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金剛頂發菩提心論私抄 (No. 2292_ 濟暹撰 ) in Vol. 70

[First] [Prev] 23 24 25 26 27 28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餘。經六萬劫發心云也。故𣵀槃疏云。第二
人於初果不經生卽至第三果。於二果上經
欲界人天。各一生得第四果云云言若於一
身得第三果等者。意云。此人從初二果卽身
得第三果。其位而經一生得第四果入𣵀槃。
經四萬劫發心也。故𣵀槃疏云。第三果於
前果不經生。至第三果經色無色生得第四
云云言若得羅漢卽現入滅等者。意云。此
人從前三果不經生卽得第四果入無餘。經
二萬劫發心也。故疏云。第四人於前三果不
經生直至第四果。誰同此阿羅漢果入於𣵀
槃。前果生不同劫數不等云云問。此等四人
俱得第四果方入無餘。若爾。可言阿羅漢八
萬劫到等。如何須陀洹八萬劫等云云答。從
本立名云爾。問。爾前三果可爾。第四果如何
耶 答。約不逕生人故云爾。此等經論之文。
皆説定性者於界外迴心向大也。等者。等取
道力業力也。故寶法師佛性論云。如斷見惑
不越七生定斷修惑。斷人執已不越八萬劫
等必發大心。由道力業力能令唯八萬劫等
如法藏師及惠遠云。悉有佛性力爲內熏因
縁。故如來大悲力外縁不捨故。根本無明猶
未斷故。小乘𣵀槃不究竟故云云問。是五果
發大菩提心者。發何菩提心耶 答。寶師𣵀
槃疏八云。謂得阿羅漢果入於小乘無餘𣵀
槃。是人未來過八萬劫得菩提者。謂𣵀槃後
八萬劫。顯不滅八萬亦非正滿得菩提者。眞
諦法師云。是發心菩提。遠云。大品説。菩提
有五種。謂發心伏明出倒無上。發心在善趣
位。伏在種性已上。明在地上。出倒在七地
已上。無上在佛果。有人云。得成佛者謬也
法藏師五敎下卷云。此五人發心時之卽
入十信菩薩位。名發阿耨菩提心。又有義。
前五人從凡得小果入𣵀槃。後起迴心從十
信行信滿心已堪入十住。初發心住位已來。
隨根利鈍各逕彼劫。未必一向在𣵀槃中逕
爾許也。如直往人旣逕一萬劫。修信滿足堪
能發心。彼獨覺根最利故。亦似直人逕一萬
劫。餘四鈍根又差別故時得多別也問。此
所可逕劫數者何劫數耶 答。法花攝釋云。
今六十劫取增減劫云云准之可知之也。論
若不定性者無論劫限。遇縁便迴心向大。從
化城起爲以越三界者。第二明不定性者。於
界外易迴心相也。此中有三。一者正明易發
大心。二者明迴心向大因縁。三者明修因得
果義也。此其初也。有不定性者。値佛世迴
心者。謂法花會得授記聲聞等也。又不定性
者。有於界外迴心。多是佛滅度後不定性者
是也。此論所説者。是界外迴心不定性者是
也 問。金剛仙論云。不定性人法花迴心。定
性二乘界外迴心然何捨此論説。有不定
性人界外迴心云耶 答。彼論總相説也。細
謂之道理可有也。何況慈恩金剛般若疏上
卷云。彼金剛仙論者非眞聖敎也。是南地呉
人所作問。不定性者於界內可迴心。何
故知。有界外迴心耶 答。佛滅後不定性羅
漢及縁覺不具法縁。故未迴心。前先世業所
受果報盡故。更生界外淨土也。此人不定性
故易迴心故。速蒙佛敎化力界外迴心無妨
也。如法花云。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
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敎化菩薩事。此非
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
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
究竟𣵀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已上文是説定性二
乘增上慢
者界內不
迴心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
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其義者是人
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文 已上
文説
不定性界外易
迴心所以也
意云。佛在世不信解法花聖者
此皆爲定性二乘。亦爲增上慢者也。定性人
故不能信解法花也。佛滅後二乘聖者假使
雖不定性人。不具法縁故不知法花。而已入
無餘𣵀槃。雖入𣵀槃不定性人故。於界外淨
土輒蒙餘佛敎化力。頓入大乘敎云意也。必
不待劫限等滿也。經云若遇餘佛便得決了。
故知爾也
           一校了 點了


發菩提心論私抄卷第四
論夫會阿字者皆是決定觀之。至卷舒自在
者。第二稱揚能觀行者之分修證功徳也。此
中有二。初明初修業者分修徳。後明久修業
者分證徳也。論夫會阿字者。至當觀圓明淨
識者。是先總明此密敎菩薩所可觀察境相
也。此所觀境相者。如大日經第三頌云。摩
訶薩意處説名曼荼羅。諸眞言心位。了知得
成果。諸有所分別悉皆從意生。分辯⾭黃
赤。是等從心起決定心歡喜説名內心處。眞
言住斯位能授廣大果。念彼蓮花處。八葉鬚
蘂敷花臺阿字門。焔鬘皆妙好。光暉普周遍
照明衆生故。如合會千電。持佛巧色形深居
圓鏡中。應現諸方所猶如淨水月。普現衆生
前知心性如是。得住眞言行問。文夫會
阿字者。當觀圓明淨識者。此文明何義耶
答。此文是別明三摩地門內所觀阿字所詮
甚密門之菩提心義也。其文言夫會阿字者。
皆是決定觀之。當觀圓明淨識者。是別明三
摩地門中阿字所詮阿賴耶識。卽體爲眞如
無爲義。爲實相義。爲甚深不思議義也 問。
若爾者。於此説有指文證耶 答。密嚴經中
卷云。諸仁者。心之體相不可思議。密嚴中
人善能知見。諸仁者。一切衆生阿賴耶識本
來而有。圓滿淸淨出過於世。同於𣵀槃。譬
