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三論興縁 (No. 2307A ) in Vol. 70

[First] []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307A

三論興緣
東大寺眞言院沙門聖守
  略有八門
一正明興緣 二明佛因果 三明結集
佛法 四明部別 五明述成 六明簡
異 第七詮理 第八入道
  第一正辨三論興緣
佛生周莊王時。周襄王時滅度。孔子生時周
末。僞秦姚興王時。羅什來翻經也。是羅什師
弟子有八百人。淸信檀越謝靈運等三千餘
人。皆信學大乘三論。大興佛法。宇内豐足。
如是展轉至梁時。三論漸衰。甚隆成實也。
梁武帝之師有三大法師。開善寺智藏師。莊
嚴寺惠昊師。光宅寺法雲師。恒説法化人。而
國家貧乏。穀菓不登。陰陽不順。災㤑遍境
也。時武帝專信三寶而驗無益 。是非三寶
咎即非弘者薄故。欲知此狀故召諸國相
師而令相占之。一切相師同云。今以靑衣比
丘令講經者。必興佛法必盛宇内。天龍歡
喜。風雨隨時也。時帝求伺靑衣於何所在
耶。方乃人白。會𥡴西&MT90179;山寺有高麗朗法師。
必不脱青衣服青衣而修道。内有密智
也。以此事而白於王。王大歡悅。即以躬詣
山寺而禮請受。即於宮内講説金光明經。
即年天龍歡喜。陰陽順時。穀菓豐足。宇内大
盛。時大王大歎喜。即推問論宗。便奏白三
論。時大王告言。不知法藥隱覆教要久不
令弘。令民大苦。時三大法師皆苦論説。何
方破是三論師耶。若以論義而破者。此論
爲破他之要。以破執見爲本。故不能破
也。但以方便而用狀畏降伏其人心情。時
開善寺師弟子梵法師。以往令畏降伏其心
而去之。時於日夜乃被虎皮而就朗師許。
乃開虎大口而爲咋天之。時朗法師言。汝
是梵小僧也。時梵僧聞即大恥畏。即反走去
也 西&MT90179;者。彼山恒現紫&MT90179;與日共照西&MT90179;
山寺。是一吉瑞。又不捨青衣與相師占同。
是二瑞。了知梵僧。是三瑞。由此三事即
知聖人。時三大法師各將二百弟子。梁武帝
告三大法師。汝等所將弟子中。取上足弟
子二十人。幷六十人令教三論義。三大法
師各撰取六十上足弟子以令學三論義。
時得三論意即止觀詮師。即本開善弟子。但
出一人不出兩人。是止觀詮師弟子興王
師弟子。是吉祥師與惠均也。是興王朗師言
吉祥文海。惠均義海
  釋迦佛因果第二
是釋迦菩薩。於大釋迦佛時初發菩提心
也。從初發心至十囘向爲四十心。是初阿
僧祇。或女身而行菩薩行也。次於居那尸
棄佛從初地至七地。爲第二阿僧時。永作
男身行菩薩道。次於毘舍浮佛從八地至
十地。爲第三阿僧祇。作男子身行菩薩道。
是爲佛行三大阿僧祇劫。次定光佛時始
行百劫相好業。而釋迦佛超九劫。是九十一
劫行而得作佛。小劫下劫下時。人歲一千二
百年時。釋迦菩薩生兜率天。下閻浮提時。
人歲一百二十年時。癸丑年七月七日。託
胎於摩耶夫人。於彼胎內説成佛説花
嚴也。彌勒菩薩上兜率時。人歲一百二十
時。下閻浮提時。人歲八萬四千時。次爲凡
夫二乘。而甲寅年四月八日。於林微園無憂
樹下摩耶右脇而生也。淨飯王作三大宮。太
子十七年。一一宮內設二萬夫人。合三宮
中設六萬夫人爲五欲自娛也。是太子十
九年。壬申年二月。踰城至跋伽婆仙所。
次至阿羅羅外道而行六年苦行。胡磨一撮
