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一乘佛性慧日抄 (No. 2297_ 撰 ) in Vol. 70

[First] [Prev]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297
一乘佛性慧日抄
 元興寺沙門宗撰 
夫入於一心大有二門。一三乘五性敎。則法
相宗。二一乘佛性宗。如三論敎。然以性欲
萬殊隨根非一。原乎其本何有。故
今隨敎總觀聖心。隨機攝化終入一道。以
此爲宗。群生不窮大悲無限。力用奧弘衆機
斯應。豈捨一分圓果。今少論
問。彼有所得三乘之家。遠憑補處彌勒無著
近承護法難陀等賢。依於深密等經瑜伽等
立五性有情佛性有無不同。謂聲聞種
性。獨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性。無佛種性。
三論所立其義云何。答。此無所得一乘之宗。
遠憑寂光文殊龍樹。近承提婆淸辨等聖
𣵀槃等經中觀等論於五種佛性。開
示一切衆生悉有佛性。謂境界佛性。觀智佛
性。菩提果性。𣵀槃果性。非因非果正因佛

問。玄藉難解因何觀聖。答。三門分別。初述
因起。次明名體。後辨有無
縁起第一。問。三乘一乘五性佛性經論不同。
西方此土自古迄今執見各異。如來在世圓
音一演異類等解則不論。聖泥曰後是非
旣深。爰自慧日遐照法海東流以來。凡如
是論何晨誰起。答。晋道場寺釋法顯。本姓襲
氏。平陽人。始立一分無佛性者。故名僧傳
第二十六云。晋隆安三年。從長安西入
。義凞十三年冬。於道場寺譯泥洹經
云除一闡提皆有佛性。由斯什公入室。宋
尋陽廬山西寺竺道生。本姓魏。冀州距鹿
人。玄心獨悟。叡哲若神。卽造佛性當有等
諸論。高致識者聽其言咨嗟歎息也。
嫉勝之倫以爲矯意。廣説如傳。遂歎仰憑
大𣵀槃及法藏經破曰。一切含生之類皆有
𣵀槃正因。一豪之善皆鍾菩提。誰非成佛
故名僧傳第十。高僧傳第五云。沙門法顯除
一闡提皆有佛性。生曰。稟氣二儀者皆是
𣵀槃正因。三界受生蓋惟惑果。闡提是含生
之類。何得獨無佛性。 蓋此經度未盡耳。
顯所得經尙多未譯。於是舊學以爲邪説
顯衆擯之。生於大衆中容誓曰。若所期
謬。諸佛菩薩當我餘齡。經文若至。一
講説。便師子座隨化。是所願矣。高僧傳
云。若所説反於經義。請於現身卽表癘疾
若與實相相違背者。願捨壽之時據
子座矣。文帝勅問僧正。生法師理思殊人。
詎宜擯遣。答曰。後生好異。此而不治大法
滅矣。仰 陛下放此一人建三寶。遂入
吳中虎丘山東寺。學徒追從。旬日之中五
百餘人。其年夏震。龍光寺佛殿龍升于天
光影西壁。時人歎曰。龍旣已去。生公必行
矣。龍光寺舊名靑園。因此改之。義凞中天
竺沙門曇無讖齎大𣵀槃河西。河西王沮
渠蒙遜。以僞玄始十年十月懺譯出。得
三十六卷。元嘉五年傳達京師。聖行品以下
云。一闡提者不信根。雖善根猶有
。龍光寺學人請講新𣵀槃經。道俗翕集
千有餘人。立義已畢。舊學深愧。竟無往復
遂不成講。七年還住廬山蕭然自得矣。學
侶雲從。聲華日遠。乃至遠近傾請講新𣵀槃
白黑雲湊瞻敬無極。至闡提有佛性之文
怩惋。及講經畢生吿衆曰。貧道忍
此經。今果所願矣請自此辭。言畢憑
禪定。四部衷慟驚震朝野。廣如兩傳
此觀之。凡據三明勅佛性以爲遺言。四
依賛悉成以爲眞了之時尙多怨嫉。況乎
末世豈有信矣。如聞西方生公獨悟大衆
之。吾朝現見於法相識者旣多。於三論
求者甚希。山茂松柏栴檀。川多
金銀。時節之理爾耳。玄奘三藏入
室神昉法師種性差別集上云。如來高唱隨
機不同。相傳各異。或説一切悉有佛性。如
佛性論寶性論等。或説一分定無佛性。如
伽論莊嚴論等。前秦之代。童壽已前立五性
絶無諍論。童壽門徒有竺道生。依法藏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蒙遜之世。曇無
讖法師翻出𣵀槃。由此漸立一切衆生皆有
佛性。至於陳代家依同説。後以大唐貞觀
四年朋友三藏翻大莊嚴論。立畢竟不
般涅槃。遂以貞觀二十一年木叉提婆翻
瑜伽五性別。亦同朋友。今於此國猶有
新舊兩宗別行。皛知悉有佛性圓敎自生公
始一分無性隘言從顯師起。人承如是。聖
説如
問。有所得家建立一分無性有情何所
。答。爲示佛徳無盡故。玄奘三藏譯
親光菩薩佛地論如是廣説。問。所立尤理。若
一切生皆成佛者。諸佛功徳應當有盡。無
所度故。卽違自敎如來常住。不益常
世間。本期度生佛果故。答。此難自
害。衆生無邊佛徳無盡。竝是佛説。因何偏
佛徳無盡而迷衆生無邊。若爲無性
智無限。一分有性今應度盡。過去之世無始

問。衆生修道盡成佛者。其最後佛即無
大悲。云何滿行。答。子擧弘廣邊邪
之徵以起如來置答之問。今反質答。最後之
佛無所化故無慈悲者。最初之佛無能化
三學。止觀以敎爲先。尸羅三歸爲首。
旣無先佛卽無敎歸。無歸何有三學
若無三學何得道。若以後佛無所化
一分無性。亦應先佛無能化故卽立一分
無因成佛。此問非俱不佛性一乘。抑亦
佛法。有所得宗成立一分無性有情
意在此矣
問。聖者龍猛深有宣説。諸佛爲小非
。説必有由。故法花云。爲一大事故現
。何因縁故説於佛性。答。聖天門人天親釋
曰。能破五障五勝徳。是故如來深説
切衆生悉有法身佛性。故眞諦三藏譯。世親
菩薩佛性論如是廣説
問。其五種徳五勝利何。答。五障。一下劣心
謂諸衆生末佛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甚深之理。不
自身必定當佛身之義。卽於此身下劣
。不能發起大菩提心。令其發心捨
劣下意。是故佛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二高慢心
謂有衆生曾聞佛性。因此發心捨下劣意。便謂獨我
佛性而能發心。他者不能。作輕慢意。破
故佛説
悉有佛性
三虛妄執謂諸衆生以此慢
本無人我人我執
新無怨憎怨罵想。起此二種虛妄執故正智不
生。今除此執正智故。佛説佛性。佛性即二空所
顯眞如。逹
此離
四謗眞法一切衆生由二空淨智成
就。不佛性或以不
二空謗眞如。淨智功徳
皆不成就。爲此説
五計我執謂諸衆生由
佛説
有佛性。明知虛妄過失眞實功徳。即於衆生中
大悲心。無彼我想。能除我執。故説佛性
五功
徳。一起正懃
劣心
二生恭敬
慢心
三生
此云智慧
虛妄執
四生闍那此云正見。由此俗智
能顯實法及以功徳法
故。翻
眞法
五生大悲大悲故慈念平等而翻
。由佛性故觀諸衆生二
無所有自愛念。由般若故捨凡夫執𣵀
成就佛法。由大悲故捨二乘心生死
成就衆生。由二方便無所住
退轉速證無上大菩提。廣辨如
若據正玄
寄大智論更有十義。恐繁不述。聖依
大因縁故。師子吼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凡有心者悉皆當阿耨菩提。乃至廣説。
無所得宗宣説一切衆生悉有一乘佛性。大
意如
名體第二
問。法相所立五性顯然。三論所開五種佛性
名體如何。答。十二因縁不生不滅名境界性
菩薩觀智爲觀智性。觀智明了之菩提
菩提默寂稱之涅槃。其十二縁未曾因果。亦
境智。猶絶心言。强名正因。卽是第五正
因佛性。十二因縁是境界體。因位二智爲
智體。智徳之有名菩提體。斷徳之無卽𣵀槃
體廢詮眞如稱正因體
有無第三
中有二。初依內明遣虛存實。後就因明
破邪顯正內明第一。法相所推五性各異。三
論所説五種佛性。若一一性有衆生界。若五
皆具。答。總説皆具。亦有何妨。如是五性。因
縁一法轉而爲五。無別體故。別談第五正
因佛性一切平等。所餘不共。縁正體用是差
別故
問。五旣不具。云何先言五佛性示衆
生悉有佛性。答。凡明諸法亦有兩門。一從
體起用門。二攝用歸體門。先寄攝用歸體。後
從體起用。故不相違。問。若爾唯説一法
界性其義旣圓。何以勞開五種佛性。答。此
五佛性𣵀槃中止釋師子吼故説此五。故
嘉祥言。爲縁正境智智斷之差別故説
五佛性。此釋意謂。説一正性一切悉
有佛性。開五佛性於衆生有無差別。問。
此義亦何。答。唯説衆生悉有佛性。未
因縁因之別。故開五性彼覺悟。正因佛
性平等共有。縁因佛性有無不同。精進速證。
懈怠遲入。乃至定性無性發心同進一道。其
旨雖多大況如是。是義玄妙。具如別章
問。如聖教説。諸佛出世唯爲衆生悟佛知
。其佛知見謂令知種別之法。非
何異啞羊。既有與無法爾不同。因何浪謗
聖敎雜有性無性。答。玄不心。直就
論。子執一切衆生之中一分有佛性一分
佛性。汝旣明知諸佛本願利益生界。慈
父遣言大𣵀槃言。八地獄中受苦衆生。一經
其耳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響。應時離苦得
天上。又言。若聞一闡提等一切衆生悉
有佛性信心。是名一闡提。卽墮三惡
。具如下引。一經之福尙其如是。況至信
矣。不信之罪猶如向也。若信一分衆生定無
佛性之説何福利。若不信者其福如何。
請示翻前順後誠文。若大乘中無明説者。
汝所執義永滅生界似敎非敎因何勞論」
問。設無明證理本定耶。答。此旣世親菩薩
過同外道。也。何不之。故𣵀槃説。小乘經
中無。大乘經不一切悉有佛性。經雖
説。若説實有是人眞我弟子。智度論云。若
使十方雖佛。若説實有是人得
量福。縱令如來雖一分衆生定無佛性。猶
於廣佛性理何罪。況乎據
者耶。六道四生皆是父母。三界九地誰非
兄弟。故菩薩戒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
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之受生。六道
衆生皆是我父母。乃至廣説。不孝之重內外
載考妣之處有何怨敵。强令二乘定性永
滅無餘。一分衆生常憂輪廻。竊以世賊唯殺
一生後際。唯滅生身法身。三
乘學者永殺於三際。終滅於法身。甚可
哉。晨蜉之語命。夢蝶之議乖。因何不
常沒中。抑令永滅深可哀矣
問。老莊有別其途無二。況乎釋敎豈有
哉。何故兩宗有性無性如是差違。答。於
常二。於解常一。諸佛出世唯爲一事。一切衆
生出纒入道拔苦之鑣駐於十二。與樂之源
於八萬。離派無邊。因果深統乎千區。雖
因果繁。佛性唯貫乎萬像。良由諸佛本願群
生所依。諸聖敎中因有縁正果有遠近。縁
謂自乘相應善等。正謂八識如來藏性。果近
謂無𣵀槃因人天樂。求羊鹿別二乘
。遠謂五乘縁因皆至佛乘。五性正因齊
佛性。執近而迷遠不法華一乘。執
縁而迷正不𣵀槃佛性。遂使道分六區
生有四趣。皆謂握隋侯之珠輪王之寶
若解不二豈有殊歸
問。皆依聖説。何偏爲迷。答。所化根機有
未熟。能化説敎亦有權實。由斯初時施鹿
林中阿含等敎。宣説麁心而唯説六。不
七八空佛性識。故説三乘無學身智實滅。一
分無𣵀槃法。禀敎之類根未熟故。第二時
中。耆闍崛山深密等敎。始顯細識而唯説
八。不八識則眞佛性。故説定性二乘必
𣵀槃。一分無𣵀槃法。機猶未圓因
故。於第三時過三界。於一切法自在無
碍。神足力通。密嚴土中密嚴等敎。方具究竟。
顯了八識則是佛性。法花説縁因之遠果。令
二乘知實所。𣵀槃説正因之究竟。令一切
佛性。故説二乘無滅。一切衆生悉有
。凡是有心皆定當無上菩提。根縁旣
熟。性欲亦定。堪圓敎當果故。攝機寬
狹義理淺深分別如是。智光菩薩三時理亦
違。習初時敎諸部小乘。唯知六識
七八。況乎自心本覺佛性。故或雖無性
佛性因修成佛。學第二時諸三乘者。唯
八識是識卽如來性。故許五性
八識。未心皆成法身。是卽口言
識所縁唯識所現。猶迷唯識之妙理也。禀
第三時諸一乘者。具逹八識卽眞佛性。圓信
五性定當諸佛。三乘學者執縁謗正如
象。豈非迷哉
問。不知識性何爲佛種。答。唯識論云。三乘
五性平等雖一如。八識非是法性。法爾
別有有爲無漏智種。依付第八識自體分
眞佛性。若有得佛若無不成故分五性。」
問。所依如何。答。善戒經云。本性陰界六入次
第相續無始無終。法性自爾。是名本性。瑜伽
論云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是相。從
始世展轉轉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
。地持攝論大意亦同。賴耶內六處中。第六
意處功能最勝。故言六處殊勝。含藏一切無
漏種子。言如是相智種。非始名之無始。非
無爲法展轉來。非薰習法爾得。善戒
經等敎准之應
問。所立有道豈非盡理。答。彼分應爾。器有
限故。觀一乘宗推全非也。進害所依文。退
諸餘敎。瑜伽論卽善戒爲所依敎。經云
陰界六入。釋論云六處殊勝。經論竝旣總擧
六處。汝別取第六處。四大五塵非是別名
三身四徳亦是總數。六處之言何別矣。經
云。陰界六入乃至法性自爾。此意擧陰界六
法性也。如𣵀槃擧十二因縁
。所依之經旣擧法性。能依之論何説
。汝取敎外種豈非文。旣迷依文
立義耶。違諸敎者略叙三説。大般若勝天
王分第四。最勝天王問如來言。因何得
微妙功徳及大威神。佛言。如來法性。在有情
類蘊處界中。從無始來展轉相續。煩惱不
染。乃至一切聖者。戒定慧品從此性生。蘊
處界者同善戒經陰界六入。從無始來展
轉相續。善戒次第相續也。如來法性。卽法性
自爾名如來性。明是善戒本性是理。陰界六
入是有爲衆生身也。二𣵀槃二十七云。善男
子。佛性者名第一義空。三佛性論第一云。因
三種。一應得因。卽三種佛性。唐攝論同。
諸敎皆説眞如佛正因本性 豈説智種
故依善戒智種
問。旣言次第相續。盍智種矣。答。擧能得人
而言次第相續。故波若云。如來法性在
性類蘊處界中。旣言法性。波若亦云如來
法性。豈非眞如。答。是有爲智種。何言無始
無終法性自爾
問。若爾論文何成。答。今謂六處擧事法。殊
勝取理性。眞如最上莫過。故言殊勝。彼六
處中殊勝法性。有恒沙性功徳故。有
。相者起信論相大也。呼能得人展轉
。能有理性六根。衆生無始傳來。非薰習
。言法爾得。亦寄瑜伽智種。猶自任
意。如搏生種
問。經論俱説理爲本性。草木亦遍。眞如法
性何以説之非本性。以此思之。稱
爾得豈非事之有爲智種。答。將此迷經
論必擧六處。有情所得法性説爲本性。猶
𣵀槃釋於木石心理名爲佛性。更

