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釋摩訶衍論立義分略釋 (No. 2287_ 濟暹撰 ) in Vol. 69

[First] []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287

釋論立義分
付釋論立義分本數文。作指事
不二摩訶衍者。三十二種本法總體也。根本
摩訶衍中開八種故者。所入根本總體門。開
初重所入八法也。一心法界三大義中各開
二種故者。能依趣入別相門之中第二重所
入八法也。次又一心法界三大義各二種故
者。初重能入八門也 問。何故不云開二
種門耶 答。門法無一定故也。謂與第二
重十六法門爲所依之法體故。與初重所
入八法爲能入八門故也。次或各開二種
門故者。第二重能入八門也
付本論立義分文作指事
摩訶衍者總者。所入根本總體門也。所謂不
二摩訶衍總體是也。此不二總體中開初重
所入八法也。次從一者法二者義以下至
善因果故者。能依趣入差相門也。付此門
有三種別相。謂不二兩重是也。第一不二門
別相者。謂付一心法界三大義以未開全
二門二法之義邊爲不二摩訶衍之能依趣
入別相門。謂爲顯不二法建立一心三大四
法別相門故也 問成能入四法所入一法
者。可有五種法也。何故云唯一法耶 答。
爲顯不二一法暫立四法別義。雖開四義
全體一法也。是故云不二摩訶衍也。若得
此意。三十二種法門皆可知不二一法義別
也。含藏一切義門故云摩訶衍者總歟。論
第二云大總持如來藏者此義也。所言法者
謂衆生心者。不二門一心法界也。次是心即
攝者。初重一心法界能入二門也。但第二重
能所四法。以此二門爲所依一心法。謂多
一心一一心是也。成初重能入二門。即云三
自一心門一體一心門□。□一切世間法出
世間法者。爲顯初重二門義。并第二重所依
多一心一一心之二法。而心字下建立第二
重二門也。若無此二門者何開初重二門
義乎。是故以第二重二門開所依一心之
上多一心一一心二義。以此二義顯總體
門中一心法界二法故。以是心則攝之句。
爲初重能入二門也。次依於此心者。以前
是心則攝句之中心字而爲所依。爲顯第
二重一心法界能入二門引用也。未開二
義即不二一心門也。次顯示摩訶衍義者。以
眞如生滅二門各爲令趣入一體三自二
法故。引用不二摩訶衍法也。以此摩訶衍
成第二重能入門之内所入法。即云一體三
自也。是故凡以不二門一心法界。或爲初
重一心法界。或爲第二重一心法界。隨義
有淺深也。次是心眞如相等以下。第二重一
心法界二門二法也。次付三大義又有三
種別相門意也。一者付一者體大謂一切法
等三大義。以未開二門義邊爲不二門三
大義門。次以一者體大二者相大三者用大
之名言爲初重能入六門。次謂一切法等謂
如來藏等謂能生一切等之三句義。是第二
重能等十二別相法門也。以此別相法門。而
付上體大等三大義總法。各以開二義。爲
初重能入門也。此初重二門。還爲第二重十
二法門所依總體法。又以所依三大義。還爲
第二重之梨耶之内所入三自一體二法之上
三大義也。凡三十二種法門。即覺知不二一
心之家差別義門。三十二法。横竪與不
二一心之總法爲能入門。若存差別執。唯
竪有淺深。即爲因分修得法門。若付性徳
法然義。即三十二法具足主伴成帝網無盡
法義者也
問。三十三種本法淺深差別如何 答。釋論
第十云。諸佛甚深廣大義者。通攝三十三種
本數法故。此義如何。言諸佛者。是不二摩
