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心要鈔 (No. 2311_ 貞慶撰 ) in Vol. 71

[First] [Prev]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11
心要鈔序

唯識中道了義言敎。蓋解深密云矣。其華嚴
楞伽楞嚴等。識分之說。咸蘊在於其中焉。
推之於我曼荼羅敎。則摩訶梅多羅菩薩之
三摩地門也。昔護法淸辨二大士於有空二
敎互建法幢。空師請與論決。有師謝不
遑。於是空師入修羅窟內。將待慈尊出
世以質焉。後資終莫辨乎其落處也。及慈
恩三藏弘宣支那。道昭大德傳播日域。風化
各開其土。學者日盛。雖然多拘攣名相立
破是務。徒競口吻不揆進修。誰復求夫一
眞之門二轉之果種熟之於有漏識田之中
矣哉。解脫上人命世碩德。學優行高。難測
其位乎何等域。斯書也特指示唯識觀心之
要。以賚後資。其語明鬯諄諄無倦。新學其
由此而進。則弊惑可治。觀境易契。隣寶之
譏。庶幾亦由此而免矣。學夫秘密一乘甚深
之敎者亦唯由是階。則何高不可登。何遠
不可致焉。蓋其片言隻語性本是如。而一眞
法界之體。曼荼羅海之所流。則阿字不生之
觀。性具性起之談。亦何得外之乎。論者其
蕩滌情執。修習爲先。徑以了得如幻三昧
爲之標的焉。則是上人之本志也邪。曩者余
有副墨斯書授新學之志。而鞅掌不遑。因
謀之典壽律師。律師禪誦之餘。口自授之。
使子弟甲乙之。卽而成。書舖輩請上諸梓。
且更求冒一語。亦不敢深拒。聊書以與之

文化十二乙亥年孟冬日
  洛東智積院僧正慧嶽識



心要鈔
 笠置沙門貞慶草 
夫聖敎之要不過菩提。菩提之要不過二
利。二利之要不過三學。三學之要不過一
心。一心之要不過觀心。觀心之要不過念
佛。念佛之要不過發心。發心之要不過覺
母。今依八門聊述心
  第一菩提心門
今明八門各有三義。一示相。二引敎。三解
疑。就第一菩提門。先示相者。言菩提者。謂
佛智慧。梵云菩提。此翻爲覺。自覺覺他覺
行圓滿。自覺簡凡夫。謂凡夫類不知自身
有二佛性。不能修證。迷理受苦。佛由大
智開如來藏。智斷圓明如從夢覺。故名自
覺。覺他簡二乘。聲聞緣覺厭苦欣寂。自悟
生空住般𣵀槃。然無大悲不廣利生。不
令他覺生死𣵀槃。佛自證入後得門中。悲
他未了顚倒受苦。現身說法善導群生。故
名覺他。覺行圓滿簡菩薩。謂菩薩由大智
大悲具行二利。然猶居因行願未滿。諸佛
世尊因圓果滿。超出凡聖。獨稱大覺
二引敎者。法花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
緣故出現於世。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
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衆生佛之
見故出現於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
出現於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
於世。乃至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說
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
諸佛法亦如是經旨在之
必具誦持
偈云。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開
者無上義。謂佛菩提𣵀槃二果。示則𣵀槃。悟
則菩提。入謂二因初地已上。智及智處共名
爲智。菩提菩提斷總名菩提。故知佛慧通
二轉依。卽是如來大事因緣。唯識云。此卽無
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
法。謂法身般若解脫三事圓滿。此牟尼尊所
得二果所以法界一心日昇高山。寂默三點
風暗雙林。如來一化初後無二。滅後弘經亦
復可知
三解疑者。問。言佛性者是何法耶 答。一
理佛性。謂眞如也。性是體義。大功德法眞
實之體。二行佛性。謂法爾無漏種子。性是因
義。四智心品親生因緣。證理名法身。生智
名報身。或自性義。竝通理智。此二佛性名
如來藏。藏謂覆藏。或是含藏。在纒出纒因位
果位理智二性思惟可知 問。五性機異。
定性二乘畢竟無性不能成佛。如來爲彼豈
授菩提。答。佛於諸子愛無偏黨。欲令
一切普得佛智。機根不堪或趣異乘。非是
佛意。若論佛意唯爲菩薩。欲令一切衆如
我等無異。亦復此意。設依悉有佛性之宗。
敎違亦同。衆生無盡。佛化不窮故。若對未
熟强授一乘。法可乖機若唯逗有緣。五性
亦不違 問。自未了性豈輒趣求。若無佛
性設求無益 答。除佛以外不能詳知。滅
後諸衆依誰印可。若不知不修。遺敎有何
益。方知五乘根機隨性自趣。設不成就皆
有巨益。成不愚法有堪能故。況復六十菩
薩仕五百佛所。不能修學無相般若。遂墮
二乘地。當知遺法之中設遇大乘。究竟妙果
得者甚少。非機不能。設亦得聞。多不信受。
法華云。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
法。無有此處。除佛滅後現前無佛。我等福
智微劣。人中下賤。若無宿習。於無上法萬
一難信。今於佛語卽無疑謗。以愚還知有
大乘性。猶不趣寂。況爲無姓耶。亦設得
聞。佛*姓闕具。甚深境界法爾疎遠。不可思
惟。我等恒時論談決擇引敎推理。種姓地中
卽有堪能。龍子雖幼何得怯弱。故法華云。
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般若亦說。一
經其耳定得菩提。信根具足。不久必成。中
道之敎普爲五乘者無我道理。人天戒善等
一分義也。未必具開。或生異解。若阿陀那
敎甚深義趣不疑爲機。生死之源底聞名已
足。況此土是如來所記。東北方國諸菩薩乘
人歸信般若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機感相
應。現得悉地。具足佛性何疑惑耶。大綱恐
滯一途。爲導初行開甘露
  第二二利門
一示相者。二者謂自他。利者謂義利。益物所
宜說之爲義。自他同益名爲二利。前覺之
中皆廣顯示。然先須了知生死苦患。次應
欣求自他利樂。夫生死者。體是第八眞異
熟識。受生命終此識爲體。苦果始起名之爲
生。形命終沒說之爲死。論云。生死相績由
惑業苦。發業潤生煩惱名惑。能感後有諸
業名業。業所引生衆苦名苦。由此生死輪
轉無窮。恒轉如暴流。漂溺有情令不出
離。生苦者衆生心識始託母胎。父母不淨執
爲己有。根形圓滿始赴產門。業風漂激生
大苦惱。如以三百六十鉾刺壞其身。出胎
初落如生剝牛觸肉牆壁。若不受生亦無
餘苦。生是苦本。甚可厭患。生猶大苦。況於
老病耶。人天猶爾。況於三途耶。天上欲退
時。心生大苦惱。地獄衆苦毒十六不及一。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燃不息。
嗚呼三界六道皆是牢獄。一切方所無不苦
域。有頂無間皆是分段。一切受報無不苦
果。若善若惡皆是顚倒。一切妄心無不苦因。
衣食田宅皆是鐵丸。一切資生無不苦具。無
始無終皆是長夜。一切三世無不苦時。順
緣逆緣皆是枷鎖。一切怨親無不苦縛。見聞
覺知皆是我法。一切境界無不苦緣。衆生蠢
蠢皆是幻居。一切人物無不苦形。悠悠三有
皆是漂溺。一切流轉無不苦海。一一相狀不
可具論問。世間苦果滿目滿耳。生死無
常朝聞暮聞。三途苦報見敎已久。若可厭者
昔早可厭。知而不驚。拙自不知。雖無常
見未了無常。雖知苦相亦還求樂。朦朦
迷心自生至死。以何方便可深生覺悟
 答。厭離生死甚易甚難。愚人遇苦更求
