果以上云自位究竟處。此位斷三界分別
煩惱二乘出世益故。初果以上位云
位究竟處 問。約聲聞四向四果。預流
已上云究竟處然。於獨覺何 答云。此
二説。一總含故預流果以上云究竟處。一
獨覺一向一果。謂預流向與阿羅漢
也。故以向隨果於二乘預流果以上
自究竟處也 問。於菩薩方便位中發心住
已上位自位究竟處云。約二乘亦可方便
位中忍位以上位云自位究竟處。何不爾 
答。若以義者。互爾義可有。今約二乘。初
果入見道時。起生空無漏智三界分別
煩惱二乘出世益故也。故云初果已上
也。於菩薩發心住已上位始覺無漏智
大乘出世益故。此位云自位究竟處。所
以不例。故不初地已上也。此位而
二乘教益已究竟故住二乘自位凡夫
故云自位究竟也 問。小乘大乘見道同
異何名同心別也。小乘見道如云云大乘
見道者。有眞見道相見道。正體智斷惑證
眞見道。出正體智觀後得智觀
先正體智經云相見道。於此亦有三。心相
見道十六心相見道。三心相見者。一内遣
情假縁智。二内遣諸法假縁智。三内遣
切有情諸法假縁智也。十六心相見道者亦
能取所取十六心上下八諦十六心也。苦
法智忍苦法智等云上下八諦十六心也。唯
識論云。法眞見無間解脱見分觀諦云云
取所取十六心者。論云。法眞見道無間解脱
見自證分差別建立云云具如唯識論并疏
 問。爲如何云法正體智乎 答。法者
放學義也。意學我正體智叶眞如是云
學之義也。約眞見道亦有立一心眞見道
師立三心眞見道師。即立一心眞道
也。所以唯識論云。雖多刹那事方究竟
而事等故總説一心云云 問。宗意定性二
乘無性有情皆成佛者。何華嚴經性起品云
大藥王樹不生二處謂地獄深坑水輪際
 答。大藥王樹不生二處者。約現在位
事也。後必遂生意地獄深坑水輪際間。大藥
王樹不二處云也。後必遂生者。地獄深
坑水輪際非凝然常住物有爲無常而不定
物。非地獄深坑水輪際之後必終生所。經文
云。而不捨生性云云明知後必生芽云事 
問。此喩也。約法何 答。大藥王樹者本覺
佛性也。地獄深坑者定性二乘入無餘涅槃
水輪喩無性有情斷善根位 問。喩意何 
答。阿耨達池南雪山頂有大藥王樹。無
而不生。而不地獄深火坑水輪寒底。如
是如來本覺佛性亦爾。遍一切有情皆生
芽。而定性二乘入無餘八萬劫間。無性
有情未捨謗大乘因斷善根位間。其
時如來本佛性不云云地獄深坑水輪
際有爲無常而不定。壞劫時教壞。成劫時
平地。大藥王樹必遂生芽。佛性亦爾
也。定性二乘人依本覺内薫力所催。佛菩
薩外縁從無餘出發大乘心乃至成佛。又
無性闡提轉捨謗大乘因善心時。如來
本覺佛性無芽。所以經次文云。不
生性云云此義故定性二乘無性有情一
切皆成佛云事。道理顯然也。華嚴經三十
六云。復次佛子。譬如雪山頂有藥王樹
非從根生。非從根生彼藥王樹從六百八十
萬由旬下極金剛地水輪際乃至佛子。此
藥王樹一切諸處皆生長。唯除二處。所謂
地獄深坑及水輪中不生長。而大藥王樹
亦不生性。如來智慧大藥王樹亦復如
是。從一切如來種性中生乃至唯除二處
生長。所謂聲聞縁覺涅槃地獄深坑及
諸犯或邪見貪著非法器等。而如來樹非
生長。其餘一切應受化者皆生長等
十六云。第七藥王樹生長喩喩佛種性深廣
乃至此中二乘涅槃合地獄坑。以大燒灰
故犯或等合水輪處。有四過失。一犯或
不懺悔者。二邪見約斷善之因。三貪
著據轉改。四非器就出世道器。或
此亦是過結上三。若直看此文初定性二
。後約無性凡夫。故二處不生也。若
後文不捨生性。則知非畢竟無。以
二位現在説。若約當來皆出新生
云云 問。宗意而立四車。若立三車乎 
答。立四車 問。其四車何 答。臨門三車
露地大白牛車四車 問。立三車
足何故 答。爲權與實別事四車也。
臨門三車云權。露地大白牛車云實也。臨
門三車同羊鹿未得故權。大白牛車三乘人
同到門外倶故云實 問。四車義證文如何
 答。經第一卷云。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爲
衆生説法。無餘乘若二若三云云又云。
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云云
云。諸佛以方便力一佛乘分別説云云
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佛方便説云云又云。我有方便力
三乘法。一切諸世尊皆説一乘道云云第二
卷云。如彼長者。初以三車引諸子。然
後但與大車。如來亦復如是。初説三乘
導衆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云云
云。當知諸佛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説
云云又云。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