訶衍法。所以者何。此不二法形於彼佛其徳





勝故。言甚深者。是兩重八種摩訶衍法。能
入門ルニ甚深故。廣大義者。是兩重能入
門法也。具可見論文。又論第五卷五重問
答。是其淺深次第也 問。何故建立兩重法
耶 答。初重所入法。直付不二一心之體相
用。而各開眞妄之二法故成八法義也。又
能入門付從一心所現諸法。而悟入平等一
心法之義邊建立之。第二重所入法。直付
一切衆生各有八識之自性平等本覺無爲之
心體建立一心三大之法也。又能入門直
付從各有八識妄想差別總相別相二法。
即悟入平等無爲理之義邊而建立之。但
兩重眞如門之能入所入意。是爲令覺知唯
佛境界。全無妄想差別法故建立之也。雖
爾眞如即生滅生滅即眞如。離二邊離建
立之法義邊是即不二一心也。意云。約大
乘機悟入不二一心法有三種機。所謂頓
入超入漸入是也。頓入機。直從立義分之能
依趣入別相門總相義邊。悟入不二一心
法也。菩提心論*云從凡入佛位者。是三摩
地者是即直位不二祕密門而悟入不二一
心義也。又一切祕密眞言法教是即不二門
也 問。立義分之能依趣入別相門者。是顯
因分三十二種本法教門也。而何故*云不
二門耶 答。付別相門略有三種意。一者
付別相門之内一心法界三大義。以未開
二門二法義邊。而爲不二一心門。悟入不
二一心法。是即頓入義也。二者從第二重生
滅門悟入三自摩訶衍法。又從三自法更
悟入眞如門。次悟入一體法。次悟入不二
門。次悟入不二一心法。是即從起信論解釋
分之二門二法。超初重十六法門直超入不
二法。故有超入義也。或超第二重十六法
門。直從初重十六法門。趣入不二一心法
門。或超兩重三大義法門*趣入不二法門。
或超兩重一心法界*趣入不二法門。如是
超入重重無盡。是即機根萬差故也。除不動
玄理等二論解釋分義門。餘八論解釋分意。
即是各從二門二法超入不二法意也。三
者從第二重之内用大義門。備經三十二法
門之階級悟入不二一心。是漸入義也。立義
分釋云。三世十方佛菩薩。皆乘此三十二種
甚深安車。達於無上地者。是暫約漸入義
説也。亦有頓入義可想之。若付十住心次
第漸入義者。從人乘門入人乘法。次入
天乘門。乃至極無自性心以後悟入不二一
心法也 問。頓入機直從不二門悟入不二
摩訶衍法者。三十二種因分法門。爲存爲
不存耶 答。付建立修得義邊。暫雖云因
分法門。而到不二果分法。即知不二一心之
内法爾性徳差別智印故存之。但爲遣超
漸二機之次第修得之妄執。不可存也。十住
心論云地獄天宮乃至空有偏圓二乘一乘
皆自心佛之密號名字焉捨焉取者。是不二
門意也
問。縱雖不二門義存諸法差別者。盍成妄
想差別乎 答。如難。若以妄想差別迷心
存之。全非不二一心差別智耶。能雖取捨
分別心。即覺知萬法皆本有性徳法門。雖
存差別義不可成妄想差別執也 問。兩
重所入法。淺深義差別如何 答。第二重所
入八法是以梨耶識心所依本覺一心法
爲所入法。但以梨耶本無妄念。唯眞如
所依一心法爲所入法。即名一體摩訶衍。
以梨耶生滅*心之所依本覺一心法爲所
入法。即名三自摩訶衍也。依能入門淺
故所入法又淺也。初重八法直以一心之上
有爲無爲諸法。即知全體一心義。而爲其
門趣入故。所入一心又深云也。但一體三
自一心之義。以第二重義可量也 問。付
兩重能入所入。又其淺深如何 答。第二重
能入門是梨耶識故淺。所入法本覺平等一
心法故甚深也。初重直付一心雖建立能
所。暫能入門付諸法即一心義建立之。所
入法付一心即諸法義建立之。是能入門