餘樂。譬如役牛懸軛欲破此車。聖厭有頂
過無間苦。如眼中塵雖微生苦。欣厭在心
不依事相。須於一事恒時思惟。不得歷觀。
數數熏習遂必可了知。今以一事且試我心。
我若暫時往冥途。就閻魔王乞心所願。依
王加被到一地獄。冥官更開門具見苦相。
或燒或煮。或斫或截。若刺若懸。若磨若擣。最
極猛利衆多重苦無量無邊。暫時無息時。我
見此事忽生悲心。先亡恩愛設墮其中。具
受其苦。三熱地上。洞燃焰中。宛轉呼叫聲滿
鐵城。忽見我畢。悲喜語我。吾昔愚盲不辨
善惡。習行世事造無量惡。因果堅猛受大
劇苦。阿防羅刹常來責我。諸佛大悲皆卽捨
我。八萬億千種種苦惱。楚毒至切。不可具
言。受此苦後。時分甚近。厭苦深故如經千
劫。況亦未來無量時分。何日方脫此身心苦。
令我自在受人天樂。我昔造罪多爲汝等。
我今受苦汝何不救。世人猶可恨。況於沙
門耶。皮骨焦盡不見其形。言語髣髴有似
昔聲。告畢須臾入火聚中。于時目昏魂消。
叩頭割腦。悲感熾然無力于助。我設遇此
事。可堪忍耶否。深重大悲此時盍生震旦我國
粗有此
事。常推我身
可生悲
莊嚴論云。菩薩念衆生愛之
徹骨髓。恒時欲利樂猶如一子。故心地觀
經云。世人爲子造諸罪。墮在三途長受苦。
男女非聖無神通。不見輪迴難可報
二引敎者。論云。願有二種。謂求菩提願。利
樂他願。又有四弘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
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盡誓願知。無上菩提
誓願證。初句利他。第四句自利。第二盡二利
障。第三句求二利道。常行此二名爲菩提
薩埵。幽賛云。菩提覺義。智所求果。薩埵有情
義。悲所度生。依弘誓語故名菩提。方知菩
薩只是二
第三解疑者。問。智增悲增二類菩薩智悲各
增。若悲智二德不及增類耶。若爾智增者
慈悲卽劣。豈以劣德能成大果。悲增者智
劣。豈以劣智能救衆生。若無差別何立增
名 答。地前淺位隨願增減。勝位已去乃至
地上實可平等。最勝疏云。於地上超劫以
二釋解地地力齊。一云。若據作意卽功力
齊。不同地前設作意時力用不等。二云。悲
增智增怖不怖類地地各齊。然說超者。以智
望悲增者說超云云初解如前。若依後義。
智悲二類似有勝劣。然此義意行實不同。智
增精進。悲增久留。超劫事依此得有。爲衆
生故進位雖遲。若登其地實德是同。今分
二類是意樂異。智增終行大悲。由此因故
還進菩提。釋迦如來捨身慈悲超劫早成。卽
此義也。若悲增類雖成大智迴智利生。文
殊師利常以智慧勸發衆生。依悲行智。闡
提大志。所以彌勒觀音慈悲互齊。普賢文殊
理智共滿。本願不同利事有別。等覺極位豈
有勝劣耶 問。何故示二利耶 答。末世
修行多闕大悲。見他異自猶不及二乘。淨
土菩薩偏求自樂。適思恩親專不平等。或
言。自先至不退後能救他。此亦不遮。然依
意樂哀他實深。爲他進自實可大悲。依此
故。得生淨土。若未住悲者先勵自行。
二利共失自亦不進。恒時練磨常好慈悲。平
等弘誓必依直理。無緣大悲出於法性。無
智生悲無有是處。須學佛敎能勵自
  第三三學門
一示相者。學者習學倣學。三者戒定慧。正
道之通衢苦海之要津也。三世諸佛常恒軌
則。無數大劫不習不成。是名三學。戒
以受學菩薩戒時三業爲性。業者造作。
體是思數。動身發語作動意故。說思爲
業。此亦有二。一者表業。現行思業。表
示他故。二者無表。然依思願善惡分限。
或依發勝身語善惡思種增長之位假立
無表。此中有別解脫及道共定三種戒。
別脫亦有七衆等受。通三乘人亦有共
不共三聚淨戒。一者攝律儀。二攝善法。三
饒益有情。攝律儀是別解脫也。此有十重
禁四十八輕等說重禁數諸敎不同也。或前
四或後四。或說八或說六
以別境中三摩地爲體。於所觀境令心專
注不散爲性。智依爲業。等持雖通定散二
位及三界中。修而所成。定而非散。二界非
欲。遠離惛沈掉擧二障寂靜爲相。近分根
本四禪四定及有無量三摩地門對治堪能引
發作業。具如諸論。慧謂於所觀境簡擇爲
性。斷疑爲業。謂觀得失俱非境中。由慧
推求。得決定故。加行根本後得三種無分別
慧。及生空法空俱空三種。又說三種。一聞所
成慧。謂聞法界等流法已。依名句文觀敎
義故。二思所成慧。能深籌度先理後文。三
修所成慧。於文義中能證能顯。前二散位。
後必定位。此三自性所依因緣所緣行業如
諸敎說。慧學所緣通一切法。一切法者。一
有。二無。或有二種。一有爲。二無爲。或爲三
性。一遍計所執。二依他起性。三圓成實性。論
云。周遍計度故名遍計乃至謂所妄執蘊處
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別。依他衆緣所生心
心所體及相見分有漏無漏皆依他起。依他
衆緣而得起故。圓成二空所顯圓滿成就
諸法實性。名圓成實以喩可知圓成如鏡。體是
眞實。凝然常住。依他如影。圓成爲所依。依
他衆緣暫時顯現。不卽衆緣不離衆緣。非
有似有。虛假相故。所執如影上愚人所知。
於虛假境迷執實有。轉似實解。體實都無。
衆相宛然似有體用。嬰兒鷄猿等愚癡類。向
鏡之時。見自影像謂實有情。或戲或鬭不
知其空。世間智人知影是鏡不離鏡性
別有實相。卽知影假已。影上實人等相皆
亦都無。一鏡上義不卽不離。迷時迷三。悟時
悟三。非一向空。非一向有。中邊論云。虛妄
分別有。於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於彼亦
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
故。是卽契中道。又論云。此三爲異爲不異
耶。應說俱非。無別體故。妄執緣起眞義別
故。若於人馬舍宅等類種種衆緣執取爲實
時。別說人馬舍宅等名義。彼此別體不能
和融。若有智人或總說影萬法一心義。或
總說鏡是諸法眞相。自鏡見之能了餘二。
非不見眞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
有而非眞者此義也。或以鏡體爲眞如。
以鏡中光喩依他起。以光上影喩遍計所
執。光之映外質說名影像。影像實是都無
故。或以鏡體爲依他心自體。以光爲見分。
以影爲相分。以實有相爲計所執。鏡上
亦說影像不生不滅等空義。是二空詮門。
能顯鏡實性此諸義如
下觀心門。
第二引敎者。三學功能敎說無邊。且菩薩戒
者。梵網經云。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
千華上復現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
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正覺。如是千百億
盧舍那本身。千百億釋迦各接微塵衆。俱來
至我所聽我誦佛戒。甘露門則開。是時千
百億還至本道場。各坐菩提樹。誦我本師
戒十重四十八。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
微塵菩薩衆由是成正覺。是盧舍那誦。我亦
如是誦。汝新學菩薩頂戴受持戒乃至衆生
受佛戒卽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眞是諸
佛子已上報化二身實雖同體。顯戒德重三
佛傳誦。非隨時說三際常軌。故云我誦。世
尊猶誦。況於弟子。樹下成覺初結菩薩波羅
提木叉此云別
解脫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
道之法。孝名爲戒。亦名制止。若受菩薩戒
不誦此戒者。非是菩薩。非佛種子。華嚴經
云。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又