問。凡聖敎文。隨各所成水隨器谷應
也。別立何妨。答。維摩經云。不文字
脱義。三世諸佛説敎無量。宗唯一事。十方
聖勤修無邊。心全佛性。豈文之外自任
穿鑿其後學。誹謗一乘常處地獄。不
佛性常沒中。別立無漏有爲智種
二過。一違理。一切衆生同有理心。有
別因一分衆生無無漏種生無漏。若謂
要有法爾有爲無漏方生無漏。無即不生。
此同雨衆外道。有本定有。無本定無。無不
生。有不滅。具破如佛性論一乘章。二
敎。所違非一。且其所依瑜伽論云。眞如
所縁縁種子一切皆有。何因智種五性

問。違理應爾。瑜伽意別。西方兩釋。護法難
陀。今依護法。縁眞如智爲種。非眞如
即體種子。答。智種者。可衆生有無不同
何故論云一切皆有眞如所縁縁。問。彼是擧
所難能之意。所縁眞如一切皆有。何因縁
故能縁智種有無不同。非智種一切皆有
有種言無種故。答。凡爲難法必牒
答語。其瑜伽論旣自問答。彌勒菩薩豈迷
謬將眞如難者哉
問。是例同難。因何妄難。答。若爾應種子
有無之何故就障有無以答五種性
之所以
問。正應種子有無。但種汎隱之法難
知。故就有障無障差別立五性。故唯識
論顯此意去。然無漏種微隱難知。故約
性差別。答。此釋害文。論主旣自就
性。因何妄廻聲聞他文。非定證。佛
性論爲小乘説故。菩薩地復説一切有眞如
所縁縁。就障分性。旣明非言法爾五性。言
瑜伽叵執五性
問。五性法爾非是新薰。故唯識第二云。如
契經説。一切衆生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
叉聚法爾而有。界卽種子之異名也其惡叉聚
形如
食子落在地時多
聚。故以爲
答。佛光記云。准密嚴經。人天
等趣。常理爲性。眞如本性卽一一衆生蘊處
界。及世出世諸法種性。故言一一衆生有
種界。望差別種種界。非種種界
種性不同。此言法爾是本性故。非如性力所
知種種界小乘説定。於大乘中卽可轉故。
唯識疏云。此經是三乘通信之經也。眦婆沙
等前分亦有此文。明是三乘通信未了義敎。
一乘眞了義説。設大乘經。是隨轉理
之説也
問。如何得五性新薰。答。略述三説。一正
法花云。本無三乘縁行致之。乃至泥本一
等。作器別異。所受不同。本際亦爾。一等無
異。各隨所行成上中下。二大集經云。舍利
弗。譬如陶師未成器時不器名。菩薩亦
復如是。若未發心亦不名。三妙法花云。
佛種從縁起。是故説一乘。如蓮花色比丘
。因戲被袈娑聲聞種。乃至童子戲聚
沙爲佛塔佛種子等。得度因縁種種不
同。故知三乘種性新薰故有。非法爾有
問。若不無漏智種有情懃修入見道
。初無漏智因何得生。答。先汝義何。問。無
漏智種生無漏智。答。有漏位中元有無漏
見道智種子。體則無漏耶。當是無漏
之種子耶。問。種卽無漏。答若爾乳體卽是應
酪。酪卽以乳爲親因故。縱許凡位中
無漏種。不此種卽是無漏。如乳爲
子爲牙種。不乳中有酪子中有牙。何
凡位中有無漏種。種卽無漏。唯其所執猶如
外道。石中先有金性。尼俱陀子有丈質
具破如𣵀槃及善生優婆塞戒經
問子説理心本性亦同此過。答。法性離言。
今説行性理心。問。若爾因何生初無
。答。有漏多聞熏習種爲因得起。故攝論
云。多聞熏習所依。非阿賴耶識所攝。如
賴耶成種子。𣵀槃經云。無明轉爲明。有漏
無漏
問。若有漏法生無漏者。無漏之法亦生
。若爾𣵀槃還成生死聖却成凡。答。此宗
但説漏生無漏。非有漏無漏相生。因生
於果果非生因。若有此難。汝許有漏中有
無漏故。無漏中亦有有漏。豈得酪不
乳。卽不乳無酪性而生酪耶。聖無
凡之理。卽不凡無聖性而作聖耶。因
此例。誤其後學。凡衆論師。立義宗
者。必依聖説。大小雖別非見道已前。異
生位中成就有爲眞無漏
問。瑜伽論云。地獄成就三無漏根。答。應
當得。因中説果名爲無漏。非剋性也。猶如
乳卽説
問。我宗立義。法爾本有漏種子名生
自果。故因果理無雜亂矣。本無智種何生
無漏。答。豈得金不石卽不石生
耶。此如𣵀槃説。以水不酪。卽謂乳中先
酪性。不因異
問。無漏如明。有漏類闇。明闇旣別。云何得
生。答。佛旣釋已。𣵀槃經乳酪爲喩。乳性甘
冷。酪性酢熱。必先以酢熱性物之乳中
乳甘冷其性相違。漸令前前甘冷性滅
後後酪熱性生。以無漏敎聞熏習。與
相違。令前前有漏漸滅。於後後念無漏
漸生。非有漏中前有無漏。此如酢投
乳中乳生酪。非是乳中先有酪性。豈得
冷熱相違。不乳生酪哉
問。有漏輕熏。何生無漏勝解。答。箭竹生
角生於蒜。遇小縁力異類 相生。況聞薰習
種多劫薰習不無漏。因何唯信外道無
生。不如來説無明爲明。有漏
無漏耶。故順正理論第二云。唯約無漏
五蘊刹那無同類因而得生起。若大乘義
刹那者。出何經論五類耶。旣後
破義別同前。如預流果人不

問。若爾三論眞如種子所依如何。答。聖説非
一。如上略顯。金剛三昧經云。信自身中眞
如種子爲妄所翳。捨離妄心淨心淸白。知
諸境界意言分別。曉法師釋。信住自性佛性
正第一義空中道種子。具如彼論
問。何以得阿賴耶識卽如來性。答。密嚴
經上云。種子賴耶識。諸習所纒覆。譬如
尼寶隨縁現衆色。雖衆生身。體淨而無
垢。是決定種性。亦有大𣵀槃。下卷云。如來
淸淨藏。亦名無垢智。常住無始終。離四句
言説。佛説如來藏。以爲阿賴耶。惡惠不
藏則賴耶識。如來淸淨藏。世間阿賴耶。
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述曰。如來淸淨藏
無垢智。同𣵀
槃佛性者第一義空名爲智慧。如來藏是理也。世賴耶是
心也。如金是理也。指環是心也。金爲環體眞諦
也。環爲金相俗諦也。藏卽賴耶識者。藏爲眞也。
識爲俗也。仁王云。於諦常自二。於解常自一。梁攝論
云。智障極盲暗。謂眞俗別故。惡惠不能知。口言
。意迷唯心。旣理心外別有無漏有爲。豈得諸識所
縁唯識所現者耶。若少得藏卽賴耶。唯
識之妙玆顯。惡惠之弊亦息。幸能審察歟
問。藏卽賴耶。何入楞伽。如來藏不生。賴耶生
滅。答。彼於眞俗非一門也。此約眞俗非
異門説。故非相違。問。此意如何。答。藏爲
金。七識爲相如金相。體相常不相離。金
性常。相無常。如金或爲穢器或造尊容。金
性是常相淨穢。識藏亦爾。如來藏是眞
體。本識是俗本相。六趣三乘俗末相相末
本相故。六趣三乘以賴耶性。相依
故。六趣三乘以如來藏
問。楞伽密嚴雙説識藏諸法因。𣵀槃兼
理心佛正因。有何差別。答。理心雖
同。無始不其前後。心依於理。理卽無
依。如維摩説。無住無本。餘皆有本。故大乘
經多説其理名爲本性。事中以心爲本。
故説理心
問。何故善戒唯説法性心耶。答。理雖
亦與染法爲依。生善不善恒沙性功徳
恒沙性塵勞。順卽淨善。違卽染汚。由
修得爲客性。理功徳名本性。凡夫由此法
定得成佛。聖人不法界定作凡夫。心

問。夫論種子必具六義能生因所生
。故攝論爲種子六義頌曰。刹那滅俱
有。恒隨轉應知。決定待衆縁。唯能引自果
眞如不生。何爲種子。答。法界功能雖
。非是四義熏成。無其六義故説客性及
有爲
問。旣無六義何爲佛因。答。法爾種亦不
能熏相應熏成何得種。故知六義種
子。唯説有爲。四義所熏唯説客性。不
。故勝天王分云。眞如雖諸法。而眞如