梨耶諸法即覺知一心義故爲宗。尚
易知故云淺也。所入法直付一心體而立
義故難悟也
問。付第二重一心法界有二法二門。謂一
體三自眞如生滅四法也。而何故解釋分二
門解釋文。云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又云
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乎 答。眞如門即成
能入梨耶。與所入一心平等寂滅義故。以
能入所入義相合名。即解釋眞如理法也。所
謂捨生滅門別相。以諸法大總相義爲能
入門。趣入純白一法界云也。又生滅門意
是以梨耶生滅諸法爲能入門。趣入一心
平等理云也 問。爾何故不云依三自摩
訶衍故有生滅心乎 答。同一法上隨
義立名也。謂爲釋生滅門内有爲無爲
諸法。先擧所依與行來藏與相如也。此
如來藏意。是從一心出生覺不覺法。此
一心法還被覆藏所生不覺生滅法。不能
現一心體。爲顯此能藏生滅義與所藏
一心法故。云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也。三
自摩訶衍義。是對治生滅妄想他。可趣
入本有清淨自心故。云三自也。以此三
自法。爲所乘。成一心佛果故。云摩訶
衍也 問。初重八法皆能入所入倶用同名。
而何故第二重一心法界。門法名別乎 答。
生滅義獨不顯。必與本覺義共。又自相大
覺心獨不顯。必與無明他義共。是故以梨
耶生滅他義。覺知本覺一心自體故。趣入
三自摩訶衍法云也。又可有三自門名言
也。釋論云。如是所入二種本法。或從能入
建立其名。乃至以自相大覺心而爲其門
趣入故。名言爲自者。此意也。眞如門意同
之。眞如名言以無妄想差別義爲宗。是故
覺眞如義必悟入一體法故。以眞如爲能
入門也。論云。以眞如體而爲其門。所趣
入故。名言爲體者此義也。三大義淺深准
法界可知之 問。何故一心法十名之
中。付摩訶衍名立一體三自義乎 答。大
乘義□衆名皆具足。暫爲顯斷惑證果義。
付摩訶衍名立一體三自義也。謂斷梨耶
生滅客塵他。乘自相大覺心車。漸運自他功
徳到一心佛果也。次入眞如門。乘一體平
等車。頓悟入不二一心大城故立大乘名
也。但三大義。雖不云一體。三自義悉立摩
訶衍名。明知於一法更互可具足十義也
 問。一法上即隨功能立十名。其差別如
何 答。以極略辨之。第一名。能攝世出世
間一切法。一心廣大義也。第二名。於有爲無
爲一切法而自在無礙義也。第三名。從一心
法而出生一切法義也。第四名。一心法即
隨一切衆生念不違逆施與一心寶義也。
第五名。一心法中現諸法差別義。第六名。
含藏一切法義。第七名。不壞諸法性相即
顯唯一法界義。第八名。乘一心到佛果義。
第九名。離有爲無爲二邊。中道實相義。第十
名。能所入不二一味平等義也。此中眞如生
滅之内一心二義。付釋可知之。十名差別。
是付不二一心釋之也 問。依此義意三
二種外可有數多法門。何故云唯有三
十三耶 答。此起信論是略論故不開加。
也。是故大總地論開百六十摩訶衍法歟。論
第二云。義理無窮如澄神海等者。此意也。凡
略論意。是以三十三種法而爲端。可開悟
無盡法門。故云學者増長思惟力故也。若三
十三種法外不悟開廣多法門者。全無増
長思惟力義者也 問。大總地論百六十摩
訶衍如何 答。不見本文故暗難辨。以道
理案之。從功能而於一體三自二法。各
有十種名字。成二十法。是即皆第二重之