云。若不持戒尙不能受野干身。況於人
天報耶。次定學者有四。一大乘光明定。謂
此能發照了大第理敎行果智光明故。二
集福王定。謂此自在集無邊福如王勢力
無等雙故。三賢守定。謂此能守世出世間
賢善法故。四健行定。謂佛菩薩大健有情之
所行故。一切無漏皆定爲依。散心智慧如
風中燈。依定起慧。斷惑證理。普門塵數諸
三昧名義功德不可具記。無量劫中聞名卽
難。況能修證。所謂於一切法無所取著三摩
地。寶印三摩地。師子遊戲三摩地。金剛喩三
摩地。無忘失。三輪淸淨。無量光。降伏四魔。
妙樂。棄捨塵愛。集一切功德。無邊辯。決判諸
法。達諸有底。遠離趣向不退轉神通。無盡行
相。斷憎愛。離違順。滿月淨光。能救一切世
間。大智慧炬。無染著如虛空三摩地等。如是
三昧名字。微妙利益可知。慧學者。謂般若波
羅蜜也。經云。諸菩薩摩訶薩應以無住而
爲方便安住般若波羅蜜多。所住能住不
可得故。若菩薩欲善安立盡虛空界法界世
界一切有情皆令安住布施淨戒乃至般若。
應學般若。欲得發起一念善心所獲功德
乃至安坐妙菩提座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亦
不窮盡。應學般若。欲得世世常見諸佛
恒聞正法得佛覺悟蒙佛憶念敎誡敎授。
欲以種種勝善根力。隨意能引上妙供
具供養恭敬一切如來。應學般若。理趣分
云。假使殺害三界所攝一切有情。而不由
此墮於地獄傍生鬼界。以能調伏一切煩
惱及隨煩惱惡業等故。又云。諸惡業障皆得
消除。諸勝喜樂常現在前。大樂金剛不空神
呪現身必得究竟成滿。要多佛所殖衆善
根。久發大願。乃能於此甚深理趣最勝法
門。下至聽聞一句一字。況能具足讀誦受
持。若諸有情供養恭敬尊重讃歎八十
伽沙等俱胝那庾多佛。乃能具足聞此般
若。有置此經在身或手。諸天人等皆應禮
敬。若有情類受持此經。多俱胝劫得宿住
智。常勤精進修諸善法。惡魔外道不能稽
留。四大天王及餘天衆常隨擁衞。諸佛菩薩
常共護持。令一切時善增惡減。於諸佛土
隨願往生。乃至菩提不墮惡趣。又法華一
乘諸佛智慧。修行菩薩無邊功德。具如經

第三解疑者。問。菩薩之戒。云何受持。云何
犯失 答。太賢師立三門。先受得門者。六道
衆生但解師語。要須先發大菩提心。謂誓
定取無上菩提窮未來際利樂有情。發此
心已有二種受。一者一分受。隨其受者意
樂所堪。或受一戒或多。皆得名爲菩薩。
不同聲聞必總受持。謂凡必無現身成佛。
要經無數大劫修故。隨其位力漸漸修滿。
如成山海塵渧爲初。卽大菩提無德不攝。
欲成彼聚何善非因。唯受一戒猶勝二乘
一切功德。菩薩一戒爲度一切。無一衆生
不荷恩故。二者全分受。謂三聚戒。攝律
儀者斷一切惡。從初發心斷殺生等。三賢
十聖各十斷行障。乃至佛捨生死法故。攝
善戒者修一切善。三賢十聖各十勝行。乃至
佛證二轉依故。饒益有情戒者度一切衆
生。從初發心隨分敎化。窮未來際度一切
故。非諸凡夫卽能一切三聚頓誓。漸修滿故。
於諸行願最無上故。隨所生處必其中王。
然無畢竟堪爲其果。唯除無上正等菩提」
護持門者。略有十門。一隨心門。隨其宿習
心樂住故。猶如世間隨其本色雖一蘊水
緣碧等異。故先固一漸具餘行。如本業云。
若受一戒名一分菩薩。乃至名具分菩薩
故。然佛所制應漸遍學。由此第二有遍學
門。隨性・隱密・順勝・意樂・怖畏・成勝・護障・
究竟。具如彼疏。犯失者。謂菩薩戒無無
犯。如有一分受。有一分持故。不同聲聞
犯一重時便破一切失比丘性。如本業經
一切菩薩凡聖戒盡心爲體。是故心盡戒亦
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心謂期心。由此轉
生。戒亦恒隨運運增長。乃至成佛。猶如河
水日夜不停運運遷流自到大海。唯除故捨
大菩提心。然犯重戒略有二種。一破。二汚。
若以上品煩惱纒犯。隨所犯支失戒律
儀。若中下纒唯汚不失。如瑜伽云。若諸菩
薩毀犯四種他勝處法。數數現行。都無慚
愧。深生愛樂。見是功德。當知說名上品纒
犯。非諸菩薩暫一現行他勝處法便捨菩
薩淨戒律儀。不同聲聞一犯卽捨。又上纒犯
雖失淨戒。經說卽懺亦得重受 問。若受
一分者先可受何戒耶 答。卽隨意樂何
得總定。爲我最要。而可受持。亦有三戒。謂
快意殺生。無慈行欲。毀謗三寶。三業犯戒依
貪嗔癡隨應究竟。此三種戒三毒之中其過
尤重。若守此三漸必具餘。菩薩慈悲不殺。
苦海斷愛最要。萬德三寶爲本。設末世機具
十不難。而所護衆多。凡心忘失自有違犯。
故擇前三 問。前三種戒制意如何 答。第
一快意殺生戒。世間所畏死苦爲窮。損他
之中無過奪命。如智度論云。設滿世界寶
無有直身命。是卽菩薩濟物爲心。而施極
怖便失其性。如瑜伽云。若問菩薩以何爲
體。應正答云大悲爲體。由此最初制斯
戒也。第二無慈行欲戒。生死牢獄婬爲枷
鎖。深縛有情難出離故。如智論云。婬欲
雖不惱衆生。繋縛心故立爲大罪。瑜伽論
云。諸愛之中欲愛爲最。若能治彼餘自然
伏。如制强力劣者自伏。然此欲法有三種
過。苦而似樂故。少味多災故。不淨似淨故。
者頌曰。不忍煩惱病。行婬似樂生。猶
如抓疥病。於苦樂想生。如世尊言。欲如齒
骨。無飽期故。如草炬故。憂火恒燒。如火
坑故增長渴愛。如蟒毒故賢聖遠避。如夢
見故速趣壞滅。少味多災。頌曰。猶如羅刹
女。如怨詐示親。誑心生惡業。招苦障𣵀
槃。此句誠可思惟。菩薩藏經云。習近欲時
無惡不造。受彼果時無苦不受。愛河欲海
漂溺無岸。死生之波長流莫絕。一切怨害皆
從欲生。愚人所貪如蛾投火。五百登空
失通而落。一角仙人被女人捉。是以律云。
可畏之甚無過女人。寧以男根內毒蛇口。
蛇害一肉身。女害法身故。又龍樹說。巧察
人意。女人爲智。不觀餘得失。但以欲爲
親。淸風猶可捉。女心難得定。終無厭期。
感生無窮。生死長夜會難之悲。六趣無已。
不淨似淨。頌曰。肉身雖不淨。似淨誑愚夫。
樂穢而無厭。似猪樂淤泥。此身不淨。累骨
所成。血肉便穢。薄皮所持。八萬戸蟲一戸九
億。種種臭穢九孔流漏。不淨似淨。謂皮上
分白膏。熱血交所重映。誑心媚眼種種
害。然諸愚夫曾無厭背。似猪竟日不離淤
泥。所以今制。第三毀謗三寶戒。佛法僧寶出
邪之大津。入正之要門。順之者必證常樂。
背之者常沈苦海。邪見違逆犯罪莫大焉。行
相幽猛斷諸善故。是故亦立爲根本重。戒
體畢 問。定學之中修習何定 答。可修唯
識三摩地。大乘究竟故。慈尊所證故。自宗本
旨故。大乘究竟者。謂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
中廣說其相。一代諸敎互好意。如來了義不
如深密。所以者何。建立五乘顯法華密意。
顯示三無性。會般若畢竟空。一乘之處未
開五*姓。皆空之敎未遮中道。諸宗決判於
此爲足。慈尊所證者。彌勒菩薩白佛而言。
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
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
姓。爾時世尊敎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
地。歷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
心歇滅無有。至燃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
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
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
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
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