如明月現衆國土。世間之人見有虧盈。而月
體性未嘗增減。藏識亦爾。普現一切衆生界
中。性常圓潔。不增不減。無智之人妄生計
著。若有於此能正了知。卽得無漏轉依差別
今私解曰。一切衆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
者。示果分內心識常住不生義也。本無今有
名生故。已有還無爲滅也。而此藏識本來常
有物也。何名生耶。是卽眞如義也。圓滿淸
淨義名云實相也。於虛假不實之有爲有漏
法。無圓滿淸淨義也。文出過於世同於𣵀槃
者。是明阿賴耶識卽無爲常住義也。又阿賴
耶識卽爲眞如圓成實性義。又如密嚴經文
言。體是圓成實。瑜伽者當見者。是義也。又
大日經第七云。又觀彼心處。圓滿淸月輪。炳
現阿字門變作金剛色云云以阿字觀圓明淨
識者。此意而已。又同經第六頌云。彼能有
知此內心之大我。隨其自心位導師所住處。
八葉從意生。蓮花極嚴麗。圓滿月輪中無垢
猶淨鏡。於彼常安住眞言救世尊云云此等
文是明阿字門之中圓明月輪義也。若證會
阿字者。是方可解阿字卽質多菩提心之圓
明淨識相也。應觀想此阿字菩提心是其自
體相湛然常住也。圓明皎淨猶如世滿月輪
相也。淨識者。是第九識淨心處也。文當觀
圓明淨識者。如菩提心義云。第九菴摩羅識
此云無垢識。或云淨識也。第九菴摩羅是善
惡心體。第八阿梨耶是善惡用。又云。此則
以第六識質多菩提心。於第九識干栗多淨
心處。求本有質多菩提心問。何故觀阿
字者。必當觀阿字卽淨識耶 答。觀阿字卽
淨識意。觀察第九干栗駄耶之心處心。是卽
爲八葉白蓮花之臺。亦卽是觀想圓明相之
在八葉心蓮臺也。是心蓮臺者。是則心處心
義也。此中淨識者。質多心也。是卽能有此
心處心中之慮知心用。是質多心也。卽以是
爲阿字菩提心義也。故此淨心處上更可觀
本有不生不滅萬徳相也。是卽具足覺了義
邊者。方指是卽爲質多菩提心。卽爲阿字性
也。故論云。阿字是菩提心也。論若纔見者
則名見眞勝義諦者。正初明初修業者之分
見眞理之徳也。是則眞言家之地前三賢位
也。爲簡顯家之假施設之勝義諦故。此眞言
家所存妙理。卽別名爲眞勝義諦也。故大師
所造理趣般若經開題云。自性之又性。法體
之又體。三自三大未見其邊。一如一心誰到
其極。就此亦二。一法爾所起曼荼羅身人。二
隨縁上下迷悟身人是法爾人法者。卽眞
勝義諦耳。密嚴經云。密嚴中之人一切同佛
相。超過刹那壞常遊三摩地。密嚴微妙土是
阿若悉檀。非諸因明者所量之境界。但是無
功用妙智之所生又六波羅蜜經一云。如
來妙體則法身。淸淨解脫同眞諦論若常
見者則入菩薩初地。至當具一切智者。後明
觀心純熟者之分證眞理之觀行之利益相
也。就此中有二。一者初明初地分證。二者
總明後九地分證也。論若常見者則入菩薩
初地者。是初也。問。此初地者。是爲何敎
初地耶 答。菩提心義二云。住心品云十地
此生滿足。及具縁品等義釋。云眞言門菩薩
入初地坐百葉臺。百佛世界作佛利生。是約
別敎地位明眞言門菩薩之地又云。仁王
儀軌及良賁仁王疏云。三藏所持金剛頂瑜
伽經明四種地。一解行地。謂三十心也。二
普賢地。謂十地也。三大普賢地。謂等覺也。
四普照曜地。謂妙覺也今謂。於眞言門直
有自乘內十住地義也。故彌勒儀軌云。初作
如是悉地。卽證五地八地已來眞言菩薩
又云。七金山間甘露香水等海。其中諸聖而
居又諸山中皆有諸賢聖。地前四十心賢聖。
十信十住十迴向十行等今私云。若借彼
別敎敎道門之假施設賢聖衆者。以彼他宗
家敎所建立菩薩衆者。何令居在眞言門曼
荼羅中哉。卽知。於眞言門中直實有五十二
位也。又大疏九云。今此祕密藏中乃至今此
菩薩律儀。亦復如是。雖復最初發心。乃至
四十二地階次不同。然一時普遍法界發起
無作善根。以此義故名爲祕密藏中無作功
徳也是説旣偏局眞言一門直往菩薩之位
地也。又祕藏記云。據密敎十念成熟。謂十
波羅蜜圓滿也。或難云。經云十念成就得生
西方淨土。西方淨土者。初地菩薩所居之
土也。十波羅蜜者。於十地中地地修。地地
圓滿。若以十念成*熟擬十波羅蜜論者。生
淨土時十地可究竟。何故云初地菩薩所生
之土也。答云。是密敎所謂橫義也。初地與
十地無高下故。今卿所難次第義耳。十地自
布施波羅蜜至於智波羅蜜地地各有一波羅
蜜。是顯敎所説地地遷登之義。今密敎所説。
言菩薩地者是心也。法也。佛也。菩薩也問。
初地名歡喜地意如何 答。用心次第云。所
觀月輪漸進遍周法界。如法所證名爲初地。
所以初地菩薩以證此法。昔所未得而今得
之。生大喜悅。是故初地名歡喜地論若
轉漸增長。則廓周法界量等虛空。卷舒自在
者。第二總明觀心純熟者是之分證眞理相
也。用心次第云。卽此自性淸淨心以三義故
猶如於月。一者自性淸淨義。離貪欲垢故。二
者淸涼義。離眞恚熱惱故。三者光明義。離
愚癡故。所以喩月。爲世人皆共見取以爲喩。
令其悟入。觀習成熟。不順延促唯見心先明
朗。更無一物亦不見身之與心。萬法不可得
猶如虛空。亦莫作空解。以無念體不可得
故。説如虛空非爲空相。久久純熟。行住坐
臥一切時處。作意與不作意。任運相應無所
罣礙。一切妄想貪嗔癡等一切煩惱。不假斷
除自然不起。常得淸淨。依此習觀乃至成佛。
唯是一道更無別理大疏第十七云。先觀
其八葉。開敷置阿字於其上。此阿字卽有圓
明之照也。將行者染欲之心與眞實慧心。而
相和合卽同於眞。而共一昧也。如是觀者卽
是如來。故經云。彼若如是觀作者卽是我也。
我者佛自指也又祕藏記云。淨菩提心觀念
誦分限了。卽結定印觀五字。謂阿卑羅吽欠
也。是月輪觀。又實相觀。先月輪安心上。輪
上布五字。聲字實相逆順往反觀想。言聲者
口誦字聲。字者觀字體。實相者字義。了唯
一向觀月輪周遍。良久以後。月輪周遍法
界。俄須妄身與月專注無分別智。然後爲
利衆生住大悲門。出卷縮月輪收自心文 已上
説十
地分
論當具一切智者。別明等覺菩薩不久
當得佛果之種智也。義釋云。一切智者智之
中智也論凡修習瑜伽觀行。至證悟五相
成身義也者。第三總述卽身成佛殊妙行相