内一心法義也。又付初重内同可有二十
法也。并セテ前有四十法也。此四十法之上。建
立三大義故。成百六十數摩訶衍法歟。凡
三十二種之本法。是隨義用開立不二一心
之總體之上故。又隨義用開立無盡法門
有何失乎
問。三自與一體二種法。是梨耶之内義故。
屬第二重分也。多一心一一心二法。何門所
攝耶 答。從梨耶識分生滅眞如二門而
趣入。即可屬第二重分。若直從一一心門
并多一心門*趣入。即可屬初重分歟。所以
者何。此多一心是一道無爲心意也。彼一道
無爲意是開三乘顯一乘故也。以是案之。
多一心一一心。是或隨能入門淺深屬第二
重。初重全無失三大義。又隨義可知。大師
用此意。金剛頂經開題釋云。大教王者。大
有三種。謂體相用也。初體大中又四。一者無
量無邊諸法差別不増不減體大。二者寂靜
無雜一味平等不増不減體大。乃至能生一
世間善因果用大。此三大各具二門二
法故。都有十二大。此十二大皆是生滅門法
門。又約眞如門具三大義云云十二大之中
倶有眞如生滅二門三大義。而此外又有眞
如門三大義者。以眞如門三大義。或爲生
滅門之内三自摩訶衍之唯清淨本覺之上三
大義。或以生滅門三大義爲三自摩訶衍之
染淨和合義邊三大義意也。以是案之。隨
能入義邊□別。而付所入法又可開加三
大義也。凡三十二法。付不二摩訶衍一法
隨義開立意也 問。付所入修得淺深。各
遮情表徳意如何 答。付五重問答次第暫
辨之。初問答意。付生滅之内有爲有漏八識
之義邊立此義。謂於一切衆生即本自各
有八識。付此八識依他諸法之上遍計所執
實我實法成遮情義。但存依他似有圓成實
有之理。而得有爲無漏四智菩提。證圓成實
性生法二空理。以爲表徳義也。雖爾此心
意未覺隨縁眞如之甚深縁起理故。不知
不壞無常法。而即依他八識即體有即非有
本有本覺理。又以不知故留依他似有之
法執也。爲遣此法執。於第二問答建立清
淨本覺畢竟不生眞理。依覺此本不生理。
遮依他似有之妄執。以爲遮情義也。而依
隨縁眞如義故。雖覺知依他即本覺本覺即
依他而付清淨本覺畢竟空義邊。成諸法實
相義故爲表徳也 此本覺心體之上具足
體相用故。名三自摩訶衍法。也第三問答意。
是覺知多一心中道理。以遣前離四句五
邊寂靜無爲之空執。爲遮情義。以顯非有
非無一心中道理爲表徳也。第四問答意。是
以遣前中道法愛執爲遮情。以覺知有爲
無爲一切諸法是一心之家圓融無礙功徳法
門爲表徳也。是故此心意於諸法空假中
三諦妙理。悉離取捨心。離取捨故名極無
自性心也 問。離取捨心者。不二一心有
何差別耶 答。付修得義邊。究竟清淨法雖
離取捨心。未覺性徳法然自覺五智故。尚
留極細取捨妄執也。第五不二一心意。以
遣此細執爲遮情。以覺知一切修得功徳
是本有性徳差別智印爲表徳也 問。五重
問答之中。悉兩重所入十六法可有耶 答。
可有之 問。見現文。唯初重三自一心法
有。而自餘十五法名字不見也。何云有之
耶 答。雖悉其名字不見。義推有之也。謂
第一問答意。付三自摩訶衍用大義建立
之。有漏八識是眞如之用大故也。第二問答
意。付染淨本覺梨耶中自相本覺并一體法
體相用等義而立之。第三問答意。是付多一
心與一一心二法立之。三大義具一心故。
雖無其文。而有其義也。第四問答意。付三
自一心并一體一心立之。三大義如前可
知之 問。以何義可知第三問答中有
多一心一一心乎 答。第一問答意。唯有生
門内也。第二問答通二問。其次問答一
法界心者。豈非所依多一心并一一心哉
問。此問答一心義中。一一心義何有耶 答。