爲一日齋食。次至優頭藍髮外道而五年
習禪定。以有漏等智伏惑也。時太子年
三十。癸未年二月八日。受吉祥童子獻茅
草。於無吉樹下敷茅座坐。即成無上佛道。
時天魔將九億軍來而欲害佛。佛入慈定。
而放大光明。六種震動。大地大海大地歸
佛。時牧牛女闡提婆羅女。大富長者女。指
千犢乳而取爲煎而煮摩至樹神而報得子
息。即如來受粥已即授一歸戒。後五百離車
子從海價客而來供佛。佛爲説五戒十善
也。五戒是人教。十善是天教是二歸佛受解
脱樂一年。是趣波羅捺爲五比丘説四諦
教。即得羅漢即具三寶。後趣欝必羅迦葉
等説十二因縁教。即具千羅漢。佛徳殊特。佛
成道五年。舍利弗目蓮得羅漢。即具千二百
五十人。佛趣王舍城而説八部波若。次趣
毘舍離城而説維摩。次趣王舍城説法花
一乘。次趣&T025632;尸那城。於癸酉年二月十五
日。一日一夜廣説涅槃即入涅槃。彼涅槃
時。四十由旬乃滿。天人往來供養而闍維也。
火滅以後舍利八斛。於天官寺新造一大
塔十三級。八國王等以軍力強奪佛舍利。
時有一人名信相波羅門。以此八斛舍利。
一分舍利即上忉利天上。一分龍宮。一分更
分八分即與八國王。所遣舍利即散海陸。」
  第三明結集佛法
佛入涅槃後。在三月結集法藏。爾時四月
十五日結安居時。摩訶迦葉昇須彌頂打
人至鐘而告之曰。佛諸弟子一切羅漢。報
佛恩故結集法藏。汝等莫般涅槃皆會集
王堂處。時一切羅漢盡集會。但舍利弗憍梵
波提等。是佛前涅槃也。時因阿闍世本願
撰集一千羅漢令入法堂。自餘外人一萬
餘人在界外。時結集法堂内千羅漢中。以摩
訶迦葉爲上座。阿&MT10769;昇法高座而集修多
羅藏。優婆離昇法高座而集毘尼藏。故界
内千羅漢集法藏故曰上座部也。時界外
一萬羅漢。以彌勒文殊爲上座。大衆以阿
&MT10769;陀而集阿毘達磨藏。爲界外多人在結
集故曰大衆部
問。佛在世時集法藏耶 答。付法藏經曰。十
八及本二。皆從大乘出。無是亦無非。我説
未來起
  第四明部別
佛滅度後有二種住持。一者隔世五師。二者
同世五師者佛滅度後。摩訶迦葉二十年内
住持法藏。迦葉自補塗佛塔。是初住持也
即入鶏
足山
次二阿&MT10769;二十年内住持法藏也。次
三末田地二十年住持法藏。次四舍耶波尸
二十年住持法藏。第五優婆屈時同世五師
成支。是時佛滅度後一百年。阿育王出世。
造八萬四千塔興隆佛法。同世五師。一優
婆屈。二曇無徳。三僧祇部。四婆蘇富羅。五
迦葉維。是五人皆各得阿羅漢。各誦律部。
優婆屈誦十誦律。方丈室内滿算之數皆令
得羅漢。亦伏天魔令立誓願不破三寶
也。佛滅度後三百年。有一羅漢名曰迦旃
延子。造薩婆多部。天竺學三藏者。更請
馬鳴菩薩廣釋薩婆多部故造大毘婆沙
論。時天親菩薩於百日中。毎日日説大毘婆
沙而作一偈也。於是百日而作百偈也。即
名倶舍論。時國王賜三洛沙金。於罽賓國
作寺也。時有一外道名婆梨波沙。自至有
智龍所欲學僧佉論。時龍見外道之懃意。
便與教學僧佉論。既得學論已自意謂義
無等天下甚深義者不如佛法。故欲對佛
法論者。外道至阿維闍國而白王言。吾對
佛法論義者而欲論義。時國王乃設大會
令集佛法論師。爾時大論師等乃往他方。
但有老闇師等。是外道對論。而耳鈍口訥
不能論。時外道自謂能勝於佛法論。是大
衆散席也。時外道入崛乞神。自身令作石
給。即外道死便作石身也。後天親來。即
爲大嫌不對外道而共論。時問訪弟子及
所誦僧佉論。而對外道弟子乃作七十眞實
