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三論名教抄 (No. 2306_ 珍海撰 ) in Vol. 70

[First] [Prev+100] [Prev]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智。此智三因縁故。起攝他故。攝教法故。
覺世間安不安故云云倶舍等名邊際定也。
邊際智者。依邊際定所得六智之其一也。
今何云報身最後身名爲邊際耶 答。邊際
定者。通六智所依也。邊際智者。誠是總名也。
以延促智可爲別稱。名邊際智。名後邊
智者。於別立總名也。然亦爲成別義。以
報身後邊解邊際名。此論外別義也。謂依
定立者正義。以壽立名是傍義也
名教鈔第十二
  本
 元久二年十月九日於九條邊書寫之畢
          執筆三論宗盛圓
 承安三年三月八日以禪那院自筆草本令
 寫了 同九日交點了
 依此書寫徳資破證菩提及我願滿足生生
 開惠眼
           三論宗僧聖慶
 以此本一反交點了
 文明十四年十一月二十日誂他筆遂寫功
 畢
 於此卷者當坊中間法師道實童名
松菊
筆認也
 而長享貳三月二十五日受屆
              三論宗英憲
 同四月三日已尅
年五十
歸圓寂了後見人可須
 念佛可迴向者也



名教抄卷第十三
  此卷有八科附二
智義
二障義 五住地義 五見義 五下分結義
 十煩惱義 五十七煩惱義 六十二見義
 八萬四千煩惱義
  二障義
維摩疏六云。煩惱障四住煩惱也。智障者。障
如來一切智。即無明住地惑花玄八云。又
攝大乘及地持論明。障有二種。一惑障。二智
障。脱三界煩惱。但離惑障未離智障。若出
二百離二障言若出二百者。五百由旬
後二百也 涅槃疏十七云。如從來釋二障。
明煩惱障智名爲智障。今明。不爾。只煩惱
是障名煩惱障。只智是障名爲智障云云
花玄四云。三界内煩惱名煩惱障。餘障行
解者爲智障依此文意。界内四住爲煩
惱障。界外煩惱。謂恒沙惑及無明地爲智障
也 窟中云。此無明住地即指妄想心體。以
爲無明云云中論縛解品疏云。復有二障之
説。四住煩惱名煩惱障。即二所斷。若無明住
地名爲智障。菩薩除之窟上云。覺有兩
義。一者覺察。二者覺悟。言覺察者。對煩惱
障○言覺悟者。對其智障。無明昏侵事等
如睡○所對無明有二。一性結無明迷覆性
理對除彼迷。覺法實性。故名爲覺。二事中
無知。於事不了。對除彼迷。覺知一切善惡
無記。故名爲覺准餘文意。煩惱即四住
煩惱也。又二無明是智障中之差別也 次
明子結果縛 中論縛解品疏云。大乘人云。
二種生死名爲果縛。五住煩惱名爲子縛。
如古諸大乘師亦立斯義云云涅槃疏十七
云。解脱有二種○衆生至三果具有兩縛。
羅漢無果縛。有果縛。佛菩薩都無二縛。
羅漢有一無一如文○立名色語通因果。
若是因中名色更造作業更受後名色。故
名名色。羅漢此身斷三界煩惱盡。不須更
爲因。故但有果縛不得言名色也
中五住煩惱名子結。其依受果報爲果縛
也 問。佛菩薩都無二縛者。且菩薩未盡
煩惱。於地前受分段。三界報地上受變易。
三界報然何云都無二縛耶 答。上據眞
悟菩薩。約界内煩惱及果報故言都無也
 問。金剛終一念心惑障現前耶 答。玄二
智云。若一念正觀惑不現前云云窟中云。無
明常相續金剛心斷。其前念佛果起鎭惑無
云云明知金剛一念惑障都不起也。然細
求猶可起也 窟云。無明住即妄心體云云
 然金剛心帶生滅相。是非妄心。又涅槃疏
云。只智是障名爲智障云云有爲般若亦是
智障也 問。若爾其障誰之所斷。金剛無礙
斷。其前念佛智唯累外生。是解脱道故耶
答。一義云。准淨影釋。即此金剛能斷自體即
不續也。而言惑不現前者。據現起惑。若論
任性即心體是障也。又言斷前念者。即此
義也。又一義云。斷前念惑正是能治所治相
對。然自體能治自然而滅。如電死卒。卒死電
即消矣證據可尋之。雖義
重問答能可案之
  五住地義
寶窟中卷云。此中應有五住地義。今略以
八門釋之。釋名門一 得名門二 明體門
三 地起門四 相應不相應門五 依止門
六 斷惑位門七 大意門八
第一釋名門。見一處住地者。能生名地。令
所生成立名住。心迷不解名惑。八忍七
智推求諦理名見縁一理。總斷煩惱故名
一處。故云見一處住地也 有人言。初一是
見諦惑繋在三塗一處○又解。五利煩惱推
求名見。入見道時一處併斷名見一處○
今言○合三界見總爲一處。故云見一處
住地。以對離愛爲三處故。以爲一處也。
欲愛住地者。欲界地中一切煩惱除無明見。