一一心意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一心爲
宗。今次文非百非背千是等者。是即一一心
意也。以此一一心意。爲遣多一心之中道
法執。非百非等云也。若無能治一一心藥者。
何以爲其門悟入三自一心法理。哉 問。
第四問答之答中。一體一心義如何 答。一
不能一者。以一體一心能治之藥。除三自一
心極細妄執也。次文假能入一者。三自一心
是雖假立法。而至此一心。即依一體一心
之藥。悟入不二門故云爾也。明知十六法
悉皆五重問答内有之。又大師以第四問答
意。配屬極無自性心。其文云。三種圓融優
遊二門境。是即此問答中有二法義也 問。
何故第五問答之中有問無答耶 答。以無
答爲答也。謂以不動玄理等二論可解釋
故也。今此解釋分中成答釋者監月分之
法門故無答也 問。何故付初重十六法
而加一心及體大等名言。第二重十六法不
加乎 答。三大義之實義。是可具足不二
一心之上故也。初重直付不二一心總體
開二法故。加一心言爲釋。此一心法之上
體相用廣大義故。又加體大等言也。但第二
重且以一切衆生各別八識義邊而爲能入
釋體相用義故。暫不加一心體大等言也
問。爾付初重十六法而不可立梨耶之別
體耶 答。且付妄想差別之義不壞一切
衆生各有八識義。又付一切諸法皆是一心
義而不壞圓融無礙心佛衆生三無差別義
也。是故常同常別法界法爾一心法界也
問。根本摩訶衍與不二門一心法界。及不
二門體大義。此三法何差別耶 答。根本摩
訶衍者。未開不二門法義。乃至兩重法義。
是故云總。又不二門一心法界未開一心
法界上三大義。不二門體大義未開體上
相用二義也。爲顯不二法於同一法立
一心三大次第四法也 問。付次第相生
義可有淺深耶 答。於淺深者可有學
者意解也。彼三十二種因分法門。尚爲不
二門頓機。即悉覺知根本摩訶衍之内
同一味差別法門全不生分別妄心。若愚
癡學者生分別心。而於不二摩訶衍一法。
可成一心三大之別執也。何況三十二種法
門乎。是故於同一法上隨機異解不同也
問。於根本摩訶衍法。直釋三大義可成一
心三大四法。而何故根本摩訶衍之外。更
立一心法界義耶 答。根本摩訶衍者。與能
依趣入別相門之中不二門一心三大并三十
二種法門爲所依總體故。先立根本總體
所入一法也。若直以此總體爲不二門一
心法界。若不立不二門能入一心法界門
者。以何法爲所依總體。而立初重各別能
入一體一心門三自一心門乎。若無能入別
相二門者。付何總體。即立初重總體所入二
法乎。是故根本總體*外可立不二門能入
一心法界也。若無能入不二一心法者。不
可立初重一心法界能入二門。若無此二
門。又以何法爲所依。又立第二重世間出
世間二門耶 問。一心法界與體大義有
何差別。更一心法界外立體大義耶 答。一
心法界直三大義總體。未開體相用義。體大
義是相用二大所依法體也。若不立一心法
界者。因何法而釋三大義。又一心外不立
體大義者。付何法顯相用二義乎。是故次
第即可立不二門一心三大四法也 問。
付此法又次第可有能入所入義耶 答。
可有之。謂漸入機直不可悟入一心法界。
是故以三大義爲能入門可悟入一心法
界。又以相用二義爲能入門可悟入體大
法。又以用大爲門可悟入體相二義乃至
一心法界也。如是能入所入隨機不定也。
是故於不二門一心三大義。機根不一途
故。可有一心三大四法差別也。又兩重一
心三大義能入所入。准之可知也
問。付不二門之内一心法界三大義。又可