也。此中有二。論凡修習瑜伽觀行人當須具
修三密行者。是初總明應修三密行也。是眞
言行者之因位之行法也。是行者之所修之
三密行者。備卽身成佛之不思妙用故。輒
爲非機人不可顯示如是大事。故名曰三密
也。論證悟五相成身義也者。是後總明五相
成身行法之果徳也。此五相成身行帶因果
二位也。初四相者因位。後一相果位也。具
義如後解。論所言三密者。至觀菩提心也
者。下初別三密行相也。意云。手結印契。口
誦諸尊之眞言密號。意觀本有菩提心普賢
圓滿月輪淨識相。而召請本尊及法界海之
諸尊。安置布烈於海會壇場。種種供養恭
敬。而祈請行者之所求之可成佛事也。菩提
心義云。自性淨心名質多。是性得菩提心。發
心名質多。是修得菩提心。此則以第六識質
多菩提心。於第九識干栗多淨心處。求本有
質多菩提心是意密義也。論次明五相成
身者。至獲金剛堅固身也者。後別明五相成
身行相也。論一是通逹心者。菩提心義云。
問。何名通逹心等耶 答。如瑜伽云。諸佛
咸吿言。心相難測量。授與心眞言。卽誦徹
心明。觀心如月輪。若在輕務中者。是通逹
心也。又云。今於第九淨識眞如理處。通逹
性得本有佛性大菩提心。故名通逹本心也。
又云。所通逹心各有二義。一約九識。謂本
淨九識是所通逹心。染穢九識是能通逹心。
如心地觀經。自覺悟心有其四種。凡夫二
心。一者眼識乃至意識。因縁自境名自悟心。
二者離於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縁境名自悟
心。私云。初心六識。後心七八九識。體相用
故。二約五智。謂佛陀五智是所通逹心。行
者五智是能通逹心。如心地觀經賢聖二心。
一者觀眞實理智。二者觀一切境智。如是四
種名自悟心。私云。初智法界性智。後智四
智。又約九識。更有二義。第九淨識是所通
逹。第六意識是能通逹。又約五智更有二
義。大圓鏡智是能通逹。法界體性智是所通
今私云。以此經爲文證。以染穢之第
八第九識爲能通逹義。未得其意可尋知也。
論二是菩提心者。菩提心義云。如瑜伽云。汝
心本如是爲客塵所翳菩提心爲淨。汝觀淨
月輪得證菩提心。是菩提心也。又云。於性
得菩提心發修得菩提心名菩提心也。又菩
提心義引用心次第文云。故用心次第云。行
者應當安住淨住勿縁一切諸境。應須假一圓
明猶如淨月。亦如淨鏡不高不下。正當行者
心中量同一肘。圓滿先明內外瑩徹。色白
鮮潔世無類者。初雖禾見。久久精研當卽徹
見。發明見已卽更觀察漸引令廣。或四肘八
肘。如是倍增乃至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極令
分明。將出觀漸漸收斂。量同先相。初觀之
時假月爲喩。遍周之後無復延縮。作是觀已
卽證解脫一切障三昧。但此三昧者名爲地
前三賢。依此漸進遍周法界。如法所證名爲
初地。所以初地菩薩以證此法。昔所未得而
今得之生大喜悅。是故初地名歡喜地。亦莫
作月解。卽此自性淸淨心以三義故。猶如於
月。一者自性淸淨義。離貪欲垢故。二者淸
涼義。離嗔恚熱惱故。三者光明義。離愚癡
闇故。所以喩月者。爲世人皆共見取以爲
喩。令其悟入觀習成熟。不須延促唯見心。光
明朗更無一物。亦不見身之與心。萬法不可
得猶如虛空。亦莫作空解。以無念體不可得
故。説如虛空非爲空相。久久純熟。行住坐
臥一切時處。作意與不作意任運相應無所
罣礙。一切妄想貪嗔癡等一切煩惱。不假斷
除自然不起。常得淸淨。依此習觀乃至成佛
唯是一道。更無別理論三是金剛心者。菩
提心義云。如瑜伽云。菩提心堅固。復授心
眞言。觀金剛蓮華是金剛心也。又云。爲欲
加持此菩提心能令堅固猶如金剛。於心月
輪令觀金剛故。名金剛心也論曰是金剛
身者。菩提心義云。如瑜伽云。汝於淨月輪
觀八葉蓮華。令普周法界唯一大蓮華。是金
剛身。又云。令心金剛爲蓮華界。攝入自身
名金剛身。又云。今私云。此五相成身通五
部也。但月輪上種子三摩耶形五部不同。又
云。金剛蓮華是金剛部。兼蓮華部耳論五
是證無上菩提。獲金剛堅固身也者。又菩提
心義云。如瑜伽云。觀身爲本尊。復授此眞
言是證無上菩提也。又云。以金剛身爲本尊
身。名無上菩提也。又云。十八會指歸云。五
相。所謂通逹心。修菩提。成金剛心。證金
剛身。佛身圓滿。此則五智通取意
又云。通逹
本心卽是通逹法界體性智。餘四如次以通
四智已上菩提
心義文
今私案云。此五相有二義。一者
唯有佛果義。如安公所引指歸及祕藏寶鑰
説。二者通因果二位明五相成身。如此論及
敎王經金剛界大儀軌等。然今就第二義作
此釋。謂彼指歸及寶鑰是約橫義明五相成
身也。此論及敎王經約竪義明五相成身也。
若約果地説五相成身義者。如彼十八會指
歸説文也。今私云。五相成身者五智通逹
者。是不謂必如次五相可相配五智也。但五
相成身之佛果者。能通逹成就五智功徳義。
卽五相與五智是能互相融通云也。又許以
五相成身配因行證入方便具足義者。可許
以五相相配五佛五智義也。此五相攝盡性
得修得因位果位之菩提心也。第一通達心
攝性得普賢大菩提心及修得一分之普賢大
菩提心之心也 問。性得菩提心亦名通逹
心耶 答。可名爾也。謂此性得菩提心是行
者之所應覺了通逹故。名通逹心也。復次此
性得菩提心離諸垢累。體相洞徹通逹於一
切衆生。而量等法界海無有障礙故。名通逹
心也。故儀軌云。卽誦徹心明。觀心如月輪
若在輕霧中云云此説者。是付一切義成就
菩薩作是説也。此菩薩已斷除多種惑。而未
斷殘一重惑品故云爾也。修得菩提心名通
逹心如前記也。第二菩提心攝三賢十聖之
修得菩提心也義如上引用
心次第文
問何故此心名菩
提心 答。第六意識修得質多菩提心之於
第九識淨心處之性得質多菩提心處。而發
求及修行修得之五智菩提心之心故名菩提
心也。第三金剛心攝金剛無間道也。是因位
最後心也。殘一品無明障佛果菩提心之惑
染將斷盡時智也。是等覺位也。第四金剛身
攝金剛解脫道。正是佛果最初心也。是妙覺
智也。故出生義云。及乎大種性人法縁已
熟。三祕密敎説時。方至遂却住自受用身。
