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五心義略記 (No. 2318_ 清範抄 ) in Vol. 71

[First] [Prev]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五心義略&MT80355;

 興福寺釋清範抄 
問。第二有義何。答。論云。有義。六識三性容
倶。率爾等流眼等五識。或多或少容倶起
云云問。先此文意何。答。此第二師標宗立
理也。問。其理如何。答。三性容倶。非一切時
皆必定倶有倶時故。故論云容也。即等流心
許多念故。五識容倶。問。其理如何。答。如
眼識縁善色至等流心多念善已後有不
善聲境現前。意與耳同縁。雖亦縁色境。而
聲境勝。乃至起不善耳識。令彼不善耳識
生。前眼識善耳不善未滅。如是等流多念生
已。乃至餘無&MT80355;香等至。乃至意雖同縁。隨
境強引起無&MT80355;鼻識生。即等流多率爾少。
或前一眼識久已不斷。雖已起尋求。尋求
畢。不起決定。如是或多率爾。後時耳
等識生一率爾已。乃至即有等流耳識次
而起故。是率爾多念等流少也。容許五識
有倶行故。得三性並。又解・率爾・等流二心
之時。眼等五中。或三・四等多。一・二等少。容
倶起故。雖五一念三性得倶。若一向同境
時。即不善意隨眼識並行已。設耳縁至亦不
縁聲。不爾即須眼識斷滅意方縁聲也。論
云。五識與意雖定倶生。而善性等不必同
性故。所設難於此唐捐云云此遮前師難
也。論云。故瑜伽説。若遇聲縁從定起者。與
定相應餘耳識生。未轉依者率爾墮心定無
&MT80355;云云引此證也。如前門成之。論云。在
定耳識率爾聞聲。理應非善云云立理也。
在定耳識率爾聞聲。雖意與彼同縁引起。
理應非善。瑜伽論説率爾等五心中。前三
定無&MT80355;此約未轉
依位也
論云。由此誠證五倶意
識非定與五善等性同云云此不同性定中意是
善。與耳性不同也
亦一倶
生故
論云。諸處但言五倶意識亦縁五境。
不説同性云云顯揚論等説定中意・耳同縁。
不説同性故。爲證不成
論云。
雜集論説等引定中無五識者。依多分説
云云問。此文意何。答。此會違也。問。多分者意
何。答。多有二義。一多識。二多人。多人多識不
起言無。謂二乘等定中唯得起耳非餘四
識。非菩薩故也云云問。如何定中意識倶受。
與耳同縁。散意入捨定即引生耳識。耳識
率爾必是捨故。初起之時必昧劣故。意既同
縁。必唯異受。入喜樂定耳必不生云云
二解
問。
此問意何。答。此同意者。意與耳必同縁者。
入第四定等捨定之時可爾。入喜樂相應
之定時。耳識率爾是捨受也。意識又喜樂也。
如何可並起言也。問。如何答之。答。疏答云。
雖復同縁。何妨異受。其性亦許有不同故。
瑜伽説率爾等三是無&MT80355;性。定心尋求如何
如是善云云。意・耳雖同縁。而各別性。如
此之意・耳雖同縁。各別捨意也
問。疏問
云。又在定得起幾心云云如何答乎。答。疏
云。唯初二心若有希望即出定故。希求即
是尋求心也。若散五心。初三無&MT80355;。論説多
分。若在定位亦通善等云云私問云。若爾。
前之云在定率爾理。非不善等乎。答。以
多分之義可通也。故與前不相違也。問。五
識必由尋伺所引。此入定心何地之法。答。
應唯初地。後無尋伺故。問。此定有漏歟無
漏歟。答。二種倶得。問。欲界耳識許異地心
引。二定以上起三識眼耳身時。異地心引。無
尋伺意識爲能引耶。答。初起五識必尋伺
引。後位已去非尋伺心引此亦得。唯率爾
心。等流心等。即不許爾率爾必初起故。等流五識
必申意識故。以此文
可知先門中先徳
染淨等流之諍也
問。欲界一切五識要由尋伺
引答。初起可爾。後起不必爾故論説五識有
尋伺者。顯
多由彼起。唯説彼相應云
云。多之言深有其故也
論若五識中三性倶
轉。意隨偏注與彼性同。無偏注者便無&MT80355;
性。故六轉識三性容倶。得自在位唯善性攝
云云問。此文意何。答。疏云。且散心位隨五識
唯一念或相續。皆得三性並生然後引五識
倶生已。意隨所偏注境強者。同五識之性。
如在定意唯是善性。不同耳識率爾心是
無記。若兼縁諸處於五無偏便無&MT80355;性。此
性能與五識善惡不相違故。若與五識別
縁唯縁法處。既無此心。由此故知。集量論
等五倶意識定現量者。必同縁故。其量既然。
耳倶意識聽教之時。但作證解。必現量。五
倶之意亦無法執等。以此爲證。諸師於此
覺惠異説。如別抄故。八地・二乘・凡夫等位。
六識三性容倶云云燈云。問。五識三性許得
容倶者。且善眼識至等流已。不善耳識所
縁。縁至起率爾心。爾時意識亦同聞聲。爲
是率爾。爲等流心。<#0287_5/>當與眼識同是善性。
率爾無&MT80355;。未轉依位前三無&MT80355;。不可二性一
心並起。若是無&MT80355;。眼識爾時如何成善。無善
意識爲能引故。答。且通初難。五心義説。
善等流意與耳同縁。雖是善性。亦名率爾。
以其聲境創墮心故。不可説是等流之心。
前未聞聲故。不得唯率爾。亦與眼識仍同
縁故。故可通二。然是善性。言前三心未轉
依位唯無&MT80355;者。或據全未轉依不得自在
別別五心。多分而説。若已分得轉依之者。
得自在者。五心倶者。可通三性問。若爾。何
疏云。八地
二乘凡夫等位六識三性
容倶。云云。答。難通
不爾如何論云非聞聲
時即便出定。領受聲已若有希望後時方
出。此言希望即尋求心。不得説言欲希