乃至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云云
又云。是時諸子各乘大車未曾有
所望云云又云。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
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云云
又合喩文云。如彼諸子爲羊車鹿車牛
火宅云云彼長者見諸子等安穩
火宅等以大車而賜諸子云云
等文四車
問。露地大白牛車者喩約法何物乎 答。喩
同教別教一乘也 問。何一車喩二種乘
 答。名二義意一。故無妨 問。二義一意
何 答。法花經隱重重無盡義一相一味
三乘機唯一無二。其三乘人不
重重無盡義故更不説也。華嚴經隱一相
一味義普賢等大機三種世間圓滿一
大法身理。其普賢等機一相一味義從先悟
故更不説也。然法花一乘華嚴一乘不
唯一無二之一因一果道理。所以云名二
心一
問。天台所立四車與今宗所立四車同異
何 答。異也。今宗依四義四車。天台但
一義四車。所以別。四義者。一前三
後一義。前一後三義。三三一同時義。四三
一無礙義。由此四義故立四車也。天台唯
前三後一義四車。不後三義也 
問。四義意何 答。疏第一有四門。一本末
差別門。二依本起末門。三攝末歸本門。四
本末無礙門。由本末差別門三一同時四
。由依本歸末門前一後之四車。依
末歸本門前三後一四車。依本末無礙
三一無礙四車。若有衆生小乘根性
決定者。見從初成道終至涅槃但説小乘
餘法。若有衆生三乘根性決定者
見從佛初成道終於涅槃但説三乘法
餘法。若有衆生此世於一乘法根成
熟者。見從佛初成道竟於涅槃唯説
乘法餘法。所以由本末差別門時始
終一類無前後。故立三一同時四車。譬如
初出時光照大山次照中山次照小山
大地。佛初成道先爲普賢等大機
嚴經次爲辟支佛中機中乘次爲聲聞
小機小乘教次爲世間機人天樂法
所以由依本起末門前一後三四車也。
佛初成道先説般若深密三乘導三乘
後説法花一乘而度脱之。所以依攝末歸
本門前三後一四車也。文殊般若經云。
三乘即一乘。一乘即三乘云云所以依本末
無礙門三一無礙四車也。此四義中天台
所立四車是攝末歸本門義。所以彼所立四
車未究竟理。今宗所立四車該四義
理盡。所以不天台所立四車也 問。
爾此四義相配分相門該攝門何 答。初三
義分相門後一義該攝門也 問。法花一乘
華嚴一乘同異乎 答。有同在異 
問。意何 答。以法花一乘説同教別教
嚴一乘説同教別教同也。以華嚴一乘多
別教義法花一乘多分説同教義異也。
法花經七寶大車其數無量等云文。是説
教義。會昔三因三果平等大會一乘
是説同教義也。華嚴經説帝網重重無盡法
文。是説別教義。舍利弗文殊邊迴心
十大法門等。是説同教義
問。且就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
無三云文。云無二遮何物。云無三
何物乎 答。無二者遮二乘。無三者遮
菩薩乘。所以疏云。今釋有二位。一約事破
二乘實滅。二於教會大乘權教云云文心
者。無二者破二乘涅槃無實滅。無三者遮
大乘權言也。法花一乘心而説定性二
乘人自無餘出成佛教故。破二乘涅槃
實滅也。遮深密等權教大乘定性二
乘人從無餘出不成佛教亦無。所以疏云。
深破二乘即是破三乘云云法花論云。唯
佛如來得大菩提究竟滿足一切智慧
大涅槃。非諸聲聞辟支佛等有涅槃法。唯一
佛乘故 問。爾此文者何遮二乘何遮
薩乘乎 答。非聲聞辟支佛者遮二乘文
也。等者等菩薩乘。所以云無三者無菩薩
云事也
問。於一佛乘分別説三者。一斗米三分與
三人時。離此三外別無斗米。如此於
佛乘分別爲三乘人三時。離三乘外無
別一乘法。何云三乘外別立一乘四乘
四車 答。於一乘無盡教義少分分別爲
三乘三。一乘無盡教義當失。所以
三外別立一乘四乘四車。故章云。三乘
即一。雖存壞竟必有盡。一乘即三。雖
隱顯終恒無盡云云
問。一斗米分三時。離此三外無一斗米
一佛乘分別爲三乘三。一乘體當
失者。法與喩不相似。何者一斗米分
時無一斗體故。何智度論引一斗米喩。雖
一乘三乘乎 答云。此先徳有二傳。一云
一斗米分三時。一斗在三中。分三不
斗體。所以法與喩甚善相合也。一云。約
全喩分喩。所以必不全分相似
分相似。譬如佛御齒喩蒜。取其色白
臭。如此一斗米分三取與三人。當
喩。不分三無一斗體當也。故涅槃經云。
凡所引喩不必盡取。或取少分或取多分
或全取故云云 問。約機顯理差別門意何 
答。爲劣機淺理勝機深理。由
顯理差別一乘三乘異。三乘機云劣機
是顯淺理。一乘機云勝機是顯
。淺理者三乘教也。但説一相一寂等法
伴不具足。所以云淺理。一乘教顯三種世
間圓滿十身無盡一大法身理。所以云深理
故章云。此明一乘法門主伴具足故云無盡
佛法。不三乘一相一寂等法云云 一相
一寂等法者。法花經第三云。如來知是一相