論。即破僧佉也。時阿喩闍國王即賜黄金
三洛沙。而以王子作沙彌與爲弟子。於阿
喩闍國作二寺。時國王作即讓子沙彌令
即位也。國王作僧。夫人作尼。時國王供養
父母及天親菩薩也。時婆梨婆沙外道弟子
等。自謂被破僧佉論爲大怒嗔。而遠請
天竺大乘師名僧伽跋陀羅。而令對天親菩
薩即作二論。一隨實論。而述大毘婆沙也。
二三摩耶論而破倶舍論也。時丈夫國有
天親兄菩薩。此人有三昆名天親也。兄
天親菩薩有大乘性。中天親亦爾。弟天親菩
薩是大小乘性也。然是兄天親菩薩。彼丈夫
國不信大乘故。上兜率天對彌勒菩薩
受大乘論。而下化有情。猶不信大乘。故復
昇兜率天請彌勒菩薩説瑜伽論而教化
有情。因之自名阿僧佉菩薩。此云無著
也。弟天親菩薩深著小乘相。故無著菩薩
云。汝著小乘而謗大乘故必墮惡趣。愍汝
身故。從今以後更發大乘故召汝。時天親
菩薩白無著菩薩言。我著小乘而謗大乘
罪應墮惡趣故。乃截吾舌而欲懺罪也。
無著菩薩言。雖截千舌不能滅罪。汝以
此舌應作大乘因縁。故吾生時必學大乘
以弘大乘也。爾時小天親菩薩不過數年
能了一切大乘深義。故此菩薩名於後玄奘
三藏時詺世親菩薩。亦曰世優菩薩也。菩
薩造成唯識論。實性論。波若燈論。金剛波若
論。涅槃論。法花論。十地論。佛地論。百法明
論也滅度後一百年。龍樹菩薩造大無畏論
十萬偈十二門。此菩薩出二經。一楞伽經云。
佛滅度後有一比丘名曰龍樹。住初歡喜
爲人説大乘。摩耶經曰。佛滅度後龍樹出。
滅邪見幢燃正法炬。佛滅度後八百年天親
菩薩出世。又佛滅度後提婆菩薩造百論後
出廣論。又佛滅度後八百年後。獅子頬菩薩
造成實論
  述成第五
今列四種大經而釋大聖教意。一者佛在
母懷而説花嚴經。二者佛在王舍城説摩
訶般若經。三者摩竭提國説大集經。四者
佛拘尸那城説大般涅槃經。如此四種大經
開説有情佛性也
問曰。此四種大經中。正是何文説佛性耶。
答。華嚴經曰。於一微塵中有一經卷。廣説
一切因縁相。大集應説。五種菩提中無菩
提即是佛性。大品經明。波若即是佛性也。涅
槃經曰。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若有心者悉得
菩提也。中間諸大乘經。所謂法花經・維摩・
思益・瓔珞等種種諸經中説。一切衆生悉有
如來藏性。如地有金。何守深密文永妨法
海大乘。此是傳者咎。非經論過。又解深
密初先明五種性成不成相。而後終明一切
衆生皆有佛性成佛之義。故曰解深密。但
明五種性成不成義非是深密經。與瑜伽
論所出之義但見其言未知彼意。將是當
正明佛性故曰深密也。故涅槃經云。云何
於此經究竟到彼岸。願爲開祕密廣爲衆
生説。即師子吼品廣明佛性。故知深密與
祕密之義決定成佛性。故淨名經呵二乘人。
於菩薩前以二乘爲高原陸地不生蓮華
之文耳。故知解深密經初約衆生五種明
佛性成不成。後必爲明有佛性。法花二十
是二乘自鄙曰。我等如何猶如敗種。即是
息悔恨。故知二乘成佛之。如淨名云高原
陸地不生蓮花。吾當云何以抑二乘之賤
揚菩薩之尊也。故新論者解深密經云。一
切二乘一向趣寂。終不得成阿耨菩提。此
抑挫二乘稱揚菩薩。至於法花會三歸
一。亦彼經云。莫著小智欣求大。古論者同
解抑揚之教。則二乘即爲佛姓成佛之義也。
解深密心亦爾。假判五性終辨佛性成佛
耳。是淨名之旨。然則解深密經應同漸教之
流也。且以菩薩造論之意將欲述佛法而