識。識心圓明妙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
計執得無生忍。斯爲第一。有處云。彌勒偈
云。我隨日月燈明佛證得唯識三昧故。今
於釋迦正法中。略說五分十七地。自宗所明
者。瑜伽師至地論本是燈明如來所說也。三十
餘類菩薩傳說至慈氏菩薩。爰如來於十八
圓滿淨土解深密會。正爲慈氏說毘鉢舍那
三摩地門修行唯識之義。唯識體用心境轉
變補處獨受問答硏尋。遂至如來滅後九百
年間。正法陵夷多生空見。無著菩薩證發光
定得大神通。數住覩率詰問中道。人多不
信。還請慈尊來下閻浮。于時慈尊經四月
夜分說五部論藏。瑜伽是其根本敎也。爲
五分十七地說境行果三種唯識。至決擇分
具載深密一部七品。最勝子等菩薩讃瑜伽
云。此論殊勝若蓮華。猶如寶藏如大海。具
顯諸乘廣大義。善釋其文無有遺。無著結
集漸備十支。天親三十唯識是其一支也。十
論師爲作釋。護法秀施芳馥。卽是我法
相應理圓實之宗源也。菩提樹下禪禮云。
依一切法相品竪說百法理事之相。依心
意識相品橫論一心相性之義。故名唯識論。
百法明門始披樞鍵。三分體用妙絶古今。
至行唯識中加行位。現前立少物謂是唯
識性者。世親自居明得定依尋思觀修行
唯識。深密經所說唯識三摩地是也。護法菩
薩授戒賢論師。戒賢傳玄奘三藏。三藏歸東
翻傳功成。奏高宗皇帝乞入深山靜修禪
定。聖主哀惜請留玉華。日本道昭和尙於三
藏所受無*姓衆生義。幷傳禪法歸朝。修得
之時放光明常薰異香。所得三昧雖不記
名。禪觀之道誠盛我宗 問。三慧中
行何慧觀。以何爲境 答。資糧淺位多住
外門。未入僧祇。豈是超聞思卽修慧。方便
所觀法者是三性。其義如上。定慧俱行。止觀
等轉。或名唯識三摩地。或稱唯識觀。章云
攝論但擧定中所起之智以爲觀體者卽
此義也。大師云。三慧雖通福慧二利一切功
德。然行根本。甚深綱要。勝義易入。應時無
等。離諸過失。遍觀詳審唯識爲最。漸悟頓
悟一乘大乘無不依說此深理故 問。修
者何義 答。章云。謂令有漏無漏觀心種子
現行展轉增勝生長圓滿。初修習位隨所聞
法託境思惟。令此觀心純熟自在。後伏所
取能取二執。如是展轉下轉成中。中轉成
上。究竟圓滿名之爲修。觀心轉明證。境相
像漸微。忽心境乃冥觀轉成無漏忽心境乃冥。
深旨可知
  第四一心門
先示相者。心意識三名之差別。體實無異。
且心者雜染淸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
爲心。或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 以
前七識名心之義非種積集。然心之義第八
獨勝。楞伽云。藏識說名心。思量性名意。能
了諸境相。是說名爲識。攝百法爲五法。
歸五法爲八識。總八識爲一心。八識自性
不可言定一。行相所依緣相應異故。起滅
異故。薰習異故。亦非定異。經說八識如水
波等無差別故定異。應非因果性故。如
幻事等。無定性故若依勝義八識不異。設
依世俗以末從本。總說一心。或又本末雖
異。心名等故總爲一心。諸敎施設隨應可
知。若欲了知有爲根本流轉所依可觀賴
耶。若欲了知妄執根本有漏過失可觀末
那。若欲了知分別相狀三性差別方觀第
六。第六意識行相無邊。有十五種不共業。隨
應知之
二引敎者。遺敎云。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
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
喩也。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
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經正說戒律之相。密守根門制心放逸。一
心折伏三業無犯。然實依戒引定。依定滿
慧。制心之相。定慧爲本。心如毒蛇壞法
身故。心如惡獸害慧命故。心如怨賊奪
聖財故。心如大火燒善根故。夫人欲別言
好。鳥欲去音和。大師最後之敎。遣弟誰不
守。雙林之昔。若我親聞。一言之下定證無
生。悠悠末法。鳴呼悲哉。纔見遺敎不能奉

三解疑者 問。身語放逸心亦不調。水隨
器漏 樹依枝動。直制一心何時住靜。是以
二乘戒行偏守身語早證苦際。八支禪定
先調威儀漸引等持。初心行者寧捨易立
難耶 答。心境相助。內外不離。通論之者
制外爲宜。而毒樹截根枝葉早枯。獅子近
人礫石永止。本末之功何敢爲等。況菩薩三
業修心爲本。不同聲聞狹劣自調。仙人意
憤害物是深。練若假名招訛尤多。不如能
制一心漸却萬
  第五觀心門
初示相者。觀者觀照。以智爲體。章云。能
觀唯識以別境慧而爲自體。心是所觀。卽
一切法。略有五重。從麁至細展轉相推。遣
虛捨濫粗顯前門。今且有爲之識觀本末義。
眞如之心用遣相門。事理指歸以之可足。
章云。三攝末歸本識。心內所取境界顯然。內
能取心作用亦爾。此見相分俱依識有。離識
自體本末法必無故。三十頌言乃至解深密
說。諸識所緣唯識所現云云又云。五遣相證性
識。識言所表具有理事。事爲相用。遣而不
取。理爲性體。應求作證乃至證見彼分時。
知如蛇智亂已上心法微細。可用譬喩。譬
者譬況。喩是曉喩。佛化劣根依譬喩故。深
密經云。如依善瑩淸淨鏡面以質爲緣還
見本質。而謂我今見於影像。及謂離質別
有所行影像顯現。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
法。然卽此心如是生時卽有如是影像顯
云云無著敎授頌云。菩薩於定位。觀影唯
是心。護法云。非如手等親執外物日等舒
光親照外境。但如鏡等似外境現。故契經
已上又如來圓鏡智能現能生身土智影。
故知圓鏡譬心尤近。一本末相依門。鏡體爲
本。光影爲末。依鏡光影生。心心所法自體
爲本。相見爲末。本末相依亦復如是。二體
用轉變門。鏡體轉似光用。光用轉似影像。光
影二用一鏡所現。心體生時轉似能取。能取
亦轉似所取相。相見二用一體所變。本頌云。
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釋云。是諸識者謂
前所說三能變識及彼心所。見相二分立轉
變名。所變見分說名分別。能取相故。所變相
分名所分別。見所取故。故無性云。卽一體上
有二影生。三不一不異門。一鏡之體光影二
用三義不卽。所依能照所照異故三義亦不
異。鏡能照邊名爲光。光映質假說影故。三
相展轉互無定異。心中三分亦爾。所量能量
量果各別。相是非緣慮不定卽緣慮心。見是
外緣不定卽內證體。而見分卽是體上緣用。
相分亦是見分行解相貌。可知三用一體不
一不異。四非有似有門。影非離鏡有。如上
義。而於鏡上現有影像。相狀宛然。不說爲
無。嬰兒見之欲取手中。心影像非有似有
亦爾。非有者遮實有。似有者談假有。或似
妄情實有之想。故說似有。五非外似外門。六
非實似實門。准次前門。而嬰兒見影爲實
人。與影共戲自作嬉戲。影亦嬉戲。鷄鳥見
影爲實鳥互相鬪諍。自爭之時謂他又爭。
心用亦爾。於自所變境執爲實。或爲外故。
或愛或憎。有智之人見鏡中影。知似外質
而非實質還在鏡中無別外質。了於鏡影
總不愛憎。悟證唯識一切境界總非實相。
豈生愛怖耶。七妄業生起門。如上可知。
前取境邊。今說心想。嬰兒生戲。鷄鳥起忿。
皆是迷亂之想。生死妄業亦爾。八非內非外
門。影像於鏡不住外不住內。亦非兩間。
以何知者。以鏡近質時其影浮上。若去質
遠鏡時。影在鏡底。方知內外俱不可得。心
中境亦爾須彌巨海不住心外。又心竊所思
境不住心中。若住外者成以他實物爲
心之所取。如手等執物。豈是心法影像耶。
卽不在外不在內。亦可知體變所現假說
名*境。*境卽是心體。豈離心別居內外耶。
九非近非遠門。遠近形相一時現鏡。鏡中無