一味之法。所謂解脱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
滅相。終歸於空云云文意一相者同一無
相。一味者同一解脱味。解脱相離相滅相
者皆此空異名。同以人法二空彼體
終空於空。是云一相一寂等法。所以不
三乘一相一寂等法也 問。以何知
相者同一無相云事 答。大般若經三百八
十三云。通達一切有爲無爲皆同一相。所
謂無相云云 問。依何證約機顯理差別 
答。十地品云。若有衆生下劣其心厭沒者
示以聲聞道於衆苦。復有衆生諸根
明利於因縁法。爲説辟支佛道。若人
根明利有大慈悲心益諸衆生。爲説
薩道。若有無上心決定樂大事。爲示於十
佛身無盡佛法云云是文證也。既文
爲説菩薩道無盡佛法。所以爲
乘劣機唯顯一相一寂等淺理。亦既云説無
盡佛法爲説菩薩道。所以爲一乘勝
重重無盡深理云也 問。此文證爲
三乘菩薩淺理一乘深理也。何故
具説聲聞縁覺等三乘 答。章云。此地中
大法師説法儀軌。是故開示一乘三乘
文之差別云云問。此章文意何 答。此地者
十地中第九善慧地也。意菩薩第九地爲
法師四辯七辯。以一音説法。一語言中
説無邊契經海。三乘人聞是各別得解。所
以今此具説三乘故云明説法儀軌開示三
乘差別 問。何以知菩薩一語中演説無邊
契經海云事 答。華嚴經云。如來於一語
言中説無邊契經海云云又維摩經云。佛
一音説法。衆生隨類各得解。或有
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云云凡夫恐怖。
二乘厭離。
地前菩薩斷疑。准知佛菩薩
亦分然云事。地上菩薩歡喜了
問。約教事深細明一乘者何 答。三乘教
漸深漸細相似一乘。所以三乘即名一乘
也 問。何其三乘教漸深漸細相似一乘 
答。三乘教中説靈山穢土即淨土。同一乘教
中説花藏世界即娑婆穢土。亦三乘教中説
龍女往南方無垢世界一刹那頃成佛轉法
。同一乘教中説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等。復
三乘教中説須彌攝芥子中大海水入一毛
。同一乘教中於一塵中十方等説也
 問。何三乘教説靈山穢土即名淨土 
答。法花經曰。常在靈鷲山云云意娑婆穢
土唯在化身釋迦自受用身也。而自
受用身佛言我常在靈鷲山。明知靈山穢土
即名淨土云事 問。以何知爾乎 答。經
下文云。衆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
云云若化身所居土者劫盡之時滅壞。而
既我此土安穩云云明知是自受用身佛云事
自受用身者即
是報身如來也
問。約八義意趣一乘者。其八義者何 
答。爲攝一類。二爲治諸餘。三法等
故。四無我等故。五解脱等故。六性不同故。
七得二意樂故。八化者。由此八義意趣
三乘名一乘言也 問。爲引攝一類等十義
因攝論出。爾勘彼論正文十義
。爾物何云論文八義意趣一乘
 答。二意樂合爲一者。第十究竟故約八義
意趣一乘也。二意趣體同故合爲
也。亦云第十究竟一乘顯了一乘也。法無
我等一乘密意一乘合擧密意一乘除顯
了一乘。所以云八義意趣也 問。何故初九
一乘名密意一乘。後第十一乘名顯了一乘
 答。初九一乘對不定種姓人可成佛
三説一。所以云密意一乘。後第十一
乘對三乘五性人就佛性平等皆成佛道
顯了説一切皆成佛。所以云顯了一乘
也 問。約十義方便明一乘者何 答。一
三寶分別。二對四諦分別。三對二諦
別。四對有過無過分別。五對人及智
別。六對解了法分別。七對三乘小乘分別。
八對大乘中乘小乘分別。九對世間出世
間出出世間分別。十對譬喩分別也。且對
三寶分別者。佛寶名一乘法寶僧寶名
言也。佛法同無盡。所以名一乘。法寶僧
寶即不定。所以云三乘也。佛寶同別教一乘
故云同無盡。法寶望佛寶劣。由僧寶勝。僧
寶望僧寶劣。由餘勝。所以云不定也。對
四諦者。滅諦名一乘。餘三諦名三乘云也。
滅諦同無盡。所以名一乘。餘三諦即不定。所
以云三乘也。對二諦者。第一義諦名一乘
世俗諦名三乘也。第一義諦同無盡。所以
一乘。世俗諦即不定。所以名三乘也。對
有過無過者。有過者有恐怖。無過者無
。即有恐怖三乘。無恐怖一乘也。
恐怖不定故名三乘。無恐怖同無盡故
一乘也。謂有恐怖者未盡煩惱人。
恐怖者煩惱已斷盡人也 問。對人及
者。於人及智各有三種。若有人成就甚
深法智。若有人成就隨順法智。及有
甚深法是我所知法唯佛菩薩所
。約此三種智。成就初甚深智人名
。成就後二智人名三乘云也。成就初甚
深智人同無盡。所以名一乘。成就隨順法
人及讓甚深法此我所知法但佛
菩薩所知人不定。所以名三乘。成就甚深
法智者。初地以上位無漏智。成就隨順法
人者三賢位有漏智第三智十信位智也。
解了法者。無分別現量證眞如一乘
隨文取義名三乘言也。無分別現量證
同無盡。所以名一乘。隨文取義即不定。
所以名三乘也。對一乘三乘小乘分別者。
同教一乘名。同無盡故。三乘小乘名三乘。即