望時即是出定 論云若有希望後時方出
定。亦不得言定前加行立期願云。若聞異
聲即便出定尋求境事故言希望。非於定
中作尋求何者。希望聲時。爲在定内。爲
已出定。若在定内。希望之心即是尋求。尋
求之心與欲倶故。若此希望非尋求者。是
何心攝。若云希望即已出定。與論文違。釋
後難者。論云五識由意識引成善染者。
據初起説。非約相續善染之時恒由意引。
故下論云。諸處但言五倶意識亦縁五境。不
説同性若爾。何疏云。率爾等流深由云令了至于率
爾。如燈文會之。等流眼識成善等必
由意識引故。此通釋文
猶可墮難。如何違疏文
已上燈文
章。瑜伽等説八識一時得倶起故 解云。此
引證也 伽五十一・唯識等。皆云阿頼耶識
於一時中。與七倶轉。故知。諸識五心彼此
展轉一時並起
章。亦有眼識率爾得與耳識尋求尋四 解
云。此明眼率爾與耳識尋求・決定・染淨・等
流四相並也。問。且眼識率爾唯一刹那也。
如何與餘識多念心等得並乎。答。平備云。
此有二説。一云。眼識率爾多刹那故。與耳
識四心倶時起也。如像色從隱處漸漸出
來時。眼識縁此所起率爾是多刹那也。一
云。據同時第六識率爾心説也。雖擧五識。
而意取第六識也。大師以此説爲正也云云
明詮僧都云。今云。相續墮新新境故。率爾
心多念也。或有率爾一念起也云云有人云。五
識一時如次起五心時。倶起意識通五心
攝。但雖遮於一境上一用一時通於多心
而不遮於多境上多用一念通多心也云云
明詮云。此義難思云云今案。見前刹那多少
門。正義六識率爾可通多念之義。都以無
之故。眼識率爾雖一刹那當爾。此時餘識
四心相並。又以無妨之。倶竝者非前後倶
並。但不妨倶起也。問。且如眼識率爾無&MT80355;
性耳識等流善性。與此二識倶起意識。爲
是何性。答。若眼識率爾境強。耳識等流境劣。
即隨強性。意定無&MT80355;。若等流境強。隨彼意
識性善。問。若爾。等流耳識倶起意識既是善
性。何引無&MT80355;眼識。無&MT80355;不違善惡。而善惡
違無&MT80355;故。答。僧正&MT80355;云。如定中意識即是
善性。而得引無&MT80355;耳識。何妨耳識等流倶
起意識雖善惡性。而得引無&MT80355;眼識。此義
稍。應思云云今案。若約偏注境不能
引生。若約無偏注。此義可爾也。約此境第
六常無&MT80355;故。不違善惡無&MT80355;故。又至于定
中耳識又通善性之義。疏中説之。又燈中。
率爾心又是善性之義有説之。又善心引無
&MT80355;。又可無妨之。無&MT80355;之心得善之心。無妨
故。善者引惡。是則有妨。善引無&MT80355;。又以無
妨之。邪推如此。未一定矣。又何必可云
引乎。只是倶起引義不爾。然善引無&MT80355;也。
可思之
章。眼識尋求得與耳識決定等三染淨等乃
至等流一心倶起 解云。此明眼識尋求與
耳識決定染淨等三倶起。又眼識決定與
耳識染淨等流二心倶起。又眼識染淨與耳
識等流一心倶起也
章。亦有眼識率爾耳識尋求鼻識決定舌識
染淨身識等流一念倶起理無遮故 解云。
此眼識率爾心之處。餘四識次第四心倶起

章。如眼識生乃至身識等類此可知 解云。
此明五識皆同也。問。何故不明意識乎。
答。珠云。理有無疑故不擧之云云意説。常
倶起何論倶不倶哉。問。若爾。七・八二識率
爾與五識率爾並耶。答。不得並也。何者。第
八界初生位有率爾時。五識未有。又第七
初轉依位起率爾。此見道定心中散五識不
行故。問。若爾第七第八餘心如何。答。倶起
無妨
章。有説不得既非正義故不説之 解云。小
乘有部不許六識一時倶起。今此師義即同
異部心不並生故。云非正義也唯識云。一
身八識既容現起。應不倶起。便可尋之。
同異部心不並云云故知。開導依第三義中
有此文故。章主云非正義云云
章。第七初後廣略者 解云。先先爲初。後後
爲後。廣者多也。略者少也。有率爾尋求多。
等流小。或率爾尋求小。等流多故。云初後
廣略也
章。或有率爾尋求多等流心小初多境現有
後小境現故 解云。此明初廣後略也。問。
此文意何。答。珠云。五識同時各遇新境起
率爾心乃至染淨。未起等流。以許五識染
淨多念故云云備云。初多識倶起故。率爾多
也。後唯一識起故。等流小也何者。一念同時
五識倶起。起率爾尋求也。第二後時唯一眼
識現起。以縁色起決定染淨等流心也云云
唯識疏第五云。或前一眼識久已不斷。雖
已起尋求。尋求未了。眼更重觀。意復尋求。
尋求未已不起決定。如是或多率爾。後時
耳等識生一率爾已。乃至即有等流耳識
次而起故。此率爾多等流小也云云古人云。
五識之境同時現故。同時起率爾也。後隨
境強唯一識相續起故。唯起一等流心也
云云先徳私&MT80355;云。且如眼識始遇新新之境。
故率爾尋求多。又小境現時。始起率爾乃至
等流。故流心小。意説。且如眼識遇怨境。起
率爾尋求。尋求未畢。決定未生。後親境至
亦起率爾尋求。亦未畢故。未起決定。後中
境現故。始起率爾尋求乃至等如是説。初
率爾尋求多等流小。此意説。起多通率爾
以後乃至一等流心故。云初多後小云云
識例此
章。或有率爾尋求小等流心多由前前染淨
勢力引生故率爾等境別別遇故 解云。此
明初小後多也。問。此初小後多意何。答。珠
云。一眼識更遇新境起義爾心乃至等流。
即眼識同時意識染淨。引起眼識等流。乃前
四識等流。於此時中合有眼識率爾尋求
二心。及今所引六識等流故。云初二心小
等流心多。此今所引發六識等流。依前五識
倶起意識染淨勢力之所引生故。云依前前