據色究竟天宮入不空王三昧 普集諸賢聖。
削地位之漸階開等妙之頓旨云云此中所言
之等者。是等覺金剛無間道也。卽金剛心
也。妙者妙覺金剛解脫道也。卽金剛身也。故
菩提心第一云。以金剛身爲本尊身名無上
菩提也第五證本尊獲金剛堅固身者。謂
亦是所言妙覺金剛解脫道位也。然隨行者
各各因位所修門。而果位所現之本尊身更
説顯義也。故菩提心義五云。今然復三世諸
佛各從一門入心本源故。從本所通門出法
界海。一一諸尊皆以一切如來爲體。又第一
卷云。問。第五自身成本尊者。成何尊耶。答。
各隨所尊成五部身卽是義也 問付初義
何故第四金剛身名爲佛果之解脫道耶
答。安公菩提心義第一云。以金剛身爲本尊
身。名無上菩提也云云故順古徳義故今作
此釋也 問。若爾如大儀軌意。行者旣成第
四金剛身已後。啓白本尊其偈頌文云。復白
諸佛言。我爲蓮華身時。彼諸如來便勅行者
言。觀身爲本尊。復授此眞言今依此文意
者。若證第四金剛身旣爲解脫道佛果者。何
儀軌云便勅行者言耶。已以勅行者云。故知。
此金剛身未成佛也。況亦得金剛身已後。示
觀身爲本尊之敎。亦授證本尊眞言法之後
成佛也。然何是爲解脫道佛果耶。智果未圓
滿也 答。理實此金剛身中內證雖圓滿本
尊身義。而爲言顯依從本所通逹門出法界
海。而隨各各因位所尊。而成五部諸尊身之
化用。之未顯現以前時故。云便勅行者言復
授此眞言等者。假指前第三身也。非以此第
四金剛身實指以爲行者也。實是已成佛也
 問。付後義。以何文證理證。得知第一通
逹心攝性得菩提心及修得最初之發求菩提
心。第二菩提心攝三賢位。第三金剛心攝十
地位。第四金剛身攝等覺之金剛無間道。第
五本尊攝妙覺地金剛解脫道耶 答。第一
通逹心屬本有性得菩提心及修得最初之發
求菩提心者。儀軌説五相成身中。第一通
逹心屬本有性得菩提心及修得之最初發求
菩提心者。儀軌説五相成身中第一通逹心
云。行者聞驚覺定中普禮足。唯願諸如來示
我所行處。乃至諸佛咸吿言。心相難測量。
授與心眞言。卽誦徹心明。觀心如月輪若在
輕霧中。如理諦觀察此文説性得
通達心也
復白諸世尊。
我已見自身淸淨如滿月。離諸煩惱垢能執
所執等云云 此中文明信位發菩提心。若通
説。修得之中等二菩提心也
又此論
下文云。一切有情於心質中有一分淨性。衆
行皆備其體極微妙。皎然明白等云云 此文説性
得通達心
又云。諸佛大悲以善巧智説此甚深祕密
瑜伽。令修行者於內心中觀日月輪云云 此文
説修
得最初通達
心及菩提心
儀軌説五相中。第二菩提心云。我
已見自心淸淨如滿月等此文明行者之領解前通
達心及第二菩提心也
汝觀淨月輪得證菩提心等是佛勅授第二
菩提心辭也
能令
心月輪圓滿益明顯等此依前佛勅授正明三賢菩薩
之所觀月輪圓滿以顯了義也
此論云。先會阿字者。皆是決定觀之。當觀
圓明淨識若纔見者。則名見眞勝義諦云云
文説眞言行菩薩之三賢行相也。此位菩薩
所觀是相似觀而未實證觀也 問。此第二
相是説三賢菩提心者。何此中可用發菩提
心眞言耶 答。是指初發心住之成佛。何必
云初發信心眞言耶。故華嚴等説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云云又第三金剛心攝菩薩十地者。
儀軌説第三金剛心文云。汝於淨月輪觀八
葉蓮華。令普周法界唯一大蓮華。應當知。自
身金剛蓮華界云云 是明佛勅敎
行者文也
又云。自身爲
蓮華淸淨無染著。復白諸佛言。我爲蓮華身
云云此等文説十地菩薩實證觀菩提心月輪。
周遍法界行相之猶如蓮華無染著義也。彼
儀軌者是金剛心與金剛身合一證蓮華身云
也。此論云。夫會阿字者皆是決定觀之。當觀
圓明淨識明發菩提
心相也
若常見者明三賢之人
彼菩提心相
卽入菩
薩初地明三賢之人
已入地用也
若轉漸增長則廓周法界量
等虛空卷舒自在云云此文初説初地菩提心。
與次後總説九地以上所證菩提心廣大周遍
行相也。第四金剛身攝菩薩等覺位之金剛
無間道者儀軌説第四金剛身文云。時彼諸
如來便勅行者言。觀身爲本尊。復授此眞言
此文於金剛無間道以前。而佛方勅敎於行
者也。此勅敎以後可名成金剛無間道也
又此論説
云。夫會阿字者皆是決定觀之。當觀圓明淨
乃至若轉增長則廓周法界。量等虛空。卷
舒自在當具一切智文當知。此文説實證觀菩提心
義。之中此通等覺位無間道也
又第五本尊屬佛果解脫者。軌云。旣成本尊
身諸如來加持云云此以是第五身爲佛果
解脫義也。又此論云。然此五相具備方成本
尊身也。其圓明則普賢身也。亦是普賢心也
云云依如是文證。以五相配屬五位於理無
失。又於諸文而得便宜也此後義
好也
又敎王經
疏一云。此經正説文。初演説五相眞言。初
四是因位也。後一卽果位也云云問。此二
義有何意 答。初義意通自行化他也。意云。
於第四金剛身位自行滿。故旣具足萬徳圓
滿菩提也。雖爾。以第五金剛堅固身爲本尊
身之妙覺位。意爲利他出法界門。隨各各因
位所奉本尊而成本尊身。説顯而於末代之
行者以此法而欲令軌則。其故更説顯第五
本尊身也菩提心
義意也
後義意。偏據自行圓滿義。
以第五心爲實證解脫道佛果也。此約自行
爲正成佛意也。第四金剛身尙屬因位也
問。何故名金剛心及金剛身第五金剛堅固
身耶 答。若約初義者。金剛心者就能斷用
立名也。金剛無間道起斷惑猶如金剛杵摧
破利用也。又金剛身及第五金剛堅固身者。
但約體性不可破壞義立號也。大疏十一云。
行者見此心佛之時卽名悉地第一成就。所
謂得第一常身。所謂成就第一常身。此常身
卽是諸佛金剛不壞身也謂五智性相常住
無有刹那生滅。猶譬如金剛不壞義也。故分
別聖位云。於五解脫輪中從一佛至一佛供
養承事皆令獲得無上菩提成決定性。猶如
金剛不可俎壞若付後義。前二種金剛者。
俱就能破義用立名也。但第五金剛堅固身
之金剛。約體性不壞義立號也。論然論然此
五相具備方成本尊身也。至故佛所宣説者。
第四述證果菩提心之功徳也。此有三。論然
此五相下二行半文。第一明性海果分之法界
體性智圓徳也。論然此五相具備方成本尊
身也者。明五相具足方成第五獲金剛堅固