有遠近。阿賴耶識一時緣變無邊境亦爾。
依妄薰習境雖似住彼此方所。實是虛假
不可定遠近。心是無形無實之法也。豈無
形作用實有方所耶。若依假論非無此相。
鏡中影亦有左右等假相故。方知皆是令人
有此想。鏡影不可說遠近。十大小相容門。
小鏡中有大面等相。鏡如實小。影如實大。
大小不變。小能容大。心法亦爾。雖無形質。
不託內身之時不說爲大。此心一時變無
邊器界。是小容大也。亦於影像彼此衆相
實非異所。雖分布中邊影實在中。以何知
者。一人向鏡面見衆像在別所。一人在傍
見之時其影微小縮在中央。可知鏡中邊諸
光相共映外寫諸影故。不可言彼影在彼
所此影在此所。實是不定住中。映邊光故
不定住邊。又映中光故卽共所生。豈有定
所。心中諸境九山八海微塵大器互更不卽
不離亦爾也。十一非靑非黄門。鏡面向衆像
有種種色。白色鏡體生實靑黄。可知與外
緣合假似靑黄。心中色相非實色亦爾。心
是緣慮法。無色界之香等變異相。衆緣和合
心上似色非眞實相可知亦同。十二無來無
去門。鏡面人質來影亦來。而無所從來。鏡
外本無影。豈自東來耶。人去影亦去。而無
所至往。鏡外本無影。豈住西哉。未來無所
從過去無所往亦爾。只對鏡時有影。現在
一念亦爾。十三不生不滅門。以無去來可
知鏡中影不生。以非內外等諸義。卽知影
像空了不生義。可悟不生又不滅。有爲亦
爾。眞如體本無生滅。緣合假生。緣止假滅。
十四不動凝然門。影有去來。鏡體常恒。有爲
生滅無爲不變亦爾。理事相對論諸門皆准
上可知。十五依空顯實門。若見有影時眼
正向影見至鏡性。若明知影影卽無實。眼
所照實卽鏡體。如是知有爲不可得。心卽
依空證眞理體。十六光鏡冥合門。受外光
時。鏡中實有影。若覆箱蓋冥而無影。而光
體不滅常顯鏡性。理智冥合遣相證自性
亦爾。十七不照而照門。無影故不照。有鏡
故自照。不對外影只照內性故。常無分別
智不取之取可知亦爾。十八不照後照門。開
蓋還見影。後得智取相亦爾。眞俗合觀內
照外照門。後得俗智雖照外相。根本正智亦
照內性。眞俗二智竝照可知亦爾。十九體性
堅實門。鏡是金。於衆物中性卽堅實。不同
木石等。故能現影。心法亦爾。性是堅實。妙
寂不同色不相應等。故能取理。二十體用
照了門。如鏡明朗。心緣慮亦爾。二十一垢染
不明門。鏡上有垢照影不明。心法有障取
境微昧也。二十二塵瑩轉勝門。鏡隨瑩明。
照形不暗。智隨修淨。觀境不滯。二十三最
極圓明門。五日百練化爲秋水潭。爲聖主之
寶。三祇千修轉向朝日
二引敎者。心地觀經云。汝等凡夫不觀自
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諸佛菩薩能觀心
故。度生死海到於彼岸。論云。或諸愚夫迷
執於境起煩惱業。生死沈淪不解觀心欣
求出離。哀愍彼故說唯識言
三解疑者。鏡無質時不能現影。心亦可
爾。何無本質獨託相生 答。色法有形礙。
鏡是色故唯有質現。心法無相狀。作用無礙
無質亦起 問。內鏡不離心故名唯識。內
心不離相故亦名唯境 答。許亦無過。
故論云。卽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
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鏡中影外無
別光明。說爲影時只有影名。可知緣慮外
無別行相。以相名心行解相貌此義也。故
唯境義亦無所背。淸辨爲違護法立唯
境此義也。而敎中故於境不說唯言。哀愍
愚夫迷境受苦。佛爲止彼迷故說唯識也
  第六念佛門
先示相者。念者謂別境中念。於曾習境令
心明記不忘爲性。定依爲業。謂數憶持曾
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佛者如來。若
相好若名號。若福智若本願。乃至法身一切
功德。身心無亂。思念不忘。數數明淨遂發
三昧。是念佛相
二引敎者。大般若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等。
心無疑惑。於七日中澡浴淸淨。著新淨衣。
華香供養。一心正念如前所說如來功德及
大威神。爾時如來慈悲護念現身令見。使
願滿足。若有闕少華香等事。但一心念功
德威神。將命終時必得見佛前功德者。大慈
大悲說法無畏等
觀無量壽經云。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
惡具諸不善。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
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
心令聲不絶。具足十念稱南無無量壽佛。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
罪。乃至如一念頃。卽得往生極樂世界。不
能念者觀念爲本故。稱名亦念。故得三昧
得見佛也。善導和尙現成三昧。專勸口稱
念佛
三解疑者 問。諸行不一。何唯念佛 答。
十住論說難易行。念佛爲易行。如往海路
 問。上機易行。無散亂故。末代衆生不得
專注。何得成就 答。唐土法照禪師粥鉢
中。再見五臺相。至大歷年中。往詣彼山。至
大聖竹林寺。寺之周圍二十餘里黄金爲地。
講堂中有普賢文殊二大菩薩。普賢在東。無
數菩薩圍繞。文殊在西。一萬菩薩俱。身量百
尺。說法之聲歷歷可聽。法照進禮二菩薩
已白言。末代衆生去聖遙久。智識轉劣。福薄
垢重。眞如實相無由顯現。不知方修何法
門疾得成佛。文殊答言。修行之門莫過念
佛供養福慧竝修。念佛是諸法之王。甚深之
禪定。乃至般若波羅蜜皆從念佛生。我昔念
佛故今得一切種智。汝已念佛。今正是時。重
白而言。何方得修。答云。自此西方有佛名
無量壽。彼佛本願力不可思議。一心稱念得
生彼土禪師恐有疑謗。祕不語人。後有化人
再勸云。汝何不語臺山事。因記流布
告訖摩頂。爲與授記云云念佛三昧專爲末
世。心意散亂。根機轉劣。若非念佛不得見
佛。末法萬年餘經悉滅。彌陀一敎利物偏增。
況像法季聖敎悉存。豈不得成耶。大聖文殊
方鑒此時 問。今念何佛 答。念彌勒
佛。命終得生兜率內院。是正我願 問。諸
敎所讃多在彌陀。彌陀大願誓度娑婆。念佛
三昧專本彼佛。何不念耶 答。三世諸佛功
德平等。隨機授記不可是非。慈尊是大師
補處當來導師。若聞所說一句法偈。必遇下
生可得不退。佛附屬末法之中持戒破戒
有戒無戒。皆於彌勒龍華會可得解脫。慈
尊自言。我得釋迦大師要契付屬。不念我
者尙不捨。況有念願耶。又無著世親戒賢
玄奘師資相承。皆在兜率。慈恩法師造瑞應
疏所誡慇懃。門人末學何得不從彼。昔釋
曇戒常稱彌勒名。弟子智生侍病問師。何
不願生安養。戒曰。我師道安等願生兜率。
我獨留故願。言訖有光照身。命終之後葬
安公墓右。當知不守師跡爲誤。我今如
此。聖凡賢愚共同有緣。大聖慈氏必不捨
矣。無著以來一千年。三國傳風。爰至當代。
何去父母膝下。忽望主君之恩惠。況上生經
云。繋念思惟念兜率陀天。若他觀者名爲邪
觀。具敎知足依正二觀。豈非念佛三昧耶。
若一念頃稱彌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
死之罪。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造衆惡
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
悔。是諸惡業速得淸淨。此人命欲終時。彌
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與諸天子
雨曼陀羅華來迎此人。此人須臾卽得往
生。未擧頭頃便得聞法。於無上道得不
退轉已上上
生經
 問。先勸唯識三昧觀。今又修