染淨勢力引生故云云疏第五云。如眼識縁
善色至等流心多念善已後有不善聲境現
前故。意與耳同縁。雖亦縁色境。而聲境勝
故。乃至起不善耳識。令彼不善耳識生故。
前眼識善耳識不善未滅。如是等流多念生
已。乃至餘無&MT80355;香等至。意雖同縁。隨境強
引起無&MT80355;鼻識令生。即等流多率爾小也
太抄云。眼識善等流。耳識不善等流。即二
等流鼻識率爾心故。云等流多率爾小也
問。章文別別遇者意何。答。初率爾尋求遇
別別境而起。非倶起故云小也。問。今言率
爾多等流小文率爾小等流多者。若約同時
並行辨多小歟。若約前後起辨多小歟。
答。准疏意二皆通之。問。約同時辨多小
何。答。且眼耳鼻舌四識遇串習境不起初
二心。而初起決定。至等流心多念相續。即
此同時身識遇不串習境始起率爾。此身識
一率爾。眼等四識四等流心。同時並行故。云
率爾小等流多。又眼識遇串習境起決定。
至等流多念相續即此一時耳等四識各遇
新境。同一時中各起率爾。是故同念四率爾
一等流行並故。云率爾多等流小也。問。約
前後辨多小方何。答。且如眼識遇一新境
起率爾。次意尋求。尋求未畢。眼更重見。意
後尋求。尋求未已。不起決定。如是或多
率爾。後時耳識遇新境生一率爾也。乃至
有等流。耳識次而起。是名率爾多而等流
小也。意説。眼識前後二反率爾。以後耳識
起一反率爾。以後耳識起一等流心。此約
前後論初多後小也。又如眼識遇新境起
一率爾乃至等流。等流眼等不斷之間。耳等
四識各遇古境不起。初二心各各起決定
乃至等流。此時中眼等五識各等流合五等
流。而先所起眼識一率爾相望云小多也。
問。若爾。章文約前後辨歟。約倶時辨歟。
答。通二釋之。又以無妨
章。中間三心。多説意識不辨多少。解云。此
明尋求決定染淨不辨多少也。問。何故不
辨之耶。答。中間三心。諸論之中多説意識。
一意識中既無並起。不辨多小。問。若爾。此
心起五識者多小如何。答。准前前知之矣」
章。若在果位隨所有心皆得倶起隨應無失
 解云。此明果位多小也。佛果位之中。唯
有四心除尋求心也。此八識四心倶起無
失。一念具故。不論多小也
章。既許因位五識有五隨應五心皆得並有
多小不定。解云。退成因位也。許之言存
正義之詞也
章第八諸位闕具者 解云。遇新舊境及有
無漏位辨五心之闕具。有此門矣
章。此説五心唯依因位新遇一境次第別生
有未知故 解云。此明五心具位也。且遇
新一境五心次第別生故
章。若遇舊境但有決定染淨等流或唯染淨
等流二心或唯等流或唯染淨或唯決定一念
不續故 解云。明因位舊境五心之不具也。
問。有決定等三心意何。答。舊境之上無率
爾心。無率爾故無尋求心也。問。或唯染淨
等流二心之者何。答。先起決定心故或唯等
流一心。或唯染淨。或唯決定一心。准之可
知。問。一念不續故意何。答。明詮云。明唯染
淨唯決定等所由也云云善珠云。尋求以去多
得相續。若餘識奪或亦一念故。云一念不續
云云先徳云。唯起決定而不續起後心
故。唯有決定一心。等流染淨亦爾也。決定
心雖有多念。觸決定心而不起後心故。云
一念不續。非謂唯決定一刹那也云云
章。無唯尋求不起率爾若可尋求必先不了
故定有率爾 解云。明有尋求心必有率
爾心也。必起尋求之心先不了故。問。若爾。
何故上亂不亂生門中。云見像色已却見
衆色。先已見故不起率爾。或却起尋求引
生決定乎。答。彼意約遇舊境爲論。今此文
約遇新境。無唯尋求不起率爾。故不相

章。五識之中無唯率爾無尋求心瑜伽説故
非所餘識故 解云。此五識率爾心次必有
尋求故。瑜伽等文如前説。從此無間必意
識生等文也。問。非所餘識者意何。答。周云。
非一切識有率爾已即有尋求。第七・八識
雖有率爾無尋求故。即七・八爲餘云云
珠云。非所餘識者。簡自在位五・六等流。若
自在位雖起率爾。任運決定不假尋求故
簡之也云云先徳私&MT80355;依珠&MT80355;也。今案。周
&MT80355;爲正。義鏡之文雖叶道理。所餘識之言
本意似違。但成唯識等以下論果依具不具

章。成唯識説八地以去乃至成佛任運決定
不假尋求故但有四 解云。此明果位具心
也。其之義如先引成也。清素云。五心之中
除尋求也。此據縁境任運而知名無尋
求。若利他時。於藥病等猶未了盡。實亦尋
云云此説可爾。今案。約自利之邊無尋
求。約利他之邊可有尋求也
章。三乘通論無漏具五有尋求故 解云。明
三乘果位闕具也。二乘無漏聞法之時。起
尋求心也。周云。菩薩無漏有四。二乘無漏
後得聽法有尋伺故。作此説也。然理實
者。唯依大乘亦復具五也。七地以前得聞
法故亦有尋求。八地已上未善藥病亦有
尋求云云素云。法花經中佛説二深。鷲子
聞已盡思共度不能知故。理實菩薩十地
位中亦有尋求。唯識所説尋伺二法通漏無
漏。法花又云。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恒沙。一
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思求即是尋求心
也。尋伺及念并思等皆名尋求。非唯尋伺獨
名尋求云云今案。八地以上約佛果之智
可起尋求心也。約因位智可無尋求心

章。即諸刹那義別説有非前後起初轉依等
如前已説 解云。此明無漏位中一向是善。
無有三性轉易義。不説五心。但諸刹那義
別説具。非前後起也。佛果具心如前門辨
之。清素云。無漏位中約一法體義別説有
五心。非依前後次第説有五心。尋求決定
當相違故。別體不同時起。又約多境多識