問。四依所説豈鉾楯哉。答。三論敎中就生滅
一分義。故非相違。問。其義如何。答。
一心法二種門。一心眞如門。卽一法
界大總相法門體。二心生滅門。依如來藏
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之生滅和合。
一非異名阿梨耶。據後無
問。賴耶何爲染淨法因。答。此識有二種義
則攝一切法一切法。一本覺義。所謂心體
於念相。乃至如來平等法身。二不覺義。無
明住地前淨法性。後染法因。故密嚴下云。諸
仁者。阿賴耶識。恒與一切染淨之法而作
是諸聖人現法樂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
諸佛國土悉以爲因。常與諸乘而作種性
若能了悟卽成佛道。楞伽勝鬘亦同此意。廣
起信
問。染淨旣異。一識何生。答。如末尼寶因
見觸則能生火。若因月光卽能生水。水
火性乖。一珠能生。隨光明昧多少同若
迷心縁習氣生死無息。隨迷輕重六趣不
同。由聞熏習漸生悟心觀𣵀槃隨悟勝
三乘有別。故密嚴下云。如末尼寶體性淸
淨。若有置於日月光中。隨其所應各雨
。阿賴耶識亦復如是。是諸如來淸淨之
藏。與習氣合。變似。同於世間。若無
漏相應。卽雨一切諸功徳法。如乳變異而
成於酪乃至酪漿。亦如出生風水龍王
。若許無爲以爲本性無漏者。即同
道常法爲因。答楞伽第二佛自答言。我説
如來藏。不外道數論冥諦及我遍
。法空圓成。佛已自釋。何更妄難
問。理生無漏。何𣵀槃言我因無常果是常
耶。答。若非因對正果。因無常果常。如發心
加行與因果
問。理爲佛種。無情眞如亦是佛性。答。依
乘玄大有二門。一通門攝俗從眞。二別
門攝眞從俗。若約通門。一切法中有一切
。如似因陀羅網。有情非情各有佛性。若
別門。即非佛性。情非情別
問。通無疑。別門如何。答。𣵀槃經就別別有
各各當果説其因體。有當果性
佛性。故是有情非無情也。眞如是一。所望不
同得名各異。若望十方諸佛報身佛性
屬主釋。法身名佛性持業釋。若望一切衆
佛性有財釋。因取果名故。若望無情
佛性也。無當果故。故言爲佛性
於佛性。非佛性者。謂瓦石等無情之

問。理有何力定當成佛。答。𣵀槃三十六云。
一闡提人煩惱因縁。現在之世能斷善根。佛
性力因縁故。未來還生善根。佛性論第二云。
此淸淨性事能有二。一於生死苦中能生
離。二於𣵀槃欲求願樂。若無淸淨之性。如
是二即不成。唐攝論云。又佛界普爲
證得因。今諸菩薩悲願纒求佛
。寶性起信亦同
問理若有力即無闡提。答。其理佛性如
精珠能淸濁水。水若常動。雖珠有力水不
淸。有情亦爾。雖理性能生善法妄心
常動無漏不生。若制一處事不辨。又水
性淸動則常濁。心即自淸。衆生亦爾。本性淸
淨。若妄心恒動即生死輪迴。若妄心不動即
寂滅𣵀槃。准此理教若有理性定當成佛
既信一切衆生平等悉有理性。豈得
分衆生不成佛
問。源既一心。何故四生六道囂塵無息。三乘
五性如是差別。答。夫生死𣵀槃理心爲本。
理爲迷悟之依。心爲迷悟之體。迷即理名
如來藏性。心名二種生死。悟即理名法身
𣵀槃。心名報佛化佛。由此理心名爲本性
正因。迷有輕重六趣不同。悟有淺深
乘性別。迷悟之業名爲客性。亦曰縁因。一
切衆生理心平等正因同也。迷悟有別縁因
異也。正因同故皆應得阿耨菩提。縁
因異故分爲五性。故𣵀槃説。凡是有心當
菩提。佛性論云。二空眞如應圓果。大
悲拔苦必盡不留。變易生死大慈與樂第一
皆令大𣵀槃。故法花云。諸佛世尊唯爲
示悟入佛之知見現於世。佛知見者。
即是一乘佛性之異名也
問。正因既同。何故大聖三乘一乘存此兩説
答。流有百千遂是一海。教雖萬差道必無
二理有淺深果有近遠。如前既説。理深即
悟。果近即易求。隨宜方便先淺後深。先
近後遠。所以法花前教五性決定。密嚴之
後悉當成佛。由斯前後權實有殊。兩説不
同。佛自會前從後。無經將後同前。上代諸
論師順佛經亦同此意。學三乘者違諸義
顚倒通經。謂破二一乘以爲密意。悉有
佛性爲非了説。若依此釋。即小是大非。後
權前實。非但違佛四依會釋。亦令無量衆
生不佛性常沒中。誹謗一乘常處
。自疑無性發大心。疑他闕因大悲

問。若爾方便之説眞實之教有何差別。答。三
乘一乘。五性佛性。二説相對其異無量。略述
六相。一信謗罪福多小異。法花四云。其有
誦一句者。則爲如來肩所荷擔。乃至一念
隨喜。當知是人阿毘跋致。我皆與授無上道
。更有無量功徳。如經廣説。經云。若人不
信。則斷一切世間佛種。命終入無間獄
若以在家出家讀法花者毀罵之罪。甚
於佛無量罪。如經。准此信唯一其福如
是。不信之報如向。不二乘實滅
何罪。信有何福。有教請示。𣵀槃第七云。
其有能信身中盡有佛性。則不遠求三歸
依處。何以故。於未來世我身即當成就三
功徳無量。如經廣説。二十六云。若一
闡提信佛性。當知是人不三惡
闡提。以自信佛種故則墮三惡
地獄衆生若聞悉有佛性之聲。即便離苦生
人天中。三十六云。若人不一闡提等悉
佛性。是名常沒一闡提。罪過無邊。如經。
此不一切有情悉有佛性其罪如是。
信福如向。不一分無性若有何罪。信有
何福。請示教文。深密等經。廣説信誘罪福
空慧等。非一分無性。檢文自顯。二所
爲説人勝劣異。法花云。濁時垢重衆生。爲
方便於一説三。爲淸淨衆唯一乘。𣵀槃
云。非鈍根弟子一乘法。我爲人中象
王利根迦葉等示一乘。又云。大功徳人得
佛性大事。斯下小人則不聞。佛性論
云。佛爲小乘人及一闡提一分無性。寶性論
同。三難解易解淺深異。四佛自會釋有無異。
五權實相對前後異。此三竝准上下知。
煩故不述。六大小不同半滿異。𣵀槃二十二
云。我於聲聞縁覺經中一闡提等悉
佛性。於今説之。是名不聞而聞。第七
云。九部經中無方等經。是故不一切衆生
悉有佛性。經雖説。若知悉有。是人眞我
弟子。設九部經無佛性者是亦無罪。何以
故。我於大乘大智海中佛性。二乘之
人所知見。故説無罪。毘婆沙云。有二有
。一有𣵀槃。二永無𣵀槃法。宗輪論云。薩
婆多等本宗。一分無性。佛性論破立一分無
。名破小乘執品。並是唯識等論正宗。若爾
小乘法中説一分無性者。大乘大智海中。
悉有佛性。設説無性隨轉理門。非大乘
。如父教子。故𣵀槃云。譬如長者唯有
。幻小未堪且教半字。後漸長大方教滿
。然則一分無性爲小乘義。經論分明。悉有
佛性爲小乘説若出何處。請示教文。明知
三乘一乘五性佛性教理懸殊
問。何以得一分無性定小乘教。答。略有
三義。一依經文。二准論釋。此二並見上經
論文。三承三藏。如眞論説
問。諸佛説法意趣難解。四依出世重復釋顯。
若爾何故聖慈氏等諸大論師。建立法爾三
乘五性。慈尊現説豈得不了。答。諸論立義各
教時。隨經權實。故依前教五性三乘
若據後經一乘佛性。如依初説。戒開
。識唯有六。若依後經一切。識有
八種。且如身子。深解一乘。依阿含教
足論。三乘實滅。慈氏菩薩具悟正因一切平
。依深密等瑜伽等立五性。聖者龍
猛圓達縁因有無不同。依𣵀槃等中論
。擧十二因縁正因性。世親菩薩依
時教三分論義各隨別。依小乘教
舍論三乘實滅。依大乘教解深密等唯識
依他有等。依深波若論顯平等空。依
乘教法花論。決定聲聞得菩提記。依
𣵀槃佛性義理佛性論及𣵀槃論。衆生即
佛。𣵀槃密義決無佛性。一闡提人説
。然則隨顯當教分齊。非無至極説。故
瑜伽論聲聞地中引阿含經。如來性力知
種界成立一分無𣵀槃性。菩薩地復説眞如
所縁縁。種子一切平等。故教無量。宗必無
違。或者不此意。一分無性以爲眞了。悉
有佛性以爲不了。説少分也猶如聆木馬
謂爲眞馬。見黃葉以爲眞金
問。若爾以何爲龜鏡矣。二乘實滅。一分無
性非是究竟。二乘無滅悉有佛性究竟無餘。
答。聖説無邊。略述一二。初明三乘方便一
乘眞實。後辨一分無性有餘。悉有佛性無
。問。初説如何。答。略存三説。一勝鬘云。聲
聞縁覺得𣵀槃者。是佛有餘不了義説。二楞
伽云。説三乘者。爲發起修行地諸性差別
究竟地。三法花云。如來自知𣵀槃時到。
衆又淸淨信解堅固了逹空法。集諸菩薩及
聲聞衆爲説是經。世間實無二乘而得
。唯一佛乘得滅度耳。𣵀槃經文至下應