助正教。豈異佛意而別立私懷耶。故知瑜
伽之意正同淨名之論耳。上於四大經中
已廣説佛性。況餘十二部經而不説佛性

  簡異第六
復次聖人出世乃有前後。造論翻經亦有同
異。故今有三簡。一從舊簡。二大分一切小分
一切簡。三有心簡也。初約舊簡者。秦時
羅什師乃有四迹。時人皆言聖也。一者員鏡
入瓶。二者敷坐具而度大海。三者親食如
本吐出。四者呑針如唾置。世人普稱無
相佛也。晋竝世有竺法護。所翻經論而有空
有石多羅葉文扶疏廣耳。復次漢明帝時聖
教摩騰法蘭降邪歸正。佛道隆盛。聖教極
興。一切有情所歸之性。但爲佛道一向無
有。除此理極寧有無性耶。復次竺道生師
立善不受報義小頓悟義也。復次未至涅
槃於漢地時。豫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義
也。復次梁武帝有三大師。開善智藏。莊嚴
法雲。光宅惠昊也。依占求推攝山西&MT90179;
有高麗高師。受學止觀詮師等立二諦竝觀
五佛性義也。復次江南五時江北四宗皆説
佛性爲極宗也。從夏至梁聖人出世翻經
解義。無相頡順諱古計新亦無阿黨諍。他
用經解殊。古經欲建新論。求諱有性而立
無性耶。次依大分一切簡之
問。涅槃經曰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之文。爲
何解耶。新論者曰。是一切衆生之一切文
有二種義。一小分一切。二大分一切也。是涅
槃所説一切衆生之一切者。是少分一切非
大分一切也。大分一切者皆爲五種性有情
也。少分一切者唯是不定性有情耳
問。若爾涅槃但小分一分不説大分一切
者。即涅槃小乘不了義經耶。若爾何故經
曰諸佛法久後要當説眞實。即是法花涅
槃不乎。故涅槃所説一切即是大分一切也。
復次解深密經曰一切聲聞一向趣寂終不
得成阿耨菩提之一切。即是小分一切

問。若爾涅槃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
常故諸佛亦常之諸。亦應有大分一切諸
及小分一切諸耶。新論者曰。亦應有義即是
大分一切
問。若爾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之一切。應是大
分一切也。若猶是小分一切。亦應是小分諸
也。何者。是一與諸爲同訓故。若言少分諸
者。何佛不以法爲師。幾佛以法爲師故。曰
少分諸耶。若以法爲師。是法常故諸佛亦
常。若不以法爲師故。亦佛是無常耶。是義
不然也 重&MT10769;。涅槃但説少分一切不説
大分一切耶。若皆説大分一切少分一切
耶。若竝説大分一切少分一切者。是一切
衆生皆有佛性。而應大分一切。爲大乘經
故 復問。涅槃曰説無常別異處一切諸佛
法皆如是之一切者。爲是少分一切。爲是
少分一切也
問。若爾幾佛法皆如是。而幾佛法不如是
耶。答。報佛常故法不如是。一切化身無常
故法皆如是也
問。報佛常住者。何故新新論者曰報佛是刹
那生滅耶。答。刹那生滅者應是無常也。若
報佛無常者。應是大分一切也。新論曰。是
雖刹那生滅非爲無常。是義&MT10769;也 復&MT10769;
若但化身無常者。何故涅槃云吾今此身即
是法身。豈爲無常耶。如法花我在靈鷲山
而常住不滅之耶。亦金光明云。以化身無舍
利故化身常住耳。今義有三身常住者。法
身本來常。報佛凝然常。化身相續常。故涅槃