説爲欲受。以此地中著外五欲故名欲愛。
然欲界亦愛自身。但著欲情多。故偏言之。
又簡上界所愛色身偏説欲愛地。色愛地
者。色界地中一切煩惱除無明見。説爲色
愛。以此界中拾外五欲。著己色身故名色
愛。然色界亦愛己心。以此界中著色情多
○又簡無色愛著心故○無色界中一切煩
惱除無明見説爲有愛○外道多取無色
界身。以爲涅槃。今爲破之故名有耳○三
有之法故名爲有。又總説五鈍使。以變爲
主。能感欲界果報者名爲欲愛○潤業潤
生愛結最強。故偏説愛。有無明解。染污無
知此目無明
第二得名門 若依初解。見於一理名見
一處。此從能治得名。若依後意。五利煩惱
名見。見道時一切併斷名見一處住地。此
從能治所治合得名也。若四住地爲二位。
謂見與愛離愛爲三。以見爲一○此即當
體從處得名。餘三住地當體立名。後一以
過患爲目。三釋之中以後意爲正。所以
然者。今釋四住煩惱只應結惑之名。豈得
就解及解惑合釋也 瓔珞經下卷釋五
住地。衆生識始起一想。住縁順第一義諦
起名爲善。背第一義諦起名爲惑。以此二
爲住地故名生得善生得惑。因此善惑爲
本起一切善及惑。從一切縁生善惑名作。
以得善作。以得惑作。而心非善惑。從二縁
名。故名善惑二心。起欲界惑名欲界住地。
起色界惑名色界住地。起心惑名無色住
地。以此四住地起一切煩惱。故爲始起四
住地。其四住地前便無法起故。故名無始
無明住地。金剛智知此始起一想有終。而不
知其始。前有法無法生得一住。作得三住
地。唯佛知始知終。此經文難解。今略釋之。
一切衆生識起一想。此是無明住地也。住於
縁起一念善惑。此是見一處住地。以初起
一念生得善惡故名見一處住地。以其順
諦起善。違諦起惡。當應以見諦斷之。故
名爲見。從一念生得起三界惑。即名三住
地。三界惑從前生得惑起。故名爲作。從四
住地更生四住地煩惱亦名爲起。此當以
前念四住地生後念四住。亦得以性成四
住起現行四住。金剛心但見初起一念識
有終滅之義。而不知其一念識前爲有爲
無。佛即具知始終。此與涅槃經同。十地菩
薩但見其終不見其始。諸佛如來具見始

第三明體門 八十八使爲見一處住地體。
貪瞋慢無明四使爲欲愛住地體。愛慢無明
三使爲色有二住地體。若以愛見二法爲
體者。三界見爲見一處住地體。三界愛爲
三住地體。所以合見而離愛者。正欲影愛
過患。潤業潤生皆由於愛故。今此經正明
受生義故。廣影愛也。又衆生多起於愛。少
起於見。是故合見而離愛也。雖擧愛見
爲端。其中有屬愛屬見煩惱者。皆攝入愛
見中也。無明住地體者。謂不了生法二空
及如來藏爲無明住地體
第四地起門 有二種。一同類分別。五住
種子能生爲地。上心所生爲起。二異類分
別。四住地中見一處爲地。三住地從見一
處住地起名起。故雜心云。見諦所斷是一
切染污法因。又無明住地無始能生是地。恒
沙煩惱從無明生爲起。次約麁細分別
地起。無明是地。四住煩惱爲起。又有人言。
地起有四種。一性事分別。彼事識中取性
煩惱名爲性惑。説之爲地。餘見愛等縁境
別生説爲事惑。故名爲起。彼取性者。馬鳴
論中名執取相。亦名執相應染。餘見愛等
馬鳴論中名計名字。相尋名計處。及生詰
結名計名字。成論師大意亦同。此解以通
取相爲根本。名住地。別相煩惱爲枝條故
名爲起。二本末分別於前事中。十使爲地。
餘纒垢樂以之爲起。三成起分別。一切煩惱
宿習性成同名爲地。對縁現生斯名爲起。
四前後分別。一切煩惱前能生後通名爲地。
後起依前同名爲起
第五相應不相應相門者。一就作縁念法
辨相應不相應。不作縁念法不相應。即五住
種子是也。上心説相應故。此文云起者。刹
那心相應。無始無明不相應。恒沙煩惱是相
應。二麁細分。四住地是相應。以其麁故。無
明不相應。以其細故。故起信論云。麁惑名
相應。細惑不相應
第六依止門 見一處住地及有愛住地。此
二依意識生。欲愛依六識生。色愛依身眼
耳意識生。無明不了性空及如來藏。依意
識生。五住種子並依本識生
第七明斷惑位門 斷惑義別有大章。若依
三藏。十信伏見諦。十解斷見諦。十解伏思
惟十行斷思惟。十行第七心去伏無明及四
住習。從初地已去斷無明四住習。今此中
大意。四住二乘所行。無明佛地斷盡。若依前
文。羅漢辟支及大力菩薩。此三人同受變易
生死。若爾即二乘與初地菩薩同斷四住
盡。從初地至佛地斷於無明。其不盡者。
地持法花疏中已釋也
第八大意門 然凡夫隨名著名。得相著
相。聞説有五住煩惱。即言有惑可斷。二
乘未除。唯佛能盡。即言有人能斷。有五住
可斷。則成斷見。或斷而證涅槃。則成常見。
法花中以此喩窮子。是除糞之人。以有惑