問。大乘基師。彌勒上生。法花疏云。勝鬘大
意。四乘眞實。一乘方便。故經云。若如來隨
彼所欲而方便説。則是大乘無二乘。因
何定執一實三權。答。此文正明一乘眞實。
三乘方便。夫釋文之法。皆須一部之
都意。始末相順。此經先説攝受正法量任
聞非法衆生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求
聲聞者授以聲聞乘。求縁覺者授以縁覺
。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此則隨彼所欲
三乘也。即同法花楞伽𣵀槃宜説
三。次説聲聞辟支得𣵀槃者。是佛有餘不
了義説。又云。究竟皆得阿耨菩提。又云。
二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一乘。故三乘
則是一乘。乃至最後佛言。此經斷一切疑
決定了義入一乘道。准此一部始末之意。豈
四乘爲究竟一乘爲方便。因何浪釋
經文妄定宗旨。誤其後學一乘
問。若爾文段如何。答。若如來隨彼所欲
方便説者。此是前爲三乘三乘也。
則是大乘者。須説二乘皆入大乘。無有二
乘者無二乘𣵀槃。入於一乘者。二乘皆爲
。當成佛故。依二乘道三界分段之
其門外。與諸菩薩白牛車直至
。一乘則第一義乘者。此説一乘眞實
二乘非眞實也。第一義即眞諦異名也。如
第一義諦則是眞諦
問。如是諸説非定性。皆爲化不定
種性二乘之類權説一乘。故攝大乘第十頌
曰。爲攝一類。及持所餘。由不定種
。諸佛説一乘四依既釋。何爲明證。答。一
乘有二。一四十年前密意一乘。二四十年後
顯了一乘。攝論所釋密意一乘非顯了一
既由不定等十義故説一乘。與開示悟入
四義故説唯一佛乘其旨既別。豈得同哉
問。二意樂中第二意樂是法花事。何得
釋法花一乘。答。雖後經義同前説。不
教時。是爲成法花之前存三一乘
破二説而從三乘教意。此則攝實從權以
正寄縁説之。非唯一旨
問。此釋不爾。深密經第三時。法花以後顯了
之説。則會花一乘頌言。故於其中
一乘有情性無差別。既至深密三分
明。何言破二一乘必在存三一後。答。此甚
咲。略述三義。一違時。眞諦三藏云。佛成
道第三十八年。去𣵀槃七年。説解節經
此經即是解深密經勝
義諦品。同本異譯。
四十餘年。至𣵀槃時方説
法花。豈可迷哉。二違人。深密經。世王未
逆罪之前説。故解節經同聞衆中列於父王
法花經是作逆後説。故經同聞衆內但有
。三違理。趣寂實滅。窮子止宿草菴之時。
商主説化城之教。二乘無滅。則是長者
付財之時。商主滅化城之教。止宿草菴不
付財之後。滅化不説化之前。以
後會前於理顯然。以已説教未所説。愚
之甚也
問。若爾深密會何一乘。法花會何。答。深密
會即是深密以前十六年。説大集經等所
説一乘。故第七云。我爲進彼衆生故説
一乘無第二。是異時説非同時説一。法花
會即是法花前説深密存三之教。故言
有情性無差別。法花會之頌言。爾乃集
。爲説眞實法。方便力分別説三乘
問。若爾何故汝爲定鏡。根本一乘云。如來言
慧大藥王樹不二處所謂二乘墮於無
。及壞善根非器衆生。答。是則正説一乘
之文。惑者如文取義。三世佛怨。入無餘位
根未熟無量時故作是説。故寶性論
釋曰。故花嚴性起中言。邪見聚等衆生身中
皆有如來日輪光照。乃至爲轉不求
大乘心故無量時故如是説。以彼實有
淨性故不説言畢竟無性。具釋如
問。若爾會存三之大乘唯一佛乘何亦
開言三草二木生長不同。故藥草喩品云。雖
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色
分五乘。准此之説經所成豈非契理。答。是
實而失權故。所謂不一説三於
縁成三不唯一。故論明之。能詳覽了
問。雖唯一分明不趣寂二乘。何爲
。答。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説。又云。唯此一事
實。餘二即非眞。天親釋曰。無二者無二乘
𣵀槃。唯有如來究竟滿足大般𣵀槃。既是度
中不定性二乘衣中不定性二乘。豈
趣寂者有眞滅哉。雖唯一猶存定性。唯
識猶簡外一境
問。若以唯一決定説何故法花以後。𣵀
槃三十二。云我於經中諸比丘。一乘一
道一行一縁。乃至我諸弟子不我意。唱言
如來須陀洹乃至羅漢皆得佛道。我於
經中須陀洹人。人天七返往來便般𣵀槃。乃
至不我意。唱言如來説須陀洹至阿羅
佛道。准此一乘豈決定耶。答。此是
四十年前爲三界戯童分修身七生
。爲不定性一道等。二説不定。四十年
前一道一行。是存三説一決定一乘。四十年
後無二無二。是破二歸一。義既不同。因
何爲&MT10769;
問。如何得是決定一乘。答。文義及人
皆不同故。文不同者。決定一乘。法花勝鬘𣵀
槃等説。此等經中無此文故。義不同者。法
花一乘唯一佛乘。勝鬘一乘二乘入一乘。一
乘即大乘。涅槃經云。一切衆生皆歸一道
一道者大乘也。皆從大乘以爲一乘。非
三乘一乘。此文一乘異時説。同一道
者。如深密説。三乘依三無性一道等。一
行一縁同顯揚無差別行相。無差別相。人不
同者。此文吿諸比丘。法花爲菩薩聲聞。𣵀槃
迦葉。勝鬘夫人自説
問。此釋非也。此正指法花一乘者。即方便
品云但以一佛乘。一道者。藥草品其所説法
皆悉到於一切智地。一行者。次下汝等所行是
菩薩道。一縁者。方便品但爲化菩薩。義人不
同。准之可知。答。存三破二雖同有此。其義
必異。如前屢示。設使以此法花一乘非
定説。即爲自害。汝深封執法花但化不定
性類故。不定性法花教中亦不得道。最後𣵀
槃既指此教皆得佛者。稱爲不解我意
故。豈如文取義哉。故𣵀槃云。我初得
耨菩提時。有諸鈍根聲聞弟子。以
根迦葉等説一乘之實。隨宜方便
示三乘。如來去來現在畢竟演説三乘法
者無是處。人義准破
問。如何得存三一乘。答。與攝論一乘
意同故。到於一有是同一解脱。如出生菩
提心經同一道同至一城。謂同解脱。明知非
是決定一乘述曰。此上所存一乘業釋。今助一釋。此
𣵀槃一闡提等。或説佛性。或説
佛性。皆是不我意。分別現當准之應悉故。遠
法師釋云。一乘者乘行一也。言一道者道法一也。言
一行是乘體也。言一縁者道法體也。法是行縁故名爲
縁。據大攝小其唯一故。皆當作佛。愚聞不解。便言
定作。如來復説須陀洹等得小𣵀槃
愚人不解便言二乘定不解佛
問。若法花教爲決定説。不定一類得菩提
文義分明。定性二乘何處得道。答。第五
言。此法花經多怨難信。前所説而今説
之。不定二乘成佛教起初轉法輪。若前後教
不定何勞言前所未説而今説之。故
法花所説。佛爲小根説一向趣寂聲聞種性
永滅無餘。瑜伽畢竟所知障。乃至唯識法爾
定五當佛道。由此名爲前所未説而今
説之。金口之説靡眞。一乘之怨唯在是。
末世弘法良屬四依。故𣵀槃云。我滅度後。四
依菩薩傳教利生如佛無異。世親菩薩彌
後子。龍猛門人。善解中邊瑜伽意。妙
百論。開三論旨。付法藏云。婆藪婆豆能
一切契經義理。如上具述。故法花論釋
曰。如來前説法異。今説法異。云何如來不
成妄語。爲此疑經舍利弗汝等當
心信解受持佛語。如來言無虛妄。無
唯一佛乘。既是汝師。豈謗道哉
問。若爾違自。如汝所執楞伽既説定性二
乘同入佛乘。法花所説豈非重煩。答。雖
定性成佛法花。故經云。世間無
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乃至廣
説。由此説前所未説而今説之
問。若爾法花一切二乘同入一乘之説。非
一定性二乘。寄何正説皆歸一乘。答。第三
化城品云。我滅度後復有弟子是經
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徳
度想。當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
是人雖滅度之想於涅槃。而於彼土
佛智慧是經。唯以佛乘而得
。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説法
問。此是不定非諸定性。同正法花故。竺法
護三藏所譯正法花第三藥草品云。謂臨
佛在前立。勸發無上正眞道意。明是不
。答。爾違同經第四往古品。故經云。當來
末世或有發意學弟子。我成爲聲聞復不
肯聽受菩薩之教。不佛意。所行菩薩一
切行悉在無爲之想。謂當滅度往至他佛
世界。順殊異行生異佛國。當道惠悉聽
啓受。爾乃解知如來之法。有一滅度
二乘。既言悉在無爲之想往至他佛世界
豈不定
問。此亦不定。與第三藥草品意同。答。此釋
文。三四意別。第三不佛滅度後。言
。汝以要法。此即見佛聞法。花言臨滅
。不他佛界。第四云當來之世佛滅度
後不聞法花者在無爲之想。謂當滅度
他佛界異佛國此豈同。因何妄釋
謗一乘哉問。如何得定性二乘。答。大智
度論九十三云。問曰。阿羅漢先世因縁所受
身必應當滅。住在何處足佛道。答曰。
阿羅漢時三界諸漏因縁盡。更不復生
三界。有淨佛土於三界。乃至無煩惱之
。於是國土佛所法花經足佛道。如
法花經説。有阿羅漢若不法花經。自謂
滅度。我於餘國爲説是事。汝皆作佛
問。若爾法花於諸聲聞菩提記。總有
種。謂別記。同記。後記。無怨記。通行記。具因
記。決定二乘寄何記別。而期當果。答。具因
記。是故論云。決定增上二種聲聞根未熟。故
如來不授記。菩薩與授記。菩薩與記者
方便令大菩提心
問。此言菩薩是何大士。答。是常不輕菩薩。
故論云。言授記者六處示現五如來記。一菩
薩記。乃至菩薩記者如常不輕菩薩品示現
禮拜讃嘆言我不輕汝等皆當作佛者。示
衆生有佛性
問。佛既不記。菩薩何授。答。嘉祥釋言。佛就
根熟未熟故與記不與記。菩薩約二種義
以與記。一有佛性故。二方便令發菩提心
故。問。既有二義佛何不記。答。嘉祥又言。菩
薩例佛義亦得也。問。何具因記定性成佛。
答。既言具因何生
問。雖同得記發心各異。增上慢者發趣向
。其趣寂者令發信解。於大乘心趣向
。故基法師釋云。其增上慢根現未熟。佛
與記。不輕菩薩與記。令佛性故。其
趣寂者由大姓。根不熟故佛不與記。菩
薩與記令大乘。不愚法故。又慧沼法師慧日
論第四云。但決
定者信發大心成
愚法亦得發心
答。若爾金口所説虛妄。如
來極智圓照三際。既無成佛之性何言
佛性耶。既自乘外無餘所得。何説汝等皆當

問。所説不虛信解大乘。令不愚法之益
故。答。不愚法益非本所記。所記不得非
而得。豈非誑衆生界哉。三乘學者亦佛
弟子。何引大師妄語中。方便品云。佛自
大乘。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即墮
慳貪。此事爲不可。何令大師成慳貪
問。若爾何知住佛道。答。不輕品云。爾時
四部衆常輕是菩薩者豈異人乎。今此會中
髮陀婆羅等五百菩薩。乃至皆於阿耨菩
退轉者是。頌曰。時四部衆。著法之者。
不輕言。汝當作佛。以是因縁。値無數佛
此會菩薩五百之衆。並及四部。淸信士女。今
我前。聞者。乃至諸著法衆。皆蒙菩薩
教化成就。令佛道
問。此但增上。非是定性。答。既言諸著法衆
皆蒙菩薩教化佛道。定性二乘何理
著法衆矣。問。若爾何經唯擧增上。答。增
上慢者通其五性。一切凡夫具七慢故。若
言定性唯是一類即不餘。言增上即攝
一切。總攝別故。故説增上定性。問。
此釋指南。答。若爾天親所説即
虛妄。品中無定性二乘故。將立邪執
於大師以爲虛妄。抑於大聖以墮

問。聲聞授記以爲了義。何故十法經云。聲聞
授記爲密意耶。答。未功徳三平等故。
於菩薩授記名爲密記。非功徳
具足。故法花論云。彼聲聞等得授記者。得
決定心成就法性故。如來依彼三平等
一乘法故。如來法身聲聞法身等無異。
故與授記。非即具足修行功徳。故十法經
下云。以佛性故與聲聞授記。此如涅槃。佛
隨自意語一切衆生未當果之性
佛性。楞伽准釋
問。定性二乘既一乘中得菩提記。左何迴
心。答。不定性者三界之內發心入大乘。定性
二乘三界之外迴心向大。問。若爾二死分別
云何。答。色形軀別。壽期長短報。稱爲分段
色形異壽期長短。但以心神念念相傳前
變後易名曰變易。界內迴心在分段生。具
麁形故。界外發心居變易死。受細身
問。若爾不定二乘以分段身成圓果。答。
前之三界有分段業不受後有智。要得
第四無學之果。捨三界身。究竟四智。方受
變易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
辨。不後有。是爲四智
故佛性論第二
云。出於三界外三種聖人。由四種怨障
四徳果常樂我淨是爲四徳。方便
因縁有有無有名曰怨障
智論亦
爾。其文如
問。約無學聖定不定。同受變易。有
差別。答。不定性者迴心向大後入無餘
變易身。定性二乘般於無餘變易報。報
後入大。問。若爾定性及不定性同入無餘
答。一乘宗義正如所問
問。定性二乘無成佛義。入無餘滅其理決
定。不定種性既有佛性。何入無餘。答。三論
化城説爲無餘。非法相大虛。因
何爲難。問。其體何耶。答。如楞伽説。三摩跋
提三昧樂也
問。此説預流等位向大。依邊際定。何以爲
無餘體。答。夫增壽法。必先心念口言。願留
此身後入邊際定。從定出已同行者邊化
涅槃。即於此界樂而住。何三昧樂於
無量劫自覺知。是資身定。又入化城
大果。既心城實有而入。商主未化城
之前。如何有心趣大菩提而言向大留身
矣。至下具破
問。若爾此三昧樂九次第定中爲何定。答。前
教説之二乘涅槃諸定攝。後教説爲三昧
也。此是同身修行法中。別有一種三昧
分段身別受變易。非八解脱滅盡定攝
問。以得知。答滅盡定唯滅轉識
。此滅有身及心故別。故瑜伽八十説
無餘涅槃相云。不餘相。正思眞不相界
漸入滅定。滅轉識等。次異熟識捨所依止
復得生。楞伽云。滅諸根未來境