念佛三昧。二行移轉一世難熟 答。念佛三
昧卽是唯識觀也。先觀彼天依報。四十九重
摩尼寶殿。五百億行頗利樹王。一一莊嚴歷
然在心。無邊器界皆是同地。一切衆生阿賴
耶識之所變也。知足天宮同在此界。可知本
來在我心中。心若往彼可得持身。是同出
過三界淨土。凡應變淨爲大過。願始往生
又不所遮。凡愚迷亂雖變不見。今依敎修。
第六意識觀念之中漸得顯現。熏種在心。
後生現行。般若論云。智習唯識通。如是取
淨土。淨名云。若欲勤修嚴淨佛土。先應方
便嚴淨自心。今淨兜率天宮行亦復如是。
佛地論云。隨心淨處卽淨土處。何得定方
別是極處 次念佛有五重。一念名號。名
號雖不相應假法。緣所依聲亦熏種子。靖
邁師云。稱念佛名時熏習種子。百千萬念
念念熏增。勢力增長。心得明廣。臨終時緣熟
必憶 二念佛身。經云。兜率陀天七寶臺內
摩尼殿上獅子床座。於蓮華上結跏趺坐。身
如閻浮壇金色。長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
種好皆悉具足。頂上肉髻紺瑠璃色。釋迦毘
楞伽摩尼寶。百千萬億甄叔迦寶以嚴天冠。
其天冠寶有百千億色。一一色中有無量百
千化佛。諸化菩薩以爲侍者。隨意自在住天
宮中。彌勒眉間有白毫相光。流出衆光。作
百寶色。三十二相。一一相中五百億寶色。一
一相好亦有五百億寶色。一一相好出八萬
四千光雲。與諸天子各坐華座。晝夜六時
常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已上龍樹云。十六
由旬相好身。如玉如金超日月。三藏云。身
如壇金更無比。相好寶色耀光輝。神通菩
薩皆無量。助佛揚化救含靈。如斯觀時。慈
尊所變兜率實身以爲本質。弟子閻浮觀念
之中漸變相分可生實法。設在過未緣皆熏
種。設雖無漏。悉以菩薩之自在力引自所
變身令衆生緣。有漏散心變作實境名定
通果。威德定所引相必有實用。不同不託
他所變意解思惟。我心中卽有實如來相。設
不明了境體是實。過未五蘊雖相不明了
熏成種子。此亦可爾。況復慈尊於彼威神
若不見親質故無勝利者。設生兜率親
得瞻仰。心親所緣是自所變。體猶有漏。相
似無漏。一切凡夫見佛聞法皆亦如是。豈以
之爲賤耶。託境思惟令此觀心純熟自在。
若夜夢中若心想前相好光明漸可得見。譬
如朝日明相漸增遂照國界 三念功德。
四智三明。五眼六通。大悲三念。十力無畏。普
門塵數無邊德海。皆悉成就經說。等覺如佛所
得而得之。況彌勒
實身卽
成道矣
其一功德刹那威神無量無邊不可思
議。只須憶想。不可具說。如是如來俱生威
力暫歸纔念。必滅生死衆多罪垢。況念念思
惟觀緣。時時渴仰稱揚 四念本願。昔爲一
切智仙人發大慈心。爲諸衆生懃求菩
提。行積三祇。誓滿四弘。豈於我一人不
得調伏。善財童子讃彌勒云。菩薩爲化一
衆生。普盡未來無量劫。如爲一人一切爾。
此救世者之住所住所者海岸
國大樓閣
故龍樹云。我等久
劫修願行。得聞彌勒大悲名。親承採道在
明旦。乃至怯弱絶望意。慈尊昔住凡夫地
時。必與我等互有因緣。或爲父母。或爲妻
子師資主伴兄弟知識。曠劫輪迴之間値遇
幾許。流轉苦海莫不恩愛。慈尊智眼明了
照之。往昔劫海如今日事。如來昔求佛道。
只爲我等剛强&MT10769;化。三祇空過。佛力猶勝。
卽近得道。今身若默再去源底苦海流轉佛
得云何。若不念可捨。若不歎可惡。勵愚
責曚。隨分精&MT10773;能所機感。非此時者亦何
日耶。仰願慈尊以天耳聞此語。以他心照
此志。慈悲護念如影不離。舒金色手遙摩
我頂。放白毫光常照我胸。捨離惡緣增長
善願。臨終時決定來迎。親拜尊德後日幾
程。我不惜壽。願早迎我 五念法身。觀經
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卽是三十二相八
十隨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此意先觀諸佛
法身。體是我心。相性不異常住法界。夜夜
憶念眠。朝朝還共起。妄念猶法性。況念佛心
乎。三十二相八十隨好我心中之莊嚴也。稱
名繋念禮拜讃嘆法身上之起滅也。相好是
自心見分上影像也。見分卽自心體功能也。
心體又還因緣造作。離緣無性。體用虛假。
歸性凝然。生是不生之生。不生卽不滅。有是
非有之有。非有卽非無。須臾攝心衆相寂滅。
身土微妙境智冥合。是卽遣相證性唯心念
佛也。念佛之相以鏡可知。道場之中懸一
明鏡。以繪木佛像可對鏡前。鏡爲行者自
心。佛影像爲兜率佛身。心鏡若淨佛影像必
浮。雖淨若動見影不正。設雖善心。屬有散
亂觀心不正。明了寂靜念佛方成。若欲觀
佛土。以晝圖障子等或莊嚴可愛小塔形等
可向鏡前。衆相普浮歷然可觀。若欲觀三
身以鏡爲佛法身。以其中光爲報身智慧。
以其上影爲化身相。或鏡體報身。影像化
身。二中空義法身佛。天智天皇發願欲造佛
像。化人卽以助叡念。所謂大安寺釋迦像
也。後文武天皇又發願欲得巧匠。夢想中有
人告云。先王尊像化人所造。與靈山生身
毫釐不違。化人不可再來。須以大鏡對彼
尊像可觀其相。三身一體。能了佛身。所謂
鏡是報身。影如化身。空如法身已上可勘
正文
又以鏡三義可喩法身般若解脫三事圓
滿。鏡體法身。鏡光般若。影像卽空無有障
礙。是解脫義。或時以鏡爲如來心。影像可
爲行者身。如來憶念我身卽在佛心之中。
眞言入我我入以之可知
三解疑者 問。凡心難易不得寂靜。念佛
豈能得成就 答。然佛境界不可思議。觸
之近之必除妄染。譬如秋月纔向其光身
心淸涼寂靜安樂。況於如來淨妙法身甚深
境界慈悲福智難思威力。現見末代。智行之
輩增執增慢觸緣而退。念佛之人自然亡
想後必昇進。一一心自淸力。二己餘緣力。三
佛加被力。依此等德貪瞋癡本興盛人多除
妄想。而以智慧多聞改本性者久遠得道。
慧學雖勝。親近佛界不如稱念。往生人至
臨終現種種奇瑞。或傳佛記之言。或語聖
衆威儀。古今之聞其類寔繁。具載傳記。不
可不信。佛子若實列兜率內衆者。見佛聞
法發心得道萬善成就。文殊普賢觀音地藏
等大智大悲諸菩薩親可禮拜。又無著世親
正法藏等弘經大論師現可親近。又晨旦傳
燈遍學三藏。慈恩淄洲。天台章安。智常智越。
彌天道安。廬山慧遠。終南道宣等。纔聞其
名適見其德人一一奉謁近。又我朝弘法大
師。明詮僧都。相應正實觀賢林扶等。宮殿砌
邊。寶樹影下一會開眼。同席列體。豈非奇
異耶。又過去慈父悲母。若兄弟知識黄泉幽
冥一去再不見之人。三千界中始見其生所。
二十五有之間親知其苦樂。若悅若悲。或助
或導。歡喜踊躍未會有思亦復如是。憶念生
生宿緣。歷觀彼彼境界。只上生內院一事之
力。日日割肉可代此類。生生挑眼難謝此
事。何況床上安然纔繋心於佛有何苦行
耶。小因大果不可不驚。此事卽決定彼報
不敢疑。只抛萬緣須守一
  第七發心門
先示相者。心者道心。發謂發起。我無始具
菩提心種子。無緣未發。今以心願資薰種
子。且可令生起有漏菩提心現行。瑜伽云。
菩提心者決定希求以爲行相。無上菩提一
切有情義利爲境。上求菩提。下化有情。於
可愍廣大境界發起彼樂欲相應決定思願。
幽賛云。願我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能作
有情一切利樂。譬如空界無不含容。大菩
提心亦復如是。遍空有爲皆厭離故。如空菩
提皆求證故。盡空衆生皆深念故。此初發心
雖爲下劣一念。福聚尙難說盡已上又菩提
心以信精進念定慧爲體者謂後時行。發
願是初發心也
二引敎者。經云。一念發起菩提心勝於造
立百千塔。寶塔破壞成微塵。菩提心種成
佛道。有種種喩。略而不述
三解疑者 問。斷善人已滅善根。彼時無
體耶 答。永斷法種。唯聖道能。增上邪見
斷善根者暫伏名爲斷。種遂不滅。有漏善
種至解脫道始棄捨之。一念發心實長遠
因。設使三千塵點劫數久退菩提。還發如
舊。衣裏明珠醉中不捨。今世之人恐退不
發實爲不可 問。小根大心如漏器水。豈
