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正觀略私記 (No. 2298_ 珍海記 ) in Vol. 70

[First] [Prev] 195 196 197 198 19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298

大乘正觀略私記
 沙門珍海記之 
夫以。至道冲邃迷者彌多。專憑師宗粗示
方隅。明識君子以自悉之。將啓宗旨略有
三門。一正觀大意。二諸門分別。三總結宗歸
  第一大意門
問。中道正觀大意如何 答。大意難彰。且寄
人示之。淨名玄第六云。有二種人。一者學
無所得觀意。乃虛玄方言不足。二者但分別
法相。失顯道正宗。今欲令文義兩明。玄事
倶得故。開此階級也文 文義要大
意門引之
言玄事者
卽理事也。諸法相狀彼此各異。故名爲事。理
實希妙。言亡慮絶。假與玄稱。然事理二。二
而不二。現事去來。卽無生故。如肇公云。道
遠乎哉觸事眞也。又事別法正者亦是中道
故 由此應知。玄事無二 問。若爾何故玄
事倶得耶 答。此是因緣理事爲二。不如
毘曇。理事恒別 問。所言因緣玄事如何 
答。雖有數意略有三番。一眞俗分別世諦
之中。諸法別異名爲事相。眞如平等。無有
分別稱爲理也。二通別異。若眞若俗。但是
道理貫皆名爲理。若於世中。所有人物本末
緣起。隨事各異乃名爲事。如本事等。三隱
顯異如因果等。作用道理各各不同。深細難
知。利智方見。稱之爲理。若眼所見去來等
事。乃名爲事。如因緣品明理無生。去來品
明事無生等。此中玄事。正在初門。然眞俗
者。若有若空。皆是用門。判爲教門。卽名事
也。由敎所入非空有理。乃名玄耳。今欲人
敎理倶明。修因得果故。玄事兩明也 問。
玄事雖兼正意在何 答。雖兼理事。意在
於玄。設敎本欲令入理故。故中論第二
重牒八不云。問。有二種人。一者悟大乘無
所得意。而不解數論名敎。二者精識一切名
敎。不學大乘無所得意。此二人中何者爲
勝 答。耳目之徒。言識一切名敎者勝。今
以理論之。雖二人並失。而前者爲勝。何
以知然。佛雖說一切名敎。意在無所得一
相一味。謂離相解脫相 問。弘經通論。須
科文釋義次第生起。詳定違頁會諸同
異。云何一向作無所得觀耶 答。考尋聖
人興世。諸所施爲爲顯中道。令因中發觀
滅諸煩惱。若存著語言。傷佛意也。又百
年之壽朝露非奢。宜以存道爲急。而乃急
其所緩。緩其所急。豈非一期之自誤耶
言二人倶兼失者。各依一途互失敎理故
是失也 而前勝者。且取存理爲勝。考此文
意。理應倶兼。方乃爲得。若敎理倶存。乃是
眞無所得也。數論名敎者。毘曇爲數。成論名
論。其阿毘曇正在小乘。然實通大小。故疏
第三云。一者毘曇通大小。如阿含通大小。
又攝大乘論云。分別大乘義。是大乘毘曇。
羅什云。吾造大乘阿毘曇。有勝迦旃延子
云云又現行法相大乘對法等論。正是大乘
阿毘曇也。今檢文旨應有三人。一者名敎
學者。二者是正觀學者。三者敎理兼學。然
此三人。前二爲失。第三爲得。於前二中。正
觀猶勝。又敎理倶明者。卽正觀學。故唯爲
二。若於無所得中自論三者。三人還是一
無所得學者也。今安。大乘無所得中。若樂
廣者。應學名敎。於自宗中。科文釋義。詳
定違順決斷分別。法相名敎。又依淨影等