不定故。對大乘中乘小乘分別者。大乘名
一乘。同無盡故。中乘小乘名三乘。不定
故。對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者。出出世間
一乘。同無盡故。世間出世間名三乘。不
定故。地前位名世間。從初地于出
出世間。八地以上出出世間也。出世
説出世故出出世云云譬喩分別者。勇猛
懃爲作難爲事之人王解髻中珠歟。名
。同無盡故。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親
友内衣裏繋無價寶珠等云設言。窮子與
等云名三乘。即不定故無盡不定義准
方便
問。爾此十義方便由何經論説 答。初五
義由勝鬘經説。第六義由楞伽經説。第七
義由梁攝論説。後三義由法花經説 問。
何故三乘中説一乘名 答。引攝三乘人
一乘時。爲信解三乘中説一乘
也 問。文云。依上諸義則三乘等並名
一乘者心何 答。由上法相交參等七義
三乘名一乘云事結文也
問。文云。明三乘亦有三種者何 答。一
者一乘三乘小乘名三乘。二者大乘中乘小
乘名三乘也。第三段闕文章文不述 問。
且一乘三乘小乘名三乘者。上既云一小乘
三乘合爲二乘。何今開一乘三乘小乘
 答。章曰。此爲法本末云云 問。此
意何 答。一乘爲本三乘爲末。亦三乘爲
本愚法小乘爲末。爲此法本末立三
也 問。依何法愚法小乘 答。文
云。上開一乘下開愚法。故有三也云云
意三乘量中上一乘下開愚法小乘。所
以立三乘云也 問。何時開何時合 答。上
一乘合三乘愚法合迴心二乘。今此三
乘中開出一乘迴心中開出愚法三。所
以五教引經文云。愚法二乘並在所引諸子
云云故知三乘外別有小乘。又曰。三車
諸子云云故知小乘外別有三乘。或云
三人倶出至露地已更別授大白牛車云云
故知三乘外別有一乘云云 問。何以知愚
法二乘在所引諸子中云事 答。文曰。以
彼愚法大乘終教以去並不究竟出
三界云云意愚法小乘望終教以去。宗意
究竟出三界故。猶宅内。既在
。所以迴心共教大乘。由其共教大乘
宅故。愚法二乘在所引諸子中也 問。
何故愚法小乘不究竟出三界 答。文
曰。以人執煩惱未拔故。但能攝伏而已云云
意愚法二乘望迴心二乘煩惱障斷九十
八使未斷百二十八使且斷六識相應煩惱未
斷七識相應煩惱復伏現行未斷種子但能攝
伏事故。是等煩惱未斷盡故。不究竟
出三界。迴心二乘是等煩惱永斷盡故。究竟
三界 問。爾其九十八種百二十八使者
何 答。具如斷障義知也 問。爾其
六識相應煩惱七識相應煩惱者如何云
 答。隨順前六識起煩惱名六識相應。前
六識及第七末那相應起煩惱云七識相應
煩惱。四阿含經中説六識第七第八
二識。説九十八使百二十八使。所以
愚法二乘但斷六識相應煩惱
識相應煩惱。凡云八識相應煩惱。貪嗔
癡三五識相應起。第六識強分別識故具起
十煩惱。第七識但起四我癡我見我慢我愛。
第八識無記故不煩惱具如五教下
卷斷惑章
 問。
何以知愚法二乘不究竟出三界云事
 答。五教引稱問經論云。一切聲聞辟支佛
人不如實修四無量。不究竟斷諸煩
。但能攝伏一切煩惱云云又法花經曰。
汝等所得非眞滅度云云復云。若不
。實得阿羅漢是處云云或大品經
云。欲阿羅漢等果者。當般若波羅
云云是等文愚法二乘不究竟
出三界云事 問。何以此等文愚法
二乘不究竟出三界云事 答。一切聲
聞辟支佛人不如實修四無量等者。謂
一切聲聞辟支佛者愚法二乘。四無量者自
利利他行。意迴心二乘所證四無量實。愚法
二乘所證四無量假也。又汝等所得非眞滅
者。謂汝等愚法二乘意。愚法二乘彼教中
所説伏煩惱障現行。未彼教中煩惱障種
子不斷。所以彼所證得涅槃非實涅槃也。
又若不此法阿羅漢果是處
者。迴心二乘信受大乘法故易一乘法
所以得阿羅漢果。愚法二乘未受大乘
故難一乘法。所以不實阿羅漢
。若不此法花一乘實阿羅漢果
是處言也。又當學般若波羅蜜者。謂
般若波羅蜜者大乘也。意依共教大乘中説
迴心二乘教修行得實阿羅漢果。修行愚法
二乘教實阿羅漢果。所以依共教大
乘中説迴心二乘教修行。彼可實阿羅漢
言也。故以此文知愚法二乘不究竟
出三界云事。所以五教總釋上所引經論文
。是故當知羅漢實義在大乘中云云 問。
阿羅漢以實義云時在大乘中意阿 答。
大乘教實阿羅漢果。非愚法二乘
四阿含教實阿羅漢果也。四阿含説
羅漢等果。假阿羅漢果非實言也 問。以
中愚法二乘並在所引諸子中何經 
答。指上所引彌勒所問經法花經大品經 
問。爾其經中無愚法二乘並在所引諸
子中。何五教師引愚法二乘並在所引諸子
 答。是五教師得意引也。非經正文
正文如
上所引
 問。何故但不愚法二乘在三界
所引諸子中 答。共教大乘教中
説迴心二乘教引愚法二乘合出三界故。
其共教大乘教云能引。愚法二乘其教所引。
宅故云在所引諸子中也。意共教大
乘教名能引愚法二乘名所引言也
問。深密等經瑜伽等論説。第七識與四煩
相應。第八識中持煩惱種子。是等煩惱