可斷。有人能除。故名除糞。今大乘學。還作
此解。是大除糞人也 金光明云。無明體性。
本自不有。妄想因縁和合而有。無所有故。假
名無明。是故我説名曰無明。無明既爾。四
住亦爾。豈可言有五住可斷。但今約空。
爲衆生故。強名五住。知此五住本來無生。
故名爲斷耳。大品云。若法先有後無。諸佛菩
薩即有過罪。此經云。非壞法滅。本性清淨。
故名爲滅。須留意此門也已上
次付本文料簡 言除無明見説欲愛等
者 問。何故除無明耶 答。先明。別是第
五無明地故於欲愛等除之 問。無明住地
是心不相應無始無明。又初地斷四住盡。
初地已上斷無明。若爾欲界十使中。無明使
與見修同斷。即應四住地攝。如何於欲愛
住地除之耶 又辨體門。八十八使爲見一
處即三界。四諦之下無明在其數中欲愛四
使色有二住。然三使竝擧無明。今釋名文。
何除無明耶 答。釋名門中。隨名釋義。見
及無明是五中之別。故且除之。理實界内
無明即四住攝。故與辨體不相違也 辨
體文云。雖擧愛見爲端。其中有屬愛屬
見。皆攝其中云云故見一處雖標見解。疑
等亦其中攝。又見諦十使皆攝中也 又言
除無明者。謂除界解無明住地耳 言欲
界地中煩惱者。分段變易總名欲界。倶是三
界故總標也 言得名門者。釋名門外別爲
一門者。實不離釋名。然爲欲令義無濫故
別爲門也。然實可與釋名令用之 言三
釋之中以後意爲正等者 問。雖釋四住
煩惱。約能治道得其名。有何過耶。例如
見修斷惑。約能治道得其釋耶 答。此難
云通歟。且云。名倒見修名四住。亦應有
其義。然此文中不論修道。直辨惑諦。故知
見一處亦不約能治道歟 瓔珞經下卷已
下經文。略釋五住地名體也。此文名體並辨
其義。多順得名故。於此門付明之。言當
應以見諦斷之故名爲見者。上文已非此。
此今何故還取之 答。前明勝之義。而意
非必捨之。爲顯意解融通無偏取故。兼取
之也入見道時。一處幷斷
者。是淨影義章釋也
金剛心者。即無礙
道與佛智隣近。然大乘玄佛性義。依具釋。
涅槃所明十地未得眞悟。故見佛性與佛
不同云云今金剛心是是地前耶 答。彼是興
皇師一釋意也。又用地論師等釋。無妨。涅
槃亦明金剛心等。釋與佛不同者。無階級
也。階級故爾 又一義云。若以地前且爲
十地者。亦以地前終心爲金剛。以初地
爲佛。亦無妨。然前義爲勝。以瓔珞證五
十二地故且止言不了生法二空及如來藏
者。如來藏中有空不空。空義亦是法空。然此
中相對空中論二空。其如來藏空是不對空。
眞如獨存故。又妄相空分爲二空。眞如空
名如來藏空也。眞如實是非空有。故別擧
耳。有人地起四種分別。今亦通用故直述之
不論其非。言無明不了性空及如來藏依
意識生者。無明住地是妄識心。即無解識。
而言依意識者。且據六識分別攝第八梨
耶。總名意識歟 行品疏云。八識有二。一
妄。二眞。有解。性義是眞。有果報識是妄。用
起信論生滅者。生滅合作梨耶體云云故知
無明與第八中眞識合故云依意識生也。
以七八識與六合爲
意識。可尋證據也
又一義云。且據第六識
不共無明論之。言五住種子並依本識
生者。阿利耶識名本識也 窟下釋一依
章云。一有能依非所依。約本識言之。是
煩惱種子。約佛性言之。是生死妄總云云
是有四句中
之初句也
即以此文成無明之所依也。
與初地菩薩同斷四住盡者。總明盡處。若
別論之。十解十行等次第斷也。故涅槃義云
大乘玄今明。十信伏見一處住地。十解斷盡
證人無我解。十解伏欲愛住地。十行伏色
愛住地。十迴向伏有愛住地。初地初心斷四
住地盡。初地已上斷十重無明云云
次略明三種煩惱 窟中云 問。四住中有
住有起。無明中何故但説住不説起 答。
以無明住地更無別起。故不別説起。只以
前所列見愛等通説爲無明所起也
云。四住與上煩惱作依作種。以起煩惱。
依之。得立故名依也又云。此無明住地
久來性成。不同起惑作念現生故言無始
無明。暗惑之心體無惠明。故曰無明。爲彼
恒沙起惑所依名之爲住。能生恒沙故稱爲
又云。四住望無明悉是無明所起。但
就起中後分住地性成在己者名四住地。
現行於縁説之爲起。又四住望恒沙。四住
麁。恒沙細。故住是界内惑。恒沙是界外惑。若
通論之。四住恒沙並是恒沙煩惱云云問。四
住是界内惑。恒沙是界外惑者。何以恒沙不
爲無明所起。若言無明者。別起者豈以界
外恒沙爲四住所起耶 答。界外恒沙望
四住。四住麁故爲起。恒沙細故爲地。然分
別三種時。以四住所起名四住耳 上煩
惱者望無明地爲言也 窟云。於恒沙等
上煩惱依者。此辨無明能生恒沙力也。無
明所起衆多。喩同恒沙。所起増強。故名爲
上。亦覆於諸佛上法故名爲上也文 此後釋
於見一