義宗應學名敎。若樂深者。唯可學習無依
無得。若深識記持者。應依第三深廣兩兼。
若淺學無所得者。語言麁荒。皆似戲論。甚
爲無益。但可科文釋義。若智利推度者。但
取片言而意志未契。幷是增上慢。或恐墮
邪執。唯可尋文漸漸思量。若得要文要義。
方可明首尾而會大乘宗
  第二諸門分別
欲明宗旨。略有十門。一明立敎。二*者顯
師宗。三明宣通大槪。四立宗本敎。五理內理
外。六法門名敎。七遣蕩究竟。八道門宗極。
九佛道遠近。十大乘無礙門
第一立敎門
問。今宗立敎如何 答。立二教。謂聲聞藏菩
薩藏也。具有十門二敎。如敎迹義。又依法
華經立三轉法輪。如中論疏明。一意云。三
輪法輪收義不盡。非正所用此義未決。今
且置之。依文推義。三轉法輪盡一代。若爾。
二藏三轉並是所用。又依五相略經攝大乘
論。明三時敎。與法相宗。本同釋異。若依智
光亦立三時。與嘉祥宗亦不相違。此等廣
釋如文義要
 文義要第一云。佛初成道時。爲提謂等說人天敎。
 又爲縁覺説十二因縁。又金光明等。以佛徳爲
 宗。何不立人天敎並縁覺藏佛藏耶。答。佛説諸
 敎。但爲立出世法故。結集經者唯爲二藏。不別
 立世間乘。又約禀敎人故。唯立二藏。縁覺及佛
 非禀敎也。又云。今以二藏爲正。三轉是傍論。
 非攝敎之宗。大乘玄論。專明二藏無三輪義。知。
 判敎正在二藏。彼三輪。且依法花信解品立之。
 答法華已前。諸方等大品諸部般若。不説一乘故
 非根本。非小乘故亦非支末。故不盡也云云。又
 釋中論三段。配釋三轉法輪。故知。三轉亦是通説。
 非局一部耶。答誰言三論唯局一部。但言傍論
 非正意耳。又云。法華遊意。一往則花嚴爲根本。
 自花嚴後法花前爲支末。法花屬攝末歸本。若
 准此文。般若等是支末也。又云。法相有空中三時。
 今宗意許之否。般若卽偏空説。又以三乘爲究
 竟。並非宗意。若不許之。深密大乘滿字。何背其
 旨乎。答但取經説。不許別人解耳。又引法花
 玄三。述攝大乘及五相略經説云云
所以立二藏者。今欲廢四五之妄談。顯一
極之玄宗。攝敎最長。立宗至極而已
第二師宗承習
始自馬鳴龍樹。終至關河山門相傳不謬。
師宗有。延興和尙明惠內由。妙辯外流。
周包南北。廣達古今。六宗七宗之説。陶冶
無餘。四時五時之談。賓主人盡。撿搜衆
異。次擇其花。承受一師。以盡其妙。
肇先賢。問轍而不委。覺衝之明匠。並講
而不如。雖復均正與法師倶長山門。然大
渲。專制作唯和尙而已。我朝道慈・智藏
兩徳。受洪業於海西。傳遺風於東域。願曉・
智光名賢。多禀其幽致。盛流彼芳訓。無相
大乘之起。良其有所由矣。夫零根解佛
性理長。亦闕承習見佛
性義
興皇講論文。開
序以顯師宗見論
迹義
如言學問之體。要須依
師承習。又云。欲示關河相傳。師宗有在
其間得失。思而可辨。師資相傳。具見餘文
第三宣通大槪
嘉祥大師。敷演經論製作玄疏。辭吐珠玉。
理窮淵泉。隨縁轉側。義勢多端。破邪顯正。
唯益爲定。今方指事引文。以顯形勢非一。
一者仰推聖意不敢自決。如法花疏釋三
不退云。經論不同。難可詳會。又勝鬘寶窟
中。釋變易位分云。位義難知。憶生罪過
云云此等皆是仰推聖意。而不敢自取耳
問。深密解脫經云。增長善根集論智者。聞
我法音能如實知。若不種一切增上善根
*者。信於我法。恭敬我法。而作是言。我信