問。三乘之人以定願力分段業三界
長時久住。令此麁身漸增勝妙。名之變易
何入無餘分段身變易。答。此義非
眞。但增壽行別受變易者。變易生死之
名從何而立。若謂刹那即違佛性論釋。有
有生死唯有一生名爲有有。若謂命之始
。即違伽增諸壽行。既言增壽如何説
死。既無死如何説生。大力菩薩亦有
。此豈亦增壽行耶。又若不分段之身
瑜伽既無轉根之文。女人羅漢增壽若爲求
佛。故此生死名不思議變易生死。但可
教。凡夫不妄有思度。問。瑜伽既説
其壽行以爲變易何爲難。答。瑜伽正意
前教故説增壽。非眞變易
問。如何得知後教不同。答。有十三別。今略
存五。一楞伽。滅諸根方取變易。瑜伽留
根身。二勝鬘無上依等。無明住地資無漏業
別受變易。瑜伽等定願資有漏業分段
。三法花等。往他佛界。又生異佛國。瑜伽
等云。於此世界瞻部州中其所樂遠離而
住。四涅槃。是人未來過八萬劫住等。瑜伽
則留此身或餘一劫。五法花智論。非三界
攝因縁。非是三有業故。三界煩惱不
故。瑜伽等説三界攝。資三界業引令住故。
此勝鬘無上依楞伽法花涅槃等經。智
佛性等論。雖文少異大意同也。不瑜伽
佛地唯識等論廣辨如一乘章
問。二説何異。答。所弘教異。能釋論然。隨機
攝化義則無違。如經中王宮以爲
化佛。弘此時教則説三十四心菩提樹下
成眞佛也。如經中阿賴耶識。弘
時教即説滅定。唯依欲色及説種子依
也。如後時教其義即改。如是等教其例
一。瑜伽等論依四十年前經論故。所
釋經中二乘實滅身智俱盡。三界之外無
生死。故作此説。四十年後二滅非眞。前説
乘即三摩跋提三昧樂也。有阿梨耶識
不思議死。經既此説。論亦隨改。後代論師
教時。妄將後經同前論。豈異
節蟹
問。若爾三乘衆聖何爲因縁變易報。答。
無漏業因。無明住地爲縁受變易生。故勝鬘
云。又如縁有漏業因而生三有。如是無
明住地縁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
菩薩三種意生身。此三地彼三種意生身。
生及無漏業生。依無明住地縁非
縁。是故三種意生身及無漏業縁無明住地
世尊如是有愛住數四住地不無明住

問。此無漏業其體何耶。答。寶窟中云。三乘聖
人各無漏解。其無漏立作意之義名爲
也。問。若爾此業新古中何。答。此是新業。問。
若是新業。違佛性論説須陀洹以上更不
新業耶。答。其性論於段生有漏之
更不新造。非變易無漏之業
問。既言無漏裂生死何感變易。答。如
上地道於下地上地報。二乘無漏破
裂分段生死變易報。於理何失。問。意何。
答。三乘無漏望界內業且稱無漏。實是有
漏感界外生。義則無述曰。若謂無漏破
者。何故汝執無漏
□資分段業成
變易身他自害
問。生必由愛。二乘無學既斷其愛。何得
生。答。異生染愛受三有身。羅漢習氣之愛
何廢於界外。問。既是有漏。何非攝界。既
界外何異外道。答。此身由無明住地
麁重未盡。有漏隨逐。非是無漏。三界愛心
繫縛。非三界也。先是三界。今界不
非三界。非是三界之外別有衆生。問。此
是苦諦何非三界。答。是雖苦諦。唯菩薩知
二乘證。唯厭有累羊鹿故。至其門
始知有苦無羊鹿也。故勝鬘説。無作四
諦唯菩薩知斷證修等
問。凡論變易其三種。謂微細生滅變易
二乘所得。法身神化變易。證得眞實法身隱
顯自在變易。於何論之。答。寶窟中云。於
説。具辨如
問。不定種姓有成佛義。受變易報其義決
定。定住二乘既無佛性。何受變易。答。定性
二乘有第五住必有四種生死。無二空定
必無三點涅槃。又斷見惑時不
惑亦斷。盡下界因上界亦盡。三乘
唯斷人執法執亦斷。唯盡分段之
變易果盡。由此前經雖二乘
實入涅槃。後經釋言猶如化城。羊鹿定性既
理心。何但不定二乘。由迷輕重五住不同
果勝劣故。三界變易有異。由見一故不
異生位。輪轉惡趣。由三愛故受三有身。以
無明地無漏行招變易死。此是後經之了
説也
問。如何得定性二乘捨三界身變易
。答。聖説非一。略述三説。一入楞伽第二
云。諸聲聞辟支佛畏生死妄想苦而求
。滅於諸根未來境界。妄取以爲
。不內身證修行法故。不阿梨耶識
故。乃至我説五種乘性證法。一聲聞乘性
證法。彼聲聞人邪見證智離麁煩惱。不
無明薰習煩惱。見己身證相。謂初地乃
至五品地同已所離。墮不思議變易死故。
而作是言。我生已盡乃至不後有。如
等得人無我生心。以爲涅槃故。是名
聲聞乘。四卷楞伽第一。五性中云。聲聞種
性起煩惱斷。習煩惱未盡。不不思議變
易死。度分段死。正師子吼言。我生已盡等。
二法花如上。三涅槃第十病行中云。一斷
須陀洹果。不三途。人天七返永斷
諸苦於涅槃。是人未來過八萬劫便當
成阿耨菩提。乃至五永斷貪欲瞋恚愚
辟支佛道。煩惱無餘入於涅槃眞是
騏驎獨一之行。是人未來過十千劫便當
成阿耨菩提第十九二
十一亦同。
見惑。不
七生定斷修惑。斷人執已。不八萬
劫等必發大心。由道力業力能令唯八萬
劫等。不非想八萬劫故。准此等教
初時教。三乘皆入無餘涅槃。身智俱盡斷
滅無餘。唯有無涅槃性。常處生死
。依第二時少分成佛。但有定性二乘
智斷滅。無涅槃性永處生死。依第三時究
竟一乘。二乘無實涅槃。五性皆當成佛
斷滅也。後説爲了如前既述。故知留身
變易爲種。豈得其前論後經説
問。楞伽應爾。涅槃竟別。八萬劫等所住之處
涅槃者。預流等位以定願力分段身
八萬劫等住處。實非涅槃。於同行
現涅槃。説爲涅槃。如瑜伽八十説。中
二果准是。即涅槃於四果聖迴心。未
之間入無漏定。所經劫數稱八萬等。非
是汝執住無餘界經劫限。答。此釋違文。
預流等位未諸苦涅槃也。涅槃既言。
永盡諸苦於涅槃。是人未來過八萬劫
無上道。瑜伽八十云。修四神足已能住
一劫。或餘一劫。彼既如是增壽行已。留
根身別作化身。同法者前現般無餘。有根
實身此界州中隨樂而住。准此論文實身住
處不涅槃。示現涅槃不多劫。何經
萬劫等住處名爲涅槃。同瑜伽矣。其五不
同如何既釋。因何妄同
問。無餘之中有何所作。答。定性二乘以
故未無餘涅槃之前。於
之餘。於自所得究竟想。正師子吼。我
生已盡乃至不後有。灰身滅智而入
。當彼滅身智之時。即受細質變易
。雖然彼亦不此事。住無餘界惽然無
作。猶如醉人。故楞伽説。醉於寂滅酒。無量
劫不覺。譬如惽醉人。問。醉三昧酒幾得
覺。答。嘉祥釋言。根有利鈍悟有早晚。故楞
伽云無量劫不覺。涅槃經説八萬到乃至十
千劫到。劫限不定。八萬等義如涅槃疏。恐
煩不
問。深密等經皆説一向趣寂聲聞種性。雖
佛化終不阿耨菩提。乃至無餘依
中諸受永盡。豈得菩提。答。權實有異。前既
釋訖。此説無餘之位也。非説已出
之後。問。此釋全非矣。夫論趣寂身智悉
滅。既言一向趣寂諸受永盡。豈可發生。答。
佛成道後四十年前未二乘無實涅槃
分段身別有變易。一切衆生皆無斷滅
猶依小乘二乘實滅。四十年後。法花楞伽密
嚴無上依涅槃等經。方説二乘無實涅槃。未
無餘三界身。別有四種生死。一切衆
生皆無斷滅。乃至八萬劫後得無上道。深密
等經既在前説。豈得還生
問。楞伽既言灰身滅智無諸作業。因何發
生。答。瑜伽等亦爲三乘教。方便説之。非
盡理説。問。若爾何故汝師龍樹菩薩菩提資
糧論。擧經八喩説定性二乘終不得道
故論頌曰。如空及蓮花。峻崖與深坑。男不
男迦柘。亦如燋種子。十住毘婆沙亦有
。答。此是呵嘖之言。非究竟説。猶如慈父