多時説有。非是一境一刹那中得有五也
云云問。初轉依等者心何。答。上八識有無門
中辨之故
章。第九三性所攝者 解云。約五心三性分
別。此門意也
章。瑜伽論説初三心是無&MT80355;第四五通三性
此依因位中容無亂境五識中一與第六識連
續生説若在因位境界強勝諸勝雜生並生五
心皆通三性所攝 解云。約因位三性分別
也。五心皆並通三性也。問。瑜伽第一説如
何會釋耶。答。即依任境次第而生。由此義
故。唯識亦云。未轉依者率爾隨心定無&MT80355;故。
問。如何境三性倶乎。答。所謂強勝。如定聞
聲忿恚天熱地獄等如前説之。素云。如一
眼識境非強盛。無餘四識間雜而生名中
容無亂境也。非遮第六後續生故云云
詮云。初三心無&MT80355;者。依有漏因位中容境説
也。若在因位遇強勝境所起三心。亦通三
性。且如起善心見佛形像時所起五心。又
善性也。此時遇聲境所起五心。又以善也。
如見怨人時所起眼識五心不善。此時遇
香所起鼻識五心亦善也云云問。初三無
&MT80355;者。四無&MT80355;中何。答。莊法師云。唯異熟・威
儀。非工巧・通果。工巧・變化縁不串習境故。
又彼二心至等流心方起故
章。若無漏位及得自在一切多善 解云。此
明無漏位心也。問。多者何義乎。答。善珠云。
言多者皆義。非謂簡小故名多也。故纂中
云。一切皆善云云問。此義可信乎。答。先徳云。
疏第五云。初地已去者。五識之中尚有不善。
八地已去。或時有無&MT80355;五識故。唯佛色心是
道諦故云云准此應言。一切善者無漏五識
等心也。言多善者。約十地位。小分通餘
心故。今一切善及以多善合説故。云一切多
善也云云今案。先徳之説頗得其理矣。明詮
僧都云。八地已上名自在位。周&MT80355;云。章及得
自在一切多善者。八唯無&MT80355;。第七不定。非總
是善故云多善云云
章。第十縁生總別者 解云。問。心王三依之
中。就何縁辨總別乎。答。且明詮僧都。約等
無間縁。且引難陀不正義也云云今案。初安
慧解。次難陀已上三解
如前引之
但第二義之破前師
中云。故瑜伽云。若此六識爲彼六識等無間
縁。即施設此名爲意根。若五識前後定唯
有意識。彼論應定若此一識爲彼六識等
無間縁。既不如是。故知。五識有相續義
云云此難前師五識無相續也。意説。瑜伽文
言通故。六識應知互爲縁也。若五識間斷
故。前後言有意識者。論文應云若此一意
識爲彼六識縁乃至此六識爲一意識縁。以
前後定唯有意故。既不如是。故汝破五識
身不相續義。自他五識無間縁畢第一師五識
無相續故。
倶以第六爲開導
依之義故成破也
如此破畢。成自義云。應
説五識前六識内隨用何識爲開導依。第
六意識用前自類或第七・八爲開導依。第
七末那用前自類或第六識爲開導依。阿陀
那識用前自類及第六・七爲開導依云云
明詮僧都。章文相似此師破他之文故。存
不正義也。第三正義云。各唯自類爲開導
云云述難立理。如論文云。今案。章主引
不正義之此理。其義不可爾。故知。明詮之
義未足作信。但前師所引瑜伽之文。第三
正義會云。然聖教中説。前六識互相引起。或
七・八依六・七生。皆依殊勝増上縁説。非
等無間。故不相違。瑜伽論説若此識無間諸
識決定生。説此爲彼等無間縁。又此六識
爲彼六識等無間縁。即施説此名意根者。
言總意別。亦不相違云云意説。聖教之中。自
他之識互爲依者。皆依増上縁依也。非開
導依。又瑜伽説者。總説六識者。別説六識。
自類各各相望。言總意別言也。故知。正義之
意。畢竟不許異類開導依畢。但説倶有依
増上縁依有四師義之中。第四正義云。五識有四
依。謂五色依根。六・七・八識。同境分別染淨
根本所依別故。第六意識但有二依。謂七・八
識。第七意識但有一依。謂第八識。第八有
一。所謂第七云云故知。章主必可依正義。
諸識相望辨之者。非種子依。各別自種故。
非開導依。遮異類故。故心心所三依之中。
辨増上縁依也。先徳之義如此矣。問。約一
識聚。五心前後而起。何非等無間縁依耶。
答。約一識五心前後相望等無間縁。道理定
故不論之。今云。異識五心想望論之故矣」
章。既許一識得引六識爲無間生亦許多識
能引一識爲無間生 解云。此擧例也。問。其
例如何。答。多識引生一識。一識引生多識。
互爲無間起故。言爲無間生。不取等無間
縁也。不文等故。問。若爾。何章云無間生
耶。答。諸識互望爲縁引發故。今云無間者。
若約刹那論。即後起無間也。若親相生論。
是同時無間也
章。故多率爾引生一識尋求心起乃至廣説
一染淨心引生多識等流心生其義決定 解
云。正成義之中。明多引一一引多也。問。多
率爾引生一識尋求者何。答。明詮云。謂初刹
那六識同時倶起。第二刹那引生唯第六識
尋求心也云云光徳云。眼・耳・鼻・舌之率爾
引一身識尋求心起云云義頗沈穩也。問。
乃至廣説者心何。答。准之次次之心例而可
知之 問。一染淨心引生多等流心生者何。
答。六識同時對境起率爾乃至染淨。即五識
染淨滅。唯第六染淨心一引六識等流心也」
章。由此義准諸識一念得倶五心境有新舊
識引生別此理微細智者應思 解云。此結
得也。問。諸識一念具五心者何。答。即一念之
中五識相望。得具五心。眼識率爾。耳識尋
求。鼻識決定。舌識染淨。身識等流倶時而生
也。平備云。此者五識一時具五心也。同時
第六亦一念具五心也云云問。且同時意識
是何心耶。答。善珠云。隨偏増名。或皆得名。
謂縁眼境名率爾隨心。乃至縁觸名等流
心。如果位中一念具四。此亦如是所以爾
者。境有新舊引生別起云云問。若五識之中。