之意三身皆常住。一切諸佛法如是者。雖佛
常住方便示滅。雖現滅度而諸佛常也
問。是五種性中。有佛性衆生。無佛性衆生。
爲同相爲異相耶。新論者曰。一相無二相
也。今反問。若爾不可言有性無性也。若有
異相者可謂有性是赤色。無性是黒色也。
若不爾者無異相故同一佛性。非五性也。
有心無心依有佛性簡三。復次若同有心
識者即一佛性。如涅槃云。一切衆生皆有佛
性。若有心者皆得菩提也。復次或師尚説
草木有佛性。或師云草木無心故無佛性。
何者。佛是學性。是學性者從心神研習之所
出故。草木無心故無佛性。一切有情皆有佛
性耳。復次是有心衆生中或有佛性或無
佛性者。是心非佛性耶。若是心識外有何
衆生佛性耶。復次楞伽經曰。八識海無常
住。七識波浪起。以八識是理性。七識是染惑
也。攝論曰。不生滅羅耶。不生滅羅耶即眞如
理性。生滅羅耶者即生死煩惱也。故一切衆
生皆有羅耶識。皆有如來藏性故有佛性。
如地下有金也。然一切大乘經中不説羅耶
識爲八識末耶爲七識。復經曰。隱爲如來
藏顯爲法身用。故經云。以八識爲常住。七
識爲波浪。如今推度以八禪定爲八識。七
覺五陰即佛性。豈於衆生而論有無乎。即
本有於今義也。成實師心爲七識耳。但佛
性之義。涅槃經云。佛性者不離六法不即
六法。是佛性理以煩惱所覆不得顯現。是
心有覺性從心習研自後有六法者。五陰
與空法也。現即本有於當義也
  詮理第七
今三論大乘義是佛性之理不體於當今及解
或也。佛以今當解或而論者。即淺近之法
非佛性義也。佛性之義非今非當。乃至非
解非或。横絶四句竪超百非。不知何以
目之。強稱佛性耳。故經云。不斷煩惱而
入涅槃義故生死之時以眞如爲煩惱也。
涅槃之時以煩惱即眞如也。眞如之理即是
佛性義耳。一切大乘經大宗唯説佛性爲大
事也。法花經云。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縁故
出現於世也。謂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
佛知見。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是佛知
見則佛性義也。全大乘經等同明佛性也。
花嚴經以法界爲宗。大集經以如如菩提
爲宗。大品經以薩婆若爲宗。法花經以一
乘爲宗。涅槃經以佛性爲宗。維摩經以二
智爲宗。皆是佛性之別稱。眞如之同目也。
故中論曰。雖復或精進修行菩提道。若先
無佛性終不得成也。故謂一切衆生以先
有佛性以修行故得成佛。若一切衆生無
佛性。雖修佛道不成佛乎。若不定衆生有
佛者是或有或無也。若先有佛性者。應定於
有佛性。若先無佛性者可定於無佛性也。何
故爾者。性是決定不改義故。何必以不定之
性而得成佛乎。是故一切衆生無一衆生
不得成佛也。復次新論者云。乃作現量與
比量。而毎法相之爲作決定分別。復作因宗
喩爲作定性計相不能轉節而説法相也
問。廣淵無底不可以有所得少開比於無
所得廣府也。乃似鳳力而比雀。師子無勢
而格狐也。立量云。一切法無常。即是因
也。若現若比隨事可説也。次云。諸法無常。
以勇懃故無間爲宗也。後云。其相何。如夢
幻。是喩也。復云。諸法常住。是因。何以故。非
勇懃故。是宗也。其相何。猶如虚空。是喩也。
即以現比二量例破之。爲立決定性也。若
假令義立量曰。是二諦空有爲俗有空爲眞。
即因也。次云。有不自有。由無故有。是有不