身也。是卽大日尊也。亦法界體性智也。一
切行者所求之果位故名本尊身也。是成五
相名五智故。此五智圓滿卽名大日尊也。論
其圓明則普賢身也。亦是普賢心也者。意云。
上來旣開約十六尊明三摩地菩提心義畢。
今此文遂攝十六尊卽菩提心義。方令歸普
賢一尊意也。如菩提心義云。金剛頂經説云。
三十七尊皆名普賢故云云又云用心次第云。
大圓鏡智是則三十七尊皆名普賢。亦各具
足大圓鏡智。如此智本有皆名自性淸淨心
是卽此義也。今私云。普賢者廣通敎
理行果也。理普賢如金剛頂經頌云。普賢法
身遍一切等者是也。果普賢今於此所辨文。
是行普賢十六大菩薩中最初菩提薩埵等是
也。敎普賢者一切眞言敎法是也。論與十方
諸佛同之者。明五相成身後諸佛同體合會
義也。約一心一心識之法界體性智者。新成
佛古成佛敢無有差別云也。論亦乃三世修
行證有前後。及達悟已無去來今者。釋三世
諸佛同一體性之所以也。意云。約凡夫妄心
前而言之者。有爲諸法者有刹那生滅代謝
不住之三世無常相也。而約虛妄假有法中
而雖云。似約行者之情前有三世修行及證
果前後。然約證性海果分後法界體性智
之一心一心識。而無去來今三世假立法故。
亦無新成舊成佛差別也。唯一味平等遂歸
一體故也。此義如心地觀經頌云。因圓果滿
成正覺。住壽凝然無去來云云又云。自受用
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刹四智圓明受法
樂。前佛後佛體皆同雖遍法界無障礙。如是
妙境不思議是身常住法佛土自受法樂無間
云云又密嚴經云。阿賴耶識爲分別心之所
擾濁。若離分別卽成無漏。無漏卽常猶如虛
又𣵀槃經云。菩薩五蘊三世所攝。如來
五蘊非三世攝。又陳如云。捨無常色獲常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是文説者。明法佛
成果徳以後。卽成就常住五蘊義也。故應
知。佛果中旣遠離三世無常過失也。如大唐
超悟法師六波羅蜜經疏第一云。經云何乃
令發如是願。爲佛應身刹那遷變。化身佛者
疾入𣵀槃。功徳法身湛然常住。以是歸依
淨法身。解曰。言應身者是勝應身。唯識論
名他受用身。從佛平等性智顯現應大菩薩
名曰應身。此是有爲無漏之身。故有刹那念
念生滅故。言遷變化身佛者。是劣應身。唯
識論名變化身也。成所作智出現此身八相
成道。爲於地前菩薩二乘凡夫故現此身。縁
盡息化故曰疾入。功徳法身湛然常住者。本
有功徳修成功徳總名功徳法身。修成功徳
自受用身。性同本有俱不生滅。是凝然常故
曰湛然。眞如法身並具四徳常樂我淨。故曰
常住。常是法身。住是報身名爲常住。佛報身
者四智菩提。以之爲體。此菩提智金光明經
名如如智。佛法身者名法如如。故法與報並
是凝然。又不生名常。不滅名住。亦名常住。以
是歸依淸淨法身者。總結願求由是湛然常
住身。故勸總求也云云又同疏第三云。經曰然
我國土無有去來生滅滅相。若無去來卽是
聖智所行之處。若有去來卽是世間生滅之
相。解曰。不眴世界是彼普賢如來淨土。是
密嚴國實報淨土。離生滅相佛身佛土正報
依報皆是眞常同無生滅。故曰我國無有去
來生滅相也。若無去來卽是聖智所行之處
者。聖智如理理眞常智亦眞常。理同其智。智
有妙用。理是眞如。智是實智。無二無別如
乳挾挾更無異相。故曰聖智所行處也。所
行是理。智證於理名所行處。若有去來卽是
世間生滅相者。三界凡夫心有生滅境有生
滅。二乘之人自共相觀是生滅觀。取生滅相
總名世間。凡夫衆生不離分段名爲世間。二
乘之人未免變易亦名世間云云 故菩提心義
云。若約行者證入因門三世修行。證有前後。
約一切一心識轉爲法界體性智。若約佛地
性海果分及證悟已。無去來今。此約一心一
心識轉爲法界性智。又云。圓敎説一心一性。
今眞言宗同天台圓故。龍樹十識中第九名
一切一心識。謂一切有情本來各有一心。一
心各在一切有情。第十名一心一心識。謂
一切有情本來共有一心一心。分成一切有
情。一切有情還成一佛論凡人心如合蓮
花。佛心如滿月者。類喩明菩提心之周遍之
圓淨徳相也。此中凡人心如合蓮花者。是類
喩明一切有情之第九一切一心識之性得菩
提心相也。意云。一切衆生與一切諸佛同從
本已來雖大菩提心具足平等無差別。而衆
生未發心成佛以來。此菩提心含未開猶如
蓮花未開敷也。義釋云。凡人汗栗駄心者。此
是古譯語訛也。正梵音云紇哩云云乃耶此
云心。狀如蓮花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脈約之
成八分。男子向上女人向下。先觀此蓮花令
其開敷爲八葉白蓮花座又菩提心義云。此
心合蓮花亦有二義。一男女心藏肉團八分
如合蓮花。大日宗云。衆生自性八辨具足。故
是肉心亦有八分。今云。第九識體之上自有
八識之相。肉心類此一團八分。二如金剛頂
疏云。如來開覺如蓮花開。今例言之衆生迷
覆如合蓮花論佛心如滿月者。是例喩明
一切諸佛之一心一心識。法界性智圓徳相
也。故菩提心義云。且一衆生本有菩提淨心
與一切佛本心一體。法界爲量團圓皎然如
世滿月又如此論上文云。湛然淸淨猶如
滿月光遍虛空無所分別云云意云。性海果分
中。前佛後佛一體同如。而遍滿法界宮。敢
無有差別相云也。論此觀若成下三行半。第
二明成就此三摩地門之分證之觀行者之所
得利益相也。此觀若成者。就明三摩地普
賢菩提心之觀行成熟者之相用中。而此中
論言十方國土若淨若穢六道含識三乘行
位。及三世國土成壞衆生業差別。菩薩因地
行相。三世諸佛悉於中現者。是明成就此三
摩地門之分證得智妙用之所現相也。此中
十方國土者。盡十方無餘一切國土也。若淨
者一切他受用佛所居淨土及自受用佛土
也。若穢者變化身所化一切離穢土也。此
娑婆世界等類是也。六道含識者。未發心
修行十方法界一切凡夫類也。三乘行位者。
小乘敎所立之聲聞縁覺菩薩也。及大乘通
敎所説三乘因果位地也。三世國土成壞者。
成者以成劫攝住劫。壞者以壞劫攝空劫也。
衆生業差別者。若干之衆生善惡無記一切