處釋名破。約能治爲例難也。
謂可論煩惱體。何依佛果徳哉
問。若以界外
恒沙爲地。以四住爲所起者。地起分別門
何無其義耶 答。約麁細。無明是地。四住
爲起云云准此文意。亦應云界外之恒沙是
地。界内愛見爲起更可尋
  五見義
中論邪見品疏云。所言五見者。謂身見・邊見・
邪見・見取・戒取。五陰名身。於中起見名爲
身見。執我斷常名爲邊見。見取有二。一取
前見爲第一。故名見取。此足上見取也。二
生死中無樂淨計樂淨。獨頭見取也。戒取亦
二。一以鷄狗等戒爲正道。是獨頭也。二以
邪見爲道。此足上也。邪見如前釋
上文云○大乘小乘明邪見。云何異耶 答。
若傳望者。外道望小乘爲邪見。小乘望大
乘爲邪見。故涅槃明。二乘若空若有。皆是
邪見。如云若以聲聞辟支佛心言無布施。
是則名爲破戒邪見。此是二乘空觀爲邪見。
又云。若見菩薩八相成道。是則名爲二乘邪
曲之見。此是二乘有解名爲邪見。故知。二乘
空有望大乘皆是邪見。就文明異者。大乘
法中明諸法實相畢竟空義。一切取相有所
得無非邪見○小乘法中但取斷常及五見
及六十二見爲邪見也。就今品意有三種
邪見。一者斷常及我爲邪見。二者別有我
體。如犢子及假有體亦名邪見。三者若世
諦中都無我亦是邪見。故下偈云。非是無
受。亦復非是都無也○但假名有我。非無
假名字我耳 非是有假我體我假用。故
下結云。此是決定義。決定有二種。一者決定
無即離二我。二者決定有於假名之我也○
又此品破三種邪見。一破外道。二破學小
乘。語意倶失。而自推折所立亦是邪見。三
破得小乘。語不得小乘意。如聞十二因縁
法此計有實性等。就小乘法中凡有四句。
一是見非邪。二是邪非見。三亦邪亦見。四
非邪非見。是見非邪者。世間諸正見等也。是
邪而非見者。五鈍使也。亦邪亦見者。謂五見
也。非邪非見者。餘殘法是也。就亦邪亦見
中。復有通別。通則五見皆名邪見。別則唯
撥無因果稱爲邪見。以撥無因果其過既
重獨受邪名。餘小輕更立稱言傳望
者。次第相望也。此先以義明之。就文明異
等。付今論文明之也。引涅槃經者。仙光記
云。大經第二十四卷中。佛告高貴徳王菩薩。
若依聲聞言。不見施及施果報。是則名爲
破戒邪見。又云。若見菩薩等者。大經第
二十一卷。初佛告高貴徳王菩薩。見於菩薩
語。兜率下化。乘白象。降神母胎。乃至拘尸
那城入般涅槃。如是等見是聲聞縁覺曲見。
今略引之云云 第二十四者。北土之本也。南方之本
是二十二也。若見菩薩八相等。南十九。北
二十
一也
論疏第一云論云。墮於無因邪
因斷常等邪見
邪見者。邪見
有二種。一別邪見。謂撥無因果。非此中所
明。二通邪見。以其所見不正故名爲邪見。
即今文是也文 意云。撥無因果者。別於我見斷常等
見名別邪見。總攝一切有無諸見
所見不正名
通邪見也
又云 問。無因邪因五見中何見
所攝 答。身見者計有於我。邊見者。執我
斷常。見取是正執諸見。戒取謂非道爲道。
邪見撥無因果。此無因邪因非四見所攝。四
見所不攝者。屬通邪見。有數師云。邪因屬
戒取攝。即苦諦下戒取。然戒取雖明非道
爲道。但此是略擧其一。非因計因通屬戒
取。無因是集諦下邪見所攝。以撥無集因
故也。有人言。非因計因。如計微塵爲因。
此是執果爲因。即是迷果。如計机爲人。
正是迷執故。爲苦諦下通邪見攝。實有集
因。而撥言無因。是集諦下別邪見攝
此無因邪因非四見所攝者。仙光記云。此
無因邪因等者。五見之中邪見。所言名同通
邪見。故名非四見所攝。然正可言非五見
所攝也已上意云。無因邪因者。邪因即無因。
非五見中撥無因果之見。但於邪因。若望正
理無此邪因。故名無因邪因耳。故云。正可
言非五見攝也。然邪見名同。故以通邪見
屬五見中別邪見。且云非四見所攝耳。此
意則望撥無因果之別邪見。云非五見攝。
然就十使煩惱尋之。還是五見所攝。即五
見中邪見攝也。又准涅槃疏。應云是邪智
之類。若依此義。實非五見十使攝也 問。
邪因應有所著。何故非見但邪智耶 答。
若有執著立五見耳。此非五見。故知無執
但是邪智 問。邪因即是非因計因之戒禁
取也。何非四見攝耶 答。非因計因戒取
者。即第二數人義也。今此初説。但云戒取非
道計道故。亦非我故。但爲通邪見也。此
義不盡。恐非正義歟。或可此師不見有
非因計因戒取之文。故作此釋也 言四
見所不攝者屬通邪見者。無因即邪因故。
非別邪見。但是通邪見。戒取唯非道非計
故。亦非餘三見。故云四見所不攝 又一
義云。無因是別邪見。邪因非別邪見。然二種
並是通邪見。非云無因唯通邪見也 論疏
第一解無因云。墮於無因邪因者。就此文