有有即無爾。亦爾以爲宗也。次云。其相何如。
猶如車瓶因縁有無也。即是喩也。今破立
量因宗喩。先破因者有二義。一總相破。二別
相破。總相破者。是因無縁之因。無無所對果。
是宗無體之宗。亦無宗詮用。是喩無法之喩。
亦無所表喩。是因宗喩體各宗定執偏計故
也。二別相破者。三時五求門可求也。是立量
即爲心也。是心成於現比之用。是用不出
過現未時也。若已過時起用者。即不避已
未。若未起時起量用者。未起即無故不可
起也。既無量用亦無所起因宗喩也。五求
門者。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非共
非無因。是故知無生。無生法亦無。一切法空
故。即五求門也。一自生。二他生。三共。四無因
生。五無生法。如是生法不可得也。復因中有
果無果。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
如是五求不可得也。今義遍破一切執病故
萬法可轉也。何者。空有爲俗有空爲眞。即
是初轉二諦也。次無爲竝俗諦。以不二爲
眞諦也。是第二轉二諦也。次二不二爲俗
諦。不二非不二爲眞諦也。因明師云。不定
轉反故。自言相違前後相違。經論相違也。次
大乘義有單複四句也。單四句者。有無句。亦
有亦無句。非有非無句也。複四句者。有四句。
無四句。亦有四句亦無四句。非有四句非無
四句。是複四句也。生滅斷常解惑例此爲知
也。若就生滅者有三種方言。一假生假滅
爲俗諦。二假不生不滅爲俗諦中。假不生不
滅爲眞諦。假非不非不滅爲眞中。假生不
生假滅不滅爲眞俗合明。假非不生有何不
生不滅有何不滅爲合明中也。他家聞如
此説。如目對壁似耳聞嚮。眞悉心亂而云
轉反之説何所利益。同彼戲論佛法眞宗」
問。是三節轉反何異三轉門耶 答。上就諦
門而轉三節。而是三論者總結釋迦始終教
門不出三轉。一根本法輪。如華嚴爲直往
菩薩説究竟滿教。二枝末法輪。如四諦乃
至大品。三攝末歸本法輪。如法華等教也。
竝爲三乘迴小入大之説也
問。華嚴中具有三乘教不。答。爲菩薩説遍
學法故。説四諦十二因縁及説六度也。若
攝二諦門者。初説四諦。以苦集爲俗滅道
爲眞也。次説十二因縁。相生爲俗還滅爲
眞也。後説六度中。五度爲俗般若爲眞也。
大品經正明三轉二諦。亦説二慧三轉也。
渉有爲權照空爲實。次竝觀空有爲權。乃
照不二爲實。次照二不二爲權。照非二
非不二爲實。如此轉變也。又法華涅槃者。
照二乘爲權。照一乘爲實。次照三一爲
權。照非三非一爲實。次三一不二爲權。
照非不二非非不二爲實也。涅槃照無常
爲權。照常住爲實。毎義有四句。乃至因中
有果無果。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也。次明三
種二諦。一明理外凡聖於二諦。是永無法爲
失。是佛智所不照故。經曰。五眼不見六道
衆生也。二理内因縁假名二諦。以有爲俗。
以空爲眞。是因縁二諦爲佛境界爲得故。
佛者所照也。三理内外相望二諦。亦名得失
二諦也。或師云。能見永無法故。經云我以佛
眼觀見六道衆生也。能見故能化也。故經云
隨順衆生故普入諸世間智慧常寂然不同世
所見也
問。何須説三種方言。答。以破病爲宗。凡
生死取相爲原。如來出世先破執見後乃説
教也。初以假生假滅世諦假以破定生定
滅之病也。次以假不生假不滅藥以破定