問。何以得無餘永滅非了義説。答。密嚴
經下云。若解脱者。衆生界滅。即壞如來一切
智性。去來今佛所知之法不平等。又若涅
槃衆生滅者。誰離於苦無餘耶。降魔等
事皆是妄説。是故當知諸觀行者證於解脱
其身常住。衆有蘊諸習氣。譬如熱鐵
之冷水熱勢雖滅而鐵不壞。又上卷云。
涅槃若滅壞。衆生有終盡。衆生若有終。是
亦有初際。應有非生法而始而作衆生。無
衆生而衆生界。大法鼓經意亦同也。
此翻覆徵詰。是決定説。既説二乘無滅
衆生不斷。定性二乘必當成佛。在深密後
故知決定。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八十三云。
問曰。凡夫人入無想定者無想天。聖人住
有餘涅槃滅盡定。一切聖人入無餘涅
心心數法皆不行。是則心心數法不行。
菩薩行般若時。云何心心數法不行。答曰。
是事阿毘曇中説。非大乘中義。小乘大乘種
種差別如先説。是故不毘曇義
訶衍十二門疏云。
此言大乘
菩提流支三藏所譯。賢慧
菩薩所造究竟一乘法性論云。聲聞辟支有
涅槃者。此是諸佛如來方便。勝鬘全同。問。
若爾身智非滅。而説灰身滅智慈氏所説即
妄耶。答。滅於分段之麁身智。非變易
細身智。所以慈氏之説非
問。何以得變易生微細身智亦得
。答。入楞伽第四云。亦如水中木爲波之
漂。如是癡聲聞爲諸相漂蘯。彼無究竟
處亦復不還生。得寂滅三昧。無量劫不覺。
是聲聞之定。非我諸菩薩。離諸隨煩惱。依
習煩惱縛。三昧樂境醉。住彼無漏界。如
間醉人酒消然後寤。彼人然後得我佛法身
。乃至廣説。述曰。智嚴法師注云。彼覺法亦然得
佛無上身。明聲聞空勢盡。若行願具
修。無成佛。今依了説究竟皆
成。接諸小教義無成理。具釋如
問。種性集云。三昧樂醉。不定二乘迴心向大
以後。得菩薩八地無相勝定本性
樂著久住。説名爲醉。而諸佛常勸令
菩薩行。非寂滅增上慢人。故彼楞伽
第七云。大慧。聲聞有三種。入八地寂滅門
者。此是先修菩薩行者墮聲聞地。還依
能修菩薩行。迴入八地寂滅樂門。非
上慢寂滅聲聞。以彼不菩薩行乃至
十地之行。是故決定寂滅聲聞亦不
薩所行寂滅樂門。決定聲聞既不得菩
薩寂滅樂門。先文則云彼人寤後得佛法身
二文既別。故知如滅。答。若爾既得菩薩八
地無相勝定。何前文言是聲聞之定。非我諸
菩薩。亦復諸佛常勸不著。何無量劫不覺。
此釋甚愚
問。若爾何故以彼不菩薩乃至菩薩寂
滅樂門。答。此是説顯退菩提之聲聞行相。
決定增上二人。非先仰修菩薩諸行聲聞
。故更不八地。亦非寂滅之後過
八萬等發心修行。檢文自顯
問。既言彼不菩薩諸行。豈異深密。答。
汝所祟定性聲聞。豈不五性中聲聞種
耶。因何入楞伽第二五性中云。聲聞種性
不思議變易死。四卷經云。起菩薩顯。習
煩惱未斷。不不思議變易死。度分段死
具文如上。准此經文。寂滅聲聞既有變易
深密。二乘三摩跋提既如化城。雖
八地寂滅樂。得二乘寂滅之後。迴心向
大得菩薩八地寂滅。具破如一乘章。大廣智
不空三藏譯。龍樹菩薩發菩提心論云。二
乘之人雖人執猶有法執。能淨意識
其他。久久成果位。以灰身滅智其涅
。如太虛空湛然常寂。有定性者難
。要待劫限等滿方乃發生。若不定性者。
劫限縁則便迴心向大。述曰。此中
有云。初定
性二乘。次定性大乘。後不定性。尙迷論文。豈知
。既言猶有法執不其他。久久成果位。下文言。
法執故久久證理。沈空滯寂限以劫數。然發
何妄釋。有謗法者難 會。述云。此可僞論。文
毘盧遮那經疏故。人身難 得。
與言。自他今起無間因
佛性論云。二乘
之人有三種餘。一煩惱餘。謂無明住地。二業
餘。則無漏業。三果報餘。謂意生身。既言
果報餘。菩提流支三藏所傳金剛仙論云。然
二乘人有二種。一者發菩提心聲聞。如法花
中舍利弗等受記作佛者是。二寂滅聲聞。斷
三界惑盡。出分段生死。生究竟想憍慢
。入寂滅定千萬億劫。於此定中而不
變易生死微細行苦。後時定力既盡。從
禪定出受無所依。故還覓善知識菩提
。求無上道故。菩薩於此憍慢衆生亦與
救度。故次明述曰。此中慈恩基法師難會。遂自謗
云。非眞聖教。設令非眞。十云。此金
剛般若甚深法門義釋。非自智力解。乃近從胡名阿僧
呿。漢云無障礙聞。復遠從彌勒世尊邊。乃至彌
勒世尊作金剛般若義釋並地持論無障礙
流通。然彌勒世尊但作長行釋。論主天親既從無障擬
比丘邊學得。復以此論轉教金剛仙論師等。此金剛
仙轉教無盡意。無盡意復轉聖濟。聖濟轉教菩提流
。迭相傳授以至於今。始二百年未曾斷絶。尙謗
。而同外道。況乎三藏。若爾師資如是相傳。令
有情作無間因。唐胡如此。日本亦繁。寶龜年中。使法
相學者徳淸法師。承大唐法詳居士去。大佛頂經是房
融之僞造。非眞佛説。具如掌珍量抄。攝此爲謗
殊之權質所説。弘仁年中。徳一法師自居東夷邊卑之
。世親菩薩佛性論中説一闡提有佛性文。是三藏
謬。具如彼師中邊義鏡章。此爲滅一乘性佛。有
云。法花論中定性聲聞發大菩提心。三字後寫之者所
入置。有云。西方要決理趣疏皆非基師所造。如是之
類不具述。詳咎皆在基公。因何苦因傳其後
。非直違一乘之微轍。亦乃闇佛性之玄轅。謗
深爲呵嘖。彌天釋道安法師。尙商略於翻譯
五失三不易云。結集之羅漢競競若此。末代之凡夫平
平若是。改千代之上微言。同百王之下末俗。豈不
痛哉。況乎具縛之流。妄率胸襟廻擾聖教。誑後徒
之幼識。誘初學之童蒙。現在者心由斯滅。當來慧眼
何生。諸有智者皆應信三藏所述。又二聲聞未
不列者例
之可
問。如是諸教皆説化人非實行。何爲明證
答。瑜伽八十説權行云。修四神足已。能住
一劫。或餘一劫。彼既如是增壽行已留
根身。別作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現。於
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彼以所留有根實
。則於此界贍部州中。隨其所樂遠離而
住。既是留有根身灰身。因妄釋傳
後學。過去無始。未來無終。若衆生界如
斷滅。諸佛如來深有過罪。故大品云。法若前
有後成無者。諸佛菩薩則有過罪。密嚴顯然
上既述。唯識學者亦佛弟子。於大師處
何怨讐。固執化城深至過罪永滅

問。如何得一分無性隨宜權説。悉有佛性
究竟眞説。答。略辨三説。一入楞伽第二五性
中。説第五無性云。大慧。一闡提者有二種
何等爲二。一焚燒一切善根。二憐愍一切
衆生。乃至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此二種一
闡提。何等一闡提常不涅槃。佛吿大慧
菩薩云何菩薩一闡提常不涅槃。何以
故。能善知一切諸法本來涅槃。是故不
涅槃一切善根闡提。何以故。大慧。
彼捨一切善根闡提。若値諸佛善知識等
菩提心諸善根。便證涅槃。何以故。大
慧。諸佛如來不一切衆生述曰。闡提
此翻惡邊
此人窮造諸惡之邊。亦名信不具足
具如涅槃第三十四。及嘉祥疏
二大雲經第
四云。是經即是諸經轉輪聖王。何以故。是經
典中宣説一切衆生實性佛性常住法藏故。
第五云。如是經典。諸佛封印所者。一切
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變易。善男
子。若人能信是經者。當知是人眞佛弟子。
大雲一部。如來常住。二乘無滅。一切衆生悉
佛性宗。又云。善男子。未來之人不
身不戒不心不慧。輕笑賊慢爲
求過失及以利養。少多讀誦書寫聽受。亦得
離無量惡業。永斷貪欲恚癡等病。准
經文。聞衆生悉有佛性利益最多。聞
一分衆生無性其利。三大般涅槃經第
二十五云。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問言。
汝有蘇耶。答言我有。酪實非蘇。以巧方便
定當得故。故言蘇。衆生亦爾。悉皆有心。
凡有心者定當成阿耨菩提。以是義
我常宣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問。種性集及
慧日論云。楞伽大意時邊無性。非畢無佛
性。因何定執無。答。此經正説畢竟無性。若
暫時者。涅槃云。譬如燋種。雖甘雨百千
萬劫終不芽。芽若生者無是處。一闡
提輩亦復如是。雖是大般涅槃微妙
經典。終不菩提心芽。若能發者無
是處。種性集云。畢竟無性是應暫時。同
故。問。楞伽後時應佛故。涅槃終不
道心故。答。此釋迷文。既同稱爲焚燒善根
何生滅。涅槃次文則云。何以故。是人斷
滅一切善根。如彼燒種復生菩提根
。既言斷善畢竟
問。如是諸説。皆爲斷善畢竟。是故若
行性小分一切。若説理性五性皆有。故
佛地論第二云。雖餘經中宣説一切有情
之類皆有佛性皆當作佛。然就眞如法身
佛性。或就小分一切有方便而説。四依既
爾。何爲明鏡。答。説種性教有二。一四十年
前五種性教。二四十年後一佛性教。佛地所
釋五種性教非一性教。既由縁因故説
。與正因故説於佛性。其義既別。豈爲

問。既釋涅槃。因何有異。答。雖後經
前説。不教時是爲顯釋法花之前立
五性教佛性經而從五性教意。此即攝
實從權取正寄縁説之。非佛性旨。問。此
釋不爾。第三時中根本法輪。新華嚴經五十
一云。如來智慧大藥王樹唯於二處
作生長利益。所謂二乘墮於無爲廣大深
。及壞善根非器衆生。溺大邪見貪愛之
。既至根本一乘二分明。何言悉有佛
性必在五性之後。答。此甚可笑。密觀次文
則云然亦於彼曾無厭捨
問。若爾何故汝爲定鏡。勝鬘經云。離善知
無聞非法衆生。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
答。此則是正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文。樞要
此立無性者。非但害前文。亦則違
。人天善根正大乘之遠因也。是經隨彼所
而説。初以人天成就。乃至終入
大乘之故。具釋如前。故智度論釋曰。不
*任涅槃者著人天福樂中涅槃
故知離善知識聞習者。人天樂中漸近
師友漸聞熏習。乃至圓果
問。得人天福二。一有種性。二無種性。論
種性無性。答。此人迷文。豈可
涅槃因人天福樂中與涅槃因耶。將
此迷。遺言之教重復決定。一闡提等悉有
佛性。障未來故名爲無性。必當得故名爲
有性。乃至廣説
問。若顯勝鬘重説一切悉有佛性。何亦説言
三病人所患各異。故涅槃云。譬如病有
其三種乃至三遇與不遇必不差。既分
五性此之説佛地所成豈不理。何以
之。答。説斷善位續善之後能詳覺