配五智耶 答。道理可有配横竪五智
也。謂先配横五智者。眞言門極頓機人所
觀。是可覺知於一心三大全無淺深皆不
二一心法内證功徳故也。是故五智功徳各
具足。主伴雖相對而不可配屬。暫以一往
義可顯一心三大之法中五智也。先一心法
界是法界體性智也。未開三大義之中四智
故。體大義是大圓鏡智。爲相用二大一切功
徳成所依大菩提心體故。相大義是平等性
智也。一切性徳圓明之功徳無差別而等同一
味故。但妙觀察智遍一切智智故倶可有
三大義法也。相大之中眞實識知義等是其
妙觀察智也。用大義者是成所作智也。是即
一往義也。若依主伴無盡義者。三十二種法
各悉具足不二門一心三大之中。又三十二
法中各具足三十二種法。重重無盡如帝網
天珠也。三十二種法。竪雖有淺深。入不二
一心以後。平等平等。全無淺深。各盡法界
無所不至。無所不遍無所不當者也。是
故云輪圓周備大曼荼羅王也。次竪義者。超
漸二機人。竪經三十二法次第。至不二門體
大義。即證知此三十二種法悉一體無二平
等諸法也。眞言門淨菩提心者是也。又云通
達本心也。次證知心體了。又次第轉證不
二體大之上一切帝網無盡法然具足性徳相
大義功徳。是即平等性智義。又修菩提心義
也。次以第六意識自性清淨。無□智如實
證平等性智相大功徳。即爲妙觀察智成菩
提義。次成就此妙觀察眞實正覺。以後。自然
應一切機垂化用爲成所作智用大義意
也。前成菩提義是修得極果故。尚有未極
義。後用大是證知一切衆生本有自性得法
身故云大涅槃理也。大涅槃故覺知一切
身化身本自有一切衆生一念發心也。
以覺眞妄本自不二。即爲一心法界體性智
大日如來也。以一心四義爲四智。以四
成義一心平等不二智體爲法界體性智

付三十三法辨如幻義者
先生滅門中。用義幻者。一切應化身悉以法
身爲體。與衆生善業力。本覺内熏力。法身
加持力。倶相應而出現。譬如水月不生。於水
不生。於月不生。於水與月二法中不無
内縁而生也。又一切妄想妄覺等皆是眞如
法身用大也。是用即非有非無如幻化。次
生滅門中相義幻者。眞如自體中實相功徳。
若付始覺義邊者。從如幻無明妄想一切煩
惱而生長。若煩惱盡滅始覺隨無。是故始覺
相功徳非自成法。謂對治無明得大智慧
等也。若無無明不得智慧。無智慧無無明
是故如幻也。若付本覺義邊者。本覺從無
始以來。雖本有常住。又與無始無明而倶
非一非異也。非一故有本覺無明二義。非異
故本覺無明本自一體。若無無明即無本覺。
又無本覺。無無明是故如幻。次生滅門内
體義幻者。雖眞如自體遍十界平等一如。而
離十界性相外。無別自體故。即非一非異
也。非一故自體平等而十異差別也。非異故
十界即平等一如無二無別。十界者依如幻
暫有差別。論其實即唯一眞如心也。若十
界如幻者。眞如平等自體亦如幻。何以故。十
界外全無眞如自體故也。次生滅門之内三
自。摩訶衍如幻者。此三自者。是前三義所
依總法名也。若無三義者即無所依法。若
無所依法者無三義。是故非一非異也。非一
故有一心三義之四法。非異故唯一法也。若三
義如幻者。三自法又如幻。何以故唯一法故。四
法如幻故萬法空寂也。萬法空故空又空也」
次眞如門中用義幻者。前生滅門中用。即立
眞妄二義辨如幻義。此門中用義。付唯眞
理辨之。謂應化身并有爲諸法論其實事全
體眞如。又眞如與應化等非一非異也。非一
故有眞如生滅二義。非異故生滅即眞如全
無異法。若無生滅門之用義者。又無眞如
門用義。生滅門用義如幻故。眞如門用義即