一一識一念具五心耶。答。先徳二説。一云。
五識一一。一念不得具五。唯第六識一念
得具五。二云。五識皆得。章云諸識無遮故。
問。五識一念具五心何。答。眼識遇新古境。
一念而起率爾乃至等流心。謂眼見象馬牛
羊四舊境時。於象起尋求。於馬起決定。於
牛起染淨心。於羊起等流。忽龍新境出現。
亦起率爾故。一念中得具五心也。餘識准
知之。眼於五境起五見分行相。如次名尋
求等畢。問。五識一念具五心者。擧佛等位
有何差別。答。佛果於一境一念具四心。以
義説故。因位五識不然言也。此義應思之。
諸根互用位五心。准之思之已上先徳邪
推問答也
問。境
有新舊識引生別者意何。答。清素云。一念
之中。五識相望得具五心。以於舊境有
等流等。於新境中有率爾等也云云識引
生別者。五識各引生別也。問。此理微細智者
應思者心何。答。諸識一念具五心者。此理
微細言也
章第十一何量所攝者 解云。第十一門約
五心分別三量。兼明縁境不同也。先徳分
爲二門辨之問。云何三量耶。答。於現境
作證解故云現量。顛倒執取故云非量。見
煙有火比知比度處云比量也。問。八識之
中三量幾具。答。前五轉識唯現量。第六意識
而通三量。第七末那唯是非量。第八頼耶同
五現量。問。縁境寛狹何。答。前五轉識五塵爲
境。是現量故。縁實非假。或假從實。縁實
之時。雖不作長等相状亦任運縁。理亦無
失。問。若爾。縁實□非作青等解。答。亦不
作青等解。由此但任運縁。即此反顯。雖不
作長等解。亦任運縁。第六意識通縁一切。
通三量故。假實倶縁。第七末那。頼耶爲境。
是非量故。境假非實。若約本質境亦是實。
第八頼耶縁三境。根身器世間別故。又種子
根身縁而執受。器世間量縁非執受。是現量
故。縁實非假。若准五識。亦得縁假。是現
量心皆唯縁實。由此亦顯任運縁假。深表
道理已上
章。因中五識或四或二或許五心皆唯現量
縁現在境 解云。明五識有因果二。此先明
因也。問。置或言意何。答。諸説不同故。問。
何故因位五識但現量耶。答。因者有漏爲因。
唯五識無強分別故。縁境唯現量也。問。何
故唯縁現在境耶。答。五識無分別故。唯於
現境作證解故。問。有云。因位五識有二説。
一云。唯現在境。有云。又縁刹那過去。後説
爲正。何故章家不依正義耶。答。不長時過
去故。刹那過去亦是長時現在故
章。果中五識所有四心亦唯現量縁三世境
有義亦縁非世之境 解云。此明果位也。
問。何故果位除尋求之四心皆唯現量耶。
答。無漏識中。無比・非量故。證知境故。一
向量現量。問。無漏五識縁世世行相何。答。
章有二釋。一云。三世之境。一云。非世之境。
義鏡云。佛地・唯識有二師義。第一師云。成
事但縁五種現境等。第二師云。亦能遍縁三
世諸法。今此初義當彼第二。但縁有爲諸
法。不縁無爲法故。此即成事智無正體智。
護法正義。亦縁非世境者。唯識意中述二
義云。成事唯俗。行縁淺故護法
或亦通眞
自在滿故餘師義此云有義當彼第三。無爲
之法不墮三世故云非世。既自在滿。何不
縁眞。故云縁非世境云云今案。唯識第十
云。有義但縁五種現境。莊嚴論説。如來五根
一一皆於五境轉故也。章家不取之。有義
此品亦能遍縁三世法。不違正理。佛地經
説。成所作智起作三業諸變化事。決擇有情
心行差別。領受去來現在等義。若不遍縁
無此能故。然此心品隨意樂力。或縁一法
或二或多。且説五根於五境轉不言唯爾。
故不相違。隨意樂力縁事相境起化業
故。後得智攝也。章家意也。此等義如唯識
義也
章。第七因位許有三心皆非量攝本質境現
在行相非世境轉果位有四心皆唯現量通縁
三世及非世境 解云。明第七也。問。何故
第七因位唯是非量耶。答。因位常執我法相
續不斷故。是非量也。問。第七境三世之中
何。答。第八見分本質境現在。我境行相非世
境轉。此中意説。有漏第七恒以八爲質而
縁質影。但唯現境。而能縁心恒作我解故。
云非世境轉。故義境云。本質境者。略標一
也。若具言之。本質及影唯量現境。行相者
所執行相云云周云。今言行相。非謂見相。
當情執我。我相名非世故云云素云。本識見
分七本質故。量現在。以有體故。當情執我。
行解相状名非世境。以無體故。三世不攝
云云問。果位第七何。答。除尋求餘四心果
位成平等性。故唯現量。意可知之。問。果位
智縁何世耶。答。三世非世倶縁也。今案。平
等智有三義中。第三正義當此義矣。唯識
云。有義遍縁眞俗爲境。佛地經説。平等性
智證得十種平等性故。莊嚴論説。縁諸有
情自他平等。隨他勝解示現無邊佛影像
故。由斯此六通縁眞俗二智所攝。於理無
云云三世非世之境配之可知之
章。第八因果倶唯現量在因縁現在果縁三
世及非世境 解云。此明第八也。問。何故
第八因果倶唯現量耶。答。第八因位非執故。
不比度故。但於現境作證解故。果位圓鏡
智又無論現量也。問。第八三世分別何。答。第
八若因。唯縁現在。量無分別作證解故。問。
倶時五數又如此歟。答。又如此也。至唯識
義可知之。問。果位如何。答。大圓鏡智有二
義之中。第二正義云。有義此五縁一切法
云云如唯識義也。問。圓鏡智中。心王通
縁眞俗實境。其理無疑。未知五數變縁實
境耶。答。珠云。眞智之境無假實殊量故。王・
所倶得實境。俗智之境有假實別故。王得
實心所得假云云問。若爾。闕所縁事等耶。
答。可尋之
章。第六意識定位五心皆唯現量通縁三世
及非世境 解云。自下明第六。大論有二。
一明定位。二明散位。散位之中有二。一獨
頭。二五倶也。此初明定位意識五心也。問。
何故定位五心量現量耶。答。離散分別證