問。雖悉有分明不畢竟闡提。何爲決
定。答。師子吼品云。一闡提等悉有佛性。定
阿耨菩提。乃至凡有心者定當成佛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天親釋曰。佛性有
即非密。衆生有佛性亦非密。衆生即佛
涅槃密義。既是表處不闡提。簡處不
闡提。豈一闡提獨無佛性。雖悉有猶有
無性。一切之言即應無用
問。既言少分一切。因何爲難。答。將
如來翻覆標別十二因及心而説佛性
故二十五云。十二因縁名爲佛性。乃至一切
衆生平等共有。是故我今説一切衆生悉有
佛性。凡有心者定當成無上菩提
問。此亦唯取可成佛者十二及心名爲
。非無性。答。由此迷。汝師世親菩薩
深呵嘖言。若執一分無性者。應一分
六根之衆生。乃至廣破。准此今難曰。應
一分無十二縁及無心衆生。汝信因縁
等有一言。何迷佛性平等一教。既彼心縁一
切等有。因何佛性不平等耶。佛性非等因
何心縁一切共有。迷之甚哉
問。如文取義三世佛怨。雖一切悉有佛
。佛意非必一切。因何邪執。答。經言。佛性
者謂十二因縁。一切衆生平等具有。非佛性
者謂牆石等無情之物。則三十六總結云。言
佛性是衆生有。不一切悉皆有。名
信不具。准此經文。涅槃所明佛性。説一切
衆生皆有當果性。猶如十二一切有情皆有
圓信佛性有心一切悉有信具足。雖
佛性一分衆生有之。一分衆生無佛性者。
信不具足也。豈汝欲少分耶。信不具
足亦在誰矣。汝欲一分無性者。如汝師
一分無十二類。則爲石等。若爾則
教意自義亦立
問若爾有教一切無常一切皆苦。應無漏苦
無爲無常。豈如文取義耶。故知若於行性
少分一切。若説理性全一切。答。此
甚難。既言凡有心者悉皆當得阿耨菩提。此
即簡去無心。亦云爲非佛性。説於佛性
佛性者。所謂牆壁瓦石無情之物。離是等
無情之物是名佛性。此簡去無情有情
也。既唯取有心去無心。唯取有情
無情。分明簡持。豈得説一切無常一
切皆苦。無簡持故容是少分。亦非唯理
當得故。故知是果。若有理性必有果性。故
二十七云。一切衆生不退佛性定當得故。
定當見故。名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准此第
一義空理名佛性。從當果之故非
。若信五性有理心者。是信一切衆生皆
果性。見泥時知瓶故。見乳酪
蘇故
問。凡是有心即收一切有心。悉成十方諸佛
菩薩。闡提亦是有心即應證果。答。此難不
爾。大悲闡提是觀世音。曩昔久成正法明
。十方之尊已得圓果。當得之言。即簡
成。又楞伽云。菩薩闡提能縁諸法本來涅槃
涅槃。今此文云。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無明覆見。已得未得已縁未
*縁。其致既別。因何妄難。設佛雖小分一
。猶寄於寬以爲大分。據理何失。況乎因
圓無際廣大智海如來。既勅悉有佛性
最後遺言。因何執少誤其後學。又有
。左右煩惱以不破。更亦不
問。四十年前猶説五性。成道十歲即説如來
藏性。寧以五性先説權。佛性後説爲實。
答。説理無別。當成有異。就縁因説即有
不同。就正因説即無差別。如來藏經説
功徳如來藏。然除非情全取有心分段
簡持唯在涅槃。故説佛性後爲決定。故涅
槃云。若得涅槃經則見佛性。喩如天雷
象牙花。又云。譬如泉流皆歸于海。一切
契經諸定三昧皆歸大乘大涅槃經。何以故。
究竟善説有佛性
問。若以悉有決定説。何故一切衆生悉
有佛性之文。後三十四云。或有説言須陀
洹人乃至羅漢皆得佛道。或言不得。或有
説言。犯四重禁五逆罪闡提等悉有
。或説爲無。乃至皆云不我意。答。此
是迦葉菩薩問也。廣如經文。佛答。若有
者。我於是人終不二説。是亦謂我不
二説。於無智者不定説。如是無智亦
復謂我作不定説。准此經文。説雖二。據
義無別。如闡提。障未來故名爲無性
必當得名爲有性。如楞伽説。度分段
之爲滅。未變易小滅也。由此智
者知佛不二説
問。若爾何故如來自言。我與波斯匿王
於象喩及箜篌喩。佛性亦爾。乃至不
。如盲説象。如盲問乳。犯四重禁
等經五逆罪一闡提等悉有佛性。或説
無。答。准此經文有無義故二説
同。若能未來故名之爲無。必當
得故名之爲有若能知箜篌中聲。乳中
酪性。種中芽性。説有爲執著。説無爲虛妄
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現在無故。未來有故。因
中未有故。賴因方有故。非有如虛空。非無
兎角。如是名爲佛意也。故三十五
云。衆生佛性非有非無。所以者何。佛性雖
有非虛空。何以故。世間虛空雖無量
善巧方便見。佛性可見。是故雖
虛空。佛性雖無不兎角。何以故。龜
毛兎角雖無量善巧方便生。佛
性可生。是故雖無不兎角。是以佛性非
有非無。亦有亦無。云何名有。一切悉有。
量諸衆生不斷不常猶如燈焰。乃至得
耨菩提。是故名有。云何名無。一切衆生現
在未一切佛法常樂我淨。是故名無。有
無合故即是中道。乃至如有。問言。是種子
果無耶。應定答言亦有亦無。何以故。離
子之外不果。是故名有。子未
是故名無。以是義故亦有亦無。何以故。時
節有異其體是一。衆生佛性亦復如是。若
衆生中別有佛性者。是義不然。何以故。
衆生即佛性。佛性即衆生。宜以時節異
淨不淨。三十六亦爾。此與瑜伽五十二同。
論云。無別法名爲種子。准此經文
未有義恒決定。然説闡提無性乳無酪。
現無當有。汝宗所執。無種性人如水中無
酪畢竟無也。義既懸殊。如何將涅槃經中
無性兎角無。又准上教。汝執異生位中
子有無漏智種。有無決定。世親菩薩破同
外道。豈非決定
問。若爾何故三十五云。若言一闡提等定有
佛性。定無佛性。名置答耶。答。以有無之
二義故不定答。汝若不解。應分別
。障未來故爲無。必當得故爲有。名
別答
問。若爾何故三十六云。或有説言。一切衆生
定有佛性定無佛性。是人亦名佛法僧
此經文。豈我所立非決定耶。答。遠法師
釋。七人各一故法衆生定有佛性
。現未證故。一人具七故道衆生定無
三寶。必當得故。一乘章云。下自釋
言。若言一闡提未善法便得菩提。是人
名爲佛法僧。若言一闡提人捨一闡提
異身中大菩提三寶名言
闡提人能生善根。善根生已相續不斷得
大菩提。當知是人不三寶。准此豈欲
恒無
問。若爾何故又云。若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常樂我淨。不作不生。煩惱因縁故不見。
若言一切衆生都無佛性。猶如兎角
便生。本無今有。有已還無。皆謗三寶。答。寶
法師疏釋。前當分別部佛性。以虛空體。
常樂乃至不生等。後當薩婆多部佛性。彼
計無性得佛性。先無後有入無餘依即無。
前執瑜伽聲聞地中破。後執佛性論破。小
乘執品中破。一乘章云。次即釋言。若有
。衆生佛性非有如虛空。非無如兎角。何
以故。虛空常故。兎角無故。故言亦有亦無
有故破兎角。無故破虛空。如是説者不
三寶。准此未來有義豈非定耶。又准此文
佛性非虛空。先有後亦有。非兎角
無後亦無。後闡提無性。破虛空之常有。説
闡提有情兎角常無。若言一分法爾先
。即同虛空常有。若言一分畢竟是無。即
兎角永無。如是説者謗三寶
問。三十六云。善男子。我雖説言一切衆生
悉有佛性。衆生不佛如是等隨自言語
是語者後身菩薩尙不解。況於二乘
其餘菩薩是由一分衆生實無佛性。説
佛性隨自意語。大地尙昧。汝何執定。答。
上云。説十住菩薩少見佛性。是隨他意語。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是隨自意語。下云。如
來或時因中説果果中説因。是名如來隨
自意語。今詳上下經意。隨自意語説佛性
者。一切衆生未當果性。唯佛意知
果性隨自意語。如説泥爲瓶説乳爲
等。非如説水爲酪説縷爲瓶名隨自意。因
何樞要繆以爲證
問。若爾何故三十五云。如是諍論是佛境界。
諸聲聞縁覺所知。若於此中疑心者。
猶摧無量煩惱須彌山。若於此中
者。是名執著名爲善。不能摧壞諸
疑網故。准此佛性豈決定哉。答。教有三種
一始終無二説教。如須陀洹人不惡趣等。
二隨機不定教。即如諍論中有無隨機不定
三後説決定教。如四十年後決定説唯一切
乘悉有佛性。故法花第一云。所以未曾説。説
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説大乘。臨
涅槃。決定説佛性故。涅槃二十七云。師子吼
者是決定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隨宜二説
佛未會通。意難解故。疑即能壞無量煩惱
執即名惡。決定教佛自會。豈合更疑。故信
即爲阿惟越致。疑即爲永失。故法花云。久
斯要務速説。無知疑悔即爲永失。不
信即常處地獄園觀。涅槃三十六云。
言沒者。如來常住。一闡提等必當成
阿耨菩提。聞是説已不信心。乃至是名
常沒。准此豈許決定教。涅槃會中豈不
決定説種論中佛不生滅一闡提等定有
果性耶。迦葉菩薩既請定説。因何更疑。若
是諍論故謂不定。汝豈疑十方佛及十二縁
是有爲耶。具釋如一乘章
問。若涅槃教爲決定説。時邊無性定有
文義分明。畢竟無性何處入道。答。涅槃經
二十二云。一闡提等悉有佛性。於今説
是名不聞而聞。時邊成佛前教已訖。若前
後教同説時邊。因何勞爲不聞而聞。故知
涅槃所説。佛爲小乘一闡提永無佛性
瑜伽畢竟二障。央掘摩羅耶定斷善名不可
。菩薩藏經如來捨置。莊嚴論等畢竟無性
成佛。由此名爲不聞而聞。故天親菩
薩涅槃論釋曰。佛性有衆生密。衆生有
佛性亦不密。衆生即佛。涅槃密義。既汝大
師。豈謗逆哉
問。若爾違自如汝所執。楞伽既説畢竟無性
同有佛性。涅槃所説豈非重煩。答。雖
竟成佛涅槃。故經云。不一闡提等
悉當成佛名爲常沒。乃至廣説。由此説爲
不聞而聞
問。若爾涅槃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説猶過
百復次也。畢竟無性寄何正説悉有佛性
第三十一迦葉品云。善男子。如三病人俱至
醫所。一易治。二難治。三不治。善男子。
醫若治者先當誰。世尊。應先治易。次及
第二。後乃第三。何以故。爲親屬故。其易治
者喩菩薩僧。難治者喩聲聞僧。不可治者
一闡提。現在世中雖善果。以憐愍
後世諸善子故。不可治者。既言後世
諸善。豈可迷哉
問。此是暫時非永無性楞伽故。具文如
前。答。涅槃經中。説三病人凡有四處。一
第十現病品云。闡提二乘菩薩。二第三十一
迦葉品如上與説。三第三十四徳王品中菩
薩問云。二乘闡提菩薩四則佛答云。菩薩聲
聞闡提。迦葉品同。因何立
問。且依現病品説爲定。故樞要上云。涅槃
云。譬如病人其三種。一者若遇良醫妙
及以不遇必當差。二者若遇即差不
遇不差。三者遇與遇必不可差。初是
定性大乘。次爲不定性。第三即是定性二乘
及與無性。法花疏第一與七。法苑章一。引
皆同。於義少別。依樞要。答因此西土難曰。
雜集宗有二謬。一二乘人。佛判爲不定。而
今爲定不定二句故。二闡提人。佛判入
。而今爲定不定二句故。今亦難曰。現病
品列三病云。有三種病人。一謗大乘。二五
逆罪。三一闡提。如是三病世中極重。譬如
病乃定不治必死無疑。是三種人亦
復如是。乃至迦葉。譬如病人若有醫藥
即差無不差。二乘亦爾。迦葉。譬如病人
若有醫藥若無皆悉可差。一人亦爾有。
此經文。可一闡提等二乘菩薩。因
樞要文立義。非罷非羆孟謂之矣
問。既言必死盍畢無矣。答。第二十四徳王
品。佛自釋言。如我上説若遇善友諸佛菩
深法。若不値遇俱不發。是義
云何。善男子。一闡提輩若遇善友諸佛菩薩
深法及以不遇俱不一闡提心
何以故。斷善法故。一闡提輩亦得阿耨菩
。所以者何。若能發於菩提之心。則不
一闡提也。既言斷善亦言得道。豈欲

問。斷有二種。一暫時斷。二畢竟斷。上句畢
竟斷。下句暫時斷。答。夫論斷者。本續今絶
斷。既自元無何名爲斷。豈非顚倒
問。既言必死因何更疑。久必者必定義。決
者決定義。二義既一。即佛性論決無涅槃性
之闡提。亦應畢竟。因何種性集等以爲
。如下引文。又決必終永畢竟等。皆是一
義。涅槃三十一云。世尊一闡提者終無善法
故名一闡提耶。佛言如是如是。一切衆生有
三種善。去來現在。闡提不未來善法。何
言斷諸善一闡提。此應畢竟。瑜伽三十
五云。謂諸菩薩最初發心略有二種。一永出。
二不永出。乃至不永出者。謂發心已不極隨
轉而復退還。此發心退復有二種。一者究竟。
二不究竟究竟退者。謂一退已不復發
求菩提心。不究竟者。謂退已後數數更求
菩提心。此不永出及究竟退。是亦應畢竟無
耶。若爾有何菩薩菩提心而究竟退。
若菩薩於有永退者。因何涅槃第二十九
菩提道中終無退者耶。至善戒經無
具破
問。若爾涅槃經中叵常沒。闡提因何爲
邪宗涅槃耶。故樞要上引涅槃云。恒
沙七人。第七常沒。乃至是爲畢竟無性。答。
咄樞要師。誰常沒矣。三十六云。所言沒者。
人聞是大涅槃經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常
樂我淨終不畢竟入於涅槃。一切衆生悉
佛性。一闡提人謗方等經五逆罪
四重禁必當成菩提之道。須陀洹人斯
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辟支佛等悉當
成佛。聞是説已不信心。乃至是名
。汝以此文亦永無性。非但無愧
。何異蠶蛾甚可愍哉。請其門徒詳斯理

問。若爾如是常沒闡提爲定有耶爲定無
耶。若無。因何難我。若有。汝義既壞。答。爲
常沒上作此呵。三論大宗非永滅生。故
經則言恒河中有七種衆生。雖魚龜各異
於水。如是微妙大涅槃中。從一闡提
上至諸佛異名。然亦不於佛性水
善男子。七種衆生若善若不善方便道。若解
説道。若次第道。若因若果。悉是佛性。准此經
。但七人各別。一義猶迷。一人具足七義。何
勞論之。兩何七人具如別章。恐繁不
問。善戒等經皆説無種性人。雖復發心懃修
精進。終不無上菩提。汝豈成佛道。答。
權實有別。先既釋訖。此説客性本性
瑜伽地持皆准可悉。問。此釋全非。夫論
。加行精進既言懃修。豈説客性無性
耶。答。亦可文。經言菩薩摩訶薩若無
提性。雖復發心等。若無本性。何稱菩薩摩
訶薩耶。故知約無種姓發心之性
問。若爾既有本性。發心加行何不成佛。明
知本性。答。未種性。雖輕微發心名爲
菩薩。非必定故非堪任持。喩若坏瓶。雖
器名。未成之間性不堅牢。無堪任用。雖
加行種性。非圓滿轉。故仁王云。
習種性前猶如輕毛。未決定必得菩提。
習種性方得決定阿耨菩提
問。種性集云。若爾何故經言菩薩雖菩薩
之性。若不發心懃修。即不疾得無上菩提
既不發心懃修精進。猶言彼有菩薩之性
故知種性非要入十信二方得成乃至
故知性有無非發心等。答。若據永無本
何經言雖復發心
問。種性集下兩釋。一云。微説而言顯性勝
。實不發。二云。無菩薩性亦有菩薩發
心之義而非究竟。以無性故。故瑜伽論十
發心中名不決定發心。答。難定生共就初。
若記不發心者。何瑜伽決擇七十二云。復
次有十發心謂世俗言發心。乃至已成
果發心。第三不決定發心者。*謂非彼種性
既言發心何妄釋。就後一乘章六過
今略存三。一違人。大莊嚴論第一釋畢竟
無性云。無因縁故彼無般涅槃性。此
但求生死涅槃人。此説發菩提心
修精進。豈得執此定性二乘及無涅槃
耶。二違理。既無本性何發心。又違
行願之理發心趣大菩提。懃行精進既不
菩提。此因爲果不。若言行而無
果。不應理也。若言生死果。復與
願不同。若心菩提得生死果。願求生
菩提。違行願理。三違體。彼執
有爲種子此説爲法性。如種子中具破