在三。一者若就正義。無如此因。故名無
因。於彼邪心謂有名爲邪因。此迷悟合名
也。二者即邪因之計。具邪因無因。萬物從
自在天生。是邪因。而自在不從化生。是無
因義。三者前六後一名爲邪因。自然一計
謂無因也文 總有八計中。一是
無因。餘七是邪因也
言有邪師云邪
因屬戒取攝等者。雜心第八頌云。非因而
見因。是説爲戒取云云長行釋云。謂於彼
無因而見因。是戒取如爲自在天故斷⻝。
等。求生天。能辨性及士夫得解脱謂能知
世性與
士天異者
得解脱已上
又云。戒取者。非因見因。若於有
漏處起者。見苦斷。若見道所斷處起者。見道
問。第四云使品於有漏行受淨等。審
爾計著取戒等除等。故是名取戒見
心修多羅品又云 問。世尊説多見。何見攝
 答。五見攝。又云。除此五見更無餘見覺。
故説一切見五見攝又云。若見誹謗眞
覺謂無有無有謗
施戒等
無苦等。是説邪見乃至
置樂淨。是見取。若於餘處不實。而妄置士
夫等。如是一切是邪智非見准此等文。邪
因之見是戒取也。第三解云。屬苦諦下通邪
見攝者。此師亦謂。非因計因。非戒禁取故
云邪見。而非撥無因果非別邪見也。然依
邪見品疏者。通邪見者是五見也。無有戒取
之外邪因見也 法花經云。入邪見稠林若
有若無等云云涅槃疏十八云。古解云。邪見有
通別。若直撥無苦諦。此即是苦諦下邪見。餘
三皆爾。若通撥無三寶四諦等。此即是通邪
見。此邪見無所屬。別邪見有所屬名爲邪
見。通邪見無所著即名邪智此古人解
通別二邪見。與論疏釋意別。此以汎爾撥
無四諦等無堅執故但名邪智。即倶舍等
云邪行相智。非染法也。論疏就染法邪見
之中分通別也 問。犢子所計。我者。實我
歟。假我歟 答。於俗諦中無實識歟 三
論玄云。犢子入眞觀故。則見我空出於俗
諦。別有人體。龍樹約其入觀義邊。故但分
文 釋論四十七云。佛滅法分爲二
分。一但信人空。二倶信二空
仁王疏下云釋五

明四地菩薩能滅五見煩惱習氣故。地經
云。我見爲首。悉皆遠離。攝論云。四地斷倶
生身見無明。三藏師云。大乘別有五見。一
生滅見。准小乘邊見。二四念處見損正念。
正念對治。准小乘邪見。三善惡見損正懃
正懃能行一切無分別菩薩善法。若分別不
能懃也。准小乘。戒取見四衆生見。是菩薩
對治。菩薩不見。衆生異菩薩也 五正法見。
正絶是對治不見有法也。菩薩行九種道
能逆此五見流。始入菩薩須陀洹位。九種道
者。一行生死。如病服苦藥乃至九依智慧。
如幻師於幻疏中。不生眞實。未見聖。別
法花譬喩品疏云。夜叉惡鬼下。第二
明見使就文爲五。第一明邪見。第二明戒
取。第三明身見。第四明見取。第五明邊見也
○邪見撥無因果能斷善根。諸見中重故前
説之○戒取有二種。有善法惡法。若執諸
見爲道。是惡法戒取。故成論云。持牛戒。若
成則爲牛。不成則墮地獄。非此中用也。今
此中明執三界有漏善法。以之爲道名爲
戒取。依毘曇義。雖執善法爲戒取。並
屬不善攝。故除身邊二見。餘見悉不善。能
持善戒得欲界人天昇。出四趣如土埵小
高於地○或明。離地一尺二尺者。此執修
禪絶欲。以之爲道名爲戒取。計四禪爲
道。如離地一尺。計四空爲道。如離地二
尺○計有漏非道爲道。乖損有漏。喩如
撲狗○身見不妨行施戒。復是隱沒無記。
法比於戒取其過則輕。故廣第三也 問。成
論義明。身見是不善。毘曇義明。身見是沒無
記。此二云何得失耶 答。倶舍論評之云。我
見有二種。一者生得我見。謂隨生三界地一
切衆生皆起我心名生得我。如此之我則
是隱沒無記。若如外道邪執之我名爲不善
也○次明見取。但見取有二。一者獨頭。二
者足上。言獨頭者。無樂淨計樂淨也。
言足上者。於我見上執是非也。如云自
見實以餘妄語。今此文明執己見爲是不
受他見。如細□之鬼不受餘鬼也。彼有諸
鬼。首如牛頭。下第五明邊見。斷常從身見
生。如牛二角共在一頭云云
  五下分結義
仁王疏下解不還云。此人受欲界生盡更
不還欲界也。略即斷五下分結。廣即斷九
十二。見諦八十八。思惟四使也 又釋。五地
中云。一身見。二戒取。三疑。人我久盡。二煩
惱亦除。今始除疑。之是心煩惱功用。以三
界爲本。從三界出故。云三界疑等云云
品疏三云。斷三結者。中我攝邪見邊見。即是
我見。言我常。即邊見。言我無常即斷滅。廣
罪福及恒世即邪見也。戒取攝見取。爲求
道及後世樂故。苦行是戒取也。求樂因縁
謂天所作。即見取。此明。求不見樂之因縁
故。便謂自在天作此見。爲是故是見取也。
不明疑攝見。與數解異也。次那含但貪
恚加前三結爲下分結。下界衆生所起也
但貪恚者。那含但親貪恚加前頃。隨所斷三
結爲五下結也 言下界衆生所起者。欲