如幻也。倶如幻故如幻又如幻也。次眞如門
相義幻者。以前生滅門中相義之無妄想義
邊爲眞如門相義。無妄想差別法故眞如
實相無有二體。是故生滅門中實相功徳。與
眞如門中相功徳非一非異也。非一故二義各
別。非異故一體無二也。無二故生滅門中相
功徳若如幻。即眞如門中相功徳又如幻。如
幻故如幻又如幻也。次眞如門中體義幻者。
前生滅門中體義是有爲無爲諸法平等一如
理。此門體義意是無爲一如之相用二義所依
法體也。又離相用別無體。是故相用即體。
體相即用。用體即相。非一非異也。非一故體
相用義別。非異故三義不二。不二故相用若如
幻。體義即如幻。又生滅門體義與此門體義。
非一非異也。非一故二門體義別也。非異故
一體無二。無二故。若生滅門中體義如幻ナラハ
者。此門體義又如幻若無生滅門體義。豈可
立眞如門體義乎。是故如幻又如幻也
次一體摩訶衍幻者。體相用三義爲顯此
一法也。若無一體法依何顯三義。又無
三義者。何以知一體法。是故非一非異也。
非一故有四法別義。非異故四法不二。不二
故。若三義如幻ナラハ者。即一體法又如幻。如
幻故如幻又如幻也 問。是即第二重所入
法也。又能入門如幻義如何 答。能入所入
無二無別也。雖爾能入門付阿梨耶識所現
諸法而建立之。所入即付梨耶實義無爲法
體而建立之。雖然能入所入非一非異也。
非一故有能入所入二義。非異故本自能所
無二。以無二故能所倶如幻。如幻故如幻又
如幻也。能入門各別幻義。以所入八法義
可知之
次明初重之八法如幻義。前八法付阿梨
耶之内一心立之。此八法付不二一心之總
體之中建立之。先能生一切世間因果用大
摩訶衍如幻者。以一心所現應化身并有爲
無爲等一切諸法爲用大義也。是應化用大
即與一心加力。衆生善業力。法界法爾力。共
相應而現前故如幻。謂以一心幻師法爾力。
示現法界法爾應化身。加持衆生善業力
故。名不思識幻也。是故凡初重八法意。即
一心皆用大。皆相大。皆體大也。雖爾非
無三大義差別。次如來藏功徳相大義如幻
者。萬法悉無非一心相大功徳。是故用大外
無相大。相大外無用大。非一非異也。非一
故相用義別。非異故相用一如無二。無二故
用大如幻。相大又如幻。次無量無邊諸法差
別不増不減體大義如幻者。相用外無體大。
體大即相用也。一心法中豈有二別乎。是
故非一非異也。非一故非無三大義差別。非
異故一體無二。以無二故相用如幻。體大
又如幻。次三自一心摩訶衍如幻者。三自一
心者。前三大義所依法體也。若無三大義。何
有此一心法界乎。是故非一非異也。非一故
成四法。非異故唯一法也。若三大義如幻ナラハ
即一心法界如幻也
一體一心等四法。以前第二重眞如門之義
可知之。能入八門又所入八法無二無別。雖
然以一心即諸法義爲能入門。又以諸法
即一心義爲所入法也。故非一非異也。非
一故有能所二義。非異故能所一心也。所入
如幻即能入如幻。能入如幻所入又如幻也」
次不二摩訶衍如幻者。凡一心之法總體如
幻而不生不滅。如幻即常住。常住即如幻。離
因縁外無實相。實相即因縁。是故大疏云。
謂幻即幻。*謂法界即法界*謂遍一切
處即遍一切處。*謂幻故名不思識幻者是
也。譬如雖水波生滅大海總體不生滅。而
水波不二故波生滅即有水生滅義。又水不
生滅即有波不生滅義。是故水波倶幻。又水
波與大海全體不二。而以水波幻攝大海。
大海即如幻。大海攝水波。水波即本不生
也。雖三義別一體不二大海也。眞妄倶如
幻。一心即如幻。又一心即本不生。眞妄即本