問。此義不爾。大菩薩藏經第五云。邪定衆生
法器故。若使如來爲彼説法若不法。
終不任證於解脱。如來如實知彼有情
法器故而便棄捨。央掘摩羅同之。仍攝
論云。具障而闕因。諸佛不自在。既非法器
亦言闕因。因何得道。答。世親釋曰。惡趣名
邪性定。入惡名邪定。涅槃名正性定。得
正定。涅槃無邪却退惡趣定出
惡趣已非邪定。邪定時如來捨置。非
時菩薩化也。故次下云。舍利弗。菩薩
摩訶薩應弘誓鎧教化摧伏。梁攝論十四
世親釋曰。在此位中諸佛不自在。故知出
此位已佛自在也。離同類文。皆准此釋
問。瑜伽論云。有畢竟障種子無涅槃法
莊嚴論同。既有畢竟障種。因何成佛。答。瑜
伽等亦爲三乘教方便説之。非盡理説。問。
若爾何故汝師龍樹菩薩中論云。雖復懃精
進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終不成佛
釋論云。如鐵無金性。雖種種鍛鍊終無成
金。答。汝密癡也。人被咲。此正立正因佛
文。彼有部計性得佛性。由修得佛性
成佛。因此破言。既無本性何成佛。如
金性種種鍛鍊終不成金。師尙觀此
非證無性。汝今因何迷文倒執
問。何以得知立無種性了義説。佛説如
前。龍樹菩薩發菩提心論云。所言利益者。爲
發一切有情。悉令住無上菩提。終不
二乘之法而令得度。眞定行人知一切
有情皆含如來藏性。皆堪任安住無上菩
。是故不二乘之法而令得度。故花嚴
云。無一衆生而不足眞如智慧。但以
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
礙智即得現前。菩提留支三藏所譯賢慧菩
薩寶性論第三云。是故花嚴性起中。邪見聚
等衆生身中皆有如來日輪光照。作彼衆生
利益。作未來因善根。增諸白法。故向説
一闡提常不涅槃。無涅槃性者。此義云
何。爲現謗大乘故。此明何義。爲
轉誹謗大乘心大乘故。依
無量時故如是説。以彼實有淸淨性故。不
説言彼常畢竟無淸淨。故知無性非
。有同虛空。因無如兎角。如畢竟退沒定
發心。眞諦三藏所譯世親菩薩佛性第一破
小乘執品。破一分無性已想問曰。若爾云何
佛説衆生不於性永無般涅槃。答曰。若
憎背大乘者是一闡提因。爲衆生捨
故。若隨一闡提因長時中轉輪不
滅。以是義故經作是説。若依道理。一切衆
生皆悉本即淸淨佛性。若永不般涅槃
者無是處。是故佛性決定本有。離有無
故。第二云。經中説一闡提人墮邪定聚。有
二種身。一本性法身。二隨意身。佛日慧光照
此二身。法身即是眞如。隨意身者即從
起佛光明憐一闡提。二身者。一令法身得
生。二爲加行得長修菩提行故觀得成。
復有經説。一闡提衆生決定無涅槃性。若
爾二經便自相違。會此二説。一了。二不了。
故不相違。故言有性者是名了説。言無性
者是不了説。故佛説。若不樂大乘
闡提。爲離一闡提心故説。作一闡提
時決定無解脱。若有衆生自性淸淨
解脱者無是處。故佛觀一切衆生
自性淸淨故。後時決定得淸淨法身。准
此等論。故知諸經論中説一分無性不了
。皆有佛性爲眞了説
問。如是諸論皆説暫時永無性。故釋
性論西方兩師。初玄奘三藏入室神昉法師
性差別集中卷云。若説眞如理性一切
。是名了説性。又解。斷善闡提決定
無性有般涅槃性。是不了説。非畢竟言
般涅槃。又解。此對小乘薩婆多師不
空理不了説。非大乘性差別義。後慧
沼法師慧日輪第三云。佛性論等説闡提決
定無者。會楞伽第五無性。彼斷者但無
種子。而總相云決定無涅槃法
是非了義。現有淸淨無漏自性心種子故。
決定無。但無行性理性。今總相説
無名非了義。答。楞伽無性。終説便證涅槃
決定無性。因何妄釋。迷其後學。深密
等經瑜伽等論。所説無性亦無行性。非
理性。而總相説永無佛性亦非了義。因
深密佛性。初三師釋准此可破。此土惑
&MT10769;免。遂自謗云。佛性論文。是三藏師僞。
眞論文。將一坐之迫。遂至長夜之輪
師資相傳如是。説出於師。唯執違自宗論
即將爲僞。猶同西方小乘學者不大乘
世親菩薩是千部論師也。爲唯識教三十
三能變。猶佛性眞賴耶識。故彼論
第二本頌曰。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釋家
此別推無漏智種。違立一分無性。本頌
賴耶有情既等。因何釋論種子有別世。豈非
害本論主旨。論主妙解一切修多
。圓照四明婆門宗。名擅五天。位居
。順佛通經。將一乘有性了。以三乘
無性權。後代論師道卑前哲。豈令固違
經論顚倒會釋。迷其後學佛性
正理第二
問。汝深執一謗三。何異步屈虫矣。所執違
理故。樞要上依憑深密等經瑜伽等論
一量云。二乘之果應定性。乘所被故。如
大乘者。豈得此正理哉。答。夫論
成猶預也。內明既定。因何假因。執
正封權爲實。其性既成固不轉。猶如
佛説法花五千徒起誑驚怖。涅槃會上八萬
五千億人不信心。況今末世執見可廻。
哀哉像末。阿難教沙彌泥洹豈非此矣。夫
精進鎧其常沒。大悲菩薩寧任嬰兒
*隨氷坑哉。基師永爲衆生界。立
。破曰。所稱似因塵劫自陷。先賢既破。今
略示相。宗旨相符。兼違教過。因法差別相
違。喩有所立不成。兼有不定
問。衆過相何。答。依深密等。我亦許定性
二乘。據縁因故因何論之謂相符也。依
法花等終無趣寂。説理心故如前既決。謂
自教。因法差別。能別二意。謂定小性與
定大性。立者意許定小性也。定小性名能別
不成。敵不許故。定大相符。他極成故。由
言陳意許。小性唯定性故。能違云。
二乘之果非定小性。因喩如前。例如數論
立云。眼等必他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能
別二意。謂假我他與神我他。立者意許。神
他用也。神他用者能別不成。敵不許故。假
他用者即立已成。他極成故。由斯不言陳
意許。神我*他用唯言*他用故。能違云。眼
等必爲假我他用。因喩如前。喩過相者不定
二乘。攝同喩者所立不成。非定性故。攝
異喩者即有不定。因轉彼故
問。宗過不爾。深密第三時顯了説。依此許
有。汝義既壞。依法華等難定用立正。因
違教。答破曰。於三性八識了。後不
改故。利益三乘以爲不了。後時改故。縱彼
教分非後理。故許之。我義圓融。法華
等教非定者。已師天親既以爲敵。何更
對破
問。因過無道數論師宗。即有二義。假我他
用劣。神我他用勝。是故成過。今無二別
何成失。答。破曰。天親菩薩宗有二義。二乘
實滅。二乘無滅。汝許二乘實滅勝。定性
本聞發菩提心劣。豈非過哉
問。喩過亦非。既非定性是異喩。因何爲
過。剋性定大亦成所立。答。破曰。汝執
是新薰無始法爾。若不定性後時定
大。可無始法爾四性。因何佛地等論五
性無始各異。若本有五後成四者。雖
五終歸。於理何妨。總觀此理大違
比量。今云。寂滅二乘遂當成佛。聖者不
之所説故。如增上慢。他執無性等取有法
故無法過。述曰。亦可有法。言所有性狹帶
説故。亦無諸過
問。且他隨一不成。菩薩本意。非是必當得佛
之説。有何正理。答。破曰。大論隨一。據隨不
許。若爾非菩薩説耶。亦是自害無性之
量。聖所説因。亦有此過。未逐北。請密察

問。樞要亦立一正因云。所説無性。決定應
有無二性。隨一攝故。如有性。或聖所
説故如有性。因此正理。定知實有無性有
。答。破曰。妄陳僞執。危猶累卵先哲具破。
略示方隅。宗有相符兼有教前。亦有
別不成。初因犯有法自相相違過。亦有不定
後因有體*他隨一所依不成
問。衆過相何。答。相符違教兩過如是。汝無
智種名曰無性。是我亦許。即立已成。若據
理心之無性即違自教涅槃等教。佛性
等論。眞理及心説爲正因。無性有情豈汝得
無理心耶。有法無性是永無性。敵者不
許。謂所別不成也。初因過相。所説無性應
無性。有無二性隨一攝故。如有性者。猶
勝論師立共重云所説有性非實徳業。有
一實徳業故。如同異性。作能違云。所
説有性非是有性。因喩如前。龜毛決定應
宗之異品。因即轉故。彼成不定。後因過
相依就正因説爲無性。敵終不許。因即無
依。謂有體*他隨一所依不成。即是顯宗有
*他所別不極成過
問。宗過不爾。相符違教起難如前。有法無
性是佛所説。若不許者即非佛子。答。破曰。
如來障未來故依就縁因且説無性。非據
正因。虛取聖心豈合理哉
問。因過無過且約初過。凡因明法有別意
是過方起。既無意許何相違。龜毛是
無體。何本因關。故無不定。答。破曰。無性有
二。謂時邊與畢竟。立者意許畢竟無性。故
成相違。其龜毛等無種性故。彼因亦轉。猶
不定也
問。約後因過總説無性。彼此共許。因何不
成。答。破曰。立者智種以爲正因。本無
執爲無性。敵宗不許。豈可極成。如數論
及佛弟子共同言我。其四十既別。猶不
成。由是過。有迷之云。簡別所説自許異
自比量故無諸過。破曰。設有此惱猶非
無過。且犯有法自相相違。汝執無性
無性。非無情故。如有性者。如勝論師立
。所説有性非四大種。許四大體非
無故。如色聲等。作有法自相相違。汝有性。
有性四大故。如色聲等。一乘微妙佛
性甚深。四大聲聞二乘無滅。尙以信入。十住
菩薩衆生佛性因聞得見。但可佛菩薩
會釋。不心自立宗因。總觀此理
比量。今云。無性有情定當成佛。具八識
故。如有性者。定性等取有法。亦前已破。故
諸過
問。宗違自語。答。有法無性據客性無。非
性無。何違自語。述曰。又可有法無所有性有
情。即簡自語相違。若有自害。故基法師因明
疏下云。外道立宗現比量外有至教等量
云。非比極成現所有量現量攝。極成現
量所攝。量所攝故。猶如比量有法言所
有言。又簡自語相違。若立言極成現量非
現量攝。既言極成現量。復非現量攝故。有
相違故。以所有之。陳那菩薩以此量無
。但與立量相違決定云。非現比所有
一分不極成量。是現量攝。比量所攝故
現量。簡過同前。具如彼所。兩因應
自語相違。蟷螂之斧欲隆輪蓋謂之矣」
一乘佛性究竟抄一卷
徳治二年九月十七日於新禪院馳筆了
古本草書不見解之間文字不意也。以勝
本具可交合而已 三論宗沙門 方□
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一交之次加畫點了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