顧自輒趣菩提。若背本願欺誑三寶
墮在地獄還妨見佛。不如漸進 答。自
恐而不趣。須趣而可恐。何寄過於發心求
德於懈怠。然受菩薩戒犯墮惡趣。似得戒
過此亦不爾。經云。受有犯者勝不受無
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智論云。破
戒墮罪。罪畢得解脫。況菩薩破戒生龍鬼
等中多爲其王。有大威力護法助人。彼
翳羅葉大龍王等卽其類也。恐犯不受者
何日出離。若發心退爲生無益。大通智勝
是令身子等早發趣耶。世間思願一切惡故。
捨大難得求小易成。無上菩提未來無窮。
一進一退遂必成就。道種不朽豈無發心修
行之期。此時難成。後世亦爾。太賢云。初趣
常難永無易。恐難不進何劫成。雖捨名利。
何必背世間輕衣食。報父母仕師君之
誠。隨法王任世禮之勤。發心所求菩提正
因也。況顯密修學。佛法順緣。常念世俗事
假名阿練若。欺誑之罪過在家也
  第八覺母門
先示相者。般若波羅蜜文殊菩薩是三世諸
佛發心覺母也。體是智慧。在法稱般若經。在
人號妙吉祥。般若有五種。一實相。謂眞如。
二觀照。謂眞智。三文字。謂能詮言敎。四境
界。謂有無諸法。五眷屬。謂智餘萬行。觀照智
慧。爲正自體。餘是智性。或智資助也。漏無
漏五蘊總名菩薩。文殊以智慧爲本體。以
眞如爲實身。大慈大悲無邊福聚皆悉圓滿
故。般若波羅蜜文殊實體。說此般若文字章
句亦名般若。能詮所詮不一不異。佛以善巧
方便離言法中施設文字。從淸淨法界平
等流出。源流同水。敎理俱法也。攝相歸性
體實一物。文字有二。一能說者聲上屈曲。二
色塵屈曲。謂黄紙上墨書形相。色聲雖異俱
顯法性。以假隨實色聲爲體。八萬聖敎皆
雖般若。四處十六會一千二百九十七法門
正說般若。以之爲宗。廣說六度。五度爲眷
屬。親詮實相一如爲自性。若口誦心思法
性漸顯。譬如穿竹穴口吹手搖其聲有曲
能發雅音。天地陰陽與此通氣。能調五行
自取四季。人倫鬼神其性亦通。依聲哀樂
有國理亂。管絃之功。音樂之能。移風易俗
實以難測。是則上古達者能悟物理。或傚
耽吟。或傳風音。聖敎顯理亦復如是。要
內證眞理。於外能說。故一字一句法性相
應。唱之誦之佛德卽備。甚深境界不可思議
事只須信敬。凡心難量。是以若於此經受
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恭敬思惟修習。滅無
量罪生無量善。自身之中佛性種子依法流
水漸被滋潤。於大菩提忽生欣樂。其心決
定遂起勝行。最初發心雖是有漏。必引菩
提資助無漏增長萬善。是卽地前所修般
若波羅蜜。又是文殊師利內證智慧。譬如父
母生子之時分二親身始爲子體。菩薩發
心可知覺母實體一分地前三十心名聖胎。
法身未顯故。若發心人已住般若文殊胎內。
慈悲覆護不異世間母懷孕想
二引敎者。大般若第八云。甚深般若波羅蜜
多是諸善法生母養母。能生能養布施淨戒
乃至五眼等無量無邊功德故。又云。能與一
切善法爲母。一切聲聞獨覺菩薩如來善法
從此生故。龍樹云。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
解脫𣵀槃道。皆從般若生。佛爲衆生父。般
若能生佛。經云。由此般若。一切菩薩從初
發心。乃至金剛喩定。所有功德而出現故
已上般若
佛母文
心地觀經云。文殊師利大聖尊三世
諸佛以爲母。十方如來初發心。皆是文殊敎
化力。放鉢經云。我今得佛度脫衆生。皆
是文殊恩。過現當諸佛莫不依文殊。譬如
世間小兒之有父母。文殊有光明名曰覺
了。照觸衆生發覺了心。速出生死。又經云。
依夢覺三昧之力。令人夢中發菩提心。文
殊五字儀軌云。纔誦此眞言。一切如來所說
諸法攝入五字眞言中。能令衆生般若波羅
蜜多成就。又云。右手執金剛劒。左手當心
作金剛拳。持靑蓮華。華上有般若波羅蜜
篋。又云。阿字者樂欲義。羅字者染著不捨
衆生義。波字者第一義諦義。左字者妙行義。
曩字者無自性義。滿一切願。又云。念誦五
十萬反定獲無盡辯才
三解疑者 問。佛力法力難知廣大。受命
於天不改性之不信少智豈覺道心 答。
諸法功力不可思議。世間事相。妄業因果。猶
以奇特。況於三寶法性妙德福智威神。且取
淺事相以曉其心。世間醉酒穀米之精。人若
飮之周遍五體。身赩眼濁。剩改心想。眼目
眩轉山川如迴。喜怒改性忽成狂亂。鬪諍
忿怒暴聲猛心。違背恩義多成逆害。盃酒
毒力其甚如此。況於大乘法藥祕密辭句。妄
想實性本是妙法。法中無妄如明中闇本來
空寂。豈有障礙。種種功力不可具述。又鬼
神亡靈來託人身。惡報之力必成苦惱。病人
之心多異本心。知外記後。語密示幽。如
鬼波羅門者。依鬼著身無礙辯說多時相
續。鬼靈之力改性如此。況於三世諸佛十
地菩薩威神加被耶。何足成奇 問。總相
道理不今所論。般若經中有此事耶 答。
善現尊者居聲聞位。爲諸大菩薩演說般
若。自曰。如來加被非自辯才 問。暫時設
有加被之力發菩提心。後復本心有何利
益。猶如醉覺鬼去心性復本 答。若發殊
勝不思議心。不遮復本無。然其一念所作
眞實不失。若依佛法之力。漸次改性後不
移動。如上藥力永愈重病 問。諸聖諸敎
皆有此力。何獨歸依般若文殊耶 答。三
寶功德實雖平等。敎依所說。聖住本願。功
能利益各有所望。卽超餘類獨稱佛母。名
豈空符。是無由耶 問。佛法聖僧威力可
爾。若於諸天龍神等亦有此德 答。諸天
善神皆有戒定慧解薰修之力。何無其德。實
類猶爾。況大權耶。大般若云。三千世界及十
方諸天具大威德。龍夜叉等覲禮讀誦所
書寫般若。合掌右繞。歡喜護念。所在之所有
妙光明。或聞其所異香芳馥若天音樂。當知
爾時諸天等來。邪神惡鬼驚怖退散無敢住
者。由此因緣。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心便廣大。
起淨勝解。所修善業倍復增長。諸有所爲皆
無障礙。決定常得身心無倦身樂心樂。
繋想般若唯得善夢。謂見如來身眞金色
具三十二大丈夫相。放大光明普照一切。
聲聞菩薩前後圍遶。身處衆中聞佛爲說
布施乃至般若。又於夢中見菩提樹。乃至
若睡若覺身心安樂。諸天神等益其精氣。令
彼自覺身體安樂。由是因緣不多貪染飮
食醫藥。其心輕微如瑜伽師入勝妙定。又
云。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聲聞菩薩。天龍夜叉
人非人等。具大神力勝威德者。慈悲護念以
妙精氣冥入身心。令其志勇體充盛故云云
卽云冥入身心令其志勇。豈非加被。又說
心便廣大起淨勝解。是大菩提心 問。加被
何義 答。大聖日光住心水上。名之爲加
問。行業功力在迴向等。何必求道心耶
答。現見當時。行法者多。或無功速成。或有
勞不感。乃至臨終其相不同。可知後生亦
復如是。世人於此往往云。或不依行依
心善惡。或不依心依罪有無。或云魔障有
無。或云實行多少。或云時節久近。或云內
外差別。或云宿善有無或云本尊勝劣。或
云修學不同。或云念佛行相。或云名聞淺
深。或云執心有無。如是於事判相無量。此
皆不背此皆無用。出離綱紀先依道心。低頭
擧手童子之戲。發心所作必歸佛道。三藏文
義無遮大會未發趣所作不菩提正因。只
可遠因。功小德大不如發心。發心者謂如
實發起無上大菩提。發趣不同。或先世卽
趣。或今世始趣。或一念實趣。或長時中容。如
此相貌凡心不辨。以何爲已發心。以何爲
未發趣。以言不論。只佛界知。諸天尙難量。
所以菩薩所行天帝釋等亦有試量。實類天
神不能祥知。故凡夫類自不知我發心成
否 問。自不知以何爲限。欣求亦無用。欣
而所得不必眞實故 答。若求實道心者。
願卽是實。願力實故。依其熏習力所得多
可實心。若任己性自然發心其心似善。虛
實難知。責心祈願心何不起。彼欲入睡眠。
宵有要期曉更。其時我心必覺睡眠。依願
力故自無心睡眠。況恒時勵心願發趣心
耶。何況祈請三寶與我眞實道心。先世若已
發者今生還增長。設今發已畢自不了之者。