佛所説修多羅甚深相。依定相應難見難
覺。而我不知。默然而信。菩提甚深法相甚
深。唯佛所知。非我境界。是人不能如實修
若准此文。推佛所知云非我境
者。是不能如實修行。今何以之爲大師徳
耶 答。阿難問宿業。世尊入靜寶。彌勒疑
端相。妙徳作謙讓。況復對藏唱地法難
影。龍樹點羅漢作佛。上聖旣爾。誰言不
足。其知不説。何必愚乎。或顯佛智高迹。
或示法門甚深。或布謙讓徳。或呵上慢失。
又彼所引經文結云。彼諸衆生。依因彼故。
功徳智惠增長滿足云云 卽顯信佛悟自謙
之徳。當知。此經説。初心菩薩。以信力故入
佛境界。雖不能如實修地上所行。而由信
力。遂得入初地。如法華云以信得入也。以
此思之。不可爲難矣已上仰推之
釋一
 二者前後
同異。大自靑裳之歲。之自首之齡。鑽仰
累年。陶練彌深。功顯稍廣。累思轉明。六十
二迴之抗論異聞。日多三百餘遍之覆講。悟
入漸遠。或陶汰本解復加修飾。或覆叙先
習。小改義勢。有開異門解一義。有以多
義成一文。遂使前後所製文義。或同或異。
然則學者。隨宜並用。或復有時擧興皇所
解。而與自釋異。或於出什師義宗。而更
致取捨。如此同異。皆可依其義門會之。
又復大師自會異釋。學者當得其義勢矣。
如釋八生一生菩薩。前故異論後方隨旨。
又解八不。前依山門。後辨新通。又法花統
略。叙六意。顯前後所解。或同或異。至解
法花論。列三出疏。表各有所據。如此同異
學者可不悉耶。已上二牒已竟。三者破申
具足。疏第一。述興皇大師語云。適化無方
陶誘非一。考聖心以息患爲主。統敎意
以開道爲宗云云初二句顯敎門衆多。考
心以下以二轍解之。謂破病顯道。今
案。二門各攝諸敎。謂皆爲破病全是顯
道。然在言説增減或異。又如法花論破十
種病明十無上等。即其義也。又解八不
有三種方言。前二依破病。後一是顯道。靑
目用破病釋論文。羅睺用顯道解八不。破
申如是三牒
四者隨縁轉測。重牒八不云。自
有二諦爲敎不二爲理。若以二爲世諦。不
二爲第一義。世諦是敎第一義爲理。皆是轉
側適縁。無所妨也文 疏&T047368;云。轉
者猶如轉勢也
適縁者
謂隨根縁。如大師自釋。亦應得有隨義
轉側四牒
五者義門通別。疏第一云。邪見有
二種。一別邪見。謂撥無因果。二通邪見。以
其所見不正故名邪見。二諦章上卷云。言
通別者。所依於諦則通。迷敎於諦則別云云
委釋
如文
佛性義云。衆生草木皆有佛性。*並得
成佛。此是通門。若論別門。衆生作佛草木
不成。取意。諸如是等通別義門。或隨寬
狹。或依傍正。又復顯密麁細等義。皆屬此
五牒
六者部異理同。法花統略始云。余
少弘四論末專習一乘云云先後時別。經
論部異。子本相成。其旨遂一。先以經解論。
以本成子。後以論釋經。以資顯師也六牒
*竟。
上前後同異門約義異。
今約所傳部別也
宣通大槪。宜須悉之
第四立宗本敎
問。今宗以何爲本教 答。智度・中・百・十二
門也 問。若爾應言四論宗。何云三論耶
 答。中論玄答此問略有八義。第一云。一
一論各具三義。一破邪。二顯正。三言教。以
同具此三義故。合名三論。第五云。此三部
同是大乘通論。故名三論云云餘可依文
知之。良以具有四故。叡師序云。尋斯四者。
眞如日月入懷。無不朗然鑒徹矣云云
均正師造四論玄。然但言三論。又有所以。
如依第五義。法師欲遍釋諸部故。廢別取