斷盡及得阿羅漢果。所以可愚法二乘
大乘始教以去究竟出三界。何今
始教終教以去究竟出三界
 答。今此總深密經瑜伽等論名終教者。始
教非終教以去。所以不相違 問。若爾
何疏判般若深密等經定性無性不成
故攝始教。法花涅槃等經説定性無性成
故攝終教 答。判始終二教五教與
別 問。何異 答。五教依空不空門
始終二教疏由成佛門始終二教。今由
空不空門總深密等經瑜伽等論攝終教。所
以不相違。五教意深密經説三性眞如不空
道理故攝終教。般若經説諸法皆空道理
故攝始教言也。疏意般若經説定性無性皆
成佛故攝終教。深密經説空性無性不成
故攝始教言也 問。阿羅漢以實義
大乘中者。聲聞等三藏唯具大乘中
小乘中耶 答。小乘中不具。所以普超
三昧經云。唯大乘中得三。謂聲聞藏縁
覺藏菩薩藏。餘二乘中則無此也云云 問。
三藏三地三乘同歟若異 答。名別體同。攝
藏聲聞縁覺菩薩教理行果故名三藏生生
持三乘出世果。爲所依故以依義
。有運載義故名三乘。所以異體是即同
 問。唯大乘中具三藏。小乘中不具者。何
疏約三乘三種。一始別終同三乘謂。
小乘中説。又何同教門下文云。小乘中亦
三聲聞法縁覺法及佛法乎 答。始別同
三乘以義分三乘。小乘中有三種三乘開合
三乘。今此別別開三乘大小乘中
具不具。所以不具准上可
 問。文云。
入大乘論亦同此説者心何 答。結普超三
昧經文與入大乘論同云事也 問。法花經
臨門三車者。喩約法何 答。喩大乘中三藏
即共教大乘。謂大乘中三藏者。聲聞藏縁覺
藏菩薩藏。若約喩羊鹿牛車即如次配普超
三昧經中。若指教。般若深密等經 問。臨
門三車喩大乘中三乘。不愚法二乘 
答。爾不喩 答。章曰。門外三車不
。法花非小乘云云意法花經既是大
乘。何以大乘教中説臨門三車愚法
小乘云也 問。愚法二乘所修斷惑證理
行與不愚法二乘所修行斷惑理證行
。愚法二乘教不臨門三車 答云。是
大乘論與小乘論多不同 問。其不同
何 答。小乘教中説九十八使。大乘教中
百二十八使。又小乘教中説煩惱
障礙種子。大乘教中説煩惱障
種子得者現
行耳
又小乘教中不分斷所知障
大乘教中説分斷所知障。又小乘教中不
頓出離人。大乘教中説大頓出離人。或
小乘中不十煩惱倶迷四諦理。大乘中
十煩惱共惑四諦理。由是等不同愚法
二乘斷惑證理行不愚法二乘斷惑證理行別
云。所以愚法二乘教不臨門三車。故章
云。瑜伽聲聞決擇及雜集等論辨聲聞等教
行位果及斷惑分齊婆娑倶舍等不同者
是事也云云 問。此文意何 答。聲聞決擇者
瑜伽中説聲聞分決擇分。雜集論對法論此
等大乘論中説斷惑證理。婆娑倶舍等小乘
論中説斷惑證理不同云也。問。文是故當
知一乘三乘小乘分齊別者何 答。不共般
若名一乘。共教般若名三乘。不共般若者
不思議經即花嚴經也。般若者諸大乘經通
名也。説皆智慧事故。三乘人倶不
故云不共也。説重重無盡義故非二乘所
。所以名不思議經。智度論云。不思議經
者即指花嚴。是所以知爾。又智度論
云。共者摩訶衍經及餘方等經云云此文意。
摩訶衍者漢云大乘方等者。是大乘經異
名。即般若深密等經。三乘人共所教故
共教。説三乘人智慧事故名般若 
問。花嚴三乘人倶不被故名不共者。阿含
等經亦一乘不共故名不共乎 答。爾無
妨。所以章云。四阿含經亦名不共。以
愚法二乘教云云 問。於大乘共小
乘大乘不共小乘大乘。又約小乘共大乘
小乘不共大乘小乘乎 答。爾有也。不共小
乘大乘者三外別教一乘。共小乘大乘者三
乘中共教大乘也。共大乘小乘者迴心二乘。
不共大乘小乘者愚法二乘也 問。分一乘
三乘小乘。章師得心分歟。若有所依論文
乎 答。梁攝論云。善成立有三種。一小
乘。二三乘。三一乘。第三一乘最居上故
善成立云云 問。第三一乘最居上故名
善成立者。又可一乘三乘小乘。何列
乘三乘一乘。亦何五教列一乘三乘小乘 
答。分一乘三乘小乘。疏有二門。一依本起
末門。二攝末歸本門。五教由依本起末門
一乘三乘。疏由攝末歸本門小乘三
乘一乘也。或列教有從深列淺次第自淺列
深次第。五教自深列淺。攝論從淺列深。所
以不相違也 問。慈恩等師難五教師云。
大品等經時有三乘人諸法皆空
道理。如來一音聲聞人悟四諦因果道理
聲聞果。縁覺人悟十二縁起因果道理
覺果。菩薩解三性三無性唯識六度等因果
道理無上菩提果。所以三乘人如來一音
別解各得自果。故有三乘云也。而何五教師
大品等經共集三乘衆通説三乘法
三乘益故云般若深密等經判三乘教
難 何答乎 答。五教師返難云。説大品等
時。一音異解得小果故有三乘者。説
時何不異解得小果乎。又説増一等
何不異解得大果云云問。此難意何 答。
難意若説大品等時三乘人如來一音異解
三乘因果故有三乘者。説花嚴時一音
異解有二乘果故可三乘。亦説
含等經時一音異解有大乘果故有
三乘。爾物何説花嚴經時唯有一乘果
二乘果。復何説四阿含經時但
小乘果大乘果。所以汝
難都不道理。爾不難言也 答。就