不生定不滅病也。眞諦非不生非不滅藥。以
破假不生假不滅病。眞俗合明假破著性病。
眞俗合明中以泯病藥竝觀性假也
問。破性明空之空爲攝何處耶。答。有二説。
一祥大徳曰。屬所治病不論體中也。此師
意。但八用中破病。體中不破病也。二恟正
大徳曰。破性明空即屬體中非攝所治病
也。此家體用二中以破病也
問。祥師何故以體中不治病耶。答。用中有
破治之用。體中無破治之用。但除其病而
不治法故也
大論釋四悉旦。一世界悉旦者。如世界車瓶
衣屋也。二對治悉旦者。是病藥相對也。是論
云。以不淨觀而治貪欲也。以慈悲觀爲治
嗔恚也。以因縁觀而治愚癡也。仍可謂以
空觀而破有。以常教而破無常也。三各各
爲人悉旦者。隨縁説法也。經曰。從一法至
百法千法也。四第一義悉旦者。非一非異非
因非果等法也。復次世界者即就縁假也。對
治悉旦是對縁假也。各各爲人悉旦是隨縁
假也。第一義悉旦是因縁假者。此因縁有二
義。一通是因縁所生法也。二別因縁之四縁
中一也。所謂因縁・次第縁・縁縁・増上縁也。
如種子是近因。田是遠縁也。次第縁者。如
心心數法。前心數法滅起後心心數法。如
滅前惡心補起後善心也
問。滅盡定心何如。答。雖入滅盡定。以要期
力故能續起也。縁縁者。對前境時能縁所
縁二縁相對也。増上縁者。一法生時萬法不
障。萬法生時一法不障也。是法通於善惡
&T047368;三性也。通因縁者。如中論云因縁所生
法。我説則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也。是因縁内具有三諦道理也。因縁所生即
世諦。我説即是空即眞諦。亦爲是假名亦是
中道義者。爲中道第一義諦也
問。是三諦道理爲配於三轉二諦耶。答。若
得意之者應得是義也。何者。是初節二諦
望第二節。猶是世諦也。是第二節二諦望
第三節二諦。即世諦也。第三節以配第三
諦也
  入道第八
問。何經論有轉反耶。答。中論曰。是二諦法
可壞破。即是轉反也。又華嚴經曰。佛説有
無法了達非有無也。問。此二諦足應盡
理。何須説三諦理耶。答。如實所説。若以
二諦應得悟入者如此而已乎。或爲表理
而不盡故須説三諦也。故經云有諦無中
道第一義諦也。問。是四假義應得各配
四論耶。答。智度論中論。是破病遲詮理急
故。爲隨縁假與因縁假也。百論十二門論。
是病破強詮理劣故。爲對縁假也
問。何論文中有此文證耶 答。大論其致廣
博。專釋大品。今以論二十卷將釋大品初
品也。若如斯妙釋大品四十卷者廣有千
餘卷。而縁機不堪故略説百卷也。當知彼
論破病詮理正同廣博故。爲隨縁假也。若中
論雖破諸見欲顯實相。故論曰諸法雖無
而有二諦也。故中論即見因縁假也。十二
門論是破病義切急故。爲就縁假也。若百論
正對縁。故百論序云破而無執言而無當
也。中論十二門論新論不對於縁。而豫破見
了顯於理。百論親對外將破即執之義。北
於古經之趣鶉&MT02657;之尾類鳳皇之儀。凡愚狹
心局於聖懷。以螢火明配彼日光。願有心
支意存博達。欲窮智海。化群冥。廣照古新
使竭法藏。永超鹿黒之淵。速昇無爲之天。
三論興縁
 東大寺眞言院密律兼三論沙門
          聖守春秋六十二
 建治二年二月十二日於新禪院命他人書
 寫畢   眞言院住侶沙門亮然十二夏
 貞享四年初夏十八日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