作業受果差別相也。菩薩因地行相者。大乘
別敎圓敎密敎等一切菩薩發心修行五十一
位之行相也。三世諸佛者。顯敎所説種因海
諸佛。及密敎所説性徳圓滿海諸佛也。是等
諸人法皆由是行者之所修三昧力故。悉於
自身心中如是諸法顯現其影像。猶如明鏡
內現色像也。是卽十地菩薩所證得三摩地所
現妙用也。此義如密嚴經中卷云。爾時金剛
藏菩薩復吿衆言。諸仁者我念昔曾蒙佛與
力而得妙定。廓然明見十方國土修世定人
及佛菩薩所住之處。於如是處中。密嚴佛土
安樂第一。諸佛菩薩數如微塵處蓮花藏我
於爾時一心瞻仰。尋從定出卽自見身。與諸
菩薩在密嚴土。復於爾時見解脫藏住在宮
中。其量大小如一指節。色相明潔如阿怛斯
花。亦如空中淸淨滿月。我時見已便生念言。
此爲是誰而有如是不思議事。作是念時卽
見我身。在其身內於中普見一切世間。爾時
蓮花藏中無量菩薩。以佛神力亦如是見。咸
生是念。此爲希有不可思議。時天中天所爲
事畢還攝神力。諸菩薩等悉復如故。我時見
此希有事也。知諸菩薩種種變現是佛現界
不可思議已上
私解曰。是經此文懸契此論
文意也。可悉之也 問。十地菩薩何樣得見
法身佛耶 答。作自心所變影像得見法身
佛也。此義如大日經疏第四卷云。若作深祕
釋者。如來妙嚴之相法爾無減不造作所成。
故不以外寶爲飾。乃至十住諸菩薩猶因承佛
神力得見加持身。其於常寂之體如在羅穀。
故以爲況也云云解曰。是作影像見法身義
意耳。𣵀槃經二十七云。十住菩薩聞見佛性
者。卽此義意也。論證本尊身滿足普賢一切
行願者。總結會證果菩提心義也。故用心次
第云。大圓鏡智是則三十七尊皆名普賢
論故大毘盧遮那經云。如是眞實心故佛所
宣説者。第三引證文也。意云。如是第九識
干栗駄耶眞實之菩提心者義釋云。問。何名眞實
義等耶。答。如來藏自
性淸淨心眞實心。一切衆生胸間肉團。其形八分。
作。女伏。其色丹赤。是五藏之中心藏也。文
是往
古諸佛所説傳也。是不當今之一佛獨所説也。
故可信仰云也 問。此經文具義意云何
答。大疏第十一云。心爲照明。能見如來之
道行卽是道也。道者卽是行及行果報也。非
但我如是説三世如來所説亦復無異也。如
上所説眞言方便。乃至此心處無垢淸淨猶
如圓鏡常現在前。當知。此卽是先佛共所宣
説眞實之心也。如是心性常恒安住無住無
有變動。不可破壞卽是諸佛大般𣵀槃。故名
眞實也。以囉字門等淨此心。故生眞實智惠
光。故卽見古佛所行之道。所謂祕密藏眞言
門也云云論問前言二乘之人有法執故不得
成佛下。第五約問答決疑。述菩提心卽身成
佛妙用也。此中有二。論問前言二乘之人至
如來一切智智者。第一正明問答決疑也。此
中問答有三重。但初重疑難論文顯然也。後
二重伏疑。雖無論文而付答文尋之 理必可
有故也。論問前言二乘之人有法執故不得
成佛者。今復令修菩提心三摩地者。云何差
別者。第一重疑問也。意云。上論文説當觀二
乘之人雖破人執猶有法執。但淨意識不知
其他乃至有定性者難可發生。要待劫限等
滿方乃發生云云今依此文發例難也。此二
乘人難發心成佛事。猶滯法執故也。今眞言
行人於八分肉團心上修淨月輪觀。而何云
卽身成佛耶。豈是非法執耶。論答二乘之人
有法執故久久證理。沈空滯寂限以劫數。然
發大乘心者。是第一重答也。意云。二乘人
於縁起諸法未解如幻假有卽空義。故雖立
心處心。而密宗意玄異也。彼猶滯法執故
未得體法難解空觀。而於五藏之中心藏作
實心執故。是卽法執也。密宗意不爾也。於
前九種住心。心外礦垢旣盡作體法難解空
觀。顯現畢於八分肉心之中觀淨月輪之質
多菩提心也。但不謂肉心卽菩提心也。此肉
心中更有干栗駄心處心。約此干栗駄心之覺
了義邊名曰質多菩提心也。譬如扶根中有
正根。又黃石中必有一丈量之摩尼珠也
問。此中所擧二乘人者。何二乘人耶 答。
二十部小乘及諸愚法縁覺類也 問。二十
部小乘宗乍皆關此中耶 答。乍皆可關此
中。彼等皆於五藏之中心藏上立心意識故
也。但依安公意者。此中勝可取婆多小乘部
師所立義也 問 意如何 答。菩提心義云。
若薩婆多小乘部師亦説八分干栗駄爲心
是義相似密宗心處心義也。故勝以彼義例難
密宗義也。又今助釋曰。殊勝可攝取大衆部
一説部説出世部鷄胤部義也。宗輪論云。此
中大衆部一説部説出世部鷄胤部本宗義者。
謂四部同説五種色根肉團爲體私云。此
四師義意六識在肉團內云也。論有法執故
久久證理者。彼雖斷人我執猶在法我執。故
經三生四生六十百劫得自乘菩提云也論沈
空滯寂限以劫數然發大乘心者。定性二乘
入無餘𣵀槃。醉三昧酒臥湛寂。而待多劫滿
限而迴心向大。具如上記。又第二重伏難意
云。二乘人有法執故不卽身成佛者。爾也。但
他縁大乘等雖立心處義旣無法執咎。何必經
三祇廣劫修行乃成佛耶。論云。又乘散善門
中經無數劫。是故足可厭離不可依止者。第
二重答也。意云修行於顯敎大乘者雖立心
處義陳世所譯世親攝論第五□引。法足經偈以成立
此義。論曰。遠行及獨行無身住空處。釋曰。五藏
中心藏其中有孔。意在此所中。故名空處。文 此卽不心
處義耶。瑜伽論第一云 羯邏藍時阿賴耶識最初託處。卽
名肉
心。文
未入三平等門。而唯修單勝義行願菩
提心故。經無數劫成佛也。若入此三平等門
時。大小乘等於自乘法中。皆證見中胎佛果
也。故菩提心義一云 問。普於五乘自心開
發普賢大菩提心云何 答。且如迦毘羅外
道二十五諦中云。知根者。凡夫人胸間八分
肉團名干栗駄出因明數
論師計中
若迦毘羅引入曼荼
羅。卽於彼計干栗駄心。令觀大日如來自心
八葉芬陀利花。如迦毘羅者。一切人天干栗
駄心皆亦如是。若薩婆多少乘部師。亦説八
分干栗駄爲心。若引入時。亦於彼心令觀心
蓮。若化地部小乘師。以前念後念念爲心。若
引入時。令觀質多之心以爲心處之心。令悟
前後念中意生八葉之蓮。若諸大乘師。説心
無自性託縁而生。若引入時令觀質多之心
託縁而生本無自性。亦以質多爲心處心令開
心蓮曰家計
天竺相傳
如三家計者。一切二十部五
部等皆亦如是 問。若於諸外道大小乘計。
皆開實心令觀心蓮者。何故大日經破外道