五教師御意者可云。説花嚴經時大乘人
大乘果阿含經時小乘人得小乘果
大品等經時三乘人具各得三乘自果
也 問。文是故當知三宗各別理疑也者。此
文心何 答。一乘三乘小乘別事。決定一乘
三乘小乘若同歟若異歟。不更疑云也 
問。若爾維摩經云。佛以一音説法衆生
類各得解等。以是文見。有三乘人一
音異解各得三乘出世果理 答。彼説
摩經三乘機三乘人故三乘別
悟。説花嚴等一乘教阿含等小乘教時非
音異解。所以不相違 問。章云。大乘中乘
小乘爲三乘者何 答云。此有三義。一者三
外一乘三中大乘合爲大乘。愚法縁覺迴心
縁覺合爲中乘。愚法聲聞迴心合爲小乘。所
以五教云。融一乘大乘愚法
故唯三也云云二者上除一乘下除愚法
小乘。三乘中三中大乘即名大乘。迴心縁覺
中乘。迴心聲聞名小乘。所以章云。大乘
中自有三乘云云三者除一乘三乘愚法小
乘中佛法名大乘。縁覺名中乘。聲聞名
。所以章云。小乘中有三。如小論中有
聞法縁覺法及佛法。此中佛法但慈悲愛行
等異於二乘云云 問。小乘中無大乘
大乘果。爾何云小乘中有佛法 
答。雖小乘中修大乘行大乘果。四
諦因果道理之上麁修慈悲愛行等行。亦三
無數劫外別百劫修相好業應果。何所以
彼小乘教中所名號。今出同教種處假名
乘中乘小乘。所以云小乘中有佛法 問。小
論者何等論 答。謂小論者婆娑倶舍等論。
慈悲愛行等行者。小乘中有相似菩薩修
慈大悲行云也 問。爾小乘人三身中何身
自果佛身 答。彼小乘人修小乘教
慈悲愛行等行菩提樹下而成丈六釋迦
是則自果佛身。執此外更亦無佛身。所
以云小乘中有佛法也 問。上明三乘
三種云。釋第一第二段了。第三段章文釋
不述者何云事 答。是云。有先徳二傳也。
有人云寫章人寫漏。所云第三段闕也。有人
云。第三段釋者非。何者釋第二段之中第
三段有二釋。一近則第二段中第三段。二遠
即初明三乘三種云中第三段也。謂第
二段中第三段者云小乘中亦有三。如小乘
中説。是所以云第二段闕者非也
問。四明四乘三種者何 答。一者三外
一乘三中大乘愚法迴心縁覺并聲聞云
。所以章云。開一異三合二聲聞云云
問。若爾何云二聲聞故不二縁
 答。擧聲聞略縁覺。准可知。所
以更不二者一乘三乘小乘人天之四乘
 問。其三乘等者何 答。三中大乘迴心二
乘云三乘。爲提謂等五百商人三歸五
戒教人天等。所以章云。此總開也云云
意上説出世間世間。今此世間出世
間出出世間總開言也。謂人者人三洲不
北洲。天者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不無色
。三者三乘與人天四乘。謂三乘者。一
乘與大乘合爲一。愚法迴心縁覺爲一。愚
法迴心聲聞爲一。菩薩乘獨覺乘聲聞而云
三乘。所以章云。准上可
五明同教五乘亦有三種。一者一乘三乘
小乘云五乘。謂三乘者三中大乘迴心縁覺
迴心聲聞云三乘。二者三乘與人天
。謂三乘者三外一乘三中大乘合爲一。迴
心二乘爲一。愚法二乘爲一。云三乘。三者
佛乘與二乘天及梵云五乘。謂佛乘者一
乘合佛乘。愚法二乘迴心二乘唯除人。故
先耳。六者同教無量乘者。一切法門也。此
五教師私意。有所依文也。所以花嚴
經入法界品云。於一世界中一乘音
或二三四五乃至無量乘云云同教
。一三乘同一乘故名同教。二一乘同
故名同教。三三乘人共所被教故名
。初二以相似義同教。後一以共義
同教云。上諸同教義不此三義 問。此
三義意何 答。三乘同一乘故名同教者。
三乘同教。若指教。梵網經等。一乘法説
三乘法故。以相似義同教。一乘同
故名同教者。一乘同教也。若指教花嚴
經。三乘法説交一乘法故。以相似義
。三乘人共所被教故名同教者。三乘人
同聞深密經各得出世益。故深密經名
乘同教也。三乘人共聞法花經唯一
無二道理同得一乘果。故法花經名一乘同
具如
云云
問。融本末門意何 答。本者一乘。末者三
乘云。是一乘三乘有二門。一泯權歸實門。二
攬實成權門。依此二門一乘三乘體無
。融本末門意 問。一乘三乘權實既別。何
體無二 答。泯權歸實門心乍三乘
體即一乘言也。攬實成權門心乍一乘
即三乘言也。所以章云體無二同一法界也。
意一乘法三乘法皆同以一法界眞如理
體。所以乍三乘體即一乘。乍一乘
體即三乘言也 問。一乘三乘同以一法界
眞如理爲體者。何云三乘權一乘實
 答。章云。義門別故權實恒殊。理遍通
故全體無二云云意以一乘法三乘法同以
一法界眞如理體義平等一味而體無二。
一佛乘分別爲三乘人三乘義
乘三乘差別而非權實。所以云三乘外
別有一乘四乘言也。故章云。即不
權而即泯故。三乘即一而不三。即不
實而即權故。一乘即三乘而不云云 
問。一乘即三乘。三乘即一乘云時。一乘與
三乘牛角常雙可有。爾物何云捨三乘
入一乘實 答。章云。三乘即一。雖
存壞。竟必有盡。一乘即三。雖隱顯
恒無云云文意者。三乘人迴入一乘成佛
時。三乘一乘因故無三乘法。所以云三乘
竟有盡。迴入三乘三乘果道理。所以
一乘終無盡。故章云。權起必一向頼