甚有由矣 問。三論以何經爲本耶 
答。此有三門。一者論初標八不。八不雖散
出諸經。而正擧二經。謂瓔珞經佛母品。涅槃
經師子吼品文也。故知。正申涅槃瓔珞二經
部也。二者以般若爲宗。故八不義云。故相
傳云。中論是釋論骨髓也。四論云。玄義
文亦同之。智論既解般若一部。故知。此論
正解般若。然名通論者。不解一部文。但
以般若實相正觀以爲論宗。 然般若最大
故義含諸部。論中亦引花首之文。兼釋涅
槃之義。 故名通論。 然正以般若爲論宗
歸。日本古徳。謂三論宗爲般若宗見。三
者一切大乘以爲論宗。此論既是大乘通論。
以花首經三是之偈。顯一部大乘。又釋涅
槃悉有佛性。十二門論初明六義大乘。通
冠諸部。故知。三論非唯般若。四諦品疏。大
師自云。此偈即釋涅槃經文。故不應言但
申般若問。於三義中以何爲正 答。
初義即是第三之支條。但以二義論其宗
趣。或但般若或通諸部。此並有證。故中論
並十二門發初。引般若經釋論宗歸。中論
疏釋引般若文。既有六義。一者波若大乘
始故。二者諸大乘中最深大故。三者般若正
顯實相。洗有所得。開發正觀滅諸障故。
四者江南大令師爲得道經故。五山中大
師云。論正解般若之心故。六者趣引一文
不應&MT10769;略抄初後各一證通諸經。中間四
證正是般若。雖是二義共應用之。以般
若爲正。以一切成之。又一切部雖是所
用。而般若義大。由此應知。二義一
第五理内理外
淨名玄第六云。興皇大師云。今自有三轍義。
一者理外義。二理内義。理内一切法是因縁
義。理外一切法非假名義。是故爲異云云
二即是有所得無所得義。佛性義中。以有所
得皆屬外道。若無所得乃名内道。即是論
外。與論主二家之義也
第六法門名數
夫無得之得。則名相不壞。無住之住。猶階級
宛然。是以諸法群分精苑各異。義用塵算巨
細不同。 十番四重之二諦十對四種之二智
五佛性般若。十種一乘大乘六義。五種四重
淨土。有量無量四諦。有爲無爲般若。空不空
二藏。*又三假三中四假四中。及一中一假圓
中圓假。五住二障。二種生死。八識二空三性
等。五十二位。五忍六度三種不退。五重並
觀佛果三身涅槃四徳。是等諸經義門。皆
依經論*並相承義。一一皆應尋之
第七遣蕩究*竟
涅槃疏第十八云。衆生佛性。非内六入非
外六入。内外合故故名中道。山中師自云。兩
去不成中。兩來不成假也。今釋此文者
明。上非内非外。此是雙非内外。下云内外
合者。此復明亦非。是非内。亦非是非外。一
切遣蕩。故云非内非外。内外合故故名中道
 此有二意。一者爲破病故。言内破非内。
言外破非外。若入此門。凡有所説無不破
病。二者爲顯正道離言。如引華嚴言正法
性遠離一切言語道也。故言内外者。謂非
非内非非外也。由此古人言。大師立義不
知所去者。裁見此一門而已。應知青
論宗。且依此門
第八道門宗極
夫以。至道無言而無不言。般若無知而無不
知。不動眞際建立諸法。諸法即眞際故云。
生死之實際及以涅槃際。如是二際者。無
毫釐差別。又引華首經云。衆因縁生法。我
説即是無。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云云
不一一即三世。一往釋云。因縁生法無有
自性皆屬因縁故。既無自性。即是空也。因
縁生法。爲衆生假説。故即是假也。自性無