行而轉。故唯現量。問。染淨之心。論説分別。
云何皆説無分別耶。答。論就散心依別義
説。若依通義。何妨亦有。是現量攝。問。何故
定位意識五心縁三世及非世境耶。答。非世
境無法者。龜毛及無爲。此意遍縁故。問。凡縁
現量境者。但於現在位證解故。縁過未及
非世無體之法處。寧無比量非量之心耶。答。
定心五心縁非世者。眞如境也。非龜毛也」
章。若在散位獨頭五心通比非量 解云。此
明散位意識獨頭五心比・非量攝也。問。何故
非現量但比・非量。答。不作證解故非現
量也。或時顛倒取故非量攝。或時比知比度
故比量攝也。但義鏡云。此文總也。若別言之。
五心中初三。若異熟心及三無&MT80355;爲三心者。
皆是比量。無倒執故。若異熟生法執倶意
爲三心故。是非量攝。是顛倒故。二種二心
皆縁三世分別而知。不名現量。染淨心中。
染邊唯非。淨邊唯比。若無&MT80355;者通比・非量
云云問。若爾。獨散更無通現量之義耶。答。
爾也。問。若爾。何章文中是通□耶。答。通非・
比二量故也。問。先徳疑云。若染邊是比量
者。何故五識相應貪嗔等一向現量耶。答。今
案。彼能依五識是一向現量故。彼障而非執

章。通縁三世及非世境行相亦作世非世解
 解云。比明獨頭五心通世非世也。義鏡
云。私云。獨散意識初三心者。隨何無&MT80355;
縁過去。今即不爾。縁世非世。文意稍隱。學
者應思云云問行相亦作非世解者意何。答。
從實我之解縁三世。又縁無法是非世境

章。瑜伽論説意識散亂率爾墮心縁過去者
約五後意多分縁故也 解云。此會違也。問。
獨生五心通縁三世非世境。何故瑜伽第三。
云意識任運散亂縁不串習境時。無欲等
生。爾時意識名率爾墮心。唯縁過去境耶。
答。釋此文有多義。如先引。清素云。前言獨
頭散意縁三世者。約於多時非量等説。此
瑜伽中據刹那説。一念之中獨頭散意亦能
縁前五識之境。名縁過去。意多能縁五識
境故云云周云。前言散意縁三世者。約長
時言。此瑜伽文據刹那説。但縁前念五識
境故云云明詮云。問獨散意識縁三世者。何
故大論第三。説又意識任運散亂縁不串習
境時。無欲等生。爾時意識名率爾墮心。唯
縁過去境云云既云唯縁過去境故。今章會
意者。五識之後意識多分縁前念五識境故。
名縁過去境。此約本質説也。若約第六所
變影像境者。量縁現在境也云云纂云。今章
主釋義亦難解。既約五後意。云何名率爾。
又五後意次文別説。若二文倶説五後意者。
云何前名率爾。後名尋求決定。前説唯説
過去。後説唯縁現在等云云如何可救之。
答。義鏡救云。五後意識尋求心。於先已縁
境雖不起率爾。若新境至時。亦有起率
爾。此率爾心亦縁過去。五後意識有分別
故。非謂縁先過去境境起率爾。故不相
違。問。若爾。何故伽云五識無間所生意識。
或尋求或決定唯縁現在等。答。就刹那説
實縁過去。今就一連現在故説縁現。猶如
一生名爲現在云云今案。此文抄文有説。如
前引之。又寂章文。若二文等下雖理。又不
爾。同雖五後意。率爾尋等別故也。能作此
難。如何如何。具如上也
章。與五倶意所有五心有義唯現量作證解
故陳那菩薩集量論説五識倶意是現量故設
五倶時縁十八界亦現量攝隨五現塵明了取
故 解云。説五倶意有二有義。此初義也。
問。此義意何。答。義鏡云。此即三量不並師
也。於一事境。相違作用不得倶生故不並
也。作證解故者。理門論云。意地亦有離諸
分別唯證行轉。即明同縁意識亦現量也。
五倶縁十八界等者。即違唯識云五根比量
得也。除佛及定心菩薩第八境所餘是比量
得也。隨五現塵等者。五識所縁現在五塵也
云唯識文可尋之。第六縁五根唯比度比
知。不同五境現量得者也。問。有義者誰人
義何。答
章。有義不定性尚不同何況現量集量不説
五倶之意唯是現量何得定判堅執比度既許
五倶定唯現量於理未可故五倶意義通現比
及非量攝。解云。此第二有義立理會違也。
問。此師意何。答。前師云。五識唯現量故。同
時意唯現量而得並起。五識現量。而倶時
意比・非量。而不得並起。依此道理立唯現
量也。今後師立理云。五識與意性尚不同。
而得倶起。約量何妨五識現量。而意識通
三量。同時得並也。此師意也。義鏡云。此第
二師三量並師也。性尚不同等者。五心之中。
若率爾位或有異性。如定中聞聲等。或有
同性。如餘散率爾等。若尋求等二位同無&MT80355;
性。四五兩位並通三性。今總顯之故。云性
尚不同。問。染淨心由自分別成善惡者。尋
求決定亦量分別。應成善惡。答。雖有分別。
於境未決。即不能作損益之事。故決定心
不名善惡。決定以後由自分別能作損益。
方名染淨云云問。集量論何通耶。答。不言
唯故。問。堅執比度等意何。答。珠云。此非量
也。汎爾縁瓶亦是非量。非必堅執。今約多
分。對比度義名堅執耳云云問。與五倶時起
堅執者何等耶。答。且如聞怨聲時。耳識現
量得聲不執。倶時第六亦取此聲。執是實
怨作惡心等。此則非量意識與五倶起也。又
准涅槃經可云。如見幢未時。眼識現量唯
得木色。倶時意識亦縁枝色。比知有車。如
是五倶意識比量也。明詮云。言堅執者。執
實我實法也。此非量心也。比度者。且依説
聲無常。聞已比知色等亦無常也。此比量心
云云周云。與五同時縁十八界同縁五境。
現量所攝。縁於根等比量所攝。非稱境知
非量所攝。即一刹那意通三量。謂能縁識之
功能。如一眼識尚有多能。此亦何失。然由
其境明昧等差致今意識有三量起。問。意
與五識同縁。意隨五識皆現量者。意唯與
眼縁一色時。不與耳等四識倶起。意縁