。是故攬實實不失。實顯未必一向頼
。故泯權權不云云 問。若爾可一乘
即三乘耳。何云三乘即一乘 答。三乘人
入一乘時。三乘法無其體。而於一佛
分別説三乘時。一乘三乘相並存。何不
三乘即一乘。譬水隨風縁波。風止時
波相。而隨風縁水波並起。何云水即
波即水。如是三乘即一乘云事亦
爾也 問。約一乘三乘四句分別何 答。或
唯一乘而非三乘。對普賢等大機一乘
故。即別教一乘。或唯三乘而非一乘。對
三乘機三乘教故。即共教大乘。或一乘
亦三乘。倶有初説三乘後説一乘故。即同
教一乘。或非一乘三乘。望上果海時言亡
慮絶故不別一乘三乘。所以章云。此四
義中隨於一門皆收法體云云意四句互相
攝云也 問。一乘法攝三乘法云事可然。
何云三乘法攝一乘法 答。三乘法中自一
乘法從本有。而彼三乘人不三乘法中
一乘法法體自相融。何句一法而有釋。所
以云三乘法攝一乘法。故章云。如三乘等
一故云云 問。約水與波四句
分別方何 答。或水而非波故。或波而非
水。以水攝波故。或水波並現故。或非
波。互奪不同故 問。互奪不同故云意何
 答。但云水時無波相。唯云波時無水體
所以互奪不同也
問。文云。餘釋乘名體等並如別處説者。此
文意何 答。上別教門以十差別門一乘
三乘。今此同教門説一乘二乘三乘
一乘同教三乘同教乘名體。釋
乘名體等具如起信論疏并廣疏中釋云也。
起信論疏云。大者當體爲名包含爲義。就
喩爲名運載爲功。用體合擧故名大乘等
云云文意者。大者眞如三大。即體大相
大用大。此三大廣大甚深包攝世間出世間
善因果故包含爲義。譬如世間車能乘所乘
乘所至處具此三爲運載。眞如三大亦爾。能
乘所乘乘所至處三具處運載。所以名
也 問。何云能乘所乘乘所至處 答。
本覺佛性三位。即一自性住佛姓。二
引出佛性。三至得果佛性。即配能乘所乘
乘所至處 問。何云自性住佛性等 答。本
覺智名自性住佛性。即從無始有情身
眞如理。始覺智名引出佛性。即依本覺
修顯始覺無漏智。佛果位云至得佛
 問。約始覺智幾種。答。有三種。即一
相似覺。三賢位起始覺智也。二隨分覺。自
于第十地起始覺智也。三究竟覺。佛
果位起始覺智也。即初二引出佛性。後一至
得果佛性也 問。何以知自性住佛性名
云事 答。起信論云。一切諸佛本所乘
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如來地故。以謂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皆乘此法者自性住佛
性。一切菩薩者引出佛性。到如來地故者至
得果佛性也 問。大乘者爾也。一乘者何乎
 答。一乘者漢語。梵云翳迦衍。乘體無二
故名一乘也 問。本覺智名佛果。若始覺
知名佛果 答。起信論疏云。以始覺者即
本覺云云意依本覺始覺。依不覺
始覺。本覺成不覺不覺成始覺。始覺同
本覺同本覺故無不覺。無不覺故無始覺
無始覺故無本覺。無本覺故平等。平等而
言亡慮絶。此故佛果圓融肅焉而無住處
不覺者無明也。具
起信論疏
 問。宗調度章疏中一乘名
義如何釋乎 答。指事中引元曉師釋云。所
乘法略有四種。一謂一乘理一乘教一乘因
一乘果。如是四法更互相應倶運一人
薩般若。故此四法名一乘。譬如四馬更
相應倶作一運。故説四馬一乘云云
問。瑜伽論所論説四車與五教所説四車
若同異歟 反問。先瑜伽四車者何 反答。
鹿牛馬象是彼瑜伽論所説四車也 答。指
事云。所喩雖異義意無別。故取爲云云 
問。所喩別者意何 答。指事引瑜伽第四
十六云。作四車喩。大乘中地前地上位所
見別開云四車者。一鹿喩。聲聞最劣故。與
此不同。此中取居山故獨覺喩。二牛喩。獨
覺勝聲聞故。三馬喩。地前所見菩薩勝
故。亦喩涅槃四象喩。地上所見涅槃以
最勝云云
問。法相師對花嚴師立量云。汝所執大白
牛車應是權。得乘之名故。如羊鹿車
時。差何過遮 答。付相符過闕無同喩
過所立不成過遮 問。爾其等過有方何 
答。今敵論者宗。一乘融攝三乘權。爾物
今不簡別言。但立汝大白牛車云權。有
相符過。又二乘融攝一乘實。爾物亦
簡別一同喩。如羊鹿車。有闕無同
。故不所立。所以有所立不成過 
問。何故但不大白牛車可權。必加汝執
 答。大白牛車實云事。但立敵論者宗
立論者宗。爾物不汝執言唯立
白牛車應權。有自所別不成過。今遮
而加汝執言也。
問。何言自所別不成過 答。佛法對外人
量云。我應無。不得故。如龜毛等
時。立者佛法不我。爾物有法擧我見。立
者自不所別我。所以有自所別不成過
是即自所別不成過。本作法如此。立者宗
大白牛車云實事。爾物有法擧大白
牛車。見立者自不所別大白牛車。所
以有自所別不成過 問。何云相符過 
答。眼見色聲所聞青蓮花香立等。是相符本
作法。如此敵者宗。一乘融攝三乘大白牛
車許權。爾物云爾人立大白牛車權
符之過也 問。何云無同喩過所立不成過
 答。聲應常無質礙故。如覺立。是所立
本作法 問。爾是有所立不成過