界衆生所起也。欲貪瞋恚類也。身見戒取通
三界衆生所起。而言下界衆生所起者。必
還欲界故。故下界衆生也
  五上分結義
大品疏三云。羅漢斷五上分結。上二界衆生
所起
  十煩惱義
涅槃疏十一云。三性中愛是何性。若是數家
解。愛是不善與無記如欲界愛。十煩惱中
八種是不善。身邊二見此是無記。非是白淨
無記。此是隱沒無記。上二界愛並爲無記
也。復有一部人解。若欲界愛一向不善。上二
界愛但是無記。論人解愛通三性。三界愛
皆然也。論人云。愛佛功徳。此愛則是善。故
愛通三性。數人云。愛佛功徳。此非是愛。此
名爲欲。則是善。故得是善也
  五十七煩惱義
涅槃疏三云。五十七煩惱今且數種。開善云。
聲聞人迷佛常樂我淨四徳。約治道爲論。
此常樂等四具通迷四諦。一諦下有四。有
四則有十六。現爲十六。比諦復有十六。合
爲三十二。思惟不能通迷。四諦中隨取
一諦。一諦下有四。現有四。比復有四。合爲
八。約三界一界有八。三八二十四。是前三
十二合爲五十六。三界外有根本無明。爲
死無明。此無明此不受報。足於爲五十七
也。次有高唱嵩法師。此是類法師。而大論經
法師解云○三空以還自能斷結不須請
佛。若是非想一地妄須有佛方結斷。餘人
則不能。我今請佛。正請佛住教。我斷非想
煩惱。就非想地中自有五十七煩惱。明此
地有五見及疑六使。一云。使中開爲九品。六
九合五十四。思惟中有三。貪慢無明。此三足
前合爲五十七。今難○見諦九品煩惱只一
治道。總治九品。此應不開善。是思惟九品
治道還治九品。此住應開。何得反開見諦。
而不開思惟此難解也。若依大論釋。我見
攝六十二見。又論主云。除五見餘五十七
見。以此爲五十七煩惱。須尋云云 文問。大
論明。開十四難爲六十二見。而言除五見
者。何等五耶 答
  六十二見義
法花疏云方便
六十二見者。大品佛母品開十
四難爲六十二。十四難者。神及世間常無常
等四。神及世間邊無邊等四。死後如去不如
去等四。合爲十二。及身與神一。身與神異。
合爲十四。常無常内約五陰作之。一陰具
常無常四句。故成二十。邊無邊亦約五陰。
故成二十。如去不如去亦成二十。合爲六
十。一異爲本。爲六十二。又釋。即色是我。離
色有我。我住色中。色住我中。一陰有四。
五陰二十。約三世爲六十。斷常爲本合六
十二。十六爲即陰。四十六爲離陰。又解。一
陰上計有無二種。五陰便成十見。三世爲
三十凡夫陰有三十見。聖人五陰亦三十。合
爲六十。涅槃非三世攝。但計涅槃有無二
合成六十二見也 問。五見攝六十二見
不 答。我見爲六十二見本。邪見撥無。而六
十二計有故不攝邪見。見取以六十二見
爲第一。戒取謂六十二爲道。即四見非六
十二攝。而六十二見屬邊見也文新
撰同
問。此
中有三釋。而第一解云。一異爲本云云而神
及世間一異者。即是我見中即陰離陰也。第
二解即色是我者。是即陰我。餘三離陰我。
如色陰餘。陰亦若爾多是我見。第三解有無
爲六十二見。無即邪見。有者四見也。五
見之中何但云局邊見耶 答。今案五見
相攝之 問答者但就第一解耳。而其一
異爲本。足六十二者亦是邊見耳。意云。神
及世間一者。世間無常我。亦斷執。其異
者。世間無常我。是常也。故是邊見耳。即第
一解六十二見並是邊見也。今見此問答。偏
就第一解者。大師正意應此耳。以依大論
文故也。第二解言。十六爲即陰等者。一陰
中有四。一是即陰。三是離陰。一世五即陰。
三世十五即陰。而本斷常中數是即陰。現在
陰滅我即滅故。若陰滅我存猶是離陰我也。
故於前十五上加一斷見爲十六即陰。其
四十六離陰准之了知。即此解中云斷常爲
本者 問。即色是我等是身見。斷常是邊見。
邊見應未何云本耶 答。此非正義也
同疏云。入邪見稠林者。此中有一見二見
乃至六十二見。言一見者。總詺外道諸見
爲一邪見。邪見衆多解如蜜林。故云稠林
也。若有若無等者。此明二見也。智度論云。
愛多者。著有故起有見。見多者。著無故起
無見。又云。四見多者。著有。邪見多者。著無
也。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者。明六十二
見也。大品云。譬如我見攝六十二見。即我
見爲六十二見本。大品又云。一異爲本。此
經以有無爲本。此三不相違也。由計自
我故生諸見。即我爲其本。以有我故計我
與陰一。我與陰異。故以一異爲本。我與陰
一即陰滅我便滅。起斷見。我與陰異即陰
滅我存。故起於常見。既斷常即是有無故。
以有無爲本。有無謂邊見也。邊見爲六十二
見本。我爲邊見之本也文□同問。邊見爲
六十二見本者。六十二見於五見中是何見