聲等。爲是現量。爲比度量耶。答。有二釋。
一云。餘四塵等非與餘之四識同縁。皆比
量得。二云。餘四亦現量得。由與眼識依眼
根門明取境故。且依初釋。或云。據無我觀
各一刹那縁十八界。此理不然。一違章文。
二無我觀但縁於一無我爲境。云何得言
縁十八界云云平備云。問。同時第六云何一
念通三量耶。答。第六識其行解行相衆多非
一故。一念縁十八界故通三量。謂與五識
同境者唯現量。不同境者通比・非量也云云
章。通縁三世及非世境 解云。此約世分別
也。問。五心一一各通三量。一一各縁世非
世耶。答
章。若縁一境與五倶率爾等流定唯現量中間
三心不與五倶通比・非量刹那論之縁過去境
 解云。合説也。義鏡云。言一五者。且五識
中隨應取一別得總名故云一五。如呼一
人名六群比丘。以同類故。不與五倶等者。
即五後意縁刹那過去通比・非量也。即尋
求等位起意識也云云先徳云。與五一倶之
本爲正。若五塵中隨縁一境。與五識中隨
一識倶意識率爾等流二心。唯現量收。與五
並顯現量行故。中間尋求等三。不與五倶。
通比・非量云云明詮云。與五識中一眼識倶
第六識五心唯現量也。五者指五心也。一
者一眼識也。五一倶可訓之云云問。刹那
論之縁過去境者心何。答。此説中間三心
也。周云。一期之事緒究竟。有爲之法刹那過
去。今約縁此名縁過去云云素云。有爲之
法刹那遷流。遷流前念即名過去。事緒未終
論名現在。現在之境念念遷故云云明詮云。
謂中間三心縁前念率爾心之境故。名縁
過去境云云
章。瑜伽論言五識無間所生意識尋求決定
唯應説縁現在境者此依分位事緒究竟名爲
現在瑜伽自言若此即縁彼境生故 解云。此
會違也。問。其意何答。珠&MT80355;云。問。率爾之後
尋求等意縁過去者。何故瑜伽言五識無間
所生意識尋求決定。唯應説縁現在境等。
故今會云。此約事竟名爲現在。又此尋求
決定二心縁彼五識刹那過去之境生故云云
問。寂法師徴此會云。若爾。三心義兼一兩
途。若約刹那名縁過去。若約事竟名縁
現在。義既不定。云論言唯耶云云如何救
之耶。答。義鏡救云。論云唯縁過去唯縁現
在者。唯有三義。今取簡持義。説唯縁等。
此云何。若約刹那名唯縁過去。即簡相續
時。若約事竟名唯縁現在。即簡餘現在。隨
事有簡故無有妨云云明詮云。有人難云。尋
求決定刹那論之縁過去境者。何故大論
云意識尋求決定現在境耶。今會云。意識尋
求決定縁於前念五識所變本質境故。名
縁過去境。然今縁現在境者。次論通云。若
此即縁彼境生故。意云。若此意識即能縁
彼五識境生。若從影像云縁現在也。此即
依事緒之究竟云現在也云云今案。此説尤
叶。抄文如前引之
章。染淨亦爾三心性同故論偏説 解云。亦
者亦尋求決定也。染淨亦爾也云云問。若
爾。何故論説率爾等三心。不説染淨耶。答。
初三性同故。論偏説也。茲爾等三同無&MT80355;故。
明詮云。染淨亦爾者。此心亦從本質影像境
而通二世也云云平備云。三心者率爾等也。
即上文云五識無間者。此率爾也。次云。所
生意識尋求決定名三心也。此三心同無&MT80355;
性故。論偏擧説耳。實亦有染淨等流心也
云云此等先徳。此量偏説者。指伽論第三也。
今案。第三卷中又説染淨。所謂或染汚或善
法生等文也。若准初門者。指第一卷文也。
章云由初三心性類同故。但説三言。實兼
後二云云正與此同。准先可知之
章。第十二問答聊簡者 解云。第十二門以
五重問答聊簡五心矣
章。何故立五心非増非減答據極多分決定
有五極小有一非圓滿故 解云。第一問答
也。問意易知。問。答文意何。答。珠云。顯心生
分位。極多有五。遮心外境界。極小有一即
三界唯心。所謂本識約本體唯一。約分位
唯五。故非増減云云問。非圓滿故者意何。
答。素云。唯有一心。不具五者。不知法
也。是非差別。事緒不周。解非圓故云云此説
好矣。古徳云。極多有五。極小有二。若極有
一者。非圓滿故。意説。心生分位。或極多有
五心。或極小二。或三或四。言或二者。如瑜
伽説。眼識有率爾等流。此約麁相也。或三
者。已串習境唯起決定等三心也。或四者。
如果位四心也。或五者可知。如是不同故。
云極多不増五心者。極之言如極七返有。
或一二返別故云極七。此亦可爾。五・四・三・
二心不同故也。若極小一心者。約分位。非
圓滿故云云雖有此説。以素爲本。然寂師
云。上坐部立九心。有太増過。訶梨跋摩立
四。太減義不足過。唯言五心不増不減
云云
章。問此五心通無漏不答五皆通聞聲定
心通無漏故因無漏心有希望故或説尋伺通
無漏故設不通無漏與欲倶故此尋求心亦通
無漏 解云。此第二重問答也。問意易知。
問。答文意何。答。五心皆通有無漏也。問。聞
聲定心通無漏故者心何。答。目連所入定通
無漏故。又其心通無漏言也。問。因無漏心
有希望故者意何。答。十地因位有尋求心
故。尋求心通無漏也。其義如上也。問。或説
尋伺等文意何。答。義鏡云。尋伺通無漏中。
有二師説。一云。尋伺於五法中唯有漏故。
大論第五云。諸尋伺皆分別。有分別非尋伺
故。第二師云。對法第十及十地論第一等説。
正思惟是語言因。故知尋通無漏。尋既爾伺
亦然。今云。設不通無漏者。當第一師義云云
今案。章此下義。約廣尋求亦通無漏言也。
識論七云。有義伺非所斷者。於五法中唯
分別攝。瑜伽説。彼是分別故云云問。此義意
何答。疏云。非所斷者。於五法中。唯分別攝。
唯有漏故。論決判彼是分別故。大論第五
説。尋伺決擇四句云。諸尋伺皆分別。有分別
非尋伺故。今以爲證云云識論云。有義此
二亦正智攝。説正思惟是無漏故。彼能令