故離有邊。假縁有故離空邊。離二邊故名
爲中道。此依青目論意一往釋也。而大師
具解云。有無及不二 此三皆假。此有二意。
一者三種皆言説故。言説皆假故。無。二諦
義云。一切言説皆是假故二眞俗不自。
眞俗是非眞俗之眞俗故。眞俗是假。非眞俗
不自。非眞俗由眞俗故非眞俗。故非眞俗亦
是假。論疏重牒八不則有此釋。此是相待因
縁。若四縁生唯是有爲。若十二縁唯是内法。
其義是狹。相待義寛。故就之以釋。二諦義
云。假有假無是用假。非有非無是體假。有無
是用中。非有非無是體中。復言。有無非有非
無 皆是用中用假。非二非不二。方是體假。體
中合有四假四中。方是圓假圓中耳所言
四者。一有。二無。三非有無。四非二非不二。
此四皆假皆中也。 又空無性實有於假名。
在義始正故名圓中。 此圓中即是宗極 
問。 若爾何故釋涅槃經内外合故故名中道
文。云一切遣蕩乎 答。大師自引山中釋
云。兩去不成中云云 故知。非定兩非名爲
中道。然顯別義唯用遣蕩故。涅槃疏第十
六云。然此文辨中道以正爲中道。若是見
空見不空。 此是正名爲中道。 若餘以兩
非爲中道。今明。此猶是偏。兩非對兩是。今
取兩斷者。則是邊是非中道。今此中明。中
者空有具故是中 問。前文云。體用者其
義定耶 答。疏云。爲欲釋論文中假故。一
往立於體用云云 體用只是理與教也 問。
眞如法身佛性涅槃常樂我淨等。亦是假名
因縁法耶 答。此亦是假因縁法也 問。法
性自爾是聖教説。云何假耶 答。非四縁所
生故云自爾。此亦對因縁生法。説爲非縁
生。亦爲自爾。此即猶是相待因縁。又復常
等皆縁成假。謂以樂我淨。説之爲常。離樂
我淨。即無常自性。如常既然。樂我淨等。皆
亦如是。勝鬘寶窟即有此義。淨影大師。勝
鬘經疏釋此義云。是因縁常。非定性常云云
淨影云。不空宗故解第四宗。眞諦云。相寂體
云云 雖立不空亦許是假。亦云。自相自
性是空。故知。二師同許此義 問。既有四
假四中。爾者倶是至道歟。爲當非二非不二
體中爲中道歟 答。一云。非二非不二。乃
是至道。餘非正至極不爲至道。二云。非
二非不二。是四重二諦中第三重眞諦。第四
重世諦也。以離言寂滅。乃是第四重眞諦。即
爲理也。前三皆是教門。若爾非至道。若以
有無爲教。不二爲理。是利根境。此*即不二
爲理。若望中根。非二非不二爲理。考此意
者。但是教理相對爲至道。非必非二非不二
爲至道也 問。且有與無是教也。非有非
無是理也。若但以不二體中爲中道。有無
二用非主道耶 答。宗家以有無爲言
教。未見有無爲理。若望此意。有無非至
道也。三云。有無爲教。是一往義。故云轉側
適縁無所妨也云云 爲對由來有無爲理
故。以有無爲教。以非有無爲理。引彼令
入理。然實論之。有無並是佛智所縁。因縁
二諦。亦即是中道。以一圓中以爲至道。如
空含萬像。海納百川。此道圓正。名爲至道

第九佛道遠近
肇公云。道遠乎哉觸事而眞。聖乎哉體之
即神云云 眞者眞理。神者覺知。覺眞不遠者。
則成佛近矣 重牒八不云。以階級之無階
級唯一無生觀。無階級*之階級故。有五十
二位不同云云 准此。若得無生觀者。初心
一念即成佛道。智論亦云。神通乘者。一聞
般若便成佛道 問。説神通乘云。曾於無
量劫積集善根故一聞即得道取意既無量
劫積集善根。云何速耶 答。有所得修經無
量劫。若無所得一念便成佛。故云神通乘。