三十計及諸大乘計耶 答。若未引入皆悉
可破。若引入時順世八心違世八心皆大悲
藏之妙行也散善門者。不三平等門之門
云也。三平等門者。是三摩地之唐語也。又
第三重伏難意云。顯敎之行人雖立心處心
義。而斷人法二執未入三平等門。故久久
成佛者爾也。若然眞言行人旣遣人法二執。
雖修三平等行。何有速成佛遲成佛不同者
耶。論云。今眞言行人旣破人法上執。雖能
正見眞實之智。或爲無始間隔未能證於如
來一切智智者。第三重答也。意云。今眞言行
人修三平等門雖破人法二執。住實智從無
始無明有厚薄差別也。若無明薄者速身成
佛也。若無明厚者久久成佛也。無始無明者
如瓔珞經云。四住地前使無法起故名無始。
依無始故得有生得住地。依生得住地故得
有作得住地。生得卽無明作得卽四住
明者摩 訶論曰。云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
應。忽然念起名爲無明此中無明者。意云。
親生業識之能生種子也。故同論云。無始無
明攝持煩惱令得住止。譬如諸種持隱顯子
但彼論雖然説。此論今所明之無明者。是
根本無明。又取過恒沙所知障及見愛等煩
惱障也。此等皆明枝末無明故也。此無明亦
從無始來恒具在。故名無始無明也。間隔者
無明住地之隔本覺自性淨心也。一切智智
者。新仁王經云。體相平等名一切智智
云。五智非一故曰一切智智也。摩訶衍論五
云。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皆有本覺。無捨離時。
何故衆生先有成佛後有成佛。今有成佛。亦
有勤行。亦有不行。亦有聰明。亦有闇鈍。無
量差別。同有一覺。皆悉一時發心修行到無
上道私云。已上
難問也
本覺佛性强劣別故。如是差
別。無明煩惱厚薄別故。如是差別私云。已上
文外人救答
若言如初者。此事則不爾。所以者何。本
覺佛性圓恒沙之諸功徳無增減故。若言如
後者。此事亦不爾。所以者何。一地斷義不
成立故私云。已上文外
人伏難救答
如是種種無量差別皆依
無明而得住持。於至理中無關而已私云。已上
總正答
又云。眞如本一。而有無量無邊無明。從本
已來自性差別厚薄不同故。過恒河沙等上
煩惱依無明&T047368;差別。我見愛染煩惱依無明
起差別。如是一切煩惱依無明所起前後無
量差別。唯如來能知故私云。已上
細正答也
此或爲無
始隔間者。亦取從本已來枝末無明義也。論
故欲求妙道修持次第者。總結答勸修文也。
意云。眞言行人先於九種住心中人法二執旣
盡。次可修證三平等法云也。論從凡夫入
佛位者。卽此三摩地者下第二正明速身成
佛人行相也。從凡入佛位者。卽此三摩地
者。明卽身成佛機性人也。是入眞言門二
類行者中之是第二頓入行者也。謂其二類
者。如上第一卷所引金剛頂經疏。又如菩提
心義云 問。前云。凡夫外道二乘菩薩引入
曼荼羅時。各於其人干栗駄心令觀八葉蓮
花。若爾凡入四重壇人皆觀心蓮成佛。悉是
超入之者有何次第入之別 答。情機不同。
行相各異。或有有情但著世樂不樂出世。佛
赴情樂。説人天中息災增益等法。有情得益
雖復歸命。未心出世。漸次引導令知勝道。終
至中胎。至中胎時始觀心蓮。是名次第入者
也。若有衆生。於其中間正因開發頓入中胎。
入中胎時亦觀心蓮。是名不定入者也。若初
入處直觀心蓮。是名超入者也 問。何以得
知 答。義釋云。於薩婆若平等心地畫作諸
佛菩薩乃至二乘八部等四重法界圓壇。此
一一本尊身語心印皆是一種差別門也。且
如有人志求五通智道。卽從大悲胎藏現韋
陀梵志形。爲説瞿曇仙等眞言行法。行者精
勤不久成佛。此佛身更轉方便卽成毘盧遮
那身也。或現佛身説種種乘。乃至現非人身
説種種乘。隨類形聲悉是眞言密印。或久或
近無非毒鼓因縁。故經云。皆同一昧所謂如
來解脫味此中或久是次第入。或近是不
定入。若云五種三昧皆開心實相門。一生成
佛者是超入也又解。論云。故欲求妙道
修持次第從凡入佛位者。是三摩地者者。是
正明眞言門頓入行者。不經顯敎之修行。而
直修行眞言敎法義也。如祕藏記云。謂眞言
行菩薩初從阿闍梨入曼荼羅灌頂。授法之
人其所修之行是佛境界之行也。非十地菩
薩分際。是故曰超過十地所修之行佛境界
云云論能達諸佛自性者。明通達心也。論語
諸佛法身者。明修菩提心等三種身也。論證
法界體性智成大毘盧遮那佛自性身受用身
變化身等流身者。明證金剛堅固本尊身也。
此四種法身如菩提心義云。金剛頂疏云。一
切色法究竟盡處心王境界名色究竟非謂第
四禪定云云故此宗義心王境界名色究竟。爲
法界宮。以此心王遍一切處此宮亦遍一切
方處。以佛法身住自受用加持身處自受法
樂。如金剛頂三十七尊皆名自受用身 然復
一切衆生感應和合能見佛身。聞聲悟意。名
他受用。隨衆生樂現生身成名變化身。現雜
類身名等流身。花嚴此身名爲摩拏摩化身。
如是四身皆是法身。任運所作皆名法身。故
瑜祇經云。四種法身故。又敎時義云 又
問。何以得知海會諸尊皆通三身 答。大日
經疏中。能加持淸淨法身住所加持自受用
身。一切內證法身眷屬。亦現自受用身集會
遍十方界。示現無盡海會莊嚴佛藏。與此會
同。又於十方界現普賢等諸菩薩身。説眞言
道 而此法界空中唯有佛身。都無生死中人。
如此一切海會諸佛皆是因地心心所法。九
識心王成法性身之時。一切心所等法界入
果界 轉成法門眷屬。是法身也。令住加持
集法界宮 若受法樂是自受用身。遍現十方
是他受用身。現諸菩薩是變化身。如具疏
釋。然此大日三身常一體故。衆生隨機卽一
開三。敎分張亦復不同。故瑜祇經説大日如
來與自性所成三十七尊俱住菩提心殿中。
禮懺文説三十七尊並是法佛現證菩提。內
眷屬毘盧遮那互體又出生義分別聖位心要
等説大日如來內證三十七尊三摩地法。遍
滿法界自受法樂已竟。爲令菩薩受用法樂
成諸尊身住諸敎令。或文説大日是自受用。
四佛是他受用。諸尊是變化身。或文説大日
是法身。四佛是自受用。諸尊是他受用。外
衆是變化身。此是皆卽法身。亦説自受用亦
他受用。卽他受亦説變化論爲行人未證