心尋求等故。又説彼是言説因故。未究竟位
於藥病等未能遍知。後得智中爲他説法。
必假尋伺。非如佛地無功用説故。此二種
亦通無漏。雖説尋伺必是分別。而不言説
唯屬第三。後得正智中亦有分別故云云問。
此義意何。答。疏云。於中有三。一證。二理。三
會。此初也。五法之中正智所攝。顯揚第二等
説正思惟是無漏。故定知思惟體是尋。顯揚
第二・大論二十九皆云。彼正思惟能令心尋
求極尋求超入極超入故有等。言尋求者
尋也。又對法等。正思惟是語言因。故知尋通
無漏。伺亦然此説
前也
立理者。二乘聖者十地菩
薩。於能治藥・所治之病。倶不能遍知盡故。
於後得智中爲他説法。必須假藉尋伺二
法。與佛稍別。佛無功用説故。八地以上雖
無功用。果未滿故。有任運功用。故不同
佛。又功用有二。一自利。二利他。前八地已
去皆無。後八地已上猶有。七地以前二用並
有。八地已去無功用者。無自利用。任運
入地非於利他亦無功用。佛二倶無。故説
法時不假功同。有正思惟體即是思。不名
爲尋。又解。佛無正思惟支。以無尋故。前解
爲勝。八地以去。無漏觀心既相續轉。無尋
伺者。由何尋伺發有漏五識。此亦不爾。如
定聞聲意無尋伺亦引耳故。今如論但説
法須既説尋伺是語遍行。佛無二法。如何能
語。此隨轉門説爲遍行。大乘不然。唯心遍
行是實遍行。身語二行非遍行故也。故此二
種亦通無漏。十地猶有。初地已去起無漏
者。至金剛心時。與彼心一時不行。得勝
法時。劣不行故。唯後得智倶非正智。以七
十三説尋思惟眞如不觀眞如等故四句爲
證。隨説等下會違也。雖説尋伺如是分別。
而不定説於五法中唯屬第三分別。以後
五法後得正智中亦有分別故。分別有二
種。一有漏名分別。二無漏名分別云云問。
莊法師云。五心唯有漏。謂無漏位一向是善。
無有三性改轉之義。不説五心云云可信
乎。答。珠破云。今即不爾。故五皆通。瑜伽釋。
最勝子菩薩言。如佛菩薩神通等心。任運而
起率爾之心縁三世境。尋求決定等縁前
類境等。由此明知五心通無漏云云
章。問通三界耶答通無理遮故一一心中亦
縁三界三界諸心別識類者隨應可倶 解云。
此第三重問答也。問。答。文意何。答。義鏡云。
三界諸心別識類者隨應可倶者。眼・耳・身識
二界二地。鼻・舌兩識一界一地。六・七・八三
識通三界九地。得具諸心。隨應可倶云云
此義廣如唯識也。問。一一心中亦縁三界等
心何。答。周云。五心一一皆縁三界故。三界
倶有云云問。一一心縁三界者。無色如何
縁欲心耶。答。廣慧菩薩義如上也。問。三界
諸心別識類等者意何。答。素云。依於諸識
辨其五心。諸識三界多小不同。五心隨彼
有無不定。雖有無處。可倶不倶。思之可解
云云周云。隨其諸識有無。三界五心依彼辨
闕具。思之可知云云
章。問何故須辨如是五心答爲令了知心之
分位入法無我唯識相故 解云。第四重問答
也。問。答文意何。答。義鏡云。爲了二空説
此五心也。爲令了知心之分位者。顯入生
空也。入法無我等者。顯入法空也。此義云
何。爲令了知心生分位前後差別非常一
故。由斯速入補特伽羅無我之性。又欲令
知前後諸心所縁境界皆不離心。唯於心
上聚集現故。由斯速入諸法無我唯識之
云云
章。問此説五心聞縁教時幾字即具答且依
此方一字成名亦能詮表但聞一字即具五心
如聞佛言二字具者如聞菩薩三字具者如聞
慈氏佛四字具者如聞能寂如來五字具者如
聞諸惡者莫作如是等類乃至無量聞縁解了
即具五心不須別限聞幾字時五心方具若説
理事未究竟來五心不具若聞畢訖方具五心
即隨所説字之多小若名若句竟但意解圓即
説具五心隨爾所時意識所引五識隨生隨彼
意識彼心所攝亦不違理故六具五七八唯四
深爲允當 解。此第五重問答也。問。問文意
何答。縁然者縁教之時。問五心具不具也。
問答文意何。答。義鏡云。聞一字五心具等
者。依唐方言。説佛字時。名句已竟。意解悉
圓。故雖一字説具五心。法字亦爾。餘准可
知。問。若説理事等者意何答。義鏡云。即隨
所説字之多小者。如前所説。從佛一字至
諸等五字。是爲多小云云問。寂法師云。若
名句竟意解圓時具五心者。但聞半名半句
意解不圓。此時若不具五心者。起何心
止。夫五心者自斷也但説心生分位。無其簡
其圓缺。故心不起而已。起必具歴五位。唯
除強縁問舊而起云云此義如何可救之
耶答。殊救之云。言圓者究竟義。生解究竟
故名爲圓。若聞半名等時。名句未竟。五心
何具。一事究竟解圓時。方具五心。故半名
時隨境心生。未必具五。故簡圓缺。允當
深理云云問。若名若句者何。答。明詮云。自
性差別具足方解生也。名詮自性。句詮差別。
問。隨爾所時等意何。答。珠云。一事竟間經歴
多念故。云爾所時。隨彼意識彼心所攝者。
由此文證五識尋求是位。尋求非體。尋求
法文可知。允者信也云云言爾所時意識所
引等者。備云。正取意識五心以爲教體兼
以五識五心爲教體也。解究竟者。由意識
云云平備云。隨彼意識彼心所攝者。五識
五心隨彼意識五心等所攝故。正取意識
五心以爲教體。於理不違云云
然此章清素&MT80355;中。在唯識章後。唐本異列。自
以可知之
五心義私&MT80355;一卷
  永觀二年六月十三日大略抄之是則爲允
當年研學立義也。興福寺釋清範春秋廿三
夏臘十二
先徳私&MT80355;唯以簡略仍奪取諸&MT80355;之文拾得
諸教之語文大略所抄出也
  第十二門頗以疏也後後可定誠難送也
不敏猶喜事事畢總矣迴此善根將至道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