耶 答。亦是邊見之差別也。此文且取其本
名邊見。以其支條名六十二耳。實並是邊
見也 中論邪見品疏云。六十二見者。上以
一尺。今重。述異解。一云。即色是我。離色是
我。我中有色。色中有我。我有於色。一陰有
五。五陰二十五。各除第二離句唯成二十。
欲界二十。色界二十。無色界唯有十六。以
除色。除色陰四句。故今成五十六。三界各
以斷常爲本。故有六十二。數人多用此解。
又釋。世出世合論六十二。如前涅槃品説。
於如來上起有無等四見。五陰合二十也。
於凡夫上過去世起常等四見。五陰合二
十。於未來世起邊等四見。五陰亦二十。斷
常爲本。名六十二 問。經何故云我見攝
六十二見。或云。斷常爲本或亦一異爲本
答。我是本中之本。由起我見故推我一異。
一則身滅我滅。名爲斷見。異則身滅我存。名
爲常見。此之二本即是次第故經論互説
仙光院記云。或云。斷常爲本等者。大品經第
三十八卷中。佛言。諸有薄論之人不種善
根。不隨善知識。沒在我見中乃至一切種
種見中。墮在邊見。若斷若常。以邪見故非
法言法。法言非法。今略引之已上言各除
第二離句者。意云。離色是我者。一陰有五。
後四之中。此爲總句。後三是別故。第二句
無別體。以是故除之歟。涅槃品疏云。六
十二見阿含梵動品中。明本劫本見末劫
末見。數紙文不可具述。今依智度論七十
卷解佛母品。離十四難爲六十二見○問。
此十四難約何世論耶 答。異解云云今明
常邊等八句。直辨神體。不約世故明知體
是常無常等也。如塵不如塵此別明後世。所
以別明後世者。智度論云。此後世事安惑者
多迷。是故別説。開六十二者。一陰四句。五
陰二十。常無常二十。邊無邊。如塵不如塵亦
二十。故成六十。□爲本成六十二 仁王
疏上云。小乘以六十二見爲邪。計諸陰有
即常見。執諸陰無即斷見。因此斷常六十
二見然。解六十二見不同。但依釋論明六
十二見。歴於五陰而明神及世間常是事
實。餘妄語是見。依色○無常及亦常無常
非常非無常亦爾
色上
有四句受想行識
合二十句
世界有邊無邊。亦歴於五
陰有二十句。死後如塵如不如塵。歴五陰
復二十句。身即神身異神。後有二句。合爲六
十二見也此如法花疏初解涅槃品疏次
解同也。且此等文總有六解。法花疏有三
解。一開十四爲六十二見。二者即色是我
等五陰各四。歴三世成六十等。三者有無
二見約五陰成十見。三世凡三世聖成六
十見等 邪見品疏有二解。一者一陰有四。
五陰成二十。三界合成五十六等也。二者
於如來起有無等四見。五陰成二十。於凡
遊塵起常等四。五陰二十。於未來起邊
等。五陰二十等也。此二解異上解。合爲五
釋 涅槃品疏二解。一者梵動品説。略不引
文。彼異前五解。二者開十四難云云此如
法花疏初解。而正用智論開十四難説也。
故涅槃品疏云。今依智度論云云又仁王疏
但依釋論而已
  八萬四千煩惱義
仁王疏上觀是則初地一念具足八萬四千
波羅蜜云無所得□□具足一切。合言八
萬四千者。是一途法門耳○依賢劫
經明之
亦對八
萬四千諸塵勞門云云塵勞者。是煩惱異名
也。此亦是一途法門名數耳 涅槃疏三云。
竺道生解。八術者。善治三毒及三毒等分。故
云八術。三毒及等分只有四。那言八。今
明。善知四種病。復識四藥。藥病合爲八術。
此解爲好。明此四病總攝八萬四千煩惱。四
種各有二萬一千。合爲八萬四十。病既爾。
藥亦然云云文大品疏六云。應論八萬四千。
貪欲二萬一千。以不淨治。乃至等分二萬一
千。總以三藥治。成不淨或以因縁。略論根
本唯四。謂三毒等分。今二釋。一云。具三毒
等。二云。我爲等分。以我具起三毒也云云
成不淨或以因縁等者。解總用三藥相也。
四種各有二萬一千者。可尋之。且云。准
波羅蜜門了解釋之歟 寶窟中云。八萬
四千。如賢劫經説。彼有菩薩。名曰喜王。晏
坐七日。作是思惟。菩薩行何三昧。使速
逮致八萬四千諸度法門。諸三昧心。諸陀
羅尼解脱門等。過七日已○請前所念。佛
時對曰○有三昧門。名了諸法本。行是三
昧。便速逮致八萬四千諸度門等○諸佛功
徳。凡有三百五十種門。於彼三百五十種
徳。各修六度。以之爲因。便有二千一百
諸度。用此諸度。對治四大六衰之患。便有
二萬一千諸度。云四大者。所謂成身地
水火風。由前諸度得淨法身。故然捨之。
言六衰者。謂外六塵。六塵之賊。衰耗善法。
故名爲衰。由前諸度證諸法空。故能治
之。彼前二萬一千諸度。各對衆生四種心
患。便有八萬四千諸度。言四患者。多貪爲
一。多瞋爲二。多癡爲三。三毒等分爲四。又
解。取身見爲等分。以身見能生三毒故
也。八萬四千者。三百五十度謂果。六度謂