佛可告我以此分心決定可得上生知足。
凡心有多重。於三十六恒沙諸佛所皆新
發心。一世中所發不可云足。又不可云
不足。今且於順次生見佛聞法之分量。得
之暫爲足。若不定若全不能。至誠可欣求
其心。與此願者不如佛菩薩大乘諸經神
呪等力。故慇懃可致祈請。若感夢想。若有
現證我心與昔異。則隨喜彌可欣 問。佛
界深遠。設求發心。願力不勝。心念不眞。敢
不可發得。若於此事佛力可通。直祈往生
等亦可足。佛本願故。應末代故。長時望故。
所行積故。何不成熟若欣發心。先求自
心後重可欣果。展轉有煩。直求往生所願
可足 答。因近果遠超近至遠多難成就。
自近至遠自淺及深其事易成。亦欣發心
成否今生可知。往生最後始知成否。以前不
得。重彌可祈願。若信佛語不量自力。決
定順次往生。若後馳走其事不成。空移他
生。豈不痛耶。佛界感應何願雖同。凡心發
趣何無難易。因若難得果豈超進。又多進
無煩。所以者何。已發心人以暫時願須臾之
行必可往生。十念心力超餘廣大故。發心
成就設可難得。發起後願臨終易成。何況
爲上生因求眞實心。皆是上生因緣。何唐
捐耶。況若有人思我深歸彌陀彌勒佛力
不空必得來迎。住此決定意樂能行念佛
等之人。多是已發菩提心也。於佛不可思
議功德已深信故。若猶預之輩不改疑心。
不起實願。徒守佛力空送一期。恐多不
成。如是緩慢人若暫時祈念。先求道心。多
皆發得。始起勇猛生決定信。豈不最要耶。
何況往生業因隨機不同探得其甘露多是
冥加被力。而末代多佛云彌陀彌勒。經云法
華般若。行云念佛轉經。生云安養知足。十
之八九雖可相應。餘不必知。或又大分修
念佛等而可加餘事。彼道珍禪師設溫室
浴僧之比書般若等也。如是衆多。且仰冥
告。凡發心之德猶如大地。萬善萬行皆依此
生。未發實心先起大行。如無足向大山。
似穢器盛淸水。總不可得。先求眞金畢。
後爲環爲簪隨心自在。以發心善成就諸
願亦復如是。已發心人設習犯世事。徒快
樂欲塵。大善在身多感勝果。未實發趣。於
三乘中卽非現機。纔感世福不及出離。佛
設欲救因緣微薄。念佛等善滅罪雖大。正
願正因猶不具足。未鑿一渠豈通願海。未
殖勝種何期花菓 問。彌陀十念來迎之
願。未論發心有無。若不發菩提心不得
生者。先須勸發心。何直誓來迎。十念因外
雖無別事。以佛願力必垂引接。設以十
念可爲發心。發心已假設。不用發心。發心
何爲。豈於弘誓輒加餘緣耶 答。佛界甚
深。輒難推知。今於自行纔致思慮。造惡凡
夫本暗因果。最後臨終始聞善知識之語
者。於彌陀如來不可思議威神功德忽生決
定信。若具十念必生淨土。必成佛道。於如
此一一所說總無疑惑。隨語信故。卽發菩
提心已須臾願力眞實最重。佛力早通。都鄙
士女當代道俗有宿善故値遇此法。自少
年來任運隨順。不利根故不及疑惑。無實
智故不能印可。只以土風整信行耳。何日
爲發趣之日。何心爲菩提之心。設雖晦迹
於山林遁名於朝市。只於世事評定是非。
先去纒繞。纔企初門所修行。事多又從舊。
本無邪見。今無正念。如此之人臨終自唱
佛號數過十返。定過三界可生淨土耶
否。不知他人。於己難信。如愚度者多生
人天。宿習力故重値善緣。漸發勝心。二三
生等果遂宿願。是猶勝事。人不可不悅。而
看平生願。兼知如此。昔是猶預。然是長時。
所行雖不改易。已其外必須祈請道心。或
又專先求發心。親近善友。問知其相。歸依
三寶。乞求其願。若靈驗寺若權化神祇至
誠啓志。責理勵力。一切願中此願無謬。已
今心中此心可勝。暫時無驗勿敢退屈。一
旦有感不以爲足。忽有夢想等。是勵後心。
不已成就。或又魔界方便起慢。知已可彌
勇猛。已知我心中故。設爲魔界方便。以之
可知我願。又有實魔多見勝事欲障礙
故。設若冥朦無勝利者。彌勵其心可致祈
請。我心猶不起。佛界何不助。又此事猶無
果。何況以已前所作可生淨土耶。以不
得可默止者。自本可不祈。不同世間官
福所求。彼業力決定多難轉故。世俗所求佛
未必助故。有罪福果龍天惡之故。於無上
菩提心者最上功德無邊福利。一念之中必
爲一切衆生共歸依處。我若發心。屬我無量
無邊衆生得脫將近。善種漸動。國土中若有
菩薩者。一切龍天悉蒙其益。國土人民資
益無量。設我一人雖可得脫永離生死。佛天
必助。況展轉巨益無窮無量耶。若不與此
事可疑三寶。一生所作空無果利。後日所
作疑惑可懈。設有宿惡餘殘不堪發心者。
三寶早示之。今世不懺悔。後生又可障。或
有殊勝功勳之可爲我要者必敎之。此時
不聞又期何時。衣服資具隨堪淨潔。惡緣
障礙勵力遠離。於日於月窺閑寂時。向尊
像或舍利或大乘經典祕密神呪等。手執香
爐不飾事。不調詞。慇懃啓三寶諸天。其
思若染肝徹身。或流泪或毛竪。必定有勝
利。設本性容預之人心無猛利之願。於前時
婬欲境界若瞋恚等事。校量其分。心中祈念
不劣世事。於己爲足。若又勝妄境可知
宿習淳熟之身也。設一日二日其行微劣。漸
欠必昇進。後後定猛利。若官學無假。公私怠
墮難企別行。或寢臥床上或男女會設不
備威儀。不淨手口。只以實心常祈佛神。
漸離妄緣必發道心。多聞其人末代未空。
何況求名利望欲境。未必嫌時。未必顧
障。發心祈願何顧障礙 問。般若經是第
二時偏空敎。不了非究竟說。諸佛菩薩何故
必依此敎生 答。莊嚴論云。大乘無異。體
是一故。淨影云。諸大乘經淺深無異。唯識
章列唯識異名。般若經中名簡擇性名爲
般若波羅蜜多。龍樹云。般若是一法。佛說種
種名。隨諸衆生力爲之立異字。方知諸大
乘經體是一法。義無淺深。而於三性門隱
有說空。對不定*姓隨詞墮邊。故爲不了。
是一門也。若於六度般若爲究竟。萬行皆
是六度所攝故。般若萬善導首。經中具說法
喩二門。廣百論云。眞理非空空爲門者。眞
理非有應有爲門。隨機說門有亦無過。然
非門義須在於空。有有有等皆順執心。空
空空等皆違妄執。故有智者聞說空言應
離一切有無等執。章云。說要觀空方證眞
者。謂要觀彼遍計所執。空爲門故入於眞
性。所謂遣虛存實唯識觀也。故世親建立唯
識廣說三性。非唯會違。唯識必依三性道
理。三性必依無性悟入故 問。大部廣博何
爲最要 答。第九第十之兩會中略取肝
心。第九能斷金剛分遣軌究竟。第十般若理
趣分顯理最勝也。名總會諸門顯理趣集修
行諸門。故行此法必具六度。後六會則爲
理趣法門說故。又般若心經。文縮一紙。旨
包大部。觀自在度度授與玄奘三藏。自告
云。我持三世諸佛心要法門。汝若受持。依
其威力方傳大法。心要名在彼經。三藏誦
持去西途難。鬼神發聲恐經不近。中宗流
轉只此經力。故三藏臨終唱云。色蘊不可得。
受蘊不可得。想蘊不可得。行蘊不可得。識蘊
不可得。復無餘言。慈恩大師手書金字般若
心經。自登五臺山。詣文殊之所。文殊現身
示宿世因。方知高祖深歸般若心經及文殊
師利。末學可從矣。何以諸大聖中以彌勒文
殊爲我本尊者。文殊是釋尊九代高祖。彌
勒亦一生補處。受菩薩戒此二聖爲阿闍梨
及敎授師。結集大乘二聖恩德。諸敎之中般
若唯識爲我持誦。般若是修多羅藏。一切諸
經自此經出。含藏無量功德。誦持一句福
滿虛空。智斷之源是爲究竟。唯識是阿毘達
磨。決擇性相敎誡學徒。卽是般若波羅蜜。
唯識敎所不如也。天親三十頌。千部論中
最後造之。論主自命門人常令誦開之。三
十頌中有漏唯識是諸識轉變句以爲指歸。
證入最極此卽無漏界一偈。此偈中亦取法
之一字。大覺世尊無量無邊劫修習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法。蓋此三點圓滿最極法也。
初發心時求住唯識豈非此法耶。大經在
色卽是空空卽是色受想行識等亦復如是四
句。四句中空一字也。菩薩覺母如來正體也。
蓋在空一理。結要者。依覺母力發菩提心。
依菩提心成就念佛。依念佛力成唯識觀。
依唯識觀制伏一心。依制伏一心成就三
學。依成就三學具足二利。具足二利證
得菩提。證得菩提演說聖敎。因圓果滿蓋
在此矣
心要鈔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