若不爾者何異馬乘 問。大師不引之。何
汝恣引證耶 答。大師釋前已出畢。又欲
更知者釋仁王經一念信此經。超百劫千
劫十地等功徳文云。超百千劫有相十地
故知。無得一念超無量劫有相十地。即神通
乘也。又疏第三引大品云。菩提易得耳。以
一切法無生即得菩文第二十四
卷文也
 問。壞三
大僧祇而一念成佛歟 答。不壞三大而
一念成。法花玄第九。明三世無礙義云。乃
至一劫攝一切劫。一切劫攝一劫。以有因
縁無礙故。得如此也。若有定性何猶能爾
若望此義。以僧祇爲一念故。成佛速
也。若望一念無生者。直是一念即名佛也。
而約階級不壞者。亦經五十二位。約不
壞時。亦經三祇。長短無礙。即無所畏。此宗
亦有超悟菩薩。如法華疏。此義廣論如文
義要
第十大乘無礙門
疏第三云。又中是無礙。眞諦定絶。遂不得
不絶。既其是礙。云何名中文 此詳他師眞
諦四絶義也
 第
四云。令此觀心。於一切法通徹無礙 二
諦義云。有所得定性義如此耳。乃至如是。
眞俗皆是障礙法門。今明。諸佛菩薩無所得。
空有因縁無礙云云 佛性義中。釋衆生不成
佛草木成佛等云。無性不得。是故得名大
乘無礙云云 大集經中。 説菩薩出要名無
礙法門第十
四卷
淨名玄第三第五同*之。疏第四
并四論玄明容入義。或引釋鏡入寸瓶。或
懸寸鏡照萬物爲喩。 或引夢境爲喩。
法花玄第九。明三世無礙義云。以有因縁
無礙故。若有定性何能爾云云 因縁無礙
者。法性無礙也。無定性者。遮執性也。又云。
菩薩得諸法實相所以能如此也云云 二諦
章上卷云。只就有中一切法無礙。如華嚴
所辨。三世無礙。淨穢長短佛刹無礙。得無
道。使諸法無礙。良由諸法無礙故。又
云。以諸法自無礙故。菩薩得無礙觀。得無
礙通。得無礙辨云云 今考此等文有四種
無礙。一諸法無礙。二正觀無礙。三身通無礙。
四言説無礙也。又諸法中。有法無礙空
礙法中道無礙。又總言無礙者遣情無礙。
離障礙故法性無礙法自爾故。又大智論第
三十云。以智慧力。能以千萬劫爲一日。如
毘摩勒説七夜爲劫壽云云 又五十云。佛
有無礙解脱。菩薩有不可思議三昧。能令
多時作少時。少時作多時。亦能以大色入
小。小色作大等文凡諸無礙。皆以法性無礙
爲本。無得正觀。要在於斯
  第三總結宗歸
今略擧要者。在文八不偈。在法一圓中在
説。強名在觀。即事在空宛然。宛然者如本
也。無礙也。如説有即爲空等也。凡今論者。
是窮深大教。滿字了義論也。教無不攝。理
無不盡。況復無生正觀清而又明也。三解脱
風。拂戲論之塵。一圓中月照正觀之水。弘誓
勇猛安愼百萬之僧祇。證入無礙不隔一念
之頓證。然則空有宛然。性空不捨幻有。中
假常通。言説即寂滅也。一相平等萬有如本。
如此信。即初心佛。如*是悟者。即初地佛。
如此達者。即是等覺。如*是窮者。即妙覺也。
正觀旨歸粗況如斯
正觀大意一卷
 長承三年正月十五日 沙門珍海私
 右天文十二年十月十三日。 於南都東大
 寺。以觀音院御本馳惡筆。是併爲三論結
 縁也       求法沙門快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95 196 197 198 19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