故理宜修之者。勸進於行人詞也。論故大毘
盧遮那經云。至然能證果者。下第二引證也。
此有二。初大日經。後金剛頂經也。大日經意
云。修得之五智菩提心。從本有性得心地顯
現云也。悉地者成就義也。後經意。如菩提
心義云。若金剛頂 一切義成就菩薩在尼吒
天坐道場時。諸佛驚覺而令五相成身又云。
一切如來大菩提心普賢菩薩一切義成就五
相成身。須三十七尊心王境界自受法樂欲
現成佛亦現凡夫。是釋尊會圓敎菩薩外迹
以爲眞言之行問。一切義成就菩薩者頓
悟歟 答。漸悟菩薩也。故菩提心義云
問。若頓入者亦不由之者。何故金剛頂經説
一切義成就菩薩用入此定 答。此問云。是
爲漸學大乘者。示現此相耳問。若爾何
以此文爲頓悟證耶 答。不謂頓悟證也。三
界中調伏無餘一切義成就菩薩猶遂歸五相
成身證登妙覺云也。此談三摩地門勝功能
意也。論凡令之人至應是成就本尊之身者。
勸榮於當今行人卽身成佛意也。論故大毘
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云。至淨日純淨法也
者。又引證也。意云。若無勢力廣增益法者。不
樂三祇廣劫六度之萬行之人也。此人當摩
訶衍論四種機中第二略自力根也 彼論第一
云。一者廣
自力根。二者略自力根。三者廣無力依他根。四者略無力
依他根。如是四種根性中。初二是修多羅衆。後二是憂婆
提那
衆文
住法但觀菩提心者。心令住於性徳干
栗駄耶心。而可觀萬徳具足質多菩提心之
阿字本不生義云也。佛説此中具萬行滿足
純淨法也者。明此菩提心含無漏淸淨福智
萬徳也。菩提心義云。菩提心論所引供養次
第法者。天竺本。見彼文非引三藏在於烏仗
曩國所造文也云云論若修證出現則爲一切
導師者。明三賢十聖之分修證徳及妙覺圓
徳也。論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者。重單明妙
覺圓徳也 密嚴者。菩提心義云。此文云密
嚴者 是妙覺實報淨土故。密嚴經云。密嚴
佛土是大智惠是大寂靜云云大日義釋悉地
宮中云。上品悉地密嚴佛土。中品悉地十方
淨嚴土。下品悉地諸天修羅宮云云彼文密
嚴同今密嚴。彼文十方淨嚴是他受用土。有
方分故。諸天修羅宮得長壽住利生。是下品
悉地又二敎論云。謂密者金剛三密。嚴者
具種種徳。言以恒沙佛徳塵數三密莊嚴身
土。是曼荼羅今私云。此文者是明自性
法身自受用佛土義也。六波羅蜜經超悟法
師疏第三云。經曰。然我國土無有去來生滅
之相 若無去來卽是聖智所行之處 若有去
來卽是世間生滅之相疏解曰。不眴世界
是彼普賢如來淨土。是密嚴國實報淨土。離
生滅相佛身佛土。正報依報皆是眞常同無
生滅。故曰我國無有去來生滅相也 若無去
來卽是聖智所行之處者。聖智如理。理是眞
常。智亦眞常。理同其智。智有妙用理。是眞
如。智是實智。無二無別。如乳授乳更無異
相。故曰聖智所行處也。所行是理。智證於
理名所行處。若有去來卽是世間生滅相者。
三界凡夫心有生滅境有生滅二乘之人自共
相觀。是生滅觀。取生滅相總名世間凡夫。衆
生不離分段名爲世間二乘之人。未免變易
亦名世間又密嚴經云。密嚴中之人所同
佛相超過刹那壞常遊三摩地。密嚴微妙土
是阿若悉檀。非諸因明者。所量之境界但是
無功用妙智之所生云云論不起于座能成一
切佛事者。結歎卽身成佛妙用速得金剛三
密業用也。論若人求佛惠通達菩提心父母
所生身速證大覺位者。以頌述卽身成佛妙用
也。此中初一句明所求五智。次一句合明五
相之中第一通達心及第二菩提心也。第三
句合明金剛心及金剛身二相所在也。第四
句別明本尊身也。又第三句明金剛心所在。
第四句明金剛身及本尊身。意云。修行餘敎
菩薩。捨分段身以後更得變易身。後而證佛
果。故不卽身成佛義。修行此敎直生菩薩不
捨分段身頓證佛身也。是眞卽身成佛正意
也。卽身成佛義之意如菩提心義云。抑言。卽
身成佛者。爲卽於一生成佛。爲凡夫卽身成
佛。答。兩義俱得。卽於一生成佛如前文。凡
夫卽身成佛者如卽身成佛義云。六大無礙
常瑜伽四種曼荼各不離三密加持速疾
重重帝網名卽身無礙法然具足薩婆若
法佛
成佛
心數心王過刹塵無數各具五智無際智
輪圓圓鏡力故實覺智所由此四句
明成佛二字
問頌意云何
 答。若覺凡夫身中六大地水火
風空識
卽是法界體
性。卽以凡夫六大直成諸佛六大。故名卽身
成佛。彼義釋云。初六大者。大日經云。我覺
唵字義。
卽識大
本不生阿字義。
卽地大
出過語言道嚩字義。
卽水火
諸過
得解脫囉字義。
卽火大
遠離於因縁吽字義。
卽風大
知空等虛
缺字義。
卽空大
如是六大無礙相入常住不變。故
云無礙常瑜伽。瑜伽此云相應。相應者涉入
義也。是擧法體。次四種曼荼各不離者。大
三法羯四曼荼羅不離一體。是擧法相。次三
密加持速疾現者。修三密行加持速現大日。
是擧法相。次重重帝網名卽身者。諸尊三密
與我三密圓融無礙 猶如帝網名卽身也。是
擧無礙。次言心數心王過刹塵者。心王者體
性智。心數者多一識智。是擧無數。次各具五
智無際智者。心王心數各具五智無有際限。
是擧輪圓。次圓鏡力故實覺智者。心鏡寂照
不倒不謬。是擧所由。此後四句共明成佛
云云問。天台有云。一生心雖成佛。本業報
身必可捨也。有云。父母生身變成法性。一
切色心皆是法性。更何取捨。此二義中今同
何義 答。今同後義而今私曰。可用初義
云云稱眞言意故。又𣵀槃經云。捨無常色受
相行識 獲常住色受想行識云云祕藏記意
與初說同也。後說只稱天台意也。不稱此菩
提心論之密宗義也
 我由賛祕論奧旨  命終必生彌勒院
 如法修行三密敎  自他頓證大菩提
發菩提心論私抄第四
 (朱書)
  同年同月十八日午時寫點了
              一校了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3 24 25 26 27 28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