不生也。是故行者若趣入不二一心法。即以
三十二種如幻法門。覺知不生不滅如幻一
心。又以不生不滅一心覺知三十二種不生
滅之法門者也。觀如幻各遮實執。觀不生
各表實徳。雖爾如幻與不生全體不二也。
 問。無明者其體何物耶 答。一心本法是
也。凡萬法不可得不可取。有爲無爲二相
離二相。是一心本法也。一心本法即九界
差別也。九界不可得即一心本法也。離一
心外無九界。離九界外無一心。是故地
獄苦器依正。餓鬼飢渇體相。畜生愚形貌。
乃至色界諸天美容。二乘菩薩身心。草木山
河別相。地水火風各別。青黄赤白諸色。
不可愛之音聲。起動作業之威儀。悉無非
一心如來法爾性徳。如是覺知漸離無明
心也。若捨有爲取無爲。又離無爲取有
爲。斷惑證理顯智得位。如是分別心即
是無明相也。是故不知法界一心。即一心
成無明體也。覺知萬法一心。無明即成
圓明體。若知此義人悟九界妄想差別即
本有法身曼陀羅者也。夫差別眞妄即
心。是以爲無明。若假九界執妄想者。誰
離無明家證一心乎。是故生滅門之内雖
立清淨本覺爲眞理。簡妄想故非清淨
法也。捨有爲取無爲。豈非無明之甚乎。
多一心之非有爲非無爲中道觀。暫雖似離
有無邊執。又云非有非無。豈離有無之名
言乎。若覺知眞實不二一心。何立非有非
無中道乎。若無有無二執不可立中道妙
理。明知中道一心極理尚迷無明暗也 問。
依此義者。一體摩訶衍并一一心觀。全離
無明分位耶 答不離之。所以者何。觀見
萬法眞如以爲唯佛境界。是又非對無明
取明法哉。若本自無無明。對何法顯明
法乎。明知是觀又無明妄心見也。三自一心
雖離取捨之極唱。尚談隨縁眞妄之教理。
實捨離無明之他執。對誰立三自名言乎。
又雖甚深絶慮之觀。眞俗別執未離也。若
無眞俗別執。寧立三自一心名言乎。一體
一心之觀智。雖顯一心無念境界。若無三
自一心妄執。對何法立一體一心之微言。捨
卑取尊。豈全離眞俗別執乎。是故五重問
答之中前四義終文悉云無明分位非明分
位也 問。從唯蘊無我心。至極無自性心。
各自宗所計法執并無明如何耶 答。各以
自宗所計正理爲眞言行者所除法執并無
明也。所謂以方便權門之中一乘三乘等假
立眞理各計眞實正法故障不二一心理。
即是法執也。又以來能斷盡眞俗別執故。
不覺不二一心之家一切諸法之實義故云
無明也 問。覺知不二一心法義。即可立
即身成佛。而何故疏住心門釋云極無自性
心以後更令斷十地無明耶 答。此問甚不
可也。諸顯宗學者各各分分雖知自宗正理。
而未修練觀行。全無成佛理。今雖覺知不
二門實義。若依三密相應行法而不修行。
何即身成佛乎。若相應教理而精進修行。豈
不即身成佛乎。是故經云。若有衆生遇此
教晝夜四時精進修。現世證得歡喜地。後十
六生成正覺云云今眞言門意。以從極
無自性心轉入不二門而爲離法執分別
悟入スレ眞言淨菩提心初地之位也。又以此
法執可爲見惑。未見眞言淨心故。眞言行
者遮此見惑即見淨菩提心諦理。以三密
方便并十縁生句如幻觀。而念念修習。速
斷無始生死無明習氣故。不改父母所生
分段依身。證法爾不思議之法性無爲色身
也。何但付以教門顯不二一心正義而不
修行。難可即身成佛乎。若不修而成佛者。
一切衆生皆自然可成佛。又失因果道理
墮邪見。無出離期。是故如理思惟。如法可
修行也
釋摩訶衍論私記一卷
  永久五年四月一日書了 求法僧□□
是但一偏爲□□衆生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