何 答。覺無質礙而無常物。爾立聲應
覺闕無同喩。無同喩故不作所立常
。所以有所立不成過。如是敵者宗三乘融
攝三乘羊鹿二車許實。爾立大白牛車應
羊鹿車。闕無同喩故不所立應權云
。所以有所立不成過也 問。法相師亦立
量云。汝所執大白牛車除餘應是權。得
乘名故。除餘如羊鹿車立時。有何過 
答。有不定過 問。有方何 答。若如羊鹿
耶。得乘名故。大白牛車是權。若許
中牛車耶。得乘名故。大白牛車是實 問。
何故唯不三中牛車耶大白牛車是
矣。而必云許如三中牛車耶 答。立者
宗許如三中牛車大白牛車是實云也 問。
爾量此許簡別何過 答。遮違宗過 
問。何遮 答。敵者宗不三中牛車實。爾
物唯如三中牛車耶大白牛是實矣者。有
宗咎。今爲此過而安許簡別 問。本量
宗除餘喩除餘言遮何咎 答。宗安
除餘言相符過。喩安除餘言所立不
成過也 問。何以除餘簡別相符過所
立不成過 答。敵者宗融攝三乘一乘許
權。爾不簡別大白牛應權。有相符過
所以今除敵者融攝三乘權大白牛車
大白牛車應權而云除餘應權故。以
餘簡別相符。又敵者宗融攝一乘三乘許
實。爾不簡別如羊鹿車。有闕無同喩所
立不成過。所以今除敵者融攝一乘許實羊
鹿車如羊鹿車。而云除餘如羊鹿車故。
除餘簡別所立不成 問。法相師亦立量
云。汝所報大白牛車是應非實。兩極成車
攝故。如龜毛等。是量付何過
 答。付不定過遮 問。不定過有方何 
答。若如龜毛等耶。兩倶極成車所
故。我大白牛車非實矣。若如色等耶。兩
倶極成車所攝故。我大白牛車是實矣 
問。此不定有違宗咎所以不成咎。反問。先
其有違宗過方何 反答。諸聖教中云。色等
諸法非有似有。如幻假有説。不實有。爾
聖教如色等實矣。有違教咎 答。聖
教中説色等諸法如幻假有。望眞如理性
事。望遍計所執云時。聖教中色等諸法皆
實有説。望是云如色等實。所以猶有不定

問。付第二比量。三中牛車分異品見立者自
分。爾因明道理自不定。於他比量過。
爾物云如三中牛車。得乘名故。大白牛
車是實。付不定過所以不成過 答。其就
疏意然耳。今纂要意。而自不定爲他比量
成過。所以纂要云。就他破他。於他及共
自不定皆爲云云 問。先何云自不定他
不定共不定 答。以見立者自分異品法作
不定自不定。以敵者他分異品法作不
他不定。以見立敵分異品法作不定
共不定
問。法相師亦立量云。汝執大白牛車是應
者。隨一攝故。如羊鹿二車立時。付何過
遮 答。有相符過所立不成過 問。有方
何 答。准前可相符過亦立
已成過也
問。法相師亦立量云。汝執第四車是應
。非兩倶極成車故。如龜毛等立時。付
何過遮 答。有不定過 問。有方何 
答。爲龜毛等。非兩倶極成車故。我第四
車非實矣。若如外宗神我自性。非兩倶極
成車故。我第四車是實矣
問。有人能別中置簡別。汝執第四車應非
。非兩倶極成車故。如龜毛等立時。猶
不定過耶 答。是猶有不定過 問。有
方何 答。如龜毛等。非兩倶極成車故。我
第四車非實矣。若如三中牛車兩倶
極成車故。我第四車是實矣 問。若於
宗因喩方何 答。且就初重者。大白
牛車應權者宗。得乘名故者因。如羊鹿
二車者喩也。宗因喩亦名三支。即宗支因
支喩支也。約宗在有法法所別能別前際後
。約喩有同喩異喩
問。何云有法法等 答。且就九句中第二
句正因因物者。聲是應無常所作性故。同
喩如瓶。異喩如虚空立時。聲者是有法。亦
能別。復名前際。應無常者是法。亦名
。復名後際也 問。爾此宗因喩有幾過
 答。有宗九過因十四過喩十過同喩五
異喩五
總云
三十三過
問。此花嚴經深密經中三時妙智經中三時之
中攝何時乎 答。此二經三時中不攝。深
密經三時。阿含等經初時攝。般若等經第二
時攝。深密等經第三攝。是即戒賢論師所立
三時教也法相
師也
妙智經三時者。阿含等經攝初時。深密等
經攝第二時。般若等經攝第三時。是即智
光論師所立三時教也三論師也。妙智經在
天竺經也
今花嚴師此三時外別立第四教法花涅
槃花嚴勝鬘等一乘教
問。今花嚴師所立四時教者何 答。深密經
初時教妙智經初時教合云初時。深密經第
二時教云第二時教。深密教第二時妙智經
第二時合云第三時法。法花涅槃般若花嚴
等經云第四時也 問。般若經深密經第二
時教也。而何今宗意攝第四時教乎 答。
深密經第二時教收地前菩薩。施惠江邊
般若也。不六百卷般若及花嚴法花
等般若也 問。施惠江邊般若與六百卷
般若何有異乎 答。施惠江邊般若一向説
諸法皆空道理唯一無二。所以異也 
問。何故般若經第四時教乎 答。定性二乘
成佛説故攝第四時教具可
料簡
  此私記三卷之中所要略抄
天暦年中大法師増春御釋
延寶七戊未三月十二日一校了
 寶性院問津 
  于時天保十一子年三月二十四日夜四時
之畢    沙門龍珠理海(花押)
但此私記一卷祕珍之書也。他見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