因。則因果一雙也。此因果謂得也。自下明
離四大六衰。衰謂離果。果中有内蛇外賊。
下明因。因中有三毒及等分。故八萬四千。
無義不攝。八萬四千既爾。三昧解脱陀羅尼
等類亦同然。今説諸度。以爲八萬四千門
矣。此善八萬四千法。種別不同。故名爲門。
又此八萬四千。通人神解。故稱爲門也
仁王疏云。八萬四千波羅蜜者。案賢劫經
辨三百五十度。始從修行度光曜度。終乎
分舍利度爲三百五十度。一度中則有六
度。合二千一百度。一度之中復有十善則合
爲二萬一千度也。以四善根□□。即八萬
四千諸波羅蜜也云云言四善根者。不淨慈
悲因縁及念佛三昧也。復有十善者。即四大
六衰之能治善也。或不殺等三身口四三意
之十善也。准此應言多貪中有二萬一千
者。三百五十度家所治。各有六度所治有
二千一百煩惱。四蛇六賊門所生故成二萬
一千也。此則對能治成其數耳。或自於煩
惱成二萬一千者。可尋之也
名教抄第十三
 承安三年二月十一日於醍醐寺□□□□
 □筆草本令寫畢 同交點了
 依此書寫徳資彼證菩提我願令滿足生生
 開慧眼
           三論宗僧聖慶
 文明十五三月十日爲弘法利生書寫了
          三論宗英憲生年
二十一


名教抄卷第十四
  此卷有八科
教迹義略標 十番二教義 三法輪義 二
種次第義 三藏義 十二部經義 正像義
淨土義
  教迹義
教者。諸佛菩薩所説言音名字句等。墨書經
卷及形像佛等。凡表眞理示人並是教迹
玄云。然群基百差致令聖教萬味云云成地
二家。五時四宗 花玄一云廢四五之妄談。
明一極之玄宗云云又維摩疏第一文即二
文合用之 法花遊意云。南方五時之教。北
土四宗之論。無文傷義。昔已詳之云云
論玄云。但應立大小二教○略引三經三
論證之○三經者。一大品云。我於閻浮見第二
法輪轉。二法花云。昔於波羅捺轉四
諦法輪等。三涅槃云。昔於鹿林轉小。今説大。三論
者。智論云。三藏大乘藏。地持云。聲聞藏菩薩藏。中論
云。生滅法。無生滅
法。取意略攝之
問。若立二藏教者。何後言
一極玄宗耶 答。大乘一味故名爲一。皆
明究竟圓極之宗故稱極也。此唯就大云
一極宗。小乘明義未圓故非極也。若以大
會小名一極者。大乘之外無別小法。總攝
諸教爲一極宗者不相違。然非正意。正意
唯取大乘教耳
○次論教體 淨名玄第六云。非但取説
義爲教。經中明六塵皆是教 問。若爾境
教何異 答。此因縁有無可兩望論之發
智。即境能開不有不無不二理。即是教也。此
據佛不説自有境教也云云依此釋文。教
有二種。一者説教。二者境教此約教諦言
之是言説之教諦。表理之教諦也。今此教迹
中亦具明之。故有淨土門意。明淨土塵。皆
令衆生悟解於理。故在別□表應亦爾。以
形像表眞佛經喩表言説及義理故爲教

  十番二教義
玄教迹義。菩薩藏聲聞藏大乘小乘有餘
無餘作無作了不了有邊無邊頓漸
半滿常無常有量無量門往收不以具
足十門方收。但以二門攝無量法云云
藏名者。出智論及涅槃等縁覺。不集教。但名
聲聞藏菩薩藏中。具
有作法。又佛
不禀教也
大乘小乘名者。智論二道第九十二
云。小乘
道大
乘道
十二門明對二乘名大乘等有餘無餘
名者。勝鬘經説小乘爲有餘地。説大乘名
無餘。也。作無作名者。出勝鬘。小乘所觀名
有作四諦。大乘所觀名曰無作四聖諦窟云。
言作
無作從行立名。擧小乘諦望語更有大乘觀諦。
可以修作名爲有作云云大乘異此。可悉之
邊無邊及有量無量亦出勝鬘。其經文云。作
聖諦是有量四諦。無作是無量四諦窟云。有量
無量者。二
乘智力有限量。佛智無限量。邊無邊亦如是今
考經文。不言有邊無邊。但是義准立此名耳
了不
了者。出涅槃經等法四依也。頓斷者。小乘
爲漸。大乘爲頓。如天親菩薩涅槃論説。然
法花信解品疏花嚴等爲頓。若初小後大總
爲漸教。然考義意。此亦一切大乘並名爲
頓。望菩薩説故。然望小乘漸悟之人。即法
花等且名爲漸故。統略云。唯小乘教名漸非
頓。諸大乘經幷具頓教也。半滿者。出涅槃
經。半字滿字也。常無常者。無常是生滅法輪
常是無生滅也。此如法華及中論明
  三法輪義
三法論者。依法花經信解品説。一根本法輪。
二枝末法輪。三攝末歸本法輪也。法花遊意
云。一往則花嚴爲根本法輪。自花嚴之後。法
花之前爲枝末法輪。此經屬攝末歸本云云
義疏二云。法花以生乃至涅槃是收末歸本一
乘輪也此三法輪略爲二種。一根本謂一
乘教。二末教謂三乘也法華玄
第一
又廣爲四句。
一根本非枝末。謂一乘法。二